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653B - 镜头系统、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记录介质及相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镜头系统、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记录介质及相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9653B
CN108139653B CN201680061173.1A CN201680061173A CN108139653B CN 108139653 B CN108139653 B CN 108139653B CN 201680061173 A CN201680061173 A CN 201680061173A CN 108139653 B CN108139653 B CN 1081396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uxiliary device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camera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11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9653A (zh
Inventor
潘毅
林淳司
菅原一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9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9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可换镜头、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程序、镜头系统及相机系统。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为能够通过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的可换镜头,其中,所述可换镜头具备:镜头侧通信部,与相机主体及辅助设备进行通信;辅助设备信息获取部,与辅助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可换镜头信息存储部,存储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及识别信息生成部,根据所获取的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所存储的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生成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镜头侧通信部将所生成的组合识别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

Description

镜头系统、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记录介质及相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换镜头、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程序、镜头系统及相机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通过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的可换镜头及这种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程序、包含可换镜头的镜头系统以及相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能够在相机主体上安装各种可换镜头的相机系统中,若将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主体上,则各种控制及校正用透镜数据下载到相机主体上,对已安装的可换镜头进行最优化的控制或校正。而且,在这种相机系统中,通过获得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等目的,在可换镜头或相机主体上安装辅助设备,在对应于这种辅助设备的相机系统中,在已安装的辅助设备上下载最优化的透镜数据。为了在这种相机系统中获得最适当的透镜数据,需要识别已安装的可换镜头或辅助设备。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相机系统中,为了切换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的通信路径,辅助设备从可换镜头获取透镜识别信息。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通信模块中,安装于电子设备的主体的通信模块上具备通过与主体的通信获取通信模块的型号及主体的序列号的获取构件及使用该型号及序列号生成固有的识别符号的生成构件,由此不用安装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在通信模块中生成固有的识别符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376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0729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将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主体的情况下,第一次将某种可换镜头安装于相机主体时,将透镜数据保存到相机主体中,之后为相同的透镜个体的情况下使用已保存的透镜数据,由此能够省略透镜数据的下载而缩短启动时间。
但是,由可换镜头和相机主体构成的相机系统中,如以往的技术那样,若使用可换镜头的识别信息来判断安装实绩,则将单体且有安装实绩的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一同安装于相机主体的情况下,与安装有辅助设备(由此透镜数据与可换镜头单体数据不同)无关,判断为“有安装实绩”而无法下载对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最优化的透镜数据。
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判别了可换镜头的种类(机种),但是可换镜头的特性因个体而存在偏差,因此仅由可换镜头的种类(机种)无法识别个体,也无法获得最适当的透镜数据。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使用通信模块的型号和电子设备主体的序列号生成了固有的识别符号,但是没有考虑到与电子设备主体一同使用的设备(此时为通信模块)的个体差。
如此,以往的技术无法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其结果,生成或获取相对于已安装的辅助设备最优化的透镜数据较难。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可换镜头、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程序、镜头系统及相机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能够通过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所述可换镜头具备:镜头侧通信部,与相机主体及辅助设备进行通信;辅助设备信息获取部,与辅助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可换镜头信息存储部,存储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及识别信息生成部,根据所获取的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与被存储的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生成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
所述镜头侧通信部将所生成的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相机主体。
在第1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中,根据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生成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因此考虑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差,能够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
第2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的第1方式中,识别信息生成部根据与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同的格式及数据大小生成所述组合识别信息。根据第2方式,组合识别信息的格式及数据大小与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的相同,因此可在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确保组合识别信息的适当性。
第3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的第1或第2方式中,还具备:透镜数据获取部,获取对应于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透镜数据,镜头侧通信部将组合识别信息和所获取的透镜数据建立关联而发送到相机主体。根据第3方式,明确了组合识别信息与透镜数据的对应。另外,第3方式中的透镜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可换镜头生成透镜数据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从相机主体或各种记录介质、网络等获取来进行。
第4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的第3方式中,辅助设备信息获取部获取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可换镜头信息存储部存储可换镜头的透镜数据,透镜数据获取部根据所获取的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和所存储的可换镜头的透镜数据,生成对应于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透镜数据。第4方式为可换镜头生成对应于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透镜数据的方式。另外,第4方式中,作为辅助设备的光学信息,能够列举例如焦距的变化率或光圈的变化程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第5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的从第1至第4方式中任一项中,镜头侧通信部通过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通信信号线与辅助设备进行通信。第5方式中,为了在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无需设置新的端子或通信信号线。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6方式所涉及的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为能够通过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的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所述工作方法包含:辅助设备信息获取工序,与辅助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识别信息生成工序,根据所获取的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生成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及识别信息发送工序,将所生成的组合识别信息发送到相机主体。根据第6方式,与第1方式相同地,考虑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差,能够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另外,第6方式中,可以设为还包含与从第2至第5方式相同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7方式所涉及的程序使能够通过辅助设备安装于相机主体的可换镜头执行第6方式所涉及的工作方法。根据第7方式,与第1及第6方式相同地,考虑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差,能够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第7方式所涉及的程序能够记录于各种半导体存储器或磁光记录介质等非暂时性记录介质而使用。另外,第7方式中,也可以还含有与从第2至第5方式相同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8方式所涉及的镜头系统,其具有:第1至第5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安装于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之间,其中,辅助设备具备:辅助设备侧通信部,与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及辅助设备信息存储部,存储有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辅助设备侧通信部将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发送到可换镜头。根据第8方式,与第1、第6、第7方式相同地,考虑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差,能够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
第9方式所涉及的镜头系统的第8方式中,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根据与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同的数据格式及数据大小来进行记述。根据第9方式,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根据与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同的格式及数据大小来进行记述,因此可确保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的个体识别信息的适当性及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之间的组合识别信息的适当性。
第10方式所涉及的镜头系统的第8或第9方式中,辅助设备信息存储部存储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辅助设备侧通信部将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发送到可换镜头。根据第10方式,能够进行可换镜头反映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的处理。另外,第10方式中,作为辅助设备的光学信息,能够列举例如焦距的变化率或光圈的变化程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第11方式所涉及的镜头系统的第8至第10方式的任一项中,辅助设备侧通信部通过相机主体与可换镜头之间的通信信号线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通信。根据第11方式,为了在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无需设置新的端子或通信信号线。
第12方式所涉及的镜头系统的第8至第11方式中任一项中,辅助设备具备增距镜片,所述增距镜片在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的状态下,使镜头系统的焦距长于可换镜头的焦距。第12方式为辅助设备方式的一例。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13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其具备:第8至第12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系统;及相机主体,安装有镜头系统,所述相机系统中,所述相机主体具备:透镜数据存储部,将镜头系统的组合识别信息和透镜数据建立关联而存储;镜头系统信息获取部,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对于安装于相机主体的镜头系统获取组合识别信息;判断部,根据所获取的组合识别信息,判断安装于相机主体的镜头系统的透镜数据是否存储于透镜数据存储部;及透镜数据获取部,判断为未存储有所安装的镜头系统的透镜数据的情况下,从可换镜头获取所安装的镜头系统的透镜数据。根据第13方式,与第1、第6、第7、第8方式相同地,考虑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差,能够正确地识别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
第14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第13方式中,相机主体记录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撮影图像时,与是否在相机主体上安装有辅助设备无关地将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记录到撮影图像的数据文件内。根据第14方式,能够识别用于获取撮影图像的可换镜头的个体。
发明效果
若使用本发明的可换镜头、可换镜头的工作方法、程序、镜头系统及相机系统,则能够正确地识别考虑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的个体差的可换镜头与辅助设备的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要部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中的通信信号线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中的通常时的启动序列的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机系统的通常时的启动序列中表示与组合识别信息(序列号)的生成有关的部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相对于可换镜头与远摄倍率镜的组合的序列号生成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相对于可换镜头与远摄倍率镜的组合的序列号生成的例子的表。
图9是表示ASCII码(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的一部分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中的辅助设备为远摄倍率镜(增距镜片)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中,辅助设备也可以为宽幅转换器(广角转换透镜)、安装适配器、防震适配器或宏扩展管。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远摄倍率镜”适当地省略为“增距镜”而记载。
图1、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10(相机系统)的外观的立体图、背面图,图3是表示摄像装置10的要部结构的框图。
如图1~图3所示,摄像装置10具备可换镜头100(可换镜头)、相机主体200(相机主体)及远摄倍率镜300(辅助设备)。远摄倍率镜300具备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图3)。可换镜头100具备可拆卸自如地安装于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的镜头卡口160(图3)。本例子中的可换镜头100为圆筒形状,在可换镜头100的基端侧端部形成有镜头卡口160。相机主体200具备可拆卸自如地安装远摄倍率镜300的基端侧卡口364(图3)的主体卡口260。本例子中的相机主体200为箱形,在该相机主体200的正面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主体卡口260。将可换镜头100的镜头卡口160安装于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将远摄倍率镜300的基端侧卡口364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主体卡口260,由此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可拆卸自如地安装于相机主体200。
另外,可换镜头100和远摄倍率镜300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镜头系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对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也能够将可换镜头100直接安装于相机主体200。
镜头卡口160、主体卡口260、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上设置有作为各自触点的多个端子。图1中,图示有主体卡口260的多个端子260a(主体侧端子)及末端侧卡口362的多个端子362a。若将镜头卡口160安装于末端侧卡口362,将基端侧卡口364安装于主体卡口260,则镜头卡口160、主体卡口26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的彼此的端子抵接而导通(图3及图4)。本例中,沿着可换镜头100的圆周方向,分别在主体卡口260、镜头卡口16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设置有多个端子。
在相机主体200的正面主要设置有光学取景器窗20。在相机主体200的上表面主要设置有快门释放按钮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
快门释放按钮22为用于输入摄像开启命令的操作机构,由所谓包括“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构成。摄像装置10中,通过半按(按压到行程中途为止的操作)快门释放按钮22来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通过从半按到进一步按压的全按(全行程按压操作)来输出S2开启状态信号,若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则执行自动调焦(Automatic Focus:AF处理)及自动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AE处理)等撮影准备处理,若输出S2开启状态信号,则执行撮影处理。此外,在动画摄影模式下,通过全按快门释放按钮22来启动动画记录模式。
另外,快门释放按钮22并不限于包括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方式,也可以通过1次操作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及S2开启状态信号,也可以通过分别设置独立的开关来输出S1开启状态信号或S2开启状态信号。此外,在以触摸屏等进行操作命令的方式中,操作机构也可以通过触摸显示在触摸屏的画面上的与操作命令对应的区域来输出操作命令。在本发明中,只要可指示摄影准备处理或摄影处理,则操作机构的形式并不限于这些。此外,也可以通过对1个操作机构发出的操作命令来连续执行摄影准备处理和摄影处理。
用户通过快门速度转盘23来调节快门速度,并通过曝光校正转盘24校正曝光。
图2为摄像装置10的背面图。如图2所示,在相机主体200的背面主要设置有显示器216、光学取景器的目镜部26、菜单/确认(MENU/OK)键27、十字键28、播放按钮29等。
显示器216显示即时预览图像,按住播放按钮29,则显示拍摄到的图像,或显示拍摄到的动画。而且,在获取或更新可换镜头100或远摄倍率镜300的数据时,显示器216适当地显示向用户要求指示输入或确认的信息。
并且,用户能够利用菜单/确认键27及十字键28来进行摄像装置10的各种设定。例如,用户利用菜单/确认键27及十字键28,能够进行是否执行静止图撮影模式与动画摄影模式的切换或特定的图像处理(点像复原处理等分辨率增强处理)或者可换镜头100或远摄倍率镜300的数据获取或更新的设定。
图3是表示摄像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可换镜头的结构>
可换镜头100具备撮影光学系统102(变焦透镜104、聚焦透镜106及光圈108)、变焦透镜控制部114、聚焦透镜控制部116、光圈控制部118、镜头侧CPU(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Processing Unit)120(辅助设备信息获取部、识别信息生成部、透镜数据获取部)、闪光灯ROM(Flash Read Only Memory:闪存只读存储器)126(可换镜头信息存储部)、镜头侧通信部150(镜头侧通信部)及镜头卡口160。镜头侧MC(Micro Computer:微型计算机)152包含镜头侧CPU120、闪光灯ROM126及镜头侧通信部150而构成。
摄影光学系统102具有变焦透镜104、聚焦透镜106及光圈108。变焦透镜控制部114按照来自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变焦透镜104的位置。聚焦透镜控制部116按照来自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聚焦透镜106的位置。光圈控制部118按照来自镜头侧CPU120的指令控制光圈108的开口面积。
镜头侧CPU120为可换镜头100的CPU(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内置有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24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22。
闪光灯ROM126为存储从相机主体200下载或通过记录介质或网络来获取的可换镜头100的固件或透镜数据、可换镜头100的序列号(个体识别信息)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镜头侧CPU120按照存储于ROM124或闪光灯ROM126中的控制程序(固件),以RAM122为工作区域来控制可换镜头100的各部。
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镜头侧通信部150通过设置于镜头卡口160的多个信号端子进行与相机主体2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通信。
<相机主体的结构>
相机主体200具备成像元件201、成像元件控制部202、模拟信号处理部203、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部204、图像输入控制器205、数字信号处理部206、RAM207、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媒体控制部210、存储卡212、显示控制部214、显示器216、主体侧CPU220(镜头系统信息获取部、判断部、透镜数据获取部)、操作部222、时钟部224、闪光灯ROM226(透镜数据存储部)、ROM228、AF(Automatic Focus:自动对焦控制)检测部230、AE/AWB(Automatic Exposure/Automatic White Balance: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检测部232、电源控制部240、电池242、主体侧通信部250及主体卡口260。主体侧MC(Micro Computer)252包含主体侧CPU220、RAM207、ROM228、闪光灯ROM226及主体侧通信部250而构成。另外,图3中成像元件201设置于相机主体200,但并不限于此。成像元件201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可换镜头100的内部。
成像元件201由拍摄被摄物的成像传感器构成。通过可换镜头100的摄影光学系统102而成像于成像元件201的受光面上的被摄物的光学像通过成像元件201而转换成电信号。作为成像元件201的例,可列举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图像传感器或、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型图像传感器。
成像元件控制部202按照主体侧CPU220的指令控制成像元件201的摄像定时、曝光时间等。
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对通过成像元件201拍摄被摄物而获得的模拟图像信号实施各种模拟信号处理。本例子中的模拟信号处理部203包含采样保持电路、色分离电路、增益调整电路等而构成。
A/D转换部204将从模拟信号处理部203输出的模拟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图像输入控制器205将从A/D转换部204输出的数字图像信号作为图像数据临时存储于RAM207。另外,在成像元件201为CMOS型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A/D转换部204大多内置于成像元件201内。另外,由上述模拟信号处理部203、A/D转换部204及图像输入控制器205构成AFE(Analog Front End:模拟前端)。
数字信号处理部206对存储在RAM207的图像数据实施各种数字信号处理。本例的数字信号处理部206包含亮度及色差信号生成电路、伽马校正电路、锐度校正电路、反差校正电路、白平衡校正电路、分辨率增强处理电路(点像复原处理电路)等而构成。
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对存储在RAM207的非压缩图像数据实施压缩处理。此外,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对压缩的图像数据实施扩展处理。
媒体控制部210进行将通过压缩扩展处理部208压缩的图像数据记录于存储卡212的控制。此外,媒体控制部210进行从存储卡212读取压缩的图像数据的控制。
显示控制部214进行将存储在RAM207的非压缩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器216的控制。显示器216能够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
在显示器216显示即时预览图像的情况下,通过数字信号处理部206连续生成的数字图像信号临时存储于RAM207。显示控制部214将临时存储于该RAM207的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显示用信号形式,从而依次输出到显示器216。由此,在显示器216实时显示摄像图像,能够一边将显示器216用作电子取景器一边用其进行摄影。
在进行被摄物的摄像及被摄物的图像记录的情况下,通过半按快门释放按钮22,在主体侧CPU220的控制下进行AE控制及AF控制,并通过全按来进行摄影。通过摄像获取的图像在压缩扩展处理部208中以规定的压缩格式(例如,静止图为JPEG(Joint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形式、动画为H264等)被压缩。被压缩的图像数据被作成附加摄影日期和时间和摄影条件等所需附属信息的图像文件之后,经由媒体控制部210存储到存储卡212。
主体侧CPU220统一控制摄像装置10的整体的工作。另外,主体侧CPU220构成判定是否在主体卡口260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安装判定部。
操作部222包含图1所示的快门释放按钮22、快门速度转盘23、曝光校正转盘24、图2所示的菜单/确认键27、十字键28及播放按钮29而构成。主体侧CPU220根据来自操作部222等的输入控制摄像装置10的各部。
计时部224作为计时器根据来自主体侧CPU220的指令计时。此外,计时部224作为日历测定当前的日期和时间。
闪光灯ROM226为能够读取及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并存储在各种设定信息或透镜数据、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个体识别信息及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等。
ROM228中存储有主体侧CPU220所执行的控制程序和进行控制时所需的各种数据。主体侧CPU220按照存储在ROM228的控制程序以RAM207为工作区域控制摄像装置10的各部。
AF检测部230根据数字图像信号计算AF(自动对焦)控制所需的数值。是所谓的对比度AF时,例如计算规定的AF区域内的G(绿色)像素的信号的高频成分的累计值(焦点评价值)。主体侧CPU220将聚焦透镜106移动到该焦点评价值成为极大的位置。另外,AF并不限于对比度AF。例如也可以进行相位差式的AF。
AE/AWB检测部232根据数字图像信号计算AE(自动曝光)控制及AWB(自动白平衡)控制所需的数值。主体侧CPU220根据由AE/AWB检测部232获得的数值计算被摄物的明度(被摄物亮度),并根据规定的程序线图确定光圈信息(F值)和快门速度。
电源控制部240按照主体侧CPU220的指令将由电池242供给的电源电压提供给相机主体200的各部。另外,电源控制部24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通过主体卡口260、镜头卡口160、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将由电池242供给的电源电压提供给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各部。
透镜电源开关244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通过主体卡口260、镜头卡口160、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进行提供给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电源电压的开启状态及关闭状态的切换和电平的切换。
主体侧通信部250根据主体侧CPU220的指令,在与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通信部150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通信)。另一方面,镜头侧通信部150根据镜头侧CPU120的指令,在相机主体200的主体侧通信部25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增距镜侧通信部350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通信)。
<远摄倍率镜的结构>
远摄倍率镜300(辅助设备)具备增距镜片302、增距镜侧CPU320、闪光灯ROM326(辅助设备信息存储部)、增距镜侧通信部350(辅助设备侧通信部)、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增距镜侧MC(Micro Computer)352包含增距镜侧CPU320、闪光灯ROM326及增距镜侧通信部350而构成。
在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和远摄倍率镜300的状态下,增距镜片302为使焦距长于可换镜头100单体中的焦距的镜片(或者镜片组)。焦距的变化率能够采用1.4倍、2倍等值。
增距镜侧CPU320为远摄倍率镜300的CPU(中央处理装置),内置有RAM322及ROM324。
闪光灯ROM326为存储远摄倍率镜300的固件或光学特性(例如,焦距的放大倍率或光圈的变化程度)的数据、序列号(个体识别信息)等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增距镜侧CPU320根据存储于ROM324或闪光灯ROM326的控制程序(固件),将RAM322作为工作区域,控制增距镜侧通信部350。
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增距镜侧通信部350通过分别设置于镜头卡口160及末端侧卡口362的多个信号端子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通信。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远摄倍率镜300与相机主体200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而是进行接收来自相机主体200的要求指令的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收发。
<通过端子的通信>
图4是表示主体卡口260及镜头卡口160与这些周边部及远摄倍率镜300中的关联部分的说明图。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主体卡口260的多个端子260a(本例中为图4的符号“B01”~“B10”的10个端子)分别抵接于远摄倍率镜300的基端侧卡口364的多个端子,镜头卡口160的多个端子(本例中为图4的符号“L01”~“L10”的10个端子)分别抵接于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的多个端子362a(图1)。
<相机主体-可换镜头之间通信>
上述结构中,以下对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进行说明。其中,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中,通过设置于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的多个端子收发信号,但是增距镜侧CPU320或增距镜侧通信部350和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的收发的控制无关,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地省略远摄倍率镜300及与其端子相关的说明。其中,以下的说明中,将信号端子适当地标记为“端子”。例如,有时将后述的INTR_BUSY信号端子标记为“INTR_BUSY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1端子B01(+5V端子)为用于从相机主体200向可换镜头100提供电池242的+5V电压的第1主体侧电源端子,通过透镜电源开关244与电源控制部240及电池242连接。
主体卡口260的第2端子B02(+3.3V端子)为用于从相机主体200向可换镜头100提供电池242的+3.3V电压的第2主体侧电源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3端子B03(GND(Ground:接地)端子)及第4端子B04(DGND(Digital Ground:数字接地)端子)为用于从相机主体200向可换镜头100提供0V(接地电压)的主体侧接地端子。第3端子B03及第4端子B04与相机主体200的接地连接。
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Lens Detection:检测透镜)端子)如后述详细说明,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检测专用的主体侧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6端子B06~第10端子B10为用于与可换镜头100收发信号的多个主体侧信号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6端子B06(INTR_BUSY信号端子)为用于通知是否为可换镜头100或相机主体200的特定的动作期间中的主体侧忙碌信号端子(Inter Busy信号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7端子B07(VSYNC信号端子)为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的垂直同步用主体侧信号端子(Vertical Synchronization(垂直同步)信号端子)。
主体卡口260的第8端子B08(SCK信号端子)、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及第10端子B10(MISO信号端子)为用于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串行通信的主体侧通信信号端子。SCK(System Clock)信号为由主相机主体200提供给从属可换镜头100的时钟信号。MOSI(Master Out/Slave In:主出/从入)信号从主相机主体200输出,且向从属可换镜头100输入的信号。MISO(Master In/Slave Out:主入/从出)信号为从从属可换镜头100输出,且向主相机主体200输入的信号。
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Lens Detection)端子)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检测专用的主体侧端子。本例中,以高电平(High电平:高电位)表示主体卡口260的LENS_DET(Lens Detection)端子和镜头卡口160的LENS_DET端子(第5端子L05)为非抵接状态(未安装状态),以低电平(Low电平:低电位)表示主体卡口260的LENS_DET端子和镜头卡口160的LENS_DET端子为(通过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抵接状态(安装状态)。
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通过第1上拉电阻R1与电源控制部240及电池242(图3)连接。另外,在主体卡口260的信号收发(通信)用多个信号端子(第6端子B06~第10端子B10)中,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通过第2上拉电阻R2及透镜电源开关244与电池242连接。
第2上拉电阻R2与镜头电源开关244连接,在镜头电源开关244关闭的状态(未接通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的状态)下,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没有被上拉。在镜头电源开关244通过主体侧CPU220而被开启的状态(接通可换镜头100的电源的状态)下,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被上拉。即,仅通过开启相机主体200的电源开关,可换镜头100的第9端子L09(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不会成为高电平,只有通过主体侧CPU220开启镜头电源开关244,才会使可换镜头100的第9端子L09(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成为高电平。由此,防止可换镜头100侧的镜头侧MC152的误动作。
相机主体200的主体侧CPU220在接通通过主体卡口260的主体侧电源端子的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预电源(图5的步骤S200)之前,仅将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设为判定对象,判定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是否为低电平,在该判定中,LENS_DET端子为低电平的情况下,接通通过主体卡口260的主体侧电源端子的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预电源之后,判定LENS_DET端子及非通信时的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这双方是否为低电平(图5的步骤S202)。
镜头卡口160的第5端子L05(LENS_DET端子)与接地(GND端子及DGND端子)连接。另外,镜头卡口160的多个信号端子(第6端子L06~第10端子L10)中,第9端子L09(MOSI信号端子)通过相对于第2上拉电阻R2充分小的电阻值的下拉电阻R3与地线连接。
主体侧CPU220作为安装判定部并根据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的电压(高电平/低电平)和处于非通信状态时的特定的主体侧信号端子(本例中为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高电平/低电平),进行镜头卡口16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及基端侧卡口364是否安装于主体卡口260的判定(即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是否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判定)。主体侧CPU220中,具体而言,相机主体20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的电压及处于非通信状态时的第9端子B09(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这双方为低电平时,判定为在主体卡口260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图5的步骤S202)。
此外,镜头侧CPU120也可以根据镜头卡口160的第5端子L05(LENS_DET端子)的电压和处于非通信状态时的特定镜头侧信号端子(本例中为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判定镜头卡口160有无安装于主体卡口260(即可换镜头100有无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判定)。此时,镜头侧CPU120中,具体而言,可换镜头100的LENS_DET端子的电压及非通信时的MOSI信号端子的电压这双方为低电平时,判定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主体卡口260。
主体侧CPU220中,若判定为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主体卡口260之后,则向可换镜头100接通本电源(图5的步骤S204)。
主体侧MC252具有用于检测主体卡口260的第6端子B06(INTR_BUSY信号端子)的电位的变化(高电平/低电平)的端子、用于向主体卡口260的第7端子B07(VSYNC信号端子)提供同步信号的端子、用于使用了主体卡口260的第8端子B08~第10端子B10(以下也称为“通信信号端子”)的串行通信的接口(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用于检测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的电位的变化(高电平/低电平)的端子、用于更新可换镜头100的固件的端子。
镜头侧MC152具有用于检测镜头卡口160的第6端子L06(INTR_BUSY信号端子)的电位的变化(高电平/低电平)的端子、用于使用了镜头卡口160的第8端子L08~第10端子L10(通信信号端子)的串行通信的接口(SPI)、用于更新可换镜头100的固件的端子。
<可换镜头-远摄倍率镜之间的通信>
接着,对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之间的通信进行说明。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之间的通信通过可换镜头100为主体并将远摄倍率镜300设为从属的双线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方式进行。
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状态下,远摄倍率镜300的末端侧卡口362的10个端子362a分别抵接于可换镜头100的第1端子L01~第10端子L10,基端侧卡口364的10个端子分别抵接于相机主体200的第1端子B01~第10端子B10。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之间的通信信号线通过这些端子与可换镜头100的通信信号线连结。
具体而言,预电源接通信号及本电源接通信号、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安装检测信号(LENS_DET信号)、通用双向中断信号(INTR_BUSY信号)、双线UART接收信号(MOSI信号)、双线UART发送信号(MISO信号)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固件更新时的替换模式选择信号(VSYNC)的信号线分别与可换镜头100与相机主体200的通信信号线连结。
关于LENS_DET信号,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时为低电平(低电位),未安装时为高电平(高电位)。远摄倍率镜300从可换镜头100接收信号时使用MOSI信号,远摄倍率镜300向可换镜头100发送信号时使用MISO信号。这些信号的电压电平均为+3.3V。
其中,远摄倍率镜300在与相机主体200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而接收了来自相机主体200的要求指令的可换镜头100进行与远摄倍率镜300的收发。
<通常的启动序列>
接着,参考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0中的通常的启动序列(不是更新(更新)远摄倍率镜300的固件的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
若设置于相机主体200的操作部222的未图示的电源开关为开启,则主体侧CPU220如上述那样判定主体卡口260的第5端子B05(LENS_DET端子)是否为低电平,之后,向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接通预电源(步骤S200)。另外,此时,主体侧CPU220将VSYNC信号设定为高电平,镜头侧CPU120将INTR_BUSY信号设定为高电平。另外,接通预电源时,VSYNC信号为高电平,但是该时刻不进行相机主体200的后述的端子的设定,因此来自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信号不会被识别成信号(被无效化)。
上述判定中,LENS_DET端子为低电平的情况下,主体侧CPU220通过步骤S200接通预电源之后,检测LENS_DET端子及非通信时的MOSI信号端子的信号电平,双方的信号为低电平时,判定在主体卡口260上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步骤S202),并提供本电源(步骤S204)。
若通过步骤S200接通预电源,则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CPU120启动镜头系统(步骤S100)并判定透镜启动的初始化(步骤S102),进行UART通信的设定(步骤S104)。另一方面,若接通预电源,则远摄倍率镜300的增距镜侧CPU320启动远摄倍率镜300的系统(步骤S300),进行UART通信的设定(步骤S302)。
若结束步骤S104及S302的处理,则镜头侧CPU120对远摄倍率镜300发送增距镜识别信息(包含作为远摄倍率镜300的个体识别信息的序列号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光学特性的数据)的获取要求(步骤S106:辅助设备信息获取工序)。光学特性的数据包含焦距的变倍率,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包含光圈值(F值)的变化率等数据。若镜头侧CPU120从远摄倍率镜300接收增距镜识别信息(步骤S304:辅助设备信息获取工序)直至超时为止,则在之后,镜头侧CPU120生成(获取)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组合序列号)及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透镜数据。
若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CPU120通过步骤S304接收增距镜识别信息,则根据VSYNC端子的输出电平进行是否继续向远摄倍率镜300的访问的判定(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步骤S108)。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中,VSYNC端子为低电平的情况下,判定为继续增距镜访问,VSYNC端子为高电平的情况下,判定为结束增距镜访问。图5所示的通常的启动序列(不进行远摄倍率镜300的固件更新的情况)中,VSYNC信号设定为高电平,因此判定为不继续增距镜访问。
接着,可换镜头100向距镜300发送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要求(步骤S110),远摄倍率镜300回复对增距镜动作模式获取要求的响应(步骤S306)。其中,增距镜动作模式中,存在通常动作模式、固件更新模式(FWUP日期模式)、待机模式等,限制对每个动作模式能够发送的指令。例如,通常动作模式接收增距镜结束指令,但是FWUP日期模式不接收增距镜结束指令,另外,待机模式为不接收所有指令的动作模式。
图5所示的启动序列为不进行远摄倍率镜300的固件更新的通常动作模式,镜头侧CPU120对远摄倍率镜300发送增距镜结束要求(增距镜结束指令)(步骤S112)。若增距镜侧CPU320接收增距镜结束要求,则进行增距镜系统的结束处理并将远摄倍率镜300设定为待机模式(步骤S308)、向可换镜头100回复增距镜结束响应(步骤S310)、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而成为睡眠状态(步骤S312)。
若镜头侧CPU120接收增距镜结束响应,则进行UART通信的停止处理及SPI通信的开始处理(步骤S114),将INTR_BUSY信号设为低电平(步骤S116:透镜初始化结束通知中断信号)。接收此,在相机主体200与可换镜头100之间进行通常的透镜初始化处理(相机主体200的通信端子设定及可换镜头100的初始位置驱动、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透镜数据的获取要求及响应等)(步骤S206)。
<组合的序列号的生成>
接着,对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序列号的生成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摄像装置10(相机系统)的启动序列中与序列号生成有关的处理的流程图。另外,图6中,步骤S402~S408为止为可换镜头100中的处理,S410~S414为止为相机主体200中的处理。
若开始相机启动处理,则可换镜头100的镜头侧CPU120进行远摄倍率镜的安装检测(步骤S402)。该安装检测中,在对增距镜识别信息的获取要求(图5的步骤S106)直至超时为止有响应(图5的步骤S304)的情况下,判断为“安装有远摄倍率镜300”。
判断为“安装有远摄倍率镜300”的情况(步骤S404中为“是”)下,获取包含于接收的增距镜识别信息内的远摄倍率镜300的序列号(步骤S406),生成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组合识别信息),并发送到相机主体200(步骤S408:识别信息生成工序,识别信息发送工序)。对步骤S408中的序列号生成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后述。另一方面,判断为“未安装远摄倍率镜300”的情况(步骤S404中为“否”)下,跳过步骤S406及S408的处理并进入步骤S410。
其中,步骤S406与S408之间进行增距镜访问继续判定(图5的步骤S108),接着步骤S408而生成对远摄倍率镜300最优化的透镜数据。
步骤S410中,相机主体200的主体侧CPU220与可换镜头100进行通信,获取包含序列号的透镜产品信息。该步骤S410的处理在“通常透镜初始化处理”(图5的步骤S206)期间进行,在相机主体200中仅安装有可换镜头100的情况下,获取可换镜头100本身的序列号,安装有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情况下,获得通过步骤S408生成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组合识别信息)。
若通过步骤S410获取可换镜头100本身或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则根据所获取的序列号,判断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镜头系统)的安装实绩的有无(步骤S412)。具有安装实绩的情况(步骤S412中为“是”)下,已经获取及存储透镜数据,因此结束处理,无安装实绩的情况(步骤S412中为“否”)下,没有获取及存储透镜数据,因此对可换镜头100要求透镜数据(安装有远摄倍率镜300的情况下为对远摄倍率镜300最优化的透镜数据),并进行下载(步骤S414)。另外,步骤S414中的透镜数据的要求及下载在图5的步骤S206(通常透镜初始化处理)期间进行。
可换镜头100具有以单体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情况和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的情况。因此,若仅通过可换镜头100的个体识别信息(序列号)进行安装实绩的判断,则即使在“可换镜头100单体中具有安装实绩,但是在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中不存在安装实绩”情况下,也判断为“具有安装实绩”,从而无法获取对远摄倍率镜300最优化的透镜数据。但是,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生成“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因此即使在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的情况下,也能够正确地判断安装实绩,并能够获取对远摄倍率镜300最优化的适当的透镜数据。另外,通过“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之类的1个序号,能够识别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并且可换镜头100和远摄倍率镜300也存储各自的序列号即可。
而且,关于“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如后述详细内容那样,根据与可换镜头100的序列号相同的数据格式及数据大小生成,因此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时,也可确保序列号的适当性。
<组合的序列号生成的具体例>
接着,参考图7至图9,对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序列号生成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序列号生成的处理的流程图,其详细地表示图6的步骤S408的处理。而且,图8是表示序列号的样品的图,而且,图9是表示ASCII码的一部分的表。另外,图8中,第1行的数字0~7表示序列号的0字节~7字节。
本实施方式中,可换镜头100单体中的序列号为由数字及字母的大文字构成的8字节的数据,具体的值如图8的第2行所示那样,为“48P10058”。相同地,远摄倍率镜300单体的序列号也为由数字及字母的大文字构成的8字节的数据,具体的值为“55P20045”。如图8、图9所示,这些序列号能够通过ASCII码显现。
若开始序列号生成的处理,则将处理对象的字节(第i字节)初始化为第0字节(步骤S500),加算可换镜头100的序列号(L_ID[i])的第i字节的ASCII码和远摄倍率镜300的序列号(T_ID[i])的第i字节的ASCII码,并将加算结果设为LTID_temp(步骤S502)。图8的例中,序列号的第0字节分别为4、5,ASCII码为52、53(10进制标记的情况),因此加算结果(L_ID[i]+T_ID[i])为105。
接着,判断加算结果(LTID_temp)是否大于138(步骤S504),大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506,小的情况下进入到步骤S508。本实施方式中,可换镜头100、远摄倍率镜300的序列号通过数字及字母大文字来构成,因此作为ASCII码为48~57与65~90的范围(10进制标记的情况),加算结果为96(0+0的情况)~180(Z+Z的情况)的范围。该范围的平均(=(96+180)/2)为138,如以下说明,根据上述加算结果是否大于138,将组合的序列号的i字节设为字母的大文字或小文字。
图8的例中,步骤S502中的加算结果为105且小于138,因此步骤S504的判断为“否”而进入步骤S508,对加算结果除以25的余数(图7中标记为“LTID_temp%25”)加算0×61(16进制标记;10进制标记中为97),并设为表示组合的序列号的第i字节的ASCII码(LTID[i])(步骤S510)。上述“0×61”(16进制标记)为表示小文字的字母“a”的ASCII码,LTID[i]根据上述余数(LTID_temp%25)的值为97~122(对应于字母小文字)。
图8的例中,步骤S502中的加算结果为105,将其除以25的余数为5,因此对其加算97(0×61),则为102(0×66)。即,组合的序列号的第0字节为“f”(字母小文字)。
如此,若序列号的第0字节被确定,则增加i的值(步骤S512),对于到第7字节为止(步骤S514中为“是”的期间)反复步骤S512为止的处理。图8的例中,组合的序列号为“fkMbzalq”。
其中,步骤S502中的加算结果大于138的情况下,步骤S504的判断被工序而进入步骤S506,将加算结果除以25的余数加算0×41(16进制标记;10进制标记中为65),设为表示组合的序列号的第i字节的ASCII码(LTID[i])(步骤S510)。上述“0×41”(16进制标记)为表示大文字的字母“A”的ASCII码,LTID[i]根据上述余数(LTID_temp%25)的值为65~90(字母的大文字A~Z的范围)。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为由字母(大文字或小文字)构成的8字节的数据,并能够通过ASCII码来显现。即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为与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序列号相同的数据格式及数据大小(通过ASCII码显现的8字节的数据),因此可换镜头100通过远摄倍率镜300安装于相机主体200时,也可确保序列号的适当性。而且,相对于可换镜头100及远摄倍率镜300的序列号由数字及字母大文字构成,组合的固有的序列号由字母的大文字或小文字构成,因此序列号也不会重复。
<相机主体中的处理>
关于可换镜头100与远摄倍率镜300的组合,若生成固有的序列号(组合识别信息)及透镜数据,则组合识别信息和透镜数据建立关联而发送到相机主体200,并记录于闪光灯ROM226中。由此能够把握组合识别信息与透镜数据的对应关系。另外,若通过摄像装置10对被摄体进行拍摄而获取撮影图像,则相机主体200记录撮影图像时,将可换镜头100的序列号(个体识别信息)记录于撮影图像的数据文件内。例如在Exif(Exchangeable imagefile:可交换图像文件)形式的文件的页眉部分中记录可换镜头100的序列号。因此,根据参考撮影图像的数据文件,能够把握使用哪种可换镜头100来获取了撮影图像。
以上,对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符号说明
100-可换镜头,120-镜头侧CPU,150-镜头侧通信部,160-镜头卡口,200-相机主体,220-主体侧CPU,250-主体侧通信部,260-主体卡口,300-远摄倍率镜,320-增距镜侧CPU,350-增距镜侧通信部,362-末端侧卡口,364-基端侧卡口。

Claims (12)

1.一种镜头系统,其具有:
可换镜头;及
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之间,
所述辅助设备具备:
辅助设备侧通信部,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通信;及
辅助设备信息存储部,存储有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
所述辅助设备侧通信部将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发送到所述可换镜头,
所述可换镜头具备:
镜头侧通信部,与所述相机主体及所述辅助设备进行通信;
辅助设备信息获取部,与所述辅助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
可换镜头信息存储部,存储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及
识别信息生成部,根据所获取的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与被存储的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生成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
所述镜头侧通信部将所生成的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相机主体,
所述相机主体通过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判断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的所述可换镜头以及所述辅助设备有无安装实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识别信息生成部根据与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同的格式及数据大小生成所述组合识别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还具备:
透镜数据获取部,获取对应于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的组合的透镜数据,
所述镜头侧通信部将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和所获取的所述透镜数据建立关联而发送到所述相机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信息获取部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
所述可换镜头信息存储部存储所述可换镜头的透镜数据,
所述透镜数据获取部根据所获取的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和被存储的所述可换镜头的透镜数据,生成对应于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的所述组合的透镜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镜头侧通信部通过所述相机主体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通信信号线与所述辅助设备进行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根据与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相同的数据格式及数据大小来进行记述。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侧通信部通过所述相机主体与所述可换镜头之间的通信信号线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镜头系统,其中,
所述辅助设备具备增距镜片,所述增距镜片在所述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的状态下,使所述镜头系统的焦距长于所述可换镜头的焦距。
9.一种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所述镜头系统具有: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之间,所述工作方法包含:
所述辅助设备将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发送到所述可换镜头的工序;
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进行通信并获取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的辅助设备信息获取工序;
所述可换镜头根据所获取的所述辅助设备的个体识别信息和所述辅助设备的光学特性的信息、以及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生成所述可换镜头与所述辅助设备的组合的固有信息即组合识别信息的识别信息生成工序;及
所述可换镜头将所生成的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发送到所述相机主体的识别信息发送工序,所述相机主体通过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判断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的所述可换镜头以及所述辅助设备有无安装实绩。
10.一种记录介质,是记录有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镜头系统执行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作方法,所述镜头系统具有:可换镜头;及辅助设备,安装于所述可换镜头与相机主体之间。
11.一种相机系统,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镜头系统;及
相机主体,安装有所述镜头系统,所述相机系统中,
所述相机主体具备:
透镜数据存储部,将镜头系统的组合识别信息和透镜数据建立关联而存储;
镜头系统信息获取部,与所述可换镜头进行通信,针对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的镜头系统获取所述组合识别信息;
判断部,根据所获取的所述组合识别信息,判断安装于所述相机主体的镜头系统的透镜数据是否存储于所述透镜数据存储部;及
透镜数据获取部,判断为未存储有所安装的所述镜头系统的透镜数据的情况下,从所述可换镜头获取所安装的所述镜头系统的透镜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系统,其中,
所述相机主体记录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撮影图像时,与是否在所述相机主体上安装有所述辅助设备无关地将所述可换镜头的个体识别信息记录到所述撮影图像的数据文件内。
CN201680061173.1A 2015-10-20 2016-09-21 镜头系统、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记录介质及相机系统 Active CN108139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6717 2015-10-20
JP2015-206717 2015-10-20
PCT/JP2016/077827 WO2017068906A1 (ja) 2015-10-20 2016-09-21 交換レンズ、交換レンズの作動方法、プログラム、レンズ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653A CN108139653A (zh) 2018-06-08
CN108139653B true CN108139653B (zh) 2020-08-11

Family

ID=58557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1173.1A Active CN108139653B (zh) 2015-10-20 2016-09-21 镜头系统、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记录介质及相机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62863B2 (zh)
JP (3) JP6363306B2 (zh)
CN (1) CN108139653B (zh)
WO (1) WO20170689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1947B2 (ja) 2016-03-31 2018-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DE112017006941B4 (de) * 2017-01-27 2022-07-28 Fujifilm Corporation Kamerasystem mit Wechselobjektiv, Wechselobjektiv, Kamera und Leistungszuführungsverfahren eines Kamerasystems
CN116193247A (zh) * 2018-06-28 2023-05-30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配件设备及其通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7443034B2 (ja) * 2019-11-29 2024-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アクセサリ、およ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JP2022016903A (ja) 2020-07-13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交換レンズ及びアクセサリ
JP7208203B2 (ja) * 2020-09-16 2023-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中間アクセサリ装置、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009570A (ja) * 2021-07-07 2023-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撮像装置本体、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479025B1 (ja) 2023-09-05 2024-05-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1392A (ja) * 2004-12-16 2006-06-29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カメラ本体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CN101285986A (zh) * 2007-04-11 2008-10-15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
US20110229115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body, interchangeable lens,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writing information
CN102890392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49939A (ja) 1984-12-24 1986-07-08 Minolta Camera Co Ltd カメラの中間アクセサリ
JP2526940B2 (ja) 1987-11-25 1996-08-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影レンズ
JPH0627515A (ja) * 1992-07-07 1994-02-04 Nikon Corp 中間アクセサリシステム
JP2769524B2 (ja) 1994-05-09 1998-06-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5072908A (ja) 2003-08-22 2005-03-17 Sony Corp 通信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識別符号の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243893B2 (ja) 2008-08-26 2013-07-24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JP2010226666A (ja) 2009-03-25 2010-10-07 Nikon Corp 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撮影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43045B2 (ja) 2009-04-30 2014-03-19 株式会社シグマ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構成する交換レンズ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JP5208169B2 (ja) 2010-08-06 2013-06-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866914B2 (ja) * 2011-07-22 2016-02-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ボディ、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3064774A (ja) 2011-09-15 2013-04-11 Nikon Corp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5055658A (ja) * 2013-09-10 2015-03-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撮影レンズ、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撮影レンズ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576341B2 (en) 2013-10-30 2017-02-21 Ricoh Imaging Company, Ltd. Image-processing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e-processing method
JP6337441B2 (ja) * 2013-10-30 2018-06-06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JP6296854B2 (ja) * 2014-03-26 2018-03-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71392A (ja) * 2004-12-16 2006-06-29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の中間アクセサリ、カメラ本体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CN101285986A (zh) * 2007-04-11 2008-10-15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
US20110229115A1 (en) * 2010-03-17 2011-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body, interchangeable lens, accessory, camera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writing information
CN102890392A (zh) * 2011-07-22 2013-01-23 株式会社尼康 适配器、照相机系统及适配器控制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653A (zh) 2018-06-08
JP6363306B2 (ja) 2018-07-25
JP2019204110A (ja) 2019-11-28
WO2017068906A1 (ja) 2017-04-27
JP2018156115A (ja) 2018-10-04
JP6825052B2 (ja) 2021-02-03
JP6561175B2 (ja) 2019-08-14
US20180224721A1 (en) 2018-08-09
US10962863B2 (en) 2021-03-30
JPWO2017068906A1 (ja)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9652B (zh) 可换镜头、相机系统、通信方法及程序
CN108139653B (zh) 镜头系统、镜头系统的工作方法、记录介质及相机系统
US10495948B2 (en) Lens system, accessor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JP5965553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本体、交換レンズ及び通信方法
JP5638706B2 (ja)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カメラ本体及びレンズ装着判定方法
JP527630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WO2013099588A1 (ja)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カメラ本体、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ビジー信号制御方法
US8345142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5604014B2 (ja) カメラ本体、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及びレンズ装着判定方法
JP3957147B2 (ja) 合焦装置
JPH04280239A (ja) 交換レンズ式カメラ装置
WO2013183334A1 (ja) 撮像装置
US10536614B2 (en) Lighting device that performs charge completion information notificatio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14640759A (zh)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2006098547A (ja) カメラ装置、レンズフィルタ装置
JP2013235195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影範囲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0219710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該カメラ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19121859A (ja) 光学機器
JP2011041174A (ja) ミラーアップ撮影可能な撮影装置
JP2006237962A (ja) 撮影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2007004007A (ja) 測距点選択方法が変更可能な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