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91507A - 车体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91507A
CN108791507A CN201810360631.2A CN201810360631A CN108791507A CN 108791507 A CN108791507 A CN 108791507A CN 201810360631 A CN201810360631 A CN 201810360631A CN 108791507 A CN108791507 A CN 108791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pendicular wall
roof
wall surface
cross beam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606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91507B (zh
Inventor
武田宗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91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1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91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1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体后部结构,其改善从铰链安装座部到车顶侧的刚性并且能通过将两个竖壁形状布置成在后尾门开口的上角部重叠来应对来自后侧围立柱或后尾门铰链的输入负荷。车体后部结构包括:设置有后尾门安装座部的车顶板;接合到该车顶板的车室内侧的车顶横梁;与车顶横梁的车宽方向端部和车顶板接合的车体侧部;设于车体侧部的后端部的竖壁面构件;以及布置于车顶板与车顶横梁之间并且加强后尾门安装座部的加强构件,竖壁面构件形成为从后尾门开口部的上角部到侧部,设置于车顶横梁的后端部的竖壁面部设置为与竖壁面构件相连,并且竖壁面部和加强构件的后端部的竖壁部设于车顶板的后端部内侧且在从车体后方侧观察时上下重叠。

Description

车体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后部结构,其设置有安装后尾门的后尾门铰链安装座部。
背景技术
已知在后尾门铰链安装座部上方的后尾门开口上部的、通过由加强件设置的封闭截面结构来加强铰链安装部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由于从后侧围立柱的下方到上方的输入负荷和从后尾门铰链的中央到外侧的输入负荷集中于后尾门开口角部的从铰链安装座部到车顶板侧端部的区域,所以需要确保角部的诸如扭转刚性等的刚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241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如上所述的角部处的诸如扭转刚性等的刚性,理想的是使沿着后尾门开口的竖壁从铰链安装座部经过角部插到车体侧部,但是由于铰链安装座部的布局极其受限,所以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车体后部结构,该车体后部结构改善了从铰链安装座部到车顶侧的刚性,并且能够通过将两个竖壁形状布置成在后尾门开口的上角部重叠来应对来自后侧围立柱或后尾门铰链的输入负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车体后部结构中包括:车顶板,其设置有后尾门安装座部;车顶横梁,其接合到所述车顶板的车室内侧;车体侧部,其与所述车顶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和所述车顶板接合;竖壁面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车体侧部的后端部;以及加强构件,其布置于所述车顶板与所述车顶横梁之间并且加强所述后尾门安装座部,所述竖壁面构件形成为从后尾门开口部的上角部到侧部;设置于所述车顶横梁的后端部的竖壁面部设置为与所述竖壁面构件相连;并且所述竖壁面部和所述加强构件的后端部的竖壁部设置于所述车顶板的后端部内侧,并且在从车体后方侧观察时所述竖壁面部和所述竖壁部上下重叠。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以下效果。
由于使设置于车顶横梁的后端部的竖壁面部设置为与设置于车体侧部的后端部的竖壁面构件相连,所以能够确保角部的诸如扭转刚性等的刚性。即,由于能够使沿着后尾门开口的竖壁从铰链安装座部经过角部插到车体侧部,所以能够确保对抗集中于后尾门开口角部的从铰链安装座部到车顶板侧端部的区域的输入负荷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的、示出移除了后尾门的车体后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放大了的图1中的车体后部的角部和箭头A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4是图2的C-C线截面图。
图5是示出放大了的移除了图1中的车顶板的箭头A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的车体后部结构从车室内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1至图7详细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结构。
在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1表示所示出的移除了后尾门(未示出)并且由覆盖车体上表面的车顶板2和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于车顶板2的后端部室内侧的车顶横梁3构成的车体后部的车顶部。附图标记4表示布置于车顶部1的左右下部侧的构成车体侧面的车体侧部,并且该车体侧部4的后部由构成车体侧面的车体侧部外板5和布置于车体侧部外板5的后端部室内侧的后侧围内板6构成。
使车顶部1和车体侧部4的后端部构成为在地板面板(未示出)的上部侧形成实质倒U字状的后尾门开口部10,并且通过后尾门(未示出)打开/关闭该后尾门开口部10。通过布置车顶侧加强件7加强车顶横梁3,将铰链安装座部8对应该加强位置地设置于车顶板2的后端部。
将后尾门安装成能够在设置于车顶板2的后端部的铰链安装座部8处通过铰链配件(未示出)打开/关闭。
如图3至图5所示,车顶横梁3由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带状车顶横梁主体部31和分别位于车顶横梁主体部31的左右两侧、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车顶横梁延伸部32构成。该对车顶横梁延伸部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各端部32a处接合到车顶板2的左右缘部2a。在车顶横梁主体部31与车顶横梁延伸部32之间的接合部,通过螺合螺钉33和螺母33a组装后侧围内板6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延长部6a。
如图3所示,在该车顶板2与车顶横梁延伸部32之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有用于如图3所示的加强件的车顶侧加强件7,在车顶侧加强件7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端部7a与车顶板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2a以及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端部32a接合在一起。如图4所示,在该车顶侧加强件7中,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7b与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前端部32b螺合或接合,具有通过向下弯折在中间形成的台阶部7c的后端部7d接合到加强铰链安装座部8的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的前端部。如图4所示,车顶侧加强件7的前端部7b与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前端部32b之间的接合部和后侧围内板6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延长部6a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6b固定在一起。车顶侧加强件7与车顶横梁延伸部32形成具有实质四边形截面的封闭截面部S。
如图4和图5所示地形成的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用于加强铰链安装座部8并且配置于车顶板2的后端部2c与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后端部32c之间,其中,铰链安装座部8设置于车顶板2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2c,车顶板2具有安装后尾门的台阶部2b。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是板厚大于车顶侧加强件7的板厚的金属制构件、配置于与铰链安装座部8对应的位置并且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形状且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曲柄形状。
图4示出了待安装于车顶部1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铰链配件81的安装部81a通过螺钉82和螺母82a固定到车顶板2的后端部2c上的铰链安装座部8、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和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后端部32c的状态。在后侧围内板6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螺母82a的作业用开口孔6c。该后侧围内板6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凸缘部6d一体地接合到车顶板2的后端部2c的凸缘部2d。
在车体侧部的后端部,设置有用于接合车体侧部外板5和后侧围内板6的车体侧部延伸部(竖壁面构件)51,并且如图5至图7所示,该车体侧部延伸部51在车体侧部4的后表面形成竖壁面4A。通过从后尾门开口部10的上边部角部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上边部延伸设置该竖壁面4A,并且该车体侧部延伸部51的延出部51a接合到布置于车室内侧的后侧围内板6的延长部6a(参照图5)。
使通过车体侧部延伸部(竖壁面构件)51形成的竖壁面4A形成为:竖壁面4A从形成有弯曲部的上端的角部朝向车顶部1中的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竖壁部32A延伸,并且沿着车体侧部延伸部51的外侧棱线部A1和内侧棱线部A2的形状描绘出如图7中所示的虚线形状X的圆弧。在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竖壁部32A的前方侧,设置有跨过竖壁上侧的棱线部B1延伸到车体前方的上壁面32B,并且该上壁面32B接合到车体侧部4。此外,跨过竖壁下侧的棱线部B2延伸到车体后方的后端部(底壁面)32c接合到延伸至车体侧部延伸部51的车体后方的壁面。
此外,关于车顶侧加强件7,沿着上侧棱线部C1和下侧棱线部C2的形状形成为图7中的虚线形状Y,使得当从车体后方观察时通过台阶部7c的后表面形成的竖壁部7A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侧逐渐变细。具有虚线形状X的竖壁部32A和具有虚线形状Y的竖壁部7A形成为当从车体后方观察时上下重叠。
根据上述构成,从设置于车体侧部4的后端部的车体侧部延伸部51朝向车顶部1中的车顶横梁3形成的具有虚线形状X的竖壁部32A和具有虚线形状Y的竖壁部7A形成为从车体后方观察时上下重叠。因此,能够确保后尾门开口角部10A的诸如扭转刚性等的刚性用于对抗集中于后尾门开口角部10A的从铰链安装座部8到车顶板侧端部的区域的来自后侧围立柱或后尾门铰链的输入负荷。
车体侧部延伸部51的外侧棱线部A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设置有车顶侧加强件7的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的加强面相连,并且该外侧棱线部A1还具有作为对抗来自后侧围立柱或后尾门铰链的输入负荷的分散路径的效果。
车顶横梁3的竖壁面部、即车顶部1中的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竖壁部32A朝向设置有铰链安装座部8(作为后尾门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并且,车顶侧加强件(加强构件)7延伸到车体前方侧且还具有朝向与车体侧部4的接合部逐渐下降的竖壁部(竖壁)7A。
由于能够使沿着后尾门开口的竖壁部7A从铰链安装座部8经过角部插到车体侧部4,所以能够确保抵抗集中于后尾门开口角部10A的从铰链安装座部8到车顶板侧端部的区域的输入负荷的刚性。此外,由于车顶侧加强件7的竖壁部7A朝向与车体侧部4的接合部逐渐下降,所以竖壁部7A的上侧棱线部C1朝向与车体侧部4的接合部平滑地连续,从而能够防止角部处输入负荷的集中。
车顶横梁3的竖壁面部、即车顶部1中的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竖壁部32A具有跨过竖壁上侧的棱线部B1延伸到车体前方的上壁面32B,并且该上壁面32B接合到车体侧部4。
因此,能够通过车顶横梁3的两个平面、车顶横梁延伸部32和车顶侧加强件7使车顶部1与车体侧部4之间的、应力容易集中的接合部得到加强。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对抗集中于后尾门开口角部10A的从铰链安装座部8朝向车顶板侧端部的区域的输入负荷的刚性。
此外,由于车顶横梁延伸部32和车顶侧加强件7通过跨过两者接合的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得到加强,所以能够获得更好的刚性。
车顶横梁3的竖壁面部包括从竖壁下侧的棱线部B2延伸到车体后方的后端部(底壁面)32c,并且该底壁面接合到从设置于车体侧部4的后端部的车体侧部延伸部(竖壁面构件)51延伸到车体后方的壁面。因此,能够通过车顶横梁3的两个平面、车顶横梁延伸部32和车顶侧加强件7使车顶部1与车体侧部4之间的、应力容易集中的接合部得到加强。因此,能够确保用于对抗集中于后尾门开口角部10A的从铰链安装座部8朝向车顶板侧端部的区域的输入负荷的刚性。
车顶侧加强件(加强构件)7包括从竖壁7A朝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上壁面7B和从竖壁7A朝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底壁面7C,并且车顶侧加强件(加强构件)7中的上壁面7B的前端部和底壁面7C的后端部7d分别接合到车顶横梁延伸部32(车顶横梁3),并且车顶侧加强件(加强构件)7和车顶横梁延伸部32形成封闭截面部S。
因此,能够改善刚性。此外,由于后侧围内板6超过铰链安装座部8延伸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所以形成了包括后侧围内板6的两个封闭截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刚性。
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竖壁部32A的、形成为从车体侧部4的竖壁面4A到车顶横梁延伸部32的竖壁部32A连续的上下棱线部B1、B2形成为随着接近车辆宽度的内侧而逐渐变窄,并且棱线部B1、B2汇聚地形成为与后尾门的铰链安装座部8的车体外侧端部相连。
因此,确保了竖壁上的棱线的针对铰链安装座部8的输入负荷的分散路径,并且能够改善刚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车顶横梁3由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带状车顶横梁主体部31和分别延伸到车顶横梁主体部31的左右两侧的一对车顶横梁延伸部32构成,但是也能够使用车顶横梁主体部31和车顶横梁延伸部31一体化的车顶横梁3。此外,为了进行加强,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接合到车顶侧加强件7以改善刚性,但是也能够使用一体化的加强件。此外,通过使用厚的加强件作为车顶侧加强件7,也能够省略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9。
另外,可以任意地设定车顶横梁的竖壁面部与加强构件的后端部的竖壁部之间的重叠宽度,并且也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地设定竖壁面部和竖壁部各自的长度和宽度。此外,无需赘言的是能够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范围内通过适当地改变来实施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顶部
2 车顶板
3 车顶横梁
31 车顶横梁主体部
32 车顶横梁延伸部
32A 竖壁部
B1 车顶横梁延伸部的竖壁上侧的棱线部
B2 车顶横梁延伸部的竖壁下侧的棱线部
4 车体侧部
4A 竖壁面
5 车体侧部外板
51 车体侧部延伸部(竖壁面构件)
A1 车体侧部延伸部的外侧棱线部
A2 车体侧部延伸部的内侧棱线部
6 后侧围内板
7 车顶侧加强件
7A 竖壁部
C1 车顶侧加强件的竖壁部的上侧棱线部
C2 车顶侧加强件的竖壁部的下侧棱线部
8 铰链安装座部
81 铰链配件
9 铰链安装座部加强件
10 后尾门开口部
10A 后尾门开口角部
S 封闭截面部

Claims (6)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包括:
车顶板,其设置有后尾门安装座部;
车顶横梁,其接合到所述车顶板的车室内侧;
车体侧部,其与所述车顶横梁的车辆宽度方向端部和所述车顶板接合;
竖壁面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车体侧部的后端部;以及
加强构件,其布置于所述车顶板与所述车顶横梁之间并且加强所述后尾门安装座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壁面构件形成为从后尾门开口部的上角部到侧部;
设置于所述车顶横梁的后端部的竖壁面部设置为与所述竖壁面构件相连;并且
所述竖壁面部和所述加强构件的后端部的竖壁部设置于所述车顶板的后端部内侧,并且在从车体后方侧观察时所述竖壁面部和所述竖壁部上下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壁面部朝向设置有所述后尾门安装座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所述加强构件延伸到车体前方侧并且具有朝向与所述车体侧部的接合部逐渐下降的竖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壁面部具有跨过竖壁上侧的棱线部延伸到车体前方的上壁面,并且所述上壁面接合到所述车体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壁面部包括从竖壁下侧的棱线部延伸到车体后方的底壁面,并且所述底壁面接合到从设置于所述车体侧部后端部的竖壁面构件延伸到车体后方的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包括从所述竖壁朝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上壁面和从所述竖壁朝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底壁面,所述加强构件中的所述上壁面的前端部和所述底壁面的后端部分别接合到所述车顶横梁,并且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车顶横梁形成封闭的截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壁面部形成有从所述竖壁面构件连续到所述竖壁面部的上棱线部和下棱线部,所述上棱线部和下棱线部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逐渐变窄,并且在后尾门的铰链安装座部的车体外侧端部汇聚。
CN201810360631.2A 2017-04-28 2018-04-20 车体后部结构 Active CN108791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9813A JP6880995B2 (ja) 2017-04-28 2017-04-28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7-089813 2017-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91507A true CN108791507A (zh) 2018-11-13
CN108791507B CN108791507B (zh) 2021-01-12

Family

ID=63797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60631.2A Active CN108791507B (zh) 2017-04-28 2018-04-20 车体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80995B2 (zh)
CN (1) CN108791507B (zh)
DE (1) DE102018104978A1 (zh)
FR (1) FR3065701B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2221A (zh) * 2020-09-10 2022-03-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0196A (zh) * 2003-09-02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KR20070061639A (ko) * 2005-12-10 2007-06-1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테일게이트 개구부 차체보강구조
CN1990324A (zh) * 2005-09-28 2007-07-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
JP4405328B2 (ja) * 2004-07-02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5297Y2 (zh) * 1986-03-31 1993-06-25
JP3423066B2 (ja) * 1994-05-02 2003-07-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ES2318760T3 (es) * 2005-05-25 2009-05-01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Soporte trasero para vehiculo automovil, modulo trasero, procedimiento de fijacion de tal modulo.
JP5115238B2 (ja) * 2008-03-03 2013-01-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2224109A (ja) 2011-04-15 2012-11-15 Suzuki Motor Corp バックドア取付構造
JP5672495B2 (ja) * 2011-04-26 2015-02-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クドア開口肩部の補強構造
JP5668595B2 (ja) * 2011-05-09 2015-02-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上部後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0196A (zh) * 2003-09-02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部构造
JP4405328B2 (ja) * 2004-07-02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CN1990324A (zh) * 2005-09-28 2007-07-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门车的后方顶梁部结构
KR20070061639A (ko) * 2005-12-10 2007-06-14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테일게이트 개구부 차체보강구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2221A (zh) * 2020-09-10 2022-03-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结构
CN114162221B (zh) * 2020-09-10 2024-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3065701B1 (fr) 2021-10-29
JP2018187961A (ja) 2018-11-29
FR3065701A1 (fr) 2018-11-02
JP6880995B2 (ja) 2021-06-02
CN108791507B (zh) 2021-01-12
DE102018104978A1 (de)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2154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JP4272626B2 (ja) 車体下側部構造
KR101722870B1 (ko) 자동차의 차체 측부 구조
JP5711313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162711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CN113602359B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结构
JP2008018735A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09305225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11284568B (zh) 车身构造
JP4483768B2 (ja) 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JP739588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8794693B2 (en) Side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CN110239629B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2019127099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08296600A (ja) 自動車のロッカー補強構造
EP3789274B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the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08791507A (zh) 车体后部结构
JP2009149265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5516001B2 (ja) 車両の側部構造
JP547035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4781837B2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12766479U (zh) 车辆后下部车身的刚性加强结构
JP7310458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19116123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562997B2 (ja) 片側センタピラーレス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