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0965A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00965A CN108700965A CN201780011145.3A CN201780011145A CN108700965A CN 108700965 A CN108700965 A CN 108700965A CN 201780011145 A CN201780011145 A CN 201780011145A CN 108700965 A CN108700965 A CN 1087009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onductor portion
- conductor
- face
- res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布线体(4)具备第一树脂部(5)和设置于第一树脂部(5)上的线状的第一导体部(6),第一导体部(6)具有位于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一导体部端面(64),满足下述(1)式:W1/T1≤1…(1),其中,上述(1)式中,W1是将第一导体部端面(64)投影到与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第一长度,T1是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对于认可参考文献的引用的指定国而言,将2016年3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067614号中记载的内容通过参照引入本说明书,并作为本说明书记载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在触摸面板中,公知有将含有由金属细线构成的多个格子的双层电极图案以交叉的方式配置而形成由多个小格子构成的组合图案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公知有在向凹版填充了导体材料后使用胶版印刷方法将该导体材料转印至被转印基板,并经过之后的加热工序而形成的导体布线图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6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2008/149969号
如果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的构成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为像专利文献2那样拉长下摆的形状,则该金属细线容易辨认,组合图案变得晃眼等而存在触摸面板的可视性降低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能够提高可视性的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1]本发明的布线体具备第一树脂部和设置于上述第一树脂部上的线状的第一导体部,上述第一导体部具有位于上述第一导体部的第一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一端面,满足下述(1)式:
W1/T1≤1…(1),
其中,上述(1)式中,W1是将上述第一端面投影到与上述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第一长度,T1是上述第一导体部的高度。
[2]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一导体部具有:与上述第一树脂部接触的接触面、位于上述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顶面、以及夹在上述接触面和上述顶面之间并且与上述第一端面连结的侧面,上述第一端面具有与上述侧面连结的圆弧部。
[3]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满足下述(2)式:
W1=W2…(2),
其中,上述(2)式中,W2是将上述侧面投影到与上述第一导体部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平面的第二长度。
[4]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一导体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沿上述顶面的周缘形成并且朝向离开上述第一树脂部的一侧突出。
[5]上述发明中,上述第一导体部的高度也可以为500nm~10μm。
[6]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一树脂部具有:形成为层状的平状部、和对应于上述第一导体部而设置并从上述平状部向上述第一导体部侧突出的凸部,上述凸部具有位于上述第一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三端面,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三端面连续连结,
满足下述(3)式:
W5/T2≤1…(3),
其中,上述(3)式中,W5是上述第一长度与将上述第三端面投影到与上述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之和,T2是上述第一导体部的高度与上述凸部的高度之和。
[5]上述发明中,也可以为:还具备:以覆盖上述第一导体部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树脂部、和设置于上述第二树脂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第一导体部实际相同的高度的线状的第二导体部,上述第二导体部具有位于上述第二导体部的第二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二端面,上述第一导体部和上述第二导体部在透视俯视时位于同一假想直线上,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二端面在透视俯视时相互面对面地配置,
满足下述(4)式和(5)式:
(W4-W3)×0.5/T1≤1…(4),
W3<50μm…(5),
其中,上述(4)式和(5)式中,W3是将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二端面的间隔投影到与上述假想直线的第三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中最短的第三长度,W4是将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二端面的间隔投影到与上述第三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中最长的第四长度。
[6]本发明的布线基板具备上述布线体和支承上述布线体的支承体。
[7]本发明的接触式传感器具备上述布线基板。
根据本发明,第一导体部的末端不是拉长下摆的形状。因此,第一导体部难以辨认,所以能够提高布线体的可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触式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的剖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的末端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3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的(A)~图8的(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布线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其一)。
图9的(A)~图9的(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布线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其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接触式传感器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III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的剖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的末端的立体图,图7是沿图3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具备布线基板2的接触式传感器1是投影型的电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例如与显示装置(未图示)等组合而作为具有检测触摸位置的功能的输入装置使用。作为显示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电子纸等。该接触式传感器1中,以与映在显示装置的图像重叠的方式配置检测电极和驱动电极(后述的第一电极67和第二电极87),从外部电路(未图示)向这两个电极67、87间周期性地施加规定电压。
在这样的接触式传感器1中,例如若操作者的手指(外部导体)接近接触式传感器1,则在该外部导体与接触式传感器1之间形成电容器(电容),两个电极间的电气状态发生变化。接触式传感器1能够根据两个电极间的电气变化,检测操作者的操作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式传感器1”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式传感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2”相当于本发明的“布线基板”的一个例子。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布线基板2具备基材3和布线体4。本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2为了确保上述显示装置的可视性而构成为整体具有透明性(透光性)。
基材3是能够透过可见光线并且支承布线体4的透明板状的基材。作为构成该基材3的材料,可例示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酰亚胺树脂(PI)、聚醚酰亚胺树脂(PEI)、聚碳酸酯(PC)、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环烯烃聚合物(COP)、硅酮树脂(SI)、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生片、玻璃等。也可以在该基材3上形成易粘合层或光学调整层。本实施方式的“基材3”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布线体4具备第一树脂部5、第一导体部6、第二树脂部7以及第二导体部8。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中,从基材3侧起依次层叠有第一树脂部5、第一导体部6、第二树脂部7以及第二导体部8。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相当于本发明的“布线体”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树脂部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树脂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导体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树脂部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树脂部”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部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导体部”的一个例子。
第一树脂部5是为了保持第一导体部6而设置,例如由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乙烯基树脂、硅酮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UV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热塑性树脂、生片等绝缘性材料构成。
如图4所示,该第一树脂部5具有第一平状部51和第一凸部52。第一平状部51是在第一树脂部5中形成为层状的部分。该第一平状部51的第一上表面511近似平坦。这样的第一平状部51的厚度例如优选为5μm~100μm。
第一凸部52在第一平状部51上与该第一平状部51一体形成。该第一凸部52对应于第一导体部6而设置,并支承该第一导体部6。该第一凸部52在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从第一平状部51向第一导体部6侧突出。这样的第一凸部52的高度T3优选为100nm~10μm,进一步优选为500nm~5μm。另外,第一凸部52的宽度W6(最大幅度)优选为50μm以下。
该第一凸部52沿第一导体部6的延伸方向(以下还称为“第一延伸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在该第一延伸方向上的第一凸部52的末端形成有凸部端面522。凸部端面522在沿第一延伸方向的截面中以随着接近第一平状部51而向第一凸部52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倾斜。本实施方式的“凸部端面52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三端面”的一个例子。
第一凸部52具有与第一导体部6(具体而言,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后述))接触的第一树脂部接触面521。如图4所示,该第一树脂部接触面521具有相对于具有凹凸形状的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互补的凹凸形状。如图7所示,在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树脂部接触面521和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也具有相互互补的凹凸形状。图4和图7中,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夸张地示出了第一树脂部接触面521和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凹凸形状。此外,“导体部的延伸方向的截面”是指俯视时通过该导体部的中心并在其延伸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直线上切断时的导体部的截面。“导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截面”是指俯视时正交于该导体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直线上切断时的导体部的截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树脂部5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导体部6,由该多个第一导体部6构成第一导体图案66。第一导体图案66具有多个第一电极67、多个第一引出布线68以及多个第一端子69。
第一电极67由多个第一导体部6构成为网眼状。该第一电极67由多个菱形的第一宽幅部671、和将该第一宽幅部671彼此之间连结的第一连结部672构成。在一个第一电极67中,多个第一宽幅部671沿X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第一连结部672将相邻的第一宽幅部671的角彼此连接。此外,图1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第一电极67,用直线状的4条边示出了第一宽幅部671,但在实际的第一宽幅部671的各边中,如图1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多个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为突出的梳齿状。此外,第一宽幅部671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于菱形。
多个第一电极67沿图中Y方向并列。在各第一电极67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有第一引出布线68。各第一引出布线68从各第一电极67的长度方向一端延伸到布线体4的外缘附近。在各第一引出布线6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端子69。该第一端子69与外部电路(未图示)电连接。
构成第一电极67的网眼形状的各网眼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另外,网眼的形状可以是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二十边形等n边形、圆、椭圆、星型等。这样,可将反复各种图形单位所得到的几何图案作为第一电极67的各网眼的形状使用。另外,第一引出布线68和第一端子69也可以与第一电极67相同,也具有网眼形状。
接下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6。如图1~图3所示,第一导体部6呈直线状,在第一延伸方向上实际形成为恒定的高度。使多个第一导体部6相互交叉从而形成上述网眼形状。此外,第一导体部6只要呈线状延伸即可,也可以是曲线状、马蹄状、之字形线状等。另外,该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也可以沿第一延伸方向有所变化。
作为这样的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最大幅度)优选为50nm~1000μm,更优选为500nm~150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10μm,更进一步优选为1μm~5μm。另外,作为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T1优选为50nm~3000μm,更优选为500nm~450μm,进一步优选为500nm~10μm。该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T1大于第一凸部52的高度T3。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实现导电性和可视性兼得的观点考虑,第一导体部6的宽高比(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与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之比)优选大于1。此外,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是指沿Z方向的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平均面)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后述)之间的距离。
第一导体部6由粘合剂树脂和分散于该粘合剂树脂中的导电性粒子(导电性粉末)构成。作为导电性粒子,可举出银、铜、镍、锡、铋、锌、铟、钯等金属材料、石墨、炭黑(炉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等碳系材料。此外,也可以使用上述金属材料的盐即金属盐代替导电性粒子。
作为第一导体部6所含的导电性粒子,根据要形成的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例如可使用具有0.5μm以上且2μm以下的粒径的导电性粒子。此外,从稳定第一导体部6的电阻值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具有要形成的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的一半以下的平均粒径的导电性粒子。另外,作为导电性粒子,优选使用通过BET法测定的比表面积在20m2/g以上的粒子。
作为第一导体部6,在要求一定值以下的较小电阻值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金属材料作为导电性粒子,作为第一导体部6,在允许一定值以上的较大电阻值的情况下,可使用碳系材料作为导电性粒子。此外,若使用碳系材料作为导电性粒子,则从改善丝网薄膜的雾度、全光线反射率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第一电极67形成为网眼形状,而对该第一电极67赋予透光性的情况下,作为构成第一电极67的第一导体部6的导电性材料,可使用银、铜、镍的金属材料、上述碳系材料这样的导电性优良但不透明的导电性材料(不透明金属材料和不透明碳系材料)。
作为粘合剂树脂,可例示出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硅酮树脂、氟树脂等。此外,构成第一导体部6的材料中也可以省略粘合剂树脂。
第一导体部6通过涂覆导电膏并使其固化而形成。作为导电膏的具体例,可例示出混合导电性粒子、粘合剂树脂、水或者溶剂以及各种添加剂而构成的导电膏。作为导电膏所含的溶剂,可例示出α-松油醇、丁基卡必醇乙酸酯、丁基卡必醇、1-癸醇、丁基溶纤剂、二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十四烷等。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这样的第一导体部6具有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第一导体部顶面62、第一导体部侧面63、第一导体部端面64以及第一突出部6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面”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顶面62”相当于本发明的“顶面”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端面6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端面”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突出部65”相当于本发明的“突出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是与第一树脂部接触面521接触的面,相对于第一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该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具有凹凸形状。该凹凸形状根据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而形成。后面详细说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导体部顶面62是第一导体部6中的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相反一侧的面,相对于第一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体部顶面62包含直线状的第一顶面平坦部621。在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中,第一顶面平坦部621的宽度是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宽度的一半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除了周缘之外的部分作为第一顶面平坦部621。该第一顶面平坦部621的平面度为0.5μm以下。其中,平面度可通过JIS法(JIS B0621(1984))定义。
对于第一顶面平坦部621的平面度,通过使用激光的非接触式的测定方法求出。具体而言,对测定对象照射带状的激光,使其反射光在拍摄元件(例如二维CMOS)上成像并测定平面度。对于平面度的计算方法,使用在对象的平面中分别设定通过尽可能分离的3个点的平面,将它们的偏差的最大值作为平面度来计算的方法(最大跳动式平面度)。此外,平面度的测定方法、计算方法不特别限定于上述。例如平面度的测定方法也可以是使用千分表等的接触式的测定方法。另外,对于平面度的计算方法,也可以使用将利用平行的平面夹住作为对象的平面时形成的间隙的值作为平面度而计算的方法(最大倾斜式平面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突出部65沿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周缘连续地形成。该第一突出部65向离开第一树脂部5的一侧突出。在第一导体部6彼此交叉的部分,也连续地形成有第一突出部65。在第一导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在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两端存在有第一突出部65,该第一突出部65、65之间形成有第一顶面平坦部621。上述第一突出部65与第一顶面平坦部621在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连续地连结。这样的第一突出部65的高度(第一突出部65距离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高度)优选为0.1μm~1.0μm。第一突出部65的宽度(位于在第一导体部顶面62(第一顶面平坦部621)上延伸的第一假想直线L1上的第一突出部65的两端间的距离)优选为0.1μm~1.0μm。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导体部侧面63介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之间。第一导体部侧面63在第一导体部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在第一侧面上端631经由第一突出部65连结于第一导体部顶面62,在第一侧面下端632连结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其中,第一侧面上端631相当于:在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第一假想直线L1与在第一导体部侧面63(第一侧面平坦部633(后述))上延伸的第二假想直线L2交叉的部分。
第一导体部侧面63与第一凸部52的侧面连续连结,而形成一个面。一个第一导体部6的两个第一导体部侧面63、63以随着离开第一树脂部5而接近第一导体部6的中心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第一导体部6在该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形成为随着离开第一树脂部5而宽度变窄的锥形。
第一导体部侧面63含有在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在第一侧面上端631和第一侧面下端632之间延伸的直线状的第一侧面平坦部633。该第一侧面平坦部633的平面度为0.5μ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侧面63的大致整体成为第一侧面平坦部633。
从抑制光在第一导体部侧面63的散射的观点考虑,第一导体部侧面63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之间的角度θ1优选为90°~170°(90°≤θ1≤170°),更优选为90°~135°(90°≤θ1≤135°),更进一步优选为90°~120°(90°≤θ1≤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一导体部6中,一方的第一导体部侧面63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之间的角度、和另一方的第一导体部侧面63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之间的角度实际相同。其中,角度θ1是指第一假想直线L1与第二假想直线L2之间的角度。
如图3、图6以及图7所示,在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末端形成有沿相对于第一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导体部端面64。第一导体部端面64既可以形成于第一导体部6双方的末端,也可以仅形成于一方的末端。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导体部端面64在第一端面上端641经由第一突出部65连结于第一导体部顶面62,在第一端面下端642连结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此外,第一端面上端641相当于:在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截面中,在第一导体部顶面62(第一顶面平坦部621)上延伸的第三假想直线L3与在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上延伸的第四假想直线L4交叉的部分。在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第一端面下端642相对于第一端面上端641向第一导体部6的外侧突出,由此,第一导体部端面64成为在第一端面上端641和第一端面下端642之间呈直线状倾斜的倾斜面。该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与第一凸部52的凸部端面522连续连结,布线体4中,由上述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凸部端面522形成了一个面。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之间的角度θ2为90°~135°(90°≤θ2≤135°),优选为90°~120°(90°≤θ2≤120°)。其中,角度θ2是指第三假想直线L3与第四假想直线L4之间的角度。
将第一导体部端面64投影到与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W1(以下还称为“第一长度W1”。)和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T1满足下述(6)式的关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是相对于第一平状部51的第一上表面511沿Z方向峭立的形状。
W1/T1≤1…(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观察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延伸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一长度W1相当于该第一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面上端641和第一端面下端642之间的距离。
第一导体部端面64具有与第一导体部侧面63、63分别连结的第一圆弧部643、643。该第一圆弧部643向第一导体部6的外侧弯曲。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中,第一圆弧部643、643彼此之间的部分近似平坦。在该情况下,第一导体部端面64在俯视时呈半长圆形状。此外,第一圆弧部643、643彼此也可以直接连结。在该情况下,虽然未特别图示,但第一导体部端面64在俯视时呈半圆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圆弧部643”相当于本发明的“圆弧部”的一个例子。
第一长度W1和将第一导体部侧面63投影到与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W2(以下还称为“第二长度W2”。参照图4。)的关系满足下述(7)式的关系。因此,第一导体部6的侧部与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同地,成为相对于第一平状部51的第一上表面511沿Z方向峭立的形状。在该情况下,角度θ1与角度θ2实际一致。
W1=W2…(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观察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二长度W2相当于该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面上端631和第一侧面下端632之间的距离。
此外,角度θ1与角度θ2实际一致是指第一长度W1与第二长度W2之比满足下述(8)式的关系的情况。
0.95≤W1/W2≤1.0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长度W1与将凸部端面522投影到与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之和W5、与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T1与第一凸部52的高度T3之和T2的关系满足下述(9)式。
W5/T2≤1…(9)
如图4所示,从实现布线体可视性的提高并且稳固固定第一导体部6和第一树脂部5的观点考虑,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优选比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导体部顶面62包含第一顶面平坦部621,所以上述第一导体部6的表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的关系)成立。具体而言,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1μm~3μm,而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01μm~1.0μm。其中,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0.1μm~0.5μm,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0.001μm~0.3μm。另外,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相对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的关系优选为0.01~小于1,更优选为0.1~小于1。另外,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优选为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最大宽度)的1/5以下。其中,这样的表面粗糙度可通过JIS法(JIS B0601(2013年3月21日改正))测定。对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表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第一导体部6的延伸方向进行。
顺带说一下,如JIS法(JIS B0601(2013年3月21日改正))所记载的那样,这里的“表面粗糙度Ra”是指“算术平均粗糙度Ra”。该“算术平均粗糙度Ra”是指从截面曲线中遮断长波长成分(起伏成分)而求出的粗糙度参数。对于起伏成分从截面曲线的分离,根据求出形体所需要的测定条件(例如该对象物的尺寸等)来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侧面63也包含第一侧面平坦部633。因此,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相同,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导体部侧面63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相对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3μm的情况,第一导体部侧面63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01μm~1.0μm,更优选为0.001μm~0.3μm。对于第一导体部侧面63的表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第一导体部6的延伸方向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导体部端面64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在该情况下,相对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的表面粗糙度Ra为0.1μm~3μm的情况,第一导体部端面64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001μm~1.0μm,更优选为0.001μm~0.3μm。对于第一导体部端面64的表面粗糙度的测定,可以沿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方向进行,也可以沿第一导体部6的延伸方向进行。
在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和除了该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以外的其它面(第一导体部顶面62、第一导体部侧面63以及第一导体部端面64)的表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满足上述关系的情况下,除了该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以外的其它面侧的漫反射率比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侧的漫反射率小。在该情况下,除了该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以外的其它面侧的漫反射率与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侧的漫反射率之比优选为0.1~小于1,更优选为0.3~小于1。
参照图5说明具有上述的第一导体部接触面与除了该第一导体部接触面以外的其它面的表面粗糙度的相对关系的第一导体部的形状的一个例子。此外,图5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第一导体部6B,省略了第二树脂部7的图示。在由导电性粒子M和粘合剂树脂B构成的第一导体部6B的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B中,在第一导体部6B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导电性粒子M的一部分从粘合剂树脂B突出。由此,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B具有凹凸形状。另一方面,第一导体部顶面62B和第一导体部侧面63B中,在第一导体部6B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粘合剂树脂B进入导电性粒子M彼此之间。在第一导体部顶面62B和第一导体部侧面63B上,虽然零散存在导电性粒子M的稍微露出部分,但粘合剂树脂B覆盖导电性粒子M。由此,第一导体部顶面62B包含第一顶面平坦部621B,第一导体部侧面63B包含第一侧面平坦部633B。图5中虽然未示出,但第一导体部端面也与第一导体部顶面62B和第一导体部侧面63B相同地,粘合剂树脂B进入导电性粒子M彼此之间。在该情况下,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B的表面粗糙度比第一导体部顶面62B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比第一导体部侧面63B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比第一导体部端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对大。此外,在第一导体部侧面63B和第一导体部端面,粘合剂树脂B覆盖导电性粒子M,从而提高相邻的第一导体部6B彼此之间的电绝缘性,抑制迁移的产生。
此外,第一导体部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另外,第一导体图案66中,构成第一电极67的第一导体部6、构成第一引出布线68的第一导体部6、构成第一端子69的第一导体部6可以是相互相同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例如构成第一电极67的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构成第一引出布线68的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构成第一端子69的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构成第一电极67的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构成第一引出布线68的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构成第一端子69的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7所示,第二树脂部7以覆盖第一导体部6的方式设置,介于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树脂部7作为接触式传感器1的存在于两个电极67、87间的电介质发挥功能。通过调整第二树脂部7的厚度,从而能够调整接触式传感器1的检测灵敏度。
第二树脂部7具有形成为层状的第二平状部71、和第二凸部72。第二平状部71直接覆盖第一导体部6,并且直接覆盖第一树脂部5的第一上表面511。第一端子69从形成于第二平状部71的一边的矩形的切口露出(参照图1和图2)。该第二平状部71的第二上表面711近似平坦。这样的第二平状部71的厚度例如优选为20μm~200μm。
第二凸部72在第二平状部71上与该第二平状部71形成为一体。第二凸部72对应于第二导体部8而设置,并支承该第二导体部8。该第二凸部72在第二导体部8的宽度方向的截面中从第二导体部8向第二平状部71侧突出。
第二凸部72具有与第二导体部8(具体而言,第二导体部接触面81)接触的第二树脂部接触面721。该第二树脂部接触面721与第一树脂部接触面521相同地,具有相对于具有凹凸形状的第二导体部接触面81互补的凹凸形状。如图7所示,在第二导体部8的延伸方向的截面中,第二树脂部接触面721和第二导体部接触面81也具有相互互补的凹凸形状。图7中,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夸张地示出了第二树脂部接触面721和第二导体部接触面81的凹凸形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树脂部7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导体部8,由上述多个第二导体部8构成第二导体图案86。第二导体图案86具有第二电极87、第二引出布线88以及第二端子89。
第二电极87由多个第二导体部8形成为网眼状。该第二电极87与第一电极67相同地,由多个菱形的第二宽幅部871、以及将该第二宽幅部871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872构成。在一个第二电极87中,第二宽幅部871沿Y方向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第二连结部872连接相邻的第二宽幅部871的角彼此。此外,图1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第二电极87,用直线状的4条边示出了第二宽幅部871,但在实际的第二宽幅部871的各边中,如图1的局部放大图所示,是多个第二导体部8的末端突出的梳齿状。此外,第二宽幅部871的形状不特别限定于菱形。
多个第二电极87沿图中X方向并列。在各第二电极87的长度方向一端连接有第二引出布线88。各第二引出布线88从各第二电极87的长度方向一端延伸到布线体4的外缘附近。在各第二引出布线88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端子89。该第二端子89与外部电路(未图示)电连接。
此外,构成第二电极87的网眼形状的各网眼的形状,可以采用与构成第一电极67的网眼形状的各网眼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另外,第二引出布线88、第二端子89可以与第二电极87相同地,也具有网眼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体部8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一导体部6相同。因此,第二导体部8的宽度与第一导体部6的宽度实际相同,第二导体部8的高度与第一导体部6的高度实际相同。本说明书中,为了省略对第二导体部8的反复的说明,将第一导体部6换作第二导体部8,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换作第二导体部接触面81,第一导体部顶面62换作第二导体部顶面82,第一导体部侧面63换作第二导体部侧面83,第一顶面平坦部621换作第二顶面平坦部821,第一侧面上端631换作第二侧面上端831,第一侧面下端632换作第二侧面下端832,第一侧面平坦部633换作第二侧面平坦部833,第一导体部端面64换作第二导体部端面84,第一端面上端641换作第二端面上端841,第一端面下端642换作第二端面下端842,第一圆弧部643换作第二圆弧部843,而引用第一导体部6中的说明。
为了确保上述显示装置的可视性,构成布线基板2的除了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之外的其它结构要素,整体由具有透明性(透光性)的材料构成。因此,第一导体图案66和第二导体图案86在Z方向上相互错开第二树脂部7的厚度的大小而配置,但在俯视布线基板2时,第一电极67和第二电极87组合,而在视觉上形成以下那样一体的电极图案。即如图1所示,在透视俯视(从上方或者下方(该布线基板2的法线方向)透过布线基板2观察的情况下的俯视)时,对应由多个第一宽幅部671划分的区域设置第二宽幅部871,以该第一宽幅部671和第二宽幅部871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第一连结部672与第二连结部872相互重叠交叉。构成第一宽幅部671的边、和构成与该第一宽幅部671相邻的第二宽幅部871的边在透视俯视时相互对置。
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一宽幅部671的边中末端突出的第一导体部6、和与该第一宽幅部671的边对置的第二宽幅部871的边中末端突出的第二导体部8,在透视俯视时位于同一第五假想直线L5上。在该情况下,第一延伸方向与第二导体部8的延伸方向(以下还称为“第二延伸方向”。)实际一致。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第二导体部端面84在透视俯视时面对面地配置而不相互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第二导体部端面84之间稍微分离,但在视觉上,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是一条连续的直线。
从提高布线体4的可视性的观点考虑,如图7所示,这样的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满足下述(10)式和(11)式的关系。
(W4-W3)×0.5/T1≤1…(10)
W3<50μm…(11)
其中,上述(10)式和(11)式中,W3是将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第二导体部端面84之间的间隔投影到与第五假想直线L5的延伸方向(以下还称为“第三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中最短的长度(以下还称为“第三长度”。),W4是将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第二导体部端面84之间的间隔投影到与第三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中最长的长度(以下称为“第四长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观察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的第三延伸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第三长度W3相当于第三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面下端642与第二端面下端842之间的距离(参照图7)。另外,在观察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的第三延伸方向的截面的情况下,第四长度W4相当于第三延伸方向上的第一端面上端641与第二端面上端841之间的距离(参照图7)。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的制造方法。图8的(A)~图8的(E)、图9的(A)~图9的(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布线体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8的(A)所示,向形成有与第一导体部6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01的第一凹版100填充第一导电性材料110。使用上述导电膏作为填充至第一凹版100的凹部101的第一导电性材料110。作为构成凹版11的材料,可例示出硅、镍、二氧化硅等玻璃类、陶瓷类、有机硅类、玻璃碳、热塑性树脂、光固化性树脂等。此外,为了提高脱模性,优选在凹部101的表面预先形成由石墨系材料、硅酮系材料、氟类材料、陶瓷系材料、铝系材料等构成的脱模层(图示省略)。
作为向第一凹版100的凹部101填充第一导电性材料110的方法,例如可举出滴涂法、喷墨法、丝网印刷法。或者可举出在通过狭缝涂布法、棒涂布法、刮刀涂布法、浸涂法、喷涂法、旋涂法进行了涂敷后将涂敷到凹部101以外的第一导电性材料110擦去或者刮去、吸取、粘取、洗去、吹飞的方法。能够根据第一导电性材料110的组成等、第一凹版100的形状等适当地分开使用。
接下来,如图8的(B)所示,将填充到凹部101的第一导电性材料110加热使其固化。可根据第一导电性材料110的组成等适当地设定第一导电性材料110的加热条件。
这里,通过加热处理,第一导电性材料110产生体积收缩。此时,第一导电性材料110中与凹部101的内壁面接触的部分被转印该凹部101的内壁面的形状而成为平坦形状。另一方面,第一导电性材料110中不与凹部101的内壁面接触的部分,不受该凹部101的内壁面的形状的影响。因此,在第一导电性材料中不与凹部101的内壁面接触的部分形成微小的凹凸形状。由此,形成第一导体部6。
此外,第一导电性材料110的处理方法不特别限定于加热。也可以照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能量线,也可以仅是干燥。另外,也可以组合上述2种以上的处理方法。
接下来,如图8的(C)所示,将用于形成第一树脂部5的第一树脂材料120涂覆在第一凹版100上。使用构成上述第一树脂部5的树脂材料作为这样的第一树脂材料120。作为将第一树脂材料120涂覆于第一凹版100上的方法,可例示出丝网印刷法、喷涂法、棒涂布法、浸染法、喷墨法。通过该涂覆,在因上述第一导电性材料110的体积收缩产生的间隙,第一树脂材料120进入凹部101内。
接下来,如图8的(D)所示,将基材3配置于第一凹版100上,在基材3和第一凹版100之间夹装有第一树脂材料120的状态下,向第一凹版100按压基材3。然后,使第一树脂材料120固化。作为使第一树脂材料120固化的方法,可例示出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能量线照射、加热、加热冷却、干燥等。由此,形成第一树脂部5。
此外,第一树脂部5的形成方法不特别限定于上述。例如也可以准备在基材3上大致均匀地涂覆有第一树脂材料120的构造,以使该第一树脂材料120进入第一凹版100的凹部101的方式向第一凹版100按压该基材3,在该状态下使第一树脂材料120固化从而形成第一树脂部5。
接下来,如图8的(E)所示,将包含基材3、第一导体部6以及第一树脂部5在内的中间体140从第一凹版100剥离。
接下来,如图9的(A)所示,准备形成有与第二导体部8的形状对应的凹部151的第二凹版150。使用与构成第一凹版10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作为构成第二凹版150的材料。与第一凹版100相同,也可以在第二凹版150的表面预先形成脱模层(未图示)。
接下来,如图9的(B)所示,向第二凹版150的凹部151填充用于形成第二导体部8的第二导电性材料160并使其固化。使用上述导电膏作为第二导电性材料160。作为向凹部151填充第二导电性材料160的方法,使用与向凹部101填充第一导电性材料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作为使第二导电性材料160固化的方法,使用与使第一导电性材料110固化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接下来,如图9的(C)所示,将用于形成第二树脂部7的第二树脂材料170以覆盖第一导体部6的方式涂覆在中间体140上。使用构成第二树脂部7的材料作为第二树脂材料170。此外,从涂覆时确保充分的流动性的观点考虑,第二树脂材料170的粘度优选为1mPa·s~10000mPa·s。另外,从第一导体部6、第二导体部8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固化后的树脂的储能模量优选为106Pa以上、且109Pa以下。作为涂覆这样的第二树脂材料170的方法,使用与涂覆第一树脂材料的方法相同的方法。
接下来,如图9的(D)所示,将中间体140配置于第二凹版150上,以使第二树脂材料170进入第二凹版150的凹部151(具体而言,由第二导电性材料160的体积收缩产生的空隙)的方式向第二凹版150按压该中间体140并使其固化。向第二凹版150按压中间体140时的加压力,优选为0.001MPa~100MPa,更优选为0.01MPa~10MPa。其中,可使用加压辊等进行该加压。作为使第二树脂材料170固化的方法,使用与使第一树脂材料120固化的方法相同的方法。由此,形成第二树脂部7,并且经由该第二树脂部7将中间体140与第二导体部8相互粘合固定。
接下来,如图9的(E)所示,将中间体140、第二树脂部7以及第二导体部8从第二凹版150剥离。由此,能够得到布线基板2。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布线基板2以及接触式传感器1起到以下的效果。
触摸面板传感器中,公知有用多个金属细线构成电极图案的技术。这样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通过减小金属细线在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方向投影的面积,从而该金属细线难以辨认,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可视性提高。然而,在形成这样的金属细线的过程中,在将构成金属细线的导电性材料形成于基材上后,施加固化处理前,存在由于自重等影响,而该导电性材料浸润扩展,形成金属细线的末端呈拉长下摆的形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金属细线在触摸面板的面方向投影的面积增大,金属细线容易辨认,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可视性降低。另外,在这样的金属细线中,存在从相对于触摸面板传感器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射入的光到达拉长下摆的部分并散射而导致雾度增大的可能性。因此,导致显示区域变得模糊,存在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可视性降低的可能性。另外,由于金属细线的末端为尖细的形状(尖锐形状),电场强度变大,其末端容易引起因电场集中(所谓的边缘效果)产生的绝缘破坏。因此,如果金属细线彼此接近而配置,存在这些金属细线彼此短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为了防止这样的金属细线彼此短路而设定所需以上的安全量,则会妨碍触摸面板传感器的小型化。
另外,作为投影型的电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公知有以在透视俯视时将双层的电极图案交叉的方式配置而形成组合图案,从而实现可视性恶化的防止。这样的触摸面板传感器中,需要使一方的电极图案与另一方的电极图案对应配置,所以上述双层的电极图案间要求高的位置精度。一般以构成该电极图案的金属细线的边界部分为基准通过图像处理来进行电极图案彼此的对位。因此,若如上述那样金属细线的尺寸精度受损,则无法正确识别金属细线的边界部分,在使双层的电极图案重叠时,导致它们之间的位置精度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不是拉长下摆形状。具体而言,上述(6)式的关系成立,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形成相对于第一平状部51的第一上表面511沿Z方向峭立的形状。因此,俯视时,第一导体部6的面积变小,能够使该第一导体部6难以辨认。由此,能够提高布线体4的可视性。
另外,由于上述(6)式的关系成立,所以第一导体部端面64难以向第一导体部6的外侧伸出,从相对于布线体4的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入射的光难以到达第一导体部端面64。因此,在第一导体部6的表面,光的散射得到抑制,能够减少雾度,所以能够提高布线体4的可视性。
另外,由于上述(6)式的关系成立,所以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不会成为尖锐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因边缘效果产生的绝缘破坏。因此,即使第一导体部6彼此接近地配置,也能够抑制这些第一导体部6彼此短路。
另外,由于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不会成为尖锐形状,所以不需要设定安全量,或能够减小安全量。由此,能够实现布线体4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导体部6的末端的第一导体部端面64具有第一圆弧部643。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与第一导体部侧面63连结的部分产生光的散射等。由此,布线体4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
这里,与高度为nm级的导体部相比,高度为μm级的导体部由于其高度的影响而容易在导体部产生应力集中。另外,在使导体部成为峭立的陡峭形状,并将这样的导体部设置于树脂部上的情况下,在该导体部与树脂部的连接部分,面方向变化很大,由此该导体部与树脂部的连接部分容易产生应力的集中。由此,存在在导体部与树脂部的连接部分产生裂缝、剥离的可能性。
这样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支承在高度T1为μm级的500nm~10μm的范围内设定的第一导体部6,而在第一树脂部5设置第一凸部52,并且将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凸部端面522连续连结,以满足上述(9)式的关系的方式形成第一导体部6和第一凸部52。由此,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连接部分难以形成阶梯差等,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连接部分的面方向的变化变得平滑,应力难以集中在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连接部分。其结果,能够抑制在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连接部分产生裂缝、剥离。特别是在第一导体部6由粘合剂树脂和导电性粒子构成的情况下,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紧贴性提高,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连接部分产生裂缝、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与凸部端面522连续连结,由此,在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界面难以形成阶梯差,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导体部6与第一树脂部5的界面产生光的散射。另外,由于上述(9)式的关系成立,所以第一凸部52的凸部端面522成为峭立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相邻的第一导体部6彼此之间,凸部端面522在与电场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所以能够抑制在上述相邻的第一导体部6间产生因离子迁移引起的短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7)式的关系成立,所以第一导体部侧面63也能够得到与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中说明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布线体4的可视性。另外,能够平滑地连结第一导体部端面64与第一导体部侧面63,所以能够抑制上述连接部分产生光的散射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6具有沿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周缘向离开第一树脂部5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5。因此,第一突出部65进入第二树脂部7,能够实现抑制第一导体部6与第二树脂部7的剥离。特别地,在面的延伸方向急剧变化的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周缘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所以容易成为剥离的起点。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中,沿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周缘设置有第一突出部65,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一导体部与第二树脂部7的剥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担心由于形成第一突出部65而使布线体的可视性降低。然而,面的延伸方向急剧变化的周缘附近本来就容易产生光的散射。因此,即使设置了第一突出部65,也几乎不影响光在第一导体部顶面62的散射程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布线体4具备第二树脂部7和第二导体部8,第二导体部8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导体部6相同。因此,第二导体部8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导体部6中说明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电极67和第二电极87的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在透视俯视时位于相同的第五假想直线L5上,并且第一导体部端面64和第二导体部端面84在透视俯视时相互面对面地配置,上述(10)式和(11)式的关系成立。在该情况下,在透视俯视时,由于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彼此不重叠,所以即使这些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的位置在该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的宽度方向上稍微错开,也能够抑制局部产生宽度粗的部分。另外,透视俯视时,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彼此以不重叠的范围极度接近,所以该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之间的间隔不显眼,在视觉上,能够利用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形成连续的一条直线。由此,布线体4的可视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而非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各要素旨在还包含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全部设计改变、等同物。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接触式传感器是由具有两个导体图案的布线体构成的投影型的电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但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由一个导体图案构成的表面型(容量结合型)电容式触摸面板传感器中。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导体部端面64的倾斜角度与第二导体部端面84的倾斜角度实际一致,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导体部端面64的倾斜角度相对于第二导体部端面84的倾斜角度可大可小。
另外,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第一导体部6和第二导体部8的导电性材料(导电性粒子),使用金属材料或者碳系材料,但并不特别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将金属材料和碳系材料混合而成的材料。在该情况下,例如若以第一导体部6为例来说明,则可以在该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导体部顶面62侧配置碳系材料,在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侧配置金属材料。另外,也可以反过来,在第一导体部6的第一导体部顶面62侧配置金属材料,在第一导体部接触面61侧配置碳系材料。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也可以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布线基板2省略基材3。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第一树脂部5的下表面设置剥离片,并在安装时剥去该剥离片并与安装对象(薄膜、表面玻璃、偏转板、显示器玻璃等)粘合而安装的形态来构成布线基板。另外,布线基板2中,也可以在布线体4与基材3之间设置作为粘合层发挥功能的树脂部。另外,也可以经由这样的树脂部安装于上述安装对象。此外,在将布线体安装于安装对象的情况下,该安装对象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触式传感器中使用的第一电极67(检测电极)由本发明的第一导体部构成,但也可以设置与该检测电极以电方式分离的虚拟电极,由本发明的第一导体部构成该虚拟电极。这样的虚拟电极例如包含于第一导体图案66,透视俯视时,在视觉上设置于相互对应的构成第一宽幅部671的边与构成第二宽幅部871的边之间。在该情况下,在构成虚拟电极的第一导体部与第二电极87的第二导体部8之间可以有上述(10)式和(11)式的关系成立。此外,不特别限定于上述情况,也可以是虚拟电极包含于第二导体图案86,由本发明的第二导体部构成该虚拟电极。这样的虚拟电极在透视俯视时,在视觉上设置于相互对置的构成第一宽幅部671的边与构成第二宽幅部871的边之间。在该情况下,构成第一电极67的第一导体部6与构成虚拟电极的第二导体部之间也可以有上述(10)式和(11)式的关系成立。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导体图案66和第二导体图案86都含有虚拟电极,第一导体图案66所含的虚拟电极由本发明的第一导体部构成,第二导体图案86所含的虚拟电极由本发明的第二导体部构成。这些虚拟电极在透视俯视时,在视觉上设置在相互对置的构成第一宽幅部671的边与构成第二宽幅部871的边之间。在该情况下,构成在第一导体图案66中所含的虚拟电极的第一导体部6、与构成在第二导体图案86中所含的虚拟电极的第二导体部8之间也可以有上述(10)式和(11)式的关系成立。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布线体或者布线基板使用于接触式传感器,但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对布线体通电并利用电阻加热等使其发热从而将该布线体作为加热器使用。在该情况下,作为导电性粒子,优选使用电阻值较高的碳系材料。另外,也可以将布线体的导体部的一部分接地从而将该布线体作为电磁屏蔽罩使用。另外,也可以将布线体作为天线使用。在该情况下,安装布线体的安装对象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接触式传感器
2…布线基板
3…基材
4…布线体
5…第一树脂部
51…第一平状部
511…第一上表面
52…第一凸部
521…第一树脂部接触面
522…凸部端面
6…第一导体部
61…第一导体部接触面
62…第一导体部顶面
621…第一顶面平坦部
63…第一导体部侧面
631…第一侧面上端
632…第一侧面下端
633…第一侧面平坦部
64…第一导体部端面
641…第一端面上端
642…第一端面下端
643…第一圆弧部
65…第一导体部突出部
66…第一导体图案
67…第一电极
68…第一引出布线
69…第一端子
7…第二树脂部
71…第二平状部
711…第二上表面
72…第二突出部
721…第二树脂部接触面
8…第二导体部
81…第二导体部接触面
82…第二导体部顶面
821…第二顶面平坦部
83…第二导体部侧面
831…第二侧面上端
832…第二侧面下端
833…第二侧面平坦部
84…第一导体部端面
841…第二端面上端
842…第二端面下端
843…第二圆弧部
85…第一导体部突出部
86…第二导体图案
87…第二电极
88…第二引出布线
89…第二端子
L1~L5…第一~第五假想直线
100…第一凹版
101…凹部
110…第一导电性材料
120…第一树脂材料
140…中间体
150…第二凹版
151…凹部
160…第二导电性材料
170…第二树脂材料
Claims (9)
1.一种布线体,其中,
具备第一树脂部和设置于上述第一树脂部上的线状的第一导体部,
上述第一导体部具有位于上述第一导体部的第一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一端面,
满足下述(1)式:W1/T1≤1…(1),
其中,上述(1)式中,W1是将上述第一端面投影到与上述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第一长度,T1是上述第一导体部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线体,其中,
上述第一导体部具有:
与上述第一树脂部接触的接触面、
位于上述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顶面、以及
夹在上述接触面和上述顶面之间并且与上述第一端面连结的侧面,
上述第一端面具有与上述侧面连结的圆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线体,其中,
满足下述(2)式:W1=W2…(2),
其中,上述(2)式中,W2是将上述侧面投影到与上述第一导体部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平面的第二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布线体,其中,
上述第一导体部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沿上述顶面的周缘形成并且朝向离开上述第一树脂部的一侧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体,其中,
上述第一导体部的高度为500nm~1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体,其中,
上述第一树脂部具有:
形成为层状的平状部、和
对应于上述第一导体部而设置并从上述平状部向上述第一导体部侧突出的凸部,
上述凸部具有位于上述第一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三端面,
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三端面连续连结,
满足下述(3)式:W5/T2≤1…(3),
其中,上述(3)式中,W5是上述第一长度与将上述第三端面投影到与上述第一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之和,T2是上述第一导体部的高度与上述凸部的高度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体,其中,
还具备:
以覆盖上述第一导体部的方式设置的第二树脂部、和
设置于上述第二树脂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第一导体部实际相同的高度的线状的第二导体部,
上述第二导体部具有位于上述第二导体部的第二延伸方向上的末端的第二端面,
上述第一导体部和上述第二导体部在透视俯视时位于同一假想直线上,
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二端面在透视俯视时相互面对面地配置,
满足下述(4)式和(5)式:
(W4-W3)×0.5/T1≤1…(4),
W3<50μm…(5),
其中,上述(4)式和(5)式中,W3是将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二端面的间隔投影到与上述假想直线的第三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中最短的第三长度,W4是将上述第一端面和上述第二端面的间隔投影到与上述第三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的长度中最长的第四长度。
8.一种布线基板,其中,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布线体、和
支承上述布线体的支承体。
9.一种接触式传感器,其中,
具备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线基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67614 | 2016-03-30 | ||
JP2016-067614 | 2016-03-30 | ||
PCT/JP2017/013269 WO2017170870A1 (ja) | 2016-03-30 | 2017-03-30 | 配線体、配線基板、及びタッチセンサ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00965A true CN108700965A (zh) | 2018-10-23 |
Family
ID=59965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1145.3A Withdrawn CN108700965A (zh) | 2016-03-30 | 2017-03-30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10584A1 (zh) |
EP (1) | EP3438800A4 (zh) |
JP (1) | JP6577662B2 (zh) |
CN (1) | CN108700965A (zh) |
TW (1) | TWI649767B (zh) |
WO (1) | WO20171708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895001A1 (en) * | 2019-02-20 | 2021-10-20 | Scrona AG | Optically transparent conductor assembly with electrical tracks and touch sensor comprising the same |
CN112020698A (zh) * | 2019-03-28 | 2020-12-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触控装置和触控检测方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93168A (ja) * | 2002-12-06 | 2004-07-08 | Kyocera Corp | 配線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69353A (ja) * | 2011-02-10 | 2012-09-06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シート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前面フィルタ |
CN103677400A (zh) * | 2012-09-25 | 2014-03-26 | 郡是株式会社 | 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 |
US20140174200A1 (en) * | 2012-12-24 | 2014-06-26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Touch sensor |
CN104076982A (zh) * | 2014-06-24 | 2014-10-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204288188U (zh) * | 2014-12-23 | 2015-04-22 | 江苏吉创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抗眩式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 |
CN104890428A (zh) * | 2014-03-04 | 2015-09-09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
CN105009044A (zh) * | 2013-03-29 | 2015-10-28 | 夏普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基板和电子设备 |
CN105378621A (zh) * | 2013-07-01 | 2016-03-02 |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 互电容方式触摸面板 |
CN105404418A (zh) * | 2015-11-03 | 2016-03-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101399A2 (ko) * | 2009-03-04 | 2010-09-10 | Nam Dong Sik | 터치패널센서 |
JP2011175412A (ja) * | 2010-02-24 | 2011-09-08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静電容量式のタッチパネルスイッチ |
JP5224203B1 (ja) * | 2012-07-11 | 2013-07-03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5922008B2 (ja) * | 2012-11-30 | 2016-05-2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転写フィルムおよび透明積層体、それらの製造方法、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なら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
CN104956296A (zh) * | 2013-01-29 | 2015-09-30 | 夏普株式会社 | 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信息设备 |
JP5969961B2 (ja) * | 2013-07-12 | 2016-08-1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配線基板 |
JP6534381B2 (ja) * | 2014-03-28 | 2019-06-26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
JP2015195004A (ja) * | 2014-03-28 | 2015-11-0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
TWI610600B (zh) * | 2014-04-08 | 2018-01-01 | Fujikura Ltd | 配線體及配線基板 |
TWI656460B (zh) * | 2015-02-27 | 2019-04-11 |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 Touch detect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ouch detection device |
-
2017
- 2017-03-30 TW TW106110746A patent/TWI64976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7-03-30 WO PCT/JP2017/013269 patent/WO201717087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30 CN CN201780011145.3A patent/CN10870096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3-30 EP EP17775404.1A patent/EP343880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3-30 JP JP2018509439A patent/JP657766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3-30 US US16/089,983 patent/US2020031058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93168A (ja) * | 2002-12-06 | 2004-07-08 | Kyocera Corp | 配線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169353A (ja) * | 2011-02-10 | 2012-09-06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シートを用い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用前面フィルタ |
CN103677400A (zh) * | 2012-09-25 | 2014-03-26 | 郡是株式会社 | 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 |
US20140174200A1 (en) * | 2012-12-24 | 2014-06-26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Touch sensor |
CN105009044A (zh) * | 2013-03-29 | 2015-10-28 | 夏普株式会社 | 触摸面板基板和电子设备 |
CN105378621A (zh) * | 2013-07-01 | 2016-03-02 |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 互电容方式触摸面板 |
CN104890428A (zh) * | 2014-03-04 | 2015-09-09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装饰面板及触控装置 |
CN104076982A (zh) * | 2014-06-24 | 2014-10-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204288188U (zh) * | 2014-12-23 | 2015-04-22 | 江苏吉创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抗眩式新型电容式触控面板结构 |
CN105404418A (zh) * | 2015-11-03 | 2016-03-1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屏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04481A (zh) | 2018-02-01 |
TWI649767B (zh) | 2019-02-01 |
EP3438800A4 (en) | 2019-10-23 |
JP6577662B2 (ja) | 2019-09-18 |
JPWO2017170870A1 (ja) | 2018-08-09 |
WO2017170870A1 (ja) | 2017-10-05 |
EP3438800A1 (en) | 2019-02-06 |
US20200310584A1 (en) | 2020-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94401B2 (en) | Wiring body, wiring board, and touch sensor | |
JP6518759B2 (ja) | 配線体、配線基板、及びタッチセンサ | |
JP6735212B2 (ja) | 配線体、配線基板、タッチセンサ、及び配線体の製造方法 | |
TWI657722B (zh) | 配線體、配線體組合、配線基板以及觸控偵知器 | |
JP6267399B2 (ja) | 配線体アセンブリ、導体層付き構造体、及びタッチセンサ | |
TWI629619B (zh) | Touching the wiring harness for the detector, touching the wiring board for the detector, and touching the detector | |
CN106796477B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布线构造体及触摸传感器 | |
CN106605455B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触摸传感器 | |
CN106688313B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 |
CN106687897B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触摸传感器以及布线体的制造方法 | |
CN109844699A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 |
CN108700965A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 |
CN108700966A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接触式传感器以及布线体的制造方法 | |
CN108605409A (zh) | 布线体、布线基板以及接触式传感器 | |
CN108141953A (zh) | 配线体、配线基板、触摸传感器以及配线体的制造方法 | |
JP6317038B2 (ja) | 配線体、配線基板、及びタッチセン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