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991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19912B
CN106019912B CN201610186770.9A CN201610186770A CN106019912B CN 106019912 B CN106019912 B CN 106019912B CN 201610186770 A CN201610186770 A CN 201610186770A CN 106019912 B CN106019912 B CN 1060199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mage forming
space
inner passage
ventilating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867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19912A (zh
Inventor
山下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019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9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19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99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通风道部设置在隔壁构件的第一空间侧的侧面上,具有第一内部通道和第二内部通道。所述第一内部通道使从第一空气通道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将空气向第二空气通道侧引导。所述第二内部通道使从第二空气通道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将空气从所述隔壁构件上形成的连通口向第二空间引导。第一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把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一内部通道送风。第二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把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二内部通道和所述连通口向所述第二空间送风。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利用由鼓风机产生气流来冷却框体内部的设备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电子照相方式在薄片体构件上形成图像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已被公知。图像形成装置上装载有将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影显影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具有收容调色剂的调色剂收容部,使用调色剂收容部中收容的调色剂在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像。
可是,在采用加热装置对薄片体构件进行调色剂像的定影的构成中,受到由加热装置加热的周边空气的影响,调色剂收容部的周边温度有时会上升。此外,图像形成装置上除了所述加热装置以外,还设有马达和电源板等通电后产生热量的热源,通过所述热源的热影响,调色剂收容部的周边温度有时也会上升。所述调色剂由树脂构成。因此,调色剂收容部的周边温度变高、调色剂的温度升高后,调色剂的流动性降低。此外,为了使调色剂附着在感光鼓上,需要对调色剂赋予电荷,但是温度上升使调色剂的带电量降低。调色剂的流动性和带电量降低后,感光鼓上不能附着足够量的调色剂,从而产生浓度降低等图像不良。因此,公开了抑制热源导致的温度上升的各种技术方案,例如,公开了和电源板一起的、对框体内的电源装置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
可是,在以往的冷却装置中,吸收了电源板的热量的空气被送入装置内部,因此不能有效冷却装置内部,特别是不能冷却显影装置等具有调色剂的设备。因此,不能防止调色剂的流动性和带电量的降低导致的所述图像不良。此外,由于向装置内部送风,装置内悬浮的调色剂分散到装置内部全域中,导致悬浮调色剂附着到转印带的非图像区域等,由此发生所谓调色剂灰雾的图像不良。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抑制显影部的温度上升、且将悬浮调色剂有效地从图像形成部向外部排出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框体、隔壁构件、图像形成单元、转印部、光扫描装置、薄片体收容部、凹陷部、手柄、第一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通风道部、第一鼓风机以及第二鼓风机。所述框体具有彼此对置配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有吸气口。所述隔壁构件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分隔为所述第一面侧的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面侧的第二空间。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并具有感光鼓以及使用调色剂对所述感光鼓进行显影处理的显影部。所述转印部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侧,具有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转印带。所述光扫描装置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下方,根据图像数据向所述感光鼓照射激光。所述薄片体收容部能收容多个薄片体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能从所述第一面侧插抜,并从所述光扫描装置的底面向下侧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所述凹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面的中央,向所述第二面侧凹陷。所述手柄以向左右方向横跨所述凹陷部的中央的方式设置,所述薄片体收容部相对于所述框体插抜时被握持。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光扫描装置和所述薄片体收容部之间,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第二面侧延伸。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形成在所述转印部的上侧,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第二面侧延伸。所述通风道部设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所述第一空间侧的侧面上,所述通风道部包括:第一内部通道,使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能将空气向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侧引导;以及第二内部通道,使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能将空气从所述隔壁构件上形成的连通口向所述第二空间引导。所述第一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把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一内部通道送风。所述第二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把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二内部通道和所述连通口向所述第二空间送风。所述吸气口形成在所述凹陷部的上侧壁面。
按照本发明,能抑制显影部的温度上升,并且将悬浮调色剂有效地从图像形成部向外部排出。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部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3是从下侧观察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部的后侧构成的立体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图像形成部具备的冷却装置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被图5A的剖切面VB-VB切断的冷却装置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为便于说明,将图像形成装置10能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的铅直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6。此外,将在所述设置状态下设有操作显示部17的侧面作为正面(前面)来定义前后方向7。此外,以所述设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为基准定义左右方向8。
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图像读取部12和图像形成部14。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处理,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部。图像形成部14进行根据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的处理,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下部。此外,图像形成部14的右侧设有纸张排出部30。
图像形成部14的上方设有出纸区域21。纸张排出部30在图像形成部14和图像读取部12之间形成出纸区域21的同时,将图像形成部14和图像读取部12上下连接。如图1所示,出纸区域21的前方侧和左侧开放。此外,出纸区域21的后方侧未开放、由后盖(未图示)封闭。此外,出纸区域21的右侧设有纸张排出部30。出纸区域21的右侧由所述纸张排出部30封闭。
图像形成部14具备作为装置主体的框体14A。框体14A的内部配置有构成图像形成部14的多个内部设备。框体14A由覆盖图像形成部14整体的外框、以及用于支承构成图像形成部14的各部分的内框构成。框体14A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框体14A的前面141(参照图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面,与前面141对置配置的背面142(参照图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面。此外,框体14A的内部具有隔板15(参照图6,本发明的隔壁构件的一例)。隔板15如图6所示,设置在框体14A的内部中靠后方侧的位置。隔板15是平行于背面142的平面构件。框体14A的内部空间被所述隔板15分为前面141侧的第一空间51和背面142侧的第二空间52。
图像形成部14基于所谓串列方式在薄片体构件上形成彩色图像。在图2中,图像形成部14具备多个图像形成单元4、中间转印单元5(本发明的转印部的一例)、光扫描装置13、第二转印辊20、定影装置16、出纸盘18、供纸盒27(本发明的薄片体收容部的一例)、供给单元32、操作显示部17(参照图1)、输送通道26、容器单元31(本发明的容器安装部的一例)、电源控制板78(本发明的控制板的一例)、冷却装置80和控制部(未图示)等。另外,图2省略了图像读取部12的图示。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单元4、中间转印单元5、光扫描装置13、第二转印辊20、定影装置16、供纸盒27和供纸单元32设在第一空间51中。此外,电源控制板78设在第二空间52中。此外,如后所述,冷却装置80的一部分(第二风扇82)设在第二空间52中,其他的构成(第一风扇81,通风道部83)设在第一空间51中。
操作显示部17是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显示各种信息,并根据用户操作向所述控制部输入各种信息的触摸面板等。
图像形成单元4(4Y、4C、4M、4K)分别设置在中间转印单元5的下侧。图像形成单元4分别具备感光鼓41、带电装置42、显影装置44(本发明的显影部的一例)、一次转印辊45等。图像形成单元4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单元4沿转印带5A的行走方向(箭头19所示的方向)并列设置。图像形成单元4Y用黄色的调色剂在感光鼓4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4C用青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4M用品红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4K用黑色的调色剂,在感光鼓4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像。由显影装置44进行针对感光鼓41的调色剂像的显影处理。
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四个图像形成单元4。因此,四个感光鼓41设在框体14A内,四个显影装置44设在框体14A内。各感光鼓41和各显影装置44沿转印带5A的延伸方向,即转印带5A的行走方向并列设置。各感光鼓41能旋转地被框体14A的内框等支承。框体14A上设有向感光鼓41的旋转轴传递动力的齿轮系等传递机构(未图示),通过向所述传递机构传递来自马达的驱动力,使感光鼓41向规定方向旋转。显影装置44使用调色剂针对旋转的感光鼓41进行显影处理。感光鼓41的表面承载由显影装置44进行显影处理形成的调色剂像。
供纸盒27设在图像形成部14的下部。在框体14A的内部中,供纸盒27设在显影装置44的下侧,即图像形成单元4的下侧。供纸盒27形成上表面开放的长方形的箱状,其内部能收容多个薄片体构件。供纸单元32将供纸盒27装载的薄片体构件一枚一枚取出,并向输送通道26输送薄片体构件。
供纸盒27能相对于框体14A从前面141侧、沿前后方向7插抜。具体供纸盒27在框体14A的下部中,以能向前后方向7滑动的方式被支承。供纸盒27的支承机构应用以往公知的轨道支撑机构等。如图3所示,供纸盒27在前面具有前面板27A。另外,图3中省略了图像读取部12的盖构件的图示。在供纸盒27安装到框体14A上的状态(图1至图3所示的状态)下,前面板27A和后述的前面罩14B一起构成框体14A的前面141。即,前面板27A是框体14A的前面141的一部分。前面板27A上设有在插抜供纸盒27时握持的手柄27B。前面板27A的中央形成有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陷部27C,手柄27B以向左右方向8横跨凹陷部27C的中央的方式设置。凹陷部27C的上侧壁面上,形成有和框体14A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吸气口29。即,框体14A的前面141上形成有吸气口29。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的空气通过吸气口29能流入框体14A的内部。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单元5设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上侧。中间转印单元5具有转印带5A、驱动辊5B和从动辊5C。转印带5A设在感光鼓41的上侧。转印带5A是环状的带,由具有导电性的树脂构件构成。转印带5A在预定的方向、具体为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换句话说,转印带5A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设置状态下基本水平且在左右方向8延伸设置。转印带5A的左右方向8的两端,通过在左右方向8分开设置的驱动辊5B和从动辊5C,以能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因此,转印带5A在垂直于从前面141朝向背面142的前后方向7的左右方向8上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带5A被架设支承在驱动辊5B和从动辊5C上。
转印带5A是被转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4的感光鼓41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的带构件。通过被驱动辊5B和从动辊5C支承,转印带5A在其表面接触各感光鼓41的表面的状态下、能向箭头19所示的方向移动(行走)。而且,转印带5A在其表面通过感光鼓41和一次转印辊45之间时,调色剂像从各感光鼓41依次重叠配合转印到转印带5A。
图像形成单元4根据串列方式形成彩色图像。多个图像形成单元4沿转印带5A的行走方向(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从转印带5A的左侧向右侧,黄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Y、青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C、品红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M和黑色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K依次排成一列配置。
光扫描装置13设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下侧,具体设在图像形成单元4和供纸盒27之间。光扫描装置13具备照射各色的激光的激光源,扫描激光的多面反射镜,使多面反射镜旋转驱动的马达,以及照射扫描的激光的反射镜13Y、13C、13M、13K等。光扫描装置13根据输入的各色的图像数据,向各图像形成单元4的感光鼓41照射激光。这样在各感光鼓41上形成静电潜影。
如图2所示,光扫描装置13和供纸盒27之间形成间隙。换句话说,供纸盒27设置在从光扫描装置13的底面向下方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光扫描装置13的底面与供纸盒27的上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是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参照图3)流入的外部的空气通过的第一空气通道71。即,第一空气通道71形成在多个显影装置44和供纸盒27之间。所述第一空气通道71承担着作为由显影装置44的下表面和供纸盒27的上表面分区的通风道的作用。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空气通道71形成在显影装置44的下侧,并且向从框体14A的前面141朝向背面142的后方延伸。所述第一空气通道71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直至背面142侧的隔板15。另外,在显影装置44的下侧没有光扫描装置13、在显影装置44的正下方设有供纸盒27的构成中,多个显影装置44和供纸盒27之间的间隙是第一空气通道71。
第二转印辊20以夹持上下延伸的输送通道26的方式、和驱动辊5B相对设置。通过对第二转印辊20外加转印电位,转印带5A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薄片体构件。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薄片体构件向定影装置16输送。
定影装置16设在比中间转印单元5靠右侧。具体定影装置16设置在比驱动辊5B靠右侧且比第二转印辊20靠上侧。定影装置16将转印在薄片体构件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并定影在薄片体构件上。定影装置16配置在水平方向中基本和后述的调色剂容器3相同高度位置上。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6配置在框体14A的右侧端部附近。定影装置16具有外壳23、加热辊16A、加压辊16B。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配置在外壳23内。
加热辊16A被设置在内部的加热装置16C加热到使调色剂能定影的规定的温度。加压辊16B和加热辊16A相对配置。以夹持上下延伸的输送通道26的方式,左侧配置加热辊16A,右侧配置加压辊16B。加压辊16B通过由未图示的弹性构件加力,和加热辊16A压力接触。输送到定影装置16的薄片体构件,被加热辊16A和加压辊16B夹持着输送。上述输送时,从加热辊16A向转印在薄片体构件上的调色剂像传递热量而加热调色剂像。这样,调色剂像熔化并定影在薄片体构件上。随后,薄片体构件向出纸盘18排出。
出纸盘18设在出纸区域21中。如图2所示,出纸盘18设在比中间转印单元5靠向上侧。具体出纸盘18以覆盖后述的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表面的方式、设在各调色剂容器3的上侧。出纸盘18支撑通过定影装置16后、从纸张排出部30向外部排出的薄片体构件。
中间转印单元5的上侧设有容器单元31。多个调色剂容器3以能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容器单元31中。容器单元31设在框体14A的内框上。容器单元31配置在相对于转印带5A的上侧部分的上表面、向垂直的上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位置。这样,在转印带5A和容器单元31之间形成间隙。容器单元31和转印带5A之间的间隙,是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参照图3)流入的外部的空气通过的第二空气通道72。即,第二空气通道72形成在转印带5A和容器单元31之间。所述第二空气通道72承担着作为由容器单元31的下表面和转印带5A的上表面分区的通风道的作用。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空气通道72形成在中间转印单元5的上侧,并且向从框体14A的前面141朝向背面142的后方延伸。所述第二空气通道72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直至背面142侧的隔板15。
调色剂容器3的内部收容调色剂,调色剂容器3以能装拆的方式被容器单元31支承。具体而言,调色剂容器3能相对于容器单元31中的规定的收容室(未图示)、从框体14A的前面安装。框体14A的前面罩14B(参照图1)打开时,容器单元31的前方侧露出。而后,通过将调色剂容器3相对于容器单元31的所述收容室、从前方向后方插入,调色剂容器3被安装到容器单元31的收容室中。调色剂容器3安装到容器单元31的状态下,可通过调色剂输送通道(未图示)从调色剂容器3向显影装置44供给调色剂。
多个调色剂容器3沿转印带5A的行走方向(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从转印带5A的左侧、向右侧,黄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Y、青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C、品红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M、黑色的调色剂用的调色剂容器3K依次排成一列配置。即,多个调色剂容器3沿着转印带5A的延伸设置方向的左右方向8并列设置。多个调色剂容器3中,位于最右侧的是调色剂容器3K。调色剂容器3K收容使用频率高的黑色的调色剂,调色剂容器3K比其他调色剂容器3容量大、尺寸大。
图4是表示将图像形成部14的背面板拆下的状态的后侧的立体图。图4表示了设置在框体14A的第二空间52中的设备露出的状态。如图4所示,电源控制板78安装在隔板15的后方侧的侧面15B(第二空间52侧的侧面)上。具体电源控制板78配置在侧面15B的下端部中左端部侧。电源控制板78将市电转换成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使用的控制电源和驱动电源后提供给各部分,在基板上安装有电解电容器和线圈、AC/DC转换器等转换器、以及将电压升压或降压的变压器等电子设备。因此,由于电源控制板78在通电时各电子设备发热而成为热源,所以需要冷却。另外,电源控制板78不限于控制电源电压的控制板,也可以是具备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动作的计算部和电机驱动器等驱动电路的控制板。
图5A和图5B省略了安装有冷却装置80的隔板15的图示。图5B和图6中的箭头表示了空气的流动。
冷却装置80用以冷却图像形成部14的内部,特别是冷却作为内部设备的电源控制板78和显影装置44。本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80在将从吸气口29吸入的空气分开至第一空气通道71和第二空气通道72通气的状态下,如后所述,对电源控制板78和显影装置44进行冷却。此外,冷却装置80还承担着将第一空间51内的悬浮调色剂等悬浮物通过第二空间52排出到外部的作用。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冷却装置80具备第一风扇81(本发明的第一鼓风机的一例)、第二风扇82(本发明的第二鼓风机的一例)和通风道部83。如图6所示,第一风扇81和通风道部83设在第一空间51中。第二风扇82设在第二空间52中。第一风扇81和第二风扇82是将吸入的空气吹出的、电动驱动的鼓风机。作为第一风扇81和第二风扇82,例如可以使用西洛克风扇和叶片风扇、轴流风扇等各种类型的风扇。
通风道部83设在隔板15的前方侧的侧面15A(第一空间51侧的侧面)上。通风道部83例如由小螺钉等固定件固定在侧面15A上。如图6所示,通风道部83在上下方向6上,配置在第一空气通道71和第二空气通道72之间。换句话说,通风道部83配置在图像形成单元4的后方。通风道部83形成在垂直于第一空气通道71的延伸设置方向(前后方向7)、即垂直于从前面141朝向背面142的方向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8)上较长的长方体形状。通风道部83以其长边方向和图像形成装置10的左右方向8一致的方式固定在侧面15A上。
通风道部83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内部通道85和第二内部通道86。即,通风道部83具有第一内部通道85和第二内部通道86。第一内部通道85位于通风道部83的前方侧,第二内部通道86位于通风道部83的后方侧。通风道部83的内部设有在通风道部83的长边方向上较长的隔壁87。在通风道部83的内部,第一内部通道85和第二内部通道86隔着隔壁87在前后方向7上分开。此外,第一内部通道85和第二内部通道86不连通,是彼此独立的空气通道。
第一内部通道85使从第一空气通道71流入的空气通过、并能向第二空气通道72侧引导。本实施方式中通风道部83的左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流入口91。第一空气通道71的空气从所述流入口91流入第一内部通道85的内部。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使第一内部通道85内的空气流出的流出口92。如图5A所示,在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上,沿所述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流出口92。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流出口92形成在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的前方侧(前面141侧)且第一内部通道85的正上方的位置。
第二内部通道86使从第二空气通道72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能通过隔板15上形成的连通口94(参照图6)将空气向第二空间52引导。本实施方式中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形成有流入口93(本发明的流入口的一例),第二空气通道72的空气从所述流入口93流入。在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上,沿所述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流入口93。本实施方式的四个流入口93形成在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的后方侧(背面142侧)且第二内部通道86的正上方的位置。
如图5A、图5B和图6所示,各流入口93和各流出口92邻接设置。即,流出口92和流入口93在通风道部83的上表面上邻接设置。具体而言,除了左端的流入口93,各流入口93分别形成在与左右方向8邻接的流出口92和流出口92之间对应的位置。同样,除了右端的流出口92,各流出口92分别形成在与左右方向8邻接的流入口93和流入口93之间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93形成在邻接的流出口92与流出口92的中间位置。换句话说,流出口92和流入口93在前后方向7上位置错开、并沿左右方向8交替配置。
针对隔板15的、通风道部83的安装面(后方侧的面)上,形成有贯穿第二内部通道86的贯穿孔。此外,隔板15的与所述贯穿孔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连通口94(参照图6)。因此,第二空间52经由连通口94、所述贯穿孔、第二内部通道86、流入口93,和第一空间51连通。
另外,通风道部83在图像形成部14中,以支撑支承框架(未图示)的后端部的方式构成,所述支承框架用于支承图像形成单元4。
第一风扇81和通风道部83一起设置在第一空间51中。如图6所示,第一风扇81设在通风道部83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7大体配置在供纸盒27的后方。第一风扇81借助托架89安装在隔板15的侧面15A上。具体托架89固定在侧面15A上,第一风扇81固定在所述托架89上。第一风扇81把从第一空气通道71吸入的空气向通风道部83的第一内部通道85送风。第一风扇81的吸气口81A朝向第一空气通道71,吹出口81B和流入口91气密连接。这样,第一风扇81驱动后,第一空气通道71的空气被吸入第一风扇81的吸气口81A,并且空气从第一风扇81的吹出口81B吹出。而后,吹出的空气向通风道部83的第一内部通道85送风。此时,第一空气通道71因第一风扇81的空气吸入而成为负压,外部的空气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流入内部并流向第一空气通道71。即,通过第一风扇81的驱动,外部的空气经过吸气口29流入框体14A的内部,所述空气通过第一空气通道71到达第一风扇81,并利用第一风扇81流入通风道部83的第一内部通道85。而后,流入第一内部通道85的空气,通过第一内部通道85分别从作为出口的多个流出口92朝向第二空气通道72侧排出。
第二风扇82设在第二空间52中。具体第二风扇82安装在隔板15的侧面15B上。第二风扇82把从第二空气通道72吸入的空气,通过通风道部83的第二内部通道86和连通口94、向第二空间52送风。如图6所示,第二风扇82的吸气口82A和隔板15的连通口94气密连接。此外,第二风扇82的吹出口82B朝向电源控制板78。换句话说,第二风扇82以吹出口82B朝向电源控制板78的方式、安装在隔板15上。另外,图6中因电源控制板78用虚线表示,所以位置关系不明确,而如图4所示,电源控制板78配置在比第二风扇82靠左侧。第二风扇82驱动后,第二风扇82将空气向第二空间52吹出。这样,第二空气通道72的空气分别通过多个流入口93流入第二内部通道86,经过第二内部通道86到达所述贯穿孔。而后,流入各流入口93的空气,在第二内部通道86中汇合后,通过所述贯穿孔和连通口94向第二空间52移动,被吸入第二风扇82的吸气口82A。被吸入吸气口82A的空气,从第二风扇82的吹出口82B向第二空间52吹出。此时,第二空气通道72因第二风扇82的空气吸入而成为负压,但是外部的空气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流入内部并流向第二空气通道72。即,通过第二风扇82的驱动,外部的空气经过吸气口29流入框体14A的内部,所述空气通过第二空气通道72后到达通风道部83,流入第二内部通道86。而后,流入第二内部通道86的空气,通过第二内部通道86从连通口94向第二空间52排出。此时,空气朝向电源控制板78吹出。
在冷却装置80中,第一风扇81和第二风扇82平时或在必要的时刻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风扇81和第二风扇82通常在相同时刻驱动。此外,各风扇81、82的送风力设定为,第一空气通道71和第二空气通道72中的空气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分别大致相同。由于是冷却电源控制板78和显影装置44的装置,因此优选冷却装置80例如在担忧电源控制板78和显影装置44的温度上升期间,具体从图像形成开始至结束期间,或者从图像形成开始至结束后经过规定时间的期间驱动。
如图6所示,按照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第一风扇81和第二风扇82驱动时,空气从前面141的吸气口29流入内部。流入内部的空气随后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一空气通道71,另一路流入第二空气通道72。流入第一空气通道71的空气,在第一空气通道71中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冷却显影装置44的底部。由此冷却显影装置44和内部的调色剂(显影剂)。在第一空气通道71中向后方移动的空气,利用第一风扇81通过通风道部83的流入口91、向第一内部通道85送风。而后,通过第一内部通道85并从流出口92向上方排出。另一方面,流入第二空气通道72的空气,在第二空气通道72中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冷却转印带5A和容器单元31的底部。由此冷却容器单元31中安装的多个调色剂容器3的底部。此外,空气在第二空气通道72中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悬浮调色剂等悬浮物通过气流而向后方移动。在第二空气通道72中向后方移动的空气,利用第二风扇82通过通风道部83的流入口93、被吸入第二内部通道86。此时,通过第一内部通道85从流出口92向上方排出的空气,也从流入口93被吸入第二内部通道86。随后,空气经过第二内部通道86,进而通过连通口94被吸入第二风扇82的吸气口82A,从吹出口82B向第二空间52内吹出。由于吹出口82B朝向电源控制板78,所以利用吹出的空气冷却电源控制板78。此外,向第二空间52吹出的空气和所述悬浮物一起,从框体14A的各部分的间隙或设置在框体14A上的排出口(未图示)排出到外部。
这样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内部产生气流,并最终排出到外部,因此抑制了显影装置44和电源控制板78等的温度上升,并且能将悬浮调色剂等悬浮物从图像形成部14排出到外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表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0,本发明也可以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所采用的冷却装置80看待。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例示了具有多个流出口92和流入口93的通风道部83,但是通风道部83也可以具备一个流出口92和一个流入口93。此外,例示了吸气口29设置在供纸盒27的前面板27A的凹陷部27C中的结构,但是吸气口29只要设置在框体14A的前面141上即可。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具有彼此对置配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上形成有吸气口;
隔壁构件,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分隔为所述第一面侧的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面侧的第二空间;
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并具有感光鼓以及使用调色剂对所述感光鼓进行显影处理的显影部;
转印部,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上侧,具有在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转印带;
光扫描装置,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下方,根据图像数据向所述感光鼓照射激光;
薄片体收容部,能收容多个薄片体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能从所述第一面侧插抜,并从所述光扫描装置的底面向下侧隔开规定间隔设置;
凹陷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面的中央,向所述第二面侧凹陷;
手柄,以向左右方向横跨所述凹陷部的中央的方式设置,所述薄片体收容部相对于所述框体插抜时被握持;
第一空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光扫描装置和所述薄片体收容部之间,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第二面侧延伸;
第二空气通道,形成在所述转印部的上侧,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第二面侧延伸;
通风道部,设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所述第一空间侧的侧面上,所述通风道部包括:第一内部通道,使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能将空气向所述第二空气通道侧引导;以及第二内部通道,使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流入的空气通过、并且能将空气从所述隔壁构件上形成的连通口向所述第二空间引导;
第一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把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一内部通道送风;以及
第二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把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二内部通道和所述连通口向所述第二空间送风,
所述吸气口形成在所述凹陷部的上侧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隔壁构件的所述第二空间侧的侧面上,
所述第二鼓风机以所述第二鼓风机的吹出口朝向所述控制板的方式安装在所述隔壁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部具有使所述第一内部通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间流出的流出口、以及使来自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二内部通道的流入口,所述流出口和所述流入口邻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道部具有使所述第一内部通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间流出的多个流出口、以及使来自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空气流入所述第二内部通道的多个流入口,
所述多个流出口和多个流入口设置在所述通风道部的上表面,
所述多个流出口形成在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上表面中所述第一面侧、且所述第一内部通道的正上方的位置,所述多个流入口形成在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上表面中所述第二面侧、且所述第二内部通道的正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道部形成为在垂直于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所述第一空气通道的延伸设置方向的水平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形状,
所述多个流出口和所述多个流入口,在所述通风道部的上表面中沿所述通风道部的长边方向形成,所述流出口和所述流入口分别在所述延伸设置方向位置错开、沿所述长边方向交替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鼓风机和所述通风道部一起设在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一鼓风机在所述第一空间中配置在所述通风道部的下方且比所述薄片体收容部靠向所述第二面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鼓风机通过把从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吸入的空气向所述通风道部的所述第一内部通道吹出,将空气从所述多个流出口向所述第二空气通道排出,
所述第二鼓风机通过将空气向所述第二空间吹出,使空气从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经过所述多个流入口流入所述第二内部通道,并且将空气从所述连通口送往所述第二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鼓风机将从所述多个流入口流入的空气汇合并从所述连通口送往所述第二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道部形成为在水平方向较长的长方体形状,在所述通风道部的上表面沿所述通风道部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所述流出口和所述流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容器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转印带的上方,安装有多个调色剂容器,
所述转印带在从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二面的方向上延伸,
多个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沿所述转印带的延伸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光扫描装置对多个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各自的所述感光鼓分别照射激光,
所述第一空气通道是形成在所述光扫描装置和所述薄片体收容部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二空气通道是形成在所述转印部和所述容器安装部之间的间隙。
CN201610186770.9A 2015-03-30 2016-03-2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19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8928A JP2016188945A (ja) 2015-03-30 2015-03-30 画像形成装置、冷却装置
JP2015-068928 2015-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9912A CN106019912A (zh) 2016-10-12
CN106019912B true CN106019912B (zh) 2019-11-19

Family

ID=55637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8677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19912B (zh) 2015-03-30 2016-03-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71753B2 (zh)
EP (1) EP3076243A1 (zh)
JP (1) JP2016188945A (zh)
CN (1) CN1060199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6223B2 (en) * 2015-07-08 2018-04-17 Ricoh Company, Ltd. Cool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cooling device
CN109960129A (zh) * 2017-12-25 2019-07-02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图像形成装置
CN110711433B (zh) * 2018-07-11 2022-12-20 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微粒的捕获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183637B2 (ja) * 2018-07-11 2022-12-0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微粒子の捕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8028B2 (ja) * 2018-11-30 2022-1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キャビネット一体型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204657A (ja) * 2019-06-14 2020-12-24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空気の循環を有する現像装置
JP7501022B2 (ja) * 2020-03-19 2024-06-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4206A (ja) * 2020-12-14 2022-06-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16413A (ja) * 2021-01-29 2022-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91700A (ja) * 2021-06-16 2022-12-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6629A (ja) * 2005-09-26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4268A (zh) * 2006-03-07 2007-09-1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43471A (zh) * 2010-05-11 2011-11-16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24075A (zh) * 2012-03-21 2013-09-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284A (ja) * 2012-11-26 2014-06-09 Ricoh Co Ltd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54462A (ja) 2004-11-30 2006-06-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JP5463951B2 (ja) * 2010-02-26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2761B2 (ja) * 2012-02-22 2014-11-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吸気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16438B2 (ja) * 2012-04-26 2016-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6629A (ja) * 2005-09-26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34268A (zh) * 2006-03-07 2007-09-12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43471A (zh) * 2010-05-11 2011-11-16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24075A (zh) * 2012-03-21 2013-09-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06284A (ja) * 2012-11-26 2014-06-09 Ricoh Co Ltd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91541A1 (en) 2016-10-06
EP3076243A1 (en) 2016-10-05
US9671753B2 (en) 2017-06-06
JP2016188945A (ja) 2016-11-04
CN106019912A (zh)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991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5730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收集容器
CN10598835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8526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06747B2 (ja) 電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942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832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512214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392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250601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292237B (zh) 具备风机的冷却装置和具备冷却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890935B2 (ja) 排熱構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037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933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an to suck air through a gap between exterior covers
JP20110223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65062B2 (en) Housing structur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5158580A (ja) 排気処理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61622A (ja)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4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422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138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71521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ir blower, and sheet guide used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649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3946114B (zh) 图像形成用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441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