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9949B - 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9949B
CN108779949B CN201680083416.1A CN201680083416A CN108779949B CN 108779949 B CN108779949 B CN 108779949B CN 201680083416 A CN201680083416 A CN 201680083416A CN 108779949 B CN108779949 B CN 108779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oor
refrigerant
unit
indoor units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34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9949A (zh
Inventor
铃木康巨
高木昌彦
田中健裕
渡部和树
松永直也
樋口哲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79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9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9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8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separate supply and return lines for hot and cold heat-exchange fluids i.e. so-called "4-conduit"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3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in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5P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 G05B2219/25252Microprocessor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6Pc applications
    • G05B2219/2614HVAC, heating, ventillation, climate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多台室内机,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控制部构成为将多台室内机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控制部构成为:在由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送风风扇运转。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台室内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空调装置。该空调装置具备气体传感器和控制部,所述气体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机的外表面并检测制冷剂,所述控制部进行在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制冷剂时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的控制。在该空调装置中,在制冷剂从与室内机连接的延长配管向室内泄漏的情况下或在室内机内部泄漏的制冷剂通过室内机的框体的间隙向室内机的外部流出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气体传感器检测泄漏制冷剂。另外,通过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使室内送风风扇旋转,从而从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上的吸入口吸入室内的空气,并从吹出口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5996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中,当在室内机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该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旋转。因此,当在具有较大的地板面积的一个室内空间中设置有多台室内机的情况下,若仅有一台室内送风风扇,则相对于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无法得到足够的风量,有可能无法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扩散而稀释。因此,存在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有可能局部地变高这样的课题。
另一方面,空调装置的多台室内机有时分开设置在由墙壁或隔板相互分隔而成的多个室内空间中。在该情况下,如果连设置在区别于设置有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空间的另外的室内空间中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也旋转,则会导致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旋转。因此,存在消耗不必要的电力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一个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制冷循环装置: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且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所述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将所述多台室内机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且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另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又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7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例示了具备多台室内机的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回路10。制冷循环回路10例如具有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热源侧热交换器5、减压机构6A、6B、6C及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经由制冷剂配管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减压机构6A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组、减压机构6B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B的组、减压机构6C及负载侧热交换器7C的组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相互并联连接。另外,空调装置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作为热源单元。而且,空调装置例如具有设置于室内的多台室内机1A、1B、1C作为负载单元。室外机2与室内机1A、1B、1C之间经由延长配管连接,所述延长配管是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
作为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R290、R1270等易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既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两种以上而成的混合制冷剂使用。以下,有时将具有微燃级别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燃烧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具有不燃性(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1)的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在大气压下(例如温度为室温(25℃))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在室外机2中至少收容有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本例中,压缩机3及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也收容于室外机2。另外,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8。室外送风风扇8设置成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向。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8旋转,从而生成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8,例如使用螺旋桨式风扇。室外送风风扇8在该室外送风风扇8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配置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压缩机3是压缩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而使之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循环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例如使用四通阀或多个二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8输送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
在室内机1A中至少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A。在本例中,减压机构6A也收容于室内机1A。另外,在室内机1A中收容有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9A。在室内机1A的框体上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和向室内空间吹出空气的吹出口。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9A旋转,从而从吸入口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吸入的空气通过负载侧热交换器7A,并从吹出口吹出到室内空间。作为室内送风风扇9A,根据室内机1A的形态而使用离心风扇(西洛克风扇、涡轮风扇等)、贯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式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9A在该室内送风风扇9A生成的空气流中配置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上游侧。室内送风风扇9A也可以配置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下游侧。
减压机构6A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之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机构6A,例如使用能够通过后述的控制部30的控制来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另外,作为减压机构6A,也可以使用温度式膨胀阀、固定节流器及膨胀机等。
负载侧热交换器7A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9A输送的空气的热交换。
另外,在室内机1A中,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配置在室内机1A的框体内部。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使用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气体传感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向后述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在控制部30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检测信号,判定室内机1A中有无制冷剂的泄漏。另外,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既可以使用氧浓度计,也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在使用温度传感器作为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情况下,制冷剂检测机构99A通过检测由泄漏的制冷剂的绝热膨胀导致的温度的降低,从而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在室内机1A中制冷剂有可能泄漏的部位是负载侧热交换器7A的钎焊部及制冷剂配管的接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因此,当在室内机1A中制冷剂泄漏时,制冷剂在室内机1A的框体内向下方流动。因此,优选的是,制冷剂检测机构99A设置于在室内机1A的框体内高度比负载侧热交换器7A及接头部低的位置(例如框体内的下部)。由此,能够至少在室内送风风扇9A停止时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作为室内机1A,例如使用地板放置型、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顶棚吊挂型或壁挂型等的室内机。
室内机1B、1C例如具有与室内机1A相同的结构。即,与室内机1A同样地,在室内机1B、1C中分别收容有减压机构6B、6C、负载侧热交换器7B、7C及室内送风风扇9B、9C。另外,与室内机1A同样地,在室内机1B、1C中分别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
控制部30(在图1中未图示)具有微型计算机(以下,有时称为“微机”),所述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及I/O端口等。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接受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部(例如遥控器)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括室内机1A、1B、1C的空调装置整体的动作。如后所述,本例的控制部30具有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分别设置于室内机1A、1B、1C并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通信的多个室内机控制部。室外机控制部主要控制室外机2的动作。室内机控制部主要控制室内机1A、1B、1C中的每一台的动作。
说明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回路10的动作。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如由图1中的实线示出的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循环回路10。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8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室外空气散热。由此,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流入室内机1A、1B、1C的减压机构6A、6B、6C,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从减压机构6A、6B、6C流出的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冷运转中,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供给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供给的空气在制冷剂的吸热作用下被冷却。从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及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而被吸入压缩机3。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接着,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动作。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如由图1中的虚线示出的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循环回路10。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及延长配管流入室内机1A、1B、1C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热运转时,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9A、9B、9C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空气散热。由此,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中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机构6A、6B、6C,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从减压机构6A、6B、6C流出的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流入室外机2的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热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8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从室外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高干度的二相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而被吸入压缩机3。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热运转中,重复进行以上的循环。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例如是全部的室内机1A、1B、1C在相互独立的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所谓的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在制冷运转时,室内机1A、1B、1C各自相互独立地进行制冷运转或停止。在制热运转时,室内机1A、1B、1C各自相互独立地进行制热运转或停止。即,在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中,能够仅使室内机1A、1B、1C中的一部分的室内机运转。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在室内机1A、1B、1C中不能够使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并存,但根据制冷循环回路10的结构的不同,在室内机1A、1B、1C中也能够使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并存。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另一例的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又一例的图。此外,在图2~图4中,例示了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1B、1C,但室内机1A、1B、1C也可以是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顶棚吊挂型或壁挂型。
在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一般在由墙壁或隔板相互分隔而成的多个室内空间a、b、c中分别各设置一台室内机1A、1B、1C。但是,即使是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也能够将多台室内机设置于没有隔板的一个室内空间。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室内机1A、1B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a,室内机1C设置于从室内空间a分隔出的室内空间b。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全部的室内机1A、1B、1C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a。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接受用户对室内机1A的操作的遥控器20A、接受用户对室内机1B的操作的遥控器20B、接受用户对室内机1C的操作的遥控器20C设置作为操作部。
控制部30具有:搭载于室内机1A并控制室内机1A的室内机控制部31A、搭载于室内机1B并控制室内机1B的室内机控制部31B、搭载于室内机1C并控制室内机1C的室内机控制部31C、搭载于室外机2并控制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32、搭载于遥控器20A并控制遥控器20A的遥控器控制部33A、搭载于遥控器20B并控制遥控器20B的遥控器控制部33B及搭载于遥控器20C并控制遥控器20C的遥控器控制部33C。
室内机控制部31A具有控制基板40A和能够经由控制线与控制基板40A进行通信的控制基板41A。室内机控制部31A成为能够经由控制线与室内机控制部31B、室内机控制部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进行通信的结构。在控制基板40A上安装有主要控制室内机1A的动作的微机50A。在控制基板41A上分别不能拆装地安装有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例如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和主要控制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微机51A。本例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直接安装于控制基板41A,但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也可以与控制基板41A不能拆装地连接。例如,也可以将制冷剂检测机构99A设置在从控制基板41A分离的位置,并通过焊接等将来自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配线与控制基板41A连接。另外,在本例中,控制基板41A与控制基板40A分开设置,但也可以省略控制基板41A,并将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与控制基板40A不能拆装地连接。
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具有与室内机控制部31A相同的结构。即,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0B、50C的控制基板40B、40C、和安装有微机51B、51C及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的控制基板41B、41C。
室外机控制部32具有控制基板42。在控制基板42上安装有主要控制室外机2的动作的微机52。
遥控器控制部33A具有控制基板43A。在控制基板43A上安装有主要控制遥控器20A的微机53A。
遥控器控制部33B、33C具有与遥控器控制部33A相同的结构。即,遥控器控制部33B、33C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3B、53C的控制基板43B、43C。
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能够相互通信。在本例中,室内机控制部31A经由控制线与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中的每一个连接。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经由控制线连接成总线型。室内机控制部31B、31C经由控制线分别与遥控器控制部33B、33C连接。
微机51A、51B、51C具有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速存储器)。在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存储制冷剂泄漏的历史的泄漏历史位(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一例)。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能够设定为“0”或“1”。该泄漏历史位的初始值为“0”。即,在新品状态的微机51A、51B、51C或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微机51A、51B、51C的情况下,泄漏历史位设定为“0”。
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例如,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浓度为阈值浓度以上的情况下)从“0”改写为“1”。同样地,微机51B、51C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分别从“0”改写为“1”。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均仅能够在从“0”向“1”的一方向上不可逆地改写。另外,不论有无向微机51A、51B、51C的电力供给,均维持该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
另外,在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与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二泄漏历史位及与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三泄漏历史位。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能够设定为“0”或“1”。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能够在“0”与“1”之间双向改写。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二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即使切断电力供给而恢复为初始值(例如“0”),当再次开始电力供给时,也会再次设定为与微机51A、51B、51C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
另外,控制部30将多台室内机1A、1B、1C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一个组或多个组例如按室内空间作成,设置于同一室内空间的室内机设定为同一组。例如,如图2所示,在室内机1A设置于室内空间a,室内机1B设置于室内空间b,室内机1C设置于室内空间c的情况下,控制部30将室内机1A设定为组A,将室内机1B设定为组B,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C。如图3所示,在室内机1A、1B设置于室内空间a,室内机1C设置于室内空间b的情况下,控制部30将室内机1A、1B设定为组A,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B。如图4所示,在全部的室内机1A、1B、1C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a的情况下,控制部30将全部的室内机1A、1B、1C设定为一个组A。
组的设定操作例如通过用户或空调装置的设置作业人员等对遥控器20A、20B、20C的特殊操作等来进行。设定的组的信息与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相对应地存储于各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的微机等。或者,也可以在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的各控制基板或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的各控制基板上设置DIP开关作为组设定专用的操作部。
例如,如图3所示,将室内机1A、1B设定为组A,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B。在该情况下,室内机1A的室内机控制部31A识别出与第二泄漏历史位对应的室内机1B属于与室内机1A相同的组,与第三泄漏历史位对应的室内机1C属于与室内机1A不同的另外的组。室内机1B的室内机控制部31B识别出与第一泄漏历史位对应的室内机1A属于与室内机1B相同的组,与第三泄漏历史位对应的室内机1C属于与室内机1B不同的另外的组。室内机1C的室内机控制部31C识别出与第一泄漏历史位对应的室内机1A和与第二泄漏历史位对应的室内机1B均属于与室内机1C不同的另外的组。
室内机控制部31A在微机50A的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A的室内机1A、1B对应的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不论第三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A以外的室内机1C对应的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内机1A的通常控制。该状态下的室内机1A基于遥控器20A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A的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不论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内机控制部31A均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A在运转期间,则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若室内机1A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A的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
室内机控制部31B在微机50B的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不论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内机1B的通常控制。该状态下的室内机1B基于遥控器20B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B的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不论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内机控制部31B均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B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B在运转期间,则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B的运转,若室内机1B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B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B的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B的运转。
室内机控制部31C在微机50C的第三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B的室内机1C对应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0”时,不论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B以外的室内机1A、1B对应的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内机1C的通常控制。该状态下的室内机1C基于遥控器20C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C的第三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不论第一及第二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内机控制部31C均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C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C在运转期间,则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C的运转,若室内机1C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C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C的第三泄漏历史位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C的运转。
室外机控制部32在微机52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进行室外机2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2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室外机控制部32例如进行使压缩机3停止的控制或禁止压缩机3的运转的控制。只要微机52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这些控制。
遥控器控制部33A在微机53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进行遥控器20A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3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遥控器控制部33A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0A的显示部显示包含异常类别或处理方法的信息(例如,“制冷剂泄漏。向服务人员联络”等文字消息、异常码等)。此时,遥控器控制部33A也可以基于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某一个设定为“1”,在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例如,在第一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内容为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信息,在第二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内容为在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信息,在第三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的情况下,显示内容为在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信息。只要微机53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这些显示。另外,也可以是,遥控器控制部33A使设置于遥控器20A的语音输出部用语音报知包含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
遥控器控制部33B在微机53B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进行遥控器20B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3B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遥控器控制部33B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0B的显示部显示包含异常类别或处理方法的信息。此时,遥控器控制部33B也可以基于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某一个设定为“1”,在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只要微机53B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这些显示。另外,也可以是,遥控器控制部33B使设置于遥控器20B的语音输出部用语音报知包含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
遥控器控制部33C在微机53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进行遥控器20C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3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遥控器控制部33C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0C的显示部显示包含异常类别或处理方法的信息。此时,遥控器控制部33C也可以基于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某一个设定为“1”,在显示部显示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只要微机53C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这些显示。另外,也可以是,遥控器控制部33C使设置于遥控器20C的语音输出部用语音报知包含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3所示,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A将泄漏历史位从初始值“0”不可逆地改写为“1”。当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当将室内机1A、1B设定为组A且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B时,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9B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的停止、压缩机3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A、20B、20C中的每一个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由于室内机1C设定为与室内机1A不同的组,所以不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C的强制运转。
当在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B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B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B将泄漏历史位从初始值“0”不可逆地改写为“1”。当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二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当将室内机1A、1B设定为组A且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B时,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9B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的停止、压缩机3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A、20B、20C中的每一个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由于室内机1C设定为与室内机1B不同的组,所以不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C的强制运转。
当在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C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C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C将泄漏历史位从初始值“0”不可逆地改写为“1”。当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第三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当将室内机1A、1B设定为组A且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B时,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C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的停止、压缩机3的运转禁止、向遥控器20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由于室内机1A、1B设定为与室内机1C不同的组,所以不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9B的强制运转。
收到来自用户的联络的服务人员在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时,将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控制基板41A、41B或41C更换为新品。这是因为:若仅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则微机51A、51B或51C的泄漏历史位维持为“1”不变,所以不能够进行空调装置的通常动作。由于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分别与控制基板41A、41B、41C不能拆装地连接,所以在更换控制基板41A、41B或41C时,也更换暴露于制冷剂环境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或99C。
安装于更换后的控制基板41A、41B或41C的微机51A、51B或51C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作为初始值的“0”。因此,微机50A、50B、50C、52、53A、53B、53C各自的泄漏历史位也从“1”改写为“0”。由此,能够进行空调装置的通常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时,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经由控制线从室内机控制部31A传递给其他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由此,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不仅共享给室内机控制部31A,也共享给其他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分别基于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和组设定的信息,判断是否使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强制运转。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是室内机1A自身且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当然属于与室内机1A相同的组,所以室内机控制部31A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的控制。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1A属于与室内机1B相同的组,所以室内机控制部31B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B强制运转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1A属于与室内机1C不同的组,所以室内机控制部31C进行通常的控制而不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C强制运转的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某室内机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共享给全部的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某室内机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仅共享给控制该室内机的室内机控制部和控制属于与该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控制部,不共享给控制属于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的室内机控制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属于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进行通常的运转而不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强制运转的控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属于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不接受用户的遥控器操作,不能够进行通常运转。即,在属于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中,虽然不进行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但除了在遥控器的显示部显示在某室内机中制冷剂发生泄漏的信息之外,还不再能够进行通常运转。由此,也能够向呆在没有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空间中的用户等告知产生了制冷剂泄漏这一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设置有室内机1A、1B、1C的情况下,当在设置于室内空间a的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时,能够不使设定为与室内机1A不同的组的室内机1B、1C的室内送风风扇9B、9C运转。由于室内机1B、1C设置于区别于室内空间a的另外的室内空间b、c,所以即使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B、9C的强制运转,也无法使在室内机1A中泄漏的制冷剂扩散。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防止进行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设置有室内机1A、1B、1C的情况下,当在设置于室内空间a的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时,能够不使设定为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1A不同的组的室内机1C的室内送风风扇9C运转。由于室内机1C设置于区别于室内空间a的另外的室内空间b,所以即使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C的强制运转,也无法使在室内机1A中泄漏的制冷剂扩散。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防止进行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另外,在如图3或图4所示的那样设置有室内机1A、1B、1C的情况下,设置多台室内机的室内空间a一般是地板面积大的大空间。因此,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即使仅使该室内机1A的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有时也无法得到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扩散所需的风量。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1A的室内送风风扇9A运转,也使属于与室内机1A相同的组的其他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为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室内机1A、1B、1C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属于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的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告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户等应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当在室内机1A中制冷剂发生泄漏时,用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制冷剂的泄漏历史不可逆地写入控制基板41A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为了将制冷剂的泄漏历史复位,需要将控制基板41A更换为没有泄漏历史的另外的控制基板。在更换控制基板41A时,也更换不能拆装地连接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因此,能够防止暴露于制冷剂环境而检测特性发生变化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被继续使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要不更换控制基板41A就不能够再次开始空调装置的运转,所以能够防止由于人为错误或故意而再次开始没有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的空调装置的运转的情形。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不限于图1~图5所示的系统结构。以下,说明空调装置的系统结构的变形例。
(变形例1)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6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具有多台室外机2A、2B。室外机2A、2B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相互并联地设置。在室外机2A中收容有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及室外送风风扇8A。在室外机2B中收容有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及室外送风风扇8B。虽然省略图示,但分别设置于室外机2A、2B的室外机控制部与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2)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与室内机1A、1B、1C的台数对应的个数的减压机构6A、6B、6C。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3)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制冷循环回路10中,设置有介于室内机1A、1B、1C与室外机2之间的分支单元11。分支单元11例如配置在顶棚背面等空间中,所述顶棚背面等空间是虽然在建筑物的内部但区别于室内空间的另外的空间。在分支单元11内,来自室外机2的制冷剂配管与室内机1A、1B、1C中的每一台对应地分支。另外,在分支单元11内,收容有与室内机1A、1B、1C的台数对应的个数的减压机构6A、6B、6C。虽然省略图示,但在分支单元11中也可以设置有控制减压机构6A、6B、6C的控制部。该控制部与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室外机控制部32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以能够通信的方式连接。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4)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与变形例3的不同点在于具有多台室外机2A、2B。除此以外的结构与变形例3的结构相同。根据本变形例,也能够得到与图1~图5所示的结构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5)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具有多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在制冷循环回路10A、10B中填充有相同的制冷剂或相互不同的制冷剂。
制冷循环回路10A具有将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减压机构6A及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经由制冷剂配管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在制冷循环回路10A中相互并联连接。在室外机2A中,收容有压缩机3A、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A、热源侧热交换器5A、减压机构6A及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A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8A。在室内机1A、1B、1C中分别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及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
制冷循环回路10B具有将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减压机构6B及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经由制冷剂配管呈环状连接而成的结构。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在制冷循环回路10B中相互并联连接。在室外机2B中,收容有压缩机3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4B、热源侧热交换器5B、减压机构6B及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B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8B。在室内机1D、1E、1F中分别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向负载侧热交换器7D、7E、7F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9D、9E、9F及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D、99E、99F。
室内机1A、1B、1C例如设置在没有隔板的一个室内空间中。室内机1D、1E、1F设置在区别于上述室内空间的另外的一个室内空间中。
图11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1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制冷循环回路10A连接的室内机1A、1B、1C和与制冷循环回路10B连接的室内机1D、1E、1F使用一个遥控器20进行操作。制冷循环回路10A构成室内机1A、1B、1C在同一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所谓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制冷循环回路10A的运转方式(pattern)例如是室内机1A、1B、1C均进行制冷运转的第一运转方式、室内机1A、1B、1C均进行制热运转的第二运转方式及室内机1A、1B、1C均停止的第三运转方式中的任一种。
另外,制冷循环回路10B构成室内机1D、1E、1F在同一运转模式下进行动作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制冷循环回路10B的运转方式例如是室内机1D、1E、1F均进行制冷运转的第一运转方式、室内机1D、1E、1F均进行制热运转的第二运转方式及室内机1D、1E、1F均停止的第三运转方式中的任一种。但是,通过遥控器20的操作,制冷循环回路10A和制冷循环回路10B能够以相互独立的运转方式进行运转。在本变形例中设置有一个遥控器20,但也可以分别设置有接受对与制冷循环回路10A连接的室内机1A、1B、1C的操作的遥控器、和接受对与制冷循环回路10B连接的室内机1D、1E、1F的操作的遥控器。
控制部30具有:搭载于室内机1A并控制室内机1A的室内机控制部31A、搭载于室内机1B并控制室内机1B的室内机控制部31B、搭载于室内机1C并控制室内机1C的室内机控制部31C、搭载于室外机2A并控制室外机2A的室外机控制部32A、搭载于室内机1D并控制室内机1D的室内机控制部31D、搭载于室内机1E并控制室内机1E的室内机控制部31E、搭载于室内机1F并控制室内机1F的室内机控制部31F、搭载于室外机2B并控制室外机2B的室外机控制部32B及搭载于遥控器20并控制遥控器20的遥控器控制部33。
室内机控制部31A具有安装有微机50A的控制基板40A、安装有微机51A及制冷剂检测机构99A的控制基板41A。同样地,室内机控制部31B、31C、31D、31E、31F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0B、50C、50D、50E、50F的控制基板40B、40C、40D、40E、40F、和安装有微机51B、51C、51D、51E、51F及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99D、99E、99F的控制基板41B、41C、41D、41E、41F。
微机51A、51B、51C、51D、51E、51F具有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该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已经说明的泄漏历史位(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一例)。
室外机控制部32A具有安装有微机52A的控制基板42A。室外机控制部32B具有安装有微机52B的控制基板42B。
遥控器控制部33具有安装有微机53的控制基板43。
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外机控制部32A、32B及遥控器控制部33经由控制线以能够互相通信的方式连接。
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从“0”改写为“1”。同样地,微机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在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B、99C、99D、99E、99F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分别从“0”改写为“1”。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均仅能够在从“0”向“1”的一方向上不可逆地改写。另外,不论有无向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电力供给,均维持该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
另外,在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与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二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三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D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四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E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五泄漏历史位及与微机51F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六泄漏历史位。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能够设定为“0”或“1”,能够在“0”与“1”之间双向地改写。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同样地,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二~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设定为与通过通信取得的微机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即使切断电力供给而恢复为初始值(例如“0”),当再次开始电力供给时,也会再次设定为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位相同的值。
另外,控制部30将构成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A、1B、1C的组和构成另外的同时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D、1E、1F的组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在本例中,由于室内机1A、1B、1C的组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室内机1D、1E、1F的组设置于另一个室内空间,所以室内机1A、1B、1C的组例如设定为组A,室内机1D、1E、1F的组例如设定为组B。假如在室内机1A、1B、1C、1D、1E、1F全部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室内机1A、1B、1C的组和室内机1D、1E、1F的组均设定为一个组。
室内机控制部31A在微机50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A的室内机1A、1B、1C对应的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不论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A以外的室内机1D、1E、1F对应的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内机1A的通常控制。该状态下的室内机1A基于遥控器20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不论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内机控制部31A均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A在运转期间,则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若室内机1A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的运转。
室内机控制部31B、31C基于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进行与室内机控制部31A相同的控制。
室内机控制部31D在微机50D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B的室内机1D、1E、1F对应的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不论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即,与属于组B以外的室内机1A、1B、1C对应的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内机1D的通常控制。该状态下的室内机1D基于遥控器20等的操作进行通常的运转动作及停止动作。另一方面,当微机50D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不论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内机控制部31D均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D强制运转的控制。即,若室内机1D在运转期间,则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D的运转,若室内机1D在停止期间,则开始室内送风风扇9D的运转。例如,只要微机50D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D的运转。
室内机控制部31E、31F基于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进行与室内机控制部31D相同的控制。
室外机控制部32A在微机52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不论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外机2A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2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不论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外机控制部32A例如均进行使压缩机3A停止的控制或禁止压缩机3A的运转的控制。只要微机52A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这些控制。
室外机控制部32B在微机52B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不论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均进行室外机2B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2B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不论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的值如何,室外机控制部32B例如均进行使压缩机3B停止的控制或禁止压缩机3B的运转的控制。只要微机52B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就继续进行这些控制。
遥控器控制部33在微机53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进行遥控器20的通常控制。另一方面,当微机53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时,遥控器控制部33例如在设置于遥控器20的显示部显示包含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只要微机53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继续设定为“1”,则继续进行这些显示。另外,也可以是,遥控器控制部33使设置于遥控器20的语音输出部用语音报知包含异常类别、处理方法或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信息。也可以是,即使在微机53的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的情况下,在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遥控器控制部33也如通常那样接受用户对室内机1D、1E、1F的操作。另外,也可以是,即使在微机53的第四~第六泄漏历史位中的任一个设定为“1”的情况下,在第一~第三泄漏历史位均设定为“0”时,遥控器控制部33也如通常那样接受用户对室内机1A、1B、1C的操作。
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当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微机51A将泄漏历史位从初始值“0”不可逆地改写为“1”。当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1”时,微机50A、50B、50C、50D、50E、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也从“0”改写为“1”。由此,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A、9B、9C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A的停止、压缩机3A的运转禁止及向遥控器20的显示部的信息显示等。由于室内机1D、1E、1F设定为与室内机1A不同的组,所以不进行室内送风风扇9D、9E、9F的强制运转、压缩机3B的停止及压缩机3B的运转禁止等。
收到来自用户的联络的服务人员在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时,将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控制基板41A更换为新品。这是因为:若仅进行制冷剂泄漏部位的修理,则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维持为“1”不变,所以不能够进行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循环回路10A的通常动作。由于制冷剂检测机构99A与控制基板41A不能拆装地连接,所以在更换控制基板41A时也更换制冷剂检测机构99A。
安装于更换后的控制基板41A的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设定为作为初始值的“0”。因此,微机50A、50B、50C、50D、50E、50F、52A、52B、53各自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也从“1”改写为“0”。由此,能够进行包括制冷循环回路10A、10B的空调装置整体的通常动作。
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使设定为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由于能够防止进行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属于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为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属于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的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告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户等应对。
(变形例6)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如图12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与室内机1A、1B、1C、1D、1E、1F分别对应地设置有减压机构6A、6B、6C、6D、6E、6F。减压机构6A、6B、6C、6D、6E、6F分别收容于室内机1A、1B、1C、1D、1E、1F。室内机1A、1B、1C例如设置在没有隔板的一个室内空间中。室内机1D、1E、1F设置在区别于上述室内空间的另外的一个室内空间中。将室内机1A、1B、1C设定为组A,将室内机1D、1E、1F设定为组B。
图13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3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制冷循环回路10A连接的室内机1A、1B、1C和与制冷循环回路10B连接的室内机1D、1E、1F分别使用遥控器20A、20B、20C、20D、20E、20F进行操作。
控制部30除了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和室外机控制部32A、32B之外,还具有搭载于遥控器20A并控制遥控器20A的遥控器控制部33A、搭载于遥控器20B并控制遥控器20B的遥控器控制部33B、搭载于遥控器20C并控制遥控器20C的遥控器控制部33C、搭载于遥控器20D并控制遥控器20D的遥控器控制部33D、搭载于遥控器20E并控制遥控器20E的遥控器控制部33E及搭载于遥控器20F并控制遥控器20F的遥控器控制部33F。
遥控器控制部33A具有安装有微机53A的控制基板43A。同样地,遥控器控制部33B、33C、33D、33E、33F分别具有安装有微机53B、53C、53D、53E、53F的控制基板43B、43C、43D、43E、43F。
另外,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外机控制部32A、32B及遥控器控制部33A、33B、33C、33D、33E、33F与一个上位控制部34连接。上位控制部34具有安装有微机54的控制基板44。上位控制部34作为集中管理室内机1A、1B、1C、1D、1E、1F的集中控制器发挥功能。即,室内机1A、1B、1C及室外机2A、室内机1D、1E、1F及室外机2B构成一个单独运转多联型的空调装置。
与微机50A、50B、50C、50E、50D、50F、52A、52B同样地,在微机53A、53B、53C、53D、53E、53F、54各自的存储器中设置有与微机51A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一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B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二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C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三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D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四泄漏历史位、与微机51E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五泄漏历史位及与微机51F的泄漏历史位对应的第六泄漏历史位。
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设定为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由于能够防止进行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属于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为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在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也使属于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开始运转。由此,由于在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的一台或多台室内机中进行与通常动作不同的突然的运转开始动作,所以能够向更多的人告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异常。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打开窗户等应对。
(变形例7)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5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中的室内机1A、1B、1C的设置状态的一例的图。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变形例的空调装置具有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1C和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B。室内机1A、1B设置于一个室内空间a,室内机1C设置于另外的室内空间b。将室内机1A、1B设定为组A,将室内机1C设定为组B。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1C中设置有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C,但在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B中不设置制冷剂检测机构。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15所示,当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用室内机1A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不仅共享给室内机1A的控制部,也共享给其他室内机1B、1C等的控制部。室内机1A、1B、1C的控制部基于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这样的信息和组设定的信息,判断是否使室内送风风扇9A、9B、9C强制运转。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是室内机1A自身,所以室内机1A的控制部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A强制运转的控制。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1A属于与室内机1B相同的组A,所以室内机1B的控制部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B强制运转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的室内机1A属于与室内机1C不同的组,所以室内机1C的控制部进行通常的控制而不进行使室内送风风扇9C强制运转的控制。即,当在室内机1A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属于组A的全部的室内机1A、1B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的强制运转,不进行属于组A以外的组的室内机1C的室内送风风扇9C的强制运转。因此,由于能够防止进行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同样地,当在室内机1C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属于组B的室内机1C的室内送风风扇9C的强制运转,不进行属于组B以外的组的室内机1A、1B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的强制运转。
与此相对,当在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由于在室内机1B中不检测制冷剂的泄漏,所以属于与室内机1B相同的组A的室内机1A、1B的室内送风风扇9A、9B不一定运转。然而,由于顶棚盒型的室内机1B设置在距地板的高度较高的位置,所以即使在室内机1B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泄漏的制冷剂也会在下降至地板的期间扩散。因此,即使不使室内送风风扇9A、9B运转,也能够避免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因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变高为容许值以上,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即,也可以是,如本变形例那样,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和设置在距地板的高度较高的位置的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并存的情况下,在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中不设置制冷剂检测机构。由此,能够防止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并且削减空调装置的成本。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包括变形例1~7)的空调装置(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具备: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7D、7E、7F的制冷循环回路10、分别收容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7D、7E、7F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及控制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的控制部30,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各自具有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备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控制部30构成为将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控制部30构成为:在由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备: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负载侧热交换器的多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分别收容多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的负载侧热交换器7A、7B、7C、7D、7E、7F的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及控制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的控制部30,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各自具有室内送风风扇9A、9B、9C、9D、9E、9F,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备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控制部30构成为将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控制部30构成为:在由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
根据这些结构,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使属于与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不同的组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因此,由于能够防止进行无助于泄漏的制冷剂的扩散的室内送风风扇的强制运转,所以能够防止消耗不必要的电力。
另外,根据这些结构,当在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中的任一台中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不仅使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也使属于与该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由此,即使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面积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空间充分地扩散。因此,即使万一制冷剂泄漏,也能够抑制室内空间的制冷剂浓度局部地变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还具备进行将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的操作的操作部(例如,遥控器20、20A、20B、20C、20D、20E、20F或DIP开关)。根据该结构,能够由用户等容易且适当地进行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的组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控制部30具有分别控制多台室内机1A、1B、1C、1D、1E、1F的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全部)具有:与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不能拆装地连接的控制基板41A、41B、41C、41D、41E、41F、和设置于控制基板41A、41B、41C、41D、41E、41F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存储第一信息(例如泄漏历史位的“0”)和第二信息(例如泄漏历史位的“1”)中的任一方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所述第一信息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所述第二信息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存储于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第一信息向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控制部30构成为:在由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中的至少一个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时,将存储于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室内机控制部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信息从第一信息变更为第二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控制部30构成为:在将存储于多个室内机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的信息从第一信息变更为第二信息时,使属于与该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所对应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泄漏历史位作为设置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但不限于此。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例如也可以设置2位以上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泄漏历史存储区域选择性地存储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一信息和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二信息中的任一方。另外,存储于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第一信息向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存储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信息在分别由制冷剂检测机构99A、99B、99C、99D、99E、99F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从第一信息变更为第二信息。另外,在微机50A、50B、50C、50D、50E、50F、52、52A、52B、53、53A、53B、53C、53D、53E、53F、54等各自的存储器中,设置有与微机51A、51B、51C、51D、51E、51F中的每一个的泄漏历史存储区域对应的第一~第六泄漏历史存储区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空调装置为例子作为制冷循环装置,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热泵供热水机(例如日本特开2016-3783号公报记载的热泵装置)、冷却器、陈列柜等其他制冷循环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接有3台或6台室内机的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为例子,但与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连接的室内机的台数可以是任意台。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接有1台或2台室外机的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为例子,但与制冷循环回路10、10A、10B连接的室外机的台数可以是任意台。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具备一个制冷循环回路10或两个制冷循环回路10A、10B的空调装置为例子,但制冷循环回路的数量可以是任意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制冷剂检测机构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内部的结构为例子,但制冷剂检测机构只要与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部连接即可,也可以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外部。例如,制冷剂检测机构可以设置于室内空间,考虑到制冷剂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也可以设置在室内空间的地板附近。另外,例如在设置有两台地板放置型室内机的情况下,若在两台地板放置型室内机之间的地板附近设置一个制冷剂检测机构,则能够检测双方的地板放置型室内机中的制冷剂的泄漏。而且,也可以是,如在变形例7中叙述的那样,在地板放置型的室内机和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并存的情况下,在顶棚盒型、顶棚埋入型或顶棚吊挂型等的室内机中不设置制冷剂检测机构。因此,不一定必须在全部的室内机中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室内送风风扇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内部的结构为例子,但室内送风风扇只要与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部连接即可,也可以设置在室内机的框体外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由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室内送风风扇运转的结构为例子,但该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室外机。在该情况下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多台室外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多台室外机中的至少一台(例如全部)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控制部构成为将多台室外机设定为一个组或多个组。另外,控制部构成为:在由多台室外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外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外机具有的送风风扇运转。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1B、1C、1D、1E、1F室内机,2、2A、2B室外机,3、3A、3B压缩机,4、4A、4B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5、5A、5B热源侧热交换器,6A、6B、6C、6D、6E、6F减压机构,7A、7B、7C、7D、7E、7F负载侧热交换器,8、8A、8B室外送风风扇,9A、9B、9C、9D、9E、9F室内送风风扇,10、10A、10B制冷循环回路,11分支单元,20、20A、20B、20C、20D、20E、20F遥控器,30控制部,31A、31B、31C、31D、31E、31F室内机控制部,32、32A、32B室外机控制部,33、33A、33B、33C、33D、33E、33F遥控器控制部,34上位控制部,40A、40B、40C、40D、40E、40F、41A、41B、41C、41D、41E、41F、42、42A、42B、43、43A、43B、43C、43D、43E、43F、44控制基板,50A、50B、50C、50D、50E、50F、51A、51B、51C、51D、51E、51F、52、52A、52B、53、53A、53B、53C、53D、53E、53F、54微机,99A、99B、99C、99D、99E、99F制冷剂检测机构。

Claims (5)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制冷循环回路具有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
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所述多个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
所述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
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将所述多台室内机设定为多个组,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所述控制部具有分别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的多个室内机控制部,
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不能拆装地连接的控制基板和设置于所述控制基板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在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存储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一信息和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二信息中的任一方,
存储于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时,将存储于检测到制冷剂的所述室内机控制部的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信息从所述第一信息变更为所述第二信息。
2.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
多个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多个制冷循环回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负载侧热交换器;
多台室内机,所述多台室内机分别收容所述多个制冷循环回路的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
所述多台室内机各自具有送风风扇,
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至少一台具备制冷剂检测机构,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将所述多台室内机设定为多个组,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多台室内机中的任一台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的情况下,使属于与具备检测到制冷剂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所述控制部具有分别控制所述多台室内机的多个室内机控制部,
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与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不能拆装地连接的控制基板和设置于所述控制基板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在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设置有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存储表示没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一信息和表示有制冷剂泄漏历史的状态的第二信息中的任一方,
存储于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的信息仅能够在从所述第一信息向所述第二信息的一方向上进行变更,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由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具备的所述制冷剂检测机构检测到制冷剂时,将存储于检测到制冷剂的所述室内机控制部的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信息从所述第一信息变更为所述第二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进行将所述多台室内机设定为所述多个组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存储于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控制部的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信息从所述第一信息变更为所述第二信息时,使属于与该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所对应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存储于所述多个室内机控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室内机控制部的所述泄漏历史存储区域中的信息从所述第一信息变更为所述第二信息时,使属于与该泄漏历史存储区域所对应的室内机相同的组的全部的室内机具有的所述送风风扇运转。
CN201680083416.1A 2016-03-23 2016-03-23 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87799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9085 WO2017163321A1 (ja) 2016-03-23 2016-03-23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9949A CN108779949A (zh) 2018-11-09
CN108779949B true CN108779949B (zh) 2020-11-03

Family

ID=59900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3416.1A Active CN108779949B (zh) 2016-03-23 2016-03-23 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8960B2 (zh)
EP (1) EP3435006B1 (zh)
JP (1) JP6250236B1 (zh)
CN (1) CN108779949B (zh)
AU (1) AU2016398548B2 (zh)
WO (1) WO20171633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08960B2 (en) 2016-03-23 2020-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899896B2 (ja) * 2017-05-24 2021-07-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EP3712533B1 (en) * 2017-11-16 2023-09-20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Air conditioner
WO2019102517A1 (ja) * 2017-11-21 2019-05-3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分岐配管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11189250B (zh) * 2018-11-15 2021-05-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制冷设备
JP6783340B2 (ja) * 2019-03-26 2020-11-11 株式会社ヤマト 冷媒配管システム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20230096732A1 (en) * 2020-02-12 2023-03-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7352869B2 (ja) 2020-03-31 2023-09-2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039608A (ja) * 2020-08-28 2022-03-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算機室用空調システム
CN114279043B (zh) * 2021-12-08 2022-1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缺冷媒处理方法、装置、多联机空调及存储介质
JP2023157070A (ja) * 2022-04-14 2023-10-26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14963311A (zh) * 2022-05-13 2022-08-30 西安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2658A (zh) * 2011-05-26 2011-08-24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18181U (zh) * 2014-06-13 2015-10-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67686B2 (ja) 1988-11-18 1996-1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291407B2 (ja) 1995-01-31 2002-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房装置
CN1161570C (zh) * 2000-09-26 2004-08-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4599699B2 (ja) 2000-09-26 2010-12-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20060191318A1 (en) * 2005-02-25 2006-08-31 Mcbride Charles L Digitally accessible sensor
JP5916489B2 (ja) 2012-04-06 2016-05-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それを備えたマルチ型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6331768B2 (ja) * 2014-06-27 2018-05-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暖同時運転型空気調和装置
EP2980569B1 (en) * 2014-08-01 2020-09-23 Nokia Technologies Oy A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nsing a parameter
US10488072B2 (en) 2015-02-18 2019-11-26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ith leak protection control
WO2016157538A1 (ja) * 2015-04-03 2016-10-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613734B2 (ja) 2015-09-04 2019-12-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EP3428555B1 (en) 2016-03-10 2022-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10808960B2 (en) 2016-03-23 2020-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2658A (zh) * 2011-05-26 2011-08-24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4718181U (zh) * 2014-06-13 2015-10-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6398548B2 (en) 2019-09-26
AU2016398548A1 (en) 2018-08-30
EP3435006A4 (en) 2019-03-20
EP3435006B1 (en) 2021-07-21
US10808960B2 (en) 2020-10-20
WO2017163321A1 (ja) 2017-09-28
EP3435006A1 (en) 2019-01-30
CN108779949A (zh) 2018-11-09
JP6250236B1 (ja) 2017-12-20
JPWO2017163321A1 (ja) 2018-03-29
US20190017718A1 (en) 2019-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9949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779948B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28975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CN107923684B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CN107429957B (zh) 制冷循环装置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JP6797278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US10655884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6223643A (ja)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WO201700221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JP6906708B2 (ja) 水冷式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