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49229B - 一种食用菌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及打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食用菌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及打孔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49229B CN108849229B CN201810761157.4A CN201810761157A CN108849229B CN 108849229 B CN108849229 B CN 108849229B CN 201810761157 A CN201810761157 A CN 201810761157A CN 108849229 B CN108849229 B CN 1088492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ints
- bag
- inoculation
- air
- frui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50—Inoculation of spawn
- A01G18/55—Forming inoculation ho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1)选择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2)在出菇袋上贴胶布,灭菌;(3)打孔;(4)在打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用胶布封上接种口,培养;(5)揭去胶布,在接种口处划“十”字形;(6)将接种口覆盖上报纸。本发明将传统打孔方式改进为小孔多点出菇;并且本发明通过先贴胶布再灭菌再打孔的方式,减少了传统方法中先打孔再贴胶布从而导致的受杂菌污染的机率,相对于传统的培养中打孔的方式,本发明的培养方式提高了生物学效率,而且生产的食用菌朵型小,生物学效率高,且杂菌污染率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以及所用的打孔设备。
背景技术
食用菌装袋之后,会经过装袋培养,在培养中需对出菇袋打孔。传统的打孔方法,其步骤是:银耳料袋制作工艺是装袋后先打穴封口,灭菌冷却后揭封接种。料袋长短规格两种:一种是袋长50厘米打3穴,另一种是袋长55厘米打4穴。接种穴位置, 按料袋长度等分距离。银耳1穴只长1朵子实体,一次性采收,标准接种穴为直径1.2 厘米,深2厘米。
上述的打孔方法,其缺点是:(1)打孔接种穴深、大,造成出菇后银耳子实体基部大,商品性差。
(2)出耳朵型大,市场卖点低,朵型小,市场卖点高。
(3)传统菌袋规格、打穴个数生物学效率低。
(4)传统打穴、接种方式易引起杂菌感染。
CN108040743A公开了一种杏鲍菇高效袋装栽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玉米芯、麸皮、甘蔗渣、木屑、玉米粉、豆粕粉、轻质碳酸钙、石灰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杏鲍菇栽培基质,向其中添加外源酶制剂混匀,然后在温水浴中处理,加水调节含水量,搅拌均匀,得到杏鲍菇培养料;将杏鲍菇培养料分装到多个聚丙烯袋中,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冷却至室温后,在无菌条件下采用中间打孔进行接种,然后移入培养室中避光培养,待发满菌丝后继续培养,转入出菇房,控制温度、湿度、CO2浓度,在光照刺激、通风条件下出菇,当子实体长大,孢子尚未弹射时采收;经常检查,若有污染袋立即处理,若在培养室内发生破袋,应立刻清扫干净;做好环境卫生,保持清新的空气。
以上的方法中,打孔方式及个数等并未有特殊的方案(未作特殊说明),沿用的是普通的打孔方式。因此,也容易出现上述的传统打孔接种方法中出现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菌装袋后在出菇袋中培养的方法,并且还提供了上述的培养过程中打孔所用设备。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包括两个点,所选择的这两个点关于穿过出菇袋中心位置的纵向轴线对称,这两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包括两个点,所选择的这两个点关于穿过出菇袋中心位置的纵向轴线对称,这两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点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点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且第一组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第二组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呈异面垂直;
即在同一个出菇袋上部设置两组四个点,这四个点中分别有两个点位于同一平面上;
在上述的四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记作A、B、C、G;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变形方式,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三个点,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2高度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三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记作A、B、C;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本发明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再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也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的三个点与第二组的三个点位置上下两两对应;
在上述的六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记作A、B、C、D、E、F;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作为另外一种优选方式,本发明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再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也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的三个点与第二组的三个点位置交错开,俯视时第二组的每个点正好位于第一组相对应的相邻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六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记作A、B、C、D、E、F;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优选的,(3)中,A、B、C、这四个孔为圆形孔,其孔径为0.4-0.6 cm;步骤(6)中透气性材料为报纸。
本发明的培养方法,可用广泛应用于以下的食用菌,比如平菇、姬菇、秀珍菇、香菇、猴头菇、榆黄蘑中的任一种。
该食用菌为银耳,银耳的接种量为:每处接种口均接种1.5—2.0毫升。
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6%、麸皮10%、石灰3%、石膏1%,每袋干料重0.6—0.7公斤。
步骤(2)中,所打的孔为圆形孔、正方形孔、菱形孔、椭圆形孔中的任一种。
支撑板,支撑板下底部每个角上都有支撑杆;支撑板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分别与左挡板和右挡板相连接,左挡板和右挡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顶板和下底板相连接;上顶板下底部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下底部有伸缩杆,伸缩杆下方有第一切削筒体;下底板的上部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上有伸缩杆,伸缩杆与第二切削筒体相连接;支撑板上有圆孔;第一切削筒体(401)的下端和第二切削筒体(402)上与第二切削筒体(401)相对的一端上是刀刃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在出菇袋上改进打孔方式,将传统打孔方式改进为小孔多点出菇;并且本发明通过先贴胶布再灭菌再打孔的方式,减少了传统方法中先打孔再贴胶布从而导致的受杂菌污染的机率,相对于传统的培养中打孔的方式,本发明的培养方式提高了生物学效率,而且生产的食用菌朵型小,生物学效率高,且杂菌污染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银耳打出菇袋打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银耳打出菇袋打孔后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2中银耳出菇袋上打孔后各孔的位置关系图;
图4实施例2中银耳出菇袋的孔上划”十“字后的孔的示意图;
图5实施例2中银耳出菇袋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3中出菇袋上各孔的位置关系图;
图7为实施例3中划上 “十”字形后出菇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4中银耳出菇袋打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4中银耳出菇袋的俯视图;
图10为传统方法培养拍摄的实物照片;
图11为实施例1的实物图;
图12为实施例3的实物图;
图13为实施例2平放后的实物图;
图14为本发明与传统方法生产的银耳对比图,图上的为本发明的银耳实物图,图下的为传统方法生产的银耳;
图15为打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电机与伸缩杆的位置关系图;
图17为对比例1中的方法栽培中感染上根霉的照片;
图18为对比例1中的方法栽培中感染上链孢霉的照片;
图中,1-出菇袋,2-孔A,3-孔B,4-孔C,5-孔G,6-孔D,7-孔E,8-孔F。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中,总共打4个孔,分别打在两个不同的平面上;
银耳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培养料配方具体为:棉籽壳86%、麸皮10%、石灰3%、石膏1%,每袋干料重0.6—0.7公斤;
(2)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包括两个点,所选择的这两个点关于穿过出菇袋中心位置的纵向轴线对称,这两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包括两个点,所选择的这两个点关于穿过出菇袋中心位置的纵向轴线对称,这两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点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点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且第一组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第二组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呈异面垂直;
在上述的四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圆孔,所打的孔记作孔A2、孔B3、孔C4、孔G5;每个孔的孔径为0.56cm左右; 如附图1-2所示;附图1为实施例1中的出菇袋所打的孔的位置关系图,附图2为出菇袋的俯视图;
打孔设备的结构如下(附图15和16):
支撑板6,支撑板6下底部每个角上都有支撑杆7;支撑板6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分别与左挡板103和右挡板104相连接,左挡板103和右挡板10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顶板101和下底板104相连接;上顶板101下底部有第一电机201,第一电机201的下底部有伸缩杆301,伸缩杆下方有第一切削筒体401;下底板204的上部有第二电机202,第二电机上有伸缩杆302,伸缩杆与第二切削筒体402相连接;支撑板6上有圆孔5。上顶板101下底部的第一电机201带动伸缩杆301(螺旋状)转动,伸缩杆301带动第一切削筒体401向下方延伸,直至栽培袋上贴胶布处(也可以直接打孔,不用将胶布揭下,因为切削筒体的下端本身是带有刀刃结构的,在打孔之前,对切削筒体的末端清洗消毒灭菌处理);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每处接种口均接种1.8mL左右,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比如废旧报纸,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在对栽培袋打孔时,将栽培袋通过皮带或者是人工运送至支撑板6的上方,然后开启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从而带动两根伸缩杆向下和向上运转,第一切削筒体401的下端和第二切削筒体402上与第一切削筒体401相对的一端上是刀刃结构,第一切削筒体401和第二切削筒体402上的刀刃结构对栽培袋直接进行打孔。
实施例2
实施例2中总共打三个孔,在距离出菇袋口1/2位置处的平面的出菇袋边缘打孔;
银耳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三个点,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2高度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三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分别记作孔A 2、孔B 3、孔C4; 如附图3-5所示,附图3为出菇袋上打孔后各孔的位置关系图;附图4为划上”十“字后的孔的示意图;附图5为出菇袋的俯视图;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采用实施例1中的设备打孔,打孔时仅仅开启其中的一个电机,然后旋转开始打第二个孔。
实施例3
总共打6个孔,分别打在两个不同的平面,每个平面上打三个孔;且出菇袋上同一纵向的平面上分布有两个孔;
银耳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再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也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的三个点与第二组的三个点位置上下两两对应;
在上述的六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记作孔A2、孔B3、孔C4、D6、孔E7、孔F8;附图6-7中,附图6为实施例3中出菇袋上各孔的位置关系图,附图7为划上 “十”字形后出菇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打孔设备采用实施例1中的设备,仅仅采用其中的一个电机打孔。
实施例4
银耳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再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也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的三个点与第二组的三个点位置交错开,俯视时第二组的每个点正好位于第一组相对应的相邻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六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孔,所打的孔记作孔A2、孔B3、孔C4、D6、孔E7、孔F8;
附图8-9为实施例4中出菇袋的结构示意图和俯视图;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5%左右。
对比例1为采用传统的方法栽培及打孔,具体的步骤如下:
传统方法中,银耳出菇方式一直是长袋出菇(袋径折幅宽长为12 ~ 12.3 ×50~ 55 (厘米),其缺点是,耳孔大,造成银耳基部过大。污染率高。
生物学效率和杂菌的污染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物学效率=鲜菇重/干料重×100%;
杂菌污染率=污染袋数∕总袋数×100%;
杂菌包括:曲霉、链孢霉、木霉、毛霉、根霉、青霉、酵母菌;
传统的打孔方法,其培养的具体步骤是:银耳料袋制作工艺是装袋后先打穴(即打孔),再封口,灭菌冷却后揭封接种。此方法的缺陷是容易在灭菌后在搬运等过程中造成胶布脱落造成污染,从而增加杂菌的染污率,影响银耳的生产。
实施例1、2中,银耳的杂菌污染率为0,生物学效率较高,但是对培养料配方未完全利用,此袋培养料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本发明人通过改进,通过实施例3、4的两种方式,不仅较彻底的利用了培养料,而且又给银耳提供了其所必须的养分,不会影响其生长;另外,实施例3-4中,银耳之间的间距设置也较为合理,不同接种口的银耳之间不会争夺营养或者是彼此距离太近,从而影响其外观。为此,本发明人还设计过同一出菇袋上设计8个孔,或者是在三个不同平面总共设计6个孔的方式,通过实验,本发明人发现上述的8孔或6孔设计,间距不合理,会导致银耳在生长时争夺营养或者是彼此挨挤影响外观,因此,本发明人采用了最佳的实施例3、4,以此获得外观、外形和品质俱佳的银耳。
本发明主是是从以下的两个方面来改进的:
1 在出菇袋的设计上,设计为小袋出菇,且打孔时,选择本发明中实施例3-4的打孔方式,不仅能较好的利用培养料,不会造成浪费,而且多点打小孔的方式使基部小(根部小),小朵商品性好、卖点好、售价高;
2另一方面,本发明先打准即将打孔的点,贴上胶布,灭菌,再打孔;如此改进的优点是,避免灭菌后在搬运等过程中造成胶布脱落造成污染(减少污染率)。
通过改进工艺,以及改进装袋后打孔的方式及方法,并且借助于专用的设备进行打孔,克服了上述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Claims (5)
1.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6%、麸皮10%、石灰3%、石膏1%,每袋干料重0.6—0.7公斤;
(2)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包括两个点,所选择的这两个点关于穿过出菇袋中心位置的纵向轴线对称,这两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包括两个点,所选择的这两个点关于穿过出菇袋中心位置的纵向轴线对称,这两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点所在的平面与第二组点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且第一组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线与第二组的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呈异面垂直;
在上述的四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圆形孔,所打的孔记作A、B、C、G;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该食用菌为银耳,银耳的接种量为:每处接种口均接种1.5—2.0毫升;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2.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6%、麸皮10%、石灰3%、石膏1%,每袋干料重0.6—0.7公斤;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三个点,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2高度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三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圆形孔,所打的孔记作A、B、C;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该食用菌为银耳,银耳的接种量为:每处接种口均接种1.5—2.0毫升;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3.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6%、麸皮10%、石灰3%、石膏1%,每袋干料重0.6—0.7公斤;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再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也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的三个点与第二组的三个点位置上下两两对应;
在上述的六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圆形孔,所打的孔记作A、B、C、D、E、F;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该食用菌为银耳,银耳的接种量为:每处接种口均接种1.5—2.0毫升;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4.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包括下述的步骤:
(1)选择规格为15×23×0.005cm的聚丙烯袋作为食用菌出菇袋,将培养料配方装袋,形成大致呈柱状的出菇袋;培养料配方为:棉籽壳86%、麸皮10%、石灰3%、石膏1%,每袋干料重0.6—0.7公斤;
(2)在出菇袋上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一组点,第一组点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1/3高度的位置处;
再在出菇袋外缘的同一圆周上选择第二组点,第二组点也由三个点组成,所选择的这三个点中相邻点之间的角度为120°,且相邻的点之间的间距相等;上述三个点位于出菇袋自袋口至袋底的2/3高度的位置处;
第一组的三个点与第二组的三个点位置交错开,俯视时第二组的每个点正好位于第一组相对应的相邻两个点之间的位置处;
在上述的六个点贴上透气性胶布,经于127℃高压灭菌3h,冷却;
(3)揭下透气性胶布,然后分别在贴透气性胶布处打圆形孔,所打的孔记作A、B、C、D、E、F;
(4)在所打的孔处接入培养好的液体菌种,然后再用透气性胶布封上接种口,并培养25-30天;
(5)当出菇袋内出现黄色水珠时,揭去接种口/穴口处的透气性胶布,并在出菇袋的接种口处划长度为0.8~1.0cm“十”字形;该食用菌为银耳,银耳的接种量为:每处接种口均接种1.5~2.0毫升;
(6)再将接种口覆盖上透气性材料,增加空气湿度至80~8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菌的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圆形孔的孔径为0.4-0.6 cm;步骤(6)中透气性材料为报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61157.4A CN108849229B (zh) | 2018-07-12 | 2018-07-12 | 一种食用菌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及打孔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761157.4A CN108849229B (zh) | 2018-07-12 | 2018-07-12 | 一种食用菌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及打孔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49229A CN108849229A (zh) | 2018-11-23 |
CN108849229B true CN108849229B (zh) | 2021-02-09 |
Family
ID=64300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761157.4A Active CN108849229B (zh) | 2018-07-12 | 2018-07-12 | 一种食用菌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及打孔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49229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35184A (zh) * | 2013-08-24 | 2014-01-29 | 江剑峰 | 一种银耳栽培方法 |
CN203635981U (zh) * | 2013-12-27 | 2014-06-11 | 上海雅风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防爆板的双向钻孔设备 |
CN105052556B (zh) * | 2015-09-02 | 2017-10-31 | 古田县恒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袖珍银耳的栽培方法 |
CN106718015A (zh) * | 2015-11-23 | 2017-05-31 | 东至林野生态种植中心 | 一种用于菌棒的打孔注菌装置 |
CN105432323A (zh) * | 2015-12-11 | 2016-03-30 | 蓬溪昊宏菌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香菇的栽培方法 |
-
2018
- 2018-07-12 CN CN201810761157.4A patent/CN10884922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49229A (zh) | 2018-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37849B (zh) | 一种银耳菌种培育方法 | |
CN104285677B (zh) | 一种食用菌木签菌种的制作方法 | |
CN104303833A (zh) | 一种台湾秀珍菇在皖北地区栽培的方法 | |
CN1049793C (zh) | 平菇“丰八”菌种与其培养方法及栽培方法 | |
CN105379556A (zh) | 一种采用温控式出菇管理技术的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 |
CN108849229B (zh) | 一种食用菌装袋后的培养方法及打孔设备 | |
KR20200012367A (ko) | 꽃송이 버섯 재배방법 | |
CN105638245A (zh) | 一种香菇二次打孔栽培方法 | |
CN111357565A (zh) | 一种菌袋环式多点位接种、吊袋出菇的金耳栽培方法 | |
CN204392909U (zh) | 双孢菇节能发酵隧道 | |
CN109971653B (zh) | 一种金针菇退化菌种的快速复壮方法 | |
CN111328628B (zh) | 一种金耳栽培的打孔透气培养法 | |
CN100515180C (zh) | 巴西蘑菇的培养方法 | |
CN113099947A (zh) | 一种食用菌培养方法 | |
CN202374742U (zh) | 带胶性封口的银耳栽培套袋 | |
CN111149623A (zh) | 一种规模化生产羊肚菌栽培种的方法 | |
JP3515266B2 (ja) | きのこ類の培養袋およびきのこ類の培養方法 | |
KR20190056328A (ko) | 미세기공이 형성된 버섯 배양용 봉지를 이용한 버섯의 제조방법 | |
CN202232253U (zh) | 灰树花栽培用生育瓶盖 | |
CN104106378A (zh) | 一种香菇栽培袋 | |
CN114938760B (zh) | 一种血红小菇的栽培方法 | |
CN112493055B (zh) | 一种食用菌培养基料菌包及其生产工艺 | |
CN102893808A (zh) | 一种平菇定位出菇技术 | |
CN219228567U (zh) | 一种食用菌培养基料菌包 | |
CN202232256U (zh) | 灰树花栽培用培养瓶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