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26012B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26012B CN107826012B CN201710606476.3A CN201710606476A CN107826012B CN 107826012 B CN107826012 B CN 107826012B CN 201710606476 A CN201710606476 A CN 201710606476A CN 107826012 B CN107826012 B CN 1078260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member
- blower
- pair
- vehicle seat
- guide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A47C7/72—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 A47C7/74—Adaptations for incorporating lamps, radio sets, bars, telephones,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arrangements or the like for ventilation, heating or cool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2—Seat parts
- A47C7/18—Seat parts having foamed material included in cushioning part
- A47C7/20—Seat parts having foamed material included in cushioning part with reinforcement in the foam lay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6—Panel like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2—Attachment or adjustment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0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attached to the base of the sea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利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的车辆用座椅。解决课题的方法是,多个第1弹簧部件(4)分别架设于靠背框架(2)和第1支撑部件(10)之间而设置,并且送风装置(U1)设置在与第1支撑部件(10)中的缓冲部件侧相反一侧。并且,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分别架设于座垫框架(3)和第2支撑部件(20)之间而设置,送风装置(U2)设置在与第2支撑部件(20)中的缓冲部件侧相反一侧。由此,可不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重叠支撑部件以及送风装置和弹簧部件,而将送风装置支撑在弹簧部件上。因此,可有效地利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有效利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已知在架设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框架上的弹簧部件上,支撑具有送风机和连接在该送风机上的通风管的送风装置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在支架部件37和安装底座35之间夹有座椅弹簧28的状态,在座椅弹簧28上支撑送风机匣30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65325号公报(例如,段落0061、图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支架部件37、座椅弹簧28以及送风机匣30(安装底座35)重叠,而增大了该厚度。因此,具有无法有效地利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成,将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利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的车辆用座椅作为目的。
解决课题的方法以及发明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1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由于多个弹簧部件横跨在框架和支撑部件之间而分别设置,并且送风装置设置在与支撑部件中的缓冲部件侧相反一侧,因此能够使支撑部件以及送风装置与弹簧部件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不重叠,而将送风装置支撑在弹簧部件上。因此,具有可有效地利用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的效果。
进一步,可在设置支撑部件以及送风装置的区域中省略弹簧部件的设置,因此具有可减少部件数量并降低车辆用座椅的产品成本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2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由于支撑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平板状,因此在缓冲部件由于乘坐者的重量而变形的情况下,可使支撑部件依该变形而弯曲。因此,即使在省略了设置支撑部件以及送风装置的区域中的弹簧部件情况下,也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3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由于支撑部件具备贯通于其厚度方向而形成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对于通风管,其开口侧的端部保持于开口部中,因此可抑制通风管开口从支撑部件向缓冲部件侧突出。因此,由于相应于通风管的开口未向缓冲部件侧突出的部分,可将缓冲部件的厚度设定得较厚,因此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4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通风管具备从其开口侧的前端以法兰状伸出的同时卡止于开口部的法兰部,并且法兰部设置在支撑部件中的缓冲部件侧,因此当乘坐者的重量施加在缓冲部件上时,法兰部被缓冲部件按压至支撑部件侧(由缓冲部件和支撑部件夹住)。
因此,在支撑部件由于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的情况下,可起到抑制通风管(法兰部)从开口部脱落的效果。进一步,由于即使在支撑部件弯曲的情况下,也可提高缓冲部件与法兰部的密合性,因此具有提高空调效率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5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由于支撑部件具备从其外缘向弹簧部件侧突出而形成的伸出部、和形成于该伸出部的突出前端侧并以可在弹簧部件的外周面旋转的方式连接的连接部,因此在支撑部件由于乘坐者重量而弯曲的情况下,随着该弯曲,连接部绕弹簧部件周围而旋转。此时,形成有连接部的伸出部由于从支撑部件的外缘向弹簧部件侧突出而形成,因此和支撑部件的中心侧相比,伸出部形成为刚性较低。也就是说,伸出部以低刚性形成而容易弯曲,并且,以通过连接部可绕弹簧部件周围而旋转的方式形成,因此支撑部件容易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因此,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6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支撑部件具备竖立设置在与缓冲部件相反一侧的面上并以直线状延伸设置的一对引导部,并且送风机具备以相对于一对引导部可滑动位移的方式形成的滑动部,因此可对支撑部件的一对引导部滑动插入送风机的滑动部。
此时,支撑部件或送风机中的至少一者具备限制在向一对引导部插入的方向上送风机的滑动位移的第1限制构件,因此可对支撑部件的一对引导部滑动插入送风机的滑动部,并通过第1限制构件进行该插入方向上的定位。因此,具有可容易地将送风装置安装在支撑部件上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7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支撑部件或送风机中的至少一者具备限制从一对引导部拔出的方向上送风机的滑动位移的第2限制构件,因此对于被插入至一对引导部的送风机,其插入状态通过第2限制构件来保持。也就是说,送风机以在向着一对引导部插入的方向以及与其相反的方向上的滑动位移通过第1限制构件以及第2限制构件被限制的状态固定在支撑部件上。因此,具有可抑制送风机从一对引导部脱落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8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6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一对引导部沿着其延伸设置的方向断续地形成,因此和一对引导部沿着其延伸设置的方向连续地形成的情况相比,可降低支撑部件的刚性。因此,由于支撑部件可容易地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因此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9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6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一对引导部或送风机中的至少一者具备设置在一对引导部和滑动部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因此送风机的振动可通过橡胶状弹性体得以衰减,并可抑制该震动传达到支撑部件上。因此,由于可抑制送风机的振动通过支撑部件传达到乘坐者,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10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6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支撑部件具备在其厚度方向上凹陷设置或贯通形成的狭缝部,因此可降低形成有狭缝部的区域中的支撑部件的刚性。因此,由于支撑部件可容易地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11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狭缝部比起设置有一对引导部的区域形成在支撑部件的更外缘侧,因此可保持设置有一对引导部的区域中的支撑部件的刚性,同时,可降低比其更外缘侧的支撑部件的刚性。
由此,可抑制支撑部件的变形波及一对引导部,同时,确保比起设置有一对引导部的区域更外缘侧的支撑部件的变形性。因此,具有可抑制送风机从一对引导部脱落的同时,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12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在实施方案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狭缝部形成在被一对引导部所包围的区域中,因此可降低被一对引导部所包围的区域中的支撑部件的刚性。因此,即使在支撑部件上形成一对引导部,并在该一对引导部上固定送风机的情况下,由于支撑部件可容易地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因此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案13中所述的车辆用座椅,除了实施方案1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起到的效果以外,送风机从支撑部件隔着间隔设置,因此可允许支撑部件向送风机侧弯曲。因此,由于支撑部件可容易地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具有可提高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靠背框架以及第1支撑部件的正面图。
图3(a)为第1支撑部件以及送风装置的背面图,3(b)为图3 (a)的IIIb-IIIb线的截面图。
图4为图3(a)的IV-IV线的截面图。
图5(a)为座垫框架以及第2支撑部件的顶视图,5(b)为图5 (a)的Vb-Vb线的截面图。
图6为第2支撑部件以及送风装置的底视图。
图7(a)为图6的VIIa-VIIa线的截面图,7(b)为表示从图7(a)的状态取下了送风机的状态的截面图,7(c)为表示从图7 (a)的状态第2支撑部件弯曲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将参照图1对车辆用座椅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将车辆用座椅1 的一部分省略,而进行示意性图示。
如图1中所示,车辆用座椅1为搭载在车辆(例如,汽车和铁道车辆)上的座椅,其具备作为形成靠背的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2、和作为形成座面的座椅座垫的骨架的座垫框架3。
靠背框架2以及座垫框架3由金属材料形成,在座垫框架3的后端侧配置有靠背框架2。由具有弹力的发泡树脂(例如,软质聚氨酯泡沫)形成的缓冲部件(靠背框架2的缓冲部件C参照图4)由靠背框架2以及座垫框架3支撑。通过由织物和人造革或皮革等组成的椅套(未图示)覆盖住缓冲部件而形成座椅靠背以及座椅座垫。
靠背框架2中,藉由第1弹簧部件4设置有第1支撑部件10,形成靠背的缓冲部件C(参照图4)的背面侧由这些第1弹簧部件4以及第1支撑部件10支撑。座垫框架3中,藉由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 弹簧部件6设置有第2支撑部件20,形成座面的缓冲部件(未图示) 的下表面侧由这些第2弹簧部件5、第3弹簧部件6以及第2支撑部件 20支撑。
第1支撑部件10以及第2支撑部件20为在靠背框架2以及座垫框架3中分别用于支撑后述的送风装置U1、U2的部件。
接下来,将参照图2对设置在靠背框架2中的第1支撑部件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为靠背框架2以及第1支撑部件10的正面图。在图2中将靠背框架2的一部分省略,而进行示意性图示。
如图2中所示,对于靠背框架2而言,其具备在其上下方向(图2 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一对纵框架2a、2b、和将这一对纵框架2a、 2b的上端彼此以及下端彼此分别连接的一对横框架2c、2d,并形成为大致的矩形状。
一对纵框架2a、2b中,沿着其延伸设置的方向隔着规定间隔分别安装有3个第1弹簧部件4,该第1弹簧部件4由螺形弹簧构成。第1 支撑部件10通过多个(合计为6个)第1弹簧部件4被弹性支撑在一对纵框架2a、2b的对向之间,在第1支撑部件10的背面(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里侧的面),设置有具备送风机30以及通风管40的送风装置U1。
对于第1支撑部件10而言,其具备形成在一对纵框架2a、2b侧的边缘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框架2a侧以及纵框架2b侧的边缘各自有3个、合计6个)第1开口部11、和比起该第1开口部11 形成在第1支撑部件10的左右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更中央侧的第 2开口部12(参照图3(a)以及图4)、和夹着该第2开口部而形成在第1支撑部件10的左右方向两侧(第1开口部11和第2开口部12 之间)的多个狭缝部13,并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矩形平板状。
第1开口部11、第2开口部12以及狭缝部13形成为贯通第1支撑部件10的厚度方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贯通孔,第1开口部 11沿第1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而设置(例如,设置在纵框架2a侧的3个第1开口部11沿第1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图 2的上下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而等间隔地设置)。该多个第1开口部 11各自连接有第1弹簧部件4。
由此,支撑送风装置U1的第1支撑部件10通过安装在其外缘上的第1弹簧部件4支撑在一对纵框架2a、2b上。因此,第1支撑部件 10以及送风装置U1与第1弹簧部件4可不在座椅靠背的厚度方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上重叠,并在第1弹簧部件4上支撑送风装置U1。
因此,由于例如可将座椅靠背的厚度方向上的缓冲部件C(参照图4)的厚度形成为较厚,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或者,可将座椅靠背的厚度形成为较薄,变薄的部分可用于扩大乘坐者的空间,或在座椅靠背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其他的部件。也就是说,第1支撑部件10以及送风装置U1与第1弹簧部件4不在座椅靠背的厚度方向重叠的部分,这一空间可有效地进行利用。
并且,由于第1支撑部件10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平板状,因此在缓冲部件C由于乘坐者的重量而变形的情况下,第1支撑部件10可依该变形容易地弯曲。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第2开口部12形成在第1支撑部件10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分的上端侧,第2开口部12保持有通风管40的前端(后述的法兰部42)。
狭缝部13沿着第1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对于狭缝部13而言,其沿着第1支撑部件10的左右方向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并在设置有送风装置U1的区域和第1开口部11 之间的区域中各形成有3个。
如上所述,狭缝部13由于贯通于第1支撑部件10的厚度方向而形成,因此可降低形成有狭缝部13的区域的第1支撑部件10的刚性。因此,第1支撑部件10依缓冲部件C的变形容易弯曲。
进一步,第1开口部11沿着第1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设置(例如,设置在纵框架2a侧的3个第1开口部11沿着第1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而分别设置)的同时,沿着与该3个第1开口部11的设置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设置有狭缝部13,因此第1支撑部件10依缓冲部件 C的变形更容易弯曲。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接下来,将参照图3以及图4对第1支撑部件10以及送风装置 U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a)为第1支撑部件10以及送风装置 U1的背面图,图3(b)为图3(a)的IIIb-IIIb线的截面图。图4为图3(a)的IV-IV线的截面图。在图4中省略送风机30的内部结构的图示,该截面以阴影线进行图示。并且,图4的箭头A、B表示空气的移动路径。
如图3以及图4中所示,送风装置U1为具备用于输送空气的送风机30和连接在该送风机30上的通风管40,并用于从座椅靠背的后方吸入空气(参照图4的移动路径A),向形成于缓冲部件C的通气口 V输送空气(移动路径B)的空调机器。另外,送风装置U1也可为从缓冲部件C的通气口V吸入空气的结构。
通风管40由具有规定柔软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同时,从送风机30 的上表面(图4上侧的面)向上方延伸设置。通风管40具备形成在其前端的开口41、和从通风管40的前端部分向外侧以法兰状伸出的法兰部42。
使法兰部42收窄的同时将其从第1支撑部件10的背面侧(图4 的右侧)插入至第2开口部12,将法兰部42卡止于第2开口部12,从而通风管40的前端保持于第2开口部12,通风管40以其开口41 向着缓冲部件C侧的姿势固定于第1支撑部件10。
由此,由于通风管40的前端(法兰部42)保持于第1支撑部件10,因此可抑制通风管40从第1支撑部件10向缓冲部件C侧突出。因此,由于相应于通风管40未向缓冲部件C侧突出的部分,可将缓冲部件C 的厚度设定得较厚,因而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此时,通风管40的法兰部42配置在第1支撑部件10的缓冲部件C 侧,因此当乘坐者的重量施加在缓冲部件C上,法兰部42被缓冲部件 C按压至第1支撑部件10侧(由缓冲部件C和第1支撑部件10夹住)。因此,在第1支撑部件10由于缓冲部件C的变形而弯曲的情况下,可抑制通风管40(法兰部42)从第2开口部12脱落。进一步,即使在第1支撑部件10弯曲的情况下,由于可提高缓冲部件C的通气口V 和通风管40的法兰部42的密合性,因此可提高空调效率。
送风机30具备用于吸入或送出空气的风扇31(参照图3(a)) 和用于容纳该风扇31的壳体32,并以大致的长方体状形成。在壳体 32的背面(与第1支撑部件10侧相反一侧的面。图3(a)的纸面垂直方向正面侧的面),凹陷设置有用于嵌合后述的第1支撑部件10的保持部15的凹槽33。凹槽33沿着送风机30的左右方向(后述的第1 支撑部件10的保持部15的延伸设置方向。图3(a)的左右方向)而延伸设置,以截面视图为矩形状而凹陷设置(参照图4)。
第1支撑部件10具备在其背面(与缓冲部件C相反一侧的面。图 3(a)的纸面垂直方向正面侧的面)设置并沿着第1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而延伸设置的一对引导部14、和配置在该一对引导部14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侧(图3(a)的下侧)并在与一对引导部14的延伸设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保持部15。
对于一对引导部14而言,其具备从第1支撑部件10的背面垂直地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14a(参照图3(b))、和从该竖立设置部 14a的竖立设置前端向一对引导部14的相对的方向的内侧弯曲的弯曲部14b,并以截面视图为L字状而形成。
将一对引导部14的竖立设置部14a彼此的对向间隔、以及第1支撑部件10的背面和弯曲部14b的对向间隔设定成对应于送风机30的壳体32的外形形状的尺寸,并且送风机30的壳体32以能够相对于一对引导部14进行滑动位移的方式而形成。
对于保持部15而言,其具备从第1支撑部件10的背面垂直地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15a(参照图4)、和从该竖立设置部15a的竖立设置前端向上方(图4的上侧)弯曲的弯曲部15b,并形成为截面L 字状的突起。
送风机30从一对引导部14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另一侧(图3(a) 的上侧)滑动插入至一对引导部14,该插入方向的滑动位移通过抵接于保持部15而被限制。由此,可对第1支撑部件10容易地安装送风装置U1。
在此,在保持部15的弯曲部15b上,形成有向第1支撑部件10 的背面侧突出的突起,在该突起上,从弯曲部15b的底端侧到前端侧 (从图4的下侧到上侧)形成有从第1支撑部件10的背面逐渐隔开距离的倾斜面,因此通过将送风机30相对于一对引导部14进行滑动位移同时向保持部15侧按压,可使弯曲部15b的突起嵌合至送风机30 的凹槽33。因此,可通过保持部15保持插入至一对引导部14的送风机30的插入状态。
也就是说,送风机30向着一对引导部14的插入方向上的滑动位移通过保持部15的竖立设置部15a来限制,因此可容易地进行送风机 30相对于一对引导部14的定位。
并且,由于送风机30以从一对引导部14拔出的方向上的滑动位移由保持部15的弯曲部15b限制的状态固定于第1支撑部件10,因此可抑制送风机30随着送风机30的振动或第1支撑部件10的变形而从一对引导部14脱落。
此时,由于狭缝部13比起配置有一对引导部14以及保持部15(送风机30)的区域形成在更靠近第1开口部11侧(图3(a)的左右两侧),因此可保持设置有一对引导部14以及保持部15的区域中的第1 支撑部件10的刚性,同时,降低比其更外缘侧的第1支撑部件10的刚性。
由此,可抑制第1支撑部件10的变形波及第2开口部12、一对引导部14以及保持部15,同时,确保比起设置这些第2开口部12、一对引导部14以及保持部15的区域更外缘侧的第1支撑部件10的变形性。因此,具有可抑制通风管40从第2开口部12脱落,以及抑制送风机30从一对引导部14以及保持部15脱落,同时提高车辆用座椅1 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接下来,将参照图5对设置在座垫框架3上的第2支撑部件20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图5(a)为座垫框架3以及第2支撑部件20的顶视图,图5(b)为图5(a)的Vb-Vb线的截面图。另外,在图5中将省略座垫框架3的一部分,并进行示意性图示。
如图5中所示,对于座垫框架3而言,其具备在其前后方向(图5 (a)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一对纵框架3a、3b、和将这一对纵框架3a、3b的前端彼此以及后端彼此连接的一对横框架3c、3d,并形成为大致的矩形状。
在一对横框架3c、3d的对向之间横跨设置有一对第2弹簧部件5,这一对第2弹簧部件5形成为在与其延伸设置方向平行或垂直的方向上曲折的截面圆形状的座椅弹簧(之字形弹簧)。并且,在一对横框架3c、3d上,沿着其延伸方向隔着规定间隔各安装有2个第3弹簧部件6,该第3弹簧部件6由螺形弹簧构成。
第2支撑部件20横跨设置在一对第2弹簧部件5的对向之间,并且第2支撑部件20和一对横框架3c、3d的对向之间通过第3弹簧部件6而连接。在第2支撑部件20的下表面(图5(a)的纸面垂直方向里侧的面),设置有具备送风机30以及通风管40的送风装置U2。
对于第2支撑部件20,其具备形成在该第2支撑部件20中一对横框架3c、3d侧的边缘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框架3c侧以及横框架3d侧的边缘各自有2个、合计4个)第1开口部21、和比起该第1开口部21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更中央侧的第2开口部22(参照图5(b))、和狭缝部23,并由具有规定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为矩形平板状。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稍短于一对横框架3c、3d的对向间隔而形成。
第1开口部21、第2开口部22以及狭缝部23形成为贯通第2支撑部件20的厚度方向(图5(a)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贯通孔,多个第 1开口部21沿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而分别设置 (例如,设置在横框架3c侧的2个第1开口部21沿左右方向隔着规定间隔而设置)。该多个第1开口部21各自连接第3弹簧部件6。
第2开口部22为用于保持通风管40的前端的开口,形成于第2 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前端侧,通风管40的法兰部42卡止于该第2开口部22。
狭缝部23比起第2开口部22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更后端侧(参照图5(a)),并沿着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图5(a) 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狭缝部23沿着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并各自形成在设置有送风机30 的区域中(由后述的第2支撑部件20的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所包围的区域)。
如上所述,狭缝部23贯通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因此可降低形成有狭缝部23的区域的第2支撑部件20的刚性。因此,由于第2支撑部件20依缓冲部件的变形容易弯曲,因而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四角上,各自形成有从其外缘向第2弹簧部件 5侧突出的伸出部24,在伸出部24的下表面形成有用于将第2支撑部件20连接到第2弹簧部件5的连接部25(参照图5(b))。
连接部25沿着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同时,形成为从伸出部24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一对突起。连接部25以截面视图为C形状形成,以夹持第2弹簧部件5的状态并以可绕第2弹簧部件5的周围旋转的方式形成。由于第2弹簧部件5被连接部25夹持,因此在第2弹簧部件5上支撑第2支撑部件20。
由此,支撑送风装置U2的第2支撑部件20通过横跨在一对横框架3c、3d上的第2弹簧部件5和横跨在第2支撑部件20以及一对横框架3c、3d之间的第3弹簧部件6而弹性支撑在一对横框架3c、3d 上。因此,第2支撑部件20以及送风装置U2与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可在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图5的纸面垂直方向)上不重叠,并在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上支撑送风装置U2。
因此,由于例如可将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缓冲部件的厚度形成得较厚,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或者,由于可将座椅座垫的厚度形成得较薄,相应的部分可用于扩大乘坐者的空间,或在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其他的部件。也就是说,第2支撑部件 20以及送风装置U2与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不在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其相应的空间可有效地进行利用。
并且,以往在设置第2支撑部件20的区域中,设置和第2弹簧部件5相同结构的弹簧部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该弹簧部件。因此,第2支撑部件20由于兼做用于支撑送风装置U2的部件和用于支撑缓冲部件的部件,因此可减少部件数量,并降低车辆用座椅1的产品成本。
并且,由于第2支撑部件20由树脂材料以平板状形成,因此在缓冲部件由于乘坐者的重量而变形的情况下,第2支撑部件20依该变形可容易地进行弯曲。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在此,形成在伸出部24上的连接部25以相对于第2弹簧部件5 可旋转的方式形成,因此在第2支撑部件20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的情况下,随着该弯曲可使连接部25绕第2弹簧部件5的周围旋转。此时,形成有连接部25的伸出部24由于从第2支撑部件20的外缘向第2弹簧部件5侧突出而形成,因此相应地,和第2支撑部件20的中心侧相比,伸出部24形成为刚性较低。因此,伸出部24以低刚性形成而容易弯曲,并且,以通过连接部25可绕第2弹簧部件5周围进行旋转的方式形成,因此第2支撑部件20容易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并且,连接部25由于以截面视图为C形而形成,因此通过从第2 弹簧部件5的上方嵌合连接部25,而可在第2弹簧部件5上支撑第2 支撑部件20。因此,可在座垫框架3中容易地安装第2支撑部件20。
并且,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图5(a)的上侧)的一对伸出部24夹着法兰部42(第2开口部22)并各自配置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两侧(法兰部42以及一对伸出部24各自配置在沿着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的直线上)。并且,对于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的2个第1开口部21,其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中,比起法兰部42的两端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更中心侧。也就是说,在法兰部42(第2开口部22)的周围,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和第2支撑部件20连接。
由此,在缓冲部件上施加乘坐者的重量的情况下,由于针对该重量的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的反作用力施加在第2支撑部件20上,因此和第1开口部21以及伸出部24相邻而设置的通风管 40的法兰部42由于第2弹簧部件5以及第3弹簧部件6的反作用力被按压至缓冲部件侧。
因此,在缓冲部件的变形导致的第2支撑部件20弯曲的情况下,可抑制通风管40的前端从第2开口部22脱落。进一步,由于即使在第1支撑部件10弯曲的情况下,也可提高缓冲部件的通气口和通风管 40的法兰部42的密合性,因此可提高空调效率。
接下来,将参照图6以及图7对第2支撑部件20以及送风装置 U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为第2支撑部件20以及送风装置U2 的底视图。图7(a)为图6的VIIa-VIIa线的截面图,图7(b)为表示从图7(a)的状态取下送风机30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c)为表示从图7(a)的状态开始第2支撑部件20弯曲的状态的截面图。另外,在图6中示出省略第2支撑部件20以及送风装置U2以外的结构。并且,在图7中省略送风机30的内部结构的图示,该截面以阴影线进行图示。
在此,对于送风装置U2,将其一部分作为和送风装置U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和上述的送风装置U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以及图7中所示,在送风装置U2的送风机30的壳体32 上,沿着其外周形成有凹槽34(参照图7),在凹槽34中,设置有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以截面视图为大致字形而形成的橡胶部35。凹槽34沿着后述的第2支撑部件20的一对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 的延伸设置方向形成,并以截面视图为矩形状而凹陷设置。
第2支撑部件20具备:竖立设置在其下表面(与缓冲部件相反侧的面。图6的纸面垂直方向正面侧的面)的同时,沿着第2支撑部件 20的前后方向(图6的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引导部26、和比起该一对引导部26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更后端侧的一对保持部27。
一对引导部26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设置有2组。上述的第1支撑部件10中,虽然一对引导部14沿着第1 支撑部件10的上下方向连续地形成,但第2支撑部件20具备2组一对引导部26,因此这2组一对引导部26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以断续的形态设置(2组一对引导部26的延伸设置长度短于第2支撑部件20 前后方向的送风机30的尺寸而形成)。
一对引导部26分别具备从第2支撑部件20的下表面垂直地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部26a(参照图7)、和从该竖立设置部26a的竖立设置前端向一对引导部26的对向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26b、和形成在该弯曲部26b上的切口部26c,并形成为截面视图为L字状的突起。
将一对竖立设置部26a彼此的对向间隔设定成与该对向方向上的送风机30的宽度尺寸(图7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或者稍微大一点的尺寸)。对于第2支撑部件20的背面和弯曲部26b的对向间隔而言,在送风机30固定于一对引导部26的情况下,以在第2 支撑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第2支撑部件20和送风机30间隔开的尺寸形成。
在引导部26的弯曲部26b和送风机30的橡胶部35嵌合的状态下,送风机30以能够相对于一对引导部26滑动位移的方式形成。送风机 30从一对引导部26的延伸设置方向的一侧(一对保持部27形成侧的相反一侧。图6的上侧)滑动插入,其插入方向上的滑动位移通过抵接到保持部27而被限制。
保持部27沿着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保持部27 具备从第2支撑部件20的背面垂直地竖立设置的竖立设置、和从该竖立设置部的竖立设置前端向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弯曲的弯曲部,并形成为截面L字状的突起。也就是说,保持部27除了延伸设置方向相异、以及没有形成切口部26c以外,以与一对引导部26相同的形状 (相同的截面形状)形成。
由此,可通过一对引导部26使送风机30进行滑动位移,同时,通过保持部27进行送风机30的插入方向上的滑动位移的定位。因此,对第2支撑部件20可容易地安装送风装置U2。
此时,由于在引导部26的弯曲部26b(保持部27的弯曲部)和送风机30的凹槽34之间设置橡胶部35(参照图7(a)),因此送风机30的振动由于橡胶部35而衰减。因此,由于可抑制送风机30的振动传达到第2支撑部件20,因而可抑制该振动通过第2支撑部件20 传达到乘坐者。因此,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对引导部26的相对的方向上,相对于橡胶部35的底面之间形成的宽度尺寸L1(参照图7(b)),一对引导部26的弯曲部26b的前端彼此的对向间隔L2形成为较窄。也就是说,在将送风机30插入到一对引导部26对向之间时,弯曲部26b 深入到橡胶部35中,并以橡胶部35弹性变形的状态将送风机30固定于一对引导部26。
因此,在引导部26的弯曲部26b和送风机30的橡胶部35之间,由于橡胶部35的摩擦力的作用,可抑制送风机30向从一对引导部26 拔出的方向进行滑动位移。也就是说,送风机30以向一对引导部26 插入的方向上的滑动位移通过保持部27限制,而从一对引导部26拔出方向上的滑动位移通过橡胶部35的摩擦力限制的状态固定在第2支撑部件20上。因此,可抑制送风机30从一对引导部26脱落。
此时,由于相对于橡胶部35的底面之间形成的宽度尺寸L1,弯曲部26b的前端彼此的对向间隔L2形成为较窄,因此相对于一对引导部26插入送风机30变得很难。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在一对引导部26的弯曲部26b上形成切口部26c。对于切口部26c而言,在第2支撑部件20 的底面视图中,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的一对弯曲部26b彼此的对向间隔以从送风机30的插入侧(图6的上侧)开始逐渐变窄的状态形成。
由此,在向一对引导部26插入送风机30时,可抑制弯曲部26b 和橡胶部35抵接,同时,可通过切口部26c引导送风机30的插入,因此可容易地将送风机30插入到一对引导部26(保持部27)。
在此,当在第2支撑部件20上形成引导部26和保持部27时,可提高形成这些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的部分的刚性,同时,在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上固定送风机30,因此在形成有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的区域中,第2支撑部件20很难弯曲。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在第2支撑部件20的设置送风装置U2的区域中(即,由一对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所包围的区域中)形成有狭缝部23。因此,即使在第2支撑部件20上形成一对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并在这一对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上固定送风机30的情况下,第2支撑部件20也依缓冲部件的变形容易弯曲。
进一步,固定送风机30的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由于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断续地形成,因此和将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沿着其延伸方向连续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使第2支撑部件20的刚性形成为较低。因此,第2支撑部件20依缓冲部件的变形容易弯曲。
并且,由于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将送风机30和第2 支撑部件20间隔开而设置,因此相应于该间隙的部分,可允许第2支撑部件20向送风机30侧弯曲(参照图7(c))。因此,第2支撑部件20依缓冲部件的变形容易弯曲。
如此,使第2支撑部件20依缓冲部件的变形容易弯曲而形成,从而省略以往在设置第2支撑部件20的区域中架设的弹簧部件,因此即使在代替该弹簧部件而设置第2支撑部件20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并且,通过送风机30和第2支撑部件20分离设置,送风机30的震动仅通过由橡胶状弹性体组成的橡胶部35(或由具有柔软性的树脂材料组成的通风管40)传达到第2支撑部件20。也就是说,和送风机 30与第2支撑部件20接触设置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送风机30的震动直接传达到第2支撑部件20。因此,由于可抑制施加的震动通过第2 支撑部件20传达到乘坐者,因而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此时,由于将送风机30与第2支撑部件20间隔开而设置,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的第2支撑部件20和送风机30的厚度增加。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由于通过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 保持送风机30的外周(侧面),因此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不会在比送风机30更下方(图7的下侧)突出。因此,与之相应地,可在座椅座垫的厚度方向上抑制第2支撑部件20以及送风机30的厚度增加。
在此,通过使第2支撑部件20形成为容易弯曲,从而由于该弯曲,以一对引导部26的对向间隔扩展的方式而容易变形(参照图7(c))。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由于弯曲部26b深入到橡胶部35中,并以橡胶部35弹性变形的状态在一对引导部26上固定送风机30,因此即使由于第2支撑部件20弯曲而一对引导部26(一对保持部27)彼此的对向间隔扩展,橡胶部35也能通过其弹性回复力跟随一对引导部26的变形。因此,即使在使第2支撑部件20依缓冲部件的变形容易弯曲而形成的情况下,也可抑制送风机30从一对引导部26 脱落。
此外,座椅座垫(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较容易施加乘坐者的重量,因此当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形成第2开口部22、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时,由于第2支撑部件20的弯曲,送风装置U2容易从这些第2开口部22、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脱落。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第2开口部22形成在第 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一对引导部26以及一对保持部27形成在第 2支撑部件20的后端侧。也就是说,第2开口部22、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形成在乘坐者的重量较难施加到的区域中。
由此,由于可抑制形成有第2开口部22、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 27的区域因乘坐者的重量(依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因此可抑制固定在这些第2开口部22、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上的送风机30 以及通风管40(送风装置U2)从第2支撑部件20脱落。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进,这是容易推知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靠背框架2中设置第1支撑部件10、在座垫框架3中设置第2支撑部件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在靠背框架2中设置第2支撑部件20、在座垫框架3 中设置第1支撑部件10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第1支撑部件10中的保持部15的弯曲部15b上形成有突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可使和该突起相同形状的突起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中的保持部27的弯曲部上。此时,由于在送风装置U2的送风机30上形成有凹槽33,因此可限制送风机30向从一对引导部26拔出的方向的滑动位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第1支撑部件10的一对引导部14沿其延伸设置方向连续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使一对引导部14沿其延伸设置方向断续地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第1支撑部件10中的一对纵框架2a、 2b侧的边缘连接第1弹簧部件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省略设置在一对纵框架2a、2b侧的边缘的第1弹簧部件4,而仅在一对横框架2c、2d侧的边缘设置第1弹簧部件4。
此外,除了在一对纵框架2a、2b侧的边缘设置第1弹簧部件4以外,也可在横框架2c侧或者横框架2d侧的边缘设置第1弹簧部件4。此时,优选在第1支撑部件10以及横框架2c对向之间、和第1支撑部件10以及横框架2d对向之间两者均架设第1弹簧部件4。也就是说,例如当为仅在第1支撑部件10以及横框架2c之间没有设置第1 弹簧部件4的结构时,在没有设置第1弹簧部件4的区域中的第1支撑部件10的弹力(对负荷的反作用力)会变弱。
对此,通过在第1支撑部件10以及横框架2c对向之间、和第1 支撑部件10以及横框架2d对向之间两者均架设第1弹簧部件4,第1 支撑部件10的四方(图2的上下以及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撑在靠背框架2上。由此,可平均化第1支撑部件10对于负荷的反作用力,而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狭缝部13、23形成为贯通第1支撑部件10以及第2支撑部件20的厚度方向的贯通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将狭缝部13、23形成为在第1支撑部件10以及第2支撑部件20的厚度方向上凹陷设置的凹槽。此时,也可降低形成有狭缝部13、23的区域中的第1支撑部件10以及第2支撑部件20 的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通过在第1支撑部件10以及第2支撑部件20上形成的保持部15、27限制送风机30的插入方向上的滑动位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为如下的结构:在送风机30的插入方向相反一侧的端部(第2开口部12、22侧的端部)上设置向第1支撑部件10以及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通过该伸出部抵接引导部14、26,而限制送风机30的插入方向上的滑动位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第2支撑部件20具备2组一对引导部 26(引导部26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断续地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使一对引导部26沿着其延伸设置方向连续形成。
此外,可为如下结构:将一对引导部26和保持部27连续(连接) 而形成,并且这些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以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底视图中呈现字形状的方式延伸设置。由此,可提高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自身的刚性,同时,也可提高形成这些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的区域中的第2支撑部件20的刚性。由此,可抑制设置有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的区域应缓冲部件的变形而弯曲,因此抑制固定在这些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上的送风装置U2从第2支撑部件20脱落。
此时,优选在设置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的区域周围(以包围一对引导部26以及一对保持部27的形态)设置狭缝部23。由此,提高形成引导部26以及保持部27的区域中的第2支撑部件20的刚性,同时,可降低比该区域更靠外侧的第2支撑部件20的刚性。由此,通过分别形成第2支撑部件20容易弯曲的区域和难以弯曲的区域,而牢固地保持送风机30,同时,可提高车辆用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侧以及后端侧各自形成有一对伸出部2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形成的伸出部24和在后端侧形成的伸出部24之间(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追加形成伸出部,并将该伸出部连接于第2弹簧部件5。由此,即使在乘坐者的重量施加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连接部25从第2弹簧部件5脱落。
也就是说,当乘坐者的重量施加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时,该第2支撑部件20的中心附近向下方(图5(a)的纸面垂直方向里侧)弯曲,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以及后端侧以向该第 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中心侧下降倾斜的姿势而变形。此时,由于形成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以及后端侧的连接部25以截面视图为“C”形而形成(由作为一对突起而形成的连接部25夹持第2弹簧部件5),因此连接部25容易从第2弹簧部件5脱落。
对此,通过在形成于第2支撑部件20的前端侧的伸出部24和形成于后端侧的伸出部24之间追加伸出部,可在乘坐者的重量施加在第 2支撑部件20的前后方向的中心附近的情况下,抑制第2支撑部件20 的中心附近向下方(图5(a)的纸面垂直方向里侧)弯曲。因此,即使在将连接部25形成为截面视图为“C”形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连接部25从第2弹簧部件5脱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连接部25以截面视图为“C”形而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连接部25的一对突起中,可使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外侧(图5(b)的左右方向的外侧) 的突起比内侧的突起长而形成。
并且,可省略连接部25的一对突起中,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突起。此时,优选使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外侧的突起以截面视图为“L”字形(向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内侧弯曲的“L”字形)的形态形成。
如此,由于使连接部25的一对突起中,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外侧(图5(b)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突起比内侧的突起长而形成,并使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突起以截面视图为“L”字形的形态形成,因此即使连接部25绕第2弹簧部件5周围旋转,也可抑制连接部25从第2弹簧部件5脱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送风机30的凹槽34上形成橡胶部35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省略送风机30的橡胶部35。此时,可以是通过使第2支撑部件20的引导部26(弯曲部26b)形成为对应于送风机30的凹槽34的形状,并使这些引导部26和凹槽34 进行嵌合并滑动,而使送风机30相对于引导部26滑动位移的结构。
此时,优选在这些引导部26和送风机30的滑动部分(在第2支撑部件20的左右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相对的面)上,设置这些引导部26和送风机30互相嵌合的半球状的突起以及凹槽。由此,通过突起以及凹槽彼此进行嵌合,可限制送风机30向从引导部26拔出的方向上的滑动位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在送风机30上形成凹槽34(橡胶部 35),并在该凹槽34中嵌合引导部26的弯曲部26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必限于此。例如可为如下的结构:设置沿着送风机30的外周延伸设置的突起,并在引导部26上形成与该突起的形状相对应的凹槽,并使这些送风机30上形成的突起和引导部26上形成的凹槽嵌合,而使送风机30相对于引导部26可滑动。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座椅
2 靠背框架(框架)
3 座垫框架(框架)
4 第1弹簧部件(弹簧部件)
5 第2弹簧部件(弹簧部件)
6 第3弹簧部件(弹簧部件)
10 第1支撑部件(支撑部件)
12、22 第2开口部(开口部)
13、23 狭缝部
14、26 引导部
15 保持部(第1限制构件、第2限制构件)
20 第2支撑部件(支撑部件)
24 伸出部
25 连接部
27 保持部(第1限制构件)
32 壳体(滑动部)
34 凹槽(滑动部)
35 橡胶部(橡胶状弹性体、第2限制构件)
40 通风管
42 法兰部
C 缓冲部件
U1、U2 送风装置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包含:
形成座椅靠背或座椅座垫的骨架的框架、设置在该框架中的缓冲部件、用于支撑该缓冲部件的多个弹簧部件、具有送风机以及连接在该送风机上的通风管的送风装置、和用于使该送风装置支撑到所述弹簧部件上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弹簧部件分别架设于所述框架和所述支撑部件之间而配置,
所述送风装置设置在与所述支撑部件中的所述缓冲部件侧相反一侧,
所述支撑部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为平板状,并且具备贯通于其厚度方向而形成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通风管的开口侧的端部被保持于所述开口部,
所述送风装置与所述弹簧部件不在所述缓冲部件的厚度方向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管具备从其开口侧的前端以法兰状伸出同时卡止于所述开口部的法兰部,
所述法兰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中的所述缓冲部件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具备从其外缘向所述弹簧部件侧突出而形成的伸出部、和在该伸出部的突出前端侧形成并以可在所述弹簧部件的外周面旋转的方式连接的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具备竖立设置在与所述缓冲部件相反一侧的面上并以直线状延伸设置的一对引导部,
所述送风机具备以相对于所述一对引导部可滑动位移的方式形成的滑动部,
所述支撑部件或所述送风机中的至少一者具备限制所述送风机在向着所述一对引导部插入的方向上的滑动位移的第1限制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或所述送风机中的至少一者具备限制所述送风机的从所述一对引导部拔出的方向上的滑动位移的第2限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引导部沿着其延伸设置的方向而断续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引导部或所述送风机中的至少一者具备设置在所述一对引导部和所述滑动部之间的橡胶状弹性体。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具备在其厚度方向上凹陷设置或贯通形成的狭缝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部比起设置所述一对引导部的区域形成在所述支撑部件的更外缘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部形成在由所述一对引导部所包围的区域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从所述支撑部件间隔开而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80769A JP6783597B2 (ja) | 2016-09-15 | 2016-09-15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6-180769 | 2016-09-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26012A CN107826012A (zh) | 2018-03-23 |
CN107826012B true CN107826012B (zh) | 2020-02-18 |
Family
ID=61559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606476.3A Active CN107826012B (zh) | 2016-09-15 | 2017-07-24 | 车辆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33647B2 (zh) |
JP (1) | JP6783597B2 (zh) |
CN (1) | CN1078260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590758B1 (en) * | 2017-03-01 | 2024-01-17 | TS Tech Co., Ltd. | Vehicle seat |
JP6643726B2 (ja) * | 2017-03-01 | 2020-02-12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US10596936B2 (en) * | 2017-05-04 | 2020-03-2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lf-retaining elastic strap for vent blower attachment to a back carrier |
JP7152672B2 (ja) | 2017-05-23 | 2022-10-1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6812902B2 (ja) * | 2017-05-23 | 2021-01-13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WO2020017217A1 (ja) | 2018-07-17 | 2020-01-2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JP7448768B2 (ja) * | 2019-03-26 | 2024-03-13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 |
FR3095381B1 (fr) * | 2019-04-26 | 2021-04-30 |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 Suspension de siege a grille de ventilateur surmoulee |
KR102245328B1 (ko) * | 2019-10-23 | 2021-04-28 |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 통풍챔버 일체형 서스펜션 |
EP4011693B1 (fr) | 2020-12-09 | 2023-11-08 |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 Dossier de siège de véhicule |
FR3117068A1 (fr) * | 2020-12-09 | 2022-06-10 |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 Dossier de siège de véhicule |
US11691738B2 (en) | 2020-12-14 | 2023-07-04 | B/E Aerospace, Inc. | Spring-based seat diaphragm |
FR3122128A1 (fr) * | 2021-04-22 | 2022-10-28 |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 Dossier de siège de véhicule intégrant au moins un dispositif vibra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33843U (zh) * | 1986-08-21 | 1988-03-04 | ||
JPH0624699Y2 (ja) * | 1987-04-10 | 1994-06-29 | 東洋ラジエ−タ−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 |
JP3796313B2 (ja) * | 1997-02-03 | 2006-07-12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熱交換器へのファンシュラウド取付構造 |
DE10054008B4 (de) * | 2000-11-01 | 2004-07-08 | Daimlerchrysler Ag | Kraftwagensitz |
JP3861674B2 (ja) * | 2001-11-30 | 2006-12-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および空調装置内蔵型車両用シート |
JP3804566B2 (ja) * | 2002-03-28 | 2006-08-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
JP4513555B2 (ja) * | 2004-12-24 | 2010-07-2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
JP3901198B2 (ja) * | 2005-06-27 | 2007-04-0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シート空調装置 |
US7905545B2 (en) * | 2008-09-12 | 2011-03-15 | Lear Corporation | Vehicle seat assembly having a mounting member to mount an electric component |
JP5664421B2 (ja) * | 2011-04-07 | 2015-02-0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2218655A (ja) * | 2011-04-13 | 2012-11-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シート |
JP5682468B2 (ja) * | 2011-06-15 | 2015-03-1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5811944B2 (ja) * | 2012-05-09 | 2015-11-11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CN202764759U (zh) * | 2012-09-20 | 2013-03-06 | 重庆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后排双连座通风座椅 |
JP6094371B2 (ja) * | 2013-05-15 | 2017-03-15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シート空調用の送風機を備えたシート |
KR101488179B1 (ko) * | 2013-10-31 | 2015-01-30 |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통풍시트 |
JP6387258B2 (ja) * | 2014-07-10 | 2018-09-05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2016
- 2016-09-15 JP JP2016180769A patent/JP67835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7-24 CN CN201710606476.3A patent/CN10782601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9 US US15/689,504 patent/US10433647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26012A (zh) | 2018-03-23 |
JP2018043687A (ja) | 2018-03-22 |
JP6783597B2 (ja) | 2020-11-11 |
US10433647B2 (en) | 2019-10-08 |
US20180070731A1 (en) | 2018-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26012B (zh) | 车辆用座椅 | |
CN114523889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JP566442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20240262268A1 (en) | Vehicle seat | |
US9090188B2 (en) | Vehicular seats | |
WO2018025797A1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06573559B (zh) | 用于车辆的头枕 | |
CN111497691B (zh) | 向座椅配置传感器的配置构造 | |
EP3067232A1 (en) | Cooling duct apparatus for onboard battery | |
US10245920B2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
JP2018020714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07031476B (zh) | 缓冲垫 | |
KR101641914B1 (ko) | 통풍시스템 내장형 시트 폼 패드를 이용한 차량용 시트 | |
US10525857B2 (en) | Vehicle seat | |
JP2011177413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KR101488179B1 (ko) | 차량용 통풍시트 | |
KR20150063707A (ko) | 자동차 시트의 통풍 장치 | |
JP2012206649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8567728B2 (en) | In-vehicle device mounting structure | |
JP2019217849A (ja) | 車載機器の取付構造 | |
US10857919B2 (en) | Lumbar mat for a backrest structure | |
JP2016166018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10625565B2 (en) | Vehicle seat | |
KR102027669B1 (ko) | 차량 시트를 위한 보호 요소, 차량 시트 | |
JP2020090175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