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2786A -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82786A
CN108782786A CN201810381538.XA CN201810381538A CN108782786A CN 108782786 A CN108782786 A CN 108782786A CN 201810381538 A CN201810381538 A CN 201810381538A CN 108782786 A CN108782786 A CN 108782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black garlic
fermentation
edible blend
fatty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15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82786B (zh
Inventor
邓云
赵梦
赵一梦
王丹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38153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827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82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2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82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82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DEDIBLE OILS OR FATS, e.g. MARGARINES, SHORTENINGS, COOKING OILS
    • A23D9/00Other edible oils or fats, e.g. shortenings, cooking oils
    • A23D9/02Other edible oils or fats, e.g. shortenings, cooking 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duction or working-up
    • A23D9/04Working-up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DEDIBLE OILS OR FATS, e.g. MARGARINES, SHORTENINGS, COOKING OILS
    • A23D9/00Other edible oils or fats, e.g. shortenings, cooking oils
    • A23D9/007Other edible oils or fats, e.g. shortenings, cooking oils characterised by ingredients other than fatty acid triglycerid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调和油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30~50%黑蒜油,1~15%沙棘籽油,10~40%山茶油,5~20%紫苏油,10~35%一级菜籽油,0.01~0.02%抗氧化剂;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为(0.274~0.402):1:(1.06~1.77),其中ω‑6:ω‑3=(4.04~5.02):1。本发明的效果在于营养均衡、安全性高、加工工艺简单科学、食用方便、稳定性高于单一的油;调和油改变了脂肪组成,符合中国居民对植物油的营养需求,对抑制和预防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提高智力和抗氧化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脂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食用油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品,是提供人体能量和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主要来源。目前市场上的食用油品种较多,如花生油、大豆油、棕榈油等,这些单一油脂普遍缺乏ω-3(亚麻酸),如花生油和玉米油等几乎不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且必需脂肪酸ω-6(亚油酸)和ω-3(α-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些以单纯一个品种作为原料加工出来的油类其营养成分单一、不能满足人们的营养均衡需求。因此,由2种以上的油脂按适当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调和油,可以弥补单一品种食用油营养结构失衡的缺陷,还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病、调节血脂和血糖、提高智力、抗氧化、抗疲劳、减肥与营养功能等功效,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黑蒜油从黑蒜中提取而来。黑蒜是用新鲜生蒜,带皮在发酵箱里发酵60-90天后制成的食品,能够保留生大蒜原有成份,并且黑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味道酸甜,无蒜味。黑蒜油中亚油酸含量高达70%,亚油酸是唯一的一种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它具有抗疲劳、贫血,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耐力及抗应激能力、降血脂、延缓衰老、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抗癌辅助作用等生理活性。然而,黑蒜油中严重缺乏ω-3多不饱和脂肪,导致单独使用黑蒜油会引起ω-6和ω-3脂肪酸摄入比例严重失调,且也不满足我国调和油的脂肪酸摄入标准(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小于1:1:1,且(ω-6)/(ω-3)=(4-6):1)。
紫苏油中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60%,它是我们人类一生需求的脂肪酸。心脏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号杀手,α-亚麻酸可降低中风的机率和心脏病的突发,预防乳癌和肠癌。α-亚麻酸可降低70%心脏病突发的风险。α-亚麻酸所合成的DHA大量存在于大脑皮层,视网膜和生殖细胞中,促使脑神经细胞突触生长,改善记忆力。此外,紫苏油还具有降血脂作用、抗衰老功能、抗癌作用、抗过敏作用、治疗风湿关节炎等功效。
沙棘籽油含有维生素、黄酮类、脂肪酸、氨基酸及其它微量元素等2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损伤的组织恢复,促进溃疡愈合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直接清除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对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肝脏等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还可以抗肿瘤、抗癌、抗衰老、美容等作用,且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功能。
山茶油的作用茶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脂,其脂肪酸组成与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植物油脂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茶油中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长期食用,具有明显的预防心血管硬化、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和防癌抗癌的特殊功效。
由于不同类别的脂肪酸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不同,饱和脂肪酸使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单不饱和脂肪酸则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并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多不饱和脂肪可以使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虽然两者都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过多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双键多容易氧化,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对健康不利。膳食脂肪酸比例失调不但容易造成血脂异常,肥胖,此外还和糖尿病、高血压、免疫异常等有关。现代人的饮食中,ω-6,ω-3脂肪酸摄入已经严重失调,研究表明二者比例已高达33:1。若ω-6,ω-3脂肪酸比例失衡,不仅会引起动脉紧缩,增加肝脏负担,还会导致亚麻酸缺乏症,引发多种退化性疾病。基于此,中国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专家委员会”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构成及脂肪酸摄入实际提出: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小于1:1:1,且ω-6与ω-3的适宜比值为(4-6):1,最有利于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黑蒜油、紫苏油、沙棘籽和山茶油等均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保健功能因子,但单个植物油中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以及ω-6与ω-3的比例均达不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脂肪酸参考摄人标准。因此,以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多种植物油为基质开发健康调和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发明内容
针对我国居民的饮食中ω-6和ω-3脂肪酸摄入比例严重失调以及单一植物油不能满足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小于1:1:1,且(ω-6)/(ω-3)=(4-6):1这一脂肪酸摄入参考标准。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各脂肪酸比例满足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脂肪酸参考摄人标准、配方合理、稳定性好、营养均衡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第一方面,基于黑蒜油含有大量ω-6且少量ω-3、紫苏油含有大量的ω-3、山茶油含有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且少量ω-6和ω-3、沙棘籽油含有大量的ω-6、单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复合体等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
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0.274~0.402):1:(1.06~1.77),且ω-6:ω-3=(4.04~5.02):1。上述一级菜籽油是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成品菜籽油。该配方满足了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小于1:1:1,且(ω-6)/(ω-3)=(4-6):1的脂肪酸参考摄人标准。
优选地,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35%黑蒜油,9%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3%一级菜籽油,0.02%抗氧化剂;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4:1:1.22,其中ω-6与ω-3的比例为4.67:1。
优选地,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40%黑蒜油,5%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2%一级菜籽油,0.02%抗氧化剂;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9:1:1.31,其中ω-6与ω-3的比例为4.94:1。
优选地,所述抗氧剂为叔丁基对苯二酚与没食子酸以1:1复配的复配抗氧化剂。
更优选地,所述叔丁基对苯二酚与没食子酸的质量均为调和油质量的0.01%。通过对常用于调和油中的四种抗氧化剂(丁羟基茴香醚、没食子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叔丁基对苯二酚)对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试验,表明本发明中所述抗氧剂为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能够更有效的控制调和油的氧化变质。
优选地,所述黑蒜油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将独头蒜在60℃-85℃下进行四个阶段的变温发酵,得到黑蒜:
S2、将所述黑蒜打浆,调节pH为4.0-5.0得到黑蒜混合物,加入果胶酶与纤维素酶进行酶解,酶解结束后经灭酶、压榨过滤得黑蒜酶解液;将所述黑蒜酶解液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得到黑蒜油。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国际上先进的分离技术,具有低温、无毒、分离效率高等特点,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之后所得黑蒜油没有溶剂残留,活性成分没有污染,且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对活性组分的破坏及不饱和脂肪的氧化。选取果胶酶及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对黑蒜进行充分酶解,选取适合的超临界CO2萃取温度及压力,根据相似相容特性将黑蒜油充分提取。
优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四个阶段的变温发酵的步骤包括:第一阶段,发酵温度从60℃匀速升温到7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二阶段,发酵温度从75℃匀速升温到8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三阶段,发酵温度从85℃匀速降温到7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四阶段,发酵温度从75℃匀速降温到60℃,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通过分段变温发酵,可大幅度增加总还原糖、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所得黑蒜产品色泽均一,呈黑褐色,口感酸甜,几乎无酸臭味。在第一阶段的过程中,黑蒜中的酶类酶活大多处于一个较高范围,此时部分酚类物质在酚酶的作用下,氧化成醌,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形成褐色色素。第二第三阶段中美拉德反应为主导反应,类黑精物质开始累积,在合适的时间累积下,满足消费人群对色泽口感的需求。第四阶段,熟化后期的酚类物质自身缩合,含量下降,进一步生成褐色物质。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pH为4.5。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混用的最适pH为4.5,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和酶解效果。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4:1、2:1、1:1、1:2或1:4;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添加总量与所述黑蒜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2~0.8:100。
更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2:1;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添加总量与所述黑蒜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6:100。为了提高原料利用率,使得果胶酶和纤维素复合酶对黑蒜进行酶解处理,使得黑蒜溶液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最大化,即使黑蒜充分降解,以便于提取。经大量探索得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最佳质量比为2:1;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添加总量为底物浓度的0.6%。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酶解的条件为:在30-60℃的水浴中酶解90min;将酶解结束后的反应液在沸水浴中灭酶15min。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超临界CO2萃取的参数为:萃取压力为5-25MPa,萃取温度为30-50℃,CO2流量5-20kg/h。
更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超临界CO2萃取的参数为:萃取压力为18MPa,萃取温度为42℃,CO2流量12kg/h。在该萃取条件下,蒜油得率高。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先制备黑蒜油,然后将所述黑蒜油与沙棘籽油、山茶油、紫苏油、一级菜籽油均匀混合,即可。
优选地,所述混合包括如下步骤:按比例将黑蒜油、沙棘籽油、山茶油、紫苏油、一级菜籽油和抗氧化剂这六种原料混合加入配料罐,在20~25℃下,往罐内充入氮气,罐内压力保持在0.05MPa,以100-15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25-30分钟。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将混合所得的混合液过滤、灌装。
另外,由于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受气候、品种、产地和提取工艺等因素的影响,需在生产前、生产中及其成品都必须进行检验和控制,以确保产品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最佳比例。本发明所用的原料油的各脂肪酸组成如表1所示。没食子酸和叔丁基对苯二酚均为食品级。
表1本发明各原料油的脂肪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以黑蒜油、沙棘籽油、山茶油、紫苏油、一级菜籽油调制成的调和油,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4~0.402):1:(1.06~1.77),且ω-6:ω-3=(4.04~5.02):1,营养结构均衡、营养价值高、配方合理,符合联合国粮油组织FAO发表的《健康食用油标准》,也非常适合中国居民对植物油的营养需求,同时具有可预防心脑血管病、调节血脂和血糖、抗氧化、抗疲劳与营养功能等功效。
2、本发明调和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保质期,符合国家调和油相关标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4~0.402):1:(1.06~1.77),且ω-6:ω-3=(4.04~5.02):1;所述调和油按质量百分数计的组分如下:30~50%黑蒜油,1~15%沙棘籽油,10~40%山茶油,5~20%紫苏油,10~35%一级菜籽油,0.01~0.02%抗氧化剂。
其中,所述黑蒜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黑蒜的制备:先将干净的独头蒜放入密闭的发酵箱内,让后进行分为四个阶段的变温发酵:第一阶段,发酵温度从60℃匀速升温到7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二阶段,发酵温度从75℃匀速升温到8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三阶段,发酵温度从85℃匀速降温到7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四阶段,发酵温度从75℃匀速降温到60℃,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可得到黑蒜。
步骤二:黑蒜油的制备:将定量黑蒜打浆后,调节pH 4.5,加入果胶酶与纤维素酶(4:1,2:1,1:1,1:2,1:4),添加量为底物浓度的0.2-0.8%,在30-60℃的水浴中酶解90min,结束后将反应液在沸水浴中灭酶15min,然后压榨过滤得黑蒜酶解液。接着将上述酶解液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可得黑蒜油,其参数为萃取压力为5-25MPa,萃取温度为30-50℃,CO2流量5-20kg/h。
所述抗氧剂为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
另外,所述调和油的配制步骤如下:按比例将黑蒜油、沙棘籽油、山茶油、紫苏油、一级菜籽油和抗氧化剂这六种原料混合,加入配料罐,在20~25℃下,往罐内充入氮气,罐内压力保持在0.05MPa,以100-15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25-30分钟,然后过滤、灌装可得调和油。
实施例1
新鲜大蒜原料与黑蒜产品基本组分比较实验。
水分:按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水分的组成。
蛋白质:按GB 5009.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蛋白质的组成。
脂肪:按GB 5009.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脂肪的组成。
膳食纤维:按GB 5009.8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膳食纤维的组成。
相比于新鲜大蒜,经过发酵过程中一些酶类如脂肪氧化酶以及一些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黑蒜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已经有所变化。具体组分对比如表2所示:
表2黑蒜与大蒜基本组分对比
由表可知,黑蒜中除了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明显提高外,脂肪含量是新鲜大蒜中的三倍,说明发酵可以提高黑蒜油的产率。其次,黑蒜中已无明显蒜味,且口感软糯酸甜,这是新鲜大蒜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采用黑蒜油也更能被广大的消费人群所接受。
实施例2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40%黑蒜油,5%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2%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实施例3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35%黑蒜油,9%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3%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实施例4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38%黑蒜油,7%沙棘籽油,15%山茶油,10%紫苏油,30%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实施例5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33%黑蒜油,9%沙棘籽油,18%山茶油,10%紫苏油,30%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实施例6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36%黑蒜油,4%沙棘籽油,36%山茶油,12%紫苏油,12%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实施例7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30%黑蒜油,15%沙棘籽油,29%山茶油,8%紫苏油,18%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实施例8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由以下原料油组成:50%黑蒜油,1%沙棘籽油,24%山茶油,15%紫苏油,10%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以上实施例中,所述健康食用调和油的配制步骤如下:按比例将黑蒜油、沙棘籽油、山茶油、紫苏油、一级菜籽油和抗氧化剂这六种原料混合,加入配料罐,在20~25℃下,往罐内充入氮气,罐内压力保持在0.05MPa,以100-150转/分钟的速度搅拌25-30分钟,然后过滤、灌装可得调和油。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健康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油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7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对比例中,无沙棘籽油;原料油组成为:45%黑蒜油,29%山茶油,8%紫苏油,18%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健康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油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6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对比例中,无山茶油;原料油组成为:72%黑蒜油,4%沙棘籽油,12%紫苏油,12%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健康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油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对比例中,无紫苏油;原料油组成为:48%黑蒜油,5%沙棘籽油,15%山茶油,32%一级菜籽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健康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油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对比例中,无一级菜籽油;原料油组成为:72%黑蒜油,5%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0.01%叔丁基对苯二酚和0.01%没食子酸的复配抗氧化剂。
对比例5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健康食用调和油,其原料油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在于:本对比例中,抗氧剂为叔丁基对苯二酚;原料油组成为:40%黑蒜油,5%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2%一级菜籽油,0.02%叔丁基对苯二酚。
油品质分析实验
(1)脂肪酸:按GB/5009.1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测脂肪酸的组成。
(2)酸价:按GB/500922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方法测定调和油的酸价。
(3)货架期:采用873Rancimat测定仪测定油脂氧化稳定性,按照GB/T 21121-2007《动植物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加速氧化测试)》测定调和油样品的诱导期,利用外推法计算出室温下油脂的货架期。
(4)感官分析:分别取等量的实施例2-8样品,置于透明玻璃杯中,在常温下放置30min后分析样品的感官特性。色泽按GB/T 22460-2008《动植物油脂罗维朋色泽的测定》测定;气、滋味按GB/T 5525-2008《植物油脂透明度、气味、滋味鉴定法》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各实施例中不同脂肪酸的含量如表3所示:实施例2-8的调和油中的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4~0.402):1:(1.06~1.77),且ω-6:ω-3=(4.04~5.02):1,这些配方很好的满足了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小于1:1:1,且(ω-6)/(ω-3)=(4-6):1这一脂肪酸组成参考摄人标准。对比实验1-4中尽管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小于1:1:1,但ω-6:ω-3大于(4-6):1,所以对比实验1-4的配方不能满足健康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标准。对比实验5的配方与实例2的配方基本一致(仅抗氧剂的使用有差异),因此其脂肪酸的组成也满足标准。
表3实施例2-8和对比例1-8的脂肪酸组成比例
为了进一步确定本发明提供的黑蒜调和油的稳定性,对达到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脂肪酸参考摄人标准的黑蒜调和油(实施例2-8和对比例5)的进行风味、酸价和保质期的实验测定。对比例1-4由于其脂肪酸组成比例未达到标准,没有且不必要进行稳定性分析。调和油风味、酸价和保质期如表4所示。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实验结果显示实例2-8的酸价在0.20~0.23mg KOH/g,符合甚至高于食用调和油的国际标准。
对比例5中,其原料油组成与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基本一致,唯一不同在于其使用了单一抗氧化剂,与实例2-8相比,其酸价较大且货架期小,由此得到复配的抗氧化剂可以提高调和油的保质期,复配效果好。
表4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调和油口感及保质期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
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比为(0.274~0.402):1:(1.06~1.77),其中ω-6:ω-3=(4.04~5.0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35%黑蒜油,9%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3%一级菜籽油,0.02%抗氧化剂;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4:1:1.22,其中ω-6与ω-3的比例为4.67: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含量的各组分:40%黑蒜油,5%沙棘籽油,15%山茶油,8%紫苏油,32%一级菜籽油,0.02%抗氧化剂;所述调和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0.279:1:1.31,其中ω-6与ω-3的比例为4.94:1。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叔丁基对苯二酚与没食子酸以1:1复配的复配抗氧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所述黑蒜油的制备方法包括:
S1、将独头蒜在60℃-85℃下进行四个阶段的变温发酵,得到黑蒜:
S2、将所述黑蒜打浆,调节pH为4.0-5.0得到黑蒜混合物,加入果胶酶与纤维素酶进行酶解,酶解结束后经灭酶、压榨过滤得黑蒜酶解液;将所述黑蒜酶解液进行超临界CO2萃取,得到黑蒜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四个阶段的变温发酵的步骤包括:第一阶段,发酵温度从60℃匀速升温到7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二阶段,发酵温度从75℃匀速升温到8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三阶段,发酵温度从85℃匀速降温到75℃,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第四阶段,发酵温度从75℃匀速降温到60℃,发酵湿度为80~100%,发酵时间为12~24h。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质量比为4:1、2:1、1:1、1:2或1:4;所述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添加总量与所述黑蒜混合物的质量比为0.2~0.8:10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酶解的条件为:在30-60℃的水浴中酶解90min。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所述超临界CO2萃取的参数为:萃取压力为5-25MPa,萃取温度为30-50℃,CO2流量5-20kg/h。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先制备黑蒜油,然后将所述黑蒜油与沙棘籽油、山茶油、紫苏油、一级菜籽油均匀混合,即可。
CN201810381538.XA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8782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1538.XA CN108782786B (zh)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1538.XA CN108782786B (zh)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82786A true CN108782786A (zh) 2018-11-13
CN108782786B CN108782786B (zh) 2020-11-17

Family

ID=64093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1538.XA Active CN108782786B (zh)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8278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75908A (zh) * 2018-11-14 2019-01-29 詹林安 一种改善组织纤维化的组合物
CN112219908A (zh) * 2020-10-10 2021-01-15 青海大学 一种富含沙棘甾醇的植物调和油及其调配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01197A (ko) * 2009-06-29 2011-01-06 이진화 카카오 마늘 음료
KR20110125930A (ko) * 2010-05-14 2011-11-22 주식회사 웰빙엘에스 식물성유산균을 이용한 효모추출물 및 미네랄을 함유하는 발효흑마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3156003A (zh) * 2011-12-16 2013-06-19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0190A (zh) * 2015-09-08 2017-03-15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调和油
KR20170135582A (ko) * 2016-05-31 2017-12-08 주식회사 쿠엔즈버킷 기능성 식용유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01197A (ko) * 2009-06-29 2011-01-06 이진화 카카오 마늘 음료
KR20110125930A (ko) * 2010-05-14 2011-11-22 주식회사 웰빙엘에스 식물성유산균을 이용한 효모추출물 및 미네랄을 함유하는 발효흑마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3156003A (zh) * 2011-12-16 2013-06-19 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0190A (zh) * 2015-09-08 2017-03-15 中粮食品营销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调和油
KR20170135582A (ko) * 2016-05-31 2017-12-08 주식회사 쿠엔즈버킷 기능성 식용유의 제조방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ENG XIONG ET AL: "Study on the Ageing Method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Black Garlic Residues", 《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
任广跃 等: "响应面法优化黑蒜酶解液喷雾干燥工艺", 《食品研究与开发》 *
李国明 等: "功能性植物油脂的主要生理活性及应用", 《中国食品添加剂》 *
罗海青: "黒蒜营养成分分析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医药卫生科技辑》 *
范青生: "《保健食品配方原理与依据》", 31 January 2007,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75908A (zh) * 2018-11-14 2019-01-29 詹林安 一种改善组织纤维化的组合物
CN112219908A (zh) * 2020-10-10 2021-01-15 青海大学 一种富含沙棘甾醇的植物调和油及其调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82786B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87568A (zh) 一种诺丽果复合果汁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0358B (zh) 一种牡丹酸乳的制备方法
KR101518391B1 (ko) 매실 발효초 제조방법
KR101917115B1 (ko) 발아 현미 여주 흑초 제조 방법
CN109170727A (zh) 一种玫瑰蔓越莓风味茶酱及其制备方法
KR102404589B1 (ko) 천년초 액상액을 이용한 누룽지의 제조 방법
CN1951211A (zh) 一种牛心柿果酱及其加工方法
CN108782786A (zh) 一种黑蒜健康食用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30035B1 (ko) 스피루리나를 함유하는 쌀엿강정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3973966A (zh) 一种沙棘复合益生果糕及其制备方法
CN113229428A (zh) 一种红枣枸杞益生菌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06667B (zh) 口服茶籽调和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7722B (zh) 一种核桃花石榴果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50516A (zh) 一种白萝卜米露饮料及制备方法
CN109601894A (zh) 一种蛋卷
CN104726320B (zh) 一种无花果蜜醋及制作方法
CN108220076A (zh) 一种富硒发芽糙糯米杨梅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5381A (zh) 一种营养型黄酒及其制备工艺
CN113105964A (zh) 一种柚子白酒的制备方法
CN101602995A (zh) 一种纯天然甘薯甜红酒的制备方法
CN111528371A (zh) 一种能抗氧化和抑制脂肪酶的复合米汤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76665A (zh) 一种补血养颜油茶混合营养固体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0521A (zh) 一种多营养调和油
KR101755118B1 (ko) 미생물을 이용한 인삼 및 삼채의 복합 발효 추출액 및 캡슐 제조방법
CN109998088A (zh) 一种富含γ-氨基丁酸仙草风味鸭肝酱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