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8147A -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8147A
CN108378147A CN201810278263.7A CN201810278263A CN108378147A CN 108378147 A CN108378147 A CN 108378147A CN 201810278263 A CN201810278263 A CN 201810278263A CN 108378147 A CN108378147 A CN 108378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coal
tealeaves
green
turn
oolong t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782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8147B (zh
Inventor
王德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Quanzhou Yonglu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Quanzhou Yonglu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Quanzhou Yonglu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Quanzhou Yonglu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782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781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78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8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8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8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可有效保留茶叶中营养成分,耐泡性佳,保存期长。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其中做青包括轻摇、中摇和重摇,轻摇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中摇转速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重摇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温度在85℃~95℃,时长为22~25小时;陶缸发酵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10~15个月。

Description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工艺、拼配及烘焙等技术的运用缺失,致使生产出的茶叶色、香、味欠佳,品质低劣,甚至降低茶叶中营养成分和保健的成分含量,茶叶耐泡性差,保存时间不长,且一般都需要储存在冰箱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有效保留茶叶中营养成分,耐泡性佳,保存期长。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
优选地,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3cm~5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优选地,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60%~75%,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
其中: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25s~1r/30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20min~30min停转歇息20min~30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
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0s~1r/12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30min~40min。
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2s~1r/4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0min~12min,第二正摇时长20min~23min,第三正摇时长30min~40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0min~35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优选地,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18min~23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0r/min~25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优选地,所述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优选地,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2小时至25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
优选地,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0个月至15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和入缸再发酵,使得茶叶内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和茶氨酸被保留在叶片内,具有独特的雪梨香韵,且咖啡因含量减少,耐泡性佳,可达15泡以上,不易变质,可常温保存6年以上。本发明制得的茶叶健胃养脾、养肝护肝、抗动脉硬化,具有清热解毒、除痰消食、软化心脑血管等辅助作用,隔夜茶有降血糖、降尿酸、降压、减肥、抗辐射、延缓衰老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其中:
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本实施例的茶叶采自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只施农家肥,而不喷农药,每次茶园除草时都只除一半,留一半嫩草吸引虫子,且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余季养津蓄露。若雨天也可以采,即使连续7天为雨天,但若第八天也下雨的话则第8天不能采。
茶青采回来后需要进行萎凋步骤,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3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65%,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通过烟气一方面提供控温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杀菌作用,并可使得炭香与茶叶本身的芳香成分融合,增加茶叶的香味。
所述做青步骤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25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20min停转歇息20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轻摇后静置40min以去茶青味,然后往做青机的滚筒内吹入冷气20min后再进行中摇。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0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30min。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4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0min,第二正摇时长20min,第三正摇时长40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5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18min~20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5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所述一次烘干和再烘干步骤均在烘干机上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10℃~120℃,其中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2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所述双层不等高的笼蓖的上下两层高度差为6cm~8cm。
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0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回露静醒,利用水气在不同温差行走,去浊存精,使茶叶有效成分得到保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其中:
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本实施例的茶叶采自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只施农家肥,而不喷农药,每次茶园除草时都只除一半,留一半嫩草吸引虫子,且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余季养津蓄露。若雨天也可以采,即使连续7天为雨天,但若第八天也下雨的话则第8天不能采。
茶青采回来后需要进行萎凋步骤,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5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60%,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通过烟气一方面提供控温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杀菌作用,并可使得炭香与茶叶本身的芳香成分融合,增加茶叶的香味。
所述做青步骤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30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30min停转歇息25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轻摇后静置50min以去茶青味,然后往做青机的滚筒内吹入冷气20min后再进行中摇。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2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40min。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2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2min,第二正摇时长20min,第三正摇时长35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0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20min~23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0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所述一次烘干和再烘干步骤均在烘干机上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10℃~120℃,其中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3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所述双层不等高的笼蓖的上下两层高度差为6cm~8cm。
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0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回露静醒,利用水气在不同温差行走,去浊存精,使茶叶有效成分得到保存。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其中:
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本实施例的茶叶采自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只施农家肥,而不喷农药,每次茶园除草时都只除一半,留一半嫩草吸引虫子,且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余季养津蓄露。若雨天也可以采,即使连续7天为雨天,但若第八天也下雨的话则第8天不能采。
茶青采回来后需要进行萎凋步骤,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4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70%~75%,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通过烟气一方面提供控温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杀菌作用,并可使得炭香与茶叶本身的芳香成分融合,增加茶叶的香味。
所述做青步骤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30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25min停转歇息25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轻摇后静置40min以去茶青味,然后往做青机的滚筒内吹入冷气20min后再进行中摇。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2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35min。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3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0min,第二正摇时长23min,第三正摇时长30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0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18min~20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4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所述一次烘干和再烘干步骤均在烘干机上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10℃~120℃,其中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2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所述双层不等高的笼蓖的上下两层高度差为6cm~8cm。
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2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回露静醒,利用水气在不同温差行走,去浊存精,使茶叶有效成分得到保存。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其中:
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本实施例的茶叶采自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只施农家肥,而不喷农药,每次茶园除草时都只除一半,留一半嫩草吸引虫子,且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余季养津蓄露。若雨天也可以采,即使连续7天为雨天,但若第八天也下雨的话则第8天不能采。
茶青采回来后需要进行萎凋步骤,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3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60%~65%,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通过烟气一方面提供控温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杀菌作用,并可使得炭香与茶叶本身的芳香成分融合,增加茶叶的香味。
所述做青步骤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30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30min停转歇息20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轻摇后静置60min以去茶青味,然后往做青机的滚筒内吹入冷气20min后再进行中摇。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0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40min。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2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0min,第二正摇时长20min,第三正摇时长30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5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20min~23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5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所述一次烘干和再烘干步骤均在烘干机上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10℃~120℃,其中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5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所述双层不等高的笼蓖的上下两层高度差为6cm~8cm。
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5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回露静醒,利用水气在不同温差行走,去浊存精,使茶叶有效成分得到保存。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其中:
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本实施例的茶叶采自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只施农家肥,而不喷农药,每次茶园除草时都只除一半,留一半嫩草吸引虫子,且一年只采一季春茶,余季养津蓄露。若雨天也可以采,即使连续7天为雨天,但若第八天也下雨的话则第8天不能采。
茶青采回来后需要进行萎凋步骤,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3.5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60%~65%,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通过烟气一方面提供控温条件,另一方面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杀菌作用,并可使得炭香与茶叶本身的芳香成分融合,增加茶叶的香味。
所述做青步骤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25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25min停转歇息25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轻摇后静置40min以去茶青味,然后往做青机的滚筒内吹入冷气20min后再进行中摇。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2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30min。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4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2min,第二正摇时长20min,第三正摇时长30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0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18min~20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3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所述一次烘干和再烘干步骤均在烘干机上进行,烘干温度控制在110℃~120℃,其中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2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所述双层不等高的笼蓖的上下两层高度差为6cm~8cm。
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0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回露静醒,利用水气在不同温差行走,去浊存精,使茶叶有效成分得到保存。
对比例1:
该对比例1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轻摇之后直接进行中摇。
对比例2:
该对比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轻摇的循环单元为转3圈半而没有回转半圈;中摇的循环单元为转12圈半而没有回转半圈;重摇没有正反摇往复阶段且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没有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对比例3:
该对比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陶缸发酵时间为8个月,所述再发酵时间为3个月。
对比例4:
该对比例4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一次炭焙后冷却至常温后再装入陶缸内进行陶缸发酵。
对比例5:
该对比例5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一次炭焙的时间仅为20小时。
本发明对上述各实施例和各对比例制得的茶叶进行营养成分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具体步骤为: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一次烘干→拣梗筛末→再烘干→一次炭焙→陶缸发酵→再炭焙→入缸再发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青步骤在春季中午11点至12点之间采摘,选择中开面,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去除鱼叶、片叶和枝头;所述萎凋步骤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均匀薄摊,摊厚控制在3cm~5cm,每半小时翻一次,且萎凋时长不超过5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做青步骤在做青机内进行,湿度控制在60%~75%,温度通过木炭燃烧控制在23℃~28℃并通过风机将木炭燃烧的烟气吹入做青机内,依次进行轻摇、中摇和重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轻摇的转速为1r/25s~1r/30s,以先转3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且每20min~30min停转歇息20min~30min,整个轻摇时长在5小时内完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摇的转速为1r/10s~1r/12s,以先转12圈半再回转半圈为单元循环重复3~4次,且每次停转歇息30min~40min。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摇的转速为1r/2s~1r/4s,分三个正摇阶段和一个正反摇往复阶段,其中第一正摇时长10min~12min,第二正摇时长20min~23min,第三正摇时长30min~40min,正反摇往复阶段以先正摇5min再反摇5min为单元循环重复半小时,且相邻两阶段之间停转歇息30min~35min,并在正反摇往复阶段的最后15分钟同时往做青机内吹入冷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青步骤在炒锅内进行,温度控制在150℃~160℃,炒制时间为18min~23min,炒锅内胆转速控制在20r/min~25r/min,且所述炒青步骤要在采青后18小时内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烘干步骤完成后茶叶要静放1个月后再进行所述一次炭焙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炭焙和再炭焙步骤分别为将茶叶放入双层不等高的笼篦内并用炭火烤焙,温度控制在85℃~95℃,炭焙时长为22小时至25小时,期间每50分钟翻动一次,且前7个小时的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低于后期炭焙中的茶叶摊放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缸发酵和入缸再发酵步骤是把炭焙后的茶叶趁热投入陶缸内并封盖,置于阴凉干燥的室温条件下,其中所述陶缸发酵时长为10个月至15个月,所述入缸再发酵为3个月。
CN201810278263.7A 2018-03-31 2018-03-31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Active CN1083781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78263.7A CN108378147B (zh) 2018-03-31 2018-03-31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78263.7A CN108378147B (zh) 2018-03-31 2018-03-31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8147A true CN108378147A (zh) 2018-08-10
CN108378147B CN108378147B (zh) 2021-08-24

Family

ID=63073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78263.7A Active CN108378147B (zh) 2018-03-31 2018-03-31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7814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6445A (zh) * 2021-01-12 2021-05-18 三明市光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66171U (zh) * 2012-05-14 2012-12-05 刘卫东 一种窖茶发酵容器
CN102919403A (zh) * 2012-11-15 2013-02-13 青岛农业大学 夏暑红茶的优质生产方法
CN103749752A (zh) * 2014-01-21 2014-04-30 阳山县第一峰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CN103931804A (zh) * 2014-04-25 2014-07-23 广西罗城新科双全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青茶的加工方法
CN104304524A (zh) * 2014-10-24 2015-01-28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CN104920668A (zh) * 2015-06-24 2015-09-23 贵州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岩茶的加工方法及其做青工序使用的做青机
CN105265633A (zh) * 2014-06-30 2016-01-27 漳州辰和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二次发酵的乌龙茶工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66171U (zh) * 2012-05-14 2012-12-05 刘卫东 一种窖茶发酵容器
CN102919403A (zh) * 2012-11-15 2013-02-13 青岛农业大学 夏暑红茶的优质生产方法
CN103749752A (zh) * 2014-01-21 2014-04-30 阳山县第一峰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乌龙茶的加工方法
CN103931804A (zh) * 2014-04-25 2014-07-23 广西罗城新科双全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一种青茶的加工方法
CN105265633A (zh) * 2014-06-30 2016-01-27 漳州辰和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二次发酵的乌龙茶工艺
CN104304524A (zh) * 2014-10-24 2015-01-28 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CN104920668A (zh) * 2015-06-24 2015-09-23 贵州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岩茶的加工方法及其做青工序使用的做青机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地养,等: "王德露:"永露"佛手奇茶总设计师", 《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13/0402/67499.SHTML?FROM=TIMELINE》 *
吴月芳,等: "永春佛手采摘季 古法制艺申请非遗传人", 《闽南网,HTTP://WWW.MNW.CN/QUANZHOU/YC/XW/363982.HTML》 *
尹智君,主编: "《识茶、品茶、鉴茶轻图典》", 30 September 2016,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6445A (zh) * 2021-01-12 2021-05-18 三明市光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8147B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5281B (zh) 一种黑毛茶的加工方法
CN105104615B (zh) 桂花六堡茶的制作方法
CN104304524B (zh) 一种乌龙茶的生产工艺
CN103039640A (zh) 一种茉莉花茶饼的制作方法
CN102246865A (zh) 一种花香型绿茶的加工工艺
CN102986949B (zh) 一种桂花黑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4839410A (zh) 一种荷叶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CN107439714A (zh) 一种古茶树绿茶的加工方法
TW201242514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egimen sweet potato tea and product thereof
CN107125403A (zh) 一种桂花水仙茶的制作方法
CN106720508A (zh) 一种瀑布红的红茶加工方法
CN105660915A (zh) 一种玫瑰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11616247A (zh) 沉香茶制作工艺
CN104171052A (zh) 一种兰花香型黑茶的制作方法
CN108402242A (zh) 一种老鹰茶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5558210A (zh) 一种桂花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08378147A (zh) 雪梨香型乌龙茶制备工艺
CN103404647A (zh) 珠兰红茶的纯手工炭焙制作工艺及其制成的珠兰红茶
CN105685287A (zh) 一种茉莉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10973315A (zh) 一种连翘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5851300A (zh) 一种野生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3385336B (zh) 原味金线莲的加工方法
CN108308336A (zh) 一种草珊瑚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08077469A (zh) 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加工工艺
CN107156337A (zh) 一种龙安碧旋绿茶的手工加工方法及其龙安碧旋绿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