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64127B - 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64127B
CN108064127B CN201711083934.6A CN201711083934A CN108064127B CN 108064127 B CN108064127 B CN 108064127B CN 201711083934 A CN201711083934 A CN 201711083934A CN 108064127 B CN108064127 B CN 1080641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component
polarity
light
width
light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839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64127A (zh
Inventor
藤田高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064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64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64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64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对向基板(W)安装的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的极性判别装置(55)具有:发光部(46),其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位置发光;受光部(47),其对隔着电子部件而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计算部(56),其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以及判别部(57),其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发光部及受光部搭载于将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头。

Description

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向基板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部件的极性判别装置,提出了在生产开始前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电气检查的极性判别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极性判别装置中设置有一对接触端子,通过向该一对接触端子推压电子部件的引线而进行通电,从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等进行判别而防止电子部件相对于基板的误安装。另外,作为其他极性判别装置,提出了下述装置,即,通过拍摄装置从下方对输送过程中的电子部件进行拍摄,根据在拍摄图像中拍摄到的电子部件的外表面所具有的模样,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563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极性判别装置中,如果不将电子部件输送至装置的规定位置,则无法进行极性判别,同样地,在其他极性判别装置中,如果不将电子部件输送至拍摄装置的正上方,则无法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存在生产节拍时间变长而生产率恶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该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的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极性判别装置,其对向基板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该极性判别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发光部,其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位置发光;受光部,其在电子部件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计算部,其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以及判别部,其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所述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搭载于将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极性判别方法,其对向基板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该极性判别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通过受光部对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位置的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以及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所述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搭载于将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头,在通过安装头实现的电子部件的输送过程中对极性进行判别。
根据这些结构,在安装头搭载有发光部和受光部,通过在电子部件配置于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由受光部对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从而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根据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一边通过安装头对电子部件进行输送,一边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无需为了对极性进行判别而绕远,能够以最短路径将电子部件向基板输送。由此,能够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
在上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中,具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对所述电子部件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所述驱动机构使相对于电子部件的发光位置及受光位置可变。
在上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中,电子部件具有多个引线,所述发光部在规定高度位置朝向多个引线发光,在多个引线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所述计算部根据多个引线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引线宽度进行计算,所述判别部根据多个引线的引线宽度的差异,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根据引线宽度而对正极和负极不同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在上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中,电子部件具有一对引线,一根引线为J形引线。根据该结构,由于J形引线的引线宽度形成得宽,因此能够容易地根据引线宽度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在上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中,所述发光部朝向电子部件改变高度位置而发光,在电子部件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所述计算部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在各高度位置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所述判别部根据各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各高度位置处的部件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容易地对在正极侧和负极侧部件形状不同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在上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中,电子部件在高度方向分成封装部和多个引线,所述发光部在第1高度位置朝向封装部发光,并且在第2高度位置朝向多个引线发光,在封装部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并且在多个引线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所述计算部根据封装部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封装部宽度进行计算,并且根据多个引线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从一端的引线至另一端的引线为止的区域宽度进行计算,所述判别部根据封装部宽度的中心位置和引线的区域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封装部宽度和引线的区域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容易地对在正极侧和负极侧部件形状不同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安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安装头,其具有上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以及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安装头从电子部件的供给位置朝向基板移动,根据由所述极性判别装置判别出的电子部件的极性,对安装角度进行调整,通过所述安装头向基板安装电子部件。根据该结构,一边通过安装头对电子部件进行输送,一边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能够将电子部件向基板以适当的朝向进行安装而不增加电子部件的生产节拍时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安装头搭载有发光部和受光部,一边通过安装头对电子部件进行输送,一边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能够缩短生产节拍时间而提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整体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头周边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对比例的安装装置的输送路径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极性判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极性判别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极性判别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极性判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极性判别方法的流程图。
标号的说明
1 安装装置
10 供给装置(供给器)
30 水平移动机构(移动机构)
40 安装头
41 安装头主体
43 吸嘴驱动部(驱动机构)
45 识别单元
46 发光部
47 受光部
55 极性判别装置
56 计算部
57 判别部
61、71 封装部
62、63、72、73 引线
Pa、Pb、Pc 电子部件
W 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整体的示意图。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能够适当变更。
如图1所示,安装装置1构成为将由供给装置(供给器)10供给的部件P(参照图2)通过安装头40而安装于基板W的规定位置。在安装装置1的基台20的大致中央,配置有在X轴方向对基板W进行输送的基板输送部21。基板输送部21从X轴方向的一端侧将部件安装前的基板W向安装头40的下方搬入而定位,将部件安装后的基板W从X轴方向的另一端侧向装置外搬出。另外,在基台20上,在隔着基板输送部21的两侧,在X轴方向并排地配置有多个供给装置10。
在供给装置10中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带盘11,在带盘11中卷绕有对各种部件进行了封装的载料带。各供给装置10通过在装置内设置的链轮的旋转而朝向被安装头40拾取的交接位置依次将部件P抽出。在安装头40的交接位置,从载料带将表面的外封带剥离,载料带的口袋内的部件P向外部露出。此外,对于部件P,只要能够相对于基板W安装,则不特别限定于电子部件等。
在基台20上设置有使安装头40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进行水平移动的水平移动机构(移动机构)30。水平移动机构30具有在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Y轴驱动部31和在X轴方向延伸的X轴驱动部32。一对Y轴驱动部31支撑于在基台20的四角直立设置的支撑部(未图示),X轴驱动部32可沿Y轴方向移动地设置于一对Y轴驱动部31。另外,安装头40可沿X轴方向移动地设置于X轴驱动部32上,通过X轴驱动部32和Y轴驱动部31,安装头40在供给装置10和基板W之间往复移动。
如图2所示,安装头40在支撑于X轴驱动部32(参照图1)的安装头主体41设置多个吸嘴42(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图示1个)而构成。各吸嘴42经由吸嘴驱动部43而支撑于安装头主体41,通过吸嘴驱动部43而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移动,并且绕Z轴旋转。各吸嘴42与吸引源(未图示)连接,通过来自吸引源的吸引力而对部件P进行吸附保持。在吸嘴42设置有螺旋弹簧,一边使螺旋弹簧收缩、一边将由吸嘴42吸附的部件P向基板W安装。
在安装头主体41设置有对与基板W相距的高度进行检测的高度传感器44(参照图1)、对由吸嘴42吸附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45。高度传感器44对从基板W至吸嘴42为止的高度进行检测而对吸嘴42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识别单元45以部件P配置于发光部46及受光部47之间的方式使发光部46及受光部47在水平方向相对,由受光部47对从发光部46朝向部件P的光进行受光。在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通过吸嘴42而使部件P旋转,根据通过部件P实现的遮光宽度的变化而对部件形状、部件中心等进行识别。
另外,在安装头40设置有从正上方对作为基板W上的基准标记的BOC标记进行拍摄的基板拍摄部48(参照图1)、和从斜上方对通过吸嘴42实现的部件P的搭载动作进行拍摄的吸嘴拍摄部49。基板拍摄部48基于BOC标记的拍摄图像而在基板W设定坐标系,对基板W的位置偏移等进行识别。吸嘴拍摄部49除了对部件P相对于供给装置10的吸附前后进行拍摄以外,还对部件P相对于基板W的载置面的安装前后进行拍摄。由此,对通过吸嘴42有没有吸附部件P、在基板W中有没有安装部件P进行检查。
另外,在安装装置1设置有对装置各部进行集中控制的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由执行各种处理的处理器、存储器等构成。存储器根据用途由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一个或多个存储介质构成。另外,在存储器中存储有安装装置1的控制程序、为了执行用于对后面记述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极性判别方法的各步骤的判别程序、在电子部件的极性判别中使用的判定值等各种参数。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安装装置1中,使安装头40移动至供给装置10(参照图1),将从供给装置10供给的部件P通过吸嘴42进行拾取,将部件P安装于基板W的期望的安装位置。另外,在部件P中存在需要进行极性判别的电子部件Pa(参照图4),如上所述的具有极性的电子部件Pa需要对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作为电子部件Pa的极性判别,通常使用下述方法:将电子部件Pa的端子间通电、或者对电子部件Pa进行拍摄而确认封装部的记号,但任意的判别装置都必须配置在装置上。
因此,在图3的对比例所示的通常的安装装置80中,为了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必须将从供给装置81拾取到的电子部件Pa输送至装置上的判别装置82。由于将电子部件Pa从供给装置81经由判别装置82而输送至基板W上的安装位置,因此输送路径绕远而生产节拍时间变长。在这里,电子部件Pa的极性不仅与端子间的电气特性、封装部的记号相关,还与引线形状(例如,J形引线)、封装部形状等部件形状密接相关。
另外,如图2所示,在安装头40搭载有可对部件P的部件形状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45。吸附于吸嘴42的电子部件P(Pa、Pb、Pc),通过吸嘴驱动部43(驱动机构)而上升,在规定高度位置停止。针对在该规定高度位置停止的电子部件P,从识别单元45的发光部46朝向部件P进行发光,由此使部件形状投影于受光部47。而且,通过吸嘴42以吸附位置为中心使部件P旋转,使投影于受光部47的部件P的遮光宽度变化而求出部件形状、中心位置。如上所述,在识别单元45中,根据在部件P的每个旋转角度下投影于受光部47的遮光宽度而识别出部件形状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1中,着眼于能够根据电子部件Pa(参照图4)的部件形状而对极性进行判别这一点,构成为使用搭载于安装头40的识别单元45而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由此,识别单元45作为极性判别装置55(参照图4)使用,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而无需新准备判别装置。另外,由于一边通过安装头40对电子部件Pa进行输送、一边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能够以最短路径将电子部件从供给装置10输送至基板W而缩短生产节拍时间,使生产率提高。
下面,参照图4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极性判别装置进行说明。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极性判别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极性判别方法的说明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极性判别方法的说明图。此外,第1极性判别方法是根据引线形状的差异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方法,第2极性判别方法是根据整体形状的差异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方法。
如图4所示,极性判别装置55构成为,使用在部件的输送过程中对部件形状进行识别的识别单元45,相对于基板W而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在识别单元45设置有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该发光部46向电子部件Pa的规定高度位置发光,该受光部47在电子部件Pa配置于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的状态下对来自发光部46的光进行受光。发光部46是将发光元件在横向排成一列而构成的,受光部47是将受光元件在横向排成一列而构成的。从发光部46的各发光元件将直进性高的光线朝向电子部件Pa射出,没有被电子部件Pa遮光的光由受光部47的各受光元件受光。
在电子部件Pa的极性判别时,与对部件中心进行计算时的部件形状的识别处理不同,不利用吸嘴42旋转电子部件Pa,从一个方向观察电子部件Pa时的遮光宽度投影于受光部47。在该情况下,在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对电子部件Pa的朝向进行调整,以使得电子部件Pa的正极侧和负极侧成为非对称形状的一个侧面朝向受光部47的受光面。此外,识别单元45可以通过受光部47对从发光部46发出的LED光进行受光,也可以通过受光部47对从发光部46发出的激光进行受光。
另外,在极性判别装置55设置有根据电子部件Pa相对于受光部47的遮光宽度而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的计算部56、和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而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的判别部57。向计算部56输入没有由受光部47的受光元件受光的遮光宽度,根据遮光宽度对从一侧方观察到的电子部件P的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从计算部56向判别部57输入电子部件Pa的部件宽度,根据部件宽度对正极侧和负极侧为非对称的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如上所述,根据电子部件Pa的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而判别出电子部件Pa的正极侧和负极侧。
关于电子部件Pa中的、诸如J形引线部件这样在多个引线形状中存在差异的部件,通过对各引线的引线宽度进行测定,从而能够对极性进行判别。通常,J形引线部件的J形引线侧为正极,直线形状的引线侧为负极,J形引线与直线形状的引线相比引线宽度变大。另外,即使全部引线宽度相同,在整体性的部件形状在左右不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高度而历经多次对部件宽度进行测定,从而能够对极性进行判别。如果部件的整体形状在左右不同,则在高度方向上部件宽度的中心位置不同,因此能够根据该中心位置的左右方向的偏移而对极性进行判别。
如图5所示,在第1极性判别方法中,对诸如J形引线部件这样,多个引线的引线宽度不同的电子部件Pb的极性进行判别。在电子部件Pb中,从封装部61伸出了一对引线62、63,一个引线62弯曲而折回,与此相应地引线宽度变大。发光部46(参照图4)及受光部47(参照图4)在规定的高度位置相对于一对引线62、63进行定位,通过在一对引线62、63配置于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的状态下由受光部47对来自发光部46的光进行受光,从而根据各引线62、63的遮光宽度,对引线宽度L1、L2进行计算。
另外,在极性判别装置55中预先存储有用于对J形引线进行判别的判定值D1,将该判定值D1和各引线宽度L1、L2进行比较,比判定值D1大的引线宽度被识别为J形引线。另外,关于无法识别出J形引线的电子部件Pb,作为部件不合格品而被废弃。作为判定值D1,使用根据过去的数据等而针对部件的每个种类通过实验、按照经验或根据理论而求出的值。如上所述,通常来说,由于J形引线侧为正极,因此通过对J形引线进行识别,从而对电子部件Pb的正极侧和负极侧进行判别。
如图6所示,在第2极性判别方法中,关于诸如电子部件Pc这样部件的整体形状在左右不同的部件,对极性进行判别。在电子部件Pc中,从封装部71伸出了一对直线形状的引线72、73,在电子部件Pc的高度方向分成封装部71和一对引线72、73。一对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向左侧位置偏移而设置,由于该封装部71和一对引线72、73的位置偏移而使部件的整体形状在左右不同。因此,一边相对于电子部件Pc而改变高度位置,一边在各高度位置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
在该情况下,发光部46(参照图4)及受光部47(参照图4)在第1高度位置相对于封装部71进行定位,在封装部71配置于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的状态下由受光部47对来自发光部46的光进行受光,根据封装部71的遮光宽度,对封装部宽度L3进行计算。另外,发光部46及受光部47在第2高度位置相对于多个引线72、73进行定位,在一对引线72、73配置于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的状态下由受光部47对来自发光部46的光进行受光,根据一对引线72、73的遮光宽度,对从一端的引线72至另一端的引线73为止的区域宽度L4进行计算。求出封装部宽度L3的中心位置C1和引线的区域宽度L4的中心位置C2,求出中心位置C1、C2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
以左侧的原点O为基准,求出从原点O至封装部宽度L3的中心位置C1为止的距离和从原点O至引线的区域宽度L4的中心位置C2为止的距离。而且,根据从原点O至中心位置C1为止的距离和从原点O至中心位置C2为止的距离的差分而求出偏移方向。例如,如果从原点O至各中心位置C1、C2为止的距离的差分为正数,则判别为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向左侧进行了位置偏移。另外,如果从原点O至各中心位置C1、C2为止的距离的差分为负数,则判别为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向右侧进行了位置偏移。根据该封装部71和引线72、73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而对电子部件Pc的极性进行判别。
在图6的例子中,由于一对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向左侧进行了位置偏移,因此电子部件Pc的左侧被判别为正极,电子部件Pc的右侧被判别为负极。另外,在极性判别装置55中存储有用于对电子部件Pc的合格与否进行判别的判定值D2,关于封装部宽度L3及引线的区域宽度L4的中心位置C1、C2的位置偏移量小于该判定值D2的电子部件Pc,作为部件不合格品而被废弃。作为判定值D2,使用根据过去的数据等而针对部件的每个种类通过实验、按照经验或根据理论而求出的值。
如上所述,由于使用识别单元45而通过第1、第2极性判别方法对电子部件Pb、Pc的极性进行判别,因此无需在安装装置1新设置判别专用的设备,能够减少成本。另外,识别单元45搭载于安装头40(参照图2),因此在通过安装头40对电子部件Pb、Pc正在进行输送时,通过识别单元45对电子部件Pb、Pc的极性进行判别。因此,能够缩短生产节拍时间,而不会如图3的对比例所示输送路径变得绕远。
接下来,参照图7及图8,对第1、第2极性判别方法的流程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第1极性判别方法的流程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第2极性判别方法的流程图。此外,在这里,为了便于说明,适当使用从图4至图6的标号而进行说明。另外,假设使得部件左侧为正极、部件右侧为负极的朝向是正确的安装角度。
如图7所示,在第1极性判别方法中,如果通过吸嘴42对电子部件Pb进行了吸附(步骤S01),则通过吸嘴驱动部43(驱动机构)使电子部件Pb在规定高度位置停止,在该规定的高度位置,来自发光部46的光隔着引线62、63被受光部47受光而对遮光宽度进行检测(步骤S02)。接下来,通过计算部56根据引线62、63的遮光宽度而对引线数及各引线宽度L1、L2进行计算(步骤S03)。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数为2根,因此下面,关于左右2根引线62、63而实施J形引线的判别。此外,引线数是为了对部件间差异进行检测而实施的。
在J形引线的判别中,通过判别部57对左侧的引线62的引线宽度L1和J形引线的判定值D1进行比较(步骤S04)。在左侧的引线62的引线宽度L1大于或等于判定值D1的情况下(步骤S04为Yes),判定为左侧的引线62为J形引线,即正极。由此,视为电子部件Pb处于左侧为正极、右侧为负极的正确的安装角度,而不使电子部件Pb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反转,通过吸嘴42将电子部件Pb安装于基板W的安装位置(步骤S05)。
另一方面,在引线宽度L1小于判定值D1的情况下(步骤S04为No),对右侧的引线63的引线宽度L2和J形引线的判定值D1进行比较(步骤S06)。在右侧的引线63的引线宽度L2大于或等于判定值D1的情况下(步骤S06为Yes),判定为右侧的引线63为J形引线,即正极。由此,视为电子部件Pb处于反转的安装角度,而使电子部件Pb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反转(步骤S07),通过吸嘴42将电子部件Pb适当地安装于基板W的安装位置(步骤S05)。
另外,在引线宽度L2小于判定值D1的情况下(步骤S06为No),作为无法对J形引线进行判别的情况而将电子部件Pb废弃(步骤S08)。如上所述,在第1极性判别方法中,根据J形引线是左侧的引线62还是右侧的引线63而对正极进行判别,对电子部件Pb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此外,对通过第1极性判别方法对J形引线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对多个引线形状(引线宽度)存在差异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时,也可以使用第1极性判别方法。
如图8所示,在第2极性判别方法中,如果通过吸嘴42对电子部件Pc进行了吸附(步骤S11),则在电子部件Pc的第1高度位置,来自发光部46的光经由封装部71由受光部47受光而对遮光宽度进行检测(步骤S12)。接下来,通过计算部56根据封装部71的遮光宽度而对封装部宽度L3进行计算(步骤S13)。接下来,在电子部件Pc的第2高度位置,来自发光部46的光隔着一对引线72、73被受光部47受光而对遮光宽度进行检测(步骤S14)。接下来,通过计算部56根据一对引线72、73的遮光宽度而对从一端的引线72至另一端的引线73为止的区域宽度L4进行计算(步骤S15)。
接下来,通过判别部57对封装部宽度L3的中心位置C1和引线的区域宽度L4的中心位置C2的差分进行计算(步骤S16),中心位置C1、C2的差分与部件合格与否的判定值D2进行比较(步骤S17)。在中心位置C1、C2的差分(绝对值)小于判定值D2的情况下(步骤S17为No),作为无法对极性进行判别的情况而将电子部件Pc废弃(步骤S18)。另一方面,在中心位置C1、C2的差分(绝对值)大于或等于判定值D2的情况下(步骤S17为Yes),对中心位置C1、C2的差分是否为正数进行判定(步骤S19)。
在中心位置C1、C2的差分为正数的情况下(步骤S19为Yes),判定为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进行了位置偏移的左侧为正极。视为电子部件Pc处于左侧为正极、右侧为负极的正确的安装角度,而不使电子部件Pc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反转,通过吸嘴42将电子部件Pc安装于基板W的安装位置(步骤S20)。另外,在中心位置C1、C2的差分为负数的情况下(步骤S19为No),判定为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进行了位置偏移的右侧为正极。视为电子部件Pc处于反转的安装角度,而使电子部件Pc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反转(步骤S21),通过吸嘴42将电子部件Pc安装于基板W的安装位置(步骤S20)。
如上所述,在第2极性判别方法中,根据引线72、73相对于封装部71的位置偏移方向而对正极进行判别,对电子部件Pc相对于基板W的安装角度进行调整。此外,对通过第2极性判别方法对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通过第2极性判别方法对J形引线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另外,也可以将第1极性判别方法和第2极性判别方法进行组合,针对判定为无法通过第1极性判别方法对J形引线进行判别的电子部件,转换为第2极性判别方法而对极性进行判别。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极性判别装置55中,在安装头40搭载有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通过在电子部件Pa配置于发光部46和受光部47之间的状态下由受光部47对来自发光部46的光进行受光,从而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根据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一边通过安装头40对电子部件Pa进行输送,一边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无需为了对极性进行判别而绕远,能够以最短路径将电子部件Pa向基板W输送。由此,能够对电子部件Pa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发光部和受光部在水平方向相对而配置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能够通过受光部对从发光部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的光进行受光,则以何种配置均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对电子部件、识别单元的受光部和发光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的驱动机构(第1驱动机构),设置吸嘴驱动部。取代第1驱动机构也能够容易地想到下述驱动机构(第2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是由将识别单元可相对于安装头主体上下移动地支撑的线性引导部(引导部件)和使识别单元上下移动的致动器(电动机、气缸)构成的。
另外,还能够容易地想到由第1驱动机构和第2驱动机构协同动作,对电子部件、识别单元的受光部和发光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即,第1驱动机构在电子部件的吸附后,上升而在规定位置停止。然后,使第2驱动机构上下移动,对发光部和受光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如上所述,这些驱动机构对电子部件与发光部和受光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使向电子部件的发光位置和受光位置可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用识别单元的发光部和受光部而取得电子部件的遮光宽度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在安装头设置独立于识别单元的发光部和受光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第1极性判别方法中对J形引线进行确定,由此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在第1极性判别方法中,只要根据多个引线的引线宽度的差异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即可,例如,可以对多个引线的引线宽度进行比较,将引线宽度最大的引线判断为正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第2极性判别方法中在电子部件的封装部和引线的高度位置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第2极性判别方法只要根据多个高度位置处的部件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即可。即,发光部朝向电子部件改变高度位置而发光,受光部在各高度位置对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在各高度位置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另外,只要根据各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而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即可,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的特定方法并不特别受到限定。
另外,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整体地或局部地组合。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主旨的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置换、变形。并且,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或派生出的其他技术,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以其他方式实现,则也可以使用该方法而进行实施。因此,权利要求书覆盖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所能够包含的全部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判别程序可以存储于存储介质。记录介质并不特别受到限定,可以是光盘、光磁盘、闪存存储器等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将本发明应用于安装装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应用于能够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的其他装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极性判别装置对向基板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该极性判别装置具有:发光部,其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位置发光;受光部,其在电子部件配置于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对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计算部,其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以及判别部,其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发光部及受光部搭载于将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头。根据该结构,在安装头搭载有发光部和受光部,通过在电子部件配置于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由受光部对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从而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根据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由于一边通过安装头对电子部件进行输送,一边对极性进行判别,因此无需为了对极性进行判别而绕远,能够以最短路径将电子部件向基板输送。由此,能够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而不增加生产节拍时间这样的效果,特别地,适用于对向基板安装的J形引线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的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Claims (8)

1.一种极性判别装置,其对向基板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该极性判别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发光部,其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位置发光;
受光部,其在电子部件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
计算部,其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以及
判别部,其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所述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搭载于将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头,
在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时,电子部件的正极侧和负极侧成为非对称形状的一个侧面朝向所述受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判别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对所述电子部件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判别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子部件具有多个引线,
所述发光部在规定高度位置朝向多个引线发光,
在多个引线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
所述计算部根据多个引线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引线宽度进行计算,
所述判别部根据多个引线的引线宽度的差异,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性判别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子部件具有一对引线,一根引线为J形引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性判别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朝向电子部件改变高度位置而发光,
在电子部件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
所述计算部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在各高度位置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
所述判别部根据各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极性判别装置,其特征在于,
电子部件在高度方向分成封装部和多个引线,
所述发光部在第1高度位置朝向封装部发光,并且在第2高度位置朝向多个引线发光,
在封装部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并且在多个引线配置于所述发光部和所述受光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受光部对来自所述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
所述计算部根据封装部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封装部宽度进行计算,并且根据多个引线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从一端的引线至另一端的引线为止的区域宽度进行计算,
所述判别部根据封装部宽度的中心位置和引线的区域宽度的中心位置的偏移方向,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7.一种安装装置,其具有:
安装头,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极性判别装置;以及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安装头从电子部件的供给位置朝向基板移动,
根据由所述极性判别装置判别出的电子部件的极性,对安装角度进行调整,通过所述安装头向基板安装电子部件。
8.一种极性判别方法,其对向基板安装的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该极性判别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步骤:
通过受光部对朝向电子部件的规定高度位置的来自发光部的光进行受光;
根据电子部件相对于所述受光部的遮光宽度,对部件宽度进行计算;以及
基于规定高度位置的部件宽度,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
所述发光部及所述受光部搭载于将电子部件向基板安装的安装头,在通过安装头实现的电子部件的输送过程中对极性进行判别,
在对电子部件的极性进行判别时,电子部件的正极侧和负极侧成为非对称形状的一个侧面朝向所述受光部。
CN201711083934.6A 2016-11-07 2017-11-07 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Active CN1080641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7110 2016-11-07
JP2016217110A JP6815169B2 (ja) 2016-11-07 2016-11-07 極性判別装置、実装装置、極性判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64127A CN108064127A (zh) 2018-05-22
CN108064127B true CN108064127B (zh) 2021-02-26

Family

ID=62135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83934.6A Active CN108064127B (zh) 2016-11-07 2017-11-07 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5169B2 (zh)
CN (1) CN108064127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6173A (ja) * 1982-09-25 1984-03-31 Nitto Kogyo Kk チツプの極性等検測装置
JPH02278380A (ja) * 1989-04-19 1990-11-14 Pfu Ltd 画像処理によるsmdの極性識別検査装置
JPH05145298A (ja) * 1991-11-25 1993-06-11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子部品テーピング監視方法
DE4310203C1 (de) * 1993-03-29 1994-04-21 Siemens Ag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Bestimmung der Polarität von gepolten Kondensatoren insbesondere für eine Einrichtung zur selbsttätigen Bestückung von Leiterplatten
JPH11160248A (ja) * 1997-12-01 1999-06-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の実装状態検査装置
JPH11261300A (ja) * 1998-03-10 1999-09-24 Ohm Denki Kk マーク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搭載装置
JP2000121338A (ja) * 1998-10-13 2000-04-28 Yamagata Casio Co Ltd 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JP2001513594A (ja) * 1997-08-07 2001-09-04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素子の端子の位置検出および/またはコプラナリティ検査および/または分離検査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2048732A (ja) * 2000-08-01 2002-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外観検査装置および外観検査方法
EP0722091B1 (en) * 1995-01-11 2004-03-03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Test for determining polarity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within electronic assemblies
DE68929481T2 (de) * 1988-05-09 2004-06-09 Omron Corp.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Anzeige der Ergebnisse einer Leiterplattenprüfung
CN102192715A (zh) * 2010-02-01 2011-09-21 株式会社高永科技 三维形状检查方法
CN103025141A (zh) * 2012-12-31 2013-04-03 东莞市新泽谷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型散装led供料器
CN103323762A (zh) * 2013-06-07 2013-09-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led芯片及器件的检测装置与方法
CN103675588A (zh) * 2013-11-20 2014-03-26 中国矿业大学 印刷电路元件极性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03945681A (zh) * 2014-04-08 2014-07-23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Led插件机上料装置
WO2014184042A1 (de) * 2013-05-13 2014-11-20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kennen einer polung einer freilaufdiode, aktuatorschaltung und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6173A (ja) * 1982-09-25 1984-03-31 Nitto Kogyo Kk チツプの極性等検測装置
DE68929481T2 (de) * 1988-05-09 2004-06-09 Omron Corp.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Anzeige der Ergebnisse einer Leiterplattenprüfung
JPH02278380A (ja) * 1989-04-19 1990-11-14 Pfu Ltd 画像処理によるsmdの極性識別検査装置
JPH05145298A (ja) * 1991-11-25 1993-06-11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電子部品テーピング監視方法
DE4310203C1 (de) * 1993-03-29 1994-04-21 Siemens Ag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Bestimmung der Polarität von gepolten Kondensatoren insbesondere für eine Einrichtung zur selbsttätigen Bestückung von Leiterplatten
EP0722091B1 (en) * 1995-01-11 2004-03-03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Test for determining polarity of electrolytic capacitors within electronic assemblies
JP2001513594A (ja) * 1997-08-07 2001-09-04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素子の端子の位置検出および/またはコプラナリティ検査および/または分離検査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11160248A (ja) * 1997-12-01 1999-06-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の実装状態検査装置
JPH11261300A (ja) * 1998-03-10 1999-09-24 Ohm Denki Kk マーク読み取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部品搭載装置
JP2000121338A (ja) * 1998-10-13 2000-04-28 Yamagata Casio Co Ltd 電子部品検査装置
JP2002048732A (ja) * 2000-08-01 2002-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外観検査装置および外観検査方法
CN102192715A (zh) * 2010-02-01 2011-09-21 株式会社高永科技 三维形状检查方法
CN103025141A (zh) * 2012-12-31 2013-04-03 东莞市新泽谷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改进型散装led供料器
WO2014184042A1 (de) * 2013-05-13 2014-11-20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kennen einer polung einer freilaufdiode, aktuatorschaltung und sicherheit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3323762A (zh) * 2013-06-07 2013-09-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led芯片及器件的检测装置与方法
CN103675588A (zh) * 2013-11-20 2014-03-26 中国矿业大学 印刷电路元件极性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及设备
CN103945681A (zh) * 2014-04-08 2014-07-23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Led插件机上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15169B2 (ja) 2021-01-20
CN108064127A (zh) 2018-05-22
JP2018078136A (ja)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0267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JP6571185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EP2882272B1 (en)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JP2010278323A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WO2017064786A1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6124918B2 (ja) 部品実装機および実装検査機
JP4998148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4910945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EP3407696B1 (en) Moun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08064127B (zh) 极性判别装置、安装装置、极性判别方法
JP4872854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4778076B2 (ja) 部品認識装置および部品移載装置
CN107148212B (zh)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部件安装方法
CN110121255B (zh) 发光部件安装装置以及发光部件安装方法
JP2003318599A (ja) 部品実装方法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2012204779A (ja) 吸着ノズル、実装装置、電子部品の実装方法及び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9661161B (zh) 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JP2011171419A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CN112514553B (zh) 表面安装机
JP7181027B2 (ja) 認識装置、表面実装機および認識対象の位置認識方法
JP5977579B2 (ja) 基板作業装置
CN106686968B (zh) 安装装置及部件退还方法
JP2007200990A (ja) 部品認識方法、同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109089408B (zh) 矫正装置、安装装置、矫正方法
JP7316489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