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50758A -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50758A
CN109050758A CN201810976956.3A CN201810976956A CN109050758A CN 109050758 A CN109050758 A CN 109050758A CN 201810976956 A CN201810976956 A CN 201810976956A CN 109050758 A CN109050758 A CN 109050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ewed hole
described screwed
hole post
reinforcing rib
vehicle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769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ilot Zhiy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ilot Zh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ilot Zhiy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ilot Zhiy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7695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5075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50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50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07Automatic balancing machines with single main ground engaging wheel or coaxial wheels supporting a ri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所述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包括挡泥板、踏板、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位于左车体或右车体的一侧,所述踏板的一端与挡泥板相连,所述踏板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与另一个螺纹孔柱互不连通,所述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所述螺纹孔柱和对应的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连接,所述两个螺纹孔柱分别对应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技术领域
本方案涉及代步车,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背景技术
代步车,又叫懒人车,是指以代步为目的的交通工具和辅助工具,在行业内指的代步车一般指电动代步车,代步车以内置的精密固态陀螺仪来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透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出适当的指令后,驱动马达来做到平衡的效果。
代步车以电动平衡车为例,电动平衡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车壳配件卡紧固定支撑板,车壳配件包括挡泥板、踏板和螺纹孔柱,挡板位于左车体或右车体的一侧,踏板的一端与挡泥板相连,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车壳配件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卡紧连接。当驾驶人站在踏板上时,车壳配件与支撑板一起承载驾驶人的重量,力通过车壳配件进一步作用到支撑板上,因此,车壳配件对平衡车的安全性能尤为重要。
现有的电动平衡车中,车壳配件上包括数个螺纹孔柱,在踏板与挡板连接处的螺纹孔柱还设有加强结构,用来加强螺纹孔柱的固定效果,加强结构为一块薄板,薄板表面积大,车壳配件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节约成本的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所述车壳配件为塑料壳体,所述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包括挡泥板、踏板、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位于左车体或右车体的一侧,所述挡泥板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踏板的一端与挡泥板相连,所述踏板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与另一个螺纹孔柱互不连通,所述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所述螺纹孔柱和对应的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连接,所述两个螺纹孔柱分别对应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
本方案采用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连接,两个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的方式,当驾驶人站在踏板上时,踏板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来连接,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共同承担驾驶人的重量,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螺纹孔柱受力不大,主要起到将支撑板与车壳配件卡紧连接的作用,由于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两个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相比于原有的加强结构是将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螺纹孔柱连成一体,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节约成本。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第一螺纹孔柱,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
本方案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第一螺纹孔柱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即使车壳配件受到重力作用,由于车壳配件与支撑板会通过除了第一螺纹孔柱外的其他螺纹孔柱卡紧连接,则车壳配件受到的重力会通过其他螺纹孔柱传递到支撑板,对第一螺纹孔柱本身影响不大,故在对第一螺纹孔柱进行加强时,可以通过将加强筋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与踏板的边沿处之间的方式来对第一螺纹孔柱进行加强,这样的加强方式能够满足第一螺纹孔柱的功能要求。
可选的,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为H,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高度为I,所述H小于I。
本方案加强筋的高度为H,第一螺纹孔柱的高度为I,H小于I,该加强筋高度H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加强结构的高度设计,原有的加强结构的高度设计既不影响第一螺纹孔柱的安装,又可以保证对第一螺纹孔柱有加强作用,因此,本方案提供的加强筋保留了原有的高度设计方面的优点,这样,该加强筋既能保证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功能,又不影响第一螺纹孔柱原有的安装配合。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一螺纹孔柱到另一个第一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为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螺纹孔柱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一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半径大于内圆面的半径,所述外圆面的半径与内圆面的半径之差为第一螺纹孔柱的厚度,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不小于第一螺纹孔柱的厚度。
本方案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第一螺纹孔柱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即使车壳配件受到重力作用,由于车壳配件与支撑板会通过除了第一螺纹孔柱外的其他螺纹孔柱卡紧连接,则车壳配件受到的重力会通过其他螺纹孔柱传递到支撑板,对第一螺纹孔柱本身影响不大,故在对第一螺纹孔柱进行加强时,可以通过将加强筋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与踏板的边沿处之间的方式来对第一螺纹孔柱进行加强,这样的加强方式能够满足第一螺纹孔柱的功能要求。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二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支撑板与车壳配件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两个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所述两个加强筋互不相连。
本方案针对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单独的加强筋结构,不影响原来的受力。第二螺纹孔柱主要起到将支撑板与车壳配件卡紧连接的作用,原有的薄板加强结构将两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连接在一起,在受力时原有的薄板加强结构对第二螺纹孔柱起到加强作用,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单独对应,仍对第二螺纹孔柱有加强作用,相对来说节约成本。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到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为厚度方向,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厚度一致。
本方案每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厚度一致,若每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厚度不一致,那么它本身的强度就不一致,当受力时,厚度薄的部位与相对厚的部位能承受的力不一样,厚度薄的部位比厚的部位能承受的力度更小,在受力大时厚度薄的部位相对更容易损坏,这样容易影响第二螺纹孔柱的结构安全。因此,本方案每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厚度一致,以首先保证加强筋自身的强度均匀。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往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本方案提供的加强筋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当第二螺纹孔柱受力时,加强筋固定在第二螺纹孔柱的一侧,第二螺纹孔柱受到的力往梯形的两条斜边传递,当所受的力变大,梯形的加强筋传递的力更多,梯形的加强筋增加了宽度方向上的受力强度,又由于梯形的两条斜边,在受力时起到了支撑第二螺纹孔柱的作用,降低了第二螺纹孔柱在宽度方向上产生形变的趋势,第二螺纹孔柱不易损坏。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往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矩形的长垂直宽度方向,宽平行宽度方向,矩形的加强筋可以首先保证自身在宽度方面的强度均匀,在加强螺纹孔柱时不会因自身宽度方面的强度原因影响加强效果。因此,本方案通过保证加强筋宽度相等,来保证自身宽度方面的强度均匀性。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第一螺纹孔柱,所述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的一侧,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在生产中,利于挡泥板与踏板连接处的出模过程,简单方便,无需再增加另外的生产工序。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中轴线,所述中轴线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直径,将通过所述中轴线并垂直于加强筋的面定义为中轴面,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的中轴面对称。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的中轴面结构对称,这样的加强筋会对第二螺纹孔柱提供一个平衡的加强作用,而且结构对称美观。因此,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是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中轴面对称的,美观且为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起到平衡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最宽处的宽度不小于第二螺纹孔柱的外圆面的直径。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宽度不小于第二螺纹孔柱外圆面的直径,车壳配件受到的重力方向向下,加强筋与第二螺纹孔柱同时受到重力作用的力,当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宽度小于螺纹孔柱外圆面的直径时,使得加强筋本身的加强作用相比于第二螺纹孔柱弱,第二螺纹孔柱的强度基本靠自身的结构强度,加强筋的加强作用相对不强,当加强筋宽度不小于螺纹孔柱外圆面的直径时,加强筋能承受的力相对增大,加强结构对螺纹孔柱会起到明显的加强作用。因此,本方案将第二螺纹孔柱加强筋宽度设计为不小于螺纹孔柱外圆面的直径,保证对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中轴线,所述中轴线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直径,将通过所述中轴线并垂直于加强筋的面定义为中轴面,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的中轴面对称,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最宽处的宽度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最大宽度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在代步车正常使用中,受到大多数外力时,而后传到第二螺纹孔柱上的力不足以使其损坏,所以原有的螺纹孔柱加强结构有很大的简化空间,又由于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的中轴面对称,若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最宽处的宽度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则两个螺纹孔柱对应的单独加强筋相连,此时达不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因此,本方案将第二螺纹孔柱加强筋宽度设计为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简化该次要受力部位的结构,节约成本。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宽度方向的垂直方向为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半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外圆面的半径。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半径,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外圆面的半径,由于原有的加强结构厚度很薄,简化后的加强筋若以相同的厚度,可能会导致加强筋的加强强度不够,所以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半径,来满足强度要求,但是加强结构的厚度不允许超过第二螺纹孔柱的外圆面半径,那样会影响到第二螺纹孔柱与其它结构的安装配合。因此,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半径,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外圆面的半径,简化加强筋结构但不影响原有装配。
可选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以及连接左车体与右车体的转轴,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所述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所述支撑板包括轴套,所述轴套设置在支撑板的一端,所述转轴与轴套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包括挡泥板、踏板、转轴板、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位于左车体或右车体的一侧,所述转轴板与轴套相连,所述踏板位于转轴板与挡泥板之间,所述踏板的一端连接挡泥板,另一端连接转轴板,所述螺纹孔柱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连接在一起,所述螺纹孔柱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所述螺纹孔柱分别设置在挡泥板与踏板的连接处以及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的位置,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每个螺纹孔柱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结构,所述两个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对应的加强结构互不相连。
本方案提供一种代步车上优化的螺纹孔柱,优化后的螺纹孔柱可以保持原有被替代的螺纹孔柱的功能,而且相对车壳配件可以起到优化结构的作用。将优化后的螺纹孔柱代替原有结构处的数个螺纹孔柱,不影响代步车的正常使用,而且节约成本。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孔柱、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所述两个第一螺纹孔柱分别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中间,所述第三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上,所述第三螺纹孔柱设置在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的一侧,所述第三螺纹孔柱与第二螺纹孔柱相对,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另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
本方案同时优化第二螺纹孔柱和第三螺纹孔柱的数量,第一螺纹孔柱的数量不变,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不变,第一螺纹孔柱、第二螺纹孔柱和第三螺纹孔柱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以一个第二螺纹孔柱代替原有结构处的两个第二螺纹孔柱,以一个第三螺纹孔柱代替原有结构处的两个第三螺纹孔柱,既不影响代步车的正常使用,又可以节约成本。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孔柱、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和两个第三螺纹孔柱,所述两个第一螺纹孔柱分别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中间,所述第三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上,所述第三螺纹孔柱设置在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的一侧,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另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
本方案只优化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中间部分的第二螺纹孔柱,第一螺纹孔柱的数量不变,第三螺纹孔柱的数量不变,挡泥板与踏板连接处中间部分原有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原有的两个第二螺纹孔柱与第三螺纹孔柱起着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的作用,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原有的两个第二螺纹孔柱之间,在结构上,优化后的一个第二螺纹孔柱来替代两个螺纹孔柱,一个第二螺纹孔柱与两个第三螺纹孔柱可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样能保证车壳配件与支撑板连接稳定的作用,又由于第二螺纹孔柱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加强筋对第二螺纹孔柱起加强作用,在传递受力时影响不大,因此只优化踏板与挡泥板中间位置的第二螺纹孔柱,代步车的使用不受影响,又节约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孔柱、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所述两个第一螺纹孔柱分别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三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上,所述第三螺纹孔柱设置在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的一侧,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另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
本方案只优化设置在踏板上并且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处的第三螺纹孔柱,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不变,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处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受力合力位于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的中间,同时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起着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连接的作用,现将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的位置设置在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的中间,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样能保证将车壳配件和支撑板连接的作用,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加强筋起到加强的作用,优化第三螺纹孔柱以后,第一螺纹孔柱与第二螺纹孔柱的受力影响不大,因此只优化设置在踏板上并且靠近踏板与转轴板连接处的第三螺纹孔柱,不影响电动平衡车的使用,同时节约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外圆面直径不小于6mm。
第二螺纹孔柱实现的功能是替代原数个螺纹孔柱,所以在结构强度方面,第二螺纹孔柱强度强度都不应该低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强度,而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外圆面直径为6mm,因此,本方案设计的第二螺纹孔柱外圆面直径不小于6mm,保证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强度不能低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强度。
可选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三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第三螺纹孔柱的外圆面直径不小于4.3mm。
第三螺纹孔柱实现的功能是替代原数个螺纹孔柱,所以在结构强度方面,第三螺纹孔柱强度强度都不应该低于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强度。而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外圆面直径为4.3mm,因此,本方案设计的第三螺纹孔柱外圆面直径不小于4.3mm,,保证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强度不能低于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强度。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不小于3mm。
第二螺纹孔柱主要起到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的作用,方便左车体或右车体的螺丝插入并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固定,所以在结构固定方面,第二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不小于替代的单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为3mm,当第二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不小于3mm时,也可以使用较大的左车体或右车体的螺丝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进行固定,保证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的固定效果不低于替代的单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固定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三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不小于2.15mm。
第三螺纹孔柱主要起到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的作用,方便左车体或右车体的螺丝插入并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固定,所以在结构固定方面,当第三螺纹孔柱的内圆径向尺寸不小于替代的单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内圆径向尺寸,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为2.15mm,当第三螺纹孔柱的内圆面直径不小于2.15mm时,也可以使用较大的左车体或右车体的螺丝将车壳配件与支撑板进行固定,保证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的固定效果不低于替代的单个第三螺纹孔柱的固定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范围为6-10mm。
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范围为6-10mm,第二螺纹孔柱与原螺纹孔柱高度平齐,因为结构的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后续一系列生产过程和其相关的结构参数均要随之改变,而且可以实现第二螺纹孔柱与原螺纹孔柱高度平齐。因此,本方案设计的第二螺纹孔柱与原螺纹孔柱高度平齐,方便后续一系列生产过程。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位置处的加强筋高度与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相同。
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与加强筋的高度平齐,加强筋在垂直宽度的方向上能对第二螺纹孔柱提供一个保护和加强作用,同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结构高度参数,方便安装;若加强筋的高度高于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则原有的配合第二螺纹孔柱安装的结构需要改变参数,生产工序增加,步骤繁杂;若加强筋的高度低于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对于第二螺纹孔柱高出加强筋的部分,没有加强筋的作用,在传导受力时,第二螺纹孔柱容易因受力不均而损坏。
可选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的高度低于10.5mm。
原踏板与转轴板之间的第三螺纹孔柱高度为10.5mm,第三螺纹孔柱高度低于10.5mm,即第三螺纹孔柱高度低于原踏板与转轴板之间的螺纹孔柱的高度,由于第三螺纹孔柱位置附近会安装其他结构,若以原螺纹孔柱的高度设计会影响到车体的转轴或车体的电池电线的安装,当第三螺纹孔柱高度低于原螺纹孔柱的高度时,会腾出其它结构的安装空间。因此,本方案要求第三螺纹孔柱高度低于其替代的原螺纹孔柱的高度,减小对其它结构安装时产生的影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代步车,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所述车壳配件为塑料壳体,所述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包括挡泥板、踏板、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位于左车体或右车体的一侧,所述挡泥板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踏板镂空,所述踏板的一端与挡泥板相连,所述踏板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与另一个螺纹孔柱互不连通,所述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所述螺纹孔柱和对应的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连接,所述两个螺纹孔柱分别对应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
本方案本方案采用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连接,两个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的方式,当驾驶人站在踏板上时,踏板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来连接,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共同承担驾驶人的重量,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螺纹孔柱受力不大,主要起到将支撑板与车壳配件卡紧连接的作用,由于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两个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相比于原有的加强结构是将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螺纹孔柱连成一体,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代步车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代步车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含两个梯形加强筋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含矩形加强筋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同时优化第二螺纹孔柱和第三螺纹孔柱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图6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图6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含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含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含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图11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含两个第一螺纹孔柱和两个第二螺纹孔柱的车壳配件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图13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图13中E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左车体;2、右车体;3、车壳配件;4、支撑板;5、转轴6、轴套;7、转轴板;31、挡泥板;32、踏板;33、第一螺纹孔柱;34、第二螺纹孔柱;35、第三螺纹孔柱;36、加强筋;37、内圆面;38、外圆面;39、中轴线;H、第一螺纹孔柱加强筋的高度;I、第一螺纹孔柱的高度;J、第二螺纹孔柱的高度;K、第二螺纹孔柱加强筋的高度;L、第三螺纹孔柱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
例如,术语“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现有的电动平衡车中,车壳配件上包括数个螺纹孔柱,在踏板与挡板连接处的螺纹孔柱还设有加强结构,用来加强螺纹孔柱的固定效果,加强结构为一块薄板,薄板表面积大,车壳配件生产成本高。
下面参考图1至图15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代步车的边缘垫。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3。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1和右车体2,所述左车体1或右车体2包括车壳配件3以及支撑板4,所述车壳配件3为塑料壳体,所述车壳配件3设置在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3包括挡泥板31、踏板32、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31位于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一侧,所述挡泥板31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踏板32的一端与挡泥板31相连,所述踏板32与支撑板4通过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与另一个螺纹孔柱互不连通,所述每个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所述螺纹孔柱和对应的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3连接,所述两个螺纹孔柱分别对应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
本方案采用每个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3连接,两个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的方式,当驾驶人站在踏板32上时,踏板32与支撑板4通过螺纹孔柱来连接,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共同承担驾驶人的重量,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螺纹孔柱受力不大,主要起到将支撑板4与车壳配件3卡紧连接的作用,由于每个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两个螺纹孔柱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相比于原有的加强结构是将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螺纹孔柱连成一体,减少不必要的材料,节约成本。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4、图5、图13、图14和图15,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二螺纹孔柱34,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3上,所述支撑板4与车壳配件3通过第二螺纹孔柱34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36,所述加强筋36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34靠近挡泥板31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34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36,所述两个加强筋36互不相连。
本方案针对第二螺纹孔柱34设置单独的加强筋36,不影响原来的受力。第二螺纹孔柱34主要起到将支撑板4与车壳配件3卡紧连接的作用,原有的薄板加强结构将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连接在一起,在受力时原有的薄板加强结构对第二螺纹孔柱34起到加强作用,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单独对应,仍对第二螺纹孔柱34有加强作用,相对来说节约成本。若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相连,则与原有的薄板加强结构相同,在受力相同的情况下,达不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到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为厚度方向,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厚度一致。
本方案每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厚度一致,若每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厚度不一致,那么它本身的强度就不一致,当受力时,厚度薄的部位与相对厚的部位能承受的力不一样,厚度薄的部位比厚的部位能承受的力度更小,在受力大时厚度薄的部位相对更容易损坏,这样容易影响第二螺纹孔柱34的结构安全。因此,本方案每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厚度一致,以首先保证加强筋36自身的强度均匀。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往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本方案提供的加强筋36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当第二螺纹孔柱34受力时,加强筋36固定在第二螺纹孔柱34的一侧,第二螺纹孔柱34受到的力往梯形的两条斜边传递,当所受的力变大,梯形的加强筋36传递的力更多,梯形的加强筋36增加了宽度方向上的受力强度,又由于梯形的两条斜边,在受力时起到了支撑第二螺纹孔柱34的作用,降低了第二螺纹孔柱34在宽度方向上产生形变的趋势,第二螺纹孔柱34不易损坏。
当然,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也是可以的。矩形的长垂直宽度方向,宽平行宽度方向,矩形的加强筋36可以首先保证自身在宽度方面的强度均匀,在加强螺纹孔柱时不会因自身宽度方面的强度原因影响加强效果。因此,本方案通过保证加强筋36宽度相等,来保证自身宽度方面的强度均匀性。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直径大于内圆面37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最宽处的宽度不小于第二螺纹孔柱34的外圆面38的直径。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宽度不小于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的直径,车壳配件3受到的重力方向向下,加强筋36与第二螺纹孔柱34同时受到重力作用的力,当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宽度小于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的直径时,使得加强筋36本身的加强作用相比于第二螺纹孔柱34弱,第二螺纹孔柱34的强度基本靠自身的结构强度,加强筋36的加强作用相对不强,当加强筋36宽度不小于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的直径时,加强筋36能承受的力相对增大,加强结构对螺纹孔柱会起到明显的加强作用。因此,本方案将第二螺纹孔柱34加强筋36宽度设计为不小于螺纹孔柱外圆面38的直径,保证对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作用。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中轴线39,所述中轴线39通过第二螺纹孔柱34内圆面的直径,将通过所述中轴线39并垂直于加强筋36的面定义为中轴面,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34的中轴面对称,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最宽处的宽度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最大宽度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在代步车正常使用中,受到大多数外力时,而后传到第二螺纹孔柱34上的力不足以使其损坏,所以原有的螺纹孔柱加强结构有很大的简化空间,又由于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34的中轴面对称,若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的最宽处的宽度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则两个螺纹孔柱对应的单独加强筋36相连,此时达不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因此,本方案将第二螺纹孔柱34加强筋36宽度设计为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简化该次要受力部位的结构,节约成本。
第一公扣53、第一边缘垫5与踏板3一体成型,第二公扣63、第二边缘板6与踏板3一体成型,只需设计一个模具,不需要额外的出模工具,生产简单方便。若第一公扣53、第一边缘垫5与踏板3互相不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生产,但需要增加额外的工序,相对来说较繁杂。
可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的数量有两个,所述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螺纹孔柱33,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36,所述每个第一螺纹孔柱33设有一个加强筋36,所述加强筋36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33,另一端连接踏板32的边沿处。
本方案每个第一螺纹孔柱33设有一个加强筋36,加强筋36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33,另一端连接踏板32的边沿处,第一螺纹孔柱33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即使车壳配件受到重力作用,由于车壳配件与支撑板会通过除了第一螺纹孔柱33外的其他螺纹孔柱卡紧连接,则车壳配件受到的重力会通过其他螺纹孔柱传递到支撑板,对第一螺纹孔柱33本身影响不大,故在对第一螺纹孔柱33进行加强时,可以通过将加强筋36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33与踏板32的边沿处之间的方式来对第一螺纹孔柱33进行加强,这样的加强方式能够满足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功能要求。若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除了设置在踏板32的边沿处与第一螺纹孔柱33之间外,还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33与第二螺纹孔柱34之间,此时与原有的薄板加强结构区别不大,达不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的高度为H,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的高度为I,所述H小于I。
本方案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的高度为H,第一螺纹孔柱33的高度为I,H小于I,该加强筋36高度H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加强结构的高度设计,原有的加强结构的高度设计既不影响第一螺纹孔柱33的安装,又可以保证对第一螺纹孔柱33有加强作用,因此,本方案提供的加强筋36保留了原有的高度设计方面的优点,这样,该加强筋36既能保证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功能,又不影响第一螺纹孔柱33原有的安装配合。若H不小于I,则在安装时,与第一螺纹孔柱33原有的配合安装结构需要改变相应的参数,生产工序相对繁琐,不简便。
可选的,所述一个第一螺纹孔柱33到另一个第一螺纹孔柱33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为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半径大于内圆面37的半径,所述外圆面38的半径与内圆面37的半径之差为第一螺纹孔柱33的厚度,所述加强筋36的厚度不小于第一螺纹孔柱33的厚度。
本方案加强筋36的厚度不小于第一螺纹孔柱33的厚度,现有加强筋36设置在踏板32的边沿处与第一螺纹孔柱33之间,若加强筋36的厚度比第一螺纹孔柱33的厚度小,则加强筋36的加强能力小于第一螺纹孔柱33本身的加强能力,在受力时,加强筋36来加强筋36对第一螺纹孔柱33就不能起到较好的加强作用。因此,本方案提供的加强筋36厚度不小于第一螺纹孔柱33的厚度,从而保证加强筋36对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作用。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第一螺纹孔柱,所述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的一侧,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在生产中,利于挡泥板31与踏板32连接处的出模过程,简单方便,无需再增加另外的生产工序。若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所在的平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生产时,还需要额外的工序来完成整个车壳配件的生产,相对来说繁琐。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直径大于内圆面37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中轴线39,所述中轴线39通过第二螺纹孔柱34内圆面37的直径,将通过所述中轴线39并垂直于加强筋36的面定义为中轴面,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34的中轴面对称。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34的中轴面结构对称,这样的加强筋36会对第二螺纹孔柱34提供一个平衡的加强作用,而且结构对称美观。因此,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是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34中轴面对称的,美观且为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起到平衡作用。若不对称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34受力并向加强筋36传导时,加强筋36会受力不均匀,对于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作用就会受影响。
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直径大于内圆面37的直径,所述宽度方向的垂直方向为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34内圆面37的半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的半径。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34内圆面37的半径,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的半径,由于原有的加强结构厚度很薄,简化后的加强筋36若以相同的厚度,可能会导致加强筋36的加强强度不够,所以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34内圆面37的半径,来满足强度要求,若加强结构的厚度超过第二螺纹孔柱34的外圆面38半径,那样会影响到第二螺纹孔柱34与其它结构的安装配合。因此,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34内圆面37的半径,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的半径,简化加强筋36结构但不影响原有装配。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参考图6至图12,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在于,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3,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1和右车体2以及连接左车体1与右车体2的转轴,所述左车体1或右车体2包括车壳配件3以及支撑板4,所述车壳配件3设置在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卡紧连接,所述支撑板4包括轴套6,所述轴套6设置在支撑板4的一端,所述转轴5与轴套6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3包括挡泥板31、踏板32、转轴板7、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31位于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一侧,所述转轴板7与轴套6相连,所述踏板32位于转轴板7与挡泥板31之间,所述踏板32的一端连接挡泥板31,另一端连接转轴板7,所述螺纹孔柱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连接在一起,所述螺纹孔柱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3,所述螺纹孔柱分别设置在挡泥板31与踏板32的连接处以及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的位置,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固定在车壳配件3上,所述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所述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每个螺纹孔柱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结构,所述两个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对应的加强结构互不相连。
本方案提供一种代步车上优化的螺纹孔柱,优化后的螺纹孔柱可以保持原有被替代的螺纹孔柱的功能,而且相对车壳配件3可以起到优化结构的作用。将优化后的螺纹孔柱代替原有结构处的数个螺纹孔柱,不影响代步车的正常使用,而且节约成本。
可选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孔柱33、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35,所述两个第一螺纹孔柱33分别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两端,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中间,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设置在踏板32上,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设置在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的一侧,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与第二螺纹孔柱34相对,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36,所述加强筋36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和第二螺纹孔柱34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36,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一端连接踏板32的边沿处,另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33,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34靠近挡泥板31的一侧。
本方案同时优化第二螺纹孔柱34和第三螺纹孔柱35的数量,第一螺纹孔柱33的数量不变,第一螺纹孔柱33和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不变,第一螺纹孔柱33、第二螺纹孔柱34和第三螺纹孔柱35主要起到连接的作用,以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代替原有结构处的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以一个第三螺纹孔柱35代替原有结构处的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既不影响代步车的正常使用,又可以节约成本。
当然,只优化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中间位置的第二螺纹孔柱34,也是可以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孔柱33、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和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所述两个第一螺纹孔柱33分别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两端,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中间,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设置在踏板32上,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设置在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的一侧,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36,所述加强筋36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和第二螺纹孔柱34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36,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一端连接踏板32的边沿处,另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33,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34靠近挡泥板31的一侧。
本方案只优化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中间部分的第二螺纹孔柱34,第一螺纹孔柱33的数量不变,第三螺纹孔柱35的数量不变,挡泥板31与踏板32连接处中间部分原有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原有的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与第三螺纹孔柱35起着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卡紧连接的作用,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34设置在原有的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之间,在结构上,优化后的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来替代两个螺纹孔柱,一个第二螺纹孔柱34与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可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样能保证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连接稳定的作用,又由于第二螺纹孔柱34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36,加强筋36对第二螺纹孔柱34起加强作用,在传递受力时影响不大,因此只优化踏板32与挡泥板31中间位置的第二螺纹孔柱34,代步车的使用不受影响,又节约了成本。
当然,只优化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处的第三螺纹孔柱35,也是可以的。所述螺纹孔柱包括两个第一螺纹孔柱33、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和一个第三螺纹孔柱35,所述两个第一螺纹孔柱33分别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连接处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设置在踏板32上,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设置在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的一侧,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36,所述加强筋36设置在踏板32与挡泥板31的连接处,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和第二螺纹孔柱34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36,所述第一螺纹孔柱33的加强筋36一端连接踏板32的边沿处,另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33,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加强筋36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34靠近挡泥板31的一侧。
本方案只优化设置在踏板32上并且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处的第三螺纹孔柱35,第一螺纹孔柱33和第二螺纹孔柱34的数量不变,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处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受力合力位于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中间,同时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起着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连接的作用,现将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35的位置设置在原有两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中间,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35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34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同样能保证将车壳配件3和支撑板4连接的作用,第一螺纹孔柱33和第二螺纹孔柱34分别设有单独对应的加强筋36,加强筋36起到加强的作用,优化第三螺纹孔柱35以后,第一螺纹孔柱33与第二螺纹孔柱34的受力影响不大,因此只优化设置在踏板32上并且靠近踏板32与转轴板7连接处的第三螺纹孔柱35,不影响电动平衡车的使用,同时节约了成本。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直径大于内圆面37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外圆面38直径不小于6mm。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实现的功能是替代原数个螺纹孔柱,所以在结构强度方面,第二螺纹孔柱34强度强度都不应该低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强度,而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外圆面38直径为6mm,因此,本方案设计的第二螺纹孔柱34外圆面38直径不小于6mm,保证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34强度不能低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强度。若第二螺纹孔柱34的外圆径向尺寸小于6mm,则此时的第二螺纹孔柱34的强度低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强度,受力时,相对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此时的第二螺纹孔柱34容易损坏。
可选的,述第三螺纹孔柱35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包括内圆面37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的外圆面38直径不小于4.3mm。
本方案第三螺纹孔柱35实现的功能是替代原数个螺纹孔柱,所以在结构强度方面,第三螺纹孔柱35强度强度都不应该低于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强度。而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外圆面38直径为4.3mm,因此,本方案设计的第三螺纹孔柱35外圆面38直径不小于4.3mm,,保证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35强度不能低于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强度。若第三螺纹孔柱35的外圆径向尺寸小于4.3mm,则此时的第三螺纹孔柱35的强度低于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强度,受力时,相对于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此时的第三螺纹孔柱35容易损坏。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直径大于内圆面37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内圆面37直径不小于3mm。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主要起到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卡紧连接的作用,方便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螺丝插入并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固定,所以在结构固定方面,第二螺纹孔柱34的内圆面37直径不小于替代的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内圆面37直径,原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内圆面37直径为3mm,当第二螺纹孔柱34的内圆面37直径不小于3mm时,也可以使用较大的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螺丝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进行固定,保证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34的固定效果不低于替代的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的固定效果。若第二螺纹孔柱3434的内圆径向尺寸小于3mm,则第二螺纹孔柱3434的内圆径向尺寸小于替代的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34的内圆径向尺寸,优化后的第二螺纹孔柱3434的固定效果低于替代的单个第二螺纹孔柱3434的固定效果,不利于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包括内圆面37和外圆面38,所述外圆面38与内圆面37同圆心,所述外圆面38的直径大于内圆面37的直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面37直径不小于2.15mm。
本方案第三螺纹孔柱35主要起到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卡紧连接的作用,方便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螺丝插入并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固定,所以在结构固定方面,当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径向尺寸不小于替代的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径向尺寸,原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面37直径为2.15mm,当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面37直径不小于2.15mm时,也可以使用较大的左车体1或右车体2的螺丝将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进行固定,保证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35的固定效果不低于替代的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固定效果。若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径向尺寸小于2.15mm,则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径向尺寸小于替代的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内圆径向尺寸,优化后的第三螺纹孔柱35的固定效果低于替代的单个第三螺纹孔柱35的固定效果,不利于车壳配件3与支撑板4的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的高度范围为6-10mm。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高度范围为6-10mm,第二螺纹孔柱34与原螺纹孔柱高度平齐,因为结构的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后续一系列生产过程和其相关的结构参数均要随之改变,而且可以实现第二螺纹孔柱34与原螺纹孔柱高度平齐。因此,本方案设计的第二螺纹孔柱34与原螺纹孔柱高度平齐,方便后续一系列生产过程。
所述第二螺纹孔柱34位置处的加强筋高度与第二螺纹孔柱34的高度相同。
本方案第二螺纹孔柱34的高度与加强筋36的高度平齐,加强筋36在垂直宽度的方向上能对第二螺纹孔柱34提供一个保护和加强作用,同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结构高度参数,方便安装;若加强筋36的高度高于第二螺纹孔柱34的高度,则原有的配合第二螺纹孔柱34安装的结构需要改变参数,生产工序增加,步骤繁杂;若加强筋36的高度低于第二螺纹孔柱3434的高度,对于第二螺纹孔柱34高出加强筋36的部分,没有加强筋36的作用,在传导受力时,第二螺纹孔柱34容易因受力不均而损坏。
可选的,所述第三螺纹孔柱35高度低于10.5mm。
本方案原踏板32与转轴板7之间的螺纹孔柱高度为10.5mm,第三螺纹孔柱35高度低于10.5mm,即第三螺纹孔柱35高度低于原踏板32与转轴板7之间的螺纹孔柱的高度,由于第三螺纹孔柱35位置附近会安装其他结构,若以原螺纹孔柱的高度设计会影响到车体的转轴或车体的电池电线的安装,当第三螺纹孔柱35高度低于原螺纹孔柱的高度时,会腾出其它结构的安装空间。因此,本方案要求第三螺纹孔柱35高度低于其替代的原螺纹孔柱的高度,减小对其它结构安装时产生的影响。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所述车壳配件为塑料壳体,所述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所述车壳配件包括挡泥板、踏板、螺纹孔柱和加强结构,所述挡泥板位于左车体或右车体的一侧,所述挡泥板的形状为弧形,所述踏板的一端与挡泥板相连,所述踏板与支撑板通过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每个螺纹孔柱与另一个螺纹孔柱互不连通,所述每个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螺纹孔柱单独设计加强结构,所述螺纹孔柱和对应的加强结构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所述加强结构的底部与车壳配件连接,所述两个螺纹孔柱分别对应的加强结构之间互相不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一螺纹孔柱,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第一螺纹孔柱,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为H,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高度为I,所述H小于I,所述一个第一螺纹孔柱到另一个第一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为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螺纹孔柱为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一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半径大于内圆面的半径,所述外圆面的半径与内圆面的半径之差为第一螺纹孔柱的厚度,所述加强筋的厚度不小于第一螺纹孔柱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二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支撑板与车壳配件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两个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所述两个加强筋互不相连,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到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垂直所述宽度方向的为厚度方向,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厚度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二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支撑板与车壳配件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两个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所述两个加强筋互不相连,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往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二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支撑板与车壳配件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两个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所述两个加强筋互不相连,所述一个第二螺纹孔柱往另一个第二螺纹孔柱的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最宽处的宽度不小于第二螺纹孔柱的外圆面的直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中轴线,所述中轴线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圆心,将通过所述中轴线并垂直于加强筋的面定义为中轴面,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的中轴面对称,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的最宽处的宽度不大于两个第二螺纹孔柱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二螺纹孔柱,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支撑板与车壳配件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和外圆面,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两个第二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所述两个加强筋互不相连,所述宽度方向的垂直方向为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大于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的半径,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螺纹孔柱外圆面的半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柱包括第一螺纹孔柱和第二螺纹孔柱,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各设置一个第一螺纹孔柱,所述每个第一螺纹孔柱设有一个加强筋,所述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连接处的两端,所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第一螺纹孔柱,另一端连接踏板的边沿处,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一螺纹孔柱的一侧,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数量有两个,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一端固定在车壳配件上,所述支撑板与车壳配件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卡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柱设置在踏板与挡泥板的连接处的中间部分,所述两个第二螺纹孔柱互不相连,所述第二螺纹孔柱为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所述第二螺纹孔柱包括内圆面、外圆面和中轴线,所述外圆面与内圆面同圆心,所述外圆面的直径大于内圆面的直径,所述中轴线通过第二螺纹孔柱内圆面和外圆面的圆心,将通过所述中轴线并垂直于加强筋的面定义为中轴面,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第二螺纹孔柱靠近挡泥板的一侧,所述每个第二螺纹孔柱单独对应一个加强筋,所述两个加强筋互不相连,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与第一螺纹孔柱的加强筋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二螺纹孔柱的加强筋关于被其加强的第二螺纹孔柱的中轴面对称。
10.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代步车包括左车体和右车体,所述左车体或右车体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壳配件以及支撑板,所述车壳配件为塑料壳体,所述车壳配件设置在左车体或右车体的外表面,所述车壳配件与支撑板卡紧连接。
CN201810976956.3A 2018-08-26 2018-08-26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Pending CN1090507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6956.3A CN109050758A (zh) 2018-08-26 2018-08-26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76956.3A CN109050758A (zh) 2018-08-26 2018-08-26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50758A true CN109050758A (zh) 2018-12-21

Family

ID=64756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76956.3A Pending CN109050758A (zh) 2018-08-26 2018-08-26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50758A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24627A (ko) * 2003-09-01 2005-03-11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컬럼커버의 충격흡수구조
CN103405925A (zh) * 2013-08-26 2013-11-27 樊书印 一种狂奔轮
CN104118507A (zh) * 2014-07-25 2014-10-29 祝珍海 一种分体转动式自平衡两轮车
CN104443193A (zh) * 2014-09-26 2015-03-25 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平衡代步车
CN104512502A (zh) * 2014-12-29 2015-04-15 南京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重心控制方向的无把手双轮自平衡电动车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16932A (zh) * 2015-10-20 2016-01-06 永康市恒钻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人体感应机构
CN205059862U (zh) * 2015-09-09 2016-03-02 深圳市中芯键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体感车的启动结构
CN205131483U (zh) * 2015-10-30 2016-04-06 缪春香 一种自动感应式扭扭车
CN205365897U (zh) * 2016-01-19 2016-07-06 东莞市车小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轮平衡车
CN105857467A (zh) * 2016-06-06 2016-08-17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205499191U (zh) * 2016-03-11 2016-08-24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车及其车座
CN106314634A (zh) * 2016-08-29 2017-01-11 倪学才 一种平衡车电池保护装置和平衡车
JP2017065661A (ja) * 2015-09-30 2017-04-06 江西迪安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 電動二輪均衡スクーター
CN106976514A (zh) * 2017-04-06 2017-07-25 杭州轮语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车
CN206501947U (zh) * 2017-02-27 2017-09-19 董建中 一种改良的电动平衡扭扭车
CN206954391U (zh) * 2017-04-27 2018-02-02 C·J·鲁宾 自平衡电动扭扭车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24627A (ko) * 2003-09-01 2005-03-11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컬럼커버의 충격흡수구조
CN103405925A (zh) * 2013-08-26 2013-11-27 樊书印 一种狂奔轮
CN104118507A (zh) * 2014-07-25 2014-10-29 祝珍海 一种分体转动式自平衡两轮车
CN104443193A (zh) * 2014-09-26 2015-03-25 杭州云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平衡代步车
CN104512502A (zh) * 2014-12-29 2015-04-15 南京快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重心控制方向的无把手双轮自平衡电动车及其控制方法
CN205059862U (zh) * 2015-09-09 2016-03-02 深圳市中芯键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两轮体感车的启动结构
JP2017065661A (ja) * 2015-09-30 2017-04-06 江西迪安新能源▲動▼力有限公司 電動二輪均衡スクーター
CN105216932A (zh) * 2015-10-20 2016-01-06 永康市恒钻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平衡车人体感应机构
CN205131483U (zh) * 2015-10-30 2016-04-06 缪春香 一种自动感应式扭扭车
CN205365897U (zh) * 2016-01-19 2016-07-06 东莞市车小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轮平衡车
CN205499191U (zh) * 2016-03-11 2016-08-24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车及其车座
CN105857467A (zh) * 2016-06-06 2016-08-17 尚艳燕 一种电动平衡车
CN106314634A (zh) * 2016-08-29 2017-01-11 倪学才 一种平衡车电池保护装置和平衡车
CN206501947U (zh) * 2017-02-27 2017-09-19 董建中 一种改良的电动平衡扭扭车
CN106976514A (zh) * 2017-04-06 2017-07-25 杭州轮语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平衡车
CN206954391U (zh) * 2017-04-27 2018-02-02 C·J·鲁宾 自平衡电动扭扭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丽霞,李杨青: "《产品外观结构设计与实践》", 31 August 2015, 浙江大学出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5238874A (ja) 車載用気体燃料タンクモジュール
EP2712743A1 (en) Motor housing integrated-type spoke for electric bicy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heel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712742B1 (en) Motor housing integrated-type spoke for electric bicy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heel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9050758A (zh) 一种代步车的车壳配件和代步车
CN208276405U (zh) 副车架焊接支架
WO2019056962A1 (zh) 手扶电动滑板车
CN208007083U (zh) 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EP0356589A1 (en) Construction of bicycle hub
CN110203013A (zh) 一种车轮高精度组装装置
CN209191849U (zh) 双线卡扣
CN208521970U (zh) 电池包壳体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7438660U (zh) 用于电磁炉的壳体组件
CN205768447U (zh) 一种汽车及其板簧支座
CN110182014A (zh) 一种外联式的平衡轴支架
CN201546041U (zh) 一种缝纫机机头外壳结构
CN209426966U (zh) 一种新型立管组件连接板
CN216104957U (zh) 一种氧化锆粉输送辅助结构
CN218317114U (zh) 一种多用途儿童自行车轮盘轴安装结构
CN218489754U (zh) 一种方程式赛车单体壳结构及方程式赛车
CN205916283U (zh) 电动助力自行车中轴
CN208439343U (zh) 一种紧固型汽车配件
CN108657417A (zh) 一种无人机螺旋桨及其生产工艺
CN208745676U (zh) 悬架总成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207642U (zh) 一种稳定型齿轮连接轴固定座
CN206703830U (zh) 一种自行车车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