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79209B - 元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79209B
CN110679209B CN201780090194.0A CN201780090194A CN110679209B CN 110679209 B CN110679209 B CN 110679209B CN 201780090194 A CN201780090194 A CN 201780090194A CN 110679209 B CN110679209 B CN 1106792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el
moving
tape
movement
switching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01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79209A (zh
Inventor
谷口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79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9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79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79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该元件供给装置(10)具备:能够保持多个带盘(20)的带盘保持部件(3);及送出配置于带盘保持部件(3)的带(T)的供料器部(4)。带盘保持部件(3)包括移动机构(6),上述移动机构(6)能够使带盘(20)从设置带盘(20)的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20)的移动目的地即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元件供给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自动将从带盘供给的元件供给带向供料器部补充的元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能够自动将从带盘(带盘)供给的载带(元件供给带)向自动装载供料器装置(供料器部)补充的元件供给装置,例如国际公开第2017/042901号公报公开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标准带盘保持部和追加安装于标准带盘保持部的追加型带盘保持装置。
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7/042901号公报中,自动装载供料器装置使用从标准带盘保持部的带盘供给的第一载带。另外,自动装载供料器装置构成为对从追加型带盘保持装置的带盘供给的第二载带的前端进行保持,在第一载带后自动补充第二载带而在自动装载供料器装置中使用。
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7/042901号公报中,结束了第一载带的供给的空的带盘由操作人员从标准带盘保持部取下。而且,引出第二载带的带盘由操作人员把持并从追加型带盘保持装置向标准带盘保持部移载。这样,通过实施由操作人员手动进行的带盘的更换作业,能够防止元件经由载带向自动装载供料器装置的供给中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0429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国际公开第2017/042901号公报中,在带盘的更换作业时,引出第二载带的带盘由操作人员手动把持,因此存在该把持时阻碍引出第二载带的带盘的旋转这样的不良状况。作为其结果,由于引出的带盘的旋转被阻碍,从而阻碍第二载带的供给,因此存在对第二载带给予负荷这样的问题点。因此,优选能够在带盘的更换作业(切换作业)中抑制对第二载带(元件供给带)给予负荷的元件供给装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带盘的切换作业中抑制对元件供给带给予负荷的元件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带盘保持部件,能够保持多个带盘,上述带盘卷绕有元件供给带,上述元件供给带配置有向基板安装的元件;及供料器部,使配置于带盘保持部件的元件供给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带盘保持部件包括移动机构,上述移动机构能够使带盘从设置带盘的带盘设置位置向带盘的移动目的地即带盘移动位置移动,并且能够基于后续的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这一情况,使位于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从带盘移动位置向取出带盘的带盘取出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带盘保持部件包括移动机构,上述移动机构能够使带盘从带盘设置位置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由此,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带盘不经由操作人员而通过移动机构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带盘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时由于带盘的旋转被阻碍而阻碍元件供给带的供给的情况,因此能够在带盘的切换作业中抑制对元件供给带给予负荷。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移动机构具有第一止动件,上述第一止动件使带盘停留在带盘设置位置,直至卷绕于带盘的元件供给带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少为止,构成为,基于元件供给带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少这一情况,带盘能够通过第一止动件而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若这样构成,则即便带盘向带盘移动位置配置,在带盘设置位置装入后续的带盘,也能够通过第一止动件限制后续的带盘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直至元件供给带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少为止。由此,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后续的带盘难以马上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与后续的带盘碰撞。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止动件构成为,在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状态下,与卷绕于带盘的元件供给带接触,由此来限制带盘的移动。若这样构成,则移动机构能够不使用所需要的闸门机构而通过使固定设置的第一止动件与卷绕于带盘的元件供给带物理接触,而使带盘停留在带盘设置位置,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使带盘停留在带盘设置位置的机构。
在具备上述第一止动件的元件安装装置中,优选带盘保持部件构成为,基于元件供给带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少这一情况,利用将元件供给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的力,使带盘从带盘设置位置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不另外设置用于移动的驱动源而实现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带盘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的机构。由此,能够抑制使带盘向带盘移动位置移动的机构变复杂。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安装装置中,优选移动机构构成为,利用带盘的自重使带盘从带盘移动位置向取出带盘的带盘取出位置移动。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不另外设置用于移动的驱动源而实现使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向取出带盘的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机构。由此,能够抑制使带盘向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机构变复杂,并且操作人员能够将例如使用完毕的带盘从带盘取出位置取出。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移动机构具有切换杆,上述切换杆切换为使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先行的带盘能够向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状态。若这样构成,则能够仅通过操作人员将后续的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来切换切换杆,而使先行的带盘成为能够向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操作人员将后续的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这样的简单的操作来切换切换杆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基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在具备上述切换杆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切换杆具有轴部,上述轴部以沿着带盘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作为转动轴线方向,并配置在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侧,切换杆构成为,以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以使得在后续的带盘未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切换杆的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位于比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在后续的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切换杆的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位于与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切换杆具有轴部,上述轴部以沿着带盘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作为转动轴线方向,并配置在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侧,切换杆构成为,以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以使得在后续的带盘未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切换杆的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配置于与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并且在后续的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切换杆的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配置于与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若这样构成,则能够通过将轴部配置于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侧这样的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切换杆对带盘的切换作业。
在具备具有上述轴部的切换杆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移动机构具有限制部,在切换杆以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时,上述限制部将切换杆的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移动范围内,切换杆构成为,在限制部位于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上端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带盘从带盘移动位置向带盘取出位置移动,并且上述切换杆构成为,在限制部位于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下端位置的情况下对带盘的从带盘移动位置向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若这样构成,则仅通过使切换杆以轴部为中心向限制部的上端位置或者下端位置进行转动,便能够切换带盘的带盘移动位置处的保持及带盘向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带盘的配置的切换的操作性。
在具备上述切换杆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切换杆构成为,与带盘的外周缘部接触,由此对配置在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的向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若这样构成,则不需要在带盘移动位置为了保持带盘而设置除切换杆以外新的机构,因此能够抑制在带盘移动位置用于保持带盘的机构变复杂。
在具备使带盘向上述带盘移动位置及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移动机构的元件安装装置中,优选移动机构具有:第一引导部,对带盘的从带盘设置位置向带盘移动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及第二引导部,对带盘的从带盘移动位置向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若这样构成,则带盘的从带盘设置位置经由带盘移动位置的至带盘取出位置为止的移动由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引导,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带盘的从带盘移动位置至带盘取出位置为止的移动。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安装装置中,优选带盘保持部件还包括浮动抑制机构,上述浮动抑制机构对配置在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的上浮进行抑制。若这样构成,则通过浮动抑制机构可抑制带盘的上浮,因此能够抑制在带盘移动位置处上浮的带盘从带盘移动位置偏离、从而向相邻的其他带盘碰撞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浮动抑制机构具有与延伸至元件供给位置的元件供给带抵接的辊,浮动抑制机构构成为,在带盘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元件供给带挂在辊上而施加于辊的力来抑制带盘的上浮。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将通过供料器部送出元件供给带的力分成在挂有元件供给带的辊中拉拽元件供给带的力和按压辊的力。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所产生的按压辊的力抑制带盘的上浮,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由辊引起的带盘的上浮。
在使带盘向上述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移动机构具有第二止动件,上述第二止动件插入到配置在带盘取出位置的带盘内,并使带盘停留在带盘取出位置。若这样构成,则仅第二止动件插入到带盘内,因此操作人员仅通过拔出带盘便能够取出带盘,并且能够在带盘取出位置处使带盘停留,因此能够使操作人员容易注意到在带盘取出位置配置有元件供给带的供给结束的带盘。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元件供给装置中,优选带盘保持部件包括安装部,上述安装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元件供给装置主体。若这样构成,则能够在不需要带盘保持部件时从元件供给装置主体取下带盘保持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在元件供给装置的移动时等带盘保持部件与其他装置碰撞而损伤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能够抑制在带盘的切换作业中对元件供给带给予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示意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带盘的主视图。图3的(B)是带盘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元件供给装置主体与带盘保持部件的连接部分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安装装置的带盘保持部件的整体结构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盘保持部件的一侧引导壁取下的状态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盘保持部件时的示意的俯视图。
图8的(A)是在安装件内插入第一支撑棒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图8的(B)是表示第一支撑棒抵接于抵接部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图8的(C)是表示支撑部与第二支撑棒抵接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第一止动件附近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10的(A)是表示将带盘向带盘设置位置设置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图10的(B)是表示带盘从带盘设置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带盘在第一止动件通过的状态的概略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带盘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状态的带盘保持部件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将后续的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14的(A)是表示在带盘移动位置被保持的带盘未上浮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14的(B)是表示在带盘移动位置被保持的带盘上浮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浮动抑制机构的辊与带盘抵接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带向带盘设置位置的供料器部的送出及带向带盘移动位置的供料器部的送出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带盘在第一导轨部移动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先供给的带盘配置于带盘取出位置、后续的带盘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第二止动件附近的状态的示意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盘设置位置设置了带盘的状态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盘设置位置移动至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2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盘移动位置配置有带盘的状态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先供给的带盘向带盘取出位置移动、后续的带盘向带盘设置位置设置的状态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先供给的带盘配置于带盘取出位置、后续的带盘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的状态的示意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切换杆的突出部的示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元件安装装置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元件安装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元件安装装置1构成为,通过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的安装头13a向基板K安装电子元件E。具体而言,元件安装装置1具备基台11、一对输送机12、在元件安装装置1的前后左右的四个位置分开多个排列配置的元件供给装置10、头单元13、支撑部14、一对导轨部15、元件识别相机16及基板识别相机17。此处,将通过一对输送机12搬运基板K的方向作为X方向,将水平方向上的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Y方向。另外,将与X方向及Y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Z方向(上下方向)。此外,电子元件E是技术方案的“元件”的一个例子。
〈输送机〉
一对输送机12在基板K的搬运方向(X方向)上延伸,并在X方向上搬运基板K。一对输送机12将从X2方向侧搬入的基板K向预定的作业位置搬运。一对输送机12在作业后,将作业完毕的基板K向X1方向侧搬出。
〈元件供给装置〉
元件供给装置10构成为供给向基板K安装的电子元件E。具体而言,元件供给装置10包含带T,在一对输送机12的前方侧(Y2方向侧)及后方侧(Y1方向侧)沿X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2个)。多个(四个)元件供给装置10分别包括配置有IC、晶体管及电容器等向基板K安装的电子元件E的带T。而且,元件供给装置10间歇地将电子元件E向一对输送机12附近的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SP供给。此外,带T是技术方案的“元件供给带”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10对卷绕有隔开预定间隔保持电子元件E的带T的带盘20进行保持。元件供给装置10通过使带盘20旋转而将配置有电子元件E的带T送出,从而从前端部供给电子元件E。此外,元件供给装置10的详细说明将后述。
〈导轨部及支撑部〉
如图1所示,导轨部15构成为供支撑部14能够在与搬运方向垂直的方向(Y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一对导轨部15形成为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一对导轨部15固定于基台11的X方向的两端部。另外,如图1所示,支撑部14构成为供头单元13能够在搬运方向(X方向)上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头单元13构成为供基台11的上方能够在水平方向(X方向及Y方向)上移动。由此,头单元13例如能够对从元件供给装置10供给的电子元件E进行吸附。另外,头单元13能够向例如一对输送机12上的基板K的上方移动而将吸附的电子元件E安装在基板K上。
〈头单元〉
如图1所示,头单元13构成为相对于一对输送机12上的基板K进行电子元件E的安装作业。头单元13经由支撑部14及一对导轨部15而安装于基台11。
〈元件识别相机〉
如图1所示,元件识别相机16构成为在电子元件E安装前从下方拍摄由安装头13a吸附的电子元件E。具体而言,元件识别相机16在基台11的元件供给装置10的附近设置。
〈基板识别相机〉
如图1所示,基板识别相机17构成为在电子元件E安装前从上方拍摄附设于基板K的位置识别标志。位置识别标志是用于识别基板K的位置的标志。具体而言,基板识别相机17设置于头单元13的背面。
(元件供给装置的详细结构)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10能够保持多个(2个)带盘20。另外,在元件供给装置10中,在先行的带盘20的带T对电子元件E的供给结束后,自动开始后续的带盘20的带T对电子元件E的供给。此时,在元件供给装置10中,需要使电子元件E的供给结束的先行的带盘20移动,使后续的带盘20向配置过先行的带盘20的位置移动。
此处,若为了使后续的带盘20移动,操作人员把持旋转的后续的带盘20,则恐怕阻碍后续的带盘20的旋转而使电子元件E的供给停止。另外,若先行的带盘20未移动至容易取出的位置,则在操作人员取出先行的带盘20时,恐怕导致先行的带盘20与后续的带盘20碰撞,阻碍后续的带盘20的旋转。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0中,设置有以下机构:即便操作人员不把持后续的带盘20也能够自动地使后续的带盘20移动至保持过先行的带盘20的位置(带盘移动位置RP2)。并且,元件供给装置10设置有以下机构:能够使电子元件E的供给结束的先行的带盘20自动地移动至操作人员容易取出的位置(带盘取出位置RP3)。以下,进行元件供给装置10的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元件供给装置10具备供料器部4、安装有供料器部4的装置主体部2及安装于装置主体部2的带盘保持部件3。供料器部4构成为将配置于带盘保持部件3的带T朝向元件供给位置SP(参照图1)送出。装置主体部2成为台车,构成为能够使元件供给装置10移动。此外,装置主体部2是技术方案的“元件供给装置主体”的一个例子。
装置主体部2构成为将保持用于供给带T的带盘20的带盘保持部件3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供料器部4。此处,如图3的(A)所示,带盘20具有圆盘状的外形。另外,如图3的(B)所示,带盘20包括对置的一对凸缘20a和将一对凸缘20a彼此连接的卷芯部20b。在带盘20中,在一对凸缘20a之间配置有带T,带T卷绕于卷芯部20b。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带盘保持部件3安装于在装置主体部2设置的现有的带盘保持部件5。如图4及图5所示,带盘保持部件3包括安装件31,上述安装件31用于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装置主体部2的现有的带盘保持部件5上。换句话说,带盘保持部件3是使用了安装件31的附件式的部件。安装件31使用在现有的带盘保持部件5内配置的第一支撑棒32及第二支撑棒33,将带盘保持部件3安装于现有的带盘保持部件5内。此处,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棒32配置于比第二支撑棒33靠上侧的位置。此外,安装件31是技术方案的“安装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安装件31具有:相对于第一支撑棒32从上方卡合的卡合部31a、与卡合部31a一起夹着第一支撑棒32的抵接部31b及前端部与第二支撑棒33抵接的支撑部31c。对于安装件31而言,在卡合部31a的前端部与支撑部31c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比第一支撑棒32的直径大的第一间隙M1。另外,对于安装件31而言,在卡合部31a的前端部与支撑部31c之间形成有比第一支撑棒32的直径大的第二间隙M2。另外,安装件31具有将卡合部31a与支撑部31c连接的连接部31d。
对于安装件31而言,如图8的(A)所示,操作人员在卡合部31a的前端部与支撑部31c的前端部之间的第一间隙M1插入第一支撑棒32,如图8的(B)所示,以使第一支撑棒32隔着第二间隙M2而接近抵接部31b的方式使带盘保持部件3运动,如图8的(C)所示,以在卡合部31a与支撑部31c之间嵌入第一支撑棒32的方式使带盘保持部件3运动。此时,对于安装件31而言,由于支撑部31c的前端部与第二支撑棒33抵接,所以带盘保持部件3的以第一支撑棒32为转动中心的转动停止,在现有的带盘保持部件5安装有带盘保持部件3。
如图6所示,带盘保持部件3还包括固定有安装件31的固定件34和安装于固定件34的移动机构6。移动机构6构成为,能够使带盘20从设置带盘20的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20的移动目的地即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还能够使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取出带盘20的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
具体而言,当先行的带盘20位于带盘移动位置RP2时,在带盘设置位置RP1配置有后续的带盘20,将带T向供料器部4供给。而且,若先行的带盘20的带T用完,则送出带T的力F未作用,先行的带盘20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伴随于此,在开始了带T的供给的后续的带盘20中,若将带T向供料器部4供给,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则后续的带盘20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而且,在带盘移动位置RP2中,从后续的带盘20继续带T的供给。带盘保持部件3构成为连续进行上述一系列动作。
移动机构6具有第一止动件61、第一引导部62、切换杆63、第二引导部64及第二止动件65。此处,如图6及图7所示,固定件34成为俯视U字状且侧视大致矩形状,并安装有第一引导部62及第二引导部64。
〈第一止动件〉
如图6所示,第一止动件61构成为,暂时在带盘设置位置RP1保持了带盘20后,能够使满足预定条件的带盘20移动至带盘移动位置RP2。具体而言,第一止动件61构成为,直至卷绕于带盘20的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参照图10)少为止停止带盘20,基于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这一情况,作为预定条件,使带盘20能够通过第一止动件61而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
如图9所示,第一止动件61侧视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具有比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的间隙FM(参照图3的(B))小的预定宽度SW,并且具有能够与卷绕于带盘20的带T接触的预定的高度SH。另外,第一止动件61在带盘设置位置RP1与带盘移动位置RP2之间,固定于第一引导部62。
如图10的(A)及图11所示,第一止动件61构成为,通过在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状态下与卷绕于带盘20的带T接触,从而限制带盘20的移动。具体而言,第一止动件61具有比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的间隙FM(参照图3的(B))小的预定的宽度SW,因此插入到带盘20的内部,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面部能够与带T接触。此处,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分别载置在切换杆63上(参照图11)。另外,在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状态下,带盘20以卷芯部20b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将带T内的电子元件E向供料器部4供给。由此,在带盘设置位置RP1配置的带盘20内的带T的量减少。
如图10的(B)所示,第一止动件61构成为,基于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这一情况,利用将带T向元件供给位置SP送出的力F,使带盘20从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具体而言,第一止动件61具有直至卷绕于带盘20的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为止能够使第一止动件61与带盘20内的带T接触的预定的高度SH。由此,如图11所示,若卷绕于带盘20的带T的量(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则带盘20内的带T不与第一止动件61接触。此时,如图10的(B)所示,在带盘20施加有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因此带盘20从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
〈第一引导部〉
如图11所示,第一引导部62构成为对从带盘20的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移动进行引导。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第一引导部62具有:在固定件34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安装的一侧引导壁21和在固定件34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安装的另一侧引导壁22。此处,如图11所示,一侧引导壁21和另一侧引导壁22之间隔着能够配置带盘20的间隙RM而对置。
由此,即便带盘20在从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时在带盘20的厚度方向上晃动,也由于带盘20与一侧引导壁21及另一侧引导壁22接触,所以可抑制带盘20的移动方向上的摇晃。作为其结果,能够通过一侧引导壁21及另一侧引导壁22而可靠地进行带盘20的从带盘设置位置RP1至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移动。
〈切换杆〉
如图9所示,切换杆63构成为,将以沿着带盘2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为转动轴线方向AD的轴部41作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具体而言,切换杆63具有架设于一侧引导壁21和另一侧引导壁22的轴部41及自由转动地安装于轴部41的杆主体42。轴部41在杆主体42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侧配置。另外,在杆主体42形成有供第一止动件61插通的插通孔43。
对于切换杆63而言,在带盘20未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时,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位于比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如图10的(A)所示,在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情况下,切换杆63以使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位于与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以轴部4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此处,大致相同的位置是表示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位于与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相同的位置或者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附近的位置的较宽泛的概念。
此处,如图9所示,移动机构6包括:在以轴部41作为转动中心而使切换杆63进行转动时将杆主体42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的移动限制为第一移动范围MR1的第一限制部46;及将杆主体42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的移动限制为第二移动范围MR2的第二限制部47。此外,第二限制部47是技术方案的“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另外,第二移动范围MR2是技术方案的“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一个例子。
第一限制部46具有:第一长孔51,分别形成于一侧引导壁21及另一侧引导壁22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及第一杆部52,形成于杆主体42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并插入到第一长孔51。第二限制部47具有:第二长孔53,分别形成于一侧引导壁21及另一侧引导壁22且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及第二杆部54,形成于杆主体42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并插入到第二长孔53。此处,第一长孔51配置在比第二长孔53靠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位置。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第一限制部46位于第一移动范围MR1的上端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第一杆部52与第一长孔51的上端边缘部51a抵接的情况。在第一限制部46位于第一移动范围MR1的下端位置的情况下,成为第一杆部52与第一长孔51的下端边缘部51b抵接的情况。另外,在第二限制部47位于第二移动范围MR2的上端位置UP的情况下,成为第二杆部54与第二长孔53的上端边缘部53a抵接的情况。在第二限制部47位于第二移动范围MR2的下端位置DP的情况下,成为第二杆部54与第二长孔53的下端边缘部53b抵接的情况。
此处,如图10所示,切换杆63伴随着带盘20从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移动而使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以轴部41为转动中心向下方进行转动。即,带盘20的相对于杆主体42的上表面接触的接触位置CP在从带盘20的带盘设置位置RP1至带盘移动位置RP2(参照图12)移动期间,从杆主体42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越过轴部41而向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移动,因此杆主体42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向下方转动。
如图12所示,切换杆63构成为,在第二限制部47位于第二移动范围MR2的下端位置DP的情况下,对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进行限制。具体而言,切换杆63通过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与带盘20的外周缘部20c接触,对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图13所示,切换杆63构成为,在第二限制部47位于第二移动范围MR2的上端位置UP的情况下,能够使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具体而言,切换杆63基于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这一情况,切换为能够使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先行的带盘20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与先行的带盘20的外周缘部20c接触的情况被解除,从而先行的带盘20的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
(浮动抑制机构)
如图14的(A)所示,对于带盘保持部件3而言,当从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送出带T时,处于带盘20内的远离卷芯部20b的位置的带T未产生带T的卷皱,容易从带盘20送出带T。但是,如图14的(B)所示,对于带盘保持部件3而言,带盘20内的带T的量变少,导致带盘20内的处于卷芯部20b附近的位置的带T产生卷皱。因此,在送出带盘20内的处于卷芯部20b附近的位置的带T的情况下,带T卷绕于带盘20的卷芯部20b,因此有时导致从带盘20送出带T时带盘20抬起。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元件供给装置10中,设置有浮动抑制机构8,当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上浮时,上述浮动抑制机构8抑制带盘20的上浮。
如图14所示,带盘保持部件3还包括对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的上浮进行抑制的浮动抑制机构8。浮动抑制机构8具有辊81和将辊81与固定件34连结的连结部82。连结部8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固定件34。另外,辊8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连结部82。此处,连结部82的长度成为当辊81配置于与第一引导部62抵接的位置时辊81位于在带盘移动位置RP2被保持的带盘20的卷芯部20b的上方的位置那样的大小。
如图15所示,辊81具有在连结部82的厚度方向的一侧配置的第一辊81a和在连结部82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配置的第二辊81b。为了使第一辊81a及第二辊81b分别与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抵接,第一辊81a及第二辊81b各自的转动轴线方向AE的厚度RT形成为比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各自的厚度FT大。
如图16所示,辊81构成为,与从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延伸至元件供给位置SP(参照图1)的带T抵接。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第一辊81a与第二辊81b的间隙RM形成为比带T的宽度TW小,带T与第一辊81a的外周面81c及第二辊81b的外周面81d抵接。此处,在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带盘20施加有向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但是,由于辊81与从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送出的带T抵接,所以向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在辊81中分别被分成第一拉伸力f1和第二拉伸力f2。第一拉伸力f1是将带T向供料器部4拉拽的力,第二拉伸力f2是将辊81向下方按压的力。
如图14的(B)所示,浮动抑制机构8构成为,在带盘20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状态下,利用通过带T挂在辊81上而施加于辊81的力,进行带盘20上浮的情况的限制。具体而言,对于带盘保持部件3而言,在带盘20上浮而与辊81抵接时,利用从辊81施加的第二拉伸力f2,控制浮动抑制机构8向上方的移动,因此限制带盘20的上浮。
〈第二引导部〉
如图13所示,移动机构6构成为利用带盘20的自重使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即,对于移动机构6而言,在带盘移动位置RP2处,带T的供给结束,向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不作用的带盘20由于自重而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
具体而言,对于移动机构6而言,利用第二引导部64进行带盘20的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第二引导部64具有第一导轨部71和安装于第一导轨部71的第二导轨部72。第一导轨部71越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行进则越向下方倾斜。第二导轨部72沿着从带盘移动位置RP2侧向带盘取出位置RP3侧行进的方向平行。
如图17所示,第一导轨部71的宽度RW比通过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形成的间隙FM小。此处,对于第一导轨部71而言,通过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夹着第一导轨部71,带盘20的卷芯部20b与第一导轨部71的上表面部抵接。另外,虽未图示,但与第一导轨部71相同,第二导轨部72的宽度比通过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形成的间隙FM小。
此处,对于第二导轨部72而言,通过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夹着第二导轨部72,带盘20的卷芯部20b与第二导轨部72的上表面部抵接。由此,从带盘20的带盘移动位置RP2至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由于被第一导轨部71及第二导轨部72引导而能够可靠地进行。
这样,如图13所示,若将卷绕于带盘20的带T全部供给,带盘20的卷芯部20b与第一导轨部71的上表面抵接,切换杆63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移动至上方,则带盘20顺着第一导轨部71及第二导轨部72移动至带盘取出位置RP3。
〈第二止动件〉
如图18所示,第二止动件65构成为,插入到配置于带盘取出位置RP3的带盘20内,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取出位置RP3。具体而言,第二止动件65以楔形形成,配置于第二导轨部72的前端部。如图19所示,第二止动件65具有在第二导轨部7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面设置的第一突出部73和在第二导轨部7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设置的第二突出部74。第一突出部73具有越向第二导轨部72的前端侧行进则越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73a。第二突出部74具有越向第二导轨部72的前端侧行进则越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74a。
这样,第二止动件65通过第一突出部73的倾斜部73a及第二突出部74的倾斜部74a而容易插入到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之间。此处,若第二止动件65插入到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之间,则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的间隙FM扩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作用欲恢复原状的力,所以第二止动件65由带盘20的一对凸缘20a夹着。由此,带盘20能够通过第二止动件65而停留在带盘取出位置RP3。
(基于移动机构的带盘的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4,对基于移动机构6的带盘20的移动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0所示,操作人员在带盘保持部件3的带盘设置位置RP1设置带盘20。对在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带盘20施加有从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但由于第一止动件61与带盘20内的带T抵接,所以带盘20未移动至带盘移动位置RP2。若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带盘20内的带T的圈数的量变得比预定量SQ少,则如图21所示,通过从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带盘20越过第一止动件61而被第一引导部62引导并且自动移动至带盘移动位置RP2。
如图22所示,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通过与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抵接,而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被限制。另外,在带盘20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状态下,从带盘20延伸至元件供给位置SP的带T挂在辊81上。在这种情况下,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分成第一拉伸力f1和第二拉伸力f2。如图23所示,若在带盘设置位置RP1设置有后续的带盘20,则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移动至上端位置UP,因此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能够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而且,由于若带T用完则未作用送出带T的力F,所以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在第一引导部62利用自重而下降,一边被第二引导部64引导一边自动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而且,从后续的带盘20将带T向供料器部4供给。
如图24所示,若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后续的带盘20内的带T的圈数的量变得比预定量SQ少,则通过从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带盘20越过第一止动件61而被第一引导部62引导并且自动地移动至带盘移动位置RP2。这样,对于带盘保持部件3而言,进行先供给的带盘20与后续的带盘20的更换。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包括使带盘20能够从设置带盘20的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20的移动目的地即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的移动机构6,上述带盘保持部件3能够保持多个卷绕有带T的带盘20,上述带T配置有电子元件E。由此,在带盘保持部件3的带盘设置位置RP1设置的带盘20没有操作人员介入而通过移动机构6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当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带盘20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时由于带盘20的旋转被阻碍而阻碍带T的供给的情况,因此能够在带盘20的切换作业中抑制对带T给予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6具有第一止动件61,上述第一止动件61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设置位置RP1直至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为止。对于移动机构6而言,基于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这一情况,带盘20能够通过第一止动件61而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由此,即便带盘20向带盘移动位置RP2配置,在带盘设置位置RP1设置有后续的带盘20,也能够通过第一止动件61限制后续的带盘20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直至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为止。作为其结果,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后续的带盘20难以马上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因此能够抑制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与后续的带盘20碰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状态下,第一止动件61与卷绕于带盘20的带T接触,由此限制带盘20的移动。由此,移动机构6不使用所需要的挡板机构,而通过固定设置的第一止动件61与卷绕于带盘20的带T物理接触,能够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设置位置RP1,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设置位置RP1的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构成为,基于带T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SQ少这一情况,利用将带T向元件供给位置SP送出的力F,使带盘20从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由此,使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带盘20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的机构能够不另外设置用于移动的驱动源而实现。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使带盘20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移动的机构变得复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6构成为,利用带盘20的自重使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取出带盘20的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由此,能够以不另外设置用于移动的驱动源的方式实现用于使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向取出带盘20的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的机构。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使带盘20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的机构变复杂,并且操作人员能够取出使用完毕的带盘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6具有切换杆63,上述切换杆63基于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这一情况,切换为能够使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先行的带盘20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的状态。由此,仅通过操作人员将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从而切换杆63进行切换,能够成为能够使先行的带盘20移动至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状态。作为其结果,通过操作人员将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这样的简单操作,便能够切换切换杆63的状态,因此容易进行基于操作人员的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操作人员将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这样的操作人员所进行的作业,能够进行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的切换,因此能够提高带盘20的切换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操作人员将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时,先行的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因此能够容易使操作人员注意到在带盘取出位置RP3配置有先行的带盘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杆63具有轴部41,上述轴部41以沿着带盘2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作为转动轴线方向AD,并配置在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侧。切换杆63构成为,在后续的带盘20未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情况下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位于比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切换杆63构成为,在后续的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情况下,以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位于与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进行转动。由此,通过将轴部41配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端部45侧这样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切换杆63对带盘20的切换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切换杆63利用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后续的带盘20,以切换杆63的轴部41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因此能够缩小用于切换切换杆63的机构所需要的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6具有第二限制部47,上述第二限制部47对在以轴部41为转动中心的切换杆63的转动中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的第二移动范围MR2进行限制。对于切换杆63而言,在第二限制部47位于第二移动范围MR2的上端位置UP的情况下,能够使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移动。另外,对于切换杆63而言,对在第二限制部47位于第二移动范围MR2的下端位置DP的情况下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仅通过使切换杆63以轴部41为中心向第二限制部47的上端位置UP或者下端位置DP进行转动,便能够切换带盘20的在带盘移动位置RP2处的保持及带盘20的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带盘20的配置的切换作业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杆63构成为,通过与带盘20的外周缘部20c接触,而对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的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不需要为了在带盘移动位置RP2保持带盘20而除切换杆63以外还设置新的机构,因此能够抑制用于在带盘移动位置RP2保持带盘20的机构变复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6具有对带盘20的从带盘设置位置RP1向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移动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部62和对带盘20的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部64。由此,带盘20的从带盘设置位置RP1经由带盘移动位置RP2的至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由第一引导部62及第二引导部64引导,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带盘20的从带盘移动位置RP2至带盘取出位置RP3的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还包括对配置在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的上浮进行抑制的浮动抑制机构8。由此,通过浮动抑制机构8抑制带盘20的上浮,因此能够抑制在带盘移动位置RP2处上浮的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偏离、向相邻的其他带盘20碰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带盘20从带盘移动位置RP2偏离,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带盘20与后续的带盘20的切换作业。另外,能够抑制由于带盘20上浮、带盘20的旋转停止而引起的电子元件E的供给的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浮动抑制机构8具有与延伸至元件供给位置SP的带T抵接的辊81。浮动抑制机构8构成为,在带盘20配置于带盘移动位置RP2的状态下,利用通过带T挂在辊81上而施加于辊81的力,进行带盘20上浮的情况的限制。由此,能够将通过供料器部4送出带T的力F分成在挂有带T的辊81中拉拽带T的力和按压辊81的力。作为其结果,通过所产生的按压辊81的力能够抑制带盘20的上浮,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由辊81引起的带盘20的上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6具有第二止动件65,上述第二止动件65插入到配置在带盘取出位置RP3的带盘20内,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取出位置RP3。由此,能够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取出位置RP3,因此能够使操作人员容易注意到在带盘取出位置RP3配置有带T的供给结束的带盘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止动件65仅插入到带盘20内,因此操作人员能够仅通过拔出带盘20而取出带盘20。另外,能够通过第二止动件65而使带盘20停留在带盘取出位置RP3,因此能够抑制带T的供给结束的带盘20向带盘取出位置RP3的外部移动而丢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包括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部2的安装件31。由此,在不需要带盘保持部件3时,能够从装置主体部2取下带盘保持部件3,因此能够抑制在元件供给装置10移动时等带盘保持部件3与其他装置碰撞而损伤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能够保持多个(三个)带盘20,因此能够增设元件供给装置10中的带盘20的放置场所。
(变形例)
此外,应该理解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有方面均为例示且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成为在装置主体部2上能够拆装的附件式,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带盘保持部件也可以不是附件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杆63构成为若在带盘设置位置RP1设置带盘20,则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向下方转动,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如图2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在切换杆263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245形成突出部201。由此,当在带盘取出位置RP3配置有带盘20的情况下,在带盘设置位置RP1配置有新的带盘20时,通过突出部201与在带盘取出位置RP3配置的带盘20抵接,能够对切换杆263的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245的向下方的转动进行限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切换杆63构成为,与带盘20内的带T的剩余量无关,若在带盘设置位置RP1设置有带盘20,则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向下方转动,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基于带盘内的带的剩余量而使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向下方转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止动件61与带盘20内的带T接触,切换杆63与带盘20的外周缘部20c接触,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是,第一止动件与带盘的外周缘部接触,切换杆与带盘内的带接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止动件61在侧视时以三角形状形成,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半圆状等其他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止动件65插入到配置在带盘取出位置RP3的带盘20的内部,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也可以构成为,第二止动件与在带盘取出位置配置的带盘的外周缘部抵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盘保持部件3包括浮动抑制机构8,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带盘保持部件也可以不包括浮动抑制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带盘20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RP1的情况下,切换杆63的带盘移动位置RP2侧的端部44位于与带盘设置位置RP1侧的端部45大致相同的位置,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带盘设置于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切换杆的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3...带盘保持部件
4...供料器部
6...移动机构
8...浮动抑制机构
10...元件供给装置
20...带盘
20c...带盘的外周缘部
31...安装件(安装部)
41...轴部
44...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
45...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
47...第二限制部(限制部)
61...第一止动件
63...切换杆
62...第一引导部
64...第二引导部
65...第二止动件
81...辊
AD...轴向
DP...下端位置
E...电子元件(元件)
F...送出的力
f2...第二拉伸力(施加于辊的力)
K...基板
MR2...第二移动范围(预定的移动范围)
RP1...带盘设置位置
RP2...带盘移动位置
RP3...带盘取出位置
SP...元件供给位置
SQ...预定量
T...带(元件供给带)
UP...上端位置

Claims (15)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带盘保持部件,能够保持多个带盘,所述带盘卷绕有元件供给带,所述元件供给带配置有向基板安装的元件;及
供料器部,使配置于所述带盘保持部件的所述元件供给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带盘保持部件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带盘从设置所述带盘的带盘设置位置向所述带盘的移动目的地即带盘移动位置移动,并且能够基于将后续的所述带盘设置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的作业,切换为使位于带盘移动位置的带盘能够从带盘移动位置向取出带盘的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状态,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第一止动件,
所述第一止动件构成为,通过与所述带盘内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接触而使所述带盘停留在所述带盘设置位置,并且,通过不再与所述带盘内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接触而使所述带盘能够向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带盘保持部件构成为,基于所述元件供给带的圈数变得比预定量少这一情况,利用将所述元件供给带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送出的力,使所述带盘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向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利用所述带盘的自重,使所述带盘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取出所述带盘的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切换杆,所述切换杆切换为使配置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先行的所述带盘能够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杆具有轴部,所述轴部以沿着所述带盘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作为转动轴线方向,并配置在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侧,
所述切换杆构成为,以所述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以使得在后续的所述带盘未设置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切换杆的所述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在后续的所述带盘设置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切换杆的所述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位于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限制部,在所述切换杆以所述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时,所述限制部将所述切换杆的所述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移动范围内,
所述切换杆构成为,在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上端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所述带盘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移动,并且,所述切换杆构成为,在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下端位置的情况下,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切换杆构成为,与所述带盘的外周缘部接触,由此对配置在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所述带盘的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第一引导部,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向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及第二引导部,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第一引导部,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向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及第二引导部,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第一引导部,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向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及第二引导部,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引导。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带盘保持部件还包括浮动抑制机构,所述浮动抑制机构对配置在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所述带盘的上浮进行抑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浮动抑制机构具有与延伸至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抵接的辊,
所述浮动抑制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带盘配置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状态下,利用所述元件供给带挂在所述辊上而施加于所述辊的力,来抑制所述带盘的上浮。
13.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第二止动件,所述第二止动件插入到配置在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所述带盘内,并使所述带盘停留在所述带盘取出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带盘保持部件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元件供给装置主体。
15.一种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带盘保持部件,能够保持多个带盘,所述带盘卷绕有元件供给带,所述元件供给带配置有向基板安装的元件;及
供料器部,使配置于所述带盘保持部件的所述元件供给带向元件供给位置送出,
所述带盘保持部件包括移动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能够使所述带盘从设置所述带盘的带盘设置位置向所述带盘的移动目的地即带盘移动位置移动,并且能够基于后续的所述带盘设置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这一情况,利用所述带盘的自重,使位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所述带盘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取出所述带盘的带盘取出位置移动,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切换杆,所述切换杆切换为使配置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的先行的所述带盘能够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移动的状态,
所述切换杆具有轴部,所述轴部以沿着所述带盘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作为转动轴线方向,并配置在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侧,所述切换杆构成为,以所述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以使得在后续的所述带盘未设置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切换杆的所述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在后续的所述带盘设置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切换杆的所述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位于与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所述带盘设置位置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
所述移动机构还具有限制部,在所述切换杆以所述轴部为转动中心而进行转动时,所述限制部将所述切换杆的所述带盘移动位置侧的端部的移动限制在预定的移动范围内,
所述切换杆还构成为,在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上端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所述带盘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移动,并且,在所述限制部位于所述预定的移动范围的下端位置的情况下,对所述带盘的从所述带盘移动位置向所述带盘取出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CN201780090194.0A 2017-05-30 2017-05-30 元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10679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0113 WO2018220716A1 (ja) 2017-05-30 2017-05-30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79209A CN110679209A (zh) 2020-01-10
CN110679209B true CN110679209B (zh) 2021-07-30

Family

ID=64454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0194.0A Active CN110679209B (zh) 2017-05-30 2017-05-30 元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64024B2 (zh)
CN (1) CN110679209B (zh)
WO (1) WO20182207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81624B2 (ja) * 2019-03-27 2023-05-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ール支持装置および部品搭載装置
JP7245975B2 (ja) * 2019-03-27 2023-03-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リール支持装置および部品搭載装置
JP7386401B2 (ja) * 2019-03-29 2023-11-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搭載装置
JP7437999B2 (ja) * 2020-04-01 2024-02-26 株式会社Fuji リール保持装置
CN113286509B (zh) * 2021-06-18 2023-08-15 广东博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表制造装置的方法
JP7451484B2 (ja) * 2021-12-27 2024-03-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リールユニット及び電線加工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4385A (ja) * 1995-01-25 1996-08-09 Toshiba Fa Syst Eng Kk 部品供給装置
JP2004228192A (ja) * 2003-01-21 2004-08-12 Juki Corp 電子部品供給カセット用テープリール支持装置
JP2005175200A (ja) * 2003-12-11 2005-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2811599A (zh) * 2011-05-31 2012-12-0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WO2017042902A1 (ja) * 2015-09-09 2017-03-1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別置形リール保持装置
WO2017061043A1 (ja) * 2015-10-09 2017-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61397U (zh) * 1989-10-17 1991-06-17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04385A (ja) * 1995-01-25 1996-08-09 Toshiba Fa Syst Eng Kk 部品供給装置
JP2004228192A (ja) * 2003-01-21 2004-08-12 Juki Corp 電子部品供給カセット用テープリール支持装置
JP2005175200A (ja) * 2003-12-11 2005-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02811599A (zh) * 2011-05-31 2012-12-0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WO2017042902A1 (ja) * 2015-09-09 2017-03-1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別置形リール保持装置
WO2017061043A1 (ja) * 2015-10-09 2017-04-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リール保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64024B2 (ja) 2020-09-30
CN110679209A (zh) 2020-01-10
WO2018220716A1 (ja) 2018-12-06
JPWO2018220716A1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79209B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5980594B2 (ja) リールストッカ及び電子部品供給台車
JP6331122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US9743568B2 (en) Reel for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and component supplying method in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JP2002533943A (ja) 部品機械のテープ・ガイドおよびマガジン
WO2017104031A1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22140788A (ja) 部品供給装置
US10694650B2 (en) Tape feeder
JP7161643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145191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KR101133789B1 (ko) 부품실장기용 테이프 자동공급장치의 테이프 가이드
JP2022028935A (ja) フィーダ
JP7245975B2 (ja) リール支持装置および部品搭載装置
JP7232952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2019134189A (ja) 部品供給装置
US11974402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JP4893661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4849082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10869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部品実装機
JP2017199831A (ja)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JP4938623B2 (ja) 表面実装機
WO2021130885A1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テープ回収装置およびテープ回収方法
JP2020096200A (ja) フィーダ
JP6651301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6427762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