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3734A -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3734A
CN108603734A CN201680081513.7A CN201680081513A CN108603734A CN 108603734 A CN108603734 A CN 108603734A CN 201680081513 A CN201680081513 A CN 201680081513A CN 108603734 A CN108603734 A CN 1086037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frame parts
exchange elements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15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3734B (zh
Inventor
百濑逸平
高田胜
津田启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03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3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3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3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5/00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 D21H15/02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ed by configur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07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 F28F9/0075Supports for plates or plate assembl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20)具备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21)、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沿着轴向延伸的每个边上的多个框架部件(22)、以及覆盖热交换元件(21)的与轴向垂直的端面且连结多个框架部件(22)的罩部件(23),在多个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各连结部,设有允许框架部件(22)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间隙(25、26)。由此,多个框架部件(22)能够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移动。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在利用该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换气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进行建物内部换气的换气装置,已知的是具备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热交换换气装置:在构成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元件的拐角部(角部)粘接拐角引导件(框架部件),并且固定到覆盖热交换元件的端面的罩上,从而保护热交换元件的角部以及确保热交换换气装置主体与热交换元件抵接的抵接部的气密性。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5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一般由特殊加工纸形成的热交换元件由于因经过热交换元件的空气而反复经历干燥和湿润,故而存在因长期间的使用而缩小的倾向。因而,在将粘接于热交换元件的角部的框架部件固定到罩上的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由于热交换元件缩小,所以会导致框架部件变形,热交换元件与框架部件的粘接剥离,热交换元件变形、破损。其结果,在热交换元件与框架部件之间以及热交换元件内部间形成间隙,经过该间隙有气流从供气风路以及排气风路的一方风路朝另一方风路泄漏,存在换气风量变化、排气流所含的污染因素混入供气流、热交换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即使因长期间的使用而热交换元件缩小也能够抑制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发生气流泄漏的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是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具备: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以及被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沿着轴向延伸的每个边上的多个框架部件。所述多个框架部件能够随着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变形而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可发挥即使因长期间的使用而热交换元件缩小也能够抑制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发生气流泄漏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框架部件与罩部件连结的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框架部件与罩部件连结的连结部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元件缩小的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热交换器被安装到框体内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相对框体插拔热交换器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热交换器的安装状态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第1可动导轨向框体的安装位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3侧板中的第1可动导轨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第4侧板中的第1可动导轨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第3侧板中的第2可动导轨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4侧板中的第2可动导轨的安装部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进行详细说明。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概略主视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概略俯视图。热交换换气装置1是安装于顶棚背侧的空间、经由管道(未图示)进行供气排气的全热交换形式的换气装置。热交换换气装置1具备:形成外轮廓的框体10;能进行插拔地被收纳在框体10内的棱柱状(实施方式1中为四棱柱状)的热交换器20;以及在框体10内支撑热交换器20的多个支撑部件30。
框体10形成为六面体形状,该六面体形状具有:配置在室外侧的第1侧板11;与第1侧板11相向且配置在室内侧的第2侧板12;在第1侧板11以及第2侧板12之间延伸的第3侧板13;与第3侧板13相向且在第1侧板11以及第2侧板12之间延伸的第4侧板14;安装在第1侧板11、第2侧板12、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的上部的顶板15;以及安装在第1侧板11、第2侧板12、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的下部的底板16。框体10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设置状态下,顶板15位于铅直方向Y的上侧,底板16位于铅直方向Y的下侧。
在第1侧板11,设有吸入室外空气的室外侧吸入口111和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的室外侧排气口112。另外,在第2侧板12,设有吸入室内空气的室内侧吸入口121和将从室外侧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外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室内侧吹出口122。第3侧板13如图2所示那样具有能够相对框体10插拔热交换器20的维护开口130。另外,在第3侧板13,装拆自如地安装有封闭维护开口130的维护罩40。在维护罩40的内侧,粘贴有与热交换器20的端面以及维护开口130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部件41。
框体10具有作为彼此独立的风路划分出供气风路以及排气风路的第1壳体17以及第2壳体18,供气风路使室外侧吸入口111与室内侧吹出口122连通且使供气流朝图1所示的实线箭头方向流动,排气风路使室内侧吸入口121与室外侧排气口112连通且使排气流朝图1所示的虚线箭头方向流动。第1壳体17保持被配置在排气风路的中途并产生排气流的排气送风机42。另外,第2壳体18保持被配置在供气风路的中途并产生供气流的供气送风机43。
热交换器20如图1所示那样,在框体10的中央部,配置在供气风路的中途以及排气风路的中途,形成供气风路以及排气风路的一部分。热交换器20如图1所示那样,四个角落的角部20a由固定于框体10的多个支撑部件30支撑。
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2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热交换器20的分解立体图的图,图4是示出热交换器20的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热交换器20具备: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21;被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沿轴向X延伸的每个边21a上的4个框架部件22;以及覆盖热交换元件21的与轴向X垂直的端面21b且连结多个框架部件22的两个罩部件23。在实施方式1中,框架部件22为4个,但框架部件2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个。
热交换元件21由特殊加工纸形成,呈现在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切断而成的切断面为正方形的棱柱形状。还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元件21也可以是在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切断而成的切断面为长方形的棱柱形状,还可以是在与轴向X垂直的平面切断而成的切断面为多边形的棱柱形状。即,热交换器20也可以形成为多棱柱状。热交换元件21的详细构成的图示省略,具有供气空气流通的多个供气通路和排气空气流通的多个排气通路。各供气通路与各排气通路作为彼此独立的风路交叉。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各框架部件22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框架主体22a;以及在框架主体22a的两端沿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出的凸部22b。框架主体22a形成为能够与热交换元件21的边21a抵接,在与该边21a抵接的部分,涂敷粘接剂或者密封剂。由此,各框架部件22通过粘接而固定在热交换元件21的各边21a上。
罩部件23如图4所示那样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形成为四边形状且与该端面21b抵接的罩主体23a;以及形成在罩主体23a的与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抵接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四个角落的角部231且朝向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凹陷的多个凹部23b。罩主体23a在与热交换元件21相反侧的面上安装有在维护时使用的把手44。
各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在连结部24连结。连结部24具有上述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和罩部件23的凹部23b。图5以及图6是示出热交换器20的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连结部24的说明图。如图5所示那样,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滑动自如地收纳在罩部件23的凹部23b内,从与热交换元件21相反的一侧覆盖该凹部23b。
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如图5所示那样具有在凸部22b的末端22c(以下称为凸部末端22c)与凸部22b的基端22d(以下称为凸部基端22d)之间从两侧部朝内侧突出的框架侧卡固部22t。另外,罩部件23的凹部23b具有能够与上述框架侧卡固部22t卡固的呈钩形状的两个罩侧卡固部23t。框架侧卡固部22t与罩侧卡固部23t能够通过卡扣配合(snap fitting)进行连结。由此,能够使得凸部22b与凹部23b不容易脱落,因而,在组装过程中在安装一端侧之后安装另一端侧时,能够抑制框架部件22脱离罩部件23,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结。这样,通过使罩部件23抵接于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将被粘接在热交换元件21的各边21a上的各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由特殊加工纸形成的热交换元件21的形状。
如图5所示那样,在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连结部24设有间隙25、26。间隙25、26允许框架部件22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间隙25设置在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的凸部末端22c与罩部件23的凹部23b的凹部基端23d之间。另外,间隙26设置在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的凸部基端22d与罩部件23的凹部23b的凹部末端23c之间。在实施方式1中,凹部末端是罩侧卡固部23t的末端。
热交换元件21由于热交换换气装置1长期间被使用,有时会因经过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空气而反复经历干燥和湿润,从而膨胀或缩小。图7是示出热交换元件21缩小的方向的示意图。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收缩。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20如上述那样,在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连结部24,设有允许框架部件22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间隙25、26。根据该构造,即便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缩小,如图6所示那样也能够使框架部件22以间隙25、26的量向接近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的方向移动。
这样,热交换换气装置1在因长期间的使用而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缩小时,通过使框架部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框架部件22变形、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架部件22的粘接剥离、热交换元件21变形或破损。因此,热交换换气装置1使得在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架部件22之间以及热交换元件21内部间不会形成间隙,能够良好地抑制气流从供气风路以及排气风路的一方泄漏到另一方而导致换气风量变化、排气流所含的污染因素混入供气流、热交换效率降低。
在实施方式1中,间隙25、26全都为相同长度,优选的是根据长期间使用而定的热交换元件21的最大缩小长度的一半。通过将间隙25、26全都设为相同长度,能够抑制位于对角线上的框架部件22的可动量的偏差,可良好地抑制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从初期的安装状态下的位置移开。
通过将间隙25、26的长度设为热交换元件21的最大缩小长度的一半,能够至少以间隙25、26的量使框架部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框架部件22变形、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架部件22的粘接剥离、热交换元件21变形或破损。
接着,对框体10内的热交换器20的支撑构造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顶板15侧(图1中的上侧)的边21a上的框架部件22称为第1框架部件221,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底板16侧(图1中的下侧)的边21a上的框架部件22称为第2框架部件222,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第1侧板11侧(图1中的左侧)的边21a上的框架部件22称为第3框架部件223,以及将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第2侧板12侧(图1中的右侧)的边21a上的框架部件22称为第4框架部件224。
图8是示出热交换器20被安装在框体10内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相对框体10插拔热交换器20时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8以及图9所示那样,热交换器20在框体10内,能够朝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个方向侧转动,以及能够朝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另一个方向侧转动。
如图8所示那样,在热交换器20的第1框架部件221,沿着框架主体22a粘贴有密封部件51。密封部件51的第1侧板11侧的端面51a,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与经过热交换元件21的热交换元件21的顶板15侧的边21a以及底板16侧的边21a和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的面A(以下简称为“面A”)平行地延伸。在热交换器20的第2框架部件222,沿着框架主体22a粘贴有密封部件52。密封部件52的第2侧板12侧的端面52a与面A平行地延伸。
在热交换器20的第3框架部件223,沿着框架主体22a粘贴有密封部件53。密封部件53的顶板15侧的端面53a,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与经过热交换元件21的第1侧板11侧的边21a以及第2侧板12侧的边21a和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的面B(以下简称为“面B”)平行地延伸。在热交换器20的第4框架部件224,沿着框架主体22a粘贴有密封部件54。密封部件54的底板16侧的端面54a与面B平行地延伸。
如上述那样,热交换器20由多个支撑部件30支撑。多个支撑部件30如图8所示那样包围热交换器20地配置。多个支撑部件30具有:固定于框体10的第1固定导轨31以及第2固定导轨32;以及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由框体10支撑的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也作为对热交换器20施加朝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个方向侧的转动力F的转动力施加机构60发挥功能。
第1固定导轨31是在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导轨。第1固定导轨31在框体10的中央部被固定于顶板15。第1固定导轨31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且相比第1框架部件221形成在一个方向侧、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第1抵接部31a。第1抵接部31a与上述面A平行地延伸,且形成为能够与粘贴于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的端面51a抵接。即,被粘贴于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的端面51a和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抵接的抵接面101与面A平行地延伸。
第2固定导轨32是在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导轨,在框体10的中央部被固定于底板16。第2固定导轨32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且相比第2框架部件222形成在一个方向侧、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第1抵接部32a。第1抵接部32a与面A平行地延伸,且形成为能够与粘贴在第2框架部件222上的密封部件52的端面52a抵接。即,被粘贴于第2框架部件222的密封部件52的端面52a和第2固定导轨32的第1抵接部32a抵接的抵接面102与面A平行地延伸。
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如图2所示那样是在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的导轨,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且铅直方向Y移动自如地由框体10的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支撑。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如图8所示那样隔着面A在两侧各设置一个。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1中,第1可动导轨33具有对沿着热交换器20的下侧的缘部配置的过滤器45进行支撑的过滤器支撑部33b(参照图10)。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第2可动导轨34具有对沿着热交换器20的下侧的缘部配置的过滤器46进行支撑的过滤器支撑部34b(参照图10)。
第1可动导轨33配置在划分供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第1壳体17的热交换器20侧的端部17a的上方侧即顶板15侧、且第3框架部件223的上方侧即顶板15侧。在第1可动导轨33的与第1壳体17的端部17a相向的面上粘贴有密封部件55。第1可动导轨33能够经由密封部件55与第1壳体17的端部17a抵接。另外,第1可动导轨33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且相比第3框架部件223形成在另一个方向侧、图9中由圆形箭头表示的方向侧的第2抵接部33a。第2抵接部33a与面B平行地延伸,且形成为能够与被粘贴在第3框架部件223上的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抵接。即,被粘贴在第3框架部件223上的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与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抵接的抵接面103与面B平行地延伸。
第2可动导轨34配置在划分供气风路和排气风路的第2壳体18的热交换器20侧的端部18a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且第4框架部件224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在第2可动导轨34的与第2壳体18的端部18a相向的面上粘贴有密封部件56。第2可动导轨34能够经由密封部件56与第2壳体18的端部18a抵接。另外,第2可动导轨34具有沿着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延伸且相比第4框架部件224形成在另一个方向侧、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方向侧的第2抵接部34a。第2抵接部34a与面B平行地延伸,且形成为与被粘贴在第4框架部件224上的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抵接。即,被粘贴在第4框架部件224上的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和第2可动导轨34的第2抵接部34a抵接的抵接面104与面B平行地延伸。
在这样构成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中,在将热交换器20向框体10安装时,首先,如图9所示那样,使第1可动导轨33向上方侧即顶板15侧移动而从第1壳体17的端部17a离开,并且使第2可动导轨34向下方侧即底板16侧移动而从第2壳体18的端部18a离开地配置。由此,如图9所示那样,在被粘贴于热交换器20的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与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之间、被粘贴于第2框架部件222的密封部件52与第2固定导轨32的第1抵接部32a之间、被粘贴于第3框架部件223的密封部件53与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之间、以及被粘贴于第4框架部件224的密封部件54与第2可动导轨34之间分离的状态下,能够容易使热交换器20从形成于第3侧板13的维护开口130朝框体10内滑动插入。另外,在热交换器20向框体10插入时能够避免密封部件51、52、53以及54与第1固定导轨31、第2固定导轨32、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接触,因而能够良好地保护密封部件51、52、53以及54。
然后,如图8所示那样,将第1可动导轨33固定在移动到下方侧即底板16侧的位置,将第1可动导轨33的密封部件55推压到第1壳体17的端部17a上,并且将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推压到被粘贴于第3框架部件223的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上。其结果,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经由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将第3框架部件223向下方按压。进而,将第2可动导轨34固定在移动到上方侧即顶板15侧的位置,将第2可动导轨34的密封部件56推压到第2壳体18的端部18a上,并且将第2可动导轨34的第2抵接部34a推压到被粘贴于第4框架部件224的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上。其结果,第2可动导轨34的第2抵接部34a经由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将第4框架部件224向上方按压。
由此,在热交换器20上,施加了朝图8中圆形箭头所示的一个方向侧的转动力F,粘贴于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的端面51a被推压到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上,并且粘贴于第2框架部件222的密封部件52的端面52a被推压到第2固定导轨32的第1抵接部32a上。其结果,热交换器20的四个角落的角部20a即各框架部件22全部都被推压到多个支撑部件30上,热交换器20在框体10内由多个支撑部件30支撑。另外,粘贴于热交换器20的四个角落的角部20a即各框架部件22的密封部件51、52、53以及54被推压到多个支撑部件30上,从而能够充分地压缩密封部件51、52、53、54、55以及56,能够抑制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空气流泄漏。其结果,能够抑制排气流所含的污染因素混入供气流以及抑制热交换效率降低。另外,由于能够确保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气密性,故而能够提高供气风路以及排气风路中的送风量的控制性。由于未图示的管道与框体10连接的连接部的静压力降低,所以还能够减小对热交换换气装置1送风的电动机的容量,抑制耗电量。
如上述那样,被粘贴于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的端面51a和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抵接的抵接面101、以及被粘贴于第2框架部件222的密封部件52的端面51a和第2固定导轨32的第1抵接部32a抵接的抵接面102,与面A平行地延伸。另外,被粘贴于第3框架部件223的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和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抵接的抵接面103、以及被粘贴于第4框架部件224的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和第2可动导轨34的第2抵接部34a抵接的抵接面104,与面B平行地延伸。
由此,如图7所示那样,即便因长期的使用而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面A以及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也能够防止密封部件51、52、53以及54的压缩变弱。另外,即便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面A以及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热交换器20的各框架部件22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收缩变形而向轴中心21o侧移动,也能够充分确保抵接面101、102、103以及104的长度。其结果,能够长期地确保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密封性。
另一方面,在从框体10拆下热交换器20时,如图9所示那样,使第1可动导轨33向上方移动而从第1壳体17的端部17a以及被粘贴于第3框架部件223的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离开,并且使第2可动导轨34向下方移动而从第2壳体18的端部18a以及被粘贴于第4框架部件224的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离开。其结果,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从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向热交换器20施加的一个方向侧的转动力F被解除,能够使热交换器20向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另一个方向侧转动。
若经由框体10的第3侧板13的维护开口130使热交换器20向图9中圆形箭头所示的另一个方向侧转动,则能够使被粘贴于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的端面51a从第1固定导轨31离开,并且能够使被粘贴于第2框架部件222的密封部件52的端面52a从第2固定导轨32离开。其结果,能够容易使热交换器20滑动而从框体10拆下。另外,在将热交换器20从框体10拆下时能够避免密封部件51、52、53以及54与第1固定导轨31、第2固定导轨32、第1可动导轨33、第2可动导轨34接触,故而能够良好地保护密封部件51、52、53以及54。
接着,对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向框体10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主视图,图11是示出第1可动导轨33向框体10的安装位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表示维护罩40从第3侧板13被拆下的状态。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框体10的第3侧板13具有为了安装第1可动导轨33而设置的第1紧固孔131a以及第1长孔131b。第1长孔131b形成在第1紧固孔131a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第1长孔131b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且铅直方向Y延伸。另外,如图11所示那样,框体10的第4侧板14具有为了安装第1可动导轨33而设置的第1连结孔141a。第1连结孔141a是小径部与大径部相连的1个孔。第1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形成在大径部的上方侧即顶板15侧。
图12是第3侧板13中的第1可动导轨33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3是第4侧板14中的第1可动导轨33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那样,第1可动导轨33的第3侧板13侧的端部具有供螺钉71、72拧入的形成有阴螺纹的螺孔。第1可动导轨33在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利用被插通于第3侧板13的第1紧固孔131a的螺钉71、以及被插通于第3侧板13的第1长孔131b的下部的螺钉72,被紧固地固定到第3侧板13上。
如图13所示那样,第1可动导轨33的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具有供与第1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卡固的螺钉73拧入的形成有阴螺纹的螺孔,预先拧入螺钉73。螺钉73的头部为能够在第1连结孔141a的大径部通过的大小。如上述那样,在将第1可动导轨33固定于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的情况下,即在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第1可动导轨33从上方侧即顶板15侧按压热交换器20的第3框架部件223。其结果,在第1可动导轨33被紧固地固定于第3侧板13的状态下,第1可动导轨33从热交换器20作为反作用力受到朝上的力。因而,只要预先将螺钉73的头部卡固在第1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就能够将第1可动导轨33固定于第4侧板14。
图14是示出第3侧板13中的第2可动导轨34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图15是示出第4侧板14中的第2可动导轨34的安装部的剖视图。如图10以及图14所示那样,框体10的第3侧板13具有为了安装第2可动导轨34而设置的第2紧固孔132a以及第2长孔132b。第2长孔132b形成在第2紧固孔132a的下方侧即底板16侧。第2长孔132b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且铅直方向Y延伸。另外,如图15所示那样,框体10的第4侧板14具有为了安装第2可动导轨34而设置的第2连结孔142a。第2连结孔142a是小径部与大径部相连的1个孔。第2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形成在大径部的下方侧即顶板16侧。
如图14所示那样,第2可动导轨34的第3侧板13侧的端部具有供螺钉74、75拧入的形成有阴螺纹的螺孔。第2可动导轨34在图10所示的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利用被插通于第3侧板13的第2紧固孔132a的螺钉74、以及被插通于第3侧板13的第2长孔132b的上部的螺钉75,被紧固地固定于第3侧板13。
如图15所示那样,第2可动导轨34的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具有供与第2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卡固的螺钉73拧入的形成有阴螺纹的螺孔,螺钉73被预先拧入。螺钉76的头部为能够在第2连结孔142a的大径部通过的大小。如上述那样,在将第2可动导轨34固定于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的情况下,即热交换器20的安装状态下,第2可动导轨34从下方侧即底板16侧按压热交换器20的第4框架部件224。其结果,在第2可动导轨34被紧固地固定于第3侧板13的状态下,第2可动导轨34从热交换器20作为反作用力受到朝下的力。因而,只要将螺钉76的头部卡固到第2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就能够将第2可动导轨34固定于第4侧板14。
在使这样固定于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的第1可动导轨33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时,如图12中虚线所示那样,将螺钉71从第1可动导轨33拆下,并且松缓螺钉72,使螺钉72沿第1长孔131b移动,同时使第1可动导轨33向上方移动。此时,在第4侧板14中,维持螺钉73被卡固于第1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的状态。即,第1可动导轨33保持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固定于框体10的状态,在第3侧板13侧的端部沿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向上方移动。由此,能够解除由第1可动导轨33形成的对热交换器20的第3框架部件223向下方的按压。
另外,在使被固定于第3侧板13以及第4侧板14的第2可动导轨34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时,如图14中虚线所示,从第2可动导轨34拆下螺钉74,并且松缓螺钉75,使螺钉75沿第2长孔132b移动,同时使第2可动导轨34向下方移动。此时,在第4侧板14中,维持螺钉76被卡固于第2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的状态。即,第2可动导轨34保持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固定于框体10的状态,在第3侧板13侧的端部沿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向下方移动。由此,能够解除由第2可动导轨34形成的对热交换器20的第4框架部件224朝上方的按压。
这样,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在一端侧即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固定于框体10,在另一端侧即第3侧板13侧的端部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撑。由此,仅通过将螺钉71、74拆下并松缓螺钉72、75的作业,就能够使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具有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幅度,而不会使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从框体10脱离。
另外,在处于从形成有维护开口130的第3侧板13离开的位置的第4侧板14侧,由螺钉73将第1可动导轨33卡固于第1连结孔141a的小径部,并且由螺钉76将第2可动导轨34卡固于第2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由此,仅通过在第1连结孔141a、第2连结孔142a的小径部与大径部之间使螺钉73、76移动,就能够进行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向第4侧板14的固定以及固定的解除。由此,能够相对框体10容易地拆装第1可动导轨33。
还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替代在第1可动导轨33的第4侧板14侧的端部预先拧入螺钉73,而是在该端部形成能够在第1连结孔141a的大径部插通且能够与小径部卡固的突起。也可以替代在第2可动导轨34的第4侧板14侧的端部预先拧入螺钉76,而是在该端部形成能够在第2连结孔142a的大径部插通且能够与小径部卡固的突起。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20中,被安装在热交换元件21的沿轴向X延伸的每个边21a上的多个框架部件22能够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移动。由此,即便因长期的使用而热交换元件21变形,也能够良好地抑制框架部件22变形、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架部件22的粘接剥离、热交换元件21变形或破损。因此,不会在热交换元件21与框架部件22之间、热交换元件21内部间形成间隙,即便因长期间的使用导致热交换器20的热交换元件21缩小,也能够抑制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发生气流的泄漏。
热交换器20还具备覆盖热交换元件21的与轴向X垂直的端面21b且连结多个框架部件22的罩部件23,在多个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各连结部24,设有允许框架部件22沿着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间隙25、26。由此,在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收缩时,能够随着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而使框架部件22相对罩部件23移动。
间隙25、26在多个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每个连结部24都为相同长度。由此,可抑制对角线上的框架部件22的可动量的偏差,能够良好地抑制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从初期的安装状态移开。间隙25、26也可以基于热交换元件21的收缩变形量,按多个框架部件22与罩部件23连结的每个连结部24设定为不同的长度。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将间隙25、26的长度设为热交换元件21的最大缩小长度的一半,但也可以将间隙25、26的长度设为热交换元件21的最大缩小长度。
连结部24具有:从框架部件22的一端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出的凸部22b;以及形成在罩部件23的与热交换元件21的端面21b相反侧的面的角部231并朝端面21b凹陷的凹部23b,凸部22b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滑动自如地收纳在凹部23b内,间隙25设置在凸部22b的凸部末端22c与凹部23b的凹部基端23d之间,间隙26设置在凹部23b的凹部末端23c与凸部22b的凸部基端22d之间。由此,在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收缩时,能够伴随于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使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和罩部件23的凹部23b在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滑动。其结果,能够伴随于热交换元件21的变形使框架部件22相对罩部件23移动。
凸部22b具有框架侧卡固部22t,凹部23b具有能够与框架侧卡固部22t卡固的罩侧卡固部23t。由此,能够使凸部22b与凹部23b不容易脱离,故而在组装过程中,在安装一端侧之后安装另一端侧时,能够抑制框架部件22从罩部件23脱离。
框架侧卡固部22t和罩侧卡固部23t以能够进行卡扣配合连结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连结框架侧卡固部22t和罩侧卡固部23t。
连结部24的构成只要是允许框架部件22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构成,则不限于实施方式1所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在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的在与轴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两侧部设置凹陷部,并且在罩部件23的凹部23b的两侧部形成能够与凸部22b的凹陷部卡固的突起部。此时,若将凸部22b的凹陷部形成为在与轴向X垂直的方向延伸,将凹部23b的突起部与凹陷部的下缘卡固,则能够允许框架部件22向与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另外,也可以在罩部件22的凹部23b的凹部基端23d形成朝凹部末端22c延伸且具有钩形状的罩侧卡固部,在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的凸部末端22c形成能够卡固该罩侧卡固部的框架侧卡固部。另外,也可以在框架部件22的凸部22b的框架主体22a侧的面形成凹部,在罩部件23的角部231形成滑动自如地收纳于该凹部的凸部。
另外,若在不预先使框架部件22的框架侧卡固部22t与罩部件22的罩侧卡固部23t卡固而在框架侧卡固部22t与罩侧卡固部23t之间产生间隙的位置上配置框架部件22,则在因吸水而热交换元件21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使框架部件22伴随于热交换元件21的膨胀朝离开热交换元件21的轴中心21o的方向移动。
多个支撑部件30与框架部件22抵接的抵接面,即被粘贴于第1框架部件221的密封部件51的端面51a与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抵接的抵接面101、以及被粘贴于第2框架部件222的密封部件52的端面52a与第2固定导轨32的第1抵接部32a抵接的抵接面102,与上述面A平行地延伸。另外,被粘贴于第3框架部件223的密封部件53的端面53a与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抵接的抵接面103、以及被粘贴于第4框架部件224的密封部件54的端面54a与第2可动导轨34的第2抵接部34a抵接的抵接面104,与上述面B平行地延伸。
由此,即便因长期的使用而热交换元件21朝轴中心21o收缩,即沿着与上述面A以及上述面B平行的方向收缩,热交换器20的各框架部件22伴随于热交换元件21的收缩变形而向轴中心21o侧移动,也能够充分地确保抵接面101、102、103以及104的长度。其结果,能够长期地确保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的密封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存在空气流从各框架部件22与各支撑部件30之间泄漏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密封部件51、52、53、54,使第1框架部件221与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直接抵接,使第2框架部件222与第1固定导轨31的第1抵接部31a直接抵接,使第3框架部件223与第1可动导轨33的第2抵接部33a直接抵接,以及使第4框架部件224与第2可动导轨34的第2抵接部34a直接抵接。作为不存在空气流从各框架部件22与各支撑部件30之间泄漏的可能性的情况的例子,可列举各框架部件22与各支撑部件30的抵接部周边的气流的压力低的情况、或是提高各框架部件22与各支撑部件30的抵接面的面精度而能确保该抵接面的紧密接合性即气密性的情况。
实施方式2.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B的概略俯视图。如图示那样,热交换换气装置1B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构成基础上,还具备用于形成旁通流路V的分离板19,该旁通流路V将在排气流路内流动的排气流从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导向该热交换器20的下游侧。分离板19相比热交换器20设置在第4侧板14侧,固定于框体10。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B中,当热交换器20安装于框体10时,第4侧板14侧的端面与分离板19抵接。还需要说明的是,分离板19也可以形成将在供气流路内流动的供气流从热交换器20的上游侧导向该热交换器20的下游侧的旁通流路。
在分离板19中,形成有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第4侧板14上形成的第1连结孔141a相同的第1连结孔191a、形状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的第4侧板14上形成的第2连结孔142a相同的第2连结孔192a。在热交换换气装置1B中,第1可动导轨33在一端侧即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在作为固定于框体10的部件的分离板19的第1连结孔191a的小径部卡固螺钉73。另外,第2可动导轨34在一端侧即第4侧板14侧的端部,在作为固定于框体10的部件的分离板19的第2连结孔192a的小径部卡固螺钉76。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的另一端侧即第3侧板13侧的端部的安装部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同样。
这样,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B中,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在一端侧被固定到固定于框体10的部件即分离板19上,在另一端侧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由框体10的第3侧板13支撑。由此,不会使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脱离框体10以及分离板19,能够使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具有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幅度。还需要说明的是,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4可动导轨34只要能经由维护开口130进行操作,则还可以在框体10的第3侧板13侧的端部也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由与第3侧板13不同的固定于框体10的部件支撑。另外,第1可动导轨33以及第2可动导轨34也可以在安装于分离板19的端部,与第3侧板13侧的端部同样地在与热交换元件21的轴向X垂直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支撑。
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本发明应用于全热交换形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1、1B,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显热交换形式的换气装置。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是单一的热交换器20,但也可以将多个热交换器20直列地插入到框体10内。此时,通过在热交换器20彼此之间配置密封部件,能够确保热交换器20彼此之间的气密性。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1所示的构成是示出发明的内容的一例的构成,也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进行组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的范围内也能够省略、变更构成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热交换换气装置,10框体,11第1侧板,111室外侧吸入口,112室外侧排气口,12第2侧板,121室内侧吸入口,122室内侧吹出口,13第3侧板,130维护开口,131a第1紧固孔,131b第1长孔,132a第2紧固孔,132b第2长孔,14第4侧板,141a第1连结孔,142a第2连结孔,15顶板,16底板,17第1壳体,17a端部,18第2壳体,18a端部,19分离板,191a第1连结孔,192a第2连结孔,20热交换器,20a角部,21热交换元件,21a边,21b端面,21o轴中心,22框架部件,22a框架主体,22b凸部,22c凸部末端,22d凸部基端,22t框架侧卡固部,221第1框架部件,222第2框架部件,223第3框架部件,224第4框架部件,23罩部件,23a罩主体,23b凹部,23c凹部末端,23d凹部基端,23t罩侧卡固部,231角部,24连结部,25、26间隙,30支撑部件,31第1固定导轨,31a、32a第1抵接部,32第2固定导轨,33第1可动导轨,33a、34a第2抵接部,33b、33c、34b、34c过滤器支撑部,34第2可动导轨,40维护罩,41密封部件,42排气送风机,43供气送风机,44把手,45、46过滤器,51、52、53、54、55、56密封部件,51a、52a、53a、54a端面,60转动力施加机构,71、72、73、74、75、76螺钉,101、102、103、104抵接面。

Claims (7)

1.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在供气流与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
棱柱状的热交换元件;以及
被安装在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沿着轴向延伸的每个边上的多个框架部件,
所述多个框架部件能够随着所述热交换元件的变形而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还具备罩部件,所述罩部件覆盖所述热交换元件的与所述轴向垂直的端面且连结所述多个框架部件,
在所述多个框架部件与所述罩部件连结的各连结部,设有允许所述框架部件沿着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移动的间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在所述多个框架部件与所述罩部件连结的每个所述连结部都是相同长度。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凸部从所述框架部件的一端起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凹部形成在所述罩部件的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所述端面相反一侧的面的角部且朝该端面凹陷,
所述凸部在与所述轴向垂直的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收纳在所述凹部内,
所述间隙设置在所述凸部的末端与所述凹部的基端之间以及所述凹部的末端与所述凸部的基端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具有框架侧卡固部,
所述凹部具有能够与所述框架侧卡固部进行卡固的罩侧卡固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卡固部和所述罩侧卡固部能够通过卡扣配合进行连结。
7.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该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换气装置具备:
能够插拔地收纳所述热交换器的框体;以及
在所述框体内与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框架部件抵接来支撑该热交换器的多个支撑部件,
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框架部件抵接的抵接面与经过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边和该热交换器的所述轴中心的面平行地延伸。
CN201680081513.7A 2016-02-19 2016-02-19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Active CN108603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54952 WO2017141444A1 (ja) 2016-02-19 2016-02-19 熱交換器およ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3734A true CN108603734A (zh) 2018-09-28
CN108603734B CN108603734B (zh) 2020-01-03

Family

ID=59625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1513.7A Active CN108603734B (zh) 2016-02-19 2016-02-19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07856B2 (zh)
EP (1) EP3418663B1 (zh)
JP (1) JP6482688B2 (zh)
CN (1) CN108603734B (zh)
TW (1) TWI625496B (zh)
WO (1) WO20171414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02462B2 (en) 2016-02-19 2021-05-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exchanging ventilation device, method for attaching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detaching heat exchanger
EP4184108A4 (en) * 2020-07-15 2023-08-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VENTILATION DEVICE OF THE HEAT EXCHANGER TYP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8461U (zh) * 1976-09-28 1978-04-24
JPS54144770U (zh) * 1978-03-30 1979-10-08
JPH0694388A (ja) * 1992-09-14 1994-04-05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の取付装置
JPH06101988A (ja) * 1992-09-21 1994-04-12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
JPH06313694A (ja) * 1993-04-28 1994-11-08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調換気扇
JPH09243278A (ja) * 1996-03-01 1997-09-19 Ebara Corp 熱交換エレメント
CN101109608A (zh) * 2006-07-18 2008-0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
JP2015114013A (ja) * 2013-12-10 2015-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6285A (en) * 1985-03-28 1986-06-24 North Atlantic Technologies, Inc. Heat exchanger with resilient corner seals
CA2030577C (en) * 1990-11-23 1994-10-11 Mircea Dinulescu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JPH0749187A (ja) 1993-01-08 1995-02-21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込形熱交換器
US5322117A (en) * 1993-04-28 1994-06-21 Research Products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media frame
US5660228A (en) * 1995-12-12 1997-08-26 Altech Energy Modular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CN100398926C (zh) * 2003-12-12 2008-07-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系统
CN100504206C (zh) 2003-12-12 2009-06-24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JP2005296901A (ja) * 2004-04-15 2005-10-27 Daikin Ind Ltd 清浄処理材料、エアフィルタ、空気調和装置、熱交換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熱交換ユニット
JP3757976B2 (ja) * 2004-04-15 2006-03-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00455909C (zh) * 2004-05-19 2009-01-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5678443B2 (ja) 2009-03-24 2015-03-04 東レ株式会社 全熱交換用原紙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全熱交換素子
US20110017436A1 (en) * 2009-07-21 2011-01-27 Shin Han Apex Corporatio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NL2004565C2 (en) * 2010-04-16 2011-10-18 Mircea Dinulescu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having outer heat exchanger plates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s to end panels.
DE102010042950B4 (de) * 2010-10-26 2013-06-13 Blumartin Gmbh Dezentrale Raumlüftungsvorrichtung mit Wärmerückgewinnung
CN105180679B (zh) * 2015-10-27 2017-05-03 天津唯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芯体
US11002462B2 (en) 2016-02-19 2021-05-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exchanging ventilation device, method for attaching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detaching heat exchang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48461U (zh) * 1976-09-28 1978-04-24
JPS54144770U (zh) * 1978-03-30 1979-10-08
JPH0694388A (ja) * 1992-09-14 1994-04-05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の取付装置
JPH06101988A (ja) * 1992-09-21 1994-04-12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
JPH06313694A (ja) * 1993-04-28 1994-11-08 Toshiba Corp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調換気扇
JPH09243278A (ja) * 1996-03-01 1997-09-19 Ebara Corp 熱交換エレメント
CN101109608A (zh) * 2006-07-18 2008-01-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通风设备
JP2015114013A (ja) * 2013-12-10 2015-06-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18663B1 (en) 2020-08-19
EP3418663A4 (en) 2018-12-26
US20190390869A1 (en) 2019-12-26
JP6482688B2 (ja) 2019-03-13
EP3418663A1 (en) 2018-12-26
TWI625496B (zh) 2018-06-01
WO2017141444A1 (ja) 2017-08-24
US10907856B2 (en) 2021-02-02
JPWO2017141444A1 (ja) 2018-06-14
TW201730486A (zh) 2017-09-01
CN108603734B (zh) 2020-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98884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EP3306213A1 (en) Heat exchange-type ventilation device
CN105121989A (zh) 膜结合能量交换组件
CA2554731A1 (en) High efficiency grease filter cartridge for exhaust hoods
CN108603734A (zh) 热交换器以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US20110155343A1 (en) Heat or energy recovery housing and sealing system
KR10116094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댐퍼 구동장치
CN102124276A (zh) 热交换换气装置
EP2426426A1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or
US20130232931A1 (en) Inline duct filter
JP6986413B2 (ja) 空気調和機
US9863710B2 (en) Laminated total heat exchange element
KR102393582B1 (ko) 미세먼지 제거효율이 향상된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109999584A (zh) 滤材卡匣及用以承载滤材卡匣的滤材箱
EP4060243A1 (en) Heat exchange type ventilation device
CN209525917U (zh) 一种钢琴防护用防潮装置
ES2970514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el montaje de una célula filtrante para un sistema de aire acondicionado
CN106390627B (zh) 增湿型空气净化器滤芯框
JP6611641B2 (ja) 全熱交換換気装置
TWM569826U (zh) Filter cartridge and filter box for carrying filter cartridge
CN207262629U (zh) 一种换气装置
TWM463784U (zh) 天花板型風扇結構
CN209588288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106351547B (zh) 一种门结构
CN206410302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