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35258A - 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35258A CN107735258A CN201680039445.8A CN201680039445A CN107735258A CN 107735258 A CN107735258 A CN 107735258A CN 201680039445 A CN201680039445 A CN 201680039445A CN 107735258 A CN107735258 A CN 1077352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aglio plate
- printing
- base material
- transfer section
- work proced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00—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 B41F3/18—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41F3/20—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with fixed type-beds and travelling impression cylin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08—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 B41F17/14—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on articles of finite 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缩短使用平板状的凹版对平板状的基材进行印刷所需的时间也即生产节拍时间。包括:填充工序,将印刷材料填充至平板状的凹版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接受工序,使转印部接受凹部中所填充的印刷材料;及转印工序,将转印部所接受的印刷材料转印至平板状的基材,执行填充工序、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而进行将印刷材料印刷在第1基材的第1印刷动作,并且在以至少一部分与对第1基材的转印工序并行的方式进行填充工序之后,执行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来进行将印刷材料印刷在与第1基材不同的第2基材的第2印刷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使用平板状的凹版将布线图案等印刷在平板状的基材的所谓单片(sheet to sheet,也称单张)方式的印刷技术。
相关申请案的相互参照
以下所示的日本申请案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内的公开内容,作为参考而将其全部内容纳入本说明书中:
日本专利申请案2015-189139(2015年9月28日申请)
日本专利申请案2015-221052(2015年11月11日申请)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尝试利用凹版印刷形成电子电路基板及触控面板基板等装置的电极图案。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进行填充工序、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的凹版印刷装置。在该装置中,利用刮刀使供给至平板状凹版的表面的墨水均匀且将多余的墨水刮取来使墨水填充至凹部(填充工序)。而且,在将平板状凹版的墨水接受至将橡皮布卷绕在橡皮布主体的转印器件(接受工序)之后,使转印器件上的墨水转印在被印刷物(转印工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12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4189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使用同一凹版的印刷动作重复进行多次。因此,为了确保优异的生产效率,需要缩短生产节拍时间(Tact Time),且需要使墨水向凹版的填充稳定。然而,为了实现高度的印刷质量及印刷精度等,最佳的动作速度根据所使用的墨水及橡皮布材质、图案形状等要素决定。因此,事实上以缩短各工序所需的时间的方式来缩短各印刷动作的生产节拍时间并不可行。
另外,在上述的印刷装置中,在使平板状凹版的墨水接受至转印器件后,存在墨水的一部分残存于平板状凹版的凹部的情形。若此残存墨水干燥,则平板状凹版的凹部的表观上的深度变浅,而成为下次以后的印刷质量降低的原因。
此处,用于防止残存于图案的墨水下层部分干燥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有公开。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接受工序之后使上墨机构动作来开始上墨的技术。由此,即便通过在接受工序后在版上的橡皮布已滚过的图案区域上墨,而转印材料接受至橡皮布,版面的图案部也形成全部由墨水组成物覆盖的状态,并维持原样保存至下次印刷时。即,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方法中,在接受工序之后,将给液机或淋涂器用作上墨机构,以防止残存于图案的墨水下层部分干燥。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图案的细微化,存在下述情形:即利用上述的上墨机构无法将墨水供给至图案深部,而无法防止残存于图案的墨水下层部分干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使用平板状的凹版对平板状的基材进行印刷的生产效率的印刷技术。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为一种通过缩短生产节拍时间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该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填充工序,将印刷材料填充于平板状的凹版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接受工序,使转印部接受凹部中所填充的印刷材料;以及转印工序,将转印部所接受的印刷材料转印至平板状的基材,执行填充工序、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来进行将印刷材料印刷在第1基材的第1印刷动作,在以填充工序的至少一部分与对第1基材进行的转印工序并行的方式进行填充工序之后,执行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来进行将印刷材料印刷在与第1基材不同的第2基材的第2印刷动作。另外,该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凹版保持部,其保持表面形成有凹部的平板状的凹版;供给部,其将印刷材料供给至凹版保持部所保持的凹版的表面;填充部,其将供给至凹版的表面的印刷材料填充至凹部;基材保持部,其保持基材;转印部,其接受凹部中所填充的印刷材料,并将所接受的印刷材料转印至基材保持部所保持的基材;基材搬送部,其使基材保持部相对于转印部移动来搬送基材;凹版搬送部,其使凹版保持部相对于转印部、供给部及填充部移动来搬送凹版;以及控制部,其控制对第1基材进行保持的基材搬送部,来将第1基材搬送至接受印刷材料的转印部,从而将印刷材料转印至第1基材,并且以至少一部分与其并行的方式,控制对被供给有印刷材料的凹版进行保持的凹版搬送部,来将凹版搬送至填充部,从而将用于印刷于与第1基材不同的第2基材的印刷材料填充至凹版的凹部。
并且,上述所谓“填充工序的至少一部分与转印工序并行”规定了将转印部所接受的印刷材料转印至第1基材的转印工序与将用于印刷于第2基材的印刷材料填充至凹版的凹部的填充工序间的关系,包括以下的方式:
·在上述转印工序过程中,上述填充工序结束的方式;
·在上述填充工序过程中,上述转印工序结束的方式;
·在规定期间内,上述转印工序与上述填充工序同时进行的方式;
·上述转印工序的一部分动作与上述填充工序的一部分动作同时进行的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为通过防止墨水干燥来提高生产效率的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该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填充工序,将印刷材料填充于平板状的凹版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接受工序,使转印部接受凹部中所填充的印刷材料;转印工序,一边使平板状的基材从向第1方向与转印部分离的第1位置朝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相对移动,一边使基材的表面与转印部,来将转印部所接受的印刷材料转印至基材;以及供给工序,将印刷材料供给至从转印部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凹版的表面,填充工序包括:正式填充工序,通过一边使凹版从向第1方向与转印部分离的第2位置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一边使配设于转印部与第2位置之间的第1刀片与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从凹版的表面刮取印刷材料,并且将印刷材料填充至凹部;临时填充工序,使配置于转印部的第2方向侧的第2刀片与从转印部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使通过供给工序供给的印刷材料在凹版的表面均匀;以及搬送工序,在临时填充工序后,使凹版朝向第1方向相对移动并位于第2位置,在搬送工序后执行正式填充工序。另外,该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凹版保持部,其保持在表面形成有凹部的平板状的凹版;供给部,其将印刷材料供给至凹版保持部所保持的凹版的表面;临时填充部,其将供给至凹版的表面的印刷材料临时填充至凹部;正式填充部,其将供给至凹版的表面的印刷材料从凹版的上表面除去,并正式填充至凹部;基材保持部,其保持基材;转印部,其接受凹部中所填充的印刷材料,并将所接受的印刷材料转印至基材保持部所保持的基材;基材搬送部,其使基材保持部相对于转印部相对移动来搬送基材;以及凹版搬送部,其使凹版保持部相对于转印部、供给部、临时填充部及正式填充部相对移动来搬送凹版,正式填充部位于转印部的第1方向侧,临时填充部位于转印部的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侧,供给部位于转印部与临时填充部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这样构成的发明的一个方式,各印刷动作依次执行填充工序、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但第1印刷动作中的转印工序(对第1基材进行的转印工序)与第2印刷动作中的填充工序(用于印刷于第2基材的印刷材料的填充工序)以至少一部分并行的方式执行。因此,能够缩短生产节拍时间而提高生产效率。
并且,根据如此般构成的发明的另一方式,由于能够将通过位于转印部与临时填充部之间的供给部所供给的印刷材料,通过临时填充部临时填充至凹部,因此能够防止残存于凹部的印刷材料的干燥而提高生产效率。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非全部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为了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将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进行变更、删除,或者替换为新的其他构成要素,也能够将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删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将上述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包含的技术性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的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所包含的技术性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组合,形成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构成墨水供给填充单元的狭缝喷嘴及刮刀部的图。
图3是表示构成墨水填充单元的刮刀部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A是示意性表示由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执行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执行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执行的印刷动作的图。
图6A是表示临时填充工序的图。
图6B是表示第2张的印刷动作中的正式填充工序的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中所增加安装的墨水供给填充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立体图。印刷装置1作为主要结构具备基台2、版载台单元10、版对准单元20、墨水填充单元30、滚筒单元40、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工件对准单元60、工件载台单元70、使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移动的搬送单元80及控制单元90。在该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部90按照预安装的程序控制印刷装置1的各部分而进行下述工序:填充工序,将墨水填充至平板状的凹版3上所设置的凹部(图2、3中的附图标记3a);接受工序,使滚筒单元40接受凹版3的墨水;及转印工序,将所接受的墨水转印至平板状的工件4。由此,由凹版3的凹部规定的图案被印刷于工件4。
如图1所示,基台2沿着水平方向Y延伸设置。在基台2的上表面,沿Y方向延伸设置有:一对直动引导件81、配设于该直动引导件81之间的线性马达等直动驱动部82及未图标的线性标度尺。另外,在直动引导件81及直动驱动部82上设置有2个搬送载台83、84,2个搬送载台83、84被直动驱动部82驱动而沿着Y方向直线移动。在上述2个搬送载台中的一个搬送载台83上安装有版载台单元10,在另一个搬送载台84上安装有工件载台单元70。由此,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能够以彼此独立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Y往复移动。在本说明书中,在图1及之后所说明的各图中,为了明确装置各部分的配置关系,将搬送载台83、84的搬送方向Y中朝向版载台单元10的方向称为“Y1”,且将朝向工件载台单元70的方向称为“Y2”。另外,将与水平方向Y正交的水平方向称为“X方向”。并且,将水平方向X中朝向装置正面的方向称为“X1”,且将朝向装置背面的方向称为“X2”。此外,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
版载台单元10具有:支撑台11,其配置于搬送载台83的上表面;及版载台12,其安装于支撑台11的上表面,并由版载台12的上表面保持凹版3。因此,通过直动驱动部82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搬送载台83沿着Y方向移动,能够沿着Y方向搬送版载台12所保持的凹版3。
另一方面,工件载台单元70具有:位置调整机构71,其配置于搬送载台84的上表面;以及工件载台72,其安装于位置调整机构71的上表面,且由工件载台72的上表面保持工件4。该位置调整机构71具有相对于搬送载台84沿着X方向及θ1方向(绕铅垂轴的旋转方向)驱动工件载台72的功能。因此,通过直动驱动部82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搬送载台84沿着Y方向移动,且位置调整机构71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工件载台72沿着X方向及θ1方向移动,能够在X方向、Y方向及θ1方向上对工件载台72所保持的工件4进行定位。
在基台2的上表面,在Y方向的大致中央部配置有滚筒单元40。在该滚筒单元40中,在该中央部的X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能够通过升降机构41沿着铅垂方向Z升降的升降台42。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升降台42设置于比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移动的空间(以下称为“载台移动空间”)更靠近X方向外侧。由此,避免与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发生干涉。
以将这样彼此分离配置的一对升降台42桥接的方式配置有转印滚筒43。该转印滚筒43是在能够绕沿着X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自如的圆筒形状的橡皮布主体的外周面安装橡皮布而成的,当旋转驱动马达(图4中的附图标记44)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进行驱动时,该转印滚筒43沿着绕旋转轴的旋转方向θ2旋转。另外,当从控制单元90对升降机构41的升降马达(图4中的附图标记45)赋予升降指令时,与此相应地升降马达进行动作而使转印滚筒43与升降台42一起一体地升降。由此,高精度地调整转印滚筒43在铅垂方向Z上的位置。
在上述滚筒单元40的Y1方向侧及Y2方向侧,分别与上述滚筒单元40相邻地配置有墨水填充单元3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在墨水填充单元3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中的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中,在比上述载台移动空间更靠近X方向外侧,从基台2的上表面竖立设置有柱构件51、51。并且,以将柱构件51、51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设置有梁构件52,以从上方跨越上述载台移动空间的方式形成拱形的支撑部53。而且,在支撑部53上安装有狭缝喷嘴及刮刀。
图2是表示构成墨水供给填充单元的狭缝喷嘴及刮刀部的图。狭缝喷嘴54是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长形状的喷出口541的喷嘴,以该喷出口541朝向铅垂下方的状态配置。并且,狭缝喷嘴54与供给液状或黏性状的印刷材料(以下称为“墨水”)的墨水供给部55相连接。因此,当墨水供给部55与向Y2方向在狭缝喷嘴54的铅垂正下方位置搬送保持有凹版3的版载台单元10同步地将墨水供给至狭缝喷嘴54时,墨水从狭缝喷嘴54的喷出口541朝下方喷出,在版载台单元10所保持的凹版3的上表面形成墨水积留部分(图5A中的附图标记IK)。
在该狭缝喷嘴54的Y2方向侧,与狭缝喷嘴54相邻地配置有刮刀部56。该刮刀部56具有不锈钢钢板制的刀片562,该刀片562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设置的顶端561。将该刀片562的表背两面中朝向Y1方向的面作为腹面,将朝向Y2方向的面作为背面,在该背面配置有备用刀片563。而且,将上述刀片562及备用刀片563夹入板状构件564、565之间而形成一体。这样构成的刮刀部56与升降机构57连接,通过升降机构57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升降指令进行动作,使刮刀部56沿着铅垂方向Z升降来按压凹版3的上表面3b或与凹版3的上表面3b分离。由此,对刮刀部56的顶端561按压凹版3的上表面3b(形成有凹部3a的面)的压力(以下称为“按压力”)进行调整,能够控制从狭缝喷嘴54供给至凹版3的上表面3b的墨水向凹版3的凹部3a填充的量及填充状况等。
墨水填充单元30除了未设置狭缝喷嘴这一点以外,与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相同。换言之,如图1所示,在X方向上比上述载台移动空间更靠外侧,从基台2的上表面竖立设置有柱构件31、31,且以将该柱构件31、31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设置有梁构件32。由此,以从上方跨于上述载台移动空间的方式形成有拱形状的支撑部33。而且,在支撑部33上安装有如下述那样构成的刮刀部。
图3是表示构成墨水填充单元的刮刀部的图。刮刀部36具有:不锈钢钢板制的刀片362,其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设置的顶端361;及备用刀片363,其配置在Y2方向侧的面(背面)。而且,上述刀片362及备用刀片363夹入板状构件364、365之间而形成一体。在如此构成的刮刀部36上,连接有升降机构37,通过升降机构37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升降指令进行动作,使刮刀部36沿着铅垂方向Z升降来对凹版3的上表面3b进行按压或与凹版3的上表面3b分离。由此,调整刮刀部36对凹版3的上表面3b的按压力,能够控制从狭缝喷嘴34供给至凹版3的上表面3b的墨水向凹版3的凹部3a内填充的量及填充状况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之后所详细描述的,以刮刀部36的按压力比刮刀部56的按压力更大的方式来控制刮刀部36、56在铅垂方向Z上的高度位置。
返回图1,继续说明印刷装置1的结构。在上述墨水填充单元30的Y1方向侧配置有版对准单元20。在该版对准单元20中,在基台2的上表面也设置有与墨水填充单元3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相同的拱形状的支撑部23。即,以将4根柱构件21、21的顶部彼此连接的方式设置梁构件22。而且,2个对准照相机24、25分别经由位置调整机构26、27安装在梁构件22上。位置调整机构26具有相对于梁构件22在X方向及Z方向上驱动对准照相机24的功能。因此,通过位置调整机构26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对准照相机24在X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能够对版载台12所保持的凹版3的一部分进行高精度地拍摄。
另外,另一个位置调整机构27具有相对于梁构件22在X方向及Z方向上驱动对准照相机25的功能。因此,通过位置调整机构27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对准照相机25在X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能够对凹版3的上表面中的与对准照相机24所拍摄的区域不同的区域进行高精度地拍摄。另外,这样拍摄的2个图像被传送至控制单元90并被保存于存储器(图4中的附图标记92)。
此外,在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的Y2方向侧配置有工件对准单元60。在该工件对准单元60中,在基台2的上表面以在X2方向侧远离工件载台单元70的载台移动空间的方式配置有门座起重机状的支撑部61、62,并且支撑部61、62能够分别沿着Y方向移动。在一个支撑部61的梁构件63上安装有对准照相机64,该对准照相机64能够在X方向及Z方向上自如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对准照相机64在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而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65。该位置调整机构65具有通过相对于基台2在Y方向上对支撑对准照相机64的支撑部61进行驱动来在Y方向上定位对准照相机64的驱动部和与相对于支撑部61的梁构件63在X方向及Z方向上对对准照相机64进行驱动并定位的驱动部。因此,通过位置调整机构65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对准照相机64在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能够对工件载台72所保持的工件4的一部分进行高精度地拍摄。
另外,在另一个支撑部62的梁构件66上安装有对准照相机67,该对准照相机67在X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对准照相机67在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而设置有位置调整机构68。该位置调整机构68具有通过相对于基台2在Y方向上对支撑对准照相机67的支撑部62进行驱动来在Y方向上定位对准照相机67的驱动部和相对于支撑部62的梁构件66在X方向及Z方向上对对准照相机67进行驱动并定位的驱动部。因此,通过位置调整机构65按照来自控制单元90的动作指令使对准照相机64在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能够与此前所说明的对准照相机64相同地,对工件4的与由对准照相机64所拍摄的部位不同的部位进行高精度的拍摄。另外,这样拍摄的2个图像也被传送至控制单元90并被保存于存储器(图4中的附图标记92)。
图4是表示图1的印刷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在该印刷装置1的控制单元90中设置有:CPU91,其执行预先设定的处理程序来控制各部分的动作;存储器92,其用于存储保存由CPU91所执行的处理程序及处理过程中所生成的数据等;及操作显示部93,其用于将处理的进行状况或异常的发生等根据需要报知使用者且接受来自使用者的输入。并且,通过CPU91按照处理程序控制装置的各部分,来执行以下详细叙述的墨水供给工序、正式填充工序、接受工序、转印工序及临时填充工序等。并且,如之后所详细叙述地,所谓“临时填充”意味着以在凹版3的上表面3b的整体或一部分残留薄的墨水的程度使墨水粗略地均匀且将墨水填充至凹部3a,所谓“正式填充”意味着刮取凹版3的上表面3b上的墨水且将墨水填充至凹部3a。
图5A至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由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执行的印刷动作的图。这些图中的附图标记DP1、RP/TP、IP、DR2分别意味下述位置:
DP1:由刮刀部36进行正式填充的正式填充位置;
RP/TP:由转印滚筒43进行接受及转印的接受转印位置;
IP:从狭缝喷嘴54供给墨水的墨水供给位置;
DP2:由刮刀部56进行临时填充的临时填充位置。
另外,线状阴影部分意味着墨水已正式填充至凹版3的凹部3a,而另一方面,点状阴影部分意味着墨水已临时填充至凹版3的凹部3a。
此处,针对在以下的印刷准备动作已经完成而变为能够开始第1张的印刷动作的准备完成状态的前提下从第1张起至第3张为止的印刷动作进行详细叙述。该印刷准备动作指,由搬送单元80将版载台单元10定位于与凹版供给回收装置(省略图示)之间进行凹版3的交接的装载卸除位置,将从凹版供给回收装置搬入的凹版3保持在版载台12。另外,由搬送单元80将工件载台单元70定位于与工件供给回收装置(图标省略)之间进行工件4的交接的装载卸除位置,将从工件供给回收装置搬入的印刷前的工件4保持在工件载台72。另外,完成基于由版对准单元20获得的凹版3的图像和由工件对准单元60获得的工件4的图像使工件4相对于凹版3进行对位的所谓对准动作。进而,如图5A的上层所示意性地显示的,刮刀部36、56及转印滚筒43分别从正式填充位置、接受转印位置及临时填充位置退避至上方。
当第1张的印刷动作开始时,执行图5A至图5C所示的工序。以下,就每一步骤详细叙述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动作。
步骤S101:墨水供给工序
版载台单元10一边以凹版3的上表面3b朝向上方的水平姿势保持凹版3一边朝向Y2方向移动,并定位于墨水供给位置IP。更详细而言,如图5A所示,在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狭缝喷嘴54的喷出口541的铅垂正下方的时刻,版载台单元10停止移动。接着,从墨水供给部55向狭缝喷嘴54供给墨水,并喷出至凹版3的上表面3b。由此,在凹版3的Y2方向侧上表面端部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墨水供给工序)。
步骤S102:
一边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载持墨水积留部分IK一边使版载台单元10朝向Y1方向移动,在墨水积留部分IK超过正式填充位置DP1的时刻,版载台单元10停止移动。接着,刮刀部36下降使顶端361(图3)按压于凹版3的上表面3b。
步骤S103:第1张的正式填充工序
在保持刮刀部36的顶端361抵接于凹版3的上表面3b的状态下,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此时,墨水积留部分IK被刮刀部36刮取且墨水被填充至凹部3a。此处,由于刮刀部36的按压力设定为比较大,因此在刮刀部36通过后墨水不会残留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而墨水仅被填充至凹部3a(正式填充工序)。接着,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使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移动至接受转印位置RP/TP。
步骤S104:第1张的接受工序与第2张的临时填充工序
转印滚筒43下降并定位于接受转印位置RP/TP,且转印滚筒43在图5A的纸面中绕顺时针旋转(以下将这样的旋转称为“正转”)。并且,与该正转动作同步地,版载台单元10一边保持已接受正式填充工序的凹版3,一边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而朝向Y2方向移动。在通过时填充至凹部3a的墨水被转印于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而被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接受(接受工序)。该接受工序将持续至凹版3完全地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为止。
如图5A所示,由于接受转印位置RP/TP与墨水供给位置IP的距离比凹版3在搬送方向Y上的长度更短,因此在接受工序持续期间,凹版3的上表面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墨水供给位置IP。因此,为了进行第2张的印刷动作,在该到达时机进行墨水供给,在凹版3的上表面3b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第1张的接受工序与第2张的墨水供给工序并行地进行,在凹版3上并存有第1张的印刷用墨水与第2张的印刷用墨水。
此处,虽然在凹版3的上表面3b中进行了接受工序的表面区域,墨水的大部分从凹部3a转移至转印滚筒43,但是仍存在一部分墨水残留在凹版3的情形。若保持原样搁置至下次墨水供给,则存在残留墨水中的溶媒成分挥发而以固体状态附着在凹版3的情形。若使用这样的附着有干燥墨水的凹版3继续进行印刷动作,则担心会导致印刷不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所谓的临时填充工序,在临时填充工序中,由被定位于临时填充位置DP2的刮刀部56将作为第2张的印刷用墨水而形成的墨水积留部分IK在凹版3的整个上表面3b粗略地均匀。
图6A是表示临时填充工序的图。在该临时填充工序中,刮刀部56的顶端561对于朝向Y2方向移动的凹版3的上表面3b,设定为比上述的正式填充时的按压力更弱。因此,墨水积留部分IK的墨水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薄薄地扩展,由此凹版3的上表面3b被墨水覆盖。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干燥墨水的产生,能够谋求印刷质量的提高。
步骤S105:
通过使凹版3整体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第1张的接受工序完成。响应于此,转印滚筒43停止旋转且退避至上方。接着,通过使凹版3整体通过临时填充位置DP2,用于第2张的印刷动作的临时填充工序完成。响应于此,刮刀部56退避至上方且版载台单元10停止移动。在此时刻,如图5B所示,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位于滚筒单元40的Y2方向侧。
另外,如图6A所示,在尚未通过刮刀部56的顶端561均匀的供给有墨水积留部分IK的区域,墨水未从墨水积留部分IK填充至凹版3的凹部3a。这是由于作为墨水使用的印刷材料的黏性高和/或凹部3a在X方向或Y方向上的宽度(也即线宽度)狭窄。这样,若仅从狭缝喷嘴54供给墨水,则由于不能将墨水充分地填充至凹部3a的内部而在凹部3a内存在空气,因此担心残留于凹部3a内的墨水中的溶媒成分向空气中挥发而以固体状态附着在凹版3上,从而导致印刷不良。
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刮刀部56配置在狭缝喷嘴54的Y2侧,能够可靠地将墨水填充至凹部3a内。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干燥墨水的产生,谋求印刷质量的提高。
步骤S106~S109:第1张的转印工序与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
接着,并行进行第1张的转印工序及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版载台单元10一边保持已进行了临时填充工序的凹版3一边朝向Y1方向移动,在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正式填充位置DP1的时刻停止移动。接着,刮刀部36下降并将顶端361按压于凹版3的上表面3b(步骤S106)。由此,正式填充工序开始。如图5B所示,这样的正式填充工序在凹版3的中心位置被定位于朝向Y1方向与接受转印位置RP/TP分离距离L2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位置”)P2的状态下开始,进而通过朝向Y2方向搬送凹版3而持续进行正式填充工序。
另一方面,工件载台72追随版载台单元10朝向Y1方向的移动,以保持印刷前的工件4的状态不变地朝向Y1方向移动,且在工件4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接受转印位置RP/TP的时刻停止移动。接着,以使所接受的墨水的前头位置位于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中最低的最下点而朝向工件4的Y2方向侧端部的方式对转印滚筒43进行旋转定位后使转印滚筒43下降,定位在接受转印位置RP/TP(步骤S107)。由此,第1张的转印工序开始。如图5B所示,如此的转印工序在工件4的中心位置定位于朝向Y1方向与接受转印位置RP/TP相距距离L1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位置”)P1的状态下开始,进而通过朝向Y2方向搬送工件4来持续进行转印工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受转印位置RP/TP与正式填充位置DP1间的距离L3比凹工件4在搬送方向Y上的长度更长。因此,上述步骤S106、S107并行地进行。当然,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的移动方式并非限定于此,只要工件载台单元70与版载台单元10不会追撞,是任意的移动方式。
当转印工序开始时,转印滚筒43的正转动作与工件载台单元70朝向Y2方向的移动动作同步地执行,由此,在接受转印位置RP/TP由转印滚筒43接受的墨水被依次转印至工件4。在工件4整体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的时刻,由凹版3的凹部3a所规定的墨水图案PT被印刷至工件4的上表面4a(步骤S108)。如此执行第1张的转印工序,而第1张的印刷动作完成。
通过刮刀部36使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与上述转印工序并行地执行。图6B是表示第2张的印刷动作的正式填充步骤的图。该正式填充工序与步骤S103所执行的内容不同点仅为临时填充工序已被执行,墨水在凹版3的整个上表面3b整体被均匀,除此以外的结构相同。也即如图6B所示,刮刀部36的顶端361对朝向Y2方向移动的凹版3的上表面3b设定为比上述临时填充时的按压相更强。因此,上表面3b中除了凹部3a以外的表面区域所附着的墨水被刮刀部36刮取,墨水自该表面区域消失,与其相对,在凹部3a充满墨水。
在正式填充工序中,刮刀部36的顶端361从向与临时填充工序相同的方向(Y2方向)行进的凹版3,向与刮刀部56的顶端561相同的方向(Y1方向)刮取墨水。所刮取的多余墨水由安装于版载台单元10的省略图示的墨水回收机构回收,但是由于顶端361与顶端561的任一者都朝向凹版3的Y1方向侧排出多余墨水,所以只要在凹版3的Y1方向侧设置1个墨水回收机构即可,因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墨水回收机构的大型化。
该正式填充工序持续至凹版3整体向Y2方向通过正式填充位置DP1为止,在该持续过程中如图5B所示,在凹版3中并存正式填充区域(线状阴影部分)与临时填充区域(点状阴影部分)。另外,当凹版3整体通过正式填充位置DP1时,刮刀部36退避至上方。
步骤S110:第1张已印刷工件4的搬出准备
当向工件4印刷图案PT的动作完成时,工件载台单元70一边保持该工件4一边朝向Y2方向移动,移动至工件用的装载卸除位置。
步骤S111、S112:第2张的接受工序与第3张的墨水供给及临时填充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完成正式填充工序的时刻,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所载持的第1张的印刷用墨水已经转印至工件4的上表面4a。因此,版载台单元10保持原样继续朝向Y2方向移动,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接受转印位置RP/TP,开始第2张的接受工序(步骤S111)。进而通过与转印滚筒43的旋转同步地使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与上述步骤S104相同地,填充于凹部3a的墨水被转印在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而被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接受(步骤S112)。该接受工序持续至凹版3完全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为止,当该接受工序完成时,转印滚筒43退避至上方。接着,通过凹版3整体通过临时填充位置DP2,第2张的印刷动作中的临时填充工序完成。响应于此,刮刀部56退避至上方且版载台单元10停止移动。在该时刻,版载台单元10及工件载台单元70位于滚筒单元40的Y2方向侧。
步骤S113、S114:工件的替换
以与如上述的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及接受工序并行的方式,省略图示的工件供给回收装置对在工件用的装载卸除位置待机的工件载台单元70进行访问来进行工件4的替换。即,通过工件供给回收装置从工件载台单元70搬出印刷有图案PT的第1张工件4(步骤S113)后,将第2张工件4搬入工件载台单元70(步骤S114)。
步骤S115以后:
上述步骤以后,能够通过反复进行与步骤S106~S114相同的步骤(在图5C中图示有步骤S116~S123)来进行第3张、第4张…的印刷。另外,在图5C中示意性记载有将第2张与第3张的印刷动作并行地进行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印刷1张工件4进行正式填充工序、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但对第n(其中n为1以上的自然数)张工件4进行的转印工序与对第(n+1)张凹版3进行的正式填充工序并行进行。因此,在印刷多张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的生产节拍时间缩短转印工序与正式填充工序并行执行所节省的时间。其结果为,能够大幅度提高印刷装置1的生产效率。并且,上述“第n张工件”及“第(n+1)张工件”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基材”及“第2基材”,对第n张工件的印刷动作及对第(n+1)张工件的印刷动作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印刷动作”及“第2印刷动作”。另外,墨水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材料”的一例,工件4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材”的一例。另外,版载台12及工件载台7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凹版保持部”及“基材保持部”的一例。另外,刀片362、56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刀片”及“第2刀片”的一例。另外,转印滚筒43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印部”的一例。另外,通过直动驱动部82使支撑版载台单元10的搬送载台83移动来搬送凹版3,因而直动驱动部82及搬送载台83作为本发明的“凹版搬送部”而发挥功能。另外,通过直动驱动部82使支撑工件载台单元70的搬送载台84移动来搬送工件(基材)4,因而直动驱动部82及搬送载台84作为本发明的“基材搬送部”而发挥功能。另外,控制单元9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另外,方向Y1及方向Y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针对上述内容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相同。
另外,由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临时填充工序,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凹版3处的墨水干燥。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印刷质量。特别是在临时填充工序中,通过刮刀部56的顶端561将从狭缝喷嘴54供给的墨水的墨水积留部分IK粗略地均匀,能够使墨水可靠地填充至凹版3的凹部3a内,更有效地防止在凹版3处的墨水干燥。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将第n张的接受工序与对第(n+1)张凹版3的临时填充工序并行进行。因此,通过将接受工序与临时填充工序并行执行,与逐张地执行第n张的接受工序与第(n+1)张的临时填充工序的情形相比,能够更加缩短生产节拍时间。另外,这样,在接受工序之后即刻进行墨水供给工序及临时填充工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凹版3处的墨水干燥,使墨水稳定地填充于凹版3,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印刷装置1的生产效率。在这样的第1实施方式中,狭缝喷嘴54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例。另外,刮刀部3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及“正式填充部”而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刮刀部5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及“临时填充部”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滚筒单元40的Y2方向侧进行墨水供给,但墨水供给位置并非限定于此,也可在滚筒单元40的Y1方向侧进行(第2实施方式)。另外,也可在滚筒单元40的Y1方向侧也设置墨水供给位置,在正式填充工序前增加墨水供给(第3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图7A至图7C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其后,一边参照图5A至图5C以及图8一边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7A至图7C是表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该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在墨水填充单元30中增加有墨水供给用的狭缝喷嘴34而在实质上作为墨水供给填充单元发挥功能;省略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以及省略临时填充工序。并且,由于其他结构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结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7A的上层部分所示,在刮刀部36的Y1方向侧,与刮刀部36相邻地配置有狭缝喷嘴34。该狭缝喷嘴34除了配设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狭缝喷嘴54相同。也即,狭缝喷嘴34是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长状的喷出口341的喷嘴,且以该喷出口341朝向铅垂下方的状态配置。并且,狭缝喷嘴34与省略图示的墨水供给部相连接,通过将从墨水供给部供给的墨水从墨水喷出口341朝向下方喷出来在版载台单元10所保持的凹版3的上表面3b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
接着,一边参照图7A至图7C一边详细叙述第2实施方式的印刷动作。此处,针对以处于下述状态为前提下的第1张至第3张的印刷动作予以详细叙述,即: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上述印刷准备动作已经完成,在能够开始第1张的印刷动作的准备完成状态。
当开始第1张的印刷动作时,执行图7A至图7C所示的工序。以下,针对每一步骤详细叙述由印刷装置1所进行的印刷动作。
步骤S201:墨水供给工序
版载台单元10一边以凹版3的上表面3b朝向上方的水平姿势保持凹版3一边朝向Y2方向移动,并定位于墨水供给位置IP。更详细而言,如图7A所示般,在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狭缝喷嘴34的喷出口341的铅垂正下方的时刻,版载台单元10停止移动。接着,墨水从墨水供给部(图示省略)供给至狭缝喷嘴34,并喷出至凹版3的上表面3b。由此,在凹版3的Y2方向侧上表面端部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
步骤S202、S203:第1张的正式填充工序
版载台单元10一边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载持墨水积留部分IK一边进一步朝向Y2方向移动,且刮刀部36下降而将顶端361按压在凹版3的上表面3b(步骤S202)。接着,保持刮刀部36的顶端361抵接于凹版3的上表面3b的状态不变,版载台单元10进一步朝向Y2方向移动(步骤S203)。此时,通过刮刀部36刮取墨水积留部分IK且墨水被填充至凹部3a。此处,与第1实施方式的正式填充工序相同地,刮刀部36的按压力设定为比较强,在刮刀部36通过后墨水不会残留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而墨水仅被填充至凹部3a(正式填充工序)。接着,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使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移动至接受转印位置RP/TP。
步骤S204:第1张的接受工序
转印滚筒43下降并定位于接受转印位置RP/TP且转印滚筒43正转。并且,与该正转动作同步,版载台单元10一边保持已进行了正式填充工序的凹版3一边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并朝向Y2方向移动。在该通过时被填充至凹部3a的墨水被转印于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并被接受(接受工序)。
步骤S205:
上述的接受工序持续至凹版3完全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为止,在通过时刻,转印滚筒43停止正转,且转印滚筒43退避至上方。另外,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的移动停止。
步骤S206~S211:第1张的转印工序与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
版载台单元10一边对通过上述接受工序除去墨水的凹版3进行保持一边朝向Y1方向移动,与步骤S201相同地,执行凹版3定位于墨水供给位置IP的工序和在凹版3的Y2方向侧上表面端部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的工序。如此,执行第2张的印刷动作用墨水供给(步骤S206)。
另一方面,追随版载台单元10朝向Y1方向的移动,工件载台72以保持印刷前的工件4的状态不变朝向Y1方向移动,在工件4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接受转印位置RP/TP的时刻停止移动(步骤S207)。接着,以使所接受墨水的前头位置位于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中最低的最下点而朝向工件4的Y2方向侧端部的方式对转印滚筒43进行旋转定位,然后转印滚筒43下降,定位在接受转印位置RP/TP。由此,第1张的转印工序开始。
当这样开始转印工序时,与第1实施方式的步骤S108相同地,转印滚筒43的正转动作与工件载台单元70朝向Y2方向的移动动作同步地执行,由此,在接受转印位置RP/TP被转印滚筒43接受的墨水被依次转印至工件4(步骤S208)。在工件4整体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的时刻,由凹版3的凹部3a规定的墨水图案PT被印刷至工件4的上表面4a(步骤S209)。如此执行第1张的转印工序,第1张的印刷动作完成。
与上述转印工序并行地,由刮刀部36执行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即,与第1张的正式填充工序(步骤S202、S203)相同地,一边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载持墨水积留部分IK一边使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且刮刀部36下降使顶端361按压在凹版3的上表面3b(步骤S210)。接着,在保持刮刀部36的顶端361抵接于凹版3的上表面3b的状态下,版载台单元10进一步朝向Y2方向移动(步骤S211)。此时,墨水积留部分IK被刮刀部36刮取且墨水被填充至凹部3a。此处,与第1实施方式的正式填充工序相同地,刮刀部36的按压力设定为比较强,在刮刀部36通过后的凹版3的上表面3b不会残留墨水,而仅向凹部3a填充墨水(正式填充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正式填充工序持续至凹版3整体在Y2方向上通过正式填充位置DP1为止,在该持续过程中如图7B所示,在凹版3上,正式填充区域(线状阴影部分)扩展至凹版3的Y1方向侧端部。另外,当凹版3整体通过正式填充位置DP1时,刮刀部36退避至上方。
步骤S212:第1张已印刷工件4的搬出准备
当对工件4的图案PT的印刷完成时,工件载台单元70一边保持该工件4一边朝向Y2方向移动,并移动至工件用装载卸除位置。
步骤S213、S214:第2张的接受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完成正式填充工序的时刻,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所载持的第1张的印刷用墨水已经转印至工件4的上表面4a。因此,版载台单元10保持原样继续朝向Y2方向移动,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接受转印位置RP/TP,第2张的接受工序开始(步骤S213)。进而版载台单元10与转印滚筒43的旋转同步地朝向Y2方向移动,与上述步骤S104相同地,填充至凹部3a的墨水被转印在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并被转印滚筒43的外周面接受(步骤S214)。该接受工序将持续至凹版3完全地通过接受转印位置RP/TP为止,当该接受工序完成时,转印滚筒43退避至上方。
步骤S215、S216:
以如上所述与进行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及接受工序并行的方式,省略图示的工件供给回收装置对在工件用的装载卸除位置待机的工件载台单元70进行访问来替换工件4。即,通过工件供给回收装置,从工件载台单元70搬出印刷有图案PT的第1张工件4(步骤S215)之后,将第2张工件4搬入工件载台单元70(步骤S216)。
步骤S217以后:
上述步骤以后,能够通过反复进行与步骤S206~S216相同的步骤(在图7C中图示有步骤S217~S226)来进行第3张、第4张…的印刷。另外,在图7C中示意性记载有将第2张与第3张的印刷动作并行地进行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第2实施方式中,为了印刷1张工件4进行正式填充工序、接受工序及转印工序,但对第n张工件4的转印工序与对第(n+1)张凹版3的正式填充工序并行地进行。因此,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也即,在印刷多张的情况下,能够将印刷装置1的生产节拍时间缩短因转印工序与正式填充工序并行地执行而缩短的时间,从而能够大幅度提高印刷装置1的生产效率。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中,狭缝喷嘴34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例。另外,刮刀部3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而发挥功能。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中增加设置的墨水供给填充单元的结构的立体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替代墨水填充单元30而设置有墨水供给填充单元30A。如图8所示,该墨水供给填充单元30A是在墨水填充单元30上增加墨水供给用的狭缝喷嘴34而成的,狭缝喷嘴34与刮刀部36相邻地配置在刮刀部36的Y1方向侧。该狭缝喷嘴34除了配设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狭缝喷嘴54(参照图2)相同。也即,狭缝喷嘴34是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长状的喷出口341的喷嘴,配置为该喷出口341朝向铅垂下方的状态。并且,狭缝喷嘴34与墨水供给部35连接,通过将从墨水供给部35供给的墨水从墨水喷出口34朝向下方喷出来在版载台单元10所保持的凹版3的上表面3b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动作。由于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正式填充工序前在刮刀部36的Y1方向侧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其他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印刷动作,因此参照图5A至图5C予以说明,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适当省略说明。
步骤S101:正式填充前墨水供给工序
第1张的印刷动作开始前的印刷准备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执行。接着,版载台单元10一边以使凹版3的上表面3b朝向上方的水平姿势保持凹版3一边朝向Y2方向移动,定位在位于正式填充位置DP1的Y1方向侧的墨水供给位置。更详细而言,在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到达狭缝喷嘴34的喷出口341的铅垂正下方的时刻,版载台单元10停止移动。接着,墨水从墨水供给部供给至狭缝喷嘴54,并喷出至凹版3的上表面3b。由此,在凹版3的Y2方向侧上表面端部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正式填充前墨水供给工序)。
步骤S102、S103:
一边在凹版3的上表面3b载持墨水积留部分IK一边使版载台单元10进一步朝向Y2方向移动,且刮刀部36下降而将顶端361按压在凹版3的上表面3b(步骤S102)。接着,在保持刮刀部36的顶端361抵接于凹版3的上表面3b的状态不变,版载台单元10进一步朝向Y2方向移动(步骤S103)。此时,墨水积留部分IK被刮刀部36刮取且墨水被填充于凹部3a中。此处,与第1实施方式的正式填充工序相同地,刮刀部36的按压力设定为比较强,在刮刀部36通过后的凹版3的上表面3b不会残留墨水,而仅向凹部3a中填充墨水(正式填充工序)。接着,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来使凹版3的Y2方向侧端部移动至接受转印位置RP/TP。
步骤S104、S105:
第1张的接受工序及第2张的临时填充工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执行。
步骤S106:
版载台单元10一边对通过上述接受工序除去墨水的凹版3进行保持一边朝向Y1方向移动,与步骤S101相同地,执行;定位于位于较凹版3的DP1的Y1方向侧的狭缝喷嘴34正下方的墨水供给位置;以及在已进行临时填充的凹版3的Y2方向侧上表面端部形成来自狭缝喷嘴34的墨水积留部分IK。这样,执行第2张的印刷动作用的墨水供给(步骤S106)。
步骤S107、S108:
工件4定位于接受转印位置RP/TP的工序(S107)及对工件4的上表面4a印刷墨水图案PT的工序(S108)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执行。这样执行第1张的转印工序,第1张的印刷动作完成。
与上述转印工序并行地,利用刮刀部36执行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即,与第1张的正式填充工序(步骤S102、S103)相同地,一边由凹版3的上表面3b载持墨水积留部分IK一边使版载台单元10朝向Y2方向移动,且刮刀部36下降而将顶端361按压在凹版3的上表面3b(步骤S106)。接着,在保持刮刀部36的顶端361抵接于凹版3的上表面3b的状态下,版载台单元10进一步朝向Y2方向移动(步骤S109)。此时,墨水积留部分IK被刮刀部36刮取且向凹部3a填充墨水。此处,与第1实施方式的正式填充工序相同地,刮刀部36的按压力设定为比较强,在刮刀部36通过后的凹版3的上表面3b不会残留墨水,仅向凹部3a填充墨水(正式填充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正式填充工序持续至凹版3整体在Y2方向上通过正式填充位置DP1为止,在该持续过程中如图5B所示,在凹版3中,正式填充区域(线状阴影部分)扩展至凹版3的Y1方向侧端部。另外,当凹版3整体通过正式填充位置DP1时,刮刀部36退避至上方。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的正式填充工序中,进一步从狭缝喷嘴34在已利用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进行临时填充的凹版3上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并利用刮刀部36按压墨水积留部分IK,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墨水填充至凹部3a。
步骤S110以后:
步骤S110以后,除了步骤S116、S119的第3张的正式填充工序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执行。步骤S116、S119的第3张的正式填充工序,与上述的第2张的正式填充工序(步骤S106、S109)相同地,通过狭缝喷嘴34在已临时填充的凹版3形成墨水积留部分IK,利用刮刀部36按压墨水积留部分IK来将墨水填充至凹部3a。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设置临时填充工序,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凹版3处的墨水干燥。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印刷质量。特别是在临时填充工序中,通过刮刀部56的顶端561将从狭缝喷嘴54供给的墨水的墨水积留部分IK粗略地均匀,能够使墨水可靠地填充至凹版3的凹部3a内,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凹版3处的墨水干燥。其结果为,能够使墨水稳定地填充于凹版3而大幅度地提高印刷装置1的生产效率。在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中,狭缝喷嘴54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例。另外,狭缝喷嘴3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供给部”的一例。另外,刮刀部3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及“正式填充部”而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刮刀部5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及“临时填充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B、图5C、图7B、图7C所示,在从第n张的转印工序转移至第(n+1)张的接受工序期间,维持使转印滚筒43下降的状态,但也可采用下述方式,即:在完成转印工序的时刻使转印滚筒43退避至上方,在进行接受工序时使转印滚筒43下降而位于接受转印位置RP/TP。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由狭缝喷嘴54与刮刀部56构成墨水供给填充单元,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狭缝喷嘴34与刮刀部36构成墨水供给填充单元,在第3实施方式中,由狭缝喷嘴34、54与刮刀部36、56构成2组墨水供给填充单元,但也可以分别设置狭缝喷嘴与刮刀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在水平方向上固定设置的墨水填充单元30、滚筒单元4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版载台12及工件载台72接受直动驱动部82的驱动而沿着Y方向直线移动。然而,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版载台12及工件载台72在水平方向上固定设置,设置使墨水填充单元30、滚筒单元4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沿着Y方向移动的机构;还可采用下述结构:版载台12及工件载台72与墨水填充单元30、滚筒单元4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都沿着Y方向移动。也即,只要是版载台12及工件载台72相对于墨水填充单元30、滚筒单元40及墨水供给填充单元50移动的结构即可,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是其一个方式。
另外,作为印刷材料例示墨水,但也可以包括例如有机EL用聚合物墨水、用于电极布线的含有铜或银等奈米金属墨水等。另外,作为转印印刷材料的工件(基材),包含有机EL显示器用的基板、用于触控面板或印刷布线的基板等。然而,本发明的“印刷材料”及“基材”并非限定于上述材料,能够适用于各种印刷材料及基材。
如上所说明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相当于本发明的“印刷材料”的一例,工件4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材”的一例。另外,版载台12及工件载台7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凹版保持部”及“基材保持部”的一例。另外,狭缝喷嘴54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的一例。另外,狭缝喷嘴34相当于本发明的“供给部”、“第2供给部”的一例。另外,刀片362、56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刀片”及“第2刀片”的一例,刮刀部3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及“正式填充部”发挥功能,刮刀部56作为本发明的“填充部”及“临时填充部”发挥功能。另外,升降机构37、57作为本发明的“第1升降机构”及“第2升降机构”发挥功能。另外,转印滚筒43相当于本发明的“转印部”的一例。另外,通过直动驱动部82使支撑版载台单元10的搬送载台83移动来搬送凹版3,直动驱动部82及搬送载台83作为本发明的“凹版搬送部”而发挥功能。另外,通过直动驱动部82使支撑工件载台单元70的搬送载台84移动来搬送工件(基材)4,直动驱动部82及搬送载台84作为本发明的“基材搬送部”而发挥功能。另外,控制单元90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部”的一例。另外,方向Y1及方向Y2分别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方向”及“第2方向”。
以上,如例示具体的实施方式而说明的,本发明能够采用下述结构:例如将转印工序形成为一边从向第1方向远离转印部的第1位置朝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搬送基材一边使基材的表面抵接于转印部的工序;填充工序具有正式填充工序,在正式填充工序中,一边从向第1方向远离转印部的第2位置朝向第2方向搬送凹版,一边使配设于转印部与第2位置之间的第1刀片与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将印刷材料从凹版的表面刮取且填充至凹部;并且第2位置比第1位置更靠近第1方向侧,转印工序中的朝向第2方向搬送基材的动作与填充工序中的朝向第2方向搬送凹版的动作以至少一部分动作并行的方式进行。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构成:从转印部至第1刀片的距离比基材在第1方向上的长度长,转印工序中的朝向第2方向搬送基材的动作与填充工序中的朝第2方向搬送凹版的动作并行进行。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构成:还包括供给工序,在该供给工序中,从转印部向朝向第2方向搬送的凹版的表面供给印刷材料;填充工序还包括:临时填充工序,使配置于转印部的第2方向侧的第2刀片与从转印部朝向第2方向搬送的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使通过供给工序供给的印刷材料在凹版的表面均匀;以及搬送工序,在临时填充工序后,朝向第1方向搬送凹版并使凹版位于第2位置,在搬送工序后执行正式填充工序。
也可采用下述构成:第1印刷动作中的接受工序与第2印刷动作中的临时填充工序至少一部分并行进行。
还可采用下述构成,在填充工序前还具有供给工序,在该供给工序中,在第1刀片的第1方向侧,向凹版的表面供给印刷材料。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方式的构成:正式填充部在位于转印部的第1方向侧的规定位置与转印部之间配设有第1刀片,通过使第1刀片与从规定位置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从凹版的表面刮取印刷材料并将印刷材料正式填充至凹部,供给部配设于转印部的第2方向侧,向从转印部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凹版的表面供给印刷材料,临时填充部在供给部的第2方向侧配设有第2刀片,通过使第2刀片与从转印部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并由供给部供给有印刷材料的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使印刷材料在凹版的表面均匀。这样,由于临时填充部具有第2刀片,因此能够将由供给部供给的印刷材料更可靠地临时填充至凹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残存于凹部的印刷材料干燥。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方式的构成,具有:第1升降机构,其使第1刀片对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或与凹版的表面分离;第2升降机构,其使第2刀片对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或与凹版的表面分离;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第1升降机构及第2升降机构,控制部将通过第1升降机构使第1刀片与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时的按压力设定为比通过第2升降机构使第2刀片与凹版的表面相按压时的按压力更大。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方式的构成:该印刷装置还具备第2供给部,该第2供给部配设在第1刀片的第1方向侧,第2供给部向从比第2供给部更靠第1方向侧的位置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凹版的表面供给印刷材料,正式填充部通过使第1刀片与从规定位置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从凹版的表面刮取由供给部及第2供给部所供给的印刷材料,并且将印刷材料正式填充至凹部。在该情形下,能够从第2供给部对已通过第2刀片进行了临时填充的凹版的表面进一步供给印刷材料,通过第1刀片将所供给的印刷材料正式填充,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印刷材料正式填充至凹部。
另外,可行将正式填充工序中的第1刀片对凹版的表面的按压力设置为与临时填充工序中的第2刀片对凹版的表面的按压力更大。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方式的构成:还包括第2供给工序,在第2供给工序中,向搬送工序后从第2位置朝向第2方向相对移动且位于比第1刀片更靠近第1方向侧的位置的凹版的表面供给印刷材料,在第2供给工序后执行正式填充工序。该情形下,对已通过第2刀片进行临时填充工序的凹版的表面进一步通过第2供给工序供给印刷材料,然后,通过第1刀片执行正式填充工序,从而能够可靠地将印刷材料正式填充至凹部。
以上,根据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的说明并非意图以限定的意思解释。参照本发明的说明,如同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揭示的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对精通此项技术的人而言应是明确的。因此可认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真正范围的范围内,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包含该变形例或实施方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使用平板状的凹版在平板状的基材上印刷印刷材料的所有印刷技术。
附图标记说明
1 印刷装置
3 凹版
3a (凹版的)凹部
3b (凹版的)上表面
4 工件(基材)
4a (工件的)上表面
10 版载台单元
12 版载台(凹版保持部)
30 墨水填充单元
30A、50 墨水供给填充单元
34 狭缝喷嘴(供给部、第2供给部)
36 刮刀部(填充部、正式填充部)
40 滚筒单元
43 转印滚筒(转印部)
44 旋转驱动马达
54 狭缝喷嘴(供给部)
56 刮刀部(填充部、临时填充部)
70 工件载台单元
72 工件载台(基材保持部)
80 搬送单元
82 直动驱动部(凹版搬送部、基材搬送部)
83 搬送载台(凹版搬送部)
84 搬送载台(基材搬送部)
90 控制单元(控制部)
362 (第1)刀片
562 (第2)刀片
DP1 正式填充位置
DP2 临时填充位置
Y1 水平方向(第1方向)
Y2 水平方向(第2方向)
Claims (14)
1.一种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填充工序,将印刷材料填充于平板状的凹版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
接受工序,使转印部接受所述凹部中所填充的所述印刷材料;以及
转印工序,将所述转印部所接受的所述印刷材料转印至平板状的基材,
执行所述填充工序、所述接受工序及所述转印工序来进行将所述印刷材料印刷在第1基材的第1印刷动作,
在以所述填充工序的至少一部分与对所述第1基材进行的所述转印工序并行的方式进行所述填充工序之后,执行所述接受工序及所述转印工序,来进行将所述印刷材料印刷在与所述第1基材不同的第2基材的第2印刷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转印工序是一边从向第1方向与所述转印部分离的第1位置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搬送所述基材,一边使所述基材的表面与所述转印部抵接的工序,
所述填充工序具有正式填充工序,在该正式填充工序中,通过一边从向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转印部分离的第2位置朝向所述第2方向搬送所述凹版,一边使配设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的第1刀片与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从所述凹版的表面刮取所述印刷材料,并且将所述印刷材料填充至所述凹部,
所述第2位置比所述第1位置更靠所述第1方向侧,
所述转印工序中的朝向第2方向搬送所述基材的动作与所述填充工序中的朝向所述第2方向搬送所述凹版的动作以至少一部分并行的方式进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从所述转印部到所述第1刀片的距离比所述基材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长度长,
所述转印工序中的朝向所述第2方向搬送所述基材的动作与所述填充工序中的朝向所述第2方向搬送所述凹版的动作并行进行。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该印刷方法该包括供给工序,在该供给工序中,向从所述转印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搬送的所述凹版的表面供给所述印刷材料,
所述填充工序还包括:
临时填充工序,使配置于所述转印部的所述第2方向侧的第2刀片与从所述转印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搬送的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使通过所述供给工序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在所述凹版的表面均匀;以及
搬送工序,在所述临时填充工序后,朝向所述第1方向搬送所述凹版并使所述凹版位于所述第2位置,
在所述搬送工序后执行所述正式填充工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第1印刷动作中的所述接受工序与所述第2印刷动作中的所述临时填充工序以至少一部分并行的方式进行。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在所述填充工序前还具有供给工序,在该供给工序中,在所述第1刀片的所述第1方向侧,向所述凹版的表面供给所述印刷材料。
7.一种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填充工序,将印刷材料填充于平板状的凹版的表面所形成的凹部;
接受工序,使转印部接受所述凹部中所填充的所述印刷材料;
转印工序,一边使平板状的基材从向第1方向与所述转印部分离的第1位置朝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相对移动,一边使所述基材的表面与所述转印部抵接,来将所述转印部所接受的所述印刷材料转印至所述基材;以及
供给工序,将所述印刷材料供给至从所述转印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所述凹版的表面,
所述填充工序包括:
正式填充工序,通过一边使所述凹版从向所述第1方向与所述转印部分离的第2位置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一边使配设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第2位置之间的第1刀片与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从所述凹版的表面刮取所述印刷材料,并且将所述印刷材料填充至所述凹部;
临时填充工序,使配置于所述转印部的所述第2方向侧的第2刀片与从所述转印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使通过所述供给工序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在所述凹版的表面均匀;以及
搬送工序,在所述临时填充工序后,使所述凹版朝向所述第1方向相对移动并位于所述第2位置,
在所述搬送工序后执行所述正式填充工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正式填充工序中的所述第1刀片按压所述凹版的表面的按压力比所述临时填充工序中的所述第2刀片按压所述凹版的表面的按压力更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进一步具备
该印刷方法还包括第2供给工序,在该第2供给工序中,向在所述搬送工序后从所述第2位置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并位于所述第1刀片的所述第1方向侧的所述凹版的表面供给所述印刷材料,
在所述第2供给工序后执行所述正式填充工序。
10.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凹版保持部,其保持表面形成有凹部的平板状的凹版;
供给部,其将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凹版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凹版的表面;
填充部,其将供给至所述凹版的表面的所述印刷材料填充至所述凹部;
基材保持部,其保持基材;
转印部,其接受所述凹部中所填充的所述印刷材料,并将所接受的所述印刷材料转印至所述基材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基材;
基材搬送部,其使所述基材保持部相对于所述转印部移动来搬送所述基材;
凹版搬送部,其使所述凹版保持部相对于所述转印部、所述供给部及所述填充部移动来搬送所述凹版;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对第1基材进行保持的所述基材搬送部,来将所述第1基材搬送至接受所述印刷材料的所述转印部,从而将所述印刷材料转印至所述第1基材,并且以至少一部分与其并行的方式,控制对被供给有所述印刷材料的所述凹版进行保持的凹版搬送部,来将所述凹版搬送至所述填充部,从而将用于印刷于与所述第1基材不同的第2基材的印刷材料填充至所述凹版的凹部。
1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凹版保持部,其保持在表面形成有凹部的平板状的凹版;
供给部,其将印刷材料供给至所述凹版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凹版的表面;
临时填充部,其将供给至所述凹版的表面的所述印刷材料临时填充至所述凹部;
正式填充部,其将供给至所述凹版的表面的所述印刷材料从所述凹版的上表面除去,并正式填充至所述凹部;
基材保持部,其保持基材;
转印部,其接受所述凹部中所填充的所述印刷材料,并将所接受的所述印刷材料转印至所述基材保持部所保持的所述基材;
基材搬送部,其使所述基材保持部相对于所述转印部相对移动来搬送所述基材;以及
凹版搬送部,其使所述凹版保持部相对于所述转印部、所述供给部、所述临时填充部及所述正式填充部相对移动来搬送所述凹版,
所述正式填充部位于所述转印部的第1方向侧,
所述临时填充部位于所述转印部的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侧,
所述供给部位于所述转印部与所述临时填充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正式填充部在位于所述转印部的所述第1方向侧的规定位置与所述转印部之间配设有第1刀片,通过使所述第1刀片与从所述规定位置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从所述凹版的表面刮取所述印刷材料并将所述印刷材料正式填充至所述凹部,
所述供给部配设于所述转印部的所述第2方向侧,向从所述转印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所述凹版的表面供给所述印刷材料,
所述临时填充部在所述供给部的所述第2方向侧配设有第2刀片,通过使所述第2刀片与从所述转印部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并由所述供给部供给有所述印刷材料的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使所述印刷材料在所述凹版的表面均匀。
13.如权利要求12的印刷装置,其中,
该印刷装置具备:
第1升降机构,其使所述第1刀片对所述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或与所述凹版的表面分离;
第2升降机构,其使所述第2刀片对所述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或与所述凹版的表面分离;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第1升降机构及所述第2升降机构,
所述控制部将通过所述第1升降机构使所述第1刀片与所述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时的按压力设定为比通过所述第2升降机构使所述第2刀片与所述凹版的表面进行按压时的按压力更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该印刷装置还具备第2供给部,该第2供给部配设在所述第1刀片的所述第1方向侧,
所述第2供给部向从比所述第2供给部更靠所述第1方向侧的位置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所述凹版的表面供给所述印刷材料,
所述正式填充部通过使所述第1刀片与从所述规定位置朝向所述第2方向相对移动的所述凹版的表面滑动接触,来从所述凹版的表面刮取由所述供给部及所述第2供给部所供给的所述印刷材料,并且将所述印刷材料正式填充至所述凹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89139A JP6552357B2 (ja) | 2015-09-28 | 2015-09-28 |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
JP2015-189139 | 2015-09-28 | ||
JP2015-221052 | 2015-11-11 | ||
JP2015221052A JP6546835B2 (ja) | 2015-11-11 | 2015-11-11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
PCT/JP2016/066783 WO2017056564A1 (ja) | 2015-09-28 | 2016-06-06 |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35258A true CN107735258A (zh) | 2018-02-23 |
Family
ID=5842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9445.8A Pending CN107735258A (zh) | 2015-09-28 | 2016-06-06 | 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35258A (zh) |
TW (2) | TW201827250A (zh) |
WO (1) | WO2017056564A1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18718A (ja) * | 1994-05-26 | 1995-12-0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凹版オフセット印刷機 |
JP2000141594A (ja) * | 1998-11-17 | 2000-05-23 | Canon Inc | 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000246863A (ja) * | 1999-02-25 | 2000-09-12 | Canon Inc | インキ供給方法及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
JP2001326448A (ja) * | 2000-05-16 | 2001-11-22 | Ougi Shokai:Kk | プリント基板上の回路パターンを形成する際のエッチング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01020381A (zh) * | 2006-02-14 | 2007-08-22 | 三发机电有限公司 | 形成图案的装置及方法 |
CN102195008A (zh) * | 2010-03-18 | 2011-09-21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
CN104520113A (zh) * | 2013-01-17 | 2015-04-15 | Dic株式会社 | 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 |
JP2015112755A (ja) * | 2013-12-10 | 2015-06-22 | 央紀 南波 | 凹版印刷装置 |
CN104859280A (zh) * | 2014-02-26 | 2015-08-26 | 小森公司 | 照相凹版印刷机和照相凹版印刷机的运转方法 |
CN107249889A (zh) * | 2015-03-17 | 2017-10-13 | 株式会社藤仓 | 刮刀装置、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22349B2 (ja) * | 1995-09-05 | 2001-01-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141590A (ja) * | 1998-11-09 | 2000-05-23 | Canon Inc |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および装置 |
JP2006205470A (ja) * | 2005-01-26 | 2006-08-1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単色印刷機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
JP2008221517A (ja) * | 2007-03-09 | 2008-09-25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
JP5552902B2 (ja) * | 2010-05-20 | 2014-07-16 | 株式会社Ihi |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
JP6112501B2 (ja) * | 2012-10-05 | 2017-04-12 |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機 |
-
2016
- 2016-06-06 CN CN201680039445.8A patent/CN107735258A/zh active Pending
- 2016-06-06 WO PCT/JP2016/066783 patent/WO20170565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7-15 TW TW106145150A patent/TW201827250A/zh unknown
- 2016-07-15 TW TW105122453A patent/TWI61414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18718A (ja) * | 1994-05-26 | 1995-12-08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凹版オフセット印刷機 |
JP2000141594A (ja) * | 1998-11-17 | 2000-05-23 | Canon Inc | 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および方法 |
JP2000246863A (ja) * | 1999-02-25 | 2000-09-12 | Canon Inc | インキ供給方法及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
JP2001326448A (ja) * | 2000-05-16 | 2001-11-22 | Ougi Shokai:Kk | プリント基板上の回路パターンを形成する際のエッチングレジストパターン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01020381A (zh) * | 2006-02-14 | 2007-08-22 | 三发机电有限公司 | 形成图案的装置及方法 |
CN102195008A (zh) * | 2010-03-18 | 2011-09-21 |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
CN104520113A (zh) * | 2013-01-17 | 2015-04-15 | Dic株式会社 | 凹版胶印方法、凹版胶印装置以及凹版 |
JP2015112755A (ja) * | 2013-12-10 | 2015-06-22 | 央紀 南波 | 凹版印刷装置 |
CN104859280A (zh) * | 2014-02-26 | 2015-08-26 | 小森公司 | 照相凹版印刷机和照相凹版印刷机的运转方法 |
CN107249889A (zh) * | 2015-03-17 | 2017-10-13 | 株式会社藤仓 | 刮刀装置、印刷装置、印刷方法以及配线基板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11868A (zh) | 2017-04-01 |
TW201827250A (zh) | 2018-08-01 |
TWI614147B (zh) | 2018-02-11 |
WO2017056564A1 (ja) | 2017-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74209B1 (ja) | 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及びグラビア版 | |
US6663740B2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thin-film laminate | |
JP4449376B2 (ja) |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 |
WO2017154267A1 (ja) | ブレー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ブレード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 |
JP2010129866A (ja) | 導電性ボール搭載装置 | |
CN107735258A (zh) | 印刷方法及印刷装置 | |
JP2018027659A (ja) | 凹版、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パターン担持体 | |
KR20110011465A (ko) | 음각 스탬핑 방식의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및 인쇄 시스템, 및 음각 스탬핑 방식의 오프셋 인쇄 방법 | |
JP2006224475A (ja) |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 |
TW201733814A (zh) |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 |
US20110162543A1 (en) | In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 |
JP2014128927A (ja) | 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及び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 |
JP7399414B2 (ja) | ボール搭載方法およびボール搭載装置 | |
JPS58124294A (ja) | 銅被覆した導体板の印刷法 | |
KR101816299B1 (ko) | 플라즈마를 이용한 고효율 인쇄장치 | |
JP2017087581A (ja)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 |
JP2006159077A (ja) | 膜形成装置、膜形成方法、液滴吐出装置及びパレット | |
WO2022079850A1 (ja) | ボール搭載方法およびボール搭載装置 | |
JP6552357B2 (ja) |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 | |
JP4346174B2 (ja)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JP3928456B2 (ja) | 液滴吐出装置とその液状材料充填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製造装置とデバイス製造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 | |
WO2022176152A1 (ja) | 印刷作業機、作業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方法 | |
JP7119333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159957C (zh) | 柔性元件基片的制造方法 | |
JP2001353973A (ja) | 印刷用凹版とそれを用いた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