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69119B -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69119B
CN108569119B CN201810204265.1A CN201810204265A CN108569119B CN 108569119 B CN108569119 B CN 108569119B CN 201810204265 A CN201810204265 A CN 201810204265A CN 108569119 B CN108569119 B CN 1085691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panel
surface portion
main surface
reinforcement member
la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42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69119A (zh
Inventor
林雄一郎
奥田英明
稻垣英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69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9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69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9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moveable by a linkage system to open/close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置在内板(11)的主表面部(11a)和安装有闩锁(6)的侧面部(11b)之间的支撑装置上的延长内板加强构件(15)。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侧面部(11b)通过具有直线部的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而相互结合。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侧面部(11b)均通过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被有效地增强,其中,增强了所述内板(11)的下端部,例如,闩锁连接部(7)附近的刚度。抑制了所述内板(11)的变形,并且保证了整个后挡板(4)的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例如,应用于车辆后挡板的结构。
背景技术
车辆闭合构件的一个示例为后挡板。后挡板打开和关闭货厢的开口部分,且通过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分的上部并用作支撑部分的铰链摆动地(打开/关闭)支撑在所述开口部分。后挡板设置为将内板和外板连接在一起。闩锁部件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下部(在所述铰链对面)。锁闩设置于所述货厢的所述开口部分。当所述后挡板关闭时,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锁闩配合,且所述后挡板锁定为关闭状态。
所述后挡板的所述闩锁部件是具有闭锁功能的一定重量的部件。另外,在每次所述后挡板打开和关闭时,闩锁部件与设置在所述车体的所述货箱构件的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锁闩反复进行结合和脱开。因此,向安装所述闩锁部件的所述后挡板的所述内板的部分施加大的力。因而,安装所述后挡板的所述闩锁部件的部分被用闩锁加强构件增强(例如,日本专利第JP-A-2003-16637号)。
在车辆行驶期间,根据路面的崎岖不平,在打开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关闭的后挡板,且在所述后挡板的下部(在所述下表面上有安装所述闩锁部件的部分)沿着所述后挡板被从所述车体侧拉的方向上施加一个力(即,朝向车身或向下的方向拉伸)。在本领域的当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安装所述闩锁部件的部分附近为通过所述闩锁加强构件受到局部抑制变形的状态,但是,特别是所述内板的下部被从所述车体侧拉伸时,整个后挡板有可能极大变形。
当所述内板的下部在行驶期间变形时,在所述后挡板的下部和所述车体之间可能形成有间隙。在下部变形较大的情况下,异物(比如雨水)可能会从外侧进入所述货厢。当然,所述内板的变形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通过增加所述内板的厚度或通过增加所述闩锁加强构件的尺寸而有所减少。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重量及生产成本可能会增加,因此仍有改善的余地。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已被做出。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抑制生产成本和重量增加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所述闭合构件的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能够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的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发明内容
(1)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所述结构是一种闭合构件中具有相互连接的内板和外板且通过打开和关闭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分的端部的支撑部分附近的所述闭合构件而关闭或打开车辆的开口部分的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其中:
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内板包括:与所述外板相对的主表面部;以及侧面部,其从所述主表面部的外周边缘向所述外板延伸且与所述外板连接,所述外周边缘与所述支撑部分相对,并且其中设置有安装闩锁部件的闩锁连接部,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开口部分的边缘结合,以及
内板加强构件设置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将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表面部连接在一起,并且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倾斜,在一端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与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所述侧面部的部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中间部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
在上述结构(1)中,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部分以及在朝向与所述外板相对的所述支撑部分延伸的部分中的所述主表面部,通过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相互连接。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中,有在连接所述侧面部的一端和连接所述主表面部的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的所述中间部。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以便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都倾斜,且保证刚度的状态下,与所述侧面部的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部分以及与所述外板相对的所述主表面部,被线性支撑。因此,抑制了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
例如,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以便具有帽状截面形状。所述内板加强构件通过点焊将所述内板连接到相应于所述帽状截面形状的凸缘的部分,而连接到所述内板。
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同时抑制生产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
日本专利第JP-UM-A-5-13817号公开了一种将加强板设置于内板和外板之间并且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的加强结构。根据在日本专利第JP-UM-A-5-13817号中公开的技术,以所述加强板的端部连接所述内板,所述加强板弯曲,并且中间部连接所述外板且沿着所述外板延伸的结构,实现所述外板的加强,以及抑制相应于从后侧施加的冲击力的变形。
因此,在日本专利第JP-UM-A-5-13817号中公开的技术,与本发明(1)的技术完全不同,有效地改善了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同时抑制了生产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并且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
(2)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中,提供了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并且在穿过所述闩锁连接部的所述侧面部的两侧,各自存在有从所述侧面部延伸的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
在上述结构(2)中,穿过所述闩锁连接部提供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因此抑制围绕所述闩锁连接部的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
(3)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或(2)中,所述侧面部具有:一个平面部分,其从所述主表面部向所述外板延伸且其中设有所述闩锁连接部;以及一个倾斜部分,其相对于所述平面部分弯曲,所述倾斜部分的端部连接所述外板,并且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所述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都连接到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倾斜部分。
在上述结构(3)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设有所述闩锁连接部的所述平面部分,和连接所述外板的所述倾斜部分,因此通过两个表面,例如,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倾斜部分能够接受从所述车辆侧向所述内板加强构件施加的力。
(4)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至(3)的任意一个中,所述内板的所述主表面部具有一个台阶部,其朝向所述外板缩进且在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且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的所述台阶部的隆起部分的附近的部分。
在上述结构(4)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内板的所述台阶部的所述隆起部分的附近(所述内板的所述隆起部分),因此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能够连接(点焊)到所述内板中且具有高刚性的部分。在所述内板中存在另一个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能够连接另一个加强构件。此外,在所述内板中存在开口部分的情况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能够连接开口部分的凸缘。
(5)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至(4)的任意一个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上述结构(5)中,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被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间隙不受所述外板的形状影响。
(6)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1)至(5)的任意一个中,所述闭合构件是打开和关闭所述车辆的后侧开口的后挡板,且所述支撑部分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上端部,所述闩锁部件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
在上述结构(6)中,即使当所述后挡板摇摆所述车辆的所述上部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且沿着所述后挡板被从所述车体侧拉的方向向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施加力时,可以防止整个后挡板被从所述车体侧拉而极大地变形。
在本发明的所述结构中,抑制生产成本和重量的增加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改善所述闭合构件的闩锁连接部的边缘的受力刚度,并且能够在车辆行驶期间抑制整个闭合构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的后挡板的车辆的外视图;
图2是所述后挡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所述后挡板的内板的外视图;
图4是在图3的线IV-IV的所述内板的剖视图;
图5是在图3的线V-V的所述内板的剖视图;
图6是在图3的线VI-VI的所述内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在后挡板打开的状态下,包括应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的后挡板的车辆的外观。
此外,图2示出了在所述后挡板被分解的状态下的外观,图3示出了拆卸所述后挡板的外板时从所述车辆的后侧的角度的内板的外观,图4示出了从图3的线IV-IV的箭头方向看的安装内板加强构件的部分的垂直剖视图,图5示出了从图3的线V-V的箭头方向看的中间部的垂直剖视图,以及图6示出了从图3的线VI-VI的箭头方向看的包括所述外板的所述后挡板的横向剖视图。
如图1所示,货厢2设置在所述车辆1的后侧。作为所述闭合构件的后挡板4打开/关闭地设置在所述货厢2的后侧开口部分3上。作为所述支撑部分的铰链10(见图2)设置在所述后挡板4的上端(所述上端部),以及所述后挡板4的下端绕所述铰链10垂直(向上)摆动(即,围绕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以便打开或关闭(打开/关闭操作)所述开口部分3。
在所述开口部分3的边缘,锁闩5设置在与设有所述铰链10的部分相对的部分上,例如,所述车体9的底部8(与所述支撑部分相对)。与所述锁闩5结合锁定所述后挡板4的关闭状态的闩锁6(所述闩锁部件)设置于所述后挡板4的下部。
基本上如图2至4所示,所述后挡板4通过内板11和外板12设置,并且通过将所述内板11的边缘和所述外板12连接一起而形成空心形状。所述内板11具有:一个主表面部11a,其垂直地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外板12相对;以及一个侧面部11b,其从所述主表面部11a的外周边缘(下端边缘)延伸,所述边缘与设置有所述铰链10侧相对,朝向所述外板12,并且其中所述边缘连接所述外板12的边缘。
基本上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内板11的所述侧面部11b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底部8上,并且安装所述闩锁6的闩锁连接部7形成于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所述侧面部11b具有:一个平面部分22,其与所述底部8相对;以及一个倾斜部分21,其从所述平面部分22弯曲倾斜向下向所述车体9的外侧(后侧)延伸。
在所述侧面部11b中,所述闩锁连接部7设置于所述平面部分22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且密封所述车体9的所述开口部分3的边缘的密封部件23与所述倾斜部分21的下表面(所述内板11的外表面)抵接。在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闩锁连接部7上形成一个孔,闩锁加强构件13连接所述闩锁连接部,并且所述闩锁6通过所述闩锁加强构件13安装到所述闩锁连接部。穿过所述内板11的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闩锁连接部7(所述闩锁6)线性向上延伸的一对长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于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
在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中,基本上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加强构件15的中间部17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一端16连接与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闩锁连接部7毗连的部分40,并且朝向所述铰链10(在向上的方向)直线延伸的另一端18连接所述内板11的所述主表面部11a的垂直中间部的附近的部分41(窗口开口28下面)。
在上述构造中,所述内板11的所述侧面部11b中的部分、与所述闩锁连接部7毗连的部分、以及所述主表面部11a的中间部通过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相互结合。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为间隙S1相对于线性伸长的中间部17设置在所述内板11侧。即,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在所述侧面部11b中的部分和与所述闩锁连接部7毗连的部分之间的支撑装置中,垂直延伸的所述主表面部11a连接在一起,对于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侧面部11b倾斜,并且线性支撑所述主表面部11a及所述侧面部11b。
在所述实施例中,一对内板加强构件15穿过所述闩锁连接部7(所述闩锁加强构件13)设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连接所述主表面部11a的支撑通过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在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两个外侧的所述侧面部11b。
根据所述结构,使没有经过所述闩锁加强构件13加固的所述外侧部分,以及与所述闩锁连接部7毗连的,例如,在所述侧面部11b中易于成为变形的起始点的部分得到增强。即,抑制了围绕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整个内板11(所述后挡板4)的变形。
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被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12之间形成间隙S2,以便互不干扰。在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中,如图4所示,一端16沿着所述侧面部11b的形状弯曲,并且连接所述平面部分22和所述倾斜部分21。
在所述内板11的所述主表面部11a的下部,如图2和图4所示,沿远离外板12的方向(即,朝向所述车辆1的正面或朝向所述内板11侧)凸起的凸出部分25形成为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向所述外板12缩进的台阶部26形成为通过所述凸出部分25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例如,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在通过间隙从所述侧面部11b向上分离的所述主表面部11a的部分而延长。
然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连接在所述台阶部26中,且位于所述外板12侧的凸形隆起部分27的侧上方。即,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连接在所述内板11的所述主表面部11a的所述隆起部分27的附近(所述隆起部分的附近)的部分41,且具有相对高刚性。
当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连接所述台阶部26中,以及位于所述外板12侧的所述隆起部分27的附近(所述隆起部分的附近)的部分41时,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和所述侧面部11b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延伸方向更垂直于所述侧面部11b的状态下相互结合。即,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和所述侧面部11b以接近直角的角度相互结合。
基本上如图3和图6所示,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被配置为具有例如帽状截面形状。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将所述内板11通过点焊部分连接到对应于所述帽状截面形状的凸缘,而连接到所述内板11。
在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中,如图3所示,例如,一端16的所述凸缘16a点焊连接到所述平面部分22和所述侧面部11b的倾斜部分21,以致一端16(所述凸缘16a)在四个点P连接所述内板11。即,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一端16点焊到向不同方向延伸的两个部分,从而提高连接强度。
此外,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的所述凸缘18a点焊连接到在前后方向(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的所述主表面部11a的所述台阶部26的所述隆起部分27上面的部分。在另一端18的一侧的点P,即,所述另一端连接,以便能够在比剥离方向具有高的承受负荷的剪切方向上接受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输入的负载。
如图3所示,在所述内板11中具有其他加强构件31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可以连接其他加强构件31。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防止刚度拐点形成在所述加强构件31和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连接的部分之间,并且进一步影响对刚度的改善。
在所述内板11中具有开口部分32的情况下,此外,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可以连接到所述开口部分32的凸缘32a附近。即,通过连接另一端到用所述开口部分32的边缘的凸缘代替所述主表面部11a的隆起部分27而提高了附近部分的刚度,可以保证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强度。
根据实施例的闭合构件的结构,在所述内板11中,所述长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于所述侧面部11b和安装所述闩锁6的部分之间的支撑装置中,并且所述主表面部11a、所述主表面部11a以及所述侧面部11b线性相互结合。因此,所述主表面部11a和所述侧面部11b都被有效地增强,且能够提高所述内板11的下端部,例如,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附近的刚度,并且能够抑制所述内板11的变形。
在所述车辆1行驶期间,由于路面的颠簸状况,当开口方向的惯性力作用到所述后挡板4,例如,沿着被拉伸的方向上通过所述闩锁6从所述锁闩5施加给所述闩锁连接部7(所述侧面部11b)一个力时,所述侧面部11b试图在沿着相对于所述主表面部11a的角度增加的方向上变形。
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长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于相对于所述侧面部11b的角度增加的状态下,且因此能够接受施加于所述侧面部11b(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负载,并且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延伸方向,例如,强度较高的纵向进行支撑。因此,能够有效抑制所述侧面部11b,特别是,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附近的变形。
另一方面,所述主表面部11a的中间部(窗口开口28下面)由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支撑,而且因此能够进一步确实地抑制所述主表面部11a朝向外侧(朝向所述货厢2)的凸起变形。由于这些抑制方法的协同效应,因而,不仅能够抑制所述侧面部11b的变形,而且能够抑制整个内板11的变形。
即使当增加所述闩锁加强构件13的尺寸的措施未能实现时,即,能够有效抑制所述内板11的变形,同时防止重量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在车辆1行驶期间能够抑制整个后挡板4的变形。
在所述实施例中,此外,一对内板加强构件15穿过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闩锁连接部7(所述闩锁6)从两个车辆宽度方向侧,例如,没有通过所述闩锁加强构件13加强的两个外侧部分延伸,因此可以确实地加强易成为所述侧面部11b的变形的起始点的部分。因此,能够更确实有效地抑制所述内板11的变形,特别是,所述侧面部11b的变形。
因而,在行驶期间,没有所述后挡板4变形,以及在所述后挡板和所述车体9的所述开口部分3之间形成间隙的风险,因此可以更确切地防止雨水等等从外侧进入所述货厢2。
此外,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一端16连接(焊接)到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平面部分22,以及在向下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所述倾斜部分21,或者焊接到延伸方向各不相同的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提高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一端16的连接强度。即使是在部分被拉伸的方向上从所述锁闩5(所述车体侧)到所述侧面部11b(所述闩锁连接部7)施加一个力时,因此,能够更加确实地支撑所述侧面部11b。这有利于抑制所述侧面部11b的变形。
此外,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连接到朝向所述主表面部11a的所述外板12缩进的所述台阶部26的所述隆起部分27附近的部分(上部)。这会引起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结合到所述主表面部11a中并且具有相当高刚性的部分。因此,能够更确实地抑制所述侧面部11b的变形,且这有利于抑制所述内板11变形。
此外,在相对于所述侧面部11b的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角度增加的状态下,即,在更接近直角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另一端18能够连接到靠近所述外板12的位置的所述主表面部11a。相对于施加于所述侧面部11b(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所述牵引负荷,因此,能够增加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纵向接受的力的比例,而且这有利于抑制所述侧面部11b变形。
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被设置为在所述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12之间形成间隙S2,以免互相干扰。因此,当向所述闩锁6施加一个力时,不必担心所述外板12的设计表面(外表面)可能被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损坏。
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设置为将间隙S1设置在正面(所述内板11侧),且间隙S2设置在后侧(所述外板12侧)。因此,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形状几乎不受所述内板11和所述外板12的形状影响,且能够保证所述内板加强构件15的加强构件设计的自由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所述闭合构件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所述闭合构件(所述后挡板4)的所述闩锁连接部7的边缘的受力刚度,同时抑制生产成本和重量的增加。即使在所述车辆1行驶期间,由于路面的颠簸状况,在所述开口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所述闭合的闭合构件(后挡板4),并且沿着被拉伸的方向从所述锁闩5向所述闭合构件(后挡板4)的所述闩锁6的连接部分施加一个力,因此,能够抑制整个闭合构件(所述后挡板4)的变形。因而,在所述闭合构件(后挡板4)的下部和所述车体9之间没有形成间隙的风险,因此不会发生雨水等等从外侧进入所述货厢2的情况。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描述了,所述后挡板4的所述铰链(所述支撑部分)设置在上部,并且所述后挡板绕水平轴被关闭或打开,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铰链设置于侧部的后挡板,以及绕垂直轴关闭或打开的后挡板。作为所述闭合构件,除了后挡板也可以使用一个门,例如可以使用侧门。
本发明可用于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的工业领域。

Claims (6)

1.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闭合构件具有相互连接的内板和外板,并且车辆的开口部分通过以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分的端部的支撑部分为中心地打开和关闭所述闭合构件而被关闭或打开,其中:
所述闭合构件的所述内板包括:与所述外板相对的主表面部、以及从所述主表面部的外周边缘延伸到所述外板并连接到所述外板的侧面部,所述外周边缘在所述支撑部分对面且其中设置有安装闩锁部件的闩锁连接部,所述闩锁部件与所述开口部分的边缘结合,以及
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其设置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将所述侧面部与所述主表面部连接在一起,并且对于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倾斜,在一端和所述主表面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下,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连接与所述闩锁连接部毗连的所述侧面部的部分,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主表面部,中间部在一端和另一端之间线性延伸;
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具有帽状截面形状,所述内板加强构件通过点焊将所述内板连接到相应于所述帽状截面形状的凸缘的部分,而连接到所述内板;
所述侧面部具有:一个平面部分,其与车体的底部相对;以及一个倾斜部分,其从所述平面部分弯曲倾斜向下向所述车体的外侧延伸;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一端沿着所述侧面部的形状弯曲,并且连接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倾斜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中:
设置有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以及
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所述另一个内板加强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闩锁连接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连接所述侧面部和所述主表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中:
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平面部分从所述主表面部延伸到所述外板且其中设有所述闩锁连接部;所述侧面部的所述倾斜部分的端部连接所述外板;以及
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平面部分和所述倾斜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其中:
所述内板的所述主表面部具有:远离外板的方向上凸起的凸出部分及一个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从凸出部分向所述外板缩进且在与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所述内板加强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主表面部的所述台阶部的隆起部分附近的部分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中:
所述内板加强构件设置为以便在所述内板加强构件和所述外板之间形成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其中:
所述闭合构件为打开和关闭所述车辆的后部开口的后挡板;以及
所述支撑部分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上端部,而所述闩锁部件设置于所述后挡板的下端部。
CN201810204265.1A 2017-03-14 2018-03-13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Active CN108569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9079 2017-03-14
JP2017049079A JP6919781B2 (ja) 2017-03-14 2017-03-14 車両の開閉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9119A CN108569119A (zh) 2018-09-25
CN108569119B true CN108569119B (zh) 2022-02-22

Family

ID=63573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4265.1A Active CN108569119B (zh) 2017-03-14 2018-03-13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19781B2 (zh)
CN (1) CN108569119B (zh)
BR (1) BR10201800509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27136B1 (ko) * 2019-10-28 2021-03-12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차량용 테일게이트의 이너패널구조
CN116194316A (zh) * 2020-09-11 2023-05-3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开闭体
CN113320361A (zh) * 2021-07-09 2021-08-31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物流车用的门框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0372A (ja) * 1995-08-25 1997-03-04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クドアのドアロック取付構造
JP2006035880A (ja) * 2004-07-22 2006-02-09 Gp Daikyo Corp 自動車のドア排水構造
CN103842192A (zh) * 2011-10-05 2014-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开闭体结构
JP2015039991A (ja) * 2013-08-23 2015-03-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CN106218370A (zh) * 2016-07-29 2016-12-14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96943B2 (ja) * 2011-08-11 2015-04-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テールゲートのオープンスイッチAssy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方法
JP6106982B2 (ja) * 2012-07-27 2017-04-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US9463685B2 (en) * 2014-05-15 2016-10-11 Honda Motor Co., Ltd. Tailgate lin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vehicle tailgate
US10369740B2 (en) * 2015-07-09 2019-08-06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 of forming a contoured hat stiffen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0372A (ja) * 1995-08-25 1997-03-04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クドアのドアロック取付構造
JP2006035880A (ja) * 2004-07-22 2006-02-09 Gp Daikyo Corp 自動車のドア排水構造
CN103842192A (zh) * 2011-10-05 2014-06-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开闭体结构
JP2015039991A (ja) * 2013-08-23 2015-03-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後部車体構造
CN106218370A (zh) * 2016-07-29 2016-12-14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背门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9781B2 (ja) 2021-08-18
BR102018005092A2 (pt) 2018-12-18
JP2018149991A (ja) 2018-09-27
CN108569119A (zh) 2018-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88311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08569119B (zh) 一种车辆闭合构件的结构
WO2015072392A1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09305225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10087926B (zh) 车辆用后尾门内板
JP2006116997A (ja) リヤゲート構造
JP5708428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構造
JP643530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5153644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WO2018110021A1 (ja) ドア構造
CN104276009A (zh) 车辆的车门构造
EP2602173B1 (en) Framework structure of trunk lid
CN107444085B (zh) 车门构造
CN110341807B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6725870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
CN202295001U (zh) 汽车侧围中立柱加强板
CN209719225U (zh) 一种后背门锁扣安装结构
WO2018101197A1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インナパネル
JP6919521B2 (ja) ドアチェック装置の取付構造
JP7009690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インナパネル
JP4924628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構造
JP6957796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インナパネル
JP2019116151A (ja) 片側センタピラーレス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CN211943512U (zh) 车身侧部结构
WO2022202810A1 (ja)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