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3716B - 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3716B
CN107923716B CN201680045900.5A CN201680045900A CN107923716B CN 107923716 B CN107923716 B CN 107923716B CN 201680045900 A CN201680045900 A CN 201680045900A CN 107923716 B CN107923716 B CN 1079237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hamber
cooling medium
heat release
cool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59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3716A (zh
Inventor
于强
野田达也
田中俊一
中村吉伸
中西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NUC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 NUC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23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37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37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37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41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tubes being flexi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6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separate evaporating and condensing chambers connected by at least one conduit; Loop-type heat pipes; with multiple or common evaporating or condensing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28F3/086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having one or more openings therein forming tubular heat-exchange passa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5Hea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2015/0291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comprising internal rotor means, e.g. turbine driven by the work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2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cooling heat generating elements, e.g. for coo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or electric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4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engine or machine cool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5/0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 F28F2265/12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for preventing over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65/00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 F28F2265/14Safety or protection arrangements;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for preventing damage by freezing, e.g. for accommodating volume expan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冷却装置与电动机,可抑制大型化,且可提高冷却效率。冷却装置包括:利用第1冷却介质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室、将第1冷却介质的热放出至外部的放热室、以及将冷却室与放热室连接的第1连接路及第2连接路。放热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连接第1连接路与放热室的部位,在铅垂方向上位于和连接第1连接路与冷却室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或位于较连接第1连接路与冷却室的部位而言更靠上侧。在冷却室内的第1冷却介质的一部分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移动至第1连接路内,产生冷却室的第1冷却介质经由第1连接路而流向放热室且放热室的第1冷却介质经由第2连接路而流向冷却室的循环。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对电动机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液态制冷剂吸收壳体(casing)的热而蒸发,并经由壳体对电动机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平9-23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所述冷却装置中,为了使蒸发而成为气体的液态制冷剂再次返回为液体,而需要冷凝器。进行冷却的发热对象的温度越为高温,则蒸发的液态制冷剂的量越多,因此,需要大型的冷凝器。由此,存在冷却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有鉴于所述问题,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具有可抑制大型化且可提高冷却效率的结构、及包括此种冷却装置的电动机。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为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包括:利用第1冷却介质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室、将第1冷却介质的热放出至外部的放热室、以及将冷却室与放热室连接的第1连接路及第2连接路。放热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连接第1连接路与放热室的部位,在铅垂方向上位于和连接第1连接路与冷却室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或位于较连接第1连接路与冷却室的部位而言更靠上侧。在冷却室内的第1冷却介质的一部分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移动至第1连接路内,产生冷却室的第1冷却介质经由第1连接路而流向放热室且放热室的第1冷却介质经由第2连接路而流向冷却室的循环。
本发明的冷却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为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包括:利用第1冷却介质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室、将第1冷却介质的热放出至外部的放热室、以及将冷却室与放热室连接的第1连接路及第2连接路。放热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连接第1连接路与放热室的部位,在铅垂方向上位于和连接第1连接路与冷却室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或位于较连接第1连接路与冷却室的部位而言更靠上侧。在冷却室内的第1冷却介质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在第1连接路内、第2连接路内、及放热室内的任一个中冷凝。
本发明的电动机的一实施方式,包括所述冷却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而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具有可抑制大型化且可提高冷却效率的结构、及包括此种冷却装置的电动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冷却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绝缘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的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电动机;
10、110、210:冷却装置;
11、111、211:冷却室;
11a:壁部;
12、112、212:放热室;
13、113、213、217:第1连接路;
14、114、214、218:第2连接路;
15、115、215:弹性部;
16、116:吸热部;
211a:第1冷却室(冷却室);
211b:第2冷却室(冷却室);
216:冷却罩(吸热部);
220:转子;
221:轴;
230:定子;
231:定子芯;
232:线圈;
233:上侧绝缘子(绝缘子);
234:下侧绝缘子(绝缘子);
235:第1连接路构件;
236:第2连接路构件;
237:绝缘子本体;
CF:对流;
CM1:第1冷却介质;
CM2:第2冷却介质;
CY1、CY2:循环;
HE:发热体;
J: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及电动机进行说明。再者,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进行变更。另外,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构成,而存在:使各结构中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与实际结构中的比例尺及数量等不同的情况。
另外,附图中,作为适宜的三维正交坐标系,而示出XYZ坐标系。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设为铅垂方向。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设为图5中的中心轴J延伸的方向。X轴方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设为与X轴方向与Z轴方向这两个正交的方向。
<冷却装置>
图1至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10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发热体HE例如为电动机的线圈等。冷却装置10包括:冷却室11、放热室12、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以及弹性部15。
在冷却室11内、放热室12内、第1连接路13内、及第2连接路14内,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第1冷却介质CM1例如为氟系的惰性液体。第1冷却介质CM1例如具有绝缘性。第1冷却介质CM1的种类,可根据发热体HE的最高发热温度选择。
再者,本说明书中,所谓在某空间内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并不限定于某空间内仅由第1冷却介质CM1填满的情况。所谓在某空间内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也包含在某空间内收容有第1冷却介质CM1以外的物质的情况。
冷却室11由壁部11a围绕而构成。冷却室11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体HE收容于冷却室11内。
放热室12由壁部12a围绕而构成。放热室12将第1冷却介质CM1的热放出至外部。在放热室12的壁部12a安装有吸热部16。图1的例子中,吸热部16例如安装于放热室12的铅垂方向上侧。
吸热部16例如为:安装有冷却装置10的设备所包含的部分。吸热部16自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吸收热。吸热部16只要为可自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吸收热的构成即可。吸热部16例如可为包含导热率比较大的构件的散热片(heat sink)。另外,吸热部16也可为对放热室12送风的风扇(fan)。吸热部16还可设为具有流动冷却介质的流路的构件。
本实施方式中,放热室12例如将第1冷却介质CM1的热放出至吸热部16。放热室1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冷却室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放热室12整体位于较冷却室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将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第1连接路13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及第2连接路14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连接于冷却室1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即,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连接于冷却室1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第1连接路13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及第2连接路14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连接于放热室12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
连接第1连接路13与放热室12的部位P12,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较连接第1连接路13与冷却室11的部位P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本实施方式中,部位P12例如位于放热室12的水平方向一侧(+X侧)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部位P11例如位于冷却室11的水平方向一侧的端部附近。
连接第2连接路14与放热室12的部位P22,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较连接第2连接路14与冷却室11的部位P2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本实施方式中,部位P22例如位于放热室12的水平方向另一侧(-X侧)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部位P21例如位于冷却室11的水平方向另一侧的端部附近。
与第1连接路13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剖面(XY剖面)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圆形形状。与第2连接路14的延伸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剖面(XY剖面)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圆形形状。
与第1连接路13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上的第1连接路13的尺寸及与第2连接路14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上的第2连接路14的尺寸,为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1连接路13内或第2连接路14内滞留的大小。本实施方式中,所谓与第1连接路13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1连接路13的尺寸,为第1连接路13的内径D1。本实施方式中,所谓与第2连接路1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第2连接路14的尺寸,为第2连接路14的内径D2。
具体而言,第1连接路13的内径D1及第2连接路14的内径D2,例如优选为5mm以上且10mm以下左右的范围。通过将内径D1及内径D2设为此种大小,容易使作为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气泡CM1g滞留于第1连接路13内及第2连接路14内。
弹性部15与第1冷却介质CM1接触。弹性部15为弹性体制。弹性部15的材质若为弹性体,则并无特别限定。弹性部15的材质例如为橡胶。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15例如为构成冷却室11的壁部11a的一部分。
其次,对利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的发热体HE的冷却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具有三个冷却阶段(cooling phase)、即第1冷却阶段PH1、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10中,根据发热体HE的温度而适宜切换三个冷却阶段,可效率良好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三个冷却阶段随着发热体HE的温度变高,而按照第1冷却阶段PH1、第2冷却阶段PH2、第3冷却阶段PH3的顺序进行切换。
图1中,示出第1冷却阶段PH1中的冷却装置10。如图1所示,第1冷却阶段PH1为:利用冷却室11内产生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对流CF,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阶段。若发热体HE的温度上升,则位于发热体HE周围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上升。由此,温度上升的第1冷却介质CM1在冷却室11内上升,从而产生对流CF。即,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冷却室11内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对流CF。
若产生对流CF,则因对流CF而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被搅动。由此,可使位于发热体HE周围的第1冷却介质CM1在冷却室11内循环,可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第1冷却阶段PH1中,发热体HE的温度小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
此处,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室11及放热室12仅由第1连接路13与第2连接路14连接。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与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之间,难以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
再者,本说明书中,所谓自然状态,包含:第1冷却介质CM1未汽化的状态、及即便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而后述的气泡CM1g仍未滞留于第1连接路13或第2连接路14中的状态。本说明书中,所谓自然状态,包含:第1冷却阶段PH1及第2冷却阶段PH2。即,第1冷却阶段PH1及第2冷却阶段PH2中,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难以产生后述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
于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难以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的情况下,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难以进行热交换。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因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因此温度容易变得比较高。另一方面,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因将热放出至外部,因此温度容易变得比较低。因此,自然状态中,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比较低地得到保持。
另外,于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并未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的情况下,在将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连接的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中,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也比较低地得到保持。
在第1冷却阶段PH1中无法充分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而发热体HE的温度成为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以上的情况下,冷却阶段自第1冷却阶段PH1转移为第2冷却阶段PH2。
图2中,示出第2冷却阶段PH2中的冷却装置10。如图2所示,第2冷却阶段PH2为: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对流CF、与第1冷却介质CM1的汽化,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阶段。
第2冷却阶段PH2中,因发热体HE的温度成为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以上,从而发热体HE周围的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产生包含第1冷却介质CM1的气体的气泡CM1g。因此,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时的潜热吸收发热体HE的热,使发热体HE被冷却。
如此,第2冷却阶段PH2中,除了对流CF以外,还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汽化将发热体HE冷却。因此,第2冷却阶段PH2中的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效果,大于第1冷却阶段PH1中的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效果。
第2冷却阶段PH2中产生的气泡CM1g向铅垂方向上侧(+Z侧)上升,例如移动至第1连接路13内。如上所述,第2冷却相PH2中,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难以产生后述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因此第1连接路13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比较低地得到保持。由此,第1连接路13内移动的气泡CM1g冷凝而再次返回为液体。
图2的例子中,气泡CM1g仅向第1连接路13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第2冷却阶段PH2中,气泡CM1g也可向第2连接路14移动,也可经由第1连接路13或第2连接路14而向放热室12移动。在第2连接路14内及放热室12内,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也比较低地得到保持,因此移动至第2连接路14内及放热室12内的气泡CM1g冷凝而再次返回为液体。即,在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至少一部分在第1连接路13内、第2连接路14内、及放热室12内的任一个中冷凝。
在利用第2冷却阶段PH2将发热体HE冷却、而发热体HE的温度小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的情况下,冷却阶段自第2冷却阶段PH2返回至第1冷却阶段PH1。
另一方面,第2冷却阶段PH2中,若发热体HE并未充分冷却而发热体HE的温度上升、并且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量增加某程度,则冷却阶段自第2冷却阶段PH2转移为第3冷却阶段PH3。
图3中,示出第3冷却阶段PH3中的冷却装置10。如图3所示,第3冷却阶段PH3为: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汽化、和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产生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阶段。
若发热体HE的温度进一步上升,则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量增加,气泡CM1g的量增加。此处,第1连接路13的内径D1及第2连接路14的内径D2为:容易使作为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气泡CM1g滞留于第1连接路13内及第2连接路14内的构成。因此,若气泡CM1g的量增加,则第1连接路13内气泡CM1g会滞留。由此,与第1连接路13内的气泡CM1g滞留的部分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长度相应地,在连接第1连接路13与冷却室11的部位P11、和连接第2连接路14与冷却室11的部位P21之间产生压力差。即,部位P11的压力小于部位P21的压力。
由此,第2连接路14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因重力而向位于铅垂方向下侧的冷却室11移动。若第2连接路14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移动至冷却室11内,则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一部分被挤出至第1连接路13,并经由第1连接路13向放热室12移动。伴随着来自第1连接路13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流入、及来自第2连接路14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流出,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一部分被挤出至第2连接路14,并经由第2连接路14向冷却室11移动。由此,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
如上所述,第3冷却阶段PH3中,在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一部分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气泡CM1g)的至少一部分移动至第1连接路13内。而且,第3冷却阶段PH3中,产生:冷却室11的第1冷却介质CM1经由第1连接路13而流向放热室12、且放热室12的第1冷却介质CM1经由第2连接路14而流向冷却室11的循环CY1。
第1冷却阶段PH1及第2冷却阶段PH2中,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比较低地得到保持,因此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通过循环CY1而移动至冷却室11内,由此可进一步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如此,第3冷却阶段PH3中,除了第1冷却介质CM1的汽化以外,还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将发热体HE冷却。因此,第3冷却阶段PH3中的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效果,大于第2冷却阶段PH2中的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效果。另外,第3冷却阶段PH3中,因压力差而产生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的流速,快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对流CF的流速。结果,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效果提高。
再者,在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的情况下,温度比较高的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流入放热室12。然而,放热室12将第1冷却介质CM1的热放出至外部,因此自冷却室11流入的温度比较高的第1冷却介质CM1在放热室12中被冷却,成为温度比较低的第1冷却介质CM1,再次流入冷却室11。
第3冷却阶段PH3中,第1连接路13内滞留的气泡CM1g通过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而与作为液体的第1冷却介质CM1一同向放热室12移动,并被冷凝。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阶段根据发热体HE的温度,而自动地在第1冷却阶段PH1至第3冷却阶段PH3之间变化。由此,可根据发热体HE的温度执行适当的冷却阶段,且可有效率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第1冷却介质CM1的种类,例如是以冷却装置10的冷却阶段能够在所述第1冷却阶段PH1至第3冷却阶段PH3之间变化的方式进行选择,此为优选。具体而言,作为第1冷却介质CM1,选择因发热体HE的热而能够汽化的物质,此为优选。即,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小于发热体HE的最高温度,此为优选。由此,在发热体HE的温度大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的情况下,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并执行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因此,更容易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可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汽化、与循环CY1,而有效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因此,可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效率。另外,例如,与仅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汽化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汽化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量。由此,冷却装置无需为了将气泡CM1g冷凝而设置大型的冷凝器,可抑制冷却装置大型化。
另外,例如,还考虑有冷却装置通过设置泵等的对第1冷却介质CM1赋予驱动力的设备,而使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的方法。但是,所述情况下,冷却装置与泵等相应地大型化。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利用气泡CM1g而将作用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重力作为驱动力,由此可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结果,第1冷却介质CM1中,循环CY1的流速比对流CF的流速快。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效率。
通过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抑制冷却装置大型化,且可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产生的气泡CM1g在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比较低地得到保持的第1连接路13内、第2连接路14内、及放热室12内的任一个中被冷凝。因此,无关大小,且无需设置冷凝器,可进一步抑制冷却装置10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连接路13的内径D1为第1连接路13内气泡CM1g滞留的大小,因此冷却阶段容易自第2冷却阶段PH2转移为第3冷却阶段PH3。由此,冷却装置10更容易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可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效率。另外,在第1连接路13的内径D1以气泡CM1g滞留的程度小的情况下,自然状态下,放热室12的第1冷却介质CM1难以通过第1连接路13或第2连接路14移动,更难以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因此,自然状态下,可进一步抑制在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产生热交换。结果,容易将放热室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保持为比较低的温度。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放热室12整体位于较冷却室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因此,第3冷却阶段PH3中,利用压力差引起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重力,容易使冷却室11与放热室12之间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连接路13连接于冷却室1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因此,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中,气泡CM1g容易向第1连接路13移动。由此,容易使气泡CM1g在第1连接路13内或放热室12中冷凝。另外,第3冷却阶段PH3中,使气泡CM1g滞留于第1连接路13内,从而可容易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发热体HE收容于冷却室11内。因此,第1冷却介质CM1直接与发热体HE接触。因此,可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更容易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可进一步提高冷却装置10的冷却效率。
另外,例如,若第1冷却介质CM1的一部分汽化,则冷却室11、放热室12、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中填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体积变大。因此,冷却室11内、放热室12内、第1连接路13内及第2连接路14内,压力上升而存在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上升的担忧。由此,存在如下担忧:即便在发热体HE的温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冷却阶段也不会转移为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因此,存在无法适当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的担忧。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10进而包括弹性部15。因此,在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而产生气泡CM1g的情况下,弹性部15变形,可抑制在冷却室11内、发热室12内、第1连接路13内及第2连接路14内压力上升的情况。由此,可抑制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上升,从而容易适当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另外,例如,若冷却阶段转移为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则优选为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高。其原因在于:因冷却阶段转移为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时的冷却室11内的温度变高而与外部的温度差变大,冷却效率上升。
根据本实施方式,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吸收压力变动的弹性部15,并调整利用弹性部15的压力吸收幅度,可在冷却阶段能够转移为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的范围内,使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的压力大。因此,可进一步提高第2冷却阶段PH2及第3冷却阶段PH3的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弹性部15为构成冷却室11的壁部11a的一部分。因此,可进一步抑制在产生气泡CM1g的冷却室11内压力上升的情况,且可进一步抑制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上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冷却阶段,设置有产生第1冷却介质CM1的对流CF的第1冷却阶段PH1。因此,即便在发热体HE的温度比较低、而第1冷却介质CM1并未汽化的情况下,也可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的对流CF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以下的构成。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所述说明相同的构成,存在通过标注适宜相同的符号等而省略说明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装置10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时,例如,可为冷却阶段仅在第1冷却阶段PH1与第2冷却阶段PH2之间变化的构成。所述情况下,第2冷却阶段PH2中,冷却室11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汽化,由此发热体HE的温度小于第1冷却介质CM1的沸点。由此,冷却阶段在第1冷却阶段PH1与第2冷却阶段PH2之间交替切换,从而容易根据温度适当地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第1连接路13与放热室12的部位P12,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也可为和连接第1连接路13与冷却室11的部位P11相同的位置。所述情况下,冷却阶段自第2冷却阶段PH2转移为第3冷却阶段PH3时的压力差,也与第1连接路13的内径D1相应地产生。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发热体HE位于冷却室11的外部的情况下,也可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所述情况下,例如将发热体HE安装于冷却室11的壁部11a,并经由壁部11a利用第1冷却介质CM1对发热体HE进行冷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若产生气泡CM1g时弹性部15产生弹性变形,则构成并无特别限定。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15可为放热室12的壁部12a的一部分,也可为构成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的壁部的一部分。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15可为弹性体制的球体等。所述情况下,弹性部15位于冷却室11内、放热室12内、第1连接路13内、或第2连接路14内。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15也可为空气等的气体。
另外,所述说明中,在转移为第3冷却阶段PH3时,示出了气泡CM1g仅滞留于第1连接路13内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实施方式中,气泡CM1g也能够向第1连接路13及第2连接路14的任一个移动,在冷却阶段自第2冷却阶段PH2转移为第3冷却阶段PH3时,气泡CM1g也可滞留于第1连接路13内与第2连接路14内的这两个中。所述情况下,气泡CM1g更多地滞留的一侧的连接路与冷却室11的连接部位的压力变小,利用所述压力差,冷却阶段向第3冷却阶段PH3转移。例如,在第2连接路14内滞留的气泡CM1g的量多于第1连接路13内滞留的气泡CM1g的量的情况下,产生与图3所示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循环CY1反向的循环。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也可采用图4所示的构成。图4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冷却装置110的示意图。图4中,示出第3冷却阶段PH3中的冷却装置110。如图4所示,冷却装置110包括:冷却室111、放热室112、第1连接路113及第2连接路114、以及弹性部115。
冷却室111与放热室112沿水平方向(X轴方向)并列。冷却室111与放热室112在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在铅垂方向上,冷却室111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的位置、与放热室112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的位置例如为相同。放热室112的铅垂方向上侧端部的位置,位于较冷却室111的铅垂方向上侧端部的位置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即,所述构成中,放热室112的一部分位于较冷却室1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在放热室112安装有吸热部116。吸热部116除了位于放热室112的水平方向(X轴方向)的冷却室111的相反侧(-X侧)的方面以外,与图1~图3所示的吸热部16相同。
第1连接路113具有:第1直线部113a、与第2直线部113b。第1直线部113a自冷却室11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上侧呈直线状延伸。第2直线部113b自第1直线部113a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向放热室112侧(-X侧)以水平方向(X轴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2直线部113b的放热室112侧的端部,连接于放热室112的冷却室111侧(+X侧)的端部中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所述构成中,第1连接路113整体位于较冷却室1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第2连接路114在水平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第2连接路114连接于冷却室111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与放热室112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在铅垂方向上,第2连接路114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的位置,例如与冷却室111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的位置、及放热室112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的位置为相同。
所述构成中,第2连接路114并不具有位于较冷却室1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换句话说,所述构成中,第2连接路114整体位于较冷却室111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
弹性部115为放热室112的壁部的一部分。弹性部115设置于位于放热室112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的壁部。
冷却装置110的其他构成,与图1至图3中所示的冷却装置10的构成相同。
所述构成中,气泡CM1g也滞留于第1连接路113内,由此在冷却室111与放热室112之间产生压力差,从而产生循环CY2。因此,所述构成中,也可抑制冷却装置大型化,且可提高冷却效率。
再者,所述构成中,压力差是由第1连接路113的第1直线部113a中滞留的气泡CM1g的铅垂方向(Z轴方向)上的长度决定。另外,所述构成中,气泡CM1g仅向第1连接路113移动。
<电动机>
其次,对将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搭载于电动机的例子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的剖面图。图6及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的部分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侧绝缘子233的立体图。图6中,以二点划线表示第1连接路构件235。
再者,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J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存在相对于某对象而将X轴方向的正侧(+X侧)称为“前侧”的情况,且存在相对于某对象而将X轴方向的负侧(-X侧)称为“后侧”的情况。再者,所谓前后方向、前侧及后侧,是为了简单说明而使用的名称,并不对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进行限定。
另外,只要并无特别说明,存在将与中心轴J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简称为“轴向”的情况下,存在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的情况,且存在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即、中心轴J的轴周围简称为“周向”的情况。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包括:冷却装置210、转子220、定子230、机壳(housing)240、第1盖构件250、第2盖构件251、第1连接管260、第2连接管261、及冷却罩(吸热部)216。
冷却装置210具有:多个冷却室211、放热室212、第1连接路213及第2连接路214、以及弹性部215。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室211包含:第1冷却室(冷却室)211a、与第2冷却室(冷却室)211b。
冷却室211、放热室212、第1连接路213及第2连接路214中,与图1至图3所示的冷却装置10同样地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介质CM1例如具有绝缘性。
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室211、第1连接路213、第2连接路214、及弹性部215设置于定子230。本实施方式中,放热室212设置于机壳240。冷却装置210各部的详细情况,将与定子230及机壳240的构成一同于后叙述。
转子220具有:轴221、转子芯222(rotor core)、及转子磁铁223。轴221以在一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为中心。轴221利用未图示的轴承(bearing)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中心轴J的轴周围。
转子芯222在轴周围围绕轴221并固定于轴221。转子磁铁223固定于转子芯222的沿着中心轴J的轴周围的外侧面。转子芯222及转子磁铁223与轴221成为一体地旋转。
定子230位于转子220的径向外侧。定子230在中心轴J的轴周围围绕转子220。定子230具有:定子芯231(stator core)、多个线圈232、上侧绝缘子(绝缘子)233、及下侧绝缘子(绝缘子)234。
定子芯231具有:芯背部231a(core back)、与齿部231b。芯背部231a的形状例如为与轴221同心的圆筒状。齿部231b自芯背部231a的内侧面向轴221延伸。齿部231b设置有多个,且在芯背部231a的内侧面的周向上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线圈232是卷绕导电线而构成。线圈232经由上侧绝缘子233或下侧绝缘子234而卷绕于各齿部231b。上侧绝缘子233及下侧绝缘子234装设于各齿部231b。线圈232对定子芯231进行激磁。
本实施方式中,上侧绝缘子233例如装设于多个齿部231b中的位于较轴22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的齿部231b。上侧绝缘子233具有:绝缘子本体237、第1连接路构件235及第2连接路构件236。第1连接路构件235及第2连接路构件236安装于绝缘子本体237。第1连接路构件235安装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水平方向的+X侧端部。第2连接路构件236安装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水平方向的-X侧端部。第1连接路构件235与第2连接路构件236例如为独立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构件。
绝缘子本体237具有:第1冷却室211a、位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水平方向的+X侧的收容凹部237a、位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水平方向的-X侧的收容凹部237b、位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水平方向的+X侧的肋部237c、及位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水平方向的-X侧的肋部237d。即,上侧绝缘子233具有:第1冷却室211a、收容凹部237a、收容凹部237b、肋部237c、及肋部237d。
收容凹部237a及肋部237c、与收容凹部237b及肋部237d,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上翻转的方面以外,是相同的。
第1冷却室211a具有: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冷却室11相同的功能。虽省略图示,但本实施方式中,第1冷却室211a例如为围绕齿部231b的轴向两侧及齿部231b的周向两侧的环状。本实施方式中,位于较中心轴J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的线圈232收容于第1冷却室211a。即,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1冷却室211a进行冷却的发热体HE为线圈232。
第1冷却室211a具有:装设壁部233a、内侧壁面233b、外侧壁面233c、及盖部233d。本实施方式中,装设壁部233a、内侧壁面233b、外侧壁面233c、及盖部233d分别设置于定子芯231的轴向(X轴方向)的两端侧。
再者,以下的说明中,以位于定子芯231的轴向的两端侧的绝缘子的各部为基准,存在将轴向上的定子芯231侧简称为“轴向内侧”的情况,且存在将轴向上的定子芯231的相反侧简称为“轴向外侧”的情况。
装设壁部233a为与齿部231b接触而装设的部分。装设壁部233a位于定子芯231与线圈232的轴向(X轴方向)之间。即,上侧绝缘子23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定子芯231与线圈232之间。
内侧壁部233b自装设壁部233a的径向内侧(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向轴向外侧延伸。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壁部233b例如为独立于装设壁部233a、外侧壁部233c、及盖部233d的构件。
在内侧壁部233b设置有弹性部215。弹性部215具有: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弹性部15相同的功能。即,通过弹性部115变形,可抑制在多个冷却室211内、放热室212内、第1连接路213及第2连接路214内压力上升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15位于在径向上贯通内侧壁部233b的安装孔233f中。弹性部215堵住安装孔233f。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215例如位于内侧壁部233b的轴向外侧的端部。弹性部215例如为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形状。
如图5所示,外侧壁部233c自装设壁部233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轴向外侧延伸。如图6及图7所示,外侧壁部233c具有:在径向(铅垂方向)上贯通外侧壁部233c的孔、即连接孔233e。盖部233d将内侧壁部233b的轴向外侧的端部、与外侧壁部233c的轴向外侧的端部连接。盖部233d覆盖线圈232的轴向外侧。
收容凹部237a自绝缘子本体237的轴向外侧(+X侧)向轴向内侧(-X侧)凹陷。收容凹部237a位于第1冷却室211a的径向外侧(铅垂方向上侧、+Z侧)。收容凹部237a的径向内侧(铅垂方向下侧、-Z侧)的壁部例如为第1冷却室211a的外侧壁部233c。
收容凹部237a具有底部237e。底部237e为收容凹部237a的轴向内侧的壁部。底部237e具有:在轴向上贯通底部237e的孔、即第1连接孔237f。第1连接孔237f位于肋部237c的径向外侧(铅垂方向上侧、+Z侧)。第1连接孔237f与放热室212连接。
如图7所示,底部237e具有:在轴向上贯通底部237e的孔、即第2连接孔237g。第2连接孔237g与放热室212连接。在第2连接孔237g连接有后述的第2连接路218。
肋部237c自底部237e向轴向外侧(+X侧)突出。肋部237c与外侧壁部233c连接。肋部237c的与底部237e的连接部位的径向外侧(铅垂方向上侧、+Z侧)的端部,位于第1连接孔237f的内缘的径向内侧(铅垂方向下侧、-Z侧)的端部。肋部237c的与外侧壁部233c的连接部位的轴向外侧的端部,位于连接孔233e的内缘的轴向内侧(-X侧)的端部。
如图6所示,第1连接路构件235收容于收容凹部237a。第1连接路构件235固定于收容凹部237a内。第1连接路构件235与肋部237c对向。第1连接路构件235与肋部237c之间设置有第1连接路213。即,第1连接路213包含:第1连接路构件235与肋部237c。第1连接路213具有: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第1连接路13相同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路213包含:第1连接路构件235的与肋部237c对向的面、及肋部237c的与第1连接路构件235对向的面。即,第1连接路构件235具有第1连接路213的至少一部分。
第1连接路213经由外侧壁部233c的连接孔233e而与第1冷却室211a连接。第1连接路213经由第1连接孔237f而与放热室212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路213整体位于较第1冷却室211a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第1连接路213具有:第1直线部213a、圆弧部213b、及第2直线部213c。第1直线部213a自第1冷却室211a向径向外侧(铅垂方向上侧)延伸。
圆弧部213b连接于第1直线部213a的径向外侧(铅垂方向上侧、+Z侧)的端部。圆弧部213b为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铅垂方向上侧)而位于轴向内侧(-X侧)的圆弧状。第2直线部213c连接于圆弧部213b的轴向内侧的端部。第2直线部213c在轴向(X轴方向)上延伸直至放热室212。
如图5所示,第2连接路构件236收容于收容凹部237b。第2连接路构件236固定于收容凹部237b内。在第2连接路构件236与肋部237d之间设置有第2连接路214。第2连接路214具有: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第2连接路14相同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中,第2连接路214包含:第2连接路构件236的与肋部237d对向的面、与肋部237d的与第2连接路构件236对向的面。即,第2连接路构件236具有第2连接路214的至少一部分。第2连接路214的其他方面,除了在轴向上翻转的方面以外,与第1连接路213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下侧绝缘子234例如装设于齿部231b中的位于较轴22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齿部231b。下侧绝缘子234具有第2冷却室211b。第2冷却室位于较第1冷却室211a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
虽省略图示,但第2冷却室211b为围绕齿部231b的轴向两侧及周向两侧的环状。本实施方式中,位于较中心轴J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线圈232收容于第2冷却室211b中。即,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2冷却室211b进行冷却的发热体HE为线圈232。
第2冷却室211b具有:装设壁部234a、内侧壁面234b、外侧壁面234c、及盖部234d。本实施方式中,装设壁部234a、内侧壁面234b、外侧壁面234c、及盖部234d分别设置于定子芯231的轴向(X轴方向)的两端侧。
如图8所示,装设壁部234a与第1冷却室211a的装设壁部233a相同。内侧壁部234b与第1冷却室211a的内侧壁部233b相同。外侧壁部234c与第1冷却室211a的外侧壁部233c不同,并不具有连接孔233e。外侧壁部234c的其他方面与第1冷却室211a的外侧壁部233c相同。
盖部234d具有:在轴向(X轴方向)上贯通盖部234d的连接孔234e。在位于定子芯231的前侧(+X侧)的连接孔234e中,连接有第1连接管260。如图5所示,在位于定子芯231的后侧(-X侧)的连接孔234e中,连接有第2连接管261。盖部234d的其他方面与第1冷却室211a的盖部233d相同。
机壳240为在周向上围绕定子芯231的筒状。机壳240例如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机壳240的内周面嵌合定子芯231。机壳240例如为金属制。
机壳240具有放热室212。放热室212具有: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放热室12相同的功能。本实施方式中,放热室212整体例如位于较第1冷却室211a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放热室212例如在机壳240的轴向(X轴方向)的整体中延伸。放热室212例如是连同上侧绝缘子233一起设置。
第1盖构件250安装于定子230的前侧(+X侧)。第1盖构件250覆盖定子230的前侧。第1盖构件250具有:圆环底部250a、内侧筒部250b、外侧筒部250c、及圆环盖部250d。
圆环底部250a例如为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圆环板状。圆环底部250a与上侧绝缘子233的前侧(+X侧)的盖部233d、及下侧绝缘子234的前侧的盖部234d接触。如图8所示,圆环底部250a具有在轴向(X轴方向)上贯通圆环底部250a的插入孔250e。插入孔250e与连接孔234e在轴向(X轴方向)上对向。
内侧筒部250b例如为自圆环底部250a的径向内侧的内缘向前侧(+X侧)延伸的圆筒状。外侧筒部250c例如为自圆环底部250a的径向外侧的外缘向前侧延伸的圆筒状。如图5所示,圆环盖部250d连接于内侧筒部250b的前侧的端部、与外侧筒部250c的前侧的端部。圆环盖部250d覆盖圆环底部250a的前侧。
在第1盖构件250的内部、即作为由圆环底部250a、内侧筒部250b、外侧筒部250c、及圆环盖部250d围绕而成的空间的第1连接空间252中,收容有第1连接管260。
第2盖构件251安装于定子230的后侧(-X侧)。第2盖构件251覆盖定子230的后侧。第2盖构件251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上翻转的方面以外,与第1盖构件250相同。在作为第2盖构件251的内部的空间的第2连接空间253中,收容有第2连接管261。
如图6及图8所示,第1连接管260具有:冷却室连接部260a、圆弧状部260b、及放热室连接部260c。冷却室连接部260a在轴向(X轴方向)上延伸。冷却室连接部260a的后侧(-X侧)的端部,插入到插入孔250e中。冷却室连接部260a的内部与第2冷却室211b连接。
如图8所示,圆弧状部260b连接于冷却室连接部260a的前侧(+X侧)的端部。圆弧状部260b自铅垂方向下侧朝向铅垂方向上侧,而在第1连接空间252内沿周向延伸。
如图5所示,放热室连接部260c连接于圆弧状部260b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放热室连接部260c在轴向(X轴方向)上延伸。放热室连接部260c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于放热室212。
第2连接管261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上翻转的方面以外,与第1连接管260相同。
第1连接管260的内部为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的第1连接路217。第1连接路217连接于第2冷却室211b与放热室212。第2连接管261的内部为填充有第1冷却介质CM1的第2连接路218。第2连接路218连接于第2冷却室211b与放热室212。即,连接于第2冷却室211b的第1连接路217及第2连接路218,连接于连接有第1冷却室211a的放热室212。第2连接路218例如经由第2连接孔237g(参照图7)而与放热室212连接。
第1连接路217在第2冷却室211b与放热室212的关系中,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第1连接路13同样地发挥功能。第2连接路218在第2冷却室211b与放热室212的关系中,与所述使用图1至图3而说明的第2连接路14同样地发挥功能。即,本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210具有:第1连接路217及第2连接路218。
冷却罩216为围绕定子230、第1盖构件250、及第2盖构件251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冷却罩216具有冷却流路216a。在冷却流路216a中收容有第2冷却介质CM2。即,在冷却罩216中收容有第2冷却介质CM2。第2冷却介质CM2自放热室2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吸收热。即,冷却罩216利用冷却流路216a内的第2冷却介质CM2,自放热室2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吸收热。
作为第2冷却介质CM2,只要可吸收放热室212内的热即可。第2冷却介质CM2例如可与第1冷却介质CM1相同,也可不同。第2冷却介质CM2例如为水。
冷却流路216a位于放热室212的铅垂方向上侧。在冷却流路216a的前侧(+X侧)的端部连接有输入口216b。在冷却流路216a的后侧(-X侧)的端部连接有输出口216c。
在冷却流路216a中自输入口216b流入第2冷却介质CM2。流入冷却流路216a内的第2冷却介质CM2自输出口216c流出。由此,第2冷却介质CM2在冷却流路216a内循环。
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动机1包括冷却装置210,所述冷却装置210具有与图1至图3所示的冷却装置10相同的冷却结构,因此,可抑制电动机1大型化,且可效率良好地对电动机1进行冷却。本实施方式中,发热体HE为线圈232,因此,可效率良好地对线圈232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冷却介质CM1具有绝缘性,且线圈232收容于冷却室211内。因此,可在将线圈232浸渍于第1冷却介质CM1内的状态下对线圈232进行冷却。由此,可进一步对线圈232进行冷却。
另外,电动机的冷却中,电动机中发热的线圈位于电动机的内部,因此难以将线圈的热放出至电动机的外部。因此,采用如下冷却方法:利用冷却介质汽化的潜热对线圈进行冷却,并利用另行设置的冷凝器使汽化的冷却介质液化。因此,存在电动机大型化的问题。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冷却室211与放热室212之间使第1冷却介质CM1产生循环,可将线圈232的热自位于定子芯231的径向外侧的放热室212放出至电动机1的外部。因此,无需设置冷凝器,可抑制电动机1大型化,且可效率良好地对线圈232进行冷却。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210在用于电动机1时,效果特别大。
另外,例如在将放热室212连同线圈232一起配置于定子芯231的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位于较中心轴J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线圈232的放热室212,是位于较收容有线圈232的冷却室211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因此,无法将第1冷却介质CM1的重力作为使循环CY1产生的驱动力而利用,从而无法执行第3冷却阶段PH3。因此,存在无法效率良好地对位于较中心轴J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线圈232进行冷却的情况。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第1连接路217及第2连接路218,将位于较第1冷却室211a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第2冷却室211b、与连接有第1冷却室211a的放热室212进行连接。因此,可在对位于较中心轴J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线圈232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室211b,连接位于较第2冷却室211b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的放热室212。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使用第3冷却阶段PH3效率良好地对位于较中心轴J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线圈232进行冷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上侧绝缘子233及下侧绝缘子234具有冷却室211。因此,容易将线圈232收容于冷却室211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具有第1连接路213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连接路构件235及具有第2连接路214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连接路构件236,为独立于绝缘子本体237的构件。因此,通过仅对第1连接路构件235及第2连接路构件236进行交换,可对第1连接路213的尺寸及第2连接路214的尺寸进行变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对第1连接路213的尺寸及第2连接路214的尺寸进行变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冷却罩216作为吸热部,因此可将放热室212内的第1冷却介质CM1的温度保持为比较低的温度。由此,更容易对作为发热体HE的线圈232进行冷却。
另外,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在将弹性部215设置于放热室212的情况下,需要确保弹性部215进行变形的空间,因此存在电动机1例如在径向上大型化的担忧。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为了将弹性部215设置于冷却室211中,可将上侧绝缘子233及下侧绝缘子234的径向内侧的空间,作为弹性部215进行变形的空间而利用。由此,可抑制电动机1在径向上大型化,且可设置弹性部215。
再者,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机1中,也可采用以下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冷却室211的各自中连接第1连接路213及第2连接路214、与第1连接路217及第2连接路218。所述情况下,例如在装设有各线圈232的齿部231b的径向外侧分别设置放热室212。根据所述构成,即便在使电动机1在铅垂方向上翻转而使用的情况下,也可效率良好地对所有的线圈232进行冷却。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室211例如可仅设置一个。所述情况下,可将所有的线圈232收容于一个冷却室211内。
再者,应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设备并无特备限定,也可搭载于电动机以外的设备上。
另外,所述说明的各构成可在互相并不矛盾的范围内加以适宜组合。

Claims (25)

1.一种冷却装置,为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室,利用第1冷却介质对所述发热体进行冷却;
放热室,将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热放出至外部;以及
第1连接路及第2连接路,将所述冷却室与所述放热室连接,
其中,所述放热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连接所述第1连接路与所述放热室的部位,在铅垂方向上位于和连接所述第1连接路与所述冷却室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或位于较连接所述第1连接路与所述冷却室的部位而言更靠上侧,
在所述冷却室内、所述放热室内、所述第1连接路内、及所述第2连接路内,填充有液态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
在所述冷却室内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一部分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移动至所述第1连接路内,产生所述冷却室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经由所述第1连接路而流向所述放热室且所述放热室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经由所述第2连接路而流向所述冷却室的循环;
其中,与所述第1连接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1连接路的尺寸、及与所述第2连接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2连接路的尺寸,为汽化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1连接路内或所述第2连接路内滞留的大小;
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冷却室,
所述冷却室包含:第1冷却室、及位于较所述第1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第2冷却室,
连接于所述第2冷却室的所述第1连接路及所述第2连接路,连接于连接有所述第1冷却室的所述放热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收容于所述冷却室内,所述第1冷却介质直接与所述发热体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室的整体位于较所述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路连接于所述冷却室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体制的弹性部,与所述第1冷却介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为构成所述冷却室的壁部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在所述冷却室内产生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对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沸点小于所述发热体的最高温度。
9.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
10.一种冷却装置,为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却室,利用第1冷却介质对所述发热体进行冷却;
放热室,将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热放出至外部;以及
第1连接路及第2连接路,将所述冷却室与所述放热室连接,
其中,所述放热室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较所述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连接所述第1连接路与所述放热室的部位,在铅垂方向上位于和连接所述第1连接路与所述冷却室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或位于较连接所述第1连接路与所述冷却室的部位而言更靠上侧,
在所述冷却室内、所述放热室内、所述第1连接路内、及所述第2连接路内,填充有液态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
在所述冷却室内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一部分汽化的情况下,汽化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1连接路内、所述第2连接路内、及所述放热室内的任一个中冷凝;
其中,与所述第1连接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1连接路的尺寸、及与所述第2连接路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第2连接路的尺寸,为汽化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1连接路内或所述第2连接路内滞留的大小;
其中,所述冷却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冷却室,
所述冷却室包含:第1冷却室、及位于较所述第1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下侧的第2冷却室,
连接于所述第2冷却室的所述第1连接路及所述第2连接路,连接于连接有所述第1冷却室的所述放热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冷却室内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一部分的汽化,而所述发热体的温度小于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沸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收容于所述冷却室内,所述第1冷却介质直接与所述发热体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热室的整体位于较所述冷却室而言更靠铅垂方向上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路连接于所述冷却室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体制的弹性部,与所述第1冷却介质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为构成所述冷却室的壁部的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在所述冷却室内产生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对流。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介质的沸点小于所述发热体的最高温度。
19.一种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具有以在一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作为中心的轴;以及
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其中,所述定子具有:定子芯、及对所述定子芯进行激磁的线圈,
所述发热体为所述线圈。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介质具有绝缘性,
所述线圈收容于所述冷却室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多个所述线圈。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绝缘子,所述绝缘子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定子芯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绝缘子具有所述冷却室。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子具有:绝缘子本体、安装于所述绝缘子本体且具有所述第1连接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连接路构件、及安装于所述绝缘子本体且具有所述第2连接路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连接路构件,
所述第1连接路构件与所述第2连接路构件,为独立于所述绝缘子本体的构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热部,收容第2冷却介质、且自所述放热室内的所述第1冷却介质吸收热。
CN201680045900.5A 2015-08-06 2016-07-28 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Active CN1079237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6413A JP6703813B2 (ja) 2015-08-06 2015-08-06 冷却装置、およびモータ
JP2015-156413 2015-08-06
PCT/JP2016/072218 WO2017022639A1 (ja) 2015-08-06 2016-07-28 冷却装置、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3716A CN107923716A (zh) 2018-04-17
CN107923716B true CN107923716B (zh) 2021-06-15

Family

ID=57942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5900.5A Active CN107923716B (zh) 2015-08-06 2016-07-28 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1331B2 (zh)
EP (1) EP3333529B1 (zh)
JP (1) JP6703813B2 (zh)
CN (1) CN107923716B (zh)
WO (1) WO2017022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44401A2 (en) 2007-10-02 2009-04-09 Yossi Gross External drug pump
US10576207B2 (en) 2015-10-09 2020-03-03 West Pharma. Services IL, Ltd. Angled syringe patch injector
CN112972833B (zh) 2015-10-09 2024-01-09 西医药服务以色列分公司 注射器针帽脱离器
CN109310816B (zh) 2016-01-21 2020-04-21 西医药服务以色列有限公司 针插入和缩回机构
EP3711793B1 (en) 2016-01-21 2021-12-01 West Pharma Services IL, Ltd. A method of connecting a cartridge to an automatic injector
JP6885960B2 (ja) 2016-01-21 2021-06-16 ウェスト ファーマ サービシーズ イスラエル リミテッド 視覚的インジケータを有する薬剤デリバリデバイス
CN109562229B (zh) 2016-08-01 2021-07-13 西医药服务以色列有限公司 抗旋转药筒销
WO2018034316A1 (ja) * 2016-08-18 2018-02-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3855913A (zh) 2017-05-30 2021-12-31 西部制药服务有限公司(以色列) 用于穿戴式注射器的模块化驱动机构
JP2019213258A (ja) * 2018-05-31 2019-12-12 国立大学法人横浜国立大学 モータ
US20200404805A1 (en) * 2019-06-19 2020-12-24 Baidu Usa Llc Enhanced cooling device
US20220337128A1 (en) * 2019-09-30 2022-10-2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JP7400633B2 (ja) * 2020-06-05 2023-12-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用電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73393A (en) * 1957-03-28 1959-02-10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Dual-ventilation hydrogen-cooled generators
JPS5810019B2 (ja) 1977-03-24 1983-02-2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Vhf・uhfチユ−ナ
JPS53117921U (zh) * 1977-10-15 1978-09-19
JPS5496710A (en) * 1978-01-17 1979-07-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4352034A (en) * 1980-12-22 1982-09-2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tor core with axial and radial cooling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th air-gap stator windings
JP2716286B2 (ja) 1991-06-10 1998-02-1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におけるステータ巻線の冷却構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H0923614A (ja) 1995-07-10 1997-01-21 Mitsubishi Alum Co Ltd 電気自動車用モータの冷却装置
US20020112851A1 (en) * 2001-02-19 2002-08-22 O'donnell Dennis W.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EP1702360A2 (en) 2003-12-08 2006-09-20 Noise Limit ApS A cooling system with a bubble pump
JP4353026B2 (ja) 2003-12-16 2009-10-28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冷却媒体開閉手段をもつ純水沸騰冷却装置
US7462963B2 (en) * 2004-11-30 2008-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Motor cooling device and cooling method
JP2007215311A (ja) * 2006-02-09 2007-08-23 Nissan Motor Co Ltd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の冷却装置、冷却方法および冷却装置つき車両
JP5088577B2 (ja) * 2008-08-22 2012-12-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10117092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Three Eye Co., Ltd. Loop heat pipe with nozzle and diffuser
JP2011130545A (ja) * 2009-12-16 2011-06-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熱回収装置
FR2985808B1 (fr) * 2012-01-13 2018-06-15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adapte a la regulation thermique d'une source de chaleur d'un satellite,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et satellite associes
JP5532113B2 (ja) * 2012-11-20 2014-06-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WO2014099806A1 (en) * 2012-12-21 2014-06-26 Elwha Llc Heat pipe
US10411562B2 (en) * 2016-01-14 2019-09-1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Compact high speed generator having passageways for air and cooling oi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03813B2 (ja) 2020-06-03
EP3333529A4 (en) 2019-02-27
US10871331B2 (en) 2020-12-22
WO2017022639A1 (ja) 2017-02-09
CN107923716A (zh) 2018-04-17
US20180231325A1 (en) 2018-08-16
JP2017036844A (ja) 2017-02-16
EP3333529A1 (en) 2018-06-13
EP3333529B1 (en) 2021-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3716B (zh) 冷却装置及电动机
JP2009088127A (ja) 冷却装置
CN109076721B (zh) 具备气液泵浦的电子零件冷却装置
EP3686539A1 (en) Heat sink
JP2020078215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ユニット
JP2013198311A (ja) 回転電機
JP2010079402A (ja) 電子装置用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飽和水ポンプ
CN112204860A (zh) 马达
JP2012157098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WO2022223938A1 (en) Cool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17085830A (ja) 回転電機
CN115668414A (zh) 热交换器和包括热交换器的电气装置
JP2021057994A (ja) モータ
JP2011250601A (ja) 電動機
JP5252059B2 (ja) 冷却装置
CN108736630B (zh) 具有散热结构的电机
CN109478828B (zh) 马达
JP2021057995A (ja) モータ
CN115398571A (zh) 超导电磁铁装置
JP2010226918A (ja) モータステータ
JP721456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冷却構造体
JP6518273B2 (ja) 電動ポンプ
JP2008163952A (ja) 電動ポンプ
JP7302231B2 (ja) モータ
WO2023162468A1 (ja) 熱輸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