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3814A -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 Google Patents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3814A
TW201733814A TW105137350A TW105137350A TW201733814A TW 201733814 A TW201733814 A TW 201733814A TW 105137350 A TW105137350 A TW 105137350A TW 105137350 A TW105137350 A TW 105137350A TW 201733814 A TW201733814 A TW 2017338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plate
roller
embossed
embo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口慎也
Original Assignee
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斯庫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3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3814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00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 B41F3/18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41F3/20Cylinder presses, i.e. presse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ylinder co-operating with at least one flat type-bed of special construction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with fixed type-beds and travelling impression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08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 B41F17/14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on articles of finite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10Intaglio printing ; Gravure pri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轉印裝置具備:壓印輔助構件,其以使壓印形成面朝向轉印方向之下游側之狀態安裝於保持部之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且壓印形成面在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最低點更低,且自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

Description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轉印技術,其藉由一面使板狀構件與轉印滾筒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使板狀構件相對於轉印滾筒相對移動,藉而將由板狀構件及轉印滾筒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 以下所示之日本申請案之說明書、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之揭示內容作為參照而將其所有內容皆納入本說明書: 日本發明專利申請案2015-237694(2015年12月4日申請)。
近年來,業界進行以下之嘗試,即:以凹版印刷進行電子電路基板或觸控面板基板等之裝置之電極圖案之形成。在例如日本專利第5463737號中記載有執行以下工序之裝置,即:受理工序,其使轉印滾筒之一個態樣之橡皮布滾筒受理版上之印刷圖案;及轉印工序,其相繼於該受理工序而將橡皮布滾筒上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印刷對象。在該印刷裝置中,藉由利用控制裝置控制版與印刷對象之移動及橡皮布滾筒之升降移動,而在受理工序中與版接觸形成壓印部分,且在轉印工序中與印刷對象接觸形成壓印部分。
在上述之先前裝置中,為了良好地形成壓印部分,而針對版與印刷圖案形成區域一起,在印刷圖案形成區域之周圍設置有餘白。另外,使版載台相對於橡皮布滾筒相對移動,在該版載台上之版之餘白朝橡皮布滾筒之正下方位置移動而來之時序使橡皮布滾筒下降。藉此,橡皮布滾筒接觸於版之餘白而形成壓印部分。此外,轉印工序亦基本上進行相同之控制。如上述般在先前裝置中使橡皮布滾筒接觸於版與印刷對象之餘白,藉此使橡皮布滾筒之表面變形而形成壓印部分。因而,產生設置用於在版與印刷對象形成壓印部分之餘白區域的需要,其成為阻礙印刷圖案之形成區域之廣域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在下述之轉印技術中使印刷圖案之形成區域擴寬,該轉印技術為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使保持部相對於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轉印裝置,其特徵在於: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保持部相對於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且具備壓印輔助構件,其以使壓印形成面位於轉印方向之下游側之狀態安裝於保持部之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並且壓印形成面在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最低點更低,且自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 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印刷方法,其特徵在於:在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保持部相對於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前,執行以下工序:將具有壓印形成面的壓印輔助構件安裝於保持部之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的工序,該壓印形成面在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最低點更低,且自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一面使壓印形成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使保持部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的工序。 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壓印輔助構件,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轉印裝置者,該轉印裝置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保持部相對於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且該壓印輔助構件具備:可安裝於保持部之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之本體部、以及設置於本體部之壓印形成面,並且壓印形成面在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最低點更低,且自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 根據如上述般構成之發明,在保持板狀構件之保持部之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安裝有壓印輔助構件。因此,在使保持部相對於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而進行印刷圖案之轉印前,壓印輔助構件之壓印形成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而後,若保持部進一步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則壓印部自壓印形成面移動至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而進行印刷圖案之轉印。因而,無需設置在先前裝置中必需之技術事項,即用於相對於板狀構件(先前技術中之版與印刷對象)形成壓印部的餘白,而能夠使在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之印刷圖案之形成區域擴寬。 上述之本發明之各態樣所具有之複數個構成要件並非全部為必需者,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為了達成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而針對前述複數個構成要件之一部分之構成要件可適宜地進行其變更、削除、與新的其他構成要件之替換、限定內容之一部分之削除。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為了達成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而亦可將上述本發明之一個態樣所包含之技術性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與上述本發明之其他態樣中所包含之技術性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予以組合而成為本發明之獨立之一個形態。
圖1係顯示裝設有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之一個實施方式之印刷裝置之構成的立體圖。印刷裝置1之主要之構成具備:基台2、版載台單元10、版對準單元20、墨水填充單元30、滾筒單元40、墨水供給填充單元50、工件對準單元60、工件載台單元70、使版載台單元10及工件載台單元70移動之搬送單元80、及控制單元90。在該印刷裝置1中,藉由控制單元90遵循預先安裝之程式來控制印刷裝置1之各部,而進行以下工序:填充工序,其將墨水作為印刷材料而填充至設置於平板狀之凹版3之凹部(圖3、4中之符號3a)而形成配線圖案;受理工序,其使滾筒單元40受理凹版3之墨水而轉印配線圖案;及轉印工序,其將所受理之墨水轉印至平板狀之工件4。藉此,印刷材料以由凹版3之凹部規定之配線圖案被印刷至工件4。 基台2係如圖1所示般沿水平方向Y延伸設置。在基台2之上表面,一對直動導引件81、配設於該等直動導引件81之間之線性馬達等之直動驅動部82及未圖示之線性標度尺沿Y方向延伸設置。又,在直動導引件81及直動驅動部82上設置有2個搬送載台83、84,受到直動驅動部82之驅動而沿Y方向直線移動。在該等2個搬送載台中之一側之搬送載台83上搭載有版載台單元10,在另一側之搬送載台84上搭載有工件載台單元70。藉此,版載台單元10及工件載台單元70可彼此獨立地沿水平方向Y往復移動。在本說明書中,於圖1及隨後說明之各圖中,為了明確裝置各部之配置關係,而將搬送載台83、84之搬送方向Y中之朝向版載台單元10之方向稱為「Y1」,將朝向工件載台單元70之方向稱為「Y2」。且,將與水平方向Y正交之水平方向稱為「X方向」。又,將水平方向X中之朝向裝置正面之方向稱為「X1」,且將朝向裝置背面之方向稱為「X2」。再者,將鉛垂方向稱為「Z方向」。 版載台單元10具有:配置於搬送載台83之上表面之支持台11、安裝於支持台11之上表面且在其上表面保持凹版3之版載台12、及版壓印輔助構件13。因此,藉由直動驅動部82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搬送載台83沿Y方向移動,藉而可沿Y方向搬送保持於版載台12之凹版3。此外,針對版壓印輔助構件13之詳細之構成及動作將於後文進行詳細敘述。 另一方面,工件載台單元70具有:配置於搬送載台84之上表面之位置調整機構71、安裝於位置調整機構71之上表面且在其上表面保持工件4之工件載台72、及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該位置調整機構71具有相對於搬送載台84沿X方向及θ1方向(繞鉛垂軸之旋轉方向)驅動工件載台72的機能。因此,藉由直動驅動部82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搬送載台84沿Y方向移動,且位置調整機構71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工件載台72沿X方向及於θ1方向移動,藉而可在X方向、Y方向及θ1方向上定位保持於工件載台72之工件4。此外,針對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之詳細之構成及動作亦將於後文進行詳細敘述。 在基台2之上表面,於Y方向之大致中央部配置有滾筒單元40。在該滾筒單元40中,於該中央部之X方向之兩端部,設置有利用升降機構41沿鉛垂方向Z可升降之升降台42。在該實施方式中,一對升降台42設置於較版載台單元10及工件載台單元70所移動之空間(以下稱為「載台移動空間」)更靠X方向外側。藉此,可避免與版載台單元10及工件載台單元70之干擾。 以將如此般相互隔開而配置之一對升降台42橋接之方式配置有轉印滾筒43。該轉印滾筒43為在繞沿X方向延伸之旋轉軸旋轉自如之圓筒形狀之橡皮布滾筒的外周面裝著橡皮布而成者,若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旋轉驅動馬達(省略圖示)被驅動,則該轉印滾筒會沿繞旋轉軸之旋轉方向θ2旋轉。且,若相對於升降機構41之升降馬達(省略圖示),自控制單元90賦予升降指令,則相應於此,升降馬達作動而轉印滾筒43與升降台42一起一體地升降。藉此,高精度地調整轉印滾筒43在鉛垂方向Z上之位置。 在上述滾筒單元40之Y1方向側及Y2方向側,墨水填充單元30及墨水供給填充單元50分別相鄰而配置。在其等之中之墨水供給填充單元50中,於較上述載台移動空間更靠X方向外側處,自基台2之上表面豎立設置有柱構件51、51。又,以連結柱構件51、51之諸個上端部之方式設置有樑構件52,以自上方跨於上述載台移動空間上之方式形成有拱形狀之支持部53。另外,相對於支持部53安裝有狹縫噴嘴及刮刀。 圖2係顯示構成墨水供給填充單元之狹縫噴嘴及刮刀部的圖。狹縫噴嘴54為具有沿X方向延伸之長條狀之噴出口541的噴嘴,以使該噴出口541以朝向鉛垂下方之狀態配置。且,狹縫噴嘴54與供給液狀或黏性狀之印刷材料(以下稱為「墨水」)之墨水供給部55連接。因此,若保持凹版3之版載台單元10沿Y2方向搬送至狹縫噴嘴54之鉛垂正下方位置,且與其相同步墨水供給部55將墨水供給至狹縫噴嘴54,則墨水會自狹縫噴嘴54之噴出口541朝向下方噴出,在保持於版載台單元10之凹版3之上表面形成墨水積留部分。 在狹縫噴嘴54之Y2方向側,刮刀部56相鄰地配置。該刮刀部56具備不銹鋼鋼板製之刮刀562,該刮刀562具有沿X方向延伸設置之前端561。以該刮刀562之表裡兩面中之朝向Y1方向之面為腹面,以朝向Y2方向之面為背面,相對於該背面配置有備用刮刀563。而且,將該等刮刀562及備用刮刀563夾入板狀構件564、565之間而一體化。在如上述般構成之刮刀部56上連接有升降機構57,藉由升降機構57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升降指令而作動,而使刮刀部56沿鉛垂方向Z升降。藉此,刮刀部56之前端561按壓凹版3之上表面3b(形成有凹部3a之面)之壓力(以下稱為「按壓壓力」)受到調整,而可控制自狹縫噴嘴54供給至凹版3之上表面3b之墨水填充至凹版3之凹部3a之量與填充狀況等。 墨水填充單元30除未設置有狹縫噴嘴之點外,係與墨水供給填充單元50相同地構成。亦即,如圖1所示,在X方向上於較上述載台移動空間更靠外側自基台2之上表面豎立設置有柱構件31、31,且以連結該柱構件31、31之諸個上端部之方式設置有樑構件32。藉此,以自上方跨於上述載台移動空間上之方式形成有拱形狀之支持部33。而且,相對於支持部33安裝有如下述般構成之刮刀部。 圖3係顯示構成墨水填充單元之刮刀部的圖。刮刀部36具有:不銹鋼板製的刮刀362,其具有沿X方向延伸設置之前端361;及備用刮刀363,其相對於Y2方向側之面(背面)配置。而且,將該等刮刀362及備用刮刀363夾入板狀構件364、365之間而一體化構成。在如上述般構成之刮刀部36上連接有升降機構37,藉由升降機構37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升降指令而作動,使刮刀部36沿鉛垂方向Z升降。藉此,刮刀部36相對於凹版3之上表面3b之按壓壓力受到調整,而可控制自狹縫噴嘴34供給至凹版3之上表面3b之墨水被填充至凹版3之凹部3a之量及填充狀況等。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於後文進行詳細敘述般,以刮刀部36之按壓壓力較刮刀部56之按壓壓力為大之方式控制刮刀部36、56在鉛垂方向Z上之高度位置。 返回圖1繼續進行印刷裝置1之構成說明。在上述墨水填充單元30之Y1方向側配置有版對準單元20。該版對準單元20亦然,在基台2之上表面設置有與墨水填充單元30及墨水供給填充單元50相同之拱形之支持部23。亦即,以連結4根柱構件21、21之諸個頂部之方式設置有樑構件22。另外,2個對準照相機24、25相對於樑構件22分別經由位置調整機構26、27而被安裝。此外,在本說明書中,為了區別對準照相機24、25以進行說明,而分別稱為「第1版對準照相機24」及「第2版對準照相機25」。 位置調整機構26具有相對於樑構件22沿X方向及Z方向驅動第1版對準照相機24的機能。因此,藉由位置調整機構26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第1版對準照相機24沿X方向及Z方向移動,藉而可高精度地拍攝保持於版載台12之凹版3之一部分。 又,另一個位置調整機構27具有在第2版對準照相機25之X2方向側相對於樑構件22沿X方向及Z方向驅動第2版對準照相機25的機能。因此,藉由位置調整機構27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第2版對準照相機25沿X方向及Z方向移動,而可高精度地拍攝與以第1版對準照相機24拍攝之區域不同的凹版3之表面區域。此外,如上述般所拍攝之2個圖像被傳送至控制單元90並被保存於記憶體(省略圖示)。 又,在墨水供給填充單元50之Y2方向側配置有工件對準單元60。在該工件對準單元60中,橋式起重機狀之支持部61、62係以在X2方向側遠離工件載台單元70之載台移動空間之方式,在基台2之上表面分別沿Y方向移動自如地配置。相對於一個支持部61之樑構件63而對準照相機64沿X方向及Z方向移動自如地安裝。且,相對於另一個支持部62之樑構件66而對準照相機67沿X方向及Z方向移動自如地安裝。此外,在本說明書中,為了區別對準照相機64、67以進行說明,而分別稱為「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及「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67」。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使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動而設置有位置調整機構65。該位置調整機構65具有:藉由相對於基台2沿Y方向驅動支持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之支持部61而沿Y方向定位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之驅動部、及相對於支持部61之樑構件63沿X方向及Z方向驅動而定位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之驅動部。因此,藉由位置調整機構65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對準照相機64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動,而可高精度地拍攝保持於工件載台72之工件4之一部分。 又,為了使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67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動,而設置有位置調整機構68。該位置調整機構68具有:藉由相對於基台2沿Y方向驅動支持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67之支持部62而沿Y方向定位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67之驅動部、及相對於支持部62之樑構件66沿X方向及Z方向驅動而定位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67之驅動部。因此,藉由位置調整機構65相應於來自控制單元90之動作指令而使對準照相機64沿X方向、Y方向及Z方向移動,而與此前已說明之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相同地,可高精度地拍攝與由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64拍攝之部位不同的工件4之部位。此外,如上述般所拍攝之2個圖像亦被傳送至控制單元90並被保存於記憶體。 其次,一邊參照圖4A及圖4B一邊針對壓印輔助構件之構成進行說明。圖4A係示意性地顯示凹版、工件及轉印滾筒之位置關係的平面圖。又,圖4B係圖4A之A-A線剖視圖。版載台12可以將凹版3之上表面3b朝向上方之狀態保持凹版3。另外,如圖4A所示,版壓印輔助構件13藉由複數個螺釘而固定脫離自如地安裝於版載台12之搬送方向Y之下游側端部即Y2方向側端部。該版壓印輔助構件13具有四角柱狀之本體部131,該本體部131具有與版載台12之寬度即在X方向之長度相同之寬度。該本體部131在YZ剖面中具有梯形形狀,並具有一個傾斜面。另外,以該傾斜面位於搬送方向Y之下游側即Y2方向側之方式安裝於版載台12,並作為本發明之「壓印形成面」而發揮機能。以下將該傾斜面稱為壓印形成面132。 在該本體部131中,沿Y方向延伸之長孔133係沿X方向以一定間隔穿設有複數個,可插通螺栓134之公螺紋部。各長孔133之Y2方向側部位作為卡止螺栓134之頭部之卡止部位而發揮機能。具體而言,如圖4B所示,藉由將螺栓134之公螺紋部插入各長孔133,與設置於版載台12之母螺紋部121螺合,藉而以使版壓印輔助構件13在凹版3之厚度方向Z上可變位之狀態對版壓印輔助構件13可固定脫離自如地進行安裝。在該實施方式中,係以壓印形成面132之方向Y之上游端135與版載台12上之凹版3之上表面3b定位於同一高度位置H12並與上表面3b連續地連接之方式安裝。 又,壓印形成面132之方向Y之下游端136位於與為了如後述般進行受理工序與轉印工序而定位於受理轉印位置之轉印滾筒43之凹版3之厚度方向Z的最低點相比更低之位置(以下將其稱為「高度位置H11」)。另外,壓印形成面132為具有自下游端136朝向上游端135以一定之比例(以下稱為「傾斜角度」)增高之形狀特徵的傾斜面。因此,如圖4B所示,若於在方向Z上轉印滾筒43之最低點以位於高度位置H11、H12之間之方式被定位的狀態下,版載台12沿Y2方向移動,則轉印滾筒43之滾筒表面首先在最初接觸於壓印形成面132而形成壓印部,進而伴隨著版載台12之朝Y2方向之移動,壓印部之位置自壓印形成面132移動至凹版3之上表面3b。如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版壓印輔助構件13具有在轉印滾筒43與凹版3接觸前而形成壓印部之後,使該壓印部順滑地交接至凹版3之上表面3b的機能。此外,在圖4B中,針對版壓印輔助構件13之構成進行了詳細敘述,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亦相同地構成,在轉印滾筒43與工件4接觸前而在形成壓印部後,具有使該壓印部順滑地交接至工件4之上表面4b的機能。 圖5係顯示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之第1張之印刷動作的圖。且,圖6係顯示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之第2張之印刷動作的圖。此外,在顯示第1張之印刷動作之圖5中以虛線所示之工序表示第2張之印刷動作。另一方面,在顯示第2張之印刷動作之圖中以一點鏈線所示之工序表示第1張之印刷動作,以虛線所示之工序表示第3張之印刷動作。此處,針對利用墨水使由新的凹版3規定之圖案例如配線圖案(印刷圖案)印刷至工件4之動作之2張份額,一邊參照圖5及圖6一邊進行說明。 在利用搬送單元80將版載台單元10定位於與凹版供給回收裝置(省略圖示)之間進行凹版3之交接之裝載/卸載位置後,凹版3自凹版供給回收裝置被搬入至版載台12。另,準備對應於該凹版3之工件4。具體而言,在利用搬送單元80而將工件載台單元70定位於與工件供給回收裝置(省略圖示)之間進行工件4之交接之裝載/卸載位置後,印刷前之工件4自工件供給回收裝置被搬入至工件載台72。由於如上述般印刷條件變更,而版對準照相機24、25移動至對應於凹版3之位置並被定位,工件對準照相機64、67移動至對應於工件4之位置並被定位。如此,印刷動作之準備一完成,則控制單元90將控制裝置各部而開始第1張之印刷動作。 版載台單元10在保持凹版3原狀之狀態下朝版對準單元20移動,使在凹版3之上表面預先形成之2個對準標記分別位於版對準照相機24、25之鉛垂正下方位置。藉此,設置於凹版3之上表面3b之2個對準標記(省略圖示)分別進入版對準照相機24、25之拍攝視野內,利用版對準照相機24、25分別拍攝對準標記像。另外,控制單元90算出版對準所必需之版對準資訊(版對準工序:步驟SP1)。 該版對準工序一完成,則執行墨水供給工序(步驟SP2)。在該墨水供給工序中,版載台單元10一面將凹版3之上表面3b以朝向上方之水平姿勢予以保持一面沿Y2方向移動,並定位於自狹縫噴嘴54供給墨水之墨水供給位置。繼而,墨水自墨水供給部55被供給至狹縫噴嘴54,而被噴出至凹版3之上表面3b。藉此,在凹版3形成墨水積留部分。 另外,版載台單元10一面以凹版3之上表面3b載持墨水積留部分一面沿Y1方向移動,在墨水積留部分超過正式填充位置(由刮刀部36進行正式填充之位置)之時點,版載台單元10停止移動。繼而,刮刀部36下降而將前端361(圖3)按壓至凹版3之上表面3b。在保持此狀態原狀之下,版載台單元10沿Y2方向移動。此時,墨水積留部分被刮刀部36刮取且墨水被填充至凹部3a。此處,由於刮刀部36之按壓壓力設定為比較強,故墨水不會殘留於刮刀部36通過後之凹版3之上表面3b,而僅在凹部3a填充有墨水(正式填充工序:步驟SP3)。繼之,版載台單元10沿Y2方向移動而使凹版3移動至受理轉印位置(利用轉印滾筒43進行受理及轉印之位置)並在滾筒單元40內執行受理工序(步驟ST1)。 圖7A至圖7C係示意性地顯示在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在此受理工序中,轉印滾筒43下降而被定位於受理轉印位置。更詳細而言,轉印滾筒43如圖7A所示般被定位於較保持於版載台12之凹版3之厚度方向Z之上表面3b的高度位置H12為低,且較壓印形成面132之下游端136之高度位置H11為高之位置。即,轉印滾筒43之最低點位於高度位置H11、H12之間,最低點之高度位置與高度位置H12之差與在受理工序形成之壓印部NP之大小成比例。 伴隨著轉印滾筒43之定位,轉印滾筒43朝將凹版3沿Y2方向傳送之方向旋轉(以下將此旋轉稱為「正向旋轉」)。又,與此正向旋轉動作同步地,版載台單元10一面保持已接受正式填充工序之凹版3一面通過受理轉印位置沿Y2方向移動。在該通過時,連續地進行利用轉印滾筒43與版壓印輔助構件13形成壓印部NP(圖7B)、及將墨水自一面形成壓印部NP之凹版3朝轉印滾筒43轉印(圖7C)。具體而言,伴隨著版載台單元10朝Y2方向之移動,壓印形成面132之中央部位接觸於轉印滾筒43之滾筒面而形成沿X方向延伸之線狀之壓印部NP。在該實施方式中,由於如圖7B所示般以諸個面抵接之方式形成壓印部NP,故能夠有效地防止轉印滾筒43之滾筒面直接接觸於凹版3之端面時之問題,即防止因與凹版3之角部接觸而對轉印滾筒43之滾筒面造成損傷。 且,伴隨著版載台單元10之Y2方向移動,線狀之壓印部NP沿Y方向擴寬,如圖7C所示般在凹版3之Y2方向側端部到達受理轉印位置之時點,壓印部NP已經具有所期望之形狀。而後,在形成有該壓印部NP之狀態下,版載台單元10通過受理轉印位置沿Y2方向移動。此時,被填充至凹部3a之墨水轉印至轉印滾筒43之外周面(滾筒面)而被受理。此受理工序持續至凹版3完全通過受理轉印位置為止。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係如上述般進行第1張之受理工序,然在持續該受理工序期間,進行第2張之墨水供給工序(步驟SP4)、假填充工序(步驟SP5)。針對其等將於後文進行說明。 如此,直至受理工序完成為止,對被搬入至工件載台72之工件4執行工件對準工序(步驟SW1)。在該工件對準工序中,工件載台單元70在保持工件4原狀之狀態下朝工件對準單元60移動,而使在工件4之上表面預先形成之2個對準標記分別位於工件對準照相機64、67之鉛垂正下方位置。藉此,2個對準標記分別進入工件對準照相機64、67之拍攝視野內,利用工件對準照相機64、67分別拍攝對準標記像,基於該對準標記像控制單元90算出隨後之對準工序所必需之各種資料。 若受理工序完成,進而上述墨水供給工序(步驟SP4)及假填充工序(步驟SP5)一完成,則版載台單元10一面保持凹版3一面沿Y1方向移動。又,追隨於其,工件載台單元70在保持印刷前之工件4原狀之狀態下沿Y1方向移動,在工件4通過受理轉印位置之時點停止移動。繼之,轉印滾筒43下降而被定位於受理轉印位置。而且,與轉印滾筒43之正向旋轉同步地,工件載台單元70沿Y2方向移動並通過受理轉印位置。在該通過時,連續地進行利用轉印滾筒43與版壓印輔助構件13形成壓印部NP、及將墨水自一面形成壓印部NP之轉印滾筒43朝工件4之上表面4b轉印。又,該等動作除工件4與轉印滾筒43接觸而形成壓印部NP之點、及墨水之轉印方向不同之點外,基本上係與受理工序相同地進行。即,伴隨著工件載台單元70朝Y2方向之移動,在壓印形成面732之中央部位接觸於轉印滾筒43之滾筒面而形成沿X方向延伸之線狀之壓印部NP後,伴隨著工件載台單元70朝Y2方向移動而壓印部NP沿Y方向擴寬,在工件4之Y2方向側端部到達受理轉印位置之時點已經具有所期望之形狀。而後,在形成該壓印部NP之狀態下,工件載台單元70通過受理轉印位置沿Y2方向移動。此時,轉印滾筒43之外周面(滾筒面)所載持之墨水自轉印滾筒43被轉印至工件4之上表面(轉印工序:步驟ST2)。藉由控制單元90修正開始該轉印工序之位置,而可進行高精度之印刷。能夠將自凹版3被受理至轉印滾筒43之墨水正確地轉印至工件4,其結果為,能夠將形成於凹版3之圖案高精度地印刷至工件4之上表面。又,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如此之第1張之轉印工序並行地執行第2張之正式填充工序。針對此點在第2張之印刷動作中進行說明。 朝工件4之印刷一完成,則工件載台單元70一面保持該工件4一面沿Y2方向移動,並移動至工件用之裝載/卸載位置。而後,相對於該工件載台單元70,省略圖示之工件供給回收裝置接近而進行工件4之替換。具體而言,利用工件供給回收裝置,印刷有圖案之第1張之工件4自工件載台單元70被搬出(工件搬出工序:步驟SW2)。藉此,第1張之印刷動作完成。 其次,針對第2張之印刷動作一邊參照圖6一邊簡單地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般在進行受理工序之期間開始第2張之墨水供給工序。之所以如此是緣於在本實施方式中受理轉印位置與墨水供給位置之距離較凹版3之搬送方向Y之長度為短,在持續第1張之受理工序之期間,凹版3之上表面3b到達墨水供給位置之故。因此,為了進行第2張之印刷動作,在該到達時序進行墨水供給,而執行在凹版3之上表面3b形成墨水積留部分之墨水供給工序(步驟SP4)。 此處,在凹版3之上表面3b中之已接受受理工序之表面區域中,雖然墨水之大部分自凹部3a轉移至轉印滾筒43,但仍存在有一部分墨水殘留於凹版3之情形。若在此狀態下擱置至下次之墨水供給為止,則存在有殘留墨水中之溶媒成分揮發而以固體狀態附著於凹版3之情形。若使用附著有如此乾燥墨水之凹版3繼續印刷動作,則有招致印刷不良之虞。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形成為第2張之印刷用墨水的墨水積留部分利用被定位於假填充位置(利用刮刀部56進行假填充之位置)之刮刀部56在凹版3之上表面3b整體中粗略地均勻化,即執行所謂之假填充工序(步驟SP5)。 該假填充工序一完成,則版載台單元10一面保持凹版3一面沿Y1方向移動,在凹版3之Y2方向側端部到達正式填充位置之時點停止移動。繼之,刮刀部36降下並將前端361按壓至凹版3之上表面3b。藉此,開始第2張之正式填充工序。進而,追隨著為了進行第1張之轉印工序而沿Y2方向移動之工件載台單元70,版載台單元10沿Y2方向移動並進行正式填充工序。而後,凹版3整體一通過正式填充位置,則刮刀部36退避至上方而完成第2張之正式填充工序(步驟SP6)。 繼之,與第1張相同地,版載台單元10沿Y2方向移動而使凹版3移動至受理轉印位置並在滾筒單元40內執行受理工序(步驟ST3)。又,在持續該受理工序之期間,執行第3張之墨水供給工序(步驟SP7)、假填充工序(步驟SP8)。 如此,直至第2張之受理工序完成為止,在工件載台單元70中相繼於第1張之工件4之搬出,而執行第2張之工件4之搬入(工件搬入步驟:步驟SW3)及工件對準工序(步驟SW4)。而後,若上述第3張之墨水供給工序(步驟SP7)及假填充工序(步驟SP8)完成,版載台單元10沿Y1方向移動,則追隨於此工件載台單元70沿Y1方向移動,在工件4通過受理轉印位置之時點停止移動。繼之,與第1張相同地執行轉印工序(步驟ST4)及工件搬出工序(步驟SW5),而第2張之印刷動作完成。並且,與上述轉印工序並行地執行第3張之正式填充工序(步驟SP9)。 如上述般,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版載台12之Y2方向側端部安裝有版壓印輔助構件13。因此,在進行由被填充至凹部3a之墨水形成之配線圖案之轉印前,壓印輔助構件13之壓印形成面132與轉印滾筒43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NP。繼之,藉由版載台12進一步沿Y2方向移動,壓印部NP自壓印形成面132移動至凹版3之上表面3b,而進行朝轉印滾筒43之墨水之轉印。因而,無需設置用於相對於凹版3形成壓印部NP之餘白,而能夠使在凹版3之上表面3b之配線圖案(印刷圖案)之形成區域擴寬。 又,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相對於與搬送方向Y傾斜之壓印形成面132使轉印滾筒43接觸而形成壓印部NP,故即便在凹版3之厚度方向Z上版載台12與轉印滾筒43之位置精度稍許變動,亦能夠確實地形成壓印部NP,而能夠進行穩定之受理處理。又,由於藉由壓印形成面132與轉印滾筒43之滾筒面之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NP,故能夠有效地防止轉印滾筒43之損傷。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版壓印輔助構件13以在凹版3之厚度方向Z上可變位之方式構成,故能夠調整版壓印輔助構件13相對於版載台12之安裝位置。因而,藉由相應於凹版3之厚度來調整版壓印輔助構件13之安裝位置,而可以將壓印形成面132之上游端135與版載台12上之凹版3之上表面3b為同一高度位置H12之方式高精度地定位。因而,能夠對應各種凹版3,而能夠提高印刷裝置1之泛用性。 此外,上述之作用效果在設置有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之工件載台單元70中亦相同。具體而言,在進行轉印滾筒43之滾筒面已受理之配線圖案之朝工件4之轉印前,壓印輔助構件73之壓印形成面732與轉印滾筒43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NP。繼之,藉由工件載台72進一步沿Y2方向移動,而壓印部NP自壓印形成面732移動至工件4之上表面4b,進行朝工件4之墨水之轉印。因而,無需設置用於相對於工件4形成壓印部NP之餘白,而能夠使在工件4之上表面4b之配線圖案(印刷圖案)之形成區域擴寬。且,即便工件4之厚度方向Z之工件載台72或轉印滾筒43之位置精度稍許變動,亦能夠確實地形成壓印部NP,而能夠進行穩定之轉印處理。進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因工件4導致之轉印滾筒43之損傷。 此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只要不脫離其趣旨,除上述內容以外還可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壓印形成面132(732)加工為自下游端136(736)朝向上游端135(735)以一定之傾斜角度增高之傾斜面,但亦可使上述傾斜角度變化。又,例如,如圖8A至圖8C所示,壓印形成面132亦可以具有以下區域之方式構成,即: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地傾斜設置之壓印形成區域R1、以及在高度位置H12被加工成平坦之壓印穩定區域R2。在使用具有如此之壓印形成面132之版壓印輔助構件13之印刷裝置1中,如下述般執行受理工序。 圖8A至圖8C係示意性地顯示在由裝設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之另一實施方式之印刷裝置執行之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在此受理工序中,如圖8A所示,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地,以轉印滾筒43之最低點位於高度位置H11、H12之間之方式進行轉印滾筒43之定位且轉印滾筒43作正向旋轉。又,與此正向旋轉動作同步地,版載台單元10一面保持已接受正式填充工序之凹版3一面沿Y2方向移動,且壓印形成區域R1通過受理轉印位置。此時,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地轉印滾筒43與壓印形成區域R1接觸而形成壓印部NP。 壓印形成區域R1一通過受理轉印位置,則如圖8B所示般,壓印部NP移動至轉印滾筒43與壓印穩定區域R2之間,在形成有壓印部NP之狀態下壓印穩定區域R2通過受理轉印位置。在形成壓印部NP之初期階段中,存在有在轉印滾筒43之滾筒表面發生伸長,或發生局部的壓印偏離之情形。然而,在壓印穩定區域R2通過之期間,伸長或局部的壓印偏離被消除,而可使壓印部NP如同設計般穩定化。而且,由於在壓印部NP被穩定化之狀態下執行受理工序,故能夠提高轉印精度。 此處,如圖8A至圖8C所示,雖然在壓印形成區域R1與壓印穩定區域R2之邊界位置137處,傾斜角度發生大幅度變化,但可使該邊界位置137彎曲而使傾斜角度連續地變化,藉此能夠抑制壓印部NP在邊界位置137之變化,而能夠使壓印部NP進一步穩定化。此外,針對如此之構成及作用效果,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完全相同。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藉由相對於被定位於受理轉印位置之轉印滾筒43使凹版3與工件4沿Y方向移動,而執行受理工序與轉印工序,但亦可以下述方式構成:使轉印滾筒43沿Y方向移動,或使轉印滾筒43與凹版3及工件相對地沿Y方向移動。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印刷材料例示了墨水,可包含例如有機EL用聚合物墨水、及電極配線所使用之含有銅或銀等奈米金屬墨水等。又,作為供印刷材料轉印之工件(基材),包含有機EL顯示器用之基板、觸控面板或印刷配線所使用之基板等。然而,針對本發明之「印刷材料」及「基材」,並不限定於上述內容,可應用各種印刷材料與基材。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版載台單元10與轉印滾筒43構成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並將由凹版3所載持之配線圖案(印刷圖案)轉印至轉印滾筒43之滾筒表面。此處,版載台12相當於本發明之「保持部」之一例。且,凹版3及上表面3b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板狀構件」及「一個主面」之一例。又,Y2方向相當於本發明之「轉印方向」。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工件載台單元70與轉印滾筒43構成本發明之「轉印裝置」,由轉印滾筒43之滾筒表面所載持之配線圖案(印刷圖案)轉印至工件4之上表面4b。此處,工件載台72相當於本發明之「保持部」之一例。且,工件4及上表面4b分別相當於本發明之「板狀構件」及「一個主面」之一例。又,Y2方向相當於本發明之「轉印方向」。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相對於進行受理工序及轉印工序之印刷裝置1應用本發明,但亦可相對於僅進行受理工序之專用之轉印裝置應用本發明,還可相對於僅進行轉印工序之專用之轉印裝置應用本發明。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針對凹版3之上表面3b及工件4之上表面4b之全面為配線圖案(印刷圖案)之形成區域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於在一部分設置有餘白之情形下亦可應用本發明。惟,該餘白並非是為了形成壓印部NP而設置,亦可為了其他目的而設置。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係由狹縫噴嘴進行墨水供給,但墨水供給方式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使用噴嘴分配器進行墨水供給,即對於採用分配方式之裝置亦可應用本發明。 又,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版壓印輔助構件13及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中任一者皆由單一之構成要件(本體部)構成,但亦可將複數個構成要件組合而構成版壓印輔助構件13及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例如,可將組合有具有傾斜面之剖面為三角形之三角柱、及剖面為四邊形之四角柱者用作版壓印輔助構件13。針對此點,工件壓印輔助構件73亦相同。 以上,係根據特定之實施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說明並非意圖以限定性之意思被解釋者。參照本發明之說明,如同本發明之其他之實施方式,被揭示之實施方式之各種變化例對精通此項技術者而言應是不言而喻。因此,可認為,附加之申請專利範圍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真正範圍之範圍內包含該變化例或實施方式。 本發明可應用於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保持部相對於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的所有轉印技術。
1‧‧‧印刷裝置
2‧‧‧基台
3‧‧‧凹版
3a‧‧‧凹部
3b‧‧‧上表面
4‧‧‧工件
4b‧‧‧上表面
10‧‧‧版載台單元
11‧‧‧支持台
12‧‧‧版載台
13‧‧‧版壓印輔助構件
20‧‧‧版對準單元
21‧‧‧柱構件
22‧‧‧樑構件
23‧‧‧支持部
24‧‧‧對準照相機/第1版對準照相機
25‧‧‧對準照相機/第2版對準照相機
26‧‧‧位置調整機構
27‧‧‧位置調整機構
30‧‧‧墨水填充單元
31‧‧‧柱構件
32‧‧‧樑構件
33‧‧‧支持部
36‧‧‧刮刀部
37‧‧‧升降機構
40‧‧‧滾筒單元
41‧‧‧升降機構
42‧‧‧升降台
43‧‧‧轉印滾筒
50‧‧‧墨水供給填充單元
51‧‧‧柱構件
52‧‧‧樑構件
53‧‧‧支持部
54‧‧‧狹縫噴嘴
55‧‧‧墨水供給部
56‧‧‧刮刀部
57‧‧‧升降機構
60‧‧‧工件對準單元
61‧‧‧支持部
62‧‧‧支持部
63‧‧‧樑構件
64‧‧‧對準照相機/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
65‧‧‧位置調整機構
66‧‧‧樑構件
67‧‧‧對準照相機/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
68‧‧‧位置調整機構
70‧‧‧工件載台單元
71‧‧‧位置調整機構
72‧‧‧工件載台
73‧‧‧工件壓印輔助構件
80‧‧‧搬送單元
81‧‧‧直動導引件
82‧‧‧直動驅動部
83‧‧‧搬送載台
84‧‧‧搬送載台
90‧‧‧控制單元
121‧‧‧母螺紋部
131‧‧‧本體部
132‧‧‧壓印形成面
133‧‧‧長孔
134‧‧‧螺栓/卡止螺栓
135‧‧‧上游端
136‧‧‧下游端
137‧‧‧邊界位置
361‧‧‧前端
362‧‧‧刮刀
363‧‧‧備用刮刀
364‧‧‧板狀構件
365‧‧‧板狀構件
541‧‧‧噴出口
561‧‧‧前端
562‧‧‧刮刀
563‧‧‧備用刮刀
564‧‧‧板狀構件
565‧‧‧板狀構件
732‧‧‧壓印形成面
735‧‧‧上游端
736‧‧‧下游端
H11‧‧‧高度位置
H12‧‧‧高度位置
NP‧‧‧壓印部
R1‧‧‧壓印形成區域
R2‧‧‧壓印穩定區域
圖1係顯示裝設有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之一個實施方式之印刷裝置之構成的立體圖。 圖2係顯示構成墨水供給填充單元之狹縫噴嘴及刮刀部的圖。 圖3係顯示構成墨水填充單元之刮刀部的圖。 圖4A係示意性地顯示凹版、工件及轉印滾筒之位置關係的平面圖。 圖4B係圖4A之A-A線剖視圖。 圖5係顯示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之第1張之印刷動作的圖。 圖6係顯示圖1所示之印刷裝置之第2張之印刷動作的圖。 圖7A係示意性地顯示在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7B係示意性地顯示在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7C係示意性地顯示在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8A係示意性地顯示在由裝設有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之另一實施方式之印刷裝置執行之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8B係示意性地顯示在由裝設有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之另一實施方式之印刷裝置執行之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 圖8C係示意性地顯示在由裝設有本發明之轉印裝置之另一實施方式之印刷裝置執行之受理工序中之版壓印輔助構件之動作的圖。
1‧‧‧印刷裝置
2‧‧‧基台
3‧‧‧凹版
4‧‧‧工件
10‧‧‧版載台單元
11‧‧‧支持台
12‧‧‧版載台
13‧‧‧版壓印輔助構件
20‧‧‧版對準單元
21‧‧‧柱構件
22‧‧‧樑構件
23‧‧‧支持部
24‧‧‧對準照相機/第1版對準照相機
25‧‧‧對準照相機/第2版對準照相機
26‧‧‧位置調整機構
27‧‧‧位置調整機構
30‧‧‧墨水填充單元
31‧‧‧柱構件
32‧‧‧樑構件
33‧‧‧支持部
40‧‧‧滾筒單元
41‧‧‧升降機構
42‧‧‧升降台
43‧‧‧轉印滾筒
50‧‧‧墨水供給填充單元
51‧‧‧柱構件
52‧‧‧樑構件
53‧‧‧支持部
60‧‧‧工件對準單元
61‧‧‧支持部
62‧‧‧支持部
63‧‧‧樑構件
64‧‧‧對準照相機/第1工件對準照相機
65‧‧‧位置調整機構
66‧‧‧樑構件
67‧‧‧對準照相機/第2工件對準照相機
68‧‧‧位置調整機構
70‧‧‧工件載台單元
71‧‧‧位置調整機構
72‧‧‧工件載台
73‧‧‧工件壓印輔助構件
80‧‧‧搬送單元
81‧‧‧直動導引件
82‧‧‧直動驅動部
83‧‧‧搬送載台
84‧‧‧搬送載台
90‧‧‧控制單元

Claims (7)

  1. 一種轉印裝置,其特徵在於:其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前述保持部相對於前述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前述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且具備: 壓印輔助構件,其以使壓印形成面位於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側之狀態安裝於前述保持部之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並且 前述壓印形成面在前述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前述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前述最低點更低,且自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
  2. 如請求項1之轉印裝置,其中 前述壓印形成面之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側區域為在前述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高度變化之壓印形成區域,前述壓印形成面之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區域為在前述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與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具有相同高度的壓印穩定區域。
  3. 如請求項2之轉印裝置,其中 前述壓印形成區域與前述壓印穩定區域連續。
  4. 如請求項3之轉印裝置,其中 前述壓印形成區域與前述壓印穩定區域之邊界位置彎曲。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轉印裝置,其中 前述壓印輔助構件相對於前述保持部沿前述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可移動自如地安裝。
  6. 一種轉印方法,其特徵在於:其在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前述保持部相對於前述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前述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前,執行以下工序: 將具有壓印形成面的壓印輔助構件安裝於前述保持部之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的工序,前述壓印形成面在前述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前述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前述最低點更低,且自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 一面使前述壓印形成面與前述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前述保持部沿前述轉印方向相對移動的工序。
  7. 一種壓印輔助構件,其特徵在於:其係用於轉印裝置者,該轉印裝置藉由一面使保持於保持部之平板狀之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與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接觸而形成壓印部一面由前述保持部相對於前述轉印滾筒沿轉印方向相對移動,藉而將由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及前述轉印滾筒之滾筒表面中之一者所載持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另一者;且該壓印輔助構件具備: 可安裝於前述保持部之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側端部之本體部;及 設置於前述本體部之壓印形成面;並且 前述壓印形成面在前述板狀構件之厚度方向上於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端與前述轉印滾筒之最低點相同或較前述最低點更低,且自前述轉印方向之下游端朝向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側增高,並在前述轉印方向之上游端連接於前述板狀構件之一個主面。
TW105137350A 2015-12-04 2016-11-16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TW2017338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7694A JP2017100425A (ja) 2015-12-04 2015-12-04 転写装置、転写方法およびニップアシスト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3814A true TW201733814A (zh) 2017-10-01

Family

ID=58797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350A TW201733814A (zh) 2015-12-04 2016-11-16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100425A (zh)
TW (1) TW201733814A (zh)
WO (1) WO20170944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726A (zh) * 2022-01-05 2022-04-15 曾胜利 一种智能传感器生产加工用压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1822A (ja) * 2001-06-05 2002-12-18 Sumitomo Chem Co Ltd 凹版オフセット印刷におけるドクターブレード保持構造およびスキージブレード保持構造、凹版オフセット印刷機、並びに電磁波シールド板
JP5463737B2 (ja) * 2009-06-02 2014-04-09 株式会社Ihi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JP6079233B2 (ja) * 2012-12-28 2017-02-15 Dic株式会社 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及びグラビアオフセット印刷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55726A (zh) * 2022-01-05 2022-04-15 曾胜利 一种智能传感器生产加工用压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94452A1 (ja) 2017-06-08
JP2017100425A (ja) 2017-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59362B1 (ko) 스크린 인쇄장치 및 그의 인쇄방법
JP6622500B2 (ja) 搬送装置
JP7407352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TWI632070B (zh) 刀清潔裝置、刀清潔方法、印刷裝置及印刷方法
TWI611938B (zh) 印刷裝置及印刷方法
JP2010129866A (ja) 導電性ボール搭載装置
TW201733814A (zh) 轉印裝置、轉印方法、及壓印輔助構件
JP4363093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5552902B2 (ja)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KR101812369B1 (ko) 오프셋 인쇄 장치
JP4858520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及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KR20110138376A (ko) 오프셋 인쇄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034031A1 (ja) 凹版、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パターン担持体
JP6546835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06103073A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010046843A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KR101244251B1 (ko) 롤투롤 인쇄장치
TWI614147B (zh) 印刷方法及印刷裝置
JP2010056382A (ja) フラックス塗布装置
JP4957685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及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JP2019018534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8134821A (ja) 凹版、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0118630A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H0970953A (ja) 印刷装置
JP2017064911A (ja) 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