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19585A -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19585A
CN107919585A CN201710882179.1A CN201710882179A CN107919585A CN 107919585 A CN107919585 A CN 107919585A CN 201710882179 A CN201710882179 A CN 201710882179A CN 107919585 A CN107919585 A CN 107919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contact plate
main part
ground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21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隆吉
花木宏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19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1958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2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position or shape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20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 H01R24/22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only to wire or cable with additional earth or shiel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4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square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485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6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 H01R24/7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with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and secured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 e.g. to a wall with additional earth or shiel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连接器具有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包括主体部和导电性的弹性接触板,该弹性接触板支承在主体部的内部,从+Y侧的开口朝向供对方侧接地端子插入的开口延伸,该弹性接触板具有供对方侧接地端子抵接的接触部。信号端子包括与主体部不同的主体部和导电性的接触板,该接触板支承在主体部的内部,从+Y的开口朝向供对方侧信号端子插入的开口延伸,该接触板具有供对方侧信号端子抵接的接触部。接地端子的从供对方侧接地端子插入的开口到接触部的尺寸短于信号端子的从供对方侧信号端子插入的开口到接触部的尺寸。

Description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插入和拔出用于电力供给、信号传送的连接器的情况下,有可能对与连接器相连接的半导体、电子部件施加过度的电应力。为了抑制这种状况,已知有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这样的FMLB构造(First Mate Last Break构造):随着凸形连接器与凹形连接器嵌合,在信号端子相互接触之前接地端子相互接触,并且在解除凸形连接器和凹形连接器的嵌合时,在信号端子相互分离之后接地端子相互分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80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凹形连接器具有外壳以及收纳于外壳的电源端子和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以其顶端长于电源端子的顶端的方式形成,配置在外壳的内部。由此,需要将外壳的尺寸增大(加长)与接地端子的顶端的长度相应的量。作为结果,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连接器整体有可能变大。
本发明即是在上述的情况下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具有FMLB构造并且抑制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的大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包括:
第1端子,其具有第1主体部和导电性的第1接触板,该第1接触板支承在所述第1主体部的内部,从第1一侧开口朝向供第1对方侧端子插入的第1另一侧开口延伸,该第1接触板具有供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抵接的第1接触部;以及
第2端子,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体部不同的第2主体部和导电性的第2接触板,该第2接触板支承在所述第2主体部的内部,从第2一侧开口朝向供第2对方侧端子插入的第2另一侧开口延伸,该第2接触板具有供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抵接的第2接触部,
从所述第1另一侧开口到所述第1接触部的第1尺寸短于从所述第2另一侧开口到所述第2接触部的第2尺寸。
也可以是,所述第1接触板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2接触板延伸的方向平行,
所述第1主体部的所述第1另一侧开口和所述第2主体部的所述第2另一侧开口设在与所述第1接触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上。
也可以是,所述第1接触部设在所述第1接触板的顶端。
也可以是,所述第1端子还包括朝向所述第1接触板呈拱状突出且与所述第1接触板相对的拱状接触板,
所述第1接触板具有其顶端朝向所述拱状接触板弯曲进而向与弯曲的一侧的相反的一侧弯折的形状。
也可以是,所述第1接触板和所述第1主体部由单一的构件构成。
也可以是,所述第1接触板由相对于所述第1主体部独立的构件构成。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由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具有用于收纳所述第1端子的第1端子收纳部和用于收纳所述第2端子的第2端子收纳部。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单元包括:
第1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以及
对方侧连接器,其具有由导电性的原材料形成的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和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该对方侧连接器嵌合于所述连接器,
构成为在随着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进行嵌合而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抵接于所述第1接触部之后,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抵接于所述第2接触部。
也可以是,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有对方侧外壳,该对方侧外壳由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将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和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突出地支承,
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减去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而得到的数值小于所述第2尺寸减去所述第1尺寸而得到的数值。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通过使第1端子的第1尺寸短于第2端子的第2尺寸,并且使第1端子作为接地端子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在不会加长第1端子整体的长度的情况下具有FMLB构造。其结果,能够具有FMLB构造并且抑制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单元的分解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的(A)是连接器的主视图。图4的(B)是用于说明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在外壳内的配置位置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的(A)是接地端子的立体图。图5的(B)是接地端子的剖视图。
图6的(A)是接地端子的主视图。图6的(B)是放大了接地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的VII-VII截面的立体图。
图8的(A)是接地端子的弹性接触板的剖视图。图8的(B)是省略了主体部的顶板的一部分来表示的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9的(A)是用于说明接地端子的弹性接触板的制作的图(之1)。图9的(B)是用于说明接地端子的弹性接触板的制作的图(之2)。
图10的(A)是信号端子的剖视图。图10的(B)是放大了信号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图10的(C)是用于说明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在外壳内的配置位置的剖视图。
图11的(A)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剖视图(之1)。图11的(B)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放大了接地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1)。图11的(C)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放大了信号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1)。
图12的(A)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剖视图(之2)。图12的(B)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放大了接地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2)。图12的(C)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放大了信号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2)。
图13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剖视图(之3)。
图14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的剖视图(之4)。
图15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剖视图(之1)。
图16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剖视图(之2)。
图17的(A)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剖视图(之3)。图17的(B)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放大了接地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1)。图17的(C)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放大了信号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1)。
图18的(A)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剖视图(之4)。图18的(B)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放大了接地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2)。图18的(C)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嵌合解除的、放大了信号端子的顶端的剖视图(之2)。
图19是用于说明连接器的效果的剖视图。
图20是变形例的连接器单元的分解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单元;20、对方侧连接器;21、对方侧外壳;22、嵌合孔;23、顶壁部;24、卡定部;25、对方侧接地端子(第1对方侧端子);25a、25b、端部;26、对方侧信号端子(第2对方侧端子);26a、26b、端部;30、连接器;31、外壳;32、臂部;33、被卡定部;34、插入口;35、端子收纳室;36、卡定解除部;40、接地端子(第1端子);41、主体部(第1主体部);41a、开口(第1一侧开口);41b、开口(第1另一侧开口);41-1、顶板;41-2、底板;41R、41L、侧板;42、弹性接触板(第1接触板);42a、基部;42b、接触板主体部;43、拱状接触板;44、导体铆接部;45、覆盖固定部;50、信号端子(第2端子);51、主体部(第2主体部);51a、开口(第2一侧开口);51b、开口(第2另一侧开口);52、接触板(第2接触板);52a、第1板部;52b、第2板部;52c、第3板部;53、拱状接触板;54、导体铆接部;55、覆盖固定部;60、中央顶端部;61、第1延伸部;62、第2延伸部;70R、70L、两侧顶端部;71、倾斜部;72、平行部;142、接触板;142a、裂缝;160、顶端部;S、布线基板;W、导线;C1、接触部(第1接触部);C2、接触部(第2接触部);L1、尺寸(第1尺寸);L2、尺寸(第2尺寸);L2-L1、差值(相减而得到的数值);F1、F2、全长;LP1、LP2、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2-LP1、差值(相减而得到的数值);D1、嵌合方向;D2、拆卸方向;A1、挠曲方向;A2~A4、箭头;DE1,DE2、延伸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和连接器30。另外,为了使理解容易,设定XYZ坐标,适当地进行参照。在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与在使连接器30嵌合时相对于对方侧连接器20进行移动的嵌合方向D1平行。XZ平面是与嵌合方向D1正交的面。
连接器单元10例如可用于装备在汽车上的电子电路部件相互间的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器单元10具有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
对方侧连接器20嵌合于连接器30。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对方侧连接器20由凸形连接器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对方侧连接器20具有由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的对方侧外壳21、以及两根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14根对方侧信号端子26。
对方侧外壳21是形成有向+Y方向开口的嵌合孔22的大致箱形状的构件。在对方侧外壳21的嵌合孔22中插入有连接器30。在对方侧外壳21的顶壁部23的+Y侧附近形成有卡定部24。如图3所示,在卡定部24形成有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和与同Y轴方向正交的面大致平行的卡定面。
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对方侧信号端子26由导电性的原材料形成。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对方侧信号端子26由凸形端子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对方侧信号端子26形成为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在对方侧接地端子25上形成有+Y侧的端部25a、-Y侧的端部25b,在对方侧信号端子26上形成有+Y侧的端部26a、-Y侧的端部26b。+Y侧的端部25a、26a突出到对方侧外壳21的内部的空间。对方侧接地端子25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1与对方侧信号端子26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2相等。-Y侧的端部25b、26b从对方侧外壳21的-Y侧的后端面向-Y方向平行地突出,并弯曲形成为大致字母S形。端部25b、26b可用作锡焊于布线基板S的外部引线部。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0连接有导线W。连接器30具有由树脂形成的外壳31、两根接地端子40(第1端子)以及14根信号端子50(第2端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0的端子包括接地用的接地端子40和用于传送信号的信号端子50。但是,并不限于此。连接器30也可以不具有接地端子40而仅由信号端子50构成,也可以由其他用途的端子、例如用于供给电力的端子构成。
外壳31形成为将Y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外壳31上形成有臂部32、设于臂部32的被卡定部33、用于供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插入的插入口34、以及卡定解除部36。
臂部32沿着外壳31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设置,并且向+Z方向突出设置。臂部32以随着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进行嵌合而挠曲的方式设置。
被卡定部33是在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嵌合时供卡定部24卡定的卡定对象。在被卡定部33上形成有与卡定部24的倾斜面相同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与XY平面大致平行的平坦面、以及与XZ平面大致平行的被卡定面。
插入口34形成在外壳31的后端面(+Y侧的端面)。插入口34与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的总根数相配合地形成在16处。一个插入口34与形成在外壳31的内部的多个端子收纳室35中的一者相通。
如图4的(A)和图4的(B)的从外壳31的顶端侧观察到的主视图所示,在外壳31上形成有8列2排总计16室的端子收纳室35。16室的端子收纳室35全部形成为相同尺寸和相同形状。在上排中央附近的2室的端子收纳室35(第1端子收纳部)中收纳有接地端子40。在除此之外的端子收纳室35(第2端子收纳部)中收纳有信号端子50。收纳于下排的端子收纳室35的信号端子50以与收纳于上排的端子收纳室35的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上下相反的方式配置。详细地讲,收纳于下排的信号端子50的后述的主体部51的底板与收纳于上排的接地端子40的后述的主体部41的底板41-2和收纳于上排的信号端子50的主体部51的底板相对。
通过弯曲加工铜、铜合金等导电性的板材而形成接地端子40。如图5的(A)和图5的(B)所示,接地端子40由凹形端子构成。接地端子40包括主体部41(第1主体部)、弹性接触板42(第1接触板)、拱状接触板43、导体铆接部44、以及覆盖固定部4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加工单一的板材而构成主体部41、弹性接触板42、导体铆接部44以及覆盖固定部45。通过弯曲加工另一个单一的板材而构成拱状接触板43。
如图5的(B)和图6的(A)所示,主体部41形成为由顶板41-1、底板41-2、一对侧板41R、41L构成的大致方筒状。主体部41具有+Y侧的开口41a(第1一侧开口)和-Y侧的开口41b(第1另一侧开口)这两个开口。如图6的(B)所示,-Y侧的开口41b是供对方侧接地端子25插入的开口。
如图6的(B)所示,弹性接触板42与主体部41的顶板41-1相对,并支承于主体部41的内部。弹性接触板42从主体部41的开口41a朝向开口41b而向-Y方向延伸。
具体地讲,如图7、图8的(A)、图8的(B)所示,弹性接触板42具有基部42a、接触板主体部42b、中央顶端部60、一对两侧顶端部70R、70L、以及接触部C1(第1接触部)。接触部C1是与对方侧接地端子25抵接的部位。另外,为了使理解容易,图8的(B)省略了顶板41-1的一部分进行表示。
如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基部42a从主体部41的侧板41R延伸,并与顶板41-1的下表面(-Z侧的面)重叠地配置。基部42a形成为具有与XY平面平行的面的板状。
接触板主体部42b从基部42a向-Y方向延伸。接触板主体部42b形成为具有比基部42a靠下方偏移且与XY平面平行的面的板状。中央顶端部60和一对两侧顶端部70R、70L从接触板主体部42b延伸。
中央顶端部60由向下侧弯曲的第1延伸部61和以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式弯折的第2延伸部62构成。在第2延伸部62的下表面设有与对方侧接地端子25抵接的部位即接触部C1。
两侧顶端部70R、70L形成在中央顶端部60的两侧。两侧顶端部70L具有相对于XY平面倾斜的倾斜部71和与XY平面平行的平行部72。平行部72与顶板41-1的下表面(-Z侧的面)重叠地配置。同样,两侧顶端部70R也具有相对于XY平面倾斜的倾斜部和与XY平面平行的平行部。两侧顶端部70R的平行部与顶板41-1的下表面(-Z侧的面)重叠地配置。两侧顶端部70L形成为相对于YZ平面与两侧顶端部70R对称的形状。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弹性接触板42例如图9所示地制作。
首先,制作弹性接触板42的作业人员如图9的(A)所示准备未形成中央顶端部60的接触板142。该接触板142是与后述的信号端子50的接触板52相同的尺寸、形状。接着,作业人员在接触板142上形成裂缝142a。此时,形成了两侧顶端部70R、70L。然后,对中央的顶端部160实施弯曲加工,如图9的(B)所示形成中央顶端部60。利用以上操作,完成具有中央顶端部60的弹性接触板42。
通过对与信号端子50的接触板52相同的接触板142实施加工,从而容易地得到具有中央顶端部60的弹性接触板42。因此,能够沿用以往形状的端子,并且能够抑制连接器3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图9中,在形成两侧顶端部70R、70L之后形成中央顶端部60,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形成弹性接触板42的形状,就也可以在平板状的接触板142上形成了裂缝142a之后同时形成两侧顶端部70R、70L和中央顶端部60。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方法。
拱状接触板43是具有弹性的板簧构件,如图5所示,其将插入到主体部41的对方侧接地端子25向+Z方向按压并且进行电接触。拱状接触板43以与主体部41底板重合的方式支承于主体部41的内部。拱状接触板43从主体部41的开口41b朝向开口41a延伸。拱状接触板43朝向弹性接触板42呈拱状突出,并与弹性接触板42相对。
导体铆接部44和覆盖固定部45构成用于铆接导线W的导线铆接部。导体铆接部44利用铆接压接并电连接于导线W的绝缘覆盖线的芯线的顶端部。覆盖固定部45利用铆接按压导线W的绝缘覆盖线的端部,保护导体铆接部44和芯线之间的连接不受拉拔力的影响。由于导体铆接部44和覆盖固定部45与主体部41一体地形成,因此被压接于导体铆接部44的芯线和插入到主体部41的对方侧接地端子25电连接。
如图10的(A)和图10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50是顶端形状与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的顶端形状不同的端子。通过弯曲加工铜、铜合金等导电性的板材而形成信号端子50。信号端子50与接地端子40同样由凹形端子构成。信号端子50包括主体部51(第2主体部)、接触板52(第2接触板)、拱状接触板53、导体铆接部54以及覆盖固定部5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弯曲加工单一的板材而构成主体部51、接触板52、导体铆接部54以及覆盖固定部55。通过弯曲加工另一个单一的板材而构成拱状接触板53。
主体部51是与接地端子40的主体部41同等的构件。主体部51形成为由顶板、底板、一对侧板形成的大致方筒状。主体部51具有+Y侧的开口51a(第2一侧开口)和-Y侧的开口51b(第2另一侧开口)。-Y侧的开口51b是供对方侧信号端子26插入的开口。此外,如图10的(C)所示,开口51b与接地端子40的主体部41的开口41b一同设在与Y轴方向正交的面S1上。
如图10的(A)和图10的(B)所示,接触板52具有与主体部51的顶板重合的第1板部52a和第3板部52c、以及自主体部51的顶板分离地配置的第2板部52b,该接触板52支承在主体部51的内部。接触板52从主体部51的开口51a朝向开口51b而按照第3板部52c、第2板部52b以及第1板部52a的顺序延伸。另外,如图10的(C)所示,接触板52的延伸方向DE2与Y轴方向平行,并且也与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的延伸方向DE1平行。此外,如图10的(B)所示,接触板52具有与从主体部51的开口51b插入的对方侧信号端子26抵接的接触部C2(第2接触部)。接触部C2设于接触板52的顶端。
如图10的(A)和图10的(B)所示,拱状接触板53是与接地端子40的拱状接触板43同等的构件。拱状接触板53是具有弹性的板簧构件,其将插入到主体部51的对方侧信号端子26向-Z方向按压并且进行电接触。拱状接触板53以与主体部51的底板重合的方式支承在主体部51的内部。拱状接触板53从主体部51的开口51b朝向开口51a延伸。拱状接触板53朝向接触板52呈拱状突出,并与接触板52相对。
导体铆接部54和覆盖固定部55构成用于铆接导线W的导线铆接部。导体铆接部54是与接地端子40的导体铆接部44同等的构件,覆盖固定部55是与接地端子40的覆盖固定部45同等的构件。
如图6的(B)和图10的(B)所示,从主体部41的开口41b到接触部C1的尺寸L1(第1尺寸)短于从主体部51的开口51b到接触部C2的尺寸L2(第2尺寸)。此外,图5的(B)和图10的(A)所示的接地端子40的全长F1与信号端子50的全长F2相等。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接地端子40的全长F1是与信号端子50的全长F2大致相同的长度即可。
使用图11~图14说明像上述那样构成的连接器单元10的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之间的嵌合方法。
如图11的(A)所示,在使连接器30向嵌合方向D1逐渐进行移动时,由于接地端子40的尺寸L1短于信号端子50的尺寸L2,因此,首先如图11的(B)所示,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的接触部C1与对方侧接地端子25相抵接。由此,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接地端子40电连接。此时,如图11的(C)所示,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的接触板52是非接触状态。即,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未电连接。
然后,如图12的(A)所示,在使连接器30向嵌合方向D1继续进行移动时,如图12的(B)所示,弹性接触板42的中央顶端部60向挠曲方向A1进行挠曲。而且,通过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与对方侧接地端子25相接触来维持导通状态,并且对方侧接地端子25向接地端子40的内部逐渐插入。此时,如图12的(C)所示,信号端子50的接触板52的接触部C2与对方侧信号端子26相抵接。由此,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电连接。
然后,如图13所示,在使连接器30向嵌合方向D1继续进行移动时,外壳31的被卡定部33与对方侧外壳21的卡定部24相接触。然后,通过被卡定部33被卡定部24的倾斜面所引导,臂部32进行挠曲,如箭头A2所示,被卡定部33被向下侧(-Z侧)推入。
然后,如图14所示,在使连接器30向嵌合方向D1继续进行移动时,臂部32的挠曲被解除,利用臂部32的弹性恢复使被卡定部33如箭头A3所示向上侧(+Z侧)返回。其结果,卡定部24的卡定面和被卡定部33的被卡定面相对,卡定部24卡定于被卡定部33。利用以上操作,完成连接器单元10的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
接着,使用图15~图18及图3说明连接器单元10的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的解除方法。
在解除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首先将连接器30的卡定解除部36如箭头A4所示压下。于是,臂部32进行挠曲,被卡定部33被向下侧(-Z侧)压入。其结果,卡定部24和被卡定部33之间的卡定被解除。
然后,如图16所示保持压下着卡定解除部36的状态使连接器30向拆卸方向D2进行移动,从对方侧连接器20逐渐拔出连接器30。
然后,如图17的(A)所示,在使连接器30向拆卸方向D2继续进行移动时,由于信号端子50的尺寸L2长于接地端子40的尺寸L1,因此,首先如图17的(C)所示,信号端子50的接触板52自对方侧信号端子26分离。由此,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成为非导通状态。此时,如图17的(B)所示,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与对方侧接地端子25相接触,维持导通状态。
然后,如图18的(A)所示,在使连接器30向拆卸方向D2继续进行移动时,如图18的(B)所示,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自对方侧接地端子25分离。由此,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接地端子40成为非导通状态。此时,如图18的(C)所示,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已经成为非导通状态,因此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均成为非导通状态。
然后,通过使连接器30向拆卸方向D2继续进行移动,从而如图3所示自对方侧连接器20拆下连接器30。利用以上操作,连接器单元10的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被解除。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接地端子40的内部的尺寸L1短于信号端子50的内部的尺寸L2。因此,能够在不会加长接地端子40的全长F1的情况下具有FMLB构造。由此,不存在与接地端子40的全长F1相配合地使外壳31大型化。结果,能够具有FMLB构造并且抑制连接器30和连接器单元10的大型化。此外,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构造,从而也能够实现连接器30和连接器单元10的小型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对方侧接地端子25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1与对方侧信号端子26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2相等。因此,不存在与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1或者LP2相配合地使对方侧外壳21大型化的情况。结果,能够抑制对方侧连接器20的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中,能够抑制连接器30和连接器单元10的大型化,并且随着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而在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相接触之前使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接地端子40相接触。此外,能够抑制连接器30和连接器单元10的大型化,并且在解除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时,在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分离之后使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接地端子40分离。由此,能够防止对与对方侧连接器20相连接的布线基板S、与导线W相连接的半导体、电子部件施加过度的电应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除了弹性接触板42、接触板52的顶端形状之外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因此,例如通过自图19所示的不具有FMLB构造的连接器30的外壳31拆下信号端子50并组装接地端子40,从而能够实现具有FMLB构造的连接器30。由此,不需要外壳31的设计变更,能够使连接器30的成本低廉。此外,拆下接地端子40并组装信号端子50、或者拆下信号端子50并组装接地端子40的操作变容易。此外,由于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接地端子40等应用于现有的连接器30的外壳31,因此能够提高对于连接器30的通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40具有在-Y侧的顶端设有接触部C1的弹性接触板42。接地端子40由仅是该弹性接触板42的顶端形状与信号端子50不同的形状形成。因此,仅通过对信号端子50实施略微的加工就能够实现具有FMLB构造的连接器3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上述实施方式有所限定。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方侧接地端子25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1与对方侧信号端子26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2相等。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20所示,只要对方侧信号端子26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2减去对方侧接地端子25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1而得到的数值(LP2-LP1)小于尺寸L2减去尺寸L1而得到的数值(L2-L1),就也可以不使长度LP1和长度LP2相等{(LP2-LP1)<(L2-L1)}。例如也可以与以往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的构造相反,是对方侧信号端子26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2长于对方侧接地端子25突出的部分的长度LP1。此时,只要差值(LP2-LP1)小于差值(L2-L1),就能够发挥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相同的效果。详细地讲,能够随着对方侧连接器20和连接器30的嵌合而在对方侧信号端子26和信号端子50相接触之前使对方侧接地端子25和接地端子40相接触。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40的弹性接触板42和主体部41由单一的板材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弹性接触板42和主体部41也可以由各自独立的板材构成。此外,弹性接触板42和主体部41与拱状接触板43既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构件,也可以由单一的板材构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信号端子50的接触板52和主体部51由单一的板材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接触板52和主体部51也可以由各自独立的板材构成。此外,接触板52和主体部51与拱状接触板53既可以是各自独立的构件,也可以由单一的板材构成。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0具有两根接地端子40和14根信号端子50。但是,并不限于此,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的根数是任意的。连接器30也可以具有除了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的根数之外的根数的接地端子40和信号端子50。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接地端子40收纳于8列2排的端子收纳室35中的上排中央附近的2室。但是,并不限于此,接地端子40也可以收纳于其他的端子收纳室35。
本发明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地形成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中,
该连接器包括:
第1端子,其具有第1主体部和导电性的第1接触板,该第1接触板支承在所述第1主体部的内部,从第1一侧开口朝向供第1对方侧端子插入的第1另一侧开口延伸,该第1接触板具有供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抵接的第1接触部;以及
第2端子,其具有与所述第1主体部不同的第2主体部和导电性的第2接触板,该第2接触板支承在所述第2主体部的内部,从第2一侧开口朝向供第2对方侧端子插入的第2另一侧开口延伸,该第2接触板具有供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抵接的第2接触部,
从所述第1另一侧开口到所述第1接触部的第1尺寸短于从所述第2另一侧开口到所述第2接触部的第2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接触板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2接触板延伸的方向平行,
所述第1主体部的所述第1另一侧开口和所述第2主体部的所述第2另一侧开口设在与所述第1接触板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接触部设在所述第1接触板的顶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端子还包括朝向所述第1接触板呈拱状突出且与所述第1接触板相对的拱状接触板,
所述第1接触板具有其顶端朝向所述拱状接触板弯曲进而向与弯曲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折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接触板和所述第1主体部由单一的构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1接触板由相对于所述第1主体部独立的构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该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由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具有用于收纳所述第1端子的第1端子收纳部和用于收纳所述第2端子的第2端子收纳部。
8.一种连接器单元,其中,
该连接器单元包括: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以及
对方侧连接器,其具有由导电性的原材料形成的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和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该对方侧连接器嵌合于所述连接器,
构成为在随着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进行嵌合而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抵接于所述第1接触部之后,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抵接于所述第2接触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中,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有对方侧外壳,该对方侧外壳由绝缘性的原材料形成,将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和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突出地支承,
所述第2对方侧端子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减去所述第1对方侧端子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而得到的数值小于所述第2尺寸减去所述第1尺寸而得到的数值。
CN201710882179.1A 2016-10-06 2017-09-26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Withdrawn CN1079195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8516 2016-10-06
JP2016198516A JP6451714B2 (ja) 2016-10-06 2016-10-06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19585A true CN107919585A (zh) 2018-04-17

Family

ID=60022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2179.1A Withdrawn CN107919585A (zh) 2016-10-06 2017-09-26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02615A1 (zh)
EP (1) EP3306753A1 (zh)
JP (1) JP6451714B2 (zh)
KR (1) KR20180038373A (zh)
CN (1) CN10791958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1819A (en) * 1972-02-08 1973-01-16 Elco Corp Square pin receptacles employing channel contacts
US4863400A (en) * 1986-01-12 1989-09-0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680277U (ja) * 1993-04-23 1994-11-0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供給用コネクタ構造
JP2001102113A (ja) * 1999-09-30 2001-04-1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電気接続装置
CN101273496A (zh) * 2005-09-26 2008-09-24 Fci公司 组合式电插孔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6188U (zh) * 1985-05-10 1986-11-20
JPS63261685A (ja) * 1987-04-07 1988-10-28 アンプ インコ−ポレ−テツド 多端子コネクタ
JPH0380985U (zh) * 1989-12-11 1991-08-19
JP2570932Y2 (ja) * 1991-12-06 1998-05-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ップコネクタ
JP2953961B2 (ja) * 1994-09-28 1999-09-27 東北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3728639B2 (ja) * 1997-05-09 2005-12-21 日本モレックス株式会社 雌型電気端子
US6056604A (en) * 1998-07-29 2000-05-02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lock, Inc.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 with a contact spring biased against a side of the receptacle without spreading a seam in the side of the receptacle
US6247975B1 (en) * 1998-12-14 2001-06-19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erlock, Inc. Multi-piece electrical receptacle terminal
JP3699057B2 (ja) * 2002-05-09 2005-09-2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シーケンシャル接続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付加コンタクト
US7267583B1 (en) * 2006-09-19 2007-09-1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JP5706352B2 (ja) * 2012-02-03 2015-04-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1819A (en) * 1972-02-08 1973-01-16 Elco Corp Square pin receptacles employing channel contacts
US4863400A (en) * 1986-01-12 1989-09-0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680277U (ja) * 1993-04-23 1994-11-08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供給用コネクタ構造
JP2001102113A (ja) * 1999-09-30 2001-04-13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電気接続装置
CN101273496A (zh) * 2005-09-26 2008-09-24 Fci公司 组合式电插孔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02615A1 (en) 2018-04-12
JP6451714B2 (ja) 2019-01-16
EP3306753A1 (en) 2018-04-11
KR20180038373A (ko) 2018-04-16
JP2018060724A (ja) 2018-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36628B2 (en) Connector
CN102460840B (zh) 电连接器
US8052477B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for a cable
JP3145107U (ja)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JP6202735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US7651362B2 (en) Connector arrangement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nd the like
JP2009164105A (ja) 第1コネクタ、第2コネクタ及び電気接続装置
CN105144490A (zh) 连接器
CN110521068A (zh) 连接器
CN103250307B (zh) 具有布置在前面的接触端子的电插塞连接器
CN203039128U (zh) 电连接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WO2008001453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JP3144830U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3650248B (zh) 具有集成的锁止部的直接插拔元件
CN107919585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单元
CN204333291U (zh) 端子装置
CN210628514U (zh) 一种多兼容直插式快速连接器
CN209487763U (zh) 电连接器的强化结构
US8808022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EP4142065A1 (en) Connector
CN201134535Y (zh) 电子卡连接器模块
TWM427693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hin film circuit
CN217468892U (zh) 一种稳定连接的电连接器
CN212304013U (zh) Type-c连接器
CN212304012U (zh) Type-c公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