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3446A - 灭菌水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灭菌水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3446A
CN107673446A CN201710500590.8A CN201710500590A CN107673446A CN 107673446 A CN107673446 A CN 107673446A CN 201710500590 A CN201710500590 A CN 201710500590A CN 107673446 A CN107673446 A CN 107673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housing
shell body
aqua sterilisa
generation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005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3446B (zh
Inventor
禹相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673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3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3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3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 C02F1/467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 C02F1/467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with halogen or compound of halogens, e.g. chlorine, bromi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104Devices therefor; Their operating or servic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04Disinfec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包括:外壳体,包括入口和出口;内壳体,其设置在外壳体内,与入口和出口连通,且具有供水流过的流动部;两个电极,被容置在内壳体的流动部中,且被构造为通过水的电解来产生灭菌水;以及间隔件,被置于两个电极之间以保持其间的空间,能够以极佳的耐压能力维持灭菌水的一致浓度。

Description

灭菌水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灭菌水(sterilizing watering,消毒水)产生装置,其通过水的电解来产生灭菌水。
背景技术
灭菌水产生装置(称为“电解槽”)可以通过电解含氯离子(Cl-)的自来水产生具有灭菌能力的次氯酸水,并通过破坏微生物的DNA和酶进行灭菌。
次氯酸水通常可以被分为作为饮用水的碱性离子水、强酸性的次氯酸水、弱酸性的次氯酸水、以及在食品卫生管理中用于灭菌的轻微酸性的次氯酸水。用于食品卫生管理中的次氯酸水是具有次氯酸或次氯酸离子等氯化合物作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液,其具有灭菌效果。
作为灭菌水的次氯酸水可以用于消毒诸如蔬菜、水果等食品、炊具、手、洗浴水等,替代在家里现有的灭菌剂和消毒剂。
图1是示出现有的灭菌水产生装置的概念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常规的灭菌水产生装置10包括壳体11和设置成在壳体11内彼此间隔开且面向彼此的阳极和阴极。此外,壳体10包括入口12和出口13。
形成灭菌水产生装置10的本体的壳体10由第一板11a和第二板11b制成,第一板11a和第二板11b在其边缘处彼此联接且其间设有两个电极。这两个电极可以被第一和第二板11a和11b以预定的间隔强制固定。此外,壳体10包括引导两个电极之间的水流的流动路径。
入口12和出口13设置为在壳体10的第一板上沿对角方向彼此间隔开,且一体地形成为垂直于第一板11a。通过这样的布置,当水从入口12流过第一板11a与第二板11b之间的流动路径时,且当水从第一板11a与第二板11b之间的流动路径流出到出口13时,流动方向成直角改变或垂直地改变。
在壳体10的这种结构中,通过入口12引入的自来水在阳极与阴极之间流动,且被两个电极电解以产生包括次氯酸水的灭菌水。由两个电极产生的灭菌水通过出口13排出。
然而,常规的灭菌水产生装置的壳体11形成为平板型,且入口12与出口13之间的距离较长,以致压力较弱,因此当供应到家庭中的高压自来水(例如,1.5~8Kgf/Cm的自来水)在壳体11的两个板11a与11b之间传递时,壳体11处可能产生破损或泄漏等故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其具有极佳的耐压性能以抵抗供应到家庭的自来水的高压,且解决破损和泄漏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其能均匀地保持灭菌水的浓度。
通过提供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可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该灭菌水产生装置的外壳体呈柱形,通过在内部流动路径中的内壳体传递到外壳体的水压以均匀的压力分布被传递到外壳体的周表面上。
通过提供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可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该灭菌水产生装置中的内壳体形成为平板型,且当自来水沿着流动路径移动时水和电极的接触面积以及水的流速是一致的,使得灭菌水的浓度保持恒定。
为实现以上和其它优点且根据本说明书的目的,如本文具体化和广义描述的,提供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包括:外壳体,其包括入口和出口;内壳体,其设置在外壳体内,与入口和出口连通,且具有供水流过的流动部;两个电极,其被容置在内壳体的流动部中,且被构造为通过水的电解来产生灭菌水;以及间隔件,其被置于两个电极之间以保持其间的间隔。
在优选实施例中,外壳体和内壳体可形成为柱形,且外壳体被构造为包围内壳体。
在优选实施例中,内壳体可包括多个水压传递部,水压传递部延伸到外壳体且被构造为将水压传递到外壳体。
在优选实施例中,内壳体可连接到多个水压传递部的外端,且还可包括沿周向延伸的外周部,以便与外壳体的内周表面接触。
在优选实施例中,多个水压传递部可形成为与流动部交叉,且设置为沿宽度方向与流动部间隔开。
在优选实施例中,流动部可包括:平面流动凹部,其设置在内部,以便包围两个电极,且沿水流方向具有一致的流动横截面积;第一连接部,其形成在平面流动凹部的一侧,且与入口连通;以及第二连接部,其形成在平面流动凹部的另一侧,且与出口连通。
在优选实施例中,其中,平面流动凹部可包括多个突起,且其中,该多个突起沿厚度方向与平面流动凹部的底表面间隔开且被构造为支撑电极。
在优选实施例中,间隔件可包括分别与入口和出口连通的通道凹部。
在优选实施例中,入口和出口可分别沿相反方向在外壳体的一侧和另一侧突出,且基于外壳体的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沿对角方向设置。
在优选实施例中,入口的流入方向和出口的流出方向可与外壳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优选实施例中,外壳体可包括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沿径向分开且沿上下方向可拆卸的彼此联接。
在优选实施例中,内壳体可包括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沿长度方向分开,且设置为以能够沿左右方向分开预定间隙的方式彼此面对。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中的一个可包括形成为沿着边缘凹陷的联接凹部,且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中的另一个包括联接突起,该联接突起形成为沿着边缘突起且被构造为被插入到联接凹部中,且其中,联接突起和联接凹部彼此联接以限制内壳体沿内壳体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移动。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的每个联接部均可突起以便彼此面对,从而与内壳体的沿长度方向的切割线交叉。
在优选实施例中,外壳体和内壳体可分别形成为椭圆形,且外壳体可被构造为包围内壳体。
根据上文描述的本发明,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由于壳体形成为柱形,所以可耐受供应到家庭的自来水的高压的耐压性能得到提升,从而解决了破损和泄漏的问题。
其次,由于当自来水在与内壳体的流动路径部中的电极反应时的流动面积保持一致,所以灭菌水的浓度保持一致且可以稳定地产生灭菌水。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含在本说明书中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被并入而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且与说明书一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常规灭菌水产生装置的概念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与图3的外壳体分离的第二外壳体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沿周向剖开的图3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形成在图4的内壳体中的流动路径部的内侧的多个突起的概念图;
图10是示出图4的内壳体的外观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内壳体的上表面的概念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内壳体的下表面的概念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从下侧观察第二外壳体和内壳体的概念图,其中已经从图13的外壳体移除了第一外壳体;
图16是沿图13的XVI-XV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7是沿图16的XVII-XV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8是以放大比例示出图14的内壳体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内壳体的侧视图,其中图14的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已经被组装;
图20是示出图19的内壳体的上表面的概念图;以及
图21是示出图19的内壳体的下表面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灭菌水产生装置的优选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灭菌水产生装置,通过在内置的净水器中产生灭菌水并向用户提供灭菌水,可以使用灭菌水对冰箱和净水器进行灭菌,且对水果、蔬菜、炊具等进行灭菌。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可用于对净水器和净水器冰箱的内流管进行灭菌。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可以设置为单独的单元,且如有所需,可以连接到净水器或装备有净水器的冰箱。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可被安装在净水器或装备有净水器的冰箱内。
考虑到耐压性,本发明提供能够产生一致浓度的灭菌水的灭菌水产生装置。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
图3所示的灭菌水产生装置100包括外壳体110、内壳体120、电极130和间隔件140。
外壳体110形成灭菌水产生装置100的本体。
外壳体110形成为柱形以增加耐压性能。
外壳体110在其下部处包括入口113,在其上部处包括出口114。
入口113和出口114设置为在外壳体110上的相对两侧呈管型突出,且供水软管可分别连接到入口113和出口114。入口113和出口114的管径可以沿长度方向保持一致,使得在引入和排放水时可以保持一致的水压。
入口113位于外壳体110的下侧,使得通过入口113引入的水可以从外壳体110的内下侧移动到上侧。出口114位于外壳体110的上侧,使得水可以通过出口114排放到外壳体110的外部。
入口113连接到供水软管,使得自来水可以从自来水供应源被供应到灭菌水产生装置100。连接软管的一端连接到入口113,连接软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净水器的内流管,使得由灭菌水产生装置产生的灭菌水可以经由连接软管通过出口114被引入到净水器的内流管中。
入口113和出口114可基于外壳体110的长度方向沿对角线方向设置在外壳体110的相对两侧。
优选地,入口113可沿重力方向设置,而出口114可沿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设置。
当入口113设置在外壳体110的上侧时,通过入口113引入的水由于重力而下降,由于自来水与电极130没有充分的反应,难以确定灭菌水所需的浓度。此外,因为通过入口113引入的水由于重力而部分地与电极130接触而不会在电极130上均匀地扩散,所以灭菌水的效率根据水与电极130之间的化学反应而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入口113位于外壳体110的下侧,出口114位于外壳体110的上侧,使得水位从安装在外壳体110的内部的内壳体120的流动路径部126的底侧逐渐上升,以扩展(extend)水与电极13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灭菌水的效率。
例如,当外壳体110沿长度方向基于中心线竖直设置时,可将灭菌水产生装置100安装为使得出口114面向上方且入口113面向下方。相反,当外壳体110沿长度方向基于中心线平行设置时,出口114可向外壳体110的右侧突出,入口113朝向外壳体110的左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出口114可以在长度方向上基于外壳体的中心线而位于比入口113更高的位置。
入口113和出口114可以通过注射模制而与外壳体110一体地形成。多个肋113a可以沿周向分开地设置,以便加强入口113与外壳体110之间的连接部。多个肋113a可以随着其沿长度方向从外壳体110的一侧延伸到入口113而形成为逐渐变窄的宽度。在出口114与外壳体110之间的连接部上,可以沿周向分开设置用于加强目的的多个肋114a。
外壳体110可以通过切割工艺制造,以便在周向上分为两部分,即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
鉴于电极的尺寸和结构特性,其中容置电极130的外壳体110的长度长于其宽度。外壳体110分为两部分的原因如下。
当外壳体110沿长度方向被切割为两部分时,外壳体110的圆周长度(roundlength)长于外周长度(circumferential length),使得待密封的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联接部115a和115b必须要长得多,从而在密封后由于施加到其上的水压的集中而导致联接部115a和115b之间的泄漏。因此,外壳体110必须优选地沿周向而非沿长度方向分成两部分。
入口113可设置在第一外壳体111的下侧,出口114可设置在第二外壳体112的上侧。
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均包括中空部以便在其中容纳内壳体120,且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每一侧均打开以彼此连通。此外,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在每个端部处均包括凸缘联接部115a和115b,且可通过凸缘联接部彼此可拆卸地联接。
联接部115a可沿周向在第一外壳体111的上端形成为沿径向突出。此外,联接部115b可沿周向在第二外壳体112的下端形成为沿径向突出。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联接部115a、115b可以沿长度方向相对设置。
第二联接部112的联接部115b可沿周向包括其间具有一定空间的多个联接突出部116。联接突出部116可沿外壳体110的长度方向形成为,以柱形的形式在第二外壳体112的联接部115b的外表面上突出。柱形的联接突出部116和第二外壳体112可彼此联接且由沿径向延伸的连接构件116b加强。联接突出部116包括联接凹部116a,螺钉可以通过该联接凹部116a以一定深度联接。
第一外壳体111的联接部115a处可设有沿周向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连接孔。该多个联接孔和多个联接突出部116形成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在使螺钉通过联接孔之后,将螺钉插入到联接突出部116的联接凹部116a中,使得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可以彼此联接。
第一外壳体111与第二外壳体112之间可设有圆形密封构件118,以便密封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联接部115a和115b。
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均可包括一体地形成在其外周表面上的多个加强肋117和117'。
设置在第一外壳体111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加强肋117'可包括多个横向加强肋117a'和多个纵向加强肋117b'。该多个横向加强肋117a'在长度方向上彼此间隔开,且在外周表面上形成为沿第一外壳体111的径向突出。此处,该多个横向加强肋117a'可设置为彼此间隔开以便远离第一外壳体111的入口113,但是靠近第一外壳体111的联接部115a。多个纵向加强肋117b'沿第一外壳体110的周向彼此间隔开,且连接到沿第一外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多个横向加强肋117a'。设置在第一外壳体111处的多个横向加强肋117a'和多个纵向加强肋117b'可形成为随着朝向第一外壳体111的联接部115a延伸而沿径向变低。
设置在第二外壳体112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加强肋117形成为与第一外壳体111的多个加强肋117'相同或相似。
然而,设置在第二外壳体112的外周表面上的多个侧向加强肋117a之一沿第二外壳体112的周向延伸且分别连接到第二外壳体112的多个联接部115b。
而且,设置在第二外壳体112的外表面上的多个加强肋117可沿长度方向以统一的高度突出。
多个加强肋117、117'设置为包围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一部分,例如包围联接部115a和115b的外周,以便加强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联接力。此外,多个加强肋117、117'可以提高外壳体110的耐压性能。
内壳体120可设置在外壳体110中。
内壳体120可形成为柱形。内壳体120可形成为能够被分为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可通过将一个柱体沿长度方向分为两个半柱体来形成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可沿径向或左右方向分开。
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通过联接部115a和115b沿柱体的长度方向彼此联接,且构造为包围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的外周表面。
第一外壳体111和第二外壳体112的第一联接部115a和第二联接部115b形成为沿着与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的沿长度方向的分割线121相交叉的方向突出,且以邻接方式彼此联接,使得水压可以沿着外周表面从内壳体120均匀地施加到外壳体110。
图5是示出与图3的外壳体分离的第二外壳体112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沿周向剖开的图3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110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6的VII-V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VIII-V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形成在图4的内壳体120中的流动路径部126的内侧的多个突起的概念图,图10是示出图4的内壳体120的外观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的内壳体120的上表面的概念图,图12是示出图10的内壳体120的下表面的概念图。
内壳体120可包括流动路径部126、多个水压传递部127和外周表面128。
流体路径部126设置在内壳体120内。如图5所示,流动路径部126可沿着第二外壳体112的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O-O'设置。
流动路径部126形成为在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内彼此面对的矩形平板的形式。流动路径部126包括在其中的平面流动通道凹部126a。平面流动路径凹部126a形成供水流过的流动空间。
流动路径部126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261,流动路径部126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1262。第一连接部1261和第二连接部1262可形成为沿相反方向突出且平行于沿流动路径部126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另外,第一连接部1261和第二连接部1262可以基于沿流动路径部126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角地设置。
第一连接部1261与入口113连通,使得水可以通过入口113和第一连接部1261被引入电极130之间。第二连接部1262与出口114连通,使得灭菌水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1262和出口114被排放到外壳体110的外部。
两个电极130被容置在平面流动路径凹部126a内,以面向彼此且其间具有空间。两个电极130可形成为矩形板状。
通过从外部通过其中溶解有氯离子的水接收电力输入,两个电极130可产生具有消毒能力的次氯酸水。
而且,两个电极130设置为在聚合物电解质膜的两侧彼此面对,以便在水下引起电解反应,从而产生高密度臭氧,因而产生与臭氧混合的具有强大的灭菌能力的灭菌水。
两个电极130分别具有电力输入部131,以便从外部接收电力。每个电力输入部131在穿过内壳体129和外壳体110的上表面之后,从电极体的一侧向外壳体110的外侧沿相同的方向突出。此外,每个电力输入部131可设置为沿电极130的横向(宽度方向)彼此间隔开。
平面流动路径部126a可包括多个突起126b。上述多个突起126b可沿着平面流动路径部126a的边缘形成为彼此间隔开(参见图9)。多个突起126b支撑电极130的一侧,以便在将电极130容置在流动路径凹部126a内时,在厚度方向上保持电极130与流路凹部126a之间的一定间隔。在这种情况下,水被引入到平面流动路径凹部126a与电极130之间的间隙中,以便增加水与电极13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地扩大水与电极130之间的化学反应。
两个电极130之间插入间隔件140,以便沿厚度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支撑两个电极130。
间隔件140可包括:矩形间隔件本体141,其沿着电极130的边缘延伸;以及至少一个中间连接部142,其沿纵向从间隔件本体141的侧部延伸且被构造为连接彼此面对的侧部。间隔件本体141可支撑电极130的边缘。中间连接部142可支撑除了电极130的边缘之外的其余部分。
间隔件本体141可在其侧部的一侧和另一侧处包括呈凹陷形式的至少一个通道凹部143。通道凹部143可形成为分别与外壳体110的入口113和出口114连通,以便当水通过间隔件本体141的侧部时,通过间隔件140使流动阻力最小化。
通道凹部143优选设置为多个,以便对应于间隔件本体141的侧部的一侧和另一侧处的入口113和出口114。通道凹部143必须形成为多个的原因是,当通道凹部143仅形成为一个且这一个在间隔件本体141的侧部时,在将间隔件插入电极130中以将其组装时,将通道凹部143与外壳体110的入口113和出口114相匹配是麻烦的。因此,在间隔件本体141的侧部的一侧和另一侧设置多个通道凹部143,以便分别与入口113和出口114连通,使得当组装电极130与间隔件140时提高可使用性。
流动路径部126形成在一平面中以便具有沿着水流方向的一致流动面积。因此,可以恒定地保持流动路径部126中流动的灭菌水的浓度。
可以通过输入电流和灭菌水的流速来控制灭菌水的浓度,如以下等式所示。
根据上述等式,当输入电流恒定时,可通过流速来控制灭菌水的浓度。即是说,当输入电流恒定时,灭菌水的浓度可以在灭菌水的流速保持恒定时被恒定地保持。
在本发明中,由于流动路径部126的流动面积在水的流动方向上是一致的,所以流速保持一致,从而可以稳定地产生浓度一致的灭菌水。在这种情况下,施加到电极130的输入电流保持一致,且通过入口113引入的水量保持一致。
参照图6,内壳体120的外周表面128沿周向形成为圆形,且设置为与外壳体110的内表面间隔开。
参考图11和图12,在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的外侧均设有半柱形外周表面128,且在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的内侧均设有彼此面对的两个矩形流动路径部126。外周表面128的两端沿横向一体地连接到流动路径部126的两侧。
在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内的流动路径部126与外表面128之间设有多个水压传递部127,以便连接外周表面128和流动路径部126。
多个水压传递部127均延伸为与流动路径部126相交。多个水压传递部127均可沿流动路径部126的竖直方向延伸。多个水压传递部127可设置为沿流动路径部126的横向彼此间隔开。
多个水压传递部127的一侧可连接到流动路径部126的外表面,多个水压传递部127的另一侧可连接到外周表面128的内侧。多个水压传递部127可沿流动路径部126的横向设置为三个,且三个水压传递部127中的中间一个可设置为高于其他两个水压传递部127。
多个水压传递部127可具有从流动路径部126朝向外周表面128变窄的倾斜侧面。
第一内壳体122的流动路径部126的内边缘部处形成有呈凹陷状的联接凹部123,且在第二内壳体124的流动路径部126的内边缘部处形成有联接突起125,使得联接凹部123和联接突起125彼此联接,从而限制第一内壳体122相对于第二内壳体124沿长度方向(纵向)和宽度方向(横向)的运动。
然而,第一内壳体122可以相对于第二内壳体124沿流动路径部126的厚度方向移动。当被引入流动路径部126的水压沿流动路径部126的厚度方向被传递到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时,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的联接凹部123和联接突起125可在其间的一定间隙处被拓宽。联接凹部123与联接突起125之间的间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联接突起125沿流动路径部126的厚度方向不脱离联接凹部123。
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可通过借助它们的边缘的间隙被拓宽,来吸收通过水压传递部127和外周表面128从流动路径部126传递到外壳体110的部分水压。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提高耐压性能的柱形壳体的电力传递机构和功能。
自来水通过外壳体110的入口113从水源供应到内壳体120的流动路径。自来水通过流动路径部126的第一连接部1261被引入到流动路径部126中,然后经由与第一连接部1261连通的间隔件140的通道凹部143被引入到设置在流动路径126内的两个电极130中。而且,通过第一连接部1261被引入的自来水可被引入到电极130与平面流动凹部126a之间的间隙中。
被引入流动路径部126中的自来水从位于外壳体110的下部的入口113朝向位于外壳体110的上部的出口114逐渐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当向电极130施加电力时,在自来水与电极130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灭菌水。
灭菌水沿流动路径部126移动,且可以通过外壳体110的出口114以1.3L/min的流速排放。
此处,供应给灭菌水产生装置100的自来水压可以是例如4.5~8kgf/cm2。在内壳体120的流动路径部126内,水压通常沿着与平面流动凹部126a交叉的方向施加,即沿着流动路径部126的厚度方向施加。
现在解释水压传输路径,在流动路径部126的平面流动凹部126a内产生的水压导致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在内壳体120的流动路径部126中被拓宽,且通过多个水压传递部127扩散,传递到外周表面128,使得外周表面128可以接触外壳体110的内周表面,然后被均匀地扩散和传递到外壳体110。
多个水压传递部127构造为使从流动路径部126接收的水压扩散且将水压传递到外周表面128,且外周表面128引起水压沿着外壳体110的周表面均匀地施加。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当被引入到灭菌水产生装置100中的水压通过内壳体120的外周表面128和水压传递部127传递到柱形外壳体110时,沿着柱形外壳体110的周表面施加均匀的压力,所以即使将供应到家用冰箱或内置净水器的大于4.5kgf/cm2的水压供应到灭菌水产生装置,灭菌水产生装置100仍能够产生灭菌水而不会受到任何损坏或发生泄漏。
而且,第一内壳体122和第二内壳体124在其边缘处分别设有联接凹部123和联接突起125,以允许其间的间隙吸收水压,从而与通过焊接一体连接的平面壳体的边缘的常规结构相比,增强耐压性能。
而且,内壳体120的流动路径部126中设有平面流动凹部126a,使得在流动路径部126中流动的水的流动面积恒定,且保持恒定的流速,能够稳定产生恒定浓度的灭菌水。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200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的柱形灭菌水产生装置200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从下侧观察第二外壳体212和内壳体220的概念图,其中已经从图13的外壳体210移除了第一外壳体211。
图16是沿图13的XVI-XV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7是沿图16的XVII-XV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18是以放大比例示出图14的内壳体220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内壳体220的侧视图,其中图14的第一内壳体222和第二内壳体224已经被组装,图20是示出图19的内壳体220的上表面的概念图,图21是示出图19的内壳体220的下表面的概念图。
参考图13,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灭菌水产生装置200包括椭圆的外壳体210。
外壳体210可包括沿长度方向(即周向)分为两部分的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形成为椭圆形。
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均设有中空部,内壳体220、两个电极230和间隔件240被容置在该中空部中。
第一外壳体211的下侧处设有入口213,第二外壳体212的上侧处设有出口214。入口213与出口214相比位于沿重力方向的外壳体210的较下部,使得通过入口213引入的水与电极230之间可获得充分接触。
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分别包括联接部215a和215b。联接部215a和215b设置为以凸缘形式彼此面对。第二外壳体212的联接部215a和215b处设有多个联接突起216。多个联接突起216可以设置为沿周向彼此间隔开。多个联接突起216设有联接凹部216a。第一外壳体211的联接部215a和215b设有多个联接孔,螺钉穿过多个联接孔且联接到联接凹部216a,联接凹部216a设置为沿周向彼此间隔开。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可以通过多个联接部215a和215b彼此联接。
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可以在其外周表面上包括多个横向和纵向的加强肋217a和217b,这些加强肋设置为沿一方向彼此间隔开以便彼此交叉。多个横向加强肋217a和纵向加强肋217b之一连接到多个联接部215a和215b,以便加强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的联接力。
第一外壳体211和第二外壳体212的每个联接部215a和215b之间均设有密封构件218,以便保持第一外壳体211与第二外壳体212之间的密封。
内壳体220中可设有沿厚度方向彼此重叠的两个电极230。两个电极230之间可插入间隔件240,以保持其间的间隙恒定。
电极230和间隔件240的结构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相同,因此为了清楚性目的而省略对其的描述。
内壳体220形成为椭圆形横截面。外壳体210构造为包围内壳体220的外周表面。
内壳体220可以包括第一内壳体222和第二内壳体224。第一内壳体222和第二内壳体224可以基于椭圆的长轴沿长度方向而上下分为两部分。
外壳体210的二等分线可以形成为穿过内壳体220的切割线221。
第一内壳体222的下部设有第一连接部2261,而第二内壳体224的上部设有第二连接部2262。第一连接部2261构造为与入口213连通,第二连接部2262构造为与出口214连通。
入口213和第一连接部2261分别设置为沿着与出口214和第二连接部分2262相反的方向突出,且可以基于内壳体22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沿对角线方向设置。
入口213和出口214可基于外壳体210的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
第一连接部2261和第二连接部2262可形成为椭圆形。
如图15所示的第二外壳体212被构造为包围内壳体220的外周表面。因此,椭圆形壳体结构可以提高耐压性能以承受高水压。
此处,第一内壳体222和第二内壳体224的中间部分可形成为沿厚度方向比内壳体220的两端更厚。
第一连接部2261和第二连接部2262均在外部包括椭圆形密封构件218,以便保持第一连接部2261与入口213之间的密封以及第二连接部2262与出口214之间的密封。借助这种设置,通过入口213引入的水可在内壳体220中流动,而不会泄漏到内壳体220与外壳体210之间。此外,在内壳体220处产生的灭菌水可以通过出口214排放而不会通过第二连接部2262泄漏。
参考图14,间隔件设有多个通道凹部243。多个通道凹部243之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间隔件240的本体的侧部,且与第一连接部2261和第二连接部2262连通,以最小化在电极230之间引入的水的流动阻力。
参考图18,第一内壳体222和第二内壳体224的内部中设有流动路径226。
流动路径226形成为沿厚度方向凹陷,以便提供供水流动的空间。流动路径226内容置两个电极230。沿着流动路径226的边缘形成多个突起226b,且多个突起226b构造为以其间具有特定间隙的方式支撑被容置在流动路径226中的电极230。流路226形成为平面型,该平面型中均匀地形成流动区域。
流路226具有恒定的宽度和高度,以便保持水的流速。因此,可以稳定地生产一致浓度的灭菌水。
参考图18、图20和图21,第一内壳体222的流动路径226的边缘处设有联接凹部223,第二内壳体224的流动路径226的边缘处设有联接突起225。
联接凹部223和联接突起225可以以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内壳体222和第二内壳体224处。将联接突起225插入到联接凹部223中可限制第一内壳体222相对于第二内壳体224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移动。然而,可以允许第一内壳体222与第二内壳体224之间的沿厚度方向的间隙。当水压从流动路径226传递到外壳体210时,第一内壳体222与第二内壳体224之间的间隙可以吸收水压,从而提高耐压性能。
本申请的特征可以在不脱离其特性的情况下以多种形式实施,因此还应当理解,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上述实施例不受前述任何细节的限制,而是应在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内被宽泛地解释,因此落在权利要求的边界和范围、或这些边界和范围的等价物之内的所有变化和修改,均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涵盖。

Claims (15)

1.一种灭菌水产生装置,包括:
外壳体,包括入口和出口;
内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连通,且具有供水流过的流动部;
两个电极,被容置在所述内壳体的流动部中,且被构造为通过水的电解来产生灭菌水;以及
间隔件,设置在所述两个电极之间以在所述两个电极之间保持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形成为柱形,且所述外壳体被构造为包围所述内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内壳体包括多个水压传递部,所述水压传递部朝向所述外壳体延伸且被构造为将水压传递到所述外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内壳体连接到所述多个水压传递部的外端,且还包括沿周向延伸的外周部,以便能够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周表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水压传递部形成为与所述流动部交叉,且设置为沿宽度方向与所述流动部间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流动部包括:
平面流动凹部,设置在所述流动部的内部,以包围所述两个电极,且沿水流动方向具有一致的流动横截面积;
第一连接部,形成在所述平面流动凹部的一侧,且与所述入口连通;以及
第二连接部,形成在所述平面流动凹部的另一侧,且与所述出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平面流动凹部包括多个突起,且
其中,所述多个突起沿厚度方向与所述平面流动凹部的底表面间隔开且被构造为支撑所述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间隔件包括分别与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连通的通道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分别沿相反方向在所述外壳体的一侧和另一侧突出,且在长度方向上基于所述外壳体的中心线沿对角方向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入口的流入方向和所述出口的流出方向与所述外壳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所述第一外壳体和第二外壳体沿径向分开且沿上下方向能拆卸地彼此联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所述第一内壳体和第二内壳体沿长度方向分开,且设置为以能够沿左右方向分开预定间隙的方式彼此面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内壳体和所述第二内壳体之中的一个包括形成为沿着边缘凹陷的联接凹部,且所述第一内壳体和所述第二内壳体中的另一个包括联接突起,所述联接突起形成为沿着边缘突起且被构造为插入所述联接凹部,且
其中,所述联接突起和所述联接凹部彼此联接以限制所述内壳体沿所述内壳体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外壳体和所述第二外壳体的联接部的每一个均突起以彼此面对,从而与所述内壳体的沿长度方向的切割线交叉。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菌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分别形成为椭圆形,且所述外壳体被构造为包围所述内壳体。
CN201710500590.8A 2016-08-01 2017-06-27 灭菌水产生装置 Active CN107673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98207 2016-08-01
KR1020160098207A KR101803875B1 (ko) 2016-08-01 2016-08-01 살균수 생성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3446A true CN107673446A (zh) 2018-02-09
CN107673446B CN107673446B (zh) 2021-05-11

Family

ID=60921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00590.8A Active CN107673446B (zh) 2016-08-01 2017-06-27 灭菌水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803875B1 (zh)
CN (1) CN1076734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096567A (ko) * 2018-02-09 2019-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살균수 생성장치
KR20200132601A (ko) * 2019-05-17 2020-11-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워터 디스펜싱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2110A (zh) * 1999-06-08 2002-11-27 E-Cell公司 电驱动水净化单元的密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200365102Y1 (ko) * 2004-07-31 2004-10-15 신봉철 이온수 유로 모듈전극판 구조
CN1630787A (zh) * 2002-02-12 2005-06-22 沃科Avs股份公司 具有可变横截面的过压力通道的流体弹性连接件
JP2006035201A (ja) * 2004-07-28 2006-02-09 Hokuetsu:Kk 水冷式縦型電解槽
DE102009005011A1 (de) * 2009-01-17 2010-07-22 Eilenburger Elektrolyse- Und Umwelttechnik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lektrochemischen Desinfektion von Trink- und Brauchwasser mit hohen Härtegehalten
CN102557229A (zh) * 2012-02-22 2012-07-11 长春工业大学 定容内燃式超临界流体氧化装置及其氧化方法
CN102666400A (zh) * 2009-12-25 2012-09-12 森永乳业株式会社 电解水制造装置
KR101427989B1 (ko) * 2013-09-26 2014-08-07 주식회사 파이노 전기분해 장치를 구비한 수소수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73683B2 (ja) * 2008-09-03 2013-04-03 森永乳業株式会社 複極式電解槽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スペーサ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2110A (zh) * 1999-06-08 2002-11-27 E-Cell公司 电驱动水净化单元的密封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630787A (zh) * 2002-02-12 2005-06-22 沃科Avs股份公司 具有可变横截面的过压力通道的流体弹性连接件
JP2006035201A (ja) * 2004-07-28 2006-02-09 Hokuetsu:Kk 水冷式縦型電解槽
KR200365102Y1 (ko) * 2004-07-31 2004-10-15 신봉철 이온수 유로 모듈전극판 구조
DE102009005011A1 (de) * 2009-01-17 2010-07-22 Eilenburger Elektrolyse- Und Umwelttechnik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lektrochemischen Desinfektion von Trink- und Brauchwasser mit hohen Härtegehalten
CN102666400A (zh) * 2009-12-25 2012-09-12 森永乳业株式会社 电解水制造装置
CN102557229A (zh) * 2012-02-22 2012-07-11 长春工业大学 定容内燃式超临界流体氧化装置及其氧化方法
KR101427989B1 (ko) * 2013-09-26 2014-08-07 주식회사 파이노 전기분해 장치를 구비한 수소수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3446B (zh) 2021-05-11
KR101803875B1 (ko) 2017-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71249T3 (es) Sistema de electrolización de agua de alto volumen y método de uso
JP4856530B2 (ja) 電解水の有効塩素濃度調節方法、電解水のpH調節方法および電解水生成装置。
JP5761874B2 (ja) 電解システム
CN103283070B (zh) 电化学分离模块
KR100331945B1 (ko) 전해수생성장치
JP2006043707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CN105209159B (zh) 用于电化学分离的流量分配器
CN107673446A (zh) 灭菌水产生装置
JP2004225148A (ja) 電解槽
KR101671931B1 (ko) 산소수 및 수소수 생성장치
JP6139589B2 (ja) 電解装置
JP2023098610A (ja) 生成装置
CN112941546B (zh) 臭氧水制造机
KR20140028495A (ko) 일방향 입출수부을 가지는 살균수 생성 카트리지
JPH07308675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2011168872A (ja) 有隔膜電解槽の電解槽構造
JP2017089010A (ja) 電解装置
CN207375798U (zh) 电解池和具有该电解池的电解水生成装置
JP3322988B2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CN217118938U (zh) 一种消毒液发生器及清洁机器人
JP2017170306A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2002153874A (ja) 殺菌水製造方法と殺菌水製造装置
KR20190096567A (ko) 살균수 생성장치
CN110885986B (zh) 一种可变电流密度的电解槽装置
KR102062810B1 (ko) 냉각식 통형 유격막 전해수 생성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