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8665A - 零件组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零件组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88665A
CN108788665A CN201810390733.9A CN201810390733A CN108788665A CN 108788665 A CN108788665 A CN 108788665A CN 201810390733 A CN201810390733 A CN 201810390733A CN 108788665 A CN108788665 A CN 1087886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assembling parts
bearing part
decline
sp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907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88665B (zh
Inventor
伊藤国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ko Sei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ko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ko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ko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886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86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886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86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01Article feeders for assembl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01Article feeders for assembling machines
    • B23P19/002Article feeders for assembling machines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19/00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 B23P19/02Machines for simply fitting together or separating metal parts or objects, or metal and non-metal parts, whether or not involving some deformation; Tools or devices therefor so far a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classes for connecting objects by press fit or for detaching s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零件组装装置使用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的第1载具、及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的第2载具,将从第2载具分离的第2零件组装到第1零件,防止组装后第2零件脱离。本发明的零件组装装置设置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保持着第1零件的第1载具的下方,与下压部件一起夹持第2载具所保持的第2零件,在夹持的状态下被下压部件按压而下降。而且,设置支承部件保持器件,该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较第1载具靠下的位置保持下降的支承部件,零件组装结束后,如果第1载具及第2载具被进给那么解除支承部件的保持,使支承部件上升。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包含阻止支承部件的上升的上升阻止棒等。

Description

零件组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零件组装装置、更详细来说是对一零件组装另一零件而一体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当制造电气零件或机械零件等零件时,广泛进行对一零件通过铆接等组装另一零件而一体化。作为进行这种零件组装的装置,以往已知有如下装置,即,利用搬送装置将一零件(以下称为第1零件)依次搬送到指定的零件组装位置,另一方面,利用机器手等搬运器件逐个固持另一零件(以下称为第2零件),并压抵于停止在零件组装位置的第1零件,将两零件组装。
在这种零件组装装置中,从利用搬运器件固持利用例如零件供给器依次输送到零件供给位置的第2零件起,到将第2零件压抵于第1零件而组装完成为止的时间成为1次零件组装的所需时间。但是,由于所述搬运器件要求在零件供给位置与零件组装位置之间高精度地移动,且要求固持第2零件、或解除固持的精密动作,所以所述搬运器件的动作速度自然地具有极限。因此,在这种使用搬运器件的零件组装装置中,组装所需时间容易变长,而难以使组装处理能力提高。
另一方面,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也公知有使用将多个零件沿一方向排列保持的载具的零件组装装置。该零件组装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使多个第1零件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在第1载具,并且使多个第2零件沿一方向上排列地保持在第2载具,将这两个载具在指定的零件组装位置以第1零件与第2零件相互位于上下的方式配置之后,将第2零件朝向第1零件压入,在该压入的中途将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将分离后的第2零件组装到第1零件。
在所述使用载具的零件组装装置中,作为将第2零件朝向第1零件压入的器件,可以应用一般的冲压加工装置中的能够高速动作的上模驱动机构等。因此,这种零件组装装置与所述使用搬运器件的零件组装装置相比,能够明显地提高组装处理能力。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2-1555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所述使用载具的零件组装装置中,认为存在如下问题。在该零件组装装置中,当将从载具分离的零件(以上说明中是第2零件)朝向另一零件(以上说明中是第1零件)压入时,通常将第2零件以从上下夹持的状态压入。而且,为了更确实地进行该夹持,期望有弹力地进行夹持。也就是说,如果列举将第2零件从上朝向下方的第1零件压入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那么期望预先由从下方承接第2零件的支承部件利用压缩安装弹簧等对将第2零件从上方下压的部件向上施压。在应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将第2零件从上方下压的下压部件在将两零件组装之后,从第2零件朝上离开,并返回到开始下压的位置为止。
在该情况下,如果支承部件像所述那样被施压,那么当下压部件从第2零件朝上离开时,被施压的支承部件将所承接的第2零件朝上上推。这样一来,好不容易组装到第1零件的第2零件容易从第1零件脱离、或者即使不脱离也从标准位置偏移。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防止在所述使用载具的零件组装装置中,组装后的第2零件从第1零件脱离、或者从标准位置偏移。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零件组装装置是
在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的第1载具的上方,配置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的第2载具,一边对第1载具及第2载具在各自的零件排列方向上进行间距进给,一边将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并组装到第1载具的第1零件,且具有:
第1搬送器件,对第1载具在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第2载具在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下压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第2载具的上方,下降而将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下压而使其从第2载具分离,并且使第2零件从上方压抵于第1载具的第1零件并组装到该第1零件,组装结束后上升到第1载具的上方位置为止;
支承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第1载具的下方,能够上升下降且朝上方被施压,通过该施压而上升并与下压部件一起夹持第2零件,在夹持的状态下通过下压部件的下降而被该下压部件按压从而下降;及
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较第1载具靠下的位置保持下降的支承部件,组装结束后,在将第1载具及第2载具进给1间距之后解除保持,通过施压而使支承部件上升。
所述本发明的一零件组装装置在更具体的方式中设为具有:
第1载具,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
第2载具,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
第1搬送器件,对第1载具在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第2载具在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载具引导器件,以如下方式引导第1载具及第2载具,即,在指定的零件组装位置,第2零件存在于第1零件的上方,且当所述间距进给停止时该第1零件与第2零件在与上下方向相交的面内成为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模具,配设在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与第1零件之间,将下降的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切断;
支承部件,能够上升下降且被赋予从下向上的施压力,利用该施压力能够上升到从下方承接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的位置为止;
下压部件,从较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靠上的初始位置起开始下降,将夹于下压部件与支承部件之间的第2零件一边对抗所述施压力,一边朝下方下压,利用所述模具将被下压的该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将分离的该第2零件进一步下压而组装到第1零件,然后从第2零件朝上方离开并返回到初始位置为止;
上升阻止器件,作用于从下方与下降到组装至第1零件的位置为止的第2零件相接的支承部件,阻止该支承部件利用所述施压力上升;
搬送器件控制部,以在支承部件的上升被上升阻止器件阻止的期间内对第1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1搬送器件,以在下压部件上升到较第2载具更上方为止之后对第2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2搬送器件;及
上升阻止解除器件,与上升阻止器件一同构成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第1载具的间距进给结束后,解除上升阻止器件对支承部件的上升阻止。
此处,所述记载中的“上”及“下”并非只指铅直方向上的上及下,也可以是相对于铅直方向形成小于90°的角度的方向上的上及下。这一点在下述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也一样。
另外,所述“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指如果第1零件与第2零件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那么两零件会直接组装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一点在下述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也一样。
另外,关于上升阻止器件的“作用于从下方与第2零件相接的支承部件”的记载中的作用是指由此上升阻止器件能够实现支承部件的上升阻止的所有作用,作为代表性的作用,具体来说例如可列举机械性作用、或电磁性作用等。这一点关于下述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的下降阻止器件的“作用”也一样。
另外,所述“搬送器件控制部”并不特别限定构成,可以适当采用机械地控制搬送器件的动作的搬送器件控制部、或电控制搬送器件的动作的搬送器件控制部等。例如,在使用与所述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驱动机构连动的器件作为搬送器件之类的情况下,可以由机械地控制该连动的时刻的器件构成。另一方面,在使用以马达等电气器件作为驱动源的器件作为搬送器件的情况下,可以由控制该电气器件的作动的控制电路等构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零件组装装置中,理想的是,
第1载具在一部分设置着上下贯通的贯通孔,且
支承部件构成为从下往上地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从下方承接第2零件。
此处,所述“在一部分设置着上下贯通的贯通孔”当然指在第1载具本身的一部分设置着贯通孔,也指在该第1载具所保持的第1零件的一部分设置着贯通孔。这一点在下述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也一样。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零件组装装置中,理想的是,
上升阻止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具有从上方抵接于形成在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向上的面之向下的面,且在通过所述抵接而阻止支承部件的上升的抵接位置、与该抵接脱离的未抵接位置之间横向移动,且
上升阻止解除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与上升阻止器件干涉,通过该干涉使该上升阻止器件从抵接位置横向移动到未抵接位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如果与所述一零件组装装置进行对比,那么是应用将第2零件的压抵方向上下颠倒的构成的零件组装装置。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是
在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的第1载具的下方,配置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的第2载具,一边对第1载具及第2载具在各自的零件排列方向上进行间距进给,一边将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并组装到第1载具的第1零件,且具有:
第1搬送器件,对第1载具在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第2载具在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上推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第2载具的下方,上升而将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上推而使其从第2载具分离,并且使所述第2零件从下方压抵于第1载具的第1零件并组装到该第1零件,组装结束后下降到第1载具的下方位置为止;
支承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第1载具的上方,能够上升下降且朝下方被施压,通过该施压而下降并与上推部件一起夹持第2零件,在夹持的状态下通过上推部件的上升而被该上推部件推压从而上升;及
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较第1载具靠上的位置保持上升的支承部件,组装结束后,在第1载具及第2载具被进给1间距之后解除保持,通过施压使支承部件下降。
所述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在更具体的方式中设为具有:
第1载具,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
第2载具,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
第1搬送器件,对第1载具在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第2载具在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载具引导器件,以如下方式引导第1载具及第2载具,即,在指定的零件组装位置,第2零件存在于第1零件的下方,且当间距进给停止时该第1零件与第2零件在与上下方向相交的面内成为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模具,配设在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与第1零件之间,将上升的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切断;
支承部件,能够上升下降且被赋予从上向下的施压力,利用该施压力能够下降到从上方承接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的位置为止;
上推部件,从较位于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靠下的初始位置起开始上升,将夹于上推部件与支承部件之间的第2零件一边对抗施压力,一边朝上方上推,利用模具将被上推的该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将分离的该第2零件进一步上推而组装到第1零件,然后从第2零件朝下方离开并返回到初始位置为止;
下降阻止器件,作用于从上方与上升到组装至第1零件的位置为止的第2零件相接的支承部件,阻止该支承部件利用施压力下降;
搬送器件控制部,以在支承部件的下降被下降阻止器件阻止的期间内对第1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1搬送器件,以在上推部件下降到较第2载具更下方为止之后对第2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2搬送器件;及
下降阻止解除器件,与下降阻止器件一同构成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第1载具的间距进给结束之后,解除下降阻止器件对支承部件的下降阻止。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理想的是,
第1载具在一部分设置着上下贯通的贯通孔,且
支承部件构成为从上往下地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从上方承接第2零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理想的是,
下降阻止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具有从下方抵接于形成在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向下的面之向上的面,在通过抵接而阻止支承部件的下降的抵接位置、与该抵接脱离的未抵接位置之间横向移动,且
下降阻止解除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与下降阻止器件干涉,通过该干涉使该下降阻止器件从抵接位置横向移动到未抵接位置。
进而,在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理想的是,
上推部件具备:
旋动部件,绕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轴旋动,且由一端部承受使支承部件下降的向下的力而旋动,通过该旋动使另一端部上升;
上下移动部件,配置在所述一端部之上,从使支承部件下降的器件将向下的力传递到一端部;及
上推作动部,配置在所述另一端部之上,通过该另一端部的上升而朝上方移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零件组装装置中,设置着如下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即,在较第1载具靠下的位置保持下降的支承部件,组装结束后,在将第1载具及第2载具进给1间距之后解除保持,通过施压而使支承部件上升。因此,即使组装结束后下压部件从第2零件朝上离开,支承部件也不会因施压而上升。因此,从下方承接第2零件的支承部件不会将组装后的第2零件上推,所以能够防止该第2零件从第1零件脱离、或者从标准位置偏移。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另一零件组装装置中,设置着如下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即,在较第1载具靠上的位置保持上升的支承部件,组装结束后,在将第1载具及第2载具进给1间距之后解除保持,通过施压而使支承部件下降。因此,即使组装结束后上推部件从第2零件朝下离开,支承部件也不会因施压而下降。因此,从上方承接第2零件的支承部件不会将组装后的第2零件下压,所以能够防止该第2零件从第1零件脱离、或者从标准位置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下模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下模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上模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零件组装装置处于不同的动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4的零件组装装置处于更不同的动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图4的零件组装装置处于更不同的动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所述零件组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所述零件组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将所述零件组装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下模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上模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中的第1载具与第2载具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零件组装装置处于不同的动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4的零件组装装置处于更不同的动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4的零件组装装置处于更不同的动作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10,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进行说明。图1及图2分别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的下模10的立体形状、及从上侧观察时的平面形状。另外,图3表示从下侧观察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的上模50时的平面形状。图4~图7是表示该零件组装装置1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时的侧视图。图8及图9是表示该零件组装装置1的一部分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时的侧视图。此外,作为下模10及上模50,例如可以应用一般的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下模及上模。
首先,参照图1、2及4对下模10进行说明。下模10例如载置在工厂的地面等载置面30上。下模10具有在图1中于左右方向上贯通的第1载具通路11。在该第1载具通路11中插通着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12的第1载具13。第1载具13设为遍及第1零件12的大致全周地具有贯通孔K的状态,利用例如细窄的2个部位保持各第1零件12。第1零件12例如为电气零件等,对该第1零件12像下述那样组装第2零件14。在将第2零件14组装到第1零件12之后,通过将第1载具13的所述细窄的2个部位切断,而使第1零件12从第1载具13分离而形成个别的零件。
在下模10的上表面,形成着例如朝上开口的凹槽状的第2载具通路15。在该第2载具通路15中配置着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14的第2载具16。作为一例,第2零件14是覆盖所述第1零件12的盖状的零件。该第2零件14以能够从第2载具16分离的方式保持在该第2载具16。在下模10的上表面,在相当于所述第2载具通路15的底面的部分,设置着开口17。该开口17用来使第2零件14下降到第1载具13所保持的第1零件12之上为止。
第2载具通路15及第1载具通路11构成本发明中的载具引导器件。此外,在下模10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与设置在下述上模50的底面的凹部组合的凸部,但在图1中省略这种凸部。另外,第2载具通路15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凹槽状的第2载具通路,也可以与第1载具通路11同样地形成为隧道状。但是,在该情况下,在隧道的上壁,形成能够使下述下压部件54到达第2零件14的上表面的开口。
像图1所明确表示的那样,第1载具13以位于较第2载具16更靠铅直方向(箭头V方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第1载具13利用未图示的第1搬送器件,在第1载具13的长度方向(箭头a方向)上,按与第1零件12的保持间距(第1间距)P1相同的长度进行间距进给。由此,各第1零件12按第1间距P1在箭头a方向上依次移动又停止。另外,第2载具16也同样地,利用未图示的第2搬送器件,在第2载具16的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上,按与第2零件14的保持间距(第2间距)P2相同的长度进行间距进给。由此,各第2零件14按第2间距P2在箭头b方向上依次移动又停止。此外,作为使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间距进给的搬送器件,例如可以应用与所述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的驱动装置连动的器件等。
当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像所述那样停止时,各自所保持的第1零件12与第2零件14隔着所述开口17在水平面内保持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地对准。该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指如果在保持该位置的状态下将第2零件14朝向正下方下压,那么第2零件14被组装到第1零件12的位置。
在下模10的内部,在开口17的下方,设置着一对支承部件20。作为一例,这些支承部件20形成为板状,且配设为在第1载具13的间距进给方向(箭头a方向)上相互分开的状态。各支承部件20收容在例如形成在下模10的内部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内,且能够上升及下降。而且,对各支承部件20,利用例如压缩安装弹簧21赋予向上的施压力。
进而,在下模10的内部,在所述支承部件20各自的外侧,设置着沿箭头b方向延伸的一对上升阻止棒22。这些上升阻止棒22构成本发明中的上升阻止器件。这一对上升阻止棒22能够在相互接近、远离的方向(箭头a方向)上移动。各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设为L字状的形状,并且突出到下模10的侧面的外侧。在该突出的各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相接着例如保持在弹簧保持部23内的压缩安装弹簧24。由此,一对上升阻止棒2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被施压。此外,在图1中,只针对一侧的上升阻止棒22表示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及弹簧保持部23。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对上模50进行说明。上模50包含与例如所述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主体相同的上模主体51、及连结在该上模主体51之下的覆着部52。上模主体51能够利用未图示的上模驱动器件而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覆着部52能够沿固定在上模主体51的引导杆56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覆着部52利用压缩安装弹簧53而从上模主体51朝向下方被施压。上模主体51利用例如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驱动器件,重复进行如下动作,即,从图4所示的上止点的位置下降到下止点为止,当到达下止点时转变为上升,并上升到上止点为止。
在上模主体51固定着用来将第2零件14下压的一对下压部件54的上端部。该下压部件54构成为能够通过覆着部52中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的部件通过孔52a内,而相对于覆着部52相对性地上下移动。
另外,在上模主体51固定着4根作为上升阻止解除器件的上升阻止解除杆55。这些上升阻止解除杆55在上模主体51的2个侧外表面各自分别固定着2根。各上升阻止解除杆55以其前端部55a能够与所述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接触,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设。上升阻止解除杆55与上升阻止棒22一同构成本发明中的支承部件保持器件。
接下来,参照图4~图9对具有所述构成的零件组装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图7是按照时间顺序表示利用该零件组装装置1将第2零件14组装到第1零件12的情况。此外,在这些图4~图7中,只图示了在上模主体51的1个侧面各配设2个的上升阻止解除杆55中的较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左侧的上升阻止解除杆55,而省略右侧的上升阻止解除杆55。同样地,支承部件20及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也只图示了较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左侧的支承部件20及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
当零件组装开始时,零件组装装置1成为图4的状态。这时,上模50的上模主体51位于最上位置即上止点。此外,在图4中,第1载具13能够在面A之上移动,而且第2载具16能够在面B之上移动。在该图4中,为了将支承部件20的上下方向位置明确化,对该支承部件20标注影线。另外,将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的支承部件20及其周边的构造放大表示于图10中。此处,当搬送第1载具13、第2载具16时,也可以将它们分别设为从面A、B之上稍微浮起的状态之后进行搬送,并在搬送结束后使它们分别返回到面A、B之上。此外,面A与面B的高度的差不受限定,作为一例设为5mm~8mm左右。
像图10所明确表示的那样,在支承部件20设置着朝向上升阻止棒2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方向且具有上表面20a的凸部20b。另外,在上升阻止棒22的长度方向(图2中的箭头b方向)中央部,形成着具有下表面22c的卡合部22b。假如上升阻止棒22在图10中位于更右侧、也就是更接近支承部件20的位置的情况下,卡合部22b的下表面22c抵接于所述凸部20b的上表面20a,因此支承部件20无法上升到图4所示的位置。在图5~图7中均成为以这种方式阻止了支承部件20的上升的状态。将进行所述抵接的情况下的上升阻止棒22的横向、也就是水平方向的位置称为“抵接位置”。另外,将无法进行所述抵接的情况下的上升阻止棒22的横向、也就是水平方向的位置称为“未抵接位置”。
但是,当图4的状态时,上模50位于最上位置而上升阻止解除杆55也位于最上位置,上升阻止解除杆55的前端部55a使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移动到最外侧、也就是图10中最左侧。由此,上升阻止棒22整体也移动到最外侧的位置、即未抵接位置为止,所以无法进行所述抵接。因此,支承部件20的上升阻止被解除,而支承部件20能够上升到图4所示的位置为止。此外,上升到该位置为止的支承部件20从下朝上地通过设置在第1载具13的贯通孔K。这种贯通孔K也可以形成在第1载具13所保持的第1零件12之中。这种情况在本发明中也定义为“在第1载具形成着贯通孔”。
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已经像下述那样完成了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的1间距进给。也就是说,在该状态下,第1零件12与第2零件14已经在零件组装位置处于所述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接下来,如图5所示,使上模50的上模主体51下降到最下位置即下止点为止。当像这样上模主体51移动到最下位置为止时,1个第2零件14从第2载具16分离,被分离的第2零件14被组装到第1载具13所保持的第1零件12。以下,也参照图8及图9对该组装之前的各步骤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果从图4的状态起使上模主体51下降,那么该上模主体51所保持的下压部件54的下表面与第2零件14的上表面相接,并开始第2零件14的下压。此时,如图4所示,支承部件20的上表面位于紧靠B面的下方的位置,所以如果开始第2零件14的下压,那么第2零件14立即被下压部件54的下表面与支承部件20的上表面夹持。而且,支承部件20被压缩安装弹簧21赋予向上的施压力,所以第2零件14的夹持能够有弹力地更确实地进行。
如果下压部件54及支承部件20在夹持第2零件14之后稍微下降,那么如图8所示,模具60从下方与第2载具16相接。因此,如果直接将第2零件14利用下压部件54下压,那么利用模具60而第2零件14从第2载具16分离。该模具60配置在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14与第1零件12之间。在图8中,在第2载具16中以虚线表示进行该分离的部分。此外,进行该分离的第2载具16的部分也可以预先比该第2载具16的总厚度更薄地形成、或者更细地形成,使得容易进行分离。另外,模具60可以配置在成为切断部的其上表面与供载置第2载具16的下模10的上表面对准的高度位置,或者也可以配置在比该高度位置稍微朝下离开的位置。
如果在第2零件14被分离之后进而使下压部件54及支承部件20下降,那么如图9所示,被分离的第2零件14被压抵于第1零件12,并组装到该第1零件1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组装是通过形成在第2零件14的下部的突起14a一边弹性变形一边从上往下地越过第1零件12,然后有弹力地卡合于第1零件12的下部而进行。但是,本发明中的第1零件与第2零件的组装并不限定于如上所述的卡合,也可以通过除此以外的组装构造、例如铆接或有弹力的夹持等而进行。此外,下压部件54的下降可以在正好到达图9所示的上下方向位置为止时结束,或者也可以在到达比图9所示的上下方向位置以极短的距离更靠下的位置为止时结束。在该下降结束之后,如下所述,下压部件54转变为上升,在所述任一情况下,均利用下压部件54、及朝上方被施压的支承部件20有弹力地且确实地保持第2零件14。然后,当成为图9的状态、也就是第2零件14已被组装到第1零件12的状态时,像下述那样阻止支承部件20的上升。
此外,如果从图4的状态起使上模主体51下降,那么该上模主体51所保持的上升阻止解除杆55也一起下降。如果上升阻止解除杆55下降微小的长度,那么上升阻止解除杆55的前端部55a从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朝下方离开。这样一来,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利用压缩安装弹簧24的施压力而向内侧(如果是图4、图10所示的前端部22a那么向图中右侧)移动,上升阻止棒22整体也同样地移动。
如果像这样上升阻止棒22移动,那么根据图10可知,上升阻止棒22的卡合部22b来到与支承部件20的凸部20b互相干涉的位置。也就是说,上升阻止棒22来到能够阻止支承部件20的上升的位置。然后,如果上模主体51进一步下降,那么与上模主体51一起下降的支承部件20的凸部20b从上方与上升阻止棒22的卡合部22b干涉。但是,由于凸部20b的下表面20c设为如图10所示的斜面,所以凸部20b一边将向该图中右侧被施压的卡合部22b向左侧推压,一边顺利地越过该卡合部22b。
当像所述那样将第2零件14组装到第1零件12时,上模主体51位于最下位置即下止点。图5表示该状态。在该状态时,覆着部52一边对抗压缩安装弹簧53的施压力,一边相对于上模主体51相对性地朝上方移动,并成为与上模主体51相接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作为一例,设置在覆着部52及下模10的相互相对的面的凹部及凸部组合,而覆着部52与下模10的水平面内的相对位置被保持在指定位置。而且,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朝上方被施压的支承部件20的凸部20b的上表面20a(参照图10)抵接于上升阻止棒22的卡合部22b的下表面22c。由此,支承部件20的上升被阻止。
当成为图5的状态时,接下来上模主体51朝向最上位置即上止点上升。图6表示稍微进行该上模主体51的上升时的状态。如果上模主体51上升,那么伴随于此下压部件54也上升,从到目前为止按压的第2零件14的上表面离开。即使像这样下压部件54从第2零件14的上表面离开,支承部件20的上升也被上升阻止棒22阻止,所以第2零件14不会被支承部件20从下方顶起。因此,能够确实地防止组装在第1零件12的第2零件14从第1零件12脱离、或者即使不脱离也移动到不当的位置。
另外,在该图5的状态下,被阻止上升的支承部件20位于较第1载具13的贯通孔K(参照图1)靠下,未进入到该贯通孔K内。因此,能够进行第1载具13的间距进给。另外,由于下压部件54也从第2零件14的上表面离开,所以也能够进行第2载具16的间距进给。因此,能够在适当的时刻对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进行1次间距进给。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的间距进给可以同时进行,或者也可以相互隔开少许时间间隔而进行。
但是,第1载具13的间距进给必须在支承部件20的上升被阻止的期间内的时刻进行。另外,第2载具16的间距进给必须在下压部件54上升到较第2载具16更上方之后的时刻进行。为了在如上所述的时刻进行第1载具13、第1载具16的各间距进给,只要利用控制部控制搬送两载具的搬送器件的驱动即可。作为这种控制部,在将例如与所述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的驱动装置连动的器件用作搬送器件的情况下,可以应用机械地控制所述连动的时刻的器件。另外,在利用不与下压部件54的上下移动机械地连动而是由例如马达等电驱动的器件构成搬送器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基于检测下压部件54或支承部件20的上下方向位置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控制电气器件的作动的控制电路等。
如果从图6的状态起进而继续进行上模主体51的上升,那么在上模主体51即将到达上止点之前,成为图7的状态。在该图7的状态下,上升阻止解除杆55的前端部55a从下方与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相接。因此,在从该状态起经过少许时间后的时间点,上升阻止解除杆55的前端部55a与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的关系变为与图4中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在该时间点,上升阻止棒22对支承部件20的上升阻止被解除。因此,第1载具13的间距进给的时刻必须在该时间点之前。
但是,根据下压部件54及支承部件20对第2零件14的夹持高度位置,也可能存在支承部件20在已到达最上位置的状态下不与第1载具13干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无须像所述那样限定第1载具13的间距进给的时刻。
如果从图7的状态起上模主体51进一步上升并到达最上位置即上止点,那么恢复到图4的状态。因此,从图4的状态起与所述同样地进行第2零件14相对于第1零件12的组装。通过重复进行以上操作,能够陆续进行该零件组装。
此外,当从图7的状态过渡到图4的状态时,图10所示的上升阻止解除杆55的前端部55a的上表面55d从下往上地越过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的下表面22d。在图10中将前端部22a朝右侧推压的压缩安装弹簧24(参照图2及4)的施压力对于所述越过来说成为阻力。但是,由于所述前端部55a的上表面55d及前端部22a的下表面22d如图所示被进行倒角而成为斜面,所以所述越过能够顺利地进行。另外,当从图4的状态过渡到图5的状态时,也能够通过所述斜面的作用顺利地进行上升阻止棒22的前端部22a朝内侧(在图10中是右侧)的移动。
在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1载具13的搬送方向与第2载具16的搬送方向被设定为在俯视状态下相互形成90度角。但是,在本发明中,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的搬送方向并不限定于所述搬送方向。例如,也可以将第1载具13与第2载具16配置成相互平行且上下分开,将它们的搬送方向设定为相同方向,或者设定为相互相反方向。进而,也可以对1个载具所保持的零件组装2个以上的载具各自所保持的零件。即使在像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当着眼于某2个零件的组装用构成时成为与本发明相同的构成,那么该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内。以上叙述的关于载具的搬送方向及数量的内容对于以下叙述的第2实施方式而言也一样。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00进行说明。此外,在这些图11~图18中,对与图1~图10所示的要素同等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考编号,且关于这些要素,只要无特别需要则省略说明。图11表示从上侧观察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00的下模10时的平面形状。图12表示从下侧观察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00的上模50时的平面形状。图13概略性地表示该零件组装装置100所使用的第1载具13与第2载具16的俯视时的相对位置关系。图14~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零件组装装置100分别处于不同的状态时的侧视图。
首先,参照图11及图14对下模10进行说明。下模10具有在图11及图14中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第1载具通路11。该第1载具通路11可以像图1所示的第2载具通路15那样为朝上开口的凹槽状的通路,或者也可以像图1所示的第1载具通路11那样为隧道状的通路。在设为隧道状的通路的情况下,在隧道的上壁形成能够使下述支承部件20到达第1零件12的上表面的开口。在该第1载具通路11中配置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12的第1载具13。作为一例,第1零件12是具有大致四边形的外形的零件。第1载具13利用例如细窄的2个部位(在图11中是位于第1零件12的上下的部分)保持各第1零件12。
在图11中,第1载具13及第1零件12是为了表示相对于下模10的相对位置而概略性地表示,忽略与其它部件的上下关系。这关于以下叙述的第2载具16及第2零件14也一样。
第1零件12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贯通孔K。此外,如上所述,像这样在第1零件12形成着贯通孔K的情况也定义为保持第1零件12的“在第1载具形成着贯通孔”。对该第1零件12像所述那样组装第2零件14。在将第2零件14组装到第1零件12之后,通过将第1载具13的所述细窄的2个部位切断,而第1零件12从第1载具13分离而形成个别的零件。
在下模10的较第1载具通路11靠下的位置,形成着隧道状的第2载具通路15。在该第2载具通路15中配置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14的第2载具16。作为一例,第2零件14是覆盖所述第1零件12的盖状零件,具有大致圆形的外形。该第2零件14利用例如细窄的2个部位(在图11中是位于第2零件14的左右的部分)而保持在第2载具16,且能够利用该细窄的部位从第2载具16分离。
如图13所示,第1载具13利用未图示的第1搬送器件,在第1载具13的长度方向(箭头a方向)上,按与第1零件12的保持间距(第1间距)P1相同的长度进行间距进给。由此,各第1零件12按第1间距P1在箭头a方向上依次移动又停止。另外,第2载具16也同样地,利用未图示的第2搬送器件,在第2载具16的长度方向(箭头b方向)上,按与第2零件14的保持间距(第2间距)P2相同的长度进行间距进给。由此,各第2零件14按第2间距P2在箭头b方向上依次移动又停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间距进给的搬送器件,也可以应用与例如所述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的驱动装置连动的器件等。
当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像所述那样停止时,各自所保持的第1零件12与第2零件14在水平面内保持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地对准。该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是指如果在保持该位置的状态下将第2零件14朝向正上方上推,那么第2零件14被组装到第1零件12的位置。
在下模10中例如收容着设为圆柱销状的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跷板式旋动部件103、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轴104、及上推作动部154。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以与设置在下述上模50的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在铅直方向上同轴地对齐地延伸的方式配置。旋动部件103以绕所述轴104旋动的方式形成。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配设在旋动部件103的一端部之上。上推作动部154配设在旋动部件103的另一端部之上。因此,如果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向下移动,那么该向下的力被传递到旋动部件103的一端部。这样一来,旋动部件10在图14中沿顺时针方向旋动,而旋动部件103的另一端部上升,所以上推作动部154向上移动。此处,所述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旋动部件103、轴104及上推作动部154构成本发明中的上推器件。
另外,在下模10固定着2根作为下降阻止解除器件的下降阻止解除杆155。各下降阻止解除杆155以朝向上方的前端部155a能够与下述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接触,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设。下降阻止解除杆155与下降阻止棒122一同构成本发明中的支承部件保持器件。此外,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是指在图14中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较上下方向中央附近的窄幅部分靠上的宽度变宽的部分。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4对上模50进行说明。上模50包含与例如所述冲压加工装置中的上模主体相同的上模主体51、及连结在该上模主体51之下的覆着部52。这些上模主体51及覆着部52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上模主体51及覆着部52基本上相同。
在上模主体51的内部,安装着作为一例而前端部(下端部)设为圆柱状的支承部件20。该支承部件20收容在例如形成在上模主体51及覆着部52的内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内,且能够上升及下降。对支承部件20利用例如压缩安装弹簧21赋予向下的施压力。另外,在上模主体51固定着所述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的上端。该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收容在形成在覆着部52的内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槽内,且能够相对于覆着部52相对性地上下移动。
进而,在上模50的内部、更具体来说覆着部52的内部,设置着下降阻止棒122。该下降阻止棒122构成本发明中的下降阻止器件。下降阻止棒122的2个前端部122a设为L字状的形状,并且突出到上模50的侧面的外侧。在该突出的前端部122a相接着例如保持在弹簧保持部23内的压缩安装弹簧24。由此,下降阻止棒122向接近支承部件20的方向被施压。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8对具有所述构成的零件组装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4~图17是按照时间顺序表示利用该零件组装装置100将第2零件14组装到第1零件12的情况。当零件组装开始时,零件组装装置100成为图14的状态。这时,上模50的上模主体51位于最上位置即上止点。此外,在图14中,第1载具13能够在面A之上移动,而且第2载具16能够在面B之上移动。在该图14中,为了将支承部件20的上下方向位置明确化,而对支承部件20标注影线。
此处,将处于图14所示的状态的支承部件20及其周边的构造放大表示于图18中。像图18所明确表示的那样,在支承部件20中朝向下降阻止棒122的长度方向(与图18的纸面呈直角的方向)中央部的方向的部分,设置着具有下表面20m的阶部。另外,在下降阻止棒12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着具有上表面122p的阶部。假如支承部件20上升到所述下表面20m位于较所述上表面122p靠上为止之后,下降阻止棒122来到图18中更右侧、也就是更接近支承部件20的位置的情况下,支承部件20的下降在指定的高度位置被阻止。也就是说,如果所述下表面20m从上方抵接于上表面122p,那么支承部件20无法继续下降。在图15及图16中,成为以这种方式阻止了支承部件20的下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进行所述抵接的情况下的下降阻止棒122的横向、也就是水平方向的位置称为“抵接位置”。另外,将无法进行所述抵接的情况下的下降阻止棒122的横向位置称为“未抵接位置”。
当图14的状态时,上模50位于最上位置,下降阻止解除杆155位于相对于上模50的相对位置最低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使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移动到最外侧、也就是图14及图18中最左侧。由此,下降阻止棒122整体也移动到最外侧的位置、即未抵接位置为止。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已经像下述那样完成了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的1间距进给。也就是说,在该状态下,第1零件12与第2零件14已经在零件组装位置处于所述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接着,从图14的状态起使上模主体51及覆着部52一体地下降。由此,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也下降,并逐渐接近下模10的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然后,在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即将与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相接之前,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朝下方越过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由此,下降阻止棒122从压缩安装弹簧24受到图14中向右的施压力,成为压接于支承部件20的状态。
如果继续使上模主体51及覆着部52下降,那么支承部件20与第2零件14(参照图11)的上表面相接,与此大致同时地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与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相接。此外,支承部件20从上向下地通过设置在第1零件12的贯通孔K,并下降到与第2零件14相接的位置为止。如果从该位置进而使上模主体51及覆着部52下降,那么首先覆着部52与下模10相接而停止,接着上模主体51相对于该覆着部52相对性地下降直到与覆着部52相接为止。这时,上模主体51下降的力经由上侧上下移动部件101及下侧上下移动部件102而传递到旋动部件103的一端部。
如果像这样对旋动部件103的一端部作用向下的力,那么旋动部件绕轴104旋动,而对配置在旋动部件103的另一端部之上的上推作动部154施加向上的力。因此,第2载具16所保持的第2零件14一边被像所述那样从上方与其相接的支承部件20与该上推作动部154夹持,一边朝上方被上推。此外,由于对支承部件20利用压缩安装弹簧21赋予向下的施压力,所以第2零件14的夹持能够有弹力地、更确实地进行。当像这样被夹持的第2零件14被上推作动部154朝上方上推时,保持第2零件14的第2载具16的细窄的2个部位(参照图11及图13)被切断,而第2零件14从第2载具16分离。此外,所述细窄的2个部位的切断能够使用例如图8所示的模具60之类的器件进行。
图15表示像所述那样下降的上模主体51到达最下位置,使覆着部52接触于下模10,而且上模主体51自身也与覆着部52相接的时间点的零件组装装置100的状态。在该时间点,存在于B面上的第2零件14在被支承部件20与上推作动部154夹持的状态下,被上推到A面附近的高度位置为止。像这样被上推的第2零件14被组装到A面上的第1载具13所保持的第1零件12。该组装也能够利用所述铆接等适当的方法进行。
另外,伴随该第2零件14的上推,支承部件20一边对抗压缩安装弹簧21的施压力,一边上升。当支承部件20上升到其下表面20m位于较下降阻止棒122的上表面122p靠上的地方为止时(参照图18),被压缩安装弹簧24朝支承部件20侧施压的下降阻止棒122以其上表面122p与支承部件20的下表面20m相接的方式横向移动。当下降阻止棒122像这样横向移动时,支承部件20的下降被下降阻止棒122阻止。只要像这样支承部件20的下降被阻止,那么第2零件14不会从上方被支承部件20顶起。因此,能够确实地防止组装到第1零件12的第2零件14从第1零件12脱离、或者即使不脱离也移动到不当的位置。
上模主体51当到达图15所示的最下位置时,从该位置起转变为上升。图16表示上模主体51上升而成为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与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即将相互干涉之前的状态的情况。在该图16的状态下,覆着部52的下表面相较于A面朝上离开例如9mm左右。另外,在图16的状态下,上推作动部154因自身重量而下降,而从位于B面上的第2载具16所保持的第2零件14朝下方离开。因此,当成为图16的状态时,能够对位于A面上的第1载具13、及位于B面上的第2载具16进行间距进给,各载具被进行1次间距进给。
此外,第1载具13及第2载具16的间距进给也可以在成为图16的状态之前进行。也就是说,如果支承部件20从位于A面上的第1载具13朝上离开,那么能够进行第1载具13的间距进给。另外,如果上推作动部154从位于B面上的第2载具16朝下离开,那么能够进行第2载具16的间距进给。此外,上推作动部154除了设为像所述那样利用自身重量下降以外,也可以构成为利用弹簧等施压器件而下降。
上模主体51从图16的状态起进一步上升直至到达图14所示的最上位置为止。图17表示上模主体51位于到达该最上位置的中途的位置的状态。在该图17的状态下,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使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向图中左侧移动,设为与图14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也就是说,在该状态下,下降阻止棒122对支承部件20的下降阻止被解除。如果从该图17的状态起上模主体51进一步上升并到达最上位置,那么恢复为之前所说明的图14的状态。
此外,当从图16的状态过渡到图17的状态时,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从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的下侧上升并搭靠在该前端部155a,由此,如上所述向图中左侧移动。此处,如图18所示,在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形成着斜面155q,在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形成着斜面122q,所以所述搭靠能够顺利地进行。另外,当从图14的状态过渡到图15的状态时,搭靠在下降阻止解除杆155的前端部155a的下降阻止棒122的前端部122a来到该前端部155a的下侧而从搭靠状态偏离,但此时的前端部122a的动作也能够利用所述两斜面155q及122q的作用而顺利地进行。
以下,反复进行以上所说明的动作,对第1载具13所保持的多个第1零件12的各个逐个地依次组装第2零件14。
[符号的说明]
1 零件组装装置
10 下模
11 第1载具通路
12 第1零件
13 第1载具
14 第2零件
15 第2载具通路
16 第2载具
17 开口
20 支承部件
22 上升阻止棒
22a 上升阻止棒的前端部
50 上模
51 上模主体
52 覆着部
54 下压部件
55 上升阻止解除杆
55a 上升阻止解除杆的前端部
60 模具
100 零件组装装置
101 上侧上下移动部件
102 下侧上下移动部件
103 旋动部件
122 下降阻止棒
122a 下降阻止棒的前端部
154 上推作动部
155 下降阻止解除杆
155a 下降阻止解除杆的前端部

Claims (10)

1.一种零件组装装置,在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的第1载具的上方,配置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的第2载具,一边对所述第1载具及所述第2载具在各自的零件排列方向上进行间距进给,一边将所述第2零件从所述第2载具分离并组装到所述第1载具的第1零件,且具有:
第1搬送器件,对所述第1载具在所述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所述第2载具在所述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下压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所述第2载具的上方,下降而将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下压而使其从所述第2载具分离,并且使所述第2零件从上方压抵于所述第1载具的第1零件并安装到该第1零件,组装结束后上升到所述第1载具的上方位置为止;
支承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所述第1载具的下方,能够上升下降且朝上方被施压,通过该施压而上升并与所述下压部件一起夹持所述第2零件,在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下压部件的下降而被该下压部件按压而下降;及
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较所述第1载具靠下的位置保持所述下降的支承部件,所述组装结束后,在将所述第1载具及第2载具进给1间距后解除所述保持,通过所述施压而使所述支承部件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将第2零件组装到第1零件,且具有:
第1载具,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
第2载具,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
第1搬送器件,对所述第1载具在所述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所述第2载具在所述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载具引导器件,以如下方式引导所述第1载具及第2载具,即,在指定的零件组装位置,所述第2零件存在于所述第1零件的上方,且当所述间距进给停止时该第1零件与第2零件在与上下方向相交的面内成为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模具,配设在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所述第2零件与所述第1零件之间,将下降的第2零件从所述第2载具切断;
支承部件,能够上升下降且被赋予从下向上的施压力,利用该施压力,能够上升到从下方承接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所述第2零件的位置为止;
下压部件,从较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所述第2零件靠上的初始位置起开始下降,将夹于该下压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件之间的所述第2零件一边对抗所述施压力,一边朝下方下压,利用所述模具将被下压的该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将分离的该第2零件进一步下压而组装到所述第1零件,然后从第2零件朝上方离开并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为止;
上升阻止器件,作用于从下方与下降到组装至所述第1零件的位置为止的所述第2零件相接的所述支承部件,阻止该支承部件利用所述施压力上升;
搬送器件控制部,以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上升被所述上升阻止器件阻止的期间内对所述第1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1搬送器件,以在所述下压部件上升到较所述第2载具更上方为止后对所述第2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2搬送器件;及
上升阻止解除器件,与所述上升阻止器件一同构成所述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所述第1载具的间距进给结束之后,解除所述上升阻止器件对所述支承部件的上升阻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其中所述第1载具在一部分设置着上下贯通的贯通孔,且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从下往上地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从下方承接所述第2零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其中所述上升阻止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具有从上方抵接于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向上的面之向下的面,且在通过所述抵接而阻止支承部件的上升的抵接位置、与该抵接脱离的未抵接位置之间横向移动,且
所述上升阻止解除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与所述上升阻止器件干涉,通过该干涉使该上升阻止器件从所述抵接位置横向移动到所述未抵接位置。
5.一种零件组装装置,在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的第1载具的下方,配置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的第2载具,一边对所述第1载具及所述第2载具在各自的零件排列方向上进行间距进给,一边将所述第2零件从所述第2载具分离并组装到所述第1载具的第1零件,且具有:
第1搬送器件,对所述第1载具在所述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所述第2载具在所述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上推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所述第2载具的下方,上升而将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第2零件上推而使其从所述第2载具分离,并且使所述第2零件从下方压抵于所述第1载具的第1零件并组装到该第1零件,组装结束后下降到所述第1载具的下方位置为止;
支承部件,在零件组装位置配置在所述第1载具的上方,能够上升下降且朝下方被施压,通过该施压而下降并与所述上推部件一起夹持所述第2零件,在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所述上推部件的上升而被该上推部件推压从而上升;及
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较所述第1载具靠上的位置保持所述上升的支承部件,所述组装结束后,在将所述第1载具及第2载具进给1间距之后解除所述保持,通过所述施压而使所述支承部件下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将第2零件组装到第1零件,且具有:
第1载具,以指定的第1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1零件;
第2载具,以指定的第2间距沿一方向排列地保持着多个第2零件;
第1搬送器件,对所述第1载具在所述第1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1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第2搬送器件,对所述第2载具在所述第2零件的排列方向上以所述第2间距进行间距进给;
载具引导器件,以如下方式引导所述第1载具及第2载具,即,在指定的零件组装位置,所述第2零件存在于所述第1零件的下方,且当所述间距进给停止时该第1零件与第2零件在与上下方向相交的面内成为指定的相对位置关系;
模具,配设在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所述第2零件与所述第1零件之间,将上升的第2零件从所述第2载具切断;
支承部件,能够上升下降且被赋予从上向下的施压力,利用该施压力能够下降到从上方承接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所述第2零件的位置为止;
上推部件,从较位于所述零件组装位置的所述第2零件靠下的初始位置起开始上升,将夹于该上推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件之间的所述第2零件一边对抗所述施压力,一边朝上方上推,利用所述模具将被上推的该第2零件从第2载具分离,将分离的该第2零件进一步上推而组装到所述第1零件,然后从第2零件朝下方离开并返回到所述初始位置为止;
下降阻止器件,作用于从上方与上升到组装至所述第1零件的位置为止的所述第2零件相接的所述支承部件,阻止该支承部件利用所述施压力下降;
搬送器件控制部,以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下降被所述下降阻止器件阻止的期间内对所述第1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1搬送器件,以在所述上推部件下降到较所述第2载具更下方为止之后对所述第2载具进行间距进给的方式控制第2搬送器件;及
下降阻止解除器件,与所述下降阻止器件一同构成所述支承部件保持器件,在所述第1载具的间距进给结束之后,解除所述下降阻止器件对所述支承部件的下降阻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其中所述第1载具在一部分设置着上下贯通的贯通孔,且
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从上往下地通过所述贯通孔而从上方承接所述第2零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其中所述下降阻止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具有从下方抵接于形成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一部分的向下的面之向上的面,且在通过所述抵接而阻止支承部件的下降的抵接位置、与该抵接脱离的未抵接位置之间横向移动,且
所述下降阻止解除器件包含如下部件,即,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与所述下降阻止器件干涉,通过该干涉使该下降阻止器件从所述抵接位置横向移动到所述未抵接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其中所述上推部件具备:
旋动部件,绕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轴旋动,且由一端部承受使所述支承部件下降的向下的力而旋动,通过该旋动使另一端部上升;
上下移动部件,配置在所述一端部之上,从使所述支承部件下降的器件将向下的力传递到所述一端部;及
上推作动部,配置在所述另一端部之上,通过该另一端部的所述上升而朝上方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零件组装装置,其中所述上推部件具备:
旋动部件,绕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轴旋动,且由一端部承受使所述支承部件下降的向下的力而旋动,通过该旋动而使另一端部上升;
上下移动部件,配置在所述一端部之上,从使所述支承部件下降的器件将向下的力传递到所述一端部;及
上推作动部,配置在所述另一端部之上,通过该另一端部的所述上升而朝上方移动。
CN201810390733.9A 2017-05-01 2018-04-27 零件组装装置 Active CN1087886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1435 2017-05-01
JP2017091435A JP6190557B1 (ja) 2017-05-01 2017-05-01 部品組付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88665A true CN108788665A (zh) 2018-11-13
CN108788665B CN108788665B (zh) 2021-07-30

Family

ID=59720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90733.9A Active CN108788665B (zh) 2017-05-01 2018-04-27 零件组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90557B1 (zh)
KR (1) KR102479193B1 (zh)
CN (1) CN1087886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8297A (zh) * 2020-12-18 2021-01-19 昆山市力格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层状料件的同心度组装方法及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7922B (zh) * 2018-12-14 2024-04-19 湖北森鑫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密封垫片加工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2879A (zh) * 2016-06-16 2016-10-12 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产品活动贴附组装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754B2 (ja) 1988-12-07 1995-03-0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フープ材供給部品の複合▲かし▼め装置
JPH05218682A (ja) * 1992-02-06 1993-08-27 Toshiba Corp 部品実装装置
JP4483690B2 (ja) * 2005-05-09 2010-06-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における基板下受装置
JP2006326813A (ja) * 2005-05-30 2006-12-07 Alps Electric Co Ltd 薄肉部品積層体の自動組立装置および薄肉部品を備えた荷姿構造
WO2006132139A1 (ja) * 2005-06-06 2006-12-14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レジスト用化合物およびレジスト組成物
JP2008142858A (ja) * 2006-12-12 2008-06-26 Aisin Aw Co Ltd 組付装置
CN103600220B (zh) * 2013-11-13 2016-01-06 厦门加新精密金属有限公司 快速组装模具
CN104924604A (zh) * 2014-03-17 2015-09-23 苏州春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笔记本壳体生产用自动铆铆钉装置
CN204868013U (zh) * 2015-07-07 2015-12-16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组合冲压装置
CN205551372U (zh) * 2016-05-09 2016-09-07 惠州智科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铆合工作台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02879A (zh) * 2016-06-16 2016-10-12 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产品活动贴附组装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8297A (zh) * 2020-12-18 2021-01-19 昆山市力格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层状料件的同心度组装方法及机构
CN112238297B (zh) * 2020-12-18 2021-05-25 昆山市力格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层状料件的同心度组装方法及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87708A (ja) 2018-11-29
CN108788665B (zh) 2021-07-30
KR20180121832A (ko) 2018-11-09
KR102479193B1 (ko) 2022-12-20
JP6190557B1 (ja) 2017-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12095B2 (en) Packing and unpacking machine
EP174591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label to pseudo-core in in-mold labeling system
CN108788665A (zh) 零件组装装置
EP0214160B1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continuous supply of workpieces
US5943238A (en) High-speed personalization machine
CN101836524B (zh) 基板运送设备和基板运送方法
CN102347262B (zh) 电子元件搬送装置以及安装机
EP2914079B1 (en)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EP2914077A1 (en)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CN116960047B (zh) 一种多芯片倒装封装设备及封装方法
KR101046704B1 (ko) 반도체소자용 픽업장치
CN101774470A (zh) 用于斜底式料盒的分送装置
US5094336A (en) Transport system and method for embossing apparatus
EP2914078B1 (en)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KR100685373B1 (ko) 공압식 분할 시스템 및 펀치툴
JPH0815937B2 (ja) 部品収納部材の分離位置決め装置
WO2007107823A1 (en) Linear machine for processing portable object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portable objects
US1142082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components
WO2023170831A1 (ja) トレイ搬送装置、移載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制御方法、記憶媒体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504688B1 (ko) 전자부품 케이싱 장비
CN108910456A (zh) 给纸装置的控制系统
JPH0643214B2 (ja) 部品位置決め移送装置
JPH0424632Y2 (zh)
JPH0220628A (ja) ディスタックフィーダ
KR20230078375A (ko) 양방향 기판 정지가 가능한 헤드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부품 실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05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