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1546A - 标志器 - Google Patents

标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1546A
CN108431546A CN201680074746.4A CN201680074746A CN108431546A CN 108431546 A CN108431546 A CN 108431546A CN 201680074746 A CN201680074746 A CN 201680074746A CN 108431546 A CN108431546 A CN 1084315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x surface
marker
area
surface par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47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共启
川本裕太
大岛优也
盐田满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pla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pl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plas Corp filed Critical Enpla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315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15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G01B11/14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r clearance between spaced objects or spaced aper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43Inhomogeneous or irregular arrays, e.g. varying shape, size, he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32Fiducial marks and measuring scales within the optical syste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a single direction only, e.g. lenticula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6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a plane, e.g. honeycomb arrangement of lens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9/00Advertising or displa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9F19/12Advertising or display mea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optical eff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标志器包括:树脂制的凸透镜部,具有透光性,且具有:第一面,包含凸面部及平面部;以及第二面,包含第一区域及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并配置于与第一面呈表里关系的位置;被检测部,形成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一者或两者;以及定位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面中的与所述平面部对应的区域,表示第一区域相对于凸面部的位置。第一区域是在所述第二面中的与所述凸面部对应的区域配置的凹部或凸部。

Description

标志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标志器。
背景技术
在基于透镜和图案的组合的标志器(也称作“图像显示体”)中,已知具有柱状透镜和图像形成层的图像显示板。柱状透镜具有多个柱面透镜排列而成的结构。另外,图像形成层是与柱面透镜的每一个对应的图案。若从柱面透镜的凸面部侧观察标志器,则观察到图案的像根据观察的位置而移动或变形。标志器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或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中,作为用于识别物体的位置或姿势等的测定器是有用的,对用途中的图案的配置等进行了研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250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455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标志器,被观察的像的位置或形状等是很重要的,因此图案需要形成于在柱面透镜的平面方向上距透镜的顶点特定距离的位置。优选标志器较小,但是图案的平面方向上被允许的误差随着小型化而变小,例如为数μm左右。
另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射出成型来一体地制造标志器。在该情况下,推测为对与透镜对应的透镜部、和与图案对应的图案部分别使用单独的模具镶块一体成型。在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标志器的情况下,一边重复试模塑,一边以形成所希望的标志器的形状的方式将模具镶块彼此位置对准。
然而,在标志器中,透镜部及图案部配置为成为表里的位置关系,所以即使从透镜部侧观察图案部,也由于透镜部中的折射而无法准确地把握图案部相对于透镜部的位置。因此,在射出成型时,无法高精度地将模具镶块彼此位置对准,难以制造高精度的标志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制造的标志器。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标志器包括:树脂制的凸透镜部,具有透光性,且具有:第一面,包含凸面部及平面部;以及第二面,包含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并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面呈表里关系的位置;被检测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一者或两者;以及定位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面中的与所述平面部对应的区域,表示所述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凸面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区域是在所述第二面中的与所述凸面部对应的区域配置的凹部或凸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标志器。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标志器中的柱状透镜部的模具的剖面图。
图3A、图3B是用于说明将模具位置对准的方法的图。
图4A、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5A、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6A、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7A、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9A~图9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10A~图10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11A~图11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图12A~图12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标志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标志器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标志器的结构)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的结构的图。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的俯视图,图1B是主视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标志器100具有柱状透镜部120、被检测部(涂膜)150。
柱状透镜部(凸透镜部)120具有:第一面(表面)123、和配置于与第一面123呈表里关系的位置的第二面(背面)124。第一面123包含:多个凸面部131、和两个平面部134。另外,第二面124包含:第一区域141、和第一区域141以外的第二区域142。柱状透镜部120的材料例如是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树脂等具有透光性的透明树脂。
凸面部131在与柱状透镜部120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图1中的Y方向)上延伸。凸面部131是包含在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棱线133、且仅在与柱状透镜部120的厚度方向及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图1中的X方向)上具有曲率的曲面。凸面部131以使各棱线133平行的方式,在第二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另外,在第一方向上的凸面部131的两端分别配置与第一方向正交的侧面部132。
多个凸面部131中的相邻的两个凸面部131可以间隔开,也可以无间隙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面部131中的相邻的两个凸面部131无间隙地配置。
多个凸面部131的大小全部相同。例如,一个凸面部131的宽度W1(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370μm,多个凸面部131的间距PCL为370μm。此处“间距”是指相邻的凸面部131的第二方向上的棱线133(或者中心轴CA)间的距离,也指凸面部131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宽度)。此处,“凸面部131的中心轴CA”是指,在俯视凸面部131时为凸面部131的中心、且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图1中的Z方向)的直线。
以与沿着第一方向的假想直线垂直的假想平面将凸面部131剖开后的剖面的形状可以是弧,也可以是圆弧。此处“弧”是指圆弧以外的曲线,例如是曲率半径不同的圆弧连结而成的曲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弧是随着远离凸面部131的棱线而曲率半径变大的曲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凸面部131的该剖面的形状相同。
平面部134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比凸面部131更靠外侧的位置。平面部134与侧面部132连接,且配置为与包含沿着第一方向的假想直线及沿着第二方向的假想直线的假想平面平行。
第一区域141配置于第二面124中的与凸面部131对应的区域的一部分。在俯视柱状透镜部120时,第一区域141沿第一方向配置。第一区域141可以是凹部也可以是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41是凹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面124的第一区域141以外的区域是第二区域142。对于第一区域141的形状,只要被检测部150在沿着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厚度方向)观察时为具有规定宽度的可光学检测的像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区域141的俯视形状是以第一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
用于构成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两端配置于比第一方向上的凸面部131的两端更靠外侧的位置。即,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两端配置于与平面部134对应的位置。这样,在第一方向上,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形成为比凸面部131更长。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具有:上底面143、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内侧面144、144、在长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内侧面145、145。上底面143与第二区域142及平面部134平行。另外,一对第一内侧面144、144及一对第二内侧面145、145相对于第二区域142垂直。
另外,对于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深度,只要易于涂料的涂装且能够发挥所期望的功能(像的显示)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可以从10~100μm的范围中适当地决定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深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深度为10μm。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宽度)W2例如为45μm。若将第一区域141的宽度W2相对于PCL减小,则有在凸面部131侧观察到的像的对比度变大的趋势。另外,若将第一区域141的宽度W2相对于PCL增大,则有第一区域141及被检测部150的制作变得容易的趋势。从得到充分清楚的上述像的观点来看,优选第一区域141的宽度W2相对于间距PCL之比(W2/PCL)为1/100~1/5。
对于各个凸面部131,第一区域141配置于以下位置:当从第一面123侧在凸面部131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央观察标志器100时,第一区域141中的像应该在柱状透镜部120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央部被观察到的位置。
例如,在第二方向上,与位于柱状透镜部120的中央的凸面部131(图1B中的n=0的凸面部131)对应的第一区域141配置于其中心C0与n=0的凸面部131的中心轴CA重叠的位置。
与在第二方向上的相邻的凸面部131对应的第一区域141的中心间的距离(|Cn-Cn-1|)以PCL+nGμm表示。如上所述,PCL表示相邻的凸面部131的第二方向上的棱线133间的距离。另外,G表示用于使上述像的所期望的光学效果显现的、自第二方向上的PCL起的规定的间隔(例如8μm)。并且,n表示是将中心的凸面部131设为第0个时的第二方向上的第n个的凸面部131。
这样,与位于远离中心(n=0)的凸面部131的位置的凸面部131对应的第一区域141配置在,比该凸面部131的中心轴CA更靠第二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
在第一区域141中形成有被检测部150。被检测部150例如是黑色的液体涂料的固化物。
通过涂料的涂覆及固化来制作被检测部150。黑色的液体涂料具有流动性,例如是液状的组合物,或者是粉体。对于涂覆涂料并使其固化的方法,可以从公知的方法中根据涂料来适当地决定。例如,作为黑色的液体涂料的涂覆方法的例子,包括喷涂及丝网印刷。作为黑色的液体涂料的固化方法的例子,包括:黑色的液体涂料的干燥、黑色的液体涂料中的固化成分(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等)的固化、以及粉体的烧结。
被检测部150形成在光学上可区別开的部分。在光学上可区別开是指,该被检测部150与其以外的部分在光学的特性上具有明显的差别。此处,“光学的特性”例如是指,明度、彩度、色相等色调、或者辉度等光的强度。可以根据标志器100的用途适当地决定上述的差别,例如,可以是能够通过目视确认的差别,也可以是能够利用光学的检测装置来确认的差别。另外,上述的差别可以是能够从被检测部150直接检测的差别,也可以是例如被检测部150为发出荧光的透明的膜的情况那样,能够伴随紫外灯的照射等进一步操作来检测的差别。
定位部160表示第一区域141相对于凸面部131的位置。定位部160形成于第二面124中的与平面部134对应的区域。对于定位部160的形状,只要能够发挥上述的功能,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60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至比凸面部131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式与第一区域141连续地形成的凹部。这样,一体地形成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和构成定位部160的凹部,所以能准确地决定它们的位置关系。此外,在定位部160的形状及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定位部160也以能准确地决定与第一区域141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形成于第二面124中的与平面部134对应的区域。
在将标志器100载置于白色的物体上的情况下,入射至每个凸面部131的光中的、到达第一区域141的光被被检测部150吸收,到达除此以外的部分(第二区域142)的光大部分由物体的表面反射。因此,在凸面部131上,被检测部150的颜色(黑色)的线的像投影于白色的背景上。
而且,由于根据距标志器100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心的距离而适当地配置第一区域141,所以若从柱状透镜部120的第一面123侧观察标志器100,则在柱状透镜部120整体上观察到上述的黑色的线的像集合而成的黑色的集合像。
例如,在从柱状透镜部120的第二方向上的中央观察标志器100时,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央部观察到黑色的集合像。若改变角度来观察标志器100,则根据角度而在第二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观察到集合像。从而,根据集合像的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确定标志器100的观察位置的角度。
(标志器的制造方法)
能通过以下的方法制造标志器100。图2是用于通过射出成型来制造标志器100中的柱状透镜部120的模具170的剖面图。
首先,通过透明树脂的射出成型来制作柱状透镜部120。首先,将模具170位置对准并进行合模(合模工序)。接下来,在模具170内填充熔融树脂(填充工序)。然后,在使熔融树脂填充于模具170内的状态下一边保持压力一边自然冷却(保持压力工序)。并且,将合模后的模具170开模(开模工序)。最后,从开模后的模具170中取出射出成型件(柱状透镜部120)(取出工序)。此外,使用图2所示那样的模具170制作射出成型件。模具170具有上模171和下模172。上模171具有:与凸面部131互补的形状的凹面部173、和与平面部134互补的形状的平面174。下模172具有与第一区域141互补的形状的凸条175。通过以上的工序,得到作为透明树脂的一体成型件的、在第一面123侧(表侧)具有凸面部131及平面部134且在第二面124侧(里侧)具有第一区域141及第二区域142的柱状透镜部120。在基于射出成型的柱状透镜部120的制造方法中,合模工序是较重要的,因此对合模工序的细节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接着,在第一区域141涂覆涂料来制作被检测部150。具体而言,在将涂料填充至第一区域141的整体或填充至第一区域141的一定深度之后,使其固化。由此,制作厚度与涂料的填充深度相同、且覆盖第一区域141的上底面143的被检测部150。
此处,对合模工序进行详细说明。图3A、图3B是用于说明将模具170位置对准的方法的图。图3A是凸面部131及第一区域141在第二方向上错位的射出成型件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虚线所围成的区域的放大图。此处,为了简化说明,对仅在第二方向上凸面部131和第一区域141错位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合模工序中,以能制造所希望的射出成型件(柱状透镜部120)的方式,将模具170位置对准。然而,如上所述,对于标志器100,被观察的像的位置或形状等是较重要的。即,第一区域141相对于凸面部131的位置是较重要的。然而,在合模工序中,即使要将与凸面部131对应的凹面部173、和与第一区域141对应的凸条175位置对准,在将上模171及下模172重叠的状态下,也无法对凹面部173及凸条175进行目视。由此,无法准确地把握凹面部173与凸条175的位置关系,所以无法精度良好地将模具170位置对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试模塑之后,基于通过试模塑而射出成型的射出成型件,来精度良好地将模具170位置对准。
将模具170位置对准的方法具有以下工序:获得通过试模塑而得到的射出成型件中的凸面部131的位置信息的第一工序;获得通过试模塑而得到的射出成型件中的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的第二工序;根据凸面部131的位置及定位部160的位置来获得用于调整模具170的信息的第三工序;以及以使位置对准后的凸面部131及第一区域141成为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将模具170位置对准的第四工序。此外,第一区域141相对于凸面部131本来应该所在的位置的信息、以及定位部160相对于第一区域141的位置的信息是在设计时设定的。
在第一工序中,例如,通过任意的摄像单元从第一面123侧对射出成型件进行摄像,来获得凸面部131的位置信息。对于凸面部131的位置信息,只要能够确定凸面部131的位置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凸面部131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是凸面部131的中心轴CA的位置信息,也可以是俯视柱状透镜部120时的侧面部132的中央的位置信息(P0A)。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面部131的位置信息是俯视柱状透镜部120时的侧面部132的中央的位置信息(P0A)。能够通过任意的方法获得侧面部132的中央(P0A)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获得凸面部131的两个长边的端部的位置信息(P1A、P2A),作为这两个位置的中心来求出侧面部132的中央的位置信息(P0A)。
在第二工序中,例如,从与第一工序相同的位置通过相同摄像单元对射出成型件进行摄像,来获得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对于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只要能够确定定位部160的位置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是定位部160的中心的位置信息,也可以是定位部160的端部的中央的位置信息(P0B)。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是定位部160的端部的位置信息(P0B)。能够通过任意的方法获得定位部160的端部的位置信息(P0B)。例如可以获得定位部160的两个长边的端部的位置信息(P1B、P2B),作为这两个位置的中心来求出定位部160的端部的位置信息(P0B)。这时,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不是通过凸面部131而是通过平面部134检测的,因此能准确地进行检测。
在第三工序中,根据在第一工序中求得的凸面部131的位置信息(P0A)、和在第二工序中求得的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P0B),获得用于将模具170位置对准的信息。用于将模具170位置对准的信息是使模具170移动的方向及使模具170移动的距离。参照图3B可知,本来在第二方向(X方向)上应该位于相同位置的两个点(侧面部132的中央、和定位部160的端部的中央)在第二方向(X方向)上错开。据此可知,只要使上模171或下模172在第二方向上移动规定的距离即可。
在第四工序中,以使射出成型后的凸面部131、和第一区域141成为所希望的位置关系的方式,基于在第三工序中所求得的方向及距离使模具170移动。
根据以上的顺序,基于凸面部131和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使模具170移动,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将模具170位置对准。
(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100具有能够通过平面部134进行检测的定位部160,所以能够基于射出成型后的柱状透镜部120的凸面部131及第一区域141,高精度地将模具170位置对准。因此,能够得到高精度的标志器100。
[变形例]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标志器100’仅柱状透镜部1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4A、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标志器100’的结构的图。图4A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标志器100’的俯视图,图4B是主视图。
如图4A及4B所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柱状透镜部120’具有第一面123及第二面124’。第一面123包含多个凸面部131、两个平面部134。第二面124’包含第一区域141’、第一区域141’以外的区域的第二区域142’。
第一区域141’的形状具有:顶面143’、在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一外侧面144’、144’、在长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第二外侧面145’、145’。顶面143’配置为与第二区域142’平行。另外,一对第一外侧面144’、144’、和一对第二外侧面145’、145’配置为相对于第二区域142’垂直。即,第一区域141’为凸部,第二区域142’为相对于第一区域141’的平面,除此以外,与标志器100相同。
在第一区域141’的顶面143’形成有被检测部150’。从易于涂料的涂装以及实现所期望的功能(像的显示)的观点来看,可以从10~100μm的范围内决定第一区域141’的高度,例如为10μm。
定位部160’是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至比凸面部131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式与第一区域141’连续地形成的凸部。
标志器100’是通过以下方式制造的:使用适当的模具通过射出成型制作柱状透镜部120’,并利用涂料涂装一体成型件的顶面143’以制作被检测部150’。
另外,变形例的标志器100’也能够基于凸面部131’及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来准确地将模具170位置对准。此外,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标志器100’中,也能够通过平面部134准确地检测定位部160’的位置信息。
(效果)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标志器100’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的标志器200仅柱状透镜部2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5A、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标志器200的结构的图。图5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标志器200的俯视图,图5B是主视图。如图5A及5B所示,实施方式2的柱状透镜部220具有第一面223及第二面224。第一面223包含:多个凸面部231和包含平面部234的壁部280。
壁部280以与凸面部231的棱线233正交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面223。即,壁部280以将凸面部231分为两部分的方式配置。壁部280具有:作为顶面的平面部234、和连接平面部234及凸面部231的侧面281。平面部234以与第二区域242及第一区域241的上底面145平行的方式配置。对于壁部280相对于凸面部231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可以配置于任意的位置。另外,对于壁部280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只要是不妨碍标志器200的功能的程度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壁部280的厚度例如在10~20μm的范围内。对于壁部280的高度,也是只要不妨碍标志器200的功能的程度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280的顶面(平面部234)的高度与凸面部231的棱线233的高度相同。
定位部260是形成第一区域241的凹部中的与壁部280对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200中,具有平面部234的壁部280以将凸面部231分为两部分的方式配置,因此用于构成第一区域241的凹部的长度与凸面部231的长度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在标志器200中,也能够通过平面部234准确地检测定位部260的位置信息。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200除了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的效果以外,由于在第一方向上凸面部231及凹部的长度相同,所以能够小型化。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的标志器300仅柱状透镜部3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6A、图6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标志器300的结构的图。图6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标志器300的俯视图,图6B是主视图。
如图6A及图6B所示,实施方式3的柱状透镜部320具有第一面323及第二面224。第一面包含:多个凸面部231、和包含平面部334的狭缝380。
狭缝380以与凸面部231的棱线133正交的方式配置于第一面323。即,狭缝380以将凸面部231分为两部分的方式配置。狭缝380具有作为底面的平面部334。平面部334以与第一区域141的上底面143平行的方式配置。对于狭缝380相对于凸面部231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可以形成于任意的位置。另外,对于狭缝380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只要是不妨碍标志器300的功能的程度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狭缝380的宽度例如在10~20μm的范围内。狭缝380的深度(凸面部231的顶部与平面部334之间的距离)也是只要不妨碍标志器300的功能的程度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
定位部360是形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中的与壁部280对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300中,具有平面部334的狭缝380以将凸面部231分为两部分的方式而配置,因此用于构成第一区域141的凹部的长度与凸面部231的长度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在标志器300中,也能够通过平面部334准确地检测定位部360的位置信息。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300具有与实施方式2的标志器20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的标志器400仅柱状透镜部42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7A、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标志器400的结构的图。图7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标志器400的俯视图,图7B是主视图。
如图7A及图7B所示,实施方式4的柱状透镜部420具有第一面123及第二面424。第二面424具有第一区域141、第二区域142。
定位部460是在与平面部134对应的第二面124侧开口的凹部。对于定位部460的形状,只要在从第一面123观察标志器400时能够对位置进行视觉确认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60形成为一面开口的箱状。定位部460的底面462以与第一区域141的上底面143平行的方式而配置。本实施方式,在标志器400中,定位部460也能够通过平面部134准确地进行检测。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400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的标志器500仅凸面部131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标志器500的结构的图。如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5中,多个凸面部131中的、相邻的两个凸面部131分别间隔开。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500除了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的效果以外,由于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凸面部131的位置,所以能够得到更高精度的标志器500。
[实施方式6]
图9A~图9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标志器600的结构的图。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标志器600的俯视图,图9B是主视图,图9C是仰视图。
如图9A~图9C所示,标志器600具有:包含第一面623及第二面624的凸透镜部620、和被检测部650。
凸透镜部620是由透明树脂的射出成型体构成的光学部件。凸透镜部620具有第一面623及第二面624。第一面623包含多个凸面部631、和两个以上的平面部634。另外,第二面624包含第一区域641及第二区域642。
凸面部631的平面形状为圆形,都是相同大小。例如,凸面部631的平面形状的直径为350μm,凸面部631的间距PCL在第二方向及第一方向上都是370μm。此处“间距”是指相邻的凸面部631的中心间距离。
凸面部631的剖面的形状同样地,可以是球面,也可以是非球面,优选该非球面是随着远离凸面部631的中心轴CA而曲率半径变大的曲面。即,凸面部631的中心轴CA为与第三方向平行的直线,由此,优选上述非球面是在沿着XY平面的方向上随着远离凸面部631的中心轴CA而曲率半径变大的曲面。此处“中心轴CA”是指,通过俯视凸面部631时的凸面部631的中心、且沿着第三方向的直线。
平面部634形成在与连接着凸面部631的平面相同的平面上。平面部634的数量只要是两个以上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平面部634的数量是两个。另外,在与平面部634对应的位置配置定位部660。
另外,凸面部631及平面部634在其背面侧具有配置于与凸面部631及平面部634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区域641。例如,第一区域641的平面形状为圆形,其直径为45μm,其深度为10μm。另外,第一区域641的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的剖面形状都是矩形。
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区域641间的中心间距离(|Cn-Cn-1|)为PCL+nGμm,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区域641间的中心间距离(|Cm-Cm-1|)为PCL+mGμm。如上所述,n表示是将某凸面部631设为第0个时的第二方向上的第n个的凸面部631。m表示是将某凸面部631设为第0个时的第二方向上的第m个的凸面部631。
在第一区域641的每一个中容纳有被检测部650。被检测部650以覆盖第一区域641的底面的方式形成。这样,被检测部650遍及第一区域641的壁间形成于第一区域641。
对于标志器600,在从凸面部631侧观察时,观察到投影至各凸面部631的基于被检测部650的黑色的点的像集合而成的集合像。该集合像的位置根据从凸面部631侧观察的角度而变化。由此,标志器600作为像根据观察的角度在平面方向上移动的、旋转角度用的计测器来使用。
此外,凸面部631的平面形状除了上述的圆形以外,也可以是矩形,可以在能作为凸透镜发挥功能的形状的范围内适当地决定。另外,也能够将第一区域641替换为凸部。并且,第一区域641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上述的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矩形。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600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标志器100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700仅第二面124与实施方式6的标志器6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6的标志器6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0A是标志器700的俯视图,图10B是表示以图10A中的B-B线剖开后的标志器700的一部分的、省略了剖面线的局部剖面图,图10C是标志器700的仰视图,图10D是标志器700的侧视图。
第二面124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第二面124具有第一区域141、第二区域142。第一区域141是沿XY平面中的Y方向细长的矩形的凹部,形成于架设在沿着Y方向成列的所有凸面部631的位置。另外,第二区域124与凸面部631的列对应地在X方向上排列配置。
另外,被检测部150在X方向上相对于凸面部631设置成,相邻的凸面部631间(相邻的列的凸面部631之间)的间距比同样地相邻的被检测部150的中心间的间隔更宽。另外,定位部160配置于与平面部643对应的位置。
标志器700中,作为投影于各凸面部631的每个像的集合,观察到沿着Y方向的线状的像。观察到:越使标志器700相对于X方向向观察者侧倾斜,则该像越向接近该观察者的方向移动。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700中,凸面部631不仅向X方向弯曲,还向Y方向弯曲,因此具有像在Y方向上的对比度高的效果。
[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8的标志器800仅凸面部83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7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7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1A是标志器800的俯视图,图11B是表示以图11A中的B-B线剖开后的标志器800的一部分的、省略了剖面线的局部剖面图,图11C是标志器800的仰视图,图11D是标志器800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8中的凸面部831的平面形状是正方形。另外,例如,凸面部831的沿着光轴的剖面中的形状是球面(圆弧)。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800除了与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700相同的效果以外,还与向柱状透镜部的第一面入射的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地,清楚地检测出像。这可以认为是由于,若入射光较强,则如第一面处的反射光那样的、标志器800中的反射光也较强,有时难以观察到上述像,但是标志器800的第一面实质上仅由凸面部631(曲面)构成,实质上不包含平面,因此与标志器700相比,不易产生第一面处的反射光,且反射光较弱。
[实施方式9]
实施方式9的标志器900仅凸面部931的结构与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700不同。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7的标志器700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2A是标志器900的俯视图,图12B是表示以图12A中的B-B线剖开后的标志器900的一部分的、省略了剖面线的局部剖面图,图12C是标志器900的仰视图,图12D是标志器900的侧视图。
实施方式9中的凸面部931的平面形状是正六边形。另外,例如,以球面(圆弧)表示凸面部931的沿着光轴的剖面中的形状。Y方向上的凸面部931的列以各个凸面部931通过对置的一对边相接的方式在Y方向上排列构成。另外,凸面部931的列以在一个列中的凸面部73彼此之间的连接部抵接另一个列中的凸面部931的六边形的一角的方式配置,且凸面部931的列在X方向上排列。这样,标志器900中,柱状透镜部的第一面的整个面实质上由凸面部931的最紧密的集合构成。
(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标志器900具有与实施方式8的标志器800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被检测部由涂料的固态物质构成,但也可以是经着色的粘贴片。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被检测部是配置于第一区域的涂膜,但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在该情况下,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也可以是分别由不同颜色构成的涂膜或粘贴片。并且,被检测部也可以是在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的一者或两者中形成的、基于角锥状的微棱镜的凹凸或基于金属的蒸镀膜等的反射面。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5年12月2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249997号的优先权。该申请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标志器作为用于识别物体的位置和姿势等的测定器是有用的。另外,可期待本发明不仅有助于上述测定器的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助于需要以高精度将图案赋予上述凸透镜的各种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标志器
120、120’、220、320、420 柱状透镜部
123、223、323、623 第一面
124、124’、224、424、624 第二面
131、231、631、831、931 凸面部
132 侧面部
133、233 棱线
134、234、334、634 平面部
141、141’、241、641 第一区域
142、142’、242、642 第二区域
143 上底面
143’ 顶面
144 第一内侧面
144’ 第一外侧面
145 第二内侧面
145’ 第二外侧面
150、150’、650 被检测部
160、160’、260、360、460、660 定位部
462 底面
170 模具
171 上模
172 下模
173 凹面部
174 平面
175 凸条
280 壁部
281 侧面
380 狭缝
620 凸透镜部

Claims (5)

1.一种标志器,其包括:
树脂制的凸透镜部,具有透光性,且具有:第一面,包含凸面部及平面部;以及第二面,包含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一区域以外的第二区域,并配置于与所述第一面呈表里关系的位置;
被检测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一者或两者;以及
定位部,形成于所述第二面中的与所述平面部对应的区域,表示所述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凸面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区域是在所述第二面中的与所述凸面部对应的区域配置的凹部或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志器,其中,
所述凸面部是包含在与所述凸透镜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棱线,且仅在与所述凸透镜部的厚度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具有曲率的曲面,
所述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凸面部的外侧,
所述凹部或凸部在所述第二面上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为比所述凸面部长的直线状,
所述定位部是位于形成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凹部或凸部中的、比所述凸面部更靠外侧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志器,其中,
所述凸面部是包含在与所述凸透镜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棱线,且仅在与所述凸透镜部的厚度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具有曲率的曲面,
所述平面部是以与所述棱线正交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壁部的顶面,
所述凹部或凸部在所述第二面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所述定位部是形成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凹部或凸部中的、与所述壁部对应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志器,其中,
所述凸面部是包含在与所述凸透镜部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棱线,且仅在与所述凸透镜部的厚度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具有曲率的曲面,
所述平面部是以与所述棱线正交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面的狭缝的底面,
所述凹部或凸部在所述第二面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形成为直线状,
所述定位部是形成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所述凹部或凸部中的、与所述狭缝对应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标志器,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所述凸面部,
所述多个凸面部中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面部间隔开。
CN201680074746.4A 2015-12-22 2016-12-20 标志器 Pending CN1084315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9997 2015-12-22
JP2015249997 2015-12-22
PCT/JP2016/087886 WO2017110779A1 (ja) 2015-12-22 2016-12-20 マー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1546A true CN108431546A (zh) 2018-08-21

Family

ID=59090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4746.4A Pending CN108431546A (zh) 2015-12-22 2016-12-20 标志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64774A1 (zh)
EP (1) EP3396307A4 (zh)
JP (1) JPWO2017110779A1 (zh)
CN (1) CN108431546A (zh)
WO (1) WO20171107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11691A (ja) * 2017-12-21 2019-07-1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マー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085771A (ja) * 2018-11-29 2020-06-0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マーカ
JP2020085772A (ja) * 2018-11-29 2020-06-0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マーカ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5481A (ja) * 2004-03-16 2005-09-29 Hiroshi Arisawa マーカ、モーションキャプチャ、及びモーションキャプチャの設定方法
JP4091233B2 (ja) * 2000-03-03 2008-05-2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ドット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CN101548372A (zh) * 2006-12-08 2009-09-30 夏普株式会社 Ic芯片封装和具有该ic芯片封装的图像显示装置
CN102207560A (zh) * 2006-09-15 2011-10-05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阵列、显示装置及光学元件阵列、显示装置和光学元件阵列成型模具的制造方法
JP2012145559A (ja) * 2010-12-24 2012-08-0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マーカ
CN103492944A (zh) * 2011-04-22 2014-01-01 来百客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板和图像显示体
JP2015194732A (ja) * 2014-03-18 2015-11-0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画像表示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82347A (en) * 1994-04-01 1998-07-21 Insight, Inc. Box container systems and display frames with multiple view optics
JP3542329B2 (ja) * 1998-09-16 2004-07-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7830627B2 (en) * 2004-04-30 2010-11-09 De La Rue International Limited Optically variable devices
JP5986555B2 (ja) * 2012-10-29 2016-09-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の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1233B2 (ja) * 2000-03-03 2008-05-2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ドットマトリクス表示装置
JP2005265481A (ja) * 2004-03-16 2005-09-29 Hiroshi Arisawa マーカ、モーションキャプチャ、及びモーションキャプチャの設定方法
CN102207560A (zh) * 2006-09-15 2011-10-05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光学元件阵列、显示装置及光学元件阵列、显示装置和光学元件阵列成型模具的制造方法
CN101548372A (zh) * 2006-12-08 2009-09-30 夏普株式会社 Ic芯片封装和具有该ic芯片封装的图像显示装置
JP2012145559A (ja) * 2010-12-24 2012-08-0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マーカ
CN103492944A (zh) * 2011-04-22 2014-01-01 来百客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板和图像显示体
JP2015194732A (ja) * 2014-03-18 2015-11-0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画像表示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10779A1 (ja) 2018-10-11
EP3396307A4 (en) 2019-08-14
EP3396307A1 (en) 2018-10-31
US20210164774A1 (en) 2021-06-03
WO2017110779A1 (ja) 2017-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26537B2 (en) Marker
CN105182552B (zh) 光栅膜及3d显示装置
CN108431546A (zh) 标志器
JP2008070760A (ja) 光学素子アレイ、表示装置、ならびに表示装置、光学素子アレイおよび光学素子アレイ成型用金型の製造方法
CN102401911A (zh) 晶片透镜及其制造方法
Kuo et al. Fabr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bionic curved visual microlens array films
CN108603746B (zh) 标志器
JP6661407B2 (ja) マーカ
US10591647B2 (en) Mark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optical component
US10684454B2 (en) Marker suppressing aberration
TWI648570B (zh) 光學透鏡、光學系統及製作光學透鏡的方法
JP2008180970A (ja) 刻線が形成されている光学部品
JP2020173448A (ja) 画像表示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部品
US20190162521A1 (en) Marker
CN110192078A (zh) 标记安装单元
CN110383168A (zh) 在压印光刻工艺中配置光学层
CN108603748A (zh) 标志器
CN108779977A (zh) 标志器
JP2021028683A (ja) 像表示体、像表示体の製造方法
CN110177994A (zh) 标记安装单元
JP2019042956A (ja) マーカ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8031731A (ja) マーカ
TWM495500U (zh) 光學透鏡偏心疊紋量測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