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6272B -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6272B
CN108666272B CN201710198632.7A CN201710198632A CN108666272B CN 108666272 B CN108666272 B CN 108666272B CN 201710198632 A CN201710198632 A CN 201710198632A CN 108666272 B CN108666272 B CN 108666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layer
area
forming
mas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986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66272A (zh
Inventor
周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Beij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Shanghai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1986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6627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66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6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66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6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14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e.g. specific source or drain implants or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or rais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8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 H01L21/823821Complementary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e.g. CMOS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7/09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7/09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complementary MI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ncluding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其中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基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基底的第一区内具有第一掺杂区,基底的第二区内具有第二掺杂区,基底、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上具有介质层;在介质层上形成掩膜层,掩膜层具有若干掩膜开口,第一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一掺杂区上,第二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二掺杂区上;在第一区的掩膜开口内和掩膜层上形成第一牺牲层;以第一牺牲层和掩膜层为掩膜,刻蚀第二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在第二区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形成第一开口之后,对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对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后,在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所形成的半导体结构性能较好。

Description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制造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其内部的电路密度越来越大,随着芯片中所含元件数量的不断增加,实际上就减少了表面连线的可用空间。这一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是采用多层金属导线设计,利用多层绝缘层和导电层相互叠加的多层连接,这就需要制作大量的导电插塞。
以现有的MOS晶体管工艺为例,在源漏掺杂区以及栅极结构上形成导电插塞,以实现MOS晶体管在集成电路中的多层金属导线互连。
在形成源漏掺杂区上形成导电插塞的步骤包括:在源漏掺杂区上形成接触孔:在所述接触孔内形成导电插塞。
然而,在源漏掺杂区上形成接触孔时,半导体结构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能够改善半导体结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基底的第一区内具有第一掺杂区,所述基底的第二区内具有第二掺杂区,所述基底、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上具有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掩膜层,所述掩膜层具有若干掩膜开口,所述第一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一掺杂区上,所述第二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二掺杂区上;在所述第一区的掩膜开口内和掩膜层上形成第一牺牲层;以所述第一牺牲层和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二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在所述第二区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之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后,在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
可选的,所述掩膜开口的深宽比为:5:1~20:1。
可选的,所述第一牺牲层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若干掩膜开口内以及掩膜层上形成第一初始牺牲层;去除第二区掩膜开口内以及掩膜层上的第一初始牺牲层,形成第一牺牲层;所述第一初始牺牲层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所述第一牺牲层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可选的,去除第二区掩膜开口内以及掩膜层上的第一初始牺牲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刻蚀气体包括CH4、H2和N2,所述CH4的流量为10标准毫升/分~100标准毫升/分,所述H2的流量为250标准毫升/分~1500标准毫升/分,所述N2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分~500标准毫升/分,压力为1毫托~150毫托,射频功率为500瓦~1200瓦,偏置电压为50伏~500伏,温度为50摄氏度~70摄氏度,时间为20秒~1000秒。
可选的,刻蚀第二掺杂区上的介质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
可选的,形成第一开口之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基底进行离子注入之前,还包括:去除所述第一区第一牺牲层,暴露出第一区的掩膜开口;去除所述第一区第一牺牲层的工艺包括:灰化工艺。
可选的,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前,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二牺牲层,所述第二牺牲层的顶部表面高于或者齐平于所述掩膜层的顶部表面;所述第二牺牲层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可选的,所述第二开口的形成步骤包括:以所述第二牺牲层和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在所述第一区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刻蚀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的工艺包括:各项异性干法刻蚀工艺。
可选的,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后,还包括:去除第一开口内第二牺牲层;去除所述第一开口内第二牺牲层的工艺包括:灰化工艺。
可选的,所述基底、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具有停止层;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停止层上;所述第一开口底部暴露出停止层的顶部表面;所述第二开口底部暴露出停止层的顶部表面;所述停止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形成所述第二牺牲层之后,还包括:去除第一开口底部的停止层,暴露出第二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去除第二开口底部的停止层,暴露出第一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在去除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部的停止层之后,分别在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形成金属硅化物层;形成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后,在所述第一掺杂区上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所述第二掺杂区上形成第二导电插塞。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用于形成NMOS晶体管,所述第二区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
可选的,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所述注入离子包括:硼离子或铟离子。
可选的,去除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部的停止层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者湿法刻蚀工艺。
可选的,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材料包括:钛硅化合物。
可选的,所述第一区基底上具有第一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区基底上具有第二栅极结构,所述第二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二掺杂区。
相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方法形成的一种半导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中,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时,位于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尚未刻蚀,所以不需要形成覆盖第一区的牺牲层,后续对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一开口内额外形成牺牲层,使得第一开口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一开口的形貌良好且无牺牲层的附着,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形成第一开口之后,形成第二开口,后续直接在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牺牲层,使得第二开口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二开口的形貌较好且无牺牲层的残留,使得第一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从而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底部暴露出停止层的顶部表面,所述停止层能够保护所述第二掺杂区,所述第二掺杂区性能良好,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相应的,所述第二开口底部暴露出停止层的顶部表面,所述停止层能够保护所述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一掺杂区性能较好,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是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图4至图15是本发明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一实施例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差。
现结合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分析半导体结构性能较差的原因:
图1至图3是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1,提供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包括第一区A和第二区B,所述第一区A基底100上具有第一栅极结构101,所述第二区B基底100上具有第二栅极结构102,所述第一栅极结构101两侧的基底100内具有第一掺杂区103,所述第二栅极结构102两侧基底100内具有第二掺杂区104;所述基底100、第一栅极结构101、第二栅极结构102、第一掺杂区103以及第二掺杂区104上具有介质层105;刻蚀所述介质层105,在所述第一掺杂区103的顶部表面形成第一开口106,在所述第二掺杂区104的顶部表面形成第二开口107。
请参考图2,在所述第一开口106(见图1)和第二开口107(见图1)内以及介质层105的顶部表面形成牺牲层108。
请参考图3,去除位于第二区B介质层105顶部表面以及第二区B第二开口107(见图1)内的牺牲层108。
去除位于第二区B介质层105顶部表面以及第二区B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
所述牺牲层108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去除位于第二区B介质层105顶部表面以及第二区B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第二开口107底部的第二掺杂区104进行离子注入;所述离子注入之后,去除第一区A第一开口106内以及介质层105上的牺牲层108;去除所述第一区A第一开口106内以及介质层105上的牺牲层108之后,在所述第一开口106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第二开口107内形成第二导电插塞。
然而,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半导体结构的性能较差,原因在于:
上述方法中,同时刻蚀第一掺杂区103和第二掺杂区104上的介质层105,在第一掺杂区103上的介质层105内形成第一开口106,在第二掺杂区104上的介质层105内形成第二开口107。后续需对第二开口107底部的第二掺杂区104进行离子注入,故需要在第一开口106和第二开口107内形成牺牲层108。后续去除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时,由于第二开口107的深宽比较大,使得采用干法刻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时,刻蚀气体难以到达第二开口107的底部,使得去除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较困难且所述牺牲层108不容易去干净。残留在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使得后续在所述第二开口106内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性能较差,从而不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并且,由于所述第二开口107的深宽比较大,使得去除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的工艺难以控制,使得去除第二开口107内的牺牲层108时容易对第二掺杂区104顶部表面造成损伤,使得第二掺杂区104的性能较差,从而不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基底的第一区内具有第一掺杂区,所述基底的第二区内具有第二掺杂区,所述基底、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上具有介质层;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掩膜层,所述掩膜层具有若干掩膜开口,所述第一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一掺杂区上,所述第二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二掺杂区上;在所述第一区的掩膜开口内和掩膜层上形成第一牺牲层;以所述第一牺牲层和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二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在所述第二区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之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后,在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
所述方法中,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时,位于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尚未刻蚀,所以不需要形成覆盖第一区的牺牲层,后续对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一开口内额外形成牺牲层,使得第一开口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一开口的形貌良好且无牺牲层的附着,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形成第一开口之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后续直接在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牺牲层,使得第二开口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二开口的形貌较好且无牺牲层的残留,使得第一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从而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4至图15是本发明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一实施例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4至图7是本发明形成栅极结构各步骤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考图4,提供基底200,所述基底200包括第一区Ⅰ和第二区Ⅱ,所述第一区Ⅰ基底200上具有第一伪栅极结构201,所述第二区Ⅱ基底200上具有第二伪栅极结构202,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两侧的基底200内分别具有第一掺杂区203,所述第二伪栅极结构202两侧的基底200内分别具有第二掺杂区204,所述基底200、第一掺杂区203和第二掺杂区204的顶部表面、第一伪栅极结构201以及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侧壁具有停止层205;在所述停止层205上形成第一介质层206,所述第一介质层206暴露出第一伪栅极结构201和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顶部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I用于形成NMOS晶体管;所述第二区II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
所述基底200包括:衬底207和位于衬底207上的鳍部208。
形成所述基底200的步骤包括:提供初始衬底;图形化所述初始衬底,形成衬底207和位于衬底207上的鳍部208。
本实施例中,所述初始衬底的材料为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初始衬底包括:锗衬底、硅锗衬底、绝缘体上硅或绝缘体上锗等半导体衬底。
所述基底200还具有隔离结构209,所述隔离结构209位于所述鳍部208之间的衬底207上,并覆盖所述鳍部208部分侧壁表面,且所述隔离结构209的顶部表面低于所述鳍部208的顶部表面。
所述隔离结构209的形成步骤包括:在衬底207和鳍部208上形成隔离材料层;采用化学机械磨平工艺对所述隔离材料层进行平坦化;刻蚀去除部分所述隔离材料层,形成隔离结构209。
所述隔离材料层的形成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包括:第一伪栅介质层(图中未示出)、位于第一伪栅介质层上的第一伪栅极层(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伪栅介质层和第一伪栅极层侧壁的第一伪栅侧墙(图中未标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伪栅介质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一伪栅极层的材料为多晶硅,所述第一伪栅侧墙的材料包括:氮化硅。
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鳍部208的侧壁和顶部表面形成第一伪栅介质膜;在所述第一伪栅介质膜上形成第一伪栅极膜;刻蚀部分所述第一伪栅介质膜和第一伪栅极膜,形成第一伪栅介质层和第一伪栅极层。所述第一伪栅介质层横跨所述鳍部208,且覆盖所述鳍部208的部分侧壁和顶部表面,所述第一伪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伪栅介质层上。
所述第二伪栅极结构202包括:第二伪栅介质层(图中未示出)、位于第二伪栅介质层上的第二伪栅极层(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伪栅介质层和第二伪栅极层侧壁的第二伪栅侧墙(图中未标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伪栅介质层的材料为氧化硅,所述第二伪栅极层的材料为多晶硅,所述第二伪栅侧墙的材料包括:氮化硅。
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第一掺杂区203、第二掺杂区204以及第一介质层206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区Ⅰ基底200上形成第一伪栅极结构201;在所述第二区Ⅱ基底200上形成第二伪栅极结构202;在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两侧的所述鳍部208内分别形成第一掺杂区203;在所述第二伪栅极结构202两侧的鳍部208内分别形成第二掺杂区204;在所述基底200、第一掺杂区203、第二掺杂区204、第一伪栅极结构201以及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侧壁上形成第一介质层206,所述第一介质层206暴露出第一伪栅极结构201和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顶部表面。
所述停止层205材料包括:氮化硅。
所述停止层205用于后续在所述第一掺杂区203上的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时,保护所述第一掺杂区203;所述停止层205用于后续在所述第二掺杂区204上的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时,保护所述第二掺杂区204。
所述第一介质层206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停止层205上、第一伪栅极结构201以及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顶部表面形成第一介质膜;平坦化所述第一介质膜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和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顶部表面,形成第一介质层206。
所述第一介质膜的形成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所述第一介质膜的材料包括:氧化硅;相应的,第一介质层206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请参考图5,去除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形成第一伪栅开口210;去除第二伪栅极结构202,形成第二伪栅开口211。
去除所述第一伪栅极结构201的步骤包括:去除所述第一伪栅极层;去除所述第一伪栅极层之后,去除所述第一伪栅介质层。
去除所述第一伪栅极层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去除所述第一伪栅介质层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所述第一伪栅开口210用于后续形成第一栅极结构。
去除所述第二伪栅极结构202的步骤包括:去除所述第二伪栅极层;去除所述第二伪栅极层之后,去除所述第二伪栅介质层。
去除所述第二伪栅极层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去除所述第二伪栅介质层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所述第二伪栅开口211用于后续形成第二栅极结构。
请参考图6,在所述第一伪栅开口210和第二伪栅开口211的侧壁和底部表面形成界面层212;在所述界面层212上形成高K介质层213。
所述界面层212和高K介质层213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介质层206上、第一伪栅开口210以及第二伪栅开口211内形成界面膜;在所述界面膜上形成高K介质膜;平坦化所述界面膜和所述高K介质膜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介质层206的顶部表面,在所述第一伪栅开口210和第二伪栅开口211的侧壁和底部形成界面层212和高K介质层213。
所述平坦化所述界面膜和所述高K介质膜的工艺为:化学机械研磨工艺。在平坦化所述界面膜和所述高K介质膜的过程中,位于第一介质层206上的界面膜和高K介质膜被去除。
所述界面层212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所述界面层212作为高K介质层213的过渡层,所述界面层212隔离所述高K介质层213与所述鳍部208接触。
所述高K介质层是指:介电常数K大于3.9的介质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K介质层213的材料包括:氧化铪。
所述高K介质层213作为第一栅介质层和第二栅介质层。
请参考图7,在所述第一伪栅开口210内的高K介质层213上形成第一功函数层214;在所述第二伪栅开口211内的高K介质层213上形成第二功函数层215;形成所述第一功函数层214和第二功函数层215之后,在所述第一功函数层214上形成第一栅极层216,在所述第二功函数层215上形成第二栅极层217。
所述第一功函数层214用于减小N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所述第二功函数层215用于减小PMOS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所述第一功函数层214的材料包括:钛铝;所述第二功函数层215的材料包括:氮化钛。
所述第一栅极层216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
所述第二栅极层217的材料包括:金属。所述金属包括:钨。
请参考图8,在所述基底200、第一介质层206、第一伪栅侧墙(图中未标出)、第二伪栅侧墙(图中未标出)、界面层212、高K介质层213、第一功函数层214、第二功函数层215、第一栅极层216以及第二栅极层217上形成第二介质层218,所述第二介质层218的顶部表面具有掩膜层219,所述掩膜层219具有若干掩膜开口220。
所述第二介质层218的材料包括:氧化硅。
所述第二介质层218的形成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介质层221包括:第一介质层206以及位于第一介质层206上的第二介质层218。
所述掩膜层219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或碳化硅。
所述掩膜层219用于后续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时作掩膜。
所述掩膜开口220的深宽比为:5:1~20:1。
位于第一区Ⅰ内的掩膜开口220用于定义后续形成第二开口的位置;位于第二区Ⅱ的掩膜开口220用于定义后续形成的第一开口的位置。
请参考图9,在所述掩膜开口220(见图8)内和掩膜层219上形成第一初始牺牲层222。
所述第一初始牺牲层222的形成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所述第一初始牺牲层222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请参考图10,去除第二区Ⅱ第一初始牺牲层222(如图9所示),在所述第一区Ⅰ的掩膜开口220内以及掩膜层219上形成第一牺牲层223。
去除第二区Ⅱ第一初始牺牲层222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刻蚀气体包括:甲烷、氢气和氮气,所述甲烷的流量为10标准毫升/分~100标准毫升/分,所述氢气的流量为250标准毫升/分~1500标准毫升/分,所述氮气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分~500标准毫升/分,压力为1毫托~150毫托,射频功率为500瓦~1200瓦,偏置电压为50伏~500伏,温度为50摄氏度~70摄氏度,时间为20秒~1000秒。
所述掩膜开口220的深宽比较小,因此,采用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去除第二区B第一初始牺牲层222较容易且彻底,即在第二区Ⅱ掩膜开口220内无第一初始牺牲层222的残留,使得所述第一初始牺牲层222不会对后续形成第一开口的形貌造成影响,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和底部无第一初始牺牲层222的残留,使得后续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从而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请参考图11,以所述第一牺牲层223和掩膜层219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二区Ⅱ介质层221,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二区Ⅱ停止层205的顶部表面,在所述第二掺杂区204上形成第一开口224。
刻蚀所述第二区Ⅱ介质层221的工艺包括: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所述刻蚀气体包括:CH4和CHF3,其中,CH4的流量为8标准毫升/分~500标准毫升/分,CHF3的流量为30标准毫升/分~200标准毫升/分,射频功率为100瓦~1300瓦,偏置电压为80伏~500伏,时间为4秒~500秒,压力为10毫托~2000毫托。
所述第一开口224用于后续在第二掺杂区204上形成第二导电插塞。
在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24的过程中,位于第一掺杂层203上的介质层221未被刻蚀,所以不需要在第一掺杂区203上形成牺牲层。后续对所述第一开口224底部的第二掺杂区204进行离子注入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一开口224内额外形成牺牲层,使得所述第一开口224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一开口224的形貌良好且无牺牲层的附着,使得后续在所述第一开口224内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
并且,刻蚀所述介质层221,在第二掺杂层204上的介质层221内形成所述第一开口224,所述第一开口224内无第一初始牺牲层222的残留,所述第一开口224的形貌良好。。另外,所述第二掺杂区204上具有停止层205。在形成第一开口224的过程中,所述停止层205能够保护所述第二掺杂区204的顶部表面,所述第二掺杂区204性能良好,从而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请参考图12,去除第一区Ⅰ掩膜层219上以及掩膜开口220内的第一牺牲层223;对所述第一开口224底部的第二掺杂区204进行离子注入。
去除第一区Ⅰ掩膜层213上以及掩膜开口220内的第一牺牲层219的工艺包括:灰化工艺。
所述注入的离子包括:硼离子或铟离子。
对所述第一开口224底部的第二掺杂区204进行离子注入用于降低第二掺杂区204与后续在第二掺杂区204上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接触电阻。
请参考图13,在第二区Ⅱ第一开口224内形成第二牺牲层225,所述第二牺牲层225的顶部表面高于或者齐平于所述掩膜层219的顶部表面。
所述第二牺牲层225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掩膜层219的顶部表面、掩膜开口220(见图10)内以及第一开口224内形成第二牺牲膜;去除所述第一区Ⅰ的掩膜层219上以及掩膜开口220内的第二牺牲膜,形成第二牺牲层225。
所述第二牺牲膜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所述第二牺牲膜的形成工艺包括:化学气相沉积工艺。
去除所述第一区Ⅰ的掩膜层219上以及掩膜开口220内的第二牺牲膜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由于掩膜开口220的深宽比较小,采用刻蚀工艺去除第一区Ⅰ的掩膜开口220内的第二牺牲膜较容易且彻底。所述第一区Ⅰ的掩膜开口220内无第二牺牲膜的残留,使得第二牺牲膜不会对后续形成第二开口的形貌造成影响,所述第二开口的形貌良好。
请参考图14,以所述第二牺牲层225以及掩膜层219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一掺杂区203上的介质层221,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一掺杂区203上的停止层205,在第一区Ⅰ介质层221内形成第二开口226;去除第一开口224内的第二牺牲层225,暴露出第一开口224的侧壁和底部表面。
刻蚀所述第一掺杂区203上的介质层221的工艺包括: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所述刻蚀气体包括CH4和CHF3,其中,CH4的流量为8标准毫升/分~500标准毫升/分,CHF3的流量为30标准毫升/分~200标准毫升/分,射频功率为100瓦~1300瓦,偏置电压为80伏~500伏,时间为4秒~500秒,压力为10毫托~2000毫托。
去除第一开口224内的第二牺牲层225的工艺包括:灰化工艺。
所述第一开口224用于后续在所述第二掺杂区204上形成第二导电插塞。
所述第二开口226用于后续在所述第一掺杂区203上形成第一导电插塞。
请参考图15,去除第一开口224底部的停止层205暴露出第二掺杂区204的顶部表面;去除第二开口226底部的停止层205,暴露出第一掺杂区203的顶部表面;去除第一开口224和第二开口226底部的停止层205之后,分别在所述第一开口224和第二开口226底部形成金属硅化物层227;在所述第一区Ⅰ金属硅化物层227上形成第一导电插塞228;在所述第二区Ⅱ金属硅化物层227上形成第二导电插塞229。
去除所述第一开口224和第二开口226底部的停止层205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湿法刻蚀工艺。
在本实施例中,去除所述停止层205的工艺为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所述刻蚀气体包括CF4、CH3F和氧气,其中,CF4的流量为50标准毫升/分~1000标准毫升/分,CH3F的流量为8标准毫升/分~500标准毫升/分,O2的流量为10标准毫升/分~300标准毫升/分,射频功率为50瓦~300瓦,偏置电压为30伏~100伏,时间为4秒~50秒,压力为10毫托~500毫托。
所述金属硅化物层227的材料包括:钛硅化合物。
所述第一导电插塞228和第二导电插塞229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开口224(见图14)、第二开口226(见图14)内以及所述掩膜层219上形成金属材料层;平坦化所述金属材料层直至暴露出所述第二介质层218的顶部表面,在所述第一开口224内形成第二导电插塞229,在第二开口226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228。
综上,在本实施例中,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时,位于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尚未刻蚀,所以不需要形成覆盖第一区的牺牲层,使得后续对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一开口内额外形成牺牲层,使得第一开口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一开口的形貌良好且无牺牲层的附着,使得后续在第一开口内形成的第二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形成第一开口之后,形成第二开口,后续直接在第二开口内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前,不需要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形成牺牲层,使得第二开口的形貌不受牺牲层的影响,所述第二开口的形貌较好且无牺牲层的残留,使得第一导电插塞的电学性能较好,从而有利于提高半导体结构的性能。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半导体结构。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基底,所述基底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基底的第一区内具有第一掺杂区,所述基底的第二区内具有第二掺杂区,所述基底、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上具有介质层;
在所述介质层上形成掩膜层,所述掩膜层具有若干掩膜开口,所述第一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一掺杂区上,所述第二区的掩膜开口位于第二掺杂区上;
在所述第一区的掩膜开口内和掩膜层上形成第一牺牲层;
以所述第一牺牲层和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二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在所述第二区介质层内形成第一开口;
形成所述第一开口之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
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后,在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掩膜开口的深宽比为:5:1~20: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牺牲层的形成步骤包括:在所述若干掩膜开口内以及掩膜层上形成第一初始牺牲层;去除第二区掩膜开口内以及掩膜层上的第一初始牺牲层,形成第一牺牲层;所述第一初始牺牲层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第二区掩膜开口内以及掩膜层上的第一初始牺牲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所述各向同性干法刻蚀工艺的参数包括:刻蚀气体包括CH4、H2和N2,所述CH4的流量为10标准毫升/分~100标准毫升/分,所述H2的流量为250标准毫升/分~1500标准毫升/分,所述N2的流量为20标准毫升/分~500标准毫升/分,压力为1毫托~150毫托,射频功率为500瓦~1200瓦,偏置电压为50伏~500伏,温度为50摄氏度~70摄氏度,时间为20秒~1000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第二掺杂区上的介质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第一开口之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基底进行离子注入之前,还包括:去除所述第一区第一牺牲层,暴露出第一区的掩膜开口;去除所述第一区第一牺牲层的工艺包括:灰化工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之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第二牺牲层,所述第二牺牲层的顶部表面高于或者齐平于所述掩膜层的顶部表面;所述第二牺牲层的材料包括:底部抗反射层材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形成步骤包括:以所述第二牺牲层和掩膜层为掩膜,刻蚀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在所述第一区介质层内形成第二开口;刻蚀所述第一掺杂区上的介质层的工艺包括:各向异性干法刻蚀工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开口之后,还包括:去除第一开口内第二牺牲层;去除所述第一开口内第二牺牲层的工艺包括:灰化工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具有停止层;所述介质层位于所述停止层上;所述第一开口底部暴露出停止层的顶部表面;所述第二开口底部暴露出停止层的顶部表面;所述停止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
去除所述第二牺牲层之后,还包括:去除第一开口底部的停止层,暴露出第二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去除第二开口底部的停止层,暴露出第一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在去除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部的停止层之后,分别在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的顶部表面形成金属硅化物层;形成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之后,在所述第一掺杂区上形成第一导电插塞,在第二掺杂区上形成第二导电插塞。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用于形成NMOS晶体管,所述第二区用于形成PMOS晶体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开口底部的第二掺杂区进行离子注入,所述注入的离子包括:硼离子或铟离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去除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底部的停止层的工艺包括:干法刻蚀工艺或者湿法刻蚀工艺。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硅化物层的材料包括:钛硅化合物。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基底上具有第一栅极结构,所述第一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一掺杂区;所述第二区基底上具有第二栅极结构,所述第二栅极结构两侧的基底内分别具有第二掺杂区。
16.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方法所形成的半导体结构。
CN201710198632.7A 2017-03-29 2017-03-29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Active CN1086662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98632.7A CN108666272B (zh) 2017-03-29 2017-03-29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98632.7A CN108666272B (zh) 2017-03-29 2017-03-29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6272A CN108666272A (zh) 2018-10-16
CN108666272B true CN108666272B (zh) 2020-09-08

Family

ID=63786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98632.7A Active CN108666272B (zh) 2017-03-29 2017-03-29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6627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5294B1 (en) * 2001-03-16 2002-10-1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Self-aligned process for a stacked gate RF MOSFET device
CN1230891C (zh) * 2003-03-04 2005-12-07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组件的制造方法
JP2005216899A (ja) * 2004-01-27 2005-08-11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628640B1 (ko) * 2004-12-31 2006-09-26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의 제조방법
JP4595684B2 (ja) * 2005-06-06 2010-12-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0452354C (zh) * 2005-08-25 2009-01-14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多层膜作为硬掩模和抗反射层的应变源漏cmos的制作方法
US8647952B2 (en) * 2010-12-21 2014-02-11 Globalfoundries Inc. Encapsulation of closely spaced gate electrode structures
CN103151311B (zh) * 2011-12-06 2016-05-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N104795311B (zh) * 2014-01-21 2018-06-0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5679705B (zh) * 2016-01-29 2018-10-2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6272A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51993B2 (en) Etch stop layer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WI701830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US10515945B2 (e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semiconductor mid-end-of-year (MEOL) process
TWI617034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4835838B (zh) 具有不同宽度的栅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KR102066251B1 (ko) 도전성 피처 형성 및 구조물
TWI776954B (zh) 半導體結構形成方法及半導體結構
KR102071700B1 (ko) Finfet 격리 구조물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US20220301940A1 (en) Prevention of Contact Bottom Void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US11062945B2 (en) Methods for reducing contact depth variation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ion
KR102045357B1 (ko) 랩-어라운드형 에피택셜 구조 및 방법
CN108321083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1200017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0047741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9285888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08666272B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KR102546906B1 (ko) Finfet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US20230131688A1 (en) Nanosheet channel forma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CN107623034B (zh)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制备方法、电子装置
CN117954322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202401573A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CN115621249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7810258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3496942A (zh)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10660670A (zh) 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