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48C -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48C
CN1086048C CN94190680A CN94190680A CN1086048C CN 1086048 C CN1086048 C CN 1086048C CN 94190680 A CN94190680 A CN 94190680A CN 94190680 A CN94190680 A CN 94190680A CN 1086048 C CN1086048 C CN 108604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ecord
data
recording medium
notifie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906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516A (zh
Inventor
近藤健
武川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1692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7574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31753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715323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16Manual contro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 G11B27/105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ddressed parts of tracks of operating record carriers of operating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2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separate auxiliary tracks of the same or an auxiliary record carrier
    • G11B27/327Table of contents
    • G11B27/329Table of contents on a disc [VTOC]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4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6Monitoring, i.e. supervising the progress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1/00Arrangements for the associated working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with related apparatu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1/0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11/10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 G11B11/105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from the same record carrier wherein for these two operations the methods are covered by different main groups of groups G11B3/00 - G11B7/00 or by different subgroups of group G11B9/00;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using recording by magnetic means or other means for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e.g. light induced spin magnetisation; Demagnetisation by thermal or stress means in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n orienting magnetic field using a beam of light or a magnetic field for recording by change of magnetisation and a beam of light for reproducing, i.e. magneto-optical, e.g. light-induced thermomagnetic recording, spin magnetisation recording, Kerr or Faraday effect reproducing
    • G11B11/10595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25Magneto-optical [MO] discs
    • G11B2220/2529Mini-dis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Indexing, Searching, Synchronizing, And The Amount Of Synchronization Travel Of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该装置具有记录重放机构,指定机构和控制装置。记录重放机构对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记录或重放;指定机构指定1个数据的分割位置;控制装置根据管理信息控制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同时,当在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的过程中操作了指定机构时,将操作指定机构的时刻识别为分割位置,并控制记录重放机构,改写管理信息。

Description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的记录重放装置。
背景技术
光磁盘等可以进行记录的盘状媒体与DAT(Digital AudioTape:数字音频磁带)及小型盒式磁带等带状记录媒体相比,随机存取非常容易。因此,不必按照从盘上的内周一侧到外周一侧从第1磁道到第n磁道正规的顺序进行记录。也就是说,各乐曲在盘上记录的位置即使从物理上看是杂乱无章的,只要对从第1磁道到第n磁道各乐曲记录的地址进行管理,就可以按正确的顺序进行重放。
进而,例如作为1个乐曲的磁道也不一定必须记录在连续的段内(所谓段,就是指在物理上连续数据记录的部分),在盘上离散地记录在多个段内也没有问题。
特别是在以高速的传送速率将从光磁盘上读出的数据暂时存储到缓冲存储器内、然后再以恒定的传送速率从缓冲存储器进行读取并作为声音重放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的系统中,利用段间的存取,即使从光磁盘进行的数据读出暂时中断了,也可以不间断地输出重放声音。
因此,只要反复进行段内的记录重放动作和高速存取动作、即在由缓冲存储器的写入速率与读出速率之差而产生的数据累积量所决定的可以进行重放的时间之内结束的存取动作,1个乐曲的磁道即使分为多个段在物理上被分割开,也可以使乐曲的记录/重放没有任何影响。
例如,如图1所示,第1曲目记录在段M1内,第2曲目作为段M2连续地进行记录,但是,作为第4曲目、第5曲目,也可以如段M4(1)~M4(4)、M5(1)~M5(2)所示的那样,在盘上分割开进行记录。图1只是示意性的图,实际上,多数情况是1个段涉及数圈~数百圈磁道或者更多。
对于光磁盘,当反复进行乐曲的记录及擦除时,由于记录的乐曲的演奏时间及已擦除的乐曲的演奏时间之差,在磁道上将会不规则地出现空区域。但是,如图1所示的那样通过进行离散的记录,例如对于比已擦除的乐曲长的乐曲,可以灵活地利用其擦除部分进行记录,从而克服了由于反复进行记录/擦除而引起的数据记录区域的浪费。另外,记录的内容不限于“乐曲”,只要是声音信号,不论是什么内容都可包括,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在内容上作为连续的1单位的数据(磁道),假定是记录乐曲而进行说明的。
当然,对于这样的盘,在进行记录时,对多个未记录区域的段一边进行存取一边继续进行录音,另外,在进行再现时,为了正确地连续再现1个乐曲而必须对段进行存取。因此,连结1个乐曲内的段,例如M4(1)~M4(4)所必需的数据及表示未记录区域的数据,作为如上述那样每次记录动作及擦除动作时都要改写的U-TOC(用户TOC,以后简单地称为U-TOC)信息而保持下来。记录/重放装置通过读入该U-TOC信息对标题进行存取来正确地控制记录/重放动作。
这样,在盘上便设有进行关于盘上的第1~第n磁道及未记录区域的地址管理和进行各磁道中段连结及未记录区域的连结的管理的U-TOC。盘记录重放装置在参照该U-TOC进行记录/重放动作的系统中,只改写U-TOC便可很容易地进行磁道的分割及连结等编辑工作。
例如,在第1曲目的中途的位置进行了分割操作时,只通过改写U-TOC,以该地址地点作为第1曲目的结束地址、同时将从该地点到本来是第1曲目的结束地址的地点作为新发生的第2曲目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进行管理,原来的第1曲目在其中途的位置便分割为第1曲目和第2曲目。
另外,当在第1曲目与第2曲目的分界位置进行了连结操作时,只要改写U-TOC将第1曲目的开始地址和第2曲目的结束地址,作为新的第1曲目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进行管理,便可将原来的第1曲目与第2曲目连结构成新的第1曲目。
为了进行这样的编辑,在先有的盘记录重放装置中,除了重放模式(重放、重放暂停、快速正转、快速倒转、查找起点等动作模式)和记录模式(记录、记录暂停等动作模式)外,还增加编辑模式的动作功能。
编辑模式的动作处理,如图2所示。
例如,在进行重放模式时(F900),通过操作编辑键(F901-YES),选择编辑模式的动作。作为编辑功能,如果假定有连结、分割、擦除(为了将指定的磁道擦除而改写U-TOC的功能)、标题输入(将与指定的磁道或盘对应的曲名、盘名等文字数据写入U-TOC的处理),则在步骤F902、F903、F9 04、F905判断选择了何种处理,然后,根据选择的操作,执行连结处理(F906)、分割处理(F907)、擦除处理(F908)、标题输入处理(F909)。
但是,尽管这样准备了编辑模式,可以执行各种编辑处理、U-TOC编辑处理,实际上用户还是很难使用该功能。特别是在进行连结处理和分割处理时更是如此。
例如,在使磁道序号增加的分割处理中,实际上在录音过程中或重放过程中用户都能在所希望的时刻很容易地执行才好。即,在对会议内容进行录音时,如果在换发言人的时刻进行输入磁道标记的分割处理,则在录音结束之后不特别进行分割编辑便可在进行重放时立刻对所希望的发言进行存取并进行重放。同样,在对无线电广播进行录音时,如果在乐曲结束的时刻同样也能立即方便地输入磁道标记,在重放时则非常方便。另外,在重放过程中,如果可以在收听重放乐曲等的同时直接选择任意地点输入磁道标记,或者相反,可以使用磁道标记进行连结处理,也是很方便的。
然而,如上所述,由于这些处理在编辑模式内进行,所以,不能在录音过程中和重放过程中方便地进行。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旨在可以方便地执行分割处理和连结处理。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包括记录重放机构、指定机构和控制装置,记录重放机构对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记录或重放;指定机构指定1个数据的分割位置;控制装置根据管理信息控制由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同是,在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的过程中当操作了指定机构时,将操作指定机构的时刻识别为分割位置,并控制记录重放机构改写管理信息。
设置指定机构(磁道标记操作机构)后,在重放模式或记录模式内,即,在重放过程中、记录过程中和暂时停止过程中等动作状态下,可以输入或解除磁道标记,因此,分割编辑、连结编辑的操作简便容易理解,另外,作为功能也是很有用的。进而,如果在话筒、耳机、遥控器等内设置指定机构(磁道标记操作机构)从而可以远距离操作分割编辑、连结编辑,则作为录音时和重放时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操作的简单性和方便性。
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盘的记录形态的说明图;
图2是分割及连结操作处理的流程图;
图3A~图3D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的平面图、正面图、右侧面图和左侧面图;
图4是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使用的话筒的平面图;
图5是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使用的耳机的说明图;
图6是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使用的遥控器的平面图;
图7是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图8是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使用的耳机的内部电路图;
图9是盘上的P-TOC扇区的说明图;
图10是盘上的U-TOC扇区的说明图;
图11是盘上的U-TOC扇区的链路结构的说明图;
图12A,B,C是盘的区域结构和分割/连结编辑的说明图;
图13是U-TOC的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分割编辑的U-TOC改写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连结编辑的U-TOC改写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实施例的分割处理的流程图;
图17是实施例的连结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是实施例的分割及连结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实施例的ATN模式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实施例的ATN模式设定处理时操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21是实施例进行录音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实施例的ATN模式关闭状态下录音时的磁道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23是实施例的间隔5分钟的ATN模式开通状态下录音时的磁道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24是实施例的间隔10分钟的ATN模式开通状态下录音时的磁道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25是实施例在录音过程中进行了ATN模式切换时的磁道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实施例在录音过程中进行了ATN模式切换时的磁道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27是实施例在录音过程中进行了时间间隔设定的切换时的磁道管理状态的说明图;
图28是在实施例中使录音键与ATN键两者兼用时的处理方式的流程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下面,参照图3~图18说明实施例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在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中,以将光磁盘作为记录媒体使用的记录重放装置为例,按如下顺序进行说明。即,
1.记录重放装置的结构;
2.P-TOC;
3.U-TOC;
4.盘的区域结构;
5.分割和连结编辑处理;
6.自动磁道序号循环模式设定处理;
7.话筒输入录音时的处理;
8.录音时各种自动磁道序号循环动作;
9.自动磁道序号循环模式设定键与录音键的兼用方式。
(1)记录重放装置的结构:
图3A~D是表示记录重放装置的外观平面图、正面图、右侧面图和左侧面图。
30是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1是例如由液晶显示器构成的显示部,用于显示磁道序号、重放时间、记录/重放进行时间、标题文字、动作模式、记录/重放电平等。
32是盘插入部,插入装在盘盒内的光磁盘并将其装到内部的记录/重放光学部内。
在记录再现装置本体30上设有作为操作输入部的各种操作键。例如,在本体前面一侧设有录音开关33、排出键34、编辑开关35。
在本体的上面,设有重放键36、暂时停止(暂停)键37、停止键38、选台键39、搜索键40、台名输入模式键41、盘名输入模式键42、日期输入模式键43、0~9数字键44和输入键45,另外,还设有作为磁道标记键的标记接通键46、标记断开键47和设定自动磁道序号循环模式(以后,简称为ATN模式)的ATN键46a。
在0~9数字键44的各数字键分别与3个或2个字母或空格对应,输入文字时使用。
在本体右侧面上设有保持开关48、用于选择重复/随机重放/程序重放等的放音模式键49、低频修正开关50和恢复开关51,另外,在本体左侧面上设有AGC开关52和话筒衰减器开关53。
另外,54是音量旋钮,55是录音电平调整旋钮。
在本体侧面,设有各种输入输出端子。
56是话筒输入端子,与图4所示的话筒70连接。话筒70的连接部71例如如图4所示的那样由立体声插头72和连接器73构成。话筒输入端子56形成为与该连接部71相适应的形状。话筒70在其外壳上形成磁道标记键74。话筒70的连接部71和话筒输入端子56的形状,除了上述形状外,还可以考虑各种形式。
在连续该话筒70的话筒输入端子56上,设有图中未示出的连接检测机构和电路,从检测电路输出的检测信号DJM输给系统控制器11。系统控制器11根据检测信号DJM判别有无话筒70连接。
57是耳机输出端子,连接图5所示的耳机80。耳机80的连接部81如图5所示的那样,由立体声插头82和连接器83的构成。因此,耳接输出端子57形成为与该连接部81相适应的形状。在耳机80上,在其引线的中间形成操作部,设有用于调耳机输出电平的音量旋钮84,同时,形成重放键85、停止键86、快速正转/选台键87、快速倒转/选台键88和磁道标记键89。
耳机80的连接部81和耳机输出端子57的形状,除了上述类型外,还可以作各种改变。
58是输入端子,兼作利用光缆传输的数字声音信号的输入端子和模拟声音信号的线输入端子。省略用于兼用的端子功能的说明。另外,59是输出端子,兼作利用光缆传输的数字声音信号的输出端子和模拟声音信号的线输出端子。在输入端子58上也设有图中未示出的连接检测机构和电路,从检测电路输出的检测信号DJL输给系统控制器11。系统控制器11根据检测信号DJL判断有无向输入端子58的连接。
另外,在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0上设有红外线接收部60,由该接收部60接收图6所示的利用红外线发送指令信号的遥控器90的指令信号。
在遥控器90上除了设有例如电源键91、数字键92、各种模式键93、记录/重放操作键94外,还设有作为磁道标记键的标记接通键95和标记断开键96。当按压了这些键时,与其对应的指令信号从内部的ROM或RAM内读出,经过进行红外线亮度调制后输出。
图7是图3A~图3C的记录重放装置内部的主要部分的框图。
在图7中,1是记录例如声音数据的光磁盘,示意性地示出了从盘插入部32装入后的状态。
该光磁盘1由主轴电机2进行驱动。3是在进行记录/重放时间光磁盘1照射光束的光学头。光学头3在进行记录时射出用于将记录磁道加热到居里温度的高电平的光束,在进行重放时输出用于利用磁克尔效应根据反射光检测数据的比较低的电平的光束。
因此,光学头3中装配有由作为光源的激光二极管、偏振光束分离器以及物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和用于检测反射光的检测器。物镜3a保持在某一位置上通过调节器4可以使其在沿盘半径方向和与盘接近及分离的方向移动。
另外,6是将利用供给的数据调制过的垂直磁场加到光磁盘1上的磁头,配置在将光磁盘1夹在中间与光学头3相对的位置上。光学头3的整体和磁头6利用螺纹机构5可以沿盘半径方向移动。
通过重放动作从光磁盘1检测的信息由光学头3供给RF放大器7。RF放大器7通过对供给的信息的运算处理,抽出再现RF信号、跟踪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绝对位置信息(在光磁盘1上作为预置槽(摆动槽)而记录的绝对位置信息)、地址信息和聚焦监视信号等。并且,将抽出的再现RF信号输给编码器/译码器8。另外,跟踪误差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输给伺服电路9,地址信息输给地址译码器10。另外,绝对位置信息、聚焦监视信号输给例如由微处理器构成的系统控制器11。
伺服电路9根据供给的跟踪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以及从系统控制器11供给的磁道转移指令、查找指令、主轴电机2的转动速度检测信息等生成各种伺服驱动信号。生成的各种伺服信号供给调节器4和螺纹机构5,进行聚焦和跟踪控制等的控制,另外还供给主轴电机2,控制主轴电机使之以一定角速度(CAV)或一定线速度(CLV)转动。
再现RF信号由编码器/译码器8进行EFM解调、CIRC等译码处理后,由存储器控制器12暂时写入缓冲存储器13。利用光学头3从光磁盘1进行数据的读出和从光学头3到缓冲存储器13的系统中再现数据的传送速率为1.4兆比特/秒,而且间歇式地进行的。缓冲存储器13使用存储容量1兆比特或4兆比特的RAM。
写入缓冲存储器13的数据在再现数据的传送速率成为0.3兆比特/秒的时刻读出后输给编码器/译码器14。并且,供给编码器/译码器14的数据,由编码器/译码器14进行与声音压缩处理对应的译码处理等的重放信号处理后成为数字信号输出。
从编码器/译码器14输出的数字信号由D/A变换器15变换为模拟信号后,通过开关16输给输出端子59或耳机输出端子57。另外,该数字信号也可不进行模拟变换而直接输给输出端子59。
即,当耳接80与耳机输出端子57连接时,经过模拟变换的声音信号输给耳机80。另外,当连接引线(例如安装着插头的引线)与输出端子59连接时,经过模拟变换的声音信号便通过该连接引线供给其他声频机器。
另外,当声频用光缆与输出端子59连接时,声音信号就以数字数据的形式供给其他机器。
这里,数据向缓冲存储器13的写入/读出由存储器控制器12利用写入指针和读出指针进行地址指定后进行。写入指针(写入地址)如上述那样,在成为1.41兆比特/秒的时刻递增,读出指针(读出地址)在成为0.3兆比特/秒的时刻递增,因此,由于写入与读出的位速度的差异而在缓冲存储器13内积累某种程度的数据。当在缓冲存储器13内数据积累满存储器的存储容量时,写入指针的递增停止,从而光学头3从光磁盘1上进行的数据读出动作也停止。但是,由于读出指针R的递增仍继续进行,所以,从各输出端子输出的重放信号不会中断。
然后,只继续进行从缓冲存储器13的读出动作,设在某一时刻缓冲存储器13内的数据积累量小于指定量,便重新开始进行光学头3的数据读出动作和写入指针的递增,数据再次在缓冲存储器13内积累。
这样,利用通过缓冲存储器13输出重放信号,则即使例如由于外界干扰等使跟踪伺服发生偏离等情况时重放信号的输出也不会发生中断。即,只要存储器13还保留有数据,通过例如当光磁盘1恢复到正确的扫描位置时才再次开始进行存取和数据读出,便可继续进行对重放信号的输出无影响的动作。即,可以显著地提高抗振功能。
在图7中,从地址译码器10输出的地址信息和供给控制动作的子码数据通过编码器/译码器8输给系统控制器11。用于各种控制动作。
另外,发生记录/重放动作的时钟脉冲的PLL电路的锁定检测信号和再现数据(L,R声道)的帧同步信号的失锁状态的监视信号输出系统控制器11。
系统控制器11生成用于控制光学头3的激光二级管的动作的输出控制信号SLP,通过将输出控制信号SLP输给激光二极管,控制激光二级管的通/断,同时,在控制接通时,切换光束的输出电平为比较低的电平即重放时的输出和比较高的电平即记录时的输出。
对光磁盘1进行记录动作时,利用与输入端子58连接的连接引线或声频用光缆,从其他机器供给模拟或数字声音信号。另外,话筒70与话筒输入端子56连接,供给作为话筒70的输出信号的声音信号。
利用声频用光缆以数字数据的形式传送给输入端子58的声音信号,直接输给编码器/译码器14。另外,利用连接引线或话筒70输入的模拟声音信号通过开关17输给A/D变换器18,变换的数字信号后输给编码器/译码器14。
由编码器/译码器14对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声音压缩编码处理。经编码器/译码器14压缩过的数字数据,由存储器控制器12暂时写入缓冲存储器13内,另外,在指定的时刻读出,传送给编码器/译码器8。供给编码器/译码器8的数字数据,由编码器/译码器8进行CIRC编码、EFM调制等编码处理。从编码器/译码器8输出的记录数据输给磁头驱动电路15。
磁头驱动电路15根据由编码器/译码器8经过编码处理的记录数据将磁头驱动信号供给磁头6。即,对光磁盘1利用磁头6施加N或S的垂直磁场。另外,这时,系统控制器11向光学头3供给输出驱动信号SLP’使之输出记录电平的光束。
19是设置了供用户操作的键的操作输入部,上述33~53的开关或键与其相当。
另外,在上面所述那样连接的话筒70上设有磁道标记键74,该操作信息可以从连接部71的连接器73获得,系统控制器11可以从话筒输入端子56检测该操作。
同样,在耳机80上也设有操作键85~89,它们的操作信息可以从连接部81的连接器83获得,系统控制器11可以从耳机输出端子57检测这些操作。
下面,使用耳机80的例子说明设在话筒70和耳机80上的操作键的操作信息的检测。
耳机80的电路结构例子示于图8。
连接部81具有立体声插头82和连接器83。在立体声插头82上,端子82a用于L声道声频信号,端子82b用于R声道声频信号,端子82c用于接地。
并且,与记录重放装置的耳机输出端子57连接,供给立体声插头82的L、R的声频信号通过可利用音量调节旋钮84而改变的可变电阻器84a,把声音输出给耳塞部80a,80b。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83中,端子83a接外加电压+B,端子83b为数据输入端,端子83c为输入端,端子83d为时钟信号输入端。
从端子83a来的电压+B通过电阻R1供给重放键85的触点85a、停止键86的触点86a、快速正转/AMS键87的触点87a、快速倒转/AMS键88的触点88a和磁道标记键89的触点89a。
并且,触点85a的另一端直接与输入用的端子83c连接。触点86a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3,R4与输入用的端子83c连接。触点87a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R5,R6与输入用的端子83c连接,触点88a的另一端通过电阻R4,R6,R7,R8与输入用的端子83c连接。触点89a的另一端通过R4,R6,R8,R9,R10与输入用的端子83c连接。
即,各电阻R1~R10和电阻R2的分压比随触点85a,86a,87a,88a,89a中的哪一个接通而不同。结果,随着所操作的重放键85、停止键86、快速正转/AMS键87、快速倒转/AMS键88、磁道标记键89的不同而向输入用的端子83c供给不同的电压值。
因此,在记录重放装置的系统控制器11一侧,只要检测了输入用的端子83c上的电压值,就可以判别耳机80上的各键85~89的操作内容。系统控制器11根据该判别结果进行重放、停止等动作。
对于话筒70,基本上也一样,只要根据磁头标记键74的操作通过电阻分压来改变电压状态,就可以由系统控制器11检测该操作。
另外,如图7所示的那样,由红外线接收部60接收从遥控器90发送的指令信号,并进行光电变换将其变换为电信号作为指令脉冲供给系统控制器11。系统控制器11通过根据供给的指令脉冲进行各种处理,便可进行遥控器90的远距离操作。
对盘1进行记录/重放动作时读出记录在盘1上的管理信息即P-TOC(初始TOC)、U-TOC,系统控制器11根据这些管理信息判别盘1上应记录的段的地址及应重放的段的地址。该管理信息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3内。所以,缓冲存储器13设定用于存储上述记录或重放的数字数据的区域和存储这些管理信息的区域。
并且,系统控制器11在盘1上已装了这些管理信息时,使光学头3向盘的最内周一侧移动,利用光学头3读出管理信息,并存储到缓冲存储器13内。以后,对该盘1进行记录/重放动作时,就从缓冲存储器13读出管理信息,用于各种控制。
另外,U-TOC根据数据的记录或擦除进行编辑、改写。系统控制器11在每次进行记录/擦除动作时,对记录在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信息进行U-TOC的编辑处理,并根据其改写动作在指定的时刻对盘1的U-TOC区域也进行改写。
(2)P-TOC
下面,说明对盘1上以扇区数据形式记录的声音数据扇区和声音数据的记录/重放动作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先说明P-TOC扇区。
作为P-TOC信息,进行盘的可记录区域(以后,称为用户自由记录区域)等的区域指定和U-TOC区域的管理等。当盘1为重放专用的光盘时,也可以利用P-TOC对以不可改写的形式记录在盘1上的乐曲进行管理。
P-TOC的格式示于图9
图9示出了在作为P-TOC用的区域内(例如盘最内周一侧的ROM区域)反复进行记录的P-TOC信息的1个扇区(扇区0)。P-TOC的格式在扇区1以后,取为任意的。在本说明书所说的ROM区域,是指数据不可改写的记录区域,例如,利用小型盘的坑点那样的物理凹凸记录数据。
P-TOC的扇区的数据区域(4字节×588=2352字节),在开头位置将由全是0或全是1的1字节数据构成的同步图形附加上4字节表示种类地址和扇区地址的地址等,以上构成标题,表示是P-TOC的区域。
另外,在继标题之后指定的地址位置,附加上与称为“MINI”的文字对应的ASC码的识别符ID。
然后,接着便记录盘的种类及录音电平、记录的最初的乐曲的曲号(First TNO)、最后的乐曲的曲号(Last TNO)、读出开始地址ROA、用于调整从光学头输出的光束的输出电平的试写区域开始地址PCA、U-TOC(后面所述的图10的U-TOC扇区0的数据区域)的开始地址USTA和用户自由记录区域的开始地址RSTA等。
然后,准备具有使记录的各乐曲等与后面所述的管理表部中的部分表对应的表指针(P-TNO1~P-TNO255)的对应表指示数据部。
并且,在继对应表指示数据部之后的区域内,与对应表指示数据部中的表指针(P-TNO1~P-TNO255)对应地准备设有(01h)~(FFh)的255个部分表的管理表部。(在本说明书中,标“h”的数值是16进制数)。在各个部分表中,对于某一个段,可以记录作为起点的开始地址、作为终点的结束地址和该段(磁道)的模式信息(磁道模式)。
各部分表中的磁道模式信息,记录着例如该段是否设定为禁止改写或禁止数据复制的信息、是否为声频信息和单音/立体声的类别等。
管理表部上的(01h)~(FFh)的各部分表由对应表指示数据部的表指针(P-TNO1~P-TNO255)指示该段的内容。即,对于第1曲目的乐曲对表指针P-TNO1记录某一部分表(例如,(01h),但是,实际上对于表指针,通过指定的运算处理,在P-TOC扇区0内的字节位置上记录可以表示某一部分表的数值)。这时,部分表(01h)的开始地址成为第1曲目的乐曲的记录位置的开始地址,同样,结束地址成为记录了第1曲目的乐曲的位置的结束地址。磁道模式信息成为关于该第1曲目的信息。
同样,对于第2曲目,在表指针P-TNO2所指示的部分表(例如(02h))中,记录着该第2曲目的记录位置的开始地址、结束地址和磁道模式信息。
下面,同样,由于表指针准备有直到P-TNO255为止的指针,所以,在P-TOC上可以管理到第255曲目。
并且,通过这样形成P-TOC扇区0,例如在进行重放时,便可存取指定的乐曲进行重放。
对于可进行记录/重放的光磁盘,由于不存在利用物理的凹凸即所谓的小型盘的坑点记录的ROM区域,所以,不使用上述对应表指示数据部和管理表部,因此,各字节全部取为“00h”。它们由后面所述的U-TOC进行管理。
但是,对于全部乐曲以所谓的坑点记录的重放专用的光盘和作为记录乐曲等的区域具有ROM区域和光磁区域的混合式光盘,对其ROM区域内的乐曲的管理使用上述对应表指示数据部和管理表部。
(3)U-TOC
下面,说明U-TOC。
图10是U-TOC的1个扇区(扇区段0)的格式,主要是记录关于用户进行过录音的乐曲和可对新的乐曲进行录音的未记录区域(以后,称为自由区域)的管理信息的数据区域。U-TOC在扇区1以后也是任意的。
例如,在盘1上进行某一乐曲的录音时,系统控制器11根据U-TOC搜索盘上的自由区域,并控制将记录数据记录到搜索到的自由区域内。另外,在进行重放时,系统控制器11根据U-TOC判别记录着应进行重放的乐曲的区域,并对该区域进行存取,进行重放动作。
在图10所示的U-TOC的扇区(扇区0)内,和P-TOC一样,首先设置标题,在继标题之后,在指定的地址位置上记录厂家代码、模式代码、最初的乐曲的曲号(First TNO)、最后的乐曲的曲号(LastTNO)、扇区使用状况、盘的序号、盘ID等数据。为了与后面所述的管理表部对应地识别用户进行录音而记录着乐曲的区域和未记录区域等,在U-TOC内作为对应表指示数据部准备有记录各种表指针(P-DFA,P-EMPTY,P-FRA,P-TNO1~P-TNO255)的区域。
并且,作为与对应表指示数据部的表指针(P-DFA~P-TNO255)对应的管理表部,设置(01h)~(FFh)的255个部分表。在各部分表内,和图9的P-TOC扇区0一样,对于某一段记录着作为起点的开始地址、作为终点的结束地址和该段的模式信息(磁道模式)。在该U-TOC扇区0的情况下,由各部分表所示的段有时有紧接其他段连结的情况,所以,可以记录表示记录着连结的段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的部分表的链路信息。
在这种记录重放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即使1个乐曲的数据在物理上不连续地即跨越多个段进行记录,通过一边在段间进行存取一边进行重放,对重放动作也不会有影响。于是,对用户进行录音的乐曲等,从有效使用可进行录音的区域等目的出发,有时也分成多个段进行记录。因此,在U-TOC内设有链路信息,例如利用赋予各部分表的序号(01h)~(FFh)(实际上利用通过指定的运算处理而定为U-TOC扇区0内的字节位置的数值来表示),通过指定应连结的部分表,便可连结部分表。对于预先以坑点形式记录的乐曲等,由于通常没有段分割,所以,如图9所示的那样,在P-TOC扇区0内,链路信息全部取为“(00h)”。
即,在U-TOC扇区0的管理表部中,1个部分表表现1个段,例如,对于由3个段连结而构成的乐曲,由利用链路信息而连结的3个部分表来管理该段位置。
U-TOC扇区0的管理表部中的(01h)~(FFh)的各部分表,由对应表指示数据部中的表指针(P-DFA,P-EMPTY,P-FRA,P-TNO1~P-TNO255)按如下方式来表示该段的内容。
表指针P-DFA对在光磁盘1上的缺陷区域进行指示,指定已示出由于损伤等原因而成为缺陷区域的磁道部分(=段)的1个部分表或多个部分表内的开头的部分表。即,当存在缺陷段时,在表指针P-DFA中记录(01h)~(FFh)中的某1个,在与其相当的部分表中,缺陷段由开始及结束地址表示。另外,当还存在其他缺陷段时,作为该部分表中的链路信息,指定其他部分表,在该部分表内也表示出缺陷段。并且,当不存在其他缺陷段时,链路信息例如取为“(00h)”,表示不存在后面链接的缺陷段。
表指针P-EMPTY占据管理表部中的1个或多个未使用的部分表的开头的部分表,当存在未使用的部分表时,作为表指针P-EMPTY中,记录(01h)~(FFh)中的某1个。当存在多个未使用的部分表时,利用链路信息从由表指针P-EM PTY指定的部分表中顺序指定部分表,所有的未使用的部分表在管理表部上连结。
表指针P-FRA对光磁盘1上可写入数据的自由区域(包括擦除区域)进行指示,指定已表示成为自由区域的磁道部分(=段)的1个或多个部分表内的开头的部分表。即,当存在自由区域时,在表指针 P-FRA中记录(01h)~(FFh)中的某1个,在与其相当的部分表中作为自由区域的段利用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表示。另外,当这样的段有多个即有多个部分表时,利用链路信息顺序指定部分表直到链路信息成为“(00h)”的部分表为止。
图11中利用部分表示意性地表示出了成为自由区域的段的管理状态。它表示当把段(03h)(18h)(1Fh)(2Bh)(E3h)作为自由区域时该状态是由从对应表指针P-FRA连续的部分表(03h)(18h)(1Fh)(2Bh)(E3h)的链路所表现的状态。上述缺陷区域及未使用的部分表的管理形态也与此相同。
如果是完全未进行乐曲等声音数据的记录同时也没有缺陷的光磁盘,便由表针P-FRA指定部分表(01h),以此表示盘的全部用户自由记录区域为自由区域。并且,这时由于其余的(02h)~(FFh)的部分表不使用,所以,由上述表针P-EMPTY指定部分表(02h)。另外,作为部分表(02h)的链路信息,指定部分表(03h),作为部分表(03h)的链路信息,指定部分表(04h),就这样直至连结到部分表(FFh)。这时,部分表(FFh)的链路信息取为表示以后不连结的“(00h)”。
这时,对于部分表(01h),作为开始地址,记录用户自由记录区域的开始地址,另外,作为结束地址,记录读出开始地址之前的地址。
表指针P-TNO1~P-TNO255对用户在光磁盘1上记录地乐曲进行指示。例如,用表指针P-TNO1指定已记录第1个曲目的数据的1个或多个段中表示在时间上为开头的段的部分表。
例如,当作为第1曲目的乐曲在盘上是磁道不间断地被记录下来,即记录在1个段内时,该第1曲目的记录区域作为由表指针P-TNO1指示的部分表中的开始和结束地址进行记录。
另外,例如当作为第2曲目的乐曲在盘上是离散地记录在多个段内时,为了表示该乐曲的记录位置,按时间顺序指定各段。即,根据表指针P-TNO2指定的部分表,再利用链路信息顺序按时间顺序指定其他部分表,直至连结到链路信息成为“(00h)”的部分表为止(上述形态和图11一样)。这样,例如记录构成第2曲目的数据,就顺序指定所有的段后进行记录。结果,使用该U-TOC扇区0的数据,当进行第2曲目的重放时或向第2曲目的区域重写时,使光学头3和磁头6进行存取,可以从离散的段内取出连续的音乐信息,从而可以进行有效地使用记录区域的记录。
如上所述,盘上的区域管理由P-TOC进行,另外,对在用户自由记录区域内已记录的乐曲及自由区域等的管理由U-TOC进行。
这些TOC信息读入缓冲存储器13内,系统控制器11可以参考这些信息。可以由U-TOC管理的磁道数、曲目数最多为255。这是由于取决于表指针P-TNO1~P-TNO255的原因。另外,当存在根据1个表指针P-TNO使2个以上的部分表形成链路的磁道时,由于部分表的数量为255,所以,可以用U-TOC管理的磁道数少于255。
(4)盘的区域结构
下面,说明盘的区域结构。图12A是沿其半径方向示意性地示出的盘的区域结构。
盘为光磁盘时,大致分为ROM区域和群区域。ROM区域如图12A中作为位区域所示的那样利用作为物理上的凹凸的坑点来记录数据,群区域是作为所谓的光磁区域成群设置。
这里,作为位区域,反复记录上述P-TOC,如上所述,在该P-TOC内,U-TOC的位置作为U-TOC开始地址USTA进行表示。另外,读出开始地址ROA、用户自由记录区域的开始地址RSTA、试写区域开始地址PCA等由图12A所示的各地址位置表示。
继盘的最内周一侧的位区域之后,形成群区域,在该群区域内,直至作为P-TOC内的读出开始地址ROA所示的地址为止的区域,定义为可以进行记录的记录自由区域,以后称为读出区域。
在这些记录自由区域中,实际上记录数据的用户自由记录区域是从用户自由记录区域的开始地址RSTA到读出开始地址ROA之前的位置。
并且,在群区域内,在用户自由记录区域的开始地址RSTA之前的区域取为用于记录重放动作的管理区域,记录上述U-TOC等,另外,从作为试写区域的开始地址PCA所示的位置开始的一组,成为用于设定从光学头3输出的光束的输出电平的试写区域。
U-TOC在用于记录重放动作的管理区域内,从U-TOC开始地址USTA所示的位置开始连续地记录3组(1组=36扇区)。
并且,实际的声音数据,例如如图12A所示的那样,记录到用户自由记录区域内。例如,这时,对于4个曲目的乐曲M1~M4’第1曲目的乐曲M1记录到地址A20~A21的段内,第2曲目的乐曲M2分为记录到地址A22~A23的段内的部分M2(1)和记录到地址A26~A27的段内的部分M2(2)进行记录。第3曲目的乐曲M3记录到地址A24~A25的段内,第4曲目的乐曲M4记录到地址A28~A29的段内。在此状态下,还未记录乐曲的自由区域为地址A30~A31的段。
例如,这种记录状态,在U-TOC内,如上述那样,由表指针P-TNO1~P-TNO4,P-FRA和与其连结的部分表进行管理。
这时的管理状态示于图13。假设在图12A的用户自由记录区域内没有缺陷,表指针P-DFA取为“(00h)”。
由于表指针P-FRA管理自由区域,所以,例如,这时,假定在表指针P-FRA中指示了(06h)的部分表,则与此对应地在部分表(06h)内便表示关于成为图12A的自由区域的段的信息。即,地址A30表示开始地址,地址A31表示结束地址。这时,由于不存在作为其它段的自由区域,所以,部分表(06h)的链路信息取为“(00h)”。
另外,对于第1曲目M1,在表指针P-TNO1所指示的(01h)的部分表中,示出了其开始地址A20和结束地址A21。由于乐曲M1记录在1个段内,所以,部分表(01h)的链路信息取为“(00h)”。
对于第2曲目M2,在表指针P-TNO2所指示的(02h)的部分表中,示出了其开始地址A22和结束地址A23。但是,乐曲M2分为M2(1)和M2(2)记录在2个段内,地址A22和地址A23只表示乐曲M2的前半部分(M2(1))。因此,作为部分表(02h)的链路信息,例如示出了部分表(03h),在部分表(03h)中记录着应表示后半部分(M2(2))的段的开始地址A26和结束地址A27。由于以后不需要链路,所以,部分表(03h)的链路信息取为“(00h)”。
对于第3曲目M3、第4曲目M4,分别由以表指针P-TNO3、P-TNO4为起点而得到的部分表来管理其段位置。由于只录音了4个乐曲,所以,表指针P-TNO5~P-TNO255不使用,全部取为“(00h)”。
另外表示未使用的部分表的表指针P-EMPTY,这时指示部分表(07h),从部分表(07h)到部分表(FFh)的全部未使用的部分表由链路信息进行链接。
(5)分割和连结编辑处理
这样,通过使用U-TOC管理各乐曲(磁道),并据此进行记录/重放动作,只通过改写U-TOC便可进行乐曲的分割和乐曲的连结。
下面,参照图12A~图18说明用于第1实施例的分割/连结编辑的操作及其处理。
如上所述,在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0上,作为磁道标记键设有标记接通键46和标记断开键47,在遥控器90上也设有标记接通键95和标记断开键96。
在话筒70上设有磁道标记键74,在耳机80上也设有磁道标记键89、磁道标记键74、89是兼作标记接通键和标记断开键的操作键。
这些操作键的操作信息,如上述那样供给系统控制器11,系统控制器11对于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0或遥控器90的标记接通键46,95的操作输入,进行图16的处理,从而进行分割处理。
在图16中,步骤F100表示系统控制器11在重放模式中控制重放动作的情况,控制重放暂停动作的情况或者在录音模式中控制录音动作的情况。
在录音模式中,当进行了录音暂停操作时,自动地在该地点递增磁道序号,即进行分割处理,这时,如果用户进行了分割操作,由于不需要该操作,所以,系统控制器11对该操作信息不予理睬。
在系统控制器11进行了重放、重放暂停或录音处理后记录重放装置进行重放动作、重放暂停动作或录音动作时,如果用户操作了标记接通键46或95,则处理从F101进入F103,并且,判别该时刻的重放或录音进行的地点的地址或执行重放暂停的地点的地址是否为乐曲的分割处,即是否为已取定的分割点。该判别可以判断这时的地址是否为与各乐曲的开始地址或结束地址一致的或非常接近的地址。
并且,在F103,如果得到否定结果,即由于是某一乐曲的中途位置,所以,进入分割处理(F104)。在录音过程中时,通常,由于分割操作时的位置不会是已分割过的磁道变更地点,所以,不必特别进行F103的处理。
在F104的分割处理中,进行改写写入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数据的处理和分割动作的显示。作为这时的显示,显示表示执行分割的信息,以及改变显示的磁道序号和乐曲进行时间的显示的复位等。
实际的分割处理,即U-TOC的改写,按如下方式进行。现在,例如在利用重放动作进行图12A中作为TMON表示的乐曲M3的中途部分的重放的时刻,假定用户按压了标记接通键46。则通过F104的分割处理,如图12B所示的那样,乐曲M3以该地址地点为界分割为M3和M4。这时,原来作为第4曲目记录的图12A中的乐曲M4便如图12B所示的那样成为第5曲目的乐曲M5
这时,U-TOC便从图13的状态改写成图14所示的那样。图中,改写的部分用斜线表示。
即,表指针P-TNO3指示的部分表(04h)作为开始地址记录的是A24,作为结束地址记录的是A25,设分割操作时的地址为A32,由于它成为新乐曲M3的结束地址,所以,将部分表(04h)的结束地址从A25改写为A33
另外,原来是第4曲目的乐曲M4经过分割处理后磁道序号退居为第5曲目,所以,在此之前写在表指针P-TNO4内的数值便写入到表指针P-TNO5内,在表指针P-TNO5内指示出部分表(05h)。即,在部分表(05h)内作为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示出的A28~A29的段,作为新的第5曲目M5进行管理。
并且,通过分割处理而形成的新的第4曲目,则利用在此之前未使用过的部分表(07h)来表现。即,在部分表(07h)内,作为开始地址是写入分割地点的地址A32的下一个地址即A33,作为结束地址还是作为原来第3曲目的结束地址已写入在部分表(04h)内的A25。并且,表指针P-TNO4改写成指定部分表(07h)。
为了将部分表(07h)使用于新的第4曲目的管理,该部分表(07h)与表指针P-EMPTY的链路结构分离,表指针P-EMPTY改写成指示部分表(08h)。另外,部分表(07h)的链路信息改写为“(00h)”。
通过上述改写,分割即告结束,以后,乐曲M3就作为A24~A32进行管理,乐曲M4就作为A33~A25进行管理,乐曲M5就作为A28~A29进行管理。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重放过程中,在重放暂停过程中和在录音过程中,用户在所需要的时刻只按压标记接通键46或95便可进行分割编辑。
然后,如果进行了停止操作,重放,重放暂停或录音动作即告结束(F102→YES),这时,在该时刻实际上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写入盘1的U-TOC区域内(F105),使动作停止(F106)。
关于进行了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0或遥控器90上的标记断开键47,96的操作输入时的处理,系统控制器11按图17所示的那样进行连结处理。
在图17中,F200是系统控制器11在重放模式中控制重放动作的情况或控制重放暂停动作的情况。
在录音模式中,由于不进行连结动作,所以,在录音模式中,对标记断开键47,96的操作输入不管。
系统控制器11在进行重放或重放暂停处理之后,记录重放装置进行重放动作或重放暂停动作时,用户若进行了标记断开键47或96的操作,处理便从F201进入F203。并且,这时也判别该时刻的重放进行地点的地址或执行重放暂停的地点的地址是否为乐曲的分割处,即判别是否已定为分割地点。
并且,在F203如果得到肯定结果,即由于是某一乐曲(磁道)的分割处的分割位置,所以,进入擦除该分割状态、将乐曲进行连结的连结处理(F204)。
在F204的连结处理中,进行改写读入到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数据的处理和连结动作的显示。作为这时的显示,进行表示执行连结的信息的显示、以及紧接其后显示的磁道序号的变更、乐曲连结引起的乐曲进行时间的推移等。
实际的连结处理,即U-TOC的改写按如下方式进行。例如,如上述那样,在进行过分割处理的图12B的状态下,假设在利用重放动作进行作为TMOFF所示的乐曲M2的结束部分(段M2(2)的结束地址附近)的重放的时刻,用户按压了标记断开键47。于是,通过F204的连结处理,乐曲M2与乐曲M3便连结成图12C所示的那样。这时,在连结动作之前作为第4曲目和第5曲目的图12B中的乐曲M4,M5伴随第3曲目与第2曲目的连结组合,如图12C所示的那样成为新的第3曲目和第4曲目的乐曲M3和M4
这时,U-TOC从图14的状态改写为图15所示的那样。图中,改写的部分用斜线表示。
即,表指针P-TNO3所指示的部分表(04h)作为第3曲目M3的开始地址记录A24,作为结束地址记录A25,但是,该第3曲目的段组合在第2曲目内。因此,部分表(04h)组合在以表指针P-TNO2为起点的链路内。即,表现乐曲M2的段M2(2)的部分表(03h)的链路信息取为“(04h)”,因此,形成从表指针P-TNO2开始的部分表(02h)→(03h)→(04h)的链路结构。这样,第2曲目与第3曲目连结后便作为1个新的乐曲M2进行管理。
另外,在图12B中是第4曲目的乐曲M4,通过连结处理,成为磁道序号减小的第3曲目,所以,此前写在表指针P-TNO4内的数值便写入到表指针P-TNO3内,在表指针P-TNO3内指示出部分表(07h)。即,在部分表(07h)内作为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已示出的A33~A25的段,作为新的第3曲目M3进行管理。
同样,在图12B中是第5曲目的乐曲M5,通过连结处理成为磁道序号减小的第4曲目,所以,此前写在表指针P-TNO5内的数值写入到表指针P-TNO4内,在表示指针P-TNO4内指示出部分表(05h)。即,在部分表(05h)内作为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已示出的A28~A29的段,作为新的第4曲目M4进行管理。
并且,由于第5曲目消失,所以,表指针P-TNO5取为“(00h)”。
通过上述改写,连结即告结束,以后,乐曲M2便作为利用A22~A23、A26~A27和A24~A32这3个段(M2(1)、M2(2)、M2(3))进行记录来管理,另外,乐曲M3作为A33~A25进行管理,乐曲M4作为A28~A29进行管理。
即,在本实施例,在重放过程中和重放暂停过程中,用户在所需要的时刻仅按压标记断开键47或96便可进行连结编辑。
然后,如果进行了停止操作,重放或重放暂停动作即告结束(F202→YES),这时,在该时刻实际上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写入到盘1的U-TOC区域内(F205),使动作停止(F206)。
在本实施例中,在话筒70和耳机80上也设有磁道标记键74和89,利用这些键同样也可以进行分割和连结编辑。磁道标记键74,89兼作标记接通键和标记断开键用。通过兼用1个键,设在话筒或耳机的一部分位置时,基本上不影响设置空间,另外,使用时也很方便。
关于磁道标记键74,89的操作输入,由于标记接通/标记断开操作兼用1个键,所以,系统控制器11利用图18的处理执行分割/连结。
在图18中,F300是系统控制器11在重放模式中控制重放动作的情况和控制重放暂停模式的情况或在录音模式中控制录音动作的情况。
关于磁道标记键74或89的操作,作为标记接通键的分割操作在重放或录音过程中或乐曲的开头位置以外的重放暂停动作过程中进行,另外,当在乐曲开头位置进行暂时停止时,如果进行了磁道标记键74或89的操作,就判定为作为标记断开键的连结操作。
在重放暂停过程中,假设用户使用选曲键(本体的选曲键39、耳机的选曲键87,88或遥控器90的选曲键)在乐曲的开头位置进行了存取的操作即所谓的乐曲的标题读出动作,处理便从F301进入F304。并且,进行作为标题读出动作的磁道存取,从而成为在乐曲的开始位置的重放暂停状态。这时,如果进行重放操作/录音操作,便返回到F300,进行所需要的处理,(F306→F300),另外,如果进行停止操作,便进入停止处理(F307→F311)。
当处于这种在乐曲的开头位置的重放暂停状态时,若进行了磁道标记键74或89的操作,处理便从F305进入F308,进行连结处理。即,由于是处于在乐曲的开头位置的重放暂停状态,所以,该地点一定是分割地点,用户不必再进行分割处理。因此,将其判定为是连结操作,如上述那样改写U-TOC,以进行连结编辑。
另外,当处于重放/重放暂停/录音状态时,如果进行了磁道标记键74或89的操作,处理便从F302进入F309。并且,判别这时的重放或录音进行地点的地址或执行重放暂停的地点的地址是否为乐曲的分割处,即是否为已取定的分割地点。
并且,在F309如果得到否定结果,即,由于是某乐曲的中途位置,所以,判定用户的操作是分割操作,如上述那样,进入进行作为分割编辑的U-TOC的改写的分割处理(F310)。
如果进行了停止操作,重放或重放暂停或录音动作即告结束(F303→YES或F307→YES),这时,在该时刻实际上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写入到盘1的U-TOC区域内(F311),使动作停止(F312)。
通过上述处理,利用标记接通/标志断开兼用的磁道标记键74,89便可进行分割/连结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重放过程中,重放暂停过程中和录音过程中,仅按压磁道标记键74,89或标记接通键46,95或标记断开键47,96,便可进行所希望的分割或连结编辑。因此,不必特别转移到编辑模式后再进行操作,所以,编辑操作十分方便。
特别是在进行着录音或重放的过程中,通过进行磁道标记不仅可以进行编辑操作,而且还可以大幅度提高以后进行重放时的方便性。另外,在录音及重放过程中通过在所希望的地点实现对磁道进行分割/连结的操作,用户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分割/连结编辑。
另外,由于在遥控器90、耳机80、话筒70上可以执行分割/连结操作,所以,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编辑。特别是通过设在话筒70上,在进行会议录音时使用设在机器上的话筒便可很容易在每次换发言人时进行磁道标记等操作。
作为本发明的用于分割/连结编辑的操作和与其对应的处理,在实施例以外可以作各种变更。
例如,在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0及遥控器90上,还可以设置兼作标记接通/标记断开的磁道标记键,相反,在话筒70及耳机80上也可以分别设置标记接通键和标记断开键。
另外,在其他接续机器上,可以设置磁道标记操作装置和标记接通/标记断开操作装置。
利用有线进行的操作信息的输入装置,不限于用图8说明的方式,可以作各种变更。
作为遥控器,也可以使用电波发送方式或有线连接方式。
另外,考虑到错误地进行了磁道标记接通/标记断开操作的情况,例如,对于设在话筒及耳机上的磁道标记操作部的操作,也可以仅作为录音时才有效而进行处理。
(6)自动磁道序号循环模式设定处理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的记录重放装置中,特别是在利用话筒输入进行录音时,利用自动磁道序号循环(ATN)模式的处理,每隔指定时间便可自动地变更磁道序号。即,系统控制器11进行改写U-TOC数据的处理,以使每隔指定的时间对录音的声音数据进行磁道分割。
这样的处理,通过用户的操作使ATN模式接通,在话筒输入录音时便可自动地进行,下面,首先参照图19说明ATN模式操作。
图19的流程图,作为系统控制器11的处理,示出了作为每隔指定时间(例如每隔数~数百ms)进行的中断处理的程序。在停止/重放/暂时停止/录音等各种动作模式中,通过进行中断处理,系统控制器11执行与用户的ATN模式操作对应的ATN动作。
所谓ATN模式设定,就是进行在录音过程中是否自动地进行磁道序号循环的模式接通/断开的设定的操作和设定在模式接通状态下进行磁道序号循环(分割)的时间间隔即每隔多长时间使磁道序号增加1的操作。这里,作为时间间隔,假定准备有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等各种时间。
用户通过按压指定次数的ATN键46a(图3A)进行模式设定。设定操作例子示于图20。箭头与ATN键46a的按压操作相对应。
即,从ATN模式断开的状态按压ATN键46a时,成为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然后,每按压1次,设定依次变更为1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1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2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并且,从2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的状态又进行了ATN键46a的按压操作时,便设定为ATN模式断开。
为了实现这样的设定操作,进行图19的处理。
在图19的中断处理的时刻,只要未操作ATN键46a,处理便从F101结束,但是,如果在该中断处理的时刻操作了ATN键46a,就从F401进入F402,并且先使变量n增加1。变量n作为初始设定值例如可以在电源接通时取为n=0。
然后,将变量n与常数N进行比较(F103)。所谓常数N,如图20所示的那样,根据成为循环操作状态的ATN键46a的1周期的操作次数进行确定。这时,由图20可知,若从ATN模式断开进行了5次按压操作时,便再次返回到ATN模式断开,处在ATN模式断开时,若控制为变量n=0,则取常数N=4。
例如,处在ATN模式断开时若按压了1次ATN键46a,则变量n=1,由于n≠N,所以,进入F404。并且,设定为ATN模式接通,接着作为定时时间T·TIME设定为n×5分钟,即这时设定为5分钟(F405)。即,成为使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并且,在显示部31上,显示出ATN模式接通和进行5分钟间隔的磁道分割。
另外,以后再次按压ATN键46a时,变量n=2,由于n≠N,所以,进入F404,同样,成为ATN模式接通,接着作为定时时间T·TIME设定n×5分钟,即这时设定为10分钟(F405)。即,成为使1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并且,在显示部31上显示使ATN模式接通和进行10分钟间隔的磁道分割(F406)。
按照和按压ATN键46a时一样的处理,可以设定1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和2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
在设定为2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的时刻,如果又操作了ATN键46a,则n=4,在F403,成为n=N。因此,进入F407,复位成为变量n=0,定时时间T·TIME=0。并且,ATN模式成为断开(F408),接着消去在显示部31上显示的所执行的ATN模式接通和时间间隔(F409)。
然后,如果再次按压了ATN键46a,则变数n=1,使上述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
即,通过利用图19的中断处理监视ATN键46a的操作,实现图20那样的循环形态的模式操作,用户可以看着显示按压ATN键46a,直至成为所希望的模式状态。
(7)话筒输入录音时的处理
根据这样的模式操作,设定ATN模式的接通/断开、和ATN模式接通时应执行的磁道序号循环的时间间隔,当开始进行将从话筒输入的模拟信号录音到盘1上的动作时,根据该模式设定进行图21所示的处理。
本实施例只对从话筒输入的信号录音时进行图21的ATN机构处理作了说明,但是,在进行模拟信号线路输入时也可以进行处理。
系统控制器11在检测到话筒已与话筒端子56连接的状态下,如果按压录音键33进行了录音操作,就开始进行图21的处理。
当指示了对话筒的输入信号进行录音时,首先,作为最初的录音的数据的磁道序号TNO,设定为将记录在U-TOC扇区O内的最后磁道序号(Last TNO)加1以后的数值(F501)。
即,例如,如果是完全未记录数据的盘,则磁道序号为1,另外,当使用已记录了3磁道的声音数据的盘时,则磁道数为4。
然后,判断ATN模式是否已接通(F502)。如果ATN模式是断开的,便进入F503,进行通常的录音处理。该录音处理进行到操作了停止键38为止,或者进行到盘上没有了自由区域并在F504判定为录音结束为止,或者进行到在录音的中途用户进行了ATN模式操作并在F505检测到已成为ATN模式接通时为止。
并且,如果录音已结束,就在F515根据在此之前的录音动作在缓冲存储器13内更新U-TOC数据,然后,将该更新的U-TOC数据写入到盘1内,并在F516使处理结束。
如果在ATN模式断开的状态下录音处理结束,则记录在盘上的声音数据利用更新后的U-TOC全部作为1个磁道进行管理。
在F502判定为ATN模式接通时,先使定时器复位,并开始进行计数(F506),同时开始进行录音处理(F507)。
在进行录音处理的期间,由于在进行定时器计数,所以,在F510监视定时器计数值是否达到定时时间T·TIME。
定时时间T·TIME利用图19的ATN模式设定处理,设定为5分钟、10分钟等用户指定的时间。例如,如果设定定时时间T·TIME=5分钟,则在录音处理经过了5分钟的时刻进入F511。然后,改写存储在缓冲存储器13内的U-TOC数据。即,在由与其磁道序号TNO相对应的表指针(例如P-TNO1)导引的部分表内,成为写入了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的状态,以使最初的5分钟的声音数据作为1个磁道进行管理。
并且,磁道序号TNO增大1(F512)。即,以后录音的声音数据作为下一个磁道的数据进行管理。
在F513判断是否已达到磁道序号TNO=255。因为由图10的U-TOC结构可知,只能管理到255磁道,当已达到磁道序号TNO=255时,使强制地使ATN模式断开(F514),以后,转移为通常的录音处理(F503)。即,对于磁道序号255的磁道,直至录音结束为止,不进行磁道分割。
如果磁道数TNO不是255,便返回到F506,再次使定时器进行复位/开始,边确认计数值边进行录音处理(F507~F510)。并且,如果经过了5分钟,同样在缓冲存储器13内改写U-TOC数据,以便对磁道进行分割,并使磁道数TNO增大1(F511,F512)。
利用F506~F513的环路进行的录音处理从停止操作或使用完自由区域后处理结束的F508进入F515,根据在此之前的录音动作在缓冲存储器13内更新U-TOC数据,然后,将该更新过的U-TOC数据写入到盘1内(F516),并使处理结束。
如果从录音开始到结束是例如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的状态时,录音的声音数据在以5分钟间隔分割磁道的状态下利用U-TOC进行管理。
在进行录音的中途,用时用户通过操作ATN键46a,可以利用图19的中断处理来切换ATN模式的接通/断开和分割磁道的时间间隔(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
作为时间间隔,如果定时时间T·TIME的设定在图19的F405进行变更时,便在该时刻变更与F510的定时器计数值的比较标准,以后,在达到新的设定时间的时刻,就从F510进入F511。
例如,如果用户从设定为20分钟的状态按压2次ATN键46a时,便切换为5分钟的设定,但是,这时,定时器计数值有时已超过了5分钟。这时,就是(定时器计数值)>(定时时间T·TIME),进入F510。因此,这时的磁道不等于5分钟或20分钟的长度,但是,在这里,也可以设定处理流程,使在一旦以20分钟分割磁道结束后才变更为5分钟间隔的分割,即,也可以是所有的磁道(但是,除了录音结束时刻的最后磁道)一定按指定的时间间隔(即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中的某一种)进行分割。
另外,在录音过程中ATN模式成为断开时,从F509进入F503,以后不执行ATN动作,如果在录音过程中ATN模式从断开切换为接通,就从505进入F506,以后执行ATN动作。
(8)录音时的各种自动磁道序号循环动作
对于利用以上图19、图21的处理而实现的ATN动作,参照图22~图28以各种例子进行说明。
各例子对于完全未记录数据的盘,示出了对从话筒输入的会议等的信息信号录音28分钟的情况。
图22是在ATN模式断开的状态下录音的情况,从录音开始到录音结束的28分钟的声音全部作为磁道1进行记录。这时,和一般的录音装置一样,在进行重放时,例如想听15分钟的部分时,必须利用快进检索将重放位置推进到15分钟的部分。
图23是使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的情况,如图所示的那样,按5分钟间隔更新磁道序号,在录音结束的时刻,28分钟的声音数据从磁道1到磁道6进行分割。
即,利用U-TOC在由表指针P-TNO1所指示的部分表内,把已记录了0~5分钟的数据部分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记录下来。同样,在由表指针P-TNO2~P-TNO6导引的部分表内分别把记录了5~10分钟、10~15分钟、15~20分钟、20~25分钟、25~28分钟的数据部分的开始地址和结束地址记录下来。
因此,想在15分钟的位置进行重放时,只要进行了磁道4的标题输出操作,便可立即听到其声音。
图24是使1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的情况,如图所示,按10分钟间隔更新磁道数,在录音结束的时刻,28分钟的声音数据从磁道1到磁道3进行分割。
图25是在录音开始的时刻ATN模式虽然是断开的,但是例如在11分钟的时刻用户操作ATN键46a后使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的情况。
这时,0~16分钟的部分成为磁道1,以后按5分钟间隔分割为磁道2、磁道3、磁道4。这种情况在已使ATN模式接通的时刻(11分钟的部分)也可以对磁道进行分割。
图26是在录音开始的时刻已接通了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而例如在18分钟的时刻用户操作ATN键46a后使ATN模式断开的情况。
这时,0~15分钟的部分成为磁道1、磁道2、磁道3、但是,在20分钟的时刻,通过在磁道4还未分割之前使ATN模式断开,使从15分钟部分的声音数据到录音结束的28分钟的声音数据成为磁道4。
图27是在录音开始的时刻已接通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而例如在14分钟的时刻用户操作ATN键46a后将ATN模式切换为10分钟间隔的情况。
这时,0~10分钟的声音数据成为磁道1,磁道2,10~28分钟的声音数据按10分钟间隔分割为磁道3、磁道4。这时,也可以在进行模式设定的切换的时刻(14分钟的时刻)进行磁道分割。
从这些例子可知,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录音时,通过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ATN处理,在进行重放时,即使想听所希望的部分时只要进行标题输出操作就可以很容易并且迅速地搜索到想听的部分。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说明的是可以使用ATN键46a设定ATN模式的接通/断开和磁道分割的时间间隔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分别单独设置模式接通/断开的操作键和磁道分割的时间间隔的设定操作键。
(9)自动磁道序号循环模式设定键与录音键的兼用方式
将设定ATN模式的接通/断开和磁道分割的时间间隔的操作键与录音键33兼用,可以不设置ATN键46a。
这时,对于录音键的操作,系统控制器11可以进行图28的判断处理。
如果操作了录音键33,处理便从F601进入F602,判断当前的动作状态。并且,如果当前是处在停止过程中、重放过程中、暂时停止过程中的某一状态,该操作就被判定为录音操作,并在F610开始进行录音处理。
当在录音动作过程中操作了录音键33时,在F602便得否定结果,另外,在F603得到肯定结果,并进入F604。
这时,录音键33的操作确认为不是为了进行录音的操作,而是用于ATN模式设定的操作。
并且,在F604,判断当前的ATN模式状态。
如果当前是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时,就进入F605,切换为1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
如果当前是1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就进入F606,切换为1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
如果当前是1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就进入F607,切换为2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
如果当前是20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就进入F608,使ATN模式断开。
如果当前是ATN模式断开状态,就进入F609,切换为5分钟间隔的ATN模式接通状态。
即,在录音过程中,录音键33按照图20的循环形态,起着用于ATN模式设定的操作键的功能。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作各种变形。
时间间隔的设定不限上述例子,也可以设定其他的时间间隔,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只设定1个固定的时间间隔。
另外,ATN键也可以设置在向记录重放装置发送红外线等的遥控器上或者设置在接续的耳机及话筒上设置的遥控操作部上。
用于ATN动作的处理方式不限于图19,图21的例子,当然还可以考虑各种方式。
             参考符号·事项的一览表参考符号                   事项1                       盘3                       光学头5                       螺纹机构7                       RF放大器8                       编码/译码部9                       伺服电路10                      地址译码器11                      系统控制器12                      存储器控制器13                      缓冲RAM14                      编码/译码部15                      D/A变换器18                      A/D变换器19                      键输入部30                      记录重放装置本体31                      显示部33                      录音键46,95                  标记接通键47,96                  标记断开键46a                     ATN键56                      标记输入端子57                      耳机输入端子58                      输入端子59                      输出端子60                      红外线接收部70                      话筒74,89                  磁道标记键80                      耳机90                      遥控器

Claims (21)

1.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记录重放机构、指定机构和控制装置,记录重放机构对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记录或重放;指定机构指定1个数据的分割位置;控制装置根据管理信息控制由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同时,在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的过程中当操作了上述指定机构时,将操作上述指定机构的时刻识别为分割位置,并控制记录重放机构改写上述管理信息。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进而还具有在对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的过程中设定暂停状态的操作机构,当在对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动作的过程中利用上述操作机构设定了暂停状态时,上述控制装置不接收上述指定机构的输出信号。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控制装置检测到由上述指定机构指定的位置或由上述操作机构设定暂停状态的位置是1个数据的中途位置时,就控制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将上述指定的位置或设定上述暂停状态的位置作为分割位置来改写上述管理信息。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上述控制装置检测到由上述指定机构指定的位置或由上述操作机构设定暂停状态的位置是1个数据的始端、终端或始端、终端的附近位置时,上述控制装置不改写上述管理信息。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利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对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重放状态下,当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的扫描位置处于分割位置时操作了上述指定机构,上述控制装置便控制将把上述分割位置夹在中间的在时间上前后2个数据结合为在时间上连续的1个数据。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可与上述装置接续的话筒装置,该话筒装置进而还具有指定机构,上述指定机构的输出信号供给上述控制装置。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可与上述装置接续的耳机装置,该耳机装置上进而还具有指定机构,上述指定机构的输出信号供给控制装置。
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远距离控制装置和接收装置,远距离控制装置进而还具有指定机构、设定上述装置的记录或重放状态的输入装置和将上述输入装置的输入信号变换为远距离控制信号发送输出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接收上述远距离控制装置的远距离控制信号,由上述远距离控制装置的上述指定机构指定的远距离控制信号通过上述接收装置供给上述控制装置。
9.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重放机构、指定机构和控制装置,记录重放机构对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记录或重放;指定机构用于指定1个数据的分割位置;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管理信息控制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同时,在利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对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重放状态下,当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的扫描位置处于分割位置时操作了上述指定机构,便控制改写上述管理信息,使将把上述分割位置夹在中间的在时间上前后2个数据结合为在时间上连续的1个数据。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进而还具有在对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的过程中设定暂停状态的操作机构,当在对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动作的过程中利用上述操作机构设定了暂停状态时,上述控制装置不接收上述指定机构的输出信号。
11.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可与上述装置接续的话筒装置,该话筒装置进而还具有指定机构,上述指定机构的输出信号供给上述控制装置。
12.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可与上述装置接续的耳机装置,该耳机装置进而还具有指定机构,上述指定机构的输出信号供给上述控制装置。
13.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还具有远距离控制装置和接收装置,远距离控制装置进而还具有指定机构、设定上述装置的记录或重放状态的输入装置和将上述输入装置的输入信号变换为远距离控制信号发送输出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接收上述远距离控制装置的远距离控制信号,由上述远距离控制装置的上述指定机构指定的远距离控制信号通过上述接收装置供给上述控制装置。
14.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重放机构、指定机构和控制装置,记录重放机构对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记录或重放;指定机构指定1个数据的分割位置;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管理信息控制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同时,当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的过程中操作了上述指定机构时,就识别为以操作上述指定机构的时刻为始点将在记录媒体上记录中的数据至少分割为2个数据的分割位置,并控制上述记录重放机构,改写上述管理信息。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对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动作的过程中操作了上述指定机构时,上述控制装置改写上述管理信息,以使每隔指定的数据长度分割在记录媒体上记录的数据。
16.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具有可改变设定上述数据的长度的设定装置,上述控制装置记录上述管理信息,以使每隔由上述设定装置设定的数据长度,分割在记录媒体上记录中的数据。
17.一种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重放机构、模式设定机构和控制装置,记录重放机构对将用于数据的记录或重放的管理信息与数据一起进行记录的记录媒体进行数据的记录或重放;模式设定机构设定将1个数据自动地分割为多个数据的分割模式;控制装置根据上述管理信息控制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数据的记录或重放动作,同时,当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输入数据的记录动作过程中由上述模式设定机构设定了分割模式时,改写上述管理信息,使在记录媒体上记录的数据每隔指定的数据长度分割为多个数据。
18.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指定的数据长度根据上述模式设定机构的操作次数来改变设定,设定的数据长度供给上述控制装置。
19.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进而还具有设定上述指定的数据长度的数据长度设定装量。
20.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记录重放机构向记录媒体进行的输入数据的记录动作过程中,当上述模式设定机构设定了分割模式并且检测到分割的数据达到上述管理信息所能管理的限度时,便自动地解除上述分割模式。
21.按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模式设定机构是将输入信号供给上述控制机构并使对上述记录媒体的记录动作开始的记录开始操作部。
CN94190680A 1993-08-10 1994-08-1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692193A JPH0757436A (ja) 1993-08-10 1993-08-10 ディスク装置
JP216921/93 1993-08-10
JP317531/93 1993-11-25
JP31753193A JPH07153239A (ja) 1993-11-25 1993-11-25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516A CN1114516A (zh) 1996-01-03
CN1086048C true CN1086048C (zh) 2002-06-05

Family

ID=26521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906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48C (zh) 1993-08-10 1994-08-10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5) US5724322A (zh)
EP (1) EP0666566B1 (zh)
KR (1) KR100346531B1 (zh)
CN (1) CN1086048C (zh)
DE (1) DE69429072T2 (zh)
WO (1) WO19950049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46531B1 (ko) * 1993-08-10 2002-12-05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기록매체의기록및재생장치
JP3031241B2 (ja) * 1995-05-23 2000-04-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装置
JP3719758B2 (ja) * 1996-03-19 2005-11-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方法
JP3363712B2 (ja) * 1996-08-06 2003-01-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6392964B2 (en) * 1997-09-19 2002-05-21 Sony Corporation Digital signal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remote controll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displaying program names in a plurality of display fields using different character symbols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s thereof
EP0911825B1 (en) * 1997-10-21 2010-06-30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US6665690B2 (en) 1997-10-21 2003-12-16 Son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respective lengths of recording units used for recording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on disc medium
JPH11143500A (ja) * 1997-11-05 1999-05-28 Sony Corp Ic記録再生機
JPH11213633A (ja) 1998-01-21 1999-08-06 Pioneer Electron Corp 情報記録装置
KR100306195B1 (ko) * 1998-08-18 2001-11-30 구자홍 재기록가능기록매체의내비게이션데이터관리방법
JP3073969B2 (ja) * 1998-09-29 2000-08-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再生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679643B2 (ja) * 1999-02-26 2005-08-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3708362B2 (ja) * 1999-04-27 2005-10-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のピックアップ制御装置
UA81216C2 (en) * 1999-06-01 2007-12-25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myloid disease
JP4341111B2 (ja) * 1999-08-18 2009-10-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記録再生方法
JP3487339B2 (ja) * 1999-10-22 2004-01-19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6856755B1 (en) * 1999-11-10 2005-02-15 Thomson Licensing S.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diting in a forward or reverse direction on a rewriteable disc media
JP2001291373A (ja) * 2000-04-05 2001-10-19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記録方法
US6970752B1 (en) * 2000-05-17 2005-11-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witch closures
JP2002216419A (ja) * 2001-01-19 2002-08-02 Sony Corp ダビング装置
JP3812674B2 (ja) * 2001-09-28 2006-08-23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ータ蓄積ディスクの再生装置
DE10234066B8 (de) * 2002-07-26 2006-06-22 Sennheiser Electronic Gmbh & Co. Kg Mikrofoneinrichtung
KR100503066B1 (ko) * 2002-09-14 2005-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악 파일 저장 및 재생 장치와 그 방법
US20040052166A1 (en) * 2002-09-16 2004-03-1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mmand set for removable rewritable computer storage
US20040086261A1 (en) * 2002-11-01 2004-05-06 Hanes David H. Video segment extrac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0555551B1 (ko) * 2004-02-02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픽업의 포즈 동작 수행 장치 및 방법
JP4428200B2 (ja) * 2004-11-01 2010-03-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788555B2 (en) * 2005-07-22 2010-08-31 Broadcom Corporation Using fractional sectors for mapping defects in disk drives
DE102006009114A1 (de) * 2006-02-24 2007-09-06 Bury Gmbh & Co. Kg Mikrofon mit Bedienelementen zur Fernbedienung einer elektronischen Vorrichtung
US20090000630A1 (en) * 2007-03-05 2009-01-01 Ricardo Alfredo Fuenmayor Aray Instant Face-Lifter
JP4788739B2 (ja) * 2008-06-09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情報送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901B2 (ja) * 1987-03-11 1995-04-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イ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637987B2 (ja) * 1987-08-11 1997-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3033127B2 (ja) * 1990-05-16 2000-04-17 大同特殊鋼株式会社 熱間加工性の良好な希土類磁石合金
JP3239388B2 (ja) * 1991-09-27 2001-12-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イスク記録装置、デイスク再生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3233234B2 (ja) * 1992-09-07 2001-1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US5508984A (en) * 1992-10-30 1996-04-16 Kabushiki Kaisha Kenwood Optical disc player having program title display
JP3259264B2 (ja) * 1993-01-06 2002-02-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編集装置および情報編集方法
KR100346531B1 (ko) * 1993-08-10 2002-12-05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기록매체의기록및재생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516A (zh) 1996-01-03
US5748576A (en) 1998-05-05
EP0666566A1 (en) 1995-08-09
KR100346531B1 (ko) 2002-12-05
US5818799A (en) 1998-10-06
DE69429072D1 (de) 2001-12-20
WO1995004990A1 (fr) 1995-02-16
EP0666566B1 (en) 2001-11-14
US5883865A (en) 1999-03-16
KR950703782A (ko) 1995-09-20
EP0666566A4 (en) 1996-01-31
DE69429072T2 (de) 2002-07-18
US5724322A (en) 1998-03-03
US5848031A (en) 1998-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48C (zh)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134785C (zh) 记录/重放装置、重放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255808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232981C (zh) 编辑方法
CN1192386C (zh) 分配系统、分配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N1154978C (zh) 记录装置、播放装置及其方法和记录/播放装置及其方法
CN1143304C (zh) 记录装置、重放方法和重放装置
CN1179353C (zh) 盘驱动装置以及盘格式化方法
CN1150540C (zh) 转录装置
CN1297979C (zh) 用于转录数据的转录装置
CN1698120A (zh) 内容数据传输系统和内容数据传输方法
CN1237439C (zh) 信息记录设备和方法、信息再现设备和方法
CN1321316A (zh) 记录和/或再现设备及编辑方法
CN1265376C (zh) 复制设备和复制方法
CN1346128A (zh) 记录介质、编辑方法和编辑设备
CN1465069A (zh) 再生装置和编辑装置
CN1457494A (zh) 转录设备
CN1145963C (zh) 编辑设备与编辑方法
CN1251230C (zh) 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CN1265375C (zh) 再现设备、记录和再现系统、再现方法及记录和再现方法
CN1507628A (zh) 编辑方法和装置
CN1215209A (zh) 同时记录和监视从伺服器发出的数据的记录装置的方法
CN1185651C (zh) 复制系统和复制方法
CN1416571A (zh) 数据复制管理方法和设备,以及复制管理系统
CN1244930C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0605

Termination date: 20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