CN220053951U - 车身骨架 - Google Patents
车身骨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53951U CN220053951U CN202321189651.0U CN202321189651U CN220053951U CN 220053951 U CN220053951 U CN 220053951U CN 202321189651 U CN202321189651 U CN 202321189651U CN 220053951 U CN220053951 U CN 2200539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edly connected
- cabin
- longitudinal beam
- floor
-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260 weight control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骨架,车身骨架包括前舱总成,前舱总成包括前下层骨架和前上层骨架,前下层骨架包括前防撞梁组件、左侧前纵梁、右侧前纵梁、前舱横梁,左侧前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前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前下层骨架的上侧,前上层骨架包括前塔座横梁、前舱盖锁安装支架、水箱上横梁、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骨架,通过将前舱盖锁安装支架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和前塔座横梁固定连接,可以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提升车辆的行驶的安全性,且结构规整,提升车身的弯扭刚度和抵抗碰撞的形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骨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的关注越来越高,不断提高的碰撞法规标准也对汽车车身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汽车车身在碰撞过程中吸收的能量、降低驾驶室位移量和加速度值以及降低乘员伤害值,对整车在碰撞中的表现有着巨大的贡献。
目前,常见的车身驾驶室结构形式为:纵向由前保横梁、前机舱纵梁、前地板纵梁、外侧的门槛和车身A柱来构成车身前部骨架结构。由于此结构中承受冲击载荷的纵向梁数量较少,同时前后纵梁没有采用贯通式连接结构,易导致在前部碰撞过程中,冲击能量传递通道不足,能量分散不合理,前部变形吸能不充分,前挡板侵入量大,地板和中通道变形比较大,最终对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而且,没有依据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和分散传递情况,以及重点区域的特点来布置车身骨架结构,极易造成车身骨架不必要的损害和乘员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骨架,所述车身骨架可以较好地保证车身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包括前舱总成,前舱总成包括前下层骨架和前上层骨架,前下层骨架包括前防撞梁组件、左侧前纵梁、右侧前纵梁、前舱横梁,左侧前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右侧前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前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前下层骨架的上侧,前上层骨架包括前塔座横梁、前舱盖锁安装支架、水箱上横梁、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水箱上横梁位于前塔座横梁的前端,水箱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固定连接,前塔座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固定连接,前舱盖锁安装支架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和前塔座横梁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通过将左侧前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右侧前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使得前上层骨架形成一个稳固的“口”字型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车身整体的结构刚性和稳定性,且前防撞梁组件作为车身的前端支撑,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将所受冲击力通过左侧前纵梁和右侧前纵梁传递出去;通过将水箱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固定连接,前塔座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固定连接,前舱盖锁安装支架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右侧机舱上边梁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和前塔座横梁固定连接,使得前上层骨架形成“目”字型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车身的稳定性和刚度,水箱上横梁位于前塔座横梁的前端,两条前舱盖锁安装支架为水箱上横梁增加两条传力路径,使得水箱上横梁受到碰撞时,可以更好地将碰撞力通过前舱盖锁安装支架以及左侧机舱上边梁和右侧机舱上边梁传递出去,较好地保护前上层骨架的结构完整性,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提升车辆的行驶的安全性,且结构规整,有利于成本重量管控,有利于提升车身及整车的弯扭刚度和抵抗碰撞的形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骨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下层骨架还包括:前围板加强板和机舱加强梁,所述机舱加强梁包括左侧机舱加强梁和右侧机舱加强梁,所述左侧机舱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侧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机舱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前纵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侧前纵梁包括由前到后依次相连的左侧前纵梁前段、左侧前纵梁中段、左侧前纵梁后段,所述右侧前纵梁包括由前到后依次相连的右侧前纵梁前段、右侧前纵梁中段、右侧前纵梁后段,所述左侧机舱加强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侧前纵梁中段固定连接,后端朝向右侧倾斜以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机舱加强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前纵梁中段固定连接,后端朝向左侧倾斜以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舱盖锁安装支架包括左侧支板、右侧支板和连接板,所述左侧支板和所述右侧支板左右间隔开,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左侧支板和所述右侧支板之间,所述左侧支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水箱上横梁和所述前塔座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支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水箱上横梁和所述前塔座横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舱总成还包括:左侧A柱、右侧A柱、左侧水箱立柱、右侧水箱立柱、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左侧前塔座和右侧前塔座,所述左侧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左侧A柱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水箱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左侧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前塔座的上端与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固定连接,下侧与所述左侧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和所述左侧A柱之间,所述右侧前纵梁的后端与所述右侧A柱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水箱立柱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右侧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前塔座的上端与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固定连接,下侧与所述右侧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和所述右侧A柱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骨架还包括前地板总成,所述前地板总成连接在所述前舱总成的后端,所述前地板总成包括左侧门槛梁、右侧门槛梁、前舱横梁、前地板横梁、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所述前舱横梁、所述前地板横梁、所述前座椅前横梁、所述前座椅后横梁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开,所述左侧门槛梁的上侧面与所述左侧A柱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门槛梁的右侧面与所述左侧前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侧门槛梁的上侧面与所述右侧A柱固定连接,所述右侧门槛梁的左侧面与所述右侧前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前舱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前纵梁和所述右侧前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前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门槛梁和所述右侧门槛梁固定连接,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门槛梁和所述右侧门槛梁固定连接,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门槛梁和所述右侧门槛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地板总成还包括中通道,所述中通道的前端与前围板固定连接,后端与后围板固定连接,所述前舱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左右两侧的左前舱横梁和右前舱横梁,所述前地板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左右两侧的左前地板横梁和右前地板横梁,所述前座椅前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左右两侧的左前座椅前横梁和右前座椅前横梁,所述前座椅后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左右两侧的左前座椅后横梁和右前座椅后横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通道的截面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所述前地板总成还包括中通道加强板,所述中通道加强板安装在所述中通道的开口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骨架还包括:后围总成,所述后围总成连接于所述前地板总成的后端,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左侧B柱、右侧B柱、后围下横梁、后围中横梁和后围上横梁,所述左侧门槛梁具有左侧连接段,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侧连接段的右侧面,所述左侧B柱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左侧连接段的上侧面,所述右侧门槛梁具有右侧连接段,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侧连接段的左侧面,所述右侧B柱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右侧连接段的上侧面,所述后围下横梁、所述后围中横梁和所述后围上横梁由下到上依次间隔开,且均连接于所述左侧B柱和所述右侧B柱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骨架还包括:后地板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连接于所述后围总成的后端,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后下层骨架,所述后下层骨架包括:左侧后纵梁、右侧后纵梁、后防撞梁、行李箱横梁、后塔座下横梁和后地板中横梁,所述左侧后纵梁的前端与左侧门槛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纵梁的前端与右侧门槛梁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行李箱横梁、所述后塔座下横梁和所述后地板中横梁由后到前依次间隔开,且均连接在所述左侧后纵梁和所述右侧后纵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后上层骨架,所述后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下层骨架的上侧,所述后上层骨架包括:左侧后地板上纵梁、左侧后塔座、左侧后地板后纵梁、右侧后地板上纵梁、右侧后塔座、右侧后地板后纵梁、后塔座上横梁和后尾翼加强板,所述左侧后地板上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后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后塔座的下端与所述左侧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后地板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侧后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尾翼加强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地板上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后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塔座的下端与所述右侧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地板后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后塔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尾翼加强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塔座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后塔座和所述右侧后塔座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后尾翼加强板和所述后防撞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左侧后地板中纵梁、右侧后地板后纵梁、左侧后纵梁立柱和右侧后纵梁立柱,所述左侧后地板中纵梁位于所述左侧后地板上纵梁的下端,所述左侧后地板中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地板中纵梁位于所述右侧后地板上纵梁的下端,所述右侧后地板中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后纵梁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左侧后地板后纵梁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左侧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纵梁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右侧后地板后纵梁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右侧后纵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骨架还包括:顶盖总成,所述顶盖总成包括:左侧围上边梁、右侧围上边梁、顶盖前横梁、顶盖后横梁,所述左侧围上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侧A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B柱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上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A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所述顶盖前横梁位于所述顶盖后横梁的前侧,所述顶盖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上边梁和所述右侧围上边梁固定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上边梁和所述右侧围上边梁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总成还包括:顶盖加强纵梁,所述顶盖加强纵梁连接在所述顶盖前横梁和所述顶盖后横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总成还包括:左侧围后边梁和右侧围后边梁,所述左侧围后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左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后塔座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后边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后塔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仰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车身骨架100,
前防撞梁组件11,左侧前纵梁12,左侧前纵梁前段121,左侧前纵梁中段122,左侧前纵梁后段123,
右侧前纵梁13,右侧前纵梁前段131,右侧前纵梁中段132,右侧前纵梁后段133,
左前舱横梁141,右前舱横梁142,
前围板加强板15,左侧机舱加强梁161,右侧机舱加强梁162,
前塔座横梁21,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左侧支板221,右侧支222,第一连接板223,
水箱上横梁23,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
左侧A柱31,右侧A柱32,左侧水箱立柱33,右侧水箱立柱34,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5,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6,左侧前塔座37,右侧前塔座38,
左侧门槛梁41,右侧门槛梁42,
左前地板横梁441,右前地板横梁442,
左前座椅前横梁451,右前座椅前横梁452,
左前座椅后横梁461,右前座椅后横梁462,
中通道47,中通道加强板48,
左侧B柱51,后围下横梁53,后围中横梁54,后围上横梁55,
左侧后纵梁61,右侧后纵梁62,后防撞梁63,行李箱横梁64,后塔座下横梁65,后地板中横梁66,
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左侧后塔座72,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右侧后塔座75,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后塔座上横梁77,后尾翼加强板78,第二连接板79,
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左侧后纵梁立柱83,
左侧围上边梁91,右侧围上边梁92,顶盖前横梁93,顶盖后横梁94,顶盖加强纵梁95,左侧围后边梁96,右侧围后边梁9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100。
参考图1-图4所示,车身骨架100包括前舱总成,前舱总成包括前下层骨架和前上层骨架,前下层骨架包括前防撞梁组件11、左侧前纵梁12、右侧前纵梁13、前舱横梁,左侧前纵梁12的前端与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右侧前纵梁13的前端与防撞梁组件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使得这些部件形成一个稳固的“口”字型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车身整体的结构刚性和稳定性,且前防撞梁组件11作为车身的前端支撑,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将所受冲击力通过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传递出去,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提升车辆的行驶的安全性。
前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前下层骨架的上侧,前上层骨架包括前塔座横梁21、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水箱上横梁23、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水箱上横梁23位于前塔座横梁21的前端,水箱上横梁23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前塔座横梁21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23和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使得前上层骨架形成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车身的稳定性和刚度,水箱上横梁23位于前塔座横梁21的前端,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为水箱上横梁23增加传力路径,使得水箱上横梁23受到碰撞时,可以更好地将碰撞力通过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以及左侧机舱上边梁24和右侧机舱上边梁25传递出去,较好地保护前上层骨架的结构完整性,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
传统的车身骨架100结构较为松散,传力路径不连贯,受到碰撞时,碰撞力不能较好地传递至车身,而会直接传递给车内驾乘人员,对车内驾乘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相较于传统的车身骨架100,本申请的车身骨架100,通过将左侧前纵梁12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11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右侧前纵梁13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11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使得这些部件形成一个稳固的“口”字型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车身整体的结构刚性和稳定性,且前防撞梁组件11作为车身的前端支撑,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可以将所受冲击力通过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传递出去,通过将水箱上横梁23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前塔座横梁21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23和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使得前上层骨架形成“目”字型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车身的稳定性和刚度,水箱上横梁23位于前塔座横梁21的前端,两条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为水箱上横梁23增加两条纵向传力路径,使得水箱上横梁23受到碰撞时,可以更好地将碰撞力通过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以及左侧机舱上边梁24和右侧机舱上边梁25传递出去,较好地保护前上层骨架的结构完整性,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骨架100,通过将左侧前纵梁12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11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右侧前纵梁13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组件11固定连接,后端与前舱横梁固定连接,使得这些部件形成一个稳固的“口”字型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车身整体的结构刚性和稳定性,且前防撞梁组件11作为车身的前端支撑,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可以将所受冲击力通过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传递出去,通过将水箱上横梁23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前塔座横梁21的两端分别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23和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使得前上层骨架形成“目”字型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车身的稳定性和刚度,水箱上横梁23位于前塔座横梁21的前端,两条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为水箱上横梁23增加两条纵向传力路径,使得水箱上横梁23受到碰撞时,可以更好地将碰撞力通过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以及左侧机舱上边梁24和右侧机舱上边梁25传递出去,较好地保护前上层骨架的结构完整性,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且结构规整,有利于成本重量管控,有利于提升车身及整车的弯扭刚度和抵抗碰撞的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前下层骨架还包括前围板加强板15和机舱加强梁,机舱加强梁包括左侧机舱加强梁161和右侧机舱加强梁162,左侧机舱加强梁161的一端与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左侧前纵梁12固定连接,右侧机舱加强梁162的一端与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使得前围板加强板15、左侧机舱加强梁161和左侧前纵梁12形成围合的三角形结构,前围板加强板15、右侧机舱加强梁162和右侧前纵梁13形成围合的三角形结构,且三角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较好地提升前下层骨架的刚度,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在车身受到碰撞或大幅度转弯时,可以较好地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左侧前纵梁12包括由前到后依次相连的左侧前纵梁前段121、左侧前纵梁中段122、左侧前纵梁后段123,右侧前纵梁13由前到后包括依次相连右侧前纵梁前段131、右侧前纵梁中段132、右侧前纵梁后段133,左侧机舱加强梁161的前端与左侧前纵梁中段122固定连接,后端朝向右侧倾斜以与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使得前围板加强板15、左侧机舱加强梁161和左侧前纵梁中段122形成围合的三角形结构,较好地加强前下层骨架左部的结构强度,右侧机舱加强梁162的前端与右侧前纵梁中段132固定连接,后端朝向左侧倾斜以与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使得前围板加强板15、右侧机舱加强梁162和右侧前纵梁中段132形成围合的三角形结构,较好地加强前下层骨架右部的结构强度,使得前下层骨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在车身受到碰撞或大幅度转弯时,可以较好地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包括左侧支板221、右侧支板222和第一连接板223,左侧支板221和右侧支板222左右间隔开,第一连接板223连接在左侧支板221和右侧支板222之间,进一步加强左侧支板221和右侧支板222的结构强度,左侧支板22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23和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右侧支板22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23和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位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水箱上横梁23和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使得前上层骨架形成“目”字型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车身的稳定性和刚度,水箱上横梁23位于前塔座横梁21的前端,左侧支板221和右侧支板222为水箱上横梁23增加两条纵向传力路径,使得水箱上横梁23受到碰撞时,可以更好地将碰撞力通过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以及左侧机舱上边梁24和右侧机舱上边梁25传递出去,较好地保护前上层骨架的结构完整性,更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前舱总成还包括左侧A柱31、右侧A柱32、左侧水箱立柱33、右侧水箱立柱34、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5、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6、左侧前塔座37和右侧前塔座38,左侧前纵梁12的后端与左侧A柱31固定连接,左侧水箱立柱33的上端与水箱上横梁23固定连接,下端与左侧前纵梁12固定连接,左侧前塔座37的上端与左侧机舱上边梁24固定连接,下侧与左侧前纵梁12固定连接,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5连接在左侧机舱上边梁24和左侧A柱31之间,使得前舱总成的左侧位置形成“目”字型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较好地提升车辆左侧的结构强度,使得车辆左侧受到碰撞时,可以较好地保持车辆前舱总成左侧的结构完整性,且通过此“目”字型结构,可以将前上层骨架和前下层骨架较为稳定的连接起来,为前上层骨架和前下层骨架之间提供稳固的支撑,且可以通过左侧A柱31、左侧水箱立柱33和左侧前塔座37相互传力,可以较好缓解前上层骨架和前下层骨架所受碰撞力,提升车辆的结构强度,较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右侧前纵梁13的后端与右侧A柱32固定连接,右侧水箱立柱34的上端与水箱上横梁23固定连接,下端与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右侧前塔座38的上端与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下侧与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6连接在右侧机舱上边梁25和右侧A柱32之间,使得前舱总成的右侧位置形成“目”字型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较好地提升车辆右侧的结构强度,使得车辆右侧受到碰撞时,可以较好地保持车辆前舱总成右侧的结构完整性,且通过此“目”字型结构,可以将前上层骨架和前下层骨架较为稳定的连接起来,为前上层骨架和前下层骨架之间提供稳固的支撑,且可以通过右侧A柱32、右侧水箱立柱34和右侧前塔座38相互传力,可以较好缓解前上层骨架和前下层骨架所受碰撞力,提升车辆的结构强度,较好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车身骨架100还包括前地板总成,前地板总成连接在前舱总成的后端,为车辆的前排座椅位置提供支撑力,前地板总成包括左侧门槛梁41、右侧门槛梁42、前地板横梁、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前舱横梁、前地板横梁、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沿前后依次间隔开,此外,前座椅前横梁和前座椅后横梁的设置可以提高前部座椅的刚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的安全性,左侧门槛梁41的上侧面与左侧A柱31固定连接,左侧门槛梁41的右侧面与左侧前纵梁12的后端固定连接,右侧门槛梁42的上侧面与右侧A柱32固定连接,右侧门槛梁42的左侧面与右侧前纵梁13的后端固定连接,前舱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在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前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门槛梁41和右侧门槛梁42固定连接,在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门槛梁41和右侧门槛梁42固定连接,在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之间形成传力通道,前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侧门槛梁41和右侧门槛梁42固定连接,在左侧前纵梁12和右侧前纵梁13之间形成传力通道,以此使得前地板总成形成“目”字型的框架结构,提升地板总成的扭转刚度,同时为侧面碰撞提供有效的传力路径,较好地提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前地板总成还包括中通道47,中通道47的前端与前围板固定连接,后端与后围板固定连接,前舱横梁包括连接在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舱横梁141和右前舱横梁142,前地板横梁包括连接在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地板横梁441和右前地板横梁442,前座椅前横梁包括连接在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座椅前横梁451和右前座椅前横梁452,前座椅后横梁包括连接在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座椅后横梁461和右前座椅后横梁462,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中通道47位于前地板总成中央,使得前地板总成形成双“目”字型结构,中通道47在车身骨架100中起着承载和传力的作用,中通道47前端与前围板相连接,可以通过前围板将车身前部的碰撞力传递给中通道47,并使中通道47进行承载,而中通道47后端与后围板相连接,可以通过后围板将车身后部的碰撞力传递给中通道47,并使中通道47进行承载,此外,中通道47还通过左右两侧与其连接的前地板横梁、前座椅前横梁和前座椅后横梁,将车身结构的碰撞力传递给这些零部件,使得车身骨架100整体更加稳固,强度更高,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行驶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中通道47的截面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在保证中通道47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中通道47的重量,使得车辆能够发挥更强的性能,且降低生产成本,前地板总成还包括中通道加强板48,中通道加强板48安装在中通道47的开口处,可以增加中通道47的整体刚度,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行驶稳定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中通道加强板48可以减少车身的扭曲和变形的概率,从而保证车内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车身骨架100还包括后围总成,后围总成连接于前地板总成的后端,后围总成包括左侧B柱51、右侧B柱、后围下横梁53、后围中横梁54和后围上横梁55,左侧门槛梁41具有左侧连接段,前座椅后横梁的左端连接在左侧连接段的右侧面,左侧B柱51的下端连接在左侧连接段的上侧面,右侧门槛梁42具有右侧连接段,前座椅后横梁的右端连接在右侧连接段的左侧面,右侧B柱的下端连接在右侧连接段的上侧面,后围下横梁53、后围中横梁54和后围上横梁55由下到上依次间隔开,且均连接于左侧B柱51和右侧B柱之间,也就是说,在左侧B柱51和右侧B柱之间具有后围下横梁53、后围中横梁54和后围上横梁55这三条横向传力通道,使得后围总成形成“日”字型框架结构,通过左侧门槛梁41和右侧门槛梁42的连接,以及前座椅后横梁的连接,可以提高车身的刚度,减小车辆在运行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提高乘坐舒适性,后围下横梁53、后围中横梁54和后围上横梁55均连接于左侧B柱51和右侧B柱之间,可以均匀分布车身上的荷载,避免单点集中载荷,防止在碰撞事故中车身过度变形,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车身骨架100还包括后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连接于后围总成的后端,后地板总成包括后下层骨架,后下层骨架包括左侧后纵梁61、右侧后纵梁62、后防撞梁63、行李箱横梁64、后塔座下横梁65和后地板中横梁66,左侧后纵梁61的前端与左侧门槛梁41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后防撞梁63的左侧固定连接,右侧后纵梁62的前端与右侧门槛梁42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后防撞梁63的右侧固定连接,行李箱横梁64、后塔座下横梁65和后地板中横梁66由后到前依次间隔开,且均连接在左侧后纵梁61和右侧后纵梁62之间,使得后下层骨架形成“目”字型框架结构,具体来说,左侧后纵梁61和右侧后纵梁62分别位于车辆左右两侧,承担着扭转力和弯曲力,行李箱横梁64、后塔座下横梁65和后地板中横梁66则作为横向加强结构,增加了后下层骨架的整体刚度,提高了车身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此外,后防撞梁63承担着车辆在受到后方撞击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并将其分散传递到左右两侧的后纵梁上,从而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后上层骨架,后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后下层骨架的上侧,后上层骨架包括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左侧后塔座72、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右侧后塔座75、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后塔座上横梁77和后尾翼加强板78,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的前端与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后端与左侧后塔座72的上端固定连接,左侧后塔座72的下端与左侧后纵梁61固定连接,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的前端与左侧后塔座72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后尾翼加强板78的左端固定连接,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的前端与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右侧后塔座75的上端固定连接,右侧后塔座75的下端与右侧后纵梁62固定连接,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的前端与右侧后塔座75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后尾翼加强板78的右端固定连接,后塔座上横梁77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后塔座72和右侧后塔座75固定连接,使得后上层骨架形成“目”字型框架结构,具体来说,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和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分别位于车辆左右两侧,承担着扭转力和弯曲力,后塔座上横梁77和后尾翼加强板78则作为横向加强结构,增加了后上层骨架的整体刚度,提高了车身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左侧后塔座72和右侧后塔座75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较好地加强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以及左侧后纵梁61与左侧后塔座72的连接强度,较好地加强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以及右侧后纵梁62与右侧后塔座75的连接强度,此外,后尾翼加强板78在受到车辆后方撞击时所产生的冲击力时,可以分散传递到左右两侧的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和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上,从而提升车身骨架100的结构强度,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后地板总成还包括第二连接板79,第二连接板79连接在后尾翼加强板78和后防撞梁63之间,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79为长方体,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提升后尾翼加强板78和后防撞梁63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后防撞梁63受到碰撞时,可以将碰撞力稳定传递至后尾翼加强板78,较好地加强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右侧后地板中纵梁、左侧后纵梁立柱83和右侧后纵梁立柱,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位于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的下端,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的前端与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后端与左侧后纵梁61固定连接,形成三角形的框架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在后地板总成承受碰撞力时,可以较好地分散和传递碰撞力,保持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右侧后地板中纵梁位于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的下端,右侧后地板中纵梁的前端与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右侧后纵梁62固定连接,形成三角形的框架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在后地板总成承受碰撞力时,可以较好地分散和传递碰撞力,保持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左侧后纵梁立柱83的上端与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固定连接,下端与左侧后纵梁61固定连接,使得左侧后纵梁立柱83、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左侧后纵梁61以及左侧后塔座72之间形成“口”字型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右侧后纵梁立柱的上端与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固定连接,下端与右侧后纵梁62固定连接,使得右侧后纵梁立柱、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右侧后纵梁62以及右侧后塔座75之间形成“口”字型框架结构,较好地提升后地板总成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车身骨架100还包括顶盖总成,顶盖总成包括左侧围上边梁91、右侧围上边梁92、顶盖前横梁93、顶盖后横梁94,左侧围上边梁91的前端与左侧A柱31固定连接,后端与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右侧围上边梁92的前端与右侧A柱32固定连接,后端与右侧B柱固定连接,顶盖前横梁93位于顶盖后横梁94的前侧,顶盖前横梁93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围上边梁91和右侧围上边梁92固定连接,顶盖后横梁94的两端分别与左侧围上边梁91和右侧围上边梁92固定连接,使得顶盖总成形成框架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载荷和冲击力,提高了车身骨架1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从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顶盖总成还包括顶盖加强纵梁95,顶盖加强纵梁95连接在顶盖前横梁93和顶盖后横梁94之间,使得顶盖总成形成“日”字型结构,进一步加强顶盖总成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了车身骨架100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从而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4所示,顶盖总成还包括左侧围后边梁96和右侧围后边梁97,左侧围后边梁96的前端与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后端与左侧后塔座72固定连接,并与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形成三角形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右侧围后边梁97的前端与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右侧后塔座75固定连接,并与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形成三角形结构,具有较强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升顶盖总成的结构强度,从而提升车身骨架100的结构强度,较好地提升车辆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盖板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进一步地”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车身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舱总成,所述前舱总成包括:
前下层骨架,所述前下层骨架包括前防撞梁组件(11)、左侧前纵梁(12)、右侧前纵梁(13)、前舱横梁,所述左侧前纵梁(12)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组件(11)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前舱横梁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前纵梁(13)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组件(11)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前舱横梁固定连接;
前上层骨架,所述前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前下层骨架的上侧,所述前上层骨架包括前塔座横梁(21)、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水箱上横梁(23)、左侧机舱上边梁(24)、右侧机舱上边梁(25),所述水箱上横梁(23)位于所述前塔座横梁(21)的前端,所述水箱上横梁(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24)、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所述前塔座横梁(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24)、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所述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位于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24)、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25)之间,且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3)和所述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层骨架还包括:前围板加强板(15)和机舱加强梁,所述机舱加强梁包括左侧机舱加强梁(161)和右侧机舱加强梁(162),所述左侧机舱加强梁(161)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左侧前纵梁(12)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机舱加强梁(162)的一端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前纵梁(12)包括由前到后依次相连的左侧前纵梁前段(121)、左侧前纵梁中段(122)、左侧前纵梁后段(123),所述右侧前纵梁(13)包括由前到后依次相连的右侧前纵梁前段(131)、右侧前纵梁中段(132)、右侧前纵梁后段(133),
所述左侧机舱加强梁(161)的前端与所述左侧前纵梁中段(122)固定连接,后端朝向右侧倾斜以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机舱加强梁(162)的前端与所述右侧前纵梁中段(132)固定连接,后端朝向左侧倾斜以与所述前围板加强板(15)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盖锁安装支架(22)包括左侧支板(221)、右侧支板(222)和第一连接板(223),所述左侧支板(221)和所述右侧支板(222)左右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板(223)连接在所述左侧支板(221)和所述右侧支板(222)之间,所述左侧支板(221)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3)和所述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支板(222)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3)和所述前塔座横梁(21)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总成还包括:左侧A柱(31)、右侧A柱(32)、左侧水箱立柱(33)、右侧水箱立柱(34)、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5)、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6)、左侧前塔座(37)和右侧前塔座(38),
所述左侧前纵梁(12)的后端与所述左侧A柱(31)固定连接,所述左侧水箱立柱(33)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3)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左侧前纵梁(12)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前塔座(37)的上端与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24)固定连接,下侧与所述左侧前纵梁(12)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5)连接在所述左侧机舱上边梁(24)和所述左侧A柱(31)之间;
所述右侧前纵梁(13)的后端与所述右侧A柱(32)固定连接,所述右侧水箱立柱(34)的上端与所述水箱上横梁(23)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前塔座(38)的上端与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25)固定连接,下侧与所述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前舱上边梁连接板(36)连接在所述右侧机舱上边梁(25)和所述右侧A柱(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地板总成,所述前地板总成连接在所述前舱总成的后端,所述前地板总成包括左侧门槛梁(41)、右侧门槛梁(42)、前地板横梁、前座椅前横梁、前座椅后横梁,所述前舱横梁、所述前地板横梁、所述前座椅前横梁、所述前座椅后横梁沿前后方向依次间隔开,
所述左侧门槛梁(41)的上侧面与所述左侧A柱(31)固定连接,所述左侧门槛梁(41)的右侧面与所述左侧前纵梁(12)的后端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门槛梁(42)的上侧面与所述右侧A柱(32)固定连接,所述右侧门槛梁(42)的左侧面与所述右侧前纵梁(13)的后端固定连接;
所述前舱横梁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左侧前纵梁(12)和所述右侧前纵梁(13)固定连接;
所述前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门槛梁(41)和所述右侧门槛梁(42)固定连接;
所述前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门槛梁(41)和所述右侧门槛梁(42)固定连接;
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门槛梁(41)和所述右侧门槛梁(4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总成还包括中通道(47),所述中通道(47)的前端与前围板固定连接,后端与后围板固定连接,
所述前舱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舱横梁(141)和右前舱横梁(142);
所述前地板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地板横梁(441)和右前地板横梁(442);
所述前座椅前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座椅前横梁(451)和右前座椅前横梁(452);
所述前座椅后横梁包括连接在所述中通道(47)左右两侧的左前座椅后横梁(461)和右前座椅后横梁(46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47)的截面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所述前地板总成还包括中通道加强板(48),所述中通道加强板(48)安装在所述中通道(47)的开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围总成,所述后围总成连接于所述前地板总成的后端,所述后围总成包括:左侧B柱(51)、右侧B柱、后围下横梁(53)、后围中横梁(54)和后围上横梁(55),
所述左侧门槛梁(41)具有左侧连接段,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侧连接段的右侧面,所述左侧B柱(51)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左侧连接段的上侧面;
所述右侧门槛梁(42)具有右侧连接段,所述前座椅后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侧连接段的左侧面,所述右侧B柱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右侧连接段的上侧面;
所述后围下横梁(53)、所述后围中横梁(54)和所述后围上横梁(55)由下到上依次间隔开,且均连接于所述左侧B柱(51)和所述右侧B柱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地板总成,所述后地板总成连接于所述后围总成的后端,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
后下层骨架,所述后下层骨架包括:左侧后纵梁(61)、右侧后纵梁(62)、后防撞梁(63)、行李箱横梁(64)、后塔座下横梁(65)和后地板中横梁(66),
所述左侧后纵梁(61)的前端与左侧门槛梁(41)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63)的左侧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后纵梁(62)的前端与右侧门槛梁(42)的后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防撞梁(63)的右侧固定连接;
所述行李箱横梁(64)、所述后塔座下横梁(65)和所述后地板中横梁(66)由后到前依次间隔开,且均连接在所述左侧后纵梁(61)和所述右侧后纵梁(62)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后上层骨架,所述后上层骨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下层骨架的上侧,所述后上层骨架包括:
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左侧后塔座(72)、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右侧后塔座(75)、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后塔座上横梁(77)和后尾翼加强板(78);
所述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的前端与所述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后塔座(72)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后塔座(72)的下端与所述左侧后纵梁(61)固定连接,所述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的前端与所述左侧后塔座(72)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尾翼加强板(78)的左端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的前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后塔座(75)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塔座(75)的下端与所述右侧后纵梁(62)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的前端与所述右侧后塔座(75)的上端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后尾翼加强板(78)的右端固定连接;
所述后塔座上横梁(7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后塔座(72)和所述右侧后塔座(75)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第二连接板(79),所述第二连接板(79)连接在所述后尾翼加强板(78)和所述后防撞梁(63)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地板总成还包括: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右侧后地板中纵梁、左侧后纵梁立柱(83)和右侧后纵梁立柱,
所述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位于所述左侧后地板上纵梁(71)的下端,所述左侧后地板中纵梁(81)的前端与所述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后纵梁(61)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后地板中纵梁位于所述右侧后地板上纵梁(74)的下端,所述右侧后地板中纵梁的前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后纵梁(62)固定连接;
所述左侧后纵梁立柱(83)的上端与所述左侧后地板后纵梁(73)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左侧后纵梁(61)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后纵梁立柱的上端与所述右侧后地板后纵梁(76)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右侧后纵梁(62)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总成,所述顶盖总成包括:左侧围上边梁(91)、右侧围上边梁(92)、顶盖前横梁(93)、顶盖后横梁(94),
所述左侧围上边梁(91)的前端与所述左侧A柱(31)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B柱(51)固定连接;
所述右侧围上边梁(92)的前端与所述右侧A柱(32)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前横梁(93)位于所述顶盖后横梁(94)的前侧,所述顶盖前横梁(9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上边梁(91)和所述右侧围上边梁(92)固定连接,所述顶盖后横梁(9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围上边梁(91)和所述右侧围上边梁(92)固定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总成还包括:顶盖加强纵梁(95),所述顶盖加强纵梁(95)连接在所述顶盖前横梁(93)和所述顶盖后横梁(94)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骨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总成还包括:左侧围后边梁(96)和右侧围后边梁(97),所述左侧围后边梁(96)的前端与所述左侧B柱(51)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左侧后塔座(72)固定连接,所述右侧围后边梁(97)的前端与所述右侧B柱固定连接,后端与所述右侧后塔座(75)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89651.0U CN220053951U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车身骨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189651.0U CN220053951U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车身骨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53951U true CN220053951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53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189651.0U Active CN220053951U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车身骨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53951U (zh) |
-
2023
- 2023-05-16 CN CN202321189651.0U patent/CN2200539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99070U (zh) | 用于车辆的、及用于具有通道的车辆的能量分配侧面结构 | |
CN10920452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1568103U (zh) | 一种小型纯电动汽车白车身框架 | |
WO1994006669A1 (en) | Sill reinforcement for reducing floor penetration in the event of offset collisions with passenger cars | |
US7416243B2 (en) | Driver's cab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a commercial vehicle having a safety cell | |
CN110962941A (zh) | 一种加强白车身框架 | |
CN10920446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20053951U (zh) | 车身骨架 | |
CN111169268B (zh) |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 |
CN109204516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16353713A (zh) | 车身骨架 | |
CN109204485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13968285B (zh) | 一种越野车车身前机舱结构 | |
CN109204529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3008402U (zh) |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9204467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22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07B (zh) | 车身横梁和车辆 | |
CN109204508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920451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12572614A (zh) | 车辆的梁结构组件以及具有该梁结构组件的车辆 | |
CN219565267U (zh) | 轻量化车体结构 | |
CN221214287U (zh) | 一种重卡白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