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36020B -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36020B
CN108536020B CN201810785121.XA CN201810785121A CN108536020B CN 108536020 B CN108536020 B CN 108536020B CN 201810785121 A CN201810785121 A CN 201810785121A CN 108536020 B CN108536020 B CN 1085360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angle
sliding
stat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8512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36020A (zh
Inventor
韦常柱
崔乃刚
浦甲伦
关英姿
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78512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360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36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36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36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36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G05B13/04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 G05B13/04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in which a parameter or coefficient is automatically adjusted to optimise the performanc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 G05D1/08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05D1/0816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to ensure stability
    • G05D1/0825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to ensure stabilit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属于飞行器控制技术领域。将具有固定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和二阶固定时间收敛扩张状态观测器引入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中,从而提高了系统对复杂外部干扰抑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模型跟踪的精度和跟踪速度。

Description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 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属于飞行器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从美国商业航天公司SpaceX成功实现了其一子级的陆上着陆或海上着陆回收试验以来,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因其多次重复使用、成本低、技术先进等优势,逐渐被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广泛关注。在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主动段飞行过程中,由于弹性振动、液体晃动、发动机振动、外部复杂飞行环境以及火箭质量参数不确定性较大等因素,使得其主动段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存在设计过程复杂、设计参数较多、难以进行参数调整以及无法保证飞行全程一致的控制性能指标(如超调量、响应时间和制导指令跟踪误差等)等缺点。为了保证主动段姿态制导指令的快速、精确跟踪,需要研究强鲁棒、自适应和高精度的姿态控制律,这对于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有效载荷入轨以及后续一子级回收定点软着陆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已有技术文献进行检索分析,目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主动段飞行过程的姿态控制器设计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报告进行详细描述。参考传统火箭的设计思路,主动段飞行过程一般采用PID控制+数字校正网络的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需要在主动段飞行全程中选择特定的特征点,然后开展动力学模型小扰动线性化,从而获得线性化控制模型,进而搭建传递函数模型从时域和频域两个层面设计PID参数和数字校正网络系数。然而这种设计模式存在需要选择的特征点较多、参数设计复杂、依赖于较为精确的气动模型、数字校正网络设计复杂和控制精度不高等缺点,因而需要设计新型的控制器以提高其控制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控制方法导致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在主动段飞行时控制性能指标不一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精度、强鲁棒和自适应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建立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主动飞行段的摄动制导律,根据所述摄动制导律获得俯仰角、偏航角及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
步骤二:基于所述姿态制导指令建立具有二阶振荡环节特性的参考模型,并将所述参考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三:利用小扰动线性化方程对主动段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学模型开展小扰动线性化,进而获得三通道独立解耦的线性化方程,然后同参考模型一致转化为状态空间形式,获得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四:将所述参考模型的和步骤三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作差,获得模型跟踪误差及所述模型跟踪误差的导数值,利用所述模型跟踪误差及所述模型跟踪误差的导数值建立滑模面;
步骤五:建立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将所述自适应滑模趋近律与滑模面求导结果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
步骤六:针对所述小扰动线性化方程中存在的未建模干扰和外部扰动,采用固定时间收敛的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估计,然后将其补偿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中,获得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进一步地,步骤一所述俯仰角、偏航角及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如下:
γc=0 (3)
其中,Wσ(t)表示偏航通道的轨迹跟踪偏差控制函数;Wh(t)表示为俯仰通道的轨迹跟踪偏差控制函数;为当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位置与标准轨迹的跟踪误差,为速度的跟踪误差;分别为制导系数;和ψ0分别代表事先存储的俯仰程序角和偏航程序角;为制导放大系数;ψc和γc分别为最终的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
进一步地,步骤二所述基于所述姿态制导指令建立具有二阶振荡环节特性的参考模型,并将所述参考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的过程为:
第一步:将俯仰通道参考模型作为与弹体传递函数相似的二阶系统,其中,俯仰角的姿态制导指令与输出俯仰角之间满足以下关系模型:
并且,相应的,俯仰角的姿态制导指令与输出俯仰角之间关系模型的时域模型表示为:
第二步:利用参考模型状态以及参考控制输入获得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所述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θm为参考模型的弹道倾角,ωzm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速率;表示参考模型弹道倾角的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加速度;
第三步:利用参考模型状态以及参考控制输入获得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所述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如下:
其中,参考控制输入为umz=ψc,ξψ,Tψ分别表示偏航通道参考模型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σm为参考模型的弹道偏角,ωym为参考模型的偏航角速率,ψm为参考模型输出的偏航角;表示为偏航通道参考模型的弹道偏角导数值;表示为参考模型输出偏航角的导数值;表示为参考模型的偏航角加速度;
第四步:利用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与滚转通道的理想动态特性结合,获得所述状态空间模型,所述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其中,所述滚转通道的理想动态特性如下:
ξx,Tx分别表示滚转通道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γc为滚转角指令,γm是滚转角响应输出值;ωxm为滚转角速率响应输出值;表示参考模型的滚转角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滚转角加速度;
第五步:将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的表达形式统一整理为参考模型表达式,所述参考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Xm统一代表式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中左边方程中未求导时的状态量,而Um统一代表三通道期望的制导指令值,Am和Bm分别对应相应的矩阵。
进一步地,步骤三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的获取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
其中,c1,c2,c3,b1,b2和b3分别代表俯仰通道的动力系数值;分别表示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弹道倾角导数值,俯仰角导数值和俯仰角加速度值;θ,和ωz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的弹道倾角、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而则记为俯仰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2:利用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获取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所述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如下:
其中,c1y,c2y,c3y,b1y,b2y和b3y是动力系数值;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弹道偏角导数值,偏航角导数值和偏航角加速度值;σ,ψ和ωy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得到的弹道偏角、偏航角和偏航角速率,而δψ则记为偏航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3:利用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确定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所述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如下:
其中,d1和d3为滚转通道的动力系数值;分别表示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导数值和滚转角加速度值;γ和ωx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和滚转角速率,而δγ则是滚转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4:根据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的模型结构,获取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其中,X统一表示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中左边的状态变量,U统一表示俯仰方向、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等效摆角;F为未建模动态及实际飞行过程外部总扰动值;A和B分别表示为系统矩阵和控制矩阵。
进一步地,步骤四所述滑模面的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a:根据参考模型表达式以及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将所述据参考模型表达式和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作差进而获得模型跟踪误差e=Xm-X,并且模型跟踪误差的误差跟踪导数值如下:
步骤b:根据模型跟踪误差以及误差跟踪导数值的形式,确定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和滚转方向的滑模面;所述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如下:
S1=C1e=[κ1 κ2 1][e1 e2 e3]T (16)
所述滚转方向的滑模面:
S2=C2e=[κ1 Im][e1 e3]T (17)
其中,κ1和κ2滑模面增益系数,e1,e2表示角度跟踪误差;e3代表角速度跟踪误差,C1,C2为增益系数矩阵;Im表示为m维单位矩阵;
步骤c:将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统一为滑模面模型,所述滑模面模型为:S=Ce
其中,S表示滑模面模型,C统一表示为与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相对应的[κ1 κ2 1]矩阵和[κ1 Im];e统一表示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的包含e的矩阵。
进一步地,步骤五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的获取过程如下:
第a步:滑模面模型S=Ce进行求导,获得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所述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如下:
第b步:根据误差跟踪导数值以及滑模面模型建立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所述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有:
其中,k1和k2为滑模趋近律固定增益系数,为自适应增益系数;p>1和0<q<1为幂系数值,sig(x)p=|x|psign(x),sign(·)为符号函数;并且,自适应增益系数 表示如下:
其中θ0∈(0,1),且c1,c2和c3满足下式
第c步:根据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与俯仰和偏航方向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或滚转方向自适应滑模趋近律进行联立获得的模型如下:
第d步:根据第c步联立模型即可获得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如下:
进一步地,所述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的具体过程为:
Step1:针对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确定扩张状态观测器;所述扩张状态观测器如下:
其中,表示为对X的观测值Z1的导数值;表示为对外界扰动F的估计值Z2的导数;Z2表示为扰动F的估计值;λ1和λ2分别表示为扩张状态观测器增益系数;γ1和γ2同样表示为扩张状态观测器增益系数;p0表示为小于1的幂次系数;q0表示为大于1的幂次系数;
Step2:将扰动F的估计值Z2代入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中,获得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所述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如下: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该发明首先针对制导指令姿态角设计了具有二阶振荡特性的参考模型,使得在控制器理想工作条件下,只需要设计阻尼比和时间常数即可获得良好的超调量、响应时间及姿态误差等性能指标,进而可实现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主动段飞行全程具有一致的控制性能。通过参考模型设计,可保证控制系统具有确定的带宽,进而实现弹性振动和液体晃动的频带间隔设计。此外,通过设计模型跟踪误差及其导数的滑模面与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获得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器,使得模型跟踪误差在不依赖于初始状态参数的条件下以固定的时间内收敛至零,进一步保证了主动段飞行全程一致的控制性能。同时,在自适应滑模趋近律设计中,基于跟踪误差大小可以自适应调节增益系数,进而可有效避免系统抖振问题,也降低了控制系统的作动量,避免了弹性振动和晃动运动信号被激发。最后,针对小扰动线性化过程导致的模型误差、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采用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扰动进行估计补偿,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控制器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存在,该控制器可以不依赖于精确的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学模型或气动模型即可完成运载器的控制,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可估计补偿,因而相对于其他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受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建立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主动飞行段的摄动制导律,根据所述摄动制导律获得俯仰角、偏航角及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
步骤二:基于所述姿态制导指令建立具有二阶振荡环节特性的参考模型,并将所述参考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三:利用小扰动线性化方程对主动段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学模型开展小扰动线性化,进而获得三通道独立解耦的线性化方程,然后同参考模型一致转化为状态空间形式,获得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四:将所述参考模型的和步骤三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作差,获得模型跟踪误差及所述模型跟踪误差的导数值,利用所述模型跟踪误差及所述模型跟踪误差的导数值建立滑模面;
步骤五:建立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将所述自适应滑模趋近律与滑模面求导结果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
步骤六:针对所述小扰动线性化方程中存在的未建模干扰和外部扰动,采用固定时间收敛的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估计,然后将其补偿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中,获得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其中,步骤一所述俯仰角、偏航角及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如下:
γc=0 (3)
其中,Wσ(t)表示偏航通道的轨迹跟踪偏差控制函数;Wh(t)表示为俯仰通道的轨迹跟踪偏差控制函数;为当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位置与标准轨迹的跟踪误差,为速度的跟踪误差;分别为制导系数;和ψ0分别代表事先存储的俯仰程序角和偏航程序角;为制导放大系数;ψc和γc分别为最终的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
步骤二所述基于所述姿态制导指令建立具有二阶振荡环节特性的参考模型,并将所述参考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的过程为:
对于垂直起降重复使用飞行器,假设其姿态角响应符合二阶振荡环节模型,那么:
第一步:将俯仰通道参考模型作为与弹体传递函数相似的二阶系统,其中,俯仰角的姿态制导指令与输出俯仰角之间满足以下关系模型:
并且,相应的,俯仰角的姿态制导指令与输出俯仰角之间关系模型的时域模型表示为:
第二步:利用参考模型状态以及参考控制输入获得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所述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θm为参考模型的弹道倾角,ωzm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速率;表示参考模型弹道倾角的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加速度;
第三步:利用参考模型状态以及参考控制输入获得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所述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如下:
其中,参考控制输入为umz=ψc,ξψ,Tψ分别表示偏航通道参考模型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σm为参考模型的弹道偏角,ωym为参考模型的偏航角速率,ψm为参考模型输出的偏航角;表示为偏航通道参考模型的弹道偏角导数值;表示为参考模型输出偏航角的导数值;表示为参考模型的偏航角加速度;
第四步:利用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与滚转通道的理想动态特性结合,获得所述状态空间模型,所述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其中,所述滚转通道的理想动态特性如下:
ξx,Tx分别表示滚转通道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γc为滚转角指令,γm是滚转角响应输出值;ωxm为滚转角速率响应输出值;表示参考模型的滚转角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滚转角加速度;
第五步:将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的表达形式统一整理为参考模型表达式,所述参考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Xm统一代表式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中左边方程中未求导时的状态量,而Um统一代表三通道期望的制导指令值,Am和Bm分别对应相应的矩阵。
步骤三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的获取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
其中,c1,c2,c3,b1,b2和b3分别代表俯仰通道的动力系数值;分别表示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弹道倾角导数值,俯仰角导数值和俯仰角加速度值;θ,和ωz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的弹道倾角、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而则记为俯仰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2:利用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获取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所述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如下:
其中,c1y,c2y,c3y,b1y,b2y和b3y是动力系数值;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弹道偏角导数值,偏航角导数值和偏航角加速度值;σ,ψ和ωy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得到的弹道偏角、偏航角和偏航角速率,而δψ则记为偏航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3:利用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确定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所述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如下:
其中,d1和d3为滚转通道的动力系数值;分别表示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导数值和滚转角加速度值;γ和ωx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和滚转角速率,而δγ则是滚转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4:根据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的模型结构,获取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其中,X统一表示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中左边的状态变量,U统一表示俯仰方向、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等效摆角;F为未建模动态及实际飞行过程外部总扰动值;A和B分别表示为系统矩阵和控制矩阵。
步骤四所述滑模面的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a:根据参考模型表达式以及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将所述据参考模型表达式和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作差进而获得模型跟踪误差e=Xm-X,并且模型跟踪误差的误差跟踪导数值如下:
步骤b:根据模型跟踪误差以及误差跟踪导数值的形式,确定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和滚转方向的滑模面;所述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如下:
S1=C1e=[κ1 κ2 1][e1 e2 e3]T (16)
所述滚转方向的滑模面:
S2=C2e=[κ1 Im][e1 e3]T (17)
其中,κ1和κ2滑模面增益系数,e1,e2代表角度跟踪误差;e3表示角速度跟踪误差,C1,C2为增益系数矩阵;Im表示为m维单位矩阵;
步骤c:将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统一为滑模面模型,所述滑模面模型为:S=Ce
其中,S表示滑模面模型,C统一表示为与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相对应的[κ1 κ2 1]矩阵和[κ1 Im];e统一表示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的包含e的矩阵。
步骤五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的获取过程如下:
第a步:滑模面模型S=Ce进行求导,获得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所述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如下:
第b步:根据误差跟踪导数值以及滑模面模型建立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所述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有:
其中,k1和k2为滑模趋近律固定增益系数,为自适应增益系数;p>1和0<q<1为幂系数值,sig(x)p=|x|psign(x),sign(·)为符号函数;并且,自适应增益系数表示如下:
其中θ0∈(0,1),且c1,c2和c3满足下式
第c步:根据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与俯仰和偏航方向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或滚转方向自适应滑模趋近律进行联立获得的模型如下:
第d步:根据第c步联立模型即可获得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如下:
步骤六所述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的具体过程为:
Step1:针对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确定扩张状态观测器;所述扩张状态观测器如下:
其中,表示为对X的观测值Z1的导数值;表示为对外界扰动F的估计值Z2的导数;Z2表示为扰动F的估计值;λ1和λ2分别表示为扩张状态观测器增益系数;γ1和γ2分别表示为扩张状态观测器增益系数;p0表示为小于1的幂次系数;q0表示为大于1的幂次系数;
Step2:将扰动F的估计值Z2代入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中,获得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所述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如下:
此外为避免滑模抖振问题,一般将符号函数sign(x)替换为双曲正切函数
至此,即完成了基于参考模型的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律设计。
本发明针对现有模型参考滑模控制器对于大干扰条件下的鲁棒性不强的缺点而提出,将具有固定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和二阶固定时间收敛扩张状态观测器引入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中,从而提高了系统对复杂外部干扰抑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模型跟踪的精度和跟踪速度。首先,利用固定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可以避免传统双幂次趋近律增益系数固定的缺陷,可以依据跟踪误差实时调整增益系数,进而实现了控制系统的精细化设计,使得其控制量具有最优性,节省了执行机构的作动能量。其次,针对状态空间模型建立时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由于参数不确定性、外部干扰和小扰动线性化假设导致),通过固定时间收敛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实现估计,进而补偿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使得其对外部扰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且能保证模型跟踪误差在固定时间内收敛至零,提高了对制导指令的跟踪性能。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的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各种改动和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6)

1.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一:建立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主动飞行段的摄动制导律,根据所述摄动制导律获得俯仰角、偏航角及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
步骤二:基于所述姿态制导指令建立具有二阶振荡环节特性的参考模型,并将所述参考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三:利用小扰动线性化方程对主动段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动力学模型开展小扰动线性化,进而获得三通道独立解耦的线性化方程,然后同参考模型一致转化为状态空间形式,获得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
步骤四:将所述参考模型的和步骤三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作差,获得模型跟踪误差及所述模型跟踪误差的导数值,利用所述模型跟踪误差及所述模型跟踪误差的导数值建立滑模面;
步骤五:建立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将所述自适应滑模趋近律与滑模面求导结果进行比较即可获得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
步骤六:针对所述小扰动线性化方程中存在的未建模干扰和外部扰动,采用固定时间收敛的扩张状态观测器进行估计,然后将其补偿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中,获得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其中,所述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的具体过程为:
Step1:针对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确定扩张状态观测器;
所述扩张状态观测器如下:
其中,表示为对X的观测值Z1的导数值;表示为对外界扰动F的估计值Z2的导数;Z2表示为扰动F的估计值;λ1和λ2分别表示为扩张状态观测器增益系数;γ1和γ2同样表示为扩张状态观测器增益系数;p0表示为小于1的幂次系数;q0表示为大于1的幂次系数;
Step2:将扰动F的估计值Z2代入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中,获得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所述最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如下:
其中,X统一表示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中左边的状态变量,所述左边的状态变量包括俯仰通道中的或偏航通道的或者滚转通道的其中,θ,和ωz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的弹道倾角、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σ,ψ和ωy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得到的弹道偏角、偏航角和偏航角速率;γ和ωx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和滚转角速率;U统一表示俯仰方向、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等效摆角,A和B分别表示为系统矩阵和控制矩阵,Um统一代表三通道期望的制导指令值,Am和Bm分别对应相应的矩阵;S表示滑模面模型,C统一表示为与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相对应的[κ1 κ2 1]矩阵和[κ1 Im]矩阵,其中,κ1和κ2滑模面增益系数,Im表示为m维单位矩阵;k1和k2为滑模趋近律固定增益系数;e统一表示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的包含e的矩阵,并且,e1,e2表示角度跟踪误差;e3代表角速度跟踪误差;为自适应增益系数;p>1和0<q<1为幂系数值;sign(·)为符号函数,sign(S)表示S的符号函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俯仰角、偏航角及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如下:
γc=0 (3)
其中,Wσ(t)表示偏航通道的轨迹跟踪偏差控制函数;Wh(t)表示为俯仰通道的轨迹跟踪偏差控制函数;为当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位置与标准轨迹的跟踪误差,为速度的跟踪误差;分别为制导系数;和ψ0分别代表事先存储的俯仰程序角和偏航程序角;为制导放大系数;ψc和γc分别为最终的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的姿态制导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基于所述姿态制导指令建立具有二阶振荡环节特性的参考模型,并将所述参考模型转化为状态空间模型的过程为:
第一步:将俯仰通道参考模型作为与弹体传递函数相似的二阶系统,其中,俯仰角的姿态制导指令与输出俯仰角之间满足以下关系模型:
并且,相应的,俯仰角的姿态制导指令与输出俯仰角之间关系模型的时域模型表示为:
其中,分别表示输出俯仰角的二阶导数和一阶导数;
第二步:利用参考模型状态以及参考控制输入获得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所述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如下:
其中, 分别表示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θm为参考模型的弹道倾角,ωzm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速率;表示参考模型弹道倾角的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的俯仰角加速度;
第三步:利用参考模型状态以及参考控制输入获得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在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所述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可得:
其中,参考控制输入为umz=ψc,ξψ,Tψ分别表示偏航通道参考模型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σm为参考模型的弹道偏角,ωym为参考模型的偏航角速率,ψm为参考模型输出的偏航角;表示为偏航通道参考模型的弹道偏角导数值;表示为参考模型输出偏航角的导数值;表示为参考模型偏航角加速度;
第四步:利用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与滚转通道的理想动态特性结合,获得所述状态空间模型,所述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其中,所述滚转通道的理想动态特性如下:
ξx,Tx分别表示滚转通道的阻尼系数与时间常数;γc为滚转角指令,γm是滚转角响应输出值;ωxm为滚转角速率响应输出值;表示参考模型的滚转角导数值;表示参考模型滚转角加速度;
第五步:将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的表达形式统一整理为参考模型表达式,所述参考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Xm统一代表式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中左边方程中未求导时的状态量,而Um统一代表三通道期望的制导指令值,Am和Bm分别对应相应的矩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的获取过程如下:
步骤1:确定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
其中,c1,c2,c3,b1,b2和b3分别代表俯仰通道的动力系数值;分别表示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弹道倾角导数值,俯仰角导数值和俯仰角加速度值;θ,和ωz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的弹道倾角、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而则记为俯仰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2:利用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获取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所述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如下:
其中,c1y,c2y,c3y,b1y,b2y和b3y是动力系数值;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弹道偏角导数值,偏航角导数值和偏航角加速度值;σ,ψ和ωy分别为实际飞行过程中测量得到的弹道偏角、偏航角和偏航角速率,而δψ则记为偏航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3:利用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确定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所述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如下:
其中,d1和d3为滚转通道的动力系数值;分别表示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导数值和滚转角加速度值;γ和ωx为实际飞行过程中的滚转角和滚转角速率,而δγ则是滚转方向的发动机等效摆角;
步骤4:根据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的模型结构,获取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所述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其中,X统一表示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俯仰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偏航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和滚转通道小扰动线性化动力学模型中左边的状态变量,U统一表示俯仰方向、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等效摆角;F为未建模动态及实际飞行过程外部总扰动值;A和B分别表示为系统矩阵和控制矩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滑模面的建立过程如下:
步骤a:根据参考模型表达式以及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将所述参考模型表达式和实际飞行过程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作差进而获得模型跟踪误差e=Xm-X,并且模型跟踪误差的误差跟踪导数值如下:
其中,Xm统一代表式俯仰通道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偏航方向和滚转方向的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和状态空间模型中左边方程中未求导时的状态量,表示Xm的一阶导函数,步骤b:根据模型跟踪误差以及误差跟踪导数值的形式,确定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和滚转方向的滑模面;所述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如下:
S1=C1e=[κ1 κ2 1][e1 e2 e3]T (16)
所述滚转方向的滑模面:
S2=C2e=[κ1 Im][e1 e3]T (17)
其中,κ1和κ2滑模面增益系数,e1,e2表示角度跟踪误差;e3代表角速度跟踪误差,C1,C2为增益系数矩阵;Im表示为m维单位矩阵;
步骤c:将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统一为滑模面模型,所述滑模面模型为:S=Ce
其中,S表示滑模面模型,C统一表示为与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相对应的[κ1 κ2 1]矩阵和[κ1 Im];e统一表示俯仰和偏航方向的滑模面以及滚转方向的滑模面中的包含e的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的获取过程如下:
第a步:滑模面模型S=Ce进行求导,获得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所述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如下:
第b步:根据误差跟踪导数值以及滑模面模型建立具有固定时间收敛特性的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所述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有:
其中,k1和k2为滑模趋近律固定增益系数, 为自适应增益系数;p>1和0<q<1为幂系数值,sig(x)p=|x|psign(x),sign(·)为符号函数;并且,自适应增益系数 表示如下:
其中θ0∈(0,1),且c1,c2和c3满足下式
其中,σ1、σ2和σ3表示常数控制参数系数,θ1、θ2和θ3分别表示方程的解值;
第c步:根据滑模面模型的导函数与俯仰和偏航方向自适应滑模趋近律或滚转方向自适应滑模趋近律进行联立获得的模型如下:
第d步:根据第c步联立模型即可获得所述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所述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律如下:
CN201810785121.XA 2018-07-17 2018-07-17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Active CN1085360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85121.XA CN108536020B (zh) 2018-07-17 2018-07-17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85121.XA CN108536020B (zh) 2018-07-17 2018-07-17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36020A CN108536020A (zh) 2018-09-14
CN108536020B true CN108536020B (zh) 2019-06-21

Family

ID=63488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85121.XA Active CN108536020B (zh) 2018-07-17 2018-07-17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360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3649B (zh) * 2018-08-22 2019-07-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自抗扰滑模控制方法
CN109343549A (zh) * 2018-10-09 2019-02-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飞行器姿态控制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CN109543256B (zh) * 2018-11-08 2023-01-20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一种过载响应时间计算方法和系统
CN109541941B (zh) * 2018-11-19 2020-07-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运载器主动段飞行的自适应增广抗扰容错方法
CN109583080A (zh) * 2018-11-28 2019-04-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垂直起降运载器多约束弹道快速设计平台及设计方法
CN109407688B (zh) * 2018-12-13 2021-07-13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垂直起降火箭在线轨迹规划的质心运动解耦方法
CN109542112B (zh) * 2019-01-08 2020-07-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火箭返回飞行的固定时间收敛抗扰控制方法
CN109991991B (zh) * 2019-02-26 2020-03-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无人直升机鲁棒容错跟踪方法
CN109991848B (zh) * 2019-03-28 2022-02-01 鲁东大学 抗干扰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209055B (zh) * 2019-06-12 2022-02-08 洛阳师范学院 基于参考模型和扰动观测的二阶系统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CN111240204B (zh) * 2020-01-19 2022-05-17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模型参考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巡飞弹控制方法
CN111198570B (zh) * 2020-02-05 2021-06-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固定时间微分器预测的抗时延高精度自抗扰姿态控制方法
CN112650291B (zh) * 2020-12-21 2022-04-15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rcs推力器的飞行器快速姿态控制系统
US11733714B2 (en) * 2021-01-14 2023-08-22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Intelligent aircraft and rotorcraft load factor and stall protection
CN113655718A (zh) * 2021-08-25 2021-11-16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滑模控制的自动驾驶车辆间距自适应控制方法
CN113848978B (zh) * 2021-09-30 2023-06-3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精确线性化的三维轨迹跟踪制导律设计方法
CN114527795B (zh) * 2022-02-23 2022-08-16 哈尔滨逐宇航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增量在线学习的飞行器智能控制方法
CN114690793B (zh) * 2022-03-28 2023-01-06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滑模控制的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垂直软着陆制导方法
CN116610137B (zh) * 2023-07-19 2023-09-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干扰预示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强抗扰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80778B2 (en) * 2005-06-23 2009-08-25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multi-body vehicles with fuel slosh
CN101937233B (zh) * 2010-08-10 2012-05-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
CN102749851B (zh) * 2012-07-24 2015-01-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挠性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精细抗干扰跟踪控制器
CN102880053B (zh) * 2012-09-29 2016-02-24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预测模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滑模控制方法
CN102929283B (zh) * 2012-11-07 2015-02-11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sdre的再入飞行器自适应最优滑模姿态控制方法
CN103592946B (zh) * 2013-10-23 2016-02-10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基于视加速度测量的主动段程序自适应纵向制导方法
CN103592847B (zh) * 2013-10-30 2017-05-17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非线性控制方法
CN103853157A (zh) * 2014-03-19 2014-06-11 湖北蔚蓝国际航空学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自适应滑模的飞行器姿态控制方法
CN104567545B (zh) * 2014-10-30 2016-08-24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Rlv大气层内主动段的制导方法
CN104635741B (zh) * 2015-01-14 2017-03-29 西北工业大学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再入姿态控制方法
CN104731104B (zh) * 2015-03-09 2015-11-04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滑翔飞行段的纵向制导方法
CN105159308B (zh) * 2015-08-28 2017-12-15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着陆段制导与控制律一体化耦合设计方法
CN106292701B (zh) * 2016-08-16 2018-12-21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扰动补偿思想的rlv进场着陆段制导律获取方法
CN106406102B (zh) * 2016-12-20 2019-06-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含干扰观测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跟踪控制方法
CN107102547B (zh) * 2017-05-10 2020-02-11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基于滑模控制理论的rlv着陆段制导律获取方法
CN107085435A (zh) * 2017-06-01 2017-08-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耦合分析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姿态协调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36020A (zh) 2018-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36020B (zh) 一种针对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
CN109144084B (zh) 一种基于固定时间收敛观测器的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姿态跟踪控制方法
CN106997208B (zh) 一种面向不确定条件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方法
CN108646778B (zh) 一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非线性自抗扰控制方法
CN109189087B (zh) 一种垂直起降重复使用运载器的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
CN105159305B (zh) 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四旋翼飞行控制方法
CN109782795B (zh) 一种利用耦合的面对称高超声速飞行器横侧向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9358634B (zh)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
CN102591212B (zh) 一种时变测量延迟输出信号飞行器纵向运动状态观测方法
CN109725644A (zh) 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线性优化控制方法
CN111591470B (zh) 一种适应推力可调模式的飞行器精确软着陆闭环制导方法
CN103592847B (zh) 一种基于高增益观测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非线性控制方法
CN103587723A (zh) 一种再入初始段解析式纵向在线轨迹设计及跟踪方法
CN109085847B (zh) 一种大静不稳定度飞行器弹性稳定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654772B (zh) 一种基于控制力受限情况下飞行器航迹倾角反演控制方法
CN105652880B (zh) 用于飞行器大空域飞行的非线性抗饱和高度指令生成方法
CN109703768B (zh) 一种基于姿态/轨迹复合控制的软式空中加油对接方法
CN102540882A (zh) 一种基于最小参数学习法的飞行器航迹倾角控制方法
CN112550770B (zh) 一种基于凸优化的火箭软着陆轨迹规划方法
CN107515612B (zh) 基于侧喷流控制的弹性振动抑制方法
CN110794864A (zh) 基于姿态角速率与攻角测量的飞行器稳定控制方法
CN107831653B (zh) 一种抑制参数摄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指令跟踪控制方法
CN104865969A (zh) 基于无人机飞行模态的控制系统设计及飞行测试方法
CN110456643A (zh) 基于奇异摄动的弹性飞行器历史数据学习自适应控制方法
CN111506113B (zh) 飞行器制导指令计算方法、侧滑角计算方法及制导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19

Address after: Building 9, accelerator, 14955 Zhongyuan Avenue, Songbei District,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ddress before: 150001 No. 92 West straight street, Nang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Harbin

Patentee befo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7

Address after: 150027 Room 412, Unit 1, No. 14955, Zhongyuan Avenue, Building 9,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z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ity, Harbin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ilongjiang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sset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9, accelerator, 14955 Zhongyuan Avenue, Songbei District,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