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9956A - 监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监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9956A
CN109219956A CN201680086305.6A CN201680086305A CN109219956A CN 109219956 A CN109219956 A CN 109219956A CN 201680086305 A CN201680086305 A CN 201680086305A CN 109219956 A CN109219956 A CN 1092199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arrangement
monitoring
determination unit
adjustment portion
specific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63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19956B (zh
Inventor
小西良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19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9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199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99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4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a single signalling line, e.g. in a closed loo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2Position or depth 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76Load weighing or car passenger coun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8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1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plurality of remote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3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single remote sour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监视装置具有:监视摄像机(2),其监视特定区域的状况;记录器(5),其记录从监视摄像机(2)输出的监视信息;影像发送装置(6),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记录器(5)中的监视信息;判定部(3),其根据从监视摄像机(2)输出的监视信息,计算位于特定区域内的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以及调节部(4),其根据判定部(3)计算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调节记录器(5)记录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d)以及影像发送装置(6)发送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e)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Description

监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监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监视特定空间的监视装置中,对监视摄像机图像等信息,往往实施记录在记录器等本地设备中并向外部发送该信息这双方的处理。另外,所谓特定空间,例如可以列举出电梯、车辆、公司的办公室等。
在向本地设备记录信息时,一个设备可以记录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因此,削减要记录的数据量成为课题。
另外,在向外部发送信息时,通信所需的费用与要发送的数据量成比例地上升,因而削减发送数据量成为课题。
作为旨在削减发送数据的现有技术,已提出了如下的技术:仅在乘客位于电梯的轿厢内的情况下,记录监视摄像机的图像,由此削减要记录的数据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提出了在检测出电梯的乘客的异常行动时向监视器进行输出并通知的监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根据乘客数量变更异常判定项目。在乘客是1人时,进行用于判定该乘客是否摔倒的摔倒判定,在乘客是2~3人时,进行用于判定是否发生暴力行为的暴力判定。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成为在乘客是4人以上的情况下,摔倒判定及暴力判定都不进行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3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1382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鷲見和彦及另外2人,「画像によるエレベータ内異常検知技術」,IPSJ Magazine,Jan.2007,Vol.48,No.1,p.17-22
非专利文献2:内舘光及另外3人,「実時間画像処理によるエレベータ乗場の人数計測と車いすの識別」,産業計測制御研究会,2008(86),IIC-08-88,p.1-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仅在乘客位于电梯轿厢内的情况下,记录监视摄像机的图像,由此削减要记录的数据量。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考虑向外部的发送,而在考虑向外部发送监视摄像机的图像时,为了抑制通信成本,需要进一步削减数据量。
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根据乘客人数来切换异常判定项目的方案。在专利文献2中,在轿厢内的乘客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判断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即使是在轿厢内的乘客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当这些乘客集中于一处时,也存在团伙合作实施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在专利文献2中,存在不能检测乘客是4人以上时的异常行动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是乘客较少的情况还是乘客较多的情况都能够适当地判定异常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数据量的进一步削减的监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监视装置具有:第1检测装置,其监视特定区域的状况;第1记录装置,其记录从所述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第1通信装置,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所述第1记录装置中的所述监视信息;第1判定部,其根据从所述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所述监视信息,计算位于所述特定区域内的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以及第1调节部,其根据由所述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所述人数及所述位置偏倚度,调节所述第1记录装置记录所述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以及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监视装置,与位于空间内的人物的人数及其位置偏倚相对应地,无论是乘客较少的情况还是乘客较多的情况,都能够适当地判定异常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对于重要度较高的信息进行高画质的记录及高频度的发送,而对于重要度较低的信息抑制画质及发送频度,由此能够实现数据量的进一步削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对用于监视特定区域的监视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监视装置中提出了如下的技术:在作为监视对象的空间内的人物较少的情况下、或者人物较多且人物们的位置偏倚较大的情况下,判断为在空间内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而增加信息的记录密度和/或通信频度,在不是这种情况时,减小信息的记录密度和/或通信频度。另外,作为危险情况的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出人为的对设备的破坏或人物们的纠斗等。
由此,根据在空间内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能够进行记录数据量及通信数据量的调节,因而当在空间内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减小信息的记录密度和/或通信频度,可以实现记录数据量及通信数据量的进一步削减。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及其监视对象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监视装置列举了电梯监视装置10的例子。并且,作为监视对象,列举了电梯轿厢1内的空间的例子。
如图1所示,电梯监视装置10具有监视摄像机2、判定部3、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
监视摄像机2设于电梯轿厢1的内部。监视摄像机2进行电梯轿厢1内的拍摄而取得轿厢内图像a,向判定部3及记录器5输出轿厢内图像数据b。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摄像机2构成监视特定区域的状况的检测装置,并且从监视摄像机2输出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构成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
判定部3从监视摄像机2接收轿厢内图像数据b。判定部3根据轿厢内图像数据b,计算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人数及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并将其作为判定结果c进行输出。另外,关于乘客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的计算方法,在后面进行说明。
调节部4根据判定结果c决定记录器5记录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帧频,并作为记录密度d对记录器5进行输出。因此,在记录密度d中包含画质及帧频。并且,调节部4根据判定结果c决定影像发送装置6向外部发送记录在记录器5中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或者发送间隔,并作为通信频度e对影像发送装置6进行输出。因此,在通信频度e中包含画质及发送频度或者发送间隔。
记录器5记录从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在记录器5中能够变更记录图像时的画质及帧频。因此,记录器5根据调节部4输出的记录密度d设定画质及帧频的值,记录轿厢内图像数据b。
影像发送装置6从记录器5取得轿厢内图像数据b,并发送给监视中心等外部。在影像发送装置6中能够变更向外部发送图像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或者发送间隔。因此,影像发送装置6根据调节部4输出的通信频度e设定画质及发送频度或者发送间隔的值,发送轿厢内图像数据b。
下面,对监视装置1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监视装置10由摄像机、处理器、存储器和发送装置构成。监视摄像机2由摄像机等摄像装置构成。影像发送装置6由发送装置构成。发送装置包括发送接口、发送电路及发送天线等。记录器5由存储器构成。存储器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判定部3及调节部4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判定部3及调节部4通过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并且,也可以由多个处理器及多个存储器协作执行判定部3及调节部4的功能。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示出监视装置10的动作的流程。
如图2所示,首先监视摄像机2进行电梯轿厢1内的拍摄而取得轿厢内图像a,并作为轿厢内图像数据b输出给判定部3及记录器5(步骤S1)。
接着,判定部3从监视摄像机2接收轿厢内图像数据b,根据轿厢内图像数据b计算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人数及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并将其作为判定结果c进行输出。关于乘客的人数及乘客的位置偏倚度的计算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步骤S2)。
接着,调节部4根据从判定部3输出的判定结果c,决定记录器5记录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帧频,并作为记录密度d对记录器5进行输出(步骤S3)。
接着,记录器5根据记录密度d设定画质及帧频的值,记录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步骤S4)。
接着,调节部4根据判定结果c决定影像发送装置6向外部发送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并作为通信频度e对影像发送装置6进行输出(步骤S5)。
接着,影像发送装置6根据通信频度e设定画质及发送频度,从记录器5取得轿厢内图像数据b并发送给监视中心等外部(步骤S6)。
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根据位于监视对象的空间内的人物的人数及其位置偏倚,调节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上述步骤S3中,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少于第1阈值的情况下即乘客例如是2人以下的情况下,调节部4判定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即判定为重要度较高,而将记录轿厢内图像数据时的画质及帧频决定为“高等级”。并且,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为第2阈值以上即乘客例如是3人以上的情况下且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为第3阈值以上即乘客集中于一处的情况下,调节部4判定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即判定为重要度较高,而将记录轿厢内图像数据时的画质及帧频决定为“高等级”。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部4对于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即重要度较高的轿厢内图像数据,将记录密度d决定为“高等级”。
另一方面,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为第2阈值以上即乘客是3人以上且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小于第3阈值即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未集中于一处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小、即判定为重要度较低,调节部4将记录密度d决定为“低等级”。
另外,记录密度d的画质及帧频的值分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的情况被分别预先设定好存储在存储器中。
这样,通过根据重要度切换画质及帧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记录器5的记录容量。另外,画质及帧频的切换可以分别设为“高等级”和“低等级”这两级,但也可以对重要度进行分级,并设为与该分级对应的多级切换。另外,在进行分级的情况下,预先按照乘客的每种人数和乘客的每种位置偏倚度设定重要度,再准备预先设定了这些重要度和记录密度d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速查表,根据重要度,从该速查表中取得对应的记录密度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上述步骤S5中,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较少的情况下即乘客是2人以下的情况下,调节部4判定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即判定为重要度较高,而将向外部发送轿厢内图像数据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决定为“高等级”。并且,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是3人以上且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集中的情况下,调节部4判定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即判定为重要度较高,而将向外部发送轿厢内图像数据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决定为“高等级”。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调节部4将画质及发送频度决定为“低等级”。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即重要度较高的轿厢内图像数据,以高画质及高发送频度进行发送,而对于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小即重要度较低的轿厢内图像数据,将画质及发送频度设为“低等级”进行发送。这样,通过根据重要度切换画质及发送频度,能够削减发送给外部的数据量的整体量,降低通信成本。
另外,通信频度e的画质及发送频度的值分为“高等级”和“低等级”的情况被分别预先设定好存储在存储器中。
另外,画质及发送频度的切换可以分别设为“高等级”和“低等级”这两级,但也可以对重要度进行分级,并设为与该分级对应的多级切换。另外,在进行分级的情况下,预先按照乘客的每种人数和乘客的每种位置偏倚度设定重要度,再准备预先设定了这些重要度和通信频度e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速查表,根据重要度,从该速查表中取得对应的通信频度e。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是2人以下的情况下,而且在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是3人以上且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集中的情况下,也提高轿厢内图像数据的重要度。对这样做的理由进行说明。通常在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数较多的情况下,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判断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即使在电梯轿厢内的乘客较多的情况下,当这些乘客集中于一处时,也存在团伙合作实施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考虑电梯轿厢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即使是乘客较多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异常行动的检测。
下面,对在上述的步骤S2中,判定部3根据轿厢内图像数据b计算乘客人数的方法进行说明。该计算例如按照以下所述来进行。在图3中示出其流程。
首先,在步骤S11中,在设置电梯监视装置10时,判定部3在电梯轿厢1内没有人物的状态下,使用监视摄像机2拍摄电梯轿厢1内的背景图像,取得背景图像a0,并作为背景图像数据b0进行学习。
然后,在步骤S12中,在电梯监视装置10的运用中,使用监视摄像机2拍摄电梯轿厢1内部而取得轿厢内图像数据b,运算轿厢内图像数据b与背景图像数据b0之间的差分,根据该差分提取人物所在的区域。下面,将该区域称为“人物区域”。另外,关于基于差分的人物区域的检测,提出了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采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已有方法中的任意方法。
接着,在步骤S13中,提取位于通过步骤S12而提取出的人物区域中的头部区域,计数头部的数量作为人数,由此计算并输出人物区域内的乘客的人数。另外,关于头部区域的提取方法,非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使用轮廓信息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采用非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已有方法中的任意方法。
下面,对在上述的步骤S2中判定部3计算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的方法进行说明。该计算例如按照以下所述来进行。在图4中示出其流程。
首先,在步骤S20中,在设置监视装置10时,判定部3进行轿厢内图像的二维坐标和电梯轿厢1内的三维坐标之间的映射。
接着,在步骤S21、22中,判定部3进行与图3的步骤S11、12相同的处理,根据通过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与背景图像数据b0之间的差分,提取人物区域。
接着,在步骤S23中,判定部3按照图5所示将电梯轿厢1内部划分成多个块,计算各个块中包含的人物区域的面积。另外,图5的(a)是从上方观察电梯轿厢1内的俯视图。在图5的(a)中,20表示人物区域,21表示块。这样,将电梯轿厢1内部划分成多个块21,针对每个块21计算各个块21的图像数据中包含的人物区域20的面积。计算出的结果在图5的(b)的柱状图中示出。横轴表示各个块21,纵轴表示各个块21中的人物区域20的面积。在图5的(b)的柱状图中,人物区域的面积越大的块,越是人物集中的块。
接着,在步骤S24中,判定部3计算通过步骤S23求出的各面积的方差的倒数(1/σ2),并将其作为位置偏倚度进行输出。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根据位于作为监视对象的空间内的人物的人数及其位置偏倚,调节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即,判定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根据该可能性来调节图像信息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由此,对于重要度较高的图像数据,以高画质及高帧频进行记录,而且以高画质及高发送频度进行发送。另一方面,对于重要度较低的图像数据,以低画质及低帧频进行记录,而且以低画质及低发送频度进行发送。这样,对于重要度较高的图像数据,可以保持高质量的记录及发送。并且,对于重要度较低的图像数据,通过将记录密度及通信频度抑制得较低,由此能够实现整体上的数据量的削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考虑乘客的人数,而且还考虑乘客的位置偏倚来判定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因而在位于作为监视对象的空间内的人物较少的情况下或者该空间内的人物的位置偏倚较大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空间内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对于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中未能检测出的空间内的人数较多时的异常行动,也能够进行检测。
另外,也可以仅实施上述的步骤S3中的记录密度d的计算和上述的步骤S5中的通信频度e的计算中的任意一方的计算。例如,在记录器5的记录容量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记录密度d设为始终固定的“高等级”或者“标准等级”,根据判定部3的输出来仅控制通信频度e。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10具有:作为第1检测装置的监视摄像机2,其监视特定区域的状况;作为第1记录装置的记录器5,其记录从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作为第1通信装置的影像发送装置6,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第1记录装置中的监视信息;作为第1判定部的判定部3,其根据从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计算位于特定区域内的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以及作为第1调节部的调节部4,其根据由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调节第1记录装置记录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以及第1通信装置发送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由此,根据位于空间内的人物的人数及其位置偏倚,无论是乘客较少的情况还是乘客较多的情况,都能够适当地判定异常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对于重要度较高的信息进行高画质的记录及高频度的发送,而对于重要度较低的信息抑制画质及发送频度,由此实现数据量的进一步削减。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及其监视对象的图。在图6中,与实施方式1一样,作为监视装置列举电梯监视装置的例子,作为监视对象,列举了电梯轿厢1内的空间的例子。
如图6所示,电梯监视装置10A具有检测装置7、判定部3A、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
对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区别进行说明。在图6中,设有检测装置7来取代图1的监视摄像机2。并且,在图6中,设有判定部3A来取代图1的判定部3。判定部3和判定部3A的动作不同。
检测装置7具有监视摄像机和载荷传感器。检测装置7的监视摄像机与图1的监视摄像机2是同等的装置。因此,检测装置7的监视摄像机与图1的监视摄像机2同样地拍摄电梯轿厢1内部,并输出轿厢内图像数据b。检测装置7的载荷传感器设于电梯轿厢1内。载荷传感器是针对电梯轿厢1的地面整体设置的。载荷传感器检测电梯轿厢1内的整体的载荷。检测装置7将由监视摄像机拍摄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输出给记录器5,将由载荷传感器取得的载荷信息i输出给判定部3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装置7的监视信息中包含轿厢内图像数据b和载荷信息i。
判定部3A接收载荷信息i,计算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人数及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并将其作为判定结果j进行输出。关于乘客的人数及乘客的位置偏倚度的计算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关于监视装置10A的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其说明。
下面,对监视装置10A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监视装置10A由摄像机、重量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和发送装置构成。检测装置7由摄像机等摄像装置和重量传感器构成。影像发送装置6由发送装置构成。发送装置包含发送接口、发送电路及发送天线等。记录器5由存储器构成。存储器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判定部3A及调节部4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判定部3A及调节部4通过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并且,还可以由多个处理器及多个存储器协作执行判定部3A及调节部4的功能。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监视装置10A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示出监视装置10A的动作的流程。
如图7所示,首先检测装置7使用监视摄像机进行电梯轿厢1内的拍摄而取得轿厢内图像a,向记录器5输出轿厢内图像数据b。并且,与此同时,检测装置7使用载荷传感器测定电梯轿厢1内的载荷,向判定部3A输出载荷信息i(步骤S30)。
接着,判定部3A根据从检测装置7接收到的载荷信息i,计算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人数及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并将其作为判定结果j进行输出(步骤S31)。另外,关于乘客的人数及乘客的位置偏倚度的计算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接着,调节部4根据判定结果j,决定记录器5记录电梯轿厢1内的图像时的画质及帧频,并作为记录密度d输出给记录器5(步骤S3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一样,当由判定部3A计算出的人数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及当由判定部3A计算出的人数为大于第1阈值的第2阈值以上且由判定部3A计算出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调节部4将记录密度d设为“高等级”,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将记录密度d设为“低等级”。
接着,记录器5根据记录密度d设定画质及帧频,记录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步骤S33)。
接着,调节部4根据判定结果j决定影像发送装置6向外部发送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并作为通信频度e输出给影像发送装置6(步骤S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一样,当由判定部3A计算出的人数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及当由判定部3A计算出的人数为大于第1阈值的第2阈值以上且由判定部3A计算出的乘客的位置偏倚度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调节部4将通信频度e设定为“高等级”,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将通信频度e双方设为“低等级”。
接着,影像发送装置6根据通信频度e设定画质及发送频度,从记录器5取得轿厢内图像数据b,并将该轿厢内图像数据b发送给监视中心等外部(步骤S35)。
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与实施方式1一样,根据位于空间内的人物的人数及其位置偏倚,调节轿厢内图像数据b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
下面,对在上述的步骤S31中,判定部3A根据载荷信息i计算乘客的人数的方法进行说明。该计算例如按照以下所述来进行。在图8中示出其流程。
首先,在步骤S40中,判定部3A根据预先设定的判别阈值,将从检测装置7的载荷传感器输出的载荷信息二值化。即,比较载荷信息和判别阈值,在载荷信息为判别阈值以上时设为“1”,在载荷信息小于判别阈值时设为“0”。判别阈值是用于判定有无乘客的值,因而适当设定在5~15kg的范围内。
接着,在步骤S41中,判定部3A对被二值化的载荷信息进行形态学等区域分割处理来提取人物区域。该人物区域与图5的(a)所示的人物区域20是同等的。因此,下面将该人物区域称为人物区域20。
接着,在步骤S42中,判定部3A计数人物区域的数量,将计数值作为乘客的人数进行输出。
下面,对在上述的步骤S31中,判定部3A计算电梯轿厢1内的乘客的位置偏倚的方法进行说明。该计算例如按照以下所述来进行。在图9中示出其流程。
首先,在步骤S50、S51中,判定部3A进行与图8的步骤S40、S41相同的处理,提取人物区域20。
接着,在步骤S52中,与图4的步骤S23的处理一样,判定部3A按照图5的(a)所示将电梯轿厢1内的区域划分成多个块21,计算各个块21中包含的人物区域20的面积。所计算出的结果成为图5的(b)的柱状图所示的结果。
接着,在步骤S53中,判定部3A计算上述面积的方差的倒数(1/σ2),将其作为偏倚度进行输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具有:作为第1检测装置的检测装置7,其监视特定区域的状况;作为第1记录装置的记录器5,其记录从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作为第1通信装置的影像发送装置6,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第1记录装置中的监视信息;作为第1判定部的判定部3A,其根据从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计算位于特定区域内的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以及作为第1调节部的调节部4,其根据由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调节第1记录装置记录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d以及第1通信装置发送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e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由此,本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与实施方式1一样,根据位于作为监视对象的空间内的人物的人数及其位置偏倚,调节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的记录密度d和通信频度e,因而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乘客的人数及偏倚度的计算中使用载荷传感器的载荷信息,因而针对电梯轿厢1内的照明的变化或者监视摄像机的位置等环境的变化,能够进行鲁棒性更佳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对设监视装置为“电梯监视装置”、设监视对象为“电梯轿厢1内的空间”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下面,对有关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监视装置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
<车辆监视装置的实施例>
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另一实施例,可以考虑设监视装置为火车的“车辆监视装置”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监视对象成为“火车的车辆内部”。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车辆监视装置来监视火车的车辆内部。在“车辆监视装置”中,其它的结构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即,“车辆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或者检测装置7、判定部3或者3A、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并且,本实施例的动作除监视对象是“火车的车辆”以外,其它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
<室内监视装置的实施例>
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另一实施例,可以考虑设监视装置为监视公司的办公室的“室内监视装置”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监视对象成为“公司的办公室内部”。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室内监视装置来监视公司的办公室内部。在“室内监视装置”中,其它的构成要素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即,“室内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或者检测装置7、判定部3或者3A、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并且,本实施例的动作除监视对象是“公司的办公室内部”以外,其它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
<店铺监视装置的实施例1>
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另一实施例,可以考虑设监视装置为监视便利店等的店铺内部的“店铺监视装置”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监视对象成为“店铺内部”。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店铺监视装置来监视店铺内部。在“店铺监视装置”中,其它的构成要素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即,“店铺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或者检测装置7、判定部3或者3A、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并且,本实施例的动作除监视对象是便利店等的“店铺内部”以外,其它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
<店铺监视装置的实施例2>
在该实施例中,“店铺监视装置”的监视摄像机包括拍摄卖场内部的第1监视摄像机、和拍摄收银台附近的第2监视摄像机。在该实施例中,监视对象成为“卖场内部”和“收银台附近”。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店铺监视装置来监视店铺的卖场内部和收银台附近。在该实施例的“店铺监视装置”中,其它的构成要素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即,“店铺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或者检测装置7、判定部3或者3A、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但是,监视摄像机2及检测装置7包括第1监视摄像机和第2监视摄像机。并且,本实施例的动作除监视对象是便利店等的“卖场内部”和“收银台附近”以外,其它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基本相同。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第1监视摄像机及第2监视摄像机输出卖场图像数据及收银台图像数据。判定部3或者3A根据卖场图像数据计算卖场内的人数和偏倚度,并输出给调节部4。调节部4、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的动作,与电梯监视装置10、10A相同。但是,记录器5记录卖场图像数据及收银台图像数据双方。在该实施例中,在卖场的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提高收银台图像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由此防止店员的偷盗。
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判定部3根据收银台图像数据计算收银台附近的人数和偏倚度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收银台的人数较少的情况下,提高卖场图像数据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由此容易记录工作中的店员较少时的店铺内的犯罪行为。
实施方式3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及其监视对象的图。在图10中,与实施方式1、2一样,作为监视装置列举了电梯监视装置的例子,作为监视对象,列举了电梯轿厢1内的空间的例子。
如图10所示,电梯监视装置10B具有监视摄像机2、调节部4A、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
对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3的区别进行说明。在图10中,没有设置图1的判定部3。并且,在图10中,设有调节部4A来取代图1的调节部4。调节部4和调节部4A的动作不同。
从在电梯监视装置10B的外部设置的电梯控制盘,向调节部4A输入电梯轿厢1的移动路径信息k。所谓移动路径信息k是示出电梯轿厢1的出发楼层和目的地楼层的信息、或者示出从出发楼层到目的地楼层之间的距离或者楼层数的信息。并且,所谓电梯控制盘是控制电梯轿厢1的运行的控制装置。电梯控制盘设置在机房中,机房设于供电梯轿厢1进行升降的井道的上端。调节部4A根据移动路径信息k来决定记录密度d和通信频度e。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路径信息k为第4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决定为“高等级”。其理由是,在移动路径越长时,即移动时间越长时,可以判断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在移动路径信息k小于第4阈值的情况下、即乘客指定的目的地楼层是与出发楼层较近的楼层的情况下,推测为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小,因而调节部4A将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决定为“低等级”。
关于其它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者2相同,因而在此省略其说明。
下面,对监视装置10B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监视装置10B由摄像机、处理器、存储器和发送装置构成。监视摄像机2由摄像机等摄像装置构成。影像发送装置6由发送装置构成。发送装置包含发送接口、发送电路及发送天线等。记录器5由存储器构成。存储器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调节部4A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调节部4A通过由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并且,还可以由多个处理器及多个存储器协作执行调节部4A的功能。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10B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示出监视装置10B的动作的流程。
如图11所示,首先监视摄像机2进行电梯轿厢1内的拍摄而取得轿厢内图像a,并作为轿厢内图像数据b向记录器5进行输出(步骤S60)。
接着,调节部4A从外部取得移动路径信息k(步骤S61)。
接着,调节部4A根据移动路径信息k决定记录器5记录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帧频,并作为记录密度d输出给记录器5(步骤S62)。
接着,记录器5根据记录密度d设定画质及帧频的值,记录从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步骤S63)。
接着,调节部4A根据移动路径信息k决定影像发送装置6向外部发送轿厢内图像数据b时的画质及发送频度,并作为通信频度e输出给影像发送装置6(步骤S64)。
接着,影像发送装置6根据通信频度e设定画质及发送频度,从记录器5取得轿厢内图像数据b,并发送给监视中心等外部(步骤S65)。
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能够根据电梯轿厢1的移动路径信息,调节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的记录密度及通信频度。
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62中,调节部4A首先计算根据移动路径信息k而估计的预计移动时间k’,在预计移动时间k’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对记录器5设定的画质设为“高等级”,并且将帧频设为“高等级”。另一方面,在预计移动时间k’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将对记录器5设定的画质设为“低等级”,并且将帧频设为“低等级”。由此,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记录器5的记录容量。另外,画质及帧频的切换可以分别设为“高等级”和“低等级”这两级,但也可以根据预计移动时间k’的长度,对重要度进行分级,并设为与该分级对应的多级切换。另外,在进行分级的情况下,可以准备预先设定了预计移动时间k’和记录密度d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速查表,根据预计移动时间k’的长度,从该速查表中取得对应的记录密度d。
在上述的步骤S64中,调节部4A在预计移动时间k’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对影像发送装置6设定的画质设为“高等级”,并且将发送频度设为“高等级”。另一方面,在预计移动时间k’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将对影像发送装置6设定的画质设为“低等级”,并且将发送频度设为“低等级”。这样,根据电梯轿厢1的预计移动时间k’判定重要度,根据重要度切换画质及发送频度,由此能够削减发送给外部的数据量的整体量,降低通信成本。另外,画质及发送频度的切换可以分别设为“高等级”和“低等级”这两级,但也可以对重要度进行分级,并设为与该分级对应的多级切换。另外,在进行分级的情况下,可以准备预先设定了预计移动时间k’的长度和通信频度e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速查表,根据预计移动时间k’的长度,从该速查表中取得对应的通信频度e。
另外,也可以仅实施上述的步骤S62中的记录密度d的计算和上述的步骤S64中的通信频度e的计算中的任意一方的计算。例如,在记录器5的记录容量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记录密度d设为始终固定的“高等级”或者“标准水准”,根据移动路径信息k来仅控制通信频度e。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根据移动路径信息k估计预计移动时间k’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估计预计移动距离,根据预计移动距离来决定记录密度d和通信频度e。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具有:作为第2检测装置的监视摄像机2,其监视移动体的特定区域的状况;作为第2记录装置的记录器5,其记录从第2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作为第2通信装置的影像发送装置6,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第2记录装置中的监视信息;以及作为第2调节部的调节部4A,移动体的预计移动时间或者预计移动距离被从外部输入该第2调节部,该第2调节部根据预计移动时间或者预计移动距离调节第1记录装置记录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d以及第1通信装置发送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e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这样,本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根据电梯轿厢1的移动路径信息k,调节监视摄像机2取得的轿厢内图像数据b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即,判定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根据该可能性来调节图像信息的记录密度d及通信频度e。由此,对于重要度较高的图像数据,以高画质及高帧频进行记录,而且以高画质及高发送频度进行发送。另一方面,对于重要度较低的图像数据,以低画质及低帧频进行记录,而且以低画质及低发送频度进行发送。这样,对于重要度较高的图像数据,可以保持高质量的记录及发送。并且,对于重要度较低的图像数据,可以将记录密度及通信频度抑制得较低,由此实现整体上的数据量的削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电梯轿厢1的移动路径信息来判定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因而在移动路径较长的情况下,判定为在空间内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对于在上述的专利文献2中未能检测出的团伙的异常行动,也能够进行检测。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对设监视装置为“电梯监视装置”、设监视对象为“电梯轿厢1内的空间”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下面,对有关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监视装置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
<移动车辆监视装置的实施例>
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另一实施例,可以考虑设监视装置为“移动车辆监视装置”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监视对象成为移动的“车辆的室内”。作为移动的车辆的例子,可以举出列出租车或者客车等。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移动车辆监视装置来监视车辆的室内。在“移动车辆监视装置”中,其它的结构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即,“移动车辆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调节部4A、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并且,本实施例的动作除监视对象是“车辆的室内”以外,其它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即,监视摄像机2、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的动作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调节部4A获取出发地点的坐标和目的地的坐标作为移动路径信息k,计算预计移动时间k’。调节部4A与电梯监视装置10B一样,在预计移动时间k’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将对记录器5设定的记录密度d设为较高的值,将对影像发送装置6设定的通信频度e设为较高的值。由此,在移动的车辆内部的监视中,可以实现效率更好的图像的记录及发送。
<船舶监视装置的实施例>
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3的另一实施例,可以考虑设监视装置为“船舶监视装置”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监视对象成为“船舶的室内”。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船舶监视装置来监视船舶的室内。在“船舶监视装置”中,其它的结构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即,“船舶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调节部4A、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并且,本实施例的动作除监视对象是“船舶的室内”以外,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即,监视摄像机2、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的动作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调节部4A获取出发地点的坐标和目的地的坐标作为移动路径信息k,计算预计移动时间k’。调节部4A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的情况一样,在预计移动时间k’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将对记录器5设定的记录密度d设为较高的值,将对影像发送装置6设定的通信频度e设为较高的值。由此,在移动的车辆内部的监视中,可以实现效率更好的图像的记录及发送。
另外,船舶监视装置由监视摄像机2、调节部4A、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构成。监视摄像机2、调节部4A、记录器5及影像发送装置6的动作与电梯监视装置10B相同。由此,在移动的船舶内部的监视中,可以实现效率更好的图像的记录及发送。

Claims (8)

1.一种监视装置,其中,该监视装置具有:
第1检测装置,其监视特定区域的状况;
第1记录装置,其记录从所述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
第1通信装置,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所述第1记录装置中的所述监视信息;
第1判定部,其根据从所述第1检测装置输出的所述监视信息,计算位于所述特定区域内的人的人数及位置偏倚度;以及
第1调节部,其根据由所述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所述人数及所述位置偏倚度,调节所述第1记录装置记录所述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以及所述第1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所述人数为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及在所述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所述人数为大于所述第1阈值的第2阈值以上且所述第1判定部计算出的所述位置偏倚度为第3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第1调节部将所述记录密度及所述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等级设定为高等级,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所述第1调节部将所述记录密度及所述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等级设定为低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第1检测装置由拍摄所述特定区域的监视摄像机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第1判定部
求出由所述监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数据与无人状态下的所述特定区域的背景图像数据之间的差分,
根据所述差分提取在所述特定区域内人所在的人物区域,
计算在划分所述特定区域得到的各个块中包含的所述人物区域的面积,
计算所述面积的方差的倒数,
将所述倒数作为所述位置偏倚度进行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第1检测装置包括:
监视摄像机,其拍摄所述特定区域;以及
载荷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特定区域内的载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第1判定部
根据所述载荷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提取在所述特定区域内人所在的人物区域,
计算在划分所述特定区域得到的各个块中包含的所述人物区域的面积,
计算所述面积的方差的倒数,
将所述倒数作为所述位置偏倚度进行输出。
7.一种监视装置,其中,该监视装置具有:
第2检测装置,其监视移动体的特定区域的状况;
第2记录装置,其记录从所述第2检测装置输出的监视信息;
第2通信装置,其向外部发送记录在所述第2记录装置中的所述监视信息;以及
第2调节部,所述移动体的移动路径信息被从外部输入该第2调节部,该第2调节部根据所述移动路径信息计算所述移动体的预计移动时间或者预计移动距离,根据所述预计移动时间或者预计移动距离,调节所述第2记录装置记录所述监视信息时的记录密度、以及所述第2通信装置发送所述监视信息时的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视装置,其中,
所述第2调节部在所述预计移动时间或者所述预计移动距离为第4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记录密度及所述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等级设定为高等级,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将所述记录密度及所述通信频度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等级设定为低等级。
CN201680086305.6A 2016-06-08 2016-06-08 监视装置 Active CN1092199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7050 WO2017212568A1 (ja) 2016-06-08 2016-06-08 監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9956A true CN109219956A (zh) 2019-01-15
CN109219956B CN109219956B (zh) 2020-09-18

Family

ID=60578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6305.6A Active CN109219956B (zh) 2016-06-08 2016-06-08 监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1856B2 (zh)
JP (1) JP6593822B2 (zh)
CN (1) CN109219956B (zh)
WO (1) WO20172125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6673B2 (ja) * 2018-01-29 2022-04-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211316B (zh) * 2019-06-05 2021-12-21 深圳市梦网视讯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预警方法和系统
JP7472639B2 (ja) 2020-05-11 2024-04-2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危険度推定装置、危険度推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932842A1 (en) 2020-06-30 2022-01-05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Center, S.A.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passenger numbers on a passenger moving system
WO2023062688A1 (ja) * 2021-10-11 2023-04-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監視システム、監視方法、プログラムが格納された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1049A (zh) * 2005-03-02 2007-10-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图像监视装置
CN101571914A (zh) * 2008-04-28 2009-11-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异常行为检测装置
JP2011046516A (ja) * 2009-08-28 2011-03-10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内監視システム
CN102509083A (zh) * 2011-11-19 2012-06-20 广州大学 一种肢体冲突事件的检测方法
JP2015218015A (ja) * 2014-05-15 2015-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案内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案内方法
CN105391990A (zh) * 2005-04-05 2016-03-09 威智伦富智堡公司 采用视频基元的视频监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3128A (ja) 1998-11-13 2000-05-23 Fujitec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映像記録装置
JP2004149287A (ja) * 2002-10-31 2004-05-27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防犯システム
JP2005353016A (ja) * 2004-06-09 2005-12-22 Cci:Kk 動画像の行動パターン識別の評価と方法
JP2006021852A (ja) * 2004-07-06 2006-01-26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映像記録システム
JP4321471B2 (ja) * 2005-03-28 2009-08-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暴れ検知装置
JP4588566B2 (ja) * 2005-07-22 2010-12-01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4982072B2 (ja) 2005-11-09 2012-07-25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内監視装置、及び監視プログラム
JP2007157203A (ja) 2005-12-01 2007-06-21 Fujitsu Ltd データ記憶装置
JP5061373B2 (ja) 2008-11-06 2012-10-31 Necフィール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車両内犯罪防止システム、車両内犯罪防止方法および車両内犯罪防止プログラム
CN102334142A (zh) * 2009-02-24 2012-0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人物追踪装置以及人物追踪程序
JP5271227B2 (ja) * 2009-09-30 2013-08-2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群衆監視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5657377B2 (ja) * 2010-12-28 2015-01-21 セコム株式会社 異常検知装置
JP5827892B2 (ja) * 2011-12-28 2015-1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構造物の防犯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
US9230250B1 (en) * 2012-08-31 2016-01-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lective high-resolution video monitoring in a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
JP6033695B2 (ja) * 2013-01-28 2016-11-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監視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監視方法
CN106545950B (zh) * 2015-09-17 2020-11-17 开利公司 一种楼宇空调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1049A (zh) * 2005-03-02 2007-10-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图像监视装置
CN105391990A (zh) * 2005-04-05 2016-03-09 威智伦富智堡公司 采用视频基元的视频监视系统
CN101571914A (zh) * 2008-04-28 2009-11-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异常行为检测装置
JP2011046516A (ja) * 2009-08-28 2011-03-10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内監視システム
CN102509083A (zh) * 2011-11-19 2012-06-20 广州大学 一种肢体冲突事件的检测方法
JP2015218015A (ja) * 2014-05-15 2015-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案内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案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77119A1 (en) 2019-06-13
CN109219956B (zh) 2020-09-18
US11731856B2 (en) 2023-08-22
JP6593822B2 (ja) 2019-10-23
JPWO2017212568A1 (ja) 2018-10-04
WO2017212568A1 (ja) 2017-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9956A (zh) 监视装置
CN101025825B (zh) 异常行为探测装置
US1140826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ttings from drilling operations with computer vision
JP4663756B2 (ja) 異常行動検知装置
US8655078B2 (en) Situation determining apparatus, situation determining method, situation determining program, abnormality determining apparatus, abnormality determining method, abnormality determining program, and congestion estimating apparatus
US20070217765A1 (e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video recorder and player
US20140372348A1 (en) Real-time anomaly detection of crowd behavior using multi-sensor information
CN106228709B (zh) 一种智慧金睛识别单人加钞报警方法和装置
US11315374B2 (en) Detection of fraudulent access at control gates
CN106559647B (zh) 开门关门检测装置和方法、人流检测系统和交通工具
CN111062918B (zh)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异常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065790A (zh) 一种基于视觉算法的煤矿皮带转运机头堵塞检测方法
CN109598706A (zh) 一种摄像机镜头遮挡检测方法及系统
KR101484263B1 (ko) 폭력 감지 시스템 및 폭력 감지 방법
CN108292355A (zh) 用于确定行人流的方法和系统
CN109074713A (zh) 烟雾探测设备、用于探测火灾的烟雾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JP5689534B2 (ja) 物体検出装置を搭載する天井クレーン
KR101840042B1 (ko) 복합 가상 팬스 라인 설정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침입 감지 시스템
KR102101623B1 (ko) 영상 정보를 이용하여 이상 상황을 감지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1398684B1 (ko) 승강기 도어 개폐 감지 방법 및 장치
CN103002198A (zh) 监视设备及其方法
JP2016169072A (ja) エレベータの警報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警報報知方法
KR101640527B1 (ko) 단일객체의 크기를 추정하는 영상 감시장치 및 방법
JP6570906B2 (ja) 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監視方法
KR102579427B1 (ko) 크러셔용 골재 투입 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605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