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1722A - 稳定器衬套 - Google Patents

稳定器衬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1722A
CN108071722A CN201710948070.3A CN201710948070A CN108071722A CN 108071722 A CN108071722 A CN 108071722A CN 201710948070 A CN201710948070 A CN 201710948070A CN 108071722 A CN108071722 A CN 1080717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tual plane
liner body
lining
stabiliser bar
inn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480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1722B (zh
Inventor
才原义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717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17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17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17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1/00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60G21/02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 B60G21/04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 B60G21/05Interconnection systems for two or more resiliently-suspended wheels, e.g. for stabilising a vehicle body with respect to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centrifugal forces permanently interconnected mechanically between wheels on the same axle but on different sides of the vehicle, i.e. the left and right wheel suspensions being interconnected
    • B60G21/055Stabiliser bars
    • B60G21/0551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02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by heating, with or without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48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 B29C65/4805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using adhesives, i.e. using supplementary joining material; solvent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dhesives
    • B29C65/483Reactive adhesives, e.g. chemically curing adhesives
    • B29C65/4835Heat curing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01General aspects dealing with the joint area or with the area to be joined
    • B29C66/05Particular design of joint configurations
    • B29C66/10Particular design of joint configurations particular design of the joint cross-sections
    • B29C66/11Joint cross-sections comprising a single joint-segment, i.e. one of the parts to be joined comprising a single joint-segment in the joint cross-section
    • B29C66/112Single lapped joints
    • B29C66/1122Single lap to lap joints, i.e. overlap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01General aspects dealing with the joint area or with the area to be joined
    • B29C66/05Particular design of joint configurations
    • B29C66/10Particular design of joint configurations particular design of the joint cross-sections
    • B29C66/11Joint cross-sections comprising a single joint-segment, i.e. one of the parts to be joined comprising a single joint-segment in the joint cross-section
    • B29C66/114Single butt joints
    • B29C66/1142Single butt to butt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50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long products, i.e. bars or profiled element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1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profiled elements or bars;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3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 B29C66/532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he wall of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50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long products, i.e. bars or profiled element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1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profiled elements or bars;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3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 B29C66/532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he wall of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 B29C66/5324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he wall of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said single elements being substantially annular, i.e. of finite length
    • B29C66/53241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he wall of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said single elements being substantially annular, i.e. of finite length said articles being tubular and said substantially annular single elements being of finite length relative to the infinite length of said tubula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50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long products, i.e. bars or profiled element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General aspects of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1Joining tubular articles, profiled elements or bars; Joining single elements to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ba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to form hollow or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4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shells, to form hollow articles, e.g. for making balls, containe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cylinders, to form tubular articles
    • B29C66/543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shells, to form hollow articles, e.g. for making balls, containers; Joining several hollow-preforms, e.g. half-cylinders, to form tubular articles joining more than two hollow-preforms to form said hollow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7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or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of the parts to be joined; Joining with non-plastics material
    • B29C66/71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or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of the parts to be joined; Joining with non-plastics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lastics material of the parts to be joi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6/0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 B29C66/70General aspects of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joining preformed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or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of the parts to be joined; Joining with non-plastics material
    • B29C66/74Joining plastics material to non-plastics material
    • B29C66/742Joining plastics material to non-plastics material to metals or their allo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30Vehicles, e.g. ships or aircraft, or body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21Vibration dampening equipment, e.g. shock absor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2Mounting of springs or dampers
    • B60G2204/122Mounting of torsion springs
    • B60G2204/1222Middle mounts of stabiliser on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Elastic mounts, e.g. bush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70Materials used in suspensions
    • B60G2206/73Rubber; Elasto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6/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the manufacturing of suspension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 materials used, procedures or tools
    • B60G2206/01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suspension elements, e.g. arms, dampers, springs
    • B60G2206/80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 B60G2206/82Joining
    • B60G2206/821Joining by glu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解决手段: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从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夹着第一虚拟平面在第一部的相反侧从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以及作为除第一部以及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第一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

Description

稳定器衬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器衬套,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与稳定杆(Stabilizer bar)的粘接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Stabilizer bush)。
背景技术
稳定器衬套用于通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将稳定杆弹性支承于车体。存在将被规定的分割面在周向上分割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与稳定杆的外周面用粘接剂粘接在一起而成的稳定器衬套(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衬套主体与稳定杆被粘接在一起,因此若从稳定杆向衬套主体输入扭转方向的负荷,则衬套主体不仅会压缩变形,还会拉伸变形。通过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预压缩,能够使拉伸变形时,能够使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层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由此,能够使衬套主体难以从稳定杆上剥落,因此能够确保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6-290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衬套主体的分割面附近容易成为衬套主体从稳定杆上剥落的起点。因此,对于上述以往的技术,要求增加分割面附近的衬套主体的预压缩量,进一步提高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本发明为了满足上述的要求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的稳定器衬套。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稳定器衬套具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在对所述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所述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夹着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在所述第一部的相反侧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以及作为除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
(三)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第一虚拟平面中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的内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因此,在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时,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由此,在输入负荷时能够使粘接衬套主体与稳定杆的粘接层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因此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第一部具备前端部、连接前端部的径向内侧与第三部且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内面部、以及连接前端部的径向外侧与第三部且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外面部。前端部是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时与第二部接触的部位。由此,在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时,前端部被第二部按压。而且,第一部沿着内面部以及外面部在径向上变形,同时作为与内面部以及外面部相连的部分的第三部在径向上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在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前端部的径向中央位于比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分界的径向中央更靠径向内侧。通过使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负荷的前端部位于径向内侧,能够使其负荷较多地作用在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分界附近。其结果为,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外面部的径向尺寸设定得比内面部的径向尺寸更大。由此,能够使外面部比内面部更多地支承前端部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的负荷。因此,能够使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易于向径向内侧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外面部与第三部的外周面相连,因此能够确保外面部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易于以外面部来支承前端部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的负荷。因此,能够使第一部难以向径向外侧变形而易于向径向内侧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第三部的外周面具备设置在轴心方向的中央部分的被接触部、和设置在被接触部的轴心方向的两端且相对于被接触部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限制部。被接触部以及限制部与外面部相连,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外面部的径向尺寸。由此,能够易于以外面部来支承前端部从相对的第二部承受的负荷。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五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内面部与第三部的内周面相连。由此,能够使前端部被按压而沿着内面部传递的向径向内侧的负荷更多地作用在第一部与第三部的分界附近的第三部上。由于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内面部以及外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平面状。若内面部、外面部呈平面状,则在前端部承受负荷时,存在充分的使内面部、外面部向外侧膨胀的余地。进一步地,在前端部承受负荷时,能够使来自前端部的负荷沿着平面状的内面部、外面部作用于第三部。其结果为,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第二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第一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与第二虚拟平面中的内周面的内径的差,与第一部或第二部的与第二虚拟平面平行的尺寸相同。由此,若从衬套主体中去除第一部以及第二部,而使第三部在周向上对接,则衬套主体的内径在周向上是大致均匀的。因此,通过沿着稳定杆粘接第三部,能够使第一部以及第二部在径向上较大地压缩。由于能够增加第一部以及第二部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增加衬套主体的第一虚拟平面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在第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稳定器衬套,第一部和第二部是以在粘接于稳定杆之前的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与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呈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由此,在对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将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时,相较于第一虚拟平面,能够使第一部侧的预压缩量与第二部侧的预压缩量接近。由此,能够使与稳定杆的粘接的剥落难度在第一部侧与第二部侧均匀而接近,因此在第一方案至第九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稳定杆的粘接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前视图。
图2是稳定器衬套的俯视图。
图3是支架的前视图。
图4是衬套主体的前视图。
图5中的(a)是第一部的放大图;图5中的(b)是表示第一部的第一变形例的放大图;图5中的(c)是表示第一部的第二变形例的放大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的衬套主体的截面图。
图7是图1的VII-VII线的稳定器衬套的截面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以及唇部的截面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以及唇部的截面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以及唇部的截面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稳定器衬套;2-稳定杆;20、80-衬套主体;21a、21b-内周面;22a、22b-外周面;23-第一虚拟平面;24、81-第一部;24a、25a、81a、82a-前端部;24b、24b1、24b2、25b、81b、82b-内面部;24c、24c1、24c2、25c、81c、82c-外面部;25、82-第二部;26-第二虚拟平面;28、29-径向中央;30-第一弹性体(第三部的一部分);31、41-分界;32-第三曲面(被接触部);33、44b-限制部;40-第二弹性体(第三部的一部分);44a-被接触部;C-轴心;R1、R2-内径;W1、W2-径向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以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的前视图。图2是稳定器衬套1的俯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的纸面上下方向作为稳定器衬套1的上下方向进行说明。该稳定器衬套1的上下方向与车辆的上下方向相反。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稳定器衬套1是将稳定杆2弹性支承于车体3的部件。稳定器衬套1具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20、和使衬套主体20保持于车体3的支架10。稳定杆2是截面形状为近似正圆的轴状的部件。
衬套主体20在从外周面22a、22b侧朝向轴心C在径向上被压缩的状态下,其内周面21a、21b用粘接剂(例如,热固性粘接剂)紧密地粘接在稳定杆2的外周面2a上。在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的状态下,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在轴心C方向视角(前视视角)中形成为以轴心C为中心的近似正圆。此外,内周面21a以及外周面22a是指后述的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内周面21b以及外周面22b是指后述的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
支架10是保持衬套主体20,并在径向上压缩衬套主体20的金属制的部件。支架10具备配置在衬套主体20的上侧的第一支架11、和配置在衬套主体20的下侧的第二支架12。
在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上,分别形成有上下贯通对应的位置的螺栓孔13。通过使螺栓5穿过该螺栓孔13,并将螺栓5紧固在车体3上,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被互相固定。而且,衬套主体20被保持在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之间,支架10被安装在车体3上。
参照图3对支架1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3是支架10的前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支架11具备在前视视角中呈倒U字形状的押压部14、和从押压部14的两端向左右方向分别伸出的凸缘15。在凸缘15上,形成有贯通上下方向的螺栓孔13。
押压部14以其内面按压衬套主体20。押压部14的内面具备在前视视角中呈半圆形状的第一曲面16、和从第一曲面16向下方分别延伸的在前视视角中呈直线状的直线部17。
第一曲面16是以轴心C为中心的虚拟圆A的半圆部分。此外,该轴心C在将支架10组装在衬套主体20上时,与衬套主体的轴心C一致。第一曲面16与后述的衬套主体20的第三曲面32接触。直线部17是在左右方向上按压衬套主体20的部位。
第二支架12是在前视视角中呈近似矩形状的部件。在第二支架12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左右两端侧的螺栓孔13。与第一支架11相对的第二支架12的顶面具备呈曲面状凹陷的第二曲面18、和位于第二曲面18的左右两侧的平面部19。
第二曲面18是与后述的衬套主体20的第四曲面42接触的部位。第二曲面18设置在第二支架12的左右方向中央。平面部19是与第一支架11的凸缘15、以及后述的衬套主体20的第一直线部43接触的部位。平面部19与第二支架12的底面平行而形成。
接着,参照图4至图6对衬套主体20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衬套主体20的前视图。图5中的(a)是第一部24的放大图。图5中的(b)是表示第一部24的第一变形例的放大图。图5中的(c)是表示第一部24的第二变形例的放大图。图6是图4的VI-VI线的衬套主体20的截面图。在图4至图6中,图示有无负荷状态的衬套主体20。
如图4所示,衬套主体20被作为含有轴心C的平面的第一虚拟平面23在周向上分割。衬套主体20具备第一部24、第二部25、第一弹性体30(第三部的一部分)、以及第二弹性体40(第三部的一部分)。第一部24是从第一虚拟平面23到周向上的一方侧(上侧)的规定距离设置的部位。第二部25是从第一虚拟平面23到周向的另一方侧(下侧)的规定距离设置的部位。第一弹性体30是比第一虚拟平面23更靠上侧的部位,也是第一部24以外的部位。第二弹性体40是比第一虚拟平面23更靠下侧的部位,也是第二部25以外的部位。此外,设置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规定距离是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各自的上下尺寸,被设定为第二虚拟平面26中的衬套主体20的内径R2的0.1倍~0.2倍之间。第二虚拟平面26是含有轴心C的与第一虚拟平面23垂直的平面。
第一弹性体30是在前视视角中呈半圆筒状的部件。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以及外周面22a形成为以位于比轴心C略靠上方的轴心C1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轴心C1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第一弹性体30的无负荷状态下,位于分界31的延长线上。此外,在将在径向上被压缩的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的状态下,轴心C1与轴心C重合。
如图4以及图6所示,第一弹性体30的外周面22a具备设置在轴向(轴心C方向)的中央部分的第三曲面(被接触部)32、和设置在第三曲面32的轴向两端的限制部33。第三曲面32是第一支架11的第一曲面16(参照图3)所接触的部位。
从轴心C1到第三曲面32的径向尺寸设定得比从轴心C到第一支架11的第一曲面16的径向尺寸略大。因此,若使第一弹性体30嵌入第一支架11,则第一弹性体30在径向上被压缩。
限制部33是相对于第三曲面32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部位。由此,能够在使第一曲面16与第三曲面32接触的状态下,防止第一支架11与第一弹性体30在轴向上相对移动。
第二弹性体40是在前视视角中呈近似半圆筒状的部件。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形成为以位于比轴心C略靠下方的轴心C2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轴心C2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第二弹性体40的无负荷状态下,位于分界41的延长线上。此外,在将在径向上被压缩的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的状态下,轴心C2与轴心C重合。
第二弹性体40的外周面22b具备形成为左右方向(与第一虚拟平面23平行的方向)的中央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曲面状的第四曲面42、从第四曲面42起与第一虚拟平面23平行而形成的第一直线部43、以及从第一直线部43的左右两端起垂直向上方延伸的第二直线部44。
第四曲面42是第二支架12的第二曲面18(参照图3)所接触的部位。第一直线部43是在第四曲面42与第二曲面18接触时与第二支架12的平面部19接触的部位。第四曲面42以及第一直线部43与第二曲面18以及平面部19设定为彼此大致相同的形状。
第二直线部44具备第一支架11的直线部17在轴向中央所接触的被接触部44a、和设置在被接触部44a的轴向两端的限制部44b。被接触部44a是在上下方向以及轴向上平坦的部位。被接触部44a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垂直设置。被接触部44a间的左右尺寸设定得比第一支架11的直线部17间的左右尺寸略大。因此,若使第二弹性体40嵌入第一支架11,则第二弹性体40在左右方向上被压缩。
限制部44b是相对于被接触部44a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部位。由此,在使直线部17与被接触部44a接触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第一支架11与第二弹性体40在轴向上相对移动。
第一部24是与第一弹性体30一体成形的部位。第一部24从第一弹性体30的周向两端分别伸出而形成。即,第一部24与第一弹性体30的分界31是第一弹性体30的周向端部。作为远离分界31侧的面的第一部24的底面具备前端的前端部24a、位于比前端部24a更靠径向内侧的内面部24b、以及位于比前端部24a更靠径向外侧的外面部24c。
前端部24a是与第一虚拟平面23形成为同一面的平面状的部位。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衬套主体20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24与第二部25接触的状态下,前端部24a与第二部25接触。
内面部24b是连接前端部24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弹性体30的部位。内面部24b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倾斜。内面部24b与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相连。
外面部24c是连接前端部2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一弹性体30的部位。外面部24c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倾斜。外面部24c与第一弹性体30的外周面22a(第三曲面32以及限制部33)相连。外面部24c具备与第三曲面32相连的凹面部24d、和与限制部33相连的凸面部24e。凹面部24d位于外面部24c的轴向中央。凹面部24d相对于凸面部24e向径向内侧凹陷。凸面部24e位于凹面部24d的轴向的两侧。凹面部24d以及凸面部24e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
如图5中的(a)所示,前端部24a的径向中央29位于比分界31的径向中央28更靠径向内侧。另外,外面部24c的径向尺寸W2设定得比内面部24b的径向尺寸W1更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内面部24b以及外面部24c在轴心C方向视角中形成为直线状(平面状)。与此相对,可以如图5中的(b)所示的那样使内面部24b1以及外面部24c1在轴心C方向视角中呈凸出的曲面形状。另外,也可以如图5中的(c)所示的那样使内面部24b2以及外面部24c2在轴心C方向视角中呈凹陷的曲面形状。
在图5中的(b)的情况下,在前端部24a承受负荷时,内面部24b1以及外面部24c1向外侧膨胀的余地很少。因此,存在无法确保第一部24在径向上的变形量的风险。在图5中的(c)的情况下,若前端部24a承受负荷,则使该负荷沿着内面部24b2以及外面部24c2的切线作用于第一弹性体30。因此,存在无法确保第一部24以及第一弹性体30在径向上的变形量的风险。
与此相对,在图5中的(a)中,在前端部24a承受负荷时,内面部24b以及外面部24c向外侧膨胀的余地很充分。进一步地,在前端部24a承受负荷时,能够使来自前端部24a的负荷沿着直线状的内面部24b以及外面部24c作用于第一弹性体30。其结果为,能够充分确保第一部24以及第一弹性体30在径向上的变形量。因此,能够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
回到图4进行说明。第二部25是与第二弹性体40一体成形的部位。第二部25夹着第一虚拟平面23设置在第一部24的相反侧。第二部25从第二弹性体40的周向两端分别伸出而形成。即,第二部25与第二弹性体40的分界41是第二弹性体40的周向端部。作为远离分界41侧的面的第二部25的顶面具备前端的前端部25a、位于比前端部25a更靠径向内侧的内面部25b、以及位于比前端部25a更靠径向外侧的外面部25c。此外,第二部25的外面部25c具备与被接触部44a相连的凹面部25d、和与限制部44b相连的凸面部25e。
第二部25与第一部24是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衬套主体20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24与第二部25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呈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第二部25的各部分的结构与第一部24的各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省略第二部25的各部分的说明。
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在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向径向外侧凹陷,在除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以外的部分(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和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平滑连续。衬套主体20的外周面在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向径向内侧凹陷,在除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以外的部分(第一弹性体30的外周面22a、和第二弹性体40的外周面22b)平滑连续。
这样,在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相较于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内面部24b、25b凹陷的情况下,在对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的内径进行说明时,在本说明书中,无视该凹陷的部分。而且,将从轴心C到将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与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沿着它们的曲面平滑连结的虚拟内周面21c的距离,作为凹陷部分的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的内径。这样在本说明书中,将从轴心C到内周面21a或内周面21b、虚拟内周面21c的半径定义为内径。
衬套主体20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24与第二部25接触的状态下,其在第二虚拟平面26中的内周面21a、21b的内径R2设定得比第一虚拟平面23中的内径R1更大。内径R1与内径R2的差与第一部24或第二部25的上下尺寸(与第二虚拟平面26平行的尺寸),即,从轴心C1到轴心C2的距离大致相同。在去除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情况下,在使无负荷状态的第一弹性体30的周向端部与第二弹性体40的周向端部互相对接的状态下,衬套主体20的内径在周向上是大致均匀的。
如图6所示,在衬套主体20的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上,从轴向端部的轴心C侧分别向轴向突出设置有唇部27。唇部27是与衬套主体20一体地形成的环状的部位。此外,唇部27在第一弹性体30和第二弹性体40上各自以半圆环状设置(参照图4)。
唇部27的内周面27a与和轴心C平行的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相连,且与轴心C平行而形成。即,唇部27的内周面27a、和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形成为直线状。唇部27的外周面具备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的外倾斜部27b。外倾斜部27b是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相连而形成的部位。
接着,参照图7对稳定器衬套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7是图1的VII-VII线的稳定器衬套1的截面图。要将稳定器衬套1安装在稳定杆2上,首先,要在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以及唇部27的内周面27a上分别涂布热固性粘接剂(例如,热固性环氧系粘接剂)。此外,也可以在稳定杆2的外周面2a上涂布热固性粘接剂,以代替在内周面21a、内周面21b、内周面27a上分别涂布粘接剂。由该热固性粘接剂,构成使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27与稳定杆2粘接的粘接层4。
接着,用第一弹性体30和第二弹性体40从两侧夹住稳定杆2。而且,用未图示的压缩部件在径向上压缩衬套主体20,使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和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分别与稳定杆2的外周面2a紧密地接触。接着,加热衬套主体20,使粘接层4的热固性粘接剂硬化,而紧密地粘接衬套主体20与稳定杆2。通过在粘接层4硬化后,取下压缩部件,能够获得安装有稳定器衬套1的稳定杆2。
之后,用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上下夹住衬套主体20。接着,用螺栓5将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固定在车体3上。相对于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2之间的尺寸,衬套主体20的尺寸设定得更小,因此衬套主体20被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在径向上压缩。因此,在衬套主体20在径向上被预压缩的状态下,安装在稳定杆2上的稳定器衬套1被组装在车体3上。
此外,在使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时,不需要使用压缩部件。也可以使用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以取代压缩部件来压缩衬套主体20。在该情况下,能够不在粘接层4硬化后取下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而直接将稳定器衬套1组装在车体3上。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1,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衬套主体20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24与第二部25接触的状态下,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在第二虚拟平面26中的内径R2设定得比第一虚拟平面23中的内径R1更大。而且,在将在径向上被预压缩的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时,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与稳定杆2的外周面2a被紧密地粘接。其结果为,比起与第一虚拟平面23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衬套主体20在与第一虚拟平面23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上被更多地预压缩。
特别是,位于稳定杆2左右的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有被上下压缩而向径向膨胀的倾向。但是,该膨胀被稳定杆2妨碍。因此,能够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由此,在向稳定杆2输入有扭转方向的负荷时,能够使粘接衬套主体20与稳定杆2的粘接层4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在去除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情况下,在无负荷状态的第一弹性体30的周向端部与第二弹性体40的周向端部互相对接的状态下,衬套主体20的内径在周向上是大致均匀的。因此,若沿着稳定杆2粘接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则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较多地被上下压缩。由此,能够增加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另外,内径R1与内径R2的差被设定为在内径R2的0.1倍至0.2倍之间的第一部24的上下尺寸。在第一部24的上下尺寸比内径R2的0.1倍更小的情况下,衬套主体20的上下方向的压缩量减少。因此,存在无法确保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的风险。另一方面,在第一部24的上下尺寸比内径R2的0.2倍更大的情况下,需要较大的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压缩衬套主体20的力。因此,会难以制造稳定器衬套1。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部24的上下尺寸被设定在内径R2的0.1倍至0.2倍之间,因此能够确保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且能够容易地制造稳定器衬套1。
在将在径向上被压缩的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时,前端部24a、25a互相按压。而且,前端部24a、25a所承受的负荷沿着内面部24b、25b以及外面部24c、25c施加在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上。因此,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具有在径向上膨胀的倾向。进一步地,内面部24b、25b以及外面部24c、25c相连的部分的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也具有在径向上膨胀的倾向。这些膨胀被稳定杆2妨碍,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前端部24a、25a的径向中央29分别位于比分界31、41的径向中央28更靠径向内侧。由此,能够使前端部24a、25a互相承受的负荷在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较多地向径向内侧作用。其结果为,能够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外面部24c、25c的径向尺寸W2设定得比内面部24b、25b的径向尺寸W1更大。因此,能够使外面部24c、25c比内面部24b、25b更多地支承前端部24a、25a互相承受的负荷。由此,能够使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容易向径向内侧变形,因此能够增加其在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此外,相对于内面部24b、25b的径向尺寸W1,外面部24c、25c的径向尺寸W2越大,则越能够使外面部24c、25c比内面部24b、25b更多地支承前端部24a、25a互相承受的负荷。因此,相对于内面部24b、25b的径向尺寸W1,外面部24c、25c的径向尺寸W2越大,则越能够增加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外面部24c、25c分别与第一弹性体30的外周面22a以及第二弹性体40的外周面22b相连,因此能够确保外面部24c、25c的径向尺寸W2。由此,能够使外面部24c、25c易于支承前端部24a、25a互相承受的负荷。因此,能够使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难以向径向外侧变形而易于向径向内侧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内面部24b、25b分别与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以及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相连。由此,能够使前端部24a、25a互相按压而沿着内面部24b、25b传递的向径向内侧的负荷更多地作用于分界31、41附近的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衬套主体20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24与第二部25接触的状态下,第一部24与第二部25是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呈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因此,能够在第一虚拟平面23的第一部24侧与第二部25侧,使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接近。其结果为,能够在衬套主体20的第一部24侧与第二部25侧,使对稳定杆2的粘接的剥落难度均匀接近。因此,能够抑制在衬套主体20的第一部24侧或第二部25侧中,与稳定杆2的粘接易于剥落的一方剥落。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在内周面21a、21b的上下方向(与第一虚拟平面23垂直的方向)上,衬套主体20的第三曲面32与第一支架11的第一曲面16接触,衬套主体20的第四曲面42与第二支架12的第二曲面18接触。第三曲面32与第一曲面16沿着周向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曲面状。第四曲面42与第二曲面18也沿着周向呈大致相同的形状,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曲面状。
其结果为,若用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上下夹住粘接在稳定杆2上的衬套主体20,而上下预压缩衬套主体20,则能够使第一曲面16以及第二曲面18与稳定杆2之间的衬套主体20的预压缩量在周向上接近均匀。在衬套主体20的预压缩量在周向上有较大不同的情况下,施加在衬套主体20与稳定杆2之间的粘接层4上的应力会局部变大。在该情况下,衬套主体20与稳定杆2的粘接可能会容易剥落。对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衬套主体20的预压缩量在周向上接近均匀,因此能够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进一步地,在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下方,与第一虚拟平面23平行的第二支架12的平面部19与衬套主体20的第一直线部43接触。因此,若用第一支架11以及第二支架12上下夹住粘接在稳定杆2上的衬套主体20,上下预压缩衬套主体20,则如以下所述。从平面部19朝向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沿着第一虚拟平面23大致均匀地施加与第一虚拟平面23垂直的方向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在第一弹性体30与第二弹性体40之间容易地压缩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这样,由于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压缩,能够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以往,未在衬套主体上设置唇部27,在衬套主体的内周面21a、21b的轴向端部的角上进行了倒角。该倒角是为了在衬套主体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且稳定杆2附近的衬套主体在轴向上膨胀时,抑制在衬套主体与稳定杆2的粘接层4上产生剪切方向的应力而进行的。通过倒角的部分能够使稳定杆2与衬套主体的粘接难以剥落。但是,倒角的部分未粘接在稳定杆2上,因此若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则该非粘接部分会与稳定杆2摩擦。存在由于该摩擦而磨损衬套主体,产生磨屑的问题点。
与此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不仅在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与稳定杆2的外周面2a之间,在唇部27的内周面27a与外周面2a之间也设置有粘接层4。由此,在粘接于稳定杆2的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时,唇部27由于从衬套主体20承受的负荷而向外周面(外倾斜部27b)侧膨胀。因此,能够吸收稳定杆2附近的衬套主体20的轴向上的膨胀。其结果为,能够使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27与稳定杆2之间的粘接层4上难以产生剪切方向的应力。因此,能够使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27与稳定杆2的粘接难以剥落。
进一步地,唇部27粘接在稳定杆2上,因此即使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也能够防止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或唇部27的外倾斜部27b等非粘接部分与稳定杆2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该非粘接部分与稳定杆2摩擦而磨损。其结果为,能够确保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且难以产生磨损导致的磨屑。
作为唇部27的外周面的与衬套主体20相连的外倾斜部27b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因此,在粘接于稳定杆2的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时,能够使从衬套主体20承受的负荷沿着外倾斜部27b作用于唇部27。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唇部27向外周侧膨胀,因此能够易于用唇部27吸收稳定杆2附近的衬套主体20在轴向上的膨胀。其结果为,能够通过外倾斜部27b使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27与稳定杆2的粘接更难剥落。因此,能够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另外,由于第二虚拟平面26中的内径R2设定得比第一虚拟平面23中的内径R1更大,因此相对于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第一虚拟平面23的两侧的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易于在周向上被较大地压缩。由于仅在周向的压缩量相对较小的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上设置有唇部27,因此能够抑制唇部27的周向的压缩量。由此,由于能够使唇部27的内周面27a与稳定杆2的外周面2a之间的粘接层4上难以产生周向的剪切应力,因此能够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由于内径R1与内径R2的差与第一部24或第二部25的上下尺寸相同,因此通过沿着稳定杆2粘接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部24、第二部25的周向的压缩量,并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的周向的压缩量。由于仅在该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上设置有唇部27,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唇部27的周向的压缩量。由此,由于能够使唇部27的内周面27a与稳定杆2的外周面2a之间的粘接层4上更难以产生周向的剪切应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稳定杆2与稳定器衬套1的粘接耐久性。
接着,参照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唇部51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唇部27的内周面27a与轴心C平行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唇部51的内周面(内倾斜部52)与轴心C平行而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51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唇部51是与衬套主体20一体地形成的环状的部位。唇部51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的轴心C侧向轴向突出设置。唇部51的外周面具备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的外倾斜部53。外倾斜部53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并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相连。唇部51的外周面的整体是外倾斜部53。
唇部51的内周面具备内倾斜部52,该内倾斜部52在无负荷状态下,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内倾斜部52在无负荷状态下,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内倾斜部52与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相连。唇部51的内周面的整体是内倾斜部52。
若使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51粘接在稳定杆2(参照图7)上,则在含有轴心的截面中,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和内倾斜部52呈直线状。由此,与内倾斜部52比内周面21a、21b更向轴心C侧伸出的程度相应地,唇部51在扭转方向上被预压缩。在衬套主体20由于该唇部51的预压缩而在扭转方向上拉伸变形时,能够使唇部51与稳定杆2之间的粘接层4(参照图7)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其结果为,能够使唇部51与稳定杆2的粘接难以剥落,因此能够提高具有唇部51的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2的粘接耐久性。
接着,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唇部61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唇部27的外周面的外倾斜部27b在轴向上的全长均向轴心C侧倾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唇部61的外周面具备与轴心C平行而形成的外平行部64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61的截面图。
如图9所示,唇部61是与衬套主体20一体地形成的环状的部位。唇部61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的轴心C侧向轴向突出设置。唇部61的内周面具备内倾斜部62,该内倾斜部62在无负荷状态下,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内倾斜部62在无负荷状态下,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内倾斜部62与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相连。唇部61的内周面的整体是内倾斜部62。
内倾斜部62的起点位于比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更靠轴向内侧。在该情况下,将连结唇部61的外周面(外倾斜部63)的起点与内倾斜部62的起点的虚拟线65的轴向外侧作为唇部61。
内倾斜部62的起点位于比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更靠轴向内侧。由此,能够增加作为唇部61与衬套主体20的分界的虚拟线65附近(唇部61的根部附近)的扭转方向的预压缩量。因此,在粘接于稳定杆2的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拉伸变形时,能够抑制拉伸应力集中在唇部61的根部附近。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唇部61的疲劳。
唇部61的外周面具备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的外倾斜部63、和相对于轴心C平行的外平行部64。外倾斜部63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外倾斜部63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相连。外平行部64与外倾斜部63的轴向外侧的端部相连。外平行部64设置到唇部61的轴向前端为止。
通过在唇部61的外周面上设置外平行部64,能够确保唇部61的前端的厚度。因此能够提高唇部61的强度。另外,比起唇部61的前端较薄的情况,唇部61的前端较厚的情况更能够确保唇部61的变形量。
由此,在粘接于稳定杆2的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时,能够用唇部61更多地吸收稳定杆2附近的衬套主体20在轴向上的膨胀。因此,能够使唇部61与稳定杆2之间的粘接层4(参照图7)上难以产生拉伸方向的力。其结果为,能够使唇部61与稳定杆2的粘接难以剥落,因此能够提高具有唇部61的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2的粘接耐久性。
接着,参照图10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唇部71、75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在第一弹性体30上的唇部27、与设置在第二弹性体40上的唇部27呈相同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设置在第一弹性体30上的唇部71、与设置在第二弹性体40上的唇部75呈不同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20以及唇部71、75的截面图。
如图10所示,衬套主体20具备与第一弹性体30一体地形成的唇部71、和与第二弹性体40一体地形成的唇部75。唇部71是环状的部位。唇部71从第一弹性体30的轴向端部的轴心C侧向轴向突出设置。唇部75是环状的部位,从第二弹性体40的轴向端部的轴心C侧向轴向突出设置。
唇部71的内周面具备内倾斜部72,该内倾斜部72在无负荷状态下,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且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唇部71的内周面的整体是内倾斜部72。内倾斜部72以平滑的曲线形状与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21b相连。
唇部71的外周面具备外倾斜部73,该外倾斜部73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且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唇部71的外周面的整体是外倾斜部73。外倾斜部73以平滑的曲线形状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相连。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与唇部51的内倾斜部52弯曲相连,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与唇部51的外倾斜部53弯曲相连。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唇部51变形时,应力集中在作为唇部51的根部的弯曲的部分。因此,存在唇部51容易疲劳的风险。
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唇部71的内倾斜部72以及外倾斜部73以平滑的曲线形状与衬套主体20相连,因此应力难以集中在唇部71的根部。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唇部71的疲劳。
另外,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a与唇部71的内倾斜部72以平滑的曲线形状相连,即,该曲线形状设置为凹状。由此,若使唇部71粘接在稳定杆2上,则向轴心C侧按压唇部71的力朝着唇部71的前端逐渐变大。因此,能够使唇部71的前端难以翻起。
唇部75的外周面具备外倾斜部78,该外倾斜部78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且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唇部75的外周面的整体是外倾斜部78。
唇部75的内周面具备相对于轴心C平行的内平行部76、和在无负荷状态下在含有轴心C的截面中相对于轴心C倾斜的内倾斜部77。内倾斜部77随着远离衬套主体20而接近轴心C。
内平行部76与衬套主体20的内周面21b为同一平面。内平行部76连接衬套主体20与内倾斜部77。此外,比与衬套主体20的轴向端部为同一平面的虚拟面79更向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是唇部75。
在唇部75的根部侧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平行部76,因此在使唇部75粘接在稳定杆2上时,能够减少唇部75的根部侧的变形量。由此,能够使唇部75的根部,特别是,外倾斜部78与衬套主体20弯曲相连的部分难以产生应力,因此能够抑制唇部75的疲劳。
此外,第一弹性体30与第二弹性体40的形状不同。因此,在稳定杆2在扭转方向上变形时,第一弹性体30的变形方式与第二弹性体40的变形方式不同。通过与这些变形方式相应地,使设置在第一弹性体30和第二弹性体40上的唇部71、75的形状不同,能够使唇部71、75、衬套主体20与稳定杆2的粘接更难以剥落。
接着,参照图11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稳定器衬套的衬套主体80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24以及第二部25的内面部24b、25b与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a、21b相连,外面部24c、25c与外周面22a、22b相连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81以及第二部82的内面部81b、82b、外面部81c、82c与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的周向端部相连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以下的说明。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衬套主体80的前视图。
衬套主体80的第一部81是从第一虚拟平面23到分界31设置的部位。第一部81与第一弹性体30一体成形。衬套主体80的第二部82是夹着第一虚拟平面23在第一部81的相反侧从第一虚拟平面23到分界41设置的部位。第二部82与第二弹性体40一体成形。此外,第一部81与第二部82是以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呈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因此对第一部81进行说明而部分省略第二部82的说明。
作为远离分界31侧的面的第一部81的底面具备前端的前端部81a、位于比前端部81a更靠径向内侧的内面部81b、以及位于比前端部81a更靠径向外侧的外面部81c。前端部81a是与第一虚拟平面23为同一平面而形成的平面状的部位。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衬套主体80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81与第二部82接触的状态下,前端部81a与第二部82的前端部82a接触。
内面部81b是连接前端部81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弹性体30的部位。内面部81b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倾斜。内面部81b在唇部27的径向外侧与第一弹性体30的轴向端部相连。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部24的内面部24b与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相连。由此,在使在径向上被预压缩的衬套主体20粘接在稳定杆2上时,内面部24b容易与稳定杆2接触。在第一部24上未设置唇部27。因此,在衬套主体20在扭转方向上压缩变形时,未粘接在稳定杆2上的部分的内面部24b与稳定杆2摩擦,存在内面部24b磨损而产生磨屑的风险。
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内面部81b不与内周面21a相连。内面部81b在唇部27的(相对于内周面21a)径向外侧与第一弹性体30的轴向端部相连。由此,即使将在径向上被预压缩的衬套主体80粘接在稳定杆2上,也能够使内面部81b难以与稳定杆2接触。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内面部81b与稳定杆2摩擦而使内面部81b磨损,因此能够使磨屑难以产生。
外面部81c是连接前端部81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一弹性体30的部位。外面部81c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倾斜。外面部81c不与作为第一弹性体30的外周面22a的一部分的限制部33相连。外面部81c在限制部33的径向内侧与第三曲面32相连。即,外面部81c与第一弹性体30的轴向端部相连。此外,第二部82的外面部82c不与作为第二弹性体40的外周面22b的一部分的限制部44b相连,而在限制部44b的径向内侧与被接触部44a相连。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部24的外面部24c与限制部33以及第三曲面32相连。因此,对于限制部33,需要第一部24的与第三曲面32相连部分向径向内侧凹陷。与此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外面部81c不与限制部33相连,仅与第三曲面32相连,因此可以不使第一部81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凹陷。因此,比起使第一部81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情况,能够更容易地形成第一部81。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能够容易地推断,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第一弹性体30、第二弹性体40、第一部24、81、第二部25、82、唇部27、51、61、71、75等的形状仅为一例,当然也可以采用各种形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衬套主体20、80在周向上的两处被第一虚拟平面23分割而被上下分割为两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使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仅一处被第一虚拟平面23分割。如上所述,衬套主体被分割的部分容易成为衬套主体与稳定杆2的粘接剥落的起点。可以减少该衬套主体被分割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稳定器衬套与稳定杆2的粘接耐久性。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虚拟平面23是含有轴心C的平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限于此。也可以在不含有轴心C的位置设置第一虚拟平面23。该情况下的内径R1是从第一虚拟平面23与第二虚拟平面26的交点到衬套主体20、80的内周面(内周面21a、21b、虚拟内周面21c)的距离。此外,在第一虚拟平面23是含有轴心C的平面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以及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分别形成为半圆形状。其结果为,能够易于将第一弹性体30以及第二弹性体40安装在稳定杆2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粘接于稳定杆2之前的衬套主体20、80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第一部24、81与第二部25、82接触的状态下,第一部24、81与第二部25、82是以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呈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一定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使第一部24、81与第二部25、82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为非对称。例如,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部24、和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部82设置在一个衬套主体上。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24、81以及第二部25、82分别具有内面部24b、25b、81b、82b以及外面部24c、25c、81c、82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限于此。通过沿着连结第一弹性体30的内周面21a与第二弹性体40的内周面21b的虚拟内周面21c形成第一部以及第二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能够省略内面部24b、25b、81b、82b。另外,通过沿着连结第一弹性体30的外周面22a与第二弹性体40的外周面22b的虚拟外周面,设置第一部以及第二部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能够省略外面部24c、25c、81c、82c。
上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凹面部24d、25d以及凸面部24e、25e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限于此。可以使凹面部24d、25d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的倾斜角度与凸面部24e、25e的倾斜角度不同。另外,可以以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垂直的方式形成凹面部24d、25d。但是,通过使凹面部24d、25d相对于第一虚拟平面23倾斜,能够使第一部24、第二部25容易向径向外侧变形。其结果为,能够增加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另外,通过使凹面部24d、25d的倾斜角度与凸面部24e、25e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能够使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在轴向上接近均匀。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衬套主体20的第一虚拟平面23附近的径向上的预压缩量的波动。
上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唇部61的外周面具有与轴心C平行的外平行部6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一定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在轴向的全长上与轴心C平行而形成唇部的外周面。

Claims (10)

1.一种稳定器衬套,其具备由筒状的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衬套主体,在对所述衬套主体在径向上进行了预压缩的状态下,所述衬套主体的内周面粘接在稳定杆的外周面上,所述稳定器衬套的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主体在周向上的一部分被第一虚拟平面分割,其具备:
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一部、
夹着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在所述第一部的相反侧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到周向上的规定距离设置的第二部、
以及作为除所述第一部以及所述第二部以外的部位的第三部,
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相较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含有轴心的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垂直的第二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设定得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具备:前端部、
连接所述前端部的径向内侧与所述第三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内面部、
以及连接所述前端部的径向外侧与所述第三部且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倾斜的外面部,
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所述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前端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的径向中央位于比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分界的径向中央更靠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面部的径向尺寸设定得比所述内面部的径向尺寸更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面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外周面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的外周面具备:设置在轴心方向的中央部分的被接触部、
和设置在所述被接触部的所述轴心方向的两端且相对于所述被接触部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限制部,
所述外面部与所述被接触部以及所述限制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面部与所述第三部的内周面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面部以及所述外面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平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中的所述内周面的内径的差,与所述第一部或所述第二部的与所述第二虚拟平面平行的尺寸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稳定器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在粘接于所述稳定杆之前的所述衬套主体的无负荷状态下,在使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接触的状态下,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虚拟平面面对称的方式形成的。
CN201710948070.3A 2016-11-16 2017-10-12 稳定器衬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717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2970 2016-11-16
JP2016222970A JP6824704B2 (ja) 2016-11-16 2016-11-16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1722A true CN108071722A (zh) 2018-05-25
CN108071722B CN108071722B (zh) 2019-12-10

Family

ID=60244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48070.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071722B (zh) 2016-11-16 2017-10-12 稳定器衬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49823B2 (zh)
EP (1) EP3326848A1 (zh)
JP (1) JP6824704B2 (zh)
CN (1) CN10807172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45556A (zh) * 2019-06-26 2020-12-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结构及车辆的后束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6304B2 (ja) * 2015-12-02 2020-08-26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装置
JP6824704B2 (ja) 2016-11-16 2021-02-03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6835545B2 (ja) * 2016-11-16 2021-02-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6948964B2 (ja) * 2018-02-26 2021-10-1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接着用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および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付スタビライザバー
JP7145039B2 (ja) * 2018-11-01 2022-09-30 Toyo Tire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DE102019202306A1 (de) * 2019-02-20 2020-08-20 Thyssenkrupp Ag Stabilisatorschelle, Stabilisator-Stabilisatorschell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tabilisatorschelle
JP7200024B2 (ja) * 2019-03-28 2023-01-0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US11642932B2 (en) * 2021-10-08 2023-05-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ushing assembly for a stabilizer bar of a vehic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60022A1 (de) * 1971-12-03 1973-06-07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Ringkoerper zur lagerung drehschwingender wellen
US20040207135A1 (en) * 2003-04-18 2004-10-21 Jerry Joseph Sway bar bushing
US20060125165A1 (en) * 2004-12-13 2006-06-15 Satoshi Niwa Vibration isolator and attachment method thereof
CN101090834A (zh) * 2005-12-15 2007-12-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稳定器衬套
CN102470721A (zh) * 2010-01-29 2012-05-23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US8454774B2 (en) * 2010-08-02 2013-06-04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Method of producing a stabilizer with a stabilizer bearing
DE102012208156A1 (de) * 2012-05-15 2013-11-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gerung eines Stabilisators im Fahrwerk eines zweispurigen Kraftfahrzeug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43314B1 (fr) 1989-02-20 1991-05-10 Caoutchouc Manuf Plastique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e barres antidevers par collage in situ de paliers elastiques et barres antidevers realises selon ce procede
FR2653880B1 (fr) 1989-10-31 1992-01-17 Bendix France Capteur de charge instantane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H09177853A (ja) * 1995-12-27 1997-07-11 Toyota Motor Corp ブシュ構造
KR19980031242A (ko) 1996-10-31 1998-07-25 오상수 자동차의 서스펜션용 유압부시 제어시스템
JP2005254936A (ja) * 2004-03-10 2005-09-22 Tokai Rubber Ind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US7528770B2 (en) * 2004-07-15 2009-05-05 Novatel Inc. Method for positioning using GPS in a restrictive coverage environment
JP4560376B2 (ja) * 2004-10-29 2010-10-13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2006170293A (ja) * 2004-12-14 2006-06-2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方法
JP4004512B2 (ja) 2005-04-15 2007-11-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ゴムブッシュ付きスタビライザーバーの製造方法
JP4633575B2 (ja) * 2005-08-18 2011-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4759399B2 (ja) * 2006-01-30 2011-08-31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2007253737A (ja) * 2006-03-22 2007-10-04 Tokai Rubber Ind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EP2125399B1 (en) * 2007-02-27 2013-04-17 Honda Motor Co., Ltd. Stabilizer support structure
JP5577208B2 (ja) 2010-09-28 2014-08-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JP5700486B2 (ja) * 2011-03-23 2015-04-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5622654B2 (ja) * 2011-05-23 2014-11-1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988488B2 (ja) * 2012-10-26 2016-09-0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用ブシュ、接着用治具、および、接着方法
JP6284410B2 (ja) * 2014-04-11 2018-02-2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ーブッシュ
JP6339544B2 (ja) 2015-09-17 2018-06-0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ブッシュ付スタビライザバー
JP6835545B2 (ja) * 2016-11-16 2021-02-24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6824704B2 (ja) 2016-11-16 2021-02-03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KR101846533B1 (ko) * 2016-11-24 2018-04-06 주식회사 세명기업 브래킷 일체형 스태빌라이저 바 부싱 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태빌라이저 바 조립체
JP6783135B2 (ja) 2016-12-21 2020-11-1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60022A1 (de) * 1971-12-03 1973-06-07 Continental Gummi Werke Ag Ringkoerper zur lagerung drehschwingender wellen
US20040207135A1 (en) * 2003-04-18 2004-10-21 Jerry Joseph Sway bar bushing
US20060125165A1 (en) * 2004-12-13 2006-06-15 Satoshi Niwa Vibration isolator and attachment method thereof
CN101090834A (zh) * 2005-12-15 2007-12-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稳定器衬套
CN102470721A (zh) * 2010-01-29 2012-05-23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稳定器衬套
US8454774B2 (en) * 2010-08-02 2013-06-04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Method of producing a stabilizer with a stabilizer bearing
DE102012208156A1 (de) * 2012-05-15 2013-11-2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Lagerung eines Stabilisators im Fahrwerk eines zweispurigen Kraftfahrzeug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45556A (zh) * 2019-06-26 2020-12-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结构及车辆的后束控制装置
CN112145556B (zh) * 2019-06-26 2022-04-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滑动轴承结构及车辆的后束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79784A (ja) 2018-05-24
US20180134110A1 (en) 2018-05-17
JP6824704B2 (ja) 2021-02-03
US10449823B2 (en) 2019-10-22
CN108071722B (zh) 2019-12-10
EP3326848A1 (en)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71722A (zh) 稳定器衬套
CN108071721A (zh) 稳定器衬套
CN103375495B (zh) 中心轴承支撑件
CN104869921B (zh) 内窥镜处理器具
CN107076231B (zh) 用于盘式制动器的制动衬片装置的引导器和盘式制动器
CN106104062A (zh) 悬架用线圈弹簧
EP1640643A1 (en) Gasket
JPH0989108A (ja) 樹脂製cvjブーツ
CN102840270A (zh) 隔振衬套及其制造方法
US6988733B2 (en) Bonded PTFE radial shaft seal
CN104813088A (zh) 具有波纹管形弹性部分的后套圈
CN105697630A (zh) 一种弹簧座
CN106884917A (zh) 防振装置
JPWO2017154672A1 (ja) ダストカバー及び密封構造
JPH0738758U (ja) 等速自在継手用樹脂ブーツ
CN103282701A (zh) 金属垫片
JP2016041969A (ja) インシュレータ
CN108870057A (zh) 强化部件及强化结构
JP2002340013A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用ブーツ
JP5363855B2 (ja) 樹脂製等速ジョイント用フレキシブルブーツ
JP4612965B2 (ja) パッキングリング
CN106838085B (zh) 防振装置
JP2007263244A (ja)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ゴムブッシュ
CN104819298A (zh) 油封
CN2793492Y (zh) 带网套的金属软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