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74430B - 蓄电池保持结构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保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74430B
CN106274430B CN201610348131.8A CN201610348131A CN106274430B CN 106274430 B CN106274430 B CN 106274430B CN 201610348131 A CN201610348131 A CN 201610348131A CN 106274430 B CN106274430 B CN 1062744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upporting part
vehicle width
width direction
fron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481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74430A (zh
Inventor
渡边康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74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74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74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744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1Arrangement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保持结构,具有:脚部(45),其紧固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12);以及蓄电池承载部(44),其沿车宽方向架设在与前侧架(12)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的减震器罩(13)和脚部(45)之间,用于载置蓄电池。该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特征在于,由蓄电池承载部(44)、脚部(45)、前侧架(12)和减震器罩(13)包围的部分构成用于敷设线束(77)的线束插入空间(78),蓄电池承载部(44)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被紧固于减震器罩(13)。据此,不仅能够节省空间和减轻重量,还能稳定地保持蓄电池。

Description

蓄电池保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保持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车辆的引擎舱内搭载有用于向各种电子设备供电的蓄电池。蓄电池通过蓄电池托架被支承于前侧架或减震器罩。
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蓄电池托架具有:焊接固定于减震器罩的第1托架;安装于第1托架的第2托架;以及呈悬臂状支承于第2托架的蓄电池载置板。而且,上述蓄电池载放于蓄电池托架的蓄电池载置板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实公平1-3940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车辆进行紧急制动或急转弯等时,会有使之倾倒的惯性力作用于蓄电池。于是,由于作用于蓄电池的惯性力,会有以蓄电池载置板与第2托架的边界部分为转动中心的力矩作用于蓄电池载置板。此时,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蓄电池载置板呈悬臂状支承于第2托架,因此蓄电池载置板会因上述力矩而发生变形等,难以稳定保持蓄电池。而且,作用于蓄电池载置板的力矩在蓄电池的高度尺寸越高(蓄电池的重心越高)时则越大。
此外,若为了确保蓄电池载置板的刚性而增加板厚等,则会出现重量增加和空间效率降低的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节省空间和减轻重量,还能稳定保持蓄电池的蓄电池保持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蓄电池保持结构,具有:
脚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脚部45),其紧固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前侧架12);以及
蓄电池承载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承载部44),其沿车宽方向架设在与所述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的减震器罩(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减震器罩13)和所述脚部之间,用于载置蓄电池(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41),
该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特征在于,
由所述蓄电池承载部、所述脚部、所述前侧架和所述减震器罩所包围的部分构成用于敷设线束(harness)的线束(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线束77)插入空间(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线束插通空间78),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紧固于所述减震器罩。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具有:
载置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载置部51),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用于载置所述蓄电池;以及
第1凸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缘部52),其相对于所述载置部沿上下方向弯曲,紧固于所述减震器罩,
在所述载置部形成有向上下方向膨出的第1膨出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棱53)。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根据第2方案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膨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膨出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弯曲肋71),
在所述脚部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2膨出部相互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用于紧固所述载置部的第2凸缘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缘部63)。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第3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线束插入空间的线束开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线束开口79)。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第4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变速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变速器34)通过变速器托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变速器托架35)支承于所述前侧架,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具有:
底座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底座部55),其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所述变速器托架相互重叠的位置;以及
分离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分离部56),其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变速器托架相互重叠的位置且被设定为在所述底座部上可拆装。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第5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减震器罩的、与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紧固的部分,设置有增强所述减震器罩的增强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增强件23~25)。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案,沿着与规定力矩的作用方向相同的方向(接线方向)紧固蓄电池承载部,其中,规定力矩是指,由于作用于蓄电池的惯性力而产生的、以脚部的与前侧架连接的部分为转动中心作用于车宽方向的力矩。据此,作用于蓄电池承载部和减震器罩之间的紧固力,有效作用于抵消上述力矩的方向。因此,即使蓄电池的高度尺寸较高,蓄电池的重心远离力矩的转动中心,也能抑制蓄电池承载部的变形等,稳定地保持蓄电池。此时,由于无需为了确保蓄电池承载部的刚性而增加蓄电池承载部的板厚等,因此还能抑制重量的增加和空间效率的降低。
此外,通过沿力矩的作用方向紧固蓄电池承载部和减震器罩,与沿与力矩的作用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紧固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作用于紧固部件的剪切力。因此,能够抑制紧固部件的断裂等,长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
而且,通过将由蓄电池承载部、脚部、前侧架和减震器罩所包围的部分作为线束插入空间有效利用,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根据第2方案,由于在蓄电池承载部的载置部形成有第1膨出部,因此既能减轻蓄电池承载部的重量,又能确保蓄电池承载部的刚性。
根据第3方案,由于在脚部的、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膨出部相互重叠的部分形成了用于紧固载置部的第2凸缘部,因此能够确保脚部的刚性,抑制脚部的翘曲变形。
根据第4方案,由于连通于线束插入空间的线束开口形成于蓄电池承载部,因此能够通过线束开口将线束从线束插入空间拉出。据此,能够提高线束的布局性。
根据第5方案,由于能够在将分离部从底座部拆下的状态下实施变速器和变速器托架的组装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另一方面,通过在组装完变速器和变速器托架后将分离部连接于底座部,能够使变速器托架和蓄电池承载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据此,由于能够靠近配置蓄电池承载部和变速器托架,因此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根据第6方案,由于在减震器罩的、与蓄电池承载部紧固的部分设置有增强件,因此无需增加减震器罩整体的板厚,即可稳定地保持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为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在将蓄电池拆下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减震器罩的侧视图。
图5为显示引擎舱内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在将蓄电池承载部拆下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前侧架;13…减震器罩;23…后侧增强件(增强件);24…前侧增强件(增强件);25…中间增强件(增强件);34…变速器;35…变速器托架;41…蓄电池;44…蓄电池承载部;45…脚部;51…载置部;52…凸缘部(第1凸缘部);53…凸棱(第1膨出部);55…底座部;56…分离部;63…凸缘部(第2凸缘部);71…弯曲肋(第2膨出部);77…线束;78…线束插入空间;79…线束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除非有特别注明,均与车辆1中的方向相同。此外,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
图1为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所示的车辆1中,在车体2的前部形成有引擎舱3。引擎舱3由例如仪表盘11或前侧架12、副车架(不图示)、减震器罩13等来形成骨架。
图2为在将蓄电池41拆下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仪表盘11沿前后方向来划分引擎舱3内部和车厢(不图示)内。
前侧架12配置于引擎舱3中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下部。各前侧架12沿前后方向延伸。前侧架12的后端部接合于仪表盘11。另一方面,前侧架12的前端部接合于未图示的隔板。
图3为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各前侧架12的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横剖面被形成为矩形的封闭剖面。具体而言,各前侧架12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敞开的剖面呈带檐帽形的内框21;以及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来阻塞内框21的外框22。上述未图示的副车架从下方连接于前侧架12。
减震器罩13相对于各前侧架12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减震器罩13分别支承未图示的前减震器。减震器罩13的下端部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前侧架12的外框22。另一方面,减震器罩13的上端部接合于未图示的前构件。
图4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减震器罩13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至少在减震器罩13中的、位于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减震器罩13上,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增强件23~25。
如图3所示,各增强件23~25中的、位于最后方的后侧增强件23相对于减震器罩13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后侧增强件23的外周部分接合于减震器罩13。后侧增强件23的、被外周部分包围的中央部分,以与减震器罩13之间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在后侧增强件23的、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表面,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有螺母26。
如图4所示,各增强件23~25中的、位于最前方的前侧增强件24,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减震器罩13。在前侧增强件24的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表面,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有螺母27。
各增强件23~25中的、位于后侧增强件23和前侧增强件24之间的中间增强件25,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减震器罩13。在中间增强件25的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表面,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有螺母2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各增强件23~25的螺母26~28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彼此相同。
图5为显示引擎舱3内部的俯视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上述引擎舱3内收装有例如动力单元31和蓄电池单元32等。
动力单元31具有:引擎33;以及变速器34,其与引擎33连接,且位于引擎33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动力单元31在引擎舱3内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而且,动力单元31通过未图示的支座(mount)被副车架从下方支承。
另外,在上述各前侧架12(参照图2)中的、位于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前侧架12,设置有从上方支承上述变速器34的变速器托架35。变速器托架35从位于一侧的前侧架12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设置。在变速器托架35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变速器托架35的多个贯通孔36。各贯通孔36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变速器34的未图示的安装台座相向。在各贯通孔36内插通有未图示的紧固部件。紧固部件穿过各贯通孔36内拧紧于变速器34的安装台座。据此,变速器34通过变速器托架35被前侧架12从上方支承。
如图1所示,蓄电池单元32具有:用于向各种电子设备供电的蓄电池41;支承蓄电池41的蓄电池托架42;以及将蓄电池41限制于蓄电池托架42的限制部件43。
蓄电池41形成为长方体形状。蓄电池41在宽度方向朝向车宽方向、长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状态下,被蓄电池托架42保持于引擎舱3内。
如图5所示,蓄电池托架42配置于比上述变速器34更靠近车宽方向的一侧且比变速器34更靠近后方的位置。如图2所示,蓄电池托架42具有:用于载置蓄电池41的蓄电池承载部44;以及支承蓄电池承载部44的脚部45。
蓄电池承载部44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具体而言,蓄电池承载部44具有:用于载置蓄电池41的载置部51;以及连接载置部51和减震器罩13的凸缘部(第1凸缘部)52。
载置部51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呈矩形。载置部51从位于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减震器罩13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设置。在载置部51上形成有向上方膨出的凸棱(第1膨出部)53。凸棱53以彼此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条。
载置部51具有:底座部55;和被设定为在底座部55上可拆装的分离部56。而且,载置部51也可以一体形成。
如图5所示,底座部55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呈L字形。在底座部55,在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且位于前侧的部分,形成有露出上述变速器托架35的缺口部57。也就是说,底座部55配置于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至少与变速器托架35中的安装台座不相互重叠的位置。在底座部55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卡止片59。
分离部56连接于底座部55的上述缺口部57的内周缘。分离部56的俯视图外形比底座部55小。分离部56从上方覆盖变速器托架35的、通过缺口部57露出的部分。而且,在图示的例中,在底座部55的、与分离部56连接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的部分),未形成上述凸棱53。
如图2所示,凸缘部52从载置部51(底座部5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凸缘部52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减震器罩13相向。在凸缘部52的、在车宽方向上与上述各增强件23~25相向的部分,从车宽方向的内侧插通有螺栓61。各螺栓61分别拧紧于固定在对应的增强件23~25的螺母26~28。据此,蓄电池承载部44在车宽方向上紧固于减震器罩13。
图6为在拆下蓄电池承载部44的状态下,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观察蓄电池保持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脚部45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脚部45具有延伸部62以及凸缘部(第2凸缘部)63。
延伸部62随着往上方靠近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延伸部62的下端部在车宽方向上与前侧架12的内框21相向。在延伸部62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从车宽方向的内侧插通有螺栓64。如图3所示,螺栓64分别拧紧于固定在内框21内侧的螺母65。据此,脚部45紧固于前侧架12。
如图6所示,在延伸部62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膨出的弯曲肋(第2膨出部)71。弯曲肋71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图中呈三角形。弯曲肋71形成于延伸部62的上下方向的整个范围。弯曲肋71位于延伸部62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此外,在延伸部62,在位于各弯曲肋71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通延伸部62的贯通孔72。
凸缘部63由延伸部62的上端部中至少位于弯曲肋71的部分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而形成。凸缘部63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蓄电池承载部44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相向。如图2所示,凸缘部63通过多个紧固部件74a~74c紧固于蓄电池承载部44。此时,紧固部件74a~74c中的、位于前侧的紧固部件74a、74b,将蓄电池承载部44的底座部55及分离部56和脚部45的凸缘部63集中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紧固部件74a~74c中的、位于后侧的紧固部件74c,连接蓄电池承载部44的底座部55和脚部45的凸缘部63。而且,各紧固部件74a~74c位于蓄电池承载部44的、未形成凸棱53的部分。此时,凸棱53的高度设定为:使紧固部件74a~74c的头部不比凸棱53更向上方突出。因此,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在此,如图2所示,在引擎舱3内,被前侧架12、减震器罩13及蓄电池托架42包围的部分,构成了线束插入空间78。线束插入空间78位于比蓄电池托架42的蓄电池承载部44更靠近下方且比脚部45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线束插入空间78沿前后方向开口。此外,在上述蓄电池承载部44中的、底座部55和凸缘部52的边界部分,形成有连通于线束插入空间78的线束开口79。
在线束插入空间78内,插通有电连接于蓄电池41及各种电子设备的线束77。线束77沿前后方向敷设于线束插入空间78内。线束77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线束开口79被拉出线束插入空间78的外部后,连接于配置在蓄电池41前方的保险丝盒81(参照图5)。
如图1所示,限制部件43具有按压板82以及一对紧固杆83、84。
按压板82配置于蓄电池41的上表面。按压板82沿车宽方向延伸,在车宽方向上跨越蓄电池41。
紧固杆83相对于蓄电池41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紧固杆83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紧固杆83的下端部卡止于蓄电池承载部44的上述卡止片59。紧固杆83的上端部紧固于上述按压板82的、车宽方向的内侧端部。
紧固杆84相对于蓄电池41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紧固杆84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紧固杆84的下端部卡止于减震器罩13。紧固杆84的上端部紧固于上述按压板8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
这样,蓄电池41以在上下方向上被蓄电池承载部44和按压板82夹持的状态,被保持于蓄电池托架42。而且,通过上述蓄电池单元32、位于车宽方向的一侧的前侧架12及减震器罩13,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41的保持结构。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蓄电池承载部44在车宽方向上被螺栓61及螺母26~28紧固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沿着与规定力矩的作用方向相同的方向(接线方向)紧固蓄电池承载部44,其中,规定力矩是指,由于作用于蓄电池41的惯性力而产生的、以脚部45的与前侧架12连接的部分为转动中心作用于车宽方向的力矩。据此,螺栓61及螺母26~28的紧固力有效作用于抵消上述力矩的方向。因此,即使蓄电池41的高度尺寸较高,蓄电池41的重心远离力矩的转动中心,也能抑制蓄电池承载部44的变形等,稳定地保持蓄电池41。此时,由于无需为了确保蓄电池承载部44的刚性而增加蓄电池承载部44的板厚等,因此还能抑制重量的增加和空间效率的降低。
此外,通过沿力矩的作用方向紧固螺栓61,与沿与力矩的作用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紧固螺栓61的情况不同,能够抑制作用于螺栓61的剪切力。因此,能够抑制螺栓61的断裂等,长期稳定地保持蓄电池41。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蓄电池承载部44的凸缘部52相对于载置部51向上方弯曲,因此能够使与蓄电池承载部44和减震器罩13紧固的部分远离力矩的转动中心。据此,也可使螺栓61及螺母26~28的紧固力有效作用于抵消力矩的方向。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蓄电池承载部44、脚部45、前侧架12和减震器罩13所包围的部分作为线束插入空间78加以有效利用,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蓄电池承载部44的载置部51形成有凸棱53,因此不仅能够减轻蓄电池承载部44的重量,还能确保蓄电池承载部44的刚性。
本实施方式的脚部45中,由于在延伸部62的上端部的、位于弯曲肋71的部分,形成有用于紧固蓄电池承载部44的凸缘部63,因此能够确保脚部45的刚性,抑制脚部45的翘曲变形。
此外,由于连通于线束插入空间78的线束开口79形成于蓄电池承载部44,因此能够通过线束开口79将线束77从线束插入空间78拉出。据此,能够提高线束77的布局性。
此外,蓄电池承载部44中,其构成为:在所述底座部上可拆装的分离部56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变速器托架35相互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将分离部56从底座部55拆下的状态下进行变速器34和变速器托架35的组装作业,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另一方面,在组装完变速器34和变速器托架35后,通过将分离部56连接于底座部55,能够使变速器托架35和蓄电池承载部44(载置部51)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据此,能够靠近配置蓄电池承载部44和变速器托架35,因此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减震器罩13的、与蓄电池承载部44紧固的部分,设置有增强件23~25,因此能够在不增加减震器罩13整体板厚的情况下,稳定地保持蓄电池41。
而且,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还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的各种变更。也就是说,上述实施方式所介绍的结构等仅为一例,可进行适当的变更。
例如,可以对蓄电池托架42的尺寸(例如,高度尺寸)等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在变更蓄电池托架42的高度尺寸时,可通过变更脚部4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或是变更凸缘部5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来对应。
此外,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也可对上述各变形例进行适当的组合。

Claims (10)

1.一种蓄电池保持结构,具有:
脚部,其紧固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架;和
蓄电池承载部,其沿车宽方向架设在与所述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连接的减震器罩和所述脚部之间,用于载置蓄电池,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蓄电池承载部、所述脚部、所述前侧架和所述减震器罩所包围的部分构成用于敷设线束的线束插入空间,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在车宽方向上紧固于所述减震器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具有:
载置部,其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来载置所述蓄电池;和
第1凸缘部,其相对于所述载置部沿上下方向弯曲并紧固于所述减震器罩,
在所述载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膨出的第1膨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膨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膨出部,
在所述脚部的、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第2膨出部相互重叠的部分形成有用于紧固所述载置部的第2凸缘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形成有与所述线束插入空间连通的线束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变速器通过变速器托架支承于所述前侧架,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具有:
底座部,其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所述变速器托架相互重叠的位置;和
分离部,其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变速器托架相互重叠的位置且被设定为在所述底座部上可拆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变速器通过变速器托架支承于所述前侧架,
所述蓄电池承载部具有:
底座部,其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与所述变速器托架相互重叠的位置;和
分离部,其被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变速器托架相互重叠的位置且被设定为在所述底座部上可拆装。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减震器罩的、与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紧固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减震器罩的增强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减震器罩的、与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紧固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减震器罩的增强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减震器罩的、与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紧固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减震器罩的增强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池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减震器罩的、与所述蓄电池承载部紧固的部分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减震器罩的增强件。
CN201610348131.8A 2015-06-29 2016-05-24 蓄电池保持结构 Active CN1062744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0072 2015-06-29
JP2015130072A JP6435582B2 (ja) 2015-06-29 2015-06-29 バッテリ保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74430A CN106274430A (zh) 2017-01-04
CN106274430B true CN106274430B (zh) 2018-12-11

Family

ID=57651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48131.8A Active CN106274430B (zh) 2015-06-29 2016-05-24 蓄电池保持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35582B2 (zh)
CN (1) CN1062744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9157B2 (ja) * 2017-07-03 2021-0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支持構造
US11345410B2 (en) * 2017-10-23 2022-05-31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JP7287996B2 (ja) * 2021-03-31 2023-06-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回転構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4059A (zh) * 2007-09-28 2009-11-1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CN103101425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03401934U (zh) * 2012-07-26 2014-01-22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组的支撑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6860A (en) * 1990-06-04 1992-02-11 Saturn Corporation Vehicular battery retainer and shield
JP2002220013A (ja) * 2001-01-24 2002-08-06 Suzuki Motor Corp バッテリブラケット構造
JP3835208B2 (ja) * 2001-06-27 2006-10-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の支持ブラケット
JP2007050774A (ja) * 2005-08-18 2007-03-0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JP5405506B2 (ja) * 2011-02-17 2014-0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JP5866933B2 (ja) * 2011-09-29 2016-02-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692039B2 (ja) * 2011-12-16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搭載構造
JP6380779B2 (ja) * 2015-04-10 2018-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取付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4059A (zh) * 2007-09-28 2009-11-18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CN103101425A (zh) * 2011-11-14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动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03401934U (zh) * 2012-07-26 2014-01-22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组的支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74430A (zh) 2017-01-04
JP6435582B2 (ja) 2018-12-12
JP2017013556A (ja) 2017-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80724B2 (ja) 車両用機器の取付構造
US920587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6274430B (zh) 蓄电池保持结构
EP3190032A1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CN106663758A (zh) 车载用电池组
JP2011020601A (ja) 車両の充電ポート構造
EP2684721A2 (en) Onboard equipment fixing structure
JP2010285058A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JP5405506B2 (ja) 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JP2015089750A (ja) 車両用モータ支持構造
JP2013203299A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6310989B1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固定構造
JP2019014274A (ja) バッテリー支持構造
JP2014024488A (ja) バッテリ取付構造
JP6380779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取付部構造
JP2017154549A (ja) バッテリ支持構造
JP5704343B2 (ja) 車両の電池支持構造
JP5064786B2 (ja) インパネリインホースメント
JP6090663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の取付構造
CN107031542B (zh) 汽车电池安装结构
JP6788838B2 (ja) 車両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CN103213624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2001097049A (ja) 電気自動車用バッテリボックス構造
JP2012166599A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CN206031261U (zh) 用于汽车的蓄电池固定装置及具有该固定装置的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