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3249B - 热源单元 - Google Patents

热源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3249B
CN109073249B CN201780024294.3A CN201780024294A CN109073249B CN 109073249 B CN109073249 B CN 109073249B CN 201780024294 A CN201780024294 A CN 201780024294A CN 109073249 B CN109073249 B CN 109073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framework
heat source
refrigerant circuit
component parts
sour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42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3249A (zh
Inventor
小池史朗
神谷成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3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3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3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56Casing or covers of 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fan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Abstract

一种热源单元(2),在壳体(40)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构成为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处,形成壳体(40)的底面的底框架(51)具有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上述第一底框架(51a)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不依赖于能力或功能的共用的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上述第二底框架(51b)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Description

热源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源单元,特别涉及一种在壳体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热源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装置通过将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利用配管连接的方式构成。在构成上述这样的空调装置的热源单元中,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58137号公报)所示,在壳体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处,形成壳体的底面的底框架具有沿前后方向分割的结构。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的热源单元中,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时,并未考虑下述等情况:在分割后的底框架的任意一个上设置上述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外,为了设置上述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而增大任意一个底框架的尺寸。也就是说,对包括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在内的全部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进行配置以及对壳体的尺寸进行变更。
然而,在上述方法中,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时,每次都要对包括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在内的全部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研究,无法容易地确定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以及变更壳体的尺寸。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在壳体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热源单元中,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壳体的尺寸的变更以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
第一观点的热源单元是在壳体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热源单元,并且该热源单元构成为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外,此处,形成壳体的底面的底框架具有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上述第一底框架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不依赖于能力或功能的共用的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上述第二底框架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此处,将底框架一分为二,然后,在一方的底框架(第一底框架)设置不依赖于能力或功能的共用的制冷剂回路部件(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因此,无论是否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都能够不用对第一底框架侧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以及上述第一底框架侧的壳体的尺寸进行变更。而且,在另一方的底框架(第二底框架)设置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部件(第二制冷剂回路部件),因此,只要仅对第二底框架侧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以及上述第二底框架侧的壳体的尺寸进行变更即可。
由此,此处,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而对壳体的尺寸进行变更时,能够容易进行壳体的尺寸的变更以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热源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热源单元中,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具有:压缩机,上述压缩机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储罐,上述储罐对吸入压缩机之前的制冷剂进行暂时积存;以及油分离器,上述油分离器将冷冻机油从压缩机排出后的制冷剂分离。
在热源单元中,与压缩机及其周围的设备(压缩机、储罐以及油分离器)连接的制冷剂管可能由于运转时或输送时的振动而破损,因此,为了不发生上述破损,对上述设备的配置以及与上述设备连接的制冷剂管的配置和形状进行适当设定。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即使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情况下,也不用对上述设备的配置以及与上述设备连接的制冷剂管的配置和形状进行变更。
因此,此处,将压缩机及其周围的设备(压缩机、储罐以及油分离器)作为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集中配置于第一底框架。
由此,此处,即使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对压缩机、储罐和油分离器以及与上述设备连接的制冷剂管的配置和形状进行变更。
在第一观点或第二观点所述的热源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热源单元中,第一底框架的板厚大于第二底框架的板厚。
有时存在下述情况:在不依赖于能力或功能的共用的制冷剂回路部件(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包含有较重物体(压缩机和储罐等),而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只包含有较轻物体。
因此,此处,将第一底框架的板厚设为大于第二底框架的板厚。
由此,此处,能够提高第一底框架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第二底框架的轻量化。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热源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热源单元中,作为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包括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以跨越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这两者的方式设置。
在热源单元中,由于热源侧热交换器沿着底框架的边部设置,因此,通过变更底框架的边部的长度,也能够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尺寸进行变更。
因此,此处,将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并且以使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跨越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这两者的方式进行设置。
由此,此处,通过变更第二底框架的尺寸,能够不对第一底框架的尺寸进行变更,从而容易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尺寸进行变更。
在第一观点至第四观点所述的热源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热源单元中,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是形成有跨越壳体的前后方向的峰部和谷部的波板状的构件。
此处,由于将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设为波板状的构件,因此,能够获得强度较高的底框架。而且,此处,由于波板状的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的峰部以及谷部以跨越壳体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将第一底框架和第二底框架设为当从前表面侧观察壳体时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以对壳体的尺寸进行变更。另外,在设置热源单元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壳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会受到限制,但此处,由于能够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以对壳体的尺寸进行变更,因此,能够不用受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的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热源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热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仅对储罐、压缩机、油分离器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
图4是表示底框架和安装脚的俯视图(仅对储罐、压缩机、油分离器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
图5是空调装置的示意结构图(添加了喷射功能的情况)。
图6是表示添加了喷射功能的情况下的底框架和安装脚的俯视图(仅对储罐、压缩机、油分离器、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储气筒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
图7是表示增大了能力的情况下的底框架和安装脚的俯视图(仅对储罐、压缩机、油分离器、热源侧热交换器、第二压缩机、第二油分离器以及储气筒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热源单元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热源单元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源单元2的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或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通过将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a、3b连接在一起而构成。此处,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a、3b经由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而连接在一起。即,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剂回路6通过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a、3b经由制冷剂连通管4、5连接在一起而构成。
热源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或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储罐7、压缩机8、油分离器9、四通切换阀10、热源侧热交换器11、热源侧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以及热源侧风扇15。各设备和阀之间通过制冷剂管16~24连接。
利用单元3a、3b设置于室内(居室或天花板背面空间等),并且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利用单元3a主要具有利用侧膨胀阀31a、利用侧热交换器32a以及利用侧风扇33a。利用单元3b主要具有利用侧膨胀阀31b、利用侧热交换器32b以及利用侧风扇33b。
制冷剂连通管4、5是当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进行施工的制冷剂管。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13连接,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的另一端与利用单元3a、3b的利用侧膨胀阀31a、31b的液体侧端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的一端与热源单元2的气体侧截止阀14连接,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的另一端与利用单元3a、3b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2a、32b的气体侧端连接。
(2)热源单元的结构
图2是热源单元2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热源单元2的分解立体图(仅对储罐7、压缩机8、油分离器9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图4是表示底框架51和安装脚41的俯视图(仅对储罐7、压缩机8、油分离器9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图5是空调装置1的示意结构图(添加了喷射功能的情况)。图6是表示添加了喷射功能的情况下的底框架51和安装脚41的俯视图(仅对储罐7、压缩机8、油分离器9、热源侧热交换器11以及储气筒26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图7是表示增大了能力的情况下的底框架51和安装脚41的俯视图(仅对储罐7、压缩机8、油分离器9、热源侧热交换器11、第二压缩机28、第二油分离器29以及储气筒26的大致形状进行了图示)。
(整体结构)
热源单元2是被称为具有顶吹型结构(日文:上吹き型構造)的热源单元,在该顶吹型结构中,从下方将空气吸入壳体40内,并且从上方将空气吹出至壳体40外。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壳体40、热源侧风扇15以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上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包括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等设备7、8、9、11、四通换向阀和热源侧膨胀阀等阀10、12~14以及制冷剂管16~24等,并且上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前表面”和“背面”只要没有特别的限制,就是指从前方(图的左斜前侧)观察图2所示的热源单元2时的方向。
壳体40主要具有:底框架51,该底框架51架设于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安装脚41上;支柱61,支柱61从底框架51的角部沿铅垂方向延伸;风扇组件71,该风扇组件71安装于支柱61的上端;以及前表面面板81。
底框架51形成壳体40的底面,在底框架51上设置有热源侧热交换器11。此处,热源侧热交换器11是面向壳体40的背面以及左右两个侧面的、俯视观察时为大致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该热源侧热交换器11实质上形成壳体40的背面以及左右两个侧面。
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上侧设置有风扇组件71,该风扇组件71形成壳体40的前表面、背面和左右两面的比支柱61靠上侧的部分以及壳体40的顶面。此处,风扇组件71是在该风扇组件7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收容有热源侧风扇15和喇叭口72的集合体,并且在上表面的开口设置有吹出格栅73。
前表面面板81架设在前表面侧的支柱61间,从而形成壳体40的前表面。
在壳体40内还收容有热源侧风扇15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1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在图3和图4中,对储罐7、压缩机8以及油分离器9进行了图示)。此处,压缩机8是用于压缩制冷剂的设备,该压缩机8设置于底框架51上。此外,储罐7是对吸入压缩机8前的制冷剂进行暂时积存的制冷剂容器,该储罐7设置于底框架51上。油分离器9是将冷冻机油从压缩机8排出后的制冷剂分离的设备,该油分离器9设置于底框架51上。
(详细结构(包括考虑了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的底框架51的分割结构))
底框架51是形成有跨越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峰部和谷部的波板状的构件,并且具有沿左右方向一分为二的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此处,从前表面侧观察壳体40时,第一底框架51a构成底框架51的靠近左侧的部分,并且该第一底框架51a是形成有跨越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峰部52a和谷部53a的波板状的构件。从前表面侧观察壳体40时,第二底框架51b构成底框架51的靠右侧的部分,并且该第二底框架51b是形成有跨越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峰部52b和谷部53b的波板状的构件。从前表面侧观察壳体40时,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架设于安装脚41上。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能够看到峰部52a、52b以及谷部53a、53b一侧(此处为前后方向)的端部通过安装脚41进行支承。在第一底框架51a的、与前后方向的端部正交(此处为左右方向)并且远离第二底框架51b一侧(此处为左侧)的端部形成有延伸至比峰部52a和谷部53a靠上方的位置的外壁部55a。在第一底框架51a的、与前后方向的端部正交(此处为左右方向)并且靠近第二底框架51b一侧(此处为右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第二底框架51b相连的连接壁部59a。此外,在第二底框架51b的、与前后方向的端部正交(此处为左右方向)并且远离第一底框架51a一侧(此处为右侧)的端部形成有延伸至比峰部52b和谷部53b靠上方的位置的外壁部55b。在第二底框架51b的、与前后方向的端部正交(此处为左右方向)并且靠近第一底框架51a一侧(此处为左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第一底框架51a相连的连接壁部59b。另外,与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不同的是,在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未形成有外壁部,从而简化了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形状。
此外,此处,由于将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设为波板状的构件,因此,能够获得强度较高的底框架51a、51b。而且,此处,由于波板状的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峰部52a、52b以及谷部53a、53b以跨越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因此,适于将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2b设为当从前表面侧观察壳体40时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
安装脚41是沿单元壳体4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在侧面观察时呈大致C字形状的构件。安装脚41主要具有:被固定部42,该被固定部42固定于设置面;立起部43,该立起部43从被固定部42的前后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以及支承部44,该支承部44从立起部43的上端部朝向前后方向的另一方侧水平地延伸。支承部44从下方对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此外,安装脚41具有壁部45,该壁部45从支承部44的前后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壁部45位于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外侧。也就是说,在安装脚41配置于壳体40的前表面侧的情况下,壁部45位于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前侧,在安装脚41配置于壳体40的背面侧的情况下,壁部45位于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背面侧。另外,安装脚41的壁部45作为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前后方向的端部的外壁部起作用。也就是说,此处,简化了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形状,并且通过安装脚41的壁部45起到与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的外壁部55a、55b相同的作用。
在采用了上述分割结构的底框架51的热源单元2中设置有压缩机8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时,存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对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进行变更或追加的情况。在上述情况下,考虑到在分割后的底框架51a、51b的任意一个上设置上述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并且为了设置上述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而增大底框架51a、51b的任意一个的尺寸等情况,期望能够容易地进行壳体40的尺寸的变更以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
因此,此处,如上所述,将底框架51分割成两个(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接着,在一方的底框架(第一底框架51a)设置不依赖于能力和功能的共用的制冷剂回路部件(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处,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在设置于壳体40内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7~14、16~24中去除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7~10、12~14、16~24。在构成空调装置1时,最小限度需要将上述这些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设置于热源单元2内,并且上述这些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即使在变更或追加能力或功能的情况下也不变更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也就是说,在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包括:压缩机8,该压缩机8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储罐7,该储罐7对吸入压缩机8之前的制冷剂进行暂时积存;以及油分离器9,该油分离器9将冷冻机油从压缩机8排出后的制冷剂分离。此外,在另一方的底框架(第二底框架51b)设置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部件(第二制冷剂回路部件)。此处,上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是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1,并且以跨越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这两者的方式设置。如后所述,在进行能力变更的情况下,为了变更热交换能力,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有时会变更,因此,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11包含于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另外,在图4中,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被设定为与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相适应的尺寸,据此,第二底框架51b的尺寸也设定为能够在整个底框架51配置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
此外,通过采用上述这样的结构,无论是否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也就是说,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都能够不用对第一底框架51a侧的制冷剂回路部件(也就是说,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以及第一底框架51a侧的壳体40的尺寸进行变更。而且,只要仅对第二底框架51b侧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也就是说,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以及第二底框架51b侧的壳体40的尺寸进行变更即可。由此,此处,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而对壳体40的尺寸进行变更时,能够容易进行壳体40的尺寸的变更以及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
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有基本的制冷剂回路6的结构中,存在下述情况:想要进行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变更或追加以添加用于提高性能等的功能。作为具体例,如图5所示,存在下述情况:将储气筒26与热源单元2内的制冷剂管23连接,并且连接从储气筒26的上部排出气体制冷剂的气体排出管27,从而添加向压缩机8进行气体喷射的功能。也就是说,追加储气筒26和气体排出管27等以作为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
对于变更或追加上述这样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处主要追加储气筒26和气体排出管27),此处,如图6所示,能够将储气筒26设置于第二底框架51b,并且将制冷剂管23(图6中未图示)与储气筒26连接,然后将气体排出管27(图6中未图示)与储气筒26和压缩机8连接。
这样,此处,由于将储气筒26和气体排出管27设置于第二底框架51b,因此,能够不对设置于第一底框架51a的压缩机8等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变更,从而容易添加气体喷射功能。此外,此处,作为根据能力或功能而变更或追加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储气筒26设置于第二底框架51b,但上述储气筒26与包括设置于第一底框架51a的压缩机8和储罐7等的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相比重量较轻。因此,此处,能够将第一底框架51a的板厚增大成比第二底框架51b的板厚大。由此,此处,能够提高第一底框架51a的强度,并且能够实现第二底框架51b的轻量化。
此外,例如,在图1所示的具有基本的制冷剂回路6的结构中,存在下述情况:想要进行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变更或追加以变更能力。作为具体例,存在下述情况:同时设置与第一压缩机8并联连接的第二压缩机和第二油分离器以增大压缩机的运转容量,并且据此进行增大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的能力变更。也就是说,追加第二压缩机和第二油分离器以作为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并且对作为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进行变更。
对于变更或追加上述这样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此处主要是追加第二压缩机28和第二油分离器29以及变更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此处,如图7所示,将第二压缩机28和第二油分离器29设置于第二底框架51b并与第一压缩机8并联连接,增大热源侧热交换11的尺寸,并且增大第二底框架51b的尺寸。
这样,此处,根据将第二压缩机28和第二油分离器29设置于第二底框架51b并且变更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来对第二底框架51b的尺寸进行变更,因此,能够不对设置于第一底框架51a的压缩机8等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配置进行变更,从而容易进行能力变更。此外,此处,由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1沿着底框架51的边部设置,因此,通过变更第二底框架51b的边部的长度,能够容易地变更作为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1的尺寸。
此外,在热源单元2中,与压缩机8及其周围的设备(压缩机8、储罐7以及油分离器9)连接的制冷剂管可能由于运转时或输送时的振动而破损,因此,为了不发生上述破损,对上述设备的配置以及与上述设备连接的制冷剂管的配置和形状进行适当设定。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即使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情况下,也不用对上述设备的配置以及与上述设备连接的制冷剂管的配置和形状进行变更。与此相对的是,此处,如上所述,将压缩机8及其周围的设备(压缩机8、储罐7以及油分离器9)作为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集中配置于第一底框架51a。由此,此处,即使在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用对压缩机8、储罐7和油分离器9以及与上述设备连接的制冷剂管的配置和形状进行变更。此外,由于设置为不对第一底框架51a的尺寸和设置于第一底框架51a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也就是说,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进行变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用于评价振动和噪声性能的模拟预测等。
此外,此处,由于波板状的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的峰部52a、52b以及谷部53a、53b以跨越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将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2b设为当从前表面侧观察壳体40时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以对壳体40的尺寸进行变更。另外,在设置热源单元2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会受到限制,但此处,由于能够沿左右方向并排地配置以对壳体40的尺寸进行变更,因此,能够不用受到壳体4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限制。
(3)变形例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底框架51a构成壳体40的底面的靠左侧的部分,并且第二底框架51b构成壳体40的底面的靠右侧的部分,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使左右相反。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追加气体喷射功能以及增大能力的变更的情况作为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情况进行了举例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在其它的功能追加和能力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广泛应用于在壳体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的热源单元。
符号说明
2 热源单元;
7 储罐;
8 压缩机;
9 油分离器;
40 壳体;
51 底框架;
51a 第一底框架;
51b 第二底框架;
52a、52b 峰部;
53a、53b 谷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58137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热源单元(2),所述热源单元(2)构成基本的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所述基本的制冷剂回路(6)通过连接下述部件构成:压缩机(8),所述压缩机(8)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储罐(7),所述储罐(7)对吸入所述压缩机之前的制冷剂进行暂时积存;油分离器(9),所述油分离器(9)将冷冻机油从所述压缩机排出后的制冷剂分离;热源侧热交换器(11),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或蒸发器起作用;液体制冷剂连通管(4);利用侧膨胀阀(31a、31b);利用侧热交换器(32a、32b);以及气体制冷剂连通管(5),所述热源单元(2)在壳体(40)内设置有包括所述压缩机、所述储罐、所述油分离器以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所述热源单元(2)构成为根据能力或功能变更或追加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元件,所述热源单元(2)的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壳体的底面的底框架(51)具有第一底框架(51a)和第二底框架(51b),所述第一底框架(51a)设置有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包括构成所述基本的制冷剂回路的所述储罐、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油分离器,所述第二底框架(51b)设置有所述压缩机、所述储罐以及所述油分离器以外的所述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的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在进行能力变更或功能添加的情况下变更或追加至所述基本的制冷剂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框架的板厚大于所述第二底框架的板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中包含有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
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以跨越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第二底框架这两者的方式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第二底框架是形成有跨越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峰部(52a、52b)以及谷部(53a、53b)的波板状的构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第二底框架是形成有跨越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的峰部(52a、52b)以及谷部(53a、53b)的波板状的构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从前表面侧观察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第二底框架左右并排地配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从前表面侧观察所述壳体时,所述第一底框架和所述第二底框架左右并排地配置。
CN201780024294.3A 2016-04-21 2017-04-17 热源单元 Active CN109073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4983 2016-04-21
JP2016084983A JP6269717B2 (ja) 2016-04-21 2016-04-21 熱源ユニット
PCT/JP2017/015450 WO2017183601A1 (ja) 2016-04-21 2017-04-17 熱源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3249A CN109073249A (zh) 2018-12-21
CN109073249B true CN109073249B (zh) 2019-08-23

Family

ID=60116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4294.3A Active CN109073249B (zh) 2016-04-21 2017-04-17 热源单元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2328B2 (zh)
EP (1) EP3447396B1 (zh)
JP (1) JP6269717B2 (zh)
CN (1) CN109073249B (zh)
AU (1) AU2017252884B2 (zh)
ES (1) ES2863665T3 (zh)
WO (1) WO20171836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1619B1 (ja) 2016-09-29 2018-02-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JP6673375B2 (ja) 2018-01-31 2020-03-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23105765A (ja) * 2022-01-19 2023-07-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室外機
WO2023209753A1 (ja) * 2022-04-25 2023-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8238A (ja) * 1990-07-05 1992-03-04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1091023A (ja) * 1999-09-22 2001-04-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028359A (ja) * 2002-06-21 2004-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冷凍装置、熱源側ユニット、負荷側ユニット、圧縮機の交換方法、熱交換器の増設方法
CN1719146A (zh) * 2004-07-08 2006-01-1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防止排水结冰装置的空调器用室外机
CN102562520A (zh) * 2010-12-10 2012-07-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固定装置及压缩机固定结构
CN103827586A (zh) * 2011-09-30 2014-05-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JP2016038175A (ja) * 2014-08-08 2016-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の底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7653B1 (en) * 2001-02-21 2002-10-01 Nordyne, Inc. Blowerless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3719233B2 (ja) * 2002-07-04 2005-11-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4156799A (ja) * 2002-11-05 2004-06-0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7093151A (ja) 2005-09-30 2007-04-1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US20070163295A1 (en) * 2006-01-18 2007-07-19 Martin Lendell Sr Air treatment systems
JP2008075974A (ja) * 2006-09-21 2008-04-03 Daikin Ind Ltd 空調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KR101371886B1 (ko) * 2007-10-31 2014-03-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US20090241577A1 (en) * 2008-03-26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Chiller uni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chille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chiller unit
US8627674B2 (en) * 2008-05-15 2014-01-14 Mark PLATT Modular outboard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575904B1 (ko) * 2009-01-09 2015-12-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팬모터 장착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EP2402665A1 (en) * 2009-02-23 2012-01-04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and freezer device
JP5420441B2 (ja) * 2010-01-29 2014-02-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WO2011099629A1 (ja) * 2010-02-15 2011-08-1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チリングユニット
JP5387610B2 (ja) * 2011-04-15 2014-01-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353998B2 (ja) * 2011-11-30 2013-1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5218628B2 (ja) * 2011-11-30 2013-06-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2015127593A (ja) * 2012-04-27 2015-07-0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5831431B2 (ja) * 2012-11-15 2015-1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2884193B1 (en) * 2013-10-23 2022-08-0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handling unit
KR20150075934A (ko) * 2013-12-26 2015-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한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US20150198353A1 (en) * 2014-01-13 2015-07-16 Multistack, LLC Modular outboard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1633780B1 (ko) * 2014-03-18 2016-06-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60031230A (ko) * 2014-09-12 2016-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2337163B1 (ko) * 2014-11-12 2021-1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덕트형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조립 및 분해방법
JP6335106B2 (ja) * 2014-11-21 2018-05-30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
US20160178290A1 (en) * 2014-12-17 2016-06-23 Lg Electronics Inc. Outdoor device for an air conditioner
JP6433582B2 (ja) * 2015-04-21 2018-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KR101872567B1 (ko) * 2015-08-25 2018-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2017053577A (ja) * 2015-09-11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室外機
JP2017110843A (ja) * 2015-12-15 2017-06-2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空調システムの室外機
US10180266B2 (en) * 2016-02-25 2019-01-15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Expansion rack for compressor mounting
JP6628871B2 (ja) * 2016-05-17 2020-01-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JP6281619B1 (ja) * 2016-09-29 2018-02-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JP6369518B2 (ja) * 2016-09-30 2018-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18063097A (ja) * 2016-10-14 2018-04-19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冷チラー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8238A (ja) * 1990-07-05 1992-03-04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1091023A (ja) * 1999-09-22 2001-04-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4028359A (ja) * 2002-06-21 2004-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調・冷凍装置、熱源側ユニット、負荷側ユニット、圧縮機の交換方法、熱交換器の増設方法
CN1719146A (zh) * 2004-07-08 2006-01-11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防止排水结冰装置的空调器用室外机
CN102562520A (zh) * 2010-12-10 2012-07-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固定装置及压缩机固定结构
CN103827586A (zh) * 2011-09-30 2014-05-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室外机及制冷装置
JP2016038175A (ja) * 2014-08-08 2016-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の底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3249A (zh) 2018-12-21
EP3447396A4 (en) 2019-04-24
EP3447396A1 (en) 2019-02-27
AU2017252884B2 (en) 2018-12-20
JP6269717B2 (ja) 2018-01-31
ES2863665T3 (es) 2021-10-11
US11022328B2 (en) 2021-06-01
EP3447396B1 (en) 2021-02-17
WO2017183601A1 (ja) 2017-10-26
US20190120506A1 (en) 2019-04-25
JP2017194227A (ja) 2017-10-26
AU2017252884A1 (en)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3249B (zh) 热源单元
US10962264B2 (en) Heat source unit f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09073244B (zh) 热源单元
CN107076433B (zh) 室外机
CN109073248A (zh) 热源单元
US10677476B2 (en) Air conditioner
EP2597384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EP3514457B1 (en) Heat source unit
WO2018025325A1 (ja) 室外ユニット、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室外ユニットの取っ手の製造方法
CN109073246A (zh) 热源单元
CN102141273A (zh) 冷冻机的室外单元
JP2010159924A (ja) 冷凍機凝縮ユニット
JP2017156038A (ja) 防音カバ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室外ユニット
CN205225615U (zh) 压缩机的支承结构
CN101349467A (zh) 空调器室外机的冷媒管
JP200709315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793182U (zh) 用于超低温水汽捕集泵的隔噪结构
JP7011187B2 (ja) 冷媒分流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62588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08794797U (zh) 一种超低温水汽捕集泵
WO2022158574A1 (ja) 熱交換器
JP2017190917A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10266126A (ja) 熱交換ユニット
KR102439236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5900457B2 (ja) 室外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