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45902B -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45902B
CN107645902B CN201711031532.1A CN201711031532A CN107645902B CN 107645902 B CN107645902 B CN 107645902B CN 201711031532 A CN201711031532 A CN 201711031532A CN 107645902 B CN107645902 B CN 1076459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omponent
main
path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3153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45902A (zh
Inventor
木谷实
金井一宪
城户一夫
阿部成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45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5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45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45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3/00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yered product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pair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43/006Delamin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68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 Y10T156/1195Delaminating from release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61Severing delaminating means [e.g., chisel,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供给方法。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主带投入口;部件取出口,其形成在主体部的上表面,用于从自主带投入口被投入的载带的收容部使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从主体部的上方取出部件;载带的主带路径,其在主体部内从主带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取出口的下方;带传送机构,其沿着主带路径将载带向部件取出口传送;顶带剥离部,其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从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以使收容部内的部件露出;副带投入口,其形成在主体部的上表面,能够向主带路径投入载带,从副带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距离比从主带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距离短。由此,能够避免部件供给装置的复杂化及大型化。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3800226016、申请日为2013年9月3日、发明名称为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为了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供给部件而使用载带。载带具备:将收容部件的凹部状或压花状的多个收容部沿着带长度方向排列形成的基带;为了将收容有部件的状态的多个收容部覆盖而粘贴于基带的顶带。为了使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能够依次吸附载带的收容部内的部件而将载带沿带长度方向传送,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基带将顶带连续剥离。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情况下,载带经由带投入口沿带长度方向被投入到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内,沿着在主体部内设置的带路径被朝向部件取出口的下方传送。具体而言,通过在部件取出口附近位置与载带的传送孔卡合的链轮的旋转,载带从带投入口朝向部件取出口被传送。经由部件取出口,移载头的吸嘴从主体部内的载带取出部件。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且附近具有顶带剥离部,该顶带剥离部具备沿带长度方向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的刃尖。顶带剥离部配置在主体部内的带路径上。顶带剥离部的刃尖沿着带长度方向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前端侧进入到顶带与基带之间,由此将顶带从基带连续剥离。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648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例如,在通过部件安装装置试制了安装有载带的部件的几台试制品时,或者在确认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时,或者测试从载带供应商提供的样品的载带时等,存在例如暂时不想要使用卷绕于卷盘的比较长且标准长度的载带而想要使用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例如标准外的长度)的载带的情况。
然而,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同样,以载带在主体部内移动的方式构成的部件供给装置多是以例如卷绕于卷盘的比较长且标准长度的载带的使用为前提。因此,部件供给装置有时不具备不仅能够使用比较长且规定的长度的载带而且能够使用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的载带的通用性。其结果是,比较短的载带由于其长度的缘故而有时无法使用于部件供给装置。
为了能够使用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的载带,考虑了在部件供给装置内延伸的载带的带路径上将多个链轮以尽可能窄的间距间隔设置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下,由于多个链轮和使该链轮分别连动旋转的驱动机构,而部件供给装置变得复杂化及大型化。
因此,本发明课题在于避免部件供给装置的复杂化及大型化,例如不仅是卷绕于卷盘的比较长且标准长度的载带,而且就算是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的载带,也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供给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如下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将载带沿带长度方向传送,该载带具备将多个部件的收容部和多个传送孔分别沿带长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带及以覆盖多个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基带的顶带,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主体部;
主带投入口,其形成于主体部;
部件取出口,其形成在主体部的上表面,用于从被投入到主体部内的载带的收容部使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从上方取出部件;
载带的主带路径,其在主体部内从主带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取出口的下方;
顶带剥离部,其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从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以使收容部内的部件露出;
副带投入口,其与主带投入口不同地形成于主体部;
副带路径,其从副带投入口在主体部内延伸,在相对于顶带剥离部而位于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的合流点处与主带路径合流;
至少1个第一链轮,其相对于合流点在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与载带的传送孔卡合,并将载带向带传送方向传送,
主带路径具有沿水平方向通过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的水平路径部和朝向水平路径部而向斜上方向延伸的倾斜路径部,
副带路径向斜下方向延伸而合流于主带路径的倾斜路径部,该副带路径的长度比主带路径的从主带投入口到合流点的长度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第一方案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有第二链轮,该第二链轮在主带投入口与合流点之间的主带路径上与载带的传送孔卡合,并向带传送方向传送载带,
副带路径的长度比主带路径的从第二链轮到合流点的长度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第一或第二方案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主带投入口是能够投入沿厚度方向重叠的2条载带的大小,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自动传送机构,该自动传送机构在投入到主带投入口而重合的2条载带的一方的带传送方向的后端通过另一方的载带的带传送方向的前端之前,在主带投入口与合流点之间的主带路径上使另一方的载带的向带传送方向的移动待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提供第一至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第一链轮在顶带剥离部与合流点之间的主带路径上与载带的传送孔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提供一种部件供给方法,通过部件供给装置将载带沿带长度方向传送,该载带具备将多个部件的收容部和多个传送孔分别沿带长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带及以覆盖多个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基带的顶带,
在所述部件供给方法中,
经由主带投入口向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内投入载带,
将投入到主体部内的载带沿着主带路径而向带传送方向传送,该主带路径在主体部内从主带投入口延伸至部件取出口的下方,且具有沿水平方向通过部件取出口的下方的水平路径部和朝向水平路径部而向斜上方向延伸的倾斜路径部,
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从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以使收容部内的部件露出,
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经由部件取出口从剥离了顶带的载带的收容部取出部件,
在比从主带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主带路径长度短的载带的情况下,
通过至少1个链轮,将该载带沿着副带路径,朝向部件取出口而向带传送方向传送,所述副带路径从与主带投入口不同的副带投入口在主体部内向斜下方向延伸,在相对于顶带剥离部而位于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的倾斜路径部上的合流点处与主带路径合流,且从副带投入口到合流点的长度比主带路径的从主带投入口到合流点的长度短,所述至少1个链轮相对于合流点在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与载带的传送孔卡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部件供给装置不会复杂化及大型化,不仅是例如卷绕于卷盘的比较长且标准长度的载带,即便是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的载带,也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供给部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方案及特征通过与关于附图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的如下的记述而更为明确。在该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简要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载带的前端侧部分的图。
图3A是顶带剥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B是顶带剥离机构的立体图。
图4A是将顶带即将局部性地连续剥离之前的顶带剥离机构的俯视图。
图4B是将顶带局部性地连续剥离中的顶带剥离机构的俯视图。
图5A是投入先行的载带之前的自动传送机构的简要的结构图。
图5B是投入后续的载带之前的自动传送机构的简要的结构图。
图5C是后续的载带待机且先行的载带被朝向部件供给位置传送的状态的自动传送机构的简要的结构图。
图5D是后续的载带的向部件供给位置的传送刚开始之后的自动传送机构的简要的结构图。
图6是向副带投入口投入了载带的状态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简要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简要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部件供给装置10以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部件供给装置10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沿带长度方向依次传送将多个部件以沿着带长度方向排列的方式收容的载带200,并在部件供给位置Q处向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
图2示出载带200的带长度方向的前端侧部分(在带向带传送方向A的移动时成为前侧(前端侧)的端面侧的部分,该带传送方向A是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传送载带200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正交坐标系u-v-w中,u轴方向对应于带宽度方向,v轴方向对应于带长度方向,w轴方向对应于带厚度方向。
如图2所示,载带200具有:将多个收容部202沿带长度方向(v轴方向)排列形成的基带204,这多个收容部202收容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的部件;以覆盖多个收容部202的方式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粘接并粘贴于基带204的顶带206。而且,载带200具有沿带长度方向排列形成于基带204且沿带厚度方向(w轴方向)贯通的多个传送孔208。
如图2所示,顶带206将其带宽度方向两端侧通过粘接剂210a、210b等而粘贴于载带200的表面(主面)200a侧且至少除了形成有传送孔208的部分之外的基带204的表面204a的部分。具体而言,顶带206除了带宽度方向(u轴方向)的中央部分(覆盖收容部202的部分)之外将两端侧部分通过粘接剂210a、210b等而粘贴于基带204的表面204a。
返回图1,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主体部12;用于向主体部12的内部投入载带200的主带投入口12a及副带投入口12b;设置在部件供给位置Q,用于使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从被投入到主体部12的内部的载带200取出部件的部件取出口12c。
主带投入口12a相对于部件供给位置Q而沿水平方向(Y轴方向)形成在作为远侧的主体部12的侧面(Y轴方向的端面)12d。另一方面,副带投入口12b及部件取出口12c形成在主体部12的上表面(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端面)12e。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副带投入口12b及部件取出口12c形成于同一上表面12e而配置在同一高度位置(Z轴方向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副带投入口12b与部件取出口12c也可以配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
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还具有用于将载带200朝向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引导的主带路径P1及副带路径P2。主带路径P1在主体部12的内部从主带投入口12a延伸至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
具体而言,主带路径P1具有:从主带投入口12a沿水平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路径部P1a;从第一水平路径部P1a向斜上方向延伸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从第一倾斜路径部P1b向斜上方向且以比第一倾斜路径部P1b小的倾斜角度延伸的第二倾斜路径部P1c;从第二倾斜路径部P1c沿水平方向延伸而通过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的第二水平路径部P1d。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及第二倾斜路径部P1b、P1c以不同的倾斜角度倾斜,但也可以以同一倾斜角度倾斜。
经由主带投入口12a而被投入到主体部12的内部的载带200依次通过主带路径P1的第一水平路径部P1a、第一倾斜路径部P1b、第二倾斜路径部P1c、第二水平路径部P1d而被朝向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传送。
另一方面,副带路径P2从副带投入口12b在主体部12的内部延伸,并合流于主带路径P1。具体而言,副带路径P2从副带投入口12b向斜下方向延伸,并合流于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
经由副带投入口12b被投入到主体部12的内部的载带200沿着副带路径P2被朝向副带路径P2与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合流的合流点M传送。通过了合流点M之后的载带200依次通过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第二倾斜路径部P1c、第二水平路径P1d被朝向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传送。
需要说明的是,以经由副带投入口12b被投入到主体部12的内部而通过了合流点M的载带200不是进入主带路径P1的主带投入口12a侧而是可靠地进入部件取出口12c侧的角度,使副带路径P2与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合流。即,以使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上的载带200的移动方向A与副带路径P2上的载带200的移动方向B以锐角的角度相交的方式,使副带路径P2与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合流。
另外,副带路径P2的长度(从副带投入口12b到合流点M的距离)比主带路径P1的从主带投入口12a到合流点M的长度短。这样,关于到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为止的载带200的路径如主带路径P1和副带路径P2那样存在多个的理由,在后文叙述。
另外,如图1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用于将载带200朝向部件取出口12c的下方而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的多个链轮14、16、18;从移动中的载带200的基带204将顶带206连续剥离的顶带剥离机构(顶带剥离部)20。
多个链轮14、16、18设置在载带200的主带路径P1上,具备与载带200的传送孔208卡合的齿14a、16a、18a。在齿14a、16a、18a与载带200的传送孔208卡合的状态下使链轮14、16、18旋转,由此将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
链轮14相对于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与副带路径P2的合流点M而配置在带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且配置于主带路径P1的第一水平路径部P1a。
链轮16相对于合流点M而配置在带传送方向A的下游侧,且配置于主带路径P1上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与第二倾斜路径部P1c之间的连接点。
链轮18配置于主带路径P1的第二倾斜路径部P1c与第二水平路径部P1d之间的连接点。链轮18还配置在部件供给位置Q的附近且相对于部件供给位置Q而配置在带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具体而言,相对于收容经由部件取出口12c向主体部12的外部露出的部件的收容部202,以使沿带宽度方向相邻的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与齿18a卡合的方式,配置链轮18。
顶带剥离机构20从载带200的基带204将顶带206剥离而使收容在收容部202内的部件露出,以在部件供给位置Q使移载头100的吸嘴102将收容于载带200的收容部202的部件经由部件取出口12c取出。
顶带剥离机构20还设置在与部件供给位置Q相比靠带传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位置,且设置在由2个链轮16、18夹持的主带路径P1的第二倾斜路径部P1c的上方。顶带剥离机构20还构成为,从由链轮16、18传送而移动中的载带200的基带204将顶带206局部性地连续剥离,具体而言将顶带206的带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部分从基带204连续剥离。
图3A是顶带剥离机构20的分解立体图,图3B是顶带剥离机构20的立体图。图4A是将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的载带200的顶带206从基带204即将局部性地剥离之前的顶带机构20的从上方观察到的图。图4B是将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的载带200的顶带206从基带204局部性地剥离中的顶带剥离机构20的俯视图。
如图3A及图3B所示,顶带剥离机构20具有:从载带200的基带204将顶带206局部性地剥离的剥离部(剥离构件)22;将由剥离部22局部性地剥离的顶带206的部分如图4B所示向传送孔208侧折回的折回部(折回构件)24。
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部22通过在长条状的金属板上形成用于将顶带206从基带204剥离的刃部22a来制作。刃部22a具有:将顶带206从基带204剥离的刃尖22b;对剥离的顶带206的部分进行引导而以使其从基带204分离的方式将其捞起的前倾面22c;进入到顶带206与基带204之间的刃尖前端22d。
顶带剥离机构20的折回部24安装在剥离部22的作为上方侧的上表面22e侧。而且,折回部24为了使由剥离部22剥离的顶带206的部分向载带200的传送孔208b侧折回而具备对剥离的顶带206的部分进行引导的凹状的圆锥状弯曲面24a。圆锥状弯曲面24a从剥离部22的上表面22e延伸而呈凹状弯曲地外伸。
如图4A所示,顶带剥离机构20以使剥离部22的刃尖前端22d能够进入到顶带206与基带204之间的未粘接部分(即,带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粘接剂210a、210b之间的部分)的方式设置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而且,折回部24的凹状的圆锥状弯曲面24a向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侧敞开。
当载带200由链轮16、18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而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时,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部22的刃尖前端22d从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前端212侧进入到顶带206与基带204之间。
当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部22的刃尖前端22d进入到顶带206与基带204之间的状态的载带200被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而向带传送方向A进一步传送时,剥离部22的刃尖22b将顶带206的一部分(带宽度方向的一方侧部分)从基带204开始连续剥离。
具体而言,剥离部22的刃尖22b将在带宽度方向上距传送孔208远的一侧即载带200的侧端面214a侧的顶带206的部分从基带204开始连续剥离。由刃尖22b剥离的顶带206的侧端面214a侧的部分随着载带200被传送而由前倾面22c引导,朝向折回部24的弯曲面24a。
而且,伴随着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而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载带200,如图4B所示,从基带204剥离的顶带206的侧端面214a侧的部分由折回部24的凹状的圆锥状弯曲面24a向传送孔208侧(侧端面214b侧)折回。
通过该顶带剥离机构20,以使载带200的收容部202分别收容的部件依次露出的方式将顶带206从基带204局部性地剥离的状态的载带200能够传送到部件供给位置Q。由此,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在部件供给位置Q依次吸附而能够取出在基带204的多个收容部202分别收容的部件。
而且,如图1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将多个载带200依次自动地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侧的链轮16而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的自动传送机构50。
如图1所示,自动传送机构50设于主带路径P1的第一水平路径部P1a,以将多个载带200一个个地向带传送方向A沿着主带路径P1依次自动传送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自动传送机构50以使对于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进行部件供给中的先行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后端与接着向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的后续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前端连续的方式,将多个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依次自动地传送。
如图5A所示,自动传送机构50具有:在主带路径P1的第一水平路径部P1a配置的链轮14;对载带200朝向链轮14施力的施力块52;用于使接着向部件供给位置Q侧的链轮16传送的后续的载带200待机的回旋杆54;对回旋杆54进行驱动的驱动棒56;设有驱动棒56的升降块58。上述的自动传送机构50的构成要素的详情使用表示该自动传送机构50的动作的图5A~5D进行说明。
图5A示出向主体部12的主带投入口12a投入载带200之前的状态。
如图5A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具有对投入到主带投入口12a的载带200进行引导的引导面12f。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由与X-Y平面平行的主体部12的内壁面构成,并与载带200的顶带206侧的表面(主面)200a抵接。需要说明的是,补充说明的话,相对于引导面12f而链轮14位于附图的跟前侧(即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位于附图的跟前侧)。
如图5A所示,施力块52沿Z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于主体部12。施力块52而且具备沿Z轴方向与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及链轮14对置、且与载带200的背面200b抵接的引导面52a。而且,通过弹簧60,对施力块52朝向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及链轮14而沿Z轴方向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A所示,在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上形成有槽52b,在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之间不存在载带200时(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与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抵接时),该槽52b收容链轮14的齿14a。
被投入到主带投入口12的载带200如图5B所示,例如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向带传送方向A被压入到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并由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在带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夹持。即,通过载带200对施力块52向远离引导面12f的方向施力。
另外,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被压入到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时,链轮14以使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能够卡合的方式自由旋转。需要说明的是,链轮14优选仅能够向与载带传送方向A对应的旋转方向(图中,逆时针方向)旋转,以避免传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卡合的状态的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的反方向移动。
例如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传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卡合的状态的载带200越过施力块52与链轮14之间而进一步朝向主体部12内的里部沿带长度方向被压入,被朝向相对于链轮14而位于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的链轮16传送。由此,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参照图1)。
链轮16在其齿16a与载带200的传送孔208卡合的状态下,借助电动机(未图示)等驱动源而旋转。由此,传送孔208与链轮16的齿16a卡合的状态的载带200被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由顶带剥离机构20将顶带206局部性地连续剥离,进而使该传送孔208与相对于链轮16而位于带传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位置的链轮18的齿18a卡合。并且,通过链轮16、18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而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以使收容部202内的部件露出的方式剥离了顶带206的状态的载带200。
这样先传送的先行的载带200通过主带投入口12a而进入到主体部12内,在朝向部件供给位置Q而向带传送方向A由链轮16、18传送的正当中,如图5B所示,通过作业者将紧接着的(后续的)载带200向主体部12的主带投入口12a投入。以下,在与后续的载带关联的符号上标注撇号。
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以使后续的载带200’沿带厚度方向(Z轴方向)重叠在先行的载带200上的方式将后续的载带200’投入主带投入口12a。
如图5B所示,将后续的载带200’以沿带厚度方向(Z轴方向)重叠在先行的载带200上的方式向主带投入口12a投入并朝向主体部12内的里侧而向带传送方向A压入时,如图5C所示,在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后续的载带200’以重叠的状态配置在先行的载带200上。由此,后续的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卡合。另一方面,位于后续的载带200’的下方的先行的载带200的传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的卡合被解除。
如图1所示,自动传送机构50构成为,当配置在自动传送机构50与顶带剥离机构20之间的带路径P1上的带后端传感器80检测到先行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后端(后端面)时,使链轮14旋转而将后续的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自动传送。
自动传送机构50通过回旋杆54使后续的载带200’待机,以避免在带后端传感器80检测到先行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后端之前而后续的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移动的情况。即,以搭乘于先行的载带200而后续的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不移动的方式构成自动传送机构50。
后续的载带200’在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以重叠于先行的载带200上的状态,通过回旋杆54形成为待机状态。如图5C所示,回旋杆54由沿X轴方向延伸的旋转轴60支承,以该旋转轴60为中心自由回旋。而且,回旋杆54具备以旋转轴60为中心能够回旋且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对置的自由端54a。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与后续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前端212’抵接,而使后续的载带200’待机。
回旋杆54由沿X轴方向延伸的驱动棒56来驱动,由此其自由端54a以旋转轴60为中心进行回旋,相对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接近或分离。驱动棒56的X轴方向的两端由安装在沿Z轴方向能够移动的升降块58上的支承构件62支承。驱动棒56以使载带200能够通过驱动棒56与升降块58之间的方式经由支承构件62而设于升降块58。
升降块58沿Z轴方向能够移动地设于主体部12,且具备与载带200的背面200b抵接的引导面58a。升降块58还由弹簧64朝向回旋杆54施力。而且,升降块58以使其引导面58a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维持为同一高度(Z轴方向位置)的方式与施力块52卡合,并与施力块52连动。
作为自动传送机构50的构成要素的施力块52、回旋杆54、驱动棒56、升降块58、弹簧60、支承构件62及弹簧64以能够实现以下的情况的方式构成。
如图5B所示,在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的带厚度方向上存在1个载带200时,以使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到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的Z轴方向的距离大于1个载带200的厚度的方式构成自动传送机构50的各构成要素。由此,存在于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的1个载带200能够向带传送方向A通过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
相对于此,如图5C所示,先行的载带200与后续的载带200’以沿带厚度方向(Z轴方向)重叠的状态存在于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时,以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到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的Z轴方向的距离虽然大于先行的载带200的厚度、但是小于先行的载带200与后续的载带200’的总厚度的方式构成自动传送机构50的各构成要素。由此,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侧的先行的载带200能够向带传送方向A通过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与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之间。另一方面,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侧的后续的载带200’由于带传送方向A的前端212’与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抵接而无法向带传送方向A通过先行的载带200与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之间,其结果是通过回旋杆54而形成为待机状态。
如图5D所示,由链轮16、18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的先行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后端(后端面)216通过后续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前端(前端面)212’时,施力块52由弹簧60施力而朝向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移动。由此,后续的载带200’直接被夹持在主体部12的引导面12f与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之间。其结果是,在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与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之间形成后续的载带200’能够通过的间隙。当后端检测传感器80检测到先行的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后端216时,后续的载带200’由链轮14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从而通过施力块52的引导面52a与回旋杆54的自由端54a之间。
到此为止,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结构。接着,说明在部件供给装置10设置主带路径P1和副带路径P2的理由。
如上所述或者如图1所示,副带路径P2上的从主带路径P1与副带路径P2的合流点M到副带投入口12b的距离(副带路径P2的长度)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合流点M到主带投入口12a的距离短。因此,如图6所示,若利用副带路径P2,则能够使用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主带投入口12a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载带200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供给部件。
严格来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即便是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主带投入口12a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载带200,只要是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配置在主带投入口12a与合流点M之间的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长的载带200,就能够从主带投入口12a向链轮16传送。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通过3个链轮14、16、18将载带200朝向部件取出口12c传送。而且,在主带路径P1上,与链轮14和链轮16之间的距离相比,主带投入口12a和链轮14之间的距离、链轮16和链轮18之间的距离、及链轮18和部件取出口12c之间的距离短。因此,若是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长的载带200,则能够从链轮14向链轮16,而且从链轮16向链轮18交接载带200,因此能够向主带投入口12a投入载带200而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
因此,以能够使用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载带200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的方式,从主带路径P1与副带路径P2的合流点M到副带投入口12b的距离与主带路径P1上的从合流点M到链轮14的距离相比尽可能地缩短。
通过将这样的副带路径P2设于部件供给装置10,由此在副带路径P2不存在时部件供给装置10无法使用的长度的载带200的使用成为可能,即,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长度的载带200的使用成为可能。
而且,通过简单的结构,即通过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设置副带投入口12b并设置从该副带投入口12b朝向主带路径P1延伸的副带路径P2,从而部件供给装置10能够使用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长度的载带200。
为了能够使用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长度的载带200,也考虑了取代将副带投入口12b和副带路径P2设于主体部12的情况,例如与具有自动传送机构50的主带投入口12a另行地追加具有自动传送机构50且与主带路径P1连接的第二主带投入口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下,需要使与主带投入口12a另行设置的第二主带投入口所具有的自动传送机构的链轮与其他的链轮14、16、18连动而旋转的驱动机构。而且,在主体部内需要配置第二主带投入口所具有的自动传送机构的链轮及其驱动机构的空间。其结果是,部件供给装置10变得复杂化及大型化。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只要将能够传送载带200的简单的结构的副带路径P2设置在主体部12内即可,因此部件供给装置10不会复杂化及大型化。
根据这样能够使用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链轮14到链轮16的距离短的载带200的部件供给装置10,例如,在通过部件安装装置试制安装有载带200的部件的几台试制品时,或者在确认部件供给装置10及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时,或者在测试从载带供应商提供的样品的载带200时等,能够使用不是例如卷绕于卷盘的比较长且标准长度的载带而是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的载带。
另外,如图1及图6所示,副带路径P2优选从副带投入口12b向斜下方向延伸,并合流于从主带投入口12a侧朝向部件取出口12c侧而向斜上方延伸的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由此,如图6所示,被投入到副带投入口12b的载带200向顶带206侧(上侧)呈凹状地弯曲。当载带200向顶带206侧呈凹状地弯曲时,在顶带206的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与基带204之间容易形成间隙(与载带200向反方向弯曲的情况相比)。通过这样的间隙,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部22的刃尖前端22d容易进入到顶带206与基带204之间。其结果是,顶带剥离机构20对于投入到副带投入口12b的载带200的剥离性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部件供给装置10不会复杂化及大型化,不仅是例如卷绕于卷盘的比较长且标准长度的载带,即便是比较短且任意的长度的载带,也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
以上,列举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C所示,自动传送机构50包括一个链轮14、对先行及后续的载带200、200’朝向链轮14施力的施力块52、通过与后续的载带200’的前端212’抵接而在先行的载带200的后端216通过后续的载带200’的前端212’之前使后续的载带200’的移动待机的回旋杆54等。自动地开始后续的载带的传送的自动传送机构并不局限于此结构。自动传送机构在广义上,只要在被投入主带投入口而重合的2条载带的一方的带传送方向的后端通过另一方的载带的带传送方向的前端之前,在主带投入口与合流点之间的主带路径上使另一方的载带的向带传送方向的移动待机即可。
另外,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部件供给装置10通过3个链轮14、16、18将载带200朝向部件取出口12c而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图1所示,配置在从主带路径P1与副带路径P2的合流点M到顶带剥离机构20的主带路径P1上的链轮16将经由主带投入口12a或副带投入口12b而投入到主体部12的内部的载带200向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部22的刃尖22b压紧,也能起到提高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性的作用。如果即使没有链轮16而顶带剥离机构20的剥离性也充分,则链轮16可以省略。
另外,链轮18与收容经由部件取出口12c向外部露出的部件的收容部102所相邻的传送孔208卡合,由此不仅将载带200向带传送方向A传送,而且也起到在带宽度方向上使载带200对位于部件供给位置Q的作用。由此,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100的吸嘴102的部件取出精度提高。
也可以取代链轮18,使用例如通过与载带200的带宽度方向的端面214a、214b(参照图2)抵接而能够在带宽度方向上使载带200与部件供给位置Q对位的引导构件(未图示)。
另外,也可以省略链轮16、18,相对于部件供给位置Q而在带传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主带路径P1进一步设置链轮。
广义上,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相对于主带路径与副带路径的合流点而在带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主带路径上,具有至少一个与经由主带投入口或副带投入口而投入到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内的载带卡合的链轮。
另外,可以省略自动传送机构50。可以取代具有自动传送机构50的结构,例如在后端检测传感器80检测到载带200的带传送方向A的后端时,以将新的载带200向主带投入口12a投入的方式催促作业者地构成部件供给装置10。
而且,配置在从主带路径P1与副带路径P2的合流点M到主带投入口12a的主带路径P1上的链轮14可以省略。这种情况下,副带路径P2的长度(从副带投入口12b到合流点M的距离)比主带路径P1上的从主带投入口12a到合流点M的距离短。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副带投入口12b形成于主体部12的上表面12e(铅垂方向(Z轴方向)的端面),但并不局限于此。副带投入口12b例如也可以形成于主体部12的水平方向(Y轴方向)的侧面12d。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副带路径P2从副带投入口12b向斜下方向延伸,而合流于向斜上方向延伸的主带路径P1的第一倾斜路径部P1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主带路径可以在主体部的Z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路径部,且从副带投入口向斜下方向延伸的副带路径与该水平路径部合流。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副带路径P2从副带投入口12b呈直线状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呈曲线状延伸。
本发明参照附图并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充分进行了记载,但对于熟知该技术的人们而言,各种变形或修正不言自明。这样的变形或修正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该理解为包含于其中。
2013年2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27385号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整体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本说明书中。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如下的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在主体部内从用于将载带投入到主体部内的带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用于从主体部内的载带取出部件的部件取出口的下方为止的带路径,而且在主体部内的带路径上从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
符号说明
10 部件供给装置
12 主体部
12a 主带投入口
12b 副带投入口
12c 部件取出口
20 顶带剥离部(顶带剥离机构)
200 载带
206 顶带
A 带传送方向
M 合流点
P1 主带路径
P2 副带路径

Claims (6)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将载带沿带长度方向传送,该载带具备将多个部件的收容部和多个传送孔分别沿带长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带及以覆盖多个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基带的顶带,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主体部;
主带投入口,其形成于主体部;
部件取出口,其形成在主体部的上表面,用于从自主带投入口投入的载带的收容部使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从主体部的上方取出部件;
载带的主带路径,其在主体部内从主带投入口延伸到部件取出口的下方;
带传送机构,其沿着主带路径将载带向部件取出口传送;
顶带剥离部,其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从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以使收容部内的部件露出;
副带投入口,其形成在主体部的上表面,能够向主带路径投入载带,
从副带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距离比从主带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距离短,
自副带投入口投入的载带从副带投入口朝向斜下方向而合流于主带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自副带投入口投入的载带被带传送机构从顶带剥离部向部件取出口传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带传送机构具有至少1个第一链轮,该第一链轮在主带路径上与载带的传送孔卡合,并将载带沿带传送方向传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副带路径,该副带路径从副带投入口在主体部内延伸,在主带路径的途中的合流点处与主带路径合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主带投入口是能够投入沿厚度方向重叠的2条载带的大小,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自动传送机构,该自动传送机构在投入到主带投入口而重合的2条载带的一方的带传送方向的后端通过另一方的载带的带传送方向的前端之前,在主带投入口与合流点之间的主带路径上使另一方的载带的向带传送方向的移动待机。
6.一种部件供给方法,通过部件供给装置将载带沿带长度方向传送,该载带具备将多个部件的收容部和多个传送孔分别沿带长度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基带及以覆盖多个收容部的方式粘贴于基带的顶带,
在所述部件供给方法中,
经由主带投入口向部件供给装置的主体部内投入载带,
将投入到主体部内的载带沿着主带路径而向带传送方向传送,该主带路径在主体部内从主带投入口延伸至部件取出口的下方,
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从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以使收容部内的部件露出,
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经由部件取出口从剥离了顶带的载带的收容部取出部件,
在比从主带投入口到部件取出口的主带路径长度短的载带的情况下,从形成在主体部的上表面的副带投入口向主带路径投入载带,
将从副带投入口向主带路径投入的载带沿着所述主带路径向带传送方向传送,
相对于部件取出口在带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主带路径上,从所述载带的基带将顶带剥离,以使收容部内的部件露出,
部件安装装置的移载头的吸嘴经由部件取出口从剥离了顶带的所述载带的收容部取出部件,
自副带投入口投入的载带从副带投入口朝向斜下方向而合流于主带路径。
CN201711031532.1A 2013-02-15 2013-09-03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Active CN107645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7385 2013-02-15
JP2013027385 2013-02-15
CN201380022601.6A CN104272893B (zh) 2013-02-15 2013-09-03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2601.6A Division CN104272893B (zh) 2013-02-15 2013-09-03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45902A CN107645902A (zh) 2018-01-30
CN107645902B true CN107645902B (zh) 2020-04-28

Family

ID=513535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2601.6A Active CN104272893B (zh) 2013-02-15 2013-09-03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CN201711031532.1A Active CN107645902B (zh) 2013-02-15 2013-09-03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2601.6A Active CN104272893B (zh) 2013-02-15 2013-09-03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420736B2 (zh)
CN (2) CN104272893B (zh)
WO (1) WO20141255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5492B2 (ja) * 2012-09-28 2016-08-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ユニット
JP6577015B2 (ja) * 2015-03-06 2019-09-18 株式会社Fuji 部品種配置の最適化方法および部品種配置の最適化装置
US9900250B2 (en) 2015-03-26 2018-02-20 Cisco Technology, Inc. Scalable handling of BGP route information in VXLAN with EVPN control plane
DE102015120016B4 (de) * 2015-11-18 2018-01-04 Asm Assembly Systems Gmbh & Co. Kg Detektion von Position und Bewegung eines Bauelement-Gurtes in einer Bauelement-Zuführvorrichtung
DE102015120017B9 (de) * 2015-11-18 2017-12-21 Asm Assembly Systems Gmbh & Co. Kg Freilegen von Bauelementen in einem Gurt mittels eines Werkzeugs einer Bauelement-Zuführvorrichtung
CN108370660B (zh) * 2015-12-16 2020-08-07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
US10015919B2 (en) * 2016-02-26 2018-07-0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DE102016108668B4 (de) * 2016-05-11 2020-06-04 Asm Assembly Systems Gmbh & Co. Kg Werkzeug und Verfahren zum Verarbeiten einer Deckfolie eines Bauelementgurtes, Bauelement-Zuführvorrichtung
WO2019229993A1 (ja) * 2018-06-01 2019-12-05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369911B2 (ja) * 2020-02-07 2023-10-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JP7232952B2 (ja) * 2020-11-18 2023-03-03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フィーダ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9902A (en) * 1991-01-22 1994-04-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hip-type electronic element supplying apparatus
CN2843018Y (zh) * 2005-09-28 2006-11-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JP2011086857A (ja) * 2009-10-19 2011-04-28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2687608A (zh) * 2009-12-26 2012-09-1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CN202565666U (zh) * 2011-04-12 2012-1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送料器
CN202587750U (zh) * 2011-05-19 2012-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馈送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5376B2 (en) * 2000-11-14 2004-03-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evice for supply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to a pick-up position
US7850040B2 (en) 2006-10-23 2010-12-14 Hover-Davis, Inc. Component tape feeder
KR101563306B1 (ko) * 2009-01-19 2015-10-27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전자 부품 공급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칩 마운터
US8678065B2 (en) 2010-03-30 2014-03-25 Sts Co., Ltd. Carrier tape feeder
JP5459239B2 (ja) 2011-02-08 2014-04-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におけるテープ装着方法
JP6097937B2 (ja) * 2014-01-27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照合方法および部品照合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99902A (en) * 1991-01-22 1994-04-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hip-type electronic element supplying apparatus
CN2843018Y (zh) * 2005-09-28 2006-11-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子元件供给装置
JP2011086857A (ja) * 2009-10-19 2011-04-28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2687608A (zh) * 2009-12-26 2012-09-19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零件供给装置
CN202565666U (zh) * 2011-04-12 2012-11-2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送料器
CN202587750U (zh) * 2011-05-19 2012-1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带式馈送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25528A1 (ja) 2014-08-21
CN104272893B (zh) 2017-12-01
CN107645902A (zh) 2018-01-30
US20160324043A1 (en) 2016-11-03
US9420736B2 (en) 2016-08-16
US20150053353A1 (en) 2015-02-26
US9743570B2 (en) 2017-08-22
CN104272893A (zh) 2015-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45902B (zh)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KR101730897B1 (ko) 피더와 피더 제어 방법 및 전자 부품 장착 장치
KR101650789B1 (ko) 부품 공급 유닛
US20180376630A1 (en) Tape cutt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method
WO2014002912A1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4724768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と空テープガイドの配置構造、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台車
CN107926141B (zh) 元件供料器
JP2015115412A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0147223A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JP5521129B1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7261962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KR101690581B1 (ko) 부품 공급 유닛
JP5938715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3135093A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テープおよびスプライシング処理方法ならびに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KR20060046488A (ko) 워크 반송 시스템
JP6402156B2 (ja)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2022090460A (ja) テープ切断処理装置、テープ自動装填装置、及び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2017135208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2019134189A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2006001633A (ja) ワークの分離搬送収納装置
CN115336404A (zh) 带式供料器
JP7445836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の検査方法
JP7254141B2 (ja) フィーダ及びテープガイド
WO2016151745A1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JP2023074031A (ja) 部品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