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74133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74133A
CN108974133A CN201810499915.XA CN201810499915A CN108974133A CN 108974133 A CN108974133 A CN 108974133A CN 201810499915 A CN201810499915 A CN 201810499915A CN 108974133 A CN108974133 A CN 108974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vehicle frame
front side
subfram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999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74133B (zh
Inventor
中野政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74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4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74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74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输入了载荷时,增大前副车架的向下方的位移量。该车身前部构造具备: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两侧;和副车架,其借助后侧固定部(22b)固定于前侧车架(14)的车辆后方,后侧固定部(22b)具有强度高的高强度部(56)和强度比高强度部(56)低的低强度部(58),在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时,副车架从高强度部(56)侧向低强度部(58)侧位移,前侧车架(14)具有侧车架加强部件(加强部)(46),侧车架加强部件(46)沿副车架进行位移的方向配置。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具备将安装有发动机等动力单元的副车架(前副车架)相对于车身固定的多个固定部。
该多个固定部具有:前侧固定部,其固定副车架的左右前方;和后侧固定部,其固定副车架的后侧后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647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不过,考虑到如下情况:在从车辆前方输入了碰撞载荷时,使副车架从车身(例如、前侧车架)向下方位移。为了使副车架从车身向下方位移,需要增大施加于用于将副车架固定于车身的固定部的输入载荷。
然而,为了支承底面板,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部分向车辆后方延伸。因此,施加于副车架的固定部的输入载荷有可能经由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部分分散。由此,副车架的向下方的位移量有可能变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输入了载荷时增大前副车架的向下方的位移量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两侧;和前副车架,其借助固定部固定于上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上述固定部具有强度高的高强度部和强度比上述高强度部低的低强度部,在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时,上述前副车架从上述高强度部向上述低强度部侧位移,上述前侧车架具有加强部,上述加强部沿上述前副车架进行位移的方向配置。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可在输入了载荷时增大前副车架的向下方的位移量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底面的斜向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前部的概略仰视立体图。
图2是从底面观察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前部的仰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IV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5的(a)是表示侧车架加强部件与内车架结合后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侧车架加强部件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的(a)是表示副车架加强部件与后侧固定部结合后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b)是表示副车架加强部件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设置有前侧加强部件的左前侧车架的车辆前方的侧视图。
图8的(a)~(c)分别是表示正面碰撞载荷输入至左前侧车架而左前侧车架弯折后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前部
14 前侧车架
18 横梁
20 副车架(前副车架)
22a 前侧固定部
22b 后侧固定部(固定部)
32 弯曲部
46 侧车架加强部件(加强部)
46f (侧车架加强部件的)车辆前方端部
50 副车架加强部件
52 开口部
56 高强度部
58 低强度部
60 前侧加强部件
62 前侧固定点脆弱部
64 前端脆弱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铅垂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前部10具有由承载式车身构成的车身12。该车身12相对于未图示的中心线左右对称地配置,该中心线通过车辆前部1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2和图3所示,车身12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14、左右一对的下纵梁16、16、横梁18、副车架(前副车架)20、固定部、以及后方横梁21。
如图2所示,固定部用于将副车架20固定于车身,由前侧固定部22a和后侧固定部22b构成。前侧固定部22a设置于一对前侧车架14、14,对副车架20的左右前侧进行固定。后侧固定部22b设置于横梁,对副车架20的左右后侧进行固定。由此,副车架20在合计4点相对于车身固定。
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14位于车身前部的左右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各前侧车架14具有侧车架主体24、外车架26、以及内车架28。外车架26和内车架28以从位于各前侧车架14的车辆后方的分支点P分别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和内侧分支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内车架28的靠近分支点P的部分设置有弯曲部32。弯曲部32构成为,从固定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朝向车辆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
外车架26和内车架28分别呈截面帽形状。外车架26从分支点P朝向车宽方向的斜外侧方向分支,其后方端部固定于下纵梁16。内车架28从分支点P朝向车宽方向的斜内侧方向分支,其后方端部固定于后方横梁21。
如图4所示,内车架28由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凸缘部28a、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凸缘部28b、以及与内侧凸缘部28a和外侧凸缘部28b连续并朝向下方侧凹陷成截面日文コ字状的一对内侧侧壁28c、外侧侧壁28d及底壁28e构成。此外,在分支点P,外车架26的底壁外表面和内车架28的底壁内表面被固定。侧车架主体24位于比弯曲部32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以朝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
如图2所示,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14的车辆前端之间架设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横梁34。另外,在图2中,在保险杠横梁34、副车架20、以及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14的车辆前方侧之间配置有动力单元PU(参照图2中的双点划线)。动力单元PU具备例如发动机等动力源、具有变速箱的传动装置M等。而且,在仪表板的前方且沿着车宽方向的两侧配置有对未图示的左右的减振器的上端进行支承的左右的减振器基座35、35和减振器外壳36、36。
如图2所示,副车架20沿着车宽方向和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副车架20经由前侧固定部22a和后侧固定部22b固定于一对前侧车架14、14的车辆后方。而且,该副车架20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一对前侧车架14、14的下方,并且,相对于横梁18配置于车辆前方。
副车架20具有:左右一对的前紧固部38、38,其经由未图示的螺栓固定(紧固)于前侧固定部22a;和左右一对的后紧固部39、39,其经由未图示的螺栓固定(紧固)于横梁18的后侧固定部22b。
如图2和图3所示,横梁18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将一对前侧车架14、14彼此连结起来。该横梁18具备:横梁主体42,其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和一对后侧固定部22b、22b,其将横梁主体4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和前侧车架14的弯曲部32分别连结,并且,对副车架20的左右后侧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在隔着外车架26与内车架28的分支点P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左右一对的外伸叉架主体40、40。在左右一对的外伸叉架主体40、40的底面部借助焊接凸缘43结合有加强罩44。
通过分割成由外伸叉架主体40和加强罩44构成的两个部件而构成各外伸叉架,能够使外伸叉架小型化,并且,能够使成形性提高。另外,通过分割成两个部件构成,能够变更板厚、材质,能够实现轻量化。
如图3、图4所示,在内车架28的弯曲部32设置有对弯曲部32进行加强的侧车架加强部件(加强部)46。如图5的(a)所示,该侧车架加强部件46利用例如点焊等一体地结合(接合)于内车架28的内侧侧壁28c和底壁28e。
侧车架加强部件46由呈截面大致L字状的补片(patch)部件构成。如图5的(b)所示,该侧车架加强部件46由纵片部46a、横片部46b、弯折部46c、以及延伸部46d构成。
纵片部46a在俯视时沿着上下方向竖立设置并与内车架28的内侧侧壁28c接合。横片部46b与内车架28的底壁28e接合。弯折部46c以在纵片部46a与横片部46b之间弯折的方式形成。延伸部46d位于纵片部46a的车辆前方的上端部,其顶部46e延伸到内车架28的内侧凸缘部28a与内侧侧壁28c之间的棱线48的附近部位。
如图6的(a)所示,在左后侧固定部22b设置有对左后侧固定部22b进行加强的副车架加强部件50。该副车架加强部件50围绕形成于左后侧固定部22b的螺栓穿插孔52的一部分,具有俯视呈大致圆弧状被切除而形成的开口部54。该开口部54的开口以面向设置于内车架28的侧车架加强部件46的方式形成。
如图6的(b)所示,副车架加强部件50具有:平面部50a,其俯视呈钩状;前方凸缘部50b,其从平面部50a的车辆前方端部朝向上方立起,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接合凸缘部50c,其从平面部50a的外侧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与内车架28接合;以及接合凸缘部50d,其从平面部50a的外侧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并与内车架28接合。
如图4、图6的(a)所示,在左后侧固定部22b,结合有副车架加强部件50的区域构成由副车架加强部件50加强而强度高的高强度部56。另外,高强度部56以外的没有设置副车架加强部件50的区域构成强度比高强度部56低的低强度部58。
如图4所示,侧车架加强部件46的车辆前方端部46f的一部分向车辆前方延伸到在车宽方向上与副车架加强部件50的车辆后方端部50e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左右的后侧固定部22b、22b设置于横梁18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左右的后侧固定部22b、22b设置于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车架加强部件46和副车架加强部件50配置于配置有传动装置M(其具有变速箱)的车辆前部10的左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车辆前部10的左右两侧。
左右一对的下纵梁16、16分别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两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图4所示,各下纵梁16是下纵梁内构件17a、下纵梁外构件17b、未图示的下纵梁加强件一体地结合而构成的。下纵梁内构件17a具有截面帽形状,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下纵梁外构件17b具有截面帽形状,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未图示的下纵梁加强件配置于下纵梁内构件17a与下纵梁外构件17b之间。
如图7所示,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4、14的车辆前方分别设置有前侧加强部件60。该前侧加强部件60的轴直截面呈大致L字状,与前侧固定部22a相比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前侧加强部件60具有与前侧车架1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结合的纵壁60a、以及与前侧车架14的下壁结合的横壁60b。
前侧加强部件60具有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该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位于前侧车架14的前侧固定部(前侧固定点)22a的车辆前方。该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由在纵壁60a的车辆后方端部侧被切除而形成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的凹部形成。
另外,在各前侧车架14的车辆前方端部设置有前端脆弱部64。该前端脆弱部64由刚性肋构成,该刚性肋由朝向前侧车架14的内侧凹陷的槽构成,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前侧加强部件60的车辆前方端部60c延伸到前端脆弱部64。
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前部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接着,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例如在正面碰撞载荷输入至前侧车架14时,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从高强度部56侧朝向低强度部58侧位移。在该情况下,沿副车架20进行位移的方向配设有对前侧车架14的弯曲部32进行加强的侧车架加强部件46。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阻止前侧车架14的弯曲部32的变形,抑制施加于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的载荷向内车架28传递。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施加于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的载荷的分散而使载荷集中于低强度部58,能够使副车架20稳定地从车身位移。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能够增大用于从后侧固定部22b位移的副车架20的位移量。
假设在没有设置对前侧车架14的弯曲部32进行加强的侧车架加强部件46的情况下,弯曲部32由于正面碰撞载荷而挠曲变形,正面碰撞载荷沿着内车架28和外车架26传递,从而载荷被分散。由此,对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输入的载荷减少,副车架20从后侧固定部22b位移的力降低。其结果是,经由例如螺栓穿插孔52和未图示的螺栓而紧固于后侧固定部22b的副车架20有可能难以撕裂螺栓穿插孔52而从车身位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从传动装置M的变速箱传递的正面碰撞载荷而仅在车辆左侧分别配置有侧车架加强部件46和副车架加强部件5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沿着车辆前部1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分别配置侧车架加强部件46和副车架加强部件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设置有高强度部56和低强度部58,能够使后侧固定部22b的规定强度的确保、与副车架20由于强度差而从高强度部56侧向低强度部58侧的高效的位移相协调。其结果是,能够增大输入了载荷时的副车架20的位移量,能够稳定地且可靠地完成所谓的副车架紧固点脱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为了使车身12的强度提高而在前侧车架14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弯曲部32的情况下,通过在该弯曲部32设置侧车架加强部件(加强部)46,也能够在正面碰撞载荷输入至前侧车架14时,恰当地避免载荷从弯曲部32朝向内车架28和外车架26的车辆后方分散。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向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输入的正面碰撞载荷的减少。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副车架加强部件50,能够使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的强度提高。另外,副车架加强部件50具有面向侧车架加强部件46侧(弯曲部32侧)的开口部54,由此,能够使副车架20朝向内车架28的弯曲部32侧容易地位移。而且,能够利用在副车架20的位移方向上接近配置的侧车架加强部件46补偿由在副车架加强部件50设置有开口部54导致的强度的降低。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车架加强部件46向车辆前方延伸到在车宽方向上与副车架加强部件50重叠的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能够防止侧车架加强部件46由于向副车架20的后侧固定部22b输入的载荷而从前侧车架14的内侧侧壁28c剥离。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设置于前侧车架14的车辆前方的前侧加强部件60使前侧车架14的强度提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加强部件60在前侧固定部22a的车辆前方设置有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之间产生强度差,当输入了正面碰撞载荷时,能够以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为起点容易地使前侧车架14朝向上方弯折。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副车架20朝向下方可靠且稳定地位移。
图8的(a)~图8的(c)分别表示正面碰撞载荷输入至左前侧车架而左前侧车架弯折后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此外,在图8的(a)~图8的(c)中,省略了前侧加强部件60的图示。另外,利用各三角形分别示意性地表示前侧固定部22a、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前端脆弱部64。
如图8的(b)的箭头所示那样,能够以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为起点使左前侧车架14朝向上方弯折。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增大正面碰撞载荷输入时的副车架20的位移量(针对后侧固定部的输入载荷)。在例如输入了较大的碰撞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副车架20从后侧固定部22b容易地脱离。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车架14的前端部设置有前端脆弱部64,使前侧加强部件60的车辆前方端部延伸到前端脆弱部6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正面碰撞载荷相对于前侧加强部件60传递,能够增大对前侧固定点脆弱部62输入的载荷。其结果是,副车架的向车身下方的位移量变大,能够稳定地且可靠地执行所谓的副车架紧固点脱离。

Claims (8)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两侧;和
前副车架,其经由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后方,
所述固定部具有强度高的高强度部和强度比所述高强度部低的低强度部,
在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时,所述前副车架从所述高强度部侧向所述低强度部侧位移,
所述前侧车架具有加强部,
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前副车架进行位移的方向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车架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从固定所述前副车架的所述固定部朝向车辆后方且向车宽方向弯曲,
所述加强部设置于所述弯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副车架借助所述固定部固定于从所述前侧车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加强部具有侧车架加强部件,
在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副车架加强部件,该副车架加强部件在所述侧车架加强部件侧具有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副车架借助所述固定部固定于从所述前侧车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加强部具有侧车架加强部件,
在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副车架加强部件,该副车架加强部件在所述侧车架加强部件侧具有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车架加强部件向车辆前方延伸到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副车架加强部件重叠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的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车架加强部件向车辆前方延伸到在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副车架加强部件重叠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前侧车架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辆前方设置有前侧加强部件,
所述前侧加强部件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侧固定部的车辆前方具有前侧固定点脆弱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设置有前端脆弱部,
所述前侧加强部件的车辆前方端部延伸到所述前端脆弱部。
CN201810499915.XA 2017-05-30 2018-05-23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8974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6134 2017-05-30
JP2017106134A JP6560710B2 (ja) 2017-05-30 2017-05-30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74133A true CN108974133A (zh) 2018-12-11
CN108974133B CN108974133B (zh) 2020-12-25

Family

ID=64542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99915.XA Active CN108974133B (zh) 2017-05-30 2018-05-23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60710B2 (zh)
CN (1) CN10897413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0889A (zh) * 2019-06-11 2020-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12758189A (zh) * 2021-01-11 2021-05-07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平台化的前舱结构
CN114620131A (zh) * 2020-12-09 2022-06-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5246444A (zh) * 2021-04-26 2022-10-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5246447A (zh) * 2021-04-26 2022-10-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1196A1 (ja) * 2022-03-23 2023-09-2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搭載機器の取り付け構造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0325A (ja) * 2005-02-28 2006-09-14 Toyota Motor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締結構造
JP2012206653A (ja) * 2011-03-30 2012-10-2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5470340B2 (ja) * 2011-07-30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
CN104284829A (zh) * 2012-05-18 2015-0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架构造
JP5760979B2 (ja) * 2011-11-25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DE202016104729U1 (de) * 2015-09-08 2017-01-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blösung für einen Verbund-Hilfsrahmen
US20170073009A1 (en) * 2015-09-16 2017-03-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leasable cradle to body joint
US10112651B2 (en) * 2015-10-05 2018-10-30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7682B2 (ja) * 2012-05-31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40325A (ja) * 2005-02-28 2006-09-14 Toyota Motor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締結構造
JP2012206653A (ja) * 2011-03-30 2012-10-2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5470340B2 (ja) * 2011-07-30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5760979B2 (ja) * 2011-11-25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4284829A (zh) * 2012-05-18 2015-0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架构造
DE202016104729U1 (de) * 2015-09-08 2017-01-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blösung für einen Verbund-Hilfsrahmen
US20170073009A1 (en) * 2015-09-16 2017-03-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leasable cradle to body joint
US10112651B2 (en) * 2015-10-05 2018-10-30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0889A (zh) * 2019-06-11 2020-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12060889B (zh) * 2019-06-11 2023-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14620131A (zh) * 2020-12-09 2022-06-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12758189A (zh) * 2021-01-11 2021-05-07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平台化的前舱结构
CN115246444A (zh) * 2021-04-26 2022-10-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5246447A (zh) * 2021-04-26 2022-10-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5246447B (zh) * 2021-04-26 2024-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99471A (ja) 2018-12-20
CN108974133B (zh) 2020-12-25
JP6560710B2 (ja) 2019-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74133A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9868472B2 (en) Bonne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07054470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50482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7922015B (zh) 车辆的框架结构
US9714052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861460B (zh) 车辆地板结构
US20130207418A1 (en) Rocker end portion structure
KR20040023489A (ko) 자동차 차체의 전방부 구조
CN111469932B (zh) 车身构造构件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12298366B (zh) 车身的横梁结构
CN201712671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的加强结构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8202765B (zh) 车辆侧部结构
CN10894477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4163193B (zh) 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
CN220163990U (zh) 前纵梁结构和车辆
KR20210134981A (ko) 일체형 측방향 보강재들을 갖는 터널
CN115140184B (zh) 车身后部结构
CN219707120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2890612U (zh) 车身下部结构
JP2019093783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7554024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骨架
CN218400731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