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10179A - 车辆用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10179A
CN109210179A CN201810661607.2A CN201810661607A CN109210179A CN 109210179 A CN109210179 A CN 109210179A CN 201810661607 A CN201810661607 A CN 201810661607A CN 109210179 A CN109210179 A CN 109210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tion groove
pair
lubrication
axle
contac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616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奥本宪吾
清水修
小林隆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210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1017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7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rotary parts, e.g. using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by centrifugal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2048/387Shields or was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被插入至车辆用差动装置的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之间的垫圈的、防止差动时的差速器壳体与垫圈之间的磨损的技术。通过将从油积存部(17)经由被形成于保持车轴(36)的车轴支承孔(50)的表面上的螺旋状的第一润滑槽(44)而被供给的润滑油向垫圈(56)进行循环供给的第二润滑槽(46)设置在差速器壳体滑动接触面(66)上,并且同时设置一侧的端部未被开口的第三润滑槽(48),从而能够在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接触的差速器壳体滑动接触面(66)上始终保持足够量的润滑用的润滑油,进而抑制了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

Description

车辆用差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被插装在差速器壳体与差速器壳体内的半轴齿轮之间的垫圈的润滑。
背景技术
在车辆行驶时实施转弯的情况下,需要容许转弯的内侧的驱动轮与外侧的驱动轮之间的转速之差。车辆用差动装置例如由被固定在末端齿轮(final gear)上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差速器壳体上的小齿轮、和与向驱动轮施加驱动力的车轴连结且与小齿轮啮合的一对半轴齿轮构成,并且在车辆转弯时,在容许差动旋转的同时向与左右驱动轮相对应的车轴分配驱动力。
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例如在直线前进行驶中,不会产生一对半轴齿轮的转速差、即不会产生差动。在该状态下,虽然小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一起围绕车轴的轴心进行公转,但是并不围绕自身的轴心进行旋转,从而不会产生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之间的旋转差。但是,在车辆转弯时,由于经由转弯的内侧的驱动轮而进行驱动的一侧的半轴齿轮的阻力与对转弯的外侧的驱动轮进行驱动的一侧的半轴齿轮的阻力相比较大,因此对转弯的内侧的驱动轮进行驱动的半轴齿轮的转速相对地降低,对转弯的外侧的驱动轮进行驱动的半轴齿轮的转速相对地增加。因上述半轴齿轮的差动而产生小齿轮的旋转,并且产生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转速差。为了抑制因该转速差而产生的被插装在半轴齿轮以及差速器壳体之间的垫圈与半轴齿轮以及差速器壳体的磨损,例如,实施如下操作,即,使用在垫圈的表面上实施一些耐磨损性的表面处理或加膜从而改善了耐磨损性的垫圈等。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采用了以下对策,即,在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之间插入垫圈,并且在差速器壳体的部分即与垫圈接触的部分上,为了润滑而以横穿垫圈的内周和外周的方式在径向上贯穿地形成对润滑油进行引导的油路,并利用被供给的润滑油来抑制磨损的对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472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技术中,在对垫圈实施表面处理的情况下,当欲提高耐磨损性能时,表面处理有可能价格较高。另外,在于差速器壳体与垫圈接触的部分上形成对润滑油进行引导的油路而实现磨损的减少的情况下,即,在差速器壳体的与垫圈接触的部分上,以横穿垫圈的内周和外周的方式使对润滑油进行引导的油路连通形成至垫圈的外周侧为止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地保持滑动接触面所需的润滑油。
本发明是以上述实际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无需进行价格较高的表面处理,并且为了对差速器壳体和与其接触的垫圈的表面的磨损进行抑制而向差速器壳体与垫圈的接触部分供给足够的润滑油。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发明的主旨在于,(a)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小齿轮,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一对半轴齿轮,其分别与一对车轴连结且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一对垫圈,其被插装在所述一对半轴齿轮的齿轮背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并且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还具备:第一润滑槽,其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中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对所述一对车轴进行支承的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各自的内周面上,以在包括该车轴支承孔的轴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第二润滑槽,其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与所述一对垫圈分别滑动接触的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以与所述一对半轴齿轮的外周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被形成,(b)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形成有第三润滑槽,所述第三润滑槽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另一个端部被封闭且不与所述半轴齿轮的外周侧的空间连通。另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润滑槽为,在作为包括该车轴支承孔的轴向的分量的方向的螺旋方向上延伸的螺旋槽。另外,优选为,被形成于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的所述第一润滑槽由多个第一润滑槽构成,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分别由多个第二润滑槽以及多个第三润滑槽构成,所述多个第一润滑槽、所述多个第二润滑槽以及所述多个第三润滑槽经由所述连通通道而彼此连通。
第二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的所述第一润滑槽的数量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的数量相同。
第三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分别为偶数的相同数量且分别从所述连通通道向所述空间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和其他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和其他所述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相互对置配置。另外,“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含义为,未必一定要沿着车轴支承孔的径向延伸,而是指在包括该径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在以下的第四发明以及第五发明中,也是相同的。
第四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或第二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分别为奇数的相同数量且分别从所述连通通道向所述空间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和所述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相互对置配置。
第五发明的主旨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意一个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润滑槽从所述连通通道向所述空间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润滑槽的所述半轴齿轮侧的开口和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的开口以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a)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小齿轮,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上;一对半轴齿轮,其分别与一对车轴连结且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一对垫圈,其被插装在所述一对半轴齿轮的齿轮背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并且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还具备:第一润滑槽,其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中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对所述一对车轴进行支承的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各自的内周面上,以在包括该车轴支承孔的轴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第二润滑槽,其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与所述一对垫圈分别滑动接触的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以与所述一对半轴齿轮的外周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被形成,(b)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形成有第三润滑槽,所述第三润滑槽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连通通道连通,另一个端部被封闭且不与所述半轴齿轮的外周侧的空间连通。由此,能够将从第一润滑槽流入的润滑油保持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滑动接触面上,并容易对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
根据第二发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的所述第一润滑槽的数量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的数量相同。由此,通过第三润滑槽而保持有润滑油,并且确保了经由第一润滑槽和第二润滑槽而在差速器壳体的内外进行循环的润滑油的量,从而可向所述垫圈的表面供给润滑油,由此使抑制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磨损变得容易。
根据第三发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分别为偶数的相同数量且分别从所述连通通道向所述空间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和其他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和其他所述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相互对置配置。由此,能够在与所述垫圈滑动接触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滑动接触面上保持足够量的润滑油,并且能够在增加被供给的润滑油的量的同时向所述滑动接触面的整个面供给更均匀的量的润滑油,从而容易对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
根据第四发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分别为奇数的相同数量且分别从所述连通通道向所述空间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和所述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相互对置配置。由此,能够在所述滑动接触面上保持均匀的量的润滑油,并且能够在增加被供给的润滑油的量的同时向所述滑动接触面的整个面供给更均匀的量的润滑油,从而容易对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
根据第五发明,所述第二润滑槽从所述连通通道向所述空间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润滑槽的所述半轴齿轮侧的开口和所述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的开口以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由此,能够通过第三润滑槽来保持润滑油,并且能够有效地从第一润滑槽向第二润滑槽供给润滑油,增加了经由第一润滑槽和第二润滑槽而在差速器壳体的内外进行循环的润滑油的量,并且增加了被供给至所述垫圈的表面上的润滑油的量,从而进一步使抑制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垫圈之间的磨损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差动装置的概要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对被设置于图1的差动装置上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从车轴的旋转轴心的轴向观察被插入至图1的差速器壳体与半轴齿轮之间的垫圈时的图。
图4是从图2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或者箭头标记B的方向观察实施例1中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表面、即与垫圈滑动接触的右侧滑动接触面或者左侧滑动接触面时的向视图,并且是表示分别在右侧滑动接触面以及左侧滑动接触面中以分别在车轴支承孔的径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有两个第二润滑槽和两个第三润滑槽的图。
图5是从图2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观察实施例2中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表面、即与垫圈滑动接触的右侧滑动接触面时的向视图,并且是表示在右侧滑动接触面中两个第二润滑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被形成在从通过车轴支承孔的轴心的直线起平行地离开预定尺寸的位置处的图。
图6是从图2的箭头标记B的方向观察实施例2中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表面、即与垫圈滑动接触的左侧滑动接触面时的向视图,并且是表示在左侧滑动接触面中两个第二润滑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被形成在从通过车轴支承孔的轴心的直线起平行地离开预定尺寸的位置处的图。
图7是从图2的箭头标记B的方向观察实施例3中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左侧滑动接触面时的向视图,并且是表示被形成在左侧滑动接触面上的两个第三润滑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即通过轴心的直线与图6所图示的实施例2的情况相比仅偏移了预定的角度的图。
图8是从图2的箭头标记A的方向或者箭头标记B的方向观察实施例4中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右侧滑动接触面或者左侧滑动接触面时的向视图,并且是表示分别在右侧滑动接触面以及左侧滑动接触面上分别形成各三个第二润滑槽和第三润滑槽的图。
图9是从图2的箭头标记B的方向观察实施例5中的车辆用差速器壳体的左侧滑动接触面时的向视图,并且是表示在左侧滑动接触面上的被形成有各三个的第二润滑槽以及第三润滑槽中的、三个第二润滑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被形成在从通过车轴支承孔的轴心的直线起平行地离开预定尺寸的位置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地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并不一定被正确地描绘出来。
实施例1
图1是示意地表示优选地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的框架图。该图1所示的差动装置10为,例如以与作为驱动轮的左右一对后轮12l、12r相对应的方式被设置,并且在容许上述一对后轮12l、12r的差动旋转的同时,将经由输入轴(驱动小齿轮轴)14而被输入的驱动力向上述一对后轮12l、12r进行分配的差动齿轮装置。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驱动轮作为后轮12而进行了图示,但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将驱动轮作为前轮的情况。输入轴14为经由万向接头(universal joint)而与例如汽车传动轴的轴端连结的部件,并被构成为,将由未图示的驱动力源所输出的驱动力经由变速箱及其汽车传动轴等而向输入轴14进行传递。
差动装置10在非旋转部件即外壳(壳体)16内具备:输入轴14,其经由轴承18而以能够旋转(能够自转)的方式被外壳16所支承;小径伞齿轮(small-diameter bevel gear)20,其被形成在该输入轴14的两端部中的位于外壳16的内部侧的一方上;差动机构壳体(differential casting)26即差速器壳体26,其经由轴承22和轴承24而被外壳16支承为能够围绕与输入轴14的延长线正交的车轴36l、36r的轴心即第一旋转轴心CL1进行旋转(能够自转);大径伞齿轮28,其被固定在差速器壳体26上且与小径伞齿轮20啮合;小齿轮轴30,其以与第一旋转轴心CL1正交的姿势被定位销(knock pin)68固定在该差速器壳体26上;半轴齿轮32l、32r(以下,在未特别区别的情况下简称为半轴齿轮32),其在隔着该小齿轮轴30而相对置的状态下,被差速器壳体26支承为能够围绕第一轴心CL1进行旋转(能够自转),且由一对伞齿轮构成;小齿轮34,其通过被贯穿有小齿轮轴30从而被该小齿轮轴30支承为能够旋转(能够自转)并与一对半轴齿轮32l、32r啮合,且由一对伞齿轮构成。
在差动装置10中,半轴齿轮32l与对左后轮12l进行驱动的左轮用车轴36l连结,半轴齿轮32r与对右后轮12r进行驱动的右轮用车轴36r(以下,在未特别区别的情况下简称为车轴)连结。另外,在外壳16内,被密封有用于润滑各部的润滑油。因此,在轴承18附近的输入轴14与外壳16之间设置有油封38,在轴承22附近的车轴36l与外壳16之间设置有油封40,在轴承24附近的车轴36r与外壳16之间设置有油封42,从而防止了被储存于外壳16内的润滑油向外部流出。在外壳16中由虚线所示的部分例示了被贮留于外壳16的底部的润滑油的液面17,随着大径伞齿轮28的旋转从而将润滑油扒拢上来,并向外壳16内的车轴36、半轴齿轮32、小齿轮34等各部进行供给。另外,在图1的图示中,第一旋转轴心CL1的上侧部是从车辆的上方进行观察时的图,第一旋转轴心CL1的下侧部是从车辆的后方进行观察时的图。
图2是表示差速器壳体26及其内部的结构的剖视图。差速器壳体26以车轴36的第一旋转轴心CL1为中心,经由图1所示的轴承22、24而被外壳16所支承。在差速器壳体26中设置有车轴支承孔50、小齿轮轴30、一对小齿轮34以及一对半轴齿轮32l、32r,其中,所述车轴支承孔50在第一旋转轴心CL1方向上贯穿,且嵌入有车轴36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该车轴36进行支承;所述小齿轮轴30具有与第一旋转轴心CL1正交的第二旋转轴心CL2,且通过定位销68而被固定在差速器壳体26上并能够与差速器壳体26一起围绕第一旋转轴心CL1进行旋转;所述一对小齿轮34通过小齿轮轴30而被支承为能够围绕第二轴心CL2进行旋转;所述一对半轴齿轮32l、32r在与该小齿轮34啮合并且彼此对置的状态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差速器壳体26内。车轴36l、36r以能够在第一旋转轴心CL1的轴向上移动的状态且以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花键嵌合在半轴齿轮32l、32r和半轴齿轮32的内周面上。另外,车轴36l、36r的第一旋转轴心CL1和车轴支承孔50的轴心被设定为相同,以后也将车轴支承孔50的轴心称为第一旋转轴心CL1。另外,半轴齿轮32具有彼此同轴的大径部以及小径部,且该大径部的轴向两端面中的位于与该小径部相反一侧的端面包括锥形部,并且在该锥形部上设置有齿轮齿。在以下的记载中,将该小径部称为凸起部43,将该轴向两端面中的另一方称为半轴齿轮背面64。
在车辆直线前进行驶时,不会产生差速器壳体26和半轴齿轮32l、32r之间的旋转差、即不会产生在第一旋转轴心CL1的方向上于彼此对置的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与半轴齿轮32的半轴齿轮背面64之间的滑动。在车辆行驶中实施转弯的情况下,会在一对小齿轮34中产生旋转,并且在一对半轴齿轮32l、32r中产生速度差、即产生差动。另外,由于产生了差速器壳体26的转速与半轴齿轮32l、32r之间的转速差,从而会在半轴齿轮背面64和承受来自半轴齿轮32的轴向力的差速器壳体26的支承面即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上产生滑动。
图3中的具有环状的圆板形状的垫圈56被插装在半轴齿轮背面64与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之间。在垫圈56的表面上,以使润滑油被供给至垫圈56的两面为主要目的而开口有八个贯穿孔58。另外,贯穿孔58的数量以及尺寸能够在实现上述目的的范围内进行增减,而且,如果润滑油向垫圈56的两面的供给充足,则也可以不设置贯穿孔58。此外,以改善垫圈56的两面的润滑性或者耐磨损性为目的,例如可以实施软氮化膜等的表面处理或者耐磨损材料、润滑材料等的加膜(coating)。垫圈56的通过内周缘62而被划定的内径被设定为,与半轴齿轮32的凸起部43的外径、或者以具有与车轴支承孔50相比较大的直径尺寸的方式以便嵌入该凸起部43的被形成在差速器壳体26上的凸起部嵌合孔52的内径相比稍大,垫圈56的通过外周缘60而被划定的外径被设定为,与半轴齿轮背面64的外径相比稍小。另外,虽然垫圈56在半轴齿轮背面64与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这双方之间滑动,但在没有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润滑油供给结构的情况下,垫圈56与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之间的滑动较之垫圈56与半轴齿轮背面64之间的滑动,会产生更大的磨损。另外,在充分实施了垫圈56的表面的润滑的状况下,垫圈56的转速可被推断为表示半轴齿轮背面64和差速器壳体滑动接触面66的各自的转速的中间值。
在图2中,示出了用于对上述垫圈56与半轴齿轮背面64以及垫圈56与差速器壳体滑动接触面66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的润滑油的循环路径。被贮留于外壳16的底部的润滑油被大径伞齿轮28扒拢上来,并被保持在形成于嵌入有车轴36的车轴支承孔50的内周面上的第一润滑槽44内。当因车辆的转弯等而在差速器壳体26与半轴齿轮32之间产生转速差时,在以不能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半轴齿轮32花键嵌合的车轴36和差速器壳体26中也将产生转速差。在差速器壳体26的车轴支承孔50的内周面上,与车轴36接触的润滑油、即被保持于第一润滑槽44内的润滑油通过沿着被形成为螺旋状的第一润滑槽44而被带入到车轴36上,从而能够根据相对旋转方向与第一润滑槽44的螺旋的倾斜方向的关系而被输送至差速器壳体26的内侧。润滑油还经由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并通过伴随于差速器壳体26的旋转的离心力而穿过形成在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上的后述第二润滑槽46,从而被输送至半轴齿轮32的外周侧的环状的空间70l、70r(以后,在未特别地进行区别的情况下,称为环状的空间7),并经由未图示的差速器壳体26的开口部而返回至外壳16的底部,其中,所述第一间隙部54为,在第一旋转轴心CL1的方向上被形成于连结车轴支承孔50的内周面和凸起部嵌合孔52的内周面的阶梯面53与半轴齿轮32的凸起部43(轴部)的端面之间的、被预先设定的间隙,所述第二间隙部55为,在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被形成于凸起部嵌合孔52的内周面与半轴齿轮32的凸起部4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
在图4中,示出了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从图2的以箭头标记A示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的右侧的滑动接触面66、和从由箭头标记B示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的左侧滑动接触面66这两个滑动接触面66为相同的形状,且以第二旋转轴心CL2作为中心线而呈线对称,而且,还以包括第二旋转轴心CL2在内且以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心CL1而垂直的平面作为中心面而呈面对称。另外,在图4中,差速器壳体26中的位于滑动接触面66的外径侧的部分被省略了图示,以后也省略地进行说明。滑动接触面66由被作为外周端的滑动接触面外周缘66o和作为内周端的滑动接触内周缘66i夹持的部分构成。在滑动接触面66上,为了将润滑油供给至垫圈56而形成有两个第二润滑槽46和两个第三润滑槽48。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即第一中心线CLE1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一致的方式被形成。另外,被形成于车轴支承孔50的内周面上的第一润滑槽44在(在面向第一间隙部54的所述阶梯面53上开口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中,以其宽度方向中心与第一中心线CLE1在围绕第一旋转轴心CL1的周向上一致的方式被形成。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即第二润滑槽46的滑动接触面内周缘66i中的开口和被形成于车轴支承孔50的表面上的第一润滑槽44的第一间隙部54中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以在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即,在车轴支承孔50的周向方向上位于相同的相位,换而言之,所述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和所述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均位于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第一中心线CLE1在内的平面上,且两者间的距离被设为最短。由此,从第一润滑槽44起经由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而向第二润滑槽46移动的润滑油能够顺畅地进行流动。
在图4中,两个第三润滑槽48以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即第二中心线CLE2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一致且与第一中心线CLE1所成的角度θ1为直角的方式,即以在围绕第一旋转轴心CL1的周向上被配置于第三润滑槽48所邻接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之间的中间位置且从上述两个第二润滑槽46离开相同的角度间隔的方式被形成。虽然第三润滑槽48在滑动接触面66的内周侧即滑动接触面内周缘66i处具有内周侧开口48io,但并未向外径侧、即半轴齿轮32的外周侧的环状的空间70开口,而是成为外周侧端部被封闭的死端槽(dead-end groove)。在以此方式外周侧端部被封闭的第三润滑槽48中,不论经由第二润滑槽46的进行循环的润滑油的量如何,都可保持润滑油。另外,在以下的记载中,第二润滑槽46或者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的含义是指,具有大致长条形状的这些润滑槽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
根据本实施例,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具备:差速器壳体26;小齿轮34,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差速器壳体26上;一对半轴齿轮32,其分别与一对车轴36连结且与小齿轮34啮合;一对垫圈56,其被插装在一对半轴齿轮32的齿轮背面64与差速器壳体26之间,并且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具备:螺旋状的第一润滑槽44,其在差速器壳体26中被形成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对一对车轴36进行支承的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第二润滑槽46,其以与一对半轴齿轮32的外周侧的空间连通的方式被形成在差速器壳体26的与一对垫圈56分别滑动接触的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作为大致圆环状的连通通道的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其将第一润滑槽44和第二润滑槽46连通,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形成有第三润滑槽48,所述第三润滑槽48的一个端部与作为连通通道的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连通,另一个端部被封闭且不与半轴齿轮32的外周侧的空间70连通。由此,能够将从第一润滑槽44流入的润滑油保持在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上,从而使抑制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变得容易。
另外,被形成于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的第一润滑槽44的数量(两个)被设为,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的第二润滑槽46的数量(两个)相同。据此,通过第三润滑槽48而保持了润滑油,并且在任意润滑槽44、46中也确保了经由第一润滑槽44和第二润滑槽46而在差速器壳体26的内外循环的润滑油的量,从而可向垫圈56的表面供给润滑油,由此使得抑制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变得容易。
而且,被形成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的第二润滑槽46以及第三润滑槽48分别为相同数量的偶数(两个),且分别从构成所述连通通道的一部分的第二间隙部55起向所述空间70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另一个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及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和另一个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在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被相互对置配置。据此,能够将均匀的量的润滑油保持在与垫圈56滑动接触的所述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上,并且能够将更均匀的量的润滑油供给至滑动接触面66的整个面,从而使抑制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变得容易。
而且,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32侧的开口44io和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在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据此,能够通过第三润滑槽48来保持润滑油,并且能够有效地从第一润滑槽44向第二润滑槽46供给润滑油,从而增加了经由第一润滑槽44和第二润滑槽46而在差速器壳体26的内外进行循环的润滑油的量,并且增加了被供给至垫圈56的表面的润滑油的量,进而使抑制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变得更加容易。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2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其中心线即第一中心线CLE1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一致的方式被形成,但在本实施例中,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即,两个第二润滑槽46的各自的中心线即第三中心线CLE3和第四中心线CLE4并不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一致,而是被形成在从第一中心线CLE1离开预定的距离d1且与第一中心线CLE1大致平行的位置上。
在图5中,图示了从图2的箭头标记A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状的滑动接触面66、即一对滑动接触面66中的位于图2中的右侧的右侧滑动接触面66。在滑动接触面66上,为了将润滑油供给至垫圈56而形成有两个第二润滑槽46和两个第三润滑槽48。两个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和两个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在圆形状滑动接触面66的周向上被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处。即,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和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均被配置在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第六中心线CLE6的平面上。因此,从第一润滑槽44经由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而向第二润滑槽46移动的润滑油能够顺畅地进行流动。另外,两个第三润滑槽48被形成在将第五中心线CLE5作为其中心线且该第五中心线CLE5和第六中心线CLE6所成的角度θ1为直角的位置上,即,被形成在于围绕第一旋转轴心CL1的周向上,距第三润滑槽48所相邻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及两个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等距离的中间位置处。另外,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作为它们的中心线的第三中心线CLE3以及第四中心线CLE4相对于(被包含在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小齿轮轴30的第二旋转轴心CL2的平面上、且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一中心线CLE1而仅离开预定的距离d1的方式被形成。两个第二润滑槽46被形成为相对于第一中心线CLE1大致平行,并且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与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一起被配置在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第六中心线CLE6在内的平面上。在此,第六中心线CLE6是指,在与第三中心线CLE3或者第四中心线CLE4之间形成预定的角度θ2的直线。
在图6中,图示了从图2的箭头标记B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即一对滑动接触面66中的位于图2中的左侧的左侧滑动接触面66。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如下方式被形成,即,作为它们的中心线的第三中心线CLE3以及第四中心线CLE4相对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且被包含在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小齿轮轴30的)第二旋转轴心CL2的平面上的第一中心线CLE1而仅离开预定的距离d1。所述第三中心线CLE3和第四中心线CLE4相对于第一中心线CLE1而大致平行。另外,两个第三润滑槽48以将第五中心线CLE5作为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且该第五中心线CLE5和第六中心线CLE6所成的角度θ1为直角的方式被形成。上述被形成在左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及两个第三润滑槽48与被形成在所述右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及两个第三润滑槽48,以包括小齿轮轴30的第二旋转轴心CL2且相对于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而垂直的面为中心面而呈面对称。图6所图示的被形成于左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第二润滑槽46和第三润滑槽48的形状以及功能与图5所图示的被形成于右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第二润滑槽46和第三润滑槽48的形状以及功能相同。图5所图示的向(右侧)阶梯面53开口的两个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位置和图6所图示的向(左侧)阶梯面53开口的两个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位置,以所述面(包括第二旋转轴心CL2且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心CL1而垂直的面)为中心面而呈面对称。另外,图5所图示的被形成于右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及两个第三润滑槽48的位置和图6所图示的被形成于左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及两个第三润滑槽48的位置,也以所述面为中心面而呈面对称。因此,在图5和图6中,对于各自对应的部位使用相同的名称。
根据本实施例,容易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即容易对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另外,能够以第二润滑槽46的中心线与通过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六中心线CLE6构成预定的角度θ2的方式进行变更。
此外,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2中,以作为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的第五中心线CLE5、和在第一旋转轴心CL1的方向上与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以及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重叠的第六中心线CLE6构成直角的方式配置有第二润滑槽46以及第三润滑槽48。在本实施例中,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即,如图7所示,在使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从上述实施例2中的第五中心线CLE5起仅转动预定的角度θ3、即45度(在图7中向逆时针方向)的接近所述第六中心线CLE6的位置、即在使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从第五中心线CLE5起向第二中心线CLE2变更了的位置处形成第三润滑槽48。
在本实施例中,从图2的箭头标记A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被形成在右侧滑动接触面66上的第二润滑槽46以及第三润滑槽48的位置和从箭头标记B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到的被形成于滑动接触面66上的第二润滑槽46以及第三润滑槽48的位置,以包括小齿轮轴30的第二旋转轴心CL2且相对于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而垂直的平面为中心面而呈面对称。另外,在向右侧阶梯面53开口的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位置和图7所图示的向左侧阶梯面53开口的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中,也是以所述平面为中心面而呈面对称的。在图7中,示出了上述两个滑动接触面66中的、从图2的箭头标记B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状的左侧滑动接触面66以及左侧阶梯面53。为了将润滑油供给至垫圈56而形成有两个第二润滑槽46和两个第三润滑槽48。两个第一开口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和两个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上述开口的中心位于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第六中心线CLE6的平面上的方式被形成。由此,从第一润滑槽44经由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而向第二润滑槽46移动的润滑油能够顺畅地进行流动。两个第三润滑槽48以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二中心线CLE2为其中心线。与两个第二润滑槽46的中心线即第三中心线CLE3以及第四中心线CLE4平行且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一中心线CLE1和两个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即第二中心线CLE2呈直角。另外,两个第二润滑槽46以如下方式被形成,即,作为它们的中心线的第三中心线CLE3以及第四中心线CLE4相对于(被包含在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小齿轮轴30的第二旋转轴心CL2的平面上、且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一中心线CLE1而仅离开预定的距离d1。上述第三中心线CLE3和第四中心线CLE4成为相对于第六中心线CLE6而具有预定的角度θ2的配置。在此,第六中心线CLE6是指,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且在第一旋转轴心CL1的方向上与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以及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重叠的直线。
根据本实施例,容易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即容易对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另外,能够将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变更配置为,它们的中心在第一旋转轴心CL1的方向上与和(通过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一中心线CLE1构成预定角度θ2的第六中心线CLE6重叠。此外,还能够将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变更为在周向上接近所述第六中心线CLE6的配置。
此外,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4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差速器壳体26的右侧以及左侧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分别形成偶数即两个第二润滑槽46和两个第三润滑槽48,但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有奇数例如三个第三润滑槽46和三个第三润滑槽48这点上有所不同。
在图8中,示出了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从图2的箭头标记A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状的右侧滑动接触面66和从箭头标记B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状的左侧滑动接触面66这两个滑动接触面66是相同的,且具有以第二旋转轴心CL2为中心线的线对称的形状。另外,也可以说是,具有以包括第二旋转轴心CL2且相对于第一旋转轴心CL1而垂直的平面为中心面的面对称的形状。三个第二润滑槽46是通过以第一中心线CLO1、位于从第一中心线CLO1起顺时针旋转了120度的位置的第三中心线CLO3、位于进一步从第三中心线CLO3起顺时针旋转了120度的位置的第二中心线CLO2为中心线而被形成的。另外,三个第三润滑槽48是通过以从第一中心线CLO1起顺时针旋转了60度的第二中心线CLO2、从第二中心线CLO2起进一步顺时针旋转了120度的第一旋转轴心CLO1、进一步旋转了120度的第三中心线CLO3为中心线而被形成的。另外,将第二中心线CLO2作为中心线而被形成的第三润滑槽48和与之相邻的两个第二润滑槽46成为与第三润滑槽48具有预定的角度θ4即60度的配置。另外,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和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即,它们的中心位于包括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所对应的中心线(第一中心线CLO1、第二中心线CLO2或者第三中心线CLO3)的平面上。由此,从第一润滑槽44经由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而向第二润滑槽46移动的润滑油能够顺畅地进行流动。
根据本实施例,第二润滑槽46以及第三润滑槽48分别为奇数的相同数量,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在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被相互对置配置。由此,能够在与垫圈56滑动接触的差速器壳体26的滑动接触面66上保持均匀的量的润滑油,并且能够将更均匀的量的润滑油供给至差速器壳体26的与垫圈56进行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66的整个面上,从而使抑制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变得容易。
此外,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实施例5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4中,三个第二润滑槽46分别以其中心线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一致的方式被形成,但在本实施例中,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即,三个第二润滑槽46的中心线即第四中心线CLO4、第五中心线CLO5、第六中心线CLO6并未以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一致的方式被形成,而是被形成在从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离开预定的距离d2并且分别与第三润滑槽48的第一中心线CLO1、第三中心线CLO3以及第二中心线CLO2大致平行的位置上。
在图9中,示出了从图2的箭头标记B所示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差速器壳体26的圆形状的左侧滑动接触面66。在滑动接触面66上,为了将润滑油供给至垫圈56而形成有三个第二润滑槽46和三个第三润滑槽48。上述第二润滑槽46以如下方式被被形成,即,第一润滑槽44的各个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和所对应的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均位于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的平面上。由此,从第一润滑槽44经由第一间隙部54和第二间隙部55而向第二润滑槽46移动的润滑油能够顺畅地进行流动。另外,三个第三润滑槽48被形成于第一中心线CLO1、第二中心线CLO2以及第三中心线CLO3作为它们的中心线的位置处。从第一中心线CLO1起向第二中心线CLO2顺时针旋转的预定的角度θ4为60度,而且,从第二中心线CLO2起向第三中心线CLO3的顺时针旋转的预定的角度θ4为60度。三个第二润滑槽46的各个中心线被设为,与被设置在分别相对于该第二润滑槽46而在径向上大致对置的位置上的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平行。与第一中心线CLO1平行的第二润滑槽46的中心线即第四中心线CLO4从第一中心线CLO1仅离开预定距离d2,三个第二润滑槽46中的以第四中心线CLO4为其中心线的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的中心位于包括第一旋转轴心CL1以及通过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直线即第七中心线CLO7的平面上。另外,第四中心线CLO4和第七中心线CLO7构成预定角度θ5。在其它的第二润滑槽46中,它们的中心线即第五中心线CLO5以及第六中心线CL6也以分别从所对应的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即第三中心线ClO3以及第二中心线CLO2仅离开预定距离d2的方式被形成。
根据本实施例,容易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即容易对差速器壳体26与垫圈56之间的磨损进行抑制。另外,能够进行以下变更,即,将三个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的中心配置在分别和三个第三润滑槽48的中心线CLO1、CLO2、CLO3构成预定的角度θ5的中心线上。
虽然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适用于其它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5中,第一润滑槽44和第二润滑槽46是经由作为它们之间的连通通道而起作用的第一间隙部54以及第二间隙部55而被连通的,但也可以经由被形成于凸起部嵌合孔52的内周面以及(连结凸起部嵌合孔52的内周面和车轴支承孔50的内周面的)阶梯面53上的连通槽而被连通。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5中,第一润滑槽44的半轴齿轮侧开口44io和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被设为各自的中心在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各自的开口部的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
此外,虽然在第二润滑槽46为偶数的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3中,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其它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及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和其它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是以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为中心而被配置在各自的中心成为对称的位置上的,但无需特别为成为对称的位置,只要是在径向上相互对置的配置即可,优选为,只要是彼此的内周侧开口的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即可。另外,虽然在第二润滑槽46以及第三润滑槽48分别为奇数的相同数量的上述实施例4中,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是以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为中心而被配置在各自的中心成为对称的位置上的,但无需特别为成为对称的位置,只要是在径向上相互对置的配置即可,优选为,只要是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的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即可。
此外,虽然在实施例2、实施例3以及实施例5中,两个或者三个第二润滑槽46被配置成它们的中心线(第三中心线、第四中心线等)与第一中心线、第二中心线或者第三中心线大致平行,但无需特别地设为平行,例如,在实施例2或者实施例3中,也可以采用使上述第二润滑槽46的中心线和(通过车轴支承孔50的第一旋转轴心CL1的)第六中心线CLE6所成的预定的角度θ2增加或者减小的配置。
另外,上述内容归根结底仅是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以施加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差动装置
26:差速器壳体
32:半轴齿轮
34:小齿轮
36:车轴
44:第一润滑槽
44io:第一润滑槽的半轴齿轮侧开口
46:第二润滑槽
46io:第二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
48:第三润滑槽
48io:第三润滑槽的内周侧开口
50:车轴支承孔
54:第一间隙部(连通通道)
55:第二间隙部(连通通道)
56:垫圈
64:齿轮背面
66:差速器壳体滑动接触面
70:半轴齿轮的外周侧的空间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具备:差速器壳体(26);小齿轮(34),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差速器壳体(26)上;一对半轴齿轮(32),其分别与一对车轴连结且与所述小齿轮(34)啮合;一对垫圈(56),其被插装在所述一对半轴齿轮(32)的齿轮背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26)之间,并且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10)还具备:第一润滑槽(44),其在所述差速器壳体(26)中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对所述一对车轴进行支承的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各自的内周面上,以在包括该车轴支承孔(50)的轴向的分量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形成;第二润滑槽(46),其在所述差速器壳体(26)的与所述一对垫圈(56)分别滑动接触的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以与所述一对半轴齿轮(32)的外周侧的空间(70)连通的方式被形成;连通通道(54、55),其将所述第一润滑槽(44)和所述第二润滑槽(46)连通,所述车辆用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形成有第三润滑槽(48),所述第三润滑槽(48)的一个端部与所述连通通道(54、55)连通,另一个端部被封闭且不与所述半轴齿轮(32)的外周侧的空间(7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被形成于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的所述第一润滑槽(44)的数量与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46)的数量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46)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48)分别为偶数的相同数量且分别从所述连通通道(54、55)向所述空间(70)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其他所述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和其他所述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相互对置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46)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48)分别为奇数的相同数量且分别从所述连通通道(54、55)向所述空间(70)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开口(46io)和所述第三润滑槽(48)的内周侧开口(48io)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相互对置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润滑槽(46)从所述连通通道(54、55)向所述空间(70)一侧朝径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一润滑槽(44)的所述半轴齿轮(32)侧的开口(44io)和所述第二润滑槽(46)的内周侧的开口(46io)以在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被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润滑槽(44)为,在作为包括该车轴支承孔(50)的轴向的分量的方向的螺旋方向上延伸的螺旋槽(44)。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差动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被形成于所述一对车轴支承孔(50)的各自的内周面上的所述第一润滑槽(44)由多个第一润滑槽(44)构成,
被形成于所述一对滑动接触面(66)的每一个面上的所述第二润滑槽(46)以及所述第三润滑槽(48)分别由多个第二润滑槽(46)以及多个第三润滑槽(48)构成,
所述多个第一润滑槽(44)、所述多个第二润滑槽(46)以及所述多个第三润滑槽(48)经由所述连通通道(54、55)而彼此连通。
CN201810661607.2A 2017-06-30 2018-06-25 车辆用差动装置 Withdrawn CN1092101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944 2017-06-30
JP2017129944A JP2019011849A (ja) 2017-06-30 2017-06-30 車両用差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10179A true CN109210179A (zh) 2019-01-15

Family

ID=64662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61607.2A Withdrawn CN109210179A (zh) 2017-06-30 2018-06-25 车辆用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7153B2 (zh)
JP (1) JP2019011849A (zh)
CN (1) CN109210179A (zh)
DE (1) DE10201820941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3538A (zh) * 2020-10-29 2021-03-12 帝伯爱尔株式会社 止推垫圈
CN114382858A (zh) * 2022-01-24 2022-04-22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轴间差速器及驱动桥总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5778B1 (ja) 2019-06-06 2019-12-2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デフケース
JP7306911B2 (ja) 2019-08-02 2023-07-11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US11384830B2 (en) 2019-08-06 2022-07-1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Window design for a differential housing
JPWO2022102290A1 (zh) * 2020-11-12 2022-05-19
US11649884B1 (en) * 2021-12-17 2023-05-16 Rivian Ip Holdings, Llc Differential lubr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9979B2 (ja) 1995-01-12 2001-10-15 栃木富士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DE69628473T9 (de) * 1995-01-12 2005-02-24 Tochigi Fuji Sangyo K.K. Differentialvorrichtung mit Schmierölnuten
JP4482219B2 (ja) 2000-11-07 2010-06-16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廻り止めワッシャ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潤滑装置
JP2019100504A (ja) * 2017-12-06 201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3538A (zh) * 2020-10-29 2021-03-12 帝伯爱尔株式会社 止推垫圈
CN112483538B (zh) * 2020-10-29 2022-02-08 帝伯爱尔株式会社 止推垫圈
US11460073B2 (en) 2020-10-29 2022-10-04 Tpr Co., Ltd. Thrust washer
CN114382858A (zh) * 2022-01-24 2022-04-22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轴间差速器及驱动桥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11849A (ja) 2019-01-24
US10527153B2 (en) 2020-01-07
US20190003571A1 (en) 2019-01-03
DE102018209417A1 (de)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10179A (zh) 车辆用差动装置
CN103899653B (zh) 液体润滑式轴承以及车辆用小齿轮轴支承装置
EP1130288B1 (en) Differential apparatus with oil lubrication passages
CN107139715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CN106641178A (zh) 辊齿轮凸轮机构
WO2018174086A1 (ja) トロイダル無段変速機用押圧装置
US9587731B2 (en) Lubricat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shaft
JP2012154444A (ja) 手動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110195773A (zh) 一种差速器总成
CN203655929U (zh) 一种十字轴
JP2014190374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04913009A (zh) 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JP2003207022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8155338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4235298B (zh) 无级变速器
JP2012149692A (ja) 差動装置
JP2018062950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0144904A (ja) 回転部材の潤滑構造
JP2017009007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KR100747192B1 (ko) 차량의 차동장치
CN104948697B (zh) 无级变速器
JP2017180814A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7135992B2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US1003868A (en) Journal-bearing.
KR100862200B1 (ko) 차동기어의 윤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5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