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3665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3665B
CN108883665B CN201780018478.9A CN201780018478A CN108883665B CN 108883665 B CN108883665 B CN 108883665B CN 201780018478 A CN201780018478 A CN 201780018478A CN 108883665 B CN108883665 B CN 1088836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rotrusion
width direction
tyre
straight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84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3665A (zh
Inventor
高田弥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3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3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3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36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2Replaceable tr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5/00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 B60C25/01Apparatus or tools adapted for mounting, removing or inspecting tyres for removing tyres from or mounting tyres on wheels
    • B60C25/05Machines
    • B60C25/053Support of wheel parts during machine operation
    • B60C25/0533Fixing the tyre only, e.g. gripping the tread portion for inserting the ri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为了抑制充气轮胎的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确保翻新展开宽度,所述充气轮胎具备:凸部30,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并设置于胎肩加强部6;以及直线部32,从作为凸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顶部31至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构成凸部30的表面,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呈直线状来形成,顶部31位于作为翻新胎面2时胎面2的去除边界所在的轮胎径向的范围的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直线部32相对于直线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处的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水平线H的角度为45°以上90°以下。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存在当由于形成于胎面的槽的槽深小于规定的深度而导致胎面达到使用寿命时,能重新粘贴胎面橡胶而进行再利用的充气轮胎,即所谓的翻新轮胎。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翻新充气轮胎中,通过在胎肩加强部的表面的抛光假定点设置半圆状突起,能适宜地进行去除达到寿命的胎面的抛光作业,能使胎面粘贴面的精度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98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在以往的翻新用的充气轮胎中,使用宽幅预硫化胎面作为重新粘贴用的胎面即预硫化胎面,为了确保用于粘贴宽幅预硫化胎面的展开宽度,大多是从胎面端至胎肩加强部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向弯曲。然而,当从胎面端至胎肩加强部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向弯曲时,胎肩加强部形状与不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相比,构成胎肩加强部附近的橡胶的体积增大。在该情况下,耐发热性恶化。另一方面,在从胎面端至胎肩加强部不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确保用于粘贴宽幅预硫化胎面来进行翻新的展开宽度是很困难的。像这样,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确保用于粘贴预硫化胎面的翻新展开宽度,变得十分困难。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凸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并设置于胎肩加强部;以及直线部,从作为所述凸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顶部至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构成所述凸部的表面,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呈直线状来形成,所述顶部位于作为翻新胎面时所述胎面的去除边界所在的轮胎径向的范围的翻新展开宽度位置内,所述直线部相对于所述直线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处的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的角度为45°以上90°以下。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在所述凸部中,从所述顶部至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所述凸部的表面的弯曲部向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剖面方向内侧凸出并弯曲。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在所述弯曲部中,所述顶部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位于胎面踏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方。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的是,作为位于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部分的胎体外端部与所述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所述直线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胎体外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起到了能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能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面图。
图2是图1的A部详细图。
图3是图2的B部详细图。
图4是关于凸部的配置形态的说明图。
图5是关于通过将胎肩形状设为半圆(Semiround)形状来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形态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6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6C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置换且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方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此外,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方是指在轮胎径向朝向轮胎旋转轴的方向,轮胎径向外方是指在轮胎径向远离轮胎旋转轴的方向。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向。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主要部分的子午剖面图。在子午剖面图中观察时,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在作为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2,胎面2的表面、即装接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踏面3。在胎面踏面3形成有多个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21,形成有多个与周向主槽21交叉的横纹槽(省略图示)。在胎面踏面3,通过这些多个周向主槽21和横纹槽划分有多个环岸部20。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适当设定周向主槽21的条数和轮胎周向上的横纹槽的间隔、横纹槽的长度和角度、各槽的槽宽和槽深等。即,优选适当设定形成于胎面踏面3的所谓的胎面花纹。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由于胎面踏面3产生磨耗而周向主槽21等槽的槽深小于规定的深度导致胎面2达到使用寿命时,成为能重新粘贴构成胎面2的胎面橡胶来进行再利用的充气轮胎,即所谓的翻新轮胎。
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面2的两端形成为胎肩部5,从胎肩部5至轮胎径向内侧的规定的位置配设有侧壁部7。就是说,侧壁部7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充气轮胎1的两侧的两处。
而且,胎圈部25位于各侧壁部7的轮胎径向内侧,胎圈部25与侧壁部7相同,配设于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的两处。即,一对胎圈部25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在一对胎圈部25分别设有胎圈芯26,在各胎圈芯26的轮胎径向外方设有胎边芯27。胎圈芯26通过将作为钢丝的胎圈钢丝卷绕成环状而形成。胎边芯27是配置于通过后文加以记述的胎体10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26的位置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而形成的空间的橡胶材料。
胎圈部25构成为能装接于15°锥度的规定轮辋。在此,规定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适用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者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即,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能装接于与胎圈部25嵌合的部分相对于旋转轴以15°的倾斜角倾斜的规定轮辋。
在胎面2的轮胎径向内方设有带束层8。带束层8例如形成层叠了四层带束81、82、83、84的多层构造,利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者聚酯、人造丝、尼龙等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此外,带束81、82、83、84构成为所谓的斜交构造,即,作为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而定义的带束帘线彼此不同,使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互交叉并层叠。
在该带束层8的轮胎径向内方以及侧壁部7的轮胎赤道面CL侧,连续地设有内包径向层的帘线的胎体10。该胎体10具有由一层帘布层构成的单层构造或层叠多层帘布层而成的多层构造,呈环状架设在配设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胎圈芯26之间,构成轮胎的骨架。详细而言,胎体10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胎圈部25中的一方的胎圈部25配设至另一方的胎圈部25,以包住胎圈芯26以及胎边芯27的方式在胎圈部25沿着胎圈芯26卷回至轮胎宽度方向外方。此外,胎体10的帘布层利用涂层橡胶包覆由钢或芳纶、尼龙、聚酯、人造丝等有机纤维材料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
此外,在胎体10的内侧或该胎体10的充气轮胎1的内部侧,内衬12沿着胎体10而形成。
图2是图1的A部详细图。在位于胎面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并面对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或作为靠近侧壁部7的轮胎径向外方端的部分的胎肩加强部6,设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突出的凸部30。凸部30具有作为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的顶部31,在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具备弯曲部35,在顶部31的轮胎径向内侧具备直线部32。其中,顶部31在凸部30中作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部分,位于作为翻新胎面2时胎面2的去除边界所在的轮胎径向的范围的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该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是由槽底侧基准线16和带束侧基准线17规定的区域,为槽底侧基准线16与带束侧基准线17之间的区域。此外,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是在翻新胎面2时将胎面2去除后,粘贴新的胎面橡胶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即翻新展开宽度所在的区域。即,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为与翻新胎面2时去除了胎面2的充气轮胎1的基胎的外周面相当的部分所在的区域。
规定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的槽底侧基准线16是从多个周向主槽21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周向主槽21的槽底与作为胎面踏面3的轮廓的胎面轮廓平行的假想线。此外,带束侧基准线17是从带束层8所具有的多个带束81、82、83、84中的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周向主槽21所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区域内为最外层的带束8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与胎面轮廓平行的假想线。即,带束侧基准线17是从位于作为槽底侧基准线16的基准的周向主槽21的轮胎径向的正下方的带束83的端部与胎面轮廓平行的假想线。
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的胎面轮廓是指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到规定轮辋并用规定内压将空气填充至充气轮胎1内,在不施加载荷的无负荷状态时的胎面踏面3的轮廓。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
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为这些槽底侧基准线16与带束侧基准线17之间的区域,在翻新胎面2时,从外周面至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的范围内的位置去除胎面2。凸部30形成了顶部31位于该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的形状。
此外,弯曲部35的从顶部31至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构成凸部30的表面,向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剖面方向内侧凸出并弯曲。即,弯曲部35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或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由此,在从表面侧观察的情况下弯曲部35为凹陷形状。在弯曲部35中,顶部31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36位于胎面踏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4的轮胎径向内方。就是说,位于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弯曲部35不延伸至胎面踏面3的位置,并且顶部31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36不与胎面踏面3的端部4连接,而是与胎肩加强部6的表面的、胎面踏面3的端部4的附近的位置连接。
此外,直线部32的从顶部31至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构成凸部30的表面,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呈直线状来形成。即,直线部32从顶部31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地形成。
图3是图2的B部详细图。从顶部31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直线部32相对于作为直线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处的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的水平线H的角度α在45°以上90°以下的范围内来形成。就是说,在将穿过顶部31相对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设为水平线H的情况下,直线部32形成为,直线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与水平线H所成的角度α在45°≤α≤90°的范围内。因此,直线部32从顶部31朝向轮胎径向内方延伸,或者从顶部31朝向轮胎径向内方延伸并且向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如此形成的直线部32的顶部31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33与侧壁部7的表面连接。
凸部30所具有的顶部31成为连接该直线部32与弯曲部35的部分,通过连接直线部32与弯曲部35,成为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直线部32与水平线H所成的角度α为90°的情况下,顶部31与直线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为相同位置,不仅是顶部31而且直线部32也成为凸部3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在该情况下,连接直线部32与弯曲部35的部分也成为顶部31。
图4是关于凸部30的配置形态的说明图。在凸部30中,作为位于胎体10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部分的胎体外端部11与顶部3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在该情况下的胎体外端部11是胎体10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部分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最大宽度的部分。
具体而言,凸部30的顶部3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是与胎体外端部11相同的位置,或者是位于胎体外端部11的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在凸部30中,这样配置的顶部31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凸部30的所有的位置都位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因此,在凸部30中,直线部3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33也位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直线部3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33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在此,由于直线部32与水平线H所成的角度α在45°≤α≤90°的范围内,因此,顶部31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和直线部32的端部33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为L≤L'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凸部30中,胎面踏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和顶部31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是在0.5≤(L/D)≤0.7的范围内。
当将像这样构成的充气轮胎1装接于车辆来行驶时,胎面踏面3中的位于下方的胎面踏面3与路面接触的同时,该充气轮胎1旋转。由于在胎面踏面3的接地部分与路面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装接了充气轮胎1的车辆通过该胎面踏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将驱动力、制动力传递至路面,或产生回转力而行驶。
在此,通过与路面接触而在与路面之间产生摩擦力的胎面踏面3一边慢慢地磨耗一边产生摩擦力。因此,充气轮胎1的胎面踏面3伴随着车辆的行驶距离增加而逐渐产生磨耗。在胎面踏面3形成有助于排水性等的周向主槽21等槽,但是在胎面踏面3磨耗了的情况下,这些槽的槽深变浅。当形成于胎面踏面3的槽的槽深变浅时,排水性降低,因此,车辆在潮湿路面行驶时的湿地性能随着槽深变浅而逐渐降低。如此,若与湿地性能等相关的槽的槽深因胎面踏面3磨耗而变得比规定的深度浅,则该胎面2达到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若胎面2达到使用寿命,则将胎面2从充气轮胎1去除来作为基胎,通过将形成有槽的预硫化胎面粘贴至基胎的表面,重新设置形成有具有规定的槽深的槽的胎面2,翻新充气轮胎1。
具体而言,在由于胎面2达到使用寿命而进行翻新的情况下,通过从胎面踏面3侧进行抛光作业,将胎面2从胎面踏面3侧逐渐去除。抛光作业从胎面踏面3朝向轮胎径向内方进行,并进行至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的任何位置。即,将待去除的胎面2和基胎的边界设定在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通过抛光至设定的边界来去除胎面2。此时,由于凸部30的顶部31位于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因此,通过进行抛光作业将凸部30的从轮胎径向外侧至顶部31的附近的部分去除。
将胎面2从充气轮胎1去除后,将预硫化胎面粘贴至基胎的外周面。此时,预硫化胎面也粘贴至凸部30的进行了抛光的面。由此,充气轮胎1重新设置形成有具有能确保排水性的槽深的周向主槽21等槽的胎面2,翻新胎面2。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能像这样翻新胎面2,但是在胎肩加强部6设有在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具有顶部31的凸部30。因此,在翻新胎面2时,当将预硫化胎面粘贴至基胎时,也能粘贴至凸部30的部分,因此,能确保作为翻新胎面2时粘贴预硫化胎面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的翻新展开宽度。
凸部30有助于像这样确保翻新展开宽度,但是由于凸部30设置成从胎肩加强部6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并且凸部30的直线部32相对于水平线H的角度α在45°≤α≤90°的范围内,因此,不用增加橡胶量就能确保翻新展开宽度。
图5是关于通过将胎肩形状设为半圆形状来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形态的说明图。为了确保翻新胎面2时的翻新展开宽度,例如,如图5所示,通过将位于胎肩部5附近的胎肩加强部6的形状设为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并缓慢地弯曲的半圆形状,胎肩加强部6向轮胎径向外方突出,因此,能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然而,在将胎肩加强部6设为半圆形状的情况下,使用于胎肩部5附近的橡胶的体积增大。在橡胶的体积变大的情况下,在车辆行驶时由于挠曲等而进行发热的构件的数量增加,因此,发热量增加并且热量容易聚集。因此,在将胎肩部5附近的形状设为半圆形状的情况下,与胎肩加强部6不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向弯曲而是以接近直线的形状从胎肩部5朝向轮胎径向内方的情况相比,即,与将胎肩部5设为方形的情况相比,耐发热性恶化。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由于能将翻新展开宽度设为与将胎肩加强部6设为半圆形状的情况相同的程度,并且能将半圆形状的胎肩加强部6的凸部30以外的区域作为削减部40进行削减,因此,能减小使用于胎肩部5附近的橡胶的体积。就是说,由于凸部30以顶部31位于翻新展开宽度位置15内的形状从胎肩加强部6突出,因此,对于半圆形状的胎肩加强部6,能将轮胎径向上的顶部31的两侧的位置处的作为削减部40的区域的橡胶进行削减。由此,能减少在车辆行驶时进行发热的构件的数量,能减少发热量,因此,能减轻热量聚集在胎肩部5附近的情况。
此时,在直线部32相对于水平线H的角度α大于90°的情况下,橡胶的削减量减少,抑制发热量的效果降低。此外,在直线部32相对于水平线H的角度α小于45°的情况下,由于凸部30的刚性降低,因此,在粘贴了预硫化胎面的情况下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附近的刚性恐怕会降低。对此,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直线部32相对于水平线H的角度α在45°≤α≤90°的范围内,因此,能抑制橡胶量并抑制发热量,并且通过确保凸部30的刚性,能将凸部30用作翻新胎面2时的有效的翻新展开宽度的一部分。这些所带来的结果是,能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能确保翻新展开宽度。
此外,由于凸部30的弯曲部35向剖面方向内侧凸出并弯曲,因此,与将胎肩部5附近设为半圆形状的情况相比,能更可靠地增加在对位于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进行削减的情况下的削减量。由此,能更可靠地抑制发热量。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在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情况下的耐发热性的恶化。
而且,由于弯曲部35的顶部31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36位于胎面踏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的轮胎径向内方,因此,能进一步增加位于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橡胶的削减量。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发热量,能更可靠地抑制在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情况下的耐发热性的恶化。
此外,由于在凸部30中,胎体外端部11与顶部3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因此,能更可靠地确保在翻新胎面2时能粘贴预硫化胎面的部分的宽度。此外,由于直线部3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33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因此,能确保凸部30的顶部31的轮胎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刚性。由此,能确保在粘贴预硫化胎面的情况下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附近的刚性,能将凸部30用作翻新胎面2时的有效的翻新展开宽度的一部分。这些所带来的结果是,能更可靠地确保翻新展开宽度。
此外,以胎面踏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端部4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和顶部31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的关系在0.5≤(L/D)≤0.7的范围内的方式来形成凸部30,由此,能更可靠地抑制橡胶量并确保翻新展开宽度。就是说,在(L/D)<0.5的情况下,凸部30的突出量过大,可能无法有效地削减橡胶量。此外,在(L/D)>0.7的情况下,由于凸部30的突出量过小,因此,可能难以确保翻新展开宽度。对此,在以在0.5≤(L/D)≤0.7的范围内的方式来形成凸部30的情况下,能更可靠地确保翻新展开宽度,并且能抑制在确保翻新展开宽度的情况下的橡胶量。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能确保翻新展开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凸部30的顶部31为通过连接直线部32和弯曲部35来朝着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向弯曲而成的部分,但是顶部31也可以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以弯曲形状以外的形状来形成。例如,凸部30的顶部31可以是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方向弯曲的部分,也可以是由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在轮胎径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平面形成。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在凸部30的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有向剖面方向内侧凸出并弯曲的弯曲部35,但是在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也可以形成除了这样的弯曲部35以外的部分。凸部30的顶部3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例如,可以向剖面方向外侧凸出并弯曲,也可以与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直线部32相同,呈直线状来形成。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凸部30的弯曲部35的顶部31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36位于胎面踏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4的轮胎径向内方,但是弯曲部35的端部36也可以与胎面踏面3的端部4连接。即,凸部30可以从胎面踏面3的端部4的位置来形成。
[实例]
图6A~图6C是表示充气轮胎1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以下,对于上述的充气轮胎1,对针对以往例以及比较例的充气轮胎1和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的性能评价试验进行说明。性能评价试验针对关于耐发热性的试验、关于翻新宽度的确保的试验、翻新胎面端部的刚性的试验来进行。
在这些评价试验中,将JATMA所规定的轮胎的公称为245/70R19.5尺寸的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至19.5×6.75尺寸的JATMA标准轮辋的车轮,并使用气压已调整为660kPa的充气轮胎1来进行。在评价试验中,关于耐发热性,通过测定各充气轮胎1通过室内转鼓试验在速度80km/h、载荷20.19kN的条件下行驶7小时后的胎肩加强部6的温度来进行。耐发热性的评价结果是由将后文加以记述的以往例1的充气轮胎1的胎肩加强部6的温度设为100的指数计算出来。数值越小发热越困难,表示耐发热性优异。
此外,关于翻新宽度确保的评价试验,对于进行试验的各充气轮胎1,通过计测从胎面踏面3的端部4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粘贴预硫化胎面的部分设为何种程度来进行。翻新宽度确保的评价结果是由将后文加以记述的以往例1的充气轮胎1的从胎面踏面3的端部4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突出量设为100的指数计算出来。数值越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突出量越大,表示确保翻新展开宽度。
此外,关于翻新胎面端部刚性的评价试验,将进行试验的各充气轮胎1的胎面2翻新之后,通过由评价者目视来评价通过室内转鼓试验在速度80km/h、载荷20.19kN的条件下行驶150小时后的、基于胎肩加强部6附近的裂纹的产生个数和裂纹的长度的损伤来进行。翻新胎面端部刚性的评价结果是由将后文加以记述的以往例1的充气轮胎1的胎肩加强部6附近的损伤设为100的指数值计算出来。数值越大,在胎面2的翻新后的胎肩加强部6附近产生的裂纹越少,表示翻新胎面端部刚性优异。
对作为以往的充气轮胎1的一例的以往例1、2的充气轮胎、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实例1~6、以及作为与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进行比较的充气轮胎1的比较例1~4这12种充气轮胎1进行了评价试验。在这些充气轮胎1中,以往例1、2的充气轮胎1在胎肩加强部6的翻新位置未设有凸部30。此外,比较例1~4的充气轮胎1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凸部30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轮廓为曲线,或者即使轮胎径向内侧的轮廓为直线,直线相对于水平线H的角度α也不在45°≤α≤90°的范围内。
对此,作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的一例的实例1~6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凸部30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轮廓全部为直线,直线相对于水平线H的角度α在45°≤α≤90°的范围内。此外,在实例1~6的充气轮胎1中,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凸部30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轮廓、凸部30的顶部31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分别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A~图6C中,对于顶部31与胎体外端部1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将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胎体外端部11的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内侧的方向设为+(正),将从胎体外端部11的位置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方向设为-(负)。
如图6A~图6C所示,可知使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是,实例1~6的充气轮胎1相对于以往例1、2和比较例1~4能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能确保翻新胎面端部刚性并确保翻新展开宽度。就是说,实例1~6的充气轮胎1能抑制耐发热性的恶化,并且能确保翻新展开宽度。
标记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
3 胎面踏面
4 端部
5 胎肩部
6 胎肩加强部
7 侧壁部
8 带束层
81、82、83、84 带束
10 胎体
11 胎体外端部
12 内衬
15 翻新展开宽度位置
16 槽底侧基准线
17 带束侧基准线
20 环岸部
21 周向主槽
25 胎圈部
26 胎圈芯
27 胎边芯
30 凸部
31 顶部
32 直线部
33、36 端部
35 弯曲部
40 削减部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凸部,其向轮胎宽度方向外方突出并设置于胎肩加强部;
所述凸部具备:
顶部,其是所述凸部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端部;
直线部,其从所述顶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而构成所述凸部的表面,在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呈直线状来形成;
所述顶部位于作为翻新胎面时所述胎面的去除边界所在的轮胎径向的范围的翻新展开宽度位置内,所述直线部在所述直线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对于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假想线的角度为45°以上9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凸部具备从所述顶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而构成所述凸部的表面的弯曲部,并且,所述弯曲部向轮胎子午剖面视图中的剖面方向内侧凸出并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所述弯曲部中,所述顶部所在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位于胎面踏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作为位于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部分的胎体外端部与所述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所述直线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胎体外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L'在0mm≤L'≤30mm的范围内。
CN201780018478.9A 2016-03-30 2017-02-14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83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9090A JP6728882B2 (ja) 2016-03-30 2016-03-30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69090 2016-03-30
PCT/JP2017/005387 WO2017169214A1 (ja) 2016-03-30 2017-02-14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3665A CN108883665A (zh) 2018-11-23
CN108883665B true CN108883665B (zh) 2019-09-27

Family

ID=59962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847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883665B (zh) 2016-03-30 2017-02-1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2708B2 (zh)
JP (1) JP6728882B2 (zh)
CN (1) CN108883665B (zh)
DE (1) DE112017001676T5 (zh)
WO (1) WO20171692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04413A (ja) * 2017-12-13 2019-06-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800070B1 (en) * 2018-06-19 2024-03-2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7359622B2 (ja) * 2019-09-27 2023-10-1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9217828A1 (de) * 2019-11-19 2021-05-20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Nutzfahrzeugreifen
CN113135074B (zh) * 2020-01-20 2023-09-12 正新橡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胎边结构的轮胎
JP7024824B2 (ja) * 2020-07-03 2022-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0920A (ja) * 1996-05-14 1997-11-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荒れ地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08641A (ja) * 2008-03-04 2009-09-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35633A (zh) * 2007-10-23 2010-09-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2066662A (ja) * 2010-09-22 2012-04-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29590A (zh) * 2010-12-27 2012-07-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370211A (zh) * 2011-02-14 2013-10-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764412A (zh) * 2012-05-25 2014-04-3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基胎和包括该基胎的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58071A (en) 1977-09-09 1979-06-12 The Continental Group,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ating of three-piece cans
JPS58121701A (ja) 1982-01-13 1983-07-20 株式会社クボタ 畦塗機
JPS58121701U (ja) * 1982-02-13 1983-08-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更生タイヤ
JP3943359B2 (ja) * 2001-10-03 2007-07-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99406B2 (ja) * 2002-02-15 2005-09-28 昭治 小室 管路内壁に通信ケーブルの固定装置を取付けるバンド及び当該バンドを使用した通信ケーブルの固定装置の取付け方法
JP2004098953A (ja) 2002-09-12 2004-04-02 Bridgestone Corp 更生用空気入りタイヤおよび更生方法、ならびに更生タイヤ
JP2005263055A (ja) 2004-03-19 2005-09-2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108289B1 (ko) 2007-03-12 2012-01-25 가부시키가이샤 브리지스톤 공기입 타이어
KR20100123226A (ko) * 2009-05-15 2010-11-24 금호타이어 주식회사 방열특성이 향상된 물튀김 방지 타이어
JP5601005B2 (ja) * 2010-04-07 2014-10-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更生タイヤ
JP2012017061A (ja) 2010-07-09 2012-01-26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3006572A (ja) * 2011-06-27 2013-01-1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35935B2 (ja) * 2012-07-18 2016-11-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およびプレキュア更生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6085940B2 (ja) * 2012-10-11 2017-03-0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更生タイヤ
JP6179400B2 (ja) 2012-12-28 2017-08-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50541B1 (ja) 2014-11-11 2015-07-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00920A (ja) * 1996-05-14 1997-11-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荒れ地走行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35633A (zh) * 2007-10-23 2010-09-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9208641A (ja) * 2008-03-04 2009-09-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66662A (ja) * 2010-09-22 2012-04-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529590A (zh) * 2010-12-27 2012-07-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370211A (zh) * 2011-02-14 2013-10-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764412A (zh) * 2012-05-25 2014-04-3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基胎和包括该基胎的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52708B2 (en) 2021-07-06
DE112017001676T5 (de) 2018-12-13
JP6728882B2 (ja) 2020-07-22
CN108883665A (zh) 2018-11-23
US20190337336A1 (en) 2019-11-07
WO2017169214A1 (ja) 2017-10-05
JP2017178069A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3665B (zh) 充气轮胎
CN105899374B (zh) 充气轮胎
JP5160835B2 (ja) 更生タイヤ用プレキュアトレッド及び更生タイヤ
RU2456168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CN104245364B (zh) 充气轮胎
CN106232383B (zh) 充气轮胎
CN105365491B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8B (zh) 由多冠部化合物制成的胎面
CN1899862A (zh) 低噪声轮胎
JP7298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92465A (ja) サイドウォールインサート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473004A (zh) 充气轮胎
CN104114379A (zh) 充气轮胎
CN107949490B (zh) 充气轮胎
JP2007283827A (ja) 航空機用タイヤおよびそれの製造方法
JP2009298184A (ja) 更生タイヤ用トレッ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更生タイヤ
CN105848869B (zh) 具有织物加强层的预硫化轮胎胎面
JP2005112010A (ja) プレキュアトレッドゴム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更生タイヤ
CN108473005A (zh) 充气轮胎
US20190275841A1 (en) Tire with evolving tread
JP748262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313092B (zh) 充气轮胎
JP5708234B2 (ja) 更生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28405B2 (ja) 更生タイヤ
JP5232670B2 (ja) タイヤの更生方法及び更生タイヤ用プレキュアトレ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7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