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6130A - 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6130A
CN107926130A CN201680049225.3A CN201680049225A CN107926130A CN 107926130 A CN107926130 A CN 107926130A CN 201680049225 A CN201680049225 A CN 201680049225A CN 107926130 A CN107926130 A CN 107926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side plate
housing
be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92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野智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6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6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壳体具备支架,该支架由一张板材形成,且具有第一侧板、经由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的第二侧板、经由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的第一底板、以及经由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邻接的第二底板。所述支架中的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板材中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长线上的切入部而彼此分割,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具有彼此重叠而成的第一重叠部,且通过贯穿该第一重叠部的紧固连结件而能够固定于基座。

Description

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本申请主张日本国专利申请2015-165061号(2015年8月24日申请)的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公开内容整体援引于此来进行参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壳体中收纳有由蓄电池、燃料电池等(以下,适当简记作“蓄电池等”)和蓄电池等用动力调节器构成的被收纳物的电力控制装置以家庭用为中心而在不断普及。这样的电力控制装置尤其在家庭用时,为了抑制设置空间而趋于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大的形状。因此,追求电力控制装置的耐震性的提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安置蓄电池装置:在蓄电池的下部设置腿部,将该腿部紧固连结于架台而进行固定,由此提高耐震性。
近年来,电力控制装置在谋求高功能化的同时不断重量化。因此,越发追求耐震性的提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487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壳体由一张板材形成。所述壳体具备支架,该支架具有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所述第二侧板经由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所述第一底板经由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所述第二底板经由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邻接。所述支架中的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板材中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长线上的切入部而彼此分割。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具有彼此重叠而成的第一重叠部。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贯穿该第一重叠部的紧固连结件而能够固定于基座。
另外,本公开的电力控制装置具备本公开的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去除罩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去除罩构件的一部分)的壳体取出被收纳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力控制装置所具备的壳体(去除罩构件及布线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壳体所具备的左支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左支架的一部分的另一立体图。
图7是构成图5所示的左支架的板材的展开图。
图8是图4所示的壳体所具备的左支架及搁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4所示的壳体所具备的右支架、分线盒及安装构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右支架、分线盒及安装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安装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安装构件的一部分的其他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个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使三维正交坐标系的彼此正交的轴为X、Y、Z。此时,在本说明书中,上下方向是指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方是指Z轴正方向。下方是指Z轴负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是指与X轴平行的方向。左方是指X轴负方向。右方是指X轴正方向。而且,前后方向是指与Y轴平行的方向。前方是指Y轴负方向。后方是指Y轴正方向。
如图1所示,电力控制装置1由罩构件9覆盖而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所述罩构件9通过对例如铁、铝、不锈钢等金属的板材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电力控制装置1在本例中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1000mm~1200mm、在上下方向上900mm~1100mm、在前后方向上280mm~320mm这样的大小,例如具有180kg~220kg的质量。
如图2所示,电力控制装置1具备壳体2、收纳于壳体2的内部的被收纳物即动力调节器(PCS)3及多个蓄电池4。另外,壳体2在右侧面的上部(后述的右支架20的上部)具备布线连接部5,在右侧面的下部具备分线盒60。电力控制装置1将电线管(例如PF管)等配管连接于分线盒60,将从与分线盒60连接的配管延伸的布线连接于布线连接部5,由此能够与外部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等之间输入输出电力。PCS3与蓄电池4在收纳于壳体2的状态下通过壳体2内的布线而连接为能够相互通电。
PCS3进行从蓄电池4、外部的太阳能电池供给的直流的电力与从外部的系统供给的交流的电力之间的转换。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PCS3收纳于壳体2内部的上段,例如具有30kg以上且50kg以下的质量。
蓄电池4例如由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构成。蓄电池4通过使所充入的电力放出而能够供给电力。另外,蓄电池4能够充入从外部的系统、太阳能电池供给的电力。如图2所示,蓄电池4在本例中沿着上下方向层叠地收纳在壳体2内部的下段,例如分别具有最大约为15kg、合计具有90kg以上且100kg以下的质量。
如图3所示,蓄电池4能够悬吊于在壳体2内部设置的后述的导轨部R,通过在导轨部R上沿着前后方向滑动而能够向壳体2内收纳及从壳体2排出。
壳体2除了具备罩构件9及布线连接部5以外,还具备左支架10、右支架20、第一搁板31、第二搁板32、第三搁板33、背面板40及中央架50。它们通过对铁、铝、不锈钢等金属的板材进行板金加工而得到。另外,如后所述,壳体2具备一体地安装于右支架20的分线盒60和安装构件70。壳体2也可以除此以外还具备例如隔热件、缓冲件等。
如图4所示,左支架10及右支架20构成一对支架,分别用下端接地并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延伸。另外,以将左支架10及右支架20的分别对置的侧板(以下,适当称作“第一侧板”)结合的方式,按照从上方到下方的顺序安装第一搁板31、第二搁板32、第三搁板33。在第三搁板33的底面的左右方向中心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腿部34。在此,在壳体2的内部,将比第二搁板32靠上方的部位划分为上段,将比第二搁板32靠下方的部分划分为下段。
背面板40以沿着上下方向结合的方式安装于左支架10及右支架20的各第一侧板的后部。另外,在背面板40的左右方向中心部,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弯折而形成的加强部41。中央架50以将第二搁板32及第三搁板33的分别对置的面的左右方向中心附近结合的方式安装。
在左支架10与中央架50对置的侧板以及右支架20与中央架50对置的侧板,分别设置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部R。通过该导轨部R,能够如前述那样将蓄电池4向壳体2内收纳及从壳体2排出。另外,在第二搁板32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321。
如图5及图6所示,左支架10具有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一底板13及第二底板14。在此,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经由第一弯折部18a邻接。第二侧板12与第一侧板11的两侧邻接。第一侧板11及第一底板13经由第二弯折部18b邻接。第二侧板12及第二底板14经由第三弯折部18c邻接。
如图7所示,左支架10由一张板材10’形成。在此,在图7所示的板材10’中,实线是表示形成切入部17的部位的切入线,所述切入部17对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4进行分割。虚线是向纸面跟前侧弯折且表示第一弯折部18a的凹折线。双点划线是向纸面跟前侧弯折且表示第二弯折部18b的凹折线。单点划线是向纸面跟前侧弯折且表示形成第三弯折部18c的部位的凹折线。另外,图7中的两条纵向的凹折线形成第一弯折部18a,在第一弯折部18a的延长线上设置有切入部17(切入线)。在由凹折线及切入线划分的各区域中,中央上部分相当于左支架10的第一侧板11。另外,各区域中的与第一侧板11的左右邻接的部分相当于左支架10的第二侧板12。另外,各区域中的与第一侧板11的下部邻接的部分相当于第一底板13。另外,各区域中的与第二侧板12的下部邻接的部分相当于第二底板14。
在此,为了说明左支架10的结构,参照图7说明从板材10’形成左支架10的过程。首先,图7所示的板材10’被沿着切入线切入而形成切入部17(第一步骤)。接着,板材10’被沿着与第二弯折部18b相当的横向的凹折线向纸面跟前侧呈大致直角地弯折而形成第一侧板11及第一底板13(第二步骤)。另外,板材10’被沿着与第一弯折部18a相当的纵向的凹折线向纸面跟前侧呈大致直角地弯折(第三步骤)。然后,板材10’被沿着与第三弯折部18c相当的横向的凹折线呈大致直角地弯折而形成第二侧板12及第二底板14(第四步骤)。由此,如图6所示,形成由切入部17分割的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4重叠而成的第一重叠部19。在该状态下,如图6所示,在第一重叠部19设置通过点焊等结合的结合部15而将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4连结。另外,设置将第一底板13和第二底板14贯穿的第一固定孔16(第五步骤)。在此,第二步骤与第三步骤也可以相互调换顺序。另外,第一固定孔16也可以在形成第一重叠部19之前形成。
通过以上的工序,如图5及图6所示,形成如下左支架10:该左支架10形成有由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4重叠而成的第一重叠部19,并设置有贯穿该第一重叠部19的第一固定孔16。通过这样构成左支架10,能够从一张板材10’形成左支架10,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另外,当将例如锚固件等紧固连结件贯穿第一固定孔16而固定于基座时,第一底板13与第二底板14均被固定,因此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的摆动均被降低,能够提高耐震性。在此,基座例如是指对壳体进行支承而将其固定于基台等的部分。在此,锚固件例如是指为了固定壳体等而通过埋入混凝土的基台等来使用的螺栓。
另外,如图5所示,左支架10在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螺纹孔111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插入孔112。如图8所示,第三搁板33具有与插入孔112对应的突起部36。通过将突起部36插入配置于左支架10的插入孔112内,从而将第三搁板33安装于左支架10。另外,通过从左支架10的螺纹孔111对第三搁板33进行螺纹固定,从而将安装于左支架10的第三搁板33固定于左支架10。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说明了第三搁板33,但对于第一搁板31及第二搁板32也是同样的。
在此,插入孔112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也可以是突起部36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的1倍以上且1.5倍以下。通过使插入孔112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处于该范围内,能够减少第一搁板31、第二搁板32及第三搁板33的上下方向上的摆动而提高耐震性。
以上,说明了左支架10的结构,但上述的左支架10的结构对于右支架20也是同样的,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如图9所示,在右支架20上一体地安装有分线盒60及安装构件70。具体而言,在右支架20的底板上以重叠的方式放置安装构件70的底板。更详细而言,形成右支架20的第一重叠部29与安装构件70的第二重叠部79重叠而成的第三重叠部80。在此,安装构件70的第二重叠部79的详细情况见后述。另外,在安装构件70的底板上以重叠的方式放置分线盒60的底板。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相互进行点焊等来连结而进行安装。并且设置有第二固定孔21,该第二固定孔21在右支架20、安装构件70及分线盒60相互一体地安装的状态下贯穿第三重叠部80。由此,能够将例如锚固件等紧固连结件贯穿第二固定孔21而固定于基座。
右支架20、安装构件70及分线盒60均具有如下形状:具有前方的前侧板、左方的左侧板、后方的后侧板,且在右方不具有侧板。右支架20、安装构件70及分线盒60在相互一体地安装的状态下,在后侧板形成开口部22,另外,在底板形成向右方开口的缺口部23。来自外部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等的配管从电力控制装置1的外部通过开口部22或缺口部23而被引导到分线盒60内。
如图10所示,分线盒60在上板设置有多个引导孔61,这多个引导孔61连接来自外部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等的配管,且将从配管延伸的布线向设置于右支架20的上部的布线连接部5引导。分线盒60在三方的全部的侧板上与安装构件70接触的状态下与安装构件70连结。
安装构件70是用于将分线盒60稳定地安装于右支架20的加强构件,如图10所示,由在前后方向中心部处底板及左侧板相互接触的前侧加强构件70a及后侧加强构件70b这两个构件构成。安装构件70的左侧板形成为:随着朝向前后方向中心而变低,在前侧加强构件70a与后侧加强构件70b相互接触的部位变得最低。由此,针对前后方向上的摆动,安装构件70通过前侧加强构件70a及后侧加强构件70b在底板附近相互对顶,由此减少摆动。
安装构件70及分线盒60各自的底板与右支架20的底板相比在左右方向上较短,且以与右支架20的底板的右端对齐的状态安装。由此,能够降低安装构件70、分线盒60的左侧板与从右支架20的插入孔突出的第一搁板31、第二搁板32及第三搁板33的突起部等接触的可能性。
如图11及图12所示,构成安装构件70的前侧加强构件70a及后侧加强构件70b与左支架10、右支架20同样,分别由一张板材形成。另外,前侧加强构件70a及后侧加强构件70b具有第一侧板(左侧板)71、第二侧板(前侧板及后侧板)72、第一底板73及第二底板74。第二侧板72经由第一弯折部78a与第一侧板71邻接。第一底板73经由第二弯折部78b与第一侧板71邻接。第二底板74经由第三弯折部78c与第二侧板(前侧板及后侧板)72邻接。另外,安装构件70中的第一底板73及第二底板74通过板材中的第一弯折部18a的延长线上设置的切入部17而彼此分割,具有相互重叠而成的第二重叠部79。并且,在第二重叠部79设置有构成第二固定孔21的孔部75。通过这样构成安装构件70,构成安装构件70的前侧加强构件70a及后侧加强构件70b分别由一张板材形成,因此能够抑制成本。另外,当将紧固连结件贯穿第二固定孔21而固定于基座时,右支架20的第一底板及第二底板、安装构件70的第一底板73及第二底板74、以及分线盒60的底板被固定在一起。因此,能够降低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的摆动,能够进一步提高耐震性。
基于附图、实施方式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会注意到容易基于本公开进行各种变形、修正。因此,应该留意到这些变形、修正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各结构部、各步骤等所包含的功能等能够以逻辑上不矛盾的方式再次配置,能够将多个结构部、步骤等组合到一个中,或者将其分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1中,说明了左支架10、右支架20及安装构件70分别各具有两个第二侧板及第二底板的情况,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左支架10、右支架20及安装构件70也可以分别各具有一个第二侧板及第二底板,也可以分别各具有三个以上的第二侧板及第二底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1中,安装构件70由前侧加强构件70a及后侧加强构件70b这两个构件构成,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安装构件70也可以由一个构件构成,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构件构成。
另外,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力控制装置1具备PCS3及多个蓄电池4来作为被收纳物的情况,但也可以具备燃料电池来作为被收纳物。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壳体2不限定于设置于电力控制装置1,用途也不被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力控制装置
2 壳体
3 PCS(被收纳物)
4 蓄电池(被收纳物)
5 布线连接部
9 罩构件
10 左支架
10’ 板材
11 第一侧板
12 第二侧板
13 第一底板
14 第二底板
15 结合部
16 第一固定孔
17 切入部
18a 第一弯折部
18b 第二弯折部
18c 第三弯折部
19 第一重叠部
20 右支架
21 第二固定孔
22 开口部
23 缺口部
29 第一重叠部
31 第一搁板
32 第二搁板
33 第三搁板
34 腿部
36 突起部
40 背面板
41 加强部
50 中央架
60 分线盒
61 引导孔
70 安装构件(加强构件)
70a 前侧加强构件
70b 后侧加强构件
71 第一侧板
72 第二侧板
73 第一底板
74 第二底板
75 孔部
78a 第一弯折部
78b 第二弯折部
78c 第三弯折部
79 第二重叠部
80 第三重叠部
111 螺纹孔
112 插入孔
321 凹部
R 导轨部

Claims (5)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支架,所述支架由一张板材形成,且具有第一侧板、经由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的第二侧板、经由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的第一底板、以及经由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邻接的第二底板,
所述支架中的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板材中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长线上的切入部而彼此分割,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具有彼此重叠而成的第一重叠部,且通过贯穿该第一重叠部的紧固连结件而能够固定于基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中,
在所述支架中,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侧邻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壳体,其中,
所述壳体具备多个所述支架,这多个支架构成以所述第一侧板彼此对置且所述第二侧板处于外侧的方式设置的一对支架,
所述壳体还具备与所述一对支架的所述第一侧板彼此结合的搁板,
所述支架在所述第一侧板具有插入孔,
所述搁板具有配置于所述插入孔内的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中,
所述壳体还具备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由一张板材形成,且具有第一侧板、经由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的第二侧板、经由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板邻接的第一底板、以及经由第三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侧板邻接的第二底板,
所述加强构件中的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通过所述板材中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延长线上的切入部而彼此分割,所述第一底板及所述第二底板具有彼此重叠而成的第二重叠部,
所述壳体具有所述第一重叠部与所述第二重叠部重叠而成的第三重叠部,且通过贯穿该第三重叠部的紧固连结件而能够固定于基座。
5.一种电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控制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
CN201680049225.3A 2015-08-24 2016-08-24 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79261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5061 2015-08-24
JP2015165061 2015-08-24
PCT/JP2016/003867 WO2017033465A1 (ja) 2015-08-24 2016-08-24 筐体及び電力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6130A true CN107926130A (zh) 2018-04-17

Family

ID=58099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9225.3A Pending CN107926130A (zh) 2015-08-24 2016-08-24 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76300B2 (zh)
CN (1) CN107926130A (zh)
WO (1) WO20170334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17513B2 (ja) 2020-12-25 2024-01-1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流体機械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05412A (ja) * 2007-02-23 2008-09-04 Hitachi Ltd 制御装置
CN201655582U (zh) * 2010-03-15 2010-11-24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支架、开关组件及具有该开关组件的电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48144B2 (ja) * 1994-05-17 2002-01-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装置筐体およびその装置筐体を備えた電子機器装置
JP2002043767A (ja) * 2000-07-27 2002-02-08 Topre Corp 電子機器用箱型フレー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05412A (ja) * 2007-02-23 2008-09-04 Hitachi Ltd 制御装置
CN201655582U (zh) * 2010-03-15 2010-11-24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支架、开关组件及具有该开关组件的电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33465A1 (ja) 2018-04-12
WO2017033465A1 (ja) 2017-03-02
JP6476300B2 (ja) 2019-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64898B (zh) 用于蓄电池壳体的下壳和用于机动车的牵引蓄电池
CN207398218U (zh) 电池模组
JP2018156825A (ja) 電池パック
CN105659407B (zh) 电力存储单元与用于这种单元的装配方法
JP6946995B2 (ja) 車両
CN101633371B (zh) 车身前部结构
KR20120062260A (ko) 전기 자동차의 배터리팩 지지 구조
CN104868070A (zh) 用于机动车辆电池的电池壳体的电池托盘
JP2011146340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ケース
CN103996808A (zh) 车辆用电池组
JP658445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02395567U (zh) 一种新型电机支架
CN107926130A (zh) 壳体及电力控制装置
CN204089439U (zh) 电机支架
JP2014165154A (ja) コネクタの一括アース接続構造
JP2019186138A (ja) 接続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3222538A (ja) バッテリ吊り下げシステム、バッテリ構造体及びバッテリの搬送方法
CN106274430B (zh) 蓄电池保持结构
CN105390652A (zh) 动力电池的连接器、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汽车
CN215624531U (zh) 一种筒状下料槽
CN105428580A (zh) 用于动力电池的连接器、动力电池模组、动力电池包、汽车
JP2016172507A (ja) バッテリユニットボックス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605281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の搭載フレーム体
CN110394748A (zh) 一种电池盒头用工装夹具及电池盒共用工装夹具
CN216753950U (zh) 金属层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