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0916B -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0916B
CN107850916B CN201680040688.3A CN201680040688A CN107850916B CN 107850916 B CN107850916 B CN 107850916B CN 201680040688 A CN201680040688 A CN 201680040688A CN 107850916 B CN107850916 B CN 1078509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vehicle
pedal
relativ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06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0916A (zh
Inventor
津隈智弘
都筑弘明
中村修二
品田博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0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0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60T7/065Disposition of pedal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ies in case of collision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32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y
    • G05G1/327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y means disconnecting the pedal from its hinge or support, e.g. by breaking or bending the suppor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32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关于相对于前围板和/或车身侧部件被在不同的二个部位固定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提供一种即使在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等的安装位置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与操作踏板的动作有关的不良情况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制动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30)、中间杆(35)以及连结连杆(40)。踏板托架(5)具有相对于所述前围板(P)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设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并相对于位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托架(50)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在一处被紧固连结固定。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在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之中位于后方侧的第1支承轴(6)、与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之间、具有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

Description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对于前围板和/或车身侧部件被在不同的二个部位固定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制动器踏板装置构成为,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配设于前围板;制动器踏板,该制动器踏板配设为能够绕支轴转动,并在下端部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踩踏操作的踩踏部;以及凸轮杆,该凸轮杆通过配设成能够绕支轴转动,并且经由连结连杆而连结于制动器踏板,并与该制动器踏板联动地机械地向输出方向转动,由此使从前围板突出的推杆向车辆前侧移位。
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制动器踏板装置,在对制动器踏板进行踩踏操作时,操作杆能够经由连结连杆而使凸轮杆向输出方向摆动,并将推杆推入位于车辆前侧的制动加力器内,因而能够对车辆赋予制动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013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制动器踏板装置中,踏板托架构成为具有二个侧面板,各侧面板的车辆前部侧相对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下前围板(英文:dash panellower)通过螺栓和螺母而固定。并且,踏板托架相对于作为另一车身侧部件的上前围板(英文:dash panel upper)利用螺栓和螺母而在一处紧固连结固定。
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用制动器踏板装置那样、将踏板托架相对于不同的二个车身侧部件固定的情况下,如相对于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固定作业、和相对于另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固定作业这样地、踏板托架的安装工序遍及多个工序。因此,有时踏板托架相对于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另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会发生错位。尤其是,在将踏板托架在一处相对于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紧固连结固定的情况下,伴随螺栓、螺母等的紧固连结作业,构成踏板托架的侧面板有时会在车宽方向上移位,有时成为相对的位置关系的错位的主要原因。
另外,有时在一方的车身侧部件和另一方的车身侧部件形成有用于对踏板托架进行紧固连结固定的紧固连结孔等。在该情况下,关于各车身侧部件中的紧固连结孔等的形成位置,有时也会产生偏差,结果,有时会在踏板托架相对于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另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发生错位。
在踏板托架相对于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另一方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发生错位时,有可能会招致构成踏板托架的二个侧面板等的变形、并在操作踏板和/或中间杆的动作产生不良情况。例如,在车宽方向上发生错位且踏板托架中的二个侧面板的间隔变窄了的情况下,会对操作踏板和/或中间杆的支轴造成不良影响,会发生与操作踏板和/或中间杆的转动动作有关的动作不良。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踏板托架和操作踏板的姿势与适当的状态不同,所以使与操作踏板的踩踏部有关的位置精度下降。
本发明涉及相对于前围板和/或车身侧部件被在不同的二个部位固定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并提供一种即使在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等的安装位置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与操作踏板的动作有关的不良情况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涉及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固定于车辆前侧的前围板;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配设成能够通过所述踏板托架的第1支承轴而转动,并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踩踏操作的踩踏部;中间杆,该中间杆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地设置的第2支承轴转动地被支承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通过以所述第2支承轴为轴的向输出方向的转动来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移位;以及连结连杆,该连结连杆将所述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连结,与对于所述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地使所述中间杆向所述输出方向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托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围板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板,并且相对于位于比所述前围板靠车辆后侧的位置的车身侧部件在一处被紧固连结固定,所述一对侧板在所述踏板托架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紧固连结固定的安装固定部、与所述第1支承轴和所述第2支承轴之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支承轴之间,具有表现出比该侧板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的变形容许部。
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中间杆以及连结连杆。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与伴随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的转动联动地、经由连结连杆使中间杆转动,结果,能够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移位。在此,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踏板托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围板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板,并相对于位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部件在一处被紧固连结固定。并且,一对侧板在所述第1支承轴和所述第2支承轴之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支承轴、与安装固定部之间,具有表现出比该侧板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的变形容许部。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踏板托架相对于前围板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从适当的位置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侧板的变形容许部处的变形来吸收错位。另外,变形容许部形成于所述第1支承轴和所述第2支承轴之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支承轴、与安装固定部之间。因此,如果通过变形容许部的变形来吸收错位,则比变形容许部靠车辆前侧的部分(即第1支承轴和第2支承轴所位于的部分)能够维持适当的状态。由此,能够将第1支承轴和第2支承轴周围设为适当的状态。因此,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踏板托架相对于前围板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从适当的位置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操作踏板和中间杆的正常的动作。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侧面涉及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是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沿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端缘形成、并向相对于该侧板板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和缺口部,该缺口部通过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该侧板的端缘中的、与所述凸缘部相邻的部分切出缺口而形成,所述变形容许部构成为包括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缺口部相邻的部分。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凸缘部沿着一对侧板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端缘形成,并向相对于该侧板板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能够提高该侧板的刚性。缺口部通过将一对侧板中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该侧板的端缘中的、与所述凸缘部相邻的部分切出缺口而形成。因此,能够使该侧板的刚性最低。并且,所述一对侧板中的所述变形容许部构成为包括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缺口部相邻的部分,因此会包括侧板中的刚性之差大的部分。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使变形容许部处的变形以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缺口部相邻的部分为中心地发生,能够更切实地吸收错位。
本发明的另一个侧面涉及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是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固定部具有:紧固连结部,该紧固连结部用于所述踏板托架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的紧固连结固定;和脆弱部,该脆弱部相对于所述紧固连接部位于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并表现出比所述安装固定部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
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安装固定部构成为具有紧固连结部和脆弱部。该脆弱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紧固连结部位于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并表现出比所述安装固定部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通过使脆弱部变形,由此能够使紧固连结部相对于安装固定部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有关的位置变化。由此,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发生了与车辆前后方向有关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脆弱部变形来吸收与车辆前后方向有关的错位。因此,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安装固定于前围板和车身侧部件中的适当的位置,能够抑制与操作踏板的踩踏部有关的位置精度的下降。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侧面涉及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是技术方案1到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托架通过将对所述一对侧板中的一方侧板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安装固定部、与对所述一对侧板中的另一方侧板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安装固定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共同紧固而构成。
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将构成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相对于车身侧部件共同紧固从而紧固连结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变形容许部的变形来吸收踏板托架相对于前围板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之间的错位。由此,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实现操作踏板和中间杆的正常的动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踏板托架、操作踏板、中间杆以及连结连杆。并且,能够经由连结连杆使中间杆与伴随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的转动联动地转动,因而能够使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移位。踏板托架具有相对于所述前围板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板,并相对于位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部件在一处被紧固连结固定。并且,一对侧板在所述第1支承轴和所述第2支承轴之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支承轴、与安装固定部之间,具有表现出比该侧板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的变形容许部。因此,即使在踏板托架相对于前围板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身侧部件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从适当的位置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各侧板的变形容许部处的变形来吸收错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变形容许部和安装固定部的构成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示出安装固定部的构成的放大后视图。
图5是与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身侧托架的固定有关的说明图。
图6是与发生了向车宽方向的错位的情况下的踏板托架的固定有关的说明图。
图7是与发生了向车辆前后方向的错位的情况下的踏板托架的固定有关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关于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身侧托架的固定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将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应用于常用制动器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
(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首先,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通过用假想线(虚线)示出配置于踏板托架5等的内侧的各部分,从而以该踏板托架5的内侧的构造清楚的方式进行示出。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相对于对发送机舱与车室内进行区划的前围板P、作为车身侧部件的仪表板加固件I以及车身侧托架50固定设置。制动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30、中间杆35以及连结连杆40。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构成为,在该操作踏板30因对操作踏板30的踩踏操作而转动了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动加力器B的操作杆R向车辆前方侧移位,从而产生对于车辆的制动力。
制动加力器B一体地固定设置于前围板P的车辆前侧(即发动机舱侧),并具有作为输出部件的操作杆R。在操作杆R向车辆前侧移位了的情况下,该制动加力器B使经由操作踏板30传递来的制动力倍增,并将倍增了的制动力向车辆传递。并且,操作杆R配设成从前围板P向车辆后侧的车室内突出,并构成为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移位。
如图1所示,仪表板加固件I配设于比前围板P靠车辆后侧(驾驶座侧)的位置,并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侧部件的一部分。并且,该仪表板加固件I具有高刚性,一般而言,在碰撞时等的来自车辆前方的大载荷输入时向车辆后侧移位的可能性和/或变形量比前围板P小。
并且,在仪表板加固件I一体地固定设置有车身侧托架50。该车身侧托架50与仪表板加固件I一起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侧部件。踏板托架5的后侧部分(在后叙述的安装固定部)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在一处紧固连结固定于车身侧托架50(参照图1)。
踏板托架5由相对于前围板P的车室侧利用螺栓等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相对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构成。关于踏板托架5的具体的构成在后叙述。
第1支承轴6配设于踏板托架5中的车辆后方侧,并遍及构成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第2支承轴7位于比操作踏板30靠车辆前侧的位置,并配设成与第1支承轴6平行地延伸。
操作踏板30由第1支承轴6将操作踏板30的上部支承为能够转动,并在操作踏板30的下端部具有踩踏部31。因此,操作踏板30在利用踩踏部31进行了踩踏操作的情况下,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地转动。此时,踩踏部31朝向车辆前侧移动。
并且,中间杆35由第2支承轴7将中间杆35的下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中间杆35朝向上方延伸。在中间杆35的上端部,经由U形夹(英文:clevis)连结有操作杆R。因此,通过中间杆35以第2支承轴7为中心地转动,由此操作杆R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移位。也即是,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通过利用中间杆35使操作杆R向车辆前侧移位,从而能够经由制动加力器B产生制动力。
连结连杆40将操作踏板30的上方前侧部分与中间杆35的后侧部分连结,并以相对于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连结连杆40的一端侧相对于操作踏板30的上方前侧部分经由连结销41而连结。因此,连结连杆40能够以连结销41为中心地相对于操作踏板30转动。另外,连结连杆40的另一端侧相对于中间杆35的后侧部分经由连结销42而连结。因此,连结连杆40能够以连结销42为中心地相对于中间杆35转动。因此,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能够将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的操作踏板30的转动经由连结连杆40向中间杆35传递,能够使中间杆35以第2支承轴7为中心地转动。
(与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相伴的各部分的动作)
接着,关于在上述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进行了对操作踏板30的踩踏操作的情况下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对操作踏板30进行了踩踏操作的情况下,踩踏部31被向车辆前侧踩踏,因此操作踏板30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地转动。此时,操作踏板30的上部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地转动,因此操作踏板30的转动经由连结连杆40向中间杆35传递。
如上述那样,连结连杆40相对于中间杆35的后侧部分经由连结销42而连结。因此,中间杆35能够伴随操作踏板30的转动而以第2支承轴7为中心地转动、并使中间杆35的上部朝向车辆前侧移动。在中间杆35的上部经由U形夹连结有制动加力器B的操作杆R,因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与操作踏板30的踩踏操作联动地将操作杆R向输出方向(车辆前侧)按压,能够产生对于车辆的制动力。
(踏板托架5的具体的构成)
接下来,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踏板托架5的具体的构成,参照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踏板托架5由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相对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构成。
如图1~图3所示,第1侧板部件10是构成踏板托架5的左侧部分的钢板制的部件,具有侧板部11、凸缘部12、变形容许部13、缺口部14、安装固定部16、紧固连结孔17以及脆弱部18。第2侧板部件20是构成踏板托架5的右侧部分的钢板制的部件,具有侧板部21、凸缘部22、变形容许部23、缺口部24、安装固定部26、紧固连结孔27以及脆弱部28。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车辆前侧的前围板P分别在不同的位置通过螺栓和螺母(没有图示)而固定。另一方面,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位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托架50,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在一处共同紧固并固定(参照图1~图4)。
这样,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基本的构成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第1侧板部件10的具体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第2侧板部件20省略其说明。
如图1所示,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构成了钢板制的第1侧板部件10中的主要部分。侧板部11是包括第1侧板部件10中的前侧部分的板状部分,在该侧板部11配设有第1支承轴6的一端和第2支承轴7的一端。
凸缘部12沿着构成第1侧板部件10中的比所述变形容许部13靠前侧的部分的、侧板部11的上端缘和下端缘形成。该凸缘部12形成为向相对于侧板部11的板面交叉的踏板托架5的外侧方向(在该情况下为左侧方向)突出(参照图1和图2)。该凸缘部12作为对于侧板部11而言的加强件而发挥功能,提高了侧板部11的刚性(例如、相对于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变形的刚性),侧板部11是第1侧板部件10的主要部分。
此外,在第2侧板部件20中,凸缘部22形成为沿着侧板部21的上端缘和下端缘相对于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向右侧方向突出。
并且,变形容许部13形成为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在后方侧刚性比侧板部11的刚性低,并具有缺口部14(参照图3)。如上述那样,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配设于侧板部11部分,因此变形容许部13位于比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靠车辆后方侧的位置。如在后叙述那样,变形容许部13是通过在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和/或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情况下集中地进行变形来吸收所发生的错位的部分。
如图1和图3所示,变形容许部13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窄。由此,变形容许部13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有关的刚性比侧板部11的与上下方向有关的刚性低。另外,变形容许部13与侧板部11不同而不具有凸缘部12,而是形成为平板状,因此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有关的刚性比侧板部11的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有关的刚性低。
如图3所示,缺口部14通过将相对于侧板部11中的凸缘部12与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变形容许部13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变形容许部13的上侧端缘和下侧端缘、在上下方向上朝向变形容许部13的内侧切出缺口而形成。关于变形容许部13的形成有缺口部14的部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变形容许部13中的其他部分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因此,在变形容许部13中,形成有缺口部14的部分成为刚性最小的部分。另外,表现出高刚性的侧板部11的后部、与变形容许部13中的缺口部14相邻,刚性之差最大,因此能够使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等的错位情况下的变形集中于变形容许部13中的缺口部14周边。
如图2和图4所示,安装固定部16通过对第1侧板部件10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比变形容许部13靠车辆后方侧的部分)朝向踏板托架5的内侧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并具有紧固连结孔17和脆弱部18。安装固定部16通过对第1侧板部件10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因此表现出比变形容许部13的刚性高的刚性。并且,该安装固定部16在相对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车身侧托架50、与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一起共同紧固并在一处对踏板托架5进行紧固连结固定时使用。
如图2和图4所示,紧固连结孔17形成于安装固定部16中的上侧部分,在踏板托架5的后方上侧位于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在该紧固连结孔17,插通有用于相对于车辆后方侧的车身侧托架50进行紧固连结固定的螺栓56。
脆弱部18形成为,在与紧固连结孔17相邻的部分刚性比安装固定部16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低。具体而言,脆弱部18形成为,在安装固定部16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上比紧固连结孔17的形成部分细小。因此,脆弱部18成为在安装固定部16中刚性最小的部分,在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等的错位的情况下,通过使变形集中于该脆弱部18从而对错位进行吸收。
(踏板托架5相对于前围板P和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工序)
接下来,关于在将如上述那样地构成了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配设于车辆时、将踏板托架5固定于前围板P和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工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此外,图5是示出将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紧固连结固定了的状态的说明图,(A)是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周边的侧视图,(B)是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周边的俯视图。
首先,相对于前围板P固定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如图1和图2所示,第1侧板部件10通过相对于从前围板P突出的操作杆R的位于左侧的预定位置、利用螺栓等对该第1侧板部件10的前侧端缘在多个部位进行紧固连结,从而被固定。另一方面,第2侧板部件20通过相对于操作杆R的位于右侧的预定位置、利用螺栓等对该第2侧板部件20的前侧端缘在多个部位进行紧固连结,从而被固定。
之后,利用螺母55和螺栓56将相对于前围板P固定了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车身侧托架50在一处进行紧固连结固定。具体而言,以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位于第1侧板部件10的安装固定部16的后方的方式,使安装固定部16的紧固连结孔17与安装固定部26的紧固连结孔27重叠。并且,紧固连结孔17及紧固连结孔27、和车身侧托架50由螺栓56插通,利用该螺栓56和螺母55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在一处将踏板托架5的后部紧固连结固定。
在这样地将构成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固定于前围板P和车身侧托架50的情况下,不一定限于能够以不使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变形的方式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在一处进行紧固连结固定的情况。
例如,在进行上述的安装工序时,也有可能发生仪表板加固件I和车身侧托架50的位置在车辆的前后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从设计上的预定位置错位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为了相对于前围板P和车身侧托架50将踏板托架5适当地固定而必须使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变形的情况。
另外,关于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作业,也不限于总是以高精度来进行,存在分别从预定的位置错位地进行安装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为了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将踏板托架5适当地固定而必须使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变形的情况。
根据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变形形态,影响会波及到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因此存在发生妨碍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转动动作、并且/或者使操作踏板30的踩踏部31的位置从设计上的所期望的位置错位的不良情况的情况。
而且,在螺母55和螺栓5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紧固连结固定时,存在螺母55和螺栓56的紧固连结载荷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起作用,因此会使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位置移位的情况。例如,在由于螺栓56等的紧固连结载荷的作用而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的间隔变窄时,有可能对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造成影响并妨碍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转动动作。
(在安装位置发生了错位的情况下的作用)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将构成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固定于前围板P和车身侧托架50的情况下发生了错位,也能够维持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顺畅的转动动作、并且能够抑制与操作踏板30的踩踏部31有关的位置精度的下降。以下,参照附图,对在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之间发生了与车宽方向有关的错位(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情况、和与前后方向有关的错位(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情况进行说明。
(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情况下的作用)
首先,关于在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之间发生了与车宽方向有关的错位(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情况下的作用,参照图6进行说明。另外,在图6所示的情况下,设为:由于车身侧托架50相对于仪表板加固件I的安装位置、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等的主要原因,对于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而言,向车宽方向上的左侧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错位。
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前端缘,相对于前围板P利用螺栓等而固定,相对于以宽度方向错位量W向车宽方向上的左侧错位了的车身侧托架50,利用螺母55和螺栓56将踏板托架5紧固连结固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使第1侧板部件10的安装固定部16以相对于侧板部11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左侧的方式变形,并且使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以相对于侧板部21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左侧的方式变形。
在使第1侧板部件10的安装固定部16以相对于侧板部11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左侧的方式变形时,第1侧板部件10的变形集中地发生于刚性最低的变形容许部13(参照图6(B))。由此,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处的变形来吸收宽度方向错位量W,因此能够抑制对于位于比变形容许部13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的侧板部11的影响。
同样地,在使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以相对于侧板部21位于车宽方向上的左侧的方式变形时,第2侧板部件20的变形集中地发生于刚性最低的变形容许部23(参照图6(B))。由此,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23处的变形来吸收宽度方向错位量W,因此能够抑制对于位于比变形容许部23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的侧板部21的影响。
即,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来吸收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错位,结果,能够将侧板部11与侧板部21的间隔保持为所期望的间隔。由此,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对于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的影响,结果,能够维持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顺畅的转动动作。
(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情况下的作用)
接下来,关于在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之间发生了与车辆前后方向有关的错位(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情况下的作用,参照图7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也设为:由于车身侧托架50相对于仪表板加固件I的安装位置、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等的主要原因,对于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而言,向车辆后方向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错位。
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前端缘,相对于前围板P利用螺栓等而固定,相对于以前后方向错位量D向车辆后方侧错位了的车身侧托架50利用螺母55和螺栓56将踏板托架5紧固连结固定。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第1侧板部件10的安装固定部16朝向车辆后方侧以前后方向错位量D变形,并且使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朝向车辆后方侧以前后方向错位量D变形。
在使第1侧板部件10的安装固定部16向车辆后方侧以前后方向错位量D变形时,第1侧板部件10的变形集中地发生于刚性最低的变形容许部13、尤其是以将缺口部14作为中心地将安装固定部16朝向后方下侧转动的方式发生(参照图7(A))。由此,能够通过在变形容许部13发生了的弯曲变形来某种程度地吸收前后方向错位量D,能够抑制对于位于比变形容许部13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的侧板部11的影响。
同样地,在使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向车辆后方侧以前后方向错位量D变形时,第2侧板部件20的变形集中地发生于刚性最低的变形容许部23,尤其是以将缺口部24作为中心地将安装固定部26朝向后方下侧转动的方式发生(参照图7(A))。由此,能够通过在变形容许部23发生了的弯曲变形来某种程度地吸收前后方向错位量D,能够抑制对于位于比变形容许部23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的侧板部21的影响。
在此,在通过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使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以将缺口部14、缺口部24作为中心地朝向后方下侧转动的方式移位时,在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与车身侧托架50之间会形成间隙。
在该情况下,在将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而紧固连结固定时,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由于螺母55和螺栓56的紧固连结载荷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变形,并紧贴于车身侧托架50前表面侧(参照图7(B))。即,能够通过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的变形来吸收在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与车身侧托架50之间产生的间隙(即微小的错位)。因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更切实地将踏板托架5的后部(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而紧固连结固定。
即,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及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和脆弱部18及脆弱部28的变形来吸收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错位,结果,能够将侧板部11与侧板部21的间隔保持为所期望的间隔。由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对于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的影响,结果,能够维持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顺畅的转动动作。另外,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对于踏板托架5处的第1支承轴6的位置的影响。由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将操作踏板30的踩踏部31的位置配置于设计上的所期望的位置,能够维持踩踏部31的位置精度。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在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和/或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来吸收错位。这一点,根据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之间发生了与车辆上下方向有关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以将缺口部14和缺口部24作为中心地转动的方式变形,从而在上下方向上对紧固连结孔17和紧固连结孔27的位置进行调整。即,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发生了与上下方向有关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来吸收与上下方向有关的错位。
并且,在上述的说明中,对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的错位的情况(参照图6)、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错位的情况(参照图7)、以及发生了与上下方向有关的错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分别作为独立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该形态。即,即使在复合地发生了上述情况之中的多种错位的情况下,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也能够使变形集中于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来吸收错位。例如,在发生了宽度方向错位量W和前后方向错位量D复合了的错位的情况下,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使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如图6、图7所示那样变形来吸收错位。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30、中间杆35以及连结连杆40。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与伴随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30的转动联动地经由连结连杆40使中间杆35转动,结果,能够使制动加力器B的操作杆R向车辆前侧移位。
在此,在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踏板托架5具有相对于所述前围板P固定且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设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该踏板托架5相对于作为位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部件的车身侧托架50和仪表板加固件I,在一处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被紧固连结固定。
并且,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在所述第1支承轴6和所述第2支承轴7中的位于车辆后侧的支承轴(即第1支承轴6)、与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之间,具有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参照图1)。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形成为,刚性比第1侧板部件10中的其他部分(例如侧板部11)和/或第2侧板部件20中的其他部分(例如侧板部21)的刚性低。因此,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踏板托架5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5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从适当的位置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侧板部件10的变形容许部13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变形容许部23处的变形来吸收错位。
而且,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形成于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中的位于车辆后侧的第1支承轴6、与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之间。因此,如果通过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来吸收错位,则比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靠车辆前侧的部分(即侧板部11及侧板部21)能够维持适当的状态。由此,能够使第1支承轴6和第2支承轴7周围为适当的状态。因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踏板托架5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5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的位置关系从适当的位置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正常的动作。
另外,在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中,凸缘部12和凸缘部22沿着侧板部11和侧板部21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端缘及下端缘向与侧板部11和侧板部21交叉的踏板托架5的外侧方向突出。因此,能够通过凸缘部12和凸缘部22来提高侧板部11和侧板部21的刚性。
并且,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形成为,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和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在后方侧、刚性比侧板部11和侧板部21的刚性低,并具有缺口部14和缺口部24(参照图1和图3)。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和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窄,并形成为无凸缘部12和凸缘部22的平板状,因此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有关的刚性比侧板部11的相关刚性低。
如图3所示,缺口部14和缺口部24形成于相对于侧板部11中的凸缘部12和侧板部21中的凸缘部22与车辆后方侧相邻的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中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部分。在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上缘侧,缺口部14和缺口部24通过将构成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钢板从上侧端缘朝向下方切出缺口而形成。同样地,在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下缘侧,缺口部14和缺口部24通过将构成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钢板从下侧端缘朝向上方切出缺口而形成。因此,在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中,形成了缺口部14和缺口部24的部分成为刚性最小的部分。另外,表现出高刚性的侧板部11和侧板部21的后部、与变形容许部13中的缺口部14和变形容许部23中的缺口部24相邻,刚性之差最大。因此,能够使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等的错位的情况下的变形集中于变形容许部13中的缺口部14和变形容许部23中的缺口部24的周边。因此,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及变形容许部23来切实地吸收错位。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安装固定部16构成为具有紧固连结孔17和脆弱部18,安装固定部26构成为具有紧固连结孔27和脆弱部28。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形成为,相对于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实现的紧固连结固定所使用的紧固连结孔17及紧固连结孔27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关于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紧固连结孔17和紧固连结孔27的形成部分的该尺寸细小。即,脆弱部18及脆弱部28的刚性比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低。
因此,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使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变形,由此相对于与车辆前后方向有关的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使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实现的紧固连结部的位置变化。由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错位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变形来吸收前后方向错位量D的错位。因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将踏板托架5安装固定于前围板P和车身侧托架50中的适当的位置,能够抑制与操作踏板30的踩踏部31有关的位置精度的下降。
并且,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经由安装固定部16的紧固连结孔17和安装固定部26的紧固连结孔27将构成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共同紧固并进行紧固连结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变形来吸收踏板托架5相对于前围板P的安装位置、与踏板托架5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的安装位置之间的错位。由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实现操作踏板30和中间杆35的正常的动作。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丝毫不受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定,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1侧板部件10的后部进行折弯加工而设为安装固定部16,对第2侧板部件20的后部进行折弯加工而设为安装固定部26,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将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紧固连结固定,但是不限定于该形态。只要能够将踏板托架5中的后部相对于车身侧部件在一处进行紧固连结固定即可,可以采用各种形态。
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由没有安装固定部16的第1侧板部件10、没有安装固定部26的第2侧板部件20、以及形成为断面コ字状的安装固定部件45构成踏板托架5。在该情况下,安装固定部件45构成为具有紧固连结孔46、脆弱部47A、脆弱部47B、第1侧板固定部48A以及第2侧板固定部48B,并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而牢固地固定。紧固连结孔46形成于安装固定部件45中的上侧部分,在踏板托架5的后方上侧位于车宽方向上的中央部分。通过在该紧固连结孔46插通有螺栓56并与螺母55协作,由此被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紧固连结固定。
脆弱部47A和脆弱部47B形成为在紧固连结孔46的车宽方向上的两侧部分比紧固连结孔46的形成部分细小,并形成为刚性比安装固定部件45中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低。脆弱部47A和脆弱部47B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同样地,在发生了前后方向错位量D等的错位的情况下,也通过使变形集中于该脆弱部18来吸收错位。
第1侧板固定部48A是在安装固定部件45的左侧部分呈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并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而固定的部分。第2侧板固定部48B是在安装固定部件45的右侧部分呈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并相对于第2侧板部件20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而固定的部分。
如图8(B)、(C)所示,即使在采用了包括安装固定部件45的踏板托架5的情况下,在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来进行紧固连结固定时,脆弱部47A和脆弱部47B也会因螺母55和螺栓56的紧固连结载荷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变形、并紧贴于车身侧托架50前表面侧。即,能够通过脆弱部47A和脆弱部47B的变形来吸收在安装固定部件45与车身侧托架50之间发生的前后方向错位量D。由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更切实地通过螺母55和螺栓56将作为踏板托架5的后部的安装固定部件45相对于车身侧托架50紧固连结固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是中间杆35和第2支承轴7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前方侧且操作踏板30和第1支承轴6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即,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使操作踏板30和第1支承轴6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前方侧且使中间杆35和第2支承轴7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构成。
而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构成是一例,只要能够表现出比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则可以采用各种形态。例如,也可以是,使构成变形容许部13和变形容许部23的部分的板厚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板厚稍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的构成是一例,只要能够表现出比安装固定部16和安装固定部26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则可以采用各种形态。例如,也可以是,使构成脆弱部18和脆弱部28的部分的板厚形成为比其他部分的板厚稍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踏板托架能够转动地设置有操作踏板和中间杆、并通过连结连杆将两者连结了的构成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例如制动器踏板装置1)应用了本发明,但是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只要是踏板托架相对于车辆前侧固定并且相对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部件在一处被紧固连结固定的构成,则也能够对于仅将操作踏板保持为能够转动、并通过该操作踏板的转动使输出部件移位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应用本发明。在该情况下,踏板托架中的变形容许部形成于操作踏板的转动轴、与相对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部件的安装固定部之间,能够发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同样的效果。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常用制动器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应用了本发明,但是只要是对于车辆的任何操作所使用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则能够适当地应用。
而且,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的各动作,则能够适当地变更构成部件的形状。各构成部件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各构成部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为了避免各构成部件之间的干涉而变更构成部件各自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 制动器踏板装置
5 踏板托架
6 第1支承轴
7 第2支承轴
10 第1侧板部件
11 侧板部
12 凸缘部
13 变形容许部
14 缺口部
16 安装固定部
17 紧固连结孔
18 脆弱部
20 第2侧板部件
21 侧板部
22 凸缘部
23 变形容许部
24 缺口部
26 安装固定部
27 紧固连结孔
28 脆弱部
30 操作踏板
31 踩踏部
35 中间杆
40 连结连杆
50 车身侧托架
55 螺母
56 螺栓
P 前围板
I 仪表板加固件
R 操作杆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
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固定于车辆前侧的前围板;
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配设成能够通过所述踏板托架的第1支承轴而转动,并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踩踏操作的踩踏部;
中间杆,该中间杆能够绕与所述第1支承轴平行地设置的第2支承轴转动地被支承于所述踏板托架,并且通过以所述第2支承轴为轴的向输出方向的转动来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移位;以及
连结连杆,该连结连杆将所述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连结,与对于所述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联动地使所述中间杆向所述输出方向转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托架,
具有相对于所述前围板固定并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板;并且
相对于位于比所述前围板靠车辆后侧的位置的车身侧部件在一处被紧固连结固定,
所述一对侧板,
在所述踏板托架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紧固连结固定的安装固定部、与所述第1支承轴和所述第2支承轴之中位于车辆后侧的支承轴之间,具有表现出比该侧板中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低的刚性的变形容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板具有:
凸缘部,该凸缘部沿着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端缘形成、并向相对于该侧板板面交叉的方向突出;和
缺口部,该缺口部通过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该侧板的端缘中的、与所述凸缘部相邻的部分切出缺口而形成,
所述变形容许部构成为包括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缺口部相邻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固定部具有:
紧固连结部,该紧固连结部用于所述踏板托架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的紧固连结固定;和
脆弱部,该脆弱部相对于所述紧固连结部位于车宽方向上的两侧,并表现出比所述安装固定部中的其他部分低的刚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托架,
通过将对所述一对侧板中的一方侧板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安装固定部、与对所述一对侧板中的另一方侧板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安装固定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共同紧固而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托架,
通过将对所述一对侧板中的一方侧板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安装固定部、与对所述一对侧板中的另一方侧板中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的安装固定部、相对于所述车身侧部件共同紧固而构成。
CN201680040688.3A 2015-09-07 2016-06-17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Active CN1078509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75330 2015-09-07
JP2015175330A JP6345636B2 (ja) 2015-09-07 2015-09-07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PCT/JP2016/068077 WO2017043144A1 (ja) 2015-09-07 2016-06-17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0916A CN107850916A (zh) 2018-03-27
CN107850916B true CN107850916B (zh) 2019-10-15

Family

ID=5823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0688.3A Active CN107850916B (zh) 2015-09-07 2016-06-17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4656B2 (zh)
JP (1) JP6345636B2 (zh)
CN (1) CN107850916B (zh)
WO (1) WO20170431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0300B2 (ja) 2018-12-11 2022-01-1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JP7068245B2 (ja) * 2019-08-22 202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ブレーキマスタシリンダユニットの取り付け構造
CN111547021B (zh) * 2020-04-13 2021-10-26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新型制动踏板结构
CN112319437B (zh) * 2020-11-18 2022-05-27 吉利亚欧(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踏板安装支架总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475A (ja) * 1998-11-04 2000-05-23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の衝突時退避構造
CN101327784A (zh) * 2007-06-13 2008-12-24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配备有载荷传感器的操作装置
JP2011039583A (ja) * 2009-08-06 2011-02-24 Auto Technica:Kk 操作ペダルの支持構造
CN104379434A (zh) * 2012-06-22 2015-02-25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踏板托架
CN104854530A (zh) * 2012-12-14 2015-08-19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踏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96062U (zh) * 1980-12-04 1982-06-12
JP3267082B2 (ja) * 1994-12-28 2002-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JP3838889B2 (ja) * 2001-06-08 2006-10-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ペダル支持構造
JP2002370632A (ja) * 2001-06-15 2002-12-24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ペダル支持構造
JP3920673B2 (ja) * 2001-07-24 2007-05-30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ペダルの後退防止装置
JP4577112B2 (ja) 2005-06-22 2010-11-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JP5220559B2 (ja) 2008-11-06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ペダルブラケットの固定構造
JP5656113B2 (ja) 2010-12-15 2015-0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ペダル装置
JP5950852B2 (ja) * 2013-03-06 2016-07-13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ペダルブラケット、および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US9821777B2 (en) * 2015-02-20 2017-11-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rake peda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2475A (ja) * 1998-11-04 2000-05-23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の衝突時退避構造
CN101327784A (zh) * 2007-06-13 2008-12-24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配备有载荷传感器的操作装置
JP2011039583A (ja) * 2009-08-06 2011-02-24 Auto Technica:Kk 操作ペダルの支持構造
CN104379434A (zh) * 2012-06-22 2015-02-25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踏板托架
CN104854530A (zh) * 2012-12-14 2015-08-19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车辆用踏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43144A1 (ja) 2017-03-16
US10384656B2 (en) 2019-08-20
JP6345636B2 (ja) 2018-06-20
JP2017054156A (ja) 2017-03-16
CN107850916A (zh) 2018-03-27
US20180281756A1 (en)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0916B (zh)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CN10703172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10259358B2 (en) Back frame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vehicle seat
US20140028057A1 (en) Upp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EP1786642B1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8029045B2 (en) Crossbeam for a motor vehicle
EP1975042A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3052559B (zh) 车辆下部结构
US9415806B2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US20100314426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cooling unit for vehicle
US20200307699A1 (en) Subframe structure
JP2016222041A (ja) コントローラ取付構造
CN110949518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11603136B2 (en) Vehicle body
JP2007191014A (ja) ブレーキペダルの締結構造
US7484764B2 (en) Frame for a safety belt retractor
JP580757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CN101537814B (zh) 车顶货架安装结构及车顶货架安装方法
JP592098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067332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US10338627B2 (en)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e
JP2009271694A (ja) ペダル装置取付構造
KR100851731B1 (ko) 자동차 대쉬 패널의 보강 구조
JP6352229B2 (ja)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の後退防止装置
JP462310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保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