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44775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44775A
CN108944775A CN201810489251.9A CN201810489251A CN108944775A CN 108944775 A CN108944775 A CN 108944775A CN 201810489251 A CN201810489251 A CN 201810489251A CN 108944775 A CN108944775 A CN 108944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pair
vehicle width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92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44775B (zh
Inventor
堀井勇希
中野政孝
江原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44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47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447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47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输入了载荷时通过使下隔板构件容易压溃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辆前部构造具备: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上构件(14),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隔板(18),其分别安装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连结部件(16),其设置在各上构件(14)与前隔板(18)之间,前隔板(18)具有配置在下方的下隔板构件(38),下隔板构件(38)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连结部件(16)相比位于车辆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脆弱部(44)。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从车辆前方对下隔板构件(其从前隔板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输入的载荷经由载荷传递部件(下载荷传递)向副车架传递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输入载荷分散至更多路径,而能够吸收过大的输入载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703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从保护行人的观点来说,为了尽可能减少对被碰撞要素的输入,需要使得被输入载荷的下隔板构件尽可能容易压溃,从而尽可能地吸收针对下隔板构件的输入载荷。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方面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在输入了载荷时使下隔板构件容易压溃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的车身前部构造。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过大输入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
而且,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协调对来自车辆前方的过大输入载荷的吸收和对行人的保护的提高这两方的车身前部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上构件,其分别配置在各上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隔板,其分别安装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上,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连结部件,其设置在各上述上构件与上述前隔板之间,上述前隔板包含配置在下方的下隔板构件,上述下隔板构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上述连结部件相比位于车辆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脆弱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可通过吸收针对下隔板构件的输入载荷来进一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的车身前部构造。另外,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可良好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过大输入载荷的车身前部构造。而且,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可协调对来自车辆前方的过大输入载荷的吸收和对行人的保护的提高这两方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身前部的概略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车身前部左侧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示出的车身前部左侧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示出的车身前部左侧的仰视图。
图5是外侧部件的俯视图。
图6的(a)是连结部件的俯视图,图6的(b)是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图7的(a)是构成连结部件的前侧部件的俯视图,图7的(b)是后侧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连结部件的前侧部件和后侧部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连接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图9是表示上隔板构件的开放截面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身前部
12 前侧车架
14 上构件
16 连结部件
16a 前侧部件
16b 后侧部件
18 前隔板
38 下隔板构件
38a 内侧构造部
38b 外侧构造部
44 脆弱部
46a、46b 刚性肋(bead)
48a、48b 孔部
50 内侧部件
52 外侧部件
54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左右”表示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下”表示铅垂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适用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具有由无骨架式车身构成的车身。该车身相对于从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穿过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中心线而左右对称地配置。
车身前部10构成为具备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左右一对的上构件14、14、左右一对的连结部件16、16、和前隔板18。
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分别配置在沿着车宽方向的左右两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各前侧车架12的车辆后方端部各自分叉为两股且分别与未图示的横梁连结。
左右一对的上构件14、14分别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各上构件14的车辆后方端部与未图示的左右一对的前柱连结。
如图2所示,各上构件14由上构件上部14a和上构件下部14b构成。上构件上部14a从未图示的前柱朝向车辆前方以下降坡度延伸。上构件下部14b从上构件上部14a朝向车辆下方以下降坡度呈大致圆弧状延伸。
如图1所示,左连结部件16配置在左上构件14与左前侧车架12之间。右连结部件16配置在右上构件14与右前侧车架12之间。各连结部件16将左右一对的上构件14、14和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沿着车宽方向相互连结。
前隔板18配置在车辆前方端部,正面观察时构成为包含大致矩形的框体。该前隔板18由左右一对的侧支承件34、34、上隔板构件36和下隔板构件38构成。左右一对的侧支承件34、34分别沿着铅垂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的前端部的附近部位。
上隔板构件36沿着车宽方向架设在左右一对的侧支承件34、34的上端部之间。上隔板构件36由轴垂直截面呈大致コ字状的开放截面36a构成(参照图9)。在由开放截面36a形成的空间部内,收纳有例如与用于检测未图示的发动机罩的开闭状态的发动机罩开闭传感器电连接的线束40和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发动机罩锁止部的托架42等。
下隔板构件38沿着车宽方向架设在左右一对的上构件下部14b、14b的下端部彼此之间。下隔板构件38在铅垂上下方向上位于上隔板构件36的大致下方。
如图1所示,下隔板构件38具有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之间的内侧构造部38a、和配置在内侧构造部38a的车宽方向外侧与左右一对的上构件14、14之间的一对外侧构造部38b、38b。
如图2及图3所示,内侧构造部38a具有架设在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2、12之间的长尺寸梁状的内侧部件50、和配置在前侧车架12的顶端部且与内侧部件50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的顶端部件51。顶端部件51配置在下隔板构件38的车宽方向的内侧,与内侧部件50重叠。
外侧构造部38b、38b具有:左右一对的外侧部件52、52、左右一对的罩部件53、53、和左右一对的中间部件55、55(参照图3、图4)。左右一对的外侧部件52、52分别配置在内侧部件5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两方。各罩部件53具有形成车辆前后方向的前表面的前壁、形成车宽方向外表面的侧壁和形成底面的底壁。各中间部件55、55具有形成底面的底壁。在内侧构造部38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端部50a与各外侧构造部38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端部52a之间设有间隙54。
在下隔板构件38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在比连结部件16的车辆前方端面靠车辆前方的位置,配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脆弱部44。该脆弱部44由形成于内侧构造部38a的第1刚性肋部45a和形成于外侧构造部38b的第2刚性肋部45b构成。
第1刚性肋部45a由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刚性肋46a构成,其中,该刚性肋46a由直线状的层差形成。该刚性肋46a分别形成在内侧部件50的车宽方向端部及顶端部件51的各自重合的相同位置。
第2刚性肋部45b由通过朝向铅垂下方凹陷的槽形成为直线状的刚性肋46b构成。该刚性肋46b沿着车宽方向形成在后述的外侧部件52上(参照图5)。在该刚性肋46b的延伸方向上形成有贯穿表背两面的两个孔部48a、48b。
如图5所示,两个孔部48a、48b中的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一个孔部48a与刚性肋46b的轴线大致正交,以将直线状的刚性肋46b切断的方式延伸。车宽方向内侧的另一个孔部48b由长孔形成。该长孔与刚性肋46b的车宽方向端部相连,以从刚性肋46b的车宽方向端部向上立起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该间隙54在俯视观察时由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以大致V字状凹陷的凹部构成。该凹部以形成于内侧部件50的前端部50a的斜边部56与形成于外侧部件52的前端部52a的斜边部58在车辆后方侧相交叉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图4示出的仰视图中,通过罩部件53的倾斜面部60和内侧部件50的斜边部56形成间隙54。另外,在图4中,对于罩部件53的倾斜面部60从底面部62倾斜的起点64的位置来说,在铅垂上下方向上与形成于外侧部件52的刚性肋46b的位置相等。由此,在外侧部件52和罩部件53被输入了载荷时,能够使得从罩部件53的倾斜面部60的起点64开始的变形和刚性肋46b的变形同时进行。
内侧构造部38a和外侧构造部38b分别借助未图示的柱环、螺栓及侧支承件34而紧固固定于前侧车架12。另外,各罩部件53的车宽外侧端部与上构件14的外侧凸缘接合,车宽内侧端部与内侧部件50的车宽方向端部接合。各中间部件55的车宽外侧端部与上构件14的内侧凸缘接合(参照图2),车宽内侧端部与内侧部件50的车宽方向端部接合。而且,外侧部件52和罩部件53以在铅垂上下方向上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相互接合。
如图6的(a)、图6的(b)、图7的(a)、图7的(b)以及图8所示,各连结部件16由位于车辆前方的前侧部件16a和位于车辆后方的后侧部件16b构成。前侧部件16a和后侧部件16b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焊接机构等而一体地接合(结合)。前侧部件16a的强度比后侧部件16b的强度高。关于强度方面在后详细说明。
另外,各连结部件16的前侧部件16a和后侧部件16b各自的上下表面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固定。也就是说,在前侧部件16a的上部凸缘部24和后侧部件16b的上部凸缘部30彼此从车辆前后方向连接的状态下,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焊接机构等使其一体地接合,并且,在前侧部件16a的下部凸缘部26与后侧部件16b的下部凸缘部32彼此从车辆前后方向连接的状态下,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焊接机构等使其一体地接合(参照图8)。此外,在图6的(a)、图6的(b)中,标记“×”表示前侧部件16a与后侧部件16b的接合部位。
前侧部件16a的与其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帽状(参照图8)。另外,如图7所示,前侧部件16a由前表面部20、上表面部21、侧方凸缘部22a、22b、上部凸缘部24、下部凸缘部26(参照图8)和下表面部29(参照图8)构成。
前表面部20形成为从车辆前方侧正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在大致铅垂面上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一方的侧方凸缘部22a位于前表面部20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以三点连结(接合)于上构件14(上构件下部14b)(参照图2)。另一方的侧方凸缘部22b位于前表面部20的车宽方向内侧,且以三点连结(接合)于前侧车架12(参照图2)。上表面部21和下表面部29在大致铅垂上下方向上相对。
如图8所示,上部凸缘部24在上表面部21的车辆后方以右上坡度弯曲而形成。下部凸缘部26在下表面部29的车辆后方以左下坡度弯曲而形成。在上表面部21上并列设有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条缝27。
如图7的(b)、图8所示,后侧部件16b具有:大致矩形的前表面部28,其与前侧部件16a的前表面部20相对;上部凸缘部30,其形成在前表面部28的上部,与前侧部件16a的上部凸缘部24以三点接合;以及下部凸缘部32,其与前侧部件16a的下部凸缘部26以三点(参照图6的(a)、图6的(b))接合。此外,如图8所示,前侧部件16a的上表面部21与下表面部29相比向车辆后方延伸得长。由此,后侧部件16b的面向车辆后方的前表面部28以向右上倾斜的状态与前侧部件16a的面向车辆前方的前表面部20结合。
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构造的车辆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构成,接下来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隔板构件38具有脆弱部44,该脆弱部4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连结部件16的车辆前方端面相比位于车辆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连结部件16的车辆前方位置设置脆弱部44,而使脆弱部44在针对下隔板构件38的输入载荷的作用下容易弯曲变形,能够提高对行人的保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配置在上构件14与前隔板18之间的连结部件16良好地吸收过大载荷(例如正面碰撞载荷)。其结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对下隔板构件38设置了脆弱部44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时实现对过大载荷的吸收和对行人的保护。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沿着车宽方向设置脆弱部44,能够在正面碰撞时实现使下隔板构件38朝向车辆后方折叠的位移,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碰撞行程。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刚性肋46a、46b构成脆弱部44,而能够抑制下隔板构件38的刚性及强度的降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刚性肋46b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孔部48a、48b,而能够使得下隔板构件38在被输入了载荷时更加容易压溃,进一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下隔板构件38的内侧部件50与外侧部件52之间设置间隙54,而能够在输入了载荷时使下隔板构件38以间隙54为起点而容易压溃,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此外,能够与间隙54相对应地实现轻量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连结部件16的前侧部件16a的截面设为帽状,而提高前侧部件16a的成形性。另外,通过使前侧部件16a的强度比后侧部件16b的强度高,而能够利用前侧部件16a可靠地承受过大载荷。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部件16a的上部凸缘部24与后侧部件16b的上部凸缘部30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固定,前侧部件16a的下部凸缘部26与后侧部件16b的下部凸缘部32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固定(参照图8),由此能够高效地吸收传递至连结部件16的碰撞载荷。

Claims (6)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左右一对的上构件,其分别配置在各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前隔板,其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上,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左右一对的连结部件,其设置在各所述上构件与所述前隔板之间,
所述前隔板包括配置在下方的下隔板构件,
所述下隔板构件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连结部件相比位于车辆前方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由刚性肋构成,
在所述刚性肋的延伸方向上形成有孔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隔板构件具有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构造部、和配置在所述内侧构造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的外侧构造部,
在所述内侧构造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端部与各所述外侧构造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端部之间设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隔板构件具有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构造部、和配置在所述内侧构造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的外侧构造部,
在所述内侧构造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端部与各所述外侧构造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端部之间设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具有位于车辆前方的前侧部件和位于车辆后方的后侧部件,
所述前侧部件形成为帽状截面,
所述前侧部件的强度比所述后侧部件的强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前侧部件和所述后侧部件各自的上下表面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固定。
CN201810489251.9A 2017-05-29 2018-05-21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89447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5164A JP6543296B2 (ja) 2017-05-29 2017-05-29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7-105164 2017-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44775A true CN108944775A (zh) 2018-12-07
CN108944775B CN108944775B (zh) 2021-01-26

Family

ID=64499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9251.9A Active CN108944775B (zh) 2017-05-29 2018-05-21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43296B2 (zh)
CN (1) CN1089447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1240A (zh) * 2019-06-11 2020-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端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77820B2 (ja) * 2020-12-24 2022-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66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车身前端
JP2012214070A (ja) * 2011-03-31 2012-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032040A (ja) * 2011-07-30 2013-02-1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CN103391874A (zh) * 2011-02-23 2013-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DE102013014720A1 (de) * 2013-09-05 2015-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Karosserievorderwagen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89118A (ja) * 2002-12-12 2004-07-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フレーム
DE102015204963B4 (de) * 2015-03-19 2023-10-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orderbau eines Kraft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966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车身前端
CN103391874A (zh) * 2011-02-23 2013-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
JP2012214070A (ja) * 2011-03-31 2012-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3032040A (ja) * 2011-07-30 2013-02-1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DE102013014720A1 (de) * 2013-09-05 2015-03-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Karosserievorderwagen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61240A (zh) * 2019-06-11 2020-1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端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99430A (ja) 2018-12-20
CN108944775B (zh) 2021-01-26
JP6543296B2 (ja) 2019-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3257B (zh) 车辆侧部构造
US20100171340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CN10733674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08001537A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001543A (zh) 车身以及车辆
JP4875559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4661878A (zh) 车身前部结构
JPH04129883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99670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07054475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CN204605957U (zh)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657279A (zh) 车身以及车辆
CN108001538A (zh) 车身
CN108349546A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08001541A (zh) 车身以及车辆
EP3566931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CN10894477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215398951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12441131A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车辆门槛梁及其车辆
JP2008201392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714967B2 (ja) 車体の衝撃緩衝構造
WO2015119106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6043450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9866829A (zh) 车身前部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