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50219A -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 Google Patents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50219A
CN108850219A CN201810758925.0A CN201810758925A CN108850219A CN 108850219 A CN108850219 A CN 108850219A CN 201810758925 A CN201810758925 A CN 201810758925A CN 108850219 A CN108850219 A CN 1088502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leaves
gruel
cooking
tea
production techn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589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鸿儒
范锐
方发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ANZHU SANXI XIANGMING T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ANZHU SANXI XIANGMING T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ANZHU SANXI XIANGMING T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ANZHU SANXI XIANGMING TE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75892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502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50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502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2Rolling or shredding tea lea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的生产工艺,尤其是一种专用于泡饭或煮饭的茶叶的生产工艺;该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是以驻芽为原料,经萎凋、杀青、闷黄、干燥、走水、再次干燥而成;本发明通过工艺创新,结合黄茶与乌龙茶的工艺使所制得的茶叶兼具黄茶与乌龙茶的香味,使其在泡饭、煮饭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芳香,通过工艺的控制使得其茶水用于泡饭、煮饭能产生特殊的口感且成香浓郁,提高茶泡饭、煮饭的饮食质量,所得茶叶相比于市面销售的各种茶叶,茶水泡饭、煮饭的去脂、去腻、促消化作用更加突出。

Description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生产工艺,尤其是一种专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茶泡饭、茶煮饭不仅口味清新,还有一定的食疗功效:茶泡饭能去腻、化食的作用,中老年人常吃茶水米饭,可软化血管,降低血脂,防治心血管病,茶水中的单宁酸也能有效地预防中风。另外,茶多酚还能阻断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合成,胺和亚硝酸盐是食物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它们在37℃和适当酸度下,极易生成能致癌的亚硝胺,而茶泡饭、茶煮饭可以有效地防止亚硝胺的形成,从而达到防治消化道肿瘤的目的。茶泡饭色、香、味俱全的同时,还更能提供牙本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含氟化物,不断地有少量氟浸入牙组织,便能增强牙齿的坚韧性和抗酸能力,防止龋齿发生。
而现有市面销售茶叶均为泡水后直接饮用,没有专门结合泡饭或煮饭口感及有益功效做优化。因此开发一种专门用于泡饭或煮饭用的茶叶,通过茶叶的制作工艺提高其泡饭、煮饭的口感,提高其去腻、促消化的作用,对茶泡饭茶煮饭有益功效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通过该工艺制作得到的茶叶能专门用于泡饭或煮饭用,且泡饭煮饭后具有优异的口感、同时使茶泡饭、茶煮饭的有益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以驻芽为原料,经萎凋、杀青、闷黄、干燥、走水、再次干燥而成。
上述过程中,各过程为茶叶制作的工艺名称,其中:
驻芽:新梢生长顶芽不再展叶或生长休止时,形成驻芽。
萎凋:分日光萎凋和室内萎凋两种。日光萎凋又称晒青,让鲜叶散发部分水分,使叶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程度;室内萎凋又称凉青,让鲜叶在室内自然萎凋。
杀青:茶叶的初制工序之一。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
闷黄:黄茶制作特有的一道工序。是指将杀青或揉捻或初烘后的茶叶趁热堆积,使茶坯在湿热作用下逐渐黄变的特有工序。按茶坯含水量的不同又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走水:是指在经干燥后的茶叶自然放置,使各个位置的茶叶水分及茶叶的各部位水分分布均匀的过程。
进一步的,以驻芽顶端起最多3叶为原料。以茶树的老叶作为原料,有利于在后期加工过程形成其特色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同时有利于提高其去腻、促消化等作用。
进一步的,萎凋12-48小时。该过程在的目的在于使新鲜茶叶的水分流失。控制萎凋过程后茶叶内的含水量在30%-50%。以利于萎凋过程的摇青和后续的杀青、闷黄。
进一步的,萎凋过程中摇青1-2次。
上述过程中,摇青:是乌龙茶做青的步骤之一。将萎凋后的茶叶经过一定次数的摇青过程,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形成乌龙茶叶底独特的“绿叶红镶边”特点,以及乌龙茶独特的芳香。
进一步的,采用手工或机器摇青,每次摇青以手工摇6-10转的程度为准。该过程在于控制摇青的程度,以利于后期闷黄过程中对发酵程度的控制,以优化其口感和作用。
进一步的,杀青过程中控制锅温230-300℃,杀青时间2-6分钟。该杀青过程的控制,目的在于散发茶叶的青味,促进其形成适合茶泡饭、煮饭的良好香气。
进一步的,利用杀青后茶叶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
进一步的,茶叶杀青后进行闷黄时的温度为40-50℃。
进一步的,以透气的柔性材料将茶叶包裹后进行闷黄。以利于对闷黄过程的控制。透气的柔性材料可采用具有任性的编制物,比如布。
进一步的,以透气的柔性材料将茶叶包裹成条状进行闷黄。
进一步的,单批次进行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不超过20kg,其包裹所形成的条状直径不大于20cm。
进一步的,整个闷黄过程中对茶叶施加适当的压力。通过实验表明,在本发明的工艺中,整个闷黄过程中对茶叶施加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提升闷黄的效果,特别有利于优化该种泡饭煮饭茶的口感、香味和促消化作用。
进一步的,闷黄过程2-48小时。
进一步的,闷黄后得到发酵程度不高于15%的中间品。在该工艺中通过对闷黄时间的控制,来制的发酵程度不高于15%的中间品,有利于该泡饭煮饭茶的口感、香味和促消化作用的实现。
进一步的,还包含在杀青后或/和闷黄后对中间品的搓揉过程。杀青后的搓揉过程目的在于破坏其细胞壁,以优化其闷黄效果。闷黄后的搓揉过程在于茶叶的成型。
进一步的,闷黄后的干燥过程,使干燥后茶叶的含水率为10-13%。
进一步的,走水过程是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4-10小时完成。
进一步的,走水后的干燥过程,使干燥后茶叶的含水率约为6%。
进一步的,干燥过程采用电热干燥或者微波干燥或者红外线干燥。
该工艺制的茶叶或其茶水用于泡饭或煮饭。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工艺创新,结合黄茶与乌龙茶的工艺使所制得的茶叶兼具黄茶与乌龙茶的香味,有效的降低了茶叶的涩味,使其在泡饭、煮饭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芳香;
2、 该茶叶通过工艺的控制,使得其茶水用于泡饭、煮饭能产生特殊的口感,且成香浓郁,提高茶泡饭、煮饭的饮食质量;
3、通过该工艺制得的茶叶,相比于市面销售的各种茶叶,茶水泡饭、煮饭的去脂、去腻、促消化作用更加突出。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实施例1
原料:采摘驻芽顶端起3叶为原料。
萎凋:将鲜叶在凉爽通风的室内萎凋12小时,萎凋后茶叶内含水量约为50%。在萎凋过程中进行2次的摇青,摇青采用手工,每次摇青以手工摇6转的程度为准。
杀青:杀青过程中将锅温控制在230℃,杀青时间6分钟。
闷黄:以白布将茶叶包裹,利用杀青后茶叶约45℃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单批次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为20kg,用布将其包裹为条状,直径不大于20cm。室温下,闷黄过程2小时,得到发酵程度约为5%的中间品。
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含水率控制在10%。
走水:将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10小时,使茶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再次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水分控制在约6%。
还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选,而得到成品茶叶。
实施例2
原料:采摘驻芽顶端起3叶为原料。
萎凋:将鲜叶在凉爽通风的室内萎凋12小时,萎凋后茶叶内含水量约为50%。在萎凋过程中进行2次的摇青,摇青采用手工,每次摇青以手工摇6转的程度为准。
杀青:杀青过程中将锅温控制在230℃,杀青时间6分钟。
闷黄:以白布将茶叶包裹,利用杀青后茶叶约45℃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单批次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为20kg,用布将其包裹为条状,直径不大于20cm。室温下,闷黄过程2小时,得到发酵程度约为5%的中间品。在整个闷黄过程中,对包裹物用透气板面(如竹编板)覆盖,其上放置重物以达到对内部的茶叶施加一定的压力的目的,压力的大小以对茶叶间产生压合而不至于发生损坏为宜。
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含水率控制在10%。
走水:将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10小时,使茶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再次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水分控制在约6%。
还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选,而得到成品茶叶。
实施例3
原料:采摘驻芽顶端起3叶为原料。
萎凋:将鲜叶在凉爽通风的室内萎凋24小时,萎凋后茶叶内含水量约为40%。在萎凋过程中进行1次的摇青,摇青采用手工,以手工摇10转的程度为准。
杀青:杀青过程中将锅温控制在300℃,杀青时间2分钟。
闷黄:以白布将茶叶包裹,利用杀青后茶叶约40℃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单批次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为10kg,用布将其包裹为条状,直径不大于10cm。室温下,闷黄过程24小时,得到发酵程度约为12%的中间品。
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含水率控制在13%。
走水:将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7小时,使茶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再次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水分控制在约6%。
还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选,而得到成品茶叶。
实施例4
原料:采摘驻芽顶端起3叶为原料。
萎凋:将鲜叶在凉爽通风的室内萎凋24小时,萎凋后茶叶内含水量约为40%。在萎凋过程中进行1次的摇青,摇青采用手工,以手工摇10转的程度为准。
杀青:杀青过程中将锅温控制在300℃,杀青时间2分钟。
闷黄:以白布将茶叶包裹,利用杀青后茶叶约40℃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单批次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为10kg,用布将其包裹为条状,直径不大于10cm。室温下,闷黄过程24小时,得到发酵程度约为12%的中间品。在整个闷黄过程中,对包裹物用透气板面(如竹编板)覆盖,其上放置重物以达到对内部的茶叶施加一定的压力的目的,压力的大小对茶叶间产生压合而不至于发生损坏为宜。
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含水率控制在13%。
走水:将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7小时,使茶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再次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水分控制在约6%。
还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选,而得到成品茶叶。
实施例5
原料:采摘驻芽顶端起3叶为原料。
萎凋:将鲜叶在凉爽通风的室内萎凋48小时,萎凋后茶叶内含水量约为30%。在萎凋过程中进行2次的摇青,摇青采用机器,每次摇青以手工摇8转的程度为准。
杀青:杀青过程中将锅温控制在250℃,杀青时间4分钟。
闷黄:以白布将茶叶包裹,利用杀青后茶叶约50℃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单批次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为10kg,用布将其包裹为条状,直径不大于10cm。室温下,闷黄过程48小时,得到发酵程度约为15%的中间品。
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含水率控制在12%。
走水:将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4小时,使茶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再次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水分控制在约6%。
还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选,而得到成品茶叶。
实施例6
原料:采摘驻芽顶端起3叶为原料。
萎凋:将鲜叶在凉爽通风的室内萎凋48小时,萎凋后茶叶内含水量约为30%。在萎凋过程中进行2次的摇青,摇青采用机器,每次摇青以手工摇8转的程度为准。
杀青:杀青过程中将锅温控制在250℃,杀青时间4分钟。
闷黄:以白布将茶叶包裹,利用杀青后茶叶约50℃的自身温度和热量进行闷黄,单批次闷黄的半成品茶叶为10kg,用布将其包裹为条状,直径不大于10cm。室温下,闷黄过程48小时,得到发酵程度约为15%的中间品。在整个闷黄过程中,对包裹物用透气板面(如竹编板)覆盖,其上放置重物以达到对内部的茶叶施加一定的压力的目的,压力的大小以对茶叶间产生压合而不至于发生损坏为宜。
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含水率控制在12%。
走水:将干燥后的茶叶通过自然堆放4小时,使茶叶内的水分分布均匀。
再次干燥:通过干燥,将茶叶的水分控制在约6%。
还对干燥后的茶叶进行挑选,而得到成品茶叶。
在上述1-6的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杀青后或/和闷黄后对中间品增加手工搓揉过程,杀青后的搓揉过程目的在于破坏其细胞壁,以优化其闷黄效果。闷黄后的搓揉过程在于茶叶的成型,而进一步提升成品茶叶的品质。
本发明中通过对杀青过程火候控制,不仅控制了杀青过程,还控制了闷黄前茶叶状态,并通过闷黄中时间等实现发酵程度不高于15%的控制,从而促进本茶叶口感、成香和去脂、去腻、促消化功能的实现。
对比例
对比例与实施例1-6的其余条件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对比例的闷黄过程采用传统黄茶制作中的打堆闷黄。
上述各实施例及对比例工艺制的茶叶泡水,茶水用于泡饭,或者用茶叶、茶水煮饭。
上述各实施例中,干燥过程可采用电热干燥或者微波干燥或者红外线干燥。但通过实验表明:电热干燥、微波干燥、红外线干燥的不同干燥原理,在结合本发明整体制备工艺制的茶叶基础上,因干燥方式选取的不同还带来最终产品泡饭或煮饭后口感的不同。相比之下,在本工艺基础上,红外线干燥得到的茶叶口感、成香相对更好。
效果对比
在各实施例中,实施例2对比实施例1,实施例4对比实施例3,实施例6对比实施例5,通过对茶叶闷黄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过程,表明该压力的存在能够有效、显著的改善闷黄质量,使得成品茶叶在泡饭或煮饭后成香更加突出,口感更加独特。
实施例1-6与对比例相比,表明在闷黄过程中,茶叶包裹为条状的闷黄过程相比传统的打堆闷黄过程,能更有利于茶叶的发酵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并有效的提升闷黄质量,改善茶水泡饭、煮饭的口感和成香。
另外,本发明所制得的茶叶泡水后,与现有市场销售的各种类型茶叶相比,其不仅香型特别且口感特殊,通过实验对比表明,其去脂、促消化的作用也更加显著。
本发明的茶叶通过工艺创新,融合黄茶与乌龙茶的工艺,使所制得的茶叶兼具黄茶与乌龙茶的香味,且茶叶涩味达到很低状态,使其在泡(煮)饭过程中呈现特殊的芳香;同时通过对原料的选取,萎凋、杀青、加压闷黄关键过程的工艺控制,使得其茶水用于泡饭、煮饭能产生特殊的口感,且成香浓郁,能提高茶泡饭、煮饭的饮食质量;该茶叶相比于市面销售的各种茶叶,茶水泡饭、煮饭的去脂、去腻、促消化作用更加突出。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披露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披露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Claims (10)

1.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以驻芽为原料,经萎凋、杀青、闷黄、干燥、走水、再次干燥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以驻芽顶端起最多3叶为原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萎凋12-48小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萎凋过程中摇青1-2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手工或机器摇青,每次摇青以手工摇6-10转的程度为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以透气的柔性材料将茶叶包裹后进行闷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整个闷黄过程中对茶叶施加适当的压力。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闷黄过程2-48小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闷黄后得到发酵程度不高于15%的中间品。
10.用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工艺制的茶叶或其茶水用于泡饭或煮饭。
CN201810758925.0A 2018-07-11 2018-07-11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Pending CN1088502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8925.0A CN108850219A (zh) 2018-07-11 2018-07-11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58925.0A CN108850219A (zh) 2018-07-11 2018-07-11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50219A true CN108850219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301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58925.0A Pending CN108850219A (zh) 2018-07-11 2018-07-11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5021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7754A (ja) * 1997-05-29 1998-12-15 Towa:Kk 固形茶の製造方法
CN1484993A (zh) * 2003-08-01 2004-03-31 林 游 食用米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5211346A (zh) * 2015-10-20 2016-01-06 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工黄大茶的加工方法
CN106720561A (zh) * 2017-01-19 2017-05-31 合肥观云阁商贸有限公司 手工黄茶的加工方法
CN106720562A (zh) * 2017-01-19 2017-05-31 合肥观云阁商贸有限公司 黄茶的制造方法
CN107087690A (zh) * 2017-06-29 2017-08-25 刘超建 一种黄茶加工方法
CN107279336A (zh) * 2017-07-27 2017-10-24 长兴顾渚正源紫笋茶有限公司 一种黄茶蒸青制备工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7754A (ja) * 1997-05-29 1998-12-15 Towa:Kk 固形茶の製造方法
CN1484993A (zh) * 2003-08-01 2004-03-31 林 游 食用米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5211346A (zh) * 2015-10-20 2016-01-06 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工黄大茶的加工方法
CN106720561A (zh) * 2017-01-19 2017-05-31 合肥观云阁商贸有限公司 手工黄茶的加工方法
CN106720562A (zh) * 2017-01-19 2017-05-31 合肥观云阁商贸有限公司 黄茶的制造方法
CN107087690A (zh) * 2017-06-29 2017-08-25 刘超建 一种黄茶加工方法
CN107279336A (zh) * 2017-07-27 2017-10-24 长兴顾渚正源紫笋茶有限公司 一种黄茶蒸青制备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庄文勤: "煮饭茶之恋", 《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 *
杨亚军: "《评茶员培训教材》", 31 January 2009, 金盾出版社 *
白卫东: "《农产品加工实用技能》", 30 June 2012, 中山大学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04619B (zh) 一种红枣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1411374B (zh) 一种苦荞胚芽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1213995B (zh) 玉兰绿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7258983A (zh) 一种杜仲雄花茯砖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49045B (zh) 一种具有独特醇香的铁观音制作方法
CN103005097A (zh) 一种茶树花的生产方法
CN104041606B (zh) 一种益生元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5124011A (zh) 降低夏秋茶苦涩味的绿茶加工工艺
CN105341191A (zh) 一种金牡丹红茶的制备方法
CN107668228A (zh) 一种栗香型观音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9730168A (zh) 绿茶通过从真空冻结中升华去掉水份的干燥方法
CN106561853A (zh) 潜云甜香型工夫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5685287A (zh) 一种茉莉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3082044A (zh) 一种即食茶叶的生产方法
KR101845613B1 (ko) 모링가 커피된장과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8112713A (zh) 一种白茶毛茶去青醇化的方法
CN104798926A (zh) 具有健脾开胃功效的六堡茶的制备方法
CN107047895A (zh) 一种芹菜叶茶的制作方法
CN108850219A (zh) 用于泡饭或煮饭茶叶的生产工艺
KR101024454B1 (ko) 발효 숙성 녹차의 제조 방법
CN107821661A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工艺
CN107467218A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7319047A (zh) 一种高山有机红茶及其加工方法
KR100538058B1 (ko) 보리잎차 제조방법
KR102284919B1 (ko) 쑥 발효숙성 차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