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9268B -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9268B
CN111169268B CN201811243359.6A CN201811243359A CN111169268B CN 111169268 B CN111169268 B CN 111169268B CN 201811243359 A CN201811243359 A CN 201811243359A CN 111169268 B CN111169268 B CN 1111692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ack
longitudinal beam
fixedly connected
edge
tur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33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9268A (zh
Inventor
林宝龙
吴鹏辉
尚世秋
李岩
杨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4335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6926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69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9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9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9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该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副驾座椅后横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右端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右端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该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可有效传递分解侧碰载荷并对电池包进行保护,满足动力安全性需求。

Description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是整车研发和设计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车身平台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随着汽车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相关碰撞法规(CNCAP)和评价规范中不断补充和改进了一些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对整车的碰撞安全有着越来越高要求。传统燃油车身平台中,车身碰撞传力结构以及设计相对比较成熟。而随着世界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也愈来愈强烈,在燃油、双模以及纯电车型中,双模车型综合长途使用燃油的续航以及短途使用纯电的零排放优势,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碰撞安全性也是众多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顾忌之一。因此,双模汽车车身碰撞安全结构平台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紧迫。
双模汽车车身平台不仅需要满足碰撞安全法规和评价规范,还需要兼顾以发动机为主的燃油动力系统总成及以动力电池为主的高压动力系统总成的布置。因此,相比于相同规格的燃油车,双模汽车的整车重量大幅增加,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其碰撞初期动能大幅增加,也就需要双模车型车身骨架能够承担更大的力,吸收更多的运动能量。同时由于动力电池的特殊性,双模汽车的车身结构需要对电池包起到足够的碰撞保护。
传统的燃油汽车成熟车身平台中,对于侧面碰撞安全车身结构的设计,会将门槛及B柱受到侧面载荷通过前排座椅前横梁及前排座椅后横梁进行分解,前排座椅前横梁及前排座椅后横梁通过中间连接件连接可将左侧载荷传递到右侧,以保证乘员舱有效安全空间,但该结构对侧面载荷的分解较弱。
为克服传统结构的缺陷,现有技术在传统结构基础上,在两根横梁基础上增加斜撑梁,对侧面载荷分解及抵抗变型方面有一定改善。对于双模混合动力车型的车身框架要求,需同时兼顾动力电池布置的空间需求以及在增加动力电池系统后整车重量加重情况下合理有效的传力及保护需求。因此传统燃油车中针对侧碰比较成熟的设计结构不能够适用于双模混动车型的布置以及安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燃油车中侧碰设计结构不能够适用于双模混动车型的布置以及安全需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副驾座椅后横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左侧,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在原有双横梁基础上在电池包(动力电池)的两侧增加电池包左保护纵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形成“C”型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在有效分解侧面载荷的基础上对电池包进行保护,并将电池包安装点设计在左右横梁连线上,可有效传递分解侧碰载荷并对电池包进行保护,满足动力安全性需求。
可选地,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与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与副驾座椅后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顶壁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顶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向右延伸形成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右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一侧翻边,所述第一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左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一后翻边,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左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左翻折形成左保护纵梁翻边,所述第一后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保护纵梁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顶壁的右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第一下翻边,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右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二侧翻边,所述第一下翻边及第二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左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一前翻边,所述第一前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保护纵梁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顶壁向左延伸形成第三延伸板,所述第三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顶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向左延伸形成第四延伸板,所述第四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左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三侧翻边,所述第三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右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二后翻边,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右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右翻折形成右保护纵梁翻边,所述第二后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保护纵梁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顶壁的左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第二下翻边,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左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四侧翻边,所述第二下翻边及第四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右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二前翻边,所述第二前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保护纵梁翻边上。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还包括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以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左侧,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下方,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下方;
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用于安装电池包。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下凸出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左侧上边沿向左延伸形成第二左连接板;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三前翻边,所述第三前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连接板上;
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三后翻边,所述第三后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连接板上。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下凸出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右侧上边沿向右延伸形成第四右连接板;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四前翻边,所述第四前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右连接板上;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四后翻边,所述第四后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右连接板上。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还包括左安装螺栓、右安装螺栓以及用于放置电池包的电池托盘,所述电池托盘的左侧设置有托盘左支脚,所述托盘左支脚上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左安装孔,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上与所述第一左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二左安装孔,所述第一左安装孔与第二左安装孔之间通过所述左安装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电池托盘的右侧设置有托盘右支脚,所述托盘右支脚上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右安装孔,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上与所述第一右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且的第二右安装孔,所述第一右安装孔与第二右安装孔之间通过所述右安装螺栓固定连接。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示意图(仰视);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与前副车架及电池包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传力结构前段的传力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传力结构中段的第一传力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传力结构中段的第二传力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传力结构后段的传力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保护框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保护框架的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A处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中A处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保护框架的第一横梁与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及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保护框架的第一横梁与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及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的另一视角的连接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B-B处的剖面图;
图14是图13中B处的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传力结构中段与电池包之间的装配示意图(仰视);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的传力结构中段与电池包之间的另一视角的装配示意图(俯视);
图1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的示意图(位于车身左侧);
图1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位于车身左侧);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与电池包的装配示意图(仰视);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与电池包的装配示意图(俯视);
图21是图20中C-C处的剖面图;
图22是图21中C处的放大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0、传力结构前段;200、传力结构中段;300、传力结构后段;400、前副车架;500、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600、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700、电池托盘;7001、横部;7002、纵部;7003、托盘左支脚;7004、托盘右支脚;
1、左前纵梁后段;2、右前纵梁后段;3、左前地板下纵梁;4、右前地板下纵梁;5、第一横梁;501、第五左连接板;5011、第一下连接板部;5012、第一侧连接板部;502、第五右连接板;5021、第二下连接板部;5022、第二侧连接板部;6、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01、第一凸起;602、第二左连接板;603、第二右连接板;7、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01、第二凸起;702、第四左连接板;703、第四右连接板;8、第二横梁;9、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01、下表面;902、右侧壁;904、左连接端;10、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01、第二凹槽;1002、第三左连接板;1003、第三右连接板;1004、右连接端;1005、下表面;1006、右侧壁;11、主驾座椅前横梁;1101、第一延伸板;1102、第二延伸板;1103、第一侧翻边;1104、第一后翻边;1105、第三前翻边;12、主驾座椅后横梁;1201、第一下翻边;1202、第二侧翻边;1203、第一前翻边;1204、第三后翻边;13、副驾座椅前横梁;14、副驾座椅后横梁;15、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6、左门槛内板;17、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8、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9、右门槛内板;20、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1、左连接加强板;22、左前地板下连接板;23、右连接加强板;24、右前地板下连接板;25、前防撞梁;26、左前纵梁前段;27、右前纵梁前段;28、左后纵梁;2801、电池包左安装支架;2802、左后纵梁前段;2803、左后纵梁后段;29、右后纵梁;2901、电池包右安装支架;2902、右后纵梁前段;2903、右后纵梁后段;30、后防撞梁;31、第一后横梁;32、第二后横梁;33、第三后横梁;34、第四后横梁;35、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01、左保护纵梁翻边;36、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7、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图2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包括传力结构前段100、传力结构中段200以及传力结构后段300,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连接在所述传力结构前段100与传力结构后段300之间。
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包括左前纵梁后段1、右前纵梁后段2、左前地板下纵梁3、右前地板下纵梁4、第一横梁5、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以及第二横梁8,所述第一横梁5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的前端之间,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5上,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前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5上,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位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左侧,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3的前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3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后端及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的后端从左至右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横梁8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当车身的前侧发生碰撞时,传力结构前段100受到的碰撞力将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1及右前纵梁后段2。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1的碰撞力的一部分力传递至左前地板下纵梁3,并通过左前地板下纵梁3传递给传力结构后段300和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h;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1的碰撞力的另一部分力传递至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并通过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传递给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i。传递至右前纵梁后段2的碰撞力的一部分力传递至右前地板下纵梁4,并通过右前地板下纵梁4传递给传力结构后段300和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k;传递至右前纵梁后段2的碰撞力的另一部分力传递至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并通过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传递给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l。从而实现前碰传力路径从传力结构中段200到传力结构后段300的过渡,更好的对碰撞力进行分散。此外,传力结构中段200安装有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能够加强车身中部的刚度。
所述第二横梁8位于传力结构中段200与传力结构后段300连接位置处,所述第二横梁8的前端从左到右分别与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3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后端、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后端及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的后端焊接在一起,将传力结构中段200的各纵梁及各横梁总成连接为一体,并将所述第二横梁8的后段连接传力结构后段300,以实现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与传力结构后段300之间的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还包括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以及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5的左端及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前端固定连接。
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焊接于左前纵梁后段1的右侧,并焊接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前端和第一横梁5的左侧,起连接左前纵梁后段1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前端和第一横梁5的作用。来自左前纵梁后段1和前副车架400的碰撞力通过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传递给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并通过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传递给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
如图1及图4所示,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横梁5的右端及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前端固定连接。
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焊接于右前纵梁后段2的左侧,并焊接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前端和第一横梁5的右侧,起连接右前纵梁后段2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前端和第一横梁5的作用。来自右前纵梁后段2和前副车架400的碰撞力通过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传递给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并通过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传递给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后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前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方,以将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的前端固定连接。
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后端设置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前端设置有第四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方,以将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前端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第三连接部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纵向延伸且开口向上的第二凹槽1001,所述第四连接部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纵向延伸且向下凸出的第二凸起701,所述第二凸起70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1001内,以将所述第四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方。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纵向延伸且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下凸出的第一凸起601(参考图17),所述第一凸起60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以将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凸起701的下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1001的槽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起601的下表面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凹槽1001的左侧边沿向左翻折形成第三左连接板1002,所述第二凹槽1001的右侧边沿向右翻折形成第三右连接板1003,所述第二凸起701的左侧上边沿向左延伸形成第四左连接板702,所述第二凸起701的右侧上边沿向右延伸形成第四右连接板703,所述第四左连接板702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三左连接板1002上,所述第四右连接板703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三右连接板1003上,以使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左侧边沿向左翻折形成第一左连接,所述第一凹槽的右侧边沿向右翻折形成第一右连接板,参考图17,所述第一凸起601的左侧上边沿向左延伸形成第二左连接板602,所述第一凸起601的右侧上边沿向右延伸形成第二右连接板603,所述第二左连接板602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左连接板上,所述第二右连接板603贴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右连接板上,以使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与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一横梁5的左端设置有第五左连接板501,所述第一横梁5的右端设置有第五右连接板502,所述第五左连接板501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右连接板502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前端固定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横梁5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及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4所示,所述第五左连接板501包括第一下连接板部5011以及第一侧连接板部5012,所述第一下连接板部5011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前端的下表面901,所述第一侧连接板部5012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前端的右侧壁902,以将所述第五左连接板501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前端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第五右连接板502包括第二下连接板部5021以及第二侧连接板部5022,所述第二下连接板部5021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前端的下表面1005,所述第二侧连接板部5022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前端的左侧壁1006,以将所述第五右连接板502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前端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的前端左侧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的左前纵梁后段1固定连接的左连接端904,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通过所述左连接端904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的前端。
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的前端右侧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的右前纵梁后段2固定连接的右连接端1004,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通过所述右连接端1004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的前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还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主驾座椅后横梁12、副驾座椅前横梁13以及副驾座椅后横梁14,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副驾座椅前横梁13及副驾座椅后横梁14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横梁5与第二横梁8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与副驾座椅前横梁1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与副驾座椅后横梁14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3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前方。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焊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及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横向连接了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与左前纵梁后段1,使左前纵梁后段1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成为一个整体。
如图1所示,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前方。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焊接在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横向连接了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与右前地板下纵梁4,使右前地板下纵梁4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成为一个整体。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22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位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左侧,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前方。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前方。
通过在原有双横梁基础上在电池包(动力电池)的两侧增加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形成“C”型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在有效分解侧面载荷的基础上对电池包进行保护,并将电池包安装点设计在左右横梁连线上,可有效传递分解侧碰载荷并对电池包进行保护,满足动力安全性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及16所示,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下方,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下方,从而实现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及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及16所示,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以从左右两侧同时对所述电池托盘700进行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顶壁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板1101,所述第一延伸板1101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顶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前侧壁向右延伸形成第二延伸板1102,所述第二延伸板1102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前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后侧壁的右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一侧翻边1103,所述第一侧翻边1103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左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一后翻边1104,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左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左翻折形成左保护纵梁翻边3501,所述第一后翻边1104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保护纵梁翻边3501上。
通过在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上设置各延伸板(第一延伸板1101和第二延伸板1102)及翻边(第一侧翻边1103和第一后翻边1104),并将各延伸板及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上,以实现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顶壁的右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第一下翻边1201,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前侧壁的右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二侧翻边1202,所述第一下翻边1201及第二侧翻边1202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的左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一前翻边1203,所述第一前翻边1203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保护纵梁翻边3501上。
通过在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上设置各翻边(第一下翻边1201、第二侧翻边1202和第一前翻边1203),并将各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上,以实现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之间固定方式与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之间固定方式相同。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顶壁向左延伸形成第三延伸板,所述第三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顶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前侧壁向左延伸形成第四延伸板,所述第四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前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后侧壁的左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三侧翻边,所述第三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右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二后翻边,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右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右翻折形成右保护纵梁翻边,所述第二后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保护纵梁翻边上。
通过在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上设置各延伸板(第三延伸板和第四延伸板)及翻边(第三侧翻边和第二后翻边),并将各延伸板及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上,以实现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之间固定方式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与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之间固定方式相同。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顶壁的左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第二下翻边,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前侧壁的左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四侧翻边,所述第二下翻边及第四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的右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二前翻边,所述第二前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保护纵梁翻边上。
通过在副驾座椅后横梁14上设置各翻边(第二下翻边、第四侧翻边和第二前翻边),并将各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上,以实现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与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7及图18所示,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三前翻边1105,所述第三前翻边1105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连接板602上,以实现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的固定连接。
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三后翻边1204,所述第三后翻边1204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连接板602上,以实现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四前翻边,所述第四前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右连接板703上,以实现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的固定连接。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四后翻边,所述第四后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右连接板703上,以实现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还包括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5、左门槛内板16、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7、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8、右门槛内板19以及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0。
所述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5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的前端上,所述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5的左端与所述左门槛内板16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门槛内板16的后端与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7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7的右侧与所述第二横梁8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左端向左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16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左端向左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16上。
主驾座椅前横梁11焊接于左门槛内板16的右侧,并于其中段焊接于左前纵梁后段1上,右端焊接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上,横向连接了左门槛内板16、左前纵梁后段1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使左门槛内板16、左前纵梁后段1与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成为一个整体。
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5焊接于左前纵梁后段1的左侧,并焊接于左门槛内板16的前段,起连接左前纵梁后段1和左门槛内板16的作用。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7焊接于左门槛内板16后端,右侧连接于左后纵梁28的前端和第二横梁8上,起加强左门槛内板16、左后纵梁28和第二横梁8的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8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的前端上,所述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8的右端与所述右门槛内板19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门槛内板19的后端与所述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0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0的左侧与所述第二横梁8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右端向右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19上,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右端向右侧延伸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19上。
副驾座椅前横梁13焊接于右门槛内板19的左侧,并于其中段焊接于右前纵梁后段2上,左端焊接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上,横向连接了右门槛内板19、右前纵梁后段2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使右门槛内板19、右前纵梁后段2与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成为一个整体。
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8焊接于右前纵梁后段2的左侧,并焊接于右门槛内板19的前段,起连接右前纵梁后段2和右门槛内板19的作用。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0焊接于右门槛内板19的后端,左侧连接于左后纵梁28的前端和第二横梁8上,起加强右门槛内板19、左后纵梁28和第二横梁8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传力结构中段200还包括左连接加强板21、左前地板下连接板22、右连接加强板23以及右前地板下连接板24。
所述左连接加强板21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16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之间,所述左前地板下连接板22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16与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3之间,所述左连接加强板21位于所述左前地板下连接板22的前方。
所述左连接加强板21位于主驾座椅前横梁11的下方,向左焊接于左门槛内板16的右侧,向右焊接于左前纵梁后段1的左侧,中间与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下端焊接,以将所述左连接加强板21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16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之间。
所述左前地板下连接板22位于主驾座椅后横梁12的下方,向左焊接于左门槛内板16的右侧,向右焊接于左前地板下纵梁3的左侧,中间与主驾座椅后横梁12下端焊接,以将所述左前地板下连接板22固定连接在所述左门槛内板16与所述左前地板下纵梁3之间。
如图1所示,所述右连接加强板23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19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之间,所述右前地板下连接板24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19与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之间,所述右连接加强板23位于所述右前地板下连接板24的前方。
所述右连接加强板23位于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下方,向右焊接于右门槛内板19左侧,向左焊接于右前纵梁后段2右侧,中间与副驾座椅前横梁13的下端焊接,以将所述右连接加强板23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19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之间。
所述右前地板下连接板24位于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下方,向右焊接于右门槛内板19左侧,向左焊接于右前地板下纵梁4的右侧,中间与副驾座椅后横梁14的下端焊接,以将所述右前地板下连接板24固定连接在所述右门槛内板19与所述右前地板下纵梁4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传力结构前段100包括前防撞梁25、左前纵梁前段26以及右前纵梁前段27,所述前防撞梁25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前段26的前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前段27的前端之间,所述左前纵梁前段26的后端与所述左前纵梁后段1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右前纵梁前段27的后端与所述右前纵梁后段2的前端固定连接。
具体地,前防撞梁25于左侧通过螺栓连接于左前纵梁前段26上,于右侧通过螺栓连接于右前纵梁前段27上。所述左前纵梁前段26焊接于左前纵梁后段1上,右前纵梁前段27焊接于右前纵梁后段2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副车架400、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500以及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600。
所述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500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前段26上,所述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600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前段27上。
所述前副车架400的前端左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500上,所述前副车架400的前端右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600上,所述前副车架400的后端左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上,所述前副车架400的后端右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上。
来自前副车架400的部分碰撞力通过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传递给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来自前副车架400的另一部分碰撞力通过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传递给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以将部分碰撞力由传力结构前段100传递至传力结构中段200,实现了前碰传力路径从传力结构前段100到传力结构中段200的过渡。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传力结构后段300包括左后纵梁28、右后纵梁29以及后防撞梁30,所述左后纵梁28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横梁8的左端及所述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7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右后纵梁29的前端与所述第二横梁8的右端及所述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0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后防撞梁30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28的后端与所述右后纵梁29的后端之间。
后防撞梁30于左侧通过螺栓连接于左后纵梁28上,于右侧通过螺栓连接于右后纵梁29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左后纵梁28包括左后纵梁前段2802及左后纵梁后段2803,所述左后纵梁前段2802的前端与第二横梁8的左端焊接,所述左后纵梁后段2803的前端与所述左后纵梁前段2802的后端焊接。
所述右后纵梁29包括右后纵梁前段2902及右后纵梁后段2903,所述右后纵梁前段2902的前端与第二横梁8的右端焊接,所述右后纵梁后段2903的前端与所述右后纵梁前段2902的后端焊接。
所述第二横梁8的后段分别与左后纵梁前段2802及右后纵梁前段2902焊接于一起,连接了传力结构后段30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传力结构后段300包括还包括多个后横梁,多个所述后横梁平行地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后纵梁28与右后纵梁29之间。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所述传力结构后段300包括四个后横梁,分别为第一后横梁31、第二后横梁32、第三后横梁33以及第四后横梁34。其中,所述第一后横梁31、第二后横梁32及第三后横梁33焊接于左后纵梁前段2802和右后纵梁前段2902之间,所述第四后横梁34焊接于左后纵梁后段2803和右后纵梁后段2903之间,连接和加强传力结构后段300的强度,并使结构整体性更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用于放置电池包的“T”形的电池托盘700,所述电池托盘700包括横部7001以及位于所述横部7001前方的纵部7002,所述纵部7002的左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上,所述纵部7002的右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上。
所述左后纵梁28的前端设置有电池包左安装支架2801,所述横部7001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安装支架2801上。所述右后纵梁29的前端设置有电池包右安装支架2901,所述横部7001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安装支架2901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0至图22所示,所述车身传力结构还包括左安装螺栓以及右安装螺栓,所述电池托盘700的左侧设置有托盘左支脚7003,所述托盘左支脚7003上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左安装孔,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上与所述第一左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二左安装孔,所述第一左安装孔与第二左安装孔之间通过所述左安装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电池托盘700的左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上。
如图22所示,所述电池托盘700的右侧设置有托盘右支脚7004,所述托盘右支脚7004上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右安装孔,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上与所述第一右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且的第二右安装孔,所述第一右安装孔与第二右安装孔之间通过所述右安装螺栓固定连接,从而将所述电池托盘700的右侧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上。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14所示,所述第一横梁5、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以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构成电池包保护框架。
前碰时,前碰载荷力被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及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有效分解,并将部分前碰载荷力传递至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再经由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将前碰载荷力传递车后方。第一横梁5则在前面碰撞载荷力在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及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和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中传递时提供拉应力和抗弯应力,有效地抑制车身框架的塑性压溃和局部变形等对电池包可能造成的破坏,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弯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22所示,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主驾座椅后横梁12、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副驾座椅前横梁13、副驾座椅后横梁14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构成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11、主驾座椅后横梁12及电池包左保护纵梁35形成一个“C”型框架,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13、副驾座椅后横梁14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36形成另一个“C”型框架。侧面载荷通过由两个“C”型框架组成的保护结构分解后经由电池包安装纵梁(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或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及电池托盘700传递至另一侧,最大限度传递载荷,保护电池包完整及确保乘员舱安全性。
本发明提供的车身传力结构是传力过程如下:
(1)传力结构前段100的传力。
如图3所示,当车身的前侧发生碰撞时,首先接触到前防撞梁25。由前防撞梁25吸收并传递碰撞力A到其左后侧的左前纵梁前段26形成传力路径a,传递碰撞力到其右后侧的右前纵梁前段27形成传力路径b。左前纵梁前段26将碰撞力传递到焊接于其上的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500,将碰撞力传递给其后的左前纵梁后段1形成传力路径c;右前纵梁前段27将碰撞力传递到焊接于其上的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600,将碰撞力传递给其后的右前纵梁后段2形成传力路径d。前副车架400受到来自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架500和来自前副车架右前安装支架600的合力并将碰撞力传递给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和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形成传力路径e和传力路径f。
(2)传力结构中段200的传力。
如图4及图5所示,传递至左前纵梁后段1的碰撞力将分解为三个方向的分力,分别传递给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5和左前地板下纵梁3。左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5将受到的碰撞力传递给左门槛内板16,并通过左门槛内板16传递给左门槛内板后连接板17和左后纵梁28,形成传力路径g;左前地板下纵梁3将受到的碰撞力传递给左后纵梁28和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h;左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9受到的碰撞力通过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传递给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i。
传递至右前纵梁后段2的碰撞力将分解为三个方向的分力,分别传递给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8和右前地板下纵梁4。右门槛内板前连接板18将受到的碰撞力传递给右门槛内板19,并通过右门槛内板19传递给右门槛内板后连接板20和右后纵梁29,形成传力路径j;右前地板下纵梁4将受到的碰撞力传递给右后纵梁29和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k;右前纵梁后段内连接板10受到的碰撞力通过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传递给第二横梁8,形成传力路径l。
碰撞中电池托盘700受到来自电池包左安装纵梁6和电池包右安装纵梁7的碰撞力,形成电池包左侧传力路径m和电池包右侧传力路径n。电池托盘700受到的碰撞力通过电池包左安装支架2801传递到传力结构后段300的左后纵梁28,形成传力路径o;同时,电池包受到的碰撞力也通过电池包右安装支架2901传递到传力结构后段300的右后纵梁29,从而形成传力路径p。
(3)传力结构后段300的传力。
如图6所示,来自车身前碰传力结构中段200的传力路径g、h、i、o的碰撞力均传递到左后纵梁前段2802,再通过左后纵梁前段2802传递到左后纵梁后段2803,构成传力路径q。来自车身前碰传力结构中段200的传力路径j、k、l和p的碰撞力均传递到右后纵梁前段2902,再通过右后纵梁前段2902传递到右后纵梁后段2903,构成传力路径r。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驾座椅前横梁、主驾座椅后横梁、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副驾座椅前横梁、副驾座椅后横梁以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左侧,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右端与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左端与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方;
所述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还包括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以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位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的左侧,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下方,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下方;
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及电池包右安装纵梁用于安装电池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与副驾座椅前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与副驾座椅后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及电池包右保护纵梁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顶壁向右延伸形成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顶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向右延伸形成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前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右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一侧翻边,所述第一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左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一后翻边,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左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左翻折形成左保护纵梁翻边,所述第一后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保护纵梁翻边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顶壁的右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第一下翻边,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右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二侧翻边,所述第一下翻边及第二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左保护纵梁的左侧壁上;
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一前翻边,所述第一前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保护纵梁翻边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顶壁向左延伸形成第三延伸板,所述第三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顶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向左延伸形成第四延伸板,所述第四延伸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前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左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三侧翻边,所述第三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右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二后翻边,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右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右翻折形成右保护纵梁翻边,所述第二后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保护纵梁翻边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顶壁的左侧边沿向下翻折形成第二下翻边,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左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四侧翻边,所述第二下翻边及第四侧翻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电池包右保护纵梁的右侧壁上;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二前翻边,所述第二前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右保护纵梁翻边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下凸出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的左侧上边沿向左延伸形成第二左连接板;
所述主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三前翻边,所述第三前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连接板上;
所述主驾座椅后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三后翻边,所述第三后翻边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连接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上设置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向下凸出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的右侧上边沿向右延伸形成第四右连接板;
所述副驾座椅前横梁的前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前翻折形成第四前翻边,所述第四前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右连接板上;
所述副驾座椅后横梁的后侧壁的下侧边沿向后翻折形成第四后翻边,所述第四后翻边的左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右连接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还包括左安装螺栓、右安装螺栓以及用于放置电池包的电池托盘,所述电池托盘的左侧设置有托盘左支脚,所述托盘左支脚上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左安装孔,所述电池包左安装纵梁上与所述第一左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二左安装孔,所述第一左安装孔与第二左安装孔之间通过所述左安装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电池托盘的右侧设置有托盘右支脚,所述托盘右支脚上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的第一右安装孔,所述电池包右安装纵梁上与所述第一右安装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身的高度方向贯穿且的第二右安装孔,所述第一右安装孔与第二右安装孔之间通过所述右安装螺栓固定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
CN201811243359.6A 2018-10-24 2018-10-24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Active CN1111692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3359.6A CN111169268B (zh) 2018-10-24 2018-10-24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3359.6A CN111169268B (zh) 2018-10-24 2018-10-24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9268A CN111169268A (zh) 2020-05-19
CN111169268B true CN111169268B (zh) 2021-09-03

Family

ID=70645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43359.6A Active CN111169268B (zh) 2018-10-24 2018-10-24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692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6381B (zh) * 2021-06-29 2023-04-2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包安装框架
CN114261269B (zh) * 2021-11-30 2023-10-2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及混合动力汽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374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宝马股份公司 机动车的车身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CN106005044A (zh) * 2016-06-06 2016-10-12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身
CN207433255U (zh) * 2017-11-22 2018-06-0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3374A (zh) * 2012-03-13 2013-09-18 宝马股份公司 机动车的车身
US8602454B1 (en) * 2012-09-10 2013-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ash load management in automotive vehicles using closed loop structures
CN106005044A (zh) * 2016-06-06 2016-10-12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身
CN207433255U (zh) * 2017-11-22 2018-06-0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及其动力电池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9268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9547B (zh) 车身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1765900U (zh) 一种电动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CN109204513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0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1169268B (zh) 电池包侧碰保护框架及汽车
CN221138321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169267B (zh)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0758562A (zh) 一种平台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平台车辆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0519310C (zh) 一种可伸缩顶汽车前底板的布置结构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08774892U (zh) 一种重卡地板骨架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1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