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89654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89654A
CN107589654A CN201710320875.3A CN201710320875A CN107589654A CN 107589654 A CN107589654 A CN 107589654A CN 201710320875 A CN201710320875 A CN 201710320875A CN 107589654 A CN107589654 A CN 107589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ir
forma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208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89654B (zh
Inventor
西川聪
上野裕史
高田怜
周徐斌
三部直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89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9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89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9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设备本体、图像保持构件、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记录介质容器、板状分离件和空气吹送装置。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在图像保持构件上形成图像。该记录介质容器容纳将被供送至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的记录介质。该板状分离件具有与所述设备本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相邻的开口,并且该板状分离件将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容器彼此分离开。该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设置于所述板状分离件中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布置所述记录介质容器的相邻空间。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从所述相邻空间吹向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一些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空气吹送风扇将空气从设备本体外部吸入并且朝向包括感光鼓、曝光装置以及进一步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吹送空气。已经提出了与这种图像形成设备有关的技术。这种技术的示例包括例如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1-22405中公开的技术。
根据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1-22405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部、中间转印体、第一和第二空气吹送装置以及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图像形成部包括多个形成相应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装置。由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的图像被顺序地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第一和第二空气吹送装置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端侧。第一和第二引导件布置在图像形成部在竖直方向上的下侧并且分别引导从第一和第二空气吹送装置供应的空气。第一引导件将空气从竖直方向上的下侧引导至多个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个图像形成装置。第二引导件将空气从竖直方向上的下侧引导至图像形成装置或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所述一个图像形成装置之外的图像形成装置。当通过驱动多个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多种颜色的图像时,驱动第一和第二空气吹送装置。当通过驱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个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单色图像时,停止第二空气吹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与将空气吹送到图像形成单元的空气吹送装置通过面对设备本体外部的开口将空气吸入并通过引导件将空气引导至图像形成单元的情况相比减小空气吹送装置的安装空间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图像保持构件、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记录介质容器、板状分离件和空气吹送装置。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图像保持构件上形成图像。该记录介质容器容纳将被供送至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的记录介质。该板状分离件具有与所述设备本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相邻的开口,并且该板状分离件将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容器彼此分离开。该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设置于所述板状分离件中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布置所述记录介质容器的相邻空间。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从所述相邻空间吹向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所述记录介质容器中布置所述记录介质的区域的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分别形成彼此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并且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吹向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每个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分别形成彼此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布置成行,并且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吹向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当中的布置在所述行的中心处或中心附近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的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所述板状分离件的所述开口处,从而横跨所述相邻空间和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或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管道构件,该管道构件将由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吹送的空气引导至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或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将空气吹向图像形成单元的空气吹送装置通过面向设备本体外部的开口吸入空气并通过引导件将空气引导至图像形成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空气吹送装置的安装空间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能够避免容纳在记录介质容器中的记录介质被空气吹送装置吸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能够将空气同时吹向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能够将空气有效地吹向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当中布置在中心处或中心附近的图像形成单元或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位于板状分离件的开口处的空气吹送装置部署在相邻空间侧和图像形成单元侧中的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空气吹送装置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将由空气吹送装置吹送的空气有效地引入到图像形成单元或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附图说明
将基于如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图;
图3是当在记录片材的片材供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从斜上侧看时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片材供送装置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处理盒的结构正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本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本体的结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立体图;
图10是插入引导构件的结构平面图;
图11是插入引导构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分解结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部分的结构立体图;
图16是空气管道构件被附装至插入引导构件的状态的结构立体图;
图17是空气管道构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18是空气管道构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结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结构立体图;以及
图2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示意图,而图2是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些部分(例如图像形成装置)的放大视图。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被构造成例如全色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多个图像形成装置10、中间转印装置20、片材供送装置30、定影装置40等等。图像形成装置10利用显影剂4中包含的色调剂形成显影的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装置10均用作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中间转印装置20保持已经由图像形成装置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且将该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二次转印位置,在该二次转印位置,色调剂图像最后通过二次转印而被转印到记录片材5上。记录片材5用作记录介质的示例。此外,在合适的情况下,以复数形式的“记录片材5”来描述“记录片材5”。片材供送装置30容纳并输送所需的记录片材5以将记录片材5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20的二次转印位置。定影装置40将已经由中间转印装置20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片材5上。附图标记1a表示图像形成设备1的设备本体。该设备本体1a包括支撑结构构件诸如板、外部覆盖件等等。另外,在图1中点划线表示在设备本体1a中通常输送记录片材5的输送路径。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均专门用来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对应一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这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沿着位于设备本体1a的内部空间中的斜线布置。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黄色Y图像形成装置10Y在竖直方向上的上部位置处布置在相对较高位置,而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K在竖直方向上的下部位置处布置在相对较低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包括对应的一个旋转感光鼓11。旋转感光鼓11用作图像保持构件的示例。在用作色调剂图像形成部的示例的单元中包括的装置典型地如下围绕感光鼓11布置。这些装置例如包括充电器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Y、14M、14C或14K、一次转印装置15Y、15M、15C或15K、和鼓清洁器16Y、16M、16C或16K。充电器12将可能存在图像信息的感光鼓11的圆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充电至所需电位。用作静电潜像形成单元的示例的曝光装置13根据图像信息(信号)向感光鼓11的带电圆周表面辐射光,从而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用于对应一种颜色)。用作显影部的示例的显影装置14利用对应一种颜色Y、M、C和K的显影剂的色调剂将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色调剂图像。用作一次转印单元的示例的一次转印装置1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20上。鼓清洁器16在一次转印完成之后通过将残留并附着于感光鼓11的图像保持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去除而对感光鼓11进行清洁。在图1中,仅仅示出了用于黄色Y图像形成装置10Y的感光鼓11和充电器12的附图标记,而省略了用于其它图像形成装置10M、10C和10K的附图标记。
感光鼓11包括接地的圆柱形或柱状基体构件。在该基体构件的圆周表面上形成图像保持表面,该图像保持表面具有由感光材料形成的光敏层(感光层)。该感光鼓11被支撑成使得该感光鼓11通过从驱动装置(未示出)传输的原动力而在箭头A方向上旋转。
充电器12包括被布置成与感光鼓11接触的接触式充电辊。充电器12还包括对充电器12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辊121。充电电压供应至充电器12。在显影装置14执行反转显影的情况下,供应极性与从该显影装置14供应的色调剂的极性相同的电压或电流作为充电电压。充电器12可以是在充电器12不与感光鼓11接触的状态下布置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诸如电晕器。
曝光装置13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打印头。LED打印头包括作为发光元件的多个LED,这些LED布置在感光鼓11的轴向方向上,从而根据图像信息向感光鼓11辐射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
如图2所示,每个显影装置14Y、14M、14C和14K包括例如显影辊41、两个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以及层厚调节构件144。这些部件布置在壳体140中,该壳体140具有开口和用于显影剂4的容纳腔室。显影辊141保持显影剂4并且将显影剂4输送到面对感光鼓11的显影区域。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包括螺旋推运器等,并且在搅拌显影剂4的同时输送显影剂4,从而使显影剂4经过显影辊141。层厚调节构件144调节由显影辊141保持的显影剂4的量(层厚)。从电源单元(未示出)在显影装置14的显影辊141和感光鼓11之间供应显影偏压。此外,每个显影辊141与搅拌输送构件142和143通过从驱动装置(未示出)传递的原动力而在所需方向上旋转。此外,使用包含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份显影剂作为四种颜色Y、M、C或K中每种颜色的显影剂4。
每个一次转印装置15Y、15M、15C和15K为包括一次转印辊的接触式转印装置。一次转印辊通过中间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的圆周接触而旋转。一次转印电压供应至一次转印辊。作为一次转印电压,从电源单元(未示出)供应极性与色调剂所充电的极性相反的直流电压。
如图2中所示,每个鼓清洁器16包括例如本体160、清洁板161和供送构件162。本体160具有箱形并且部分地开口。清洁板161布置成以所需压力与已经经受一次转印的感光鼓11的圆周表面接触,由此通过将粘附物质诸如残余色调剂去除而对感光鼓11的圆周表面进行清洁。包括螺旋推运器等的供送构件162收集由清洁板161去除的粘附物质如色调剂,并且输送该粘附物质从而将该粘附物质供送到收集系统(未示出)。使用由例如橡胶形成的板状构件(例如,铲)用作清洁板161。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装置20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上方。中间转印装置20例如包括中间转印带21、多个带支撑辊22至25、二次转印装置26和带清洁器27。中间转印带21在箭头B的方向上旋转同时经过感光鼓11和一次转印装置15(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中间转印带21被保持在期望状态下,并且由多个带支撑辊22至25从内圆周侧可旋转地支撑。用作二次转印单元的示例的二次转印装置26在中间转印带21由带支撑辊22支撑的位置处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圆周表面(图像保持表面)侧。二次转印装置26通过二次转印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上。带清洁器27在中间转印带21已经经过二次转印装置26之后通过将留在并粘附至中间转印带21的外圆周表面上的粘附物质诸如色调剂或纸尘去除而对中间转印带21的外圆周表面进行清洁。在例如附装或拆卸稍后将描述的处理盒100时,通过对操作手柄(未示出)进行操作,环绕在带支撑辊24和一次转印装置15上的中间转印装置20的中间转印带21可移动到与感光鼓11Y、11M、11C和11K分离的缩回位置。
尽管假定根据当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均用作图像形成单元并作为将被吹风的目标的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但是在还需要向中间转印装置20吹送空气的情况下,该中间转印装置20当然也可以为吹风目标。
中间转印带21是由其中分散有诸如炭黑之类的电阻调节器等的材料包括例如合成树脂(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形成的环状带。带支撑辊22用作用于二次转印的后表面支撑辊。带支撑辊23用作通过驱动装置(未示出)而旋转的驱动辊。带支撑辊24用作形成中间转印带21的图像形成表面的表面形成辊。带支撑辊25用作向中间转印带2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
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装置26是接触式转印装置,该接触式转印装置包括二次转印辊,该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表面接触,从而在二次转印位置处旋转,该二次转印位置是中间转印带21的外圆周表面的、该中间转印带21由中间转印装置20的带支撑辊22支撑的部分。二次转印电压在二次转印位置处施加至二次转印辊。作为二次转印电压,从电源单元(未示出)向二次转印辊26或中间转印装置20的支撑辊22供应直流电压。该直流电压的极性与色调剂充电的极性相反或相同。
如图1所示,带清洁器27包括例如本体270、清洁板271和供送构件272。本体270具有箱形并且部分开口。清洁板271被布置成以所需压力与已经经受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表面接触,从而通过将粘附物质诸如残余色调剂去除而对中间转印带21的圆周表面进行清洁。包括螺旋推运器等的供送构件272收集由清洁板271去除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并且输送该粘附物质从而将粘附物质供送到收集系统(未示出)。使用由例如橡胶形成的板状构件(例如,铲子)作为清洁板271。
定影装置40包括例如加热旋转构件41和压力旋转构件42,它们布置在具有用于记录片材5的入口和出口的壳体(未示出)中。加热旋转构件41采取辊或带的形式,该辊或带在由箭头表示的方向上旋转并且通过加热单元加热,从而将加热旋转构件41的表面温度保持在指定温度。压力旋转构件42采取辊或带的形式,并且基本在加热旋转构件41的轴向方向上以指定压力与加热旋转构件41接触,由此使压力旋转构件42旋转。该定影装置40具有其中加热旋转构件41和压力旋转构件42彼此接触的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用作执行所需定影处理(加热和施加压力)的定影处理部分。例如,由于电磁感应而产生热的加热带用作加热旋转构件41。例如,使用通过将柱状芯杆的外圆周涂覆具有相对较低弹性模量的弹性层形成的软辊作为压力旋转构件42。
片材供送装置30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下方。该片材供送装置30包括例如多个(或单个)片材容器31和多个(或单个)供送装置32,每个片材容器31用作记录介质容器。片材容器31均容纳用户希望使用的尺寸、类型等等的堆叠记录片材5。供送装置32均从容纳在对应一个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一张一张地供送。每个片材容器31被附装成使得例如允许片材容器31利用导轨(未示出)而被拉到设备本体1a的前侧(面对操作片材容器31的用户的一侧)。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垂直于图1的纸面的方向上设备本体1a位于前侧的表面为设备本体1a的前表面。
图3是在记录片材5的片材供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斜上侧看时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片材供送装置30的结构立体图。
如图3中所示,片材供送装置30的每个容器31为具有扁方形状的基本长方体箱构件。片材容器31的高度相对较小,并且片材容器31的上端表面完全敞开。片材容器31包括底壁311、左和右侧壁312和313、以及前和后壁314(前壁没有示出)。底壁311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底壁311的面积大于最大的记录片材5的面积。左和右侧壁312和313在记录片材5的片材供送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设置在底壁311的外周边处。前和后壁314设置在片材容器31的与记录片材5的片材供送方向相交的附装/拆卸方向上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提升板315、前和后引导构件316和317以及左和右引导构件318和319附装至片材容器31的底壁311。提升板315能够在记录片材5放置在该提升板315上的同时通过驱动装置(未示出)上下移动。引导构件316和317支撑记录片材5的在该记录片材5的片材供送方向上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引导构件318和319支撑记录片材5的在与该记录片材5的片材供送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前/后和左/右引导构件316、317、318和319可与容纳在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的尺寸对应地移动。片材容器31的左侧壁312和右侧壁313在后表面侧上的端部312a和313a相比于后壁314进一步向后表面侧延伸。
此外,尺寸检测器320布置在片材容器31的后壁314的后表面侧。尺寸检测器320根据前/后和左/右引导构件316、317、318和319的位置而检测容纳在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的尺寸。
多个片材容器31的结构彼此基本相同或类似。此外,如图4所示,设置在多个片材容器31当中的最上面的片材容器31的后表面侧旁边的空间比位于最上面的片材容器31下面的其它片材容器31旁边的空间大。更详细地说,在设备本体1a的深度方向上,最上面的片材容器31的后壁314比其它片材容器31或那些其它片材容器31更进一步向前侧(前表面侧)布置。因而,对于最上面的片材容器31来说,片材容器31的后壁314和设备本体1a的后板103(稍后将对其进行描述)之间的距离被设置为比其它片材容器31或那些其它片材容器31大。最上面的片材容器31的后壁314和设备本体1a的稍后将描述的后板103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允许由空气吹送装置吹送的空气流动的空气流动路径。稍后将描述该空气吹送装置。
容纳在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的示例例如包括用于电子照相复印机、打印机等的普通纸、诸如描图纸之类的薄纸以及高射投影仪(OHP)透明胶片。为了进一步提供定影之后图像表面的光滑度,记录片材5的正面的光滑度可以尽可能多地增加。例如,还可以使用通过用树脂等涂覆普通纸的正面制成的涂覆纸、具有相对较大基重的用于打印的所谓纸板诸如艺术纸等等。
如图1所示,在设备本体1a的左侧,片材供送输送路径34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片材供送装置30与二次转印装置26之间。片材供送输送路径34由单个或多个片材输送辊对33和输送引导件(未示出)形成。片材输送辊对33将从片材供送装置30供送的每个记录片材5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在片材供送输送路径34中在片材输送方向上布置在紧邻二次转印位置的上游的位置处的片材输送辊对或其中一个片材输送辊对33例如用作调节输送记录片材5的正时的辊(配准辊)。此外,片材输送路径35设置在二次转印装置26和定影装置40之间。从二次转印装置26供送的已经经受二次转印的记录片材5通过片材输送路径35输送至定影装置40。此外,第一输出输送路径39和第二输出输送路径45设置在形成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中的用于记录片材5的出口附近。第一输出输送路径39设置有第一片材输出辊对38,该第一片材输出辊对38用于将由输出辊36从定影装置40供送的已经经受定影的记录片材5输出到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上部中的第一片材输出部37。第二输出输送路径45设置有用于将记录片材5输出到位于第一片材输出部37上方的第二片材输出部43的第二片材输出辊对44。第二输出输送路径45还设置有第三片材输出辊对47,该第三片材输出辊对47用于将在由第一切换门G1切换的方向上前进的记录片材5输出到位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左侧表面上的第三片材输出部46。第三片材输出部46包括所谓面向上托盘,记录片材5在图像侧面向上的情况下输出到该面向上托盘。
第二切换门G2设置在定影装置40和第一片材输出辊对38之间。第二切换门G2切换片材输送路径。第一片材输出辊对38的旋转方向可在向前方向(输出方向)和反向方向之间切换。为了在记录片材5的两面上形成图像,在一面已经形成图像的记录片材5的尾端已经通过第二切换门G2之后,将第一输出辊对38的旋转方向从向前方向(输出方向)切换到反向方向。由第一片材输出辊对38在反向方向上输送的记录片材5的输送路径由第二切换门G2切换,从而将该记录片材5输送到双重输送路径48,该双重输送路径48沿着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在基本竖直方向上延伸。该双重输送路径48设置有片材输送辊对49、输送引导件(未示出)等等。片材输送辊对49将翻转的记录片材5输送到片材输送辊对33。附图标记49a表示片材输送辊对,该片材输送辊对将从布置在片材输送辊对49a下方的手动供送托盘(未示出)或片材容器31或任一个片材容器31供送的记录片材5输送到片材输送辊对33。
参照图1,附图标记145Y、145M、145C和145K表示色调剂盒。这些色调剂盒145均布置在垂直于图1的页面的方向上,并且容纳显影剂4,该显影剂4至少包括供应至相应一个显影装置14Y、14M、14C和14K的色调剂。
此外,图1的附图标记200表示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个操作的控制器。控制器200包括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访问存储器(RAM)、总线(通过该总线连接这些CPU、ROM等)和通信接口之类的部件等等(未示出)。
此外,图1的附图标记70表示插入引导构件的如稍后将描述的当将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处理盒10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或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拆下时引导该处理器100的部分。
此外,如稍后将描述的,图1的附图标记109表示底板。底板109用作板状分离件的示例,该板状分离件将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与布置在相邻于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空间中的片材供送装置30分离开。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下面描述由图像形成设备1进行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
这里,描述全色模式下的操作。在全色模式下,通过使用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将四种颜色Y、M、C和K的色调剂图像组合而形成全色图像。
在从用户接口(未示出)接收到请求全色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指令信息时,由控制器200控制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打印机驱动器(未示出)等使四个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间转印装置20、二次转印装置26、定影装置40等启动。
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如图1和图2中所示,首先,感光鼓11在箭头A方向上旋转,并且充电器12将相应的感光鼓11的表面充电至所需极性(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负极性)和所需电位。接下来,曝光装置13将根据通过将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1的图像信息转换成颜色分量Y、M、C和K而获得的图像信号发射的光辐射到带电的感光鼓11的表面。因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具有所需电位的用于相应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均将被充电至所需极性(负极性)的对应一种颜色Y、M、C和K的色调剂从显影辊141供应至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用于对应一种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因而,通过使色调剂静电粘附至感光鼓11而将该静电现象显影。通过该显影,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对应一种颜色分量的静电潜像利用对应一种颜色Y、M、C和K的色调剂显影并变成该色调剂的可见色调剂图像。
接下来,当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感光鼓11上的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被输送至一次转印位置时,一次转印装置15Y、15M、15C和15K通过一次转印将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在箭头B方向上旋转的中间转印装置20的中间转印带21上,从而将色调剂图像顺序叠置在彼此之上。
鼓清洁器16通过将粘附物质去除而将该粘附物质从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的感光鼓11的已经进行了一次转印的表面将粘附物质刮除来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清洁。因而,将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准备好进行下一次图像形成操作。
接下来,已经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由中间转印带21保持并通过使中间转印装置20中的中间转印带21旋转而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同时,片材供送装置30根据图像形成操作将所需的记录片材5供送到片材供送输送路径34。在针对片材供送输送路径34中的转印的正时调节的正时,通过用作配准辊的片材输送辊对33将记录片材5供送并供应至二次转印位置。
二次转印装置26在二次转印位置处通过二次转印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共同转印到记录片材5上。此外,在已经经受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装置20中执行二次转印之后,带清洁器27通过将留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之类的粘附物质清除而对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进行清洁。
接下来,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被从中间转印带21移除,然后通过片材输送路径35输送至定影装置40。已经经受二次转印的记录片材5被引入并穿过旋转的加热旋转构件41与旋转的压力旋转构件42之间的接触部分,从而在定影装置40中经受所需的定影过程(加热和施加压力)。因而,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片材5上。至少在仅在记录片材5的一面上执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第一片材输出辊对38将已经经受定影的记录片材5输出到例如设置设备本体1a的上部中的第一片材输出部37。
通过以上描述的操作,将记录片材5输出,在该记录片材5上形成了通过组合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全色图像或多个全色图像。
处理盒的结构
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包括的诸如感光鼓11和显影装置14之类的部件作为处理盒100可拆卸地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例如考虑到每个图像形成装置10中包括的部件的更换时间差,处理盒100均包括作为多个可拆卸结构(用于图像形成的单元)的示例的感光单元50、显影单元60和曝光单元(未示出)。感光单元50、显影单元60和曝光单元独立地可拆卸地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
感光单元
如图2所示,每个感光单元50都包括感光单元本体501。感光鼓11、布置在感光鼓11斜下方的充电器12和布置在感光鼓11旁边的鼓清洁器16被附装至感光单元本体501而集成为单元。如图5所示,感光单元本体501包括布置在感光单元50的附装/拆卸方向(Z方向)上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处的前框架502和后框架(未示出)。感光鼓11由前框架502和后框架可旋转地支撑。向下突出的基本T形引导部分504(参见图2)在纵向方向上设置在感光单元本体501整个下端部分处。在将感光单元5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或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拆下时,引导部分504引导感光单元50。
如图5所示,在感光单元50的前框架502中形成有定位孔506。当将感光单元5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时,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位于前表面侧的端部处的柱状定位突起505插入到该定位孔506内。圆柱形排放部分507在前框架502上设置成向前突出。由鼓清洁器16收集并由供送构件162供送的可回收物质通过排放部分507排出。通过前框架502的排放部分507排出的可回收物质由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前侧的收集系统(未示出)收集。
显影单元
如图2所示,每个显影单元60都具有在显影装置壳体140的后表面的下端部分处位于感光单元50侧的定位孔146(参见图2)。当将显影单元6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时,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上的对应一个第二螺柱113(参见图7)被插入在该定位孔146内以进行定位。第二螺柱113均用作定位构件。
此外,如图5所示,形成了定位孔609和610。当将显影单元6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时,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位于前表面侧的端部处的柱状定位突起607和608被插入定位孔609和610内。
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突起531设置在位于纵向方向上的后侧的显影单元60的端部处的底表面上,并在感光单元50侧从底表面向下突出。在将显影单元6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时,该第一突起153对显影单元60进行引导。此外,第二突起154设置在显影单元60的位于纵向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处,并且从位于显影单元50的相反侧的侧表面突出。当将显影单元6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时,第二突起154对显影单元60进行引导。
曝光单元
如图1所示,每个曝光单元都包括曝光装置13本身,该曝光装置13是作为可拆卸结构的一体单元(用于图像形成的单元)。省略曝光单元的详细描述。为了方便起见,在一些情况下,按照原样使用用于曝光装置13的附图标记“13”用于曝光单元。
图像形成设备的特征部分的结构
图6是图像形成设备的设备本体的结构立体图。
如图6所示,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例如包括前板102、后板103、右侧板104、105和106、左侧板107和108、底板109和中间板110和111。前板102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前表面上。前板102具有开口101,该开口101在前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从而允许将处理盒100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和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拆下。后板103基本完全地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后表面上,并且例如包括用于处理盒100的定位构件。右侧板104、105和106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右侧表面的上部和下部上,从而将前板102和后板103连接至彼此。左侧板107和108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左侧表面上,从而将前板102和后板103连接至彼此。用作板状分离件的示例的底板109被布置成将图像形成设备1的内部空间水平分成其中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所在的空间和片材供送装置30所在的空间。中间板110和111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中。
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中包括的板102和111通过在金属片材上与弯折和冲孔一起进行挤压并且根据需要例如通过焊接和紧固将挤压的金属片材联接而形成为基本长方体形框架。图像形成设备1中包含的各种构件和部件、外部覆盖件等等固定地或可拆卸地附装至板102至111。如图7所示,第一螺柱112和第二螺柱113设置在后板103上。第一螺柱112和第二螺柱113设置在与感光单元50Y、50M、50C和50K以及显影单元60Y、60M、60C和60K对应的位置处从而朝向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内部突出。设置了四个第一螺柱112。为了定位,第一螺柱112插入设置在感光单元50Y、50M、50C和50K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附装方向即Z方向上的后侧)处的定位部分(未示出)内。设置了四个第二螺柱113。为了定位,第二螺柱113插入设置在显影单元60Y、60M、60C和60K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附装方向即Z方向上的后侧)处的定位孔(未示出)内。
此外,如图8所示,定位突起505和定位突起607和608设置在前板102上。定位突起505和定位突起608和608设置在与感光单元50Y、50M、50C和50K以及显影单元60Y、60M、60C和60K对应的位置处,从而朝向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前侧突出。设置了四个定位突起505。为了定位,定位突起505插入设置在感光单元50Y、50M、50C和50K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附装方向即Z方向上的前侧)处的定位孔506(参见图5)内。设置了四个定位突起607和四个定位突起608。为了定位,定位突起607和608插入设置在显影单元60Y、60M、60C和60K的端部(该端部位于附装方向即Z方向上的前侧)处的定位孔609和610(参见图5)中。图8的附图标记表示附装感光单元50的导电部件504的插槽。
此外,如图9所示,用作引导构件(支撑构件)的示例的插入引导构件70附装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底板109的上方,二者之间具有所需的间隙。当将感光单元50、显影单元60和曝光单元13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或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拆下时,插入引导构件70在作为附装/拆卸(插入/移除)方向的Z方向上引导并支撑感光单元50、显影单元60和曝光单元13。
如图10和图11所示,插入引导构件70通过例如注射成型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从而具有在竖直方向(Y方向)上具有所需高度的基础形状。在平面图中插入引导构件70的形状基本为矩形。插入引导构件70具有位于其后表面侧的端面处从而从该端面突出的多个凸台701以及位于其前表面侧的端面处的多个附装孔702(参见图11)。凸台701插入到形成在后板103中的多个定位孔(未示出)内,并且插入引导构件70通过附装孔702拧到前板102,由此将插入引导构件70固定成在水平方向上定位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底板109的上方(平行于该底板109),且在该插入引导构件70和底板109之间具有所需间隙。
插入引导构件70包括与红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对应的四个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和703K。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和703K均在处理盒100的附装/拆卸方向(Z方向)上延伸。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沿着斜线布置,从而黄色Y图像形成装置10Y侧较高,而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K侧较低。因而,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和703K并排布置在不同水平处,从而按照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布置,黄色Y插入引导件703Y的水平较高,而黑色K插入引导件703K的水平较低。
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和703K的结构彼此基本相同或类似。如图10和图11所示,每个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和703K都包括感光单元引导件704、曝光单元引导件705和显影单元引导件706。感光单元引导件704布置在与处理盒100的附装方向(Z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左端部处并通过单步(single-step)抬起,从而引导感光单元50的下端部。曝光单元引导件705布置在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或703K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从而引导曝光单元13。显影单元引导件706布置在插入引导件703Y、703M、703C或703K的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右端部,从而引导显影单元60的下端部。
感光单元引导件704具有凹槽形状并且引导设置在感光单元50的下端部上的引导部分504。具有基本T形截面的引导部分504向下突出。不规则表面708形成在感光单元引导件704的位于该感光单元引导件704的另一侧(例如图11中的左侧)的侧表面上,从而减少与感光单元50的引导部分504接触的接触面积以降低接触阻力。该不规则表面708从位于前侧的端部延伸至感光单元50在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中间部分。
此外,曝光单元引导件705包括放置台710、凹部711和放置板712。放置台710设置在曝光单元13的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前侧,从而通过单步抬起并朝向感光鼓11侧倾斜。曝光单元13放置在放置台710上并固定至该放置台710。凹部711形成在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后侧,并且例如容纳连接至曝光单元13的柔性扁平电缆(FFC,未示出)。放置板712形成在位于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处。曝光单元13的位于后侧的端部被放置在放置板712上并固定至该放置板712。
显影单元引导件706具有引导凹槽713和引导表面714。引导凹槽713在第一突起153插入该引导凹槽713内的同时引导第一突起153(参见图2)。第一突起153在感光单元50侧设置在显影装置14的下端部的端部处并向下突出。引导表面714引导在与感光单元50相反的一侧设置在显影装置14的下端部的端部处的第二突起154。调节板715设置在引导表面714的一侧(例如,图10中的右侧)的上端部上,从而从引导表面714向上突出。调节板715在附装方向(Z方向)上被分成多个部分。调节板715调节第二突起154的向上运动。注意,没有为黄色显影单元引导件706设置引导表面714,因为用于黄色的显影装置壳体140由不同的构件(未示出)引导。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部分的描述:空气吹送单元90和片材供送装置30之间的位置关系
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图1中所示,用作图像形成单元的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与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中与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相邻的上部片材容器31所布置的相邻空间S由底板109彼此分开。如图4所示,底板109的后端部分连接并固定至后板103,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和片材供送装置30由底板109分开,从而阻止空气运动。
如已经描述的,片材供送装置30典型地包括容纳记录片材5的片材容器31或多个片材容器31以及从片材容器31或对应的一个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一张一张地以分离状态供送片材的供送装置32或多个供送装置32。因而,只有供送装置32或多个供送装置32是在片材供送装置30中成为温度增加源的驱动单元。此外,在供送记录片材5时,供送装置32仅仅被间歇地驱动。因而,当忽略从其它区域通过热传导或辐射传递的热影响时,片材供送装置30的温度基本等于或略高于安装图像形成设备1的空间的外部空气温度。相比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存在在图像形成过程中被持续地驱动的多个温度增加源,诸如驱动单元和发光单元,例如包括感光鼓11、充电器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和鼓清洁器16,作为处理盒100的这些温度增加源紧密彼此相邻。结果,与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相比,布置片材供送装置30的区域(空间)S是具有少得多的温度增加源并且空气温度较低的空间。
鉴于这种情形,如图4和图8所示,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将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与片材供送装置30彼此分开的底板109中布置空气吹送单元90。用作空气吹送装置的示例的空气吹送单元90将空气从布置片材供送装置30的空间S吹向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在底板109的位于处理盒100的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后表面侧的端部处,空气吹送单元90布置在洋红色M图像形成装置10M和青色C图像形成装置10C之间的位置,该位置与宽度方向即X方向(该宽度方向为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布置方向)上的基本中央部分相对应。
如图13(当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前下侧看时底板109的立体图)所示,底板109具有开口91。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开口91用来附装空气吹送单元90。开口91的外周边由凸缘91a来加强,该凸缘91a通过将开口91的端部边缘向上弯折而形成,从而凸缘91a具有所需高度。开口91在平面图中的形状为矩形形状,在平面图中,在处理盒100的附装方向(Z方向)上该矩形形状大于空气吹送单元90的空气吹送风扇92的矩形形状。
如图13所示,空气吹送单元90包括空气吹送风扇92和保持构件93。保持构件93固定地保持空气吹送风扇92以便将空气吹送风扇92附装至底板109。空气吹送风扇92包括风扇本体921和多个空气吹送叶片922(参见图8)。风扇本体921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正方形框架形状。空气吹送叶片922通过在风扇本体921中附装至风扇本体921的驱动马达(未示出)旋转。电力从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电源单元(未示出)供应至空气吹送风扇92,该电源单元由控制器200控制,从而在所需时刻旋转或停止空气吹送风扇92。
如图3和图13所示,保持构件93包括凹入部分931、平坦板部分932和固定板部分933。从上方装配在凹入部分931中的空气吹送风扇92被容纳在凹入部分931中。凹入部分931在平面图中的形状与空气吹送风扇92一致。平坦板部分932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包围凹入部分931的外周边。固定板部分933从凹入部分931的位于后表面侧的端部垂直于凹入部分931向下延伸。凹入部分931的底表面具有多个空气入口孔934,这些空气入口孔934允许空气吹送风扇92将空气通过它们吸入。此外,如图3所示,用于将保持构件93固定至底板109的固定突起935设置在平坦板部分932的上表面的位于片材容器31的附装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处。固定突起935朝向后表面侧被弯曲成具有基本L形截面。如图13所示,固定突起935在通过设置在底板109中的固定孔936插入的同时朝向片材容器31的附装方向上的后表面侧滑动,由此固定突起935被固定至底板109的固定孔936的端部边缘。此外,在固定板部分933中形成有用于螺钉的孔939。在保持构件93已经朝向片材容器31的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后表面侧滑动的状态下,固定板部分933与后板103紧密接触并如图14(当从图像形成设备1的左侧表面的下侧看时底板109和空气吹送单元90的立体图)所示利用固定螺钉937固定至后板103。图14的附图标记938表示设置在凹入部分931中用于固定空气吹送风扇92的卡扣配合部分。
如图4所示,空气吹送单元90的空气吹送风扇92布置在片材供送装置30的片材容器31的位于后表面侧的端部附近。空气吹送风扇92的安装空间被设置在片材容器31的布置记录片材5的区域的外侧(后表面侧)。在片材容器31的附装/拆卸方向上,最上面片材容器31的后壁314被设置成比其它片材容器31或多个其它片材容器31的后壁更远离前侧,即使在最上面片材容器31中容纳最大尺寸的记录片材5时也是这样。更详细地说,后壁314的最后端部位置(内表面)对应于空气吹送风扇92在片材容器31的附装/拆卸方向(Z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因而,空气吹送风扇92的位置在容纳在最上面的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的位置之外,因而,即使容纳在最上面片材容器31中的记录片材5是薄纸等时,也能够避免吸附记录片材5。
如图15所示,管道构件94布置在底板109的上侧。管道构件94将由空气吹送风扇92吹送的空气朝向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引导。如图16所示,管道构件94与插入引导构件70的后表面紧密接触并附装至该插入引导构件70的后表面。管道构件94形成了空气管道(空气流动路径),通过该空气管道,空气通过插入引导构件70的后表面的气密覆盖部分而在插入引导构件70和底板109之间流动。
如图17和图18所示,空气管道构件94包括本体部分905和空气引入部分906。薄箱形本体部分905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空气引入部分906具有在本体部分905的一侧与本体部分905一体形成的基本矩形形状。空气管道构件94的高度被设置成基本等于插入引导构件70和底板109之间的间隙尺寸。空气吹送开口907形成在空气管道构件94的本体部分905的一侧。空气通过空气吹送开口907吹向黑色K图像形成装置10K。空气吹送开口908形成在空气管道构件904的本体部分905的中央处。空气通过空气吹送开口908吹向青色C图像形成装置10C。此外,空气吹送开口909形成在空气管道构件94的本体部分905的另一侧。空气吹送开口909的开口面积大于空气吹送开口907和空气吹送开口908的开口面积。空气通过空气引入部分906和空气吹送开口909吹向洋红色M和黄色Y图像形成装置10M和10Y。空气吹送开口907、908、909的开口面积被设置成这样的尺寸以致于引入到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空气量基本相同。
如图10所示,插入引导构件70具有供应开口751Y、751M、751C和751K,通过这些供应开口,通过管道构件94吹送的空气流被供应至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供应开口751Y、751M、751C和751K被形成为在显影装置60Y、60M、60C和60K的附装方向(Z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附近具有不同形状。
参照图20,管道构件94的空气引入部分906布置在与插入引导构件70的与黄色和洋红色供应开口751Y和751M对应的位置。如图18所示,分离板910设置在管道构件94的空气引入部分906中。分离板910在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在空气引入部分906中延伸。因此,空气在空气引入部分906中流动的部分被引向洋红色供应开口751。
此外,管道构件94的青色C空气吹送开口908布置在与插入引导构件70的青色C供应开口751C对应的位置。此外,管道构件94的黑色K空气吹送开口907如上所述被引入至插入引导构件70的黑色K供应开口751K。
图像形成设备的特征部分的操作
如图1所示,在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等在包含在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中的处理盒100Y、100M、100C和100K被附装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的状态被驱动,由此执行图像形成操作。
此时,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被驱动,从而感光鼓单元50和显影单元60也被驱动,并且曝光单元13根据图像信息发射光。因而,在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温度由于感光鼓单元50、显影单元60和曝光单元13(作为温度增加源)的驱动而增加。每个显影单元60的显影装置本体140都容纳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并且此时可能发生色调剂堵塞,其中色调剂由于温度增加而聚集在一起。
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19所示,根据当前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图像形成操作同步地驱动空气吹送单元90的空气吹送风扇92。当驱动空气吹送风扇92时,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中,在布置最上面片材容器31的空间S中位于后表面侧的端部附近的空气被空气吹送风扇92吸入并通过设置在底板109中的开口91吹送到布置在底板109的上侧的管道构件94。
然后,参照图18,已经被吹送到管道构件94内的空气流通过空气引入部分906和设置在管道构件94中的空气吹送开口907、908和909而从插入引导构件70的供应开口751Y、751M、751C和751K吹向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显影单元60的下部。如图21所示,被吹向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显影单元60的下部的该空气流在穿过显影单元60的外周的同时将显影单元60的显影装置14冷却,并且还冷却布置在显影单元60附近的曝光单元13和感光单元50。
如上所述,根据以上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是通过引导构件将用于冷却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的空气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1a外部引向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而是如图19所示由布置在底板109的开口91处的空气吹送风扇92通过扁平管道构件94将用于冷却的空气从布置有温度比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低的片材供送装置30的片材容器31的空间直接吹向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
因而,使空气吹送单元90的空气吹送风扇92的安装空间成为附装至底板109的开口91处的空气吹送风扇9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高度(厚度)的空间就足够了。这大大地降低了空气吹送风扇92的安装空间的空间。此外,将管道构件94布置在空气吹送风扇92上方的小空间中就足够了。结果,大大地减小了空气吹送单元90的空气吹送风扇92的安装空间的尺寸,因而大大地减小了整个图像形成设备1的尺寸。
尽管根据以上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空气吹送单元90对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图像形成装置10Y、10M、10C和10K进行吹风,但是空气吹送单元90可以仅将空气吹送到位于中央位置的洋红色M和青色C的图像形成装置10M和10C。
此外,尽管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设置在底板中的开口在平面中具有矩形形状,但是该开口不必具有闭合的外周。该开口的一侧可以作为设置在底板的端部边缘处的凹部而朝向外侧开口。
此外,尽管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设置了单个空气吹送风扇92,但是可以设置多个空气吹送风扇92。
此外,尽管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将这里的技术应用于全色图像形成设备,当然这里的技术也可以类似于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设备。
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并不是为了将本发明穷尽或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明显的。选择和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发明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具有各种实施方式并具有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
图像保持构件;
在所述图像保持构件上形成图像的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记录介质容器,该记录介质容器容纳将被供送至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的记录介质;
板状分离件,该板状分离件具有与所述设备本体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相邻的开口,并且该板状分离件将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和所述记录介质容器彼此分离开;以及
空气吹送装置,该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设置于所述板状分离件中的所述开口处;
其中,设置有布置所述记录介质容器的相邻空间,并且
其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从所述相邻空间吹向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所述记录介质容器中布置所述记录介质的区域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分别形成彼此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吹向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每个图像形成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分别形成彼此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布置成行,并且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将空气吹向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当中的布置在所述行的中心处或中心附近的一个或多于一个的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所述板状分离件的所述开口处,从而横跨所述相邻空间和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布置在所述板状分离件的所述开口处,从而横跨所述相邻空间和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2和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管道构件,该管道构件将由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吹送的空气引导至所述至少一个图像形成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3、4和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
管道构件,该管道构件将由所述空气吹送装置吹送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
CN201710320875.3A 2016-07-07 2017-05-09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75896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5269 2016-07-07
JP2016135269 2016-07-07
JP2016-221083 2016-11-13
JP2016221083A JP6942955B2 (ja) 2016-07-07 2016-11-1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9654A true CN107589654A (zh) 2018-01-16
CN107589654B CN107589654B (zh) 2021-09-24

Family

ID=6102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20875.3A Active CN107589654B (zh) 2016-07-07 2017-05-0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42955B2 (zh)
CN (1) CN107589654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7478A (ja) * 2003-08-28 2005-03-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01862A (ja) * 2006-05-12 2007-11-22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6092A (ja) * 2007-11-07 2009-05-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7319A (ja) * 2007-12-28 2009-07-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冷却装置
US20120213545A1 (en) * 2011-02-21 2012-08-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064272A (zh) * 2011-10-21 2013-04-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126925A1 (en) * 2012-11-07 2014-05-08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50241824A1 (en) * 2014-02-24 2015-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062070A (ja) * 2014-09-22 2016-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43076A (ja) * 1988-03-24 1989-09-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60325A (ja) * 1995-12-11 1997-06-20 N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6081B2 (ja) * 2003-07-25 2009-06-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58528A (ja) * 2004-08-19 2006-03-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6951B2 (ja) * 2007-03-06 2012-11-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90015B2 (en) * 2007-06-07 2011-02-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oling mechanism of fixing device
JP4539746B2 (ja) * 2008-03-27 2010-09-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9807B2 (ja) * 2009-11-18 2013-12-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6375B2 (ja) * 2010-06-30 2014-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7478A (ja) * 2003-08-28 2005-03-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01862A (ja) * 2006-05-12 2007-11-22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16092A (ja) * 2007-11-07 2009-05-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7319A (ja) * 2007-12-28 2009-07-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冷却装置
US20120213545A1 (en) * 2011-02-21 2012-08-2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064272A (zh) * 2011-10-21 2013-04-2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吹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40126925A1 (en) * 2012-11-07 2014-05-08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50241824A1 (en) * 2014-02-24 2015-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062070A (ja) * 2014-09-22 2016-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9654B (zh) 2021-09-24
JP2018013756A (ja) 2018-01-25
JP6942955B2 (ja) 202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093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ir passage and outlet
US646323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691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625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blower for cooling
US932957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llecting case for us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182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526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353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prevents occurrence of failure in association with temperature rise of circuit board
US9170561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10111502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41130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92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526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88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89654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773422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lexible tube for cooling air and guide channel for flexible tube
JP20110223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41751B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
JP2015158580A (ja) 排気処理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756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16866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721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16229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80505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cartridge
JP50018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