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2135A - 环境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境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2135A
CN108572135A CN201810204073.0A CN201810204073A CN108572135A CN 108572135 A CN108572135 A CN 108572135A CN 201810204073 A CN201810204073 A CN 201810204073A CN 108572135 A CN108572135 A CN 108572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cking core
temperature
wet
deta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40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2135B (zh
Inventor
谷口修
谷口修一
金森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p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sp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pec Corp filed Critical Esp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72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2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2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2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7/00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to the weather, to corrosion, or to l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7/00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to the weather, to corrosion, or to light
    • G01N17/002Test chamb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2/00Control of humidity
    • G05D22/02Control of humidity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7/0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variabl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5D1/00 - G05D25/00
    • G05D27/02Simultaneous control of variabl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5D1/00 - G05D25/00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c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试验装置,其具备包括吸液芯难以从温度检测部或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的构造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上述环境试验装置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该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包括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吸液芯(25)、储存水的检测用水储存部(23),将吸液芯(25)的一部分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23)的水中,使吸液芯(25)的另一部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接触来检测湿球温度。环境试验装置包括阻止吸液芯(25)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脱离或吸液芯(25)从检测用水储存部(23)的脱离的至少一者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

Description

环境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试验室且将该试验室内调节为设为目标的温度或湿度的环境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试验产品或原料等的性能或耐久性等的装置,具有环境试验装置。环境试验装置包括用于载置被试验物的试验室,且具备将该试验室内的温度或湿度调节为期望的试验环境的功能。为了进行被试验物的性能或耐久性等的评价,试验室内有时被控制成低湿度环境或被控制成高湿度环境。
因此,环境试验装置包括湿度检测传感器。在环境试验装置中,有时使用干湿式湿度检测传感器。
在这里,干湿式湿度检测传感器是检测所谓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的传感器。另外“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是技术术语,不限定温度检测部的形状。测定湿球温度的部分是用包含水的布等(以下称为吸液芯)覆盖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检测该状态的温度。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使用干湿式湿度检测传感器的环境试验装置。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环境试验装置中采用的湿度检测机构,包括检测湿球温度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包括具有棒状的温度检测部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储存水的检测用水储存部、薄片状的吸液芯。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棒状的温度检测部配置为水平姿态,在其下方配置有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槽部分。
另外,将薄片状的吸液芯的折弯状态的折回部分(分叉的部分)挂在温度检测部与之卡合,成为吸液芯的自由端侧从温度检测部垂下的状态。而且,将吸液芯的垂下部分浸在检测用水储存部中的水中,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往上吸水,使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湿润。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中,由于吸液芯仅对折挂在棒状的温度检测部而与之卡合,因此易于更换吸液芯。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湿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和吸液芯的姿态,可以示例像旗手将国旗等旗保持成水平那样的形式。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环境试验装置中,吸液芯和检测用水储存部以从试验室的侧面向中央延伸的姿态设置。
即,试验室有用于取出和放入被试验物的门部件,与该门部件相对的里壁。另外,具有连接门侧和里壁的侧壁。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环境试验装置中,吸液芯和检测用水储存部被悬臂保持在试验室的侧壁,吸液芯和检测用水储存部成为从试验室的侧面向中央延伸的姿态。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环境试验装置中,作为风机采用多叶片风扇。在此,多叶片风扇等离心风扇与螺旋桨式鼓风扇等轴流风扇比较,产生的静压高,能够抵抗空气调节机构的流路阻力,所以具有环境试验装置多样化的趋势。
在另一方面,离心风扇与螺旋桨式鼓风扇等的轴流风扇比较,送风量少,采用这种风扇的环境试验装置具有试验室内的风速低的趋势。
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环境试验装置中,在里壁侧具有风机的空气出风口。温度检测传感器设置在靠里壁侧的门部件侧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7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环境试验装置中,观察棒状的温度检测部和挂在上述棒状的温度检测部的吸液芯和送风的方向的关系时,送风向与吸液芯的垂下部分的布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吹风。如上所述,棒状的温度检测部和吸液芯的姿态如果以旗手将旗水平保持的状态为例,则向旗(吸液芯)飘扬的方向吹风。
因此,吸液芯的自由端侧(下端侧)像旗飘扬那样摆动。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采用多叶片风扇作为风机,所以试验室内的风速弱,旗(吸液芯)的姿态改变量小的情况多。因此根据现有技术的构成,即使吸液芯受到风机的风而如飘扬那样发生姿态改变,吸液芯的下端从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也是极少的。
另外,在现有技术的环境试验装置中,施加在吸液芯上的送风的矢量大部分为与棒状的温度检测部垂直的方向的成分,沿着温度检测部的轴向的方向的矢量成分较小。
因此,吸液芯通过送风而向拍打方向进行姿态改变,但使吸液芯沿棒状的温度检测部移动的力小。所以,在现有技术的环境试验装置中,吸液芯通过送风进行移动、从温度检测部脱离而落下的可能性少。
然而,在市场中,正在寻求能够使试验室内的环境迅速地达到目标环境,实现快速的温度变化的环境试验装置。
因此,作为用于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本申请人考虑增加槽内的空气循环量的技术,采用螺旋桨式鼓风扇等轴流风扇作为风机。
另外,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设置相对里壁突出的吹出口形成部以使得向试验室内均匀地传送送风,不仅向正面侧方向而且还向倾斜方向吹出送风。
通过这种布局,在吹出口形成部和试验室的侧壁之间形成空间,所以将湿球温度检测机构配置在吹出口形成部和试验室的侧壁之间。
当驱动本发明者们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时,遇到了在现有技术的环境试验装置中没设想到的新的问题。
即,在驱动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时,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吸液芯受到送风而被吹飞。
另外,即使吸液芯没有被吹飞,吸液芯也会像旗那样剧烈地改变姿态,下端部从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
即,在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中,对吸液芯从斜方向喷吹强风。另一方面,吸液芯在检测湿度时总是湿润并包含水分,很难引起移动或姿态改变。但是,干燥时的吸液芯仅是简单的薄布而已,因为轻而容易被吹飞或引起姿态改变。
在此,环境试验装置有时根据试验的内容而进行湿度检测。例如在简单地进行将被试验物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实验的情况下,检测用水储存部没有水,吸液芯为干燥状态。
并且,为了容易更换,吸液芯仅被挂在温度检测部,因此容易从温度检测部或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
因此,轻容易吹飞的状态的吸液芯有时在斜方向受到风,就会沿着棒状的温度检测部移动而从温度检测部脱离。
或者,吸液芯因强风而大幅度地摆动,有时下端部会从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
例如,有时忽略湿度进行将被试验物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实验,在此后,进行添加了湿度的要件的实验。在此,在首先进行的高温环境试验时,如果没发现吸液芯从棒状的温度检测部脱离、或吸液芯的下部从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而进行添加了湿度的要件的实验,则不能将试验室内的湿度维持在目标湿度。
另外,由于试验室内的湿度无法从外部通过目测进行了解,因此有可能使实验长期在湿度环境失常的状态下持续。
本发明关注上述的问题点,为了解决该问题,提供一种环境试验装置,其包括吸液芯难以从温度检测部或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的构造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的方式提供一种环境试验装置,其包括:用于配置被试验物的试验室;至少能够调节湿度的空气调节机构;和湿度检测机构,上述湿度检测机构是湿球温度检测机构,其包括:温度检测传感器、吸液芯、储存水的检测用水储存部,将吸液芯的一部分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使吸液芯的另一部分与温度检测传感器接触而检测湿球温度,上述环境试验装置包括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其阻止吸液芯从温度检测传感器的脱离或吸液芯从检测用水储存部的脱离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发明,通过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的作用,阻止吸液芯从温度检测传感器的脱离或吸液芯从检测用水储存部的脱离。
优选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包括保护部,上述保护部配置在吸液芯的附近,总是与吸液芯接触或在吸液芯发生了移动和/或姿态改变时与吸液芯接触,阻止吸液芯的移动和/或姿态改变。
根据本方式,保护部件与吸液芯接触来抑制吸液芯的移动或姿态改变,防止吸液芯从温度检测传感器的脱离或从检测用水储存部的脱离。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温度检测传感器包括呈棒状且被悬臂保持的温度检测部,吸液芯的一部分与上述温度检测部卡合,吸液芯的另一部位从上述温度检测部垂下并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包括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防横摆保护部在是垂下状态的吸液芯的侧面的高度方向,处于上述温度检测部的高度以下、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防纵脱保护部在上述温度检测部的自由端侧且在高度方向,处于上述温度检测部的高度以下、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
在此所谓“卡合”包含将薄纱状的吸液芯对折简单地挂在棒状的温度检测部的状态。“卡合”是包含仅简单挂着的形态概念,“挂上”状态是“卡合”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吸液芯上设置温度检测部插入部,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温度检测部被插入该温度检测部插入部,吸液芯被安装在温度检测部的状态,也是“卡合”的一种方式。
在本方式中,防横摆保护部处于垂下状态的吸液芯的侧面。即防横摆保护部处于吸液芯摇摆的方向。
另外,防横摆保护部在高度方向处于上述温度检测部的高度以下、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因此,防横摆保护部处于吸液芯吹起的高度。
因此,当吸液芯像旗那样飘扬时,就会碰到防横摆保护部,吸液芯的移动或姿态改变被抑制。
另外,当防纵脱保护部处于上述温度检测部的自由端侧。即防纵脱保护部处于吸液芯向轴方向移动的方向的位置。
另外,防纵脱保护部在高度方向处于上述温度检测部的高度以下、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因此,防纵脱保护部处于吸液芯碰到的高度。
因此,当吸液芯沿着温度检测部移动时,就会碰到防纵脱保护部,吸液芯的移动被抑制。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温度检测传感器包括棒状且被悬臂保持的温度检测部,吸液芯的一部分与上述温度检测部卡合,吸液芯的另一部位从上述温度检测部垂下并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上述环境试验装置还包括风机,上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被设置在由上述风机形成的通风气氛中,挂在吸液芯的送风的矢量包含将温度检测部的轴向成分和横穿温度检测部的方向的成分,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包括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都处于比吸液芯靠通风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本方式采用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的构造。
在本方式中,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均设置在比吸液芯靠通风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因此,送风引起的吸液芯的滚动方向的姿态改变或向轴向的移动被阻止。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包括风机,上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被设置在由上述风机形成的通风气氛中,在上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中,吸液芯的一部分与上述温度检测部卡合,吸液芯的另一部位从上述温度检测部垂下并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能够预测到吸液芯会因风机的送风而发生移动和/或姿态改变,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处于所预测的吸液芯的移动侧和/或姿态改变侧,在吸液芯发生了移动和/或姿态改变时,上述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与吸液芯接触,阻止吸液芯的移动和/或姿态改变。
在本方式中,也采用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的构造。
在本方式中,由于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设置在预测的吸液芯的移动侧或姿态改变侧,因此送风引起的吸液芯的滚动方向的姿态改变或向轴向的移动被阻止。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为折弯的棒状,两端由试验室的内壁支承。
根据本方式,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很难成为通风的干扰。另外,因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的热容量较小,所以不会给试验室内的环境带来影响。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包括开闭试验室的门部件,试验室具有与门部件相对的里壁,风机形成的送风从里壁侧朝向门部件侧吹,温度检测传感器为棒状,以从里壁侧朝向试验室侧的姿态配置。
在本方式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试验室的空间。
在上述的各方式中,优选:包括开闭试验室的门部件,试验室具有与门部件相对的里壁,在里壁侧有具向试验室内吹出空气的空气吹出部,在空气吹出部具有从里壁侧朝向试验室侧突出的吹出口形成部,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吹出口形成部的侧面侧。
在本方式中也采用试制的环境试验装置的构造。
根据本方式,能够有效地利用试验室的空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环境试验装置中,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吸液芯难以从温度检测部或检测用水储存部脱离。因此,本发明的环境试验装置中难以发生湿度的错误检测,能够将试验室内的湿度环境维持在期望的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环境试验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环境试验装置的试验室部分的剖视图。
图3的(a)是省略图1的环境试验装置的试验室部分的棚部件的状态的平面剖视图,(b)是(a)的圆内放大图。
图4是图1的环境试验装置的试验室的剖视立体图。
图5是图1的环境试验装置中具备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5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图1环境试验装置中采用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的俯视图。
图10表示在无风环境中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a)的A-A剖视图。
图11表示对吸液芯在与之正交的方向吹风时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a)的A-A剖视图。
图12表示对吸液芯在沿着温度检测传感器的方向吹风时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a)的A-A剖视图。
图13表示对吸液芯在斜方向吹风时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a)的A-A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2的(a)、(b)、(c)是表示吸液芯的变形例的图,是吸液芯和温度检测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说明
1 环境试验装置
5 试验室
10 空气调节机构(空气调节机构)
11 风机
13 湿球温度检测机构
16 空气吹出部
20 门部件
21 试验室主体
23 检测用水储存部
25 吸液芯
26 温度检测部
28 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
50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
56 防纵脱保护部
57 防横摆保护部
71 风向部件
73a、73b 侧面侧送风面
82、83、85、86、87、91、92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环境试验装置1的基本构造进行说明。环境试验装置1的基本构造具备上述的试制品的特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境试验装置1被划分为上部侧的试验室区域100和下部侧的机械区域101。
如图2所示,在试验室区域100设置有被隔热壁2覆盖的隔热槽3。而且,在该隔热槽3的一部分形成有试验室5。试验室5是设置被试验物的空间。隔热层3由试验室主体21和门部件20构成。试验室5形成在六个面被试验室主体21和门部件20包围的隔热层3的一部分。
环境试验装置1还具备空气调节机构(空调单元)10和风机11。空气调节机构10由加湿装置6、冷却装置7和加热器8构成。
环境试验装置1具有与试验室5呈环状连通的空调通风道15,在该空调通风道15内设置有上述的空气调节机构10和风机11。
空调通风道15形成在隔热槽3的一部分,在空气吹出部16和空气导入部18这两个部位与试验室5连通。
因此,当启动风机11时,试验室5内的空气从空气导入部18导入空调通风道15内。而且空调通风道15成为通风状态,空气与空气调节机构10接触而进行热交换或湿度调节,从空气吹出部16向试验室5内吹出调节后的空气。
另外,在空调通风道15的空气吹出部16的附近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2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温度传感器12是目前公知的热电偶或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
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是检测湿球温度的部件。温度传感器12所检测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所检测的湿球温度被输入到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根据两者的差来计算湿度。
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的构造和安装位置在后文述说。
在使用环境试验装置1时,使风机11运转,使空调通风道15内成为通风状态,控制空气调节机构10,使温度传感器12的检测值接近设定环境的温度。
另外,根据温度传感器12所检测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所检测的湿球温度来演算湿度,控制空气调节机构10,使演算的湿度接近设定环境的湿度。
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的构造和安装位置在后文述说。
如图3、图4所示,在环境试验装置1中,在试验室5的内侧具有上述的空调通风道15的空气吹出部16,在其中设置有风机11。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11为轴流风扇、螺旋桨式鼓风扇。
如公知的那样,与多叶片风扇等离心风机相比较,轴流风扇的送风量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机11的前面侧设置有风向部件71。风向部件7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具有正面侧送风面72和侧面送风面73a、73b。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部件71实质上成为空调通风道15的空气吹出部16。
风向部件71的正面侧送风面72是与门部件20大致平行地对置的面,在该面上设置有多个开口。从正面侧送风面72朝向门部件20送风。
与此相反,侧面送风面73a、73b相对于连结风机11和门部件20的虚拟直线成为倾斜姿态。侧面送风面73a、73b也设置有多个开口。从侧面送风面73a、73b喷射的送风从倾斜方向吹向侧壁31、32。
轴流风扇通过螺旋桨式鼓风扇的外周附近引起的风较强,旋转中心的附近风速较弱。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环境试验装置1中,在风机11的前面侧设置有风向部件71,从风向部件71的侧面送风面73a、73b喷射的空气包括朝向侧壁31、32侧方向的矢量成分。因此,从侧面送风面73a、73b喷射的空气与侧壁31、32侧碰撞并反射,返回中央侧。因此,送风也遍布风机11的旋转中心的前方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里壁具有空气吹出部16,空气吹出部16是中央部分向门部件20侧突出的形状,因此在侧面送风面73a、73b和试验室5的侧壁31、32之间具有空间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形成在试验室5内设置有棚55的情形,在试验室主体21的左右的侧壁31、32上各设置有两个棚承受部件61。
棚承受部件61是截面形状为凹型的柱状的部件。在棚承受部件61中,在垂直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使棚55的端部卡合的卡合孔62(参照图4)。
棚承受部件61在左侧壁31设置两根,在右侧壁32设置两根。
接着,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是检测湿球温度的部件,构成湿度检测机构的一部分。
如图5、图6所示,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包括: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覆盖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检测部的吸液芯25、检测用水储存部23。检测用水储存部23是被称为吸液芯皿的部件,是储存水的容器。
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为上述的热电偶或热敏电阻等温度传感器,包括棒状的温度检测部26,该棒状的温度检测部26包括一定程度的长度。
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将吸液芯25的一部分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23内的水中,使吸液芯25的另一部分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接触来检测湿球温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的检测用水储存部23的周围具有收集从检测用水储存部流出的水并将其引导到加湿装置6侧的外廓部27。
吸液芯25是能够保持水分的布或纱布,呈薄片状。吸液芯25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只要可根据大气温度或大气湿度等环境,将其保持的水分气化即可。
如图6所示,检测用水储存部23具有将圆柱状的管路的上部开放的截面形状呈半圆状的明水道,在该明水道设置有储存水的储存空间37。储存空间37由半圆状的管路壁和坝部38包围,是上部开放的空间。
外廓部27汇集从检测用水储存部23溢出的水并使该水流入下方。
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以检测用水储存部23将储存空间37的开放侧向上的状态被插接在外廓部27。
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处于检测用水储存部23的正上方的位置,温度检测部26成为水平姿态。
而且,吸液芯25被挂在该温度检测部26(卡合的一种方式)。
吸液芯25是纱布等被对折而成,被折弯的状态的折回部分(分叉的部分)挂在温度检测部26,吸液芯25的自由端侧33从温度检测部26垂下成为垂下部分35。
即,吸液芯25的折回部分(分叉的部分)等与温度检测部26卡合,吸液芯25的自由端侧33从温度检测部26垂下成为垂下部分35。
而且,吸液芯25的垂下部分35的下部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23中的水中,通过毛细管现象汲取水,使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温度检测部26湿润。
这样,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为水平姿态,配置成其温度检测部26被吸液芯25覆盖。
吸液芯25的形状或卡合状态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图22那样的构造。图22的(a)、(b)、(c)表示的吸液芯40、41、42,全部使用缝制或粘接剂等被成形。
图22的(a)表示的吸液芯40是通过将薄片状的布折叠两折,并用线47将折弯的弯曲部的附近缝合等而将表背的布45a、45b的一部分结合而成。图22的(a)所示的吸液芯40是在折弯的弯曲部分将表背的布45a、45b连成环状,形成长孔状的温度检测部插入部46。
图22的(a)所示的吸液芯40,在该温度检测部插入部46被插入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温度检测部26,吸液芯40的温度检测部插入部46与温度检测部26卡合。
图22的(b)所示的吸液芯41是使图22的(a)的吸液芯40进一步加工形成的吸液芯,是将表背两面的布45a、45b的边缘部分缝合而成的吸液芯。
图22的(c)所示的吸液芯42在一块布的端部设置有温度检测部插入部46。
接着,对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是在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的附近配置的防护部件,防止吸液芯25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脱离或吸液芯25从检测用水储存部23的脱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是将一根金属细线折弯而制成。理想的是,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材料具有相当的韧性且可耐受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高湿度环境。例如,优选以不锈钢或黄铜等的金属棒为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材料,采用直径为2至3mm的不锈钢圆棒。
如图8、图9、图10所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形成复杂的形状。
从端部侧开始进行说明,连续地形成侧面卡合片51、立起片52、突出片53、防纵脱保护部56、防横摆保护部57、返回片58和内侧卡合片60。在本实施方式中,防纵脱保护部56、防横摆保护部57成为防止吸液芯的脱离的功能部。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各部内,突出片53、防纵脱保护部56、防横摆保护部57、返回片58和内侧卡合片60处于同一的共同平面内。
与此相反,立起片52在与上述的共通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侧面卡合片51是立起片52的前端被折弯的部位。
当依次进行说明时,侧面卡合片51是与试验室5的右侧壁32侧卡合并且支承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一端的部位,是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水平方向延伸的短片。
立起片52是将功能部(防纵脱保护部56、防横摆保护部57)保持在规定高度的部件,具有与侧面卡合片51保持垂直的方向的角度地延伸。
立起片52是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垂直方向立起的部分。
突出片53是为了使防纵脱保护部56跨过吸液芯25,而以防纵脱保护部56的端部从试验室5的右侧壁32分离的方式伸出的部位。
突出片53从立起片52垂直折弯,在水平方向向与侧面卡合片51相同的方向延伸。
突出片53为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
防纵脱保护部56是阻止吸液芯25的轴向移动的部件,是相对于突出片53折回成“V”字状的折回片。
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防纵脱保护部56是水平方向姿态,但不论相对于突出片53还是相对于防横摆保护部57,均以规定的角度倾斜。
防纵脱保护部56的有效长度La为至少能够横跨折弯的吸液芯25的长度。即,防纵脱保护部56倾斜,但若将这种试验室5的宽度方向的成分设为有效长度La,La是至少能够在布厚度方向跨过被折弯的吸液芯25的长度。
防横摆保护部57是相对于防纵脱保护部56呈规定角度被折弯的部分。防横摆保护部57是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相对于防纵脱保护部56以规定的角度倾斜。
防横摆保护部57是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
防横摆保护部57包括相当于吸液芯25的大面积部分的宽度(在进深方向延伸的宽度)的长度。
如上所述,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处于倾斜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形成的角度A为钝角。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形成的角度A不限定于此,但推荐为90度以上。
另外,两者的角度为100度到160度。最推荐角度为130度到150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两者的角度A为135度。
返回片58是相对于防横摆保护部57垂直折弯的部分。返回片58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水平方向延伸且接近试验室5的右侧壁32侧的部分。
内侧卡合片60是相对于返回片58垂直折弯的部分。内侧卡合片60以图8和图10的(a)那样的安装时的姿态为基准,在水平方向延伸且接近试验室5的里壁30侧的部分。
接着,对温度传感器12、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和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相对于试验室5的安装位置以及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和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相对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3、图4所示,温度传感器12、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和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被配置在吹出口形成部的侧面侧送风面73b和右侧壁32之间的空间8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里壁具有空气吹出部16,且其一部分向门部件20侧突出,在侧面送风面73a、73b和试验室5的侧壁31、32之间有空间80。
而且,如图3所示,在水平方向,在侧面送风面73b侧具有温度传感器12,在上述侧面送风面73b侧的右侧壁32侧具有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侧,而且在上述侧面送风面73b侧的右侧壁32侧具有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
温度传感器12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侧均以里壁30为基端部呈悬臂状突出。在温度传感器12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侧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部位,均与右侧壁32平行地延伸。
从而,温度传感器12和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的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均从里壁30侧呈悬臂状突出,自由端朝向门部件20的方向。
另外,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两端由右侧壁32和里壁30支承。
当具体地进行说明时,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立起片52被保持于设置在试验室5的右侧壁32的棚承受部件61上,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一端的侧面卡合片51被插入在棚承受部件61上形成的安装孔(未图示)。
另外,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另一端的内侧卡合片60被插入试验室5的里壁30的安装孔(未图示)。
其结果是,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两端被试验室5支承,如图10所示,由突出片53、防纵脱保护部56、防横摆保护部57、返回片58和内侧卡合片60构成的共同平面,在吸液芯25的附近成为水平姿态。
在此,对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和吸液芯25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处于吸液芯25的附近,但在无风状态时,如图10所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不与吸液芯25接触。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防横摆保护部57在与吸液芯25相比靠试验室5的右侧壁32侧的位置。防横摆保护部57具有相当于吸液芯25的插入方向的宽度的长度,防横摆保护部57在宽度方向(插入方向)上覆盖吸液芯25的表面。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为水平姿态,俯视时的位置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平行,与吸液芯25的垂下部分35的大面积侧(表面侧)平行。
防横摆保护部57的高度是吸液芯25的垂下部分35的中间高度的位置。
防横摆保护部57为垂下的状态的吸液芯25的侧面侧,在高度方向处于温度检测部26的高度以下、检测用水储存部23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防纵脱保护部56为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自由端侧,处于从自由端离开一些的位置。防纵脱保护部56为水平姿态,俯视时的的姿态是相对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温度检测部26的轴线倾斜的姿态。
防纵脱保护部56以在布厚度方向跨越吸液芯25的方式配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功能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如图3、图4所示,温度传感器12、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和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配置在吹出口形成部的侧面侧送风面73b和右侧壁32之间的空间80。而且,从侧面侧送风面73b流出的送风从倾斜方向吹向右侧壁32。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处于侧面侧送风面73b和右侧壁32之间,因此如图10的附图标记说明V所示,湿球温度检测机构13从斜方向受到风。
如果设风的矢量为V,设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正交的方向为X方向,设沿着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方向为Y方向,则送风保持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正交的方向的矢量VX和沿着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方向的矢量VY。
因此,如图11所示,因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正交方向的风向成分,吸液芯25的垂下部分35向风下侧摆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防横摆保护部57相对于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正交的方向的风向成分(X方向),处于比吸液芯25靠下风的位置。
因此,如图11所示,吸液芯25的垂下部分35摆动时,吸液芯25的大面积部分与防横摆保护部57接触,防止垂下部分35进一步摆动。
因此,即使吸液芯25受到具有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正交的方向的风向成分的风,垂下部分35的摆动量也少,能够防止吸液芯25的下端部(自由端33)从检测用水储存部23脱离。
吸液芯25因风机11的送风而像旗飘扬那样进行姿态改变,但防横摆保护部57处于预测的吸液芯25的姿态改变侧,在吸液芯25姿态改变时与吸液芯25接触,起到阻止吸液芯25的姿态改变的作用。
另外,如图12所示,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的防纵脱保护部56关于沿着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和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方向的风向成分(Y方向),处于比吸液芯25靠下风的位置。
因此,吸液芯25的垂下部分35如图12所示在轴向上移动时,吸液芯25的端部如图12所示与防纵脱保护部56接触,防止吸液芯25进一步在轴向上移动。
因此,即使吸液芯25受到沿着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方向的风,吸液芯25的移动量也较少,能够防止吸液芯25从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脱离。
吸液芯25因风机11的送风而在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轴向转移,但防纵脱保护部56处于预测的吸液芯25的移动侧,在吸液芯25移动时与吸液芯25接触,起到阻止吸液芯25的移动的作用。
事实上,对吸液芯25从斜方向吹风。在风的X方向成分和Y方向成分两者均较大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吸液芯25的大面积部分与防横摆保护部57碰上,同时吸液芯25的垂直的端边与防纵脱保护部56碰上。
接着,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即使是形状为不同的部件也能发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编号。另外,说明和附图的重点放在防止吸液芯的脱离的功能部,关于与试验室5的安装关系,省略图示或说明。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使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形成的角度A为钝角。通过使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形成的角度A为钝角,吸液芯25的安转变容易,且吸液芯25很难被吹飞。
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种构成,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82那样,防横摆保护部57与防纵脱保护部56正交。另外,角度A也可以是锐角。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防横摆保护部57只能配置在下风侧,但也可以如图15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83那样,将吸液芯25卷绕而成的形状。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等全都是对线材加工而成,但也可以像图16、图17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85、86那样,有一定程度的面积。
但是,优选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是风经过的部分。图16表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85由包括通风孔88的板形成有防横摆保护部57,由上下两根棒构成防纵脱保护部56。
另外,图17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86由网构成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防横摆保护部57为横棒状,包括水平方向的成分,但也可以像图18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87那样,使纵棒状的防横摆保护部57从支承部90垂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为整体不可分,但也可以像图19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91那样,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分离。另外,也可以像图20所示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92那样,设置在检测用水储存部23。
另外,如图21所示,也可以对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前端进行加工,形成防纵脱保护部56。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无风状态中,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等不与吸液芯25接触,但即使在无风状态中,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等也可以与吸液芯25接触。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等具有防横摆保护部57和防纵脱保护部56两者,但也可以仅具有任一者。即,也可以不具有防横摆保护部57,也可以不具有防纵脱保护部56。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中,防横摆保护部57处于吸液芯25的侧面,所以不能阻止吸液芯25的湿球用温度检测传感器28的轴向的移动,主要具有防止吸液芯25的旋转的功能。
另一方面,防纵脱保护部56防止吸液芯25的旋转的功能弱,主要起到阻止吸液芯25的轴向的移动的作用。
这样,在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50中,各部件的功能明确,一方面是旋转防止用的部件,另一方面是防纵脱用的部件。
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种方式的各部的功能明确的结构,也可以是包括具备防横摆和防纵脱的功能这两者的部位。

Claims (8)

1.一种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被试验物的试验室;至少能够调节湿度的空气调节机构;和湿度检测机构,
所述湿度检测机构包括湿球温度检测机构,该湿球温度检测机构包括温度检测传感器、吸液芯、储存水的检测用水储存部,将吸液芯的一部分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使吸液芯的另一部分与温度检测传感器接触来检测湿球温度,
所述环境试验装置包括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该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阻止吸液芯从温度检测传感器的脱离或吸液芯从检测用水储存部的脱离的至少一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包括保护部,该保护部配置在吸液芯的附近,总是与吸液芯接触或在吸液芯发生了移动和/或姿态改变时与吸液芯接触,阻止吸液芯的移动和/或姿态改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温度检测传感器包括棒状且被悬臂保持的温度检测部,吸液芯的一部分与所述温度检测部卡合,吸液芯的另一部位从所述温度检测部垂下并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包括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
防横摆保护部在垂下状态的吸液芯的侧面侧,在高度方向处于小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高度、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
防纵脱保护部在所述温度检测部的自由端侧,在高度方向处于所述温度检测部的高度以下、检测用水储存部的水面的高度以上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温度检测传感器包括棒状且被悬臂保持的温度检测部,吸液芯的一部分与所述温度检测部卡合,吸液芯的另一部位从所述温度检测部垂下并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
所述环境试验装置包括风机,所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设置在由所述风机形成的通风气氛中,施加在吸液芯上的送风的矢量包含温度检测部的轴向成分和横穿温度检测部的方向的成分,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包括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
防横摆保护部和防纵脱保护部均处于比吸液芯靠通风方向下游侧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风机,所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设置在由所述风机形成的通风气氛中,在所述湿球温度检测机构中,吸液芯的一部分与所述温度检测部卡合,吸液芯的另一部位从所述温度检测部垂下并浸入检测用水储存部内的水中,
能预测到吸液芯会因风机的送风而发生移动和/或姿态改变,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处于所预测的吸液芯的移动侧和/或姿态改变侧,在吸液芯发生了移动和/或姿态改变时与吸液芯接触,阻止吸液芯的移动和/或姿态改变。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吸液芯脱离防止机构为折弯的棒状,两端由试验室的内壁支承。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打开和关闭试验室的门部件,试验室具有与门部件相对的里壁,由风机形成的送风从里壁侧朝向门部件侧,温度检测传感器为棒状,以从里壁侧朝向试验室侧的姿态配置。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环境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打开和关闭试验室的门部件,试验室具有与门部件相对的里壁,在里壁侧具有向试验室内吹出空气的空气吹出部,在空气吹出部具有从里壁侧朝向试验室侧突出的吹出口形成部,湿球温度检测机构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吹出口形成部的侧面侧。
CN201810204073.0A 2017-03-14 2018-03-13 环境试验装置 Active CN108572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8571A JP6736507B2 (ja) 2017-03-14 2017-03-14 環境試験装置
JP2017-048571 2017-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2135A true CN108572135A (zh) 2018-09-25
CN108572135B CN108572135B (zh) 2022-03-04

Family

ID=63372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4073.0A Active CN108572135B (zh) 2017-03-14 2018-03-13 环境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36507B2 (zh)
CN (1) CN108572135B (zh)
DE (1) DE102018105766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6942B2 (ja) 2019-01-22 2023-03-28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形成装置
JP7137511B2 (ja) * 2019-03-28 2022-09-14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形成装置
DE202020101042U1 (de) * 2020-02-26 2021-05-27 KÖH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Korrosionsprüfgerä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4773A (en) * 1971-02-10 1973-07-10 Borg Warner A furnace plenum or duct type humidifier
CN2485573Y (zh) * 2001-05-17 2002-04-10 蒙特空气处理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定湿帘装置的框架
CN101025284A (zh) * 2006-02-25 2007-08-29 翟光友 自动加湿装置
US20080116593A1 (en) * 2005-03-17 2008-05-22 Hayden John B Water curtai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2195552U (zh) * 2011-06-22 2012-04-18 杨文龙 一种节能型空气加湿器
JP2014020777A (ja) * 2012-07-12 2014-02-03 Espec Corp 環境試験装置
CN204513672U (zh) * 2015-02-09 2015-07-29 江门市天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模块结构及采用该空气加湿模块结构的空气净化器
CN204541692U (zh) * 2015-01-08 2015-08-12 宁波中天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浴室用无孔挂帘
CN104976727A (zh) * 2015-06-19 2015-10-14 广西大学 一种简易加湿器
CN205425263U (zh) * 2016-03-21 2016-08-03 徐州露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加湿器
JP2016176793A (ja) * 2015-03-19 2016-10-06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試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1828A (ja) * 1994-02-22 1995-09-05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座 席
JP2006051257A (ja) * 2004-08-16 2006-02-23 Kaneshige Baba 布団挟み
JP5906225B2 (ja) 2013-09-30 2016-04-20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試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4773A (en) * 1971-02-10 1973-07-10 Borg Warner A furnace plenum or duct type humidifier
CN2485573Y (zh) * 2001-05-17 2002-04-10 蒙特空气处理设备(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固定湿帘装置的框架
US20080116593A1 (en) * 2005-03-17 2008-05-22 Hayden John B Water curtai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025284A (zh) * 2006-02-25 2007-08-29 翟光友 自动加湿装置
CN202195552U (zh) * 2011-06-22 2012-04-18 杨文龙 一种节能型空气加湿器
JP2014020777A (ja) * 2012-07-12 2014-02-03 Espec Corp 環境試験装置
CN204541692U (zh) * 2015-01-08 2015-08-12 宁波中天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浴室用无孔挂帘
CN204513672U (zh) * 2015-02-09 2015-07-29 江门市天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加湿模块结构及采用该空气加湿模块结构的空气净化器
JP2016176793A (ja) * 2015-03-19 2016-10-06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環境試験装置
CN104976727A (zh) * 2015-06-19 2015-10-14 广西大学 一种简易加湿器
CN205425263U (zh) * 2016-03-21 2016-08-03 徐州露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绿色环保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05766B4 (de) 2022-09-08
DE102018105766A1 (de) 2018-09-20
CN108572135B (zh) 2022-03-04
JP2018151297A (ja) 2018-09-27
JP6736507B2 (ja) 202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2135A (zh) 环境试验装置
US6030116A (en)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measuring equipment
US20110047812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rying of clothes and dryer for clothes
CN103376229B (zh) 环境试验装置
CN104160083A (zh) 除湿器
KR20200025946A (ko) 의류 관리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4053953A (zh) 除湿器
CN106662516B (zh) 依赖湿度的质量测定装置及依赖湿度的质量测定方法
JP613811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991153A (zh) 温度特性评价方法
JP5329325B2 (ja) 環境試験方法及び環境試験装置
JP6061526B2 (ja) 環境試験装置
CN208751629U (zh) 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除湿装置
CN108931472A (zh) 环境试验装置以及热处理装置
Hassan et al. The effect of air veloc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JP7134083B2 (ja) 除湿機
CN207815522U (zh) 一种安装结构、安装组件及除湿机
CN107327919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9238370A (zh) 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除湿装置
JP2011145061A (ja) 除湿機
JP5414466B2 (ja) イオン送風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天吊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器
Fauchoux et al. Tests of a novel ceiling panel for maintaining space relative humidity by moisture transfer from an aqueous salt solution
Jea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ctive chilled beams in cooling operation under varied boundary conditions
CN207599897U (zh) 恒湿机
KR910000361Y1 (ko) 통기형 옷걸이가 구비된 온풍순환식 의류건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