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55808C -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55808C
CN1255808C CNB991069730A CN99106973A CN1255808C CN 1255808 C CN1255808 C CN 1255808C CN B991069730 A CNB991069730 A CN B991069730A CN 99106973 A CN99106973 A CN 99106973A CN 1255808 C CN1255808 C CN 125580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data
record
recording medium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99106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37764A (zh
Inventor
荒牧纯一
齐藤奈津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2377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377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580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580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9/00Driving, starting,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Driving both disc and head
    • G11B19/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9/04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inhibiting, or warning against double recording on the same blank or against other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alfunc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02Programmed access in sequence to a plurality of record carriers or indexed parts, e.g. tracks, thereof, e.g. for edit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02Editing, e.g. varying the order of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record carriers
    • G11B27/031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 G11B27/034Electronic editing of digitised analogue information signals, e.g. audio or video signal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25Magneto-optical [MO] discs
    • G11B2220/2529Mini-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40Combinations of multiple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41Flat as opposed to hierarchical combination, e.g. library of tapes or discs, CD changer, or groups of record carriers that together store one titl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90Tape-like record carri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90Tape-like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91Helical scan format, wherein tracks are slightly tilted with respect to tape direction, e.g. VHS, DAT, DVC, AIT or exabyte
    • G11B2220/913Digital audio tape [DAT] forma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4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36Monitoring, i.e. supervising the progress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由本发明提供的一个记录/回放装置至少包括2个记录/回放单元。当检测到正在进行前一个记录操作的一个记录/回放单元上所安装的一个记录介质上留下的可记录区的大小变成等于或小于预定值,另一个记录/回放单元的记录操作被起动,使得有可能获得一个记录结果,不会因更换记录介质而丢失信息。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任何一个记录介质在记录操作过程中被另一个所替代都能把数据记录到连续延伸的多个记录媒介上的记录装置和采用这种记录装置的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记录和回放一个节目的声频数据的系统成为十分普遍。除盒式带录音机以外DAT(数字声频带)系统和MD(微型盘-Mini Disk:一个商标)就是那样系统的例子。
在这样的记录/回放系统中使用的记录介质称为可更换的介质,它可以用另外介质来代替。因此,在记录长度超过记录介质的记录区的称为播音记录(Aircheck)的广播节目时,用户能用另一个介质替代记录介质。详细说来,当安装在记录/回放装置上的一个记录介质的记录区全部用完时,用户能暂停记录操作,从装置中退出记录介质,新装入另一个记录介质并重新开始记录操作。
但是,当一个记录介质被另一个替代的过程中,没有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所以在记录介质更换的时扇区内希望记录的信息丢失了。其结果是实际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信息不连续。此外,从以上述方法记录数据的多个记录介质回放数据的操作中,在记录过程中更换记录介质期间丢失的信息当然不能回放。
从用户的观点,希望尽可能地保持记录信息的连续性而不要丢失。
例如,有一些盒带录音机和MD系统被设计成所谓的双驱动系统,即具有双机械驱动单元的记录/回放装置。在这样的双驱动记录/回放装置中用户能完成这样的记录操作,在第一个机械驱动单元上安装的记录介质走到头时装置切换到在第二个机械驱动单元安装上的记录介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中在一个驱动单元切换到另一个时的记录操作切换时间间隔中,信息一般要丢失。
即使在上述情况,作为一个在那样双驱动记录/回放装置中避免被记录的信息丢失的所采用的可以想象的技术,必须有一个操作,在安装在第一个驱动单元的记录介质走到头时起动安装第二个机械驱动单元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操作,此操作在第一个机械驱动装置的记录操作达到安装在那里的记录介质到头时的数据位置开始。采用此技术,记录在安装在第一机械驱动单元的记录介质的数据的终点连着安装在第二机械驱动单元的记录介质的数据的起点。其结果是,能达到记录信息没有丢失部分。
然而,我们知道,特别困难的是控制数据处理定时与记录数据从一个机械驱动单元转到另一个驱动单元的切换的同步,使延伸在多个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在严格意义上连续。这是因为记录操作从一个机械驱动单元切换到另一个驱动单元的数据序列的位置是未知的。此外,为连续地回放延伸在多个记录介质上的记录的声频数据而没有数据间断,必须提供某些复杂的回放信号处理功能,将前一个盘上最后的回放数据连接到后一个盘上第一个回放数据,以形成连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在多个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而在记录过程中不丢失任何需被记录的信息的能力,以及从多个记录介质上回放数据而在回放操作中不丢失任何需回放的信息的能力。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个记录/回放装置,用尽可能简单的控制处理配置来实现此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个记录装置,即使在从任一个记录介质切换到另一个时的切换记录操作期间保持被记录的数据在多个记录介质上连续。该装置包含:
至少有二个记录设备,即第一个记录设备和第二个记录设备;
一个记录切换设备,将被记录的数据选择性地送到记录设备中;
一个等待状态终止设备,用来检测邻近进行较早记录操作的第一个记录装置上安装的第一个记录介质的可记录区终点的位置,并且起动在第一个记录设备的较早的记录操作达到第一个记录介质可记录区的终点以前一直处于等待状态的第二个记录设备的后一个记录操作。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方法,即使在从任何一个记录介质切换到另一个记录介质的过程中保持被记录的数据在记录操作的多个记录介质上连续的方法。该方法包含:
一个检测安装在进行较早的记录操作的第一个记录设备上的第一个记录介质的可读范围的终点邻近位置的步骤;
一个起动在第一个记录装置的记录操作到达第一个记录介质终点以前一直处于等待状态的第二个记录设备的后一个记录操作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方框图,示出由本发明的实施例实现的起编辑装置功能的记录/回放装置;
图2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一个微型盘系统的U-TOC扇区0;
图3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在一个微型盘系统的U-TOC扇区0中采用的连接技术;
图4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在一个微型盘上的可记录区的结构和控制;
图5A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在图4中示出的在记录状态U-TOC中的部分描述指针表(Part-descriptor-pointer table);
图5B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在图4中示出的在记录状态U-TOC中的部分描述符表;
图6A是一个示例性图,概念性地示出根据该实施例在一个A盘上实现的无缝记录操作;
图6B是一个示例性图,概念性地示出根据该实施例在一个B盘上实现的无缝记录操作;
图7A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按照该实施例在一个A盘上实现的无缝记录操作的一个具体的例子;
图7B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按该实施例在一个B盘上实现的无缝记录操作的一个具体的例子;
图8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在图7A和7B中表示的实现无缝记录操作的A盘的U-TOC的细节;
图9是一个示例性图,用于说明在图7A和7B中表示的实现无缝记录操作的B盘的U-TOC的细节;
图10是一张流程图,表示实现由该实施例提供的无缝记录操作的过程;
图11是一张流程图,表示实现由该实施例提供的无缝记录操作的过程;
图12是一个示意图,示出由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实现的记录/回放装置的典型配置;
图13是一张流图,示出由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实现的一个记录/回放装置完成的无缝记录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到13从下面对一些最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楚。这些实施例每个都实现一个记录/回放装置,用于记录入微型盘和从微型盘回放数据,微型盘可以是回作为记录介质的一类光磁盘。由这些实施例实现的记录/回放装置每个是双驱动型装置,有两个机械驱动单元,每个有一个能将数据记录入光磁盘和从光磁盘中读出数据的机构。
本发明以下列次序予以说明。
1.实现一个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配置
2.U-TOC(内容的用户表)扇区
3.盘上典型的记录状态
4.无缝记录操作
5.无缝记录操作的过程
6.无缝回放操作的过程
7.第二个实施例
8.第三个实施例
1á实现记录/回放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配置
图1是方框图,示出由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实现的记录/回放装置。
如图所示,记录/回放装置具有二个机械-盘单元,即一个A驱动单元0和一个B驱动单元100,每个用于将数据记录入装在那里的微型盘和从微型盘中回放数据。首先说明A驱动单元0。
在A驱动单元0中,记录有声频数据的光磁盘1被轴马达2驱动而转动。应该注意,光磁盘1此处也简单地称作为盘。在记录和回放操作中,一束激光束由光头3发射到盘1。为了方便起见,值得注意以下将装在A驱动单元0的盘1也称为A盘。
在记录操作中,光头3发出一个高能级的激光束来加热一个记录磁道至居里温度。另一方面,在回放操作中,光头3输出一个相对低能级的激光束,从根据磁克尔(Kerr)效应反射的激光束检测到数据。
因此,在光头3上装有用作产生激光和检测反射光束的检测器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包括一个偏振光束分束器和一个物镜3a。物镜3a由2轴机械4支撑,以致物镜3a能以盘1的径向方向运动,以及以接近和移开盘1的方向运动。
一个磁头6a安装在盘1的反面光头3相应的位置。在记录操作时,磁头6a施加由需记录的数据调制的磁场到盘1上。
整个光头3和磁头6a能借助滑动机构5在盘1的径向运动。
在回放操作中,由光头3从盘1检测到的信息被送到一个RF射频放大器7。射频放大器7处理该收到的信息,抽取回放RF信号,循迹误差信号TE,聚焦误差信号FE和沟纹(groove)信息GFM,后者是以在盘1上作为摆动沟纹(wobblinggroove)形成的预沟纹(pregroove)形式记录的绝对位置信息。
抽取的RF信号送到编码和译码单元8,然而循迹误差信号TE和聚焦误差信号FE送到伺服电路9。沟纹信号GFM被送到一个地址译码器10中。
伺服电路9根据包括循迹误差信号TE,聚焦误差信号FE的数据,一个道跳跃命令,存取命令和表示轴马达2转动速度的检测信息产生各种伺服驱动信号。道跳跃命令和存放命令由一般用微计算机实现的系统控制器11发出。伺服驱动信号用于驱动2轴机构4和滑动机构5来执行聚焦和导道控制,并控制轴马达2使其以定常线速度(CLV)旋转。
地址译码器10对收到的沟纹信息GFM解码,来产生地址,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用于各种控制操作。
在编码和解码单元8中,回放的射频信号受到如EFM(8到14的调制)的解码过程和CIRC(交叉Reed Solomon码)解码,抽取包含在回放射频信号中作为数据的子码。抽取的数据送到系统控制器11。
扇区数据,即声频数据,在上述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中完成如EFM调制和CIRC的解码过程,由存储控制器12写入缓冲存储单元13作为暂时储存。回放数据由光头3从盘1提取,然后以1.41兆位/秒的速度从光头3通过系统到缓冲存储单元13。一般,提取和传送数据的操作是间歇地完成。
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3的回放数据以适当的定时读出,以0.3兆位/秒的速率送到一个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中。从缓冲存储单元13读出的数据然后经过如声频解码器(一种类型的解码器)的回放信号处理,再送到数字接口单元23和D/A转换器(数/模转换器)15作为声频数据。应该注意,声频解码是作为与后面将谈到的记录操作中的声频压缩的反过程来完成的。
在这种情况,由声频一压缩编码器和声频一解压缩解码器单元14提供给数字接口单元23的声频数据典型地借助于一个数字输出终端25输出到外部设备。另一方面,送到D/A转换器具15的声频信号作为模拟量声频信号借助于声频输出终端16典型地输出到立体声设备的左右声道。由D/A转换器15输出的模拟量声频信号也可以想象能被输出到如话筒或耳机那样的其他设备。应该注意,在图中没有示出任何的外部设备,立体声设备和其他设备。
在某些应用情况在A驱动单元0的缓冲存储单元13及B驱动单元100的缓冲存储单元113之间可以提供一条数据传输线,使得声频数据能在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之间传送。
在本实施例中,从数字接口单元23或A/D转换器17获得的声频数据能从一个FM(频率调制)调制器或一个卫星广播调谐器(图中未示出)收到的节目声频信号来开始。当本实施例提供的调谐器和记录/回放装置组合成一个系统,它们能组成一个信号单元或分别组成。
如上所述的声频数据输入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完成一个声频压缩编码过程。
作为由声频编码器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完成的声频压缩编码过程的结果而获得的记录数据由存储控制器12写入缓冲存储单元13,在那里暂时储存。然后,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3中的数据量超过预定值时,读出数据到预定数据单元并传送到编码和解码单元8。在编码和解码单元8中,记录数据经过类似CIRC-编码过程和8-14解调制,然后送到磁头驱动电路6。应该注意,8-14解调制是上面提到的回放操作中完成的EFM的逆处理。
磁头驱动电路6按照记录数据完成编码过程和8到14解调制将一个磁头驱动信号发给磁头6a。更具体地,记录数据引起由磁头6a产生的N或S极磁场,送到盘1中,此外,系统控制器11输出一个控制信号到光头3,以产生一个记录能级的激光束。
通过把记录数据暂存到缓冲存储单元13中,能够间歇地进行声频数据输入连续记录到盘1的操作。
B驱动单元100包含从轴马达102到一个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14的功能电路与A驱动单元0中使用的从轴马达2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的功能电路具有同样的配置,因而没有必要重复说明。
模拟量信号输出系统包含D/A转换器15和声频输出终端16,模拟量信号输入系统包含声频输入终端18和A/D转换器17,数字量输入/输出系统包含数字量接口单元23。数字量输入终端24和数字量输出单元25,这些在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中是共同的。
在B驱单元100的情况,从B盘回放的声频数据借助于D/A转换器15输出到声频输出终端正16,或借助于数字接口单元23输出到数字量输出终端25。
另一方面,需记录到B盘的声频数据也借助于A/D转换器17从声频输入终端18输入,或借助数字接口单元23从数字输入终端终24输入。
常由微机实现的主控制器20是一个系统控制器,用于控制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协调操作。另一方面,系统控制器11和111作为电路部件,主要用于分别控制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的操作。
将主控制器20连到数字接口单元23,主控制器20能抽取插入数字声频数据的子码,执行必要的控制过程。
一个操作单元21和一个显示单元22连到主控制器20。
操作单元21有各种键供用户操作。操作单元21的键包括记录键、回放键、暂停键、AMS(自动音乐感应)键、快进键和倒带键。当操作一个键时产生的信息送到主控制器20。
记录/回放装置具有编辑模式,分别在安装在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的A盘或B盘上的记录数能独立编辑。编辑模式包括分割道的分割模式,改变盘上的道数的变动模式,链接道的联接模式。也允许用户完成选择一个编辑模式的操作。
下面将说明,在此实施例中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的所谓无缝记录和回放操作以协调方式控制,使得数据能延伸多个盘记录,或者延伸多个盘上的数据能回放而不丢失任何信息。若有必要,操作单元21提供一个键来设置无缝记录方式完成无缝记录操作,和另一个键来设置无缝回放方式完成无缝回放操作。
常用液晶显示来实现的显示单元22由主控制器20来控制显示,如A驱动单元0的状态、B驱动单元100的状态、道号和时间等信息。
一个系统时钟发生电路26包括如晶体振荡器那样的部件,用于产生具有所需稳定频率的信号。此信号作为系统时钟信号送到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作为信号处理定时的参照。
本实施例中实现的记录/回放装置具有一个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借助于A/D转换器17或数接口单元23接收送给记录/回放装置的数字声频数据。
当送到记录/回放装置的数字声频数据是低电平信号,即该信号至少持续在一个预定的时间期间电平不高于预定的值,则低电平检测单元27输出一个表示低电平信号状态的检测信号。因为低电平信号一般在道之间的间隙上产生,此表示低电平状态的检测信号能看作为表示道界限的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检测信号送到主控制单元20。
在向A驱动单元0或B驱动单元100的盘1上记录数据或从它们回放数据的操作中,必须从盘1中读出控制信息,即一个预导(Pre-mastered)TOC(P-TOC)和一个用户TOC(U-TOC)。
用A驱动单元0来例示操作。参照这些控制信息片,系统控制器11能识另别盘1记录数据或回放数据的区域地址。因为控制信息也存储在缓冲存储单元13中,缓冲存储单元13需要分成储存被记录和被复现的数据的缓冲区和储存控制信息的区。
当盘1装在A驱动单元0上时,系统控制器11从盘1最内沿记录控制信息的地方读出这些控制信息片,并将其储存到缓冲存储单元13。然后,在向盘1记录或从盘1回放的操作中参照这些控制信息。
当数据记录入盘1或从盘1中删除时,编辑或重写U-TOC。实际上,每当数据记录入盘1或从盘1删除时系统控制器11编辑和重写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3中的U-TOC信息。被编辑和重写的U-TOC信息然后从缓冲存储单元13以预先确定的定时传送到盘1的U-TOC区。
同样,系统控制器111将装在B驱动单元100上的B盘上记录的控制信息储存到缓冲存储单元113,并完成与上述类似的操作。
在所谓的具有上述配置的双驱动系统中,应用本实施例的记录和回放装置能提供诸如翻录的功能。
尤其是,当从安装在一个驱动单元的盘1上完成一个回放数据操作时,可以完成向安装在另一个驱动单元的盘上记录数据的操作。用此方法,记录在一个盘上的数据能记录到另一个盘上。
更详细地说,例如在将A盘上记录的声频数据翻录到B盘的操作中,从A盘读出且由编码和解码单元8解码的声频数据从缓冲存储单元13传送到在B驱动单元100应用的缓冲存储单元113,并存储在那里。
在微型盘系统中,在记录操作时称之为簇(cluster)的数据单位作为最小的单元,一个簇包含32扇区主数据区和4扇区链接区。
典型的情况是,当1簇声频数据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13时,数据以扇区的单位读出,并送到编码和解码单元108,在那里经编码过程转换成EFM信号。然后,按照如上所述完成编码过程的EFM信号,磁头驱动电路06向磁头106a发出磁头驱动信号。更具体地,EFM信号使得由磁头106a产生的N或S极磁场施加到B盘上。因此方法记录/回放装置完成将A盘上记录声频数据记录到B盘上的翻录操作。也可能用与上述操作相一致的操作将记录在B盘上的数据反向翻录到A盘上。在两种情况,主控制器20控制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的协操作。
在这样的翻录操作中,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3或113的数据,即从A盘或B盘读出的数据能分别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或114中。这样,复制的声频数据能借助数字接口单元23输出到输出终端25。
翻录操作能以正常速度或高速完成。以正常速度完成操作时,回放驱动单元以与正常回放操作同样的速度从盘中读出数据。在记录驱动单元,数据按照记录驱动单元中使用的缓冲存储单元中积累的数据的量,以簇为单位记录到盘中。那时,从回放驱动单元输出的声频数据能被从缓冲存储单元13或113读出的数据监控,声频数据能够象正常回放操作的情况那样输出。
另一方面,在以高速完成的翻录操作中,数据以较正常回放操作更高的传输速率从安装在回放驱动装置上的盘上读出并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3或113中,与正常速度翻录操作十分相似,在记录驱动单元中,数据按照记录驱动单元中使用的缓冲存储单元13或113中积累的数据量,以簇为单位记录到盘中。但是因为在回放驱动单元数据以较高的传输速率从盘传输到缓冲存储单元13或113,数据实际上以比正常记录操作更高的速度记录到安装在记录驱动单元上的盘上。在本实施例中,除非用户借助操作作另外的规定,数据从一个盘传送到另一个盘的操作以预定的高速进行。这是因为将数据以高速从一个盘传送到另一个盘,编辑工作的效率得以改善。
通过提供多个驱动单元,在所谓的播音记录录制一个数字卫星广播或一个FM广播,就可能连续录制比只能录制在1个盘上更长的节目。
一般来说,一个节目首先记录在安装在A驱动单元0的A盘上,当A盘的可记录区全部用完时,记录操作在安装在B驱动单元100的B盘上继续,即在B盘上记录节目的操作开始了。
通过在上述的本实施例中完成的无缝记录操作,至少可能保持记录在一个盘上的数据与记录在另一个盘上数据之间的信息,或者可以防止播音记录的信息丢失。也可能从用无缝记录操作中记录的多个盘上的数据完成无缝回放操作来复制数据。无缝回放操作将在下面叙述。
2.U-TOC扇区
如上所述,在记录数据到盘1或从盘1回放数据的操作中,系统控制器11读出一个P-TOC(预导TOC)和一个U-TOC(用户TOC),它们作为控制信息记录在盘1上。
本节说明U-TOC扇区,它用于记录控制信息,控制记录数据到盘1的道上或从其回放数据的操作。
在微型盘中,一个U-TOC和一个P-TOC作为TOC信息提供。P-TOC记录在盘1的最内沿的凹痕(Pit)区。P-TOC是只读信息,除其他目的外它用于控制可记录用户区、盘尾纹(Lead-out)区和U-TOC区在盘1上的位置。注意,在微型盘系统中,也可能使用只能回放的盘,在此盘上所有数据以凹痕形式记录。在只能回放的盘情况,事先存储在ROM上的节目也能使用P-TOC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不需要U-TOC。
P-TOC的细节不予解释。在可记录盘1上提供的U-TOC在下面叙述。
图2是一个示意图,示出U-TOC扇区0的格式。
扇区0到4每个都定义为一个U-TOC扇区。扇区1和4是用于储存字符信息的区,扇区是用于储存记录数据和记录时间的区域。下面的叙述只解释U-TOC扇区0在记录到盘1或从盘1回放数据的操作中总是必须的。
U-TOC扇区0是一个数据区,用于记录包含用户记录节目的区和用户可记录新节目的自由区的控制信息。
例如,在将一个节目记录到盘1的操作中,系统控制器11搜索U-TOC扇区0,寻找在盘1上自由区的信息,然后将节目记录到该区。另一方面,在将一个节目从盘1回放的操作中,搜索U-TOC扇区0,导找记录该节目的区,然后再访问该区并回放该节目。
U-TOC扇区0是一个长度为2352字节(=4×588字节)的数据区,如图示所示。在该扇区的起始处,存储同步图案。
同步图案后是三个地址字节,即“簇H”、“簇L”和“扇区”。“簇H”和“簇L”是簇地址,而“扇区”是扇区地址。扇区后面是储存模式信息的“模式”(“Mode”)字节。同步图案与下面4个字节形成头部。
一个扇区是如上所述2352字节大小的数据单元。36个扇区构成一个簇。同步图案和地址不仅对U-TOC扇区记录,也对每个P-TOC扇区和每个记录节目的数据扇区记录。
如上所述,一个簇地址包含2个字节,即一个高位字节“簇H”和一个低位字节“簇L”,扇区地址是一个“扇区”字节。
在“模式”字节后记录在预定字节位置的数据包括一个制作者码,一个模式码,一个第一道号“第一TNO”,一个最后道号“最后TNO”,扇区使用状态“使用的扇区”,盘序列号和盘ID(识别号)。
盘上用于储存用户记录数据的道区,自由区和其他区由下面叙述的U-TOC扇区0未端的部分描述(Part-description)表中的部分描述来控制。在部分描述表前面有一个区域记录指向部分描述的各种部分描述指针,该区域在U-TOC扇区中作为部分描述指针表。部分描述指针是一个P-DFA(受损区的指针),一个P-EMPTY(空槽指针),一个P-FRA(可自由记录区的指针)和一个P-TNO001到P-TNO255(道号指针)。
在U-TOC扇区0中共有255个部分描述,描述01h到FFh,作为部分描述表,跟随在部分描述符指针表后面。部分描述由部分描述符指针P-TNO001到P-TNO255指向。每个部分描述符用于记录表示一部分起点的起始地址,表示一部分的终点的终止地址,表示该部分的道模式的模式信息。一个部分是用于沿时间轴连续地记录数据的道的物理上连续的部分。在U-TOC扇区0中特殊部分描述符所描述的一个部分可以借助于将该特殊部分描述符链接到另一个部分描述符与在另一个部分描述符所描述的另一个部分连接起来。为此理由,特殊部分描述符也包括连接信息,表示描述另一个连续部分起点和终点地址的另一个其他部分描述符。
应该注意,在本说明中加在数字后面作为后缀的记号“h”表示此数是以16进制格式表示的。
在此类记录/回放装置中,尽管数据可以记录在物理上不连续的区域,即将数据记录延伸到多个部分,如果借助顺序地访问这些部分回放数据,那么在回放操作中将不存在问题。将用户节目记录在延伸的多个部分除了其他目的以外改善了盘上可记录区使用的效率。
在微型盘系统中提供的连接信息是部分描述符的号,从01h到FFh。包括在特殊部分描述符的连接信息指定了另一个部分描述符的号,后者描述与特殊部分描述符描述的部分相连结的另一个部分。
在U-TOC扇区0中的部分描述符表内的部分描述符代表了一个部分。例如,在一个节目包含在3个相连的部分的情况,3个部分的位置由3个部分描述符控制,它们包含在部分描述符的连接信息片互相连接。
实际上,连接信息是一个数,在预定的处理过程中用于找到在U-TOC扇区0中的字节位置。连接信息指向在用(304+number×8)表示的字节位置上的部分描述符,其中number是链接信息。
在U-TOC扇区0的部分描述符表中用任何01h到FFh的部分描述符代表的部分中记录的数据类型由部分描述符指针表的任何部分描述符指针P-DFA、P-EMPIY、P-FRA和P-TNO 001到P-TNO255所规定。
以部分描述符指针P-DFA为例。部分描述符指针P-DFA规定了典型地由盘1上的一个瑕疵引起的缺陷区,指向描述缺陷区起始与终止地址的单个部分描述符,或指向在多个部分描述符的头上一个部分描述符,它们描述这些缺陷区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那就是说,在盘上缺陷区的起始和终止地址被列入选自部分描述符01h到FFh的一个特殊部分描述符,并且此特殊部分描述符由部分描述符指针P-DFA所指向。如果在盘上存在另外一个缺陷区,则另一个缺陷区的起始和终止地址列入另一个部分描述符中,后者借助于包括在特殊部分描述符中的连接信息连接到特殊部分描述符。如果没有其他缺陷区,则包括在其他部分描述符中的连接信息一般设置成00h,表示此另外部分描述符是表示缺陷区中的最后一个。
部分描述符指针P-EMPTY规定在部分描述符表中一个未用的部分描述符,或者多个未用的部分描述符的头上的一个部分描述符。那就是说,部分描述符指针P-EMPTY设置成01h到FFh的值,指示未同的部分描述符。如果在部分描述符表中存在多个不用的部分描述符,部分描述符指针P-EMPTY设置成品01h到FFh的一个值,指向在诸不用的部分描述符中头上一个部分描述符。其余的部分描述符借助于使用包括在部分描述符中的连接信息片链接到部分描述符。这样形成一个连接表,第一个部分描述符放在该表的开始位置。用这样的方法,在部分描述符表中不用的部分描述符得到控制。
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指定在盘1上的一个自由区,借助于指向描述自由区起始和终止地址的单个部分描述符,或者指向描述多个自由区的起始和终止地址的多个部分描述符的第一个部分描述符,可以将数据写入。一个自由区还包含数据被擦除的区。那就是说,存在于盘上的自由区的起始和终止地址列入选自部分描述符01h到FFh的一个特殊部分描述符,由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指向单个部分描述符。如果在盘上存在另外部分的自由区,则另外自由区的起始与终止地址列入另外的部分描述符,后者通过包括在特殊部分描述符内的连接信息连接到特殊的部分描述符。因此方法,自由区的起始与终止地址被列入部分描述符中,后者借助于使用包括在部分描述符的连接信息片与特殊的部分描述符相连接,形成一个连接表,该特殊部分描述符放在表首。在表尾的部分描述符包括的连接信息一般设置成00h,表示此部分描述符是指示自由区中最后一个。
图3是一个示意图,表示连接表,它包含用于控制自由区的部分描述符。假设,以S03h为起始地址E03h为终止地址的部分,以S18h为起始地址E18h为终止地址的部分,以S1Fh为起始地址E1Fh为终止地址部分,以S2Bh为起始地址E2Bh为终止地址的部分,以SE3h为起始地址EE3h为终止地址的部分各是自由区。在这种情况,从S03到E03的部分,从S18h到E18h的部分,从S1Fh到E1Fh的部分,从S2Bh到E2Bh的部分,和从SE3h到EE3h的部分分别用部分描述符03h、18h、1Fh、2Bh和E3h来描述。在此情况下,部分描述符03h、18h、1Fh、2Bh和E3h借助于相应包含在部分描述03h、18h、1Fh和2Bh中的连接信息片18h、1Fh、2Bh和E3h连接,形成一个连接表,部分描述符03h在表头,由部分描述符指针中的自由区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指向,在表未的部分描述符E3h的连接信息设置成00h。应该指出,在部分描述符表中控制缺陷区的部分描述符形成一个类似于图形中显示的连接表。同样,不用的部分描述符也形成一个类似于图形中显示的链接表。
在一个没有记录节目数据且完全没有缺陷区的光磁盘的情况,自由区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设置成指向描述符01h,指出在盘上可记录的用户区全是自由区。因为其余部分描述符02h到FFh没有使用,不用区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EMPTY设置成部分描述符02h,其他的部分描述符03h到FFh借助于使用包含在部分描述符02h到FEh中的链接信息片形成一个链接表,部分描述符02h放在表的开头。更具体地讲,包含在部分描述符02h中的链接信息设成03h,以指向部分描述符03h,包含在部分描述符03h中的链接信息设成04h以指向部分描述符04h,等等。最后,包含在部分描述符FEh的链接信息设成FFh,以指向部分描述符FFh。包含在部分描述符FF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在部分描述符表中没有其他应用的部分描述符。
可记录用户区的起始地址和盘尾纹区的起始地址的前一个地址分别作为超始地址和终止地址列入部分描述符01h。
部分描述符指针P-TNO1到P-TNO255指定盘1上的道,在那些道上类似用户节目那样的数据借助于指向部分描述符来记录。更具体地说,例如,部分描述符指针P-TNO1借助于指向一个部分描述符指定第一道的数据,该部分描述符描述单个部分或描述记录第一道数据的多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
更详细地说,假定第一道的节目被连续地记录在单个部分。在这种情况,第一道上记录区的超始与终止地址归入由部分描述符指针P-TNO1指向的一个部分描述符,分别作为超始与终止地址。
作为另一个例子,假设第一道的节目被记录在多个分离的部分,它们由部分描述符描述,这些描述符顺序排列,表示当节目录制时沿时间轴的进行顺序。更具体地说,第二道的程序从由部分描述指针P-TNO2指向的第一个部分描述符描述的最早部分开始,按时间顺序连续通过后续部分。后续部分借助于那些部分描述符描述,它们与第一部分描述符通过链结信息片链结,形成一个链接表,第一个部分描述符放在链接表首,结束处的部分链接表包含的链接信息被设置成00h。
例如,如上所述在U-TOC扇区0中形成了一个链接表,使用其中的部分描述符描述第二道的节目的记录数据的所有离散的部分,在记录入第二道节目区或从第二道节目区回放的操作中,能驱动光头3和磁头6来按照记录在U-TOC扇区0中的信息访问离散的部分,使得在记录操作时记录区能高效地使用,在回放操作对能够从离散的部分读出连续的节目信息。
如上所述,在可写的盘1上区域的管理借助于使用P-TOC来执行,而缺陷区、空区、自由区和用于记录节目的可记录用户区通过使用U-TOC来控制。
3á在盘上的典型的记录状态
叙述盘1的区域结构和使用P-TOC和U-TOC控制的典型的记录状态。
图4是一张示例性图,用于描述在盘1上可记录区的结构,以盘1的径向来显示其模型。在光磁盘的情况,可记录区被分成两个大的区,即一个凹痕(Pit)区和一个沟纹(groove)区,如图4所示。凹痕区中数据用浮纹(emboss pit)记录,沟纹区是光磁区,其中形成沟纹。
在凹痕区,P-TOC被反复记录。在P-TOC中U-TOC的位置用U-TOC的起始地址(USTA)表示。此外,如图4所示,P-TOC还包括下列一些位置的地址,如盘尾纹起始地址(LOA),可记录的用户区起始地址(TSTA)和功率校准(PowerCalibration)区起始地址(PCA)。
在盘1最内沿凹痕区之后形成沟纹区。沟纹区直到记录在P-TOC上的盘尾纹起始地址(LOA)的地带是可以记录数据的可记录区。其余是盘尾纹区。
从可记录用户区起始地址(RSTA)起到盘尾纹起始地址(LOA)前一个位置之间的可记录区的地带是可记录用户区,节目实际上记录在那里。
在可记录用户区起始位置(RSTA)以前的沟纹区的地带是用于控制记录和回放操作的控制区。上述的U-TOC就记录在此控制区。控制区中从功率校准区起始位置(PCA)起1簇大小地带是用于校准激光束功率的区。
U-TOC是从U-TOC起始地址(USTA)开始长度为3个簇的控制区中的一个邻接带。如上所述,1个簇是36个扇区。
如图4所示,实际的节目记录在可记录的用户区。在本例中M1到M4的4个道被记录。
第一道M1被记录在地址从A0到A4的部分。第二道M2被记录在2个部分中。更具体地说,第二道M2的前一部分M2-1记录在地址为A2到A3的一个部分,而后一部分M2-2被记录在地址为A6到A7的另一部分。第三道M3被记录在地址从A4到A5的部分,第四道M4被记录在地址A8到A9的部分。
在这状态下,尚未录入节目的自由区相应于地址从A10到A11的部分。
图5A和5B是示意图,示出在图4显示的情况U-TOC的典型数据。
在图5A和5B中的短划“—”表示在部分描述符指针中设置的1个字节的数据00h或在部分描述符中的链接信息,在U-TOC中的部分描述符中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中设置3个字节数据000000h。
在此例中认为盘1的可记录用户区中不存在缺陷区。因而缺陷区部分描述符指针P-DFA设置成00h。
在图4所示的记录状态,部分描述符指针P-TRA指向用于控制自由区的部分描述符。在此例中,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设置成06h,指向部分描述符06h,图5B是示意图,示出上述起始地址为A10,终止地址为A11的部分上的信息。更具体地说,用5A中示出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指向的部分描述符06h包括起始地址A10和A11。因为在这种情况没有其他自由区,部分描述符06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
第一道M1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在部分描述符01h中描述,后者由部分描述指针P-TN01指向。因为第一道M1只记录1个部分,部分描述符01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
第二道M2的起始地址A2和终止地址A3在部分描述符02h中描述,后者由部分描述符指针P-TNO2指向。因为第二道M2记录在2个部分M2-1和M2-2,A2和A3是用于记录第二道M2前半部分的部分M2-1的起始地址和终止地址。部分描述符02h的链接信息例如可设成04h,指向描述记录第二道M2后半部分的第二部分M2-2的部分描述符。第二部分M2-2的起始地址A6和终止地址A7在部分描述符04h中描述。因为没有其他部分用于记录第二道M2,部分描述符04h的链接信息设置成00h,指明不需要进一步链接。
用于记录第三道M3和第四道M4的部分的位置在部分描述符中描述,后者分别用部分描述符指针P-TNO3和P-TNO4以与第一道M1同样的方式指向。应该注意到,因为只记录了4个节目,部分描述指针P-TNO5到P-TNO255未使用,因而均设成00h。
部分描述符指针P-EMPTY指向部分描述表中多个专用的部分描述符的第一个部分描述符,它指向第一个未用的描述符,在这里的情况指向部分描述符07h。部分描述符07h到FFh均未使用。部分描述符08h到FFh顺序链接到部分描述符07h,利用记录在部分描述符07h到FEh的链接信息片形成一个链接表,部分描述符07h置于链接表之首。
4.无缝记录操作
如上所述,数据被记录在多个盘上,数据以不丢失信息的方式延伸在诸盘上。在本实施例中实现无缝记录操作的概念参考图6A和6B来解释。图6A是示意图,示出在装在A驱动单元0上的A盘上沿时间轴记录数据的操作过程。与图6A十分类似,图6B示出在装在B驱动单元100上的B盘上沿时间轴记录数据的操作过程。
为了使用本实施例中的记录/回放装置完成无缝记录,用户典型地必须在开始记录节目操作以前至少将A盘装在A驱动单元0上完成预定(predetermined)操作将装置设成无缝记录模式。
在A盘的同时可将B盘安装在B驱动单元100,也可以在A盘安装之后,但必须在后面提到的双重记录时间周期消逝以前。双重记录时间周期下面简称为双重记录时间T。
典型地,无缝记录操作在记录/回放装置中开始,A盘安装在A驱动单元0上,如图6A所示。记录/回放装置能具有在厂里事先设置的配置,但完成无缝记录操作总是从A驱动单元0或总是从B驱动单元100开始,或者无缝记录操作既能从A驱动单元0开始,也能从B驱动单元100开始,由用户完成一个预定操作任意选择。
如上所述A盘安装在A驱动单元0的情况,在记录一个节目的数据的无缝记录操作开始以后,如图6A中用a点标的时间,在A盘上留有可记录区,其大小不大于相应记录时间长度的预定值。在此时刻,用B驱动单元100将节目记录在B盘上的操作开始,(如图6B所示)而A盘上的记录操作仍然继续(如图6A所示)。就是说,在a点指示的时刻,记录/回放装置进入所谓的双重记录时间T,在此期间同样的数据记录入A和B盘。
到由点b标出的较后面的时刻,装在A驱动单元0上的A盘的可记录区全部用完。因此在此时刻向A盘记录数据的操作结束,将数据记录到安装在B驱动单元100的B盘上,记录操作得以继续,直到B盘上的记录区域全部用完,或者用户完成一个中止记录的操作为止。
在这样的记录操作中,同样的数据记录在A盘未端的预定数据段中和B盘起始处的预定数据段中,如图6A和6B所示。将同样数据记录到这些段的时间周期已知是双重记录时间T。用此方法,在记录在A盘和B盘的节目数据中没有信息丢失。
双重记录时间T可以设置成任意长度。但希望将T设置成数分钟。这是因为必须在相应双重记录时间T中的一个时间点的道界限的位置上设置一个点C。道界限将在下面叙述。在微型盘系统中,节目数据以上述的道单位控制。但是一般1个道对应一个节目。一般一个节目长达若干分钟。
双重记录时间T设置成一定长度,使得对应道界限的时间点总能包含在T中。
假设,由C点表示相应于图6A和6B示出的双重记录时间T的一个时间点和数据位置是记录数据的道的界限位置。在这种情况,点C设定为记录数据序列中的道界限的位置。C点相应于无缝回放操作中从A盘切换到B盘的位置,这将在后面叙述。
利用下述一个典型技术自动检测C点。
按照此技术,检测到的记录数据的低电平信号部分被认为是连续两个道之间的界限位置产生的信号。点C被设置在这样的位置。
因为1个道一般相应于一个节目,一个低电平信号在节目的开始或结束时产生。因此,在大多数情况,检测到的低电平信号在两个连续的道之间的界限位置产生。
在本实施例提供记录/回放装置中检测后面提到的低电平信号部分的处理借助于主控制器20来完成,后者在下面描述的配置中从低电平检测单元27获得信号。
被记录的数据作为数字声频数据通过A/D转换器17或数字接口单元23输入。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监视输入数字声频数据。当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检测到一个状态,即作为信号被监视的数字声频数据等于或低于事先设置为低电平信号的电平,且持续了预定的时间间隔,则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向主控制器20输出一个检测信号,通知主控制器20检测到一个低电平信号部分。
如果主控制器20在无缝记录操作的双重记录时间T期间收到从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发来的检测信号,则主控制器20确定,检测电平指示记录数据的低电平信号周期,并典型地在低电平信号周期的中间设置点C。
如果被记录的数据是数字声频数据,它具有与数字声频接口规范一致的结构,且通过数字接口23输入,道界限部分可以如下检测而不必检测低电平信号部分。
在那样的数字声频数据的情况,类似道号和操作时间那样的信息记录在一个子码(Sub-code)区。主控制器20对提供的数字声频数据的子码解码,以检测数据中道界限的位置,设置C点。
主控制器20将使用上述技术设置的C点位置上的信息送到在A驱动单0使用的系统控制器11和B驱动单100使用的系统控制111。系统控制器11和111储存一个盘1上相应于点C位置的地址。这就是说,在盘1的地址指出相应于双重记录时间T的区中道界限的位置。将在后者提到,A盘上C点后面的数据和B盘上C点前面的数据参照分别由系统控制器11和111储存的地址被擦除。由于在记录数据中的道界限需要在记录操作中自动地检测,大多数情况在微型盘系统中应提供这样的配置,检测为设置上述的C点所需要道界限位置。这就是说,本实施例能使用常用于检测道界限位置的配置来设置C点。
在结束数据记录到A盘及B盘的操作的阶段,盘上U-TOC的内容按照记录操作的结果予以更新。在本实施例中,在图6A中与C点以后用影阴线标出的方块表示的记录数据相联系的信息从A盘的U-TOC中删除。即,U-TOC需更新,将曾被C点以后记录的数据充填而后被删除的区处理成自由区。同样,在图6B中与C点以前用阴影线标出的方块表示的记录数据相联系的信息从B盘的U-TOC中删除。即,需更新U-TOC,将曾被C点以前记录的数据充填而后又被删除的区处理成自由区。
如上所述完成的操作导致一个记录状态,记录在A盘上的数据在道的终点结束,记录在B盘上的数据在道的起点处开始。
记录在A盘的数据与记录在B盘的数据之间无信息丢失,此外记录在A盘上的数据不会在一个道的中间结束,记录在B盘上的数据不会在一个道的中间开始。其结果是记录在A盘和B盘上的数据可以在用户喜欢时分别回放,那样盘的库可以由用户容易地控制。
例如在下面叙述的无缝回放操作中声音能容易地连续回放,这得益于下述事实,一般存在于2个连续的道之间的间隙相应于低电平信号延续一段时间,就不需要故意提供一个功能,在驱动单元的回放操作从A盘切换到B盘时在道的中间由连结很好的数据片输出一个声频信号。
如上所述,无缝记录操作从安装在A驱动单元0上的A盘开始,到安装在B驱动单元100上的B盘结束。如果希望在B驱动单元结束处再继续无缝记录操作,则在B盘记录数据的操作中遇到的另一个双重记录时间T以前需要将新的A盘安装到A驱动单元0上。这样,借助于如图6A和6B所述的另一个双重记录时间T,无缝记录操作得以继续。通过重复上述过程无缝记录操作能从一个盘切换到另一个盘。
因为记录数据到A和B盘的操作是利用参照图6A和6B的技术在微型盘系统上实现,该技术可以应用到这样一个方案中,如图4和图5所叙述的道被记录到多个分离的部分。
图7A和图7B是示意图,示出一个典型的参照图6A和6B的无缝记录操作的模型。图7A和7B借助于道接照记录时间的顺序示出在记录状态分别发生成A盘和B盘上的变化。更具体地说,图7A和图7B分别借助于A和B盘中的道示出在记录状态下在可记录用户区发生的变化。为了方便起见,地址A0和盘尾纹地址LOA(如图4所示)在图7A和图7B中分别表示分000和400。这样,可记录用户区的实际范围从表示可记录用户区起始地址RSTA的地址000到地址400的前一个地址399。
在图7A和7B中示的例子中,无缝记录操作从装在A驱动单元0的A盘开始,延续到装在B驱动单元100的B盘。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令A盘与B盘均为新的盘。假设数据能记录在A盘和B盘物理上连续的道上,使得没有数据分开在分离的部分上的情况。
在图7A显示的情况,记录操作从A盘开始随时间延续记录道M1,M2,M3和M4到一半部分,它们分别从地址000,100,200,350开始,在地址099,199,349和399结束。
假设用作双重记录时间T的记录保持时间设成100个地址单位。更详细地说,点a设在用于记录道M3的部分的地址299后面一个数据位置。记录在B盘上相当于a点数据位置后而道M3的数据的操作在点a指示的时间开始。如图7B所示,记录B盘的操作随着时间顺序记录道M3,M4,M5和M6到分别从地址000,050,125,275开始至049,124,274和399结束的顺序的部分中。
如图7A所示,在A盘的记录操作在M4的中间结束,如图7B所示在B盘的记录操作到道M6结束。
作为上述记录操作的结果,在双重记录时间T期间,记录到A盘和B盘的数据是道M3的后面部分(具有50个地址单位长度)和道M4的前面部分(具有50个地址单位长度)跟随在道M3之后。
在此情况,指示在双重记录时间T中道界限部分的C点设置在道M3和M4之间。道界限在A盘位于349地址,在B盘位于049地址。
在上述记录操作完成以后,在A盘上用于记录的道M1,M2和M3分别记作道#1,#2和#3,而在道M3之后用于记录道M4的后面部分的数据的记录区作为自由区。言下之意是这部分的记录数被清除。
另一方面,在B盘上用于记录道M3后半部分数据的B盘开始的部分被擦除,且被看作自由区。道M3之后用于记录数据的M4,M5和M6分别称之为#1,#2和#3。
如上所述以道为单位的数据的控制通过更新每个盘上的U-TOC的内容来实现。在图8和图9中分别表示了根据图7A和7B示出的无缝记录操作,代表A盘和B盘记录状态的A盘和B盘的U-TOC内容。
图8是示意图,示出了记录在A盘的U-TOC反映该盘记录状态的数据的细节。
如图所示,记录在A盘的U-TOC中的数据包括对道#1的部分描述指针P-TNO1,它被设置成01h,指向部分描述符01h,部分描述符01h用于列入储存道M1的一个部分的起始地址000和终止地址099。部分描述符01h的链接信息设置成00h,指示该部分描述符01h没有任何链接。
对道#2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TN02设成02h,指向部分描述符02h,用于列入储存道M2的一个部分的起始地址100和终止地址199。部分描述符02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示该部分描述符02h没有任何链接。
对道#3的部分描述符P-TN03设成03h,指向部分描述符03h,用于列入储存道M3的一个部分的起始位置200和终止地址349。部分描述符03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示该部分描述符03h没有任何链接。
记录在一个部分的道M4的数据被清除,该部分认为是自由区。处理成自由区的部分由部分描述符04h来描述,后者由设成04h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所指向。自由区的起始地址350和终止地址399被列入部分描述符04h。因为在自由区的起始地址350前一个地址349结束的整个可记录用户区被用于记录数据,部分描述符04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由该部分描述符04h描述的部分是仅有的自由区。
部分描述指针P-EMPTY被设成05h,指出部分描述符05h没有用到。部分描述符06h到FFh借助于包括在部分描述符05h到FEh的链接信息链接到部分描述符05h,它们在部分描述符表中形成一个未用的部分描述符的链接表,部分描述符05h放在链接表首。部分描述符FF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由部分描述符FFh描述的部分在链接表上是最后一个未使用的部分描述符。
图9是示意图,示出记录在B盘U-TOC中数据的细节,反映该盘的记录状态。
记录在B盘开端的一个部分的道M3的数据被删除,该部分被作为自由区处理。作为自由区处理的部分由部分描述符01h描述,后者由设置成01h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FRA指向。该自由区的起始地址000和终止地址049被列入部分描述符01h。因为在址050开始在地址399结束的整个可记录用户区被用于如图7B所示那样记录数据,部分描述符01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由部分描述符01h描述的部分是仅有的自由区。
对于道#1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TN01设成02h,指向部分描述符02,后者用于列入用于储存道M4的一个部分的起始地址050和终止地址124。部分描述符02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部分描述符02h没有任何链接。
对于道#2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TN02被设成03h,指向部分描述符03h,后者用于列入用于储存道M5的一个部分的起始地址125和终止地址274。部分描述符03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部分描述符03h没有任何链接。
对于道#3的部分描述符指针P-TN03被设成04h,指向部分描述符04h,后者用于列入用于储存道M6的一个部分的起始地址275和终止地址399。部分描述符04h的链接信息设成00h,指出部分描述符04h没有任何链接。
部分描述符指针P-EMPTY和部分描述符05h到FFh设成与A盘的U-TOC那样相同的状态,如图8所示。
5.无缝记录操作的处理
实现无缝记录操作的处理过程参考图10显示的流程图来解释。用此图中的流程图表示的处理过程是通过完成主控制器20本身的控制过程以及经过主控制器20的控制完成A驱动单元100的系统控制器的控制过程来实现的。
在本例中,无缝记录操作从在A驱动单元0中的数据记录开始,延续到在B驱动单元100中的数据记录。为使说明便于理解,当在B驱动单元100中的数据记录完成时,无缝记录操作结束。
如图所示,流程图从S101步骤开始,此时用户将记录/回放装置设成无缝记录模式,开始无缝记录操作。在步骤S101,A驱动单元0完成控制过程,起动将数据记录到安装在A驱动单元0的A盘的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的S101,B驱动单元100实现控制过程,完成与A驱动单元0同步的空操作。
此时,系统时钟发生电路26为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的信号处理提供同样的系统时钟信号。
于是,A驱动单元0根据系统时钟信号完成信号处理,精确地记录送到A盘的声频数据。另一方面,B驱动单元100共享和提取送到A驱动单元0的声频数据,完成信号处理但实际上不将数据记录到B盘。由B单元驱动100完成的信号处理称为空操作。
因为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都根据同样的时钟信号完成对同样的输入数据的处理,处理过程以同步的信号处理定时完成。
因为如上所述A驱动单元0在A盘上记录数据而B驱动单元100完成空操作,B驱动单元能够在图6A上点a指示的时刻容易地起动记录数字,图6A上的a点与图6B上的a点同步。
在一个驱动单元的空操作过程中,安装在该驱动单元的盘可以更换而不引起任何问题。
在S101后的步骤102,A驱动单元0进入记录余留时间Trm(A),它等于或短于事先设定的双重记录时间T。记录余留时间Trm(A)是作为将A盘上留下的可记录区的大小转换成时间间隔而获得。
因为记录余留时间Trm(A)在A102步骤判断为等于或短于双重记录时间,处理过程继续进行到步骤S103,在此时至今一直进行空操作的B驱动单元100开始真实地将数据记录到B盘。在起动B驱动单元100的记录操作时,主控制器20、系统控制器11和系统控制器111执行控制将B驱动单元100的缓冲存储单元113中的数据写指针设成与A驱动单元0的存储器控制器12指定的在缓冲存储单元13中数据写指针相同的值。数据写指针是缓冲存储单元13或113的一个位置的地址,数据是从此位置传送到盘中的。其结果是,数据能够从精确对应于图6A中点a指示的数据位置的地方开始记录入B盘。
在下面叙述的在A盘上记录数据的A102到S108处理过程的时间间隔是上述图6A和6B中涉及的双重处理周期时间T。
在下一步骤S104,试图使用上述的检测技术检测道界限。如果没有检测到道界限,处理流程进到步骤S107。另一方面,如果检测到道界限处理流程进到步骤S105。
在步骤S105检测到的道界限被检验以形成一个判断,判断该道界限是否为了S104步骤在双重记录时间T中首次检测到的道界限。如果该道界限不是在双重记录时间T中首次检测到的道界限,则处理流程不做任何事情而进入到步骤S107。另一方面,如果该道界限是在双重记录时间T中第一次检测到的道界限,处理流程进入到步骤S106,在那里道界限的位置被取作为以前在图6A中标出的点C,并且相应于A盘和B盘上的点C的数据记录地址被储存。
详细说来,典型地是如下方式储存地址。在A驱动单元中系统控制器11输入A盘上一个地址,在该地址上借助于编码和解码单元8从地址解码器10记录相应于C点的地址,系统控制器11还将该地址存入内部的RAM(随机存储器)。同样,在B驱动单元中系统控制器111输入B盘上一个地址,在该地址上借助于编码和解码单元108从地址解码器110记录对应于C点的地址,系统控制器111还将该地址存入内部的RAM(随机存储器)。
在完成步骤S106的处理,流程进到步骤107。
按照在步骤S105完成处理过程,在双重记录时间T检测到的第二个和以后的道界限被忽略,对那样的道界限不设置点C。从以前的描述,参照图6A很明显,点C也对应于从做过无缝记录操作的一个盘切换到另一个盘的回放操作的位置。因此在双重记录时间T中只需设置一个C点。就是说不需要设置2个或更多的C点。S105的处理过程被完成,只有一个C点在双重记录时间T内被设置。
在步骤S107,A盘的记录余留时间Trm(A)被检查,形成一个判断,判断Trm(A)是否已变为等00,即在A盘上为记录数据的整个可记录区是否已经用完。
如果A盘的记录余留时间Trm(A)尚未等于00,处理流程回到步骤S104。另一方面,如果A盘的记录余留时间Trm(A)已经等于00,处理流程进到步骤S108,在这里结束A驱动单元0的向A盘记录的操作。在图6A和6B示出的C点后面完成下面将叙述的处理过程。即记录操作继续到由B驱动单元100完成的在B盘上记录数据的操作。
在步骤S109,B驱动单元100进入一个状态,等待B盘的记录余留时间Trm(B)变成等于00,即整个B盘上为记录数据的可记录的区已经用完。
当B盘的记录余留时间Trm(B)在步骤S109判断为0,处理流程进到步骤S110,在这里完成一个控制处理过程,结束B驱动单元100进行的在B盘中记录数据的操作。
如果用户作了终止B驱动单元110在B盘进行记录数据的操作,则处理流程也进到步骤S110,在那里完成一个控制过程结束B驱动单元100进行的在B盘中记录数据的操作。但应该注意,此特征没有在图10的流程图中明确地画出。
在下一步骤S111,根据至今完成的记录操作的结果更新A盘的U-TOC。同样,在下一步骤S112,在离开图10中的流程图表示的程序以前,根据至今完成的记录操作的结果更新B盘的U-TOC。在S111和S112步骤完成的处理过程把A盘和B盘的U-TOC置于分别由图8和图9显示的状态,其中用于至今记录节目的道指定升序的道号,以节目记录的次序控制道。此外,A盘上C点后面的数据记录区和B盘上C点前面的数据记录区都处理成自由区。
按照上述过程流程图,流程可以从步骤S104经由步骤S107到步骤S108而跳过步骤S105和S106。
上述处理流程图相应这样的情况,由于非常长的道节目,在A盘记录数据的操作从双重记录时间T开始时未检测道界限而结束。在这样的情况,步骤S108和其后的步骤的处理过程可以不设置C点而完成。因此,在步骤S111上不完成特殊的处理过程来更新A盘的U-TOC,将对应于双重记录时间T的数据记录区的后面部分设成自由区。同样,在步骤S112上不完成特殊的处理过程来更新B盘的U-TOC,将对应于双重记录时间T的数据记录区的前面部分设成自由区。就是说,采取一个动作将图6A和6B,或图7A和7B中影阴线的方块指出的数据记录区处理成可以从中回放数据的区。
当然,可以继续上述的实施例,使通过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在3个或更多的盘上允许完成无缝记录操作。实现这样配置的处理过程也能在参照图所示流程图的处理过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6.无缝回放操作的处理
实现一个无缝记录(疑是“回放”)操作的处理过程通过图11的流程图来解释。在无缝记录(回放)操作中数据从那些完成无缝记录而未丢失信息的盘中回放。由该图的流程图表示的处理过程借助完成主控制器20本身的控制过程和执行主控制器20的控制后A驱动单元0的系统控制器11和B驱动单100的系统控制器111的控制过程来实现。
在本例中,无缝回放操作从重现B驱动单100的数据开始。为使解释更容易理解,当B驱动单元100上的数据重现完成时无缝回放操作结束。
典型地,在以无缝回放模式开始回放过程的操作之前将完成无缝记录操作的A盘和B盘分别装在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上。
应该注意,在A盘的回放操作正在进行之际也可以把B盘装在B驱动单元100上。
如图所示,流程从步骤S201开始,此时A驱动单元进行控制处理,起动从安装在A驱动单元0的A盘上回放数据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一个回放操作意味着从A盘和B盘读出数据,将数据分别储存到缓冲存储单元13和113,且分别将数据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和114。
在下面的步骤S202,A驱动单元进入等待状态,等待将从A盘读出的数据存到缓冲存储单元13的操作完成。当将从A盘读出的数据存到缓冲存储单元的操作被判断已完成,处理流程继续到步骤S203,此时B驱动单元100完成控制过程,开始从安装在B驱动单元100上的B盘回放数据且储存这些数据到缓冲存储单元113的操作。在此操作开始的时刻,A驱动单元0继续一个操作,将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3的余留数据传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
B驱动单元100开始一个操作,将储存在缓冲存储单元113的数据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14,其时间与A驱动单元0将缓冲存储单元13的余留数据传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器单元14的操作终止时刻同步。
在B驱动单元100起动回放操作的定时与在A驱动单元0结束回放操作的定时以如下方式同步。首先,系统时钟发生电路26向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发同样的时钟信号。其次,规定了预定字数的数据从缓冲存储单元13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的时间间隔。第三,当从缓冲存储单元13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的传送结束时,与此传输定时同步,B驱动单元100开始将数据从缓冲存储单元113传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14。通过系统控制器11与系统控制器111合作完成必要的控制处理,执行定时控制。
处理的流程走到步骤S204,形成一个判断,判断用户是否做了一个中止回放操作的操作。如果用户做了中止回放操作的操作,则至今从B盘回放数据的操作结束,由图11中流程图表示的程序结束。另一方面,若用户没有做出中止回放操作的操作,则处理流程进到步骤S205。
处理的流程走到步骤S205,形成一个判断,判断包含将从B盘读出的数据送到缓冲存储单元113的操作和将数据从缓冲存储单元113传送到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的回放操作是否已经完成。如果尚未完成,处理流程回到步骤S204。另一方面,如果判断回放处理过程已经完成,在离开图11表示的流程图的程序以前回放过程结束。
在无缝回放操作中还有可能提供一个配置,借助于在A驱动单元0和B驱动单元100之间交替切换,数据能从3个或更多的盘上回放,在图11的流程图表示的过程的基础上可以容易地实现回放操作。
7.第二个实施例
下面解释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12是一个示意图,示出本第二个实施例实现的记录/回放装置的配置。与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应用的记录/回放装置中的部件相同的那些用与图1同样的标号标记,其解释不再重复。
如图12所示,在第二个实施例中A驱动单元0A和B驱动单元100A共享数据控制电路30、存储器控制电路12、缓冲存储单元13、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和输入输出部件,后者用于从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输入模拟量信号或向其输出模拟量信号。输入/输出部件是D/A转换器15、声频输出终端16、A/D转换器19和声频输入终端18。完成第一实施例的主控制器20的功能(包括记录/回放装置的全局控制)的系统控制器11、输入和输出数字数据到系统控制器11的输入/输出部件对于A驱动单元0A和B驱动单元100A也是共用的。数字量输入/输出部件是数字量接口单元23、数字量输入终端24和数字量输出终端25。
在此配置中,储存在存储缓冲单元13的数据能通过存储控制器12和数据控制电路30传输到A驱动单元0A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和B驱动单元100A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108。
例如在记录或回放操作中数据控制电路30形成一个存储控制器12与A驱动单元0A中使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路,或者与B驱动单元100A中使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108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路。特别在记录操作中,数据控制电路是功能电路部件,它形成从存储控制器12到A驱动单元0A使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及B驱动单元100A使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108的数据传输通路。数据控制线30的操作由系统控制器11所控制。
在此配置中,共用的功能电路部件,即记录/回放信号处理系统为A驱动单元0A和B驱动单元100A所共享。因为共用功能电路部件分别由从盘中读出数据和将数据写入盘中的功能电路部件所提供,必须提供一个公共的时钟信号到A驱动单元0A和B驱动单元100A。
因此,图1显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使用的系统时钟发生电路26可以省去。在图12显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情况,提供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借助于声频压缩编码和声频解压缩解码单元14,或在压缩以前或在其后检测声频数据输出的低电平信号。但是,应该注意,低电平信号检测单元27也能用来借助于A/D转换器19或数字接口单元23检测声频数字输出的低电平信号,如图1中第一个实施例的情况一样。
另外,由具有这样配置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记录/回放装置中可能借助于图10所示的流程图实现无缝记录操作。
在第二实施例的配置中当步骤S102中的判断得到肯定的结果,控制转到其后的步骤S103,开始将数据记录到B盘的操作,此时操纵数据控制电路30的操作,使得从缓冲存储单元13读出的而原本传送到用于A驱动单元0A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的数据也送到用于B驱动单元100A的编码和解码单元108。
同样,由具有这样配置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记录/回放装置中可能借助于图11所示的流程图实现无缝回放操作。
在这种情况数据控制电路30形成一个从A驱动单元0A利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到存储控制器12的数据通路,从A盘读出的数据存入缓冲存储单元13。在从A盘回放的操作完成的时刻数据控制电路30形成一个从B驱动单元100A利用的编码和解码单元8到存储控制器12的数据通路,起动从B盘读出数据的操作,从B盘读出的回放数据存入缓冲存储单元13。
此时,适当地设置指向缓冲存储单元13的指针,使从B盘读出并存入缓冲存储单元13的回放数据正确地与刚才从A盘读出的回放数据连接起来。详细地说,从B盘读出的回放数据的起点直接跟在从A盘读出的回放数据的终点之后。其结果是,能够输出回放节目而没有间歇。
在第二实施例中,A盘和B盘的U-TOC自动地更新,从而把接在A盘上C点后面的记录数据区和B盘上C点前面的记录数据区各自处理成自由区。然而,应当注意,用户也能够进行编辑操作,产生相同记录状态,替代让U-TOC自动更新。
在A盘上C点后面的记录数据区和B盘上C点前面的记录数据区都能处理成能复现的区而不是自由区。当这种情况有可能完成一个无缝回放操作,其中这些区的数据在双重处理过程中不复现。
在图7A和7B所示的例子中由影阴线示出的方块每个都能处理成可复现的区。
在此情况,在A盘上记录道M4的部分处理成道#4。在B盘上记录道M3、M4、M5和M6的部分分别处理成道#1、#2、#3和#4。
特别在无缝回放模式,当从记录M3的道#3(A盘上直接先于道M4的道)回放数据的操作完成时,A盘的回放操作结束,不从记录M4的道#4中回放数据。当完成了A盘的回放操作开始从B盘的回放数据的操作时,记录M3的部分(第一道或道#1)的数据不回放。而从记录M4或道#2的部分回放数据的操作开始。
8.第三个实施例
下面叙述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
图13是表示由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实现无缝记录操作处理过程的流程图。与图10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中对等的步骤用同样的号标记,不再重复解释。
如图13所示,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当在步骤S104检测到道界限位置时,处理流程进到步骤S113,在此步骤,上述图6A中叙述的道界限的位置指示点C被临时性地确定,在盘A和盘B上对应C点的数据记录地址作为临时性信息典型地被存入内部的RAM。在步骤S104中,每当道界限的位置被检测到时那些地址被储存。处理流程然后从步骤S113进到步骤S107。
步骤S114插入步骤S108和步骤S109之间。在步骤S114,将步骤S113中临时确定的C点设置成指示道界限的正式位置的C点。此外,相应于A盘和B盘上正式点C的数据记录地址作为正式地址信息储存。
处理流程然后从步骤X114进到步骤S109。
在第三个实施例的情况,最终确定的正式C点表示在图6A和图6B示的双重记录时间T的时间周期内最终检测到的道界限位置。例如,假设有2个或更多的道界限在双重记录时间T的时间周期内被检测到。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点C代表最后一个道界限的位置,有可能使用A盘在无缝记录操作中能够记录最大数据量的记录数据。如果在双重记录时间T的时间周期内只有1个或没有道界限被检测到,第三实施例提供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记录效果。
这些实施例每个都是本发明对微型盘系统的应用。但是应该注意到,本发明也能应用到不是微型盘系统盘形记录介质的其他记录介质上。例如本发明也能用于如带形记录介质或固态存储那样记录介质的记录/回放装置。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在借助于具有多个驱动单元的记录/回放装置实现的无缝记录操作中,当正处在记录过程的一个驱动单元上安装的记录介质上余下的可记录区的大小等于或小于一个预定值,则无缝记录操作转到另一个驱动单元上继续进行。因此,在无缝记录操作中,在进行前一个记录过程的驱动单元的在末端的预定段复盖在另一个驱动单元上的在起始部分的预定段,导致双重的段,在那里记录数据有双份。
其结果是在延伸到2个记录介质的无缝记录操作记录的数据中没有丢失信息。
为记录双重数据在2个记录介质上可以设置一个指针,指向双重段上的一个特殊位置。在无缝回放操作中,此指针指示首先进行回放处理的记录介质的回放终点和进行后续回放处理的另一个记录介质的回放起点。
在上述无缝回放操作中,在完成首先进行回放处理的记录介质的记录数据操作后从进行后续回放操作的另一个记录介质回放数据,借此,能从记录的数据回放数据而没有信息丢失。
在这样的无缝回放操作中,在指针指示的数据位置上结束进行第一个回放操作的记录介质的回放处理过程,且在同一指针指示的数据位置上开始进行后续回放操作的记录介质的回放处理过程。如果重现的数据例如是声频数据,声频数据能连续输出,使节目的回放不会使用户有不协调的感觉。
在无缝记录操作中获得的记录数中擦除前一个记录过程的记录数据中由指针指示位置后面的数据以及后一个记录过程的记录数据中由同一指针指示位置前面的数据,前一记录过程的记录介质上记录数据的末端与后一记录过程的记录介质记录数据的起始端相连。借助于收听从记录介质回放的节目,很容易认为两个盘是相互联系的。使用户很容易通过典型的库管理来控制盘。
在上述配置中,通过设置指向道界限位置指针,在无缝记录操作中记录在盘上的数据永远不会在道的中间开始或结束,其结果是用户很容易执行库管理,和使用用户喜欢的盘。
至于无缝回放操作有可能提供一个配置很容易地实现无缝回放过程,这需要利用一个事实,在两个连续的道之间存在间隙,它相应于低电平信号的位置,这就不需要通过在道的中间的连接得很好的声频数据故意提供一个功能,输出声频信号而避免声音间歇。
为了设置一个指针指向上述道界限的位置,必须通过参照数据中的子码检测一个节目的界限,并将指针设在检测的节目指针的位置。另一种方法是取益于节目界限一般相应存在于节目之间低电平信号的数据段,可能将指针设在检测的低电平信号的数据段上。这种方法可以使用这样的配置容易地实现,在这配置中检测低电平信号数据段的功能从开始为诸如记录操作中自动道分割的目的而提供。
在由本发明提供的,带有对2个或多个驱动单元中每一个都提供信号处理电路的配置的记录/回放装置中,对首先进行记录/回放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信号处理电路系统与进行后续记录/回放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信号处理系统同步,其方法是提供同一时钟信号给两个系统。当对首先进行记录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信号处理电路系统在向记录介质记录数据时进行后续记录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信号处理电路系统在进行空操作。这样,对进行后续记录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信号处理电路系统从一个记录指针指向的位置起动,该指针与对首先进行记录处理的记录介质的信号处理电路的记录指针具有相同的值。其结果是按照本发明一个无缝记录操作很容易实现。
在由本发明提供的,带有为2个或多个驱动单元共享共同的信号处理电路系统的配置的记录/回放装置中,控制过程是这样实现的,在进行后续记录处理的记录介质所在的驱动单元进行后续记录过程开始时,以前只供给首先进行记录处理的记录介质所在的驱动单元数据的共同信号处理电路系统也将数据提供给进行后续记录过程的记录介质所在的驱动单元。

Claims (10)

1.一种记录方法,用于在记录操作中连续地将记录数据保存在多个记录介质上,即使在将所述记录操作从任何一个所述记录介质切换到另一个所述记录介质的情况数据仍保持连续,所述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检测邻近正在进行前一个记录操作的安装在所述的第一个记录装置中的第一个记录介质的可记录区的终点的位置;
起动所述第二记录装置的后续记录操作,该装置在所述的第一个记录装置的所述前一记录操作达到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前一直等待所述后续操作的起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得记录在邻近装在所述第一记录装置上的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的区域的数据与记录在邻近装在所述第二记录装置上的所述第二个记录介质的可记录区的起点的区域的数据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计算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上可记录区的大小;
将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上可记录区的所述计算大小与表示邻近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终点的位置的预定值进行比较,以便检测所述第一记录装置的所述前一个记录操作是否达到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
根据所述第一记录装置的所述前一个记录操作是否达到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的检测结果起动所述第二记录装置的所述后续记录操作,该装置一直在等待所述后续记录操作的起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记录介质具有一个控制区,用于记录已经记录数据的长度;和
在计算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可记录区的大小的所述步骤中,所述的大小是根据记录在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控制区中的已经记录数据的所述长度计算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计算可记录区大小步骤中的计算输出结果与表示邻近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的位置的预定值进行比较,并当发现在所述计算可记录区的大小的步骤的所述计算输出结果比所述的预定值小,就确定已检测到邻近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的所述终点的所述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记录数据界限的部分是在邻近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的所述位置与所述第一个记录介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之间被检测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表示所述记录的数据的信号电平在持续至少一个预定时间周期内等于或低于预定的电平,则认为作为所述记录数据界限的部分已被检测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个记录介质具有一个控制区,用于记录控制已经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上的数据的控制信息;
所述的第二个记录介质具有一个控制区,用于记录控制已经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数据的控制信息;
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列步骤:
一旦所述的数据界限装置在邻近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的所述位置与所述的第一个记录介质的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终点之间的第一个地带,或者在邻近所述第二个记录介质的所述起始点的用于记录与所述第一地带同样的记录数据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第二个地带检测到一个所述记录数据的一个数据界限,则储存记录数据在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的第一地址和记录数据在所述第二个记录介质上的记录位置的第二地址;
通过编辑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控制区内的所述控制信息,擦除在邻近于所述第一地址的区域中的数据;
通过编辑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控制区内的所述控制信息,擦除在邻近于所述第二地址的区域中的数据的擦除步骤。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可记录区的大小变得等于一个预定值时,所述的第一记录装置停止操作。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
计算在所述第一个记录介质上的一个可记录区的大小;
提取附在所述记录数据后的数据长度信息;和
起动所述第二记录装置的后续记录操作,该装置基于所述可记录区的所述计算大小和所述关于记录数据长度的提取信息一直等待所述后续记录操作的起动。
CNB991069730A 1998-05-29 1999-05-31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80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9589/98 1998-05-29
JP10149589A JPH11339447A (ja) 1998-05-29 1998-05-29 記録再生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939627A Division CN1758365A (zh) 1998-05-29 1999-05-31 记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37764A CN1237764A (zh) 1999-12-08
CN1255808C true CN1255808C (zh) 2006-05-10

Family

ID=154785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10697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5808C (zh) 1998-05-29 1999-05-31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A2005100939627A Pending CN1758365A (zh) 1998-05-29 1999-05-31 记录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100939627A Pending CN1758365A (zh) 1998-05-29 1999-05-31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272088B1 (zh)
JP (1) JPH11339447A (zh)
KR (1) KR100547053B1 (zh)
CN (2) CN1255808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5656B1 (en) * 1999-04-13 2002-09-03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cal storage media
EP1103973A3 (en) * 1999-11-18 2002-02-06 Pioneer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information
JP4304796B2 (ja) * 1999-11-30 2009-07-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ダビング装置
US7023789B2 (en) * 1999-12-21 2006-04-04 Robert Bosch Gmbh Playbac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for selective storage of data as a function of data compression method
JP3589152B2 (ja) * 2000-05-02 2004-11-17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3677205B2 (ja) 2000-11-08 2005-07-27 株式会社東芝 複数記録面対応の情報記録装置及び複数記録面対応の情報記録方法
JP3607630B2 (ja) * 2001-03-16 2005-01-05 株式会社東芝 複数の記録メディアの映像記録再生方法及び装置
TW566041B (en) * 2001-07-06 2003-12-11 Hitachi Ltd Digital data recording device and output device
EP1508862A1 (en) * 2003-08-21 2005-02-23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Method for seamless real-time splitting and concatenating of a data stream
US7480441B2 (en) * 2001-12-20 2009-01-20 Thomson Licensing Method for seamless real-time splitting and concatenating of a data stream
EP1326246A3 (en) * 2001-12-27 2010-09-15 Panasonic Corporation Device for recording and playing stream data
JP2004014084A (ja) * 2002-06-11 2004-01-15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情報再生記録システム、情報再生記録方法、情報再生記録処理プログラム
KR100892976B1 (ko) * 2002-11-27 2009-04-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밀도 광디스크의 멀티 경로 데이터 스트림 재생방법
JP4100340B2 (ja) * 2003-12-22 2008-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US8355617B2 (en) * 2003-12-26 2013-0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6004503A (ja) * 2004-06-16 2006-01-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データ記録再生装置
KR100629512B1 (ko) * 2004-09-20 2006-09-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설정가능한 녹화시간을 자동으로 제한할 수 있는 녹화기기및 설정가능한 녹화시간 자동제한방법
KR100599162B1 (ko) * 2004-09-20 2006-07-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합녹화를 자동설정할 수 있는 복합녹화기기 및 복합녹화자동설정방법
US20070234623A1 (en) * 2004-12-22 2007-10-11 Carney Sean R Apparatus for securing a device to a weapon
JP4419850B2 (ja) * 2005-01-14 2010-02-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録画再生装置
KR20060088419A (ko) * 2005-02-01 2006-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크 교환시기 표시방법
JP2006302052A (ja) * 2005-04-22 2006-11-02 Hitachi Ltd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ジタル放送システム
CN1731827A (zh) * 2005-08-04 2006-02-08 北京华傲精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录像装置、摄录一体装置和音视频编辑系统
US7676192B1 (en) * 2005-12-21 2010-03-09 Radio Shack, Corp. Radio scanner programmed from frequency database and method
JP5755035B2 (ja) * 2011-06-08 2015-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ITRM20130728A1 (it) * 2013-12-31 2015-07-01 Prb S R L Metodo di scambio comandi tramite disco usb e relativi dispositivi che ne permettono l¿implementazio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3521A (en) * 1991-02-08 1999-10-05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dubbing mode
JP3557721B2 (ja) * 1995-05-11 2004-08-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3541535B2 (ja) * 1995-11-27 2004-07-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再生装置
JPH10199213A (ja) * 1996-12-27 1998-07-31 Pioneer Electron Corp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1339447A (ja) 1999-12-10
KR100547053B1 (ko) 2006-02-01
CN1237764A (zh) 1999-12-08
US6272088B1 (en) 2001-08-07
KR19990088622A (ko) 1999-12-27
CN1758365A (zh) 2006-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55808C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086048C (zh)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232981C (zh) 编辑方法
CN1222177C (zh) 用于记录或再现数据的信息记录装置及方法
CN1097265C (zh) 用于记录介质的记录方法及装置
CN1134785C (zh) 记录/重放装置、重放装置和记录装置
CN1104006C (zh) 自动编辑/记录设备和装有此设备的复制系统
CN1150540C (zh) 转录装置
CN1177816A (zh) 删除节目规定部分的编辑方法及其编辑装置
CN1220462A (zh) 分配系统、分配方法、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N1213424C (zh) 复制设备和复制方法
CN1346128A (zh) 记录介质、编辑方法和编辑设备
CN1551197A (zh) 一种信息存储方法
CN1265376C (zh) 复制设备和复制方法
CN1457494A (zh) 转录设备
CN1145963C (zh) 编辑设备与编辑方法
CN1143311C (zh) 介质上记录压缩音频数据的方法及装置和传送该数据的方法
CN1145951C (zh) 记录和再现设备、再现设备、记录和再现方法及再现方法
CN1192385C (zh) 记录装置、记录方法以及伴录装置
CN1251230C (zh) 记录装置及记录方法
CN1215209A (zh) 同时记录和监视从伺服器发出的数据的记录装置的方法
CN1130714C (zh) 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记录和/或从记录介质上重播的方法及装置
CN1256731C (zh) 再现装置、记录装置、再现方法和记录方法
CN1122266C (zh) 记录恒定寂静区间的装置和方法
CN1244930C (zh) 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