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605957U -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605957U CN204605957U CN201520317408.1U CN201520317408U CN204605957U CN 204605957 U CN204605957 U CN 204605957U CN 201520317408 U CN201520317408 U CN 201520317408U CN 204605957 U CN204605957 U CN 20460595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t
- roof rail
- brace panel
- vehicle
- post roo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其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A柱上边梁、A柱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内板,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的位置,其后端至少延伸顶盖前横梁的宽度2/3的位置。本实用新型在A柱上边梁发生碰撞时的主要折弯点设置A柱上边梁加强板,该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的位置,而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后端至少延伸至顶盖前横梁的宽度2/3的位置,由此可提高车身碰撞安装性能,并提升车身的轻量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轿车车身有三类立柱,从前往后依次为前柱(A柱)、中柱(B柱)、后柱(C柱)。对于轿车而言,立柱除了支撑作用,也起到门框的作用。汽车A柱是汽车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其设计要求在车身正面碰撞时起到能量传递分散的作用。
为了提高车身正面碰撞性能,现有的A柱结构如图1所示,该A柱结构包括从外至内依次布置的侧围外板总成、A柱加强板总成和A柱上内板总成,A柱加强板总成包括从上至下连接在一起的A柱上边梁内加强板21、A柱加强板23和门槛加强板25,A柱加强板总成通过A柱上加强板22将A柱上边梁内加强板21与A柱加强板23连接在一起,且A柱上加强板22与A柱加强板23相搭接,A柱上加强板22与A柱加强板23相搭接的搭接部分向下延伸至A柱加强板23上的前门上铰链安装点处;A柱加强板总成还可通过A柱下加强板24将A柱加强板23与门槛加强板25连接在一起。
然而,上述现有的A柱结构将A柱上边梁内加强板21通过A柱上加强板22与A柱加强板23搭接在一起,使得A柱上边梁内加强板为一整条结构,其大大增加了车身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在提高车身正面碰撞性能的前提下,提升车身的轻量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A柱结构,其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A柱上边梁、A柱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内板,
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的位置,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后端至少延伸至顶盖前横梁的宽度2/3的位置。
在A柱上边梁发生碰撞时的主要折弯点设置合适长度的A柱上边梁加强板,由此可提高车身碰撞安装性能,并提升车身的轻量化。
进一步地,上述的汽车A柱结构中,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下边缘为锯齿结构。由此可减少A柱下边缘的厚度,方便密封条安装。
进一步地,上述的汽车A柱结构中,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后端至多延伸至顶盖前横梁的后端,从而确保车身轻量化。
进一步地,上述的汽车A柱结构中,所述A柱上边梁的截面为“几”字形,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为与所述A柱上边梁相匹配的“几”字形,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A柱上边梁的两个侧壁焊接连接。由此可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顶盖前横梁和上述的汽车A柱结构,所述顶盖前横梁通过“T”字形接头与所述汽车A柱结构连接。由此可提高车身碰撞安装性能,并提升车身的轻量化。
进一步地,上述的汽车中,所述“T”字形接头与所述顶盖前横梁的搭接处为喇叭口形状。由此形成喇叭形通道,可加速碰撞时的作用力的传输和分散。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汽车A柱结构和具有该A柱结构的汽车,在A柱上边梁发生碰撞时的主要折弯点设置A柱上边梁加强板,该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的位置,而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后端至少延伸至顶盖前横梁的宽度2/3的位置,由此可提高车身碰撞安装性能,并提升车身的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A柱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A柱结构的轴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安装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轴测图;
图6是图3中A-A向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21、A柱上边梁内加强板;22、A柱上加强板;23、A柱加强板;24、A柱下加强板;25、门槛加强板;1、侧围外板;2、A柱上边梁;3、A柱上边梁加强板;4、A柱上内板;5、顶盖前横梁;6、“T”字形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汽车A柱结构,其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1、A柱上边梁2、A柱上边梁加强板3和A柱上内板4,在经过大量的仿真分析、碰撞试验和运算之后找出了A柱上边梁2发生碰撞时的主要折弯点,该主要折弯点就是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到顶盖前横梁5之间的位置,本实施例在该折弯点设置了A柱上边梁加强板3,并将该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的位置,该距离设为L,而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后端至少延伸至顶盖前横梁5的宽度K的2/3的位置,该顶盖前横梁5的宽度K指的是从顶盖前横梁5的前端到其后端的距离,由此,可提高车身碰撞安装性能,并提升车身的轻量化。
优选地,将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mm的位置,还可以为210、220、230、245、250、270、280、290mm等位置,当然不排除其它位于200-300mm之间的位置。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下边缘为锯齿结构,由此可减少A柱下边缘的厚度,方便密封条安装。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后端至多延伸至顶盖前横梁5的后端,从车身轻量化考虑,该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后端不应超过顶盖前横梁5的后端。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A柱上边梁2的截面为“几”字形,而A柱上边梁加强板3为与A柱上边梁2相匹配的“几”字形,由此形成腔体结构,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两个侧壁分别与A柱上边梁2的两个侧壁焊接连接,由此可提高A柱的整体强度和刚度。优选地,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侧壁与A柱上边梁2的侧壁通过多个焊点进行焊接。
本实施例的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下边缘设置为锯齿状,并在锯齿上设置焊点,由此在X向上形成交叉焊接的形式,可使前门上止口在碰撞时变形量小。而A柱上边梁2和A柱上边梁加强板3的侧壁设置了多个焊点,由此可保证“几”字形结构的A柱上边梁2所形成的腔体在受到瞬时冲击力时不折弯失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顶盖前横梁5和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汽车A柱结构,如图3所示,顶盖前横梁5通过“T”字形接头6与汽车A柱结构连接,具体地,该“T”字形接头6的横段固定安装在A柱上内板2上,而其竖段则与顶盖强横梁5连接。
该“T”字形接头6在车身发生正碰或侧碰时,都起到传输作用力并进行力分散的作用,可有效分散碰撞瞬间产生的巨大能量,可有效的减小侧围上部的变形量,保证前侧门的打开,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
在发生正碰时,通过该“T”字形接头6将作用力由车身前端传输到A柱上边梁2的后段,并同时将一部分力传输到顶盖前横梁5,由此起到了力分散的作用;在发生侧碰甚至是翻车时,通过该“T”字形接头6将作用力传输到顶盖前横梁5上,减少了应力集中。为了更好的进行力传导,本实施例的“T”字形接头6与顶盖前横梁5的搭接处为喇叭口形状,由此形成喇叭形通道,可加速力的传输和分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侧围外板、A柱上边梁、A柱上边梁加强板和A柱上内板,
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前端延伸至前风窗玻璃上边界向前200-300mm的位置,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后端至少延伸至顶盖前横梁的宽度2/3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下边缘为锯齿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后端至多延伸至顶盖前横梁的后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边梁的截面为“几”字形,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为与所述A柱上边梁相匹配的“几”字形,所述A柱上边梁加强板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A柱上边梁的两个侧壁焊接连接。
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前横梁和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A柱结构,所述顶盖前横梁通过“T”字形接头与所述汽车A柱结构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T”字形接头与所述顶盖前横梁的搭接处为喇叭口形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17408.1U CN204605957U (zh) | 2015-05-15 | 2015-05-15 |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317408.1U CN204605957U (zh) | 2015-05-15 | 2015-05-15 |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605957U true CN204605957U (zh) | 2015-09-02 |
Family
ID=53958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317408.1U Active CN204605957U (zh) | 2015-05-15 | 2015-05-15 |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605957U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44628A (zh) * | 2016-02-04 | 2016-06-0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
CN106515864A (zh) * | 2016-11-08 | 2017-03-22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a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
CN111003067A (zh) * | 2019-12-05 | 2020-04-14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 |
WO2020128180A1 (fr) * | 2018-12-20 | 2020-06-25 | Psa Automobiles Sa | Doublure de montant de baie comportant une nervure |
CN112937691A (zh) * | 2021-03-23 | 2021-06-11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a柱结构、车身结构和车辆 |
CN114763183A (zh) * | 2021-01-12 | 2022-07-1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车身结构的局部增强泡沫填充的复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14852191A (zh) * | 2021-02-04 | 2022-08-05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中柱与上边梁的搭接结构及车辆 |
CN115593521A (zh) * | 2022-09-06 | 2023-01-13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Cn) |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
-
2015
- 2015-05-15 CN CN201520317408.1U patent/CN20460595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44628A (zh) * | 2016-02-04 | 2016-06-08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
CN105644628B (zh) * | 2016-02-04 | 2018-01-0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
CN106515864A (zh) * | 2016-11-08 | 2017-03-22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a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
CN106515864B (zh) * | 2016-11-08 | 2019-06-11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a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
WO2020128180A1 (fr) * | 2018-12-20 | 2020-06-25 | Psa Automobiles Sa | Doublure de montant de baie comportant une nervure |
FR3090553A1 (fr) * | 2018-12-20 | 2020-06-26 | Psa Automobiles Sa | Doublure de montant de baie comportant une nervure |
CN111003067A (zh) * | 2019-12-05 | 2020-04-14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的上边梁加强结构 |
CN114763183A (zh) * | 2021-01-12 | 2022-07-1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车身结构的局部增强泡沫填充的复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14763183B (zh) * | 2021-01-12 | 2024-04-16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车身结构的局部增强泡沫填充的复合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14852191A (zh) * | 2021-02-04 | 2022-08-05 | 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中柱与上边梁的搭接结构及车辆 |
CN112937691A (zh) * | 2021-03-23 | 2021-06-11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a柱结构、车身结构和车辆 |
CN115593521A (zh) * | 2022-09-06 | 2023-01-13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Cn) |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05957U (zh) | 汽车及汽车a柱结构 | |
CN107031725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WO2017101513A1 (zh) | 前机舱框架总成 | |
CN105984505B (zh) | 车身结构 | |
CN101641231B (zh) | 强化侧面碰撞性能的汽车用门 | |
CN107336748B (zh) |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 |
CN109383257A (zh) | 车辆侧部构造 | |
KR20160045500A (ko) | 차량의 연결 구조 | |
CN105292268A (zh) | 带天窗汽车的上部车体构造 | |
CN206623891U (zh) | 车身以及车辆 | |
JP4996707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 |
CN207826349U (zh) |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 |
CN108001538A (zh) | 车身 | |
CN108657279A (zh) | 车身以及车辆 | |
CN109204505A (zh) | 车身结构及车辆 | |
WO2017202229A1 (zh) | 高刚性车身框架 | |
CN205930933U (zh) | 一种电动汽车车身地板结构 | |
CN108001541A (zh) | 车身以及车辆 | |
CN111017034B (zh) | 一种车架结构 | |
CN202827772U (zh) | 一种前立柱组件 | |
CN204309904U (zh) | 一种汽车b柱 | |
CN201520343U (zh) |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 |
CN206623884U (zh) | 前纵梁组件以及车身 | |
CN105644628B (zh) | 汽车前立柱上段加强结构 | |
CN208411874U (zh) | 一种车身b柱上部加强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