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04206C -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 Google Patents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04206C
CN100504206C CNB2003101074540A CN200310107454A CN100504206C CN 100504206 C CN100504206 C CN 100504206C CN B2003101074540 A CNB2003101074540 A CN B2003101074540A CN 200310107454 A CN200310107454 A CN 200310107454A CN 100504206 C CN100504206 C CN 10050420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lectrical heat
support sector
body cas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074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6972A (zh
Inventor
姜太旭
姜光玉
宋昌贤
李虎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Tianjin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B20031010745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504206C/zh
Publication of CN1626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69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42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420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本发明由如下结构组成: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相互电热交换的电热交换器;设置在电热交换器的上下端并支持电热交换器的支架;设置在电热交换器的侧面边缘,支持并引导电热交换器前后方移动的侧面导板,侧面导板的一侧另行设置用于固定侧面导板的导板固定部,导板固定部从上述侧面导板向其侧方一体突出形成。如上结构的本发明通风系统,使电热交换器的交换更加容易,同时提高空气清新效果。

Description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空调器通风系统技术领域,更详细说是关于对室内空气和外部空气交叉进行电热交换的电热交换器,以及过滤空气中杂物的过滤器提供支持结构的通风系统电热交换器支持结构的发明。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能源节约的便利和噪音等因素考虑,人类的居住空间倾向于气密化、断热化的发展方向。但这样的封闭空间的空气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二氧化碳的同时被污染,进而影响生命体的呼吸。
因此,办公室或车辆等人多空间小的地方需要经常换气。这时,通常使用电热交换方式的通风装置,用于保持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吸入外部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
图1是现有技术中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通风装置的电热交换器和预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电热交换器的正面图。如图所示,形成外观的本体箱10的一侧面设有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设有吸入风道图中未示用于外部空气的通道,使从吸入孔12吸入的外部空气达到下面将要说明的电热交换器14中。
为使外部吸入的空气和室内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本体箱10的内部中央设有电热交换器14,其截面一般成菱形形状。
电热交换器14通常将发生温差的空气各导入到不同流路。通过形成不同流路层的高效率的热交换膜,来完成交换潜热的湿气和交换显热的热量之间的电热交换。
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12和电热交换器14的外部空气,将由本体箱10中形成的外部空气给气部图中未示导入,并通过形成于吸入孔12相反侧的外部空气给气孔16供给到室内。
此外,外部空气给气孔16的侧面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18,使得室内空气吸入到通风装置的本体箱10内部。同时,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侧面设有室内空气排气孔20,用于排出从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吸入到通风装置内部的室内空气。
电热交换器14的四个边缘前后加长设有电热交换器支架22,电热交换器14的下侧两面则设有预过滤器24。预过滤器24用于过滤外部空气中的杂物,故过滤器24另行设置于电热交换器14以便安装和拆卸。
如上结构的已有技术中的通风装置有如下缺点:预过滤器24没有附加的固定结构而设置在电热交换器14的下部两侧。因此,若要安装预过滤器24又不能一体设置于上述电热交换器14,只能另行安装拆卸于电热交换器14,故比较繁琐。
同时,当安装预过滤器24时,电热交换器14组合体得先插入到本体箱10的内部,之后再安装预过滤器24,即,必须遵守其装配顺序。
再有,支架22没有附加的固定装置,使其容易发生偏移现象。特别是本以侧面的支架22为基准上下规划吸入空气和排出空气的通路,但由于支架22的偏移导致通风系统内部的上下无法正确区分。
发明内容
为使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更加坚固固定预过滤器或高性能过滤器的通风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使通风系统的内部更加明确区分。
为使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通风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由如下部分组成: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相互电热交换的电热交换器;设置在上述电热交换器的上下端并支持电热交换器的支架;设置在电热交换器的侧面边缘,支持并引导电热交换器前后方移动的侧面导板。侧面导板的一侧另行设置用于固定侧面导板的导板固定部,导板固定部从上述侧面导板向其侧方一体突出形成并以此为特征。
根据如上结构的通风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支持通风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架中一体形成过滤支持部,以支持预过滤器和高性能过滤器并使其可滑动于前后方;侧面导板中也一体形成过滤器支持部和导板固定部。
因此,使预过滤器和高性能过滤器的安装及拆卸更加容易,同时不拘泥于电热交换器和预过滤器及高性能过滤器之间的装配顺序而进行安装及拆卸。此外,在上述支架中安装有预过滤器和高性能过滤器以及电热交换器的状态下也可插入到本体箱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侧面导板的导板固定部向侧方突出形成并插入固定于内部的可发聚苯乙烯(EP)物中,故可防止侧面导板的偏移,使得通风系统的内部上下明确区分。
即,由上述侧面导板的导板固定部上下明确区分通风系统,防止吸入到室内的空气和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之间相混合,因而向室内供给更加清新的空气并提高通风系统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通风装置的电热交换器和预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电热交换器的正面图。
图4是本发明中通风系统的电热交换器支持结构实例的,通风系统主要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提示出采用了本发明中通风系统的电热交换器支持结构实例的,通风系统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通风系统实例主要结构的电热交换器安装状态的正面图。
图7是在电热换气模式的工作状态下,本发明中通风系统内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
图8是在一般换气模式的工作状态下,本发明中通风系统内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
图面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50:本体箱                52:外部空气吸入口
54:左侧吸入风道          56:室内空气排出口
58:排气风扇机壳          60:电热交换器
61:支架                        62:部件支持部
63:过滤器支持部                64:侧面导板
65:侧面支持部                  66:过滤器侧面支持部
67:导板固定部                  67′:螺母部
68:预过滤器                    70:高性能过滤器
80:排气风扇                    82:外部空气送出口
84:送出口安装槽                86:给气风扇机壳
88:室内空气吸入口              90:室内吸入口安装槽
92:右侧吸入风道                94:风挡
96:给气风扇                    100:控制箱
102:顶棚固定具                 104:检验具
106:检验舱门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本发明中通风系统的电热交换器支持结构实例的,通风系统主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5提示出采用了本发明中通风系统的电热交换器支持结构实例的,通风系统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中通风系统实例主要结构的电热交换器安装状态的正面图。
如图所示,形成外观的本体箱50大致成长方体形状。本体箱50形成产品整体的外观,支撑并保护内部结构物设置的同时,防止杂物从外部流入到产品的内部。
本体箱50的左侧面向侧方突出设有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52。本体箱50的左侧面前端部形成吸入口安装槽图中未示,用于插入安装外部空气吸入口52。
为使从吸入52吸入的外部空气传达到下面将要说明的电热交换器60,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内部设有左侧吸入风道54,并且设于吸入口52和电热交换器60之间。即,左侧吸入风道54起到外部空气顺畅流通的吸入通道的作用。
本体箱50的内部中央部设有电热交换器60。电热交换器60成六面棱柱形状,并且是横流板模式的结构。即,用特殊加工纸材质的挡板分离给、排气通路,使外气和室内空气不会混合在一起。
因此,电热交换器60通常将不同温度的空气各导入到不同的流路。通过形成不同流路的高效率热交换膜,由交换潜热的湿气和交换显热的热能进行电热交换。即,电热交换器60使用的特殊加工纸不许空气通过,而只许通过热及水分。
如上结构的电热交换器60进行装置内给气和排气之间的电热交换,从室外排气中吸收空气的电热并传送于供给到室内的空气,由此室内空气的状态较少受外界空气的影响。
这样的电热换气模式可以由使用者的选择而决定,即,一般来说,室内外温度差较大的夏季和冬季使用上述电热换气模式;室内外温度差不大的春季和秋季则利用下面将要说明的风挡94,改变向室外排出的空气通路,使得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不经过上述电热交换器60,故可用作一般模式。
另外,截面成六面棱柱形状的上述电热交换器60上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上,加长设置电热交换器60的支架61。支架61支撑上述电热交换器60的载荷并坚固支持电热交换器60的同时,当电热交换器60前后方拆卸时则起到导轨作用。
如上结构的电热交换器60的支架61由支撑电热交换器60的载荷并引导其前后方移动的部件支持部62,以及从部件支持部62向其侧方延长形成的过滤器支持部63组成。
部件支持部62由相切到本体箱50的本体接触面62′,以及在本体接触面62′的两端向其上方突出形成的部件接触面62″构成。即,部件支持部62的中央部凹陷成隧道形状,隧道形状的下端部与本体箱50相切。过滤器支持部63由从部件支持部62的侧端向其侧下方倾斜延长形成的倾斜面63′,以及与倾斜面63′垂直折曲形成的折曲肋63″组成。
电热交换器60的左右两侧边缘设有侧面导板64。侧面导板64由缠绕电热交换器60边缘的侧面支持部65,以及从侧面支持部65突出形成的过滤器侧面支持部66组成。
过滤器侧面支持部66由从侧面支持部65垂直突出形成的垂直面66′,以及从垂直面66′向其侧方折曲形成的折曲肋66″组成。
即,侧面导板64的侧面支持部65设置在电热交换器60的边缘,与边缘两侧面同时接触并大致成‘
Figure C200310107454D0008145710QIETU
’形状,上述‘
Figure C200310107454D0008145710QIETU
’形状的部件支持部65的各面突出形成一对过滤器侧面支持部66。
此外,相对的支架61和侧面导板64的过滤器支持部63之间安装有前后方可滑动的预过滤器68。预过滤器68设置在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两侧,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物。
即,预过滤器68设置于外部空气吸入的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用于过滤外部空气中杂物,提高供给到室内的空气清静度的同时保护电热交换器60。另外,设置在电热交换器60下部右侧的预过滤器68过滤从室内向外部排出的空气中杂物,故能保护上述电热交换器60并延长其寿命。
此外,上述侧面导板64另行设有导板固定部67。上述导板固定部67从上述侧面导板64向其侧方一体突出形成。即,向侧方突出并前后加长形成于上述过滤支持部66的两个垂直面66′之间,并插入到区分通风系统内部的EP物中。当上述导板固定部67插入固定于内部的(EP)物中时,上述侧面导板64的上下偏移将得到限制,即可上下明确区分通风系统的内部。
这里,上述侧面导板64的前端由螺钉等固定于本体箱50的前面。即,侧面导板64的导板固定部67前端面形成螺母部67′,当螺钉缔结连接于此时,侧面导板64的前端将固定到本体箱50的前面。
电热交换器60一般前后设置两个,电热交换器60靠电热交换器60的支架61支撑并前后可滑动,故电热交换器60的前面另行设有提手69以方便前后方移动。
电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还设有高性能过滤器70,高性能过滤器70再次过滤所吸入的外部空气中的粉尘粒子。即,利用纤维垫形状的预过滤器68一次性过滤空气中较大的尘埃,并经过电热交换器60时完成电热,通过电热交换器60的空气再通过上述高性能过滤器70过滤掉其中的细微杂物。
高性能过滤器70由电子集尘器组成,并由具有多种功能的过滤组合体72,支持过滤组合体72的过滤支架74,以及固定过滤支架74的安装框架76组成。
另外,本体箱50的左侧后端部设有室内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排出口56插入固定于本体箱50中形成的排出口安装槽(未图示)。排出口安装槽的内部设有排气风扇机壳58,使得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排气风扇80强制送出的室内空气引导到室内空气排出口56。
排气风扇机壳58的内侧设有室内空气排气风扇80。排气风扇80把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室内空气吸入口88而吸入的空气强制送出到上述排出口56,风扇以多叶片风扇为佳。
本体箱50的右侧前端部,即,外部空气吸入口52设置位置的相反侧,设有外部空气送出口82。送出口82插入到本体箱50的右侧面形成送出口安装槽84中,并且从本体箱50的右侧面向其右侧方一定长度突出设置。此外,送出口安装槽84的内部设有给气风扇机壳86,使得通过下面将要说明的给气风扇96强制送出的室外空气引导到送出口82。
本体箱50的右侧后端部,即,室内空气排出口56设置位置的相反侧设有室内空气吸入口88。室内空气吸入口88从本体箱50的右侧面向其右侧方突出设置,并固定于本体箱50的右侧面后端部形成的圆形的室内吸入口安装槽90中。此外,室内吸入口安装槽90的内部设有右侧吸入风道92,使得从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引导到电热交换器60中。
同时,右侧吸入风道92的内部设有风挡94,使得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选择性流入到电热交换器60中。即,风挡94根据下面将要说明的控制箱100的控制开闭右侧吸入风道92。由此,当风挡94遮蔽右侧吸入风道92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电热交换器60,而直接通过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向外部排出。
外部空气送出口82的内侧设有用于向外部空气送出口82强制送出外部空气的给气风扇96。使得从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在给气风扇96的作用下,通过外部空气送出口82向室内排出。
本体箱50的右侧前端设有控制箱100。控制箱100的内部形成控制部,用于控制通风系统的工作条件。即,控制电源以开(on)/关(off)通风系统,并控制上述给气风扇96和排气风扇80的风扇旋转数调节风量。此外,通过调节风挡94的传动结构图中未示,以控制换气方式等如电热交换模式或一般换气模式。
本体箱50的前面设有顶棚固定具102,使通风系统能固定设置在天花板上。此外,本体箱50的前面中央部形成检验具104,检验具104的前面设有检验舱门106,以选择性开闭上述检验具104。因此,当电热交换器60需要替换或检修时,开启检验舱门106并取出电热交换器60。
下面参照图7及图8说明通过如上结构本发明通风系统的室内外空气流动的状态。图7是在电热换气模式的工作状态下,本发明中通风系统内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图8是在一般换气模式的工作状态下,本发明中通风系统内部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
图7提示出电热换气模式下通过通风系统的空气流动状态。电热换气模式一般用于夏季或冬季等室内和室外温度及湿度差较大的情况。
以下参照图示说明换气状态,当使用者选择电热换气模式时,根据控制箱100内部的控制部的指令,风挡94开放上述右侧吸入风道92。
同时,随着给气风扇96开始工作,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通风系统内部。吸入到的外部空气经过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的内部。这时,外部空气将通过安装于电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预过滤器68,待过滤空气中的杂物后吸入到上述电热交换器60的内部。
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与排出的室内空气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并通过电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面排出。这里,电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设有高性能过滤器70,通过电热交换器60细微杂物再被过滤掉,使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电热交换器60和高性能过滤器70的空气靠给气风扇96强制送出,通过本体箱50的右侧面设置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此外,室内空气通过排气风扇80排出到外部。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到通风系统内部,由右侧吸入风道92导入并经过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的内部。
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面设有预过滤器68,以过滤室内空气中的杂物。由此,电热交换器60内部吸入到清新空气,保护电热交换器60的同时延长其寿命。
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外部吸入的外气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并通过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排出。从电热交换器60排出的室内空气靠排气风扇80强制送出,并通过本体箱50的左侧面后端部设置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向外部排出。
下面参照图8说明一般换气模式下的空气流动状态。一般换气模式应用于春季或秋季等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及湿度差不大的情况,室内空气将不通过电热交换器60而直接分流并排出到外部。
因此,当使用者选择一般换气模式时,根据控制箱100内部的控制部的指令,风挡94遮蔽上述右侧吸入风道92。这时,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将不经过电热交换器60,靠排气风扇80强制送出到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并向外部排出。
以下观察外部空气的流动情况,当给气风扇开始工作时,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通风系统内部,吸入到的外部空气靠左侧吸入风道54导入,并经过电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的内部。外部空气将通过安装于电热交换器60下部左侧面的预过滤器68,待过滤空气中的杂物后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的内部。
吸入到电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由于室内空气不通过电热交换器60,将不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而直接通过电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面排出。这里,电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设有高性能过滤器70,通过电热交换器60细微杂物再被过滤掉,使空气更加清新。
通过电热交换器60和高性能过滤器70的空气靠给气风扇96强制送出,通过本体箱50的右侧面设置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排出到室内。
如上所述,一般换气模式不同于电热换气模式,其电热交换器60内部不进行热和水分的交换。
下面观察本发明中电热交换器60的设置及检验过程。电热交换器60由上述支架61支持,上述支架61固定于上述本体箱50的上下面。同时,电热交换器60的侧面由上述侧面导板64支持,侧面导板64则插入固定于通风系统内部的EP物中。
因此,当设置电热交换器60时,手握电热交换器60的提手69并从通风系统的前方推向其后方,这时电热交换器60的上下端由支架61导入,其侧面边缘则由侧面导板64导入并向后方滑动安装。
此外,支架61和侧面导板64中设有用于安装预过滤器68和高性能过滤器70的过滤器支持部63,66。预过滤器68和高性能过滤器70将通过过滤器支持部63,66的前端部,插入并向后方滑动安装。
当然,除了先将支架61设置于本体箱50中,之后再组装电热交换器60、预过滤器68,以及高性能过滤器70的方法之外,在支架61及侧面导板64中已插入电热交换器60和预过滤器68及高性能过滤器70的状态下,将电热交换器60组合体安装于本体箱50中也是可以的。
如上所述,当电热交换器60和预过滤器68及高性能过滤器70的设置完毕后,安装检验舱门106并遮蔽检验具104。
倘若需要检验或交换通过上述过程而设置的电热交换器60、预过滤器68,以及高性能过滤器70时,开启检验舱门106并开放检验具104后,从前方取出电热交换器60、预过滤器68,以及高性能过滤器70。这里,向前方拉住电热交换器60中设有的提手69,电热交换器60的上下端则沿着支架61滑动,即可从前方取出电热交换器60。

Claims (4)

1、一种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包括本体箱(50)的左侧面向侧方突出设有外部空气吸入口(52),本体箱(50)的左侧面前端部形成吸入口安装槽,用于插入安装外部空气吸入口(52),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内部设有左侧吸入风道(54),并且设于外部空气吸入口(52)和电热交换器(60)之间,本体箱(50)的内部中央部设有电热交换器(60)其特征是电热交换器(60)上下端部的前后方向上,加长设置支架(61),支架(61)固定于本体箱(50)的上下面,同时,电热交换器(60)的左右两侧边缘设有侧面导板(64),侧面导板(64)插入固定于通风系统内部的聚苯乙烯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其特征是上述支架(61)由支撑电热交换器(60)的载荷并引导其前后方移动的部件支持部(62),以及从部件支持部(62)向其侧方延长形成的过滤器支持部(63)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上述侧面导板(64)由缠绕电热交换器(60)边缘的侧面支持部(65),以及从侧面支持部(65)突出形成的过滤器侧面支持部(66)组成;
上述侧面导板(64)另行设有导板固定部(67),导板固定部(67)从上述侧面导板(64)向其侧方一体突出形成,即,向侧方突出并前后加长形成于上述过滤器侧面支持部(66)的两个垂直面(66′)之间,并插入到区分通风系统内部的聚苯乙烯中;
侧面导板(64)的侧面支持部(65)设置在电热交换器(60)的边缘,与边缘两侧面同时接触并大致成‘
Figure C200310107454C0002161830QIETU
’形状,上述‘
Figure C200310107454C0002161830QIETU
’形状的侧面支持部(65)的各面突出形成一对过滤器侧面支持部(66);
上述侧面导板(64)的前端由螺钉等固定于上述本体箱(50)的前面。即,侧面导板(64)的导板固定部(67)前端面形成螺母部(67′),当螺钉连接于此时,侧面导板(64)的前端将固定到本体箱(50)的前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撑结构,其特征是上述部件支持部(62)由相切到本体箱(50)的本体接触面(62′),以及在本体接触面(62′)的两端向其上方突出形成的部件接触面(62″)构成。即,部件支持部(62)的中央部凹陷成隧道形状,隧道形状的下端部与本体箱(50)相切,过滤器支持部(63)由从部件支持部(62)的侧端向其侧下方倾斜延长形成的倾斜面(63′),以及与倾斜面(63′)垂直折曲形成的折曲肋(63″)组成。
CNB2003101074540A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20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074540A CN100504206C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3101074540A CN100504206C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6972A CN1626972A (zh) 2005-06-15
CN100504206C true CN100504206C (zh) 2009-06-24

Family

ID=34758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745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4206C (zh) 2003-12-12 2003-12-12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04206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496B (zh) * 2016-02-19 2018-06-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及熱交換換氣裝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5496B (zh) * 2016-02-19 2018-06-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及熱交換換氣裝置
US10907856B2 (en) 2016-02-19 2021-02-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ventil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6972A (zh) 2005-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17079B1 (ko) 공기청정겸용 환기시스템
CN100383464C (zh) 通风系统
KR100617082B1 (ko) 초박형 환기장치
KR100539566B1 (ko) 공기청정장치 일체형 환기시스템
KR100617081B1 (ko) 공기청정겸용 환기시스템
CN212511502U (zh) 窗式空调器
KR100577206B1 (ko) 환기시스템
KR102094306B1 (ko) 필터 역세척이 가능한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51974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8005197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0504206C (zh) 换气系统电热交换器的支持结构
KR100838891B1 (ko) 환기시스템
KR100543596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전열교환기 지지구조
KR100895136B1 (ko) 환기시스템
CN100470154C (zh) 换气系统
KR100556313B1 (ko) 환기시스템
CN100504207C (zh) 换气系统的检验舱门安装结构
CN101086350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510903U (zh) 新风调湿机
KR102617609B1 (ko) 고효율 초경량 박스형 열교환 모듈을 갖는 경량형 공기정화 열교환 환기시스템
KR100518429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점검도어 장착구조
CN100414190C (zh) 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
CN1987266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KR20050010569A (ko) 환기시스템의 팬하우징 고정구조
KR100556312B1 (ko) 환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62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