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1997A -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1997A
CN108141997A CN201580083553.0A CN201580083553A CN108141997A CN 108141997 A CN108141997 A CN 108141997A CN 201580083553 A CN201580083553 A CN 201580083553A CN 108141997 A CN108141997 A CN 108141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p reel
supporting part
band
tep
reel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35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1997B (zh
Inventor
谷口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41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1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1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元件安装机具备:带盘保持装置(6),对卷绕有收容元件的载带(TP)的带盘(7)进行保持;带供给部(51),向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送出从带盘拉出的载带;以及安装头,从载带取出被带供给部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并向基板安装,其中,带盘保持装置具有:第一带盘支承部(662),能够支承卷绕有在执行中的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拉出的载带的带盘;第二带盘支承部(661),能够支承卷绕有在下一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拉出的预定的载带的带盘;以及带盘引导部(663),当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作用于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时,带盘引导部将受该力而从第二带盘支承部移动的带盘向第一带盘支承部引导。

Description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在轴心卷绕有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盘进行保持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如下的元件安装机,该元件安装机利用带式供料器将收容元件的载带送出,由此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供给元件,通过安装头将从元件供给位置取出的元件向基板安装。上述元件安装机具有对卷绕有载带的带盘进行保持的带盘保持部,带式供料器将从带盘保持部的带盘拉出的载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使用于执行中的元件安装。尤其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元件安装机在带盘保持部的下方的带盘存放部存放有在带盘保持部保持的带盘的载带用尽时使用的预备的带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282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元件安装机中,在带盘保持部保持的带盘的载带用尽时,操作者适当执行从带盘保持部的下方的带盘存放部取出预备的带盘而向带盘保持部移换的操作。因此,希望能够减轻带盘的移动所需的操作者的负担的技术。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接下来使用的带盘的移动所需的操作者的负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元件安装机具备:带盘保持装置,对卷绕有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盘进行保持;带供给部,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送出从带盘保持装置保持的带盘拉出的载带;以及安装头,执行从载带取出被带供给部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并向基板安装的元件安装,带盘保持装置具有:第一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在执行中的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拉出的载带的带盘;第二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在下一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拉出的预定的载带的带盘;以及带盘引导部,当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作用于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时,带盘引导部将受该力而从第二带盘支承部移动的带盘向第一带盘支承部引导。
本发明的带盘保持装置具备:第一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收容元件并在执行中的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向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拉出的载带的带盘,所述元件用于向基板安装元件的所述元件安装中;第二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收容元件并在下一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向元件供给位置拉出的预定的载带的带盘;以及带盘引导部,当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作用于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时,带盘引导部将受该力而从第二带盘支承部移动的带盘向第一带盘支承部引导。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中,执行中的元件安装所使用的带盘被支承于第一带盘支承部,而下一元件安装所使用的带盘被支承于第二支承部。而且,当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作用于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时,带盘引导部将受该力而从第二带盘支承部移动的带盘向第一带盘支承部引导。该力的施加可以如后述那样不通过操作者的手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操作者的手进行。即,操作者通过朝向第一带盘支承按压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这样简单的操作,能够使带盘移动。这样,能够减轻接下来使用的带盘的移动所需的操作者的负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轻接下来使用的带盘的移动所需的操作者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元件安装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带式供料器的结构及动作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着载带的带盘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带式供料器及带盘支架的供料器安装台车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与带盘支架安装部间的安装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安装部的卡合孔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具备的功能的第一例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具备的功能的第二例的侧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带盘支架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元件安装机具备的电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在带盘支架内发生堵塞时的操作的一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元件安装机的局部俯视图。在该图中,示出由与铅垂方向平行的Z方向、分别与水平方向平行的X方向及Y方向构成的XYZ正交坐标。该元件安装机1具备设置在基台11之上的一对输送机12、12。并且,元件安装机1对于由输送机12从X方向(基板搬运方向)的上游侧搬入至操作位置(图1的基板S的位置)的基板S安装元件,将完成了元件安装的基板S通过输送机12从操作位置向X方向的下游侧运出。
在元件安装机1中,设有沿Y方向延伸的一对Y轴轨道21、21、沿Y方向延伸的Y轴滚珠丝杠22、对Y轴滚珠丝杠22进行旋转驱动的Y轴电动机My,头支承构件23以能够沿Y方向移动地支承于一对Y轴轨道21、21的状态被固定于Y轴滚珠丝杠22的螺母上。在头支承构件23上安装有沿X方向延伸的X轴滚珠丝杠24、对X轴滚珠丝杠24进行旋转驱动的X轴电动机Mx,头单元3以能够沿X方向移动地支承于头支承构件23的状态固定于X轴滚珠丝杠24的螺母上。因此,通过Y轴电动机My使Y轴滚珠丝杠22旋转而使头单元3沿Y方向移动,或者通过X轴电动机Mx使X轴滚珠丝杠24旋转而能够使头单元3沿X方向移动。
在一对输送机12、12的Y方向的两侧分别沿X方向排列2个元件供给部25,供料器安装台车4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各元件供给部25。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带式供料器5和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带盘支架6以可拆装的方式被装配于该供料器安装台车4,1个带式供料器5与1个带盘支架6相互建立对应而沿Y方向排列。
在各带盘支架6所保持的带盘7上卷绕有将集成电路、晶体管、电容器等小片状的元件(芯片电子元件)隔开预定间隔地进行收纳的载带TP。该载带TP是以往公知的压花带,具有通过罩而对等间距地排列成一列的多个凹槽中分别收容的元件进行覆盖的结构。而且,在载带TP的一边侧贯通有沿其边缘以固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卡合孔。如后所述,能够对各带式供料器5安装2条载带TP,对应于此,各带盘支架6保持沿Y方向排列的2个带盘7。并且,各带式供料器5将从沿Y方向相邻的带盘支架6内的带盘7拉出的载带TP向头单元3侧间歇地送出,由此将载带TP内的元件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50供给。
头单元3具有沿X方向排列的多个(4个)安装头31。各安装头4具有沿Z方向(铅垂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状,通过以能够卡合/脱离的方式安装于其下端的吸嘴而能够吸附、保持元件。即,安装头31移动到带式供料器4的上方,吸附由带式供料器4供给的元件。接下来,安装头31移动到操作位置的基板S的上方而解除元件的吸附,由此向基板S安装元件。这样,安装头31执行将由带式供料器5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50的元件从载带TP取出而向基板S进行安装的元件安装。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带式供料器的结构及动作的一例的侧视图。在该图及以下的附图中,适当示出带式供料器5送出载带TP的供料方向Df(与Y方向平行),并且将供料方向Df的箭头侧作为供料方向Df的“前”,将供料方向Df的箭头的相反侧作为供料方向Df的“后”来处理。而且,为了区分能够向带式供料器5安装的2条载带TP,在该图及以下的图中,对于载带适当使用不同的符号TP1、TP2。
带式供料器5具备机械性结构的供料器主体51和驱动供料器主体51的电动机Mf、Mb。供料器主体51具有沿X方向薄而沿供料方向Df为长条的扁平形状的壳体52。在壳体52的供料方向Df的后端,开设有沿Z方向延伸设置的带插入口53a(由虚线表示),在壳体52的供料方向Df的前方的上表面设有上述的元件供给位置50。并且,在供料器主体51内设有从带插入口53a至元件供给位置50的带搬运路径53b。该供料器主体51受到电动机Mf、Mb的驱动力而将从带插入口53a插入到带搬运路径53b的载带TP向供料方向Df送出,由此向元件供给位置50供给元件。
具体而言,供料器主体51在壳体52内具有在带搬运路径53b的上方与带插入口53a相邻地配置的链轮54和将电动机Mb的驱动力向链轮54传递的齿轮55,链轮54受到电动机Mb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此外,供料器主体51具有可拆装地安装于壳体52的带支承构件56。该带支承构件56从下方与链轮54相对,通过在其与链轮54之间夹持载带TP而使载带TP与链轮54卡合。由此,链轮54与载带TP卡合并旋转,由此能够将载带TP向供料方向Df送出。而且,供料器主体51在壳体52内具有配置于其前端部分而从下方与带搬运路径53b相邻的链轮57和将电动机Mf的驱动力向链轮57传递的齿轮58,链轮57受到电动机Mf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因此,链轮57与载带TP卡合并间歇地旋转,由此能够将载带TP向供料方向Df间歇地搬运。
步骤S11对应于安装头31执行元件安装的过程中的状态。即,沿带搬运路径53b将载带TP1插入于供料器主体51,链轮57将载带TP1向供料方向Df进行间歇搬运,由此向元件供给位置50供给元件。并且,安装头31将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50的元件向基板S安装。而且,在步骤S11中,将载带TP1的接下来使用于元件安装的载带TP2的前端安装于链轮54与带支承构件56之间。这样,接下来使用的载带TP2在供料器主体51的后端部分等待。
如步骤S12所示,当载带TP1内的元件用尽而带式供料器5将载带TP1排出时,执行步骤S13所示的载入。具体而言,链轮54开始旋转而将载带TP2沿供料方向Df朝向元件供给位置50送出,使载带TP2的前端与链轮57卡合。接下来,在步骤S14中,当操作者执行将带支承构件56从壳体52拆卸的操作时,载带TP2从链轮54脱离而向带搬运路径53b落下。由此,链轮57将载带TP2向供料方向Df进行间歇搬运,能够将载带TP2内的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50供给。此外,操作者在步骤S14之后,将带支承构件56再次安装于壳体52,由此能够将载带TP2的接下来使用于元件安装的载带TP安装于链轮54与带支承构件56之间而等待。
在使用了这样的带式供料器5的元件安装机1中,执行中的元件安装所使用的载带TP沿着带搬运路径53b向供料器主体51插入,而下一元件安装所使用的载带TP在带搬运路径53b的上方等待。并且,每当载带TP用尽时进行步骤S12~S14,由此将等待的载带TP沿带搬运路径53b向供料器主体51插入,能够在下一元件安装中使用。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着载带的带盘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该图的“侧视图”及“俯视图A”中分别示出卷绕有载带的状态的带盘的侧视图及俯视图,在该图的“俯视图B”中示出没有载带的状态的带盘的俯视图。带盘7具有轴心71和从两侧夹持轴心71的2张侧板72,沿X方向具有最大厚度Δ7。轴心71具有在具有直径R71的圆筒形状的周面711上设有多个狭缝712的形状。多个狭缝712分别从轴心71的周面711朝向中心设置,在轴心71的周向上隔开等间隔而排列。并且,收容多个元件E的载带TP以其前端与一个狭缝712卡合的状态卷绕于轴心71。而且,各侧板72具有厚度为Δ72的圆盘形状,沿X方向隔开间隔Δ71并与轴心71同心地设置。这样,通过2张侧板72从两侧来夹持卷绕于轴心71的载带TP,由此抑制载带TP从轴心71向侧方的脱落。而且,在载带TP满满地卷绕于带盘7的状态下,载带TP的最外部TPa处于比各侧板72的周缘靠内侧处。另外,带盘7的原料可想到各种,例如可以通过纸或塑料材料等来构成带盘7。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一例的俯视图。而且,图8是图6的A-A线剖视图。另外,在图4及图6中,透过两图近前的侧罩611而示出带盘支架6的内部。
带盘支架6所具备的框体61具有沿X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的2个侧罩611和由螺母及螺栓构成而将2个侧罩611相互固定的紧固器件612,在2个侧罩611之间朝向上方开设有开口部61A。2个侧罩611的间隔Δ611比带盘7的厚度Δ7稍宽,能够将从开口部61A插入的带盘7收容于上述侧罩611之间。而且,带盘支架6具备在框体61内沿供料方向Df排列的2个带盘支承结构63、65。上述带盘支承结构63、65在由2个侧罩611从X方向夹持的状态下,通过紧固器件612而被固定于侧罩611。另外,离开从后述的等待位置Pw向使用位置Pu移动的带盘7的通过范围、或从使用位置Pu排出的带盘7的通过范围而配置各紧固器件612。
各带盘支承结构63、65沿X方向具有比带盘7所具有的2张侧板72的间隔Δ71稍窄的相同厚度Δ63、Δ65。而且,在带盘支承结构63、65与各侧罩611之间沿X方向空出间隙613,各间隙613沿X方向具有比带盘7的侧板72的厚度Δ72稍厚的厚度Δ613。因此,如图6、图7及图8所示,在将带盘7的各侧板72嵌入各间隙613并将带盘支承结构63、65嵌入带盘7的2张侧板72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使带盘支承结构63、65从下方抵接于载带TP。即,带盘支承结构63、65抵接于卷绕于带盘7的轴心71的载带TP,由此能够克服重力而支承带盘7的轴心71。这样,带盘支承结构63及带盘支承结构65的上端作为嵌入带盘7并支承或引导带盘7的轨道发挥功能。
上述带盘支承结构63、65沿供料方向Df隔开间隔而排列,带盘支承结构63、65之间作为用于将载带TP用尽的带盘7的轴心71排出的排出口614而发挥功能。即,在供料方向Df上,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与带盘7的轴心71的直径R71相等或者比直径R71稍宽,带盘7的轴心71能够沿Z方向从排出口614脱出。而且,在供料方向Df上与排出口614相邻的各带盘支承结构63、65的侧端,即带盘支承结构63的前端631及带盘支承结构65的后端651与Z方向平行,使带盘7的轴心71从排出口614顺畅地脱出。另外,在供料方向Df上,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比在轴心71卷绕了一周的载带TP的卷筒直径窄,抑制在载带TP残存的状态下轴心71从排出口614的脱出。
上述带盘支承结构63、65在从上方与排出口614相对的使用位置Pu和比使用位置Pu靠供料方向Df的后方的等待位置Pw分别能够支承带盘7。即,带盘支承结构63的后端部分构成对位于等待位置Pw的带盘7进行支承的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带盘支承结构63的前端部分及带盘支承结构65构成对位于使用位置Pu的带盘7进行支承的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带盘支承结构63中的、等待带盘支承部661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之间的中央部分构成引导带盘7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移动的带盘引导部663。带盘支承结构63、65的详细的结构如下所述。
带盘支承结构63在供料方向Df的后端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632,限制位于等待位置Pw的带盘7向供料方向Df的后方的冒出。而且,带盘支承结构63具有从凸部632的下端向供料方向Df的前方水平地延伸的延伸设置部633。并且,该延伸设置部633中的位于等待位置Pw的带盘7的轴心71的正下方的部分作为等待带盘支承部661而发挥功能,从下方抵接于等待位置Pw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由此克服重力地支承带盘7。
此外,带盘支承结构63具有在供料方向Df上随着从延伸设置部633的前端向前方前进而稍上升的倾斜部634,通过倾斜部634抑制由于来自外部的冲击等而等待位置Pw的带盘7向供料方向Df的前方冒出的情况。此外,带盘支承结构63具有在供料方向Df上随着从倾斜部634的前端向前方前进而下降并到达排出口614的后端的倾斜部635。另一方面,带盘支承结构65具有在供料方向Df上随着从排出口614的前端向前方前进而上升的倾斜部655。并且,上述倾斜部635、655中的与卷绕于使用位置Pu的带盘7上的载带TP抵接的部分作为使用带盘支承部662而发挥功能,克服重力而支承使用位置Pu的带盘7。而且,延伸设置部633、倾斜部634及倾斜部635中的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至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部分作为带盘引导部663而发挥功能,引导从等待位置Pw向使用位置Pu的移动。
另外,在带盘支承结构65的供料方向Df的前端沿Z方向并列设置有2个卡合突起615。各卡合突起615由向供料方向Df的前方突出的圆筒部616和从圆筒部616伸出的凸缘部617构成。并且,带盘支架6通过卡合突起615而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供料器安装台车4。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装有带式供料器及带盘支架的供料器安装台车的侧视图。供料器安装台车4具有水平配置的底板41和将底板41支承于地面的脚轮42。此外,供料器安装台车4具有在底板41的供料方向Df的前侧部分竖立设置的支承框架43、在支承框架43的上端设置的供料器安装部44、从支承框架43向供料方向Df的后方延伸的带盘支架安装部45。并且,带式供料器5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供料器安装部44,带盘支架6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带盘支架安装部45的后端。而且,在安装于带盘支架安装部45上的带盘支架6的排出口614的正下方的位置处,带盘回收容器49载置于底板41上,能够将从排出口614排出的带盘7向带盘回收至回收容器49。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和带盘支架安装部的安装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在带盘支架安装部45的后端部,2个卡合孔451隔开与2个卡合突起615相同的间隔而沿Z方向排列。各卡合孔451具有一端向侧方开口而沿X方向延伸设置的导入部452和从导入部452的另一端向下方延伸的卡合部453,导入部452及卡合部453都具有比卡合突起615的圆筒部616宽而比凸缘部617窄的宽度。并且,使各卡合突起615的圆筒部616从X方向与各卡合孔451的导入部452的开口相对(步骤S21),向各卡合孔451的导入部452插入(步骤S22)。然后,通过使各卡合突起615的圆筒部616落入于各卡合孔451的卡合部453,而使卡合突起615与卡合孔451卡合,能够将带盘支架6安装于带盘支架安装部45(步骤S23)。而且,通过进行与步骤S21~S23相反的操作,能够将带盘支架6从带盘支架安装部45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卡合孔451的结构可考虑各种,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构成卡合孔451。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安装部的卡合孔的变形例的图。该卡合孔451具有宽度比卡合突起615的凸缘部617宽的导入部454和宽度比卡合突起615的圆筒部616宽而比凸缘部617窄的卡合部455。并且,将卡合突起615插入于卡合孔451的导入部454之后,使卡合突起615的圆筒部616落入卡合部455,由此使卡合突起615与卡合孔451卡合,能够将带盘支架6安装于带盘支架安装部45。
在使用了这样的带盘支架6的元件安装机1中,能够将在使用位置Pu保持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使用于元件安装,并使卷绕有在下一元件安装中使用的载带TP的带盘7在等待位置Pw等待。接下来,说明该带盘支架6的功能。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所具备的功能的第一例的侧视图。另外,在该图中,从带盘7拉出而朝向带式供料器5的载带TP被省略。在步骤S31中,满满地卷绕有载带TP的带盘7分别被保持于使用位置Pu及等待位置Pw。尤其是使用位置Pu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的辊卷直径Rtp在X方向上比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大,构成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倾斜部635、655抵接于载带TP的辊卷外周,由此支承带盘7的轴心71。
并且,当元件安装开始时,从保持于使用位置Pu的带盘7间歇地拉出载带TP。伴随于此,如步骤S32的栏所示,在使用位置Pu处保持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的辊卷直径Rtp减少,在使用位置Pu处带盘7的轴心71受重力而向下方逐渐位移。这样,带盘7的轴心71由朝向排出口614下降的倾斜部635、655从供料方向Df的两侧支承,并且伴随载带TP的减少由倾斜部635、655向排出口614引导。
另外,从供料方向Df的前方支承带盘7的轴心71的倾斜部655具有朝向供料方向Df的前方上升的形状,由此除了将轴心71向排出口614引导的功能之外,也发挥如下的功能。即,带式供料器5将从使用位置Pu的带盘7拉出的载带TP向供料方向Df拉拽,由此向供料方向Df的力作用于带盘7。但是,由于设有沿带盘7的供料方向Df上升的倾斜部655,因此带盘7无法从使用位置Pu向供料方向Df移动,而在使用位置Pu旋转(自转)。即,倾斜部655发挥无论来自带式供料器5的力如何都将带盘7稳定地保持于使用位置Pu的功能。
当在使用位置Pu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用尽时,倾斜部635、655使该带盘7的轴心71到达排出口614(步骤S33)。并且,到达了排出口614的轴心71通过自重而从排出口614脱出,从而将带盘7从带盘支架6排出(步骤S34)。此时,排出的带盘7落下至上述的带盘回收容器49(图9)。当这样使用位置Pu变空时,带盘支架6通过如下所示的功能,将已在等待位置Pw等待的带盘7向使用位置Pu引导。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所具备的功能的第二例的侧视图。如步骤S41的栏所示,卷绕有前端被安装于带式供料器5上的载带TP的带盘7在等待位置Pw处被支承。即,从等待位置Pw的带盘7拉出的载带TP的前端被夹于带式供料器5的链轮54与带支承构件56之间。
并且,当使用位置Pu存在的带盘7的载带TP用尽时,带式供料器5开始进行使用图2说明的载入。其结果是,已在等待位置Pw等待的带盘7经由载带TP而受到从带式供料器5施加的供料方向Df的力,而开始从等待位置Pw向供料方向Df的移动。并且,带盘7的供料方向Df的移动由嵌入带盘7的2张侧板72之间的带盘引导部663从等待位置Pw向使用位置Pu引导(步骤S42、S43)。其结果是,在载入完成或其以前的时间点,带盘7到达使用位置Pu(步骤S44)。
此外,当载入完成时,操作者将带支承构件56从壳体52拆卸,使从使用位置Pu的带盘7拉出的载带TP沿着带搬运路53b。接下来,操作者将新的带盘7安设于等待位置Pw,将从该带盘7拉出的载带TP的前端夹于带式供料器5的链轮54与带支承构件56之间。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执行中的元件安装中所使用的带盘7被支承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另一方面,在下一元件安装中使用的带盘7被支承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而且,朝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力作用于被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支承的带盘7时,由带盘引导部663将受到该力而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移动的带盘7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进行引导。这样,能够减轻接下来使用的带盘7的移动所需的操作者的负担。
尤其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向被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支承的带盘7施加朝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力的电动机Mb。由此,不需要操作者的操作而能够使接下来使用的带盘7移动,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等待带盘支承部661相对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而设置在供料器主体51的相反侧,能够支承载带TP的前端被安装于供料器主体51的状态的带盘7。并且,供料器主体51在下一元件安装的开始之前,受到电动机Mb的力而执行将被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支承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朝向元件供给位置50引入的载入。此时,电动机Mb经由在载入时由供料器主体51引入的载带TP而向被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支承的带盘7施加朝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力。因此,供料器主体51对载带TP的引入使用的电动机Mb也使用于带盘7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的移动,因此在装备于元件安装机1的电动机Mb的个数的抑制方面有利。而且,能够与供料器主体51对载带TP的载入并行而有效地进行带盘7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移动。
另外,带盘支架6将载带TP用尽的带盘7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向带盘支架6外排出。由此,在下一带盘7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到达使用带盘支承部662之前,能够将载带TP用尽的前一带盘7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向带盘支架6外排出,能够使下一带盘7顺畅地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移动。
另外,带盘7具有将具有圆盘形状的2张侧板72和2张侧板72之间的轴心71同心设置的结构,在轴心71卷绕有载带TP。相对于此,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及使用带盘支承部662通过嵌入2张侧板72之间并与载带TP抵接来支承带盘7的轴心71,带盘引导部663通过嵌入2张侧板72之间并与载带TP抵接来引导带盘7的移动。在上述的结构中,通过嵌入带盘7的2张侧板之间的带盘引导部663,能够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切实地引导带盘。
接下来,对带盘支架6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带盘支架6的差异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共通部分标注相应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但是,在以下的变形例中,也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由此当然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支架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图。该带盘支架6具有在带盘支承结构63的底部设置的开闭构件67。该开闭构件67具有:以能够向供料方向Df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带盘支承结构63的底部的滑动部671;在滑动部671的供料方向Df的后端设置的把手672。该开闭构件67能够选择性地取为通过位于供料方向Df的前方而利用滑动部671将排出口614从下方关闭的闭状态、与通过位于供料方向Df的后方而使滑动部671从排出口614脱离来将排出口614打开的开状态。并且,在闭状态下,限制轴心71从排出口614的脱出,而在开状态下,允许轴心71从排出口614的脱出。在上述结构中,操作者操作把手672而对开闭构件67进行开闭,由此能够调节带盘7从带盘支架6的排出定时。因此,例如在为了积存于带盘回收容器49的带盘7的废弃而将带盘回收容器49从供料器安装台车4拆卸这样的情况下,将开闭构件67关闭,能够限制带盘7的排出。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安设有带盘的状态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5及图17中,透过两图近前的侧罩而示出带盘支架6的内部。
带盘支架6的第二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差异点在于,带盘7的轴心71的直径R71沿X方向比带盘支架6的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宽,载带TP用尽的带盘7的轴心71不会因自重而从排出口614脱出。因此,第二变形例的带盘支架6具备用于将带盘7的轴心71从排出口614推出的结构。
该带盘支架6的带盘支承结构63由沿X方向隔开间隔Δ63a而排列的2张支承板63a构成。同样,带盘支承结构65由沿X方向隔开间隔Δ65a(与间隔Δ63a相等)而排列的2张支承板65a构成。并且,带盘支架6具备在X方向上配置于2张支承板63a之间的轴心推出部68。该轴心推出部68具有使2根推出杆681在各自的中央相互交叉的外形,在2根推出杆681的交叉部分由紧固器件612支承。这样,轴心推出部68具有在X方向上比间隔Δ63a窄的宽度Δ68,在2张支承板63a之间及2张支承板65a之间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框体61。
上述轴心推出部68具有:由在其旋转中心C68的一侧呈锐角的2根推出杆681的一端部构成的叶片682;由在旋转中心C68的另一侧呈锐角的2根推出杆681的另一端部构成的叶片683。轴心推出部68的旋转中心C68在供料方向Df上位于等待位置Pw与使用位置Pu之间。并且,根据轴心推出部68的旋转状态,叶片682、683中的任意一方比带盘支承结构63向上方露出而位于等待位置Pw与使用位置Pu之间。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带盘支架的动作的侧视图。另外,在该图中,从带盘7拉出而朝向带式供料器5的载带TP省略。在步骤S51中,使用位置Pu的带盘7上卷绕的载带TP用尽,使用位置Pu的带盘7的轴心71到达排出口614。然后,当基于带式供料器5的载入开始时,已在等待位置Pw等待的带盘7朝向使用位置Pu而开始向供料方向Df的移动(步骤S52)。进而,朝向使用位置Pu而向供料方向Df移动的带盘7从供料方向Df的后侧抵接于带盘支架6的叶片682,使叶片682向供料方向Df旋转。其结果是,叶片682从上方与到达排出口614的带盘7的轴心71抵接(步骤S53)。进而,从带式供料器5被拉拽而向供料方向Df移动的带盘7使叶片682进一步旋转,带盘7的轴心71由叶片682从排出口614推出(步骤S54)。此时,伴随着对带盘7的轴心71及排出口614进行规定的带盘支承结构63、65的前端631、后端651的至少一方的变形而轴心71从排出口614脱出。然后,满满地卷绕有载带TP的新的带盘7到达使用位置Pu(步骤S55)。
这样,带盘支架6具备将载带TP用尽的带盘7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向带盘支架6外排出的轴心推出部68。由此,在下一带盘7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到达使用带盘支承部662之前,能够将载带TP用尽的前一带盘7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向带盘支架6外排出,能够使下一带盘7顺畅地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移动。
另外,在带盘支架6中,设有与被使用带盘支承部662支承的带盘7相对的排出口614,轴心推出部68将作用于被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支承的带盘7上的力向被使用带盘支承部662支承的带盘7传递,由此将载带TP用尽的带盘7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经由排出口614而推出。由此,能够与下一带盘7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移动联动地将载带TP用尽的前一带盘7从使用带盘支承部662排出,能够使下一带盘7顺畅地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移动。
此外,在第二变形例中,利用带式供料器5的电动机Mb在载入时拉拽载带TP的力,使轴心推出部68旋转。然而,也可以在电动机Mb以外另行地设置使轴心推出部68旋转的电动机。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侧视图。该带盘支架6具有使轴心推出部68旋转的电动机Mc。因此,带盘支架6通过电动机Mc的驱动力而使轴心推出部68向正方向(该图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通过轴心推出部68能够将带盘7的轴心71从排出口614推出。
此外,可考虑到在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移动的途中带盘7在框体61内发生堵塞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带盘支架6通过电动机Mc的驱动力而使轴心推出部68向反方向(该图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使带盘7向等待带盘支承部661侧返回。由此,能够消除框体61内的带盘7的堵塞。另外,框体61内的带盘7的堵塞例如可以通过检测作用于电动机Mc的负载的增大来判断。
此外,该带盘支架6具备能够调节排出口614的供料方向Df的宽度Δ614的结构。即,该带盘支架6在供料方向Df的前端具备支承带盘支承结构65的支承机构69。该支承机构69具有:通过紧固器件612而被固定于框体61的供料方向Df的前端并沿Z方向延伸的基体框架691;从基体框架691向供料方向Df的后方延伸设置的2个引导框架692、693。在上述引导框架692、693上贯通有沿供料方向Df延伸设置的引导槽,引导框架692从X方向支承带盘支承结构65,引导框架693从下方支承带盘支承结构65。此外,支承机构69具有:插入于引导框架692的引导槽而与带盘支承结构65的侧面螺合的螺钉694;插入于引导框架693的引导槽而与带盘支承结构65的底面螺合的螺钉695。
因此,操作者在将螺钉694、695旋松的状态下能够使带盘支承结构65的位置沿供料方向Df移动。此外,通过将螺钉694、695向带盘支承结构65拧入而能够将带盘支承结构65固定于引导框架692、693。即,通过调节带盘支承结构65的供料方向Df的位置,能够调节排出口614的供料方向Df的宽度Δ614。由此,能够适当地进行轴心71的直径R71(外径)不同的各种带盘7的保持及排出。
尤其是通过使隔着排出口614配置的2个带盘支承结构63、65中的带盘支承结构65移动而能够调节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因此,通过使带盘支承结构65移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而能够调节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另外,在此,示出了通过带盘支承结构65的移动来调节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通过带盘支承结构63的移动,或者通过带盘支承结构63、65各自的移动来调节排出口614的宽度Δ614。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拆卸了带盘的状态下的带盘支架的结构的第四变形例的侧视图。不是上述的螺钉694、695而是从带盘支承结构65突出的销696、697嵌入该带盘支架6所具备的支承机构69的引导框架692、693的引导槽中。并且,在由引导框架692、693支承的带盘支承结构65与基体框架691之间设置压缩弹簧698,带盘支承结构65由压缩弹簧698朝向供料方向Df的后方施力。
在该带盘支架6中,从上方与到达排出口614的带盘7的轴心71抵接的轴心推出部68受到来自电动机Mc的驱动力而旋转,由此克服压缩弹簧698的施力而将轴心71向下方推开。其结果是,轴心71将带盘支承结构65向供料方向Df的前方推开而将排出口614向供料方向Df扩展并从排出口614脱出。另外,图20及图21的第三、第四变形例所示的支承机构69例如对于第二变形例的带盘支架6也能够适用。
此外,该带盘支架6具备承接从排出口614排出的带盘7的轴心71的带盘承接构件605。带盘承接构件605从排出口614的供料方向Df的前方朝向后方而向斜下延伸设置,接住从排出口614落下的轴心71,由在后端竖立设置的爪606来保持。在使用了上述带盘支架6的情况下,从带盘支架6排出的带盘7由带盘承接构件605保持,因此可以不用设置带盘回收容器49。
图22是表示元件安装机具备的电结构的一例的框图。该元件安装机1具备: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构成的控制部110;向操作者报知预定的内容的报知部120。作为报知部120,可以使用例如通过蜂鸣音或警告灯向操作者进行报知的方式,或者如显示器那样将预定的内容向操作者显示的方式等。此外,元件安装机1对于多个带盘支架6分别具有检测等待位置Pw处有无带盘7的带盘传感器130。
该控制部110监控各带盘传感器130的输出。并且,当任意带盘传感器130检测到等待位置Pw处不存在带盘7时,控制部110使报知部120执行要求操作者在检测出不存在带盘7的带盘支架6的等待位置Pw安设新的带盘7的带盘安设请求。由此,在伴随着从等待位置Pw向使用位置Pu的移动而等待位置Pw变空时,操作者接受带盘安设请求,能够及时地在等待位置Pw安设带盘7。
此外,控制部110通过带盘传感器130来确认在成为带盘安设请求的对象的带盘支架6的等待位置Pw是否安设了带盘7。由此,能够确认在多个带盘支架6中的成为带盘安设请求的对象的带盘保持装置上是否正确地安设了带盘7。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载带TP相当于本发明的“载带”的一例,带盘7相当于本发明的“带盘”的一例,侧板72相当于本发明的“侧板”的一例,轴心71相当于本发明的“轴心”的一例,带盘支架6相当于本发明的“带盘保持装置”的一例,元件供给位置50相当于本发明的“元件供给位置”的一例,供料器主体51相当于本发明的“带供给部”的一例,基板S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的一例,安装头31相当于本发明的“安装头”的一例,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带盘支承部”的一例,等待带盘支承部66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带盘支承部”的一例,带盘引导部663相当于本发明的“带盘引导部”的一例,元件安装机1相当于本发明的“元件安装机”的一例,电动机Mb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源”的一例,轴心推出部68相当于本发明的“带盘排出部”、“旋转推出构件”及“带盘反向传送部”的一例,排出口614相当于本发明的“排出口”的一例,带盘支架安装部45相当于本发明的“保持装置支承部”的一例,带盘传感器130相当于本发明的“检测部”的一例,报知部120相当于本发明的“报知部”的一例,控制部11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
另外,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加以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带盘7的移动通过带式供料器5的电动机Mb产生的驱动力来进行。然而,也可以在上述电动机Mb以外另行设置将等待带盘支承部661的带盘7从供料方向Df的后方推出的工作缸,通过该工作缸产生的驱动力使带盘7移动。或者,可以通过操作者的手使带盘7移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通过将被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支承的带盘7朝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按压这样简单的操作,也能够使带盘7移动。这样,能够减轻接下来使用的带盘7的移动所需的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操作者进行等待位置Pw的带盘7的安设。然而,也可以在元件安装机1中装配自动地进行带盘7向等待位置Pw的安设的带盘供给装置。
带盘7的具体的结构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因此,例如为了轻量化而可以使用在侧板72上开设有孔的带盘7等。
另外,带式供料器5的具体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变更。因此,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15-159142号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作为带式供料器5。
另外,排出口614被设置于带盘支架6的底部。然而,排出口614的位置并不局限于此。因此,例如也可以在带盘支架6的前端设置朝向供料方向Df开口的排出口614。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带盘支承结构65排除,而将带盘支承结构63的倾斜部635延伸设置至框体61的前端的排出口614。由此,伴随着载带TP的减少,通过朝向排出口614下降的倾斜部635能够将带盘7的轴心71向排出口614引导。
另外,带盘支架6的框体61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61A。因此,例如在从等待带盘支承部661朝向使用带盘支承部662的途中带盘7在框体61内发生堵塞时,操作者能够执行图23所示那样的操作。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带盘在带盘支架内发生堵塞时的操作的一例的侧视图。如该图所示,操作者利用经由开口部61A(插入口)插入的杆状的器件9来接近在框体61内发生堵塞的带盘7而通过器件9将带盘7推出,由此能够消除框体61内的带盘7的堵塞。
以上,如例示说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那样,在本发明中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还具备向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施加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的驱动源。由此,即使不需要操作者的操作,也能够使接下来使用的带盘移动,能够更有效地减轻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驱动源经由载带而向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施加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在上述结构中,在带供给部对载带的引入中使用的驱动源也能够使用于带盘从第二带盘支承部的移动,因此在装配于元件安装机的驱动源的个数的抑制方面有利。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第二带盘支承部相对于第一带盘支承部而设于带供给部的相反侧,能够支承载带的前端安装于带供给部的状态的带盘,带供给部在下一元件安装开始之前,通过驱动源的力而执行向元件供给位置引入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上所卷绕的载带的载入,驱动源经由载入时被带供给部引入的载带,向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施加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在上述结构中,带供给部对载带的引入所使用的驱动源也使用于带盘的从第二带盘支承部的移动,因此在装配于元件安装机的驱动源的个数的抑制方面有利。而且,能够与带供给部对载带的载入并行而高效地进行带盘从第二带盘支承部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的移动。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带盘保持装置还具有将载带用尽的带盘从第一带盘支承部向带盘保持装置外排出的带盘排出部。由此,能够在下一带盘从第二带盘支承部到达第一带盘支承部之前,将载带用尽的前一带盘从第一带盘支承部向带盘保持装置外排出,能够使下一带盘顺畅地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在带盘保持装置中,设有与被第一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相对的排出口,带盘排出部通过向被第一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传递作用于被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带盘的力,而将载带用尽的带盘从第一带盘支承部经由排出口而推出。由此,能够与下一带盘从第二支承部向第一支承部的移动联动地将载带用尽的前一带盘从第一支承部排出,能够使下一带盘顺畅地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
具体而言,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带盘排出部在第二带盘支承部与第一带盘支承部之间具有能够从第二带盘支承部朝向第一带盘支承部旋转的旋转推出构件,旋转推出构件通过被从第二带盘支承部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的带盘按压而进行旋转,而将载带用尽的带盘从第一带盘支承部经由排出口推出。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还具备将带盘保持装置支承于带供给部的保持装置支承部,带盘保持装置相对于保持装置支承部能够拆装。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还具备:检测部,检测第二带盘支承部中有无带盘;报知部,执行要求操作者向第二带盘支承部安设带盘的带盘安设请求;以及控制部,当检测部检测出第二带盘支承部中不存在带盘时,控制部使报知部执行带盘安设请求。在上述结构中,在伴随带盘从第二支承部向第一支承部的移动而第二支承部变空时,操作者接受带盘安设请求,能够及时地向第二支承部安设带盘。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检测部对多个带盘保持装置分别检测第二带盘支承部中有无带盘,控制部在使报知部执行了以检测部确认出第二带盘支承部中不存在带盘的带盘保持装置为对象的带盘安设请求之后,通过检测部确认在成为带盘安设请求的对象的带盘保持装置的第二带盘支承部是否安设了带盘。由此,能够确认在多个带盘保持装置中的成为带盘安设请求的对象的带盘保持装置是否正确地安设了带盘。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带盘保持装置还具有带盘反向传送部,该带盘反向传送部使从第二带盘支承部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的途中在带盘保持装置内发生堵塞的带盘向第二带盘支承部侧返回。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带盘反向传送部使带盘向第二带盘支承返回,由此能够消除带盘保持装置内的带盘的堵塞。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带盘保持装置具有能够插入器件的插入口,能够通过经由插入口所插入的器件将从第二带盘支承部向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的途中在带盘保持装置内发生堵塞的带盘推出。在上述结构中,操作者通过经由插入口插入的器件将带盘推出,由此能够消除带盘保持装置内的带盘的堵塞。
另外,可以将元件安装机构成为,带盘具有将具有圆盘形状的两张侧板与两张侧板之间的轴心同心地设置的结构,在轴心卷绕有载带,第一带盘支承部及第二带盘支承部通过嵌入两张侧板之间并与载带抵接来支承带盘的轴心,带盘引导部通过嵌入两张侧板之间并与载带抵接来引导带盘的移动。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嵌入带盘的两张侧板之间的带盘引导部,能够从第二带盘支承部向第一带盘支承部切实地引导带盘。
附图标记说明
1…元件安装机;
31…安装头;
45…带盘支架安装部(保持装置支承部);
50…元件供给位置;
51…供料器主体(带供给部);
6…带盘支架(带盘保持装置);
61A…开口部(插入口);
614…排出口;
661…等待带盘支承部(第二带盘支承部);
662…使用带盘支承部(第一带盘支承部);
663…带盘引导部;
68…轴心推出部(带盘排出部、旋转推出构件、带盘反向传送部);
681…推出杆(旋转推出构件);
7…带盘;
71…轴心;
72…侧板;
9…器件;
110…控制部;
120…报知部;
130…带盘传感器(检测部);
TP…载带;
E…元件;
Mb…电动机(驱动源);
S…基板。

Claims (14)

1.一种元件安装机,具备:
带盘保持装置,对卷绕有收容元件的载带的带盘进行保持;
带供给部,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送出从所述带盘保持装置保持的所述带盘拉出的所述载带;以及
安装头,执行从所述载带取出被所述带供给部供给到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所述元件并向基板安装的元件安装,
所述带盘保持装置具有:
第一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在执行中的所述元件安装中被所述带供给部拉出的所述载带的所述带盘;
第二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在下一所述元件安装中被所述带供给部拉出的预定的所述载带的所述带盘;以及
带盘引导部,当朝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作用于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时,所述带盘引导部将受该力而从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移动的所述带盘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元件安装机还具备向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施加朝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的驱动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驱动源经由所述载带向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施加朝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而设于所述带供给部的相反侧,能够支承所述载带的前端已安装于所述带供给部的状态的所述带盘,
所述带供给部在下一所述元件安装开始之前,通过所述驱动源的力而执行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引入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上所卷绕的所述载带的载入,
所述驱动源经由所述载入时被所述带供给部引入的所述载带,向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施加朝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带盘保持装置还具有将所述载带用尽的所述带盘从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向所述带盘保持装置外排出的带盘排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在所述带盘保持装置中,设有与被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相对的排出口,
所述带盘排出部通过向被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传递作用于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的力,而从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经由所述排出口推出所述载带用尽的所述带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带盘排出部在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与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之间具有能够从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朝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旋转的旋转推出构件,
所述旋转推出构件通过被从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的所述带盘按压并进行旋转,而从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经由所述排出口推出所述载带用尽的所述带盘。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元件安装机还具备将所述带盘保持装置支承于所述带供给部的保持装置支承部,
所述带盘保持装置相对于所述保持装置支承部能够拆装。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元件安装机还具备:
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中有无所述带盘;
报知部,执行要求操作者向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安设所述带盘的带盘安设请求;以及
控制部,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中不存在所述带盘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报知部执行所述带盘安设请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检测部对多个所述带盘保持装置分别检测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中有无所述带盘,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报知部执行了以所述检测部确认出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中不存在所述带盘的所述带盘保持装置为对象的所述带盘安设请求之后,通过所述检测部确认在成为所述带盘安设请求的对象的所述带盘保持装置的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是否安设了所述带盘。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带盘保持装置还具有带盘反向传送部,该带盘反向传送部使从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的途中在所述带盘保持装置内发生堵塞的所述带盘向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一侧返回。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带盘保持装置具有能够插入器件的插入口,能够通过经由所述插入口所插入的器件将从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移动的途中在所述带盘保持装置内发生堵塞的所述带盘推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带盘具有将具有圆盘形状的两张侧板与所述两张侧板之间的轴心同心地设置的结构,在所述轴心卷绕所述载带,
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及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通过嵌入所述两张侧板之间并与所述载带抵接来支承所述带盘的所述轴心,
所述带盘引导部通过嵌入所述两张侧板之间并与所述载带抵接来引导所述带盘的移动。
14.一种带盘保持装置,具备:
第一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收容元件并在执行中的元件安装中被带供给部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拉出的载带的带盘,所述元件用于向基板安装元件的所述元件安装中;
第二带盘支承部,能够支承卷绕有收容所述元件并在下一所述元件安装中被所述带供给部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拉出的预定的所述载带的所述带盘;以及
带盘引导部,当朝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的力作用于被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带盘时,所述带盘引导部将受该力而从所述第二带盘支承部移动的所述带盘向所述第一带盘支承部引导。
CN201580083553.0A 2015-10-09 2015-10-09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Active CN108141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8799 WO2017061043A1 (ja) 2015-10-09 2015-10-09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1997A true CN108141997A (zh) 2018-06-08
CN108141997B CN108141997B (zh) 2020-01-17

Family

ID=58488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3553.0A Active CN108141997B (zh) 2015-10-09 2015-10-09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3357B2 (zh)
JP (1) JP6448815B2 (zh)
CN (1) CN108141997B (zh)
DE (1) DE112015007011T5 (zh)
WO (1) WO201706104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7194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发那科株式会社 卷轴支架、带供给装置、机械手、机器人以及部件安装系统
CN111386026A (zh) * 2018-12-26 2020-07-07 发那科株式会社 卷盘保持装置以及具备卷盘保持装置的机器人系统
CN113498312A (zh) * 2020-04-01 2021-10-12 株式会社富士 带盘保持装置
CN113678579A (zh) * 2019-03-29 2021-11-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保持体以及载带封装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67780B1 (en) * 2015-03-06 2021-10-27 FUJ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optimizing arrangement of part types, and device for optimizing arrangement of part types
JP6498779B2 (ja) * 2015-10-09 2019-04-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WO2017061043A1 (ja) * 2015-10-09 2017-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CN108293318B (zh) * 2015-11-30 2020-06-30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供给装置的电源控制装置及电源控制方法
CN110679209B (zh) * 2017-05-30 2021-07-3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JP6898782B2 (ja) * 2017-06-14 2021-07-07 株式会社Fuji リール保持装置
JP7257630B2 (ja) * 2017-09-25 2023-04-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供給作業支援方法
US11510350B2 (en) * 2017-12-06 2022-11-2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mounter, component supply reel driving method
WO2019180861A1 (ja) * 2018-03-22 2019-09-26 株式会社Fuji 構成装置良否判定サーバ、検査システム、検査システム用の端末装置、および検査装置
CN112772012B (zh) * 2018-10-15 2022-08-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安装基板制造系统、部件安装系统以及收纳体移送方法
JP7386401B2 (ja) * 2019-03-29 2023-1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搭載装置
JP6887083B2 (ja) * 2020-07-15 2021-06-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供給作業支援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0976A (en) * 1984-07-09 1987-06-09 Mydata Automation Ab Cassette magazine for a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CN101835370A (zh) * 2009-03-09 2010-09-15 金光植 用于贴片机的载带供料器
WO2015088449A1 (en) * 2013-12-11 2015-06-18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 Instruments Pte Ltd Tape reel turret apparatus for a tape and reel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56860B2 (ja) * 1991-05-28 1999-10-04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レシート印刷装置
JP3301846B2 (ja) * 1994-01-24 2002-07-1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US7220095B2 (en) * 2001-05-24 2007-05-22 Lyndaker David W Self-threading component tape feeder
JP3820927B2 (ja) * 2001-07-06 2006-09-1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4152198B2 (ja) 2003-01-21 2008-09-1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一括交換台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面実装機
JP2010147223A (ja) 2008-12-18 2010-07-01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JP5357743B2 (ja) * 2009-12-26 2013-12-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供給装置
JP6114509B2 (ja) * 2012-06-28 2017-04-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6033588B2 (ja) 2012-06-29 2016-11-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及びフィーダ制御方法並びに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6249164B2 (ja) 2014-02-21 2017-12-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6007411B2 (ja) * 2013-09-05 2016-10-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用のリール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JP6167300B2 (ja) * 2013-09-26 2017-07-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WO2017061043A1 (ja) * 2015-10-09 2017-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0976A (en) * 1984-07-09 1987-06-09 Mydata Automation Ab Cassette magazine for a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CN101835370A (zh) * 2009-03-09 2010-09-15 金光植 用于贴片机的载带供料器
WO2015088449A1 (en) * 2013-12-11 2015-06-18 Semiconductor Technologies & Instruments Pte Ltd Tape reel turret apparatus for a tape and reel machine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7194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发那科株式会社 卷轴支架、带供给装置、机械手、机器人以及部件安装系统
CN111386026A (zh) * 2018-12-26 2020-07-07 发那科株式会社 卷盘保持装置以及具备卷盘保持装置的机器人系统
US11564341B2 (en) 2018-12-26 2023-01-24 Fanuc Corporation Reel holding device arranged in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and robot system including reel holding device
CN114641201A (zh) * 2019-03-29 2022-06-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以及部件搭载装置
CN114531839A (zh) * 2019-03-29 2022-05-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搭载装置
CN114554827A (zh) * 2019-03-29 2022-05-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搭载装置
CN113678579A (zh) * 2019-03-29 2021-11-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保持体以及载带封装体
CN114641201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以及部件搭载装置
CN113678579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保持体以及载带封装体
CN114554827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搭载装置
CN114531839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搭载装置
CN113498312A (zh) * 2020-04-01 2021-10-12 株式会社富士 带盘保持装置
CN113498312B (zh) * 2020-04-01 2023-02-14 株式会社富士 带盘保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93357B2 (en) 2021-04-27
DE112015007011T5 (de) 2018-06-28
JP6448815B2 (ja) 2019-01-09
JPWO2017061043A1 (ja) 2018-07-19
WO2017061043A1 (ja) 2017-04-13
US20180303014A1 (en) 2018-10-18
CN108141997B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41997A (zh)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CN108353525A (zh) 元件安装机、带盘保持装置
CN103037675B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N104247588A (zh) 带自动设置装置
EP3270675B1 (en) Feeder
WO2015181958A1 (ja) フィーダ
CN105936359A (zh) 一种标签自动供料器
EP3270676A1 (en) Feeder
EP2694280A2 (fr) Dispositif d'impression par estampage a chaud
CN208894514U (zh) 一种用于喇叭组合的旋转点胶机
US11020958B2 (en) Foil reel mounting device, supporting module, stamping machine, handling tool and method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 reel of stamping foil
CN206502133U (zh) 一种卡片贴标机
JP4727996B2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CN115108363B (zh) 一种ic加工用上料输送装置
JP2008272704A (ja) 除塵装置
JP6334690B2 (ja) フィーダ
JP5771487B2 (ja) 電線供給装置
US20190116700A1 (en) Working machine, storing-target-body suppl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workpiece having storing-target body installed thereon
CN112830037B (zh) 外膜撕除装置及包边设备
JP5357201B2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WO2024013869A1 (ja)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機および部品収納テープの巻きぐせ矯正方法
KR20130055075A (ko) 도금용 박리장치
CN111599891A (zh) 叠放输送设备及叠放输送方法
CN214986623U (zh) 电路板撕膜机
JP4832281B2 (ja) 基板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