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98951U -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98951U
CN215398951U CN202121823576.XU CN202121823576U CN215398951U CN 215398951 U CN215398951 U CN 215398951U CN 202121823576 U CN202121823576 U CN 202121823576U CN 215398951 U CN215398951 U CN 215398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floor
vehicle body
cavity
forc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357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麻瑞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jiagang Great Wall Mot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2357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989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98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98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该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且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多个所述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沿由外至内的方向,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多个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以及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从而可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中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和乘员安全的性能。碰撞安全性是汽车安全的重要性能指标。碰撞安全性一般通过提升汽车耐碰撞性、增加乘员约束系统(例如采用安全带),以及降低人员与驾驶舱内部部件接触刚度(例如采用安全气囊、软内饰)的途径来实现。其中,汽车耐碰撞性是最外侧防护屏障的体现,对乘驾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侧面碰撞是碰撞安全的重要检验项,碰撞力作用于B柱下部,通过下门槛传递至车身另一侧,B柱与下门槛交汇区域的传力结构的强度对侧面碰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B柱与下门槛交汇区域传力结构由侧围外板、B柱加强板、侧围门槛梁、B柱内板、地板门槛梁、地板中横梁和地板面板组成。其中,侧围门槛梁与B柱内板组成侧围门槛腔体,B柱内板与地板门槛梁组成地板门槛腔体,地板中横梁与地板面板组成地板横梁腔体。但这种传力结构的承力效果较弱,在侧面碰撞后,驾驶室内侧钣金易发生折弯溃缩,严重威胁乘驾人员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以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所述传力结构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且所述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
多个所述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
沿由外至内的方向,所述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结构包括侧围门槛梁、地板门槛梁、前地板、前地板纵梁,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与所述前地板纵梁的连接板;
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所述侧围门槛梁、所述地板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所述地板门槛梁、所述前地板、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连接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三腔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纵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四腔体结构;所述第三腔体结构和所述第四腔体结构依次布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结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前地板纵梁内设有前地板纵梁加强板;所述前地板纵梁加强板将所述第四腔体结构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车身B柱包括B柱内板和B柱加强板;所述B柱内板、所述B柱加强板和所述侧围门槛梁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结构;所述第一腔体结构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B柱加强板的外侧设有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外板的底部覆设于所述侧围门槛梁的外侧;所述侧围门槛梁的内侧设有侧围门槛梁加强板。
进一步的,所述侧围门槛梁的与所述车身B柱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B柱内板相连;以及,所述凸出部两侧的轮廓为高度渐变的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下横梁,所述前地板下横梁布置在前地板纵梁内侧,且位于前地板下侧;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
所述前地板下横梁、所述前地板和所述前地板纵梁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五腔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上横梁,所述前地板上横梁布置在前地板上侧;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所述前地板上横梁和所述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六腔体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多个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以及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有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从而可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此外,通过前地板上横梁与前地板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六腔体结构,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吸能效果,而弱化碰撞力。通过设置前地板纵梁加强板,不仅可增强前地板纵梁的结构强度,而且还可将第四腔体结构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而进一步提高前地板纵梁的对碰撞力的吸收和弱化效果。几字形的前地板纵梁,能够保证前地板纵梁的结构强度。
另外,侧围门槛梁加强板的设置,利于提高侧围门槛梁的结构强度。而侧围门槛梁上凸出部的设置,利于进一步提高门槛梁的结构强度,从而利于提高车身侧碰时的安全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与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车身的左侧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方向剖视图;
图3为碰撞力在图2中所述传力结构上的传力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传力结构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传力结构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围门槛梁和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围门槛梁和B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槛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地板门槛梁与地板门槛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围门槛梁在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围门槛梁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侧围门槛梁的左视图;
图13为图12中的B-B方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的C-C方向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前地板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前门洞;200、后门洞;300、第一腔体结构;400、第二腔体结构;500、第三腔体结构;600、下腔体;700、上腔体;800、第五腔体结构;900、第六腔体结构;
1、侧围外板;2、前地板;3、B柱内板;4、门槛梁;6、连接板;
202、前地板纵梁;205、前地板下横梁;206、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7、前地板上横梁;
301、B柱加强板;
401、侧围门槛梁;402、地板门槛梁;403、侧围门槛梁加强板;404、地板门槛梁加强板;405、支架;406、凸出部;
601、第一连接分体;602、第二连接分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至“第六”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该传力结构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整体构成上,该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多个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沿由外至内的方向,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
基于如上整体结构描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应用在MPV(Multi-Purpose Vehicle,多用途汽车的简称)车型、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简称)车型、或者其他具有较高强度需求车型的车身结构。以下以传力结构应用在MPV车型的车身上为例,对传力结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车身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中所示,在车身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前车门的前门洞100,以及用于安装后车门的后门洞200,前门洞100和后门洞200由B柱隔开。
本实施例中的传力结构包括侧围门槛梁401、地板门槛梁402、前地板2、前地板纵梁202,以及用于连接地板门槛梁402与前地板纵梁202的连接板6。上述的多个腔体结构包括侧围门槛梁401、地板门槛梁40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400,地板门槛梁402、前地板2、前地板纵梁202和连接板6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三腔体结构500,以及前地板纵梁202和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四腔体结构。与此同时,第三腔体结构500和第四腔体结构依次布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结构400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车身左右两侧的结构是对称布置的,同时,为凸显传力结构的具体位置和结构,附图中仅示出了车身左侧前门洞100的相关结构。以下先对第一腔体结构300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2、图4至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车身B柱包括B柱加强板301,和位于B柱加强板301内侧的B柱内板3,其中,B柱的底部与门槛梁4相连,以使侧围门槛梁401与B柱加强板301和B柱内板3围构形成上述的第一腔体结构300。而本实施例中,在B柱内板3、B柱加强板301和侧围门槛梁401之间也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结构300,该第一腔体结构300具体也位于第二腔体结构400的上方。另外,本实施例在B柱加强板301的外侧还设有侧围外板1。
本实施例中车身上的门槛梁4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8中所示,其沿着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并包括位于外侧的侧围门槛梁401,以及位于内侧的地板门槛梁402。上述侧围外板1的底部覆设于侧围门槛梁401的外侧,并随形侧围门槛梁401设置,以提高整个车身侧部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侧围门槛梁401和地板门槛梁402采用左右布置的方式,并在扣合固连后围构形成图2中所示的第二腔体结构400。其中,第二腔体结构400位于第一腔体结构300的正下方,以在发生侧面碰撞时,最先承接碰撞力,并向车内传递碰撞力。
本实施例中的地板门槛梁402,可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结构。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9中所示,该地板门槛梁402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连接在第一部分上,并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二部分。上述的B柱内板3的底部具体连接在第二部分上。
为提高地板门槛梁402的结构强度,对应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相交处,在地板门槛梁402的朝向侧围门槛梁401的一侧设有支架405。该支架405呈几字形,其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地板门槛梁402上,并与地板门槛梁402围构形成吸能腔。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可通过支架405自身溃缩吸能的方式,达到缓解门槛梁4承受碰撞力的效果。
另外,在地板门槛梁402的朝向侧围门槛梁401的一侧,还设有地板门槛梁加强板404。该地板门槛梁加强板404由支架405一侧向前门洞100,以进一步提高地板门槛梁402在B柱底部,以及前门洞100底部区域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侧围门槛梁401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0至图12中所示,该侧围门槛梁401沿车身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具有朝向地板门槛梁402设置的开口。在侧围门槛梁401的内侧设有侧围门槛梁加强板403,该侧围门槛梁加强板403由B柱的底部向前门洞100方延伸设置,利于提高侧围门槛梁401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侧围门槛梁401是将侧面碰撞力在车身长度方向上进行分解的关键部件,为进一步提高侧围门槛梁401的结构强度,在侧围门槛梁401的与车身B柱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凸的凸出部406,凸出部406与B柱内板3相连。
具体结构上,结合图6、图7、10和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凸出部406位于侧围门槛梁401的顶部,并向着地板门槛梁402的方向倾斜向上布置。该凸出部406的边缘搭接在B柱内板3上,并构成图2中第一腔体结构300的底面。
结合图12至图14中所示,侧围门槛梁401的位于前门洞100底部区域的中间部分在车身长度方向上等截面设置。而因凸出部406的设置,使得对应侧围门槛梁401的截面增大。
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侧围门槛梁401的位于前门洞100底部区域的中间部分的截面称为第一截面,而将具有凸出部406处的侧围门槛梁401的截面称为第二截面。其中,第一截面和第二截面的底端处于同一高度上,而第二截面的顶端高于第一截面顶端,且第二截面的顶端比第一截面的顶端更靠近车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凸出部406,可增大连通前门洞100和后门洞200的第二腔体结构400的腔体空间,而可利于提高B柱底部门槛梁4的结构强度,从而有效抵抗碰撞冲击力,缓解碰撞对碰撞力对车身和驾驶室内乘员造成的损伤。
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2中所示,凸出部406两侧的轮廓为高度渐变的弧形,也即凸出部406的宽度沿着远离侧围门槛梁401的方向渐小设置。这样,可使得门槛梁4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更好,从而进一步弱化向后传递的碰撞力。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实施形式,上述的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下横梁205,前地板下横梁205布置在前地板纵梁202内侧,且位于前地板2下侧。此时,多个腔体结构也还包括前地板下横梁205、前地板2和前地板纵梁20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五腔体结构800。而除了以上前地板下横梁205,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传力结构亦包括前地板上横梁207,该前地板上横梁207布置在前地板2上侧,且多个腔体结构进一步包括有前地板上横梁207和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六腔体结构900。
前地板2的结构结合图4和图5中所示,其为设置在车身前部的板状结构。该前地板2所在平面位于第二腔体结构400的上方,以为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提供空间。上述的前地板纵梁202分设在前地板2底部的左右两侧,并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而前地板下横梁205对应于B柱的底部,沿车身宽度方向连接设于两个前地板纵梁202之间。
具体实施时,作为优选的,前地板纵梁202和前地板下横梁205均呈几字形。此处,通过采用几字形,利于前地板2和前地板纵梁202之间围构形成上述的第四腔体结构,以及前地板下横梁205、前地板2和前地板纵梁20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五腔体结构800。另外,采用几字形的结构,还使得第四腔体和第五腔体结构800的截面积由上至下渐小,从而可提高腔体结构的强度,并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前地板纵梁202和前地板下横梁205两者还可采用其他形状,或者,两者中仅其一呈几字形。只要能够保证前地板纵梁202和前地板下横梁205能够围构形成对应的腔体结构即可。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2和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前地板下横梁205的底部高于前地板纵梁202的底部,而前地板纵梁202的底部高于门槛梁4的底部。也即前地板下横梁205与前地板纵梁202两者之间,以及前地板纵梁202与门槛梁4两者之间均形成有高度差。如此设置,利于传力结构的底部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另外,具体实施时,前地板纵梁202和前地板下横梁205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也可采用多段的分体结构再经过拼接固连的加工方式,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选择即可。
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前地板纵梁202内设有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将第四腔体结构分隔为上腔体700与下腔体600。具体结构上如图2中所示,该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呈U形,其位于第四腔体结构的中下部,并使得上腔体700的截面积大于下腔体600的截面积。
本实施例中,通过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将第四腔体结构分隔为车身高度方向上层叠的上腔体700与下腔体600,利于提高前地板纵梁202的强度结构,以及对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在第四腔体结构内设置多个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以使第四腔体结构在高度方向上具有多腔体。
当采用多个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时,在结构强度的提高效果上,以及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上均具有显著的优势。不过,在布置的难度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选取合理数量的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
上述的连接板6对应于B柱的底部,连接在地板门槛梁402、前地板2以及前地板纵梁202上,从而将第二腔体结构400承接的碰撞力向车内传递至第四腔体结构。
如图15和图16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6整体呈几字形。该连接板6的左端连接在侧围门槛梁401的右侧,连接板6的右端连接在前地板纵梁202的左侧,连接板6的顶部连接在前地板2的底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6的底部,也即连接板6的底面倾斜布置,并使第三腔体结构500的底部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板6底部倾斜设置,可与第四腔体结构和第五腔体结构800配合,利于整个传力结构的底部具有以逐渐升高趋势,并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对碰撞力的弱化效果。而第三腔体结构500的传力面积由外至内渐小设置,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6包括第一连接分体601,以及位于第一连接分体601后方的第二连接分体602。第一连接分体601和第二连接分体602均呈L形,两者通过拼接固连的方式形成几字形的连接板6。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板6亦可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
为进一步提高传力结构的结构强度和吸能效果,如图2、图4和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上横梁207。该前地板上横梁207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在B柱底部的前地板2上。上述的多个腔体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上横梁207和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六腔体结构900。
本实施例中,第六腔体结构900位于第三腔体结构500、第四腔体结构以及第五腔体结构800的上方,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同时,还可在车身的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上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和吸收。
由图5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前地板上横梁207也呈几字形,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不过,此处的前地板上横梁207还可采用其他形状,只要能够与前地板2围构形成第六腔体结构900即可。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第六腔体结构900的高度越高,截面积越大,其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和弱化效果越好。但第六腔体结构900的高度受到布置空间的限制。故根据实际的安装空间,应当尽量的增大第六腔体结构900。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结构300的底部、第五腔体结构800的左端部、第二腔体结构400、第三腔体结构500、第四腔体结构,以及第六腔体结构900共同构成的传力结构的截面接近图3中虚线框所示的直角梯形。也即传力结构的传力截面沿着由外向内的方向渐小过渡,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结构强度,并利于提高传力结构对碰撞能量的吸收和弱化效果。
具体来讲,如图3中所示,整个虚线框最左侧的竖直虚线在侧围外板1所在的平面上,其构成直角梯形的下底。整个虚线框最右侧的竖直虚线在第五腔体结构800的左端部,其构成直角梯形的上底。整个虚线框顶部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虚线与前地板2共面,同时作为直角梯形的直角腰。而整个虚线框底部的沿由外向内倾斜向上布置的虚线,其构成直角梯形的斜腰。
本实施例中,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作为整个直角梯形的下底的第一腔体结构300和第二腔体结构400的交汇区域共同承接碰撞力,并向车内以及车身的高度方向上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和弱化,从而利于提高车身侧碰时的安全性能。
在车身侧面承受碰撞力时,碰撞力在传力结构上的传力方向如图3中所示,碰撞力首先侵入第一腔体结构300和第二腔体结构400的交汇区域,并经第二腔体结构400传递至第三腔体结构500。由于第三腔体结构500是倾斜布置的,故碰撞力沿着倾斜向上的方向传递至上腔体700和下腔体600,同时,第三腔体结构500还能够将碰撞力向上传递至第六腔体结构900。
而传递至上腔体700的碰撞力还可向三个方向传递,即向右传递至第五腔体结构800,向下传递至下腔体600结构,以及向上传递至第六腔体结构900。其中,传递至第六腔体结构900的碰撞力,以及传递至第五腔体结构800的碰撞力可沿着水平方向向车身的另一侧传递。
另外,第一腔体结构300、第二腔体结构400、第三腔体结构500以及第四腔体结构还可通过自身的腔体结构,在车身的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上对碰撞力进行传递、吸收和弱化,从而利于降低因侧面碰撞对车身以及和驾驶室内乘员安全性的影响。
本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通过多个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以及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利于提高传力结构的强度和吸能效果,而可降低因侧面碰撞而造成的车身和和驾驶室内乘员的损伤,从而提高车身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即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传力结构,能够提升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而有着很好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处于车身B柱底部区域,且所述传力结构具有相连设置的多个腔体结构,其中:
多个所述腔体结构由外至内堆叠布置;
沿由外至内的方向,所述传力结构的底部以逐渐升高的趋势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力结构包括侧围门槛梁(401)、地板门槛梁(402)、前地板(2)、前地板纵梁(202),以及用于连接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与所述前地板纵梁(202)的连接板(6);
多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
所述侧围门槛梁(401)、所述地板门槛梁(40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二腔体结构(400);
所述地板门槛梁(402)、所述前地板(2)、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和所述连接板(6)之间围构形成的第三腔体结构(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和所述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四腔体结构;
所述第三腔体结构(500)和所述第四腔体结构依次布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结构(400)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地板纵梁(202)内设有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
所述前地板纵梁加强板(206)将所述第四腔体结构分隔为上腔体(700)与下腔体(60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B柱包括B柱内板(3)和B柱加强板(301);
所述B柱内板(3)、所述B柱加强板(301)和所述侧围门槛梁(401)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一腔体结构(300);
所述第一腔体结构(300)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结构(400)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B柱加强板(301)的外侧设有侧围外板(1);
所述侧围外板(1)的底部覆设于所述侧围门槛梁(401)的外侧;
所述侧围门槛梁(401)的内侧设有侧围门槛梁加强板(40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围门槛梁(401)的与所述车身B柱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上凸的凸出部(406);
所述凸出部(406)与所述B柱内板(3)相连;以及,
所述凸出部(406)两侧的轮廓为高度渐变的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下横梁(205),所述前地板下横梁(205)布置在前地板纵梁(202)内侧,且位于前地板(2)下侧;
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
所述前地板下横梁(205)、所述前地板(2)和所述前地板纵梁(202)之间围构形成有第五腔体结构(8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力结构还包括前地板上横梁(207),所述前地板上横梁(207)布置在前地板(2)上侧;
多个所述腔体结构还包括:
所述前地板上横梁(207)和所述前地板(2)之间围构形成的第六腔体结构(900)。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车身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
CN202121823576.XU 2021-08-05 2021-08-05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53989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3576.XU CN215398951U (zh) 2021-08-05 2021-08-05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3576.XU CN215398951U (zh) 2021-08-05 2021-08-05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98951U true CN215398951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57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3576.XU Active CN215398951U (zh) 2021-08-05 2021-08-05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989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7561A (zh) * 2022-07-11 2022-09-0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分总成及车辆
CN117087760A (zh) * 2023-10-19 2023-11-21 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柱碰的车辆门槛梁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27561A (zh) * 2022-07-11 2022-09-09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分总成及车辆
CN115027561B (zh) * 2022-07-11 2023-11-28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板分总成及车辆
CN117087760A (zh) * 2023-10-19 2023-11-21 江苏开沃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应对柱碰的车辆门槛梁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98951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8001540B (zh) 下车体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937697B (zh)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JP5949518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12828704U (zh) 一种汽车地板结构及汽车
CN111547136B (zh) 一种电动车前端传力结构
CN112623029B (zh) 一种汽车纵梁
CN211617879U (zh) 车身组件和具有它的车辆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113525528B (zh) 一种提升非承载式车身正面碰撞性能的加强结构
CN11752943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碰撞吸收元件
CN110962936A (zh) 横梁结构和车架
CN114906226A (zh) 汽车框架及汽车
CN210310566U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CN215553599U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和车身及车辆
CN115871800A (zh) 车身侧面碰撞的传力结构及汽车
CN114684266A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7662566B (zh) 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JP4801808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