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13C - 输送乘客的、带有双层隔板电梯的多电梯往复运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输送乘客的、带有双层隔板电梯的多电梯往复运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13C
CN1076313C CN96123405A CN96123405A CN1076313C CN 1076313 C CN1076313 C CN 1076313C CN 96123405 A CN96123405 A CN 96123405A CN 96123405 A CN96123405 A CN 96123405A CN 1076313 C CN1076313 C CN 107631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hoistway
door
passenger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23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6445A (zh
Inventor
B·A·鲍威尔
R·C·麦卡锡
J·比塔尔
F·H·巴克
S·C·旺
P·贝内特
A·康尼
L·萨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tis Elevator Co
Original Assignee
Otis Eleva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tis Elevator Co filed Critical Otis Eleva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166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31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1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24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 B66B1/2408Control systems with regulation, i.e. with retroactive action, for influencing travelling speed, acceleration, or deceleration where the allocation of a call to an elevator car is of importance, i.e. by means of a supervisory or group controller
    • B66B1/2458For elevat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shafts and a single car per sh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3Express or shuttle elev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4Transit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6Multi-deck elevator c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87/00Elevator, industrial lift truck, or stationary lift for vehicle
    • Y10S187/902Control for double-decker 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相互对应且交错并行的井道(7-9)中设有可移动的双层电梯轿厢(10-12)。从底层平台进到底部隔板(39)的乘客被输送到第二电梯的底部隔板(47)上,同时,在第二电梯上隔板(46)的乘客被传送到第一电梯的上隔板(38)上。在第三电梯(10)的下隔板(31)上的乘客被传送到下平台(33)上,同时,在上平台(32)上的乘客进入第三电梯的上隔板(30)。此后以同样的方式在第二电梯和位于第二换乘层(49)处的第三电梯之间输送乘客。

Description

输送乘客并带双层隔板电梯的多电梯往复运输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非常高的建筑物中输送乘客的系统和方法,通过在其中带有双层隔板电梯的相邻而又相互交错的井道中、使乘客从一部电梯的下隔板移动到另一部电梯的下隔板、同时又使乘客从该另一部电梯的上隔板移动到上述一部电梯的上隔板来实现乘客的输送。
传统电梯提升装置中的钢绳净重限制了电梯的实际输送长度。为了达到建筑物中超过这一限制高度的楼层,通常将乘客输送到换乘厅,在那里乘客步行到其他电梯,再由那些电梯把它们输送到建筑物中更高的层位。但这种乘客间的来回走动非常无序,并打乱了建筑物中上、下客流的稳定性。
所有想上楼的乘客必须经建筑物的较低楼层被向上输送。因此,建筑物变得越来越高时,越来越多的乘客必须经较低楼层输送,这就需要在建筑物中制造越来越多的电梯井道(这里指“通道”)。为了减少向高层输送足够多的乘客所需的通道数量,需要提高每一电梯井道的使用率。例如,公知的双层隔板轿厢就可以使高峰期的乘客输送数量增加一倍,从而将所需井道的数量几乎减少了一半。带有多个在井道中运动的轿厢的方案包括双悬挂装置,其中由于钢绳比率的原因,使较高轿厢的移动距离是较低轿厢移动距离的两倍,而且电梯由位于井道侧壁的线性感应电机(LIMs)驱动。但是,这种双悬挂装置无法用于在非常高的建筑物中把乘客运送到换乘厅,而且LIMs也不太实用,主要因为如果没有配重,电机元件和能量消耗会很大。
为了长距离输送,电梯轿厢可以在第一井道的第一轿厢架中移动,从底层提升到换乘层,再水平移动到第二井道的第二电梯轿厢架中,然后在建筑物中向上运动,以此类推,这已在与本发明同时申请、正在审查中的美国专利申请(代理人备案第OT-2230号)中公开。
但是,这种装置技术复杂且费用高。另外,在同一时间轿厢仅在一个井道内运行,其它一个或多个井道轿厢架空置以等待轿厢;因此,这种装置无法充分利用通道。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在建筑物中、在超出传统电梯的长度限制的垂直距离上输送乘客,并且不闲置通道。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建筑物两层的平台间输送乘客的电梯往复运输系统,包括:
多个交错的电梯井道,除了所述系统中的最高井道以外,每一井道均带有与另一井道顶端对齐的顶端,并与在换乘平台处的所述井道中的一个相对应,除了所述系统中的最低井道以外,每一井道均带有与另一井道顶端对齐的底端,并对应于所述井道中的一个,所述最高井道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建筑物的所述系统中最高层的平台对齐,所述最低电梯的底端与位于所述建筑物的所述系统中最底层的平台对齐;
多个双层隔板电梯轿厢,每一轿厢相对于所述井道中的一个垂直移动,每一隔板包括一乘客舱室,每一舱室包括所述轿厢的固定部分,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每一所述轿厢带有一个当每一隔板正对着应井道时可操作的门,所述最高井道和所述最低井道的轿厢带的正对着所述平台中那个对应平台的门,每一井道与对应井道被一对与所述隔板对齐的门槛分隔开;
信号处理装置,它用于对所述轿厢的方向进行设置以及对其运行进行初始化,这样,在轿厢每次运行终点,每一轿厢或者与所述平台之一对齐,或者与对应井道的轿厢对齐;所述信号处理装置还用于在每次运行终点打开所有轿厢的所有门,这样乘客可以从一个轿厢的上隔板步行到另一轿厢的上隔板,从所述另一轿厢的下隔板步行到所述轿厢的下隔板,或者作为替换形式,乘客从所述一个轿厢的上隔板到所述平台之一的上隔板,从所述一个平台的下隔板步行到所述轿厢的下隔板上。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在建筑的第一层的第一平台和所述建筑物的第二层的第二平台之间输送乘客的方法,包括:
(a)将第一井道的第一双层电梯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从所述第一平台向所述第二平台输送,同时,将与所述第一井道相邻的第二井道中的第二双层电梯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向所述第一平台输送,所述每一轿厢均带有正对其它轿厢井道的门;
(b)使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停下,其中所述第一轿厢的上隔板与所述第二轿厢的上隔板对齐,并且所述第一轿厢的下隔板与所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对齐;
(c)打开两轿厢的门,使所述第一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在不受任何其他乘客的干扰下直接步行到所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上,同时使所述第二轿厢的上隔板上的乘客在不受任何其他乘客的干扰下直接步行到所述第一轿厢的上隔板上;和
(d)把在所述第二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向所述第二平台输送,同时把在所述第一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向所述第一平台输送。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井道中,位于双层电梯下隔板上的乘客被电梯从第一平台向上输送到第二平台,同时在与第一井道相邻的第二井道中,位于第二双层电梯上隔板上的乘客被输送到所述第一平台,在第二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移动到第轿厢上隔板上的同时,第一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移动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上,然后,在第二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被送向第二平台,同时,在第一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被送向第一平台。
本发明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参照附图、从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中更清晰地表现出来。
图1是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梯往复运输系统的简化了的部分纵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替换实施例所述的电梯往复运输系统的简化了的部分纵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往复运输过程中用于操作电梯的同步程序的逻辑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往复运输过程中可用于控制电梯门的门同步程序的逻辑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往复运输过程中可用于厅门程序的逻辑流程图。
参见图1,电梯往复运输系统包括顶部电梯7,它与中部电梯8交错并行,该中部电梯8再依次与底部电梯9交错并行。每个电梯均带有一双层轿厢10-12,所述双层轿厢10-12由与之通过普通钢丝绳22-24相连的升降电机/制动装置19-21驱动而在井道13-15中垂直移动。第一电梯均带有普通缓冲器25和控制器26,控制器26使电梯进行正常运动或对轿厢进行其它控制,其中一个控制器可作为整个往复运输组的控制器。
如图所示,当轿厢10位于井道13的顶部时,其上、下隔板30、31与建筑物顶层34的上、下平台32、33对齐,所述每一上、下隔板30、31均包括一个乘客隔间。同样,当轿厢12位于井道15的底部时,其上、下隔板38、39(乘客隔间)与建筑物底层42的上、下平台40、41对齐。根据本发明,当轿厢12位于其井道15的顶部时,如图所示,轿厢11将位于其井道14的底部,并且在下部换乘层48处轿厢12的上、下隔板38、39将与轿厢11的上、下隔板46、47(乘客隔间)对齐。根据本发明,当轿厢10位于其井道13的底部时,轿厢11将位于其井道14的顶部,并且在任一上部换乘层49处,轿厢10的上、下隔板30、31将与轿厢11的上、下隔板46、47对齐。根据图3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就是让轿厢10-12同步运行,使得(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轿厢11在其井道的端部停止时,总是与轿厢10、12之一对齐。
根据本发明,当每个轿厢从其井道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时,它将会用上隔板或下隔板之一而不是两个一起输送乘客。根据本发明,乘客可以在楼层34、42中一处从上平台进入电梯的上隔板,并在到达某一楼层的上平台处并离开之前换乘到另外两个电梯的上隔板上。同样,乘客也可从楼层34、42中一处的下隔板进入电梯并换乘到另外两个电梯的下隔板上,并且到达其它楼层的下隔板上。如图1所示,在底楼层,下平台41用作入口,需向上输送的乘客总是位于轿厢10-12之一的下隔板上。如图1所示,楼顶层34的上平台32用作入口平台,从顶层平台进入电梯的乘客将会进入电梯10的上隔板,并被转送到另外两个电梯的上隔板,再从楼底层的上平台40处走出。但是,很明显,如果需要的话,也可用上隔板向上输送乘客、用下隔板向下输送乘客。
在图1中,在楼底层42处表示出了厅门52,因为这些门是关闭的。而在顶层34处没有表示出厅门,因为它们是打开的。同样,在图2中表示出的各轿厢10-12的轿厢门51是关闭的,而在图1中则没有表示,因为它们是打开的。轿厢10和12可带有后门,并且楼层34、42可位于图示井道13、15相反的一侧。如后文所详细描述的那样,当一个电梯轿厢先于另一个电梯轿厢到达换乘层并打开轿厢门时,厅门可用于保证乘客的安全。厅门可防止乘客意外地进入相对的井道。在下部换乘层48处没有表示出这种厅门,因为如果厅门处于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的状态时,在图1所示时间它们将是打开的。在上部换乘层49处,厅门53表示成处于关闭位置。厅门53(和位于下部换乘层48处的类似的门)可包括几套普通厅门52(图2);旬在下平台42处使用的厅门52一样(图1),并且走道一侧的厅门跨过门槛而相互面对。这样,当一个电梯先于另一电梯到达换乘层并打开其轿厢门和与之联动的厅门时,另一厅门仍保持关闭直到第二电梯轿厢到达而将其打开。这就是本发明最典型的实施例。或者在每一平台处使用单个特殊的门,它与轿厢门分别操作(但这仍能具有通用性)。这种特殊门的操作将参照图5在后文描述。另一方面,也可用根本不采用厅门的其它实施例实现本发明,这将参照图4在后文描述。
根据本发明,电梯通道14基本上与另两个电梯通道13、15都邻接。在本发明的一种形式中,各通道隔开允许的最小距离,以使上轿厢在接近或离开各井道对应端进能相互安全地通过。如图1所示,当两个电梯轿厢相互对齐时,它们仅被窄门槛50分开。在图1中,门槛50非常窄,仅为1/4米,这样,两轿厢非常靠近,使乘客能从一个轿厢跨入下一个轿厢。但是,如果在本发明任一种应用中希望或需要,也可以使用如图2所示的更宽的门槛51a,使得在乘客换乘层处带有一紧急出口54。因此,对“门榄”的限定是其井道的宽度比轿厢上隔板间的通道和轿厢下隔板间的通道窄,所述通道仅用于从一个轿厢向另一轿厢输送乘客(除了可能带有紧急出口门的情况)。也就是说,通过乘客由轿厢到轿厢的移动,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达到乘客的顺畅流通,从而减少输送时间和乘客的焦虑感,上述乘客由轿厢到轿厢的移动仅需乘客沿单方向从一个轿厢向另一个轿厢步行移动而不需作出选择。在这种方式下,不仅从一个轿厢到下一个轿厢的乘客运输更为快速,而且增加乘客的运输并不会变得杂乱,因为乘客不会在换乘层48、49之中一处第一次登上往复运输系统。
现在参见图3,用于控制中的程序可通过一个子程序进入点60输入,所述控制器能控制往复运输组以达到使运输组同步。每一轿厢10-12均由其各自的电机带动并依据运动轮廓在井道中上升,运行到目标层处停止,然后打开其轿厢门,所有这些均以通常方式进行。图3中的控制器将及时检测当所有三个电梯均静止且门都找开时的那一点。在图3中,第一对检测结果61、62确定是否设置了本地使用的标记信号(后文将说明)。最初它们没有被设置,则在通过一系列检测结果63-65来看一看是否所有三个轿厢(顶部、中部和底部)的门完全打开了,亦或没有打开。如果任一轿厢的门没有完全打开,检测结果63-65中相应的那一个将会为负值,这会使其它控制器程序通过反回点66返回。当所有三个轿厢的门均打开,步骤70将会对门计时器进行初始化,所述门计时器决定门将持续打开多久,步骤71设置门计时器标记信号,表示计时器已经经过了初始化。然后检测结果72确定顶部轿厢是否位于图1所示的顶部。如果是,正的检测结果72将输送给步骤73使顶部门开关起作用,这样在需要时乘客就可以为迟一些到达的管道再次打开门,而步骤74使底部电梯门开关不起作用,使乘客无法在换乘层49处控制门。接着,两个步骤76、77发出命令,分别在中部电梯和底部电梯上播放通告。通告让乘客从这一电梯步骤入邻近电梯。在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中,如果不需要也可不必使用这一特性。然后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66到达。
在经过图3所示程序的下一次循环中,检测结果61为负值但检测结果62为正值,因为在步骤71中已设置了门计时器标记信号。直到门计时器超时之前,检测结果78的这种负值将会使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66到达。最终,门计时器将超时,经过图3所示的循环传到检测器79的检测结果78为正值,这就决定了顶部轿厢是否位于如图1所示的其通道顶端。假如是,正的检测结果79传送给一系列步骤80-82,将顶部轿厢的方向设为向下,将中部轿厢的方向设为向上、将底部轿厢的方向设为向下。当每一部电梯的方向都被设置完后,一系列步骤86-88分别向顶部、中部、底部轿厢发出关门命令,使它们开始关门,这种关门可以通过轿厢控制器以通过方式实现。接下来,步骤89设置一个关闭标记信号,从而指示出门正处于关闭过程中并且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66返回。
在经过图3所示程序的下一次循环中,当前检测结果61为正值,因为当开始关闭的同时在步骤89中已经设置了关闭标记信号。接着一系列检测结果91-93决定何时所有的门均完全关闭。在经过图3的每一次循环中,在门关闭时,检测结果91-93中任一负值均会使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66到达,最终,所有三套门都关闭,并且正的检测结果91-93传到步骤94-96中,告知各电梯现在应开始运行了。接着两个步骤97、98重置门计时器标记信号并关闭标记信号,使之为电梯下一次停止时的使用而作准备。
一旦每个电梯接受命令后开始运行,为响应由步骤94-96发出的信号,顶部电梯将向下运行到位于换乘层49处的其井道底端。中部电梯将向上运行到位于换乘层49处的其井道的顶端,下部电梯将向下运行到位于楼底层42处的其井道的底端。在电梯移动过程中,在经过图3所示程序的每一次循环中,传给返回点66的检测结果61-65都为负值,这样图3中的剩余部分程序都被跳过。最终,各电梯停止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开门命令作用在门上。最后,所有的门都打开,这样负的检测结果61和62与正的检测结果63-65将传给步骤70和71,以设置门计时器和对应的标记信号。然后,检测结果72确定顶部轿厢是否位于其井道顶端,在这种情况下,轿厢不在顶端,所以负的检测结果72传给两个步骤99、100,使顶部轿厢门开关不起作用,这样乘客就无法在换乘层49处控制门,并使底部电梯的门开关起作用,从而使乘客可在楼底层42处让迟一步的到达者能进入电梯。两个步骤101、102使通告(去另一个电梯轿厢的通告)能被播放。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66到达。在经过图3所示程序的下一次循环中,检测结果61为负值,检测结果62为正值,检测结果78将保持为负值,直到门计时器超时为止。当计时器超时时,信号会传给检测结果79以确定顶部轿厢是否位于其井道的顶端。此时轿厢若不位于顶端,则一个负的检测结果79将传给步骤103,命令顶部轿厢的运动方向为向上,步骤104命令中部轿厢的运动方向为向下,步骤105命令底部轿厢的运动的方向为向上。接着象以前那样执行步骤86-89,并且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66返回。
当门完全关闭后,象以前那样执行步骤94-98,并在电梯上、下运行时以同样的方式持续进行这一过程。
在图3中,只有三个检测结果63-65用于确定何时门完全打开。很明显,上、下隔板的门都包括在这种检测中;并假设两套门以同样的方式完全打开,就如同仅在一个普通双层电梯中对门进行计时那样。但是,如果需要,也可使用六个检测器,每个检测器用于三个电梯中的每层隔板。同样,也可在检测器91-93处使用六个检测器,以确定何时所有的门都完全打开,并在步骤86-88中提供关闭门的六个命令。所有这些均与本发明无关。
图1所示实施例仅包括三个电梯。本发明还可使用两个电梯、四个电梯或更多。图1所示实施例表示了井道13设置在井道15上方。这使电梯轿厢只在一侧带有门。但如果需要,电梯轿厢11也能在轿厢的前面和后面带有门,以使井道13位于图1所示的井道14的右侧,并仍然处于井道15的上方。本发明只表示了双层电梯,在每次运行中,它仅用两个隔板之一输送乘客。但在对电梯通道严格限制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电梯轿厢也可具有四层或六层隔板。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使用所有奇数隔板向上输送和使用偶数隔板向下输送乘客(或反之)或使用相邻的隔板向上输送和使用其它相邻隔板来向下输送乘客都是不重要的。这样,如本文所述,短语“双层隔板”意味着具有两个隔板或更多,并且所说的“上隔板”和“下隔板”是指电梯的任何隔板,它们一个在另一个上,并输送相反的客流;这样,下隔板可代表第一、第三、第五隔板等,而上隔板代表第二、第四、第六隔板等,或者下隔板代表第一至第三隔板,而上隔板代表第四至第六隔板,还可以依此类推。
如本文所述,楼底层42带有两个平台40、41,其中一个与停在楼底层的电梯的上隔板对齐,另一个与下隔板对齐。同样,顶层34包括有一个带有上、下平台32、33的电梯停靠层,所述上、下平台32、33与停在顶层的电梯的上、下隔板对齐。因此,术语“停靠层”包括与楼层34、42之一对应的两个上、下平台(或更多)。
在假设每一电梯与另一电梯以基本相同的时间运行的前提下,本发明已表示并描述了电梯的操作。尽管电梯在层平台(比如在顶层34和底层42)停留多长是不重要的,但若乘客不得不在封闭、静止的电梯、比如在换乘层48、49处等待,那些乘客的焦虑心情将无法容忍。如果任一井道的长度与其它的不同,那么可以调整对应轿厢的速度,使各轿厢在一定限度内的运行时间基本相同。
对门进行开和关控制的细节没有表示,因为这是公知的,关门操作可以象已公开的、例如与本发明同时申请的、正在审查中的美国专利专利申请(代理人备案第OT-2230号)那样,但除了门可以在所有层的所有轿厢的两个输送方向上打开、以及如后文所述的那样在换乘层48、49处再施加给正在打开的门其它限制以外。
为了美学目的并降低乘客的焦急感,在厅门(门装置或特殊的门)失效的任何情况下,除了当两个轿厢面对面并都准备好打开门的情况,应注意保证电梯轿厢的门不要在换乘层48、49处打开。如图4所示,可使用附加的门同步程序,在进入点106处,第一检测结果107确定门是否已经失效(如后文所述)。最后,若门没有失效,则负的检测结果107传给检测器108,以确定中部轿厢是否正被设成运行。如果中部轿厢没有运行,则跳过图4中的剩余部分程序,而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109返回。当中部轿厢刚刚可以运行,在经图4所示程序的下一次循环中,负的检测结果107和正的检测结果108传给一系列步骤110,使顶部门、中部门。底部门都不起作用,并设置一个不起作用标记信号。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109到达。在经图4所示程序的下一次循环中,检测结果111确定顶部轿厢的运行方向是否为向上。如果是,则可知轿厢下一次将停在层34的平台处,因此就可以让普通的轿厢门控制器来控制轿厢门的开启。这样,一个正的检测结果110会传给步骤111,使顶部轿厢的门操作能够起作用。另一方面,如果顶部轿厢的运行方向不是向上,则可推知它下一次将停在上部换乘层49的平台处。因此,若把门打开将是不安全的,除非知道另一轿厢已处于相邻位置并且其门正在开启。如果顶部轿厢的运行方向不是向上,检测结果110是负值,并且检测结果112确定顶部轿厢是否位于上部换乘层处的外部门区域。如果是,则检测结果113确定中部轿厢是否位于上部换乘层处的外部门区域。如果两者都是,正的检测结果112和113会传给步骤114和115,步骤114使顶部轿厢的门操作能够起作用,步骤115使中部轿厢的门操作能够起作用。这一过程可能会使门的开启稍慢一点;如果需要除了外部门区域还可使用其它控制,以保证在两个轿厢的门中任一个打开之前,两轿厢已位于正常位置。如果顶部或中部轿厢之中任一个没有处于其外部门区域中,检测结果112或113中任一负值将使步骤114、115被跳过。
步骤120确定底部轿厢的运行方向是否为向下。如果是,则底部轿厢下一次将会在底楼层42出停靠,因此允许轿厢控制自身门的开启。一个正的检测结果120会传给步骤121使底部轿厢的门能够起作用。但如果底部轿厢不向下运动,则可推知其下一次会停在下部换乘层48处。检测结果122确定中部轿厢是否处于下部换乘层处的外部门区域,检测结果123确定底部轿厢是否位于下部换乘层处的外部门区域。如果二者都位于它们的外部门区域,则正的检测结果122和123将会传给步骤124和125,步骤124使中部轿厢门能够起作用,步骤125使底部轿厢门能够起作用。但如果中部轿厢和底部轿厢任意一个没有处于其外部门区域,则任一个负的检测结果122或123将会使步骤124、125被跳过。检测结果130确定中部轿厢是否正在运行。在到达外部门区域之前及到达外部门区域之后,中部轿厢仍将运行一会,这样正的检测结果130将使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109到达。当轿厢正在运行时,只要设置了不起作用标记信号,即使让门器作用之后,图4所示程序仍会被周期性地执行。最终,门在各电梯轿厢的其它普通功能作用下被打开,当轿厢完全停止后,中部轿厢将不再运行。在通过图4程序的循环中,一个负的检测结果130将传给步骤131,以重置门的不起作用标记信号,这样,只要轿厢再次运行,门就不起作用,以预防前述那种可选择性地使门起作用。接着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109到达。因为在这种方式下同步操作轿厢门,就不必在换乘层使用厅门。
为了代替使用多套厅门,或代替那种先使门不起作用、而后再选择性地使之起作用的情况,如图4所示,如果需要,可以在换乘层48、49处的通道13、14和14、15之间设置特殊的厅门53。可以使用外部门区域(如图4)、或风部门区之一或其它区域来在两轿厢间操作特殊的厅门。例如,在图5中,门程序从进入点133处进入,第一检测结果134确定中部轿厢是否正在运行。假设处于图1所示状态,中部轿厢没有运行,这样一个负的检测结果134传给检测器137,以确定顶部轿厢是否位于其通道底端。如果是,检测结果138确定中部轿厢是否位于其通道顶端。如果是,两个检测结果140、141确定两个轿厢上的门是否没有完全关闭;也就是说,门是否正打开或已经打开。如果所有这些都为真,那么正的结果将传送给步骤141,使位于上部换乘层49处的换乘门53打开。但如果任一轿厢没有位于上部换乘层49或其门仍完全关闭着,任一负的检测结果137-140将使步骤141被跳过,并且在上部换乘层49处,两轿厢间的门53仍保持关闭。相同的检测结果142-145和步骤146将控制位于下部换乘层48处的厅门。在此之后,其它程序跳过返回点147返回。
在使用图5所示程序的任一实施例中,只要中部轿厢不处于可以运行的状态,将如前述那样重复执行该程序。这将重复命令一个换乘门或其它换乘门打开,而这是不利的。如果需要,可以提供一个标记信号,使得一旦当任一换乘门打开后,就避免图5所示程序的重复执行。最后,象参照图3所描述的那样,乘客被输送并且关闭了门,步骤95再次将中部轿厢设置为运行状态。当这些操作进行后,中部进行以及任一与之相正对的轿厢的门将会关闭,并且一个正的检测结果134将传给两个步骤150、151,以保证两个换乘门都关闭。其它程序通过返回点147到达。
上述全部专利申请均作为参考包括在这里。
尽管参考实施例表示和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做出多种如上所述的、以及多种其它的变化、省略和附加形式。

Claims (14)

1.一种在建筑物两层的平台间输送乘客的电梯往复运输系统,包括:
多个交错的电梯井道,除了所述系统中的最高井道以外,每一井道均带有与另一井道顶端对齐的顶端,并与在换乘平台处的所述井道中的一个相对应,除了所述系统中的最低井道以外,每一井道均带有与另一井道顶端对齐的底端,并对应于所述井道中的一个,所述最高井道的顶端与位于所述建筑物的所述系统中最高层的平台对齐,所述最低电梯的底端与位于所述建筑物的所述系统中最底层的平台对齐;
多个双层隔板电梯轿厢,每一轿厢相对于所述井道中的一个垂直移动,每一隔板包括一乘客舱室,每一舱室包括所述轿厢的固定部分,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每一所述轿厢带有一个当每一隔板正对着应井道时可操作的门,所述最高井道和所述最低井道的轿厢带的正对着所述平台中那个对应平台的门,每一井道与对应井道被一对与所述隔板对齐的门槛分隔开;
信号处理装置,它用于对所述轿厢的方向进行设置以及对其运行进行初始化,这样,在轿厢每次运行终点,每一轿厢或者与所述平台之一对齐,或者与对应井道的轿厢对齐;所述信号处理装置还用于在每次运行终点打开所有轿厢的所有门,这样乘客可以从一个轿厢的上隔板步行到另一轿厢的上隔板,从所述另一轿厢的下隔板步行到所述轿厢的下隔板,或者作为替换形式,乘客从所述一个轿厢的上隔板到所述平台之一的上隔板,从所述一个平台的下隔板步行到所述轿厢的下隔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还包括:
除了所述最高井道,位于每一所述井道的顶端的厅门,以及除了所述最低井道,位于每一所述井道的底端的厅门,所述厅门堵住跨过对应井道之间的门槛的通道;和
用于当所述对应井道的轿厢相互对齐时打开所述厅门的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厅门包括用于每一井道的位于每一门槛处的门,每个厅门都随所述相关的那个轿厢门的开启和关闭而被打开和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个厅门包括设置在每一门槛处的单个门,用于堵住对应井道之间的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可对位于所述门槛之一处的所述轿厢中的两个轿厢已经到位而作出响应而打开对应门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可对位于所述门槛之一处的所述轿厢中的两个已经到位但两个轿厢的门没有完全关闭而作出,来打开对应的门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仅当位于对应井道的轿厢位于所述特殊换乘层的外部门区域时,使位于特殊换乘层的每一轿厢的门可以打开的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仅当两轿厢都位于所述特殊换乘层的外部门区域时,使位于特殊换乘层的两轿厢的门可以打开的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仅当所有轿厢都准备好运行时,所述信号处理装置才使每一所述轿厢可以运行。
10.一种在建筑的第一层的第一平台和所述建筑物的第二层的第二平台之间输送乘客的方法,包括:
(a)将第一井道的第一双层电梯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从所述第一平台向所述第二平台输送,同时,将与所述第一井道相邻的第二井道中的第二双层电梯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向所述第一平台输送,所述每一轿厢均带有正对其它轿厢井道的门;
(b)使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停下,其中所述第一轿厢的上隔板与所述第二轿厢的上隔板对齐,并且所述第一轿厢的下隔板与所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对齐;
(c)打开两轿厢的门,使所述第一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在不受任何其他乘客的干扰下直接步行到所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上,同时使所述第二轿厢的上隔板上的乘客在不受任何其他乘客的干扰下直接步行到所述第一轿厢的上隔板上;和
(d)把在所述第二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向所述第二平台输送,同时把在所述第一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向所述第一平台输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e)将与所述第二井道相邻的第三井道中的第三双层电梯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从所述第二平台输送,同时,将所述第二轿厢下隔板的乘客向所述第二平台输送,所述第三轿厢带有正对所述第二轿厢门的门;
(f)使所述第二和第三轿厢停下,其中所述第二轿厢的上隔板与所述第三轿厢的上隔板对齐,并且所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与所述第三轿厢的下隔板对齐,几乎在同时,使所述第一轿厢停下,其上隔板与位于所述第一层的第三平台对齐、其下隔板与所述第一平台对齐;和
(g)打开所述第二轿厢和所述第三轿厢的门,使所述第二轿厢下隔板上的乘客在不受任何其他乘客的干扰下直接步行进入到所述第三轿厢的下隔板上,并且使所述第三轿厢上隔板上的乘客在不受任何其他乘客的干扰下直接步行进入到所述第二轿厢的上隔板上,几乎在同时,打开所述第一轿厢的门,使乘客能从所述第一轿厢的上隔板上隔板上走到所述第三平台上,并且乘客能从所述第一平台进到所述第一轿厢的下隔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9)包括:
从所述第一轿厢上隔板走到所述第三平台,并且从所述第一平台走到所述第一轿厢的下隔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g)包括:
从所述第三轿厢上隔板走到所述第二轿厢上隔板,并且从所述第二轿厢下隔板走到所述第三轿厢的下隔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包括:
从所述第二轿厢上隔板走到所述第一轿厢上隔板,并且从所述第一轿厢下隔板走到所述第二轿厢的下隔板上。
CN96123405A 1995-11-29 1996-11-28 输送乘客的、带有双层隔板电梯的多电梯往复运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31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64,697 1995-11-29
US564697 1995-11-29
US08/564,697 US5663539A (en) 1995-11-29 1995-11-29 Passenger transfer, double deck, multi-elevator shuttle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445A CN1166445A (zh) 1997-12-03
CN1076313C true CN1076313C (zh) 2001-12-19

Family

ID=24255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234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6313C (zh) 1995-11-29 1996-11-28 输送乘客的、带有双层隔板电梯的多电梯往复运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5663539A (zh)
EP (1) EP0776852B1 (zh)
JP (1) JPH09165146A (zh)
CN (1) CN1076313C (zh)
AU (1) AU7191796A (zh)
CA (1) CA2189938A1 (zh)
DE (1) DE69612354T2 (zh)
HK (1) HK1006116A1 (zh)
SG (1) SG90699A1 (zh)
TW (1) TW349073B (zh)
ZA (1) ZA96938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0213A (zh) * 2017-09-04 2018-03-27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送设备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77211A1 (en) * 1997-12-26 2000-12-19 Toshiba Kk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double deck elevator
JP4131456B2 (ja) * 2001-11-26 2008-08-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US20060163008A1 (en) * 2005-01-24 2006-07-27 Michael Godwin Autonomous linear retarder/motor for safe operation of direct drive gearless, rope-less elevators
WO2007133173A2 (en) * 2006-04-11 2007-11-22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including car-to-car passenger transfer
US7743890B2 (en) * 2007-06-12 2010-06-29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stantaneous peak power consumption in elevator banks
WO2009085039A1 (en) * 2007-12-27 2009-07-09 Otis Elevator Company High rise building elevator system with passenger transfer platform between elevator cars
SG11201408375RA (en) * 2012-06-25 2015-01-29 Inventio Ag Transfers in multiple-deck elevator systems
ES2536799B1 (es) * 2013-11-28 2016-03-04 Fernando Antolín García Sistema optimizado de transporte en ascensor en edificios de gran altura
US10227209B2 (en) * 2016-04-06 2019-03-12 Otis Elevator Company Orchestration of an occupant evacuation operation using destination entry fixtures
CN106081758A (zh) * 2016-08-25 2016-11-09 张凡 一种电梯系统
CN107458949A (zh) * 2017-07-29 2017-12-12 福州快科电梯工业有限公司 一井道多轿厢自主换乘电梯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1942998B (zh) * 2020-08-24 2024-05-03 贵阳普天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高层建筑的接力式提升方法及提升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8049A (en) * 1969-11-07 1973-09-11 Staar Sa Rapid drive device for tape transfers
EP0388814A2 (en) * 1989-03-20 1990-09-26 Hitachi, Ltd. Passenger transport install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39729A (en) * 1930-01-29 1933-12-19 Thomas W Cohill Elevator system
US3750849A (en) * 1970-04-21 1973-08-07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Duplex counterweightless shuttle elevator system
JPH06100272A (ja) * 1992-09-25 1994-04-12 Toshiba Corp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
JP2902874B2 (ja) * 1992-09-30 1999-06-07 株式会社東芝 自走式エレベータ
US9615572B1 (en) 2014-12-05 2017-04-11 Pen Inc. Disinfectant spray comprising copper iodid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58049A (en) * 1969-11-07 1973-09-11 Staar Sa Rapid drive device for tape transfers
EP0388814A2 (en) * 1989-03-20 1990-09-26 Hitachi, Ltd. Passenger transport installation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0213A (zh) * 2017-09-04 2018-03-27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送设备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7840213B (zh) * 2017-09-04 2020-02-18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送设备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7191796A (en) 1997-06-05
US5663539A (en) 1997-09-02
ZA969389B (en) 1997-06-02
JPH09165146A (ja) 1997-06-24
CN1166445A (zh) 1997-12-03
DE69612354D1 (de) 2001-05-10
HK1006116A1 (en) 1999-02-12
DE69612354T2 (de) 2001-10-31
TW349073B (en) 1999-01-01
CA2189938A1 (en) 1997-05-30
SG90699A1 (en) 2002-08-20
EP0776852B1 (en) 2001-04-04
EP0776852A1 (en) 1997-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08055B (zh) 智能多轿厢电梯系统
CN1076313C (zh) 输送乘客的、带有双层隔板电梯的多电梯往复运输系统
US7621376B2 (en) Elevator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vertical elevator shafts arranged adjacent to one another
CN109422161B (zh) 一种智能多轿厢电梯
US20170233218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transport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transport system
CN1084704C (zh) 电梯轿厢同步离开井道而载入乘客的系统和方法
US7392884B2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controller
US7392883B2 (en) Elevator group control system
CN110775744B (zh) 多轿厢电梯以及多轿厢电梯控制方法
CN1130301C (zh) 操纵双层舱电梯轿厢的改进方法
CN1157254A (zh) 在双甲板电梯之间横向转送的电梯轿厢
EP0820953A2 (en) Elevator shuttle with auxiliary elevators at terminals
CN1125764C (zh) 双层轿厢电梯系统的运行方法
CN117819324A (zh) 一种电梯系统轿厢对外呼的响应方法
CN1176220A (zh) 在轿厢和楼台之间使轿厢进行失效保护移动的系统及方法
CN112469655B (zh) 多轿厢电梯系统和建筑结构物
JPH02265875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162565A (zh) 附加平台的区间电梯
KR102204160B1 (ko) 4방향 출입구 관통형 엘리베이터
CN110775745B (zh) 多轿厢电梯以及多轿厢电梯控制方法
CN106429732A (zh) 一种抽屉式轿厢垂直电梯及运输方法
JP2859811B2 (ja) 設備機器運搬方法及び運搬用カゴ付エレベータ
CN116424978A (zh) 一种智能电梯系统的轿厢切轨系统和切轨方法
JPH11228041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の運行方法
CN118529578A (zh) 一种大容量运输系统及运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