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18181U - 热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18181U
CN204718181U CN201520363768.5U CN201520363768U CN204718181U CN 204718181 U CN204718181 U CN 204718181U CN 201520363768 U CN201520363768 U CN 201520363768U CN 204718181 U CN204718181 U CN 204718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inlet
indoor
load unit
outle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36376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康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227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0378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18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18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装置,即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热泵装置具有:制冷剂回路(110),可燃性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110)循环;以及负载单元(200),其对负载侧热交换器(2)进行收容、且配置于室内,负载侧热交换器(2)使可燃性制冷剂与液态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负载单元(200)具备:送风机(235);吸入口(231),其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232),其设置于高度与吸入口(231)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并用于将从吸入口(231)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

Description

热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热泵装置中使用不燃性的R410A那样的HFC制冷剂。该R410A与现有的R22那样的HCFC制冷剂不同,其臭氧层破坏系数(以下称为“ODP”)为零,因此不会破坏臭氧层。但是,R410A具有地球温暖化系数(以下称为“GWP”)较高这一性质。因此,作为防止地球温暖化的一环,不断推进从R410A那样的GWP较高的HFC制冷剂向GWP较低的制冷剂变更的研究。
作为这种低GWP的制冷剂的候补,存在作为自然制冷剂的R290(C3H8;丙烷)或者R1270(C3H6;丙烯)之类的HC制冷剂。然而,R290或者R1270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它们具有强燃等级的可燃性(强燃性)。因此,在使用R290或者R1270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注意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作为低GWP的制冷剂的候补,存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例如与R410A相比GWP更低的R32(CH2F2;二氟甲烷)。
另外,作为相同的制冷剂的候补,存在卤代烃,其与R32同样都是HFC制冷剂的一种,并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作为上述这种卤代烃,例如存在HFO-1234yf(CF3CF=CH2;四氟丙烯)或者HFO-1234ze(CF3-CH=CHF)。此外,为了与像R32那样在组成中不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区别开来,在组成中具有碳的双键的HFC制冷剂大多利用烯烃(将具有碳的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的“O”而表述为“HFO”。
这样的低GWP的HFC制冷剂(包括HFO制冷剂)虽然不像作为自然制冷剂的R290之类的HC制冷剂那样具有强燃性,但与不燃性的R410A不同,其具有微燃等级的可燃性(微燃性)。因此,与R290同样都需要注意制冷剂的泄漏。以下,将具有微燃等级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可燃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
在可燃性制冷剂向室内泄漏的情况下,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从而有可能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空调装置,即: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装置中,在室内机的外表面具备用于检测可燃性制冷剂气体的气体传感器,室内机为落地式结构,并且气体传感器设置于室内机的下部。若气体传感器的传感器检测电压达到基准值以上,则该空调装置的控制部判断为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并立即借助警报器发出警报。由此,用户能够获知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从而能够采取对室内进行换气、为了进行修理而呼叫维护人员等措施。另外,若判断为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则控制部立即进行使制冷剂回路的运转停止的控制。由此,即使该空调装置处于运转中,也能够利用存在于制冷剂回路上的阀而立即切断制冷剂回路,从而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大量泄漏的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具备室外机、热介质转换器以及室内机的空调装置。在该空调装置中,热介质转换器虽然处于建筑物的内部,但却设置于与室内不同的空间亦即天花板里等的空间。在热介质转换器设置有用于进行框体内的换气的转换器送风机。另外,在热介质转换器的框体、且在转换器送风机的排出空气的位置设置有开口部。例如始终(也包括空调装置的运转停止时)以换气风量以上的风量驱动转换器送风机,从而将热介质转换器的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为不足燃烧下限浓度(以下,称为“LFL”)。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639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73293号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需要对可燃性制冷剂气体进行检测的气体传感器(制冷剂泄漏传感器)。这样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的寿命(精度维持期间)通常为1~2年左右,相对于空调装置的10年左右的寿命(标准使用期间),其寿命期间较短。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空调装置的使用期间内需要多次更换制冷剂泄漏传感器,另外还有可能在到达寿命之前无法更换制冷剂泄漏传感器,因此不能说其可靠性足够高。另外,还存在如下问题:虽然根据警报而获知可燃性制冷剂泄漏的情况的用户能够采取对室内进行换气、为了进行修理而呼叫维护人员等措施,但是,在直至采取上述措施为止的期间,一般在作为封闭空间的室内,有可能因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而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另外,由于判断为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的控制部立即进行停止制冷剂回路的运转的控制,所以能够抑制可燃性制冷剂大量泄漏,但是却无法避免一定程度的量的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因此,存在如下问题:一般在作为封闭空间的室内,有可能因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而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空调装置中,虽然能够将热介质转换器的框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为不足LFL,但是从热介质转换器的框体排出的制冷剂未必在框体外有效地扩散。因此,存在如下问题:有可能因从框体排出的制冷剂而在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装置,即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热泵装置具有:制冷循环系统,可燃性制冷剂在该制冷循环系统中循环;以及负载单元,其至少对上述制冷循环系统的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收容,且配置于室内,在上述热泵装置中,上述负载侧热交换器使可燃性制冷剂与液态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上述负载单元具备:送风机;吸入口,其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其设置于高度与上述吸入口的高度不同的位置,且用于将从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
优选地,包括所述制冷循环系统的停止过程中在内,所述送风机始终运转。
优选地,所述负载单元还具备风路,该风路形成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风路与对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收容的空间隔离。
优选地,所述负载单元是设置于室内的地板面的落地式结构,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一方设置于所述负载单元的框体的前表面上部、侧面上部、背面上部或者顶面,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
优选地,所述负载单元是设置于比室内的地板面高的位置的壁挂式结构,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一方设置于所述负载单元的框体的前表面上部、侧面上部或者顶面,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底面。
优选地,所述吹出口设置于所述负载单元的框体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在所述吹出口设置有向下的风向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生成在室内的上下方向上循环的空气流,因此,即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发生了泄漏,也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泵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泵装置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泵装置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负载单元200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热源侧热交换器;2...负载侧热交换器;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中压接收器;6...第一减压装置;7...第二减压装置;11...吸入配管;12...贯通部;51...热水贮存容器;52...膨胀容器;53...泵;54...辅助加热器;55...三通阀;56...过滤器;57...流量开关;58...泄压阀;59...排气阀;60...浸水式加热器;61...盘管;62、63...排水口;64...手动排气阀;81a、81b...卫浴回路侧配管;82a、82b...制热用回路侧配管;100...热源单元;101、201...控制装置;110...制冷剂回路;200...负载单元;210...水回路;220...框体;231...吸入口;232...吹出口;233...管道;234...风路;235...送风机;236...风向板;237...分隔板;301...操作部;310...控制线;1000...热泵热水供给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泵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热泵装置,举例示出了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此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尺寸的关系以及形状等有时与实际情形不同。另外,说明书中的各构成部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热泵装置设置为能够使用的状态时的关系。
如图1所示,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0(制冷循环系统)、以及使水(液态热介质的一个例子)流通的水回路210。首先,对制冷剂回路110进行说明。制冷剂回路110具有如下结构:经由制冷剂配管而按照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负载侧热交换器2(室内热交换器)、第一减压装置6、中压接收器5、第二减压装置7、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室外热交换器)的顺序依次将这些部件连接为环状。在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中,能够进行如下运转:对在后述的水回路210流动的水进行加热的通常运转(制热热水供给运转);以及相对于通常的运转而使制冷剂朝相反方向流通并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1的除霜的除霜运转。另外,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具有:负载单元200(室内单元),其设置于室内;以及热源单元100(室外单元),其例如设置于室外。除了厨房或者浴室、洗衣间之外,负载单元200例如还设置于处于建筑物内部的储藏室等的收纳空间。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110循环的制冷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者R290、R1270等强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来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有两种以上的上述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来使用。
压缩机3是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而排出的流体机械。本例中的压缩机3具备变频(inverter)装置等,通过使驱动频率任意地变化,能够使容量(每单位时间送出制冷剂的量)变化。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是在通常运转时与除霜运转时对制冷剂回路11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装置。例如将四通阀用作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
负载侧热交换器2是使在制冷剂回路110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水回路210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水热交换器。负载侧热交换器2在通常运转时作为对水进行加热的冷凝器(散热器)而发挥功能,在除霜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吸热器)而发挥功能。
第一减压装置6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例如对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减压)。中压接收器5在制冷剂回路110中位于第一减压装置6与第二减压装置7之间,并对剩余制冷剂进行贮存。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在中压接收器5的内部通过。在中压接收器5中,使在吸入配管11的贯通部12通过的制冷剂、与中压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因此,中压接收器5具有作为制冷剂回路110中的内部热交换器的功能。第二减压装置7调整制冷剂的流量并进行压力调整。这里,本例中的第一减压装置6以及第二减压装置7设为能够基于来自后述的控制装置101的指示而使开度变化的电子膨胀阀。
热源侧热交换器1是使在制冷剂回路110流动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机(未图示)等输送的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空气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在通常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吸热器)而发挥功能,在除霜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而发挥功能。
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减压装置6、中压接收器5、第二减压装置7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收容于热源单元100。负载侧热交换器2收容于负载单元200。
另外,在热源单元100,设置有主要控制制冷剂回路110(例如,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减压装置6、第二减压装置7、未图示的室外送风机等)的动作的控制装置101。控制装置101具有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控制装置101经由控制线310而能够与后述的控制装置201以及操作部301彼此进行数据通信。
接下来,对制冷剂回路1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回路110中的通常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通常运转时,以如下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110: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实线所示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负载侧热交换器2流动。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首先流入到负载侧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流路。在通常运转时,负载侧热交换器2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即,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中,使在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与在该负载侧热交换器2的水流路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向水释放制冷剂的冷凝热。由此,流入至负载侧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另外,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的水流路流动的水被从制冷剂释放的热加热。
在负载侧热交换器2中冷凝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至第一减压装置6,略微被减压而成为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流入至中压接收器5,并因与在吸入配管11流动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从而成为液体制冷剂。该液体制冷剂流入至第二减压装置7,并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在通常运转时,热源侧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中,使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机输送的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从输送的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流入至吸入配管11。流入至吸入配管11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因与中压接收器5内的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并被压缩机3吸入。吸入至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常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循环。
接下来,对除霜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剂回路110中的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除霜运转时,以如下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110: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虚线所示那样切换制冷剂流路,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流动。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而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1。在除霜运转时,热源侧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中,使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附着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的表面的霜进行热交换。由此,附着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的表面的霜被制冷剂的冷凝热加热而融化。
接下来,对水回路210进行说明。水回路210具有如下结构:经由水配管而将热水贮存容器51、负载侧热交换器2、泵53、辅助加热器(booster heater)54、三通阀55、过滤器56、流量开关57、泄压阀58以及排气阀59等连接。在构成水回路210的配管的中途,设置有用于将水回路210内的水排出的排水口62。水回路210收容于负载单元200的框体220内。
热水贮存容器51是在内部对水进行贮存的装置。热水贮存容器51内置有与水回路210连接的盘管(coil)61。盘管61使在水回路210循环的水(温水)与贮存于热水贮存容器51内部的水进行热交换,从而对贮存于热水贮存容器51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另外,热水贮存容器51内置有浸水式加热器60。浸水式加热器60是用于将贮存于热水贮存容器51内部的水进一步加热的加热单元。
热水贮存容器51内的水向与例如淋浴器等连接的卫浴回路侧配管81b流动。另外,在卫浴回路侧配管81a也具备排水口63。这里,为了防止贮存于热水贮存容器51的内部的水因外部的空气而冷却,利用绝热件(未图示)将热水贮存容器51覆盖。绝热件例如使用毛毡、新雪丽(注册商标)、VIP(Vacuum Insulation Panel:真空绝热板)等。
泵53是对水回路210内的水施加压力而使其在水回路210内循环的装置。辅助加热器54是在热源单元100的加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等将水回路210内的水进一步加热的装置。三通阀55是用于使水回路210内的水分流的装置。例如,三通阀55进行切换以使水回路210内的水向热水贮存容器51侧流动、或者向供设置于外部的散热体(radiator)、地热式制热设备等散热器连接的制热用回路侧配管82b流动。这里,制热用回路侧配管82a、82b是使水在其与制热器之间循环的配管。过滤器56是将水回路210内的水垢(堆积物)去除的装置。流量开关57是用于检测在水回路210内循环的流量是否为恒定量以上的装置。
膨胀容器52是用于将因与加热等相伴产生的水回路210内的水的容积变化而变化的压力控制在恒定范围内的装置。在水回路210的压力升高而超出膨胀容器52的压力控制范围的情况下,利用泄压阀58将水回路210内的水向外部释放。
泄压阀58是保护装置。排气阀59是将在水回路210内产生的空气向外部释放,从而防止泵53空转(夹入空气,エア噛み)的装置。手动排气阀64是用于将水回路210的空气排出的手动阀。例如,在设置施工之际的充水时,在将混入于水回路210内的空气排出的情况下使用手动排气阀64。
在负载单元200,设置有主要控制水回路210(例如,泵53、辅助加热器54、三通阀55等)的动作的控制装置201。控制装置201具有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等。控制装置201能够与控制装置101以及操作部301彼此进行数据通信。
用户能够借助操作部301而进行对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的操作以及各种设定。本例中的操作部301具备显示装置,其能够对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的状态等的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操作部301例如设置于负载单元200的框体220的前表面中的、用户能够用手操作的高度(例如,距地板面1m~1.5m左右)的位置(参照图2)。
在图1的基础上,利用图2以及图3对负载单元200的构造方面的特征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出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侧视图(左侧视图)。在图2以及图3中,一并示出了室内的负载单元200的概要的设置状态。如图1~图3所示,负载单元200是内置有热水贮存容器51并设置于室内的地板面的落地式的单元。负载单元200具备框体220,上述框体220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负载单元200例如设置为在框体220的背面与室内的壁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框体220例如由金属制成。
在框体220形成有:吸入口231,其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以及吹出口232,其用于将从吸入口231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吸入口231设置于框体220的侧面(在本例中为右侧面)的上部。本例中的吸入口231设置于高度比操作部301的高度高的位置。吹出口232设置于框体220的侧面(在本例中为右侧面)的下部、即设置于高度比吸入口231的高度低的位置。本例中的吹出口232设置于高度比操作部301的高度低的位置、且设置于室内的地板面附近的位置。
这里,吸入口231只要处于框体220的上部即可,可以设置于顶面、前表面、左侧面或者背面。吹出口232只要处于框体220的下部即可,可以设置于前表面、左侧面或者背面。另外,吸入口231的位置与吹出口232的位置的上下关系可以颠倒。即,吹出口232也可以设置于高度比吸入口231的高度高的位置。
在框体220内,利用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233将吸入口231与吹出口232之间连接。管道233例如由金属制成。在管道233内的空间形成有风路234,该风路234成为吸入口231与吹出口232之间的空气的流路。利用管道233将风路234从对负载侧热交换器2以及热水贮存容器51等高温的部件、以及电子部件等进行收容的框体220内的空间隔离。但是,在框体220内只要能够在吸入口231与吹出口232之间形成空气的流路(风路234)即可,也可以不设置管道233。
在风路234设置有送风机235,利用该送风机235而在风路234生成从吸入口231朝向吹出口232的空气流。作为送风机235而使用横流风扇、涡轮风扇、西洛克风扇(sirocco fan)或者螺旋桨式风扇等。送风机235例如与吹出口232对置地配置。包括制冷循环系统的停止过程中(例如,压缩机3的停止中)在内,本例中的送风机235在被供给电力时始终运转。即,在开始向负载单元200(或者送风机235自身)进行电力的供给时(例如,在负载单元200经由电源线等而与电源连接时),送风机235与控制装置201的控制毫无关联地启动,并持续运转直至切断电力的供给为止。或者,在利用控制装置201控制送风机235的动作的情况下,当开始向负载单元200进行电力的供给时,控制装置201不等待由用户对操作部301的操作便使送风机235启动,并使送风机235持续运转直至切断电力的供给为止。另外,控制装置201也可以构成为,不论是否控制送风机235的动作都监控送风机235的运转状态。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201也可以在检测到送风机235的停止时,使用操作部301的显示装置或者扬声器等而向用户报告异常。另外,送风机235例如也可以以恒定的周期进行间歇运转。
由于吸入口231以及吹出口232设置于高度互不相同的位置,因此,在设置有负载单元200的室内,能够始终生成至少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循环的空气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在制冷剂回路110循环的制冷剂,使用R32、HFO-1234yf、HFO-1234ze、R290、R1270等可燃性制冷剂。因此,当万一在负载单元200中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时,有可能因室内的制冷剂浓度上升而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上述可燃性制冷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密度。因此,在距室内的地板面的高度比较高的位置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在下降过程中扩散,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变得均匀,因此制冷剂浓度难以升高。与此相对,在距室内的地板面的高度较低的位置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存积于地板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因此制冷剂浓度容易在局部升高。由此,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的可能性相对升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始终生成在室内的上下方向上循环的空气流,所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室内的空气进行搅拌。因此,即使万一在负载单元200产生可燃性制冷剂的泄漏,也能够容易地使制冷剂浓度容易升高的高度较低的位置的空气、与制冷剂浓度难以升高的高度较高的位置的空气混合。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存积于地板面附近的高度较低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特别是在落地式的负载单元200的情况下,地板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容易成为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位置,从而泄漏的制冷剂容易存积于地板面附近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得到特别好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不使用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也能够抑制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在负载单元200或者热泵装置(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的标准使用期间内进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的更换,因此能够抑制维护成本并能够进一步提高热泵装置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管道233将风路234与对高温的部件或者电气元件等进行收容的空间隔离。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含有可燃性制冷剂的空气在风路234流动,也能够避免风路234内的可燃性制冷剂与高温的部件或者电气元件等接触。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在图4中示出了吹出口232附近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吹出口232形成于框体220的侧面下部(或者前表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在吹出口232设置有向下(例如,朝向斜下方)的风向板236。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232吹出的风的风向朝下,因此能够使容易存积于地板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的制冷剂积极地扩散。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该负载单元200的结构的侧视图(左视图)。图7是示出该负载单元200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如图5~图7所示,本变形例中的负载单元200是并未内置有热水贮存容器的壁挂式结构。负载单元200相对于室内的壁面固定,并设置于高度比室内的地板面的高度高的位置。在负载单元200的框体220的内部至少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2。热水贮存容器与负载单元200分体设置,并设置于不同的场所。
在框体220的前表面设置有操作部301。操作部301设置于用户能够用手操作的高度(例如,距地板面1m~1.5m左右)的位置。
吸入口231形成于框体220的顶面,吹出口232形成于框体220的底面。利用分隔板237将吸入口231和吹出口232之间的风路234、与对负载侧热交换器2等高温的部件、电气元件等进行收容的框体220内的空间之间隔离。分隔板237例如由金属制成。
本变形例中的负载单元200是壁挂式结构,由于将操作部301配置于用户能够用手操作的高度,因此,与空调装置的壁挂式室内机相比,将其设置于较低的高度。因此,在这样的壁挂式的负载单元200的情况下,地板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容易成为产生制冷剂的泄漏的位置,从而泄漏的制冷剂容易存积于地板面附近的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得到与落地式的负载单元200同样好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具有:制冷循环系统(制冷剂回路110),可燃性制冷剂在该制冷循环系统循环;以及负载单元200,其至少对制冷循环系统的负载侧热交换器2进行收容、且配置于室内,负载侧热交换器2使可燃性制冷剂与液态热介质(例如,水)进行热交换,负载单元200具备:框体220,其对负载侧热交换器2进行收容;吸入口231,其设置于框体220,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吹出口232,其设置于框体220中的与吸入口231的高度不同的位置(例如,高度比吸入口231的高度低的位置),用于将从吸入口231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以及送风机235,其在框体220内生成从吸入口231朝向吹出口232的空气流,并在室内产生至少在上下方向上循环的空气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中,包括制冷循环系统(例如,压缩机3)停止的过程中在内,送风机235可以始终运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负载单元200还具备风路234,该风路234在框体220内形成于吸入口231与吹出口232之间,并且风路234与收容有负载侧热交换器2的空间隔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负载单元200是设置于室内的地板面的落地式结构,吸入口231或者吹出口232的一方设置于框体220的前表面上部、侧面上部、背面上部或者顶面,吸入口231或者吹出口232的另一方设置于框体220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负载单元200是设置于高度比室内的地板面的高度高的位置的壁挂式结构,吸入口231或者吹出口232的一方设置于框体220的前表面上部、侧面上部或者顶面,吸入口231或者吹出口232的另一方设置于框体220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底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泵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吹出口232设置于框体220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并且在吹出口232设置有向下的风向板236。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热泵装置而举出了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热泵热水供给器1000以外的其他热泵装置。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态热介质而举出了水的例子,但在用于供给热水以外的用途(例如,仅制热或者制冷等)的热泵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盐水(brine)等其他的液态热介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热泵装置(例如,负载单元200的框体220内部)设置能够针对送风机235进行电力供给的电池、不间断电源装置等。由此,即使在停电时也能够使送风机235运转,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发生了可燃性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形成可燃浓度区域。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而实施。

Claims (7)

1.一种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制冷循环系统,可燃性制冷剂循环在该制冷循环系统中循环;以及
负载单元,其至少对所述制冷循环系统的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收容,且配置于室内,
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使可燃性制冷剂与液态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所述负载单元具备:
送风机;
吸入口,其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以及
吹出口,其设置于高度与所述吸入口的高度不同的位置,且用于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向室内吹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所述制冷循环系统的停止过程中在内,所述送风机始终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单元还具备风路,该风路形成于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吹出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路与对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进行收容的空间隔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单元是设置于室内的地板面的落地式结构,
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一方设置于所述负载单元的框体的前表面上部、侧面上部、背面上部或者顶面,
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单元是设置于比室内的地板面高的位置的壁挂式结构,
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一方设置于所述负载单元的框体的前表面上部、侧面上部或者顶面,
所述吸入口或者所述吹出口的另一方设置于所述框体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吹出口设置于所述负载单元的框体的前表面下部、侧面下部或者背面下部,
在所述吹出口设置有向下的风向板。
CN201520363768.5U 2014-06-13 2015-05-29 热泵装置 Active CN2047181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2753A JP2016003783A (ja) 2014-06-13 2014-06-13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2014-122753 2014-06-13
PCT/JP2015/057433 WO2015190144A1 (ja) 2014-06-13 2015-03-13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PCT/JP2015/057433 2015-03-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18181U true CN204718181U (zh) 2015-10-21

Family

ID=54317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363768.5U Active CN204718181U (zh) 2014-06-13 2015-05-29 热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1818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602A (zh) * 2014-06-13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108779949A (zh) * 2016-03-23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10050160A (zh) * 2016-12-09 2019-07-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110741210A (zh) * 2017-06-19 2020-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利用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18602A (zh) * 2014-06-13 2016-0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US10663179B2 (en) 2014-06-13 2020-05-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pump apparatus
CN108779949A (zh) * 2016-03-23 2018-11-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8779949B (zh) * 2016-03-23 2020-11-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10050160A (zh) * 2016-12-09 2019-07-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110050160B (zh) * 2016-12-09 2021-08-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CN110741210A (zh) * 2017-06-19 2020-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利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8602A (zh) 热泵装置
US10458689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US10393413B2 (en) Heat pump apparatus with refrigerant leakage protection
CN105042934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11187434B2 (en) Heat pum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the same
CN204718181U (zh) 热泵装置
JP593982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JP5780977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JP2016095130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サイクル装置
JP6192806B2 (ja) 冷凍装置
CN106133452A (zh) 空调机
CN204704930U (zh) 空调装置
CN205090611U (zh) 热泵装置
CN105466013B (zh) 热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