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28433B - 船舶 - Google Patents

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28433B
CN108928433B CN201810446454.XA CN201810446454A CN108928433B CN 108928433 B CN108928433 B CN 108928433B CN 201810446454 A CN201810446454 A CN 201810446454A CN 108928433 B CN108928433 B CN 108928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chamber
liquid tank
dirty liquid
cargo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464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28433A (zh
Inventor
冈山优
田中阳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Marine and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28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28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28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284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4/00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or refuse, or for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J4/004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or refuse, or for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treating sludge, e.g. tank washing slu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1/00Interior subdivision of hu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1/00Interior subdivision of hulls
    • B63B11/02Arrangement of bulkheads, e.g. defining cargo sp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4/00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or refuse, or for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J4/006Arrangements of installations for treating ballast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sludge, or refuse, or for prevent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treating waste water or sewag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污液舱的构成部件的轻型化的船舶。本发明的船舶具备泵室(21),该泵室具备下部泵室(21b)及经由台阶(58)而配置在该下部泵室(21b)之上的上部泵室(21a),在下部泵室(21b)的台阶(58)之上配置有污液舱(22)。由此,污液舱(22)的底部相比以往技术位于内底板(17)的上方,与以往相比能够使污液舱(22)的水头变低,从而能够降低存储在污液舱(22)的油污水等液体的液压。

Description

船舶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5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099061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船舶的内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特征在于污液舱的配置上的船舶。
背景技术
以往,在油轮等船舶中,已知有一种从船尾侧朝向船首侧依次配设有被横隔壁隔开的配置船舶主机等的轮机室、配置泵的泵室、污液舱、容纳油的货油舱的船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污液舱用于对清洗货油舱后的油污水进行油水分离,这些轮机室、泵室、污液舱、货油舱的高度为从船体的内底板至上甲板为止的高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0373号公报
对此,最近,要求减轻船舶的轻载重量(船舶的自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构成污液舱的隔壁等部件轻型化的船舶。
基于本发明的船舶具备配置有泵的泵室、配置于比泵室更靠船首侧的货舱及用于容纳液体的污液舱,其特征在于,泵室具备下部泵室及经由台阶而配置在该下部泵室之上的上部泵室,污液舱配置在下部泵室的台阶之上,货舱配置在比泵室及污液舱更靠船首侧。
根据这种船舶,由于污液舱配置于下部泵室的台阶之上,因此污液舱的底部相比以往技术位于内底板的上方,与以往相比污液舱的水头变得更低。因此,能够降低存储于污液舱的油污水等液体的力,从而能够实现污液舱的构成部件的轻型化。
在此,下部泵室的台阶具备比上部泵室更向船首侧突出的台阶,污液舱配置在比上部泵室更向船首侧突出的台阶之上,由此,能够轻松地确保污液舱的容量。
并且,下部泵室的台阶具备朝向上部泵室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台阶,污液舱配置在朝向上部泵室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台阶之上,由此,也能够轻松地确保污液舱的容量。
并且,优选地,本发明的船舶还具备货物输送线,该货物输送线贯穿隔开下部泵室与货舱的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从而连接下部泵室的泵与货舱。通过采用这种结构,由于货物输送线贯穿隔开下部泵室与货舱的横隔壁,因此与货物输送线贯穿隔开泵室与污液舱的横隔壁以及隔开污液舱与货舱的横隔壁这两个横隔壁的以往技术相比,贯穿部位得到减少,从而能够提高机械加工性。并且,由于在污液舱并未配置有以往配置的货物输送线,因此能够提高污液舱中的例如梯子等船舶装备的配置自由度。
并且,优选地,在隔开污液舱与货舱的污液舱前部横隔壁设置有沿船体的横向延伸的水平梁,在形成污液舱的船尾侧的污液舱后部横隔壁与污液舱前部横隔壁之间设置有沿船体的纵向延伸的加固用的多个支撑杆。通过采用这种结构,除了水平梁以外还设置有多个支撑杆,因此能够将水平梁设为小型梁而无需将其大型化,从而能够实现轻型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污液舱的构成部件的轻型化的船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侧的上甲板之下的俯视图。
图2为沿图1的Ⅱ-Ⅱ线剖切的、表示船舶整体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的Ⅲ-Ⅲ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污液舱、泵室、轮机室及空隔舱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泵室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轮机室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空隔舱的立体图。
图8为用于说明污液舱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为用于说明污液舱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侧的污液舱、泵室、轮机室及空隔舱的立体图。
图11(a)为表示比较例的船舶的船尾侧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b)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侧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比较例的船舶的船尾侧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a)为表示比较例的船舶的基于雷达照射进行液面检测的情况的示意图,图13(b)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基于雷达照射进行液面检测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中:10-船舶,11-船体,21-泵室,21a-上部泵室,21b-下部泵室,22-污液舱,23~28-货油舱(货舱),33-污液舱后部横隔壁(第3横隔壁),47-货油管(货物输送线),48-泵,52-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第4横隔壁的下部),54-污液舱前部横隔壁(第4横隔壁的上部),58、68、69-台阶,60-水平梁,62-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船舶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前”“后”这一术语对应于船体的行进方向,“纵”这一术语对应于前后方向,“横”这一术语对应于船体的左右(宽度)方向,“上”“下”这一术语对应于船体的上下方向。另外,“前”“后”和“纵”这一术语以及“横”和“左”“右”这一术语在下文中适当区分使用。并且,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几乎省略了各个部件的板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侧的上甲板之下的俯视图,图2为沿图1的Ⅱ-Ⅱ线剖切的、表示船舶整体的剖视图,图3为沿图1的Ⅲ-Ⅲ线剖切的剖视图,图4为表示污液舱、泵室、轮机室及空隔舱的立体图,图5为表示泵室的立体图,图6为表示轮机室的立体图,图7为表示空隔舱的立体图,图8为用于说明污液舱的结构的俯视图,图9为用于说明污液舱的结构的纵剖视图。在此,船舶为油轮。
如图2所示,船舶10具备船体11、推进器及船舵(未图示),船首部位于船体11的前方侧(图中右侧),船尾部位于船体11的后方侧(图中左侧)。船体11具备构成顶面的上甲板12、如图1及图2所示的形成船体11的外壳的外板(外壁)13及水密地设置在外板13的船体内侧的内板(内壁)14,外板13及内板14构成双重船壳结构(双壳结构/double hull)。
外板13具备构成船底侧的外壳的船底外板15及构成船侧部侧的外壳的船侧部外板16。另一方面,内板14包括在船底侧沿纵向延伸的内底板17及在船侧部侧沿纵向延伸的纵通隔壁18。如图2所示,船底的内底板17从船首侧延伸至形成轮机室20的第1横隔壁31(详细内容如后述),如图1所示,船侧部的纵通隔壁18从船首侧延伸至构成污液舱22的第3横隔壁33(详细内容将后述)。
如图1及图2所示,在该船体11中,在比内板14更靠内侧,从船尾侧朝向船首侧且沿中心线分别形成有轮机室20、泵室21、污液舱22、货油舱23~货油舱28,如图4所示,在泵室21的后部侧方及轮机室20的侧方形成有空隔舱29。如图2所示,上述各个空间被在船体11的前后方向(纵向)上分开配置的第1横隔壁31~第10横隔壁40隔开。
具体而言,在第1横隔壁31与第2横隔壁32之间形成有配置船舶主机等的轮机室20(参考图4及图6),在第2横隔壁32的中央部与第3横隔壁33的中央部之间形成有构成泵室21的上部泵室21a(参考图4及图5)。在第2横隔壁32的比中央部更靠外侧的部分与第3横隔壁33的比中央部更靠外侧的部分之间形成有空隔舱29作为船舶主机等的燃料箱或空间(参考图3、图4、图7),在第3横隔壁33与第4横隔壁34的上部之间形成有污液舱22(参考图3及图4)。污液舱22用于存储清洗货油舱23~货油舱28后的油污水并使其静置而进行油水分离,分离后的下层的水排出到船外。另外,除了存储油污水的用途以外,污液舱22有时还可以装载货油来用作货油舱。
如图2所示,在第4横隔壁34与第5横隔壁35之间形成有装载重油等液体的货油舱23,同样地,在第5横隔壁35~第10横隔壁40之间分别形成有货油舱24~货油舱28。并且,如图1~图4所示,外板13与内板14之间的空间为装满压载水的压载舱41。该压载舱41也被图1所示的第3横隔壁33~第10横隔壁40在前后方向上分隔开。另外,如图1所示,污液舱22、货油舱23~货油舱28以及压载舱41被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纵通隔壁(中线舱壁)50左右分隔开。另外,纵通隔壁50有时在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有两个以上。
如图2~图5所示,具有上部泵室21a的泵室21在其下部具备下部泵室21b。下部泵室21b与上部泵室21a以甲板51的位置作为上下方向上的分界部分而被划分开。但是,上部泵室21a与下部泵室21b作为空间彼此连通。
下部泵室21b为被内底板17、两侧的船侧部外板16、16、第4横隔壁34的下部52、与该第4横隔壁34的下部52对置且与内底板17及两侧的船侧部外板16、16连结的下部泵室后部横隔壁53及作为上盖的甲板51包围的空间。第4横隔壁34的下部52以与第4横隔壁34的上部54在同一平面的方式连结于第4横隔壁34的上部54,构成形成下部泵室21b的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
上部泵室21a为从下部泵室21b的甲板51的大致中央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筒体(参考图5),上部泵室21a与下部泵室21b通过贯穿甲板51的开口55而彼此连通。
下面,对上部泵室21a的具体形状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第3横隔壁33从第2横隔壁32向船首侧分开规定间隔从而具有台阶33a,并且从其中央部进一步朝向船首侧突出而具有台阶33b。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置并且到达下部泵室21b的甲板51为止的纵隔壁57、57连结该第3横隔壁33的朝向船首侧最突出的凸部56和与该凸部56对置的第2横隔壁32的中央部。由此,形成上述长方体形状的上部泵室21a(参考图5)。
另外,在上面的说明中,通过用各个隔壁划分空间而构成泵室21。取而代之,也可以先形成泵室21,并对该泵室21的周围连结壁部,从而形成具有图3及图4所示形状的各个隔壁32、33、34。即,可以先形成图5所示的沿横向延伸的下部泵室21b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部泵室21a,并对由下部泵室21b及上部泵室21a构成的泵室21的周围连结壁部,从而形成具有图3及图4所示形状的第2横隔壁32、第3横隔壁33及第4横隔壁34。
如图2~图4所示,污液舱22为被上述台阶形状的第3横隔壁33、第4横隔壁34的上部54、两侧的纵通隔壁18、18及甲板51包围的空间,且其配置于甲板51之上。甲板51形成上部泵室21a与下部泵室21b之间的台阶58。该台阶58包括比上部泵室21a更向船首侧突出的部分(即,台阶68)。而且,第3横隔壁33形成污液舱后部横隔壁,第4横隔壁34的上部54形成污液舱前部横隔壁。另外,“台阶”是指:在构成上部泵室21a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的下端与构成下部泵室21b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的上端之间延伸并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台阶”的壁部沿水平方向延伸,但是,其无需与水平方向完全平行,只要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向成分,其也可以倾斜、弯曲等。
并且,如图9所示,在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污液舱后部横隔壁33及上甲板12连结有沿纵向延伸的梁59。该梁59沿横向设置有多个。并且,如图8所示,在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的船尾侧连结有沿横向延伸的水平梁(horizontal girder)60。该水平梁60与两侧的纵通隔壁18、18连结,如图9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在此为三个)水平梁60。并且,在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连结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加强板61。如图8及图9所示,在污液舱后部横隔壁33与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杆62,该支撑杆62沿前后方向(纵向)延伸且与污液舱后部横隔壁33和水平梁60及垂直加强板61连结。支撑杆62在横向上配置有多个(在此为六个),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在此为两个)。另外,水平梁60连结于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的船尾侧,但是,其也可以连结于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的船首侧。此时,支撑杆62与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连结。
而且,如图2所示,在上述泵室21的下部泵室21b配置有多个泵48。并且,在轮机室20且在朝向轮机室侧(船尾侧)突出的下部泵室21b的台阶之上分别配置有用于驱动各个泵48的涡轮49。并且,还配设有从泵室21向各个货油舱23~货油舱28延伸的货油管47。货油管47贯穿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52(第4横隔壁34)而朝向船首侧延伸,并且贯穿第5横隔壁35~第9横隔壁39。泵室21的泵48通过货油管47向各个货油舱23~货油舱28供给油,或者从各个货油舱23~货油舱28排油。
并且,在货油舱23~货油舱28设置有从泵室21及污液舱22的位置沿纵向(前后方向)等间隔配置的多个横环(未图示)。由于污液舱22位于下部泵室21b的台阶58之上,因此污液舱22的横环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可以不同于货油舱23~货油舱28的横环彼此之间的间隔,并且根据污液舱2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还可以在污液舱22不设置横环。设置在污液舱22的横环可以是一个可以是两个以上。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此,对船舶10的比较例所涉及的船舶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a)所示,比较例的船舶在第3横隔壁133与第4横隔壁之间形成有污液舱122。第3横隔壁133的下端延伸至内底板17。因此,在泵室121的船首侧,在上部泵室121a与下部泵室121b之间并未设置有台阶。因此,污液舱122的底部122a形成在内底板17的位置。污液舱122配置成与泵室121的船首侧相邻。
如图12所示,在上述比较例所涉及的船舶中,在泵室121与货油舱23之间设置有污液舱122。因此,货油管47配置在污液舱122的底部122a。因此,污液舱122在底部122a确保有用于配置货油管47的面积。而且,为了利用雷达检测出液面,污液舱122需要在底部122a确保测定区域MP。如图13所示,在比较例的污液舱122的上部122b配置有雷达式液位计160的情况下,该雷达式液位计160向设定在底部122a的测定区域MP照射光束而测定液面。为了不与光束发生干涉,在形成于圆形的测定区域MP与雷达式液位计160之间的圆锥状的区域不能配置其他部件及船舶装备。因此,需要将货油管47配置成不与该圆锥状的区域发生干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宽底部122a的面积。如此,污液舱122需要在底部122a确保较大的面积,因此,其容量也随之变大。因此,需要将第4横隔壁134与第3横隔壁133之间的距离确保为较大。并且,由于污液舱122具有到达内底板17的位置的深度,因此,在存储有油污水的情况下,底部122a附近的水压会变高。因此,为了抵抗该水压,需要加大污液舱122的构成部件的厚度或需要设置加固部件。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船舶10,由于污液舱22配置于下部泵室21b的台阶58之上,因此污液舱22的底部相比以往技术(例如,上述比较例的结构)位于内底板17的上方,与以往相比污液舱22的水头变得更低。因此,能够降低存储于污液舱22的油污水或装载于污液舱22的货油的液压,从而能够实现污液舱22的构成部件的轻型化。
更加具体而言,在比较例中,污液舱122的底部122a设定于内底板17的位置,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污液舱22的底部22a设定在下部泵室21b的台阶58的位置。例如,假设污液舱122内的油污水的液面与污液舱22内的油污水的液面一致,则深度较浅的污液舱22的水头更低。因此,若对作用于底部122a附近的水压与作用于底部22a附近的水压进行比较,则作用于底部22a附近的水压更低。并且,在比较例那样污液舱122的容量大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的惯性力也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污液舱22中,可以使需要考虑的惯性力变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用力变小,因此能够将污液舱22的构成部件设为更薄,或者能够减少加固部件。由此,能够实现污液舱22的构成部件的轻型化。
并且,下部泵室21b的台阶58具备比上部泵室21a更向船首侧突出的台阶68,并在该向船首侧突出的台阶68之上配置有污液舱22,因此能够轻松地确保污液舱22的容量。
并且,由于货油管47贯穿隔开下部泵室21b与货油舱23的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52,因此与货油管贯穿隔开泵室与污液舱的横隔壁以及隔开污液舱与货油舱的横隔壁这两个横隔壁的以往技术相比,贯穿部位得到减少,从而能够提高机械加工性。并且,由于在污液舱22并未配置有以往配置在污液舱的货油管47,因此能够提高污液舱22中的例如梯子等船舶装备的配置自由度。
并且,在比较例所涉及的污液舱122中,需要在底部122a确保用于配置货油管47的面积,因此污液舱122的容量变大。对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污液舱22中,无需在底部22a确保用于配置货油管47的面积。因此,能够将底部22a的面积控制为能够确保油水分离性能的最低限度的面积。由此,能够减少污液舱22的容量。
如图11(b)所示,通过减少污液舱22的容量,能够使第4横隔壁34相比比较例的第4横隔壁134大幅向船尾侧位移。在此,泵室21为了确保用于配置污液舱22的台阶58而采用使下部泵室21b向船首侧突出的结构。因此,由于增加了下部泵室21b的船首侧的容量,因而能够减少上部泵室21a的容量。例如,可以将在比较例中配置在上部泵室121a的构造物150配置在下部泵室21b的台阶58的下侧空间。由此,能够使第3横隔壁33相比比较例的第3横隔壁133向船尾侧位移,能够使污液舱22也随之向船尾侧位移。如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10相比比较例能够加大货油舱23的容量。
并且,由于在隔开污液舱22与货油舱23的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设置有沿船体11的横向延伸的水平梁60,在形成污液舱22的污液舱后部横隔壁33与污液舱前部横隔壁54之间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加固用的多个支撑杆62,即除了水平梁60以外还设置有多个支撑杆62,因此能够将水平梁60设为小型梁而无需将其大型化,能够实现轻型化。
更加具体而言,在比较例中,由于污液舱122的容量大,因此第3横隔壁133与第4横隔壁134之间的尺寸变大。若在这种尺寸较大的位置设置沿纵向延伸的支撑杆62,则该支撑杆对弯曲的抵抗力变弱,因此有时无法确保足够的强度。因此,在比较例的污液舱122中,由于无法设置支撑杆,因此需要设置大型的水平梁153,并且为了不让水平梁153与雷达的测定区域MP发生干涉而在第4横隔壁134的船首侧设置水平梁153,从而确保强度(例如,参考图12)。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污液舱22中,其容量较少且纵向上的尺寸较小,因此能够减少支撑杆受弯曲的影响。即,能够将多个支撑杆62设置在污液舱22,由此,相比比较例能够使水平梁60变小。而且,由于能够使水平梁60变小,因此,即使在第4横隔壁34的船尾侧设置水平梁60也能够避免其与雷达的测定区域MP发生干涉。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水平梁60设置在第4横隔壁34的船尾侧。而且,通过将水平梁60设置在第4横隔壁34的船尾侧,能够获得使支撑杆62的长度变短且实现轻型化的协同效应。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污液舱22的上甲板12配设用于检测液面的雷达式液位计(未图示)来检测污液舱22的液面。因此,发挥以下作用效果。即,由于与以往相比污液舱22的底部位于上方,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将需要照射雷达的油舱底部的面积设为更小,船舶装备的配置自由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且,由于在污液舱22中并没有成为雷达照射的最大障碍的货油管47,因此能够减少对照射位置(配置雷达式液位计的位置)的限制。
更加具体而言,如图13(b)所示,设定有测定区域MP的底部22a相比比较例的底部122a设定在更高的位置。因此,在将底部122a的测定区域MP的直径设为D1且将底部22a的测定区域MP的直径设为D2的情况下,底部22a的测定区域MP的直径D2更小。因此,能够将需要照射雷达的底部22a的面积设为相比比较例更小。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污液舱22可以不设置横环,并且,在设置有横环的情况下,无需使污液舱22的横环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与货油舱23~货油舱28的横环彼此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间隔一致,因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缩短污液舱22。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实现污液舱22的轻型化。另外,如上所述,虽然与以往相比污液舱22在前后方向上变短,但是,若向污液舱22投入与在以往技术中投入到污液舱的量相同量的油污水,则水头会变得比以往技术的投入到污液舱的情况更高,因此能够维持油水分离性能。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侧的污液舱、泵室、轮机室及空隔舱的立体图。
该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上部泵室21a的船首侧的横隔壁(第3横隔壁33的凸部56(参考图4))进一步向船首侧突出从与下部泵室21b的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52在同一平面上,上部泵室21a与下部泵室21b之间的台阶58为向上部泵室21a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台阶69、69,并且污液舱22并未位于比泵室21更靠船首侧的位置而是配置在上部泵室21a的左右两侧的台阶69、69之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够轻松地确保污液舱22的容量。
另外,污液舱22分隔为左舷侧的槽及右舷侧的槽这两个槽。在一侧槽中存储新供给的油污水并进行油水分离。在另一侧槽中存储在一侧槽中进行油水分离后的处理水。因此,一侧槽与另一侧槽之间通过连通流路连通。在采用图10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污液舱22的一侧槽与另一侧槽配置成彼此远离的状态。因此,在污液舱22的外侧设置配管,并且利用该配管连接两侧槽。另一方面,在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一侧槽与另一侧槽配置成夹着一张分隔用隔壁而相邻。因此,通过在分隔用隔壁上设置连通孔,使两侧槽彼此连接。如此,在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省略配置在污液舱22的外侧的配管。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货舱为货油舱,船舶为油轮,但是,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将液化天然气容纳于货舱,并且将货油管作为货物输送线的LPG船或将液体容纳于货舱的船舶等,并且还能够应用于未采用双重船壳结构的船舶,并且如前述,污液舱22除了可以存储油污水以外,根据情况还可以存储容纳于货舱的液体。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配置泵的泵室、容纳液体的污液舱及配置在比泵室更靠船首侧的货舱的船舶。

Claims (6)

1.一种船舶,其具备配置有泵的泵室、配置于比所述泵室更靠船首侧的货舱及用于容纳液体的污液舱,所述船舶的特征在于,
所述泵室具备下部泵室及经由台阶而配置在所述下部泵室之上的上部泵室,
所述污液舱配置在所述下部泵室的所述台阶之上,
所述下部泵室的所述台阶具备比所述上部泵室更向船首侧突出的台阶,
所述污液舱配置在所述比所述上部泵室更向船首侧突出的台阶之上,且所述上部泵室和所述污液舱形成为高度延伸至上甲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货物输送线,所述货物输送线贯穿隔开所述下部泵室与所述货舱的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从而连接所述下部泵室的所述泵与所述货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在隔开所述污液舱与所述货舱的污液舱前部横隔壁设置有沿船体的横向延伸的水平梁,
在形成所述污液舱的船尾侧的污液舱后部横隔壁与所述污液舱前部横隔壁之间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加固用的多个支撑杆。
4.一种船舶,其具备配置有泵的泵室、配置于比所述泵室更靠船首侧的货舱及用于容纳液体的污液舱,所述船舶的特征在于,
所述泵室具备下部泵室及经由台阶而配置在所述下部泵室之上的上部泵室,
所述污液舱配置在所述下部泵室的所述台阶之上,
所述下部泵室的所述台阶具备朝向所述上部泵室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台阶,
所述污液舱配置在所述朝向所述上部泵室的左右两侧突出的台阶之上,且所述上部泵室和所述污液舱形成为高度延伸至上甲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货物输送线,所述货物输送线贯穿隔开所述下部泵室与所述货舱的下部泵室前部横隔壁从而连接所述下部泵室的所述泵与所述货舱。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船舶,其特征在于,
在隔开所述污液舱与所述货舱的污液舱前部横隔壁设置有沿船体的横向延伸的水平梁,
在形成所述污液舱的船尾侧的污液舱后部横隔壁与所述污液舱前部横隔壁之间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加固用的多个支撑杆。
CN201810446454.XA 2017-05-18 2018-05-11 船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28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9061 2017-05-18
JP2017099061 2017-05-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28433A CN108928433A (zh) 2018-12-04
CN108928433B true CN108928433B (zh) 2021-09-14

Family

ID=64448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645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928433B (zh) 2017-05-18 2018-05-11 船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33331B2 (zh)
CN (1) CN1089284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3068B2 (ja) * 2020-01-07 2024-03-05 住友重機械マリン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船舶
KR102477637B1 (ko) * 2021-10-18 2022-12-13 삼성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3511Y2 (ja) * 1979-06-02 1983-10-0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分離バラストタンカ−
JPS59128092A (ja) * 1983-01-11 1984-07-24 Nippon Kokan Kk <Nkk> ケミカルタンカ−のスロツプタンク液の均質排出装置
JPS61191494A (ja) * 1985-02-19 1986-08-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中古改造船
NO911453D0 (no) * 1991-01-17 1991-04-12 Reidar Wasenius System for reduksjon av gassutslipp fra tankskip.
JPH08119189A (ja) * 1994-10-25 1996-05-14 Nkk Corp オイルタンカーの船体構造
JPH08295288A (ja) * 1995-04-26 1996-11-12 Sumitomo Heavy Ind Ltd タンカーの荷油配管構造
US8590474B2 (en) * 2008-02-15 2013-11-26 Itrec B.V. Offshore drilling vessel
KR101750122B1 (ko) * 2012-04-17 2017-06-22 현대중공업 주식회사 선박
JP6271328B2 (ja) 2014-04-15 2018-01-31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原油タンカーの燃料供給システム
JP2017036014A (ja) 2015-08-12 2017-02-16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洋上浮体構造物
CN105270593A (zh) * 2015-10-15 2016-01-27 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型双机双桨加油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93054A (ja) 2018-12-06
CN108928433A (zh) 2018-12-04
JP7133331B2 (ja) 2022-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030438A (en) Ships for liquid cargoes
KR20160009010A (ko) 선형 구조물 및 선형 구조물의 설계방법
CN108928433B (zh) 船舶
KR840001547B1 (ko) 탱크격자 주변에 설치된 유조선의 분리발러스트
JP4550842B2 (ja) 液体貨物輸送船の貨物倉構造
EP0049564B1 (en) Improved tanker vessel construction for reducing the loss of liquid cargoes having a specific gravity less than that of sea-water
KR102456766B1 (ko) 선박
KR20190113567A (ko) 선박
CN109803882B (zh) 具有水密壁的船舶
KR20170051151A (ko) 화물 적재 선박
JP6992942B2 (ja) ばら積み貨物船
KR101334325B1 (ko) 화물창을 구비하는 선박
KR101660689B1 (ko) 화물 적재 선박 및 화물 적재 방법
KR102027907B1 (ko) 선박의 거주구 구조
JP6813424B2 (ja) 船体構造及び船舶
JP6554126B2 (ja) 自動車運搬船のガス燃料独立タンク設置構造
KR20170029225A (ko) 유조선에서의 연료유 탱크 설치 구조
JP2831147B2 (ja) 貨油流出防止型タンカー
CN116750130A (zh) 船舶
JP2005219559A (ja) 貨物船
CN215399177U (zh) 液化气运输船
KR20200112690A (ko) 선박의 펜스구조
KR870002248Y1 (ko) 탱커(Tanker)
JP2011079373A (ja) 船体構造
KR900002221Y1 (ko) 선체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