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6229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16229B CN104516229B CN201410502583.8A CN201410502583A CN104516229B CN 104516229 B CN104516229 B CN 104516229B CN 201410502583 A CN201410502583 A CN 201410502583A CN 104516229 B CN104516229 B CN 1045162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paper
- opening
- air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1—Feeding devices for picking up or separation of copy shee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记录介质穿过开口,外壳包含容纳单元,容纳单元被构造成支撑穿过开口的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馈送辊,该馈送辊被构造成向图像形成单元馈送支撑在容纳单元中的记录介质;和风扇,该风扇被构造成使得外壳中的空气流动;其中,容纳单元包含:堆叠部分,该堆叠部分被构造成支撑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和一对侧部分,该一对侧部分布置在正交方向上成将堆叠部分夹在一对侧部分之间,正交方向垂直于馈送辊的馈送方向;并且风扇布置在一对侧部分中的一个处,并且在馈送方向上位于相对于馈送辊更靠近开口的位置。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在35 U.S.C.§119下针对2013年9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201654提出优先权要求,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一种电子照相型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常规的,包含盒状主体,设置在主体上的图像形成单元和风扇的图像形成设备已经被提出。例如,日本专利临时申请No.2009—244672A描述这种图像形成设备中的一个进一步包含在其中的导管,通过该导管形成空气流动路径。在本实例中,该导管固定在主体的左框架的左表面,并且,风扇由导管支撑从而风扇布置在左侧相对于左框架有间隙。在该构造中,导管中的空气向左排出。
发明内容
最近,关于提高图像形成设备安装空间自由度的需求增加。然而,上述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被置于在安装物体的右侧与安装物体例如墙壁邻接,风扇也布置在安装物体的右侧与该安装物体邻接。在这种情况下,由风扇排气可能会被妨碍。因此,导管中的空气流动被限制,从而热量不能够充分地散发。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优势在于:即使图像形成设备紧挨着安装物体放置时,图像形成设备也能够使得外壳中的空气顺畅地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外壳,该外壳具有开口,记录介质穿过开口,外壳包含容纳单元,容纳单元被构造成支撑穿过开口的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馈送辊,该馈送辊被构造成向图像形成单元馈送支撑在容纳单元中的记录介质;和风扇,该风扇被构造成使得外壳中的空气流动。容纳单元包含:堆叠部分,该堆叠部分被构造成支撑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和一对侧部分,该一对侧部分布置在正交方向上成将堆叠部分夹在一对侧部分之间,正交方向垂直于馈送辊的馈送方向。风扇布置在一对侧部分中的一个处,并且在馈送方向上位于相对于馈送辊更靠近开口的位置。
对于此构造,因为容纳单元被构造成存储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容纳单元中保证了用于存储记录介质的空间。进一步,因为风扇布置在容纳单元的一侧,所以能够在容纳单元中的该空间中保证使得空气流动的流动路径。
进一步,风扇布置在馈送方向上位于相对于馈送辊更靠近开口的位置。因此,通过风扇的驱动,在容纳单元中的空气经由开口被顺畅地排出或者外部空气顺畅地流入容纳单元中。
相应地,即使物体紧挨着图像形成设备安装,也能够保证外壳中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散发图像形成设备中的热量。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设备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含电路板,电子组件被安装在电路板上。电路板在正交方向上相对于堆叠部分的相反侧被布置在一对侧部分中设置风扇的一个侧部分处。。
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子组件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可能产生热量。
然而,根据上述构造,因为电路板布置在布置风扇的一侧,因此风扇布置得靠近电子组件。因此,通过风扇的驱动,能够可靠地使电子组件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电子组件能够被有效地冷却。
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含: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被构造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显影剂图像;和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布置在所述处理单元的上侧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在该构造中,所述馈送辊布置在所述处理单元的下侧。当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和所述馈送辊布置成彼此重叠;并且所述风扇布置在所述馈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处理单元更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当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处理单元、定影单元和馈送辊布置成彼此重叠,所以与它们在馈送方向上对齐的情况相比较,图像形成设备在馈送方向上的尺寸能够被缩小。因此,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设备安装空间的自由度。
进一步,因为相对于风扇,处理单元、定影单元和馈送辊布置在开口的相反侧,所以处理单元、定影单元和馈送辊与开口隔开。
因此,能够防止由电子组件加热的空气通过风扇的驱动朝向处理单元、定影单元和馈送辊流动,从而能够防止处理单元、定影单元和馈送辊被加热。
尤其是,在风扇是空气排出风扇的情况下,因为风扇布置在布置开口的一侧,由风扇排出到容纳单元的空气易于经由开口被排出到容纳单元的外侧而不是朝向处理单元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电子组件加热的空气加热处理单元、定影单元和馈送辊。
外壳可以包含限定开口的上边缘的边缘部分;并且馈送辊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布置在低于外壳的边缘部分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保证在容纳单元中相对于馈送辊,开口侧的空间较大。因此,通过风扇的驱动,容纳单元中的空气能够可靠地排出或者能够使外部空气可靠地流入容纳单元中。
外壳可以包含限定开口的上边缘的边缘部分。处理单元被构造成可拆卸地附接到外壳。在这种情况下,在处理单元附接到外壳的状态下,处理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低于外壳的边缘部分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保证在容纳单元中相对于馈送辊(即相对于处理单元),开口侧的空间较大。因此,通过风扇的驱动,容纳单元中的空气能够更可靠地排出或者能够使外部空气更可靠地流入容纳单元中。
外壳可以具有通风孔,外壳的内部通过通风孔与外壳的外部连通。在这种情况下,通风孔布置在处理单元的上侧并且布置成当沿着正交方向观察时通风孔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处理单元对齐。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外壳具有通风孔,可以使得外部空气经由通风孔流入外壳或者外壳中的空气可以经由通风孔被排出。因此,通风孔和风扇之间能够产生气流。
进一步,因为通风孔相对于处理单元布置在上侧并且通风孔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与处理单元对齐,所以通风孔和风扇布置成其间具有足够的间隔。
因此,能够保证在通风孔和风扇之间产生的空气的流动范围,从而可以使得气流在电子组件周围流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电子组件。
外壳可以包含框架,该框架被构造成支撑电路板并且包含一对侧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这种情况下风扇在正交方向上布置在电路板和框架之间;并且电路板保持布置在电路板面对框架的一侧的电子组件。进一步,电子组件与风扇相对。
根据上述构造,当沿着正交方向观察时,电子组件和风扇彼此重叠。因此,通过风扇的驱动,能够使电子组件周围的空气更加可靠地流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电子组件。
外壳可以包含侧盖,相对于电路板,该侧盖布置在框架的相反侧。在这种情况下,框架和侧盖限定容纳空间,风扇和电路板被容纳在该容纳空间中。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框架和侧盖限定容纳空间,当风扇被驱动时,在容纳空间中产生气流。
即,在相对于风扇的两侧(在容纳单元侧和电路板侧),保证了由风扇驱动引起流动的空气流动路径。因此,能够保证外壳中的空气更加顺畅地流动。
进一步,风扇和电路板容纳在容纳空间中,能够可靠地使由风扇驱动的气流通过电子组件近旁。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冷却电子组件。
堆叠部分可以包含限制部分,该限制部分被构造成限制记录介质在正交方向上的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沿着正交方向观察时,风扇和限制部分彼此重叠。
根据上述构造,该限制部分能够限制记录介质在正交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移位。
因为风扇布置成在正交方向上面对限制部分,由风扇驱动产生的气流能够防止由堆叠部分支撑的记录介质扑通落下(flop)。因此,记录介质由堆叠部分稳定地支撑。
一对侧部分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限制部分的上侧,并且风扇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限制部分的上侧。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侧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限制部分的上侧,即使记录介质存储在容纳单元中,在容纳单元中也能够保证由风扇引起流动的空气流动路径。
进一步,风扇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限制部分布置在上侧,能够可靠地使得记录介质上方的空气流动。
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含盖,该盖被构造成在打开开口的打开位置和闭合开口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盖支撑由堆叠部分支撑的记录介质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盖支撑由堆叠部分支撑的记录介质的一部分,盖和堆叠部分能够可靠地支撑记录介质。
风扇可以包含空气排出风扇,该空气排出风扇被构造成朝向堆叠部分排出空气。
根据上述构造,因为排出风扇朝向容纳单元排出空气,能够使容纳单元中的空气朝向开口流动,从而容纳单元中的空气能够经由开口顺畅地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中心截面图,示意了纸供应盖在闭合位置的状态;
图2是从前左侧观察的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立体图并且示意了纸供应盖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3是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右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打印机的中心截面图,示意了纸供应盖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C-C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1.打印机的总体构造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图像形成设备实例)包括本体壳体2,本体壳体2形成为盒状,并且容纳纸供应单元3和图像形成单元4在其中,纸供应单元3被构造成供应纸P(记录介质的实例)的片状物,图像形成单元4被构造成在纸P的被供应的片状物上形成图像。
在下文说明中,当提到方向时,相对于打印机1被水平放置的状态,图1的纸面的右侧定义为前侧,和图1的纸面的左侧定义为后侧。左右方向参考从前侧观察打印机1的状态被定义,图1的纸面的正面是左侧,图1的纸面的背面是右侧。图1的纸面中的上侧是上侧,图1的纸面中的下侧是下侧。即,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中的每一个都是水平方向,上下方向是竖直方向。进一步,如图4所示,从前侧指向后侧的方向为馈送方向X。
(1)本体壳体
如图1所示,本体壳体2包括盒开口5和纸开口6。盒开口5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上边缘部分,并且使本体壳体的内部和外部互相连通。盒开口5形成为具有能让处理盒15(稍后描述)通过的大小和形状。
纸开口6布置本体壳体2的前边缘部分以在前后方向上穿透本体壳体2的前边缘部分的下部分。进一步,如图1所示,本体壳体2包括顶盖7和纸供应盖8。顶盖7布置在壳体2的上边缘部分从而从上侧覆盖盒开口5。当由侧视图观察时顶盖7形成为曲柄形状,当由平面图观察时其形成为矩形形状。
顶盖7包括纸排出盘35。纸排出盘35形成为顶盖7的前部向下凹陷的凹陷部分,并且朝向上侧打开。当由侧视图观察时,顶盖7形成为字母U的形状。
顶盖7被构造成围绕后边缘部分在盒开口5是闭合的闭合位置和盒开口5是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摆动。在图1中,布置在闭合位置的顶盖7由实线表示,布置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顶盖7由虚线表示。
纸供应盖8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前边缘部分以从前侧覆盖纸开口6。如图2所示,纸供应盖8围绕其下端在纸开口6是闭合的闭合位置和纸开口6是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摆动。
在图1中,在闭合位置的纸供应盖8由实线表示,在闭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纸供应盖8由虚线表示。
(2)纸供应单元
纸供应单元3被构造成将纸P的片状物供应到图像形成单元4,并且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底部。纸供应单元3包括纸容纳部9、拾取辊11、纸供应辊12、纸供应垫13和纸供应路径14。如稍后详细描述的,纸容纳部9被构造成限定纸容纳空间S1,纸P的片状物的后部分被支撑在纸容纳空间S1中。纸容纳空间S1经由纸开口6在前后方向上与本体壳体2的外部连通。应注意,纸供应辊12的馈送方向被定义为馈送方向X。
拾取辊11布置在纸容纳部9的上后侧以面对纸容纳空间S1的上后边缘。纸供应辊12布置在拾取辊11的后侧,其间具有间隔。进一步,纸供应辊12布置在低于纸开口6的上边缘90的位置。即,当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纸供应辊12布置成与纸开口6重叠。纸供应垫13布置在纸供应辊12的下侧以接触纸供应辊12的后下边缘。纸供应路径14设置成从纸供应垫13的后边缘连续地延伸。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处理盒15、扫描单元16和定影单元17。处理盒15被构造成在纸P的片状物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可拆卸地附接到本体壳体2。处理盒15包括鼓盒18和显影盒19。鼓盒18包括鼓框架23、感光鼓20、转印辊21和电晕充电器22。
鼓框架23形成为有底的矩形框架形状。鼓框架23包括一对鼓侧壁(图中未示)、鼓前壁92、鼓底壁93、充电支撑壁94和辊容纳壁95。一对鼓侧壁(图中未示)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面对彼此。
鼓前壁92设置成在一对鼓侧壁(图中未示)的前边缘部分之间延伸。鼓底壁93设置成在一对鼓侧壁(图中未示)的下边缘部分之间延伸。进一步,鼓底壁93的前边缘部分连接到鼓前壁92的下边缘部分。
充电支撑壁94设置成在一对鼓侧壁(图中未示)的上后边缘部分之间延伸。充电支撑壁9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筒形状。辊容纳壁95设置成在一对鼓侧壁(图中未示)的下后边缘部分之间延伸。进一步,辊容纳壁95布置在充电支撑壁94的后下侧,与充电支撑壁94具有间隔,并且布置在鼓底壁93的后上侧与鼓底壁具有间隔。当由侧视图观察时,充电支撑壁94形成为朝向前侧打开的字母U形。
感光鼓2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形状,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鼓框架23的后部。
转印辊2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形状,并且在辊容纳壁95中布置感光鼓20的后侧。转印辊21的前边缘部分接触感光鼓20的后边缘部分。进一步,转印辊21由鼓框架23可旋转地支撑。
电晕充电器22布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上侧与感光鼓20具有间隔,并且被充电支撑壁94支撑。显影盒19被构造成可拆卸地附接到鼓框架23,并且在显影盒19附接于鼓框架23的状态下布置在感光鼓20的前下侧。
显影盒19包括显影框架24、搅拌器30、显影辊25、供应辊26和层厚限制片27。
显影框架2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盒状,显影框架24的后边缘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打开。进一步,显影框架24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其中的调色剂贮存部28和显影室29。调色剂贮存部28存储调色剂,该调色剂是显影剂的实例。
搅拌器30布置在调色剂贮存部28中在上下方向上和前后方向上的中心部。进一步,搅拌器30由显影框架24可旋转地支撑。
显影辊25设置在显影室29的后边缘部。显影辊25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形状,并且被显影框架24可旋转地支撑。进一步,显影辊25的上部分和后部分从显影框架24露出,显影辊25的后上边缘部分接触感光鼓20的前下边缘部分。
供应辊26布置在显影室29中显影辊25的前下侧。供应辊26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形状,并且由显影框架24可旋转地支撑。供应辊26的上后边缘部分接触显影辊25的前下边缘部分。
层厚限制片27布置在显影辊25的前上侧。层厚限制片27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当从后侧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进一步,层厚限制片27由显影框架24支撑从而层厚限制片27的下边缘接触显影辊25的前边缘。
为了将处理盒15附接到本体壳体2,顶盖7布置在打开位置,经由盒开口5,处理盒15附接于本体壳体2或者从本体壳体2折卸。
在处理盒15附接于本体壳体2的状态下,处理盒15布置在纸供应单元3后部分的上方,具体地,在拾取辊11和纸供应辊12的上方。在处理盒15附接于本体壳体2的状态下,鼓前壁92的下边缘部分布置在处理盒15的前边缘部分,鼓前壁92的下边缘部分布置在处理盒15的下边缘部分91,充电支撑壁94的上后边缘部分布置在鼓盒18的上边缘部分,辊容纳壁95的后边缘部分布置在鼓盒18的后边缘部分。即,附接于本体壳体2的处理盒15的下边缘部分91对应于鼓前壁92的下边缘部分。
处理盒15的下边缘部分92面对纸容纳空间S1,并且布置在纸开口6的上边缘90的下侧。
扫描单元16在本体壳体2中布置在处理盒15的前侧,并且布置在纸开口6的上侧。如图1中实线所示,扫描单元16根据图象数据朝向感光鼓20发射激光束以曝光感光鼓20的圆周表面。
定影单元17在本体壳体2中布置在处理盒15的后部分的上侧。进一步,当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定影单元17布置成与处理盒15和纸供应辊12重叠。即,当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处理单元15、定影单元17和显影辊12彼此重叠。
定影单元7包括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加压辊32布置在加热辊31的上后侧,并且加压辊32的前下边缘接触加热辊31的后上边缘。
2.本体壳体的细节
如图1和2所示,本体壳体2包括一对侧壁40、前壁41、底壁42和后壁43。一对侧壁40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左右边缘与该左右边缘有间隔。如图3所示,当由侧视图观察时一对侧壁40都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如图5所示包括主框架45和侧盖46。
当右侧壁40的主框架45是与左侧壁40的主框架45区别地说明时,设置在右侧的主框架45是被称为右主框架45R,设置在左侧的主框架45被称为左主框架45L。进一步,当右侧壁40的侧盖46与左侧壁40的侧盖46区别地说明时,设置在右侧的侧盖46被称为右侧盖46R,设置在左侧的侧盖46被称为左盖侧46L。
主框架45设置在左右方向上侧壁40之间的空间中。主框架45由已知的树脂制成,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向外打开的盒状。进一步,主框架45包括整体形成的板51和外周壁52。
当由侧视图观察时,板51是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并且包括下部分47和上部分48。下部分47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板51的中心部分的板51的下部分,上部分48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板51的中心部分的板51的上部分。
外周壁52形成为从板51的外周边缘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即,沿着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截取而限定的主框架45的各个截面形成为字母U形。
如图4和5所示,右主框架45R具有连通开口50。连通开口50对应于稍后描述的用于风扇80的空间,并且布置在板51的下部分47的前边缘部分。
连通开口50包括多个孔49。当由侧视图观察时每个孔49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如图5所示,在左右方向贯穿板51。进一步,多个孔49布置成在每个孔49的径向方向上彼此之间具有间隔。
如图5所示,侧盖46是每个侧壁40在左右方向上的侧部分,并且构成每个侧壁40的外部。侧盖46在左右方向上从外侧覆盖主框架45。侧盖46由已知的树脂制成,并且如图2所示,侧盖46为与主框架45的尺寸大致相同的板状构件。进一步,侧盖46的前后方向上的两边缘部分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向内弯曲以便覆盖主框架45在前后方向上的两边缘。
因此,每个侧壁40,即主框架45和侧盖46构成围绕物54,围绕物54在其中限定容纳空间S2。
如图3所示,右侧盖46R具有通风孔55。通风孔55布置在右侧盖46R的上边缘部分的后部分,并且如图1所示布置在处理盒15的上侧。进一步,当在左右方向观察时,通风孔55与处理盒15在上下方向上对齐。
进一步,通风孔55包括多个缝隙56。当由侧视图观察时每个缝隙56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形状,并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右侧盖46R。多个缝隙56以恒定的间隔被布置在上下方向上。通风孔55(等,多个缝隙56)使在围绕物54中的容纳空间S2与本体壳体2的外侧连通。
当由前视图观察时,前壁41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进一步,前壁41设置成在右主框架45R的板51的上部分48和左主框架45L的板51的上部分48之间延伸。
底壁42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下边缘部分。当由仰视图观察时底壁42是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进一步,底壁42设置成在右主框架45R的板51的下边缘部分和左主框架45L的板51的下边缘部分之间延伸。
如图5所示,底壁42具有限制导向槽57。限制导向槽57分别被设置用于一对纸限制部分60并且布置在底壁42的上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的两边缘部分。当由平面图观察时限制导向槽57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形成为从底壁4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
后壁43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后边缘部分。当由后视图观察时后壁43是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后壁43设置成在右主框架45R的板51的后边缘部分和左主框架45L的板51的后边缘部分之间延伸。
如图2所示,前壁41的下边缘、每个板51的下部分47的前边缘和底壁42的前边缘限定纸开口6。即,纸开口6的上边缘90是前壁41的下边缘。
当由侧视图观察时,纸开口6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纸开口6的开口平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因此,纸开口6的开口平面与稍后描述的馈送方向X垂直相交。进一步,纸开口6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长于能够在打印机1中用于图像形成的纸P的片状物的最大尺寸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每个板51的后壁43的下边缘部分、下部分47和底壁42构成纸容纳部9。即,纸容纳部9包括底壁42和一对板51的下部分47。在纸容纳部9中的纸容纳空间S1与本体壳体2的外部经由纸开口6彼此连通。
纸容纳部9包括一对纸限制部分60。如图2和图5所示,一对纸限制部分60布置在底壁42的上表面。一对纸限制部分60在左右方向布置成其间具有间隔。一对纸限制部分60中的每一个包括整体地设置的导向板61,第一限制板62和第二限制板63。
如图5所示,导向板61对应于每个纸限制部分60的下边缘部分,并且当由平面图观察时导向板6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导向板6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短于限制导向槽57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导向板6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致等于限制导向槽57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第一限制板62被构造成限制支撑在纸容纳部9的纸P的片状物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第一限制板62形成为从导向板61在左右方向上的外边缘部分连续地向上延伸。第一限制板6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于板51的下部分47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并且第一限制板6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致地等于导向板6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第二限制板63被构造成限制支撑在纸容纳部9的纸P的片状物的数目。如图2所示,当由前视图观察时第二限制板63是具有字母L形状的板状构件。第二限制板63从第一限制板62的上边缘部分的前边缘在左右方向上连续地延伸并且被弯曲以向上延伸。进一步,如图5所示,第二限制板63的上边缘部分布置在比板51的下部分47的上边缘低的位置。
因为导向板61布置在限制导向槽57中,纸限制部分60由底壁42支撑以在左右方向上滑动。一对纸限制部分60形成为通过连杆机构(图中未示)彼此联动。因此,当一对纸限制部分60中的一个在左右方向上向内滑动时,纸限制部分60中的另一个也在左右方向上向内滑动。进一步,当一对纸限制部分60中的一个在左右方向上向外滑动时,纸限制部分60中的另一个也在左右方向上向外滑动。
当一对纸限制部分60布置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最大间隔的位置时,每个纸限制部分60的第一限制板62相对于对应板51的下部分47布置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具有间隔,第一限制板62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大致地等于能够用于在打印机1中执行图像形成的纸P的片状物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2和4所示,纸供应盖8由一对侧壁40支撑。如图4所示,纸供应盖8包括旋转轴65和盖体66。
旋转轴65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形状。盖体66是板状构件,并且形成为从旋转轴在旋转轴65的径向方向上向外延伸。旋转轴65的两端从盖体66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
纸供应盖8由本体壳体2支撑从而旋转轴65的左右端分别被一对主框架45的前下边缘部分可旋转地支撑。如图4所示,当纸供应盖8布置在打开位置时,盖体66的上表面和底壁42的上表面大致在相同的平面。
3.控制单元的细节
如图5所示,打印机1包括控制单元70和风扇8。控制单元70和风扇8布置在右侧壁40的围绕物54中(即,在容纳空间S2中)。用于将驱动力输入到图像形成单元4中的马达和齿轮系布置在左侧壁40的围绕物54中尽管这些没有在附图中显示。
控制单元70被构造成控制图像形成单元4的操作,并且包括低压电源板71和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低压电源板71布置在风扇80的右侧,并且固定到右主框架45R的板51的左表面。即,低压电源板71布置纸容纳部单元9相对于右主框架45R的板51的相反侧。
低压电源板71包括基板主体72和电源组件73。当由侧视图观察时,基板主体72是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基板主体72相对于板51的下部分47布置在右侧以在基板主体72和下部分47之间具有间隔,并且相对于右侧盖46R的下部分布置在左侧以在基板主体72和右侧盖46R的下部分之间具有间隔。即,右侧盖46R布置在右主框架45R的板51相对于基板主体72的相反侧。
基板主体72布置在右主框架45R的外周壁52的下边缘部分的上侧,其间具有间隔。基板主体72经由线和电极(图中未示)与电晕充电器22、转印辊21、显影辊25和供应辊26电连接。电源组件73附接于基板主体72的左表面的前边缘部分,并且布置在连通开口50的右侧,与连通开口50具有间隔。
控制电路板(图中未示)经由线与低压电源板71电连接,并且被构造成控制低压电源板71。
风扇80布置在围绕物54中的前下部分。具体地,风扇80附接于板51的下部分47的前边缘部分的右表面,以在连通开口50的右侧邻接连通开口50。因此,风扇80被夹在低压电源板71和板51的下部分47之间,并且面对基板主体72的左表面。即,低压电源板71布置在板51相对于风扇80的相反侧。电源组件73与风扇80相对。当沿着左右方向观察时,电源组件73、风扇80和连通开口50彼此重叠。
如图4和5所示,风扇80在右板51的下部分47中在馈送方向X上布置在纸开口6侧(上游侧)。如图1所示,风扇80相对于纸供应辊12和处理盒15布置在纸开口6侧(即,前侧)。换句话说,纸供应辊12布置在纸开口6相对于风扇80的相反侧。
如图5所示,风扇80布置在右纸限制部60的右侧,其间具有间隔,并且经由连通开口50面对右纸限制部分60。
风扇80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致地等于板51的下部分47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风扇80的上边缘高于右纸限制部60的上边缘。
风扇80包括旋转翼81。旋转翼81相对于板51可旋转地设置。通过旋转,旋转翼81使围绕物54中的空气从右侧向左侧流动。尽管在附图中未示,风扇80经由线与基板主体72电连接。
4.片状物存储操作和图像形成操作
(4-1)片状物存储操作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打印机1中,如图4所示在图像形成操作前操作者将纸P的片状物放入纸容纳部9中。为了将纸P的片状物放入到纸容纳部9中,操作者将纸盖8移动到打开位置以便在前后方向上打开纸开口6。
然后,操作者经由该纸开口6沿着馈送方向X将纸P的片状物引入纸容纳部9中,该馈送方向X从前侧指向后侧。此时,纸限制部分60的第一限制板62限制纸P的片状物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第二限制板63限制被引入纸容纳部9中的纸P的片状物的数目。
因此,纸P的片状物的后部分被支撑在纸容纳部9中,并且堆叠在底壁42的上表面上。因此,预定数量的纸P的片状物由底壁42和纸供应盖8支撑。在这种情况下,一对板51的下部分47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由底壁42支撑的纸P的片状物具有间隔。
(4-2)显影操作
接下来,当图像形成操作在控制单元70的控制之下开始时,低压电源板71从电源组件73向电晕充电器22、转印辊21、显影辊25和供应辊26供电。马达(图中未示)经由齿轮系将驱动力输入到各种辊(具体地,感光鼓20、显影辊25、供应辊26、搅拌器30、拾取辊11、纸供应辊12和加压辊32)。
然后,电晕充电器22对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因此,根据图象数据的静电潜象形成在感光鼓20的表面上。
搅拌器30搅拌调色剂贮存部28中的调色剂,并且将搅拌的调色剂供应到供应辊26。供应辊26将从搅拌器30供应的调色剂供应到显影辊25。此时,调色剂在显影辊25和供应辊26之间摩擦带正电,并且被支撑在显影辊25上。层厚限制片27限制保持在显影辊25上的调色剂的厚度为预定的厚度。
显影辊25将被保持在显影辊25上具有恒定厚度的调色剂供应到感光鼓20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因此,调色剂图像被保持在感光鼓20的表面上。
(4-3)纸供应操作、定影操作和排出操作
拾取辊11将存储在纸容纳部9中的纸P的片状物传送到纸供应辊12和纸供应垫13之间的空间。纸供应辊12逐一处理供应到纸供应辊12和纸供应垫13之间的空间的纸P的片状物。然后,纸供应辊12将纸P的片状物逐一地向后侧传送,从而纸供应辊12将纸P的片状物传送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纸供应路径14。纸P的片状物在预定时刻被供应到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的空间。即,纸供应辊12将支撑在纸容纳部9中的纸P的片状物传送到显影盒15。
接着,当纸P的片状物经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的空间时,转印辊通过转印偏压将感光鼓20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P的片状物。
此后,纸P的片状物被传送到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的空间。然后,当纸P的片状物经过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的空间时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加热和加压纸P的片状物。此时,纸P的片状物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学地定影在纸P的片状物上。此后,纸P的片状物被传送到一对排出辊36之间的空间,并且一对排出辊36将纸P的片状物排出到顶盖7的纸排出盘35。
因此,纸P的片状物从纸容纳部9供应,经过感光鼓20和转印辊21之间的空间,然后经过加热辊31和加压辊32之间的空间。然后,纸P的片状物沿着当由侧视图观察时形成为字母C形的传送路径被传送从而纸P的片状物被排出到纸排出盘35。
5.冷却装置
在上述图像形成操作中,电源组件73向电晕充电器22、转印辊21、显影辊25和供应辊26供电。因此,电源组件73可能发热。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电源组件73也向风扇80供电。因此,如图5所示旋转翼81被连续地驱动。
因此,在围绕物54中风扇80周围的空气经由连通开口50排出到纸容纳部9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围绕物54中的空气朝向风扇80流动,并且围绕物54中的压力减小。因此,如图3所示外界空气经由通风孔55被抽送到围绕物54中。
因此,从通风孔55向风扇80的气流A产生在围绕物54中。即,气流A从后上侧向前下侧继续前进。
如图5所示,当气流A到达低压电源板71时,气流A分支成经过基板主体72左侧的气流A1和经过基板主体72右侧的气流A2。
气流A1朝向后下侧经过电源组件73上方和基板主体72和板51之间的空间之后,气流A1到达电源组件73并且沿着电源组件73的上部分的圆周表面继续前进。此后,气流A1朝向风扇80继续前进。
在气流A2朝向后下侧经过基板主体72和侧盖46之间的空间之后,气流A2经过基板主体72的下边缘和外周壁52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隙同时U形转弯,然后气流A2到达电源基板73的下方的部分。然后,气流A2沿着电源组件73的下部分的圆周表面继续前进,并且此后向风扇80继续前进。虽然在附图中未示,气流A1和气流A2也经过电源组件73的前后侧。
然后,气流A1和气流A2结合在一起,并且在由风扇80驱动的同时经由连通开口50流入纸容纳部9中。即,风扇80是用于向纸容纳部9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风扇。
因此,低压电源板71,也就是电源组件73,在图像形成期间由气流A冷却(即,气流A1和气流A2)。
如图2所示,已经流入纸容纳部9中的气流A向纸容纳空间S1的前边缘部分中的左侧继续前进,并且因为纸开口6是打开的,所以向纸开口6向前继续前进。然后,气流A经由纸开口6向外侧排出。
因此,用于低压电源板71的冷却操作完成。
6.有益效果
(1)如图4所示,在打印机1中,纸容纳部9支撑纸P的片状物的后部分。即,在纸容纳部9中,保证了用于支撑纸P的片状物的纸容纳空间S1。进一步,如图5所示,风扇80布置在限定纸容纳部9的板51的下部分47上。
因此,如图4所示,用于由风扇80产生的空气流动的流动路径能够被保证在纸容纳部9中的纸容纳空间S1中。如图4和5所示,风扇80在馈送方向X上被布置在设置纸开口6的一侧,即,板51的下部分47的前边缘部分。
因此,纸容纳部9中的空气能够经由纸开口6通过风扇80的驱动被顺畅地排出。因此,即使物体紧挨着该打印机1安装,也能够保证本体壳体2中的空气的顺畅流动,并且因此打印机1中的热量能够有效地散发。因此,打印机1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能够被提高。
(2)如图5所示,低压电源板71由在其上布置有风扇80的板51支撑。因此,风扇80布置在靠近电源组件73的位置。因此,通过驱动风扇,电源组件73周围的空气能够可靠地流动,并且从而电源组件73能够被有效地冷却。
(3)如图1所示,当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布置在彼此重叠的位置。因此,与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情况相比,打印机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缩小。因此,打印机1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能够被提高。
进一步,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布置在纸开口6相对于风扇80的相反侧(具体地在后侧)。因此,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布置成相对于纸开口6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
因此,能够防止由电源组件73产生的热而被加热的空气由于风扇80的驱动朝向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流动,并且因此能够防止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被加热。
风扇80布置在板51的下部分47的前边缘部分,并且朝向纸容纳部9排出空气。因此,由风扇80向纸容纳部9排出的空气易于经由纸开口6向纸容纳部9的外侧排出而不是朝向布置处理盒15的一侧流动。因此,可靠地防止被电源组件73的热辐射加热的空气加热处理盒15、定影单元17和纸供应辊12。
(4)如图1所示,纸供应辊12布置在相对于纸开口6的上边缘90的下侧。因此,在纸容纳部9中,能够保证相对于纸供应辊12布置纸开口6的一侧的空间相对大。因此,通过风扇80的驱动,纸容纳部9中的空气能够被可靠地排出。
(5)如图1所示,在处理盒15附接于本体壳体2的状态下,处理盒15的下边缘部分91布置在纸开口6的上边缘90的下侧。
因此,在纸容纳部9中,能够保证在纸容纳部9中相对于处理盒15(即纸供应辊12)布置纸开口6的一侧的空间相对大。因此,通过风扇80的驱动,纸容纳部9中的空气能够被更加可靠地排出。
(6)如图3所示,本体壳体2具有通风孔55。因此,当风扇80被驱动时,外部空气经由通风孔55流入围绕物54。因此,在围绕物54中,气流A产生通风孔55和风扇80之间。
如图1所示,通风孔55布置在相对于处理盒15的上侧并且当沿着左右方向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与处理盒15对齐布置。即,通风孔55和风扇80布置成沿着连接前下侧和后上侧的方向其间有足够的空间。
因此,如图3所示,能够保证在通风孔55和风扇80之间产生的气流A的足够的流动空间,并且从而可以使得气流A在电源组件73近旁流动。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冷却电源组件73。
(7)如图5所示,当沿着左右方向观察时电源组件73和风扇80彼此重叠。因此,通过风扇80的驱动,可以使得电源组件73周围的空气更加可靠地流动。因此,电源组件73能够更加有效地被冷却。
(8)如图5所示,右主框架45R和右侧盖46R构成限定容纳空间S2的围绕物54。风扇80被驱动,气流A产生在容纳空间S2中。
即,能够在相对于风扇80的纸容纳部90侧和低压电源板71的两侧(左右侧)保证由风扇80引起流动的空气流动路径。即,在风扇80的左侧,保证纸容纳空间S1,并且在风扇80的右侧,保证容纳空间S2。因此,能够保证空气在本体壳体2中更加顺畅地流动。
因为风扇80和低压电源板71被容纳在容纳空间S2中,可以使得由风扇80的驱动产生的气流A更加可靠地经过电源组件73近旁的位置,并且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冷却电源组件73。
(9)如图4所示,一对纸限制部分60能够限制纸P的片状物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形成在纸P的片状物上的图像在图像形成期间在左右方向上移位。
如图5所示,风扇80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面对纸限制部60其间具有间隔。因此,能够防止由风扇80的驱动产生的气流A使得由底壁42支撑的纸P的片状物扑通落下,并且因此能够稳定的支撑纸P的片状物。
(10)如图5所示,板51的下部分47的上边缘布置在相对于右纸限制部分60的上边缘的上侧。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纸P的片状物容纳在纸容纳部9中,也能够在纸容纳部9中保证由风扇80引起流动的空气流动路径。
如图5所示,风扇80的上边缘布置在右纸限制部分60的上边缘的上侧。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得纸P的片状物的上侧的空气流动。
(11)如图4所示,在纸供应盖8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纸供应盖8支撑由底壁42支撑的纸P的片状物的前部分。因此,纸供应盖8和底壁42能够可靠地支撑纸P的片状物。
7.修改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风扇80使空气从右侧朝向左侧流动并且因此朝向纸容纳部9排出空气。该实施例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风扇80可以使空气从左侧向右侧流动并且从纸容纳部9吸入空气。
在这种情况下,当风扇80被驱动时,位于连通开口50的左侧的空气朝向右侧流动,并且经从纸容纳部9由连通开口50流入围绕物54中。然后,位于纸容纳空间S1前端部分中的空气向左流向风扇80。因此,外部空气经由纸开口6流入纸容纳部9中。
另一方面,因为空气从纸容纳部9流入围绕物54,在围绕物54中的压力增加并且因此围绕物54中的空气通过通风孔55被排出到外部。
因此,在围绕物54中,产生从风扇80流向通风孔55的气流。此时,气流从前下侧向后上侧继续前进。
在上述类型的修改例中,气流产生在围绕物54中,并且气流经过低压电源板71和电源组件73近旁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有益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开口,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开口,所述外壳包含容纳单元,所述容纳单元被构造成支撑穿过所述开口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
馈送辊,所述馈送辊被构造成向图像形成单元馈送支撑在所述容纳单元中的所述记录介质;
风扇,所述风扇被构造成使得所述外壳中的空气流动;和
电路板,电子组件被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其中,所述容纳单元包含:
堆叠部分,所述堆叠部分被构造成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和
一对侧部分,所述一对侧部分布置成在正交方向上将所述堆叠部分夹在所述一对侧部分之间,所述正交方向垂直于所述馈送辊的馈送方向;并且
其中,所述一对侧部分中的一个包括框架和侧盖,所述侧盖布置在所述框架的外侧;
所述风扇布置在所述侧盖和所述框架之间,并且在所述馈送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馈送辊更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风扇面向所述电路板;
所述电路板在正交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侧盖和所述框架之间,
所述电路板保持所述电子组件,布置有所述电子组件的所述电路板的一侧面对所述框架并使所述风扇被布置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框架之间;并且
所述侧盖具有通风孔,所述侧盖的内部通过所述通风孔与所述侧盖的外部连通;
所述风扇被构造成使空气从所述风扇流向所述通风孔;并且
所述电路板布置在所述风扇和所述通风孔之间的空气的流动路径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被构造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显影剂图像;和
定影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布置在所述处理单元的上侧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中:
所述馈送辊布置在所述处理单元的下侧;
当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处理单元、所述定影单元和所述馈送辊布置成彼此重叠;并且
所述风扇在所述馈送方向上布置在相对于所述处理单元更靠近所述开口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外壳包含限定所述开口的上边缘的边缘部分;并且
所述馈送辊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低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外壳包含限定所述开口的上边缘的边缘部分;
所述处理单元被构造成可拆卸地附接到所述外壳;并且
在所述处理单元附接到所述外壳的状态下,所述处理单元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低于所述外壳的所述边缘部分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通风孔布置在所述处理单元的上侧,并且布置成当沿着所述正交方向观察时,所述通风孔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处理单元对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外壳包含侧盖,相对于所述电路板,所述侧盖布置在所述框架的相反侧;并且
所述框架和所述侧盖限定容纳空间,所述风扇和所述电路板被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堆叠部分包含限制部分,所述限制部分被构造成限制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的移动;并且
当沿着所述正交方向观察时,所述风扇和所述限制部分彼此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一对侧部分中的每一个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限制部分的上侧;并且
所述风扇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限制部分的上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盖,所述盖被构造成在打开所述开口的打开位置和闭合所述开口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盖支撑由所述堆叠部分支撑的所述记录介质的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风扇包含空气排出风扇,所述空气排出风扇被构造成朝向所述堆叠部分排出空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1654 | 2013-09-27 | ||
JP2013201654A JP6098462B2 (ja) | 2013-09-27 | 2013-09-27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16229A CN104516229A (zh) | 2015-04-15 |
CN104516229B true CN104516229B (zh) | 2017-12-22 |
Family
ID=52740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02583.8A Active CN104516229B (zh) | 2013-09-27 | 2014-09-26 | 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07635B2 (zh) |
JP (1) | JP6098462B2 (zh) |
CN (1) | CN1045162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071545A (ja) * | 2020-10-28 | 2022-05-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5256A (zh) * | 2003-02-24 | 2004-09-01 | ������������ʽ���� | 在成像设备的电路周围的气流 |
CN103135389A (zh) * | 2011-11-30 | 2013-06-05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34621A (ja) * | 2001-02-06 | 2002-08-23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44056B2 (ja) * | 2002-11-08 | 2007-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1539B2 (ja) | 2003-08-25 | 2009-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77478A (ja) * | 2003-08-28 | 2005-03-2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78945B2 (ja) * | 2006-01-19 | 2012-07-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配線の固定構造,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8886B2 (ja) * | 2007-09-28 | 2013-01-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熱源保有装置の冷却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43691A (ja) * | 2007-12-14 | 2009-07-02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9244672A (ja) | 2008-03-31 | 2009-10-22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92022B2 (ja) * | 2009-11-19 | 2014-01-2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54219B2 (ja) * | 2010-02-24 | 2014-03-2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51698B2 (ja) * | 2010-08-16 | 2014-03-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4801B2 (ja) | 2012-03-30 | 2014-12-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3
- 2013-09-27 JP JP2013201654A patent/JP6098462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9-25 US US14/496,155 patent/US920763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9-26 CN CN201410502583.8A patent/CN1045162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5256A (zh) * | 2003-02-24 | 2004-09-01 | ������������ʽ���� | 在成像设备的电路周围的气流 |
CN103135389A (zh) * | 2011-11-30 | 2013-06-05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098462B2 (ja) | 2017-03-22 |
CN104516229A (zh) | 2015-04-15 |
JP2015068922A (ja) | 2015-04-13 |
US9207635B2 (en) | 2015-12-08 |
US20150093141A1 (en) | 2015-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80930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ir passage and outlet | |
CN10598835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3576519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601991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852669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23761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0519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筐体構造 | |
US9069331B2 (en) | Suppor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4516229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586303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0345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01652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346423A (zh) | 具有保持调色剂盒的保持构件的成像装置 | |
CN102968024B (zh) | 显影盒 | |
JP2017182223A (ja) | 情報提示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50093142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102233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88093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220819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6861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516254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201318615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7589654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1248599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581739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