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654A - 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9654A
CN108139654A CN201680061174.6A CN201680061174A CN108139654A CN 108139654 A CN108139654 A CN 108139654A CN 201680061174 A CN201680061174 A CN 201680061174A CN 108139654 A CN108139654 A CN 108139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ncillary equipment
interchangeable lenses
bayonet
camera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117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9654B (zh
Inventor
潘毅
林淳司
菅原文
菅原一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9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9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设置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专用端子,就能够正确地进行辅助设备的特定的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镜头系统具备可换镜头(100)和辅助设备(300),所述镜头系统中,可换镜头(100)具备透镜控制部,所述透镜控制部在开始与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在与辅助设备之间至少进行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所需的双向数据通信,辅助设备(300)具备辅助设备控制部,所述辅助设备控制部连接有多个信号线中的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若从可换镜头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回复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

Description

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尤其涉及一种优选用于透镜可换式的相机的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普遍存在具备作为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相机主体的透镜的可换镜头的透镜可换式相机。可换镜头通常有多个种类,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可换镜头并安装于相机主体。透镜可换式相机的相机主体通过与可换镜头进行通信来获取已安装的可换镜头的透镜数据,并进行适合于已安装的可换镜头的处理而获取良好的画质的摄影图像。
另外,普遍存在通过安装于如以增距镜片为代表的可换镜头,用于实现用户喜好的摄影的辅助设备。辅助设备安装于可换镜头的情况下,通过相机主体获取为了安装有辅助设备的情况而进行校正的透镜数据,实现高画质的撮影图像的获取。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技术,即,在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适配器)的通信中使用第1接合点,在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相机主体)的通信中使用与第1接合点另行设置的第2接合点,进行为了安装辅助设备的情况而进行校正的透镜数据的通信。而且,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端子的输入水准而进行辅助设备的安装的判定及种类的特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695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可换镜头中,必须设置与相机主体进行通信的第1接合点和与辅助设备进行通信的第2接合点。即,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可换镜头中,需要设置与相机主体进行通信的专用端子,并且需要设置与辅助设备进行通信的专用端子。
另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通过端子的输入水准进行辅助设备的种类的特定,因此限定端子的输入水准的变异,因此导致能够特定的辅助设备的种类也被限定。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不设置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专用端子,能够正确地进行辅助设备的特定的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镜头系统,其具备:可换镜头,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及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其中,所述可换镜头具备:第2卡口,具有配置于通过辅助设备分别与第1卡口的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的第2多个端子;及透镜控制部,在开始与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在与辅助设备之间至少进行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所需的双向数据通信,辅助设备具备:第3卡口,具有第3多个端子,若第3卡口安装于第1卡口,则所述第3多个端子分别与第1多个端子连接;第4卡口,具有第4多个端子,若第4卡口安装于第2卡口,则所述第4多个端子分别与第2多个端子连接;多个信号线,将第3多个端子和第4多个端子分别进行电连接;及辅助设备控制部,连接有多个信号线中的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若从可换镜头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回复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
根据本方式,可换镜头和辅助设备能够不设置专用端子而电连接。即,可换镜头通过辅助设备与相机主体电连接,辅助设备利用电连接与相机主体接合的第3卡口和与可换镜头接合的第4卡口的信号线,与可换镜头电连接。由此,本方式利用用于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的通信的端子,能够将可换镜头和辅助设备电连接。而且,根据本方式,可换镜头向辅助设备发送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辅助设备回复识别信息。由此,本方式能够正确地进行安装有可换镜头的辅助设备的特定,能够正确地进行变异较多的辅助设备的特定。
优选,透镜控制部中,若从相机主体有透镜数据的要求,则在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对可换镜头的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在没有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
根据本方式,在可换镜头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传送对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在可换镜头没有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由此,本方式对应于在可换镜头能够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及能够在可换镜头无法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能够将透镜数据发送给相机主体。
优选,可换镜头具备通信切换部,所述通信切换部判定在根据与第1多个端子对应的第2多个端子中的除了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之后是否继续与辅助设备的能够通信状态,并判定为继续的情况下,使用至少一个特定端子,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与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通信切换。
根据本方式,可换镜头使用多个端子中的除了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而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之后,判定是否继续与辅助设备的通信状态,在继续辅助设备与可换镜头的通信的情况下,使用至少一个特定端子,并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通信切换。由此,本方式迅速且正确地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的数据通信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数据通信的切换。
优选特定端子为从可换镜头及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
根据本方式,利用忙碌信号,能够判定是否继续与辅助设备的能够通信状态,并且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切换。由此,本方式不设置新的专用端子,也能够有效地使用已有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
优选,特定端子为从可换镜头及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及同步信号用的同步信号端子。
根据本方式,利用忙碌信号及同步信号,能够判定是否继续与辅助设备的能够通信状态,并且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切换。由此,本方式利用已有的忙碌信号及同步信号,能够判定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能够通信状态的继续,并且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的通信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的切换。
优选,通信切换部中,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的供给时从同步信号端子输入的同步信号的极性为第1极性,若检测出从第1极性切换到与第1极性不同的第2极性,则将从可换镜头将动作状态通知给相机主体的忙碌信号的第1极性切换到与第1极性不同的第2极性,同步信号为第2极性,并且忙碌信号在作为第2极性的期间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
根据本方式,通过切换同步信号的极性和忙碌信号的极性,能够控制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即,可换镜头的通信切换部中,同步信号为第2极性,并且忙碌信号在作为第2极性的期间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由此,本方式能够利用已有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和已有的同步信号用的同步信号端子,正确且迅速地控制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
优选,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若检测出所述忙碌信号切换到第1极性,则进行使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
根据本方式,若检测出忙碌信号切换到第1极性,则进行使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由此,本方式能够利用已有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控制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
优选,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若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供给之后的规定期间内,无法接收从可换镜头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要求,则进行使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
根据本方式,若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供给之后的规定期间内,不能从可换镜头接收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要求,则进行使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由此,本方式即使在安装有无法与可换镜头进行通信的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也会自动变得无效,因此镜头系统不发生错误而进行工作。
优选,通信切换部中,判定是否继续向辅助设备的访问,若判定为继续访问,则将忙碌信号端子的信号的第1极性切换到与第1极性不同的第2极性,并且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
根据本方式,若有从相机主体向辅助设备的访问继续要求,则将忙碌信号的端子的信号的极性从第1极性切换到第2极性,并维持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有效状态。由此,本方式能够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有效,之后能够进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
优选,通信切换部中,若检测出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的供给时从同步信号端子输入的同步信号的极性为第2极性,则将忙碌信号端子的信号的极性切换到第2极性,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
根据本方式,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的供给时,若检测出从同步信号端子输入的同步信号的极性为第2极性,则将忙碌信号端子的信号的极性切换到第2极性,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由此,本方式能够使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之后能够进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辅助设备,其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与具备具有第2多个端子的第2卡口的可换镜头之间,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2多个端子分别与配置于第1卡口的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所述辅助设备具备:
第3卡口,具有第3多个端子,若第3卡口安装于第1卡口,则所述第3多个端子分别与第1多个端子连接;
第4卡口,具有第4多个端子,若第4卡口安装于第2卡口,则所述第4多个端子分别与第2多个端子连接;
多个信号线,将第3多个端子和第4多个端子分别进行电连接;及
辅助设备控制部,连接有多个信号线中的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若从可换镜头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回复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
根据本方式,辅助设备能够不设置可换镜头和专用端子而电连接。即,辅助设备利用电连接与相机主体接合的第3卡口和与可换镜头接合的第4卡口的信号线,与可换镜头电连接。而且,根据本方式,辅助设备从可换镜头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辅助设备回复识别信息。由此,本方式中,正确地进行已安装的辅助设备的特定,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具有多种变异的辅助设备的特定。
优选,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连接有与多个信号线中的输入输出端子连接的信号线和与除了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根据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进行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或开始处理。
根据本方式,根据除了电源端子及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而进行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或开始处理,因此切换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由此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停止或开始的控制。由此,本方式迅速且正确地进行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的数据通信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数据通信的切换。
优选,特定端子为从可换镜头及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
根据本方式,利用忙碌信号,进行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或开始处理。由此,本方式使用已有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能够进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的切换。
优选,特定端子为从可换镜头及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及同步信号用的同步信号端子。
根据本方式,利用忙碌信号及同步信号,进行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或开始处理。由此,本方式利用已有的忙碌信号及同步信号,能够进行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的切换。
优选,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若检测出切换到从忙碌信号端子输入且从可换镜头将动作状态通知给相机主体的忙碌信号的极性即与第2极性不同的极性的第1极性,则进行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若检测出切换到第2极性,则进行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开始处理。
根据本方式,通过切换忙碌信号的极性,能够控制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由此,本方式利用已有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能够控制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通信。
优选,辅助设备控制部中,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供给之后的规定期间内从可换镜头没有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使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
根据本方式,若在开始从相机主体的电源供给之后的规定期间内,不能从可换镜头接收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要求,则进行使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由此,本方式中,即使安装于不与辅助设备的安装对应的可换镜头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发生错误而正常工作。
优选,辅助设备为增距镜片、宽幅转换透镜、防震适配器、宏扩展管或安装适配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镜头系统的通信方法,所述镜头系统具备:可换镜头,具备第2卡口且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2卡口具有通过辅助设备分别与配置于第1卡口的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的第2多个端子;及辅助设备,其安装于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所述镜头系统的通信方法包括:可换镜头的透镜控制部在开始与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发送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的步骤;及若辅助设备的辅助设备控制部从可换镜头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将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发送给透镜控制部的步骤。
优选,还具备如下步骤,即,使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变得有效,并且若从相机主体向可换镜头有透镜数据的要求,则透镜控制部在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对可换镜头的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在没有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可换镜头用程序,其使可换镜头内的计算机实现在开始与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至少进行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所需的双向数据通信的功能,所述可换镜头具备第2卡口且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2卡口具有通过辅助设备分别与配置于第1卡口的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的第2多个端子,所述可换镜头直接安装于相机主体或通过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
优选,在可换镜头内的计算机实现如下功能,即,使与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变得有效,并且若从相机主体有透镜数据的要求,则在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对可换镜头的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在没有获取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的功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利用用于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的通信的端子,能够将辅助设备与可换镜头电连接,并且辅助设备通过识别信息确定,因此即使是具有多种变异的辅助设备也能够正确地确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要部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中的通信信号线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中的通常时的启动序列的图。
图6是说明增距镜安装判定及增距镜的识别的流程图。
图7是判定不与增距镜对应的可换镜头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对增距镜片的固件的更新方法进行表示的顺序中的第1顺序的顺序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第1顺序的继续的第2顺序的顺序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第2顺序的继续的第3顺序的顺序图。
图11是表示对应于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及可换镜头与增距镜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通信切换的VSYNC端子及INTR_BUSY端子的各信号的极性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中的辅助设备为远摄倍率镜头(增距镜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中,辅助设备也可以为宽幅转换器(广角转换透镜)、安装适配器、防震适配器或宏扩展管。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远摄倍率镜头”适当地省略为“增距镜”而记载。
图1、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摄像装置10)的外观的立体图、背面图,图3是表示摄像装置10的要部结构的框图。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摄像装置10具备可换镜头100、相机主体2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远摄倍率镜头300具备末端侧卡口(第4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第3卡口)364(图3)。可换镜头100具备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的镜头卡口(第2卡口)160(图3)。本例的可换镜头100为圆筒形状,在可换镜头100的基端侧端部形成有镜头卡口160。相机主体200具备拆卸自如地安装有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基端侧卡口364(图3)的主体卡口(第1卡口)260。本例的相机主体200为箱形,在该相机主体200的正面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主体卡口260。将可换镜头100的镜头卡口160安装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将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基端侧卡口364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主体卡口260,由此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相机主体200。另外,可换镜头100和远摄倍率镜头300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镜头系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也能够将可换镜头100直接安装于相机主体200。
镜头卡口160、主体卡口260、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上设置有作为各自触点的多个端子。图1中,图示有主体卡口260的多个端子260a(主体侧端子)及末端侧卡口362的多个端子362a。若将镜头卡口160安装于末端侧卡口362,将基端侧卡口364安装于主体卡口260,则镜头卡口160、主体卡口26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的彼此的端子抵接而导通(图3及图4)。本例中,沿着可换镜头100的圆周方向,分别在主体卡口260、镜头卡口16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设置有多个端子。
在相机主体200的正面主要设置有光学取景器窗20。在相机主体200的上表面主要设置有快门释放按钮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
快门释放按钮22为用于输入摄像开启命令的操作机构,由所谓包括“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构成。摄像装置10中,通过半按(按压到行程中途为止的操作)快门释放按钮22来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通过从半按到进一步按压的全按(全行程按压操作)来输出S2开启状态信号,若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则执行自动调焦(Automatic Focus:AF处理)及自动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AE处理)等撮影准备处理,若输出S2开启状态信号,则执行撮影处理。此外,在动画摄影模式下,通过全按快门释放按钮22来启动动画记录模式。
另外,快门释放按钮22并不限于包括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开关方式,也可以通过1次操作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及S2开启状态信号,也可以通过分别设置独立的开关来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或S2开启状态信号。此外,在以触摸屏等进行操作命令的方式中,操作机构也可以通过触摸显示在触摸屏的画面上的与操作命令对应的区域来输出操作命令。在本发明中,只要可指示摄影准备处理或摄影处理,则操作机构的形式并不限于这些。此外,也可以通过对1个操作机构发出的操作命令来连续执行摄影准备处理和摄影处理。
用户通过快门速度转盘23来调节快门速度,并通过曝光校正转盘24校正曝光。
图2为摄像装置10的背面图。如图2所示,在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主要设置有显示器216、光学取景器的目镜部26、菜单/确认(MENU/OK)键27、十字键28、播放按钮29等。
显示器216显示即时预览图像,按住播放按钮29,则显示拍摄到的图像,或显示拍摄到的动画。而且,在获取或更新可换镜头100或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数据时,显示器216适当地显示向用户要求指示输入或确认的信息。
并且,用户能够利用菜单/确认键27及十字键28来进行摄像装置10的各种设定。例如,用户利用菜单/确认键27及十字键28,能够进行是否执行静止图撮影模式与动画摄影模式的切换或特定的图像处理(点像复原处理等分辨率增强处理)或者可换镜头100或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数据获取或更新的设定。
图3为表示摄像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可换镜头的结构>
可换镜头100具备撮影光学系统102(变焦透镜104、聚焦透镜106及光圈108)、变焦透镜控制部114、聚焦透镜控制部116、光圈控制部118、镜头侧CPU(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Processing Unit)120、闪光灯ROM(Flash Read Only Memory:闪存只读存储器)126、镜头侧通信部150及镜头卡口160。镜头侧MC(Micro Computer:微型计算机)152包含镜头侧CPU120、闪光灯ROM126及镜头侧通信部150而构成。
摄影光学系统102具有变焦透镜104、聚焦透镜106及光圈108。变焦透镜控制部114按照从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变焦透镜104的位置。聚焦透镜控制部116按照从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聚焦透镜106的位置。光圈控制部118按照从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光圈108的开口面积。
镜头侧CPU120为可换镜头100的CPU(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且内置了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贮器)124及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22。
闪光灯ROM126为存储从相机主体200下载或通过记录介质或网络来获取的可换镜头100的固件或透镜数据、可换镜头100的序列号(个体识别信息)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镜头侧CPU120按照存储于ROM124或闪光灯ROM126中的控制程序(固件),以RAM122为工作区域来控制可换镜头100的各部。通过该控制程序,如后述的详细内容,生成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组合的固有的串行序列号或组合的透镜数据。
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镜头侧通信部150通过设置于镜头卡口160的多个信号端子进行与相机主体2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通信。
<相机主体的结构>
相机主体200具备成像元件(CMOS型或CCD型)201、成像元件控制部202、模拟信号处理部203、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部204、图像输入控制器205、数字信号处理部206、RAM207、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媒体控制部210、存储卡212、显示控制部214、显示器216、主体侧CPU(主体侧控制部)220、操作部222、时钟部224、闪光灯ROM226、ROM228、AF(Automatic Focus:自动对焦控制)检测部230、AE/AWB(Automatic Exposure/AutomaticWhite Balance: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均衡性)检测部232、电源控制部240、电池242、主体侧通信部250及主体卡口260。主体侧MC(Micro Computer)252包含主体侧CPU220、RAM207、ROM228、闪光灯ROM226及主体侧通信部250而构成。另外,图3中成像元件201设置于相机主体200,但并不限于此。成像元件201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内部。
成像元件201由拍摄被摄物的成像传感器构成。通过可换镜头100的摄影光学系统102而成像于成像元件201的受光面上的被摄物的光学像通过成像元件201而转换成电信号。作为成像元件201的例,可列举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型图像传感器。
成像元件控制部202按照主体侧CPU220的指令控制成像元件201的摄像定时、曝光时间等。
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对通过成像元件201拍摄被摄物而获得的模拟图像信号实施各种模拟信号处理。本例的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包含采样保持电路、色分离电路、增益调整电路等而构成。
A/D转换部204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03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图像输入控制器205将从A/D转换部204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作为图像数据临时存储于RAM207。另外,在成像元件201为CMOS型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A/D转换部204大多内置于成像元件201内。另外,由上述模拟信号处理部203、A/D转换部204及图像输入控制器205构成AFE(模拟前端:Analog Front End)。
数字信号处理部206对存储在RAM207的图像数据实施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本例的数字信号处理部206包含亮度及色差信号生成电路、伽马校正电路、锐度校正电路、对比度校正电路、白平衡校正电路、分辨率增强处理电路(点像复原处理电路)等而构成。
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对存储在RAM207的非压缩图像数据实施压缩处理。此外,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对压缩的图像数据实施扩展处理。
媒体控制部210进行将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压缩的图像数据记录于存储卡212的控制。此外,媒体控制部210进行从存储卡212读取压缩的图像数据的控制。
显示控制部214进行将存储在RAM207的非压缩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器216的控制。显示器216能够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
在显示器216显示即时预览图像的情况下,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206连续生成的数字图像信号临时存储于RAM207。显示控制部214将临时存储于该RAM207的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显示用信号形式,从而依次输出到显示器216。由此,在显示器216实时显示摄影图像,能够一边将显示器216用作电子取景器一边用其进行摄影。
在进行被摄物的摄像及被摄物的图像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半按快门释放按钮22,在主体侧CPU220的控制下进行AE控制及AF控制,并通过全按来进行摄影。通过摄像获取的图像在压缩扩展处理部208中以规定的压缩格式(例如,静态图像为JPEG(Joint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形式、动画为H264等)被压缩。被压缩的图像数据被作成附加摄影日期和时间和摄影条件等所需附属信息的图像文件之后,经由媒体控制部210存储到存储卡212。
主体侧CPU220统一控制摄像装置10的整体的工作。另外,主体侧CPU220构成判定是否在主体卡口260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安装判定部。
操作部222包含图1所示的快门释放按钮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图2所示的菜单/确认键27、十字键28及播放按钮29而构成。主体侧CPU220根据从操作部222等的输入控制摄像装置10的各部。
计时部224作为计时器根据从主体侧CPU220的指令计时。此外,计时部224作为日历测定当前的日期和时间。
闪光灯ROM226为能够读取及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并存储各种设定信息或透镜数据、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识别信息个体识别信息等。
ROM228中存储有主体侧CPU220所执行的控制程序和进行控制时所需的各种数据。主体侧CPU220按照存储在ROM228的控制程序以RAM207为工作区域控制摄像装置10的各部。
AF检测部230根据数字图像信号计算AF(自动对焦)控制所需的数值。是所谓的对比度AF时,例如计算规定的AF区域内的G(绿色)像素的信号的高频成分的累计值(焦点评价值)。主体侧CPU220将聚焦透镜106移动到该焦点评价值成为极大的位置。另外,AF并不限于对比度AF。例如也可以进行相位差式的AF。
AE/AWB检测部232根据数字图像信号计算AE(自动曝光)控制及AWB(自动白平衡)控制所需的数值。主体侧CPU220根据由AE/AWB检测部232获得的数值计算被摄物的明度(被摄物亮度),并根据规定的程序线图确定光圈信息(F值)和快门速度。
电源控制部240按照主体侧CPU220的指令将由电池242供给的电源电压提供给相机主体200的各部。另外,电源控制部24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通过主体卡口260、镜头卡口160、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将由电池242供给的电源电压提供给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各部。
透镜电源开关244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通过主体卡口260、镜头卡口16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进行提供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电源电压的开启状态及关闭状态的切换和电平的切换。
主体侧通信部25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在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通信部150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通信)。另一方面,镜头侧通信部150根据镜头侧CPU120的指令,在相机主体200的主体侧通信部25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增距镜侧通信部350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通信)。
<增距镜的结构>
远摄倍率镜头300具备增距镜片302、增距镜侧CPU(辅助设备控制部)320、闪光灯ROM326、增距镜侧通信部35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增距镜侧MC(MicroComputer)352包含增距镜侧CPU320、闪光灯ROM326及增距镜侧通信部350而构成。
在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状态下,增距镜片302为使焦距长于可换镜头100单体中的焦距的镜片(或者镜片组)。焦距的变化率能够采用1.4倍、2倍等值。
增距镜侧CPU320为远摄倍率镜头300的CPU(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Unit),内置有RAM322及ROM324。
闪光灯ROM326为存储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或光学特性(例如,焦距的放大倍率或光圈的变化程度)的数据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增距镜侧CPU320根据存储于ROM324或闪光灯ROM326的控制程序(固件),将RAM322作为工作区域,控制增距镜侧通信部350。
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增距镜侧通信部350通过分别设置于镜头卡口160及末端侧卡口362的多个信号端子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通信。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远摄倍率镜头300与相机主体200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而是进行接收了从相机主体200的要求指令的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收发。
<通过端子的通信>
图4是表示主体卡口260及镜头卡口160与其周边部及远摄倍率镜头300中的关联部分的说明图。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主体卡口260的多个端子260a(本例中为图4的符号“B01”~“B10”的10个端子:第1多个端子)分别抵接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基端侧卡口364的多个端子,镜头卡口160的多个端子(本例中为图4的符号“L01”~“L10”的10个端子:第2多个端子)分别抵接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的多个端子(第4多个端子)362a(图1)。其中,省略了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基端侧卡口的多个端子(第3多个端子)的图示。
<相机主体-可换镜头之间通信>
上述结构中,以下对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进行说明。其中,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中,通过设置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的多个端子收发信号,但是增距镜侧CPU320或增距镜侧通信部350和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收发的控制无关,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地省略远摄倍率镜头300及与其端子相关的说明。其中,以下的说明中,将信号端子适当地标记为“端子”。例如,有时将后述的INTR_BUSY信号端子标记为“INTR_BUSY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1端子B01(+5V端子)为用于从相机主体200向可换镜头100提供电池242的+5V电压的第1主体侧电源端子,通过透镜电源开关244与电源控制部240及电池242连接。
主体卡口260的第2端子B02(+3.3V端子)为用于从相机主体200向可换镜头100提供电池242的+3.3V电压的第2主体侧电源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3端子B03(GND(Ground:接地)端子)及第4端子B04(DGND(Digital Ground:数字接地)端子)为用于从相机主体200向可换镜头100提供0V(接地电压)的主体侧接地端子。第3端子B03及第4端子B04与相机主体200的接地连接。
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Lens Detection:检测透镜)端子)如后述详细说明,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检测专用的主体侧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6端子B06~第10端子B10为用于与可换镜头100收发信号的多个主体侧信号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6端子B06(INTR_BUSY信号端子)为用于通知是否为可换镜头100或相机主体200的特定的动作期间的主体侧忙碌信号端子(Inter Busy信号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7端子B07(VSYNC信号端子)为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的垂直同步用主体侧信号端子(Vertical Synchronization(垂直同步)信号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8端子B08(SCK信号端子)、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及第10端子B10(MISO信号端子)为用于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串行通信的主体侧通信信号端子。SCK(System Clock:系统时钟)信号为从主相机主体200提供给从属可换镜头100的时钟信号。MOSI(Master Out/Slave In:主出/从入)信号从主相机主体200输出,且向从属可换镜头100输入的信号。MISO(Master In/Slave Out:主入/从出)信号为从从属可换镜头100输出,且向主相机主体200输入的信号。
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Lens Detection)端子)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检测专用的主体侧端子。本例中,以高电平(High电平:高电位)表示主体卡口260的LENS_DET(Lens Detection)端子和镜头卡口160的LENS_DET端子(第5端子L05)为非抵接状态(未安装状态),以低电平(Low电平:低电位)表示主体卡口260的LENS_DET端子和镜头卡口160的LENS_DET端子为(通过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抵接状态(安装状态)。
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通过上拉电阻R1与电源控制部240及电池242连接。另外,在主体卡口260的信号收发(通信)用多个信号端子(第6端子B06~第10端子B10)中,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通过上拉电阻R2及镜头电源开关244与电池242连接。
第2上拉电阻R2与镜头电源开关244连接,在镜头电源开关244关闭的状态(未接通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的状态)下,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没有被上拉。在镜头电源开关244通过主体侧CPU220而被开启的状态(接通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的状态)下,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被上拉。即,仅通过开启相机主体200的电源开关,可换镜头100的第9端子L09(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不会成为高电平,只有通过主体侧CPU220开启镜头电源开关244,才会使可换镜头100的第9端子L09(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成为高电平。由此,防止可换镜头100侧的镜头侧MC152的误动作。
相机主体200的主体侧CPU220在接通通过主体卡口260的主体侧电源端子的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预电源(图5的步骤S200)之前,仅将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设为判定对象,判定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是否为低电平,在该判定中,LENS_DET端子为低电平的情况下,接通通过主体卡口260的主体侧电源端子的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预电源之后,判定LENS_DET端子及非通信时的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这双方是否为低电平(图5的步骤S202)。
镜头卡口160的第5端子L05(LENS_DET端子)与接地(GND端子及DGND端子)连接。另外,镜头卡口160的多个信号端子(第6端子L06~第10端子L10)中,第9端子L09(MOSI信号端子)通过相对于上拉电阻R2充分小的电阻值的下拉电阻R3与地线连接。
主体侧CPU220作为安装判定部并根据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的电压(高电平/低电平)和非通信时的特定的主体侧信号端子(本例中为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高电平/低电平),进行镜头卡口16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是否安装于主体卡口260的判定(即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是否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判定)。主体侧CPU220中,具体而言,相机主体20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的电压及非通信时的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这双方为低电平时,判定为在主体卡口260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图5的步骤S202)。
此外,镜头侧CPU120也可以根据镜头卡口160的第5端子L05(LENS_DET端子)的电压和处于非通信状态时的特定镜头侧信号端子(本例中为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判定镜头卡口160有无安装于主体卡口260(即可换镜头100有无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判定)。此时,镜头侧CPU120中,具体而言,可换镜头100的LENS_DET端子的电压及非通信时的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这双方为低电平时,判定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主体卡口260。
主体侧CPU220中,若判定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主体卡口260之后,则向可换镜头100接通本电源(图5的步骤S204)。
主体侧MC252具有用于检测主体卡口260的第6端子B06(INTR_BUSY信号端子)的电位的变化(高电平/低电平)的端子、用于向主体卡口260的第7端子B07(VSYNC信号端子)提供同步信号的端子、用于使用主体卡口260的第8端子B08~第10端子B10(以下也称为“通信信号端子”)的串行通信的接口(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用于检测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的电位的变化(高电平/低电平)的端子、用于更新可换镜头100的固件的端子。
镜头侧MC152具有用于检测镜头卡口160的第6端子L06(INTR_BUSY信号端子)的电位的变化(高电平/低电平)的端子、用于使用镜头卡口160的第8端子L08~第10端子L10(通信信号端子)的串行通信的接口(SPI)、用于更新可换镜头100的固件的端子。
<可换镜头-增距镜之间的通信>
接着,对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通信进行说明。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通信通过可换镜头100为主并将远摄倍率镜头300设为从属的双线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方式进行。
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的10个端子362a分别抵接于可换镜头100的第1端子L01~第10端子L10,基端侧卡口364的10个端子分别抵接于相机主体200的第1端子B01~第10端子B10。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通信信号线通过这些端子与可换镜头100的通信信号线连结。
具体而言,预电源接通信号及本电源接通信号、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安装检测信号(LENS_DET信号)、通用双向中断信号(INTR_BUSY信号)、双线UART接收信号(MOSI信号)、双线UART发送信号(MISO信号)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更新(更新)时的替换模式选择信号(VSYNC)信号的信号线分别与可换镜头100与相机主体200的通信信号线连结。
关于LENS_DET信号,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时为低电平(低电位),未安装时为高电平(高电位)。远摄倍率镜头300从可换镜头100接收信号时使用MOSI信号,远摄倍率镜头300向可换镜头100发送信号时使用MISO信号。这些信号的电压电平均为+3.3V。
其中,远摄倍率镜头300在与相机主体200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而接收了从相机主体200的要求指令的可换镜头100进行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收发。
<通常的启动序列>
接着,参考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0中的通常的启动序列(不是更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的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设置于相机主体200的操作部222的未图示的电源开关为开启,则主体侧CPU220如上述那样判定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是否为低电平,之后,向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接通预电源(步骤S200)。另外此时,主体侧CPU220将VSYNC信号设定为高电平,镜头侧CPU120将INTR_BUSY信号设定为高电平。另外,接通预电源时,VSYNC信号为高电平,但是该时刻不进行相机主体200的后述的端子的设定,因此从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信号不会被识别成信号(被无效化)。
上述判定中,LENS_DET端子为低电平的情况下,主体侧CPU220通过步骤S200预电源之后,检测LENS_DET端子及非通信时的MOSI信号端子的信号电平,双方的信号为低电平时,判定在主体卡口260上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202),并提供本电源(步骤S204)。
若通过步骤S200接通预电源,则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CPU120启动镜头系统(步骤S100)并判定透镜启动的初始化(步骤S102),进行UART通信的设定(步骤S104)。另一方面,若接通预电源,则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增距镜侧CPU320启动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系统(步骤S300),进行UART通信的设定(步骤S302)。
若结束步骤S104及S302的处理,则镜头侧CPU120对远摄倍率镜头300发送增距镜识别信息(包含作为远摄倍率镜头300的个体识别信息的序列号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光学特性的数据)的获取要求(步骤S106)。光学特性的数据包含焦距的变倍率,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包含光圈值(F值)的变化率等数据。若镜头侧CPU120从远摄倍率镜头300到超时为止接收增距镜识别信息(步骤S304),则在之后镜头侧CPU120生成(获取)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组合序列号)及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组合所涉及的透镜数据。
若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CPU120通过步骤S304接收增距镜识别信息,则根据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进行是否继续向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访问(能够通信状态)的判定(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步骤S108)。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中,VSYNC端子为低电平的情况下,判定为继续增距镜访问,VSYNC端子为高电平的情况下,判定为结束增距镜访问。图5所示的通常的启动序列(不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更新的情况)中,VSYNC信号设定为高电平,因此判定为不继续增距镜访问。
接着,可换镜头100向距镜300发送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要求(步骤S110),远摄倍率镜头300回复对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要求的响应(步骤S306)。其中,增距镜动作模式中,存在通常动作模式、固件更新模式(FWUP日期模式:也称为增距镜动作模式)、待机模式等,限制对每个动作模式能够发送的指令。例如,通常动作模式接收增距镜结束指令,但是FWUP日期模式不接收增距镜结束指令,另外,待机模式为不接收所有指令的动作模式。
图5所示的启动序列为不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更新的通常动作模式,镜头侧CPU120对远摄倍率镜头300发送增距镜结束要求(增距镜结束指令)(步骤S112)。若增距镜侧CPU320接收增距镜结束要求,则进行增距镜系统的结束处理并将远摄倍率镜头300设定为待机模式(步骤S308)、向可换镜头100回复增距镜结束响应(步骤S310)、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而成为睡眠状态(步骤S312)。
若镜头侧CPU120接收增距镜结束响应,则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及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14),将INTR_BUSY信号设为低电平(步骤S116:透镜初始化结束通知中断信号)。接收此,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通常的透镜初始化处理(相机主体200的通信端子设定及可换镜头100的初始位置驱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组合所涉及的透镜数据的获取要求及响应等)(步骤S206)。
图6是说明通过镜头侧CPU120进行的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安装判定及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识别的流程图。
首先,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安装判定。镜头侧CPU120启动设置于镜头侧CPU120的安装判定定时器(步骤S1101)。然后,镜头侧CPU120将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102)。另外,关于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的发送,在图5中的步骤S106中有说明。然后,镜头侧CPU120等待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应答(步骤S1103),镜头侧CPU120根据安装判定定时器进行应答超时错误的判定(步骤S1104)。镜头侧CPU120将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之后,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开始接收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应答指令(步骤S1104的“是”),则判定为超时错误。然后,镜头侧CPU120进行安装判定超时的判定(步骤S1108)。另外,在此,应答时间是指镜头侧CPU120发送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之后等待应答的时间,安装判定时间是指安装判定所需的时间。根据安装判定时间的时间设定,镜头侧CPU120能够重复多次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及待机。
因此,镜头侧CPU120根据安装判定定时器来判定安装判定时间,当判定为安装判定超时时(步骤S1108的“是”),停止安装判定定时器(步骤S1109)并转移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通信结束处理。
另外,镜头侧CPU120将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之后,在规定时间内从远摄倍率镜头300接收到应答指令(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响应)时(步骤S1104的“否”),判定为不是超时错误(步骤S1104的“否”),停止安装判定定时器(步骤S1105)。
如以上说明,镜头侧CPU120根据能否在应答时间期间从远摄倍率镜头300接收对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的应答来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安装判定。
接着,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识别(确定)。镜头侧CPU120将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之后,判定为远摄倍率镜头300已被安装时,所谓的在规定时间内从远摄倍率镜头300接收到应答时(步骤S1104的“否”),停止安装定时器(步骤S1105),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识别。
镜头侧CPU120判定所获取的应答是否为错误应答(步骤S1106)。当应答为错误应答时(步骤S1106的“是”),镜头侧CPU120再次将增距镜识别信息获取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110),并等待接收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应答(步骤S1111)。然后,镜头侧CPU120进行上述的超时错误的判定(步骤S1104及步骤S1108)及应答错误的判定(步骤S1106)(步骤S1112),当判定为错误时(步骤S1112的“是”),转移到增距镜通信结束处理。另外,在此,应答错误是指从远摄倍率镜头300发送的错误应答,远摄倍率镜头300在从可换镜头100接收到的指令中有错误的情况下或根据指令进行处理时产生错误的情况下,发送错误应答。
另一方面,当所获取的应答不是错误应答时(步骤S1106的“否”),镜头侧CPU120进行所获取的应答(增距镜识别信息)和所存储的增距镜用透镜数据的制造公司、对应倍率及对应版本的核对,当所有项目一致时(步骤S1107的“是”),完成增距镜安装判定及识别(确定),并转移到向相机主体200传送的透镜数据的切换。即,当存在从相机主体200的透镜数据的要求时,镜头侧CPU120根据如上述所获取的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识别信息,将通过可换镜头100的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光学特性而最优化的增距镜用透镜数据(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
另一方面,镜头侧CPU120进行所获取的应答(增距镜识别信息)和所存储的增距镜用透镜数据的制造公司、对应倍率及对应版本的核对,只要有一个项目不一致时(步骤S1107的“否”),转移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通信结束处理。尚未获取识别信息时或不具有与识别信息对应的增距镜用透镜数据时,镜头侧CPU120将可换镜头100的原始透镜数据(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相机主体200。
图7是判定由远摄倍率镜头300进行的与增距镜不对应的可换镜头100的流程图。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不对应时,可换镜头100不将如上所述的增距镜识别信息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因此,当从相机主体200开始供电之后的规定期间内没有从可换镜头100接收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时,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增距镜侧CPU320进行使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具体而言,远摄倍率镜头300判定可换镜头100是否与远摄倍率镜头300对应或者固件是否与远摄倍率镜头300对应,当对应可换镜头或固件不与远摄倍率镜头300对应时,停止等待从可换镜头100的增距镜识别信息要求并进入待机模式。以下根据图7进行说明。
首先,增距镜侧CPU320启动超时用定时器(步骤S1201)。然后,增距镜侧CPU320在INTR_BUSY信号中开始检测Fall-Edge(下降边缘)(步骤S1202),判定INTR_BUSY信号是否为低电平(步骤S1203)。如果检测到INTR_BUSY信号为低电平(步骤S1203的“是”),则增距镜侧CPU320停止超时用定时器(步骤S1209)。然后,增距镜侧CPU320进行远摄倍率镜头300的通信结束设定(步骤S1210),打开睡眠模式(步骤S1211)。然后,由于可换镜头100无法接收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识别信息应答,因此如上所述那样进行超时处理。
另一方面,如果判定为INTR_BUSY信号不是低电平(步骤S1203的“否”),则增距镜侧CPU320判定是否检测到INTR_BUSY信号的下降边缘或者是否经过了500ms(milli-second)(步骤S1204)。当检测到INTR_BUSY信号的下降边缘或者经过500ms(milli-second)时(步骤S1204的“是”),增距镜侧CPU320停止超时用定时器(步骤S1209)。
另一方面,当未检测到INTR_BUSY信号的下降边缘,并且未经过500ms(milli-second)时(步骤S1204的“否”),增距镜侧CPU320判定是否进行了增距镜识别信息要求的接收(步骤S1205)。
当未进行增距镜识别信息要求的接收时(步骤S1205的“否”),增距镜侧CPU320再次判定是否检测到INTR_BUSY信号的下降边缘或者是否经过了500ms(milli-second)(步骤S1204)。
另一方面,若判定为已接收增距镜识别信息要求(步骤S1205的“是”),则增距镜侧CPU320结束INTR_BUSY信号的下降边缘的检测(步骤S1206)。然后,增距镜侧CPU320停止超时用定时器(步骤S1207),并进行中断禁止设定(步骤S1208)。通过增距镜侧CPU320完成与增距镜不对应的透镜的判别,并转移到增距镜识别信息应答。
接着,对更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8至图10是分别表示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的更新方法的顺序图。另外,对与图5所示的系统的通常启动序列共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步骤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当更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时,在更新固件的模式即FWUP日期模式下启动相机主体200(步骤S220)。
另外,当更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时,用户从支持本相机系统的服务器下载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更新用固件,并预先存储到相机主体200的存储卡212中,另外,需要经由更新固件的远摄倍率镜头300而将可换镜头1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
若相机主体200在FWUP日期模式下启动,则进行与图5所示的步骤S200、S202、S204相同的处理。另外,接通电源之后,相机主体200分别将同步信号端子(VSYNC端子)及忙碌信号(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设定为高电平(第1极性),但在FWUP日期模式下启动时,在步骤S200与步骤S202之间将VSYNC信号设定为低电平(第2极性)(步骤S222)。
在此,VSYNC端子为用于在摄像时将摄像信号的垂直同步信号从相机主体200传送到可换镜头100的端子,可换镜头100与经由VSYNC端子输入的垂直同步信号同步地将焦点位置等信息从可换镜头侧发送到相机主体侧。另外,INTR_BUSY端子为从可换镜头100及相机主体200中的其中一个向另一个通知动作状态的INTR_BUSY信号用端子。
当在本例的FWUP日期模式下启动相机主体200时,VSYNC端子及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在固件的更新完成为止的期间内对应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通信切换来控制。即,作为通信切换部发挥作用的镜头侧CPU120控制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并进行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数据通信(SPI通信)和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数据通信(UART通信)的通信切换。另外,主体侧CPU220也在进行通信切换时控制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另外,关于VSYNC端子及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的控制(极性切换)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叙述。
可换镜头100(作为通信切换部发挥作用的镜头侧CPU120)若从远摄倍率镜头300获取增距镜识别信息(步骤S304),则其后根据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判定是否继续增距镜访问(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步骤S108)。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在VSYNC端子为低电平时,判定为继续进行增距镜访问,当VSYNC端子为高电平时,判定为中止增距镜访问。在本例的情况下,由于VSYNC信号通过步骤S222设定为低电平,因此判定为继续进行增距镜访问。另外,通过继续进行增距镜访问的判定,可换镜头100将INTR_BUSY信号从高电平(第1极性)切换为低电平(第2极性)。
可换镜头100(作为通信切换部发挥作用的镜头侧CPU120)在VSYNC端子为低电平(第2极性)时,通过将INTR_BUSY信号从高电平(第1极性)切换为低电平(第2极性),使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数据通信变得有效,镜头侧CPU120(透镜控制部)将增距镜访问继续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20)。
若接收到增距镜访问继续要求,则远摄倍率镜头300进行增距镜访问继续处理(步骤S320)。增距镜访问继续处理使INTR_BUSY信号因低电平导致的自动结束变得无效,另外,使计算通信自动结束后的无通信时间的定时器变得无效,进而进行INTR_BUSY中断注册(将INTR_BUSY信号的下降注册为UART停止,将上升注册为UART开始)等。
然后,远摄倍率镜头300向可换镜头100回复增距镜访问继续响应(步骤S322)。接着,可换镜头100将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22),远摄倍率镜头300返回对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要求的应答(步骤S324)。
可换镜头100(作为通信切换部发挥作用的镜头侧CPU120)若接收到对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的响应,则将INTR_BUSY信号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步骤S124),作为辅助设备控制部发挥作用的增距镜侧CPU320将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326)。
相机主体200(作为相机控制部发挥作用的主体侧CPU220)将由步骤S124进行的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将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从低电平设定为高电平(步骤S226)。另外,若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上升到高电平,则可换镜头100(作为通信切换部发挥作用的镜头侧CPU120)将VSYNC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26)。由此,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
若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则与图5的步骤S206相同地进行通常透镜初始化处理(步骤S228)。
然后,开始对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进行更新的实质顺序。
即,相机主体200在通常透镜初始化处理结束后将VSYNC信号设定为低电平(步骤S230)。可换镜头100(作为通信切换部发挥作用的镜头侧CPU120)将VSYNC信号向低电平的下降作为触发,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128),由步骤S128进行的处理之后,将INTR_BUSY信号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步骤S130)。另外,远摄倍率镜头300(作为辅助设备控制部发挥作用的增距镜侧CPU320)将INTR_BUSY信号向低电平的下降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328)。由此,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
若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的之间进行UART通信,则可换镜头100要求远摄倍率镜头300设定增距镜动作模式(FWUP日期模式)(步骤S132),远摄倍率镜头300根据FWUP日期模式设定要求改写更新标志(步骤S330)。在此,更新标志为表示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动作模式是正常动作模式还是FWUP日期模式的标志,在步骤S330中,将更新标志改写为表示FWUP日期模式的标志。
远摄倍率镜头300在改写更新标志之后,将对增距镜动作模式设定要求的应答返回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332)。
可换镜头100若接收到对增距镜动作模式设定的响应,则将INTR_BUSY信号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步骤S134),远摄倍率镜头300将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334)。
相机主体200将由步骤S134进行的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将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从低电平设定为高电平(步骤S232)。另外,可换镜头100将VSYNC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36)。
接着,如图9所示,相机主体200暂时切断向可换镜头100(或/和远摄倍率镜头300)供给的透镜电源之后重新对透镜电源进行开启1,并且重新启动可换镜头100(或/和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234)。另外,相机主体200将VSYNC信号设定为低电平之后(步骤S236),对透镜电源进行开启2(步骤S237)。
另一方面,若接通透镜电源,则可换镜头100进行镜头系统启动时的处理(步骤S138~步骤S148)。另外,在步骤S138~步骤S148中进行的处理与在图8所示的步骤S100~步骤S124中进行的处理共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同样地,若接通透镜电源(增距镜电源),则远摄倍率镜头300进行增距镜系统启动处理(步骤S336~步骤S344)。此时,更新标志成为表示FWUP日期模式的标志,因此在步骤S336中,在FWUP日期模式下重新启动。之后的步骤S338~步骤S346中进行的处理与在图8所示的步骤S302~步骤S326中进行的处理共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相机主体200将由步骤S148进行的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将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从低电平设定为高电平(步骤S238)。另外,可换镜头100将VSYNC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50)。由此,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
若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则与图5的步骤S206同样地进行通常透镜初始化处理(步骤S240)。
然后,相机主体200将存储在存储卡212中的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更新用固件存储到闪光灯ROM226内的透镜区域(步骤S241)。接着,相机主体200将闪光灯ROM226内的固件(以下,也称为“增距镜ROM数据”。)通过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SPI通信传送到可换镜头100,可换镜头100将由相机主体200传送的增距镜ROM数据写入到闪光灯ROM126。
即,相机主体200将可变长度通信参数设定的指令发送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242),接收到可变长度通信参数设定的指令的可换镜头100送回可变长度通信参数设定的指令(回音返回)(步骤S152)。随后,相机主体200将增距镜ROM数据地址发送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244),接收到增距镜ROM数据地址的可换镜头100发回增距镜ROM数据地址(回音返回)(步骤S154)。接着,相机主体200将增距镜ROM数据写入指令发送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246),接收到增距镜ROM数据写入指令的可换镜头100送回增距镜ROM数据写入指令(回音返回)(步骤S156)。另外,增距镜ROM数据写入指令为写入到闪光灯ROM326的指令。
接着,相机主体200将增距镜ROM数据分割成可变长度的0数据包和1数据包而进行发送,首先,将0数据包发送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248)。接收到0数据包的可换镜头100返回1数据包的发送要求(步骤S158)。
随后,如图10所示,相机主体200将VSYNC信号设定为低电平(步骤S250)。可换镜头100将VSYNC信号向低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160),然后,将INTR_BUSY信号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步骤S162)。另外,远摄倍率镜头300(作为辅助设备控制部发挥作用的增距镜侧CPU320)将INTR_BUSY信号向低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338)。由此,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
接着,可换镜头100将从相机主体200接收到的0数据包分割成No.0~No.N数据包,并将分割后的No.0数据包(增距镜ROM数据)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64),接收到No.0数据包的远摄倍率镜头300将No.0数据包的增距镜ROM数据写入到增距镜内的闪光灯ROM126(步骤S340),并将闪光灯ROM数据写入响应返回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341)。反复执行该写入处理直至步骤S166、S342、S343中的No.N数据包的写入处理为止。
若接收到No.N数据包的写入响应,则可换镜头100将INTR_BUSY信号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步骤S168),增距镜侧CPU320将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344)。
相机主体200将由步骤S168进行的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将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设定为高电平(步骤S252)。另外,可换镜头100将VSYNC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70)。由此,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
若能够进行SPI通信,则相机主体200将增距镜ROM数据的1数据包发送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254),接收到1数据包的可换镜头100返回发送要求结束(步骤S172)。
若接收到发送要求结束,则相机主体200将VSYNC信号设定为低电平(步骤S256)。可换镜头100将VSYNC信号向低电平的下降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174),然后,将INTR_BUSY信号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步骤S176)。另外,远摄倍率镜头300将INTR_BUSY信号向低电平的下降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346)。由此,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
若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则可换镜头100将从相机主体200接收到的1数据包分割成No.0~No.N数据包,并将No.0数据包(增距镜ROM数据)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78),接收到No.0数据包的远摄倍率镜头300将No.0数据包的闪光灯ROM数据写入增距镜内的闪光灯ROM126中(步骤S348),并将闪光灯ROM数据写入响应送回可换镜头100(步骤S349)。
若该写入处理反复执行到No.N数据包,则可换镜头100将增距镜动作模式切换要求发送到远摄倍率镜头300(步骤S180),远摄倍率镜头300通过增距镜动作模式切换要求改写更新标志(步骤S350)。在此,由于当前的更新标志成为表示FWUP日期模式的标志,因此,在步骤S350中,改写为表示通常动作模式的标志。
远摄倍率镜头300在改写更新标志之后,将对增距镜动作模式切换要求的响应送回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351)。
若接收到对增距镜动作模式切换要求的响应,则可换镜头100将INTR_BUSY信号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步骤S182),增距镜侧CPU320将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步骤S352)。
相机主体200将由步骤S182进行的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将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设定为高电平(步骤S258)。另外,可换镜头100将VSYNC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并且进行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84)。由此,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
若能够进行SPI通信,则相机主体200将表示“no operation:无操作”的指令NOP发送到可换镜头100(步骤S260),接收到指令NOP的可换镜头100返回增距镜ROM数据写入结束(步骤S186)。
若相机主体200接收到增距镜ROM数据写入结束,则结束从相机主体200经由可换镜头100进行的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的更新处理(步骤S262)。
图11是表示在对利用图8至图10进行说明的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进行更新的顺序中进行的通信切换的时序图。
如图11所示,使用设置在主体卡口260、透镜卡口160、远摄倍率镜头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的多个端子中的电源端子、接地端子、除了输入输出端子(MISO端子、MOSI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INTR_BUSY端子、VSYNC端子),排他性地进行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数据通信(SPI通信)和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数据通信(UART通信)的通信切换。
即,在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且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的期间进行通信切换,以使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并且在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且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的期间进行通信切换,以使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
在此,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且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高电平的期间(能够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的期间)内,若VSYNC信号通过相机主体200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则可换镜头侧将VSYNC信号向低电平的下降作为触发,在SPI通信的停止处理、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之后,将INTR_BUSY信号从高电平切换为低电平。而且,增距镜侧将该INTR_BUSY信号向低电平的下降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开始处理。
另一方面,VSYNC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且INTR_BUSY端子的输出信号电平为低电平的期间(能够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的期间)内,若INTR_BUSY信号通过可换镜头100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则增距镜侧将该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相机主体侧将INTR_BUSY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将VSYNC信号从低电平切换为高电平。而且,可换镜头侧将VSYNC信号向高电平的上升作为触发而进行SPI通信的开始处理及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分别切换INTR_BUSY信号和VSYNC信号的极性,排他性地切换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SPI通信和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UART通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切换2个特定端子(INTR_BUSY端子、VSYNC端子)的信号的极性,能够排他性地切换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SPI通信和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UART通信,但并不限定于此,通过切换1个特定端子(例如,INTR_BUSY端子)的信号的极性,也可排他性地切换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SPI通信和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的UART通信。此时,优选为了确保排他性的通信切换,若切换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则在停止处理当前有效的通信之后,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开始处理已停止处理的通信。
另外,用于通信切换的端子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是电源端子及除了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端子,只要是在至少进行通信切换的顺序中不使用的端子,则可以是任何端子。
进而,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SPI通信,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头300之间进行UART通信,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相同种类的串行通信。
另外,通信切换不限于在更新远摄倍率镜头300的固件的顺序中使用的情况,例如,能够使用在远摄倍率镜头300内的闪光灯ROM326的数据区域访问(读取/写入)顺序中。
上述各结构及功能能够通过任意硬件、软件或两者的组合来适当地实现。例如,也能够对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处理步骤(处理顺序)的程序、记录这种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非暂时性记录介质)或能够安装这种程序的计算机应用本发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符号说明
10-摄像装置,20-光学取景器窗,22-快门释放按钮,23-快门速度转盘,24-曝光校正转盘,26-目镜部,27-菜单/确认键,28-十字键,29-播放按钮,100-可换镜头,120-镜头侧CPU,200-相机主体,220-主体侧CPU,300-增距镜,320-增距镜侧CPU。

Claims (21)

1.一种镜头系统,其具备:
可换镜头,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及
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其中,
所述可换镜头具备:
第2卡口,具有通过所述辅助设备分别与配置于所述第1卡口的所述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的第2多个端子;及
透镜控制部,在开始与所述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在与所述辅助设备之间至少进行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所需的双向数据通信,
所述辅助设备具备:
第3卡口,具有第3多个端子,若所述第3卡口安装于所述第1卡口,则所述第3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第1多个端子连接;
第4卡口,具有第4多个端子,若所述第4卡口安装于所述第2卡口,则所述第4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第2多个端子连接;
多个信号线,将所述第3多个端子和所述第4多个端子分别进行电连接;及
辅助设备控制部,连接有所述多个信号线中的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输入输出端,若从所述可换镜头接收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回复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透镜控制部中,若从所述相机主体有透镜数据的要求,则在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通过所述可换镜头的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所述相机主体,在没有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所述相机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可换镜头具备通信切换部,所述通信切换部判定在根据与所述第1多个端子对应的所述第2多个端子中的除了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之后是否继续与所述辅助设备的能够通信状态,判定为继续的情况下,使用至少一个所述特定端子,进行所述相机主体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和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通信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特定端子为从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特定端子为从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及同步信号用的同步信号端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切换部中,从所述相机主体开始电源的供给时从所述同步信号端子输入的同步信号的极性为第1极性,若检测出从所述第1极性切换到与所述第1极性不同的第2极性,则将从所述可换镜头将动作状态通知给所述相机主体的忙碌信号的第1极性切换到与所述第1极性不同的第2极性,所述同步信号为所述第2极性,并且所述忙碌信号为所述第2极性的期间使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若检测出所述忙碌信号切换到所述第1极性,则进行使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若在开始从所述相机主体的电源供给之后的规定期间内无法接收从所述可换镜头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要求,则进行使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切换部中,判定是否继续向所述辅助设备的访问,若判定为继续访问,则将所述忙碌信号端子的信号的第1极性切换到与所述第1极性不同的第2极性,使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切换部中,若检测出从所述相机主体开始电源的供给时从所述同步信号端子输入的同步信号的极性为所述第2极性,则将所述忙碌信号端子的信号的极性切换到所述第2极性,使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有效。
11.一种辅助设备,其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与具备具有第2多个端子的第2卡口的可换镜头之间,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2多个端子分别与配置于所述第1卡口的所述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所述辅助设备具备:
第3卡口,具有第3多个端子,若所述第3卡口安装于所述第1卡口,则所述第3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第1多个端子连接;
第4卡口,具有第4多个端子,若所述第4卡口安装于所述第2卡口,则所述第4多个端子分别与所述第2多个端子连接;
多个信号线,将所述第3多个端子和所述第4多个端子分别进行电连接;及
辅助设备控制部,连接有所述多个信号线中的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输入输出端子,若从所述可换镜头接收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回复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辅助设备,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连接有与所述多个信号线中的所述输入输出端子连接的信号线和与除了所述电源端子及所述输入输出端子以外的特定端子连接的信号线,根据所述特定端子的信号的极性进行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或开始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辅助设备,其中,
所述特定端子为从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辅助设备,其中,
所述特定端子为从所述可换镜头及所述相机主体中的其中一个将动作状态通知给另一个的忙碌信号用的忙碌信号端子及同步信号用的同步信号端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辅助设备,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控制部中,若检测出切换到从所述忙碌信号端子输入且从所述可换镜头将动作状态通知给所述相机主体的忙碌信号的极性即与第2极性不同的极性的第1极性,则进行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停止处理,若检测出切换到所述第2极性,则进行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的开始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控制部中,在开始从所述相机主体的电源供给之后的规定期间内不从所述可换镜头接收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使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数据通信无效的通信结束设定。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设备,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为增距镜片、宽幅转换透镜、防震适配器、宏扩展管或安装适配器。
18.一种通信方法,是镜头系统的通信方法,所述镜头系统具备:
可换镜头,具备第2卡口且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2卡口具有通过辅助设备分别与配置于所述第1卡口的所述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的第2多个端子;及
所述辅助设备,其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
所述镜头系统的通信方法包括:
所述可换镜头的透镜控制部在开始与所述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发送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的步骤;及
若所述辅助设备的辅助设备控制部从所述可换镜头接收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则将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发送给所述透镜控制部的步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还具备如下步骤,即,若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变得有效,并且从所述相机主体向所述可换镜头有透镜数据的要求,则所述透镜控制部在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可换镜头的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所述相机主体,在没有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所述相机主体。
20.一种可换镜头用程序,使可换镜头内的计算机实现在开始与所述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之前至少进行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获取所需的双向数据通信的功能,所述可换镜头具备第2卡口且能够拆卸自如地安装于具备具有第1多个端子的第1卡口的相机主体,所述第1多个端子包括电源端子及双向串行通信用的输入输出端子,所述第2卡口具有通过辅助设备分别与配置于所述第1卡口的所述第1多个端子电连接的第2多个端子,所述可换镜头直接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或通过所述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换镜头用程序,其中,
使所述可换镜头内的计算机实现如下功能,即,若与所述相机主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变得有效,并且从所述相机主体有透镜数据的要求,则在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对所述可换镜头的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最优化的第1透镜数据传送到所述相机主体,在没有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将所述可换镜头的第2透镜数据传送到所述相机主体的功能。
CN201680061174.6A 2015-10-20 2016-09-26 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记录介质 Active CN1081396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6718 2015-10-20
JP2015-206718 2015-10-20
PCT/JP2016/078154 WO2017068912A1 (ja) 2015-10-20 2016-09-26 レンズシステム、アクセサリ、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654A true CN108139654A (zh) 2018-06-08
CN108139654B CN108139654B (zh) 2020-10-30

Family

ID=58557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1174.6A Active CN108139654B (zh) 2015-10-20 2016-09-26 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5948B2 (zh)
JP (1) JP6360261B2 (zh)
CN (1) CN108139654B (zh)
WO (1) WO201706891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1964A (zh) * 2018-06-28 2020-01-0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配件设备及其通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303796B2 (en) 2018-06-28 2022-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14365475A (zh) * 2019-07-18 2022-04-15 高途乐公司 具有可重新配置透镜组件的相机
US11412125B2 (en) 2018-06-29 2022-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2382B2 (ja) * 2016-03-31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WO2018221590A1 (ja) * 2017-05-31 2018-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カメラ、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545323B2 (ja) * 2017-05-31 2019-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3691710B (zh) * 2017-05-31 2023-08-15 佳能株式会社 照相机、配件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8989619B (zh) 2017-05-31 2021-06-18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设备和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221591A1 (ja) 2017-05-31 2018-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カメラ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27288B1 (ja) * 2017-05-31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カメラ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005282B2 (ja) * 2017-11-01 2022-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JP7127297B2 (ja) * 2018-02-23 2022-08-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画像センサ
JP7046709B2 (ja) * 2018-05-17 2022-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これを備える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19244972A1 (ja) * 2018-06-21 2019-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JP6790181B2 (ja) * 2018-07-31 2020-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中間アクセサリ及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JP6736730B2 (ja) * 2018-06-29 2020-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通信制御方法
JP7327915B2 (ja) * 2018-08-30 2023-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483349B2 (ja) * 2019-10-30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2022049398A (ja) 2020-09-16 2022-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これら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49397A (ja) * 2020-09-16 2022-03-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これら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1392A (ja) * 2004-12-16 2006-06-29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カメラ本体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US20110229115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body, interchangeable lens,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writing information
JP5243893B2 (ja) * 2008-08-26 2013-07-24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CN104040423A (zh) * 2011-12-28 2014-09-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可换镜头式照相机、照相机主体、镜头单元及忙碌信号控制方法
CN104330943A (zh) * 2010-09-09 2015-02-04 株式会社尼康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69524B2 (ja) * 1994-05-09 1998-06-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555556B2 (ja) * 2003-10-09 2010-10-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443045B2 (ja) * 2009-04-30 2014-03-19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JP5208169B2 (ja) 2010-08-06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1392A (ja) * 2004-12-16 2006-06-29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カメラ本体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5243893B2 (ja) * 2008-08-26 2013-07-24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US20110229115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body, interchangeable lens,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writing information
CN104330943A (zh) * 2010-09-09 2015-02-04 株式会社尼康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设备
CN104040423A (zh) * 2011-12-28 2014-09-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可换镜头式照相机、照相机主体、镜头单元及忙碌信号控制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61964A (zh) * 2018-06-28 2020-01-07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配件设备及其通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11303796B2 (en) 2018-06-28 2022-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11706523B2 (en) 2018-06-28 2023-07-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11412125B2 (en) 2018-06-29 2022-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ccessory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14365475A (zh) * 2019-07-18 2022-04-15 高途乐公司 具有可重新配置透镜组件的相机
CN114365475B (zh) * 2019-07-18 2024-03-01 高途乐公司 具有可重新配置透镜组件的相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60261B2 (ja) 2018-07-25
US10495948B2 (en) 2019-12-03
WO2017068912A1 (ja) 2017-04-27
JPWO2017068912A1 (ja) 2018-07-26
US20180224720A1 (en) 2018-08-09
CN108139654B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9654A (zh) 镜头系统、辅助设备、通信方法及程序
CN108139652B (zh) 可换镜头、相机系统、通信方法及程序
US10962863B2 (en) Interchangeable lens, method of operating interchangeable lens, program, lens system, and camera system
CN103731595A (zh) 电子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JPWO2013099588A1 (ja)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カメラ本体、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ビジー信号制御方法
US9635235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20150030557A (ko) 렌즈 교환식 시스템 카메라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장치
CN103888646A (zh) 摄像设备和摄像设备的控制方法
US11533425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a priority category for objection detection
CN113364945A (zh) 电子装置、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JP2015108674A (ja) 撮像装置、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レン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7195513A (ja)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1985426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apable of performing line-of-sight input, control method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JP2009086035A (ja) 撮影装置
US10536614B2 (en) Lighting device that performs charge completion information notificatio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2010134176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方法
JP2006098547A (ja) カメラ装置、レンズフィルタ装置
JP6351394B2 (ja) 表示装置、通信システム、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DE102021132965A1 (de) Bildaufnahmevorrichtung, Steuerungsverfahren für eine Bildaufnahmevorrichtung und Speichermedium
JP2022080054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21069005A (ja)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21032979A (ja) 撮像装置
CN104519253A (zh) 摄像装置、摄像系统以及图像显示方法
JP2016032250A (ja) 光学機器、光学機器システム、および光学機器の制御方法
JP2007004007A (ja) 測距点選択方法が変更可能な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